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55:4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主体教学设计

主题: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来源:王志刚 学科:数学 适用年级:六年级 所需时间: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首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眼睛的观察引入,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始至终都置身于观察中,紧紧围绕学习,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3、通过对知识的不同程度的探究,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设计两道技能演练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

5、通过对开放性问题,拓展创新题的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资源

1. 常规资源:地图、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2. 教学支撑环境:配备有投影仪的教室一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2.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活动促使学生热爱祖国,感悟数学知识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的资料。2.讨论你对比例知识有多少了解。 3.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三、活动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展示,然后选出好的,全班展示。

2、教师出示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学生观察。

3、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我们该如何来设计我们的国旗和绘制地图。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5、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6、教师、学生进行集体性评价。

7、小结活动的感受。

8、活动拓展

(1)要求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及感受写下来。

(2)分组合作完成一份设计平面图,并在班上展览出来。 (3)课外活动:开展比例尺应用实际活动。

四、活动评价

1.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活动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

推荐第2篇:《三峡》主体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疏理文章大意。

2.欣赏,探究景色特征。

3.品味,揣摩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

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学生:“峡”字左边是“山”,右边是“夹”,因此应该是山夹山,地势险峻。学生:还有山夹水,江水流经两山之间,风景清秀。 学生:“峡”字字典里的解释就是“两山夹水”。

曾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请告诉我一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只一个。”余秋雨先生脱口而出:“三峡。”足见三峡多么富有魅力!

如果说磅礴奇伟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最为秀丽壮观的一幅画卷。它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迭出的奇境,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笔下的《三峡》去探幽览胜。

二、探究欣赏

(一)入境,慧眼识山水 探究情境: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通过解决词语和句子理解本文意思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或方法。

学生表现预测:

1.①训诂法,如关于古代数量词的表示的含义。“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三”字也不表确数。这是特殊数量词。而且“七百里”与现在的“里”概念也不一样。

2.②换词法,如通假字。“略无阙处”中“阙”通“缺”。“哀转久绝”中“转”通“啭”,婉转发声。

3.③联想比较法,如词语的古今异义。“洄清倒影”中“倒影”这里是倒映着山影,与现在“倒立的影子”意思不同。 4.④语境推断法,如活用和一词多义。“虽乘奔御风”中“奔”活用为奔驰的马。“洄清倒影”中的“清”活用为“清波”。“沿溯阻绝”、“绝巚多生怪柏”、“哀转久绝”中的“绝”意义各不相同:“阻隔”“极高点”“消失”。

探究情境:

文意都疏通了吗?现在检测一下。 多媒体出示:

对以下语句的理解,有什么问题?请指出来,谈谈你的意见。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荡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连阳光或月亮都看不见。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骑着骏马,驾着疾风,却不如它快。 学生表现预测:对以上句子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和错误——

第①句属机械直译,没有认识到互文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彼此隐含、渗透、补充的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层层叠叠的峰峦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第②句没有领会其并提分承的特点,“回清”应承前“素湍”,“倒影”应承前“绿潭”。此句正确的理解是:雪白的激流,回荡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第③句没有把握“曦”是运用了“代称”的修辞,与“乘奔御风”“回清倒影”中的“奔”“清”是同一种用法,是借用了与太阳、快马、水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只不过,前者以性能代本体,后者以特征代本体。因此“曦”应指太阳。

第④句把假设的比较性的比喻当作了事实。“虽”应理解为“即使”,与之呼应的“却”要改为“也”。

活动:然后由学生推荐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段文字。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节奏情感是否正确合理。

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给你的印象:

(二)融境,探幽览胜 探究情境:

作者笔下的三峡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入心入目,那么它突出了三峡山水景物的哪些特征呢?

投影:

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怎样的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先自己做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推举代表作展示。 学生表现预测:

1.山——高峻、绵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夏水——水流湍急,水量浩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景色——清静幽美,趣味无穷。“素湍绿潭,洄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良多趣味”。

4.秋景——凄凉肃杀。“林寒涧肃”“属引凄异”„„

既然是这样的特征,那我们读的时候该用怎样的情感、语速和语调去读呢? 学生表现预测:

1.第一段,语调高昂,语速较慢,读出山的雄奇,赞叹的语气。 2.第二段,语速要快,语调响亮,重读“襄陵”“阻绝”“急宣”“朝”“暮”“千二百里”“疾”。

3.第三段,语速舒缓,带着恬适、陶醉的心情去读,读出宁静和优美。 4.第四段,语速缓慢,语气凄惨、悲凉、颤抖,读出凝重感和凄凉美。 (朗读:先由一位同学读第一段,再由一位同学读第二段,评价朗读效果。然后

1、3段由女生齐读,

2、4段由男生齐读。

探究情境:

下面我们做一回导游或摄影师吧!

投影:做导游——自由选择观察角度、景点或景物,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对游客作描述介绍。拍照片——描述照片的内容,并未照片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

要注意突出三峡景物所具有的特征。 学生表现预测: 做导游:

1.朋友们,我们一路走来,山绵延不断,郁郁葱葱。您看到过两岸的缺口吗?这里是三峡最高的巫山,这里的崖壁没有猴子攀援,现在是上午11点,您能找到太阳吗?

2.朋友们,这里是有名的瞿塘峡口,看这水流奔腾的景象,你想到什么?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岸边的树木有许多就被淹没了。这流水如此凶险,小船根本就不能行驶。由于山势河床的落差,这里水流速度惊人。„„ 拍照片:

1.青山幽谷——白色的微波拍打着水中的礁石,回旋的清流倒映着两岸苍翠的景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将用清脆的喉咙在这幽谷间歌唱。

2.绝巘飞白练——绝岩峭壁上,那扭曲奇特的柏树,各具情态,一挂悬泉瀑布从苍松翠柏间飞漱而出,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趣。

3.空谷猿啼——一个离家万里的游子行走在绵延七百里群山的小径上,突然高山上传来猿猴凄异的长啸,那声音声声回荡在心头,这次第,怎一个凄字了得!

4.高山隐月—— 5.激流轻舟——

(三)体境,回味感悟 探究情境:

三峡奇观举世闻名,状写三峡的诗文词赋汗牛充栋,而为什么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了短短155个字,就将美丽的三峡尽收笔端,并成为模山范水的经典之作呢?它的构思独特在哪里?它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他深厚的语言功底究竟又表现在哪里?

同学们再读课文,做圈点批注,品味文章的笔法的妙处,如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然后把你的看法和疑问与郦道元作对话交流。

做郦道元、做郦道元时代的儒生,展开交流:

座谈、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为郦道元,一为郦道元时代的儒生。 就你们对本文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认识用一种谈创作体会和采访对话的方式交流看法。看那一组的同学交流得好,谈得深入。

学生表现预测:

1.《三峡》为何先写山再写水?为何不倒过来呢?(答案略) 2.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何不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呢?(答案略) 3.结构精巧——全文按总分结构安排内容,先述总体概貌,后分季节描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4.写法变化多姿——有俯视,如“素湍绿潭,洄清倒影”;有仰视,如“绝巘多生怪柏„„”。有粗笔勾勒,如“自三峡七百里中„„”;有工笔刻画,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有正面描写山的连绵高峻的,如“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有侧面描写山的连绵高峻的,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二段写夏水湍急也是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的方法。

5.景物描写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6.意境丰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是雄壮;“素湍绿潭,洄清倒影”这是幽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是凄婉。

7.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飞漱其间” 其中“飞”“漱”用词如神,展现瀑布动态情景。

8.行文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如整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9.修辞贴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巧用对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恰当。

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作得如此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壮美”、“幽美”和“凄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虽是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活动情境: 指导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势大

(意象:上面是山形,用简笔勾勒;中间到下面是水流状,用线条表示)

推荐第3篇: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人或物在不同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油画笔,教师课件、学生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比较喜欢哪部动画片呢? 生:.......................师: 现在老师也带了几幅动画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讲一下,这个动画图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片段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什么,次要的又表现什么?

生: 懒洋洋和灰太狼

师:很好,一幅作品中着重表现的对象就是画面的主体。那么这幅画中的主体就是........那后面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课《主体与背景》。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主体与背景的概念.一幅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人或物作为主体,而背景就成了陪衬。

主体:事物的主要部分。

2、(课件展示)师出示几幅同一主体、不同 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猫先生”都去哪玩了? a:花园 b:湖边 c:果园

d:雪地

2、大家观察的真仔细,那大家发现这些照片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

生:

师:主体相同,背景不同。大家在想一下,每幅画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a:春天到了猫先生开开心心的春游 b:炎热的夏天,他想去湖中戏水 c:秋天到了高高兴兴的摘水果 d:下雪了在雪地里堆雪人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同一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传达了不同的思想,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点题)强调:背景衬托了主体(主体产生的效果是由背景决定的)。

3、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这组图片,你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背景相同主体不同,给人们的感觉也不同。

4师:那么大家在绘画中究竟如何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呢?(看大屏幕)同学们觉得哪一幅的主体表现的更好一些? 你更喜欢哪一副?

生:..........师:为什么?

生:(第一组画,因为右边主体比较小,和背景对比主体不突出)

生:(第二组画,因为左图主体物颜色鲜艳,和背景对比鲜明) 师:(第二幅主体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很接近,这样给人感觉画面比较的平淡。 生:(第三组,右图主体画偏了…..师:很好,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主体物的大小适中、色彩一定要鲜艳,主体居中这样才能使主体物更加的突出。

三、教师辅导,学生自由创作:

师:现在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你是不是也想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啊? 好,老师这里带来了几个主体,(课件展示)我想请同学们帮设计一个漂亮的有创意的背景。使它们成为一幅有主体的完整的作品,来讲述一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动物作为主体,创作一幅完整主体与背景的作品。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拿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四、作业展示、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结束,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把有创意的作品黑板展示,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

课下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当成主体,来设计一个背景,让它带我们去一个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

推荐第4篇:“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案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案例

——二氧化碳的性质

案例来源《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初中科学卷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教材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为切人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通过对大量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和氢气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本课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探究情景,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本课教学,培养课堂探究意识,并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假如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 (教师通过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路,并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去进行丰富的想像,充分认识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引向本课主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积极、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二、创设探究情景,明确问题任务

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教材实验5-6) 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探究实验略。) [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以实验为基础,将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每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和交流。教师此时给予适当的探究时间和充分的期待,不做任何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由探究和讨论

分组探究后,几乎每个实验小组郡得到这样一些结论: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等。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实际上已掌握了二氢化碳的部分性质,这部分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而获得的。所以,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是深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提出两个问题: 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其他验证方法。 2.怎样用实验对二氧化碳进行验证。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验证方法:如,用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下落;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称量其质量并与等量空气质量进行比较;根据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理论上进行判断等;有些学生甚至提出将二氧化碳与空气分别充入气球中,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进行推断。

(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方法,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判其理论上的对错,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教师的提问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果说前面的探究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体验探究,那么这次探究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从理论上去感悟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形成了初步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一句简单的提问,使学生的探究激情好似大海的波涛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 (教材实验5-7)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具体探究操作是: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人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然后再把石蕊试液变色的两支试管进行加热,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教师操作第一支试管中的实验,请两位学生协同操作第

二、三支试管中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分析讨论。(讨论过程略。) (教师从理论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不稳定性等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生协作,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及教学平等的原则。]

五、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探究结果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归纳。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探究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性质进行补充。 (这时,展示在学生眼前的就是一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相对全面的描述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创作者就是学生自己。此时,每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就在每位学生沉醉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再次掀起波澜,继续将课堂教学过程向纵深发展,即利用探究成果 —— 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教材中提到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教材“图5-12”进入久未开启的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试验;教材中“讨论”生炭火盆为什么能让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灭火;用“干冰”保藏食品和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等。

(又是一阵热烈的探究讨论,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个浮出水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将正确的探究结果板书出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这种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其创新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推荐第5篇:“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ai、ei、ui”的设计

1.教学背景

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松怕第二小学。

教师 吴小蔚,教龄3 年,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创设情境进行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脸和小学语文”基于网络环凌的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课题。 学生 一年级(4)班,学生46人,部分学生只有相当强大的拼音基础,部分学生已学会一定数量的声母、韵母.大部分学生兵有一定的拼读能力。

教法 课件小游戏激趣——看动画练习说话;

学好短句——形式多样; 乐读儿歌——愉快阅读;

自我感悟——自选图片,创编故事

教材分析

“ai、ei、ui”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中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复韵母ai、ei、ui。认识7 个生字,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l )复习巩固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 2 )认识7 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 3 )大以阅读有关ai、ei、ui的文章,自我感悟。

( 4 )在大量阅读的从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能力目标

( 1 )自主阅读课堂上发的儿歌、谜语、绕口令和童话故事等阅读材料及大量的其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 2 )通过观看动画、情景图片,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故事,允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发敝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 3 ) 通过课堂上自主演说、两两讨论、小组话动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感情激励.培养自信心。通过自主阅读资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植树的课程学习及动画演示,加裸对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认识。通过即兴创编故事,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3.教学资源

包括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拼音“ai、ei、ui ”课文、网络课件与识字相关的演示文稿。 4.教学策略

该课的土题是拼音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效果展示机会,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恨据主题内容,教师收集了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自主听、阅读和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仔细观察动画、图片后试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5.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小游戏激趣,复习巩固。学生齐读、开火车读,使用课件读,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巩固复韵母ai、ei、ui的四声和音节拼读。

第二阶段:动画激趣,学好短句(看课件,编故事,认读音节)。 第三阶段: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儿歌。

第四阶段:看一看、学一学。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提出问题,提供4 幅情境图片、动画启发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并让其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

图7-9 为教学流程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体一主导”教学设计案例,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运用。第一阶段为巧设悄境、复习巩固。这一阶段是复习旧知,对ai、ei、ui三个复韵母进行检查,同时唤醒旧的认知结构,为新课打下基础。开始以“开火车”活动让学生再认韵母,这一环节短小精悍,基本上做到了全员评价,效率很高。紧接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种花活动)来检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同时适时地扩展识字。第二阶段为动画激趣、学好短句。这一阶段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创设情瑰、启发学生想象,先让学生看图说话,接着学习“你栽

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一短句,在短句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和全身反应法来辅助学生学习生词,带着感情朗读句子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时字毋拼读、组词、造句说话的迁移,又l 卜常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第三阶段为形式多样、乐读儿歌。这一阶段是课文讲解与理解阶段,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明读课丈,让学生感悟小白兔的可爱,并适时地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兴趣高昂!同时还注意了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念识,让学生相互之间指山优.饭和缺.饭,更正错误,这一点尤为重要!第四阶段为愉快阅读、自我感悟。扩展阅读是课标的巩固和迁移.又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童、识字量,捉高了学生的拼读能力。从课件来看,所选的扩展材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体裁多样,内容活泼。第五阶段为自选图片、创编故事。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里,教师提供了4幅情境图片、动画,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这是课堂教学液为精彩的地方.可以说是画龙点晴之笔,充分利用这个教学策略,将极大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得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推荐第6篇:《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课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 2.讲授新课

(1)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3)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4)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1/2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贴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课堂反思:

在制作本节课的范作时,我把一张画着维尼熊的旧贺年卡的背景镂空掉,背面又贴上了一个封套,然后画了好几张风景画的背景插进去。这样就变成了“维尼熊去雪山”,“维尼熊去林海”等等有趣的画面。上课演示时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也很容易明白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2/2

推荐第7篇:激发兴趣 突出主体 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 突出主体-“Who\'s this ?”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2)教材第三模块\"jobs\"第二单元\"Who\'s this?\"的学习活动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模块内容是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六种职业(teacher, doctor, nurse, driver, clown, policeman),并且通过整个模块的学习,能够灵活使用人称代词“he”和“she”以及物主代词“his”和“her”,掌握句型“This is his/her„„”和“She/He is a„„”。其中本模块中第二单元就向我们介绍了六种职业,并且有一首优美的歌曲,歌曲中含有四种职业名称。只有掌握这些内容,才是学习句型的前提。

三、学生分析

在这六种职业中teacher学生可能会说,doctor、nurse、policeman、driver学习中有困难,但是最难说的是clown。本课将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极感兴趣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四、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设计游戏“Who\'s miing?”“Whose cap is it?”,让所有的孩子在竞争的氛围中,在生活化的交际情景中,掌握知识并学会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能够说出\"driver、teacher、doctor、nurse、clown、policeman、六种职业名称。学唱一首优美的歌曲,使学生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六、教学重点

学会说六种职业名称:driver、teacher、doctor、nurse、clown、policeman;会用句型\"She/He is a teacher/doctor......\"

七、教学难点

六种职业名称的教学。

八、课前准备

本课要创设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情境,需要同学们去扮演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课前就得准备好学生化妆的道具,如警察帽子,医生听诊器,护士的帽子,司机的方向盘,给小丑化妆的口红,帽子,腮红。再把扮演警察和小丑的两位同学化好妆藏在讲桌后面。

九、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的机械模仿学习的方法,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和活动的途径进行语言教学,设计TPR教学活动,通过动作来表现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十、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手段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语言模仿能力。 十

一、教学流程

㈠、自然的导入,全员参与

在导入过程中学会\"teacher\"和\"student\"。开课伊始,师生问候之后,老师就向学生介绍“I am a teacher .”学生学说“teacher”,老师说“I am a teacher.”这时孩子们也可能跟着说“I am a teacher.”教师要做出判断“ No,you are not a teacher.You\'re a student.”强调“student”,同时让学生学说“student”。(在自然的问候中导出teacher和student两个新授单词,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分。student的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是扩大信息量输出的一个途径。) ㈡、融入故事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是学会\"policeman、doctor、clown、nurse、driver\"五种职业名称。此教学设计是将这五种职业名称编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将所有的孩子带入这个故事情节中。

1、教学policeman :告诉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好朋友,邀请其中一位出来,是已被化妆了的警察,他向小朋友们和老师敬了个礼。教师趁机教学“He is a policeman.”小朋友们知道称呼他是“policeman”。学说“policeman”这个单词。

2、教学clown:让小朋友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另外一位好朋友的到来,是一个被化了妆的惹人喜爱的小丑,这时全场小朋友都可能被他的模样逗笑了,待小朋友笑过后,这些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很想知道他是谁,告诉他们“He is a clown.”。学说“clown”这个单词。(clown可爱的形象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教学doctor 和driver:老师与学生交谈“今天我的好朋友clown感觉不舒服,现在我和policeman必须马上送他去医院,正好我的哥哥是出租车司机,我的姐姐是一个医生。”(这里顺便复习了“brother”和“sister”单词,联系了教材所学的内容)接着从在坐的小朋友中选一位扮演“driver”,另一位扮演“doctor”,在选角色时学习单词“doctor”和“driver”。

4、教学nurse:我们在到达医院后,doctor为clown看病,两人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例如“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doctor 还告诉clown“你需要打一针了。”要打针就得去找护士,又从小朋友中选一位来扮演小护士 “nurse”,学生来学习单词“nurse”。(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英语单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5、clown看完医生了,他感觉好多了,我们共同与doctor和nurse说了声“Good bye!”故事结束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孩子们在故事情节中掌握要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渐地扩大学生的语言信息输出量。)

6、听音练习:让孩子听音并重复所听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从图片中选出相对应的贴在黑板上,这样达到了听、说的训练目的。

㈢、师生共同参与游戏中,增加情感交融

我设计了“Who\'s miing?”、\"What do you want to be?\"、\"Whose cap is it?\"的游戏。如 \"Who\'s miing ?\"三个游戏。

游戏1:Who\'s miing? 方法:我(teacher)、policeman、drive、doctor、nurse、clown围成个圈,其它小朋友共同从one数到ten,然后我们其中一人藏在其他人后面,小朋友们要聚精会神地观察是谁不见了。 游戏2:Whose cap is it? 方法:举起各个人物的帽子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的。 游戏3:What do you want to be? 方法:老师利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采访学生将来想做什么。

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轻松愉快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参与能够极大地吸引孩子们,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十

二、总结、归纳、拓展、提高

通过做\"What do you want to be?\"游戏,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六种职业名称。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自由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这是对知识的拓展。教师调查统计“Who want to be a\"policeman/ doctor/ nurse/ drive/ teacher/ clown?”教师小组式的把他们都邀请到前面来,最后以一首歌曲结束了本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快乐中走出英语课堂。) 十

三、布置作业

每位同学回去搜集一张全家福照片,下节课带来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他们都是谁、干什么的。

推荐第8篇: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教学、交流共享等。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展示国庆60周年阅兵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不仅是一次国防力量的展现,也是一次综合国力的展现,同时也是一次中华儿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让学生看到祖国的今天,展望祖国的未来,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感到自豪!接着问:如果没有群众积极参与,胡锦涛主席能顺利进行阅兵吗? 〖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形式:组织一场辩论赛,学生分成两组。 辩题:正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反方:英雄、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师总结: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要是没有后面的一串“零”,就前面的非零实数能成就一个天文数字吗?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鲁迅说: 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又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代名人。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探究活动二: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多媒体播放视频:青海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其后发生一千多次余震,导致2220人遇难、12135人受伤、70人失踪。

4月15日,青海玉树震后第2天,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看望、慰问震区灾民和现场搜救人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亦推迟原定于4月22日开始的亚洲三国之行,4月15日,乘专机抵达青海玉树巴塘机场。随即乘车前往地震灾区,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访问,并压缩对巴西的访问行程,将提前回国;于4月18日中午12点10分许,来到青海玉树地震重灾区结古镇扎西大同村视察灾情,慰问灾区受灾民众以及参加抗震救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公安等。

5月1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再次来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温家宝看望了受伤灾民,慰问医疗救治人员,并了解灾后重建情况。

2010年4月20日晚,由中宣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红十字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将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这台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将以新闻事件为主线,串起文艺演此次央视特别节目救灾捐助民政捐助银行信息出和募捐活动,以表达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支援和慰问之情。现场募得善款21.75亿元。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基本内容: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基本要求: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党的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练习〗

1.(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 )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09福建卷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c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课堂小结〗

1、展示考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知识整合: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教学反思】

总结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推荐第9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 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 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二)新课讲授

(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 (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

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

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

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

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

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 (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板书:第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 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 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

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 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

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

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板书 (3) 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 (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 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

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 “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教师活动: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那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呢?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从联想集团来分析)(多媒体出示图片)

意义:目前生产力水平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方面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队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小结两种分配方式引出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板书) (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分析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直接原因: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承认其合理性,并让其参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示教学提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回家后能给你们父母提出更多金点子,通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你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如果我们把这些政治经济思想迁延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领域,你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是需要大家铭记的,那就是:付出、心态、智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智慧,方能提高。而在这两者之中,蕴含一个“心态”,一个和平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正视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关键。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全力以赴,创造“财富”。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想方设法使你的“资本增值”,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知识上的富翁,将来也一定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

(五)课堂活动(多媒体展示习题:老汉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六)课后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附: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和要求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意义 (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构成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资料对比、信息补充、情境分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和情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分配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经济知识,但对于分配制度还是很陌生的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以“老汉说事”这一快板作为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接着我引用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告知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从而推进新课。

本节课要体现师生合作,分配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分配制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然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出来,教师创设情景“石化车间三个工人”作为关成全课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逐步分析他们的不同收入分别是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带着问题,跟着教师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各分配方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理解实行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发言及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推荐第10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 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1 / 6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2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媒体展示提示:(1)不能。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社会的个人活动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指挥者,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广大的平民大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资产阶级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2)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观点,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从探究中发现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 / 6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片(见课件) 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 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 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三层论证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 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94页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3 / 6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

究,发现:

(1) 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 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 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 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 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 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 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此处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第十三张幻灯,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 / 6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练习反馈 巩固知识点

选择题6道,巩固本课基础知识(PPT)

作业设置: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以“感动”为中心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 含义: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地位: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参与能力;

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5 / 6

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设置探究问题时候,如何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贴近课本知识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6 / 6

第11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设计者:日照市东港区教研室 申作春

课程标准

1、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过程借助相关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达成知识目标。

2、通过课堂相关练习和课堂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达成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2)分析教学思路及设计,预设学生活动程序,推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学生准备

(1)搜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方面表现的有关资料及图片。(2)查阅近年来的报刊资料,收集有关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英模的事迹。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图片及实物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探究,引出第一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师生一起处理教材“专家点评”,落实: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学生活动:巩固掌握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引领学生思考:谁是上述成就中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引出:

2、人民群众的作用 师生通过视频、图片、小资料、教材探究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学生做相关随堂练习,学以致用。

过渡: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呢?

教师出示国庆大典图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出:

1、党的群众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

师生合作探究,结合我党实际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的时代英模图片,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教师小结本课时内容,学生对照小结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 学生随堂做相关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2、3 播放歌曲《江山》,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中回顾本节知识重点,同时进行情感升华,力促情感目标的达成。

课后作业:

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也有人说 “时势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材料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

二、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3)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12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这一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之后所学的社会历史的主体,通过学习这框内容,使学生明白社会是如何发展的,明白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图1:乐清湾跨海大桥;图2:80年代的城关镇;图3:玉环城区;图4:玉环夜景

2、教师针对图片设问,乐清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玉环城区的建设主要靠谁?引出人民群众是玉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理解,强调玉环历史的建设者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领导干部,进而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那就否定了“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很自然地得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二)新课教学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展示2016年玉环GDP,人均GDP数据。通过设问:“玉环县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465.13亿元,这主要靠谁的生产活动实现的?”引出玉环人民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设问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玉环的产业,感受到玉环人民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进一步分析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他们成为玉环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设问:“玉环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回答完之后通过视频重点介绍“玉环渔工号子”,设问:玉环渔工号子是如何形成的?得出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设问:玉环渔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台表演所需的道具,舞台设备等是谁创造的?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设问:偌大的中国,不仅仅只有玉环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还创造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财富?得出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这样就从从源泉、物质条件、创作者三方面引导学生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通过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通过小岗村农民实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出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就引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进一步导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让学生总结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总结过渡:正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展示图片及材料:2017年玉环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玉环开展“我爱我家”环境大提升行动。此次活动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广大群众全方位参与行动的开展、监督和评价等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玉环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进一步认识到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梳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知识

(三)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并理清脉络,构建知识框架。即本课首先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个方面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后得出其指导意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四)情感升华 学生有感情朗读

致:中国未来的创造者们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

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五)巩固练习

第13篇: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 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拿破仑是法兰西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颂誉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住在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说‘我比ALPS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导课】:

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继续探究第二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九张幻灯——家乡六合(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见课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看出《聊斋志异》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故②③正确。蒲松龄作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创作了此名著,说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故④正确。①与题干不符。故选D项。 探究第三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十一张幻灯——小岗村今昔对比,探究发现: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14篇: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 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 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 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 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 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 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此模式可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公式、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如轴对称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比的意义等;以及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稍复杂应用的教学,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解方程问题等。这种模式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等数学探索工具,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第15篇:主体和谐高效之离子键教学设计

“主体—和谐—高效”-------“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探究微观世界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教学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即活泼金属钠原子和活泼非金属氯原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进行研究。以钠在氯气中燃烧及其现象,引发课堂讨论,从化学反应本质入手,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的,寻找氯化钠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获得离子键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此过程是一个原子由不稳定到稳定的结构变化过程,此变化只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抓住这一本质,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电子式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悟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巩固化学反应本质的知识,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等概念,学会运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变化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假设、推理、得出结论等探究步骤的完成,再经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氯化钠形成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离子键概念的形成及应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完成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习后,自然会暴露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即第四节的“化学键”知识。

由于原子种类繁多,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案例是较为困难的,让每个学生真正感悟到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然后形成一般的规律,得到离子键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

2.辅助教学法。选择化学实验、电脑模拟,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感悟活泼金属和活泼非属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产生静电作用。

3.联想推理法。尽可能的将不可见的原子转化为学生可视的结构,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充分发挥想想能力,培养推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本节是一堂概念性的理论课,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在设计时着重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一个有效性

两个体现:体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两个突出:突出教学过程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新知识,即形成对活泼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认识,感悟阴、阳离子之间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概念和相关知识,改造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形成过程的表示式,发现该变化的本质,掌握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式子------电子式;突出化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发挥已有经验的作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明了化,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个有效性: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整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线展开。

1.展示问题、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首先展示以下几个问题:①100多种元素是怎样形成几千万种物质的?②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氢分子为什么是双原子分子?两个氦原子为什么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③原子之间结合时,为什么原子之间存在一定数目的比例?前面我们学的知识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回答不能。教师继续问,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一个基本问题,从而引出第四节化学键。继续分析,由于原子种类很多,从哪里入手研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从原子结构是否达到稳定结构,可以把原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达到稳定结构的稀有元素的原子,另一类是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稀有元素的原子由于达到稳定结构,一般不与其它原子发生作用,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彼此之间要发生作用,本节课离子键就是研究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相互作用。

2.确定方法、探究新知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这么多,从哪里入手研究?采用什么方法?讨论后,师生共同确定采用个案研究法,前面学习了周期表,哪个周期最具代表性?从这个周期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学生很快把目标锁定在第三周期中的钠和氯,个案确定后,任务是研究这两种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是,先通过实验来证实,然后采用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展开研究。

(1)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离子键 ① 个案研究

学生探究活动1:学生观看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复习单质钠的相关知识,记录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哪些相互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② 由特殊到一般。

学生探究活动3: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后,推理一般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情况,归纳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成键粒子、性质。

学生探究活动4: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归纳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存在范围。

(2)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表示。 ① 个案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5:学生们探究根据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思考此过程是一个什么变化过程?实质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发生变化?此种表示是否简单?

由此探究活动引出电子式的表示形式

学生探究活动6:学生分组自学课本资料卡片中的电子式的定义,试着把用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衍变成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中老师提示,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时用“+”表示原子间相互作用,电子转移用箭头表示,由于难度降低,学生很轻松地得到表示氯化钠形成的电子式表示。

② 由特殊到一般

学生探究活动7:鼓励学生探究ⅠA―ⅦA、0族原子的电子式,简单阴离子和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以及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根据各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很快掌握ⅠA―ⅦA、0族原子的电子式,由于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也很快掌握了一般阴离子、阳离子的电子式及区别,用电子式表示一般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3.练习反馈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化学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归纳小结,采用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这节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投影归纳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所学内容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分层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安排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做,达到巩固新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目的。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体—和谐—高效”反映在课题引入、个案探究发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的切入点等细节上。

1.学生活动完成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主要的探究活动,掌握探究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得到结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完成探究活动感到困难。

2.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对探究活动积极性高,建议以后多给他们提一些这样的机会

3.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课前对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掌握的不是太清;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主体—和谐—高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实现,还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做好课前各方面准备,设计过程,实施过程中还要灵活变通。

第16篇:主体分析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

主体分析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

能力培养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的综合训练 一 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放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吗? 方法:提供背景知识和原理并从中引导

二 作出假设的能力训练

按提出假说的三个步骤依次分析客观事实,并从中概括和推理出形成假说的核心事实,进而形成假说

方法: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提供和分析客观事实 第一阶段:为假说提供客观事实的阶段

第二阶段:提出假说的基本观念(即核心的基本事实和基本原理)阶段

第三阶段:从基本观念推导出假说的具体内容阶段

三 制定计划的能力训练(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方法:实验设计的流程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实验药品和用具

质量浓度为0.3克/毫升的蔗糖溶液,清水;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等 2 实验手段的选择---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方法步骤:

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

②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③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四 对实验结果的预期的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用线性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言语的。

五 实施计划的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展开实验,并根据如下表格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

六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结果,说明导致结果的原因

3得出结论:

七 交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从中加深对水分跨植物细胞膜运输原理的理解,并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AABB设计理念教学流程教学反馈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材分析建立假说CC教学目标DD重点难点EE教法学法FF教学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假说的理解演绎推导(测交实验)实验检验,判断假说真伪得出结论,归纳定律

第17篇:【教学设计】主体与背景_美术_小学

主体与背景教案

一、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课本上的小孩张着胳膊张着嘴的。

1、同学们猜一猜,小明这是在干什么? 生通过表情和动作来猜。 他现在的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光靠主体来猜是有局限性的。)

2、现在我以小明为主体,给他添画上背景。再来看。小明现在在干什么?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公园------开心

再变背景,画面的故事情节又变了,心情也变了。老虎-----惊吓 过山车-----刺激

3、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明白了什么?

相同的一个主体,我把他放到不同的背景当中,整个画面内容和故事的情节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体和背景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主体与背景。

二、在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都有哪些密切关系呢?

1、绘画离不开主体与背景。一幅作品的画面总有主次之分。如果一个形象作为主体,其他形象就会成为陪衬。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关键看我们想表现什么。适当的背景能烘托主题,突出主题,增强画面作品的 趣味性和和故事性。

欣赏课本《悄悄话》,通过生动细致的背景刻画,展示出了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 《荷塘夏趣》用国画大写意的笔法描绘出盛夏时节儿童在荷塘边读书的生活场景。画面中前景荷叶的大面积衬托,强化了处于画眼位置的主题人物,既有强烈的深浅对比,又有生动的大小对比,使画面富有情趣。《女孩与百合花》师生共同分析。

主体是画面的主人公,主要部分,我们刻画的时候要仔细,丰富一些。背景是为我们的主体服务的,它可以让我们的画面表达更清楚,更生动。

可以再找一些优秀图例欣赏。

2、了解主体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大小、形状、位置、色彩)的变化,会引起绘画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的变化。

在我们的美术创作中,通过对主体和背景的不同改变会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图片欣赏。 (1)主体相同,背景不同的

窗户 四季的变化 火车 跑在不同的地方 小动物 去不同的地方玩耍 (2)背景相同,主体不同的

舞台 不同的人上台演出 马路上 白天 黑夜 景点 淡季旺季

三、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改变主体 或者改变背景给我们的画面带来的乐趣吧。通过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两人合作

四、展示 讲一讲你们小组设计的故事吧。

第18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课内比教学”中一节数学课的联想

刘巷中学 陈夙华 数学专业委员会

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数学课——《梯子的倾斜程度》。如何上好这一节课?面对陌生的学生,看着熟悉的教学内容,我深入地思考着、分析着这一问题。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对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融合,应该完美了。但细细思索,我内心惴惴不安,总是担心学生不按我的安排进行,总是担心学生不合作。怎么办?毕竟一节高效数学课并不仅仅在于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技能技巧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等。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情境导入:

(展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音乐声) 师:你知道国旗有多高吗?

学生面对这个“数学问题”感到有点迷惑,但又觉得非常有趣,有点跃跃一试的兴奋。

师:要想知道国旗有多高,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就能解决。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工具?需要什么数据来计算?让我们分小组想办法,设计一个测量国旗高度的方案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活动迅速展开,同学们画图、分析、讨论,归纳出三条方案来。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在思考,人人都在动手操作,个个都在主动参与,于是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由此顺利展开。 课后我多次回想起这一幕。本节课至所以能顺利完成,恰到好处的课堂情境导入功不可没。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增强学好数学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书本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知识整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既是关心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第19篇: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在不同背景下欣赏人或物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很多学生能够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画面中的关系处理还是比较混乱的,构图处理不当,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处理画面中各部分的关系 ,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体会、认识主体 。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进行绘画练习,恰当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合理进行构图。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问学生:图中,他们在干什么?你认为图中哪个是主体,哪个是背景?学生答:樱桃小丸子---主体 环境(建筑、人群、沙滩、海水、海鸥等)——背景(一起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片(学生作品),再次请学生说一说作品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指生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孩子们所熟悉的动漫人物为切入点,可以轻松的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分辨主体与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出示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再次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学生的作品(播放课件),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课件中这几幅作品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背景在这幅画中有什么作用? 3.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的构图特点,分析作者是怎样处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的之间的关系的。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派小代表回答) 师补充、总结(出示课件):

主体是画面中着重表现的对象,一般都较大、突出、颜色鲜艳、相对居中,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背景只是起了一个衬托的作用,也就是陪衬。

一幅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人或物为主体,当背景发生变化时,画面的主题也会随着变化。

【通过图片、作品的展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课堂所出现的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感受大师是怎样构图,处理I画面中物体之间的关系的。】

2)课件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请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紧接着呈现学生作品(有一幅作品背景与主体不符),并请生说一说,这些作品中的背景符合主体吗?

【通过观察主体进行想象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什么?由此得出背景虽不同,但主体物相同,联想后的结果也不相同。体会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本环节又一次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训练,通过对主体事物的联想,想象出背景会是什么,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主体与背景需要合理搭配】。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3)展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符的图片,再次让学生明确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4)升华:怎样才能突出主体?

出示两幅突出主体案例,请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并讨论。代表回答。 师总结:

可以通过勾线或颜色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主体。 5)作业要求:

(1)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2)可将师课前准备好的主体添加合适的背景(海底世界)。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也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主题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4)构图合理,注意色彩的搭配,突出主体。 6)欣赏学生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欲望】 7)学生创作、师辅导。

【播放音乐,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在多媒体上循环展示优秀作品,以随时给予学生启发。在学生作业中再次体会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8)作业展示、评价。师小结。

本课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通过画展的形式,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时引导学生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 9)学生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欣赏动漫《千与千寻》,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动漫中画面的处理及颜色的运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动漫人物作为导入的话题,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第二个环节,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初步感受构图。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小组之间讨论的也很热烈,但还是有些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只是坐在一边听其他的同学讲。

第三环节,我进一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训练,通过对主体事物的联想,让学生想象出背景会是什么,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主体对背景的反作用,从而了解并不是随便给主体加一个背景就可以,主体与背景需要合理搭配。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就发现课件中第四幅作品的矛盾现象:人怎么能躺在马路中间睡觉呢?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从而得出结论。课堂的气氛也空前高涨。

在作业的处理上,我采取自由作业的方式,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将我课前准备好的主体添加合适的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作业过程中,我发现,单独作业的同学,很快的就完成了任务。小组合作的同学,作业完成的相对慢了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动笔绘画的同学是平时比较活泼,比较自信,绘画水平也比较高的同学,有的同学则在一边观看,仿佛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同学之间协调的也不是很好,这一点以后还需要改进。 评价环节,我通过画展的形式,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同学之间评比,教师简评的方式进行。而且评价时我请学生尽量使用美术用语进行评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体而言,本堂课是很成功的,但其中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吸取经验,提升自己。

第20篇:主体参与下的数学教学导入设计

主体参与下的数学教学导入设计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五个原则,列举了部分教学实例.

关键词:导入设计;原则;实例

新课程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或任务的完成都有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任务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教学任务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研究教学过程,懂得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如何设计好一份精彩的教学过程计划方案,这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的课题则适宜用讲授法,把学生带进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导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1.启发性原则.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是用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的:国王为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人,问他需要什么奖赏,发明人说棋盘共有64 个格子,在第1 个格子中放1 粒小麦,在第2 个格子中放两粒小麦,……在以后的每个格子中放的小麦的粒数是前面1 个格子的两倍,照此办法放满所有64 格的小麦即可.国王一口允诺,请问国王能兑现吗?(造成悬念,让学生讨论)然后我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接着讲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2.趣味性原则.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中我根据世界名题“芝诺问题”设计了如下导入: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他让乌龟先跑了1/10 公里,当他追到1/10 公里时,乌龟前进了1/100 公里,当他追到1/100 公里时,乌龟前进1/1000 公里;当他追到1/1000 公里时,乌龟又前进1/10000公里…….然后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分别写出阿基里斯开始追击乌龟的以后各段时间里,他们各自所跑的路程.

(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对于(1),阿基里斯追及的路程依次为

1/10,1/100,1/1000,1/10000,…

乌龟跑的路程依次为

1/100,1/1000,1/10000,1/10000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对于(2),我引用一句歌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让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

3.新颖性原则.反证法是逻辑推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分三步:①反设结论(即假设结论不成立);②导出结论不成立;③肯定结论.在介绍反证法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甲乙两人在对话,乙对甲的话不相信,便对甲说:“你骗人!”甲说:“骗你不是人!”这里说的“骗你不是人”就体现了反证法的思想:“如果我骗你”――反设结论,这是反证法的第一步;“我不是人”――导出矛盾,因为甲确确实实是一个人,这是第二步;从而甲的潜台词就是“我没骗你”――肯定结论,这是第三步.接着,我又引出日常生活中体现反证法思想的其他用语:“如果你相信了××人的话,盐都要馊掉”这里的潜台词是:“××人的话不可信”.因为大家知道,盐是不会变质发馊的.象这种借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用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反证法的思想,学生感到亲切、新鲜.

4.针对性原则.在讲解对数时我针对纳皮尔发明对数的时代背景作了如下导入:

纳皮尔于1550 年出生在苏格兰,他不仅是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在他所处的时代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益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探索宇宙奥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得吓人的天文数字,计算也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于是,为了改进运算,缩短计算时间,纳皮尔发明了能将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乘法、除法运算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数.这种导入,让学生明白对数的由来及作用,学起来自然感兴趣.同时让学生懂一些数学史.

5.直观性原则.借助图象或实验,把复杂的数学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讲解正弦型曲线y=Asin(ωx+φ)的图像变换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正弦型曲线y=Asin(ωx+φ)的图像进行动态演示,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A、ω、φ,屏幕上随即显现相应的曲线,从面使学生直观看清同类曲线内部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能从本质上分清不同类型曲线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如,在几何教学中,我准备橡皮泥、木棒,随时制作模型,观察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讲二面角时,随时用纸片翻折实验.在讲球的体积时,做一下圆锥、半球、圆柱的装沙实验,让学生直接猜测半球的体积.而在讲数学归纳法时,我就演示一下多米诺骨牌实验.

总之,好的课堂导入设计,要考虑上面的五条原则,因为具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具有新颖性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具有直观性的导入,能够减轻学生的听课负担.重视课堂的导入设计,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活泼的授课氛围,让学生感到课堂上无穷的乐趣,这种教学效果,我想比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几个定理举两个例子要生动得多,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225300)]

教学设计主体
《教学设计主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