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5: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 蔡曼娜

【课程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本身是个比较深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南海区个人收入的特殊性,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南海区个人收入方式的特殊性,更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们在这种好奇心理的支配下,正在尝试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1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觉悟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生家庭收入实际,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学生家庭收入的个案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和品德三者的统一。

六、媒体设计:在《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题的信息教育设计方面,将MTV动画、声音与数据表格、图片等通过超级链接等技术手段融入合成为ppt为本的课件中;以MTV动画、声音演示打开课题;用ppt课件平台展示课目;再配以数据表格来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一) 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这种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

(实录:大多数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各种分配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区分各种分配方式,基本上能识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并能分析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让学生在预习中养成自觉阅读、自觉构建知识结构的良好习惯,诱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并学会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探究)

(二)教师准备

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整合,制成ppt课件。

(实录:ppt课件共18张幻灯片。在课件中,采用了一个MTV动画、三个个案、4张名人图片,以及相关教材的整合原理,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目。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二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用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制作数据表格,突出南海区收入情况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理解,“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的道理,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清晰具体,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情境导入

(一) MTV动画开题

利用MTV动画《1234567多劳多得》歌曲以及卡通人物猪太的动画将课题展示出来,并在播放动画前提示:请留意歌词,猪太告诉我们什么呢?

(实录:学生认真观看MTV动画,对可爱的卡通人物猪太的动作,歌曲充满兴趣并认真思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以一种全新的手法,轻松把理论性很强的问题

3 引入到课堂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探索热情,使课堂充满乐趣)

(二) 提问

提问:猪太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猪太的收入方式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呢?

(实录:学生争相回答问题,都可以指出猪太告诉我们要多劳才能多得,要勤劳致富,但是有少数学生把多劳多得等同于按劳分配,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给予指正。让学生从熟悉的卡通人物身上开始思考理论问题,展示课题的中心内容,实施“观察——思维”的过渡。)

三、探索研究

1、以大李与小李两兄弟同富不同路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实录:采用信息技术,展示形象可爱的卡通人物大李和小李,配以文字说明,与教材相结合,图文并茂,学生对材料倍感亲切,兴趣浓厚,基本上都能正确分析大李和小李的收入特点和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对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了初步的把握。从具体的例子来入手,让学生从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寻找学生的思维误区。)

2、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并分析其收入特点及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实录:学生积极发言,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让两三位同学介绍自己家庭收入的情况,以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为例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材料熟悉,同时进行学生之间互动,使同学之间更加了解,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分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对教材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把握。)

3、学生采访现场老师的收入方式并进行分析。

(实录:进一步对各种分配方式加深理解,同时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师,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

4、材料分析:中国的比尔·盖茨

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其中博士生2人,硕士生1人,本科生3人,参与研制的中文语言合成技术,可与IBM国际语音识别技术媲美或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他们得到了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

4 这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你认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实录:学生对这种凭借科学技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方式感受颇深,同时进一步向学生强调中国经济要腾飞,发展尖端科学技术至关重要,而科技的发展重担就落在学生身上,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5、小结

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梳理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以及我国的分配制度。展示知识结构图。

四、延伸拓展(难点突破)

展示本班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学生分析数据表并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吗?为什么?坚持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实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第一,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进行分析。第二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从目前我国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意义,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迁移深化

结合上述所有材料,教师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六、结束语

展示社会名人:刘翔、袁隆平、杨利伟、姚明的图片,让学生课后分析这些名人的收入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课后反思】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诱思探究,要尽可能的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进行信

5 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丰富多彩。

本课设计的环节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好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感受领悟知识,同时把感悟的知识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运用升华。

但是,值得研究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本课题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人交往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然而,课堂的40分钟是宝贵的,如何在保证完成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方面地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如何在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总之,新课程,需要我们树新观念、定新目标、学新学法、倡新教法、迎新挑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