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34:1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牧歌

辽阔的草原——牧歌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2、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听赏法、讨论法、体验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板书设计:牧歌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舞蹈《骏马舞》,让学生感受欢快的气氛。

导语:一支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舞蹈把我们带入了音乐殿堂,同学们知道课前播放的那段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吗? 学生思考:蒙古族

那段舞蹈让我们每个人都热血沸腾,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想跟着舞动起来。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蒙古的了解有哪些?(可以从蒙古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相关文化等方面思考)

学生讨论:大草原、奶茶、烤全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会、成吉思汗陵、老师这里也有一组有关蒙古的图片,让我们再去重温一下蒙古的美景。(伴随蒙古族的民族音乐播放幻灯片)

一、导语: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同学们想不想感受蒙古独特的民歌风格呢?这一节课就有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教师板书:牧歌

二、欣赏歌曲《牧歌》

1、播放歌曲《牧歌》,让我们共同用心灵去触摸音乐,初步感受一下歌曲的意境。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民歌,里面类似于颤音的演唱是蒙古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叫“诺古拉”润腔。

2、歌曲涉及到哪些色彩?音乐情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再一次到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启发学生用语言大胆的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描述出来。) 歌曲涉及到哪些色彩,描绘了什么样的一幅画面?

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

3、出示歌谱,聆听《牧歌》,思考歌词与旋律高低间有何联系? (师生共同按音的高低画出旋律线,师生共同用“啊”演唱) 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4、学生填词跟钢琴演唱。(教师提示坐姿以及演唱情绪)

5、巩固歌曲,纠正错误。

6、歌曲的处理(渐强、渐弱 学生探究歌曲的处理方法)

7、分角色演唱歌曲。女生:蓝天、白云 男生:绿草、羊群(让同学们起立,提示情绪) 同学们演唱的非常优美动听,仿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展现在老师的眼前,那同学们蒙古人有三件宝,猜一下是哪三件?草原、骏马,长调

这三件分别对应草原人民的三个精神领域,分别代表:家乡、音乐和生活。 刚才我们学唱的悠扬、抒情的牧歌就属于典型的长调歌曲。 那歌曲除了长调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那就是短调。

8、同学们再来欣赏短调乐曲《万马奔腾》,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他的音乐特点是什么?(板书:万马奔腾) 乐器:马头琴

短调民歌特点:篇幅较短小,情绪热烈,曲调紧凑,节奏整齐。 长调民歌特点: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

三、拓展:

蒙古族歌曲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同一首歌曲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牧歌》带来的哪些不同感受。(闭上眼睛聆听)(板书:无伴奏合唱 牧歌)

1、无伴奏合唱: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4、你们更喜欢哪一首呢?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单声部:声部单一,但更质朴,民族化更浓。

合唱: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空旷,一望无际,和声效果丰富,艺术效果更好。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分组表演)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侓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展评: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这个质朴、豪爽的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留给后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传承民族艺术、热爱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之林。

推荐第2篇:牧歌教学设计

歌曲《牧歌》教学设计

课题:《牧歌》

教材版本:人音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马头琴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充分了解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民歌和无旋律伴奏的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生音乐方式问好

1=C 2/4 1 2 3 |3 4 5| 5 6 5 4| 3 2 1‖

同 学 们 你 们 好,老 师 您 好。

一、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视频《鸿雁》

师: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歌曲,那么同学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吗? 生:蒙古族。

师:那么你们对蒙古族还有那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蒙古族的风俗人情,特色乐器马头琴。

二、新授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蒙古族歌曲《牧歌》(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聆听录音感受歌曲,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视频音乐) 生:优美抒情的情绪,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师用马头琴演奏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音色。

发声练习(发声要求口腔打开,轻声高位 ,吸气的状态去歌唱)

缓吸缓呼

节奏练习

1、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试唱歌词,注意引导学生唱准歌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直到唱会为止)。

3、在钢琴的伴奏声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齐唱。

师:请同学们现在分析一下歌曲《牧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并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生: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通常短小精悍。

师:嗯!答得很好,那么这两个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一个乐句在音域上要高一些,后一个乐句要低一些。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生: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学生回答后进行鼓励,提高其积极性)

4、老师教学生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全体学生在马头琴伴奏下,一边用蒙古族舞蹈动作一边有感情地齐唱歌曲一遍,并体会歌曲的意境。

5、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三、创编

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你们的想象,结合本歌曲创作一段蒙古族舞蹈(边唱边跳,也可以一组唱一组跳)、赞美蒙古族及大草原的诗歌、一幅画,几分钟后请把你们的创作展示给大家(分成小组进行,每一组创作一种形式)。 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老师在旁边引导,学生展示后要对其鼓励)。

四、师:《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无伴奏合唱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要比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也使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蒙古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好,下课。 亮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创编环节,教学中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足: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建议:本课要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

姓 名

路 颖

奚仲中学

中教二级

联系方式 18866694666

推荐第3篇: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欣赏《牧歌》不同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歌唱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推荐第4篇:草原牧歌 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 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 3月21日为春祭。

4、播放马头琴独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且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音箱为梯形或长方形。蒙饰有马皮,两根琴弦,音色独特,适合独奏、合奏和伴奏。

5、播放影片以及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感受马头琴演奏的特点。

6、播放藏族影片:朱哲琴《阿姐鼓》

问题-----你在影片当中看到了什么情景?(出示藏族图片)介绍藏族地理位置以及藏族的风俗

7、播放藏族民歌《遥望》

藏族民歌的特点-------曲调简洁委婉,热情明快,起伏较大。

8、播放影片《布达拉宫》简单让学生了解雄伟的布达拉宫的历史背景

9、播放影片《塔尔寺磕长头的藏族人》,简单让学生了解藏族人的宗教意识浓厚,他们通过磕长头来乞求平安幸福。

二、比一比,赛一赛,听音乐,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分别播放蒙古歌曲、藏族歌曲和维吾尔族歌曲)通过听辨三个民族的民歌,让学生们更好的来了解这三个民族民歌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三、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系------我国现代许多流行歌曲借鉴了民歌的元素和风格,采用了现代新的形式,来反映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四、练习

(一):

1、蒙古族民歌分哪两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1)、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2)、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2、你能说出藏族民歌的特点吗?

藏族民歌特点:曲调简洁委婉,热情明快,起伏较大。

3、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4、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复习巩固:欣赏(出示乐谱)并跟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

小 结:本课主要通过欣赏蒙古民歌、藏族民歌,学生们了解了内蒙古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以及蒙古人民的生活风俗,在欣赏藏族民歌的时候,学生了解了藏族民歌的特点,并且了解了藏族代表乐器马头琴的构造以及演奏特点,随后学生通过影片欣赏到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藏族人民在塔尔寺磕长头等等一些生活风俗,让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使他们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推荐第5篇:《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

贺清先

一、教学内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蒙古族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风格。培养学生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

2、通过聆听、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合作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编创与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三、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让学生了解蒙古短调与长调的不同。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对蒙古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拓宽其文化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蒙古音乐长调、短调特点,以及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

六、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并掌握长调、短调的区别。

七、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课型:欣赏课

九、教学方法:

兴趣引入法、欣赏法、情景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十、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舞蹈。(5分钟) 提问:老师的舞蹈是哪个民族风格的? 学生讨论回答。

2、初听:

提问:(1)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演唱者是谁?这个名族有哪些最具代表的歌唱家?你还了解有哪些蒙古族歌曲?

(2)你对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了解多少呢?给我们分享一下。

解答:(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歌唱家有德德玛、腾格尔、斯琴格日乐、拉苏荣、胡松华等。蒙古族歌曲还有:《天堂》、《小黄鹂鸟》、《银杯》、《草原夜色美》、《嘎达梅林》等等。

(2)热情好客,马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他们的住所是天幕式的蒙古包。节日活动庆祝的比较浓重,比如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音乐、舞蹈、象棋、那达慕等等。

3、复听:

提问:这首歌曲表现在怎样的情景之中? 学生讨论回答:辽阔的大草原。描绘了牧民在大草原上幸福生活的情景。歌舞优美、蜿蜒、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4、再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5分钟)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工整还是自由的?旋律的音高起伏大不大? 学生讨论回答:节奏工整、起伏不大。

5、再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出示视频(3分钟) 提问: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优美抒情、感情细腻。

6、跟着音乐哼唱。(教师钢琴伴奏)(5分钟) 学生带着感情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感受音乐。

7、聆听歌曲《天堂》。(10分钟) (1)初听:

提问:《天堂》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工整还是自由的?旋律的音高起伏大不大? 解答:节奏自由、起伏较大,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 (2)复听:

提问:谈谈本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解答:悠长辽阔、热烈奔放。 (3)再听

提问:歌曲《天堂》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情绪以及旋律、节奏有什么不同?

解答:(1)悠长辽阔、热烈奔放。

(2)不同之处:(从相同——不同的地方过度,得出长调与短调的不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抒情、情感细腻、起伏不大、结构工整、篇幅短小

《天堂》:悠长辽阔、热烈奔放、起伏较小、节奏自由、篇幅较长

8、长调、短调的区别。(以歌曲《天堂》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行分析。)(5分钟)

短调:优美抒情、情感细腻、起伏不大、结构工整、篇幅短小 长调:悠长辽阔、热烈奔放、起伏较小、节奏自由、篇幅较长

9、表现音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跳舞等等。(6分钟)

10、总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朵奇葩,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各有千秋,期待着有一天在你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你们的心田飞向世界!(1分钟)

11、下课。

二、板书设计

《草原牧歌》

短调:优美抒情、情感细腻、起伏不大、结构工整、篇幅短小 长调:悠长辽阔、热烈奔放、起伏较小、节奏自由、篇幅较长 十

三、教学反思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人热情好客,在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本课通过欣赏蒙古歌曲《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推荐第6篇:《牧歌》教学设计(材料)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并初步了解无伴奏等知识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无伴奏合唱及演唱声部。 教具:多媒体 弦律线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 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 播放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二、新课教授

1.欣赏乐曲《牧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2.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

3.交替合作的方式学唱歌谱,教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启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4.有感情学念歌词 (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并介绍内蒙民歌和长调旋律特点) 5.让我们跟着音乐,用刚才听辩的旋律演唱歌曲。(介绍中外牧歌的区别:国外“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三、巩固提高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回答对比歌曲的异同和歌曲的声部等问题) 回答: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

教师总结: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中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四、创编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完成一下的任务。(播放《牧歌》音乐) 编一段歌词、写一篇短文 作品展示并进行评价

五、小结与作业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请同学分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推荐第7篇:《牧歌》教学反思

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牧歌》教学反思

在《牧歌 》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听、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初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推荐第8篇: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推荐第9篇:初中《草原牧歌》教学设计(版)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绵阳市游仙慈济实验中学

贺清先

一、教学内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蒙古族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风格。培养学生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

2、通过聆听、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歌》,合作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编创与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三、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歌》,让学生了解蒙古音乐风格特点。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对蒙古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拓宽其文化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以及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

六、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和认识无伴奏合唱和音色。

七、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课型:欣赏课

九、教学方法:

兴趣引入法、欣赏法、情景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十、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一、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舞蹈。(5分钟)

提问:老师的舞蹈是哪个民族风格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6分钟) (1)初听:

提问:A、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演唱者是谁?这个名族有哪些最具代表的歌唱家?你还了解有哪些蒙古族歌曲?

B、你对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了解多少呢?给我们分享一下。

解答:A、《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歌唱家有德德玛、腾格尔、斯琴格日乐、拉苏荣、胡松华等。蒙古族歌曲还有:《天堂》、《小黄鹂鸟》、《银杯》、《牧歌》、《草原夜色美》、《嘎达梅林》等等。 B、热情好客,马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他们的住所是天幕式的蒙古包。节日活动庆祝的比较浓重,比如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音乐、舞蹈、象棋、那达慕等等。 (2)、复听:

提问:这首歌曲表现在怎样的情景之中?

学生讨论回答:辽阔的大草原。描绘了牧民在大草原上幸福生活的情景。歌舞优美、蜿蜒、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3)、再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提问: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优美抒情、感情细腻。 (4)、再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出示视频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解答:独唱。

(5)、跟着音乐哼唱。(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带着感情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感受音乐。

2、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12分钟)

(1)初听:

提问: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解答: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作曲家介绍 。

(3)复听: 提问:A、听听歌曲有几个声部?

B、有没有乐器伴奏?

解答:A、四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无乐器伴奏。 (4)无伴奏合唱、音色的讲解。

无伴奏合唱:不使用乐器伴奏的人声合唱称为无伴奏合唱。

色:不同的人声器官、乐器及各种声源所发出的各具特色的声音称为音色。

(5)对比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牧歌》。

比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牧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延伸,创作探索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跳舞等等。(6分钟)

(四)总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朵奇葩,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音乐各有千秋,期待着有一天在你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你们的心田飞向世界!(1分钟)

(五)下课。

二、教学反思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人热情好客,在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本课通过欣赏蒙古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歌》让学生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推荐第10篇:牧歌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 牧歌》

1) 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 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

1、编一段歌词

2、写一篇短文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11篇:牧歌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2.学会演唱蒙古族民歌《牧歌》。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和马头琴的音色。教学重点

重点: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 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

教学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进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师:问,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歌曲,老师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的歌?这首歌曲自创作之初,就成为草原人民的最爱,因为它唱出了草原人民的心声,现在我就用即兴舞蹈的形式将这首歌曲介绍给同学们! (播放歌曲《天堂》片段,老师即兴舞蹈)。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所听的歌曲是什么歌曲?演唱者又是谁?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略) 师:为了表达对家乡和草原的热爱,腾格尔的这首歌曲是用了哪个民族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 生:是蒙古族。

师:腾格尔出生在绚丽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家乡的山水、草木、歌舞是腾格尔心目中的天堂,也是草原上所有蒙古族人民的天堂。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之民歌《牧歌》,让大家去聆听大草原的蒙古歌曲,感受祖国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魅力。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欣赏音乐《牧歌》(板书),然后分析判断这首歌曲是属于蒙古族民歌中的哪个调?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播放视频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生:是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歌曲,主要是用马头琴演奏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蒙古族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的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而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蒙古族民歌的演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展示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婉转、悠远,独具特色,它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望, 也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师:用电子琴演奏一段《牧歌》音乐,让学生感受其旋律。

老师范唱:《牧歌》并讲解音乐符号:换气记号( )

1、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歌曲。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试唱歌词,注意引导学生唱准歌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直到唱会为止)。

3、在电子琴的伴奏声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齐唱。师:请同学们现在分析一下歌曲《牧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并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生: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通常短小精悍。

师:嗯!答得很好,那么这两个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一个乐句在音域上要高一些,后一个乐句要低一些。

师:让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生:(可以让学生自动起来回答)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蓝的天空音很高,第二句:白云的下面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学生回答后老师要进行鼓励,提高其积极性))。

师总结:《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摸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

4、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让学生做一做。

5、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喜欢蒙古族和它的音乐吗?

生:喜欢! 师:欣赏《牧歌》:师: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生:(无伴奏合唱)好!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师:再来听一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种演唱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合唱,一个是独唱。无伴奏合唱比较受大家欢迎,因为这种唱法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师介绍:我们的歌曲演唱形式里有:合唱、独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等,让我们跟老师分别试唱一下。 师:唉,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师:(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的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发挥你们的想象,结合本歌曲创作一段蒙古族舞蹈(可以边唱边跳,也可以一组唱一组跳)、或赞美蒙古族及大草原的歌词、诗歌、一幅画,几分钟后请把你们的创作展示给大家(分成小组进行,每一组创作一种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生: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老师在旁边引导,学生展示后要对其鼓励)。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有了的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也使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会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

通过小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各族人民。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欣赏一首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结束。 教学反思:在《牧歌》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第12篇: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

六年音乐上

三单元 四课时

2015-10-15

教学目标 :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 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

4、

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

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我爱银河教学设计

六年音乐上

五一戴凤梅

三单元 一课时

2015-10-15

歌曲《我爱银河》

【教学内容简析】歌曲《我爱银河号》银河是由无数播里、行星等汇合而成的庞大天体.宛如一条白色的天河。关于银河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类对银河系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并已经有了许多惊人的发现。

“银河”又是中央电视台少儿合唱团的名称它老翁每位合唱队员就像王-顾闪亮的小星星‘这首歌曲就是“银河如妞声合用团的团歌所以欣曲中的解银河.并不是真正的银河争而是指银河合唱团但在这里费用借用了“银河”并把它引中开来,征得调作家竹林的同意,部分欣词也作了修改,以引起学生锋家里空奥秘的兴趣合唱艺术强调队员间的合作,特别讲究声音的统

一、和谐,合唱队表现的不是某个人的水平,而是整体的水平,收词中用“一起闪烁”“一起唱欧”来表现这一点.教唱时需加以抓调. 歌曲为二段作(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旋律在较低的音区盘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银河的向往、热爱之消.第二乐段在全歌的最高点“。一开始,逐步下降并以第一乐段的见后一个乐句结束.表现了少年儿童欢乐之情和青春的朝气。

【教学目标】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问候语)

1、学生听音乐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课的愉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 生答。

师:讲解银河资料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为新授做铺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唱歌曲 (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同”。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并由学生自主处理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

四、学习四三拍的指挥图示 [设计意图]为欣赏做铺垫 ★、欣赏《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四三拍,为《啊,高山》指挥 (4)复听。听后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板书设计】

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是横跨星空的一条淡淡发光的带,银河在天鹰座与天赤道相交,在北半天球。银河在天球上勾画出一条宽窄不一的带,称为银道带。它的最宽处达30°,最窄处只有4°~5°,平均约20°。这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传说“鹊桥相会”,也有同名的文学作品和电视,还有《银河》品牌的计算机和叫“银河”的台风。

八、小结

《木星──欢乐使者》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

2015-10-15

三单元二课时

五一戴凤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音乐的方法,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2.通过分析、旋律记忆等方法,反复聆听音乐,分辨主题音乐出现了几次。促进学生对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记忆乐曲的主题旋律。2.分辨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一、欣赏乐曲《木星──欢乐使者》 教学要求:《行星组曲》简介(包括介绍作者霍尔斯特及乐曲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二、欣赏《木星──欢乐使者》第二乐段

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视唱教科书中出示的《欢乐颂歌》旋律(第1──9小节),其后的旋律由教师在琴上弹奏,使学生初步熟悉。 师:主题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一开始音乐很欢快,接着出现了节奏比较宽广的主题旋律,表现了庄严肃穆的情绪。

1.教师完整地演奏这一段音乐,学生边听边挥拍。 2.复听全曲《木星──欢乐使者》。师: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学生自由回答。

生:感受音乐:主题出现时晃动身体感受主题旋律舒展宽广的特点。

三、器乐演奏

教学要求:用口风琴演奏《欢乐颂歌》的旋律,重点是1至9小节。 学生进行练习。

四、学生创作(可两人合作)

教学要求:教师给出创作标题──飞船发射、飞船航行、胜利欢庆等内容。学生进行创作。

老师提示要在练习前先决定要表达的音乐情绪是什么,再决定节拍,然后决定第一音,顺着试写下去,不要写得太难。虽然只有短短4小节,其中最好要有重复的节奏,结束音要有稳定的感觉。

五、作品展示

1.教师选择公布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创作(其中有较好的,也有较差的)。师生共同评论,使学生逐步增加一些旋律创作的理性认识。

2.

选择几个较为优秀的旋律,师生共同用课堂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创编了四小节旋律,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改正。在今后的课程中还要不断练习,为今后创作简单的旋律做好准备。

蓝天向我们召唤》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

2015-10-15

三单元三课时

五一戴凤梅

教学目标

1.通过模唱的方法,唱好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顿音,使演唱更加生动。

2.两声部合唱,做到节奏和音准基本准确。

3.从神舟六号、七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二声部,学习的方法同第一声部,但要特别注意“#4”和“#5”的音准。歌曲两个声部声音要统一,注意二声部每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两个声部节奏错开对应,要求学生要掌握好。 教材分析

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为大调式,二段体。第一乐段音区较低,曲调具有叙述性,两个乐句并不对称,但具有平衡感。第二乐段为合唱,在每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两个声部节奏错开对应,其他各处节奏均相同,甚至连旋律也有多处相同,为支声性的二部合唱。歌曲的难点在合唱的第二声部,即“#4”和“#5”的音准,教学时应特别注意。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观看宇宙飞船飞天视频。 教学要求:介绍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和航天英雄杨利伟,激发学生向往蓝天的激情。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教学要求:感受歌曲的情绪。划分乐曲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情绪,歌曲划分为几个段落?

生:歌曲活泼欢快,演唱时节奏感很强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

生:乐曲分为两个乐段。前四句是第一乐段,分声部的部分是第二乐段。 师:感觉很到位。分析得很准确。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教学要求:了解第一乐段特点。弱起小节,旋律中出现了四分附点、八分附点和切分音等节奏,指导学生演唱。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乐段的节奏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师:其中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顿音的运用使旋律更加生动,但也增加了学唱的难度,我们来随录音模唱。 学生进行练习。

老师指导学生跟随琴声划拍子学唱。 3.学习歌曲第二乐段及二声部。 师:学唱合唱部分的二声部。(从2音开始,高声部向上级进到3,低声部向下级进到1,如此,高低声部形成三度和声音程。两个声部保持三度音程不变,同时下行。两个声部音程距离较大的地方需要重点练习。) 师:合唱部分注意二声部每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两个声部的节奏是错开对应,我们来练习。

师:还要特别注意“#4”和“#5”的音准。(引导学生练习。) 4.两个声部合唱练习。

教学要求:启发学生用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两个声部的和谐演唱,更加完美地表现歌曲内涵,表现出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立下远大志向为国争光的精神面貌。两声部合唱,做到节奏、音准基本准确。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活泼有一种紧张积极向上的感觉,让我们注意附点音符的唱法,使我们的歌声有一种向前推动的感觉,请同学们体会一下。 学生进行演唱。 师:演唱“飞吧飞吧”时,两个声部怎样利用力度的变化把歌曲的层次表现出来? 生:轮唱时第一声部强一些,第二声部弱一些;合唱时两个声部按照旋律线的起伏变化运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的音乐特点。 5.跟随《蓝天向我们召唤 》伴奏完整地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演唱歌曲和两个声部的合作,我们感受了音乐的内涵。让我们为探索蓝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努力学习吧!

《天地之间的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

2015-10-15

三单元四课时

五一戴凤梅

一、教学内容

1、唱 《天地之间的歌》

2、做 唱唱旋律 完成旋律

3、听 《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求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协作,配合默契。

2、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继续巩固6/8拍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通过欣赏,比较音色、音区、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进一步提高音乐的综合欣赏能力,感受音乐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谐调配合。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教学过程:

一、交流

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我们就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说起吧。(自由交流)

二、学唱歌曲

1、

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从这样一首《天地之间的歌》,你感受到什么呢

听范唱,体会歌曲是情绪、节奏、速度。(轻快、活泼)

2、

模唱“啦”的旋律

3、

跟磁带学唱

4、

解决难点

加强对歌曲中难点部分的练习。如:第9到第14小节可先让学生掌握 的节奏型,再重点练习第9到11小节,这样第12到14小节的难道就容易解决了。此外,第15小节的“0 5 4”处的切分节奏也要加强练习。

(1)

切分节奏(口念——拍手——词——跟唱旋律)

(2)

二声部合唱

领唱、合唱部分的处理,应在歌曲完全学会后再进行,要注意衔接的紧密。

5、完整的演唱歌曲

副歌部分有对比性的两个乐句,要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去唱。前一乐句咬字、吐字要圆润、灵巧、富有弹性,后一乐句要连贯、饱满、坚定。 (看指挥演唱——分角色演唱)

三、总结下课

第13篇:《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者: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

贺清先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我在游仙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会上展示的一节观摩课。本课通过欣赏《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两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掌握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长调、短调这一知识点。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第14篇:《牧歌》的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5篇:四川教师资格小学音乐试讲:《牧歌》教学设计

2017四川教师资格小学音乐试讲:《牧歌》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小学音乐《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

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6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所学习的蒙古族音乐感兴趣,欣赏并学唱长调歌曲《牧歌》,了解长调音乐的特点。

2.学唱两声部歌曲,欣赏四声部歌曲,感受不同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艺术享受。教学重点:

1.能用自然舒展和谐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两声部旋律。教学难点: 1.两声部合唱

2.歌曲气息以及广阔舒展的感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人独唱牧歌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段音乐想请同学们来听听,当你们听到这段音乐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听音乐(宽广舒展)

师:嗯,同学们觉得这段音乐给我们带来舒展宽广的感觉,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可以从从歌曲中音时值长短去感受一下。 二.新课

第一乐句学唱

师:好,大家找到到原因了吗? 生:节奏松,旋律中出现了长音。

师:对,我们来找找长音在哪里?嗯,最后一小节,还有连音线。连音线连接着两个相同的音,大家知道怎么唱吗?只要唱一个音就可以了,延续后面音的拍子。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条旋律的谱子。 生:一唱(第一句谱子)

师:嗯,注意节奏,连音线的地方。师范唱。 生:二唱谱子

师:好,在唱长音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如果气息不够了,轻柔快速的换气,这样全班同学的声音和气息就不会断,做到了循环呼吸。师示范唱。 生:三唱谱子 师:除了刚才的长音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音乐有了一种宽广辽阔的感觉呢?我们再来听听看,大家可以从旋律线上去感受一下。 生:听旋律,(起伏大)

师:对,旋律线就像一条抛物线一样起伏着。师范唱我们边唱边画抛物线。用M来哼唱。

生:

四、用M哼唱。

师:好,刚才在演唱的过程中找到了好几个让音乐变得宽广舒展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来找找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可以从力度的角度去感受一下。 生:听旋律,(渐强减弱)

师:对,有了这样的力度变化,就好像我们是站在什么地方歌唱?对,辽阔的草原上。来我们用M来哼唱,表现一下这种宽广辽阔的感觉。 生:

五、用M哼唱

第二乐句学唱

师:好的,这是歌曲牧歌的第一个乐句,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领悟能力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唱第二乐句,先来唱谱子。准备 生:一唱谱子

师:嗯,我发现刚才在连音线和长音的地方有点小瑕疵,师范唱,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

生:二唱谱子。

师:这一遍节奏好多了,注意前面两小节五度音的唱法。师示范唱。准备 生:三唱谱子。

师:嗯,有又了进步,现在我们用M来哼唱,同样力度也是由弱到强再到弱。请同学们唱出宽广辽阔的感觉。 生:

四、M哼唱

师:同学们唱的时候注意气息,轻柔平稳快速的换气,好我们再来试一遍。 生:

五、M哼唱。

填词唱

师: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歌词填进去唱一唱。 生 :听音乐填词唱。

师:好,我们跟着钢琴来唱一唱。注意气息。 生:跟琴唱词。

师:第二小节中附点后的7没唱出来,大家一定要用气息支撑住。师示范 生:模唱第一句。

师:第二句中前面两个小节注意。师范唱 生:模唱第二乐句。

师:好现在我们完整把这首曲子来唱一遍,注意唱出悠扬,辽阔的感觉。 生:第二次完整填词唱

师:好,现在我们给它加点花样,请同学们唱歌,我也加进来,同学们在唱的同时也注意听老师所唱的,是不是和你们唱一样。 生:不一样。

师:对,我给这首歌曲加上了另外一条旋律。同学们也来学学这条旋律。

生唱第二声部

师:我们先来唱唱谱子 生:唱第二声部谱子。

师:嗯,在几个大跳音程上稍微有点不稳定,我们来看一下,22---|5 1- -| 师示范。

生:模唱,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找找这些音高,我弹一个开始音,大家看这谱子唱下去,准备 生:清唱谱子(跑调适当给音)

师:好,现在我们把词填进去,注意最后一小节歌词是白云。 生:跟琴哼唱,填词。

师:嗯,同样的,同学们唱的时候用轻柔的声音展现那种宽广辽阔飘渺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

生:三填词唱二声部

师:好,现在同学们唱第二声部,我来唱第一声部。 师生合作。

合唱

师:好的,现在大家两个声部都学了,应该会唱了吧?请同学们互相合作一下。你们唱高声部,你们唱低声部。轻轻唱 生:合唱

师:第一声部是…第二声部是…,各自把握住音准,但也要听另外一个声部唱。 我们再来一遍,我弹低声部,准备。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一下,师分别范唱两声部。

生:第二次合唱。 师:我们今天学唱了歌曲牧歌,还给歌曲配上了二声部,感受了这首歌曲的特点,大家知道吗?它是属于蒙古族民歌中得长调。什么是长调呢?

长调概念特点

三.拓展

刚才我们尝试着唱了二声部合唱,接下来让我们感受牧歌的另个合唱版本,大家听听这首合唱曲有伴奏吗? 生:听无伴奏合唱

师:对,没有伴奏,是无伴奏合唱它是合唱艺术中得最高形式。这部唱作品是由作曲家瞿希贤根据《牧歌》的主题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编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经典的旋律往往被后人不断地传诵。《牧歌》最初的旋律是内蒙古昭乌达盟的一首长调歌曲,原是一位哥哥为了纪念牧场上活活烧死的妹妹而演唱的长调,曲调悲伤、沉重。该地区的人们认为他是悲歌而很少唱它。但因其有着舒缓悠扬的旋律,后被一位音乐工作者将其整理填词改成今天我们学唱的长调。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长调《牧歌》聆听了无伴奏合唱,感受了它的和谐之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听一听长调音乐去感受一下合唱歌曲,我想会带给大家不同的艺术享受。

第17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辽阔的草原 《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牧歌》,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名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牧歌》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牧歌》

2.提问:蒙古族民歌《牧歌》与无伴奏合唱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 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5、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6、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7、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第18篇:牧歌教案设计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具:多媒体 弦律线卡片

教材分析:

《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在欣赏民歌版本的时候,通过哼唱旋律,勾画歌曲旋律线,学唱歌曲等方法,对民歌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也为无伴奏合唱的欣赏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也让学生投入到我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二、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5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 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

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老师也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从蒙古族音乐入手,在欣赏歌曲之前先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歌曲的欣赏奠定基础。

三、欣赏乐曲《牧歌》 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师: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翠绿的草地,奔跑的羊群。他们生活的环境是这样美丽,我记得有一首歌曲就是这样来描写的,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1、欣赏民歌《牧歌》,课件展示美丽草原的图片。4分钟 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回答:速度缓慢,曲调悠长,抒情。

出示歌谱。用la轻声哼唱歌曲旋律。(1—2遍) 2分钟

2、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 3分钟

总结:旋律宽广,第一个乐句的音比较高,围绕sol上行,第二个乐句的音比较低,围绕do下行

3、有感情学念歌词 2分钟 提问: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总结:上句:蓝天白云 —— 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 ---- 音平

5、师: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轻轻地唱唱吧 3分钟

师:“我们听了《牧歌》,也唱了《牧歌》,你们知道什么叫‘牧歌’吗?”

7、介绍“牧歌”: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民歌《牧歌》是无伴奏合唱《牧歌》的原型,对它的认真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合唱版本。

四、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牧歌》,同学们听听看和刚才的那首《牧歌》有什么相同的和不一样的?

1、完整欣赏无伴奏《牧歌》 5 回答: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

2、介绍无伴奏合唱: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小结: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3、同学们能听到几个声部呢?(生: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3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4、同学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生: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

5、再次欣赏歌曲

设问:歌曲的引子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回答: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地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6、通过歌曲的欣赏,大家了解到蒙古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呢?(生:幸福、自由的民族。

五、欣赏舞蹈片段《牧歌》

师:作者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接下去,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让我们从舞蹈中进一步去感受蒙古族人民幸福的生活。

1、欣赏舞蹈片段

5分钟

2、交流感想

总结:这段舞蹈的背景歌曲是在无伴奏合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加工而成的。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六、小创作

1、师:我们刚才欣赏各种形式的《牧歌》。同学们喜欢这些形式吗?那我们也来试试怎么样?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完成一下的任务。(播放《牧歌》音乐)

编一段歌词 写一篇短文

2、作品展评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七、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八、听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整堂课环节过渡自然,体现了欣赏课的主旨,让学生多听音乐最本源的东西。以《牧歌》为主题,挖掘内在知识要点,对于蒙古族风土人情、民歌及无伴奏合唱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还拓展介绍了其他形式的牧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只是在画旋律线的时候,忽略了旋律本身,过于注重方法,在画的时候发现学生像做数学题一样,用一把尺在那里画刻度,量距离。完全背离了我让他们画旋律线的初衷,因此,在这里可以简化画旋律线的过程。大致勾画一下线条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在音乐声中画一画,这样更好的把旋律线和音乐本身联系起来。在哼唱《牧歌》的时候,发现学生完整学唱歌曲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欣赏作品还是应该多从听觉出发。在这里,可以以用LA摸唱的形式来完成旋律的熟悉,这也是训练音准的另一种方法。

第19篇: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新城中心学校

赵君铖

各位评委好,我是赵君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牧歌》一课,课型为欣赏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辽阔的草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由词曲同步的两大句组成,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有许多版本,今天学习的是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由16个小节组成的方整结构。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一)说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欣赏独唱《牧歌》以及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自然、舒展、悠长的艺术魅力。

2、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来模唱《牧歌》旋律。可以体会歌曲的意境,体会歌曲中自由舒展的节奏。

2、可以了解歌曲中一段体的曲式结构,了解长调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把握前倚音的唱法。

3、跟随图谱听赏,分辨男女不同声部音色和力度,仔细听辨出主旋律依次出现的声部位置。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义务教育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性格活泼,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爱好,积极性与活跃性容易被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影视金曲的了解不足,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最初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天高地旷、绿草白羊的草原环境,接着看图片呈现牧民居住的毡房,最后呈现载歌载舞、弹琴唱歌的生活愉悦的场景,为后续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歌唱草原

1、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完整的播放了歌曲范唱,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在第二次聆听时,我希望学生能在心中随乐默唱,有了这样一个听觉基础,我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学唱歌谱,教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启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当然在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力求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学会演唱歌曲,熟悉并能准确把握旋律,让歌词的套入演唱更方便快速。

2、(1)听赏乐曲,赞美草原:在学唱完蒙古族民歌《牧歌》之后,再次聆听。然后,我播放男生独唱《牧歌》,让学生在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要素,再板书出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提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文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伴奏和长形式。 (3)让学生去找出有伴奏与无伴奏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7、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三、拓展延伸环节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合唱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队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加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名额,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我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以上为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

第20篇:《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与其独特的风俗民情、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情深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探秘。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感受体验来自大草原的异域风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的第一课时,歌曲《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期,其心理日趋成熟,表达情感的方式较晓学生有明显的变化。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注意:七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教师要讲授歌唱知识,提醒学生保护嗓音。

三、教学目标:

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 并初步了解无伴奏等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无伴奏合唱及演唱声部。

五、教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看看大草原的风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草原之施的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认识草原—走进草原—歌唱草原—赞美草原四个环节的教学。

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简单的乐谱,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自主学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 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六、教具: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辽阔的草原》教学现场吧!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为在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在《天堂》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的听觉上产生冲击,用草原上的一种语言欢迎大家的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出主题,让学生谈谈向往中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向往。我播放歌曲《牧歌》的伴奏,让学生很自然的用身体和着音乐摇动,体验歌曲节奏感和情绪并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 播放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接着是新课教授环节,在对蒙古族做简单介绍后,我会完整的播放了乐曲,让学生在整曲聆听后说一说歌曲的几个要素,歌曲的情绪、速度等,为学生色勾画出一个初步的音乐轮廓,并把学生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接着我会采用交替合作的方式教学生唱歌谱,我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唱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我会请学生有感情的念歌词并提出问题 (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并介绍内蒙民歌和长调旋律特点)最后我会请学生跟着音乐,用刚才听辩的旋律演唱歌曲。在此时我会介绍中外牧歌的区别:国外“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媒体展示)

下面是巩固提高的环节我会先让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并提问回答对比歌曲的异同和歌曲的声部等问题。 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接下来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中女高——天空的云 女低——广阔的天空 男高——洁白的羊群 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紧接着是创编环节,我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编一段歌词、写一篇短文(播放《牧歌》音乐)。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并进行评价。

最后是小结与作业,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老师和大家去欣赏感受了很多形式的《牧歌》,大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请同学分去收集更多内蒙古的歌曲进行欣赏。

牧歌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