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典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38:2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典型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2015.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第2--5页例

1、例2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学习“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

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2、本单元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亿以上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用计算器计算。在前两部分教学中还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中的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非常关键。

3、教材选取了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也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例1呈现北京市人口数,先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及类推引出十万至亿的计数单位,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再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理解“位值”的概念。例2先对照数位给出不同的4个数,引导学生利用万以内数读法的已有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学会读亿以内的数。再呈现一个学生讨论交流的情景,解决读法中的疑难问题。

4、其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类推、合作交流等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

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情形相对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教学难点: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五、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充分地交流,并出示多例生活中的数据和场景,使学生体会理解计数单位,掌握读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拨珠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组派代表读数比赛:346

5、790

3、

3210、5060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怎么读得又快又准,有什么好方法?

总结方法:从左往右读,数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0”,不读。

3、复习数位、理解位值(数位上各数的意思)、数的组成 (1) 复习数位

9999是一个几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复习数位上各数的意思

每个“9”在什么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3)复习数的组成

9999是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个)组成的?

4、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这些数据你会读吗?(如有同学举手要读,请两三位同学试着读读,老师不评价读得对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万”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九千。

同学们,能不能再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不能)那怎么办?九千加上一千是多少?(一万)

对极了,千位满十,应该向万位进一,所以我们应该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也就是说,几个一千是一万?(10个)(板书:万)

课件展示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 (2) 认识“十万”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十万) 刚我们又满十进一,产生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也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先让学生估计十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鸟巢十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十万有多大。

(3) 认识“百万”

同样的方法,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十万十万地数,认识“百万”,知 道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百万)

先让学生估计一百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广场上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图片,让学生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4) 认识“千万”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和类推的方法,认识“千万”,知道10个一百万是一

千万。(板书:千万)通过10个**能容纳一千万人,让学生感受一千万有多大。

(5)认识“亿”

通过独立思考,和类推的方法,认识“亿”,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亿)通过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二题中的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亿有多大。

同学们,那10个一亿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又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白还有无穷多个计数单位)

(6)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学会应用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我们刚已经学过这么多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说一

说。那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同桌互相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的表格。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 ( )个一百是一千 ( )个一千是一万 ( )个一万是十万 ( )个十万是一百万 (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个一千万是一亿

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练习:( )个一百是一万 ( )个一千是一亿 ( )个一万是一千万

2、认识新的数位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它们分别在数位顺序表中的什么数位上? 今天我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呢?它们分别又是在什么数位上呢?(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3、学习数级,熟记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级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页,仔细比较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和老师黑板上的有什么不同?

真是火眼金睛,马上就发现了,书上的表中多了数级。下面就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四位分级计数法。(从右往左四位分为一级,第一级是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二级是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第三级是亿级。) (2)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边起,第5位是什么数位?第7位呢?第9位呢?

4、巩固练习

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一题数数

5、学习读数

(1)学生试着读13628945 (2)交流读数的方法 预设学生汇报有以下读法: ① 标上数位再读

②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③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学生试着读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4)根据学生读数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和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好这些数字,学生再读。 (5)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①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②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③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6)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含有两级的数,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0”,不读。

6、练习读数 ……

7.理解位值、数的组成

说出下面每个数中,各个数在数位上表示多少

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例3100895中“3”表示3个百万。31008195是由3个百万,1个十万,8个一百,9个十,5个一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读出书上第二页上的大数

2、摆一摆:用四个“5”,四个“0”按下列要求摆出八位数。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②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四)小结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新的计数单位:…… 满十进一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级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位 1 3 6 2 8 9 4 5 3 1 0 0 8 9 5 2 4 9 6 0 0 0 8 5 0 0 0 3 0 0

教学反思: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15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四年级(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荆山学校 赵志芳 2016.4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三、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

2、3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一》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6年10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引导法

尝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绳子

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你们肯定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节日,我猜你们最喜欢儿童节,我喜欢3月12号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嘛?(学生回答植树节)你们想想我们一起拿着工具去植树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植树活动

1、咱们今天先做一个植树的活动。首先要买树苗,画线。老师用绳子来代替线,我已经在路的一边画好了线。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爱心树苗。第一棵树应该栽哪呢?(线的一端)老师在绳子上每80厘米打了一个结,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80厘米,第二个同学站在相应的位置。(板书:棵树、间距)两棵树之间有一个间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的个数叫做间隔数。(板书:间隔数)今天我们植树是等距的,间距都是80厘米。

2、出示统计表让第三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叫全长。(板书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3、让第四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4、让第五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5、让第六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载在路的一边也就是栽了几行?(一行)而且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一行、两端都载)

课件出示统计表

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全长是800厘米,栽了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

6、观察填写的统计表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1 为什么间隔树比棵树少1呢?指名回答。小结因为第一个间隔是栽了两棵树后出现的。(两个点确定1条线段)以后呢多栽1棵树,就多1个间隔,也就是多了一个点多一条等距的线段。所以,间隔数比棵树少1。

举起自己的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棵数=间隔数+1”

7、观察填写的统计表间距、全长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

间隔数×间距=全长

全长÷间距=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距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和学生一起读题

分析得到的信息和问题,条件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知道全长和间距。问题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问的是栽的棵数。同桌互相讨论来完成。

引导学生分析例一用全长除以间距算出间隔数再加上1就算出了棵树。综合算式列为(课件出示例1解答算式)

2、下面还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来完成(课件出示题目)

这两道题改换了例一的条件和问题,该怎么解答呢?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问题。(课件出示解答算式)

3、比较这三道题第一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第一步都是算间隔数,间隔数就是解决植树问题的桥梁。) 提问学生间隔数是怎样算的?

4、其实植树问题不但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例如(课件出示电竿„„)

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分析练习题。 (2)课件出示1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析并列式解答。 (3)课件出示122页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课件出示总结)

五、拓展思维

学生利用今天的所学知识编一道应用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一行)(两端都栽)

+1

棵树

间隔数×间距=全长

--1

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习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7年4月

教学内容:32——34页

知识技能: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课件出示)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活动二

课件出示(如图,三角形)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P33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P33~34练一练1~5 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7.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反思: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推荐第2篇:化学 典型教学设计

《卤代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

学号:

【课程分析】

《卤代烃》是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烃和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部分具体化,也是学习后续各章节内容的基础。本节继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应用,使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内容结合了具体物质而得到提升和拓展。

卤代烃属于烃的衍生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也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教学中要注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例如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从而转化成各种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引入卤原子常常是改变分子性能的第一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有些卤代烃特别是一些多卤代烃可直接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麻醉剂和防腐剂等。

溴乙烷是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之一,通过溴乙烷的学习,可以了解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性质,为后续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合课标和近年来的高考分析可知,本节内容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认识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溴乙烷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卤代烃水解能生成醇,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烯烃,因此卤代烃是联系烃和烃

1 的含氧衍生物的重要桥梁。是高考推断题必不可少的考点。

2、通过对溴乙烷结构、性质的学习,再次强化官能团决定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为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通过对卤代烃反应条件及产物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必修2和选修5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物的官能团决定其性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能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学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有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氯仿、四氯化碳、1,2-二溴乙烷、聚氯乙烯、溴苯等几种卤代烃,但只知道卤代烃部分物理性质,而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没有认识。

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好玩4大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正在发展中,而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 学生实验方面:学生在前面化学必修

1、2和选修四中已经多次接触到实验,并且经常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但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案,比较、选择、评价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等方面仍然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学法设计】

有机化学抓住“组成、结构、性质”这一主线,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设问法、对比法、演绎法,层层递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意识的将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通过以实验为核心的自主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及训练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其潜能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感觉探究的乐趣。利用日常生活中卤代烃的功过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如通过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课件、图片及生活中的化学等创设问题,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充分体现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注意有机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分析有关溴乙烷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意学习自然科学基本研究和思维方法———“对比实验、提出问题→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本质剖析→解决问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3 本课时通过学生选择研究卤代烃的代表物溴乙烷的内容和顺序,体现自主学习;通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对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化学键变化情况,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4.通过溴乙烷中如何检验溴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两组不同意见的对比实验,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溴乙烷水解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乐趣,体验实验过程中挑战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

【图片】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提问】从组成看,它们都应该属于哪类有机物?你能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卤代烃的定义吗?卤代烃的官能团是什么?

【板书】

一、卤代烃 1、定义 2、官能团

4 【设问】怎么研究卤代烃呢

【学生回答】卤代烃的概念及官能团。

【学生回答】选取典型(代表物),根据结构分析性质,再到一般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二、探索新知: 教师主要活动: 【板书】

二、溴乙烷

【设问】我们要怎么研究溴乙烷?先研究什么?

【思考回答】研究溴乙烷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板书】 1、物理性质

【肯定】今天就按同学说的顺序来研究。研究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考虑?用什么事实可以说明问题?

【回答】研究 溴 乙 烷 的 物 理 性 质。具体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

讲授相关知识,播放溴乙烷视频材料,了解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引出代表物的学习,明确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反映体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设问】接下来该研究溴乙烷的什么内容?组成结构怎么研究?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由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其空

5 间构型如下:请根据投影模型分别写出各类化学式。

【设问】用何种波谱的方法可以方便地检出溴乙烷的结构?这张图片是什么图谱?峰面积大小代表什么

【回答】研究溴乙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 【笔记】四种表示形式。

【思考回答】用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法)。核磁共振氢谱,代表溴乙烷分子中氢原子的类别及多少。

(从结构认识有机物。复习运用现代物理研究手段)

三、引出新的问题情境

前面我们知道了溴乙烷的基本结构,那溴乙烷有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引言】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研究溴乙烷的化学性 质,肯定研究溴原子或C—Br键。

【设问】如何用实验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板书】

3、官能团的检验

【演示1】向溴化钠溶液和溴乙烷中分别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 【追问】出现的现象说明什么?

6 【设问】那么到底如何用实验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分析】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如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 【板演】CH2CH2Br+NaOH → CH3CH2OH+NaBr 【信息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 【投影】信息实验原理

【回答】溴乙烷的特殊结构是C-Br键(或者溴原子)。 思考、分析、回答。

【回答】

1、向溴乙烷中滴加AgNO3溶液。

2、向溴乙烷中通入氯气。【观察】无沉淀出现。

【思考】说明溴乙烷为非电解质,无溴离子存在。

【思考回答】想办法将溴乙烷中的溴元素转化为溴离子,再用硝酸银检验。 学生会:听讲、分析、思考。 【观察】有棕黑色沉淀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明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殊性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方案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理念) (2).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投影实验]按图2-18组装实验装置,①.大试管中加入5mL溴乙烷.②.加入15mL饱和KOH乙醇溶液,加热.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3酸化.④.滴加2滴AgNO3溶液.

7 现象:产生气体,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CH3CH2Br

CH2=CH2+HBr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叫消去反应.一般来说,消去反应是发生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不用NaOH水溶液而用醇溶液? ○(用NaOH水溶液反应将朝着水解的方向进行.) ②.乙醇在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乙醇在反应中做溶剂,使溴乙烷充分溶解.)

③.检验乙烯气体时,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除去HBr,因为HBr也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④.C(CH3)3-CH2Br能否发生消去反应? (不能.因为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 ⑤ CH3 CHBrCH2CH3消去产物有几种? [小结] -Br原子是CH3CH2Br的官能团,决定了其化学特性.由于反应条件(溶剂或介质)不同,反应机理不同.,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在NaOH醇溶液发生消去反应。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

8 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老师只是准备实验,答疑解惑,完全按照大家的思路来研究物质,那么以后只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同学们自己就可以研究问题了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本质剖析、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内容,深化本节主题。整理学习思维过程。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究和对教师所讲内容的重新解释、建构的过程。

四、课堂反馈,能力提升 【投影】

1、能直接与硝酸银溶液作用产生沉淀的物质是(

A、氢溴酸

B、氯苯

C、溴乙烷

D、四氯化碳

2、下列液体滴入水中能出现分层现象,而滴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层现象会逐渐消失的是(

A、苯

B、乙烷

C、乙烯

D、1-溴乙烷

3、为了验证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有以下操作:

①加硝酸银溶液

②加NaOH溶液

③加热

④加蒸馏水

⑤加硝酸至溶液显酸性,合理的顺序是(

A、②①③⑤

B、②④⑤③

C、②③①⑤

D、②③⑤①

4、下列反应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CH2==CH2+Br2CH2BrCH2Br

B.C2H5OH+HBrC2H5Br+H2O

9 C.C2H5OH+HOCH2CH3D.CH3CH2CH2Br+NaOH

CH3CH2OCH2CH3+H2O CH3CH==CH2+NaBr+H2O

5、在NaCl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CH3CH2Cl中滴加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CH3CH2Cl跟NaOH溶液共热,然后用稀HNO3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改变教学方式,在新课程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课堂的开放性与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时效性问题,有很多收获。

教学参考推荐的课时内容是溴乙烷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消去反应放在下节课学习,本节只学习溴乙烷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

本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总体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高,取代反应容易理解,写化学方程式出错的不多,但是条件容易和前边学过的反应混淆,消去反应要难一些,原因是对消去的过程没有理解,从结构的角度不知断什么键,不知怎么断键。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1)探究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学生探究还不够深入,环节设计不够细致,许多问题没有在课堂上展开。(2)知识点较多,内容稍难,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3)对学情分析不够,过高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合作交流不充分,这些题放在复习

10 课更好些。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尤其是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推荐第3篇:典型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情景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缩短教学和临床的距离,我们在”外科护理”课的教学中尝试了案例与情景相结合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从教学需要出发,给学员创造了一个”从临床案例情景中学习”的逼真环境,培养了学员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索了应用情景教学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收到良好效果。

(一)、案例情境教学环节设计

1、案例选择与编制:在开展案例情境教学时,病例选择与编制是情景教学实施的核心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案例的选择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即案例必须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材要求,即要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来确定;三是培养对象,即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临床经验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2、情景创设:在案例确定后,要进行情景的设置,一般分3个层次,第1层次是要求学员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第2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情景,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3层次是知识的全面应用,题目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的综合病例, 让学员在不断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缩短教学和临床的距离。例如: 我们设置的胆石症病人的情景教学,对第一层次情景设置,我们采用临床拍摄的真实胆石症病人(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的录像给学员播放,并要求学员根据录像总结出胆石症病人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措施等到内容;用胆结石的实物,让学员辨识不同的结石类型,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的情景设置,我们用视频播放了胆石症病人绞痛的场面,并设问为什么胆石症病人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如果你是值班护士应如何处理?某一护士为解除病人痛苦,注射杜冷丁止痛,是否正确?为什么?等问题,全方位建立一个模拟临床的情景场面,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达到了情境激励作用。第三层次情景设置,我们运用任务驱动法,创设合作情境。如胆石症病人的护理是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内容。为此我们设置一个真实临床病例,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分析病例,并制定出护理措施。

3.教学组织:这是情景教学的中心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顺序组织情景教学:课前指导学员预习-老师编辑案例及情景-视频引入案例情境——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穿插情景深化讨论——学员自评——教师评价。在组织教学中首先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7-8名,让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强调合作;开展讨论时首先由小组选出一个学员做主要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这样可以增强探究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教师不直接参与学员讨论,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

4.反馈与评价: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出现偏离时及时进行修正。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员分组讨论,交流相互之间的学习经验,对问题情景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并学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论,指出每个小组的长处和需改进之处。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如果缺乏分析评价,就会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

(二)、案例情境教学原则

为了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情景教学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以学员为主体”的原则。即在情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尊重学员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给学员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空间,引导学员”学会学习”。学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员才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案例情景教学运用问题驱动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在情景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案例情境教学虽然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不可忽视。而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情景教学的组织过程更加复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控制者和评估者的角色。

3.“合作与竞争的学习”原则。案例情景教学通过学员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病例与情景的讨论,并以小组整体水平为依据评定成绩,

为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小组每一个成员在这一过程中都发挥自已的优势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通过小组间对病例的资料的相互讨论,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增强学员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全面提高”的原则。改变以往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建立教与学互动伴随的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伴随知识的学习,不仅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形成过程的评价,使学员在模拟临床情景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同时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典型案例设计

1、休克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休克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发现不同阶段休克病人主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②能初步拟定休克病人的护理计划。 ③掌握扩容疗法的护理要点。 【准备】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王先生,45岁,车祸后120急救入院。表情痛苦,神情紧张,面色苍白;查体:肢体冰凉,左大腿变形,中断外侧有一开放伤口,见活动性出血,血压95/70㎜Hg,脉率106次/分,呼吸急促。

思考:病人是否发生了休克?若有,属于休克的哪一期?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当前主要的护理诊断有哪些?护士应为王先生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拟定病人当前的护理计划?

【方法与过程】

分组讨论,写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要点(不要求全面)

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休克病人身体状况进一步认识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要点

↓ 教师精讲 ↓

学生形成实践报告

2、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外科感染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能够提出主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

②熟悉外科感染病人护理措施,掌握脓肿切开引流的护理技能。 【准备】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孟先生,44岁,左下肢锐器伤后局部红肿痛伴发热3天入院。检查发现体温38.6℃,伤口周围红肿明显,有脓性渗出物。在局麻下行清创及脓液引流术,术后2日,体温恢复至37.8℃。术后4日病人感到发热、乏力、口干、食欲缺乏,为此,病人对病情的改变有些烦躁不安。检查体温39.1℃,伤口引流管仅少量脓液。

思考:

①该病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有哪些?

②你认为该病人再度发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清创及脓液引流术的病人护理观察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拟定该病人当前的护理计划。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重点围绕常见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破伤风的身体状况、治疗和护理过程。

②学生讨论,形成对该病人病情的初步认识。

③写出该病人可能的护理诊断,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3、乳房癌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乳房癌术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能初步拟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②学会乳房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并能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③学会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并能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健側乳房检查。

【准备】

① 用物准备:乳房检查模型、墙壁刻度标志、运动辅助设施(跳

绳等)

② 环境准备:室温要求、屏风等。 ③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张女士,45岁。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1月入院,已确诊为乳房癌。今在全麻下接受“左乳癌根治术”,于上午11:45安返病房。此时术后已6小时,如果你是责任护士,你认为当前护理评估应该关心哪些问题?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你应该实施哪些护理措施?如何鼓励和协助张女士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角色扮演)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重点围绕乳癌病人身体状况及术后护理实施过程。

②技能实训◆乳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 ◆乳房自我检查 ③老师示范纠正错误 ④学生反复练习

4、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脑损伤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拟定初步的护理计划。

②通过生命体征(特别是意识及瞳孔)的观察,了解病情变化的规律,做好治疗配合。

③掌握脑脊液外漏的护理方法。 【准备】 ① 用物准备:模拟人、冰袋、冰帽、体温计; ②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女性,60岁,因头部外伤4小时入院。查体:血压136/90mmHg,呼吸14次/分;病人对呼唤有反应,能躲避刺激,但回答问题错误。眼眶青紫,球结膜下有瘀斑,鼻腔有脑脊液流出。 思考:病人病变部位?护理诊断?护理要点?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②多媒体演示(特别是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的临床表现及处理要

点)

③技能实训◆意识、瞳孔观察的方法;

◆降低颅内压必备的临床器械及用具(冰袋、冰帽、脱水剂等);

◆对本病例精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能力。

5、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胸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拟定初步的护理计划;

②熟悉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学会胸膜腔闭式术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70酒精、0.5碘伏、棉签、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血管钳2把;纱布块若干;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损伤性气胸患者:

学习情景二

进行性血胸患者: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②多媒体演示

③技能实训◆对胸腔引流装置正确连接;

◆对引流通畅与否能正确判断;

◆对引流情况能观察并记录;

◆掌握拔管指征及方法。

6、腹膜炎与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腹腔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和护理,能与医生协调配合; ②熟悉胃肠减压装置,能熟练进行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 ③掌握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腹腔穿刺包、一次性胃肠减压器、乳胶引流管、止

血钳、纱布、胶布、棉签、碘酊、酒精、液状石蜡。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患者:

学习情景二

腹部损伤患者: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②多媒体演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经模拟人进行。教师示教后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胃肠减压的护理、腹腔穿刺的护理、腹腔引流的护理。要多次练习,总结提高。

7、胃肠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学会对乳房癌术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能初步拟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准备】

①用物准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李先生,45岁。晨起后突感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剧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急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腹式呼吸消失,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透视发现膈下大量游离气体。患者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拟急诊手术治疗。

请提出该病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思考手术前护理要点;制定术后护理计划。

学习情景二

杨女士,38岁,已婚。6小时前,感脐周阵发性疼痛,2小时前疼痛转移至右下腹,为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行经后10日。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腹式呼

吸消失,下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

请考虑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原则;提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简述护理要点。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

②分组练习体格检查;

③教师具体指导,精讲提炼。

8、结肠造口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护理结肠造口病人的方法; ②训练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准备】

①用物准备:结肠造口护理用换药车、器械、锌氧油、敷料、液状石蜡、肛袋等;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钟先生,45岁,因直肠癌行Miles术后第一天,意识清醒但表情淡漠,体温37.8℃,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伤口敷料渗湿。你拟为该病人做结肠造口护理,请问:

① 在实施护理前,你在床旁怎样与病人沟通?你能理解病人此时是什么心理状态吗?

② 当天的结肠造口护理内容是什么?术后2-3日、1周后、起床活动时、恢复饮食后又该怎样实施结肠造口护理?

③对即将出院的病人,你将怎样指导病人使用人工肛门袋?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借助人工肛门模型,训练结肠造口的护理操作,口述结肠造口术后不同阶段护理步骤,并采用模拟病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护理过程中护士、病人及家属之间的良好沟通技能,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9、肝胆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肝胆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能够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和相应的护理计划; ②掌握T管的护理。 【准备】

① 用物准备:腹部手术模型、T型引流管、一次性引流管、消毒用品、无菌敷料; ②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女性病人,40岁,3小时前因赴酒宴后突感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放射。恶心,吐胃内容物一次,量约50ml。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急性痛苦面容,意识清楚,体温39℃,脉搏100次/分,血压110/70mmHg,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右上腹压痛,轻度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肝脾不大,肝浊音界存在,肠鸣音无异常。

①你认为该病人可能是什么疾病? ②还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③若需手术治疗,请列出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借助人工模型,训练T型引流管的护理操作。

10、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泌尿系损伤、泌尿系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初步学会泌尿外科的常规护理;

②学会膀胱冲洗、膀胱造瘘引流管、肾盂支架引流管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膀胱造瘘引流管、肾盂支架引流管、膀胱冲洗装置及用品、气囊导尿管、注射器、消毒及固定用品、弯盘、纱布、盛尿瓶、引流袋、绒毯、屏风等。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徐先生,56岁,在行走时不慎跌倒,右侧腰部撞击在一块砖头

上,感觉局部疼痛较重,心慌,出汗,由别人护送到医院。入院检查:急性病容,面色苍白,脉率110次/分,血压86/58mmHg,右侧腰腹部疼痛明显,并可触及痛性包块。辅助检查:血常规RBC3.8×1012/L,Hb110g/L;尿常规RBC(+++)、WBC(+);B超显示右肾轮廓不清晰,肾周有少量积液,临床诊断为右肾部分裂伤。

请分析:该病人是否发生了休克?依据?发生休克的原因?对该病人主要的护理措施?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 ◆ 学生准备 ◆ 操作

Ⅰ准备用物,与病人沟通,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 Ⅱ耻骨上膀胱造瘘管、肾盂支架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的连接、固定,引流袋的安置,保持引流通畅,清洁及消毒,保护周围皮肤等。 Ⅲ膀胱冲洗 Ⅳ拔管 Ⅴ整理

④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小结。

推荐第4篇:典型教学设计——《羚羊木雕》

典型教学设计——《羚羊木雕》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和发现的快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辩论,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正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本堂课主要想在这方面做一尝试和努力。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教学难点:

分清是非,能与他人共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讨论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安排学生回忆并相互交流在家里和父母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的感受和看法。

2、课前预习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能读、能写、能运用,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做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教师:

对学生做好分角色朗读指导:

①对课文整体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④角色分配: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故事叙述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回忆并讲述在家里和父母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的感受和看法。找1-2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1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准备评价。

②在朗读结束后,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指导。

③师生共同对这次分角色朗读做出评价。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课堂辩论

(在情境预设和课堂实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师:下面我们就这场家庭矛盾展开辩论,分甲、乙、丙三组。甲方代表父母(由于学生人数极少,这一角色由教师充当),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 大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辩论开始。

教师(父母):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生(“我”):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生(万芳): 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认为什么都可以接受。 教师(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生(“我”):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产我也乐意! 生(万芳):假设朋友是真心的,我也愿意接受! 生(其余同学):鼓掌!

教师(父母):什么都可以送,那当你什么也没有呢?

生(“我”):那我就把“心”送给朋友,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 生(万芳):老师讲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哪怕 我们穷得送不起任何实际东西!

生(其余同学);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教师(父母): 就算你们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们这样 做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生(“我”): 我们已经长大了,做事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难道 什么事都必须同你们商量吗? 生(其余同学):鼓掌!

生(万芳): 我接受木雕,也未经父母同意,但我认为这是我们小孩子 之间的事,大人不应该过问。

教师(父母): 如果我们不过问小孩子之间的事,那你们做错了事你们怎 么解决?你们小孩子还需要大人监护!

2

生(“我”):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但 我们做事需要自己有主见!

生(万芳): 我接受羚羊木雕没有错,我也是经过考虑的。 教师(父母):叹气。

生(其余同学):静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辩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和自己的表现(微笑) 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震奋!这场辩论还没有结束,我认为 它不应该结束。是啊,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 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值得信 赖的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 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和谐共处, 学会生活。老师相信,课下我们肯定还会有更精彩的辩论继续。 (全体学生热烈鼓掌)

四、作业布置:

1.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课文续写。(训练目的:把辩 论引向深入。)

2.周末回家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和父母交流,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学会生活。(训练目的: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后反思:

关于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像已经懂了,但对人物的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读的同学感情专注,听的同学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万芳对朋友的真心一片„„都鲜活地跳跃在学生眼前。朗读结束后,我让大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并组织讨论,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我因势利导,组织了这辩论。辩论中,同学们鲜明的观点,大胆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场辩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教室成了“激情燃烧的战场”,“唇枪舌战”使得这场辩论真有些“刀光剑影”。有些同学已经显得有些“怒发冲冠”了,我见目的已经达到,便立即“鸣金收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一直是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学目标,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这一节课中惊喜地发现,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姗姗而来,我做到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受这道风景的美丽,不论是课堂的分组讨论,还是集体辩论,丰富的情感、明朗的态度、令人深思的价值观,伴随着一次次带有鲜明个性的发言,汇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进学生的心田,也流进我的心田,这使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春风才能吹绿祖国各地,只有这样新课改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

推荐第5篇:《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省焦作市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 周绚丽

证书编号:076126 联系方式:15993797613 【课程分析】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教学中应在注重文言字词翻译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其感受到夸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理解神话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所以在字词句的理解方面学生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时时注意创设情境,使课堂设计尽可能科学、合理、生动,使教学能真正做到“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与之不谋而合,尤其是张教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始终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具有导向性的引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迁移运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研究者,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据此,我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教学思路按照“三个层次要素”来安排,即通过“涵咏疏通,感知神话—→探究形象,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使学生通过多读充分感知神话,在此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夸父的形象及神话的意义,进行品德教育,进而借助神话的两面性,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培养,以期达到“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上,我首先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导向的明确性,同时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另外,时时注意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朗读涵咏,感知神话内容。

2.理解夸父形象、夸父精神及神话的意义。3.会举出实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

一、涵咏疏通、感知神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投影)语文天地是丰富多彩的,神话则是这块天地中灿烂夺目的文学瑰宝。同学们心中装有哪些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的诱导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要实录: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哪吒闹海等等,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课件投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

1 射日等图片组成动画组依次出现。

伴随动画,教师充满激情导入: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所有这些神话,无一不引起我们的遐想,令我们心向往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山海经》中《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魅力!

(设计意图:美丽直观的图片,充满激情的话语,创设了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简要实录: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与教师一起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师生朗读,感知神话

【课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课件投影)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个别地方可向同学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扫清字音、句读等障碍,初步感知神话。)

(简要实录:学生大声朗读,个别同学交流字音、句读。) 2.(课件投影)听老师配乐范读,听清字音、停顿,初步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范读,旨在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投入感情来更好地朗读。)

(简要实录:师配上音乐,以背诵的方式范读全文,声情并茂。生或认真倾听,或小声跟读,感知语调语速适中与否,或羡慕之情溢于脸畔,感知情感把握方面与老师的差距。)

3.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指读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便于纠错。)

(简要实录:指名的学生站起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就个别字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4.配乐朗读

(课件投影)优美的音乐会让你的朗读更加生动,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如痴如醉地朗读神话,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投入朗读,再次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简要实录:学生或你读我听,或二三人齐读,摇头晃脑,陶醉其中。)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课件投影)小组合作,读原文,讲译文,逐句翻译,圈出不懂的词、句。(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帮助学生,生生互助,解决问题,彻底扫清词句障碍。)

(简要实录:学生与学生间热烈交换意见、讨论字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诸如‚欲‛、‚至‛、‚其‛等难解之词,鼓励其他学生解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言文理解,掌握词义。) 2.(课件投影)试分析理解以下词句和句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 )化为邓林。 ....(设计意图:检测重要、难解之词及省略句式,及时了解学生学情。)

(简要实录:教师任指一列,生依次站起解释一词、一句或补充省略成分,个别不准确的,其他同学纠正) 3.找生译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彻底理解神话,了解神话内容,使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情,同时也

2 为后面深入品读神话打好基础。)

(简要实录:生站起直译了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于个别翻译不准的,又有同学站起进行了纠正。)

(四)读背课文,加深理解。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带着理解背诵课文,看谁背得快、背得有感情。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应该有张有弛,有放有收,背诵课文就是在‚收网‛,让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加深学生对神话的理解,使得他们对神话内容的掌握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

(简要实录:所有学生都投入地读背) 2.找生背 3.齐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臵能极大地刺激他们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跳‛(背)一下之后‚摘到果子‛(背出课文),获得一种成功感,提升学习效果。)

(简要实录:先后指名两位学生背诵,均做到了流畅、有感情,教师适当评价后,师生一起齐背课文,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二、品读神话、探究形象

(一)联系积累,说说神话

(课件投影)根据你们的积累,谁来说说为什么会有神话故事的产生?神话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为后面创造性复述及从正面理解夸父形象做好铺垫)

(简要实录:经过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结合一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等,谈到了自己对神话及其特点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

(课件投影)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又想探求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借助想像创造了神话。因此,神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其显著特点就是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设计意图: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记忆。) (简要实录:伴随教师总结,课件投影,生认真记下笔记。)

(二)展开想象,讲述神话

1.(课件投影)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想象大胆奇特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故事,再次理解神话特点,为下一环节展开想象、复述神话、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夸父形象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一生站起,回答‚与日逐走‛、‚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化为邓林‛等情节想象最为大胆奇特。)

2.(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复述这则神话,塑造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注意要讲清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复述神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此环节,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夸父形象,为下一环节探究形象、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注意提醒同学们复述的前提是不改变课文原意,可以通过一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

(简要实录: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小组间合作交流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恰当点评。以下是精彩发言:

3 王精滢——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法力无边的恶魔,他无恶不作,弄得民不聊生。这天,他突然异想天开,想要太阳当他的奴隶,日夜挂在天上为自己服务。这样的话,人们就该日夜工作,没有休息的时间了。说干就干,它制造了几根坚硬无比的链子,在趁太阳不注意时,一下便将它套住,拴在了太行山和王屋山上,太阳怎么也挣脱不了,便只有日夜都挂在天上。

这样一来,人们一天到晚都不能休息,太阳晒得到处都是一片干旱。夸父是个巨人神,女娲死的时候,便创造了他,让他守卫自己孩子们的安全。现在,夸父看到这种景象,就决定去拯救太阳。他来到了太行山,见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太阳,二话不说便去扯那条链子,终于链子断了,夸父对太阳说:‚太阳啊,快回家吧,从明天开始,依旧东升西落吧! ‛太阳便从西边落了下去。

当夸父准备离开时,太阳竟又升了起来,要往北边飞去。‚天啊,太阳想要怎样?要去哪里?‛夸父想。于是,夸父准备追上去看看,他就追着太阳跑呀跑呀,他越想越不对劲:‚北边,北边那是……那是死海的方向,太阳想要离开这里,再也不升起来!‛想到这,夸父情不自禁地喊:‚太阳啊!你不能走,不能离开人类阿!‛可太阳不理会他,夸父追啊追,越来越累,越来越渴。到了黄河边,他一口气将黄河和渭河的水喝了个精光。他继续追,可太阳终究比他快一步,在追到北海边的时候,渴得不行的他并没有去喝近在咫尺的大湖的水,他怕晚一步太阳就会落下,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太阳,你不能走啊!这不是人类的错!人类需要你啊!‛他的声音越来越虚弱,就在夸父即将倒下的那一刻,太阳停止了下沉,他被夸父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又回来了,夸父露出了临死前的最后一个笑容。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高大的山峰,他的拐杖则变成了山脚下一片开的正艳的桃林。

周佳汶——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渴望光明,十二小时的白天对他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因为这样,黑暗就永远不会来临。

于是,人们派巨人夸父去完成这一使命,他也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在这艰苦的追索过程中,他翻越了无数的的山,跨越了无数的水,忍受月亮的讽刺,面对太阳的嘲笑,他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但在他的心里,不曾想过放弃,有的只是完成人们交给使命这一信念。他要追寻到光明,渴,忍了;累,他忘了。一分一秒的时间他都不想浪费。到最后,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到了黄河边,他竟一口喝干了黄河的水,可还是万般干渴。到了渭水,那么多的水也不够他喝,他准备向北去那里的大湖喝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更加地疲劳、口渴,最终他倒下了。

临死,他恨自己,恨自己无能为力,恨自己没有保住永远的光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抛出了手中的杖子,变成了一片桃树林,也许他是希望再来追寻太阳的人口渴时可以解渴吧!

王叶——在遥远的古代,在北方的山林深处,生活着一位力大无穷的巨人——夸父。 夸父身强力壮,高大魁梧,犹如一座山峰;而且气概非凡,勤劳勇敢。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顽皮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挂在天上,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着大地,烤死了庄稼,晒焦了树木……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太阳听从人们的指挥,为人们服务。人们劝他不要这样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心意已决,一定要去。

当太阳从东海升起,夸父就迈开大步,像风一样追去了,开始了他的逐日征程。 夸父拼命地追着,他的脚震得地隆隆作响,他越过一座座的山,跨过一条条的河。与太阳越来越近,他也越来越渴。他看见气势雄伟的黄河,一气喝完了黄河水。他无比欢欣,可太阳炽热异常,跑到渭河边,他把渭河的水也喝完了。他又向北跑去,那里有许多大湖,但

4 还没有到,他却已经倒下了。那时,天地静寂无声。

夸父临死时,将手中的木杖扔出去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三)探究形象,突破难点

1.(课件投影)请观看动画片《夸父逐日》,结合课文思考:夸父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在他身上都体现出了哪些精神?

(设计意图:动画片的播映,一是为了再次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使学生在音画同步的欣赏中,更直观地感受夸父形象。)

(简要实录:学生专注地、饶有兴趣地欣赏,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音乐的变化,他们的表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2.(课件投影)说说你心中的夸父形象

(设计意图:在前面充分地感知、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谈夸父形象、夸父精神,以便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简要实录:生略加思考,踊跃举手,有的说夸父敢与太阳赛跑,是个执著追求,勇敢无畏的人;有的说黄河渭河的水都不够夸父喝,夸父是个神力无比的巨人;有的说夸父死了还不忘将手杖化为桃林,恩泽众生,是个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人等等。最后教师总结。)

(课件投影)夸父精神:勇于探索 执着追求 死而不已 造福人类

神话意义: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设计意图:再次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简要实录:教师随课件的展示,有感情地总结;学生认真倾听,并快速地将其记录下来。)

三、拓展神话、激活思维

(一)拓展神话

(课件投影)夸父逐日的精神令人钦佩,正如巴金在《日》这篇散文中写到的:“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但如果夸父能够转换一下思维角度的话,肯定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

(课件投影)请听读余光中的诗歌《夸父》,找出“诗眼”,并且思考: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霭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设计意图:意在以此诗使学生明白夸父想遇上太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角度的转换,提醒学生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方法。)

5 (简要实录:生纷纷发言。张正协:‚我认为诗眼是——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我觉得诗人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既然追不上了,不如换个方向、换种思维去解决问题。‛任怡璇:‚我也觉得后三句是诗眼。我觉得诗人是想告诉我们当人陷入某种困境或僵局时,一定不要钻‘牛角尖’,而要去冷静地思索,试着去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走出困境,一切就会‚柳暗花明‛!‛……)

(二)激活思维。

1.(课件投影)请换个思维角度来看待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或帮助愚公、精卫等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意在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简要实录:生非常踊跃,情绪高涨,纷纷发言,师适时评价、鼓励。 以下是精彩发言——

王松: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其精神可嘉。但我想移山时间过于漫长,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如开个隧道或盘山公路更容易些。

张斌杰:我也想说愚公。我觉得山里也挺好的,他可以开荒种树、发展旅游资源,引进外资,领导子孙发家致富!……

吴峥:我想谈谈《精卫填海》。精卫鸟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坚持不懈要填平大海,其坚强的意志同样是可嘉的,但这样做同样也是徒劳。为什么不能与大海谈判,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比如可以利用大海的能源,去造福人类等等。……)

2.(课件投影)今天所谈到的这些神话人物,无论是愚公,还是精卫,其实都与夸父一样——勇于探索、执着追求,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并且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愿你们永远富于创新,热爱神话!请记住“青春,因创新而美丽;生活,因神话而神奇”。 (设计意图:意在明确地教给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性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课下更好的自主学习。)

(简要实录:师伴随课件文字的出现,饱含激情地总结;生情绪饱满、认真倾听。)

(三)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课件投影)请走进“神话世界”,收集神话故事,出一期神话故事展。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当学生学习了《夸父逐日》这个‚点‛之后,应该了解的是神话这一类体裁。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更广袤的天地,让学生走向大语文!)

(简要实录:生认真记下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实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三个学习目标贯穿整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依据和方向。通过反复诵读、涵咏疏通,实现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神话的内容,体会到了神话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这也为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品读神话、探究形象做好了铺垫。通过学生创造性地复述,再加上极富兴趣又有意义的动画片的引入和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夸父形象、夸父精神,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获得了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实现。第三个学习目标为拓展神话、激活思维,联系课

6 文,以余光中的《夸父》为引子,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第三个学习目标。最后还以收集、阅读神话,将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把学生引向更广袤的学习天地!

情境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创设情境。上课伊始,以贴近生活的诱导、美丽直观的图片、充满激情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课中,又以动情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以生动感人的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夸父的感人形象,同时还注意问题情境、尝试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临近尾声,有注意迁移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热情。整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帮助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做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努力激发学生去提问去思考,使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体验、探究、创新的园地,五官并用,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学过程。

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三个层次要素”科学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张熊飞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探究讨论得到理性知识,最后迁移运用,学以致用。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涵咏疏通,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神话;后又做了深入探究,品味神话,使学生体会夸父身上展现的崇高精神,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最后又对神话进行了拓展,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有效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语设置明白简洁、导向性强,很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氛围,实现了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满堂学”,从而实现了“以诱达思”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堂课,我深切感受到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这一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巨大指导作用,明白了教师每个教学策略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它如一泓清泉,洗涤了我的思想,又如一缕春风,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也更坚定了我坚持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深化教学改革的信心。相信,有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指导,教学成功不是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梦!

(设计意图:课后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是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思考和总结,是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阶梯。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精益求精;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能力才能与日提高;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得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加深刻和完善。)

推荐第6篇:《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柴守玉 证书编号:080600 学 科:化 学 联系电话:13561266759【课程分析】

《乙酸》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内容,由于本节第一课时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所以本节课的引入顺理成章。其中乙酸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知识的中心枢纽。由于课本对结构理论介绍的很少,仅从理论上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乙酸的化学性质过程中,借助它的性质反过来认识它的结构,同时,乙酸的性质又决定乙酸的用途。可见,乙酸的化学性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对酯化反应历程的认识。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原子示踪法”的讲解和微机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乙酸。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虽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和用途,但是由于上节已经学习了乙醇,对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无论从导入来看,还是从乙酸有关性质的介绍来看,难度都不是太大。只是对于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最好,但由于该实验用的时间较长,可能在时间上不好把握。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理论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醋”说起,由醋的史话引入本节乙酸的教学,引起学生兴趣;结合刚刚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利用球棍模型演示此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酸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

二、实验探究,把握本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顺利的进入乙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先抛出问题“乙酸是不是酸?如果是酸,怎么用实验证明?”,给出仪器药品让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仪器药品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证明乙酸确实是酸;对于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的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

三、迁移应用,拓展提高。这一认知层次中设计了两个活动:1.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的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性质掌握是否熟练,也间接的考查乙醇的制法和利用乙醇制取乙酸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食醋的主要成分、用途以及乙酸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3.通过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来研究乙酸性质的整个过程,领悟研究有机物性质的常规方法。

4.通过设计验证乙酸酸性的实验,体验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流程】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

(一)(课件投影)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醋吗?吃醋的感觉如何?同学们知道醋是怎么来的?

醋的典故: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从山西迁到镇江。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zāo) 扔掉可惜,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yǒu)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它在古代又叫“苦酒”。

(设计意图: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历史典故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实录:通过观看投影,学生情绪空前高涨,感到很新奇,原来醋是这样发现的。并且通过预习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很希望知道乙酸的有关知识。)

(二)(课件投影)复习旧知 推进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乙醇的有关性质:乙醇可以催化氧化,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其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催化氧化性质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乙酸是怎样得到的,更好的激发学生探求乙酸性质的兴趣。)

(简要实录:教室内马上安静下来,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不一会儿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该问题,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由于上节课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熟练。)

2.(展示模型) 边回顾边展示球棍模型:乙醇球棍模型,脱H原子变为乙醛球棍模型,再加O原子变为乙酸球棍模型,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由乙醇到乙醛到乙酸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对乙酸的结构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简要实录:对教师展示的模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模型学生能迅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投影出正确的写法,

(课件投影) 乙酸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羧基:—COOH (特征基团) 让学生加以对照,加深对乙酸结构的认识。)

二、(课件投影)实验探究,把握本质

(一)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羧基的存在将决定乙酸的性质,乙酸有怎样的性质呢?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乙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由于这一知识点课本中有明确的阐述,老师没有必要再讲,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

(简要实录: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都能很轻松的找到乙酸的物理性质。并能积极的展示出来,课堂气氛很活跃。)

3 (课件投影)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熔点16.6℃,低于16.6℃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二)(课件投影)如何证明乙酸是否是酸?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回答之。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证明乙酸是否是酸

实验试剂:稀醋酸、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酚酞、金属镁、Na2CO3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玻璃棒、玻璃片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出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设计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即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的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简要实录:学生六人一组,共分成十个小组。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图:要证明乙酸是否是酸,应从酸的通性角度来考虑。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至少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乙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只是证明方法的多少不尽相同。从而得到乙酸的第一条化学性质。) (课件投影)实验结论:乙酸是酸:pH

(4)与碱(NaOH、Cu(OH)2)反应 (5)与部分盐(Na2CO3)反应

(三)1.完成以下实验,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

(课件投影)实验试剂:浓硫酸、乙酸溶液、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及长导管

4 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仪器,检查装臵气密性;

(2)在一试管中加入3ml乙醇,边摇动边缓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另一试管中加入约3ml饱和碳酸钠溶液;

(3)用酒精灯小心加热,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变化。

实验要求: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回答。

实验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 ⑴如何检验装臵气密性? ⑵药品添加顺序怎样?为什么? ⑶应该怎样给试管加热?

⑷本实验中为什么使用长直导管?对其位臵有何要求? ⑸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什么?

⑹本实验中使用了浓硫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本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的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之所以设计了若干个实验注意事项及问题,主要考虑到本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典型有机实验,是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实验,而以上列举的几条,都是考试中考查本实验时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问题,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可以把这些问题掌握的更牢固) (简要实录:各小组先看实验步骤,然后迅速开始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只是有些操作还不够规范,老师只是稍加指导,基本上都能完成实验。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能够积极思考,小组内激烈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5 组内团结协作精神,大多数问题能够解决。个别比较难的问题通过组间交流和教师讲解,最终也全部解决。)

2.(课件投影)根据上面刚做的实验及记录的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的反应,总结酯化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以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以分析促达成,完成概念,享受成功的快感。)

(简要实录:通过实验发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面得到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由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的,结合教材可知还有水生成。教师加以引导:像乙酸和乙醇这样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应就称为酯化反应。)

(课件投影)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3.(动画演示)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微观过程。(同位素示踪法) (设计意图:反应原理中谁脱氢原子、谁脱羟基,学生很容易弄错。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该反应的反应原理。)

(简要实录:看到精美的动画演示,学生感到很惊奇,纷纷表示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的微观过程描述反应过程中断键情况,书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从课堂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课件投影)反应原理:

酯化反应的特点:

(1)反应的实质是乙醇的羟基脱氢,乙酸脱羟基; (2)酯化反应是取代反应,也可看成是分子间脱水反应。 4.(课件投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酯类物质有关用途。 (设计意图:性质决定用途,了解用途有助于加深对性质的掌握。) (简要实录: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找到。)

三、(课件投影)迁移应用,拓展提高

(一)(课件投影)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6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要实录:由于刚总结得知乙酸具有酸性,学生马上能想到并且齐答是利用了乙酸的酸性,反应非常迅速。)

(二)(课后思考题)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自学,努力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是比较成功地一堂课。整堂课真正实现了把教师的“满堂教”变为学生的“满堂学”,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这都是认真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结果,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像一缕春风,像一场及时雨,非常及时地把困惑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年的问题给解决了。以前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多少东西。期间也摸索过其他的教学方法,都没有取得很理想的效果。但现在经过两年来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与实践,我越来越感觉到该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们不应该对其抱有任何怀疑,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我之所以认为本堂课比较成功,是因为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满堂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具体来看,本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第一:在乙酸酸性这一化学性质地学习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地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地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就让学生从分体验了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地能力和小组合作地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7 第二:乙酸的第二条化学性质和乙醇的酯化反应,课本中安排的是演示实验,而我把其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为了从分利用课堂地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我设计了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地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这样就把学生分组实验用时长,时间不好控制地缺点给弥补了。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比我预想地的还要好,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从分的发挥。

虽然说本节课比较成功,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有个别知识点的导向性信息设计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的思路。比如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看完实验步骤,直接就说“请同学们完成该实验”,结果发现不少同学闲着没事干,实验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我们同组老师讨论,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导向性信息不够明确,第二次上课时改为“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后派代表回答”。这样一改,不仅明确了“干什么”,具要求了“怎么干”,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分工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由此可见导向性信息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在今后设计导向性信息时一定要多下功夫。

现在我对《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要想把该理论更好的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还任重道远,我还仍需努力!

推荐第7篇: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泗县黑塔中学

卢德亮

2007年9月

推荐第8篇:《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优质课《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教学中应在注重文言字词翻译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其感受到夸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理解神话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时时注意创设情境,使课堂设计尽可能科学、合理、生动,使教学能真正做到“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能朗读涵咏,感知神话内容。

2.理解夸父形象、夸父精神及神话的意义。3.会举出实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

一、涵咏疏通、感知神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投影)语文天地是丰富多彩的,神话则是这块天地中灿烂夺目的文学瑰宝。同学们心中装有哪些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的诱导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件投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图片组成动画组依次出现。

伴随动画,教师充满激情导入: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所有这些神话,无一不引起我们的遐想,令我们心向往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山海经》中《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魅力!

(设计意图:美丽直观的图片,充满激情的话语,创设了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师生朗读,感知神话

【课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1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课件投影)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个别地方可向同学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扫清字音、句读等障碍,初步感知神话。)

(简要实录:学生大声朗读,个别同学交流字音、句读。) 2.(课件投影)听老师配乐范读,听清字音、停顿,初步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范读,旨在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投入感情来更好地朗读。)

3.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指读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便于纠错。)

(简要实录:指名的学生站起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就个别字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4.配乐朗读

(课件投影)优美的音乐会让你的朗读更加生动,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如痴如醉地朗读神话,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投入朗读,再次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简要实录:学生或你读我听,或二三人齐读,摇头晃脑,陶醉其中。)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课件投影)小组合作,读原文,讲译文,逐句翻译,圈出不懂的词、句。(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帮助学生,生生互助,解决问题,彻底扫清词句障碍。)

2.(课件投影)试分析理解以下词句和句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 )化为邓林。 ....(设计意图:检测重要、难解之词及省略句式,及时了解学生学情。)

(简要实录:教师任指一列,生依次站起解释一词、一句或补充省略成分,个别不准确的,其他同学纠正) 3.找生译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彻底理解神话,了解神话内容,使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情,同时也为后面深入品读神话打好基础。) (

(四)读背课文,加深理解。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带着理解背诵课文,看谁背得快、背得有感情。2.找生背 3.齐背

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能极大地刺激他们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跳”(背)一下之后“摘到果子”(背出课文),获得一种成功感,提升学习效果。)

二、品读神话、探究形象

(一)联系积累,说说神话

(课件投影)根据你们的积累,谁来说说为什么会有神话故事的产生?神话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为后面创造性复述及从正面理解夸父形象做好铺垫)

(课件投影)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又想探求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借助想像创造了神话。因此,神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其显著特点就是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设计意图: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记忆。) (简要实录:伴随教师总结,课件投影,生认真记下笔记。)

(二)展开想象,讲述神话

1.(课件投影)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想象大胆奇特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故事,再次理解神话特点,为下一环节展开想象、复述神话、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夸父形象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一生站起,回答“与日逐走”、“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化为邓林”等情节想象最为大胆奇特。)

2.(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复述这则神话,塑造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注意要讲清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复述神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此环节,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夸父形象,为下一环节探究形象、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简要实录: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小组间合作交流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恰当点评。以下是精彩发言:

(三)探究形象,突破难点

1.(课件投影)请观看动画片《夸父逐日》,结合课文思考:夸父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在他身上都体现出了哪些精神?

(设计意图:动画片的播映,一是为了再次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使学生在音画同步的欣赏中,更直观地感受夸父形象。)

(简要实录:学生专注地、饶有兴趣地欣赏,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音乐的变化,他们的表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2.(课件投影)说说你心中的夸父形象

3

推荐第9篇:典型教学设计研究.doc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纪兴伟

【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跳跃项目的要求,立定跳远技术应属于水平段四的要求范围(初中阶段),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初中体育会考的必考项目。本节课主要是在学习双脚跳跃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为初中体育会考打下基础,另外,学习立定跳远,还能有效发展速度、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敢直前的精神,并具有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的锻炼价值。所以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立定跳远,我准备配合辅助教材跳台阶共同完成,把二者安排在一起是因为:一是根据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腿部力量的下肢练习,二是根据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原则,结合人体适应性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身体机能科学合理的发展。另外,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把课的内容全部游戏化、比赛化,这样既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数量大、吃苦精神、个性差异差等原因我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学习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所以在学习时教学内容一定要合理按排。想要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持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立定跳远的单元教学中,每节课都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玩中学,在情境中练,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设计】

将整个教学内容游戏化、比赛化,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并在较为兴奋的状态下达到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差的特征,因此宜在教学中多应用示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进行模仿练习。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游戏、比赛参与法:将教学内容全部融合于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尝试教学法:依据“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规律,在讲解前,先使学生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创新练习,理解知识、自我完善,同时也体现了“先学后教”的基本原则。

3、示范法: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多看动作优美标准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指导、纠正错误法: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动作。

5、表扬法: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闪光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6、水平段分组合作法:学生依据自身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的自我评定进行分组,组内互助学习,其目的是通过自选难度,自由分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真实的需要。

7、大胆尝试练习法: 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习。其目的是:通过大胆的尝试增强学生的勇气,建立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和立定跳远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终生体育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舒筋活骨

(一) 教学常规,整装待发

1、体育委员清点人数上报,师生问好

2、教师 宣布教学任务,安排见习生

(设计意图: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确保每节体育课的出勤率,及时安排见习学生,保证所有到课学生都能有最大收获,同时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初步了解。)

(简要实录:学生集合基本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学生问号声音洪亮,学习积极性高。)

(二) 准备活动,唤醒机体

1、场地慢跑,做“听数抱团”游戏

2、徒手操练习

(设计意图: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前热身,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兴趣,增加体育课乐趣,有效提高体育课质量。紧扣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

(简要实录:学生的热身效果非常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同事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使身体充分激活,为后面体育课的进行做好的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学习,脱胎换骨

(一) 小试牛刀,各显神通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立定跳远的理解,在立定跳远场地进行试跳,教师对于技术动作暂不做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及对立定跳远的初步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动作来做,以求可以跳出最远的距离,这样可以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加强联系的动作。)

(简要实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都想要跳的比其他同学远一点。有的并紧双脚起跳,有的腾空过程中双腿分开前拿,动作各式各样,但是普遍跳的距离都不是很远,只有个别身体素质略好和动作稍微标准一点的同学还可以)

(二) 动作学习,查缺补漏

先集中纠正学生在自己跳远时存在的错误动作,然后将学生分组,下发印有立定跳远技术动作要领及图解的纸片,每小组同学自主学习,由动作标准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进行指导,教师巡回检查,对学生进行个别纠错,以便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动作要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志品

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简要实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更加放松。各个小组长都非常认真负责,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 成果展示,你挑我指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组练习,让各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的每一名同学都分别进行展示,由相对的组进行挑毛病、指不足。教师进行评价,讲解所出现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标准动作示范。

(设计意图:相互指出不足,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同时还可以让自己避免出现相同错误。)

(简要实录:对于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大都被及时指出,而且大多数同学的动作都标准了很多,立定跳远的距离也远了很多。)

三、学以致用,小结放松

(一) 小组比拼,你争我夺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跳远接力游戏,所跳总距离最远的小组获胜对于成绩最差的小组进行象征性的惩罚(每名组员蹲起15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游戏也是学生在体育课上最为喜爱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简要实录: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但非常开心而且对于刚刚学习的技术动作也有很好的应用)

(二) 课堂小结

首先请个别学生对于自己及本小组在本节课表现进行自评,对于相对小组的表现进行互评。然后教师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以及个人,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期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通过教师的表扬,增加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体育课兴趣和热情)

(简要实录:学生的自评都非常中肯,反映的问题也很到位。)

(三) 快乐放松

所有学生根据集合队形站成四排,进行兔子舞放松。然后自己叩打双腿。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放松,防止学生课下出现肌肉酸痛症状,保证肌肉可以快速恢复到放松状态。)

(简要实录:学生的放松非常认真,许多学生已经把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放松当成了一种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课后反思】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球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方式—竞赛评比法—

游戏教学法。

1.让学生自由组合,7—9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教师到每组实行检查。

2.每组可选送2名成绩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然后从中选取出3—4个跳得最远的同学给予奖励。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深的体会。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分组比赛,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

通过课堂实践后,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时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时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突出主体,突出个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推荐第10篇:高楼中学典型示范课教学设计

高楼中学典型示范课教学设计

(2011—2012)第一学期

教师:李咏梅

学科:化学

班级:

时间 2011.11.30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进行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种辨证的思想。

2.以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难点:

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方法:回忆探究辨一辨小结再探再小结与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中的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联系起来,应当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

教材中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示范,在练习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运算要准确,以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及其含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安排的,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同时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特别是未将化学方程式最终配平及计算几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列比例式及其比例式的计算等计算错误。另外,学生最容易忽视化学过程,不重视化学反应的实际意义,忽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前提,只重视数学运算的结果,蒋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简化为数学比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忆„„

师: 请你以化学方程式:2H

2+ O2 点燃 2H2O为例说一说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生:回忆后回答。 师:课件展示。

师追问:若有2g的H2参加反应,则需要O2多少?生成多少的H2O? 生:思考后回答。

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小结,作出说明,课件展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即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即系数)的乘积之比。

导入新课 :

出示课题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新课 :

师: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生:阅读。

师:课件出示

活动探究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一个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该化学反应的事实,还表示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请你思考: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生:思考。

师生一起完成解题过程。

师:课件出示【例题1】及其解题过程和书写格式。 生:看书,体会。

师:课件出示:看一看,辨一辨

例:通电分解18克水可得多少克的氧气? 辨一辨:以下同学的解题哪一个正确? 方法一: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 x

H2O 通电 H2 + O

1118

18g

x

18g16x16g1816

1818gx生:试着找出其中的错误。

师:引导学生得出: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正确! 接着辨一辨:

方法二: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 x

2H2O 通电 2H2+ O2

32

18g

x

2032

x18g3228.8g 18gx20同样道理得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即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要正确! 再看一看

方法三: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 x

2H2O 通电 2H2+ O2

36

32

18g

x

18g32363216g 

x3618gx

答:可得氧气的质量为 16g。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

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错误:

①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没配平。

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导致质量比错误。

④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

⑤同一种物质不用相同的单位或单位不统一。

⑥张冠李戴,物质的质量代错。

„„

给学生提个醒(课件出示):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正确解题步骤 师生接着再探究: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学生自学本例题(P100)。 生:进行讨论练习(P101) 板演

师:巡视、指导,点评,最后出示解题过程及答案。 师生发现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 课件展示练习——随堂评价

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收获,后是课件出示总结反思。 作业:课件出示:思考一和思考二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一、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错误:①②③④⑤⑥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正确解题步骤 【解】:⑴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⑵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⑶写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和已知量、未知量(写在对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先写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再写质量;质量单位要写,且要统一。)

⑷列出比例式,求解(计算结果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除不尽,则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⑸简明地写出答案

三、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教后反思:

第11篇:运白菜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运白菜》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运白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是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连减”,二年级学习过 “三位数的加减及其应用”。许多孩子对“连减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购物中有很好的经验和体现。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的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现在学生可以把两种方法都掌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是否准确,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认真检验的好习惯。但学生对三位数加法、减法的计算不够准确,运算速度慢,导致在连减计算中,会出现错误。

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结合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考:根据这三条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后,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结果;由代表将结果展示,方法重复的不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整理的能力。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这一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空间。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是我们教学的理念之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旧知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来解决,有的是新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就只是进行衔接,遇到不懂的及时汇报解决。

【简要实录】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问题,这也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课件展示】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一)思考:运走两车后,还剩下多少棵白菜?

要求:

1、独立思考并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与小组成员交流后,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结果;由代表将结果展示,方法重复的不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这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简要实录】学生大部分列出的算式是850-280-256,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利用小括号列出850-(280+256),而展示学生基本能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说出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两种方法在理解上并没有存在太多困难。

【课件展示】(二)思考: 淘气和笑笑,算这道题时,出现了错误,你能帮他们改过来吗?

要求: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改错题,让学生体验检查和验算的作用,并增强学生检查的意识。

【简要实录】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找到错误,从而体会检查的必要性。很多同学不仅能够找到错误,而且也能够根据错误说出出错原因,并且能够自发的说出在计算完之后要进行检查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一)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1000-435-162 思考: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思考有没有简便方法。

要求:独立思考并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与小组成员交流后,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结果;由代表将结果展示,方法重复的不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计算策略,逐步调整和运用简便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简要实录】两种计算方法在书写格式上有不同,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于小括号的使用并不是很熟练,这也说明了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所以也提示老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鼓励学生用小括号来列出综合算式。

【课件展示】

(二)最近,以“青春、奥运、健康”为主题的阳光体育活动正在我们学校热烈地开展,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踢球游戏”好吗? 次数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158 73 ? 373 思考:第三次踢了几分?

要求:独立思考并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计算;与小组成员交流后,推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结果并展示,重复的不展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要实录】此题目在理解上并没有太多困难,重点依旧在于对于两种列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学生能熟练运用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

四、梳理知识,全课小结。

在计算连减时应该注意:1.有两种方法计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灵活而又富有数学思考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同时又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简要实录】通过对整节课的回顾,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不完整,但是对于重点的梳理还是较为全面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连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以及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叙述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本节课通过诱思课堂模式来进行,通过教学,我发现:

1、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2、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优点有:

1、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习知识不再是依赖家长,而是课堂随机生成。

2、学生对刚做过的题目进行及时讨论,有效的加快处理疑难问题的效率。

3、学生在用展台展示时,因为面向的都是前方,听讲的同学会更加认真。不足有:

1、本人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语言上的评价,仅仅以加分来体现,可以

多增加语言上的激励。

2、时间预设不到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课堂流程时间没有规划好。

3、对于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研究还不透彻。改进措施:

1、加强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对教材编写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做好课前预设,将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都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出来。

3、加强自己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评价。

4、对于课堂巩固的习题编制再更有层次性一些,注重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习惯。

第12篇: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是什么? 1.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已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 2.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a.确定教学目标 b.进行学习分析 c.确定起点状态 d.制定行为目标 f.编制参照标准测验 g.选择教学策略 h.设计和选择教学材料 i.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 j.修改教学

k.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 3.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第13篇:《功》典型教学设计研究(杨德保)

《功》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lcosα,能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计算恒力做功的多少。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在上节的学习内容(《追寻守恒量》)中,我们重温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量守恒了吗?

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很多,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拿出其中的几实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析能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概念引入之背景,把功与能量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使学生宏观把握、整体感知:功和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即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简要实录:通过温故性问题,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学生反应很热烈,从生活中列举了很多能量转化的实例:电风扇转动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搓手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柴油机工作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分析为什么能量会发生变化,自然地过渡到了功与能量间的密切联系上,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课件投影)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二、主体探究、提示规律:

(一)创境激意、引发思考 (课件投影)

1、结合图片,判断下列运动过程中起重机的拉力是否做功?同时思考:一个力要做功应具备哪些条件?

(1)起重机吊起货物向上运动时 (2)起重机吊起货物静止不动时 (3)起重机提着货物水平运动时

2、再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基础,写出力在下述情况下的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 (1)当力F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时;(2)当力F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时

(上述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位移均为L)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重视课本,立足课本插图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功的两要素。回顾已有的知识,通过特殊情景下功的计算为下面一般性的公式推导垫定基础,指引方向。)

(简要实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言。)

(课件投影)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在两种特殊情形下的做功情况:力与运动的方向相同时W=FL;力与运动的方向垂直时不做功。

(二)演绎推理、总结规律

(课件投影)创设情境: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请写出其具体的计算式。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论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经历公式WFlcos的建立过程。) (简要实录:在教师设置的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能顺利地从力的分解上得出一般性表达式WFlcos,针对分解位移的情况,部分同学反应有困难,但在稍稍停顿后有所顿悟,自此学生亲身经历了一般性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公式的含义,顺势引导学生对公式做一般性的理解,利用课件投影的方式强化理解)

(课件投影)启发诱导:根据等效替代思想,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题,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垂直于运动方向分解力或沿力的方向及垂直于力的方向分解位移。 由此得出:WF=F Lcosα α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力是对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适用于恒力做功

功是标量, 单位:焦(J)1J= 1N 〃 m

(三)交流互动、深化理解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功的公式,判断一个力在下述情况下的做功的正负情况: a.当0  

2、(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正、负功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公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明明白白地知道功有正、负、然后结合图片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理解力正、负功的含义。)

(简要实录: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从动力学角度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展开对正、负功的理解,最后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将相应的要点投放在大屏幕上,从而达到了对正、负功的理解。)

(课件投影)正、负功的含义:

(1)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2)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课件投影)

1、下列现象中,哪些力对物体做了功 ( ) A、人推墙而墙不动时人的推力 B、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重力

C、人提着箱子前行时(箱子离地的高度不变) D、起重机向上吊起货物时悬绳的拉力

(设计意图:把握功的两要素,明确一个力要做功,两要素缺一不可)

(简要实录: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答案,并在简要回答的过程中突出了功的两要素)

(课件投影)

2、如图所示,小孩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用大小为5N水平力F推箱子推着箱子前进了2m,求下列情形下的做功情况。

⑴ 推箱子匀速前进,推力F所做的功W1=? ⑵ 推着箱子加速前进,推力F所做的功W2=? ⑶若箱子的质量m=2kg,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阻力Ff所做的功W3=? 克服阻力Ff所做的功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力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L、α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求解功一定要明了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某力做负功与克服某力做功含义相同,但在表达上“一负一正”不等同。)

(简要实录:部分学生对两种情况下F做功情况相同不敢苟同,但在简单的讨论后,能认识到错因之所在,要求的是某一个力的作用效果,非合力的作用效果。)

(课件投影)

3、一学生用100N的力将质量为0.5kg的球迅速踢出,球在水平路面上滚出20m远,则该学生对球做的功是:(

A、2000J

B、1000J

C、16J D、无法确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公式W=FLCOSα的适用条件,理解力和位移要具有同时性,即力要始终作用在物体上。)

(简要实录:学生对该题在认识上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立即就给出了答案,几乎未用时间。)

(课件投影)

4、一个质量m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L,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1)物体受几个力?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总功)是多少?

(2)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多少?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计算,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简要实录: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该题的分析与计算,结合具体的数据感受感受到,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与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相等,由此总结出了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利用课件投影到屏幕上。)

(课件投影)求解总功有两种方法:

1、求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W总=W1+W2+〃〃〃〃〃〃+Wn;

2、求合力所做的功: W总=F合 L cosα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是我于2009年4月参加县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时撰写的,在评选活动的课堂大赛中我取得了 同时获得了市级“教学改革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获得了县级学科优胜奖,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在本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又取得了

第14篇:[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物理

史贻明

证书编号:090827 课程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内容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学好平面镜成像这节的内容,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知识,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光学实验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同时它在生活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的举例介绍,进一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是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夹子、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直尺、火柴 学情分析:

镜子是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在家里不但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而且有的调皮的同学还会把一些小镜子带到课堂上偷偷摸摸的使用,因此对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并不陌生。但在课堂上不但可以照镜子,而且可以做这种动作,这在平时上课是根本不敢想的。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了解了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作用,因此这种自然情境的创设会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学生的情绪会更加放松,思维也会进入一种积极和亢奋的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当然,由于受传统“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等教学方式的熏陶,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对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已知、未知、通知、想知、怎么知”,在此基础上精心设置导向性信息,并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创境激情、以境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体验,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 设计思路: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通过“导向性信息”这个航标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变“满堂教”为“满堂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能动地、独立地学习各学科文化遗产,并且是重新探索,重新发现,重新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独立、主动的完成探究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境和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全身心投入到满堂学的课堂氛围之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能力,培育了品德,从而顺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充分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要遵循的三个层次要素的因果层次性,即“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并注意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先利用投影图片,给学生形成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面小镜子,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感受、体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探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器材选择,然后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经历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结果的分析与论证等探究过程,最终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了有效的顺应与同化。

三、拓展延伸,开阔眼界。

通过两道练习题,加强、巩固学生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精讲突破本节的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本节的阅读材料《科学世界----凸面镜与凹面镜》作为课下作业留待学生下课后完成。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茁壮成长”,只有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将诱思探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课件投影]请看下面两幅图片,认真观察、感受:

水中的倒影给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冲击,墙上镜子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层次感,……你想过吗,这些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度思考。 (简要实录):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若有所思。

(二)再现生活,感受新知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小镜子,放在自己的面前,仔细观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做简单记录,然后举手回答: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正如张教授所说的“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主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而由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设计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里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更要带着问题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初步得到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里要尽量地让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去猜想,不被老师特定思路所左右。

(简要实录):学生兴趣非常高,脸上都洋溢难以置信的喜悦。通过积极观察、思考,能比较准确的得到结论。但是第三个问题中的第一问,一些同学却存在着不同见解,有的同学认为远离镜面和靠近镜面,像大小不变,也有同学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远离镜面时,像变小,靠近时,像变大。对这一点,我并没有马上纠正。

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一)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课件投影]按事先划定的小组,观察桌面摆放的器材,思考以下问题:

1、要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哪些器材?

2、你所在小组选的是玻璃板还是平面镜,为什么?

3、你们小组选用一枝蜡烛还是两枝,为什么?

4、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所选的器材去设计实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先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导向性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器材,然后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一方面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了小组交流。在小组代表发言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代表也随时阐述了己方的观点,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前三个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第四个问题涉及到实验中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比如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等,这时老师及时进行了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所提供的器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如实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体现在自主探究上,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等强化体验方式,使学生在师生精心设计的自我探究活动中,锻炼思维的条理性与发散性,提高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从而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简要实录):学生分小组团结协作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室内巡视。有的小组在实验中出现了一

些问题,比如玻璃板放置、蜡烛的放置不正确,导致无法使像物重合,这时老师及时给予了提示。还有的小组只做一次就没有再做,这时老师也马上提醒他们多做几次。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三)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课件投影]小组展示数据,交流探究结果,并由小组代表回答以下问题: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物点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4、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设计意图):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此环节由学生去完成的目的:一是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分析、归纳、总结中,有效的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简要实录):各小组(挑选2个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由小组代表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有的小组由于结论与原来的猜想相符,非常兴奋,而有的小组虽然得出的结论推翻原来的猜想,但依然有一种成功后的喜悦。在师生共同归纳后,老师用投影展示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物等大;

2、像物等距;

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4、成虚像。

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一)应用迁移,学以致用

[课件投影]请独立完成下列练习,然后举手发言或者上讲台来展示。

1、某同学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 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_,他的像高为_________。

2、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大胆举手要求发言和到讲台完成画图练习,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及其他同学给予纠正、补充,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完成第1道练习。在第2道练习中,出现了有同学用实线画辅助线和虚像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了纠正,并强调了画成像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启发诱导,突破难点

[课件投影]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

(设计意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平面镜成像,学生都知道,而且通过实验还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教师精讲,辅之以板书图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的相机诱导下,全身心处

于主动学的状态,积极动眼看、动脑思,从而突破难点。

(简要实录):在黑板上通过一步步作图让学生明白人眼可以看到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同时老师及时向学生指出了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位置的,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基本上明白人看到的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实际并不存在。板书图示之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直观展示成像原理,看过之后,多数同学脸上已经有了会心的微笑(少数同学课下进行单独辅导)。

(三)拓展延伸,完善新知 [课件投影]

1、水面倒影是怎么形成的?

2、阅读课后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并自己设计表格,将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外形、对光线的作用、应用总结后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这是留待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业,更是本节知识的深化、拓展与延伸。

课后反思:

在接触“诱思探究”之前,我已经从事了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平面镜成像》一课也至少上了

六、七遍,虽然说未曾取得多少突出的成绩,但无论是知识传授上,还是组织教学上自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整个课堂基本符合当时的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而且即使是观摩市、区优质课,课堂流程也是大同小异,因此,一直以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2004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的基础上,推广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理念不仅对于我,对于所有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观念的冲击,它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到位竖起了“航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践行新课标的勇气和动力。可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时,却感觉到了摸不着边际,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课堂教学也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真真正正地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2008年5月,应校长之邀,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来我校讲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四天的讲座加上几位诱思骨干教师的“一课两上三讨论”,让我眼界大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张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不仅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契合,而且在具体操作上有章可循,尤其是“观察----思维----迁移”这三个层次的因果层次性和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为我们深入贯彻新课标提供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这一节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一课两上三讨论”产生的。

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人,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传承性课程,还要通过“全身活动、心灵体验”完成体验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培育了品德。

因此,在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结构,确定了“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实验探究,总结规律”、“拓展延伸,开阔眼界”三个层次,并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向性信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学生反响强烈、情绪激昂,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本节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课后,教研组的同事就这节课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条宝贵的意见:

1、在创设情境时,我原来设计的文字加学生生活体验的方式,不能对学生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应该选几幅直观显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图片。

2、在“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时,我原来准备的实验器材中只是提供了玻璃板而没有提供平面镜,这对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不够。

3、在分组安排中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导致探究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和谐。

4、对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重视不够,也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有了这些宝贵的建议,在上第二节课时,我重新修改了之前的设计,并注重了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整个课堂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活动,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落实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的得以实现。

通过这节课,我对诱思探究有了更多的感触:

1、探究性学习方式,解放了教师和学生。原来的课堂上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学生就象被教师操纵的木偶一样,没有丝毫的主动性可言,而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是操纵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没有灵性的木偶,而成了整个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探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上一分钟,课前千年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虽然相对来说讲的少了,但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丰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这也需要教师在课下花更多的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去精心设计层次推进“导向性信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并以此维持和激励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这节课的成功,彻底改变了我,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与“诱思探究”理念的“同呼吸,共命运”,也让我对进一步学习和深化诱思探究理论充满了渴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既然已经选择了正确的方向,相信在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下,我可以做得更好!

第15篇:~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典型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典型教学设计—王 庆

一.教学课题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 25~26页的例

4、“试一试”、“练一练”。

教养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善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已掌握了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已初步理解长(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圆柱体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回忆求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提出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正)方体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教具、媒体的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拼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sh,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教具、媒体的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拼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sh,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s h

生:我们是把圆柱通过拼接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

„„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上《圆柱体积》这一课时,一开始,就把“怎样把圆柱转化成一个已知的形体”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给他们以回忆、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时间,然后就“怎样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关系”,让他们充分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联系这个关系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能够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自己感觉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利用联系旧知导入新知。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

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其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通过学具拼接操作,将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配合课件展示,加深理解。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学生虽然能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第三,合理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解题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不足之处在于:

1、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良性互动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还不是很到位。

3、学生数字计算错误的现象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16篇:《马的世界》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马的世界》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焦作市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 李春霞 证书编号 076127 手机号15839129172 [课程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我们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探讨。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的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突出了综合性学习具有问题探究性和课题研究性的特点,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本次活动的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张扬个性,表现欲很强,因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七年级学生听说能力还较差,表现在不会认真听,不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不能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更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因而应该多多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活动,培养他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尊重别人的习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真知的能力,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次活动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力求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弹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

1 由此,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各选一个小组长,提供各项专题活动设计建议。在课外,大家搜集资料,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得失。各组要积极参与,人人发言,资源共享,组织有序,总结深刻,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并清楚、简洁、准确、生动地在全班展示。全班要选出两位主持人。在课堂上,选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竞赛的同时,教师巡视,巡视中,做智多星适当解疑、点化。课时安排是一节课。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阅读课布置作业,列出活动提纲,要求全体学生根据兴趣特点,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要选出组长,负责提供各项专题活动的设计建议,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制作“马的世界”学习网页。

课前预习《马的世界》,要求每位同学查找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二十个含“马”字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会造句。搜集马的俗语、歇后语、诗句、故事。根据书上的要求及老师的专题活动建议,个人搜集资料,小组开展活动,资源共享。

[学习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马”字的来源,积累“马”字实际运用的知识。 ② 拓展有关“马”的历史知识。

③ 写好短文,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飞机、轮船、火车、宇宙飞船、汽车„„

教师提问:那么古时侯,尤其在战争中,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马

课件投影

马的各种图片

法国作家布封说过:“人类所能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又剽悍的动物——马。”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2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

现在,就请我们两位小主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说马话马,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同学们,本次活动我们分为四个小组,请各组展示你们的组名和口号: 第一组:组名:群马勇胜

口号: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第二组:组名:天马流星

口号:天马流星,我最闪亮。 第三组:组名:风樯阵马

口号:众星拱月,坚持不懈。 第四组:组名:酷马宝宝

口号:cool,cool,cool,house baby.NO1.主持人:各组选出的一位记录人分别是: 郑一超

冷雪莹 李祖青 孟晨

主持人: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走进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马的世界吧。本次活动分为:课件投影

一:识字用马,拓展视野

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三:与马共舞,自由畅想

一:识字用马,拓展视野(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现在进入马的世界,先来认识“马”字。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

(一):课件投影

请抢答识别“马”的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抢答题:答对同学的小组加5分)

3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从古至今“马”的不同写法,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简要实录:第一组取得抢答权, 并介绍详细,回答准确。)

(二):课件投影

请同学们说出含有“马”的成语。(必答题:成语接龙 反应速度要快,每组一纵排同学各说出一个马字成语,不能重复,回答正确每组加班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情况和获取新知的能力。这些成语大都在赞扬人的风格、精神。人们把所崇尚的品格、精神赋予了马,足可以看出人们对马的喜爱,对马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这一活动主要让同学们回顾对马字的认识和运用。)

(简要实录:从第一组开始,各组同学都谈出了“马”的成语并就其造句。 课件投影

兵荒马乱

车水马龙

单枪匹马

害群之马

汗马功劳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悬崖勒马

龙马精神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人仰马翻

驽马十驾

千军万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劳

蛛丝马迹

一马当先

指鹿为马

万马奔腾

塞翁失马

戎马生涯)

(三):课件投影

请背出有关马字的俗语(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背出的俗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

8、

6、

4、2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记住马字俗语。)

(简要实录: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说出马字俗语如下:

 马大哈、打马虎眼、捅马蜂窝、露马脚、拍马屁、马后炮、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白马王子、驸马、黑马、好马不吃回头草。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 人在衣裳马在鞍。 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牛头不对马嘴。)

(四) :课件投影

开动聪明的大脑,猜猜歇后语。(抢答题:接歇后语,并造句,答对者每组加10分)

(1)马鞍套在驴背上-- ? (2)马背上打电话---- ?

(3)马儿伸腿-- ?

(4)马散笼头--

? (5)矮子骑大马---- ?

(6)马尾巴栓豆腐——?

(7)马戏团的猴子---- ?

( 8 )马嚼子戴牛嘴上—? (设计意图:歇后语和俗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简要实录:同学们先后按顺序对上了。(1)对不上号

(2)奇(骑)闻 (3)出题(蹄)

(4)自由自在

(5)上下为难

(6)提不起来

(7)随人耍

(8) 胡来)

(五):课件投影

比一比,试一试,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中马字名句,哪一组记得多。(必答题: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淘汰赛,依次得

8、

6、

4、2分。

5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诗歌。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分类。)

(简要实录:同学们举出的诗词句如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课件投影

激烈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马尽显无穷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

主持人:课件投影

你知道历史或传说中的哪些名马?它是谁的坐骑?最终的命运如何?(抢答题: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回忆传说中的名马。)

(简要实录:乌骓马: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它纵身乌江,殉主了。

赤兔马:在关羽被害之后,拒食草料,郁郁而终。

白龙马:徒步十万八千里,历经重重磨难才修成正果。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宝马,与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最终都战死沙场。)

课件投影

6 观察(名马的图片)

(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忠诚、坚忍、豪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

(二)课件投影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可以配乐、电脑,绘声绘色讲故事。一人讲故事,另一些人可用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演讲之后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抢答。 (10分)

(设计意图:讲故事,能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历史资料活起来。重点考察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及听的能力。)

(简要实录:第一组同学分角色表演“塞翁失马”这则故事,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接着第二组又表演了哑剧“赵高指鹿为马”几个同学配合地非常完美。其他组还讲了田忌赛马、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分别配乐、发挥想象,自己创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主持人: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表演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三:与马共舞,自由畅想

(一)课件投影

主持人:请听二胡曲《赛马》(要求:写一段话,用上有关马的词语或名句,完美的表述自己听曲的内心感受。)(10分)

(设计意图:通过听曲,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文学和艺术鉴赏水平和表现能力,并展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好短文。)

(简要实录:学生各自写出了一段话,下面是几个同学的精彩短文:

张琼月:那群骏马象一股旋风卷出去,仿佛一阵骤雨越过了竞技场。老马没命的狂奔起来,马不停蹄,像鼓点一样有节奏的在地上叩响,如疾风,如闪电。中马四踢翻腾,长鬃飞扬,威武壮美的姿势宛如天空中勃然纷飞的雄鹰,稚气未脱的小马也蹄下生风,如离弦之箭。有的四蹄腾空而起,宛如磅礴之海。恰似蛟龙出海之势;有的想是落后了,正在奋起直追,又有英雄拼搏之态。

7 李耀南:“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听完二胡名曲《赛马》之后,我更深有体会。是的,曲中的任一处都无不体现出马的高贵与剽悍,急促的旋律,如骤雨,如旋风,如流苏;使我的每根神经都如二胡弦似的紧绷起来,并随着旋律震动起来。

一声古代战斗的号响,我仿佛进入了赛马场,只见数十头高头大马都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接着,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就被那曲中暗含着的马蹄声激发了出来,一声声嘶鸣如同战士的冲锋号声。一个个高大雄健的身影飞一样在空中划过,不可阻挡,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停顿,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荣誉而战!为主人,也为自己。

韩松秀:马,草原的骄子啊!你飞扬的四蹄,自信的嘶鸣,疾风的奔驰,有神的瞳仁,无不向人们展示你草原天骄的风采。飞扬中的你,如闪电般划过大地,旋风般掠过山坡,鼓点般是你的四蹄。向前,向前,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才是你的真正应该驰骋的地方,那里才是你展现自我、活出精神、活出性格的地方!)

(二)课件投影

古人说过,天上有游龙,地上有神马。过去,马是军队的根本,国家的命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汽车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的交通工具。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他的未来命运会是怎样的?

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感想。(10分)

(设计意图:畅想,不但能激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能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简要实录:几个同学的发言如下: 1马获得自由,放归山野,恢复天性。 2马被人遗忘,趋于消亡。

3马成为人的娱乐工具,宠物。```````) 课件投影

8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马、说马、谈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人与动物的和平使者,传达美好的心声。

经过一节课的激烈角逐,让我们来评出本节课的两个优胜小组(第一组、第三组)故事大王(张鑫)、小艺术家(吴雨芯)、小作家(张琼月)。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教师最后以马的成语来作结束语: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熟知了马文化,领略马的精神,但在学习中千万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否则就会马失前蹄,人仰马翻,然而若能悬崖勒马,保持龙马精神,做到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定会马到成功,为祖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祝同学们早日成材,如“千里马”般一跃冲天!

(三)课件投影

写一篇日记,记下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课后反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成功,是教出值得崇拜的的人。”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学科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挖掘课程的基本价值,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节课,运用了“诱思探究教学”,学生获益匪浅,具体表现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准备,让学生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检索资料的具体任务后,人人都是主人翁,为了在课上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查找资料,咨询教师,共同探讨。课前,他们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和同学,和教师探讨学习的机会,从中学会了检索资料,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创造是人类的本质,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课上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课前,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个个跃跃欲试,生龙活虎,每个组都分派了一个主持人,主持本组的活动。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从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教师在课前是导演,课上则退居二线,成了配角。课后我问一位同学喜不喜欢这样的课,他满心欢喜的告诉我:“太好了!我很喜欢这节课,遗憾的是,我们准备的材料,根本就没法展示 9 完。” 这节课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背、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积极探索,思维活跃,广泛运用,加以迁移,变学为思,变思为悟,因为学生的独立性实现了,具有了一定的能动性,所以创造性和基础性也就实现了。因而在倾听名曲时,学生的好作品创造出来了;在自由畅想时,奇特的想法出现了。在查阅资料时,记住了有关马的知识。

教师在本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和学生交流,创设情境,激发情谊,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启发独立,促进创新,反馈达标。

本节课实现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

不足之处:学生主持活动,缺乏经验,时间上把握得不是很好,个别组出现了超时现象,影响了其他组的展示时间; 由于准备时间上较为紧张,教师在个别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表现还不是很圆满。历史上、文化上关于马的内容浩瀚如海,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展示的内容纵向、横向上的主线不是很明晰。另外,小组的学习内容有条块分割的现象。

总之,要深入学习研究“诱思探究教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准确灵活地将其渗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课堂充满生机,给学生一片自由探究的天地。

第17篇:垃圾填埋场典型设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之典型设计2008-11-11 19:4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之典型设计

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总平面布置(选址和场区总体设计等等),填埋工艺,防治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工程,渗滤液处理工程,地下水、地表水导排处理工程,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设计,环境监测设计,封场工程,辅助工程(如绿化、道路等),设备选型,二次污染防治设计,经济分析等等。

一.工程概况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日渐增加。而目前市内还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工程措施,基本上所有的垃圾都是简易堆放处理,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卫生要求远达不到环境法规的卫生标准。

这些简易的垃圾堆放场已经造成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在:一,垃圾露天堆放,散发阵阵恶臭,污染大气环境,周围几平方公里的地方都可以闻到,严重影响景观。二,垃圾无隔离措施,其产生的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的地表水,极大地威胁居民的健康。三,污染周围的土壤,使土壤失去应有的功能。

城市的经济持续增长,人口数量在上升,消费物品也在增加。若不处理对垃圾无害化处理,将引发重大的灾难,故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工程。

2.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布置(选址和场区总体设计等等),填埋工艺,防治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工程,渗滤液处理工程,地下水、地表水导排处理工程,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设计,环境监测设计,封场工程,辅助工程(如绿化、道路等),设备选型,二次污染防治设计,经济分析等等。

3.设计规模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与人均垃圾生产量等因素,确定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起始规模为600吨/天。

4.技术经济指标

垃圾处理规模:21.90万吨/年;填埋场库容:619.32万米3;使用年限:21年;渗滤液处理规模:300吨/天;渗滤液处理标准:三类;调节池容积:20000米3;单位垃圾处理总成本:284.58万元/年;投资回收期:12.95年

二.总图布置

1.选址

此填埋场的选址经过从工程学、经济学、环境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综合的缜密的考虑而选取的。

1) 从经济学上看,此填埋场满足一定的库容量,能容纳600~1200t/d的垃圾处理量;附近有一大道,距市中心仅9.87公里,场址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场址周围有相当数量的土石料,用于天然防渗层和覆盖层的粘土等。

2) 从工程学方面看,场地有适当的自然地形作为填埋空间其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适当;天然地层渗透性系数达到10-7cm/s以下,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其地质条件很好;场址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不位于台风经过的地区,其暴雨发生率也较低,位于大气混合扩散作用的下风向,即气象条件适当。

3) 从环境学上看,场址远离专用水源补给区2000米以外,地基基础位于最高丰水位标高至少1米以上,对地表水、地下水影响较小,同时场址位于居民区2000米以外,且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对居民区的影响也较小。

4) 从政策法规上看,此填埋场的建立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综上所述,将场址确定于此作为填埋场地。

2.厂址概况

填埋场该处地貌为两个山谷,基本为南北走向。山谷地形开阔,中间有一小山丘分隔,两个山谷在南端会聚。整个场地占地40平方千米。

填埋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刮偏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年降雨在1000毫升以上。场地为双层结构水文地质类型,含水层埋藏较浅,富水性一般,以粘性土为主,且粘土厚度较为稳定,天然条件下松散层粉和基岩风华壳风化含水层的防渗、防污性能均良好。

3.总图布置

该填埋场处理工程主要生活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沼气发电区四部分组成。整个厂区总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其中填埋场占地约25.3平方千米,渗滤液处理区约5平方千米,其余的为13.7平方千米。(见附图1。)

整个厂区的布置按照国家现行的各种要求,根据场址的实际地形地貌、水文地质、风向、以及填埋工艺需要而综合考虑设计的。

由于该城市常年夏季处于东南季风盛行风向,而冬季处于偏北风向,故综合该地形和风向季节性变换而将填埋区设在东部位置,同时在填埋区的周围设置绿化带。这样可避免风向季节性变换而把填埋区填埋垃圾时产生一些臭气污染影响当地居民。

生活区包括行政办公楼、机修车间、喷泉广场、亭子、绿化带等等。渗滤液处理区包括水泵房、沉淀池、调节池等,当然其周围也配合一系列的绿化装饰点缀。渗滤液处理区与沼气发电区都尽量设置在填埋区附近,便于流体输送。

三.填埋作业工艺

卫生填埋通常是每天把运到填埋场,经性质和计量判定后进入填埋场内。垃圾按指定的单元作业点卸下,卸车后用推土机推铺,再用压实机碾压。分层压实到需要高度后,再在上面覆盖粘土和聚乙烯膜料,并重复上述的卸料、推铺、压实和覆盖的过程。以一日一层作业单元,每日进行覆盖。垃圾的压实密度大于0.8 t/m3。每层垃圾厚度为2.5~3.0m,每层覆土矿工为15~30cm,通常四层厚度组成一个大单元,上面覆盖土在45~50cm。

填埋时先从右到至左推进,然后从前向后推进。左、中、右之间的联线之间呈圆弧形,使覆盖面上排水畅通地流向两侧进入排水沟或边沟等,以减少雨水渗入垃圾体内,前后上部的连线呈一定坡度。外坡为1:4,顶坡不小于2%。单元厚度达到设计厚度后,可进行临时封场,在其上面覆盖45~50cm厚的粘土。并均匀压实,再加上15cm厚的营养土,种植浅根植物。最终封场覆土厚度大于1m。

填埋场的作业方式实行分区分单元填埋,以分区分单元填埋为前提,然后再来考虑分层的填埋作业。为最大限度防止污染扩散,填埋作业过程中,正在进行填埋作业的子填埋区是裸露的,日覆盖采用膜覆盖,其他的区域均为中间覆盖或临时封区。

首先进行的作业的是整平后的一区填埋库区底部,在实际进行填埋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是和填埋作业库区临时作业道路结合起来实施。第一次到达的填埋作业高度为距离整平询问绝对标高2m而后开始第二层填埋作业单元的设置。

随着填埋作业高度的增加,可利用的填埋作业有效面积也在增加,这时为气体利用提供方便,已经经过临时封场的填埋单元可以通过导气石笼中间的垂直气井,将导气管和周围的移动式集气站连接起来,就可以对气体进行再利用了。

整个填埋区的作业顺序是:先一区、二区、再三区,然后开始二期工程。填埋二期工程作业时,和填埋一区形成新的水平面积,继续向上填埋,形成堆体后临时封场,填埋三期作业。其填埋作业工艺流程图如图所示: 填埋作业工艺流程图

四.防渗工程与渗滤液处理设计

1.防渗工程

1.1防渗材料

目前,从国内外的实践实用看来,用于垃圾卫生填埋场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与其它防渗材料,它具有最好的耐久性。从防渗性能和经济实用角度考虑,此工程采用1.5mm厚度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较为适当。其磨擦性能的考虑,比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在坡面上采用毛面HDPE膜较好,但设计中由于有足够的粘土层,所以此工程防渗主体结构全部采用1.5mm厚的光面HDPE膜。

1.2防渗结构

在垃圾填埋区场底、侧坡和调节池内都安装严密的防渗系统,使其密不透水,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核心部分是双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此外还设置的收集层。

场底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过滤层、主滤液收集层、保护层、主防渗层、主防渗层、次要滤液防渗层、次防渗层、保护层、构建底面。其相应的防渗材料设置依次为:轻型工布土、厚度为600mm碎石导流层、500g/m2无纺土工布层、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500 g/m2的无纺土工布层、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500 g/m2的无无纺土工布层、地基土。见下表和附图2

填土垃圾层

过滤层 轻型工布土

主滤液收集层 厚度为600mm碎石导流层 保护层 500g/m2无纺土工布层

主防渗层 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 次要滤液防渗层 500 g/m2的无纺土工布层 次防渗层 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 保护层 500 g/m2的无纺土工布层 构建底面 地基土

边坡和调节池的防渗结构与场底的都相同,这是从最安全的角度来出发考虑的,不能有一点大意。

2.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2.1渗滤液导流层(即主滤液收集层和次滤液收集层)

渗滤液主收集层:在无纺土工布保护层上铺设600mm的碎石层,粒径要求20~40mm,按上粗下细进行铺设,防止填埋的垃圾堵塞砾石缝从而影响渗滤液导流的效果。

渗滤液次收集层:直接安装于主防渗层之下,目的是监测主防渗层是否渗漏,若有渗漏,则可在次盲沟中发现并收集起来。

2.2渗滤液导渗盲沟

渗滤液导渗盲沟负责渗滤液的最终排放,将其从场区内排往渗滤液沉淀池和调节池进行处理。为了便于渗滤液的收集排放,在各区分别设置纵向盲沟,其中主收集层铺设直径为DN250mm的穿孔花管,由导流层形成盲沟断面,并用150g/m2织质土工布包裹。次盲沟由透水和受垃圾沉降影响小的透水软管组成。当次盲沟铺好之后再开始进行中间覆盖。

3.地下水导排系统

填埋场的工艺设计必须考虑对填埋库区底部可能存在的地下水进行导排。地下水导排沟位于渗滤液主导排沟下约2m处。先在沟内铺设反滤150g/m2土工布,然后再铺设DN200的HDPE穿孔花管,最后回填级配碎石到地下水导排沟沟顶。

4.渗滤液处理工程

4.1垃圾渗滤液

垃圾渗滤液呈淡茶色或暗褐色,色度在2000~4000之间。有浓烈的腐化臭味,成分复杂,毒性强烈,有机物含量较多,被列入我国优先污染控制物“黑名单”的就有5种以上;氯氮浓度高,BOD5和COD浓度也远超一般的污水。

垃圾渗滤液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垃圾本身所带的水分;二是垃圾中有机物经分解后所产生的水;三是以各种途径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其中进入场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是决定渗滤液产生量的关键因素。

垃圾在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调整期:在填埋初期,垃圾体中水分逐渐积累且有氧气存在,厌氧发酵作用及微生物作用缓慢,此阶段渗滤液量较少。

2) 过渡期:本阶段滤液中的微生物由好氧性逐渐转变为兼性或厌氧性,开始形成渗滤液,可测到挥发性有机酸的存在。

3) 酸形成期:滤液中挥发性有机酸占大多数,pH值下降,COD浓度极高,BOD5/COD为0.4~0.6,可生化性好,颜色很深,属于初期的渗滤液。

4) 甲烷形成期:此阶段有机物经甲烷菌转化为CH4和CO2,pH值上升,COD浓度急剧降低,BOD5/COD为0.1~0.01,可生化性较差,属于后期渗滤液。

5) 成熟期:此时渗滤液中的可利用成分大减少,细菌的生物稳定作用趋于停止,并停止产生气体,系统由无氧转为有氧态,自然环境得到恢复。

4.2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方案

从国内外渗滤液水质监测将资料分析,渗滤液中BOD5/COD=0.2~0.8。开始时填埋场的渗滤液生化性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化性将逐渐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属于含氮量高、有机物浓度高的污水,其流量和负荷在不断变化。故此工程拟采用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深度处理,使其扬长避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将处理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采用的设备有EGSB反应器和微滤装置(CMF)等。其污水处理工程拟采用EGSB反应器+CASS反应池+微滤装置(CMF)+生物滤池+反渗透(RO)的联合工艺,如图所示:图: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

4.3工艺设计

(1)调节池:调节池容量为2.0万m3,污水进入调节池前通过加酸或碱调节pH值,使其处于厌氧微碱性阶段,从而为其下一步的厌氧反应提供稳定的条件。

(2)EGSB反应器:(见附图3)EGSB即为膨胀式颗粒污泥床,是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UASB的几乎所有优点,技术上更为先进。作为一种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它具有很高的污泥浓度和容积负荷,能适应一定水质水量波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此外它还可将难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助于提高有机物的可降解性,大大降低后续单元处理负荷。经EGSB反应器产生的沼气输送到沼气发电区进行发电。其特点如下:

1) 以颗粒化污泥为技术核心

2) EGSB的高度达到15m而UASB只有5.5m,在同体积的情况下,EGSB的面积更小,进水分布会更均匀,传质效果更好

3) 因EGSB的颗粒化污泥呈悬浮态,与水的接触效果更好,有机物去除率更高

4) EGSB反应器的污泥量可达50000~60000mg/L,而UASB则只有其一半处理量。因此EGSB承受更高的进水浓度,抗冲击能力更高,负荷更高。

5) 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处理出水不循环,可进一步节省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3)CASS反应池:即循环活性污泥系统。它是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反应池的前端设置了缺氧生物选择区,见附图。其优点在于:不需要二沉池,节省了基建投资,占地面积小;反应池由缺氧预反应区和好氧主反应区组成,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水质好,不产生污泥膨胀;具有很好的除氮除磷效果;自动化程度高,操作运行简单;CASS池进水经过稀释后浓度降低,有机污染的浓度梯度变小,因此有利于提高生物处理效果。

(4)生物滤池:紧接着CASS反应池出来的污水非常有利于生物处理,故生物滤池能很好去除剩余的有机物。其剩余污泥排到污泥储存池经压滤机处理后回填。

(5)微滤装置:CMF是以中空纤维微滤膜为中心处理单元,并配以特殊设计的管路、阀门、自清洗单元、加药单元和PLC自控单元形成闭路连续操作系统。当待处理水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微滤膜过滤后,便达到了物理分离的日的,使大部分残余的有机物有效去除,这样达到物理生物处理的结合,相互弥补,发挥更大的去除作用。

CMF装置主要包括预过滤系统、微滤主机、供水系统、反冲洗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化学清洗系统以及PLC自控系统等。见下图:

图:微滤装置CMF

(6)反渗透装置:渗滤液后处理通常采用反渗透工艺,以去除中等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和绝大部分的溶解性盐类。因为经过了一系列的处理后,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适合于去除剩余的溶解性物质。这样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其出水经过调节池调节流量送到供水中心或回用。

五.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设计

1.填埋气体的主要组成

填埋气体(LFG)中主要气体包括甲烷、二氧化碳、氨、一氧化碳、氢、硫化氢、氮和氧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它的典型特征为:温度达43~49℃,相对密度约1.02~1.06,为水蒸气所饱和,高位热值在15630~19537kJ/m3。

那当然填埋场产生的微量气体虽然很少,但其成分复杂,毒性较大,不能对其忽视。

2.填埋气体收集方式

本工程采用LFG主动控制系统,即在填埋场内铺设一些垂直的导气井(见附图6)或水平的盲沟,用管道将这些导气井和盲沟连接至抽气设备,利用抽气设备对导气井和盲沟抽气,将LFG抽出来。由于本垃圾填埋场面积大,填埋量大,采用水平收集盲沟易使空气进入抽气系统,故此工程采用垂直抽气井抽气。考虑到填埋厚度和填埋规模等因素,选择采用垃圾单元封闭后钻井下管统一收集填气体。

填埋气体主动控制系统主要由抽气井、集气管、冷凝水收集井、和泵站、真空源、气体处理站以及气体监测设备等组成。

通常,填埋气体主动控制系统又分为内部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和边缘填埋气体收集系统两类。内部填埋气体收集系统:该系统常用来回收填埋气体、控制臭味和地表排放,如附图边缘填埋气体主动收集系统:此系统主要是回收并控制填埋气体的横向地表迁移。采用周边抽气井抽气。

3.冷凝液收集和排放

填埋气体在输送过程中,会逐渐变凉而产生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及具有腐蚀性的冷凝液。这些冷凝液能起管道振动,限制气流,增加压力差,阻碍系统运行。为此要设置冷凝液收集系统,一般冷凝液收集井安装在气体收集管道的最低处,避免增大压差和产生振动。

4.气体输送系统

收集的气体最终汇集到总干管,经鼓风机将其输送到燃气发电厂。其输送管道材料采用PE。

5.填埋气体的利用

因填埋场工程较大,处理的垃圾量也较大,产生的沼气数量可观,持续的时间长,所以本工程主要把填埋气体用作发电。其总的气体处理与利用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填埋气体的处理与利用工艺流程

(其沼气轮机发电燃烧器见附图7)

六.环境监测设计

填埋场管理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它是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状况的评价等级,监测内容涉及到大气、地下水、地表水、渗滤液、填埋气体、堆体沉降、苍蝇密度、填埋垃圾等方面的测定。其监测项目表为:

监测项目 执行标准 说明

地面水 pH、SS、BOD

5、CODcr、NH3-N NO2、NO3-N、Cl-、TP等 填埋场本底监测3次,启用后在枯、丰、平水期各监测一次,高峰月2次

地下水 pH、总硬度、氯化物、CODcr、水位氨氮、挥发酚、氰化物、大肠杆菌等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GB16889——1997) 监测井取样前3天洗井,洗井时取出水量为井中存水的3~5倍,监测指标必要时进行调整。监测点为各个地下水监测井,生活用水井。每年监测3次,取样时间分别在

4、8和11月。(见附图5)

渗滤液 pH、SS、BOD

5、CODcr、NH3-N大肠杆菌等 监测点为:渗滤液收集井,渗滤液处理设施排放口,每年监测3次,取样时间分别在

4、

8、11月

大气 TSP、臭气强度、氨、硫化氢、甲硫醇等 监测点国上、下风向各一个,风向不固定时可适当增加,每年监测2次,取样时间分别在

4、8月。

填埋气体 CH

4、CO

2、CO、N

2、O

2、H

2、H2S等 监测点为沼气收集管口,可监测一个点。每年监测一次,要求在8月份进行

苍蝇密度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污染控制标准》 填埋场启用后1~3年内,每年监测4次,最好在7~9月份测定

噪声 场界噪声 《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七.辅助工程

填埋场的辅助工程包括土建工程、道路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消防工程、供配电设计、自控仪表设计、垃圾计量、通讯、节能、绿化等等。

1) 土建工程:生活区以综合楼为主体建筑,它由办公楼和职工食堂、值班人员宿舍组成。综合楼的建筑造型与中心广场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厂前区空间,具有强烈的动感,起到引导视线和人流的作用。

2) 道路工程:道路设计当当圆曲线小于150米时,在曲线半径施作5%~6%的超高,并设置路基加宽缓和段。其附属工程主要包括道路排水边沟与涵洞、边坡的防护、挡土墩、标志牌等。

3) 给水与排水工程:其用水量设计包括道路喷洒、绿化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汽车冲洗用水、未预见用水等等用水量之和。

4) 消防工程:工程消防设计包括生活区和填埋作业区。可燃气检测、报警仪,平时注意仪器的校准和维护。

5) 供配电设计:本工程全厂设备装机容量453.97KW,所有电设备均为380/220V低压设备。

6) 自控仪表设计:包括统计汇总、状态监控、环保在线监测、办公自动化等等。

7) 垃圾计量:因本工程处理量为600~1200t/d,每日大约有200~400辆垃圾车进场,即平均约30辆/小时进入场区,即每2分钟约1辆车进入厂区并过磅计量。故设置两台地磅进行计算。

8) 通讯:架设电话通讯线一条,小型电话交换机一台,整个场区配备四部直播电话,分别设在总经理室、副经理室、总调度室和管理科,另配备一部传真电话,设在办公室。

9) 节能:选用能耗低的车辆进行填埋作业;选用效率高的渗滤液输送泵等等

10) 绿化:而绿化带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包括广场、湖、喷泉和花架等。在填埋区和生活区之间用10~15米宽的绿化带分隔,采集不同的树种相互融合,布置出一个不同颜色、不同高度、不同形式的有层次的绿化景观。

八.封场工程

填埋场最终覆盖系统主要组成有:表土层、保护层、排水层、屏障层和基础层/气体收集层等5层。采用的终场覆盖材料压实粘土、土工膜、土工合成粘土层三者。这三种联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填埋场的最终覆盖系统从上到下分别为:15cm带有会浅根植被的表土层,60cm保护层,HDPE土工膜,土工网排水层,45cm压实粘土层。其封场结构见附图4

1) 15cm带有会浅根植被的表土层:其作用于促进植物生长并保护屏障层,提供一定的持水能力。

2) 60cm保护层:其作用为将渗入覆盖层的水分贮存起来直到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将垃圾和掘地动物以及植物根系隔离开来;使人和垃圾接触的可能性减少;保护覆盖系统中下面各层免受过度干湿交替和冰冻的影响而导致覆盖材料破裂损坏;侧向排水。

3) HDPE土工膜:采用与基础衬垫系统的防渗材料一致的1.5mm光面高密度(HDPE)膜,使其与上下方的粘土层结合形成复合防渗结构。

4) 土工网排水层:采用有土工布滤层的土工网,其作用为降低其下面屏障层的水头,从而使渗过覆盖系统的水分最小化;降低覆盖材料中孔隙水的压力,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5) 45cm压实粘土层:压实粘土的还是具有一定的防渗作用,与HDPE土工膜结合使用,既经济又方便。

封场后还必须对其进行维护,包括场地维护和污染治理的继续运行和监测。具体为:渗滤液处理系统运行和监测、渗滤液调节池臭气处理系统运行和监测、填埋气体导排与利用系统运行和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场地维护等等。

九.经济评估

1.概述

本城市垃圾填埋工程年处理量为21.9万吨/年,填埋场总容量为619.32万米3,使用年限为21年。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垃圾处理规模;21.9万吨/年,填埋场总容量:619.32万米3,使用年限为:21年。劳动定员:50人,工程总投资:9473.06万元,单位经营成本:12.99元/吨,财务内部收益率6.03%,投资回收期:12.95年。

3.财务分析

3.1费用效益估算

1) 计算期:按21年计算,包括建设期12个月

2) 项目总投资:9473.06万元

3) 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5000万元,其余由该市自款

4)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的形成:固定资产由工程费用、工程其它费用中除生产职工培训费外的全部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组成。

5) 运营成本费用估算:按要素估算成本费用,包括: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及福利费、检修费、折旧费、管理费及财务费等。这样单位总成本费用为34.41元/吨。经营成本指总成本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及其他资产费和财务支出后的全部费用。本项目的年均单位经营成本为12.99元/吨。

6) 收入估算:按垃圾处理费每吨收取48元计算,则年收入为1050.8万元。

7) 税金:本工程为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无营业税。

8) 贷款:无银行贷款。

9) 利润估算:投资利润率为4.08%,投资利率税为4.08%。

3.2财务评价:

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6.03%,投资回收期:12.95年,财务净现值25.79万元。

4.经济分析

环境效益:本项目实施后,能很好的改善该市环境质量,使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总体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投资,并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其他社会经济效益的十分巨大的。

5.结论

1.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03%大于最低可接受内部收益率6%,财务净现值大于0,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2.本项目有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效益,因而其经济内部收益率将远大于财务内部收益率,其经济内部收益率也能满足大于基准经济收益率的要求。因此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本项目是可行的。

3.根据以上的情况来看,本项目财务费用效益和经济费用效益均好,项目可行。

十.总结

本填埋场从选址、设计到方案选择、设备选型、经济分析都经过了严密的论证和再三斟酌才下定论,国家也给了相当大的支持,相信建立这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将是本城市的一大幸事,此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李颖.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湘宁,周无祥.EGSB反应器实验装置及启动实验设计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06,32(2):25:29

【3】 王长坤,刘振江,褚一威.国产CMF系统在污水浓度处理的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2):77~79

第18篇: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

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应用实例

传统的110kV变电站主要以户外设计和安装为主,占地面积大,且设备容易被腐蚀,尤其在高污秽地区,还极易造成污闪事故的发生。为了建设坚强电网,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电网工程建设效率,国家电网公司在2005年提出“推广电网标准化建设,各级电网工程建设要统一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典型优化设计,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典型设计坚持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保护环境、投资合理、标准统

一、运行高效”的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手段,做到统一性与可靠性、先进行、经济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协调统一。

海阳市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的号召,积极推广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本文就海阳市供电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应用实例予以阐述,以说明推广典型设计的重要意义。

1 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应用实列

海阳市供电公司2006年开始采用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3座110kV变电站的设计、建设工作。从实际效果来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以110kV望石变电站为例对典型设计进行分析。

110kV望石变电站位于海阳市新建的临港产业区,该区域规划面积较小,但是电力负荷较为集中。该区域包括以莱福士造船厂在内的多个用电大户正在兴建中,而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公司已经投产。根据该区域负荷预测及用电负荷性质,海阳市供电公司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投资合理、运行高效的原则,结合该站用电负荷集中、土地昂贵、临近海边(Ⅳ级污秽区)、电缆出线多等客观事实,对110kV望石变电站作了如下设计。

该站为半户内无人值班变电站(半户内布置方式即除主变压器以外的全部配电装置,集中布置在一幢主厂房的不同楼层的电气布置方式),变电站主体是生产综合楼,除主变压器外所有配电装置均安装在综合楼内。以生产综合楼和主变压器为中心,四周布置环形道路,大门入口位于站区东南角,正对生产综合楼主入口。综合楼共两层,一层为10kV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压器室及主控室,二层为110kV GIS室。

1.1 电气主接线

变电站设计规模及主接线。通过负荷资料的分析,考虑到安全、经济及可靠性,确定110kV变电站主接线。电气主接线图如图1所示。通过负荷分析和供电范围,确定变压器台数、容量及型号,该设计中主变压器总容量为2×50MVA(110/10.5kV),一期(共两期)设计为1×31.5MVA(110/10.5kV),采用双绕组油浸自冷有载调压变压器。110kV出线共2回,一期1回,采用内桥接线方式。10kV出线共24回,一期24回,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无功补偿电容器为2×6000(3000+3000)kvar,分别接入10kV两段母线上。

图1 110kV望石变电站主接线图

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110kV侧直接接地,由于主变压器10kV侧没有中性点,而10kV侧全部采用电缆出线,电网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故采用了站用电与消弧线圈共用的接地变压器。

1.2 短路电流水平

根据终期(共两期)双绕组自冷变压器的容量、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短路阻抗等相关参数,考虑电网远景规划,按照三相短路验算,并套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110kV变电站分册》中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B-1),确定110kV电压等级的设备短路电流为kA,10kV电压等级的设备短路电流为31.5kA。

1.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考虑城市噪音控制,选用双绕组低损耗自冷变压器,采用YNd11接线组别。因站址临近海边,空气湿度大及盐碱度高,故110kV设备采用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断路器额定电流为2000A,额定开断电流为31.5kA。10kV设备选用N2X系列气体绝缘开关柜,N2X开关柜采用单气箱结构,每个开关柜独立一个气箱,气箱内安装免维护的三工位开关和固封极柱式真空断路器,通过插接方式与其他元器件组合,实现和满足不同的主接线方式。该开关柜分成三个间隔:高压密封间隔,低压控制间隔,电缆和TA间隔。断路器为真空断路器,主变压器及分段回路额定电流为3150A,额定开断电流为31.5kA;出线回路额定电流为1250A,额定开断电流为20kA。

1.4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110kV及35kV设备全部选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并按照GB 11032-200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之规定进行选择。按照防直击雷原则进行理论计算,在主建筑屋顶安装避雷带及避雷针,用以保护主建筑物及主变压器。按照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的规定进行电气设备接地,主接地网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复合接地网,将建筑物的接地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接地埋深0.8m。接地网实测电阻为0.43Ω。

1.5 站用电和照明

变电站远景采用2台干式接地变压器500/10.5-80/0.4,每台总容量为500kVA,其中站用电额定容量为80kVA。两台接地变压器分别经断路器接入10kV#

4、#5母线上。站用电为380/220V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站用变压器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室外照明采用投光灯,室内工作照明采用荧光灯、白炽灯,事故照明采用白炽灯。事故照明为独立的照明系统。

1.6 计算机监控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能完成对变电站所有设备的实时监视和控制。电气模拟量采集采用交流采样,保护动作及装置报警等重要信号采用硬节点方式输入测控单元。系统具备防误闭锁功能,能完成全站防误操作闭锁。具有与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软、硬件配置能支持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及通信规约的要求。全站设有一套双时钟源GPS对时系统,实现整个系统所有装置的时钟同步。监控系统可对110kV及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开关、主变压器分接头、无功补偿装置、站用电源、直流系统、UPS系统等多方面进行监控。操作控制功能按分层操作设计,达到了任何一层的操作、设备的运行状态和选择切换开关的状态都处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控之中。

1.7 保护装置的配置

整个保护系统全部选用微机型保护装置。主变压器保护包括差动保护和后备保护,在主控室集中组屏安装。10kV保护测控装置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装设在成套开关柜上,10kV线路保护具有低周减载功能。另外,10kV系统还具有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1.8 直流系统

直流系统额定电压为220V,设单组阀控式铅酸免维护蓄电池组和双套冗余配置的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并设置一套微机型直流接地自动检测装置。蓄电池容量为100Ah。该系统还配置一台UPS,容量为3kVA,UPS系统为站内计算机监控系统、保护装置、通信设备等重要二次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

1.9 图象监控系统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大楼入口处设置摄像头;主控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压器室以及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室均安装室内摄像头;主变压器区安装室外摄像头。监控信号通过光缆传送到调度主站,用以完成变电站全站安全及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控。

站内配置一套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在主控楼内。当有火灾发生时,报警系统可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显示发生火灾的地点,并通过通信接口和光缆,将信息最终传至调度端。

2 结束语

该典型设计的变电站与常规室外布置变电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土地占用面积不足常规变电站的三分之一。第二,该站临近海边,属高污秽地区。所有配电设备均室内布置,尤其是110kV及10kV配电设备全部采用气体绝缘全密封开关设备,有效地防范了污闪事故的发生。第三,配电设备检修周期长,供电可靠性高。第四,采用接地变压器,很好地解决了10kV电缆出线引起的电网接地大电容电流。第五,具备了无人值班的条件,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班。

应用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对110kV变电站建设标准、设备规范、节约土地及资源消耗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第19篇:典型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上津镇中生物备课组

陈胜霞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4.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及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本节学习内容

(二)知识点整合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营______生活的动物,内部成员之间有分工合作,共同维持_______的生活,这就是社会行为。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_________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_____成员之间有___________,有的群体还形成______________,这就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3、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昆虫和_______________等哺乳动物。

知识点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 群体生活时,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用来交流信息。

2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它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蚂蚁是一类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找到一个蚁穴,仔细观察它们的取食活动,你会发现蚂蚁群总是沿着一些比较固定的路线忙碌的搬运采集到的食物。在蚁穴两米远处放一块含糖量较高食物,一段时间后,侦察蚁便会发现食物,并会引来大量工蚁前来取食和搬运,大量的工蚁沿着一条路线行进。那么这条路线的行走标记是什么呢?根据进行的有关蚂蚁行进路线标记的探究实验中,回答下列问题。

1 在蚁穴和食物之间蚂蚁行进的路线上摆放一些干净的小纸片,蚂蚁会在纸片上往返于蚁穴和食物之间,一段时间后,再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上图所示,观察蚂蚁的行进路线,会发现蚂蚁行进到纸片时会有异常表现,本段文字属于“探究活动“的哪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以上描述,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改变小纸片的排列形状,你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做完实验后,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______交流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之间正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__________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应用实例

1 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 蜜蜂群体

B 大象群体 C 长颈鹿群体 D 蝗虫群体 2 动物的社会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许多同种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 B 同种的雌雄动物成对生活在一起 C 群体内部成员有分工合作 D 群体有长幼和老少之分 3 关于社会行为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体内部具有组织性 B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 有些群体中有等级性 D 成员之间一律平等,可分可合

4 在具有等级特征的哺乳动物中,下列哪一项不是“首领”的优势( )

A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和选择筑巢场地 B 身体最为强壮,防御和攻击能力最强 C 能享有最多的食物,寿命最长 D 指挥和支配整个社群的行为 5 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我们发现蚂蚁的通讯方式最主要的是( ) A 声音 B 表情 C 气味 D 舞蹈

6 某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

A 放出的气味 B 发出的声音 C 发出的亮光 D 挣扎的动作 7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行为的是( )

A 蜂王的上颚腺分泌一种物质与工蜂联系 B 工蜂跳“8”字舞 C 蟑螂昼伏夜出 D 鸟类的鸣叫 8 在动物的社群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 )

A 最后享有食物 B 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

C 负责对外战斗,保护群体 D 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的总是得胜者 9 对于蚂蚁这种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列情况,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 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 C 不同性别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 立刻死亡 10 在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必须依靠( ) A “首领”动物的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B 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完成统一协调的分工合作 C 气味的传递才能完成复杂的信息交流

D 通过性外激素的作用,才能完成雌性和雄性动物个体的识别 11下列哪项不是动物间的“语言”( )

A 狗的“尿味” B 孔雀开屏 C 雄蛙鸣叫 D 夏天狗吐舌头 12 下列动物行为中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是( )

A 繁殖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第20篇:典型课例《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20.詹天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皖芜湖市无为县福渡镇新河小学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分层。

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自主、合作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高超智慧。

2.把所学的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教学重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

一、看图导入,了解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部分,了解事迹。

四、学习第二部分,体会爱国。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詹天佑在当时情况下如何克服修筑铁路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困难,成功修筑了京张铁路。学习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情感。

2.学习课文第

三、四部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当时当地情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

3.加强句式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出示詹天估图片)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詹天佑。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介绍一下詹天佑?

2、按课文内容用排比句说话。

3.交代学习目标:

二、学习第三部分,体会“杰出”。

(一).快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这段主要选取了铁路施工过程中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的?(用小标题概括。)

(二).学习“勘测线路”。

1、认真听课文第四自然段情景朗读,思考: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什么困难?分别用“~”、“﹏﹏”、“„„”划出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句子,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检查﹑讨论。

(1).勘测线路时遇到的困难。

(2).理解詹天佑“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3).读詹天佑“做”的句子,体会詹天佑以身作则、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4).读詹天佑“想”的句子,注意带点词,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5).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补充资料。) (6).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3.小结。

(三).学习“开凿隧道”。

1.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詹天佑又是怎样开凿隧道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詹天佑创造的开凿隧道的方法,然后在练习纸上画出示意图,想想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

2.校对﹑讨论: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 3.媒体出示:“从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 4.指导感情朗读试读。

(四).学习“设计线路”。

詹天佑创造了开凿隧道的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这是他才华的表现,他还有更杰出的表现呢﹗

1.那就是他还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难题。请大家自学第六自然段,看看插图,想想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2、教师出示“人”字形线路的动画。

3、同桌说,指名说,评议,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五).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前后呼应。

1.外国人曾扬言说:不依靠外国,中国至少得用五十年时间才能修筑好京张铁路,而事实呢?齐读末节。

2.京张铁路提早竣工了,咱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了﹗为什么说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

击?请联系当时情况想想。

3.小结,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爱国热情。

1.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詹天佑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谈谈学习收获。

2.同学们,如果你站在詹天估的铜像前,你想说些什么? 3.全班交流。 4.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内外结合。

1、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读一读。

2、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与同学们交流,感受我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典型教学设计
《典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