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53:5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共)

篇1:《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1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帮助说好普通话,帮助阅读。

3、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4、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5、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学用结合。

6、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各科教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9、创设情境、实现互动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0、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1、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14、课标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15、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6、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7、《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基本概念题

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在平等的情形下,就教学问题展开的互动的、有意义建构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对话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2、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3、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4、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5、《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6、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7、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8、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9、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0、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11、对于写人的作文,应让学生注意哪些方面?

1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13、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四、观点论述题

1、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2、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4、《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

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拼音z 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际交际的片断。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词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5、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6、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7、请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附] 部分参考答案和教例:

简答题

4、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儿童识字,认的多,忘得也快。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运用中巩固识字。而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与学生多次见面,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可以把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7、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与阅读有很大的不同。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书、读文章,是个体的行为。而阅读教学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事情。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功利目的。除了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一些文章书籍,还要有意识地通过阅读,陶冶教化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语文的、自然的、科学的、社会的、人文的......还要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好的习惯。——阅读教学除了“阅读”的自然功能之外,在客观上被附加上了许多的其它。这是阅读教学与阅读的根本区别。

11、对于写人的作文,应让学生注意哪些方面?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观点论述题

1、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⑴不要把“情境图”当作“看图说话”来教

情境图” 是教师教学时引出字母,导出正确读音的一种凭借,这样不仅方便教学,还能使学生知道,汉语拼音的字母(也包括音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图”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来学拼音;“情境图”不是“看图说话”教材,没有必要用它来进行说话训练。如果利用“情境图”大做“说话训练”的文章,那就与教材的编写意图相去甚远,且得不偿失。 ⑵要正确使用“语境歌”

“语境歌”是让学生用来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的,使用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有些老师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认读字母的时候就“唱”上了,这样就没有真正发挥“语境歌”的最佳效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⑶要把握好拼音抄写的量

有些老师教“汉语拼音”时,让学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抄写,我们认为这没有必要。“汉语拼音”是个工具,是根拐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帮助“认、读”。因此,我们应该在读准上多下功夫,至于写要适当,不要片面追求书写的漂亮、入体,做到“正确书写”就可以了。

3、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

篇2: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4、(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5、(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6、(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8、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9、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10、(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堂即时评价

【答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3、探究学习【答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答案】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优点是叙写方便。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参考答案】 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3)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参考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 性化阅读。 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

4、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理解,合理利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4)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合作学习: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3、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14、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3、课堂即时评价p41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简答题

1、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2、《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p14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p15 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5、“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p29 答:(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优点是叙写方便。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p5 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

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7、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p55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与合作。第二,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第三,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不考虑合作的时机,信手拈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p1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 个问题?p29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3、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答: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理解,合理利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4)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合作学习: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简答题7)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4、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p50—54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 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五、教学设计题

1、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音、形、义三者结合)p10 答题要点:音、形、义三部分综合考虑,左的字音难点、左右字形的比较、左右方位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等。

2、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p22 答题要点: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重实践、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

基本流程:(1)谈话导入,明确目标;(2)围绕目标,收集资料;(3)学生分组,交流资料(相关奥运的知识、图片等);(3)确定主题,分组准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选用的内容,分工完成设计、图片处理、文字编辑等工作);(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5)全班展示,畅谈感想。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p25 答题要点: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和语言积累为素材,将课文的学习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起来。读写结合的形式:续写(《凡卡》:凡卡把信寄出后,会发生什么?)、仿写(《四季》、《春雨的色彩》)、扩写(《燕子专列》:“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炎车站”,假如你是瑞士政府的发言人,你会怎样呼吁大家?)、改写(古诗比较多,《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补写(《纸船和风筝》:小熊和松鼠吵架后,在等待和好的日子里,会发生什么事?)等方法。

六、案例分析题

1、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着。

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读这一句话。

生1:(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

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请一位学生来读)

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

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下落的?

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

师:这落叶多美啊!飘飘洒洒??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 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 (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课文,教室里气氛很热烈)

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答题要点:(1)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

理解语言。(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爱,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

2、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答:这两种设计都重视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都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不同的是设计一:教师先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学生自己准备造句,然后指名交流。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减少,学习方式较单一,只有极少数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设计二: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主动发展,注意将大化小,把大班化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教学面向全体。课堂教学中,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同学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交流;对同学发言和学习结果进行评议、质疑、讨论、补正,对每个同学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和整理,向老师反馈。这样全体学生语言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3、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题要点:

传统作文:(1)命题或半命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2)作文要求过高,过于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学生受到过多的束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案例:(1)作文内容帖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2)重视写作前对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空间。(3)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评析: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

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启示: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篇4: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

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4、(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5、(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6、(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8、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9、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10、(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堂即时评价

【答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3、探究学习

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答案】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优点是叙写方便。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参考答案】

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3)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参考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4、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理解,合理利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4)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合作学习: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内蒙分校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702室

篇5: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3、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14、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3、课堂即时评价p41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简答题

1、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参考答案】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角色由教材使用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2、《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p14 【参考答案】《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p15 【参考答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 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5、“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p29 答:(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优点是叙写方便。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p5 【参考答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7、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p55 【参考答案】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与合作。第二,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第三,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不考虑合作的时机,信手拈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p1 【参考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3、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理解,合理利用。(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4)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合作学习: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 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简答题7)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4、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p50—54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请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五、教学设计题

1、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音、形、义三者结合)p10 【参考答案】音、形、义三部分综合考虑,左的字音难点、左右字形的比较、左右方位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等。

2、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p22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重实践、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 基本流程:(1)谈话导入,明确目标;(2)围绕目标,收集资料;(3)学生分组,交流资料(相关奥运的知识、图片等);(3)确定主题,分组准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选用的内容,分工完成设计、图片处理、文字编辑等工作);(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5)全班展示,畅谈感想。

篇6: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题目:

单位:临清市尚店镇东白堌中心小学

姓名:赵子秀

《春联》教学设计 《春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

的好处。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品味体验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春

联所描绘的景色美,春联所体现的思想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

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

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4、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春联的特点:对仗和声律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了解春联的含义及特点。

(课前两分钟做对对子游戏)

一、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春联》。上节课上,同学们都说新年中看到过

春联,课文中也提到了这种情景。 1.课件出示:“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

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齐读,读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可能交流内容:春联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春联各种各样;提出问

题:为什么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那么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2.默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

3.交流:读读找到的春联(课件出示四副春联)

指名读,齐读

4.再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述春联体现相关内容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5.交流: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的内容) 6.理解春联

(1)师生共同体会课文中描绘美丽春光的春联:

师: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课件出示)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 杏花红)

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再读一读,试着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读了( ),()这副春联,我仿佛看到了()。” 指导朗读:读出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春色

(2)请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副春联讨论这幅春联所体现的内容,从哪几个词中可

以看出?

讨论后交流: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①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千山秀 百业

兴 )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师提示指“祖国大地” )

生活在如此欣欣向荣的祖国,你有什么感受?把它融入到这幅春联的朗读中。

(高兴、自豪)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请一名学生试读

(恰当评价:感受到你的高兴之情;强烈感受到你的自豪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

兴旺发达!)

再集体齐读。

②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

(指名读。??你读后感觉到了什么???幸福就在你深情的朗读里,在你朴实

的表白里。同学们,勤劳的人家真幸福,和睦的家庭真幸福,在幸福的家庭里生

活,多么甜蜜呀!你们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幅春联。)

③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女同学亮开你的嗓子,把祝福传送。??请男同学也用声音传递你们的祝

福。??放飞你们的祝愿!一起读,把这美好的祝愿带回家,把这美好的祝愿送

给所有人。) 7.指导背诵春联

不同的春联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课件出示春联的内容 引读(不熟练的学生可以

看书读)

8、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一些春联,现在老师选取了几幅春联,请你们读读,如果能 进一步说出内容,那就更好了!学生交流。

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练习连连看

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与天地同寿 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9、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板

书:各种各样

引读:“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10、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中可看出。(舒眉辞 开口贺) ( 适当点拨 辞:送走)

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4、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5、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板书:对仗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7、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读

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8、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们运用这个知识来为几副春联的上联找出正确的下联。

课件出示:

雪映丰收果 国泰民安处处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万水千山尽朝晖

9、再请大家补字成联,中间该填什么字呢?请你思考。同桌可以讨论。 课件出示题目:风拂千条柳,雨__万朵花。

交流:(可能有:打、浇、润、落、沐??)先让孩子说,老师写下来,同时让他说说这么填的道理是什么。

全班交流:你们觉得哪个最合适?(润,从感情角度考虑,轻轻/柔柔的,润物细无声,包含着对花朵的怜爱之情。与“拂”相衬)

小小一个汉字就让我们揣摩了这么多,包含了这么的感情,看来祖国的语言真是奥妙无穷啊!

10、请同学找出背诵名联的有哪些好处?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理解“开卷有益 ” 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

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五、小结

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和唐诗/宋词一样,值得我们不断揣摩、研究。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

六、拓展实践

1、选一选 课件出示:“校内传承中华文明, 。”

下联选项:a、校外续写教育篇章 b、学校谱写教育新篇 c、我们开创美好明天

2、对对联 课件出示: 老师似园丁,(学生如新苗。)

老师似园丁辛勤耕耘,(学生如新苗茁壮成长。)

七、布置作业

1、补写春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梅朵朵迎新春 )

2、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同学们,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哦!收集春联,不少于三幅。

可以以春联为研究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你还可以查资料,了解春联的起源、别名、历史上第一幅春联等等,收集名春联。注意贴春联的方式。

推荐第2篇:小学段教学设计题

1.

三、材料分析题

1.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l: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x4—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学生海阔天空地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ll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问题:

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2.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 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问题: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四、教学设计趣

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发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的目标。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

2.【答案要点】设计一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师生间单一的信息交互形式,而设计二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方式,后者较前者无疑是一种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通过说、

改、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语文中的合作学习作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新年心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一份新年贺卡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教学目的:

1.在新年到来之际。尝试着给自己的亲友、老师或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感激或劝勉等。

2.在自主探究的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感,感受人情之美,进一步体验人间真情。

3.培养美术、写话、电脑等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现有资源自主探究,培养搜集、处理资料,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课前准备:美术课上制作完成“新年心语”贺年卡的封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2006年的元旦近在眼前.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同学们都希望通过做贺卡来表达大家对亲朋好友的新年祝愿.为了帮助大家实现这一心愿,我们进行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取名为“新年心语”。谁来说说什么是“心语”?(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话)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作贺卡封面:第二阶段是在贺卡上写心语、送贺卡。 (二)欣赏制作贺卡封面上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制作完成了贺卡的封面.先来欣赏一下! (三)撰写制作贺卡同学们制作得都很好,但要使它成为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别人,我们还需要在这上面写下满含真情祝愿的话语。怎么写呢?请看! 1.初步感知“心语”。 (1)出示范例。 (2)阅读讨论。

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的?都写了些什么?逐一讨论问题,然后指名读。

师: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学生送来了新年的祝福,哎呀!我突然觉得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我很高兴,因为学生懂事了,他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大家看,这当中哪些句子特别感人,你想再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情。

(3)今年哪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贺卡?请到前面来,读一读,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三人) ①你收到贺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你有什么想法呢?生:送贺卡给对方

师:对!收到贺卡的同学就要及时祝福对方,我们应该互相祝福,彼此勉励,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③大家都想这样做吗? 2.说心语。

(1)谁来说说,你打算祝福谁?为什么? (2)学生说“心语”,师生评议。 (3)写心语。

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就是一个“情”字,亲情、友情、师生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请大家把心中的话儿在草稿纸上写下来! (1)明确要求:①以书信的格式写;②写上真心的感激与祝愿。

(2)学生开始写作、讨论,教师巡视。 (3)老师选一“心语”输入电脑。

(4)呈现评议、修改电脑中的“心语”,然后指导排版(横、纵)美化。

(5)学生修改、誊写、美化。

(四)展示评议后随机送卡祝贺展示贺卡——生读——师生评——送出

1.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贺卡. 2.赠送贺卡。互相祝贺。

(1)当众赠送。(引导进行口语交际、礼仪教育)哪些人的贺卡是送给本班同学的?把你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明确送贺卡的要求。有礼貌;态度大方;说清楚。

(2)个别赠送。同学们的贺卡五彩缤纷,祝福的话语也各不相同,大家送去的是心里话,是友情.是爱心。 (3)回家赠送。

(4)邮寄。

(5)发电子邮件。老师这儿还有一份电子贺卡,但怎样赠送出去呢? 师:就在这一声声的祝贺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五)总结延展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做贺卡、送贺卡,初步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

三、材料分析题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 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问题: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2.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题

请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编写教学设计。

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

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 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2.【答案要点】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四、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识记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l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l0月、l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2月有28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为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

六、

九、冬(11),三十整。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4.认识平年、闰年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l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l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l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4)Jq(30)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8)月(31)日

(4)四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7)月和(8)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3.

三、材料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写《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问题: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2.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 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8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

请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四、教学设计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 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案例。

设计提示:

(1)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2)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

(3)抓重点句段进行151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4)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5)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

(6)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

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很巧妙。

2.【答案要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四、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 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 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

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

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 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 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了? 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 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 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 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

(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

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乐。

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

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

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 4. 7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作为有志于保护大熊猫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

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师:有困难吗?老师举个例子。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主题就是“绿色奥运,人文 奥运,科技奥运”。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是这样的:“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 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项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 作,现在开始。(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是,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太棒了,真是一位高产作家!(笑) 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 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

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泉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 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 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 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 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亲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 氛热烈) 问题:

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 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问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2)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题

请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县》编写教学设计。 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此课例的教学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内容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时刻在运用自己的评价激励、唤醒、鼓舞着学生的学习、进步。

这位教师已娴熟地掌握了点石成金、由表及里等各种教学评价并融会贯通。教师从语势上、表达方式上等多角度给予评价引领。如:“哈哈,当代朱自清!”随意的评价、赞美,实则是在用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声望来激励孩子的进步,指导学习运用名人、名家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样的评价产生了强大的榜样示范效果,这远比“你说得真好。写得真好”评价的准,更有指向性。

2.【答案要点】

(1)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2)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四、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电脑播放笑笑到超市里购买各种文具价格的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今天早上来到超市,他发现呀,超市里的文具可多啦,琳琅满目,任你选购。不过,要买东西得用到什么?(钱)对极了,(电脑出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钱及中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世界上的钱啊多种多样,请看!这些是我们中国的钱,它的名字叫什么?你们知道吗?(人民币)。 人民币有两种。这是纸币,是用一种特殊的纸做的,这是硬币,是金属制成的。这里有大面值的人民币.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币。对于这些大面值的人民币今天我们暂且不学(电脑隐去5元以上的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和笑笑一起认识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吧。学了人民币呀,我们就懂得买学习用品了。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买文具”(出示课题:买文具) (二)探索新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最熟悉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一展你的身手! 现在.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想先上来把你最感兴趣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生介绍后,师:请先停一停.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是5元的呢?……若有的人民币生没有认出,师可叫其他同学上来介绍。)

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一种你比较不熟悉,趁现在再多看它几眼,并轻声呼喊它的名字。 同学们。请睁开你们明亮的大眼睛,噍!这三行的人民币的排列都有什么规律呢?对了,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那么,元、角、分这三兄弟有什么关系呢?笑笑也不清楚,不信?请听一个故事:笑笑认识了人民币,可高兴啦,她带着人民币到公园玩,来到公园门口,只见门口写着“票价1元”.她马上掏出钱来准备买票(掏出l0张l角的人民币),可怎么找出不找到1元钱,笑笑可着急啦!小朋友,看着这些钱,想一想你们有没有办法拿出l元钱,谁愿意做件好事,帮笑笑买票?(生答略)那么一角等于几分你们知道吗? (电脑出示)1元=10角1角=10分(齐读) 大家不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人民币,而且还知道了元、角、分是怎样互相交换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开银行”的游戏好不好?假如我是顾客,你们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现在我拿5元到银行去找你们换1元的零钱,你们该拿多少张和我换呢?大家静静地把钱拿起来,举高,给老师看看!真不错!继续努力。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拿一张人民币,让班上的小朋友换换零钱。(5角换2角和l角:2角换1角。师:请问你想请谁换零钱?可以找小组、男同学、女同学或个别同学换。) 元与元交换,角与角大家已经会了,接下来,请各小组都来给一元钱换换零钱,请注意了,陈老师的要求是:认真观察你们小组里的成员是怎样换的,希望你们组的小朋友每个人的换法都不一样。(小组活动完华,请不同换法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反馈后)你们真是太聪明了,l元钱让大家换出了多种多样的零钱,看来呀,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尝试,同一个问题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不过,看到大家这么聪明,笑笑可不服气了。她偷偷告诉陈老师,她不但认识单张的人民币,好几张人民币放在一起,她也认识,而且还要赢过你们。想不想与她比个高低?(练习

2、3)(指名答) 照大家刚才认人民币的速度,笑笑肯定和大家没得比,不过笑笑可不想就此罢休,她呀。又出了一道难准备考倒大家,题目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人民币上都有一个什么标志吗?对了。上面都有一个国徽,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三)自主应用,学会买卖文具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也已经学会了钱与钱是怎样交换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钱与物品的交换,它们又是怎样交换的呢?陈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能学以致用。(稍停顿)现在,陈老师这里有一枝铅笔,它的价格是5角钱,哪位小朋友准备来买走它?请带好你的人民币。(个别买卖)

2、哦!原来,买卖东西就这么简单。陈老师这里有几样学习用品,准备让各小组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前请听清楚陈老师的要求:请l、2号卖东西,

3、4号买东西,5,6号当小助手,请各组的小组长上台领取学习用品。

3、(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遇到的买卖还会更复杂,如果你身上刚好有l元钱;(2)1元钱还能做什么呢?假如你有l元钱,请不要随便花掉,把它存起来,捐灾区的朋友,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儿童和大家一样幸福。 (四)全课总结

通过“买文具”这一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开放

现在,带着你们的钱,带着你们的知识,带着你们的智慧,到笑笑爸爸妈妈开的巴布豆腐店,米老鼠商店,KITTY猫商店(边说边挂牌)来买文具吧。笑笑说了,现在这几家商店正打折,欢迎大家光临。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当商店里的工作人员?(请其中一组的同学上来) 要当工作人员可得学会推销你们产品,请问工作人员,你们准备怎样推销自己的产品? 5

三、材料分析题

1.《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 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读) 问题: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2.于漪老师在教“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句话时,一学生问“万万等于多少”,结果引来哄笑。有学生说:“万万就等于亿。”于老师随即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沉默了片刻,有学生认为,用“万万”听起来更响亮,而且“万万”好像比“亿”多。他的回答又引来一片哄笑。但于老师当即予以肯定:“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复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大家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两个学生。

问题:请就此教学片断谈谈你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题

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在本材料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教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2.【答案要点】

(1)于老师及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合理、恰当地利用问题或“错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2)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两位学生,于老师巧妙地寻求答案的“合理性”,及时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于老师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所以能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因学定教.顺学而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

《ai ei 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 ei ui”)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 pei mei dai。)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推荐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题

教学设计

1、喜欢动物是儿童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请你写一篇歌表演《小动物唱歌》的教学设计。

2、《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流传广泛、带有表演性质的歌曲。歌曲旋律流畅、气氛热烈。请你写一篇《幸福拍手歌》的教学设计,注意凸显出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的教学难点。

3、《小螺号》以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请你以这首唱歌曲目为题,写一篇教学设计。

4、《大海啊故乡》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富有叙事性。请你写一篇欣赏教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5、《让我们荡起双桨》由于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歌词创作以北京北海公园的湖面为背景,旋律优美抒情,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几十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请你以这首电影插曲为题,写一篇唱歌教学设计。

6、“感恩教育”永远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部分,请你写一篇《感恩的心》教学设计。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指导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1、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条件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设备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

3、教学设计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

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

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强调发展性评价。

欣赏小学三年级语文:花钟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

表现为教学目的的确定通常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没有明确体现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

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

表现为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将如何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如何去发展相应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问题。

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表现为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发展何种能力的目标分析,脱离“学生认识主体”。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

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

二是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

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

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设计的准备

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习需要主要指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学习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三项内容。

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给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供指导。

学生特征的分析

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一般特点(儿童认知发展变化中,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特征)、学习风格(学生个体多种喜好、习惯或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2、提出创意和设计思路

第一,要明确以下思路:

一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是要体现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有什么特点;

三是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四是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难点和关键;

五是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要哪几个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第二,要明确具体教学因素的设计,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教学资源等。

第三,要提出多种创意和多种设计思路,并在这些创意和思路中选择最佳的创意、思路。

3、制定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手段与媒体设计。

4、实施教学方案

一方面要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同时还要不断地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时教学设计。

5、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评价反思,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语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达到的语文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主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

预设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了解目标预设的一般要求:

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正确的目标表述要素,必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应该把握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设计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提出了既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预设语文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依托语文教材,用心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预设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发展。

目标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会发生衰减、增益、变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调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实例: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 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

2011-01-26 15:31:07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时间,“自主”而不“自流”,有“模式”但不“模式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主体阅读实践中进行自读、自疑、自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板书“0>60”

2、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算式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循导自学,整体感受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么学习这类课文的?

2、结合学生的发言梳理引导(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

3、自主学习

4、交流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在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交流问题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四、引导解读,品味真情

1、(出示小彼得的账单)读了小彼得的账单,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了解彼得开账单的原因、目的,理解词语“如愿以偿”并指导朗读)

2、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账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妈妈,想象一下十年来妈妈是怎样照顾小彼得的。

(3)计算妈妈十年来的报酬,体会母爱无价与无私。

3、图文结合,了解小彼得的转变,体会母爱的伟大。

(1)从小彼得的神态、动作与表情中体会他的“羞愧万分”。

(2)指导朗读。

4、领会“0>60”的含义

(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将妈妈的账单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进,层层提升。)

五、表达感受,抒发情感

作业超市

我想对小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使学生的现时感受和以往的积累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妈妈的账单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得更懂事了,让我们在心中永远铬记这份爱的账单。

2、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总结: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断地增加,理解力不断地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妈妈的账单

爱 > 60

(板书略有修改——编者)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试述《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案:答:高明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剧作家,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

剧中主要人物蔡伯喈本无意仕进,想守住年迈的父母,“甘守清贫,力行孝道”。可父母和周围的亲朋却坚决要他上京应试,他的父亲蔡公甚至以“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相逼。由于长期远游在外,不能侍养父母,蔡公死前骂他不孝。在众人眼中,他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大逆不道。他本人身居官位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贤妻在家守活寡,于心何忍。违心地做自己不愿做之事,尚要背负骂名,又何等痛苦。《琵琶记》塑造蔡伯喈形象的意义,并不全在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 出当时士人的软弱动摇,还反映出士人为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许多透视人物心灵矛盾的曲词,细致地描写了蔡伯喈违心时的苦闷、徘徊和无奈.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赵五娘,在蔡伯喈入京赶考之前,已意识自己将来处境艰难,但她还是答应在家好好侍养公婆让丈夫放心离去。当蔡伯喈入赘相府后,她实际上已成弃妇,可她仍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她宁愿自己受委屈,有泪往肚里流,也决不让老人感到不安。家境贫寒,又遇荒年,她筹得米粮让公婆吃,自己暗吞糠秕。婆婆猜疑,明嗔暗察,她也不忍说出实情,默默忍受一切不幸和苦难总之,《琵琶记》意在宣扬封建的忠孝道德,但在客观上也让观众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体现了敬养老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琵琶记》在人物塑造、剧情结构和曲词语言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元代南戏最杰出的作品。明代曲论家称它为传奇中的“神品”,南戏中的“绝唱”。具体而言,可分为三:

第一,成功地塑造了蔡伯喈、赵五娘的舞台形象。前文已论,兹不赘述。

第二,双线交错的戏剧结构。《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交待完剧中人物之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发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府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婆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一环套一环,然后再汇聚一起,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 第三,曲词风格多样,委曲必尽。 《琵琶记》的曲词能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 。作者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就写得比较文雅华丽,赵五娘的曲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在“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独唱的四支“ 孝顺歌”,历来被认为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2.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答案:答: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吴敬梓借王冕之口说出的“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对立,预示着全书两大形象体系的对立:一边是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一边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文人。二者水火不容,泾渭分明。《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这位作者用以“隐括全文”的“名流 ”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旨意的形象演示。凡是史传未及而吴敬梓所赋予王冕的性格因素 ,大抵不外魏晋风度的痕迹。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既可见到卓尔不群、自葆高洁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挥麈谈玄和出行陶醉于千岩万壑之美的潇洒风采。但是,从王冕到杜少卿,到四个“市井奇人”,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与这些理想人物水火不容的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才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又令吴敬梓一类有识之士忧虑不已的儒林实相。吴敬梓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果说范进的中举变疯和周进的悲撞号板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自我的话,那么,匡超人和牛浦郎或许从这种被动的吃亏中总结出避免被动吃亏的惟一良方便是主动地招摇撞骗、欺世盗名。这两组人物的走向便显示出这些丑类在人格意识的扭曲方面越陷越深的趋势。《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失落自我的读书人,其中鲁编修和马二先生尤有代表性。在明清两代,一个士人具有了“编修”的身份,便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吴敬梓的笔下,并没有写出这位实现了人生最高理想的“编修”是如何的荣华富贵、光耀门楣,却是从鲁编修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写起这个人物的。作者以如此寒酸 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利益。与这位徒有虚名的鲁编修相比,那位一无所有的马静的人格失落就更加彻底了。鲁编修虽然没有实惠,倒也算过了一把翰林瘾,体会过举业成功的幸福。而马二先生却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 ,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更为深刻的是,作者让这位毫无现身说法价值的白丁来充当书中对举业的热衷鼓吹者,其说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题目:

单位:临清市尚店镇东白堌中心小学

姓名:赵子秀

《春联》教学设计 《春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品味体验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春联所描绘的景色美,春联所体现的思想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4、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春联的特点:对仗和声律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了解春联的含义及特点。 (课前两分钟做对对子游戏)

一、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春联》。上节课上,同学们都说新年中看到过春联,课文中也提到了这种情景。 1.课件出示:“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齐读,读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可能交流内容:春联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春联各种各样;提出问题:为什么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那么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2.默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3.交流:读读找到的春联(课件出示四副春联) 指名读,齐读

4.再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述春联体现相关内容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5.交流: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的内容) 6.理解春联

(1)师生共同体会课文中描绘美丽春光的春联: 师: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课件出示)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 杏花红)

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再读一读,试着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读了( ),( )这副春联,我仿佛看到了( )。” 指导朗读:读出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春色

(2)请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副春联讨论这幅春联所体现的内容,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讨论后交流: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①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千山秀 百业兴 )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师提示指“祖国大地” )

生活在如此欣欣向荣的祖国,你有什么感受?把它融入到这幅春联的朗读中。 (高兴、自豪)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请一名学生试读 (恰当评价:感受到你的高兴之情;强烈感受到你的自豪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兴旺发达!) 再集体齐读。

②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

(指名读。„„你读后感觉到了什么?„„幸福就在你深情的朗读里,在你朴实的表白里。同学们,勤劳的人家真幸福,和睦的家庭真幸福,在幸福的家庭里生活,多么甜蜜呀!你们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幅春联。) ③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女同学亮开你的嗓子,把祝福传送。„„请男同学也用声音传递你们的祝福。„„放飞你们的祝愿!一起读,把这美好的祝愿带回家,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人。) 7.指导背诵春联

不同的春联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课件出示春联的内容 引读(不熟练的学生可以看书读)

8、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一些春联,现在老师选取了几幅春联,请你们读读,如果能进一步说出内容,那就更好了!学生交流。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练习连连看

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与天地同寿 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9、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引读:“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10、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中可看出。(舒眉辞 开口贺) ( 适当点拨 辞:送走)

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4、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5、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板书:对仗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7、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读

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8、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们运用这个知识来为几副春联的上联找出正确的下联。课件出示:

雪映丰收果 国泰民安处处春

到处山欢海笑 梅传喜庆年 五湖四海皆春色 遍地虎跃龙腾 人寿年丰家家乐 万水千山尽朝晖

9、再请大家补字成联,中间该填什么字呢?请你思考。同桌可以讨论。 课件出示题目:风拂千条柳,雨__万朵花。 交流:(可能有:打、浇、润、落、沐„„)先让孩子说,老师写下来,同时让他说说这么填的道理是什么。

全班交流:你们觉得哪个最合适?(润,从感情角度考虑,轻轻/柔柔的,润物细无声,包含着对花朵的怜爱之情。与“拂”相衬)

小小一个汉字就让我们揣摩了这么多,包含了这么的感情,看来祖国的语言真是奥妙无穷啊!

10、请同学找出背诵名联的有哪些好处?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理解“开卷有益 ” 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 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五、小结

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和唐诗/宋词一样,值得我们不断揣摩、研究。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

六、拓展实践

1、选一选 课件出示:“校内传承中华文明, 。” 下联选项:A、校外续写教育篇章 B、学校谱写教育新篇 C、我们开创美好明天

2、对对联 课件出示: 老师似园丁,(学生如新苗。) 老师似园丁辛勤耕耘,(学生如新苗茁壮成长。)

七、布置作业

1、补写春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梅朵朵迎新春 )

2、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同学们,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哦!收集春联,不少于三幅。

可以以春联为研究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你还可以查资料,了解春联的起源、别名、历史上第一幅春联等等,收集名春联。注意贴春联的方式。

板书:

内 容 各种各样

24、春联

对 仗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特 点

声律美 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 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2012秋季区级一等奖作品) ①

《军神》教学设计

我的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情感。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即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为线索组织材料,把一个感人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巧妙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镇静自若的“军神”形象。《军神》不仅有“形”、还有“镜”、有“情”、有“理”。“军神”的文本价值在于作者对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超大毅力的“神”的崇敬和赞美,给读者树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形象。当今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较弱,他们需要“军神”的感染和精神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吸取养料,浸润他们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将大有益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

我的理念:

“军神”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学习的“切入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人物对话、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了解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及心理,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的意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原因,突出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力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把握“军神”撼人心魄的感人形象。

我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词语;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读中感悟”的基本策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要途径,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军神”刘伯承的意志品质;能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导入揭题 1.板书“神”:在你的想象中,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

【预设】 神很伟大;神能腾云驾雾,很了不起;神通广大,什么事都能办到。 2.补充“军”:是啊,神具有超人的能力,能做到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军神”,你所理解的“军神”是什么?

3.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二)了解刘伯承

1961年,在与袁世凯的一场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倒在地。

(三)感知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手术,拒绝使用( ),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㈠ 寻找“军神”

速读课文,勾划有“军神”的句子

出示:沃克不禁失声喊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生反复读句子,体会情感。)

㈡ 质疑“军神”

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哪里了不起?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块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中心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㈢ 解密“军神”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自悟。(用心体会,在课文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1.默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刘伯承“神”的句子,认真体会,跟同学交流,反复朗读。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感受“军神”(品读课文 走进人物)

⑴手术前

出示:“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围绕这句话,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病人为什么会拒绝麻醉,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而这一个清醒的大脑又有可能为刘伯承的将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⑵手术中

出示: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汗 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坏了。

从这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刘伯承“神”在哪里?

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吭”,体会文字背后深层含义:无论肉体是怎样的痛苦,但有钢铁般的坚强。

此外,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刘伯承的表现,“紧紧抓住 汗如雨下 崭新的白垫单被抓破”。这些词语说明了疼痛的程度,可以说是难以忍受,但仍一声不吭。

⑶手术后

出示: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

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的问:“我割了多少刀?” “72刀。”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分角色朗读课文18—26自然段,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

抓住“72刀”这个数字,引导学生明白手术所割刀数之多、时间之

长,以及刘伯承所承受痛苦之深。

三、诵读课文,丰富感悟

(一) 感悟体会侧面描写

1.对刘伯承这样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对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做了大量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医生的当时的心理

感受。 2.多种方式朗读

①用肯定的语气读:“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 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②用惊疑的语气读: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恩能够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一刀割掉。

③用关爱的语气读: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④用敬佩、震撼、崇敬的语气读: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文章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老些沃克医生?

【预设】正是沃克医生的表现,突出了刘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高大的“军神”形象。

(二) 教师小结课文

学习了课文,你认为刘伯承是一个什么人呢?

出示:刘伯承,你是一位多么( )的人啊!你堪称“军神”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更丰富的词。如坚强、刚强等等。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毅力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手术台上那惊心动

魄的一幕更是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敬重之情读一读手术中的段落,再一次感受他的刚毅和勇敢。

四、展读课文,升华感悟

㈠同学们,战争年代,像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很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建立了新中国。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南村小学 李桂兰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 析 北大荒的秋天 语文 一课时 年级 三年级

1、对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一定 很感兴趣。所以任其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通过阅读 感悟。但是三年级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很差,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与 点拨。

2、三年级学生预习能力、参与课堂学习

活动的能力、独立 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还需培养。 3、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光从字面上很难感受到那种“大豆 摇铃千里金”的景象,帮助他们从网上搜集资料,结合图片或录 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把自己的 自豪感融入朗读之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得美。

2、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初读感受,北大荒景象得美。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2.、课上通过学生品读感悟,形成阅读能力。 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高效学习。

三、知识与技能 1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难点

2、理解“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等词语 1 教学资源 1、有关北大荒秋天的录像。 2、备查网址 百度 ” 《 北大荒的秋天 》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一、复习

1、读词语 映照 挺拔 银灰 一碧如洗 燃烧 透明 金黄 热闹非凡

2、指名读课文

3、问:课文主要写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还记

得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吗? 幻灯片播放再欣赏 过渡:看过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我们接着再去看看北大荒秋天的小河?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 3 自然段。 指导看图:来到小河边,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指名回答。老师真想用 摄相机拍下那么美的景色,要是老师拍下了,可缺少一个介绍的,谁愿意 帮忙?出示提纲:小河 ,如同 ,静静地躺在 。 一群小鱼游过去, )水面顿时

。 相机板书:清澈见底 理解“清澈”。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 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导朗读和背诵。 ——谁能江“如同”换个词语,意思不变,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北大荒秋天小河的美 丽。

2、学习第 4 自然段。 默读第 4 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 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画出来。 指名回答。 “热闹非凡”

是什么意思?哪几句话具体写“热

闹非凡”? 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二句这一句话中把“大豆、高梁”当作什么写的?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热闹的景象?读这句话时,要把农 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自由练读,指名读。理解第三句。出示;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指导朗读这句话。 小结: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 大豆、高梁、榛树叶子“, 具体描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 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练习朗读和背诵。

3、学习第 5 自然段。

4、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 甸甸“。 教学活动 1 教学活动 2

2 练读第 5 自然段。

5、齐读第 6 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6、读第 6 自然段。 教学活动 3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齐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通过描写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现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感情

四、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天空 透明的 的小河 五彩的 的原野 茫茫的

2、照样子,写词语 沉甸甸

3、背诵课文 教学活动 4 3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李白在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即赏景图);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即话别图);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即目送图)。学生需要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熟练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初步掌握‚文包诗‛这一形式中古诗的学习方法。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借助语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读悟能力、表达能力。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和音乐让学生在情景中阅读,达到情景结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 巧妙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氛围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收集孟浩然的诗作和古代诗歌中的送别诗。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复习)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依依惜别‛,)

2.快速浏览全文,回忆文中的的三个画面(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一)赏景图

1.过渡: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长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2.找句体会,读一读。

3.过渡:如果我们置身其间,也会被这醉人的美景所陶醉。可两位即将分别的友人此时此刻心情如何呢?课文的哪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情感呢?

4.品读: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指名朗读,交流,重点理解一个‚藏‛字。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暮春三月已是最美的时候了,尽管景色很迷人,他们也无暇去观赏,因为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他们内心无比惆怅。

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二)话别图(多媒体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

1、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学生练读。)

2、请一个学生读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3、(出示孟浩然的话)再找一同学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两同学表演读,‘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三)目送图

1、多媒体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渡:李白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吟诵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谁来读一读,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2、理解诗意。

三、小结,

全文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们通过朗读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深厚的情谊,古人善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多媒体出示送别诗)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中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收集孟浩然的诗作。 3.收集古代诗歌中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文包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巧妙地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而且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设,一个特色,文因诗而生,诗为文之魂,文为诗设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融景抒情,借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注重积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告诉学生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有很多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些,又让学生课后再收集本些,吟一吟,背一背,从而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差别古诗,感受到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对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不足

1、学生估计太高,问题设计太多,整节课紧张。

2、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提高,平时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有学生唱书。

3 自主学习古诗能力太差。

第11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6、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背诵。2.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2.展开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和个别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贺知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2.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小组合作学习,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适时点拨。

教学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是个难点。教学时设置情境,表演故事,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贺知章和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古诗,导入新课

(一)学生回想学过的古诗。

(二)教师过渡:这两首诗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和李白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调动知识积累,了解诗人贺知章

(一)回忆曾经学过的贺知章的诗。

(二)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贺知章。

三、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出示课件,播放范读录音。

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三)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指导,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四)出示课件。朗读去掉生字后的诗,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对生字的认读。

四、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一)再读古诗,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在书上勾画出来。

- 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指名朗读古诗《回乡偶书》,检查生字“偶”、“鬓”的认读情况。

(二)采用指名、分组、全班等不同方式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三)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情况。进入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简单介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

板书第二首诗的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件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一)出示课件,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三)指名朗读,教师订正,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四)朗读去掉生字后的诗,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课件出示

(五)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太明白的问题,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解决,扫清理解障碍。

三、理解古诗内容

(一)再读古诗,思考:哪两句诗是叙述李白送别朋友的?出示课件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故人”、“烟花三月”等来体会送别时的情景。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

(二)出示课件讨论:另外两句是写什么的?是写景,还是抒情?

这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是却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典型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也正体现在这神驰目注之中。

(三)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

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试着想象分别的场面,把头脑中的画面描述出来,结合诵读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细腻的情感。

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刚刚送走老朋友,心情正如这浩荡的一江春水。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指导书写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寻找规律。练习书写生字。

“离”是本课唯一一个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下边共有四笔。 其余九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诗、偶、楼、浩、辞、孤、帆、际。 左宽右窄:影。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

五、作业

(一)练写生字。

(二)背诵两首古诗。

(三)搜集送别诗,背诵积累

- 34

3.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三)出示带生字、词语的重点句子。出示课件 1.读句中的生字。

2.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出示相关课件理解词语:“运载”、“石拱桥”、“洱海”、“闪闪烁烁”、“月影团团”。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写下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品味。

(二)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段落: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1.这么柔美的景象,应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2.问题发散: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学生交流) 指导背诵。(出示课件)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搜集描写月亮的诗歌。板书设计:

运载、石拱桥、洱海、闪闪烁烁、月影团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背诵

在复习巩固的同时,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

二、继续学习,交流读书体会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

(一)体会文中妙用的词语:流着香味、抱。

(二)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试着读读它蕴涵的感情吧!

(三)试着背诵。

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课件出示

思考: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的不仅有一路美丽的景致,还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爱。)

试着背诵。

(四)小结: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迷人的画面,使我们仿佛进入了爱的天堂!细细读读课文吧!

(五)课文三次提到我和阿妈走月亮,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段,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书写生字

“满”是左右结构,别写成上下结构。 “载”字的偏旁是“戈”。 注意“温”与“湿”、“抱”与“报”、“远”和“ ”的区别。

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对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指导。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一)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过什么或一起做过什么?想一想,说一说。

(二)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或阅读吴然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满 载 温 运

教学反思:

8*、泥姑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泥姑娘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自学课文内容。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泥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 3.续编故事,认识童话特点,并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主动关爱、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激发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用行动给别人带去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困难,给出事件四要素指导归纳。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作者的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捏过泥人吗?你知道泥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二)板书课题。

(三)在这位泥姑娘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

1.自读课文,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注意读顺几个长句子。出示课件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长句子,注意停顿。

3.指名接段读文,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4.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心思考,把握文章大意。

三、自学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泥姑娘的美好品质

过渡:通过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泥姑娘,她不仅外表美,心灵还很美。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自学课文。

外表美:翩翩起舞、眉毛在动、眼珠儿在转、辫子在摆动。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泥姑娘的外表美。出示课件

- 89

敬慕:尊敬仰慕。

兴高采烈:形容非常高兴、欢快。

(你什么时候“兴高采烈”,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词语的意思。) 抚慰:安慰。

(五)同桌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四、书写生字,归类识记

(一)分析生字结构。

左右结构:除、般、依、教、聪、终; 上下结构:否、装、希; 半包围结构:述。

(二)重点指导“般”字的书写:“舟”作偏旁写窄点,横变提。

(三)学生练习书写。

(四)扩词巩固。

引导学生学习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板书设计:

9、难忘的八个字

除、般、依、教、聪、终;否、装、希 述 教学反思:

- 11

三、综合训练,领会深情

(一)因为这八个字,因为这饱含着爱的八个字,“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引读“这八个字仿佛是„„”。

(二)这一切的改变,都因为——这八个字,都因为——爱。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爱能唤醒人们心中还沉睡着的爱。

(三)这个关于爱的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我”、对“我”的同伴、对伦纳德老师、对你自己或者其他人。请把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课件播放音乐:爱的纪念)

(四)读句子。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是拥有还是给予,爱带给人们的总是幸福和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成为“爱的天使”,去撒播你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章主旨。

四、课外延伸

(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课件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二)推荐阅读《爱的教育》。板书设计:

伤心,自卑------------幸福和快乐。 教学反思:

10、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多音字“相”“卷”“量”。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高尔基生平故事。 4.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2、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高尔基的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一)启发谈话。

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小男孩儿就是题目中提到的小摄影师。

(二)板书课题。点明:摄影又叫照相。

(三)高尔基又是谁呢?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四)出示课件,教师小结高尔基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 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一)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一)默读课文,思考:

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小男孩儿给他照相的?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二)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记在书的空白处。

(三)出示课件,全班交流。一边交流,一边朗读。重点理解“吩咐”、“按”等词语。

(四)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小男孩儿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你体会出什么?交流出示课件:鞠躬、打量、咧嘴、哭。

(五)探讨: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儿?

(六)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出示课件朗读重点句子体会。 出示课件体会标点的用法。

(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一)此时高尔基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儿能再次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出示课件

(二)想象延伸:小男孩儿会再来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复述课文。

(二)续写故事。板书设计:

鞠躬、打量、咧嘴、哭。 吩咐、按、教学反思:

第12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心中那盏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多层次的朗读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课题

教师: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位平凡的父亲,一盏没过几天就化了的并不华丽贵重的灯,却带给了一个八岁孩子难得的幸福和快乐,而这盏灯也成了孩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这该是怎样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啊!同学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

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意境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享受

走街串巷

炕沿

扭头

夸 冰冻

勾画

木质

细碎

腊月 重点指导“炕”的字义。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打个问号。

组织学生交流。质疑预设:

(1)“尴尬”怎么理解?

(2)文中说“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教师抓重点梳理板书。

三、研读感悟,体会父子深情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师引导:课文主要讲了父亲为我做灯的事。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描写父亲为我做灯的句子?

生说,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标出描写父亲为我做灯的动作的词语。细细品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托”“打磨”“擦”“捂”,体会父亲制作冰灯的精心和不容易。理解“一会儿”“一阵”表达的不同含义。指导学生朗读。

3、师:父亲在寒冬腊月,手托冰块,不停地打磨,这是为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1——4自然段理解。

4、师引读:为了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愿望,父亲不顾双手刺骨的凉,精心的打磨着冰灯。多么可亲可敬的父亲哪!让我们把父亲做灯的身影记在心中吧。指名读。

或许父亲起得很早,或许父亲一夜未睡,在这严寒之夜,只见父亲——生齐读。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师:父亲做灯的行为引发了父子间的对话,屏幕出示6——9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结合父亲的话想想:父亲深夜起来做灯,为什么还

感到尴尬呢?

2、组织交流。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神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3、此刻,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这番话,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说。

4、师:可是,父亲笑了笑,又拿过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只见父亲——引读(屏幕出示: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5、师:父亲的手多凉啊!可是,当我撩起被子,想要父亲过来暖和暖和时,父亲是怎么做的?

生说,屏幕出示两段话:

①父亲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②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学生自读,比较两句话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爱。

(三)学习13自然段 (屏幕出示13自然段)

师:听了父亲的话,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同学们想想,我的泪水中包含了什么?

生说,师引导:感动、心疼、自责、愧疚,此时的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这段话,品味这父子深情。

(四)学习14自然段,屏幕出示: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

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1、同学们,为什么说父亲做的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组织学生交流。

2、师引导: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出的,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凝聚了父子间的浓浓真情,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不仅照亮了黑夜,还照亮了我的心,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四、拓展升华,感悟父爱

1、多年以后,作者心中依然铭记着这盏灯、这份爱,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师配乐朗读)

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倾诉,然而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2、师:每个父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生活中,你的父亲关心疼爱你的事一定不少吧。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你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吗?拿起笔,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学生写后交流。

师:此刻,我们正被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包围着。记得回家后,把你的心里话说给父亲听好吗?

最后,让我们共同对父亲道一声:(屏幕出示,师生齐读) 父亲,您好! 父爱,一盏最美的灯!

以读为本

感悟父爱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1课«爬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父爱。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画,你想看吗?(师板画)看到这幅画,你最想说什么?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文中的一对父子去爬山。(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教师补充)

2、读了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说:父亲的几次意味深长的话。

过渡:是啊,父亲的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①交流;指名读。

②老师也感受到了这三段话含义非常深刻。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父亲那意味深长的第一段话。

三、细读理解,感受父爱

(一)理解父亲说的第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1、生自由读,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①指名说,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②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你爬过山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你爬山时的感受吗?(生说)你爬山的目的是什么?父子俩爬山的目的和我们一样吗?

2、“征服自己”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满怀信心)“征服”也可以换成哪个词?

小结:山路崎岖,我和父亲刚开始爬山,汗水就已经湿透了衣服,爬山对于我和父亲来说真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要“征服自己”就更不容易了。

3、指导朗读父亲的第一段话,体会父亲的用心。

过渡:虽然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但我和父亲满怀信心,终于登上了山顶,最终征服了自己。(板书:征服自己)

(二)理解父亲第二处值得深思的话

1、同学们想象一下,登上山顶后的父子俩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2、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处话。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父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指名说,(师提炼,板书:尽力)。

③说到这里,老师想起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在200米短跑中,一个黑人小伙子冲在了最前面,眼看胜利在望,然而,意外

发生了,小伙子不慎扭伤了脚。瞬间,他由第一名变成了最后一名。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是他的父亲一步步把他搀向了终点。虽然金牌与他失之交臂,但他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人们心中,小伙子就是真正的冠军!

④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说,师及时点评。 小结: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尽了力。

3、指导朗读: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你能模仿父亲的口气读这段话吗?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并评价。

4、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学习第

6、7自然段。

5、在理解父亲这番话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让我们齐读父亲这番含义深刻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过渡: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来看看父亲说的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三)理解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大屏幕出示)

1、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8、9自然段,体会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回答,(师板书:欣赏美景)。父亲的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3、指导朗读,用心体会父亲的话。

小结:让我们再次回顾父子俩的登山之旅。(引导学生看板书)其实,登山的过程犹如人生之旅,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到达山顶,才能征服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此次登山之旅中,我感受颇深。

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配乐) 这里的“沉静”“智慧”分别指什么?学生回答。

总结: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在这次登山之旅中,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父亲的话触动了我的心灵,也触动了每一个人。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难忘,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你和自己的父母共同读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写下读后的感受。现在能交流一下吗? 交流:指名读父母的读后感受。师:听了父母的话你想说什么?

师: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无论怎样,那都是父亲对我们爱的表现。感激父亲吧,感谢他给了你生命,更感谢他给了你做人的模范!

2、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一百个故事》,它对父母的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相信读了它,你会对父母的爱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凡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掌握相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说。

三、用心读信,体会凡卡悲惨生活和心情。

(一)师:凡卡在信中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

)把信的内容标出来。认真读凡卡的信,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汇报交流

1、凡卡信的内容。

2、谈感受,师给予评价。

3、由插图引入第八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凡卡生活很悲惨?

2、交流:

师:同学们,揪揪自己的头发,什么感觉?(疼。)

师:是啊,被老板揪着头发的年仅九岁的凡卡是多么的疼啊!老板只是揪吗? 生说。

师: 老板竟然下如此重的手打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凡卡究竟犯下了什么大错?

(给小崽子摇摇篮睡着了。)

师: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凡卡就被老板揪着,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一顿,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学生发言:凡卡可怜,老板凶残。)你感到什么?(悲伤、愤怒。)

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生读。

师:凡卡这一次因小事被揍,让我们看到了他悲惨的学徒生活,但这仅仅是开始。凡卡这还是被打得轻的呢?被老板打得最厉害的一次,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读:“被老板用楦头打晕”。

师小结:可怜的小凡卡,小事挨打,大事更要挨打,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还要被伙计捉弄挨打„„每一天,他都是怎样捱过来的啊!让我们看看凡卡被毒打的几个场面,再次体会小凡卡的悲惨生活吧。(出示课件4,学生自己读)

小结:九岁的凡卡在老板家里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挨打、挨饿、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可怜的凡卡只有将这一切痛苦写到信里,告诉他的爷爷,在信中他向爷爷哭诉着、哀求着„(学生接读)

3、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4、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第八自然段,再次体会凡卡的悲惨和可怜。总结:凡卡的心是蘸着血和泪写的,这是一个穷苦孩子的呐喊,在信中凡卡多次哀求爷爷带他走。请同学们把这封信完整地读一遍,进一步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之情。

学生在音乐中自读信。

(四)学习最后一段,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师:凡卡的信终于寄出了,同时也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熟睡了,凡卡梦见了什么?

1、自由读最后一段。想象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

2、指名说,教师注意提示:即使写清楚地址,爷爷收到了这封信,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3、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饭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

4、让我们轻轻的读最后一段,不要吵醒了梦中的凡卡,让他在梦中与爷爷相聚吧。(生轻声齐读)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领略大文学家的作品魅力。板书设计: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语文S版第六册19课:《十二次微笑》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空姐的真诚服务。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空姐和乘客的心情,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感受微笑的巨大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一位乘客对空姐的感情变化中,感受空姐微笑、真诚

的服务所带来的理解和信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空姐真诚的服务所带来的理解和信任。 教具准备: 钢琴曲

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请8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给他们评价。 学生读完后,教师组织评价。

(点评:此环节安排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检查,进一步督促学生落实养成课前预习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目标,读正确,读通顺。)

2、组织学生汇报读书收获。师:读了课文后,你有那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空姐的服务质量很高,很周到,如果有机会,我也想乘坐她的航班。

师:老师也有这种想法。

生:我知道了是空姐的十二次微笑打动了乘客。

(点评:学生通过课前读书和课上读书,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正是顺应学生的认知交流欲望,给孩子一个发言倾吐的机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和肯定。)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乘客把投诉信写成了表扬信? 教师板书:投 诉

表扬?

(点评:教师在此环节中注意了认真倾听,梳理并有选择地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尊重了学生认知的权利,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指导思想。)

4、明确文章中具体描写空姐微笑的段落。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课文的题目是“十二次微笑”,在课文中真的写了十二次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空姐面带微笑的地方。 生读后汇报。

生:我认为是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自然段,第二次在第四自然段,第三次在第五自然段,第四次在第七自然段。

生:我认为是三次。第五自然段的“微笑”不是。 (多数同学跟他意见一致。)

师:对。具体描写的应该是三次。那么其他九次在哪儿呢? 生:在第五自然段,“每次”就代表了其它九次。 师:这是一种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简洁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中具体描写空姐微笑的段落,由此确定深入学习的重点,并适时

地从写作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点拨指导。)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第一处微笑(课文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空姐和乘客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读后汇报:

生:我觉得这位空姐服务很周到。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空姐说的第二次话体会到的。 师:能把这句话读读吗?

(生读: “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升空平稳飞行后,我立刻把水给您送来,好吗?”)

生:我体会到了空姐很有礼貌。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从“面带微笑”“很有礼貌地说”中感受到的。 师:谁能面带微笑地读读空姐的话? 指一名女生上台前读。

师:请同学门注意观察她的表情。 生读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她太紧张了,没有面带微笑。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读一读吗? 生再读,师评:你比空姐笑得还甜。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乘客也很有礼貌。我是从“请”字中感受到的。 师:你读课文很仔细。请大家同桌练读空姐和乘客的话。 指一组学生展示,师组织评价。

生:他们读的很有感情,我听了感觉很舒服。 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反馈来看,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要集中在两点上——空姐服务很周到,很有礼貌;乘客最初也是很有礼貌的。前者教师是有充分预设的,而后者学生的反馈老师并未充分考虑到。对此教师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引导,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强化了认知体验,实现了生生、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并从中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二)第二处微笑(第4自然段):

师:可是由于空姐的疏忽,忘记了给乘客倒水,此时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空姐和乘客的心情。 学生读后汇报。

1、理解体会乘客的心情。生:我知道了乘客此时很生气。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他的话中知道的。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生练习朗读乘客的话。

2、理解体会空姐的心情。师:空姐的心情如何 ?

生 :空姐满怀歉意和不安。 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小心翼翼。

师:什么是“小心翼翼”呀?

生:“小心翼翼”就是很小心的意思。 师: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我小心翼翼地安好了老鼠夹子。

师:对,小心点好,别老鼠未抓到自己先挨夹,那不就成了“人夹子”了吗?

生:爸爸生气时,我做事小心翼翼的。 师:是呀,还是尽量不惹大人生气的好。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联系生活说话练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向课外的拓展延伸的特点;同时针对对话生成问题进行了有效地随机处理和引导。)

师:现在你能带着歉意和不安的心情读读空姐的话吗? 指名学生读,组织评价。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朗读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第三处微笑(第5自然段)

1、理解空姐的真诚。

师:如果你是这位空姐 ,你会怎么想?接下来的旅途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继续面带微笑为他提供服务,争取得到他的谅解。 师:你会是一位优秀的空姐! 生:我会很生气,不再理他。

师:很正常,这种心情想法老师可以理解。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空姐的表现好吗?

教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从这位空姐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空姐这种歉意的真诚。 教师板书“真诚”。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并能释放学生的真实认知情感,更能加深学生对空姐真诚微笑的感受和理解。)

2、了解乘客的表现。

师:乘客的表现可以用哪个词概括呀? 生齐:余怒未息。

师:那“余怒未息”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乘客还在继续生气。 师:乘客的余怒未息表现在哪里? 生:他不理睬空姐,甚至要投诉空姐。 师:如果你是这位空姐会怎么做? 生:我会感到很委屈。 生:我不会把留言本交给他。

师:那空姐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想,从空姐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并汇报。 生:我体会到了空姐的真诚。

师:请带着你体会到的真诚再读读空姐的话。

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如果你是这位乘客,听到这么真诚的话语,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被她的真诚所感动。

师:你是一个宽容的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师:乘客这时在想些什么?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生:乘客心里可能会想我该不该投诉她呢。

生: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会想这位空姐虽然有工作上的疏忽,但在整个旅途中她都表现得相当地真诚,特别是每次为乘客服务时都始终面带微笑,的确让人感动,值得表扬。

师:看得出你这位乘客已经被空姐迷人的十二次微笑所打动啦! (点评:阅读教学需要“情”的参与,学生与空姐的换位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孩子内在的真实想法,由此情感才真挚,学习才投入,哽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动。)

(三)第四处微笑(第八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八自然段,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乘客最终改变了决定?

生朗读课文。

生:是空姐的十二次真诚的微笑打动了乘客的心,使他决定将投诉信改成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读这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配乐,指一名学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热情一起来朗读这封表扬信。 生配乐齐读这封信。

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空姐一次次真诚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的心,使投诉信变成了表扬信,换来了乘客的理解与信任。可见,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

(点评:课堂需要激情,教师的激情带动和精彩点评直接影响感染了学生,读书热情洋溢而高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生活中,微笑无处不在。那谁的微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一分钟再告诉大家。

生:妈妈的微笑给了我自信和生活的勇气,让我遇到困难时能勇敢的面对。 生:老师的微笑让我感到很温暖。

师:谢谢你,以后老师会把更多的微笑留给大家。 师:老师有一首关于微笑的小诗送给大家。 大屏幕出示,师配乐朗读。 在音乐中全体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落实和体现“大语文观” 的思想,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文本之外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丰富和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课堂学习进一步达到了高潮。)

五、总结下课

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同学门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生:很开心。

师:能用你们的微笑来表示吗?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声与微笑》中结束这节课吧! 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

(点评:“曲终人不散”,结课时学生的微笑表示和歌曲的伴唱,画龙点睛,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第13篇:怎样做语文教学设计题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3、课堂即时评价p41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简答题

1、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2、《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p14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p15 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5、“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p29 答:(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

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p5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

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

7、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p55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与合作。第二,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第三,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不考虑合作的时机,信手拈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p1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个问题?p29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答: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

如合作学习: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

篇2: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招教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

【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课堂即时评价

3、探究学习【答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答案】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区别: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2)相同点: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他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参考答案】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四、观点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参考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3、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

【参考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性化阅读。

【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成了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3)加强过程的引导。

如合作学习: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答案(2)

一、填空题

2、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25、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 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

二、基本概念题(1-6)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自主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4、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5、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在平等的情形下,就教学问题展开的互动的、有意义建构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活动。

6、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复习试题答案(1)

一、填空题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3、课堂即时评价p41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1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该文。

2.正确理解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明白同一事物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视觉,积累古诗名句。

2.难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隐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放,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吗?(集体背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了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雄伟巍峨的丛山峻岭中才能产生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这首诗另外一层饮隐含的意思就是指庐山的山也是非常巍峨雄壮的。

二、初步感知,总结方法 1.初读课文 ①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2面,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②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大家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③齐声诵读《题西林壁》。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牢抓字眼,明白诗意;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三、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诗?

三、牢抓字眼,明白诗意

1.在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大家找找看。(板书:横 侧 远近高 低)

2.作者通过在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庐山都是什么样子?(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板书:景色不同)

3.指导朗读

一、二句。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我们在读这两句时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惊叹、赞美)分别请学生读,分小组读。

4.引导学生读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看庐山,却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色?小结: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板书:角度不同)。我们曾经学过《画杨梅》的课文,也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结果不同。还有大家听过的 “盲人摸象”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品读

三、四句。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解等学习方法明白“识、缘”两个字在本首诗中的含义。(识:认清;缘:因为)引导学生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分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完整面貌。所以也就有了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6.指导朗读

三、四句。这两句诗在读法上与前面两句有什么不同?(后面两句要读出作者的人生感悟之情)

四、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以不同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文。

五、群文阅读,品悟诗境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六、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2.作业布置:

①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

第15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

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

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3、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 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板书:独坐敬亭山:鸟飞云去;不厌敬亭山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山水翠;一青螺。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 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读完全文,学生都能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篇2: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优质课教案

郭太超

课题:《泉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不达意、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鼓欢的部分。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

1、

复习生字词

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②出示生字卡片

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①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②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 ③谁能说一说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2)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②你先自己练习一下吧。(自由读)

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

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

①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同桌互读,把答案画在书上。谁来提示一下,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同学边读边画。

②不知你们读懂了没有,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谁来帮老师贴在黑板上。

③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④在我们读书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了问题。谁来读一下。⑤谁能告诉她不明白的问题吗?

⑥读第

三、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

⑦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3、激趣说话

(1)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

(2)人们说得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一写,在展示台上展示。 第六至七自然段

(1)自己先读一读。

三、指导背诵

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

四、指导书定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1)引导学生观察字体。

(2)让学生指出每个字要注意的地方。“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

五、扩展延伸

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吗? 篇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1、燕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3、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再读这一段。

, 思考: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4、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5、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小结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

1、

2、

3、题。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

2、

3、4自然段,背诵第

2、

3、4自然段。

2、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再读第二自然段。

(1)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2)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读、背第一--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5、指导按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

4、

5、6题。

六、拓展训练 ...............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全篇文章的语言轻快明丽,描写准确生动。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用叶圣陶老师说过的话就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捂其神。”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学习,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动作这些片段来学习,突出对燕子喜爱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燕子外形的描写,感悟燕子的可爱活泼;运用简笔画来表现燕子飞行动作等方法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赞美燕子,喜爱燕子。

本课的教学有待改进地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加强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有自学能力的学生。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16篇:所见_小学语文_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7个字,会写“林、童、立、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图后说话:

画面上有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出示课件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所、牧、捕、蝉、闭、立)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吗? 师生交流方法。

自由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

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 (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

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

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好吗? (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编个小故事。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课文编了小故事,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视频。

3、搜集有关夏日的古诗。

(板书)

所见 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立。

第17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假如我是……》作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愿望,有人说理想是一盏不熄的灯,能照亮夜行的路。我要说理想是一颗树种,有一天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我们同学心中一定会有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共同畅谈一下你的理想和愿望。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1页习作部分,看书中怎么说,提出了哪些要求?找一名学生读。

大家想想这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呢?要求是什么? ①出示题目 ②出示习作要

二、指导审题

1、这次作文是以“假如我是……”为题。这是半命题作文。作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而且题目中有两个关键字眼“假如”,则说明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我”强调有假设、如果的意思。以第一人称来写。“……”是自己某种美好愿望,那么,你的愿望是什么,就填什么。谁能补充好? 学生说:假如我是老师、警察、校长……

2、同学们说得很好,写这样的想象作文,同学要驰骋自己的想象,大胆、勇敢、敢于想。

那想象的时候要注意:

①有意义,对社会,对别人有益处。如:你是市长为人民做好事。 ②想象合理。要从当前现实出发,有一定合理性。 ③想象具体、不笼统。

3、下面我们就分小组畅谈自己的理想。学生说。

4、同学们刚才说得不错。不论在说或写的时候,开头,从现实入手,点明时间,地点及我的角色,从现实生活入手,主体部分展开想象,结尾回到现实,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总——分——总

5、读范文

三、学生习作。

四、交流,同桌互相修改作文。

五、誊写。

第18篇:小学语文《四季》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伟 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且富有情趣,使用大量叠词,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各小节语言句式典型,结构大致相同,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句式,进行仿说练习。本课出现的认读字在课文中复现率较高,象形、指示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记忆。所配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优美,是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媒介。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四季》这首优美的小诗渗透出浓浓的自然美、生活美。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积极主动地说,有个性创造地演,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把课标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1个生字,拓展学生生活中识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法和学法:

1、互动合作。

2、注重情趣。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季》,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吗?请低视力的同学看屏幕,你们能从每一张图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出示课件:四季的景色。学生欣赏。要求:仔细看,比比谁是最会观察的孩子。

3、语言训练: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景色,生讨论,回答(分别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夸一夸你喜欢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体会诗境。

1、听了大家的赞赏,四季可高兴了,她们各自派了一位代表向大家做介绍,它们是谁?让我们来找一找。

2、学生找四季的代表,教师画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简笔画。

3、你想不想也成为四季的代表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顺,数数课文有几句话。

4、指名分段读,分组分段齐读。

5、配乐读。

三、我会读,理解内容。

1、季节代表大竞选开始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2、朗读训练,交流体会。

过程:指名读——评价——相机拓展——多种方式练读——选出四季的代表。

A、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芽长什么样?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尖尖的?

引导学生想象:小鸟会对草芽说什么呢?

指导朗读,表现出草芽的柔嫩。

B、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荷叶长什么样?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圆圆的呢?

引导学生想象:青蛙会对荷叶说什么呢?

指导朗读。

C、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体会雪人顽皮的样子。

指导读好“就是”。

3、结合课文内容,重点词语朗读书(课件)

4、小组合作练习朗读,展示读。

5、自由练背诵,小组合作背诵,指名上台做动作背诵,全班齐背。

四、我会写,指导书写及组词训练

出示课件,根据课件进行度和书写训练并组词。

五、拓展训练,领悟学习。

1、根据课文填空(出示课件)。

(1)分别想象四季的图片(有桃花、蜜蜂),并提供句式:桃花 ,他对 说:“我是春天。”

(指名说,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去说。)

(2)出示其他季节的图片,提供句式:( ) ( )

,他对 说:“我就是( ) 天。”

(3)不提供图片,自由想象说。

2总结拓展 说一说

( )是( )( )( )他( )说“我是( )。”

六、课外延伸

1、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接,为什么?

2、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儿歌等全班交流。

3、四季歌 课件

七、作业

收集四季儿歌

第19篇:小学语文教学游戏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游戏设计

德兴铜矿第一小学附属新区小学 姜晓萍

游戏名称:七色花

游戏适用范围: 这种游戏适用于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为可以进行归类复习的,并能通过口头表述来检测。如: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分类;从本册所学的生字中找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同偏旁、同结构的字,还可以给字扩词、用词语说一句话。这个游戏有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积累。游戏的竞争性强,学生兴致高。

游戏准备:教师用吹塑纸制作花芯,花芯上的内容可以随即更换,花芯能反复使用。每位学生用彩纸或吹塑纸准备若干片花瓣,也可以反复使用。

游戏操作过程:师:花园里,百花开,看看哪朵最漂亮。这个游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

①对于学生的答案需要老师来把握评判的内容,可全班进行,如:用词语说一句话。 教师把写有词语的花芯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造句。每组使用不同颜色的花瓣,学生说对一句就在花芯旁贴上一片代表自己小组颜色的花瓣;说错了,要摘下一片同颜色的花瓣。游戏结束比比哪大组贴的花瓣最多,即为获胜组。 ②对于学生自己就能判断答案正确与否的内容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如: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教师把写有“前鼻音”、“后鼻音”的花芯交给组长,组员说对一个就贴一片花瓣;错一个要摘下一片。最后比比哪组的花开得最大、最漂亮。 游戏名称:考考你

游戏适用范围:这种游戏适用于每课的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以认读为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节、汉字的笔画、偏旁、生字、词语„„游戏时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写的生字卡,在教室里自由活动,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同学手里字卡上的字;也可以由教师先指定一半学生坐在位置上做考生,等另一半小老师来考试,然后相互交换角色。“考考你”的游戏操作简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识字效率高,而且将默写生字的内容有效地融入了游戏之中。

游戏准备:学生每人自制卡片若干张。

游戏操作过程:师:小老师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阳光》,现在请你在卡片上写出自己已经学会的生字和想要考考别人的生字。写完后,可以拿着你的生字卡片去找个小伙伴考一考。 游戏名称:踩石过河

游戏适用范围:本游戏适用于每课的巩固及单元、阶段性复习时使用。 适用的内容以认读为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节、音节词、偏旁、生字、词语等等,本游戏的道具简单,情境化的设置和竞赛化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游戏准备:游戏场地可安排在教室前、后的走道上。

教师准备两根长绳和一些废旧的纸板小箱。两根长绳用以设置游戏情境,长绳一拉即代表小河两岸。废旧的纸板小箱用来作石头,上面粘上生字或词语卡片。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这样操作会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最简单的道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石头可以用纸张来代替,一张纸代表一块石头,准备10张,上面事先打印好需要朗读的内容。游戏操作过程:导语:小朋友,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四人小组一起合作去渡过学习上的难关吧,比比哪个组能够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生齐:“嘿嘿嘿,加加油,大家一起来过河。”

1、给全班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选出组长,并由小朋友自行设计命名,如:飞毛腿小队、可乐小队等等,便以增加小组间合作竞赛的氛围。

2、先选派一个四人小组进行游戏,其余小组分别站在绳索两端观赛。

3、四人小组的四个小伙伴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过河”。一人游戏时,其余三位小伙伴站在起始线外等待。

4、游戏时,一位小朋友只要能大声读准前面“石头”上的内容,便可以踩到相应的“石块”上。

5、若读准确,全班小朋友:“对对对,(再跟读一遍)”。(拍手)

6、若读得不够认真准确,全班小朋友:“错错错!好好想,我来帮!”(个别举手发言)

7、每人每次过桥都会遇到10个困难,若小队内四位同学都能顺利过桥,则奖励人手一张奖券。

8、若小队内个别学生遇到了困难,致使自己不能正常过河的,则扣除小队相应奖券数。

9、“小石子”上的认读内容需要经常调换。最后根据得票高低,评选最佳合作小队。 游戏名称:逛超市

游戏适用范围:本游戏适用于期末复习阶段,用以检测课外识字情况。游戏准备:布置教室,将桌椅按照班内小组数分为对应的若干组,分别排列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们各自准备好识字袋,将识字袋中搜集到的广告、商标牌、自制的生字卡等等识字内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去掉重复内容),并将这些识字内容按序摆放在桌子上。每四人小组选派一位“超市引导员”(即能正确快速认读所有生字、词语内容的同学当选)。游戏操作过程:导语:小朋友,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啊,让我们去每个柜台逛一逛吧。生齐:“小大人逛超市,比比谁的收获多。”(拍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超市的一个柜台进行游戏。游戏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能正确朗读桌上的识字材料,(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一人读一个词)。此时,“超市引导员”就进行认真地评判。

2、若三位学生互帮互助能够将这些识字内容都读正确,“超市引导员”奖励给该小队三张奖券(每人一张),然后四人小队再到其余柜台继续进行游戏认读。

3、若三位学生对其中的某些识字内容感到困难,不能认读, “超市引导员”就及时地带领他们正确认读三遍,并扣除一张奖券(即得两张奖券),碰到一处困难扣一张奖券.以此类推,若困难达到三处或以上,即不得奖券。

4、小组逛遍超市的五个柜台之后,便累计获得奖券的总数,汇报给老师。

5、最后老师将票数汇总,评选出

一、

二、三等奖各一名。该游戏既能系统检查反馈小朋友课外学习认字的情况,又能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竞赛方式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强烈的集体意识。 游戏名称:欢乐对对碰

游戏适用范围:本游戏适用于阶段性复习或期末复习时使用。 适用内容为①偏旁与独体字组成生字;②拼音、音节词与生字、词语配对;③生字与生字组成新词。因为该游戏的形式接近于游园会上猜灯谜形式.故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涨。有效地将拼音、生字、词语的复习完美得融和一体。 游戏准备:

1、准备三根长绳以及三种不同颜色制成水果形状的小卡片若干张。(用红色卡片做草莓,黄色卡片做香蕉,绿色卡片做雪梨。)在教室的三面墙上各拉一条绳子,用以系绑这些小卡片。

2、将同颜色同形状的卡片按照数量等分,分别写上两组内容,如:红色卡片:一半写偏旁、一半写独体字。绿色卡片:一半写拼音或音节词,另一半写生字或词语。黄色卡片:写上不同的生字。 游戏操作过程: 导语:秋天到了(期末到了),瞧,我们果园里的果子也快丰收了。(师手指绳子上挂着的小卡片)让我们一起去果园摘果子吧。可是,这些果子有个奇怪的特点,不能一个一个地摘,需要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同类朋友配成一对后一起从树上摘下来。生齐:“果子高高挂,欢乐对对碰!”

1、以游艺园的活动方式,全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组水果进行配对游戏。

2、学生独立完成一组配对后,从“树上”摘下两个果子,拿到“领奖处”,说明配对理由。若是红色卡片这组(偏旁加独体字)的,可以说:“提土旁和‘里’组成‘埋’,埋葬的埋。”若是绿色卡片(拼音或音节词配生字或词语)的,可以分别读一读拼音和词语。若是黄色卡片(不同的生字),可以说:“‘地’和‘球’组成词语‘地球’”。

3、学生汇报后,若配对、朗读都正确的,即奖励印章一枚,继续游戏。

4、若配错对,请学生把果子送还原位,不得奖章,但可以继续参赛。

5、在规定时间里,比比谁获得的奖券多,按照先后顺序,设

一、

二、三等奖分发相应活动奖品。第十三种:“登山”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山顶上画了一面红旗,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参加游戏,一组取名“神奇宝贝队”,一组取名“数码宝贝队”(队名是学生们自己取的),每组学生轮流认一个字,每认对一个字,一方就向山顶前进一步,看哪一队先登上山顶,拿到红旗。

第20篇:小学语文《春潮》教学设计

教师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