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0 08:32:2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街心广场》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图上所给的数学信息,很顺利地提出了问题,并且较为轻松地算出了老师预先设计街心广场的面积(40×20=800平方米)、花坛的面积(4×2=4平方米)。但是在算每块地砖的面积0.4×0.2=?时,却遇到了认知冲突。我采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小数乘法中如何确定积小数点位置这一关键,学生兴趣较高。有的学生尝试着推算0.4×0.2的积,有的学生利用与相同转换关系的元、角、分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尝试着把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换算为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再计算,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不断否定与肯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乘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了两组有联系的乘法计算题后,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两组算式并试着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当学生说出两者关系后老师通过列表分析归纳的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一点问题,学生虽然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语言,但是在后面的练习当中,特别是课堂作业中体现出学生并没有将这一知识点理解及应用出来,尤其是诸如0.13×0.2=0.026添小数点时不会补0,这些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经过反思觉得是:课堂上让学生练习题时形式单一;老师放手的不够,引导的太多,没有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教学中,自己还要多学,多问,多反思,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推荐第2篇:街心广场教学设计及说明2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分析

明山区东胜小学

冯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街心广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买文具),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第一单元),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接下来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街心广场,花坛,地砖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设计理念: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长方形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1. 2. 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单位换算

0.3米=( )分米

7米=( )分米 口算

0.2×8=

2.5×4=

6—0.7=

【说明】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们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要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 情境导入,引导探索

(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 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砖长0.3米、宽0.2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

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

2.把0.2看成是2,把0.3看成是3, 2乘3得6,因为扩大100倍。所以要再缩小100倍,得0.06

3.有的同学也可以不把两个数都扩大,只把0.2扩大10倍,2乘0.3得0.6,再缩小10倍也得0.06.4.0.3乘0.2就是把0.3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两份。0.3的十分之一是0.03,也就是一份是0.03,两份就是0.06 5.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看成02乘03的006,小数点点哪呢?如果是00.6,小数点前面的两个零就没有意义了,只能是0.06了,这可是大胆的想法。 【说明】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因为0.3、0.2是小数,学生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这样就把未知的小数乘法转变成整数乘法了。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 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生:我们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 / 10,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 /10。

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

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3×2=6和0.3×0.2=0.0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 / 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 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而且乘数各缩小到原来的1 / 10,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反之,乘数扩大,积就扩大)。

【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以下的巩固。

(三)感知规律,提高能力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0.3=(2) 0.13×2=

0.4×0.3=

0.13×0.2= “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所以等于0.4×0.3= 0.12。)

“0.13乘0.2”的积是多少?(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13×0.2的积是0.026。)

2.课本例题下面的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总结: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生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四)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 ,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

【说明】在归纳小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师: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

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

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完成P44第2题。

(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况。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计算了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五)布置作业

看看你学的怎样?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学生能说清“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推荐第3篇:小数乘法《街心广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凝,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会有一些难度,因此,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推荐第4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街心广场教学设计

街心广场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凝,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和观察的能力。

3、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师: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引导探索

继续演示课件:

生1: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 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砖长0.3米、宽0.2米.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

生1: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 3×2=6(米2)

师: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 / 10。

生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 /100。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 / 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0.2”的积都是0.06。

(三)感知规律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3= (2) 13×2=

4×0.3= 0.13×2=

0.4×0.3= 0.13×0.2=

师:“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和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4×0.3= 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0.13×0.2与比13×2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0.13×0.2的积是0.026。

2.课本44页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四)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 0.2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 ,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

师: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

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

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完成P44第2题。

(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况。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计算了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五)布置作业

看看你学的怎样?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学生能说清“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推荐第5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街心广场教学设计

街心广场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凝,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和观察的能力。

3、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师: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引导探索

继续演示课件:

生1: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 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砖长0.3米、宽0.2米.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

生1: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 3×2=6(米2)

师: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 / 10。

生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 /100。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 / 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0.2”的积都是0.06。

(三)感知规律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3= (2) 13×2=

4×0.3= 0.13×2=

0.4×0.3= 0.13×0.2=

师:“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和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4×0.3= 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0.13×0.2与比13×2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0.13×0.2的积是0.026。

2.课本44页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四)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 0.2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 ,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

师: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

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

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完成P44第2题。

(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况。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计算了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五)布置作业

看看你学的怎样?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学生能说清“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推荐第6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威海高区钦村小学 耿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递增递减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表格列举法。

2.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表格列举法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由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的情景引出欢欢等4名同学为小树立警示牌的情景。

师:同学们,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现在地球上的树木逐年在减少,你们作为地球小主人应该怎么做啊?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4个小朋友。 生2:欢欢8岁种了第一棵树。 师:你知道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理解题意,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l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题意,话语不用太规范,理解即可。) 活动二:利用已有知识基础,自主探索。 1.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结果后,要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交流: A组:画图法。

1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刚才A组同学先用画图法分别画出欢欢

8、

9、

10、l1岁种的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画了几棵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B组:数手指。

师:这组同学用数手指的方法记录欢欢各个年龄段种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手指,同样也编决了这个问题。

2.学习表格列举法。

师:同学们,你能继续求出欢欢12岁一共种了几棵树吗?13岁呢?14岁呢? (这些问题没有难度,只是为了后面的问题作铺垫。) 师:20岁时一共种了几棵树呢?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学生遇到困难,感受到画图法和数手指的方法不易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方法。)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一想本册中我们还学习过哪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预想学生回答列举法。)

师:对,可以将每一年植树的棵数依次列举出来,然后加起来。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 交流展示: 8岁 1棵 9岁 2裸 10岁3棵 11岁4棵

1+2+3+4=10(棵)

师:这位同学将年龄写在前边,植树的棵数写在后边,并且用数字表示棵数,你感觉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感受到用数字表示棵数比画图表示简单。)

师:这位同学用列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为了看起来更清晰些,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表格,这就是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表格列举法。

2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活动三:自主练习。

师:你会说英语吗?小明周一背了3个单词,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你能求出到周五他一共背了几个单词吗?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用表格列举法。) (学生交流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及计算结果。) 活动四:方法对比,感受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画图法、有的用表格列举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用画图的方法就有点麻烦,而表格列举法只需要写上数据就可以,简单明了。)

活动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3 / 3

推荐第7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能阐述不同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举例,画图等活动,探索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学情分析.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情况下的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这三种情况。这些内容是奥数中出现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学校美丽景色,通过举办“绿色设计师”大赛,从而引出“在20米小路的一侧,每5米栽一棵树,需要多少棵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活动2【活动】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实践、感知概念

(1)出示比赛要求:“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5米一棵,请设计一个植树方案。

(2)理解意思。

a.读要求,知道了什么?

b.理解 “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让学生上台演示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从而让学生对间隔有感性的认识。 (3)自主设计植树方案。

设计意图:本课中所涉及的三种栽树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没有整体的认知,所以安排让学生自己设计植树方案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汇报展示、理解概念 (1)展示三种植树方案。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设计了不同的植树方案,其实在植树活动中还有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

(2)观察三种方案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需要的棵数不同,栽法不同。(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 相同点:间隔相同、都是每5米一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植树方案的展示,使学生对三种植树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根据设计方案中“棵数”和“间隔数”的数据来猜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咱们一起来看,这三种不同的栽法,都有四个间隔,棵树却不同。看来间隔数跟棵树有紧密的联系。到底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名说。

设计意图:虽是让学生猜测,实质是让学生感知三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学生猜测:

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一端不栽:间隔数=棵数 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

4、以“两端都栽”为例,验证猜测。

师:我们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要求:(1)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来验证。(2)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线段图和表格来验证。

5、汇报验证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学生到讲台板书,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验证的学生全班汇报交流。)

6、由“两端都栽”的规律来推断“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数与间隔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举了大量的数据来验证,通过画线段图,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由两端都栽的情况我们可不可以推算出其他两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7、用式子表示需要的棵数。

师:这三种情况我们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三种情况下需要的棵数。

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然后求出间隔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加1还是减1,还是不加不减。

设计意图:通过对间隔数和棵数关系的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建模的过程。

活动3【练习】联系生活、应用模型 .师:刚才我们同学设计植树方案,发现了在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

在一条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一端不栽呢?两端都不栽呢?(三个问题分三次出现,体现相同的条件下,栽法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都必须先求出间隔数,然后才能求棵数。)

活动4【测试】知识应用于生活

1、你能举出两个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吗?

2、一段桥长50米,在桥的两端都要装上路灯,两边各装多少盏?

3、一段长2米木头,锯一次需6分钟。锯成5段共需多少分钟? 活动5【作业】到生活中解决类似植树问题 1.在两座楼之间的距离是200米,每10米挂一个灯笼,一共可以挂多少个灯笼?

2、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3、公园为了供游人休息,在一条长300小路的两边各每10米按装一把椅子,在两端都安装的情况下,小路的两边共需多少把椅子?

推荐第8篇:广场的路 教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文本语境理解“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大喜过望”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同时初步懂得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初步领会

1、出示名言,导入课题。

2、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

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1)读通句子。

(2)出示幻灯广场图片(重点理解“如蛛网般”、“星罗棋布”、“环抱”。)

(3)说说意思:条条道路通罗马

3、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1)父亲是以怎样的语气说的,指生读。

(2)父亲的教导,我记住了1年(生读那句话)、5年(生再读)、10年(生又读)„„那作者到底是记住了多久呢?(很久很久)你们是从哪些语句读知的呢?(生读句子) 师:是啊,是一生呀,是直到死都不会忘记的,因为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啊! (3)作者在一生发生的许多事中列举了两件事来说明,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的4—13自然段。

二、学习两个印证事件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是一个人生的真理啊,父亲的教导我一直记在心间,并且令我一生受用不尽,默读课文,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哪两件事印证了这句话。指生板演:

2、先读读作者第一次成功的经历吧!(师生合作读)

(1)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引读父亲的话) (2)结果,这次大胆的尝试令我一举成功,让我们来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指导朗读)那是一朵怎样幸福的云啊? (3)是啊,大商场啊,像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的人一下子订购四十件哪,我踩着这朵幸福的云仿佛就要步入成功的殿堂了,可惜——

出示: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这意味着什么?(维戴安太太的话似乎破灭了我的希望——两星期内交出四十件毛衣的这个目的地看来靠维戴安太太一个人织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4)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引读父亲的话) 出示: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5)、这朵幸福的云终于又回来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父亲的话。(引读父亲的话)

3、后来的这件事再一次印证了父亲教导的正确,自读第二件事,请你说说:你看过这样的时装展吗?那可真是另辟蹊径(板书)啊,结果怎样? 出示: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1)、从络绎不绝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很多人喜欢我的时装,欣赏我的设计)

时装要的就是创意啊,能搞出这样与众不同的时装展的设计师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想象:从此————源源不断从我的时装店里流出来的还仅仅是时装的河流吗? (2)、另辟蹊径的尝试令我绝处逢生,(板书)获得巨大的成功,此时此刻,回响在我耳边的还是父亲的教诲,当记者向我采访经验的时候我会自豪地说——(再读父亲的话)

三、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师:父亲的教导,不仅让文中的作者一生受用不尽,相信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现在请你们想想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在这其中我们肯定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也战胜过不少困难,请大家把自己在克服困难时感受最深的、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1、让学生把自己在克服困难时感觉最深的,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是的,同学们(出示) 假如生活的路上看不到阳光, 啊,朋友

你可千万别灰心失望

通往光明的道路绝不是仅有一条 假如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 啊,朋友

你可千万别停住脚步,

通往幸福的道路绝不是仅有一条 假如命运之神总是捉弄你, 啊,朋友

你可千万别失去追求的勇气, 通往成功的道路绝不是仅有一条

3、回归课题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由此你想到了哪个成语、诗句、俗语。

4、课堂总结:

师:人生的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我的一生遇到的困难绝不仅仅如此,山穷水尽疑无路,在困难面前,是父亲的教导令我不向困难屈服,是父亲的教导令我信心百倍的积极寻找出路,是父亲的教导令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位伟大的父亲给我的教导!(生再读课题)

四、分层作业练习。

推荐第9篇: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设计的内容

2009-05-20 06:19:1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广场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地形设计、空间布局、绿化设计、景物和环

境小品设计等

(1)地形设计

地形不仅影响广场的功能布局,也影响人的动线组织,广场的地形有两种:平面式和立体式。平面式广场是广场处于同一个平面空间,又分为平地广场和坡地广场两种类型。平地式广场的地形没有变化,适于规模人群的集会和各类仪式庆典活动,市政广场和纪念性广场是平地式。坡地广场一般位与缓坡上,是顺应原来自然地形的变化而设计的广场形式,立体式广场是跨越不同平面空间的广场,国外很多交通枢纽都

是通过立体式广场连接处于不同水平空间的交通站台。

地形设计首先要考虑广场的用途,如果是政治或纪念性广场,或者广场主要用于集会,广场的人流量巨大,地形不宜起伏,一般采用平地广场形式。商业广场和街道广场一般也顺应地形的变化,为了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可以有意识的采用坡地形式,如果土地的地形高低变

化大,则可以考虑立体式。

(2)空间布局

广场的功能不宜过于复杂,在布局上应该突出主要功能,其他功能的安排不能干扰主要功能的发挥,广场的空间布局形式应该综合考虑各

个功能的相互关系,还受到用地形状和地形的影响,布局的形式有对

称、平衡、周边,线型等。

-------对称布局

广场的形状为规则型,有明显的中心轴线,主要景物主要分布在中

心轴线上,或者位于轴线两侧对称分布。

-------平衡布局

广场的形状为规则型或者接近规则型,主要景物位于轴线两侧,呈非对称分布,但是两侧景物的体量感平衡,视线焦点还是集中在中心轴

线上。

-------周边布局

主要景物和人的活动集中在广场四周,中间地带仅仅作为人的通行

使用,商业广场多采用周边式布局。

-------线型布局

线型布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广场的用地形状受到周围建筑物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呈条状延伸,主要景物和人的或者沿着广场用地呈直线或者曲线分布。第二种是广场的用地很开阔,但是为了丰富空间层次,提高景观的趣味性,有意识的将主要景物和人的活动沿曲线布局。

(3)绿化设计

根据广场的性质、功能、规模和周围环境进行广场绿化设计。广场绿地具有空间隔离、美化景观、遮阳降尘等多种功能。应该在综合考虑广场的功能空间关系、游人路线和视线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观赏性强、易成活、好管理的绿化空间。公共活动广场周围宜栽种高大乔木,

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且宜设置成为开阔绿地,植物培植通透疏朗。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式广场应该栽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的绿化

应该有利于衬托主体纪念物。

(4)景物和环境小品设计

景物包括雕塑、柱、碑、水景等,是广场空间景观的节点,其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广场品质的高低。环境小品即包括独立的小型艺术品,也包括经过艺术处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具有艺术特点的报

刊亭,电话亭、垃圾桶等,对广场景观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主题的设定

景物与环境小品应设定统一的主题,主题应该符合广场的氛围,纪念性广场可以在轴线上设置具有纪念意义的碑、柱等景观,形成视觉焦点。商业广场、街头广场切忌布置严肃主题的景物,应该以活泼、具有生活性,大众化的题材为主。交通广场可以考虑布置具有地区标志性的景物,如通过雕塑,标志等表现当地某一著名的事件、人物或者著名的

风景,这样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地区的印象。

-------风格的统一与变化

景物和环境小品的风格应当统一并富有变化。广场人流大,如果风格相差很大,会给人们造成凌乱感。风格包括色彩、材质、体量,造型、手法等要素,对风格进行统一设计,在基调不变的前提下追求多样变化,避免单调和重复。纪念性广场应控制环境小品的数量,以简约、稳重、肃穆的风格为主,商业广场应追求活跃的气氛,造型和色彩上应当

体现商业的氛围。

-------位置的选择

景物与环境小品的摆放位置应系统化,考虑人的走动路线和空间的组织,切忌随意摆放。景物与环境小品的朝向应该面向主要人流,还可

以与绿化,设施组合,形成趣味空间

推荐第10篇:广场设计说明书

安阳市人民广场设计说明

一、基本概况:

该地块位于安阳市规划的新城市中心,北邻规划行政中心大楼,南至城市主干道,东面紧邻城市次干道与新建住宅区相隔,西面紧靠城市主干道,与规划的商业广场相望,南边为城市规划展览、艺术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规划用地呈矩形,东西长约320米,南北长约178米,总用地面积为56960平方米。广场将与北面的行政中心和南边的展览艺术中心共同形成一条变化丰富的城市景观中轴线。

二、设计依据:

广场设计要求,具体如下:

1.该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新城区一个集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及标志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2.要求广场设计功能布局合理,满足集会、观演、市民休闲等多重功能,注重空间的围合感、归属感;环境优美宜人,景观丰富;人文气息浓厚,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

3.充分考虑广场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塑造鲜明的城市空间形象。4.注重交通流线设计,考虑广场出入口位置的选择,注意广场内外交通的衔接,静态交通、人行与车行路线的规划;无障碍残疾人坡道的设计。 5.考虑景观节点、景观轴线的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6.注重广场竖向设计,丰富空间层次,景观元素的综合应用。

三、设计主导思想:

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广场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广场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四、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文化休闲广场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设计中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文化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本地特色树种,要做到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1篇: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等量代换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等量代换是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进行替换。

难点: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前置基础:生活常识

后继地位: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各表示几呢?

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或画出来,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谁愿意分享你的成果?

第一种:

列举法,从

+

=12

一个一个的尝试,找出符合条件的算式。

第二种:

开始一个一个试,直到找出符合条件的情况。

第三种:

换成3个

试试,4个

相加等于12,一个

等于3。

交流:哪种方法更好?回顾总结: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总结归纳,就是我们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1、2

四、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12篇: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 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写真板等。

学具:研究单、同桌操作用的名单、磁板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咱们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昨天老师在校园里又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课件演示。

通知

学校定于本周周

六、周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请四年级各班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

根据通知要求,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怎么算的?

预设:学生会想到用10+9=19人。

师:一定是19人吗?(抽生交流)

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重复参加了两项活动,那能用10+9直接求出总人数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通知,猜一猜每班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再出示课本情境图给学生对比观察,老师的一句“真的是19人吗”引发矛盾冲突,让 “重叠问题”的研究成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二、合作探究,感知模型 (一)动手操作,思维碰撞

师:先来进行一个同桌竞赛,这是竞赛内容和规则。

课件演示。

竞赛内容

同桌比赛摆姓名,左边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记者的10人,右边 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交警的9人。

竞赛规则

能快速、一个不少地摆好的一方获胜。获胜方立即举手。 (抽一对同桌到黑板上用大学具板演,其余同桌比赛)

(有的同桌会出现争抢的情况。)你们俩你争我抢的怎么回事?(少重复的几个人)每对同桌的名单中都有重复的这几名同学。(他们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却只有一个)同桌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二)交流方法,分析策略

选不同方法磁吸在黑板上,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

师:思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交流想法,逐步引出韦恩图。

(三)引出韦恩图,介绍韦恩

课件演示。(不规则韦恩图)

师:我们可以把线画的更漂亮一些。

课件动态演示:由不规则变规则的过程。

这种图最早是由英国一位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

课件演示。(韦恩的介绍)

师:因此,这种图就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同桌竞赛再次引发冲突:有几名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但名单只有一个,怎么办?在交流方法,分析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他们放在中间是最合理的,并且要想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是参加小交警的,“圈一圈”既简单又有效。由此,“韦恩图”便在学生的操作、交流、碰撞中,自然、流畅地出现了。

4.了解信息,掌握算法。

(1)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

师:从韦恩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我想聘请一位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图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试试?(抽生交流)

(2)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式计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活动吗?在研究单一上完成。

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方法,生结合韦恩图介绍算理。 这几种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总结:不管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只能算1次。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韦恩图各部分含义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加深对韦恩图理解的过程。之后借助韦恩图,让学生弄清重叠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对不同策略的对比沟通中,充分感知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共性,为构建模型做准备。

三、变式拓展,构建模型

师:重叠问题的奥妙远不止这些,大家猜一猜我们隔壁班可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在研究单二上完成。

生完成后,同桌交流,师挑选不同想法,投影展示交流,梳理总结。 课件演示。(0人重复到9人重复)

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我们列出了这么很多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计算方法:从两部分的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板书:和—重复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隔壁班参加人员情况的猜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叠问题结构的理解;在对系列算式共性的探索中,将形象的活动和感性的认识提升抽象的规律,体验、构建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实践应用,感受价值 1.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做法。 2.社会调查。

要调查咱班同学的爸爸们吸烟和喝酒的情况,怎样设计韦恩图呢? 生尝试,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确定方案。 课件演示。(见图1)

图1 偶尔喝一次不算喝,偶尔吸一次不算吸,每人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能给爸爸找准位置吗?爸爸位置在中间、左边、右边的同学分别起立,介绍这是什么样的爸爸,将人数填写在课件中,发现三类爸爸的人数合起来不是全班总人数。(有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这么好的爸爸没位置了,放哪?(学生可能会想到放到外面)

完善韦恩图:如果方框里是所有同学的爸爸,那么好爸爸就在韦恩图外面这部分。 3.编数学故事。

师:重叠问题其实早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课件演示。(见图2)

师:这是几年级学过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试着编一个重叠问题的数学故事吗?

抽生编故事,其余同学边记录边解答。

图2 【设计意图】“给爸爸找位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给爸爸确定位置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的过程,以“无痕”的效果巩固了新知,同时渗透了全集概念。“编数学故事”用旧知引出,让学生发现,原来“重叠问题”早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恍然大悟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编数学故事的心理难度,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的变式拓展和练习设计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

五、梳理总结,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交流。

课件演示。(见图3)

这节课我们从社会实践活动名单中发现了重叠问题,之后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方法经历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并借助韦恩图分析解决了重叠问题,最后将学到的方法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到了初中,大家会继续学习韦恩图,不过那时我们通常称之为“集合”

课件演示集合图(见图4),希望将来老朋友相见时不要不相识。 图4

图3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效地梳理了整节课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第13篇:教学设计通往广场的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书写四个生字(黛、宴、纫、绎)和一个多音字(挑),能结合文本语境理解“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垂头丧气”、“大喜过望”、“源源不断”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同时初步懂得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提出话题,思考通往之路。

同学们,老师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从家里到学校上学或者从学校回到家里,有几条路可以走?看来,从家到学校的路不止―――(一条)(板书: 路不止一条)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门前的公路一直在修路,假如,这条路全封闭了,不能走了,那该怎么办呢?(此路不通换一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补充板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出声音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词,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发现读不准的字音、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予以指导,并把出现错误率较高的字词写在黑板上(本文重点是课后生字及两个多音字)。

如:维黛安 午宴 缝纫 络绎不觉 目的地 挑拨(让学生上去写)

指名读——齐读 点拨、理解“挑拨”。

完成课时检测第一小题。(投影出示,同桌互改)

2、看来生字是难不倒同学们,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所写的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板书场景、两件事、结语)用“||”将这三部分分开。学生读书,分段。(交流)。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最你启发让、受益的句子。

三、学习理解父亲的话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找到使你最受启发的句子了吗?

2、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1)这句话是谁说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父亲当时对女儿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

(2)你能用和蔼的(严肃的、语重心长)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3、理解“路多”: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当时父亲和我看到的情景。

谁来读读描写我看到的情景的句子?

(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师:看到的村庄是怎样的景象呢?用一个词来概括(理解星罗棋布)

师:村庄多了,路就──更多了,路多得如——

象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的村庄之间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一条条的通往罗马的城市广场。师:其实,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出路多。)

师:用西方的一句话来说叫“条条大道通罗马”。

三、学习两个印证事件

1、父亲的这番话到底在作者的成长道路上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4——13段。

2、学习(4——11段)

a、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师,谁都有梦想,作者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名扬天下,可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很多困难,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一读4——11自然段,思考三个问题:碰到的困难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此路不通,“我”换哪条路走?(用波浪线划出)结果怎样?(用双横线划出)”边读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b、交流问题:

①碰到的困难是什么?

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吧。

朗读练习: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②此路不通,“我”换哪条路走?

③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从河流、源源不断读出了什么?

朗读练习这句话。

(是啊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C、受到这么沉重的打击,如果我是作者,一定会不知所措,甚至痛苦绝望。而作者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取得成功。同学们觉得是谁令作者有这么绝妙的想法?谁对他的帮助很大?

(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看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只要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会有另一条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3、自由读第二件事,思考下列问题:

A、在这件事中,我的计划是什么?(横线)

B、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波浪线)

C、我尝试的另一条路又是什么?(双横线)

D、结果如何?(括号)

(1)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交流,一人一个问题)

(2)我这不是成衣的时装展是怎样的?有的„„用一个词概括(板书与众不同)

(3)、作者举办了与众不同的时装展,那可真是另辟蹊径(板书)啊,结果怎样?

出示: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A、从络绎不绝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很多人喜欢我的时装,欣赏我的设计)

B、另辟蹊径的尝试令我绝处逢生,获得巨大的成功,此时此刻,回响在我耳边的还是父亲的教诲,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板书)的灵感和勇气,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此时此刻当记者向“我”采访经验的时候我会自豪地说——再读父亲的话。

四、总结扩展

1、父亲的教诲仅仅是令我这两件事情受益吗?——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板书受益终身)让我们试着背背父亲对我的教诲吧!

2、作者从父亲的话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成功。我们读了父亲说的话以后肯定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让我们运用自己受到的启发来做一次测验吧!

(小试牛刀)小光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作业本忘到学校了,作业可怎么做呢?

(智慧冲浪)母亲节快到了想给妈妈买一个礼物,但是口袋里没钱,怎么办呢?

3、人生的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我的一生遇到的困难绝不仅仅如此,山穷水尽疑无路,在困难面前,是父亲的教诲令我不向困难屈服,是父亲的教诲令我信心百倍的积极寻找出路,是父亲的教诲令我“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父亲的教诲令我明白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板书成功,齐读句子)

板书设计: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成功)

场景(1——3):条条大道通罗马

两件事(4——13):另辟蹊径 走另一条路试试

与众不同

结语(14):终身受益

第14篇:《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熟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理解童话中蟋蟀、老鼠、猫儿的象征意义;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3、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

2、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你对美国知多少”为话题交流旧知。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3、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点明了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蟋蟀)和这篇童话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时报广场)。本文主要写蟋蟀与主人马里奥(卖报的)、老鼠塔克、猫儿哈里之间的真挚友谊,反映了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

2、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3、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但最负盛名的是《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报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近时作者又出版了两本有关小蟋蟀切斯特故事的续集:《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1981)、《蟋蟀切斯特的新居》(1983)。

4、《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童话一经发表即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充满友爱与温情的经典之作。《旧金山纪事报》这样评价:“任何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叫做切斯特的蟋蟀,记住那嘹亮而韵律无穷的鸣叫。”《出版者周刊》也说:“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5、学习生字:

污垢(gîu) 霓虹灯(ní) 慷慨(kǎi) 禁闭(jìn) ....积蓄(xù) 喝彩(hè) 纵火(zîng) 情不自禁(jī....n)

疲劳(pí) 涟漪(liàn yī) 萦回(yíng) 吹拂(fú) .....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21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其他主人公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3~5),故事的开端。塔克和马里奥结识蟋蟀切斯特,知道了切斯特的身世,他们把切斯特挽留下来并成为朋友。

第三部分(6~16),故事的发展。蟋蟀切斯特与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歌颂了下层人民和流浪汉之间的人性的美好。

第一层(6~12),写切斯特无意咬坏了马里奥父母辛苦挣下的两美元,它的三个朋友——马里奥、塔克、哈里帮助它赔偿了钱并使它重新获得了自由。

第二层(13~16),写老鼠塔克不慎使马里奥家的报摊失火,切斯特认为是自己有罪而用歌声抒发忧愁,马里奥的父母因找到知音而原谅了它。

第四部分(17~20),故事的高潮。蟋蟀切斯特为报答马里奥一家的情谊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

第五部分(21~22),故事的结局。切斯特为了重新获得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举行告别演奏会后,要回到家乡去。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蟋蟀切斯特在老鼠塔克等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大城市纽约成名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城市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同时也说明西方现代文明虽然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

二、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导同学们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的顺序来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

朗读课文,并思考讨论如何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如何按顺叙来复述课文。采用小组复述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明确:“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在纽约猫和老鼠已经抛弃了旧日的偏见? 明确:因为他们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沦 落到最底层往往会捐弃前嫌,友好相处,这是环境使然。这篇童话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2、在梦中切思特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在梦中他错把两美元当柳叶吃了。

3、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不愿逃走。 善良、真诚、勇敢。

4、面对失去自由的切思特,他的朋友是怎么做的?

明确:马里奥——赚钱为他争取自由;塔克——愿意拿出自己养老的钱;哈里——愿意照顾塔克。

5、当蟋蟀切思特的音乐才能被发现之后出现了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积聚在报摊周围听 切思特演奏”、报摊的销路也好了起来。他成了有名的音乐家

6、文章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名了,为什么他却感到不快乐,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明确:在蟋蟀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了自由,演唱要受人安排 。这有悖于他“爱自由”的性格(试从课文中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因此他并不快乐。

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始终和城市保持着一种距离,在这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比如,许多民工虽然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就是这个原因。) 对那些心地淳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相对西方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更向往的是乡村的自由。

四、分析形象:

1、你对课文中几个形象的看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下。

动物形象:

蟋蟀切斯特:进入城市的乡村流浪歌手——正直、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土,富有才华。向往自由。

老鼠塔克:城市流浪汉的缩影——精明、助人为乐、慷慨大方 猫儿哈里:城市流浪汉的缩影——宽厚、助人为乐。

老鼠、猫儿他们有相当丰富的生存经验、见风使舵的本领,凡事都能找到于己有利的一面,但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沾染了一些城市人的恶习。他们也常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慷慨大方。

人物形象:

马里奥:城市贫民的代表——善良、重友情,勤劳

马里奥妈妈:城市贫民的代表——虽一开始对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 迫,令人同情。

音乐教师梅德利先生既是伯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2、作者借助这几个形象,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问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他,使它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解囊相助。他的成功更是完全来自真情。

五、小组讨论:

流落到时报广场的切斯特受到了朋友们的哪些礼遇?他又是怎样对待朋友的?

明确:“礼遇”指的是尊敬有礼的待遇。蟋蟀切斯特流落到时报广场受到的礼遇有:①马里奥收留了正无家可归的他,使他有了安身之所;②老鼠塔克经常陪伴寂寞中的切斯特并把好朋友哈里介绍给他;③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向它解囊相助;④切斯特在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和塔克的宣传和肯定下,成为著名音乐家。

他对待朋友的态度:①无意中咬坏了马里奥家的钞票,他没有收拾行李逃走,也不愿意马里奥一家为丢钱而互相猜疑。更不希望好朋友塔克为自己牺牲用来养老的一生的积蓄。②报摊失火了,切斯特不顾朋友的劝说,坚持留在报摊里,并为自己的不慎而自责,用自己的才能报答了马里奥一家。

六、教师小结: 自由,是春日里的一阵细雨,夏日里的一袭清风,秋日里的一颗硕果,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切斯特虽然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人,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离开那里,因为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

第15篇:时代广场的蟋蟀教学设计

课外导读课

——《时代广场的蟋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书的价值及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精彩片断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关注细节,体会友谊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兴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读书的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兴趣,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或昆虫吗?

2、老师也喜欢一种小昆虫,请看它来了。请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3、对,它有两个名字,我们可以叫他蟋蟀,也可叫他蛐蛐。你们对他了解吗?

4、他到底是不是用嘴巴发出声音呢?大家请看这段文字:

5、大家一起来告诉老师,蟋蟀到底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谁能把蟋蟀发出声音的动作读出来?谁还想来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蟋蟀用翅膀发出声音的神奇吧。这只用翅膀发出美妙音乐的小蟋蟀就是老师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书中的主人公,这本书的名字就是,请齐读书名《时代广场的蟋蟀》

二、了解书的价值

1、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本书的封皮就仿佛是这本书的眼睛,透过他,我们就可以洞察这本书的精髓,所以真正会看书的人呀,往往会先从封皮看起,让我们也来做一个人会看书的人吧!请仔细观察封皮,看能发现什么?

2、是的,刚才大家观察到的这三只小动物就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分别是亨利、塔克和柴斯特。初次见面,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们打声招呼吧!

3、封皮上除了这三只小动物和书名之外还有几行醒目的文字,谁注意到了请举手,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4、这些文字都证明这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著作!同学们我们读书就要读优秀书籍,读经典之作。这样我么心灵才会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这么著名的书,作者是谁呢?

三、了解主要内容

1、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会向我么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的同学,请坐好,聚精会神,一起来欣赏吧!(课件)

2、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那么在听的过程中,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蹦出一个个问号呢?你的问号又是什么?是啊,这样的演奏真令人期待。(板书:来纽约?成朋友?多美妙?)

四、欣赏片段、品读

1、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大家提到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蟋蟀到底是怎样来到时代广场的呢,咱们先来猜一猜好吗?

2、你们的猜想都很有创意,真了不起,那小蟋蟀到底是怎么来到时代广场的呢,还是让他自己告诉我们吧!

3、小蟋蟀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来到纽约,它的经历可真够,来请你说(曲折 离奇 惊险)你能读出它的惊险吗?你能读出他的离奇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不同寻常、离奇、惊险的经历吧。

4、而来到时代广场后,更加离奇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着,请听。(课件朗读)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严重吗?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对话时的心情。

5、就这样,小蟋蟀被它的主人玛利欧的妈妈关进了笼子里,直到玛利欧替它还够钱为止,玛利欧要想还上这两块钱得利用看报摊之外的时间兼职宋杂物,需要几个周的时间才能攒够,这样去康尼岛游泳和看电影的事就别想了,我们的小柴斯特到底该怎么办呢?谁来替它想想办法?

6、正像同学们猜想的一样,书中的故事情节可谓曲折离奇,让我们每次都为小柴斯特的命运捏了一把汗,这就是我为什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之一——故事离奇。刚才同学们是用了猜想故事情节的方法学会了读书。想象力可真丰富!

7、那想不想知道书中还描写了哪些离奇的故事?相信这本书会带你去做一次奇异的旅程。

8、闯下这等弥天大祸的小柴斯特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让我们来欣赏精彩片段《塔克一生的积蓄》请同学们拿起手中 的资料,用心读,画出令你心有感触的句子,大声朗读几遍,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9、从大家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故事的喜爱,那谁能告诉老师你读出了什么,是从那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10、也就是说,塔克相帮柴斯特的话,就要拿出它自己一生的积蓄,那可是也用生命换来的钱啊,他到底会不会帮柴斯特解决这燃眉之急呢,大家再来猜想一下。

11、认为不会帮的同学举手?那么到底帮还是没帮呢,让我们来听听塔克是怎么说的吧。(齐读)听了塔克的话,此时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来请你说。(学生交流)

12、一只小老鼠都能这样有情有义,难怪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一只蟋蟀、一只老鼠、一只猫咪,它们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正是如此深厚的友情让他们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多么感人呀!这也是老师向家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之二——友情感人 刚才,同学们运用了抓重点句,做批注的方法完成了这个片段的学习。很好!

13、为了帮助柴斯特,塔克倾囊相助,那么成名后的柴斯特有时怎样回报他的朋友的呢?书将一一为大家揭晓。

14、在塔克、亨利等朋友的帮助下,柴斯特最终成为了名震纽约的演奏家。这一天,柴斯特在时代广场,象个老练的小提琴家一样,先试了几遍音节,便开始演奏起来,顿时,如梦似幻的优美音符,穿过层层围观的人们,流泻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到底他的演奏有多美妙呢,请闭上眼睛,倾听。

15、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柴斯特的演奏,你想到哪个词? 那么书中是如何描述这天籁之音呢?请欣赏片段《奥尔普斯》。

16、作者的描写美吗?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传达给在座的同学与老师。你可以选其中最打动你的一句来读。让我们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下一起再来品味着优美的文字。这么美的句子让我们积累下来吧。头脑风暴:2分钟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

17、柴斯特的演奏美,作者的文字更美。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之三——语言优美 。

同学们刚才通过品读了优美句段来读书,并进行了积累。

18、在这本书中,像这样的优美的语言比比皆是,走进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语言文字一定会让你如痴如醉的。

五、推荐结束

同学们,介绍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故事离奇、有情感人、语言优美)是啊,这本书从1961年出版后,好评如潮,作家梅子涵曾说过:这是一本值得我们读一辈子的书。

那些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对自己的朋友说:读一读它吧,要不会遗憾的; 父母亲会对自己的儿女说:

读一读它吧,我的孩子;

爷爷奶奶会对孙辈们说:

读一读它吧,我都珍藏一辈子了。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肺腑之言,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指着书,大声告诉老师。

是呀,咱们的童年都应该与好书为伴,与经典为伴,本节课,我们通过猜想故事情节,抓重点句做批注,品读积累的方法,解开了这些疑问,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速读。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的引领下,从此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六、板书设计:

时代广场的蟋蟀

来纽约?

猜想情节

成朋友?

抓重点句

多美妙?

品读积累

第16篇:第五单元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2.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有序性。

教学重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咱们山东省要举行“少儿戏曲大赛”,我们学校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学生可能争先恐后回答:有4种组合方法,有5种组合,有6种组合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究竟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①小丽---小军 ②小军---小杰 ③小杰---小阳

④小阳---小军 ⑤小阳---小丽 ⑥小杰---小丽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初步探究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为下一步有序思考做了一个

铺垫。】

二、合作探索 1.合作探究,小结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找有多少种组合方法时,有的同学只找出4种或5种组合方法,没有找全6种组合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找组合方法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容易遗漏。 师:怎样才能有序的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呢?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找的: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生2:我是这样找的:我用A、B、C、D分别代表这4名同学,连一连,数一数,就知道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了。

生3:„„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方法都是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点拨、补充和小结。 2.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师:如果从5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

方法?

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我们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思考,师再提示:如果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队方法,你能完成下表吗?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下面拿出表格四人为一小组开始探究吧!找出规律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先独立填表,找出规律。完成后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小组1: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增加一个人变成三个人时,增加的这个人,要和前面的两个人都各自有一种组队方案,所以就增加了2种组队方案;再增加一个人变成四个人,就会增加3种组队方案„„

小组2:两名学生,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比两名学生,增加了2种组队方

案;四名学生比3名学生,增加了3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比四名学生,增加了4种组队方案„„

小组3: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一共有“1+2=3”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时,一共有“1+2+3=6”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时,一共有“1+2+3+4=10”种组队方案场。

小组4: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2;有四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3;有五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4;有六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5;以此类推。

„„

师小结:如果从n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生答。

教师板书:组队方案=1+2+3+„+(n-1)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三、自主练习

1.课本70页第2题

从明明、红红、丽丽、平平4人中挑选2人代表班级参加社区调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课本70页第3题

某校从5名候选人中选2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课本70页第4题

甲、乙、丙、丁4个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练习,不仅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

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17篇:《智慧广场—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85-86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学具或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利用几何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同桌两人一包学具(内装24张圆形纸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课件出示第2页“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情境图,(点击出现:“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嘛。

学生说出芳芳和晶晶在做纸花。芳芳做了14朵,晶晶做了10朵。

教师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点击出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1)芳芳比晶晶多剪了多少朵?

(2)晶晶比芳芳少剪了多少朵? (3)芳芳和晶晶一共剪了多少朵?

其中前两个问题都用减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口算。 第三个问题要用加法算式14+10计算。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答案的,如果知道,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则告诉学生,这个算式的得数超过20了,究竟是多少,以后再做研究,但对学生提的问题和列的算式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上述三个问题处理完后,教师可以说:“根据图上的信息,老师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直到学生没有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老师想到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问题,想知道老师想到的是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吗?” (点击出现:“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如果学生猜得出,则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然后说该生的想法与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学生猜不出,则需老师放慢节凑,清楚明确的把问题提出来:“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了?”说完后,老师把这个问题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利用同一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变换角度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新授做好铺垫。】

二、数形结合,探究学习

(一)学生猜测。(课件出示第3页“

二、你说我讲”)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出减法算式14-10=4(朵),并回答芳芳比晶晶多4朵,所以芳芳应该给晶晶4朵。(点击出现:“小男孩的话?”)

还有的学生可能相到给2朵。老师也把答案板书下来。(点击出现:“小女孩的话?”) 在这一环节要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激发出来。把学生想到的答案都有序的写在黑板边上。

师: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还要来验证一下才能下结论。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会有哪些最原始的想法,把学生所有的猜测都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为学生接下来体验直观图的价值与作用埋下伏笔。】

(二)操作验证,感受数量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包打开,取出圆片代替花,一人扮演芳芳,一人扮演晶晶,摆一摆,试试看。

在摆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尽量用第一行来表示芳芳的,用第二行来表示晶晶的,上下一一对应着摆,这样更有利于发现结论。

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一个一个的移,也可能会把多的部分拿出一半补给对方。

操作结束后学生交流操作经历,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展示。(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分别出示课件

4、

5、6页)(第4页:多出的4个全移;第5页:1个1个的移,直到最后相等;第6页,先把多出的部分平均分两分再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丰富体验,加深理解,进而明白为什么“14-10”不对。从而使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探索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同学们,开始说4朵的同学,是不是想把多的那4朵全部都给晶晶? 生:是。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应不应该把多的4朵全部给晶晶? 学生会说不应该。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这样晶晶多了,芳芳又少了。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移,移的数量与两人相差的数量什么关系? 生:移的数量占两人相差的数量的一半。

师:噢,我们明白了,也就是把多出的部分给一半、留一半对吗? 生:对。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将多出的部分移一半补给少的”,形成结论。】

(三)使用直观图,巩固知识。

师:同学们,学具固然好用,但不是每次解决问题我们都来得及摆学具,大家还可以通过画直观图来帮助寻找答案。

教师拿出直观图,结合着刚才学生讲过的方法再来总结一下“要使两人一样多,应该怎么办?”

(1)弄清谁多谁少,谁要给谁? (2)弄清总共相差多少。

(3)把多的部分拿出一半给少的,从而达到平衡。

让学生回忆着刚才的操作过程和老师的讲解,在直观图上删一删,画一画,加深理解。

师: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分析和解答。 【设计意图:从可操作的学具过渡到直观图,让学生体验方法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自主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第7页“

三、自主练习”)

本题可以直接说答案,也可以先画简易草图再来交流答案。

2、画一画,想一想。(课件出示第8页“

三、自主练习”)

3、(课件出示第9页“

三、自主练习”)

四、回顾反思,交流评价(课件出示第10页“

四、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课件利用丰收园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第18篇:《智慧广场(找规律)》教学设计(材料)

智慧广场——找规律

东关小学

于克敏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导学设计:

1、我是小小设计师:观看教师发布的一些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图片,

自己设计一组美丽的图案,说一说你设计的图案有规律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争当小画家: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五颜六色的气球布置教室,你有怎样的设计方案?画一画试试吧!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好吗?男、女生按性别自然分成两组,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更强!

(课件出示:男:123123123123 女:162536496481) 师:老师给你们8秒钟,快速记忆,开始!(学生记忆。)

师:时间到。谁能复述刚才所看卡片上的数字? (男、女生分别汇报。)

师:好,我宣布男生获胜!(观察女生表情) 师:有疑问吗?

生:不公平,男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123,然后重复4次就行了。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其实,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比赛,男生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们记的数字有规律,记起来非常容易。生活中按规律排列的现象无处不在,里面还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出示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记数字”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形成良好的期待心理。】

二、展示导学,探究规律

1、展示学生自己设计的美丽图案,说一说你设计的图案有规律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有没有规律,怎么设计的。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的设计,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师及时表扬激励,有规律的事物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2、创设导学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布置教室,你有怎样的设计方案?

展示学生的作业,找一组有规律的彩气球,自己说明设计时( )个气球一组?颜色是按( )顺序排列的?

【关键是:引导学生说明几个颜色的气球一组,是用什么方法看出几个一组的?】 师:同学们能猜出他想画的下一组的第二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的展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能找出几个物体一组,发现每组的排列顺序】

三、魔术激趣,探究新知

1、出示魔术箱,变出彩旗

师:

1、仔细观察图中彩旗的颜色有什么特点? 生:彩旗是按红黄绿三个一组的顺序出现的。

2、不看彩旗你能猜出第3组的第一面是( )色,第4组的第一面是( )色,

第3组的第3面是( )色,第4组的第3面是( )色。 同位交流:你有什么窍门?说给同位听一听。

师:照这样的顺序排下去,第17个气球会是什么颜色呢?

2、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

(1)、仔细观察彩旗的排列规律,先独立想一想。

(2)、在本子上圈一圈、数一数、算一算。

(3)、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4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回提示指导】

3、全班展示:(找不同方法的小组代表到屏幕前展示,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学生的方法有:

(1)数一数 1红2黄3绿4红5黄6绿„„

(2)圈一圈 3个一组,圈了5组还剩2面,第17面是黄色。 (3)算一算

17÷3=5(组)„„2(面)——第17面是黄色

师:这里的17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3呢?这里的余数2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意思是第17面小旗前面有5组这样的彩气球,剩下的2个是第6组中的第2个,第17面是黄色的。

师:你觉得在算一算时关键找到什么才能列出算式?然后看哪儿才能知道答案? 【引导生发现:先要根据规律找到几个一组列出算式,再看余数是几就和每组的第几个相同】

老师分别对各个组的做法进行评价表扬。 议一议

师:那大家喜欢哪种方法?或者说你觉得上面几种的方法谁的方法最简单呢? 生:我觉得根据规律列算式最简单了

师:刚才同学们选用了各自喜欢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如果我想知道从左起,第100面彩旗或者第10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画图和列举的方法还简便吗?大家商量一下。

生:不简便。 师:为什么?

生:数量很大,太麻烦了。

师:是的。当数目比较大时,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类问题就显得更为简便。

3、试一试:(彩旗变成4面一组)第25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生独立完成,2生板演)

议一议:(彩旗变成5面一组)现在第25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找生口答:商是5,说明第25个气球是第5组的最后一个,是紫色。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结果如果没有余数,就和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

方法小结:

师:你们觉得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规律问题,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

1、看清事物排列的规律,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从而确定除数。

2、列式计算。

3、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相同。

四、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有一个同学正在用▲■●摆图形,你看一下,他第24个应该摆什么?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第2题

师:手工坊里一位女同学正在跟着阿姨学编手链呢。她正在按红、黄、绿、蓝的顺序穿一串珠。你能帮她算一算第33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解法。)

2、小游戏——大家来报数

现在我们同学们有4排,如果从一排开始报数:

1、

2、

3、4,5,6,7,8„„循环下去,哪排会数到18呢?

五、组织欣赏,提升认识

1、展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

2、大自然中许多现象也蕴含着这种规律。(播放视频)

师:大家欣赏一下:日出日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周7天(从周一到周日)„„人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呢!

【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简单周期规律和欣赏自然界中的美景,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啊,独具匠心的设计,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更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 运用规律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你还发现的有规律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第19篇:数学广场——植树问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具体操作中,探索并初步体会间隔数与间隔物体个数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规律,并解决生活问题。

3、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间隔数与间隔物体个数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答:

师:小明家住在三楼他从一楼走到三楼需要走几层楼梯? 生:要走两层。

师:若每层楼梯有16个台阶,则共有多少个台阶? 生:32个台阶。

2、情境导入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一根绳子剪一次,分成几段,呢? 剪三次呢?

生:一根绳子剪一次,分成2段。 生:剪两次,分成3段………

师:那么剪的次数与剪得的绳子的段数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实际操作剪长纸条,并将剪得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师:通过以上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生:(剪的次数比段数少1)

得到:剪的次数=剪得的段数-1 得到:段数=次数+1 探究二

师:同学们在道路的一侧,从一个端点开始到另一个端点为止种树,两个端点都种树,树的棵树与间隔的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种了2棵树,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 生:一个

师:种了3棵数呢? 生:2个

猜测一下,如果种了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师:验证一下你的猜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有树的卡片和一张表,你可以画一画,填一填。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工作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树总比间隔数多) 两端都种树时 得到

植树数=间隔数+1

段数=棵数- 1 出示课题:植树问题。 探究二练习

师:在50米长的马路一边种树,每10米种一棵,若两端都种,要种几棵树? 生:要先求间隔数,然后加上1.

得到:

50÷10+1=6(棵)

答:要种6棵。

探究三练习

师:小明在桌上每隔5厘米处放一朵花,当他放到20厘米时,共可放几朵花?

20÷5=4(朵)

答:共可放4朵花.

练习师:在60米长的马路一边等距离的安装了5盏灯,若规定两端都不安装,则两盏灯之间相隔多少米? 学生交流汇报

60÷(5+1)=10(米)

答:两盏路灯相距10米 探究五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以上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 得到:

两端都种树时:段数比棵数少1。 (棵数=段数+1)

两端只种一端时:段数和树的棵数相等。 (棵数=段数)

两端都不种树时:段数比树的棵数多1。 (棵数=段数-1)

三、及时练习课内练习

1、

1、在100米长的马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师:根据以上学习的几种情况,算出树的棵数。 学生汇报交流。

A、若两端都种,可以种几棵?

100÷5+1=21(棵)

答:可以种21棵。 B、若两端都不种,可以种几棵?

100÷5-1=19(棵)

答:可以种19棵。

C、若一端种一端不种,可以种几棵?

100÷5=20(棵)

答:可以种20棵。 课内练习2 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20分钟锯成1段需要几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0÷(5-1)=5(分钟)

答:锯成1段需要5分钟。

5× (8-1)=35(分钟)

答:锯成8段需要35分钟。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1)两端都种树: 棵树=段数+1 (2)只种一端:

(3)两种都不种树:棵树=段数-1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 学校走廊长40米,若每隔5米放一

盆花。

A、若两端都必须放盆花,则需入几盆?B、若两端不放盆花,则需放几盆? 2) 小明家住在5楼,若每层楼梯有16级,则小明从底楼回家到家中,一共要走几级 楼梯?

第20篇: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 王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一一列举策略、画示意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规律、建立模型的数学学习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3.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假设策略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一些策略和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一个停车场里停有四轮小汽车和两轮摩托车共24辆。如果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那么停车场里有几辆小汽车和几辆摩托车?

提问:仔细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预设:有四轮小汽车和两轮摩托车,一共有24辆车、一共有86个轮子,问题是,停车场有几辆小汽车和几辆摩托车?

追问:怎样理解题目中的24和86呢?

预设:24表示小汽车和摩托车一共有24辆。86表示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轮子书一共是86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停车场的情境,提出研究问题,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一)明确解题策略

谈话:你想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能不能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老师寻找资源。

谈话:请暂停一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能不能给你启示?

学生汇报:展示一一列举和画图策略的雏形。 学生可能出现

预设1:我想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如果小汽车有24辆,摩托车有0辆,算出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84个多,不行,再进行调整。

预设2:我想用画图策略解决。先画24辆小汽车,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84个多,所以把小汽车变成摩托车。

(二)经历探索过程 1.初步解决问题

谈话:看来一一列举的策略和画示意图的策略都能可以进行尝试,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老师巡视并且收集学生资源。 2.分层展示交流

谈话:有的同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听听他的想法? 一层:展示一一列举资源。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假设都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轮子数是96个,不符合要求;然后列举23辆小汽车,1辆摩托车,轮子数就是94个„„小汽车19辆,摩托车5辆一共有86个轮子,符合要求。

谈话:看来一一列举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二层:递进展示资源。

谈话:我看到有位同学列举的方法不太一样,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预设:我开始也是假设都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列举了3条之后,发现每减少一辆小汽车,增加一辆摩托车,轮子数就减少2个。所以再减少6个轮子就到了86个轮子。就是再减少3辆小汽车增加3辆摩托车,所以一共有5辆摩托车,19辆小汽车。

谈话:这位同学发现随着小汽车数、摩托车数变化、总轮子数的变化好像有一定的规律呢。

电脑展示一一列举的资源。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谈话: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

预设:每减少一辆小汽车增加一辆摩托车,轮子的总数就减少2个。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预设1:每一辆小汽车比每一辆摩托车多了2个轮子,每去掉2个轮子一辆小汽车就变成了1辆摩托车,所以比实际多了几个2就需要有几辆小汽车变成摩托车。

提问:你能理解刚才第二个同学列举的想法吗?

预设2:列举到22两小汽车2辆摩托车,有92个轮子,与实际差了6个轮子,就是3个2,所以再减少3辆小汽车变成3辆摩托车,一共是5辆摩托车,19辆小汽车。

课件省略中间过程。

追问:那你现在能直接从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想到19辆小汽车和0辆摩托车吗? 预设:能,开始举的例子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轮子数是96个,比实际多了10个,里面有10个2就需要有5辆小汽车变成摩托车,剩下19辆小汽车。

谈话:太棒了,同学们通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观察数据的变化,能够迅速的解决问题。

三层:画图策略资源

谈话:还有的同学用画图的方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听听他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画了24辆小汽车,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多了10个,划掉10个轮子就剩了19辆小汽车和5辆摩托车。

提问:为什么划掉10个轮子就是5辆摩托车?

预设:每辆小汽车减少2个轮子就变成一辆摩托车。一共减少10个轮子也是就5个2,也就是有5辆摩托车。

谈话:看来画图的策略也能很直观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策略对比提升

课件并列展示两种解题策略。

提问:画图策略和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题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小组内交流交流。 小组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

预设:都是假设有24辆小汽车和0辆摩托车,96个轮子,比实际86个多10个轮子。每辆小汽车比摩托车多2个轮子,所以多了几个2,就有几辆小汽车变成了摩托车。

4.揭示课题

谈话:像这种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假设策略。

(三)列式计算,提升价值

谈话:能不能把刚才我们理解的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解决,并组内交流算法。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展示:

预设:分步24×4=96(个)假设都是小汽车,轮子数是96个。 96-86=10(个)比实际多了10个轮子。

4-2=2(个)一辆汽车比一辆摩托车多的轮子数。 10÷2=5(辆)摩托车 24-5=19(辆)小汽车

综合算式:(4×24-86)÷(4-2)=5(辆)摩托车数 24-5=19(辆)小汽车数 谈话:同意吗?谁也能这样说一说? 学生再次通过算式回顾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借助学生生成的资源明确解题策略。又通过学生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递进性的资源展示,台阶般的追问提升,让学生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并适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假设策略的价值,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基础。

三、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1.变换角度,运用假设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是24辆小汽车开始,还可以怎样想? 预设:还可以假设24辆都是摩托车开始。 谈话:请直接用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 展示交流:

谈话:你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预设:假设摩托车有24辆,有轮子数: 2×24=48(个), 实际比它多的轮子数:86-48=38(个),

一辆摩托车比一辆汽车少的轮子数:4-2=2(个), 小汽车数:38÷2=19(辆) 摩托车数:24-19=5(辆)

综合算式:(86-2×24)÷(4-2)=19(辆)小汽车 24-19=5(辆)摩托车 2.回顾提升

谈话: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吗?

预设:相同点,都是运用了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假设都是其中的一种车,看轮子数与实际的差距,再根据一辆小汽车比一辆摩托车多了2轮子,进行调整。

谈话:通过同学们刚学到的假设策略解决了这么一道难题,非常棒。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研究的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给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提供了载体。同时,回顾解题过程的相同之处,让学生对比两组算式,深化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运用模型,巩固拓展

谈话:其实,早在15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这道题吗?

出示题目:“有一些鸡和兔子被关在笼子里,鸡和兔子共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谈话:你是怎样解决这道古题的? 并列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预设1:假设都是兔子,一共的脚:35×4=140(只);比实际多的脚数:140-94=46(只);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鸡的只数:46÷2=23(只);兔子的只数:35-23=12(只)。

预设2:假设都是鸡,一共的脚:35×2=70(只);比实际少的脚数:94-70=24(只);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兔子的只数:24÷2=12(只);鸡的只数:35-12=23(只)。

谈话:同意吗?可见运用假设的策略都能解决1500年前“鸡兔同笼”的题目,真的很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用假设法解决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让学生产生运用假设策略的需求,并且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能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预设2:我学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预设3:假设的方法是通过列举法和画图法得来的。

学生边说,老师适时评价,是从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收获。

谈话:让我们大胆的假设,仔细的求证,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让我们下课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说自己的收获,在点滴的收获中,通过适时的点拨评价,让学生明确在哪一方面的进步,将散点的收获穿成收获的“项链”,使其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
《街心广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