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9 08:32:5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

学生: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展示动物图片)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学生:还有狒狒、蜜蜂、蚂蚁等。。

教师:(播放蜜蜂群体生活的录象)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蜜蜂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只蜂王,专门负责产卵,还有少数雄蜂专门与蜂王交配,而工蜂占大多数,它们负责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巢和饲喂小蜂等工作,非常辛苦,可见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

教师:(展示白蚁群体生活图片)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学生:白蚁的群体生活与蜜蜂一样,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展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狒狒群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

学生:身体最强壮。

教师:那它有哪些特权?

学生:它可以优先享有配偶、优先享有食物和巢所,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 教师:狒狒群体生活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狒狒群是一个大家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形成“等级社会”。作为首领的雄狒狒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为,其它成员都要听它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管是蜜蜂,蚂蚁,还是狒狒等,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教师:蚂蚁也是我们熟悉的动物,请同学观看蚂蚁生活的录象,你们能区别出蚂蚁家族有哪些成员吗?各有何职能?

学生:腹部膨胀自己不能动像大肉虫似的是雌蚁。还有雄蚁、工蚁和兵蚁。

教师: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

学生:里面应该有很多卵,这样就可以生出许多小蚂蚁,使种族可以延续。

教师: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

学生:因为它们的单个力量不足以使自己和其它动物抗争,容易被伤害,所以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还有的动物如猴子,可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教师:社会行为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等的适应。

教师:(展示两只蚂蚁共同搬运食物的图片)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学生: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都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师:人类了解了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后,有什么用呢?请阅读书p41。

学生: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引诱剂,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教师:可见了解动物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师:信息交流对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非常重要。(播放蚂蚁的信息传递)学生观看后,探究动物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39—41,参考其中的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找到本组感兴趣的动物,提出问题,探究动物间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认真的研究。两周后我们把写好的探究报告带来进行交流和评比。 学生:(课后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在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探究活动时,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能力非常重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很好。

推荐第2篇:《社会行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社会行为的特征。 难点: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材料] 1.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有关课程课件。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开心一笑,见PPT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以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4页以白蚁为例)

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工蚁: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保卫蚁穴雌蚁:产卵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教师活动)

3.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①.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②.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③.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④.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⑤.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内容如下):

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4.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群居的图片 ①.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②.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③.一群蜜蜂 ④.一群大象 ⑤.一群企鹅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各的分工。 ①.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②.工蜂负责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抚育后代、照顾蜂王、防御敌害等。

③.雄蜂负责与蜂王交尾。

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繁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⑴.首领是群体的领导者。 ⑵.享有取食、选择配偶的优先权。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

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学生:动作传递信息。

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可以告诉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如:雄黑鹳是从频频地点头来招呼雌黑鹳的,雄白鹳则是以上、下喙发出啪啪的响声来表示“欢迎”雌白鹳占巢的。

学生:声音传递信息。如:母鸡有多种不同的鸣声,而每一种鸣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有的叫声是召唤小鸡的,有的叫声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声表示敌害即将来临。

探究:蚂蚁的通讯(第二课时)实验 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

。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

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学生:如: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学生:蝙蝠、海豚是用回声定位来传递信息的。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如: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杀农业害虫。或在田间施放一定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干扰雌雄虫的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四、当堂检测

五、作业 课后习题

推荐第3篇: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张庄镇张庄中学 王双建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 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二、新授: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小结和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利用休息日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和观察,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教师要给予指导和说明。 点评

本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和“蚂蚁的通讯”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凝集着作者精心的设计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生物课程标准理念,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作者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注重落实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吻合的教学环节。如收集整理不同动物真实生活的精选录像片;设计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适时地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别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中的问题串,更利于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学生轻松地走进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艺术创新。《探究蚂蚁的通讯》彩色引导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使探究活动变得一目了然,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为了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设计、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拟人化内心独白式的心灵对话,提升学生们爱护小动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的目标落到实处。

推荐第4篇: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动物方式方式和获得途径两种方法分类复习动物的行为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企鹅、斑马生活的图片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概念: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教师: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是怎么进行社会行为呢? 展示:(1)白蚁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2)蜜蜂图片,简述白蚁种类、分工协作生活; 总结: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展示:PPT图片,学生观察和分析。

教师讲述: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发出另一种叫声,这时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上最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这时如果其他猴仍攀在大树外侧的树枝上或站在草地上,就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它们都会聚集到树干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

问:

1、黑长尾猴靠什么交流危险信息?

2、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总结:

1、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1)声音---兽语、鸟鸣、猴叫;(2)动作---蜜蜂;(3)气味—菜粉蝶。

2、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群体成员间将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 体取食和御敌会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也将受影响。

小结: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探究蚂蚁的通讯 板书: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动物营群体生活的意义: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生存、繁殖。

二、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传递信息 意义:信息交流的意义:更好的生存、繁衍 课堂预习作业:

推荐第5篇:《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11课:《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临朐县辛寨初级中学

一、内容标准

三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2.3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教学目标

(一)“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

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

2、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 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 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 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能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明确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才有方向)

(三)预习检测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2、谦让的表现?怎样做到谦让?

3、分享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4、助人的意义及注意问题?

5、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组内成员互相提问,老师抽测)

(四)师生互动学新课

1、事理结合,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孔融让梨的故事,合作探究:

(1)孔融的那些品质值得我学习?这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是什么? (2)搜集历史或身边类似的故事,讨论交流。 (3)组内交流解决 谦让有什么重要意义? 谦让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正确认识谦让?

2、大家谈:让梨与争梨

结合初二一班两位同学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走进生活,学会分享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22页,了解 什么是分享? 分享有什么意义?

4、情景参与,学会助人 生活AB剧,我们都来说

(1) 在我放学回家时,被一辆车刮伤,流了很多血…… 受伤的我,希望-------------

我是这位司机,会----------- (2) 小学时,小明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心中非常苦恼…… 苦恼的小明,希望------------------- 作为小明的同学,会----------------- (3) 我正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 周围只有我一个人,可是自己却不会游泳…… 落水的小孩,希望--------------------- 散步的我,会------------------------- 自主学习P23,阅读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帮助别人?

5、服务社会,融入社会

合作学习探究课本24——25页,落实: 我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6、观看成龙、田世国、徐本禹、丛飞的事迹,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7、想一想:

为什么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怎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五)收获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我懂得了: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我会-------- 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会--------- 我还收获了--------------------

(六)达标测试 单选

1、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下列行为属于服务社会的有( ) (1).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 (2).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3).当你的同学受到痛苦时,竭尽全力去帮助他 (4 ) .每天都在计划,但始终找不到机会去实现 A(1)(2) B(2)(3) C(1)(2)(3) D(3)(4)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提醒我们( ) (1).要关心国事,以天下事为己任 (2).只需要好好读书 (3).要天天看报、看电视 (4).关注社会的习惯会影

响到学习A(1)(3) B(1)(2) C(2)(3) D(1)(3)(4)

3、印度洋沿岸国家遭受海啸灾难后,某校师生积极向海啸灾难国捐款。这种行为是( ) (1).关注社会的行为 (2).造福社会的行为 (3).参加公益活动的行为 (4).亲社会行为 A(1)(2) B(2)(3) C(1)(3)(4) D(1)(2)(3)(4)

(七)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26页材料,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 主动要求到条件比较差的西部去志愿服务?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六、教后反思

本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了“榜样示范”、“移情训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和技能,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构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思维模式。

教学设计还采用了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事理结合 学会谦让、大家谈、走进生活 学会分享、情景参与 学会助人等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充分贯彻了生活教育原则、主动性原则、和活动原则,体现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的融合,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学设计通过阅读感悟、大家谈、走进生活、情景参与等栏目,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自主体验和感悟,符合“为学生的体验而教”的理念,也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但个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推荐第6篇: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所以要让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学习准备]:

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融入社会的故事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1.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

————————————

4.谦让表现在:

①——————————————② ——————————————

③ ———————————————④ ——————————————

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6.独占有哪些危害?

7.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

二、阅读教材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

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六号飞船”,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我们国家

,我感到

4.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迁移应用、训练技能]

1、我们一起来分析判断:

①帮助别人只要出于好心就行,不用考虑方式。(

我的理由:

②在生活中,乐于把自己拥有的与人分享的人,人们也乐于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一起分享。

) 我的理由:

③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

我的理由:

④如果人人只想着索取,那就无从索取;如果人人想着奉献,我们就会生活在奉献当中。

我的理由:

[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对讨论的结果,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准备展示和点评;无此任务的同学,完善导学案,巩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升华认知。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一、选择: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谦让的是(

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

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

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

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

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

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

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

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

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告诉我们应该(

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

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

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4.2005年8月8日,在青岛打工河南的青年魏青刚路过海滨广场时,看见一女子被巨浪卷入海中。危急时刻,他先后3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顶着10米高的巨浪营救女青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舍己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魏青刚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

③只要跳水救人就能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④帮助别人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

1.2006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等21名历经考验的选手们就将背起行囊,踏上征程,开始“我的长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全体队员有好吃的留给别人,艰苦难做的留给自己,相互帮助,荣辱与共,共渡难关。生病了相互关照,脚扭了,赶紧搀扶。他们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1)联系教材,他们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2)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和谐社会需要礼让。“孔融让梨”、“居则让邻”、“六尺巷”等动人故事,成为我们道德规范的千古美谈。青岛市近年来坚持开展“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三让”活动,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伤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还让出了文明,让出了祥和,让出了秩序。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推荐第7篇:《社会行为》教学案例

《社会行为》教学案例

黑龙江省建三江局直子弟校中学部

杨春萍

师:美丽壮阔的大自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家园,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动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动物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群居昆虫的业绩是脍炙人口的,那些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行动真让人惊讶„„今天,让我们靠近动物的群体,去聆听它们的心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7页到42页,先通读一遍课文,然后思考自学提纲中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书上标注下来,大家可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有疑难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大屏幕展示自学提纲)

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标注答案,小组讨论„„

师:群居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呢?

生:狒狒、猴子、斑马、羚羊、象、鹿,狮子、狼„„ 生:蚂蚁、蜜蜂、白蚁„„

师:(大屏幕展示企鹅图片)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企鹅的群居生活?

生:憨态可掬的企鹅生活在南极,雌企鹅产下蛋后便前往大海觅食,孵蛋的工作全部落在雄企鹅身上。他们将蛋置于自己的双脚上,用腹部的羽毛将蛋整个盖住。等待雌企鹅的时间将长达4个月,这期间,他们不能随意行走,不能出去觅食,在暴风雪来临时,也只能全部拥挤在一处,用背部承受寒冷的一次次冲击。企鹅爸爸们凭着信念坚持着,焦急地等待妻子们的归来。风中传来了她们的呼唤,簇拥在一堆的父亲们激动起来,纷纷扬起脖子回应。企鹅爸爸将孩子交给母亲后,又拖着四个月未进食的身体前往觅食。

师:那企鹅群居生活是为了什么呢? 生:是为了取暖。

师:(大屏幕展示大象的图片)谁来介绍一下大象的群居生活? 生: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是名副其实的“母系氏族”。它们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象性情温和,彼此间很会用长鼻子表达感情。嗅觉相当敏锐,甚至在干旱时期能测知地下水所在的位置。

师:象群中谁是首领啊? 生:雌象

师:(大屏幕展示狒狒的图片)这只雄狒狒在打哈欠,是因为无聊了吗?

生:显示狒狒的威力。

师:真是魅力无限,气宇轩昂啊!(学生一片笑声,气氛融洽和谐)哪位学生为我们介绍一下狒狒的群居生活?

生:狒狒群体的成员包括:首领、雄狒狒、雌狒狒和幼年狒狒。首领威猛,身高体壮,是常胜将军,它有优越性,比如说可以优先享有食物、栖息地和配偶。同样有责任制止成员间的争吵和保卫群体免受其它动物的侵害。自然界中的狒狒大多比较好斗,因为对外比较团结,所以是自然界唯一敢于和狮子作战的动物,一般3-5只狒狒就可以搏杀一只狮子,作风十分果敢、顽强。所以一般都亲切地称狒狒为:“勇敢的小战士”!

师:狒狒首领有优越感,它要是看上了雌狒狒,别的雄狒狒就不要和它再争了!还要看首领的眼色行事呢!当然了做首领的也不容易,有优越性的同时责任也重大啊!

师:(大屏幕展示蜜蜂的图片)介绍一下蜜蜂的群居生活? 生:蜜蜂群体成员有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各司其职,分工不同。蜂王的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蜂的职能是和蜂王交尾。工蜂的职能是:建造蜂房,采集花粉,保卫家园,照管蜂王等等。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三种蜂的发育呢?原来这与住的蜂房大小不一和吃的食物不同,卵是否受精是有关的。

师:(大屏幕展示白蚁的图片)请高梦琳同学为大家介绍。 生:在白蚁王国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蚁王和蚁后,这一对白蚁王和后是由出飞的长翅成虫经过短暂飞行,落地脱翅,配成了对,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隐居并创建了新的白蚁群体后,生育出的后代不断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专司交配、产卵,终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白蚁后的腹部,随着生育次数的增多其卵巢随之生长,从而不断地伸长增粗,甚至不能单独自由行动,稍有活动则必须有众多白蚁抬起它的便便大腹才能行动。王国内的建设者是工蚁,专门负责筑巢、修路、取食、运水、护卵和饲喂等繁重的事务,从无怨言地辛勤操劳一生。兵蚁是王国内的忠实保卫者,以它独特的上颚形成带锯状的剪刀牙用来夹击来犯之敌,以无所畏惧的拼搏风格,决不退缩直至以身殉职。

在同一个群体中,蚁王、蚁后、兵蚁、工蚁、幼蚁等各品级的个体,所处地位不同,有其特殊职能分工,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着,致使整个巢群不断壮大发展,而脱离群体的个体一旦在自然界里是无法长期存活,更不可能繁殖后代。

白蚁是世界性的害虫之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为以木质纤维为食。破坏力极强。

生9:那怎么样防治呢?

生:杀灭白蚁一定要选用使其慢性中毒死亡。幼白蚁之间,工蚁之间以及工蚁和幼白蚁之间也有相互舔吮对方排泄孔的现象。这种营养交换的方式,称 “交哺”。白蚁的这一习性已被利用,广泛地造成毒性传递,以致使整个白蚁群体全部中毒死亡,达到消灭整个白蚁群体的目的。

师:太棒了!高梦琳是我们班的大才女啊!(太精彩了!学生为其鼓掌)

师:归纳社会行为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生:在群体中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有等级之分。

师: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呢?

生:人类社会也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也是分工不同的,有等级之分的。但人类社会远远比动物复杂,人类的社会行为需要道德法律来规范,比如说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师:老虎和狮子在自然界里是不可能相遇的。我们假设一下,孤军奋战的老虎和团结作战的狮子不期而遇了,谁能雄霸天下呢?

生:在单打独斗一对一的情况下,老虎要比狮子更强一些。老虎的感觉敏锐,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爆发力,采用伏击战术。但团结的力量足以使狮群逐个击败每一只老虎!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

师:那么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生:靠集体的力量更易获得食物,更有利于战胜天敌的侵袭。可以保证动物的繁衍。

师:有一本畅销书叫《狼图腾》它推崇的是狼文化。如果一个企业的高层具备了“狼性”的生存能力,那么企业才能更强大、更有胜算,更有成功富足的可能。当然了,这也是对传统温良道德的叛逆和颠覆。在竞争残酷的、激烈的生存环境中,我们何去何去呢?下面请李文月同学为我们介绍狼的十大处世哲学,看看对你什么启示?

生:

一、卧薪尝胆。

二、众狼一心。

三、自知之明。

四、顺水行舟。

五、同进同退:最团结。

六、表里如一。

七、知己知彼。

八、狼亦钟情。

九、授狼以渔。

十、自由可贵。狼的精神三点:

1、团队精神。集体行动,攻击对手时浩浩荡荡、前仆后继、势不可挡。

2、对目标猎物专注而有耐心。能忍的一时之寂寞和落魄,耐心的追踪攻击目标,直到成功 。

3、有智慧。

师:头狼是谦让出来的。即使是怀孕的母狼也要出去集体打猎,因为为集体而战是每个成员的责任。狼的处世哲学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要学习这种团队精神。我们要为精诚团结的班集体努力学习,为集体的荣誉而付出自己的责任。我们要勇敢面对,不会逃避不会放弃。

师:人也是群居生活的,为增进感情,处理各种问题都需要信息交流,人类的信息交流是如何实现的呢?

生:语言,文字,动作,气味,面部表情等等

师:人类的信息交流是复杂的文字语言表达的,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甚至一个眼神亲人间便可心领神会,胜却千言万语。那些么动物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是如何信息交流的呢?

生:动作、声音、气味、触觉、性外激素等等

师: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有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等等。谁能举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呢?

生:北极熊嗅觉非常灵敏,千里之遥就能嗅到海豹身上的气味,且能确定方位,潜游到猎物边,闪电般地伸出巨大熊掌,朝海豹头上猛击一下,美梦中的海豹还没反应过来,脑壳已成碎片。

生:母熊通过动作与其孩子交流:低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用舌头舔幼仔是表扬和爱抚等等

生:猴子会使用不同的声音来报告不同敌人的来临。如遇见豹子,它们会发出狗吠似的“汪汪”声;看见秃鹰,就发出一声低沉的喉音;见到逼近的毒蛇,则发出急促的“嘶嘶”声。大雁的语言重在音调的变化上。 生:蜜蜂谙熟舞蹈语言。萤火虫则以光色、光频、闪光时间来通话。生活在南美漆黑山洞的油鸟,竟然使用超声波进行“无线通讯”。

生:鲸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彼此交谈的方式是唱歌,歌声美妙动人。

生:河豚遇到危险时尾部拍打水面通知同伴

生:蚂蚁气味通讯的,触角上有嗅觉感受器。还有就是用触角的碰触可以交流。

生:母猴给孩子捉虱子。

生:雌蝶蛾类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也叫性引诱素,可以引诱雄蝶蛾前来交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生物防治,诱杀害虫。

师:那么信息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如果没有信息交流,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孤立的个体在取食方面和御敌方面都很困难,繁殖后代也会受到影响。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再一次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与奥秘。

生:欣赏视频资料(聚精会神地)

结束语:我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那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的珍贵。体会到了自然的淳朴与广博。让我们共同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推荐第8篇: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社会行为》一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社会行为》,接下来我就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我个人认为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白板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恰当运用,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研究是比较宏观的课题,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适时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导入新课,最后教师寄语中再次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会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4、在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我都相应补充了其他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这样便于学生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5、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引导、疑难点拨。

不足:

1、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应给学生多创设自由的空间。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默契。

3、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够。

4、白板课件应用水平急需提高。

推荐第9篇: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注重将教学目标的内容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作为鲜活的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标。

2、倡导探究性学习。将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今天的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将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3、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设计思路

一、导入

1、出示幻灯片:(也可用视频)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楚军大败,一直退的乌江边。正当项羽要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突然在江边看到有无数蚂蚁组成“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项羽大吃一惊,他不惊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于是便拔剑自刎了。从此刘邦就统一天下了。所以后来有“汉室江山,蚂蚁聚成”之说。请你动动脑筋,想想:蚂蚁真能自己组成字吗?蚂蚁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动物,你对蚂蚁的生活了解有多少?请与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发言。并把所了解的蚂蚁知识板演到黑板上。

以历史事件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关注生活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3、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交流和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某一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播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幻灯片出示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其职责是什么?

2、学生看录像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视频直观形象展示,结合课本知识,带着问题去观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的热情。可以更好的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二、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解决故事问题:蚂蚁真能自己组成字吗?

2、解释:张良事先用糖浆写好“霸王乌江自刎”六个大字,一只蚂蚁嗅到糖香,立刻用触角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伴,其他的蚂蚁沿着这只蚂蚁一路留下的气味找到了食物,从而在糖浆上聚成了蚂蚁字。张良是利用了蚂蚁爱吃糖及有信息传递的特征,引入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3、播放录像: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结合课本的文字内容)。并解决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4)、动物群体生活有什么意义?

4、性外激素的作用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和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也可根据其他资料进行探究):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2、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使学生明白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3、根据自己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附实验报告

1、探究时,你们组提出的问题是:——————————?

2、探究蚂蚁的通讯,根据生活经验你的假设是 ————————

3、你们设计的方案是——————————————

4、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5、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6、小组汇报,总结蚂蚁常用的通讯方式有 ————————————。

7、各组反思,从实验的设计,到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有哪些方面做的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4、课下探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为了让喂奶期的母猪代替其它母猪喂养几只小猪,往往要先在这几只小猪身上抹些未来“继母”的尿液。否则这几只小猪会被“继母”咬死或扔出窝外。

(1)、喂奶母猪为什么能够代为喂养别的母猪生下的小猪? (2)、母猪靠什么区别自己和别人的孩子?

(3)、你能举出其它人类利用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四、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本质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一件历史事件引入,由蚂蚁这一群体的生活为主线,贯穿始终,最后让学生从事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指导生活的科学观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统一的结果,而是着重于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引导和激发,从而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探究中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率的、有发展前途的学习。

推荐第10篇: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课前捕捉蚂蚁并准备材料用具,如糖、面包、辣椒酱、纸盒、放大镜等,搜索有关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动物世界\"中的相关录像,查阅资料、网站,搜集有关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历史故事“汉室江山,蚂蚁聚成”导入新课,教师设疑:蚂蚁为什么会组成那六个大字?其实这是利用了动物的一种行为,那什么叫动物的行为?它又分为哪几种类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探究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二、学习新课

(一)动物行为的含义

学生活动:自学课本,找出动物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带着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来找一找视频中有哪些是属于动物的行为?

学生: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设疑:视频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的运动方式和动作都是动物的行为,那动物

的行为是不是仅仅就是指动物的运动和动作呢?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判断守候猎物的蜘蛛、执行任务的狐獴,雄蛙鸣叫、变色龙的变色等是否为动物的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行为的含义,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教师设疑:那兔子心脏的跳动是不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一定要是外部可识别的变化才能称作动物的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觅食行为

教师播放蚂蚁觅食视频,提问:这只蚂蚁在干什么? 学生观看后回答:蚂蚁在觅食。(觅食行为) 教师设疑: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呢?蚂蚁的觅食行为和食物的味道有关?还是与食物的颜色有关?还是与食物的大小有关?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6人一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学案。

各小组展示成果,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教师提问:回顾刚开始的历史小故事,你知道故事中利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吗?(觅食行为)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在课后将探究实验完成。

教师过渡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动物,除了蚂蚁有觅食行为,其他的动物也有觅食行为。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你来说说这些动物的觅食行为。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动物觅食行为的例子,例如猫捉老鼠、蜜蜂采蜜等,它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寻觅和获得食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觅食行为。我想同学们肯定能举出更多的动物行为的例子,下面我们小组内先讨论交流,看看哪一个小组举的例子又多又好。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小组展示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做裁判,并将你认为好的例子写在表格里。

教师小结设疑:由此可见,动物的觅食行为方式多样,那么动物多种多样的觅食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2.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教师过渡:其实,动物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除了觅食行为外还有哪些行为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了解动物的其他行为。(学生阅读课文后)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这段视频上的动物有哪些行为?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蚂蚁总动员”

学生观看回答:觅食行为、防御行为、还有社群行为。 (1)防御行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 什么叫动物的防御行为?它有什么特点呢?(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的个体)

② 你能举出一些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吗?(危害茶、桑、果树等植物的尺蠖平时身体弯曲,遇到敌害时就伸直身体,伪装成树枝,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在海洋中生活的软体动物乌贼,当它受到鲨鱼等凶猛动物的威胁时,

就会将身体内墨囊中的墨汁释放出来,向敌害放射\"烟雾弹\",乘机逃走。乌鸦和其他一些鸟类,\"有聚众鸣叫\"的行为,当乌鸦发现老鹰时就会发出这种鸣叫,以便把其他乌鸦聚集起来,共同对付\"侵犯者\"。)

③ 动物的防御行为有什么意义呢?(动物的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各小组展示成果,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归纳并板书。 (2)社群行为

教师过渡:那刚刚视频中的蚂蚁怎样将虫子击败的呢?(合作)其实这就是蚂蚁的社群行为。蚂蚁是一种常见的营群居生活的动物,蚂蚁与蚂蚁个体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出示图片:\"白蚁群居\"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白蚁的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蚁组成的?它们各有何种功能?

②白蚁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共同维持群体的生

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且互相补充。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白蚁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社群行为?动物的社群行为有什么意义呢?(蜜蜂,猩猩等)

学生举例,说明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 3.生殖行为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习探究了动物的觅食行为、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除此之外,动物还有哪些行为呢?教师出示“白蚁产卵”图片,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呢?(生殖行为)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行为也属于动物的生殖行为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动物

的生殖行为有什么意义?

小组内讨论交流。(动物的生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动物一般都有其特殊的生殖行为,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孔雀的开屏、青蛙的高昂鸣叫、羚羊的打斗,哺乳动物的哺乳育幼等都是典型的生殖行为。)

此外,动物的行为还有迁徙行为、洄游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等。

三、教师总结:

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

四、课堂练习:

辨别所出示的图片是动物的哪种行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网络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题。(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2、课外探究:蚂蚁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3、课外阅读:动物的节律行为和生物钟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行为:自然界中,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3、动物行为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实例:白蚁、蜜蜂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个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动物的行为特征,从而有效地讲解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的行为,使学生体验了什么是社群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特征,对社会行为了解更加深刻。教学中有很多不足,课堂氛围没有积极调动起来。以后努力改进。

第11篇:《社会行为》教学实录(优秀)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关键: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并分析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结合探究实验说明) ,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方法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老师要在课前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通过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刻领悟社会行为的特征,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学习,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 和播放有关录象资料来掌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师准备:从网上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鉴苏教版中的flash和录像等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知识。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蚂蚁通讯的资料以及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蚂蚁群体生活片段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自己所知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呢?

学生:能。蜜蜂、大象等

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图片分析蚂蚁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概念。

(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猴、狒狒、象、鹿等。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多媒体展示蜜蜂、白蚁和狒狒群体生活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些动物都有哪些成员组成?分工一样吗?对动物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学生展示成果,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分值奖励。 教师出示多媒体展示:社会行为的特征 v 形成一定的组织 v 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v 有的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获取食物、防御敌害、战胜天敌等) 教师: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个体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信息的?你知道动物有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举例黑长尾猴发现蛇发出叫声、蜜蜂的舞蹈、鹰的录象资料和蚂蚁的通讯来进一步分析。 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屏幕展示通讯的概念:

v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叫通讯。

(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分组讨论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教师进行总结,屏幕显示如下: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假设蚂蚁之间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 请根据假设,参考课本的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完善它。

制订并实施计划做好记录: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内容,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制定探究的方案写在纸上。

教师在屏幕上投射:制定计划时要注意的问题,并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饲养蚂蚁应注意为蚂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造穴营巢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食性的蚂蚁,提供不同的食物,肉食性的提供昆虫的尸体、肉块等,草食性的提供种子、茎、叶等,杂食性的提供种子、肉渣等。 预期结果:四人小组将预计会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报告纸上。 得出结论:

学生甲组:实验方案预期结果:工蚁出来后,只在纸片上来回爬动,却找不到食物,重新将纸片按原位置摆放好。工蚁很快就沿着纸片过去找到了食物。说明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了气味,蚂蚁是靠气味进行联络的。

学生乙组:实验方案预期结果:喷洒香水(也可以用其他有气味的东西)时,蚂蚁可能乱成一团,待香水味散去,蚂蚁可能恢复队伍。

表达与交流

组织各探究小组汇报交流。交流时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群体中信息交流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呢 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p41 学生回答:寻找食物、躲避敌害、战胜天敌等。

教师:应用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呢? 学生:防治害虫 教师:屏幕显示: 应用: 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 • 作用:交配,繁殖后代 • 农业应用:干扰、控制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七、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八、作业的布置

依照本节课的安排,完成导学稿中的当堂检测栏目。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努力改正,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第12篇: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执教人:闫晓芳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 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讲述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

群体生活力量大,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呢?比如一群鱼、一群麻雀?

学生通过回忆社会行为的特征,做出回答: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只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 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例如:

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它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子就会仔细的审视地面 雌性蛾蝶类昆虫,能分泌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 蜜蜂用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往小猪身上抹母猪尿液,母猪就会给小猪喂奶 雄蝗虫用腿和翅膜摩擦发出声音,来吸引蝗虫

野猪在受到惊吓时,就会扬起尾巴,在尾巴尖上打个小圈给同伴报警 通过举例,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

(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示多媒体动画)

用较大的鱼缸饲养蚂蚁→在远离鱼缸稍远的地方放置食物→待侦查蚁发现食物后,在它们返回巢穴的路上放好一些小纸片,让侦查蚁从纸上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看看看蚂蚁么有何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与生活经验,得出结论: 若我们把纸片围成一个圈,那么蚂蚁就会一直转圈圈,所以蚂蚁是靠气味通讯的。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三)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1)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C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2)简答题: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社会行为 (蜜蜂、蚂蚁、猴、狒狒、鹿、象等)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

七、教学反思

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课后的探究活动时,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能力非常重要。

第13篇: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知道动物社会行为的现象和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3)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

(2)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教学放录象(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

1 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

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 (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 (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 (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 (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 (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提示: (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 (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

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3 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C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

D、立即死亡

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

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

4 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

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 :蚂蚁喜欢甜食吗?

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

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

第14篇: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反思

动物的《社会性行为》教学反思

天宝乡中心学校

涂海深

社会性行为这一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型行为之后所学习的关于动物的又一行为特征。

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课前反思,授课时的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部分构成。

一、课前反思

•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积极倡导学生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

• 重点 社会行为概念及特征

• 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课中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课程导入环节,主要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以蚂蚁为线索,导入本节新课,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先学后教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设疑自探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内容,独立思考完成出示的题目,把握住本节课的主线。解疑合探环节,通过视频和图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质疑再探环节,出示了一个书上没有讲解的知识,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自己归纳,自己进行总结。

三、课后反思

1、讲得太多,教师课业负担较重

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新教学模式提出的要求,不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导致教师放不开,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够

我们学校推行的新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一课堂环节的重要步骤,在上课过程中,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较深的层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不仅要有形式,更应注重内在过程,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最大程度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以及在时间上的把握。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比较抽象

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是具体的,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抽象性问题往往起不到合作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在质疑再探环节,设置的问题就有些抽象,学生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4、课程安排不甚合理,还需对知识点进一步强调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围绕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难点。同时对于概念性教学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训练,化抽象为具体。在本次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设计不合理,导致整节课的重难点有所偏移,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15篇:八年级生物《社会行为》教学反思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在这节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语言不是精练生动,对课堂节奏调控不好,没有留出时间关注个别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很好运用表情、等体态语学生信息传递的效果,时有口头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是这些不足之处能得到改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6篇:小行为 大环境教学设计

《小行为 大环境》教学设计

碱房中心小学

孙丽萍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力求使生活再现,同时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将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行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②能正确分析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分析说明理由。

③能提出3条以上具体保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措施。

2、情感态度与德育目标:

①能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②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环境情景剧的表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

与环境情景剧相关的道具。

课时:1课时。

五、前置小研究

(一)、学生:阅读资料,分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一个情景进行预演,组员间分工合作,自己进行角色分配,讨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演等。

提出要求:

1、每个小组从本小组调查到的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中选择一种作为表演主题。

2、表演的情景人物中要有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受到伤害的动物、植物等角色,重点以环境、动物、植物遭到破坏后的感受表演出人类破坏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以环境、动植物的口吻对人类提出要求。

3、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3分钟。

4、可以采用自己觉得更典型的案例。

5、表演必须是身边的小事,防止陷于大而空。

6、表演不要偏离主题或活动目标。

(二)、说一说从表演中得到的启示。(能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讲)

(三)、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读了科学在线,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每天,我们都要做出许多决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学穿什么,几点开始锻炼等等。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看似平常的决定和行为正影响着大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行为是怎样影响大环境的。

(二)探究新课:

1、活动——环境情景剧。(完成课前小研究一)

学生小组表演。

2、评价表演情况。

3、讨论

教师:学生从表演中感悟道理,自命题进行讨论。(完成课前小研究二)

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例:①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不乱到垃圾。

②真爱生命,从小动物做起。

4、交流 (完成课前小研究三)

教师:

①组织学生将自己在情景剧中得到的启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什么影响。

②今后我们再采取行动时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向人们提出自己的什么建议?

学生:提建议并交流。(可小组讨论)

5、小结:

随处到垃圾,随处丢弃废旧电池、打鸟、乱折树枝、花草,动物随地大小便等生活常见的行为,平时在我们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行为却影响着我们的“大”环境,也许你认为自己做些什么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人的选择综合在一起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导致环境的变化,所以,一个人的小行为其实并不小,它也影响着大环境的变化。

6、阅读科学在线。(完成课前小研究四)

①提出问题:环境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就受到影响,甚至是灾难,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60页的科学在线,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②学生汇报:科学在线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③生讨论: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④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的认识从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到自己生活的大的生态环境,再延伸到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圈是无法代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7、课下作业

整理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倡议,以本组喜欢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各组保护生态系统的倡议。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小行为大环境

行为影响环境:

随意排放污水使水受到污染

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有致命危害 农药和汽车尾气污染大气 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

第17篇:小行为 大环境 教学设计

小行为 大环境 教学设计

庞口总校——刘玉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2课小行为 大环境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及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小行为,学生经常遇到,深有体会,教材精选了生活中的四个常见场景,贴近学生生活,并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使生活再现,让学生在设计和表演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和理解小行为对大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历体会——评判——思想进步的全过程,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人平时的一些小行为或决定对周围生态环境有着怎样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材简析:

《小行为大环境》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的第三课。本单元包括三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和整理资料并使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三课之间是“认识生态系统——模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递进关系,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人平时的一些小行为、一些看似平常的决定对其周围生态系统有着怎样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及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由学生每天常做的决定入手,引发其对“这些小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从而导出课题。紧接着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力图使生活再现,同时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活动这一主题的基础上,以“为什么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的认识从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到自己生活的大的生态环境,再延伸到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圈是无法代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分析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分析说明理由。 2.能举出3个以上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3.能提出3条以上具体保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将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行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充分体会自己的小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境情景剧的表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材料准备:

与环境情景剧相关的道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述提出问题:

1906年,美国做出了保护黑尾鹿的决策,结果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我们每天也要做出许多决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学穿什么、乘什么交通工具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决定,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大环境?比如,我发现咱们班有的同学打完水,不将水龙头拧紧。同学们能说说这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吗?(学生站起来谈看法)

2.组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生活中的小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组内交流,小组汇总汇报)

3.引出课题:看来这些看似平常的小行为,也会影响大环境。(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活动1 环境情景剧表演。

通过上面的交流,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小行为同样会影响到大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58-59 页情景剧或你知道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中选择一个主题表演出来。

1.出示要求:

(1)每组选择一个主题、一个情景。

(2)表演的情景人物中要有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受到伤害的动、植物等角色。重点以动 植物、环境遭到破坏的感受及人类破坏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现出来。并以动 植物、环境的口吻对人类提出要求。 (3)每组上台表演的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2.学生选题,分工,讨论表演方法,并在组内预演。限时5分钟 (活动中教师不过多干预。巡视,可适当参加意见,帮学生准备材料) 3.分组表演(学生偏离主题或活动目标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4.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在情景剧中得到的启示与同学们交流。共同分析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什么影响。今后我们再采取行动时应考虑哪些问题?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你能向大家提出哪些建议? 5.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6.做出小结。

(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有人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你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P60科学在线。并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2.学生阅读。

3.学生汇报阅读带来的启示

小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地球的生物圈是无法代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保护生物圈,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师主要对学生环境意识是否提高做出评价)

四、作业(2项任选一个完成)

1.请同学们以“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如何做?”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或制作一期宣传画报。2.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小行为大环境

行为影响环境:

(1)节约用水,使水不受到污染。 (2)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有致命危害。 (3)农药和汽车尾气污染大气。 教学反思:

本课题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范畴,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教过这一课后感觉这一课的切入点非常的好,通过创设情景,再现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使这种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很积极,说明同学们在这方面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针对六年级的年龄特点,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前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指导,并且在发言、汇报总结等环节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针对课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许多学生还没有展露才华,显得意犹未尽,所以我考虑一节课的课时是否太少,可以再深化一课时,或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追踪反馈。

评价:

让同学们在情景剧中得到的启示与同学们交流。共同分析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什么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小行为,学生经常遇到,深有体会,教材精选了生活中的四个常见场景,贴近学生生活,并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使生活再现,让学生在设计和表演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和理解小行为对大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历体会——评判——思想进步的全过程,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人平时的一些小行为或决定对周围生态环境有着怎样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无论是知识的,还是能力的,都是很重要的。通过情景剧的表演,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生活,收获知识。同时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18篇:《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教学设计

《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爱的奉献》歌曲

组织上课

新授:导入语:刚才同学们欣赏了《爱的奉献》这首歌,从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的结果是美好的,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爱的使者。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咱班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希望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会非常愉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听到同学们自信地回答,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讲第18课第一目题——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板书)

首先进入本节课的第一板块:看行为,辨结果。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抢盐”的视频:

思考讨论问题:“抢盐”的行为对消费者自己、经营者、对社会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或结果? 学生讨论:

教师语:近两年来,我国社会上流行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网络名词所揭示的与“抢盐”行为完全类似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消费者自己、对生产者、消费者、对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结果,表现为有的人笑了(发财了),有的人哭了(花了冤枉钱),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看来,“抢盐”的行为已经直接或间接对自己或周围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结果。是不是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或影响呢?

展示:我们身边的事:

1、初一学生小明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社会福利院去帮助孤寡老人。

2、刘刚对老师的批评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旧经常迟到。

3、赵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节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

请讨论分析:上述三种行为分别会对自己或他人带来什么结果? 学生交流并得出结论:

每一种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自己或他人。 当编剧,编故事:张磊的故事 2010年12月30日,青海总队第五支队战士张磊收到河南省汤阴县某个“中心”寄来的关于该中心举办首届“2010年幸运读者”有奖活动的说明和一张无偿赠送的彩票,刮开兑奖区,张磊中了“二等奖”,对照说明竟是一台多功能家庭电脑。面对如此丰厚的奖品„„张磊会采取什么行为?他所采取的行为会有什么结果?请根据故事的发展,续写剧情。 学生发表看法

展示生活悟语:(课本P90页第一段)学生齐读并做标记。 过渡语:为什么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第二板块:看结果,找原因。 点击观看药家鑫杀人案的视频

思考:药家鑫一案给我们什么启示?设想一下,假如再给他一次机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会怎样选择?结果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语:我们认识到,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采取的行为不同,结果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药家鑫的行为给被害人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当看到被害人一家面临困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点击观看上海法学硕士微博认捐的视频 思考:他的行为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学生交流

教师语:为什么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点击案例:

1、为了锻炼新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做准备,中国羽联没有给参赛的队员制定具体的目标,队员们轻装上阵,奋力拼搏,包揽了2011年羽毛球亚锦赛全部冠军。

好的目的动机→恰当的行为手段→好的结果

2、建设湖南株洲“职业教育城”,湖南横石村汪家正家的两栋连体两层楼住房在被拆迁之内。4月22日凌晨5时许, “一两百人的拆迁队伍破门进入,把他们强行拉出去,把才8个月大的侄儿扔在地上不管。” 无奈的汪家正爬上房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汽油瓶,但拆迁并末因此而停止,直至自焚事件发生,目前汪家正仍在株洲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 好的目的动机→不恰当的行为手段→坏的结果

3、17岁少年小新(化名) 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为了筹钱上网,小新还把帮家里看台球桌挣的钱拿走。今年6月上旬,小新还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招来了父亲的一顿打骂。为了偷钱上网,他想到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晚上,看到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用菜刀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想到奶奶从小最疼爱自己,他在看守所里痛哭流涕。

不当的目的动机→不良的行为手段→坏的结果

知识点击:由于行为者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行为的程度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学生齐读并做标记) 第三板块:看自身,展未来 点击透视镜

1、看看本校或本班同学身上有哪些好的或不好的行为,试分析一下可能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2、反省一下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好的行为,谈一谈今后的打算。学生交流

教师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到同学们能正确的反省认识自己,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对我们寄予厚望

点击展示: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给全国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思考交流:展望未来,我们现在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教师语:三个板块的内容讲完了,我们本节课能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 点击展示:收获平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

你准备着——————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中学生因不明是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材料,小组合作制成课件交流分享。

第19篇:高尚的行为教学设计

《高尚的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瞥”的意思。

2、学习阅读批注法,能够初步进行自主阅读。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字里行间感受卡罗纳行为的高尚,受到熏陶。

学情分析:学生以前没有用过阅读批注法,这节课我主要以“扶”为主,让学生接触阅读批注,初步掌握阅读批注怎样写,哪些地方可以批注。

教学重点:感受卡罗纳行为的高尚,学习阅读批注法。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这节课继续学习《高尚的行为》,读课题。 (大屏幕出示表格)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弗朗蒂,他是一个(),科罗西是()的人,这节课继续充实这张表格,看一看卡罗纳和老师各是怎样的人?

二、分析卡罗纳,学习阅读批注

1、铺垫

师:这还得从头说起,当我走进教室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 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段主要在写什么?弗朗蒂他们几次侮辱科罗西?默读在课文中标出。 学生汇报

板书:

1、戳 扔 模仿 畸形人 妖魔鬼怪 残疾人

侮辱

2、变本加厉

3、学母亲卖菜

师:读读1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把这样的话写到旁边就是阅读批注。

师:(指着板书)中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这回科罗西还在忍吗? (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此时的科罗西怎么了?从哪里看出他失去了理智? 学生汇报

师:老师注意的是这个“抄”字,仔细品一品,想一想,如果把它换成“拿”行不行呢?

生答(预设,有一种气势,拿的很快,什么也不顾)

师:用的精彩,妙,把你们刚才说的气势、愤怒、失去了理智记在旁边,这就叫阅读批注。

2、进入

过渡:科罗西的失去理智砸到弗朗蒂了吗?

师:作为五年级的同学应该浮想联翩,想一想被飞来的墨水瓶砸到的老师会是什么样?(学生描述)

我们一起来看亚米契斯是怎样写的? 大屏幕出示(4—8自然段) 师:写得好不好,那里写的好?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没有直接写生气,而是从老师的表情、神态、语言来写,真的精彩,我们写作文时也要这样写。

师:谁来读老师的话?齐读

师:真有一种要吃人的架势,就在这时,谁出现了? 大屏幕出示(9——10自然段) 指名读

师:“瞥”什么意思?这一瞬间,卡罗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老师两次喊,事不过三,如果老师第三次喊,这个时候科罗西站起来,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本来就已经够可怜的了,对于科罗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卡罗纳猛然站起来,果断地说:“是我。”

师:一个“猛然”,一个“果断”你能读出什么来呢?透过这两个词,你能读出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仗义、善良、两肋插刀)把这样的话记在这两个词的旁边,这就是阅读批注。

师:通过这两个词我们把卡罗纳的善良,仗义,见义勇为读了出来,亚米契斯这两个词用得多好啊!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上这样恰当的修饰语,你的作文就具体了、生动了、形象了。

总结:我们细读,品重点词句,把我们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叫阅读批注。

3、学以致用 大屏幕出示:用批注这种方法,读一读描写老师的语句,圈画重点词句,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说一说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阅读 学生汇报

三、总结

大屏幕出示完整的表格 师:说一说你的收获?

阅读批注就是阅读时圈画出重点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四、作业

用阅读批注的方法预习下一课。

第20篇:文明行为在我心中教学设计

《文明行为伴我行》教学设计

一、选题背景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被爷爷、奶奶溺爱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通常是有求必应,趾高气昂。不知道谦虚,不知道礼让,更不懂得怎样与人友好相处。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讲文明、懂礼貌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礼貌待人。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探究式、问题式、搜集式、整理式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以及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仅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会使自己的人生过的更加精彩,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够规范自己日常行为。

三、活动重点:

让学生懂得讲文明、懂礼貌,懂得规范自己日常行为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看到的文明行为事例以及不文明行为事例 教师准备:有关讲文明、懂礼貌方面的歌曲

五、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法 共同探讨法

六、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老师都做了什么? (捡地面上的垃圾,不小心把学生碰掉并检起来) 在这里,老师在争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希望大家不但做个爱学习、守纪律的学生,同时也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

(二)组内交流,归纳正反事例

1、小组活动。

(1)将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事例进行汇总。 (2)将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事例进行汇总,并说说其危害性。

(3)小组成员共同活动,列举出本组内最能体现讲文明、懂礼貌重要性的两个事例(可以使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并准备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要求简单说出理由。

2、教师巡视:(主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以及结果进行肯定)

(三)组织交流,在对比中理解文明行为的好处

1、由八个学习活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本组选出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2、教师指导说明

3、教师进行总结。

(四)实践操作,加深理解文明行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快乐抢答

(1)课间不小心撞了同学说() (2)同学向你道歉后,你应该说() (3)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 (4)当看见有同学打架时,我会()

(5)在学校不打架闹事,不损害公物,不讲()

2、放声歌唱

吟唱文明礼仪方面的歌曲 3.火眼金睛

看两位同学的表演,说说哪一位同学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内容:

一个同学从教室前面冲到教室后面,把同学东西碰掉了也不捡起来;另一个同学从教室前面冲到教室后面,把同学东西碰掉了捡起并说声“对不起”。 4.演一演

(1)当你想向同学借书时,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2)当你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5、提出倡议:将讲文明、懂礼貌,内化为实际行动。

6、吐出心声

同学们,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在文明行为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呢?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敢于向对方承认错误,纠正错误的平台。在这里,请同学们能够大胆的吐出心声,真诚的向对方说一句“对不起”。

七、课外作业

针对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文明行为以及不文明行为展开调查

1、明确各小组的任务 2制作调查表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