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各种各样形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6 08:34:5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秋主持各样主持词

中秋晚会主持词

一、舞蹈:《秋月舞韵》

二、主持人出场

男:谢谢,谢谢*集团给晚会送来了如此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舞蹈,\"*职工中秋联欢晚会--暨*歌手总决选\"就在这欢快的《秋月舞韵》拉开了帷幕。

女:各位领导

男:各位同事

女:各位朋友,大家

合:晚上好。

女:秋风送爽,中秋月更圆。踏着时代的鼓点,我们又共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男:华灯绽放,天涯共此时。在这个万家团聚的节日里,我们*大家庭又欢聚在一起,共享这明月,共赏这美景。

女:此时此刻,天上的嫦娥想必也悄悄地探出头来,羡慕地注视着我们,……因为天宫太寂寞了。

男:此时此刻,月宫里的吴刚大概正手捧着桂花美酒发愁呢,……美酒邀谁同饮呢?所以他也只能羡慕我们。

女:是的。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千千万万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员工,才有了*这个大家庭的欢乐与祥和;也正是因为有了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昌盛。

男:是埃中秋合家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撩拨人心的中秋之夜,使天下所有人都沉浸在\"千里共婵娟\"的幸福之中…

女:然而,却有多少*员工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一些员工仍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不能与家人团聚,默默奋斗在全国各地生产经营第一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男:对,我们应该将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他们。

女:这最美好的祝福还是由总裁来送吧。有请公司总裁*先生作中秋致辞。

三、总裁致辞

四、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和选手

女:今天这台晚会由*、*、*、*和*联合主办。(依次介绍各集团员工)

男:这当中还有一群很特别的人,他们(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推荐第2篇:《各种找各样的纸》教学实例

《各种找各样的纸》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

附录一:活动示例——以教学主题“探究纸的特点”为例

【教材内容】认识各种各样的纸

【设计背景】:

本活动以学生熟悉的材料——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纸的性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种类的纸由不同的特性,为下一阶段利用纸的特性进行实际的运用打下基础。本节课借助DIS数字化实验中的力传感器和光照度传感器,进行探究活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直观、准确的证据。

【实验目的】

能够灵活运用力传感器等DIS设备,探究纸的特性。

【实验过程】

活动I:身边的纸

(一)活动器材

6种不同的纸(A4纸、餐巾纸、瓦楞纸、绘图纸、书写纸、图画纸)

(二)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观察:找一找图片上的房间里有哪些纸制品。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用纸做的?

3.交流:自己带来的纸制品。

4.小结: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用纸做的。

*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投影片有序地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物品名称及纸制部分;对带来纸制品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活动。

二、活动Ⅱ:纸的特性

(一)活动器材

A4纸、餐巾纸、瓦楞纸、绘图纸、书写纸、图画纸、DIS纸质承受力实验套件(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小型材料试验机)、纸的透光率实验套件(数据采集器、光照度传感器)

(二)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讨论: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点,怎样认识纸的特点?

2.活动: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比较不同的纸在颜色、厚薄、牢固度、透光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3.交流与发现:不同的纸张的颜色以及厚薄是不一样的。对于牢固度以及透光度不能准确表述清楚。

4.预想:对于六种纸张的牢固度和透光率依次排序。

5.设计:运用DIS纸质承受力实验套件和纸的透光率实验套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在大组交流基础上完善方案。

6.实验与交流:根据实验方案,完成6种纸张的承受力和透光率测试,收集实验数据,记录在任务单上。

7.小结:纸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纸它们的颜色、厚薄、粗滑、软硬、牢度、透明度等不同。

*认识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此项活动的重点,纸的名称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用纸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但所选的纸应有明显特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比较,发现更多的不同点。

可以借助尺来测量纸张的厚薄。

三、活动Ⅲ:了解新型纸

(一)活动器材

测温纸、夜光纸、家具纸、耐火纸、代布纸、清洁纸。

(二)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讨论:有些纸有特殊的本领。你见过哪些有特殊本领的纸?

2.交流:结合投影片或实物,让学生介绍新型的纸和它们的用途。

3.讨论:大家自己设想一些有神奇功能的新型纸。

4.小结:随着科技的发展,纸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各种新型的纸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除了教材呈现的几种特殊的纸,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更多有特殊本领的纸,重点介绍新型纸给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科学,体会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自己设想一些新奇的纸,如:我们做错了题目,不用橡皮去擦答题纸就能自动清除错的答案。

附录二:活动任务单

一、活动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纸张的承受力。

二、活动器材:

A4纸、餐巾纸、瓦楞纸、绘图纸、书写纸、图画纸、DIS纸质承受力实验套件(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小型材料试验机)。

三、小组分工:

1实验操作员

2传感器操作员

3材料操作员

4数据记录员

5组长兼汇报员

四、活动记录:

研究纸的特性

实验单

预想:请给六种纸张的牢固度和透光率依次排序

A4纸、餐巾纸、瓦楞纸、绘图纸、书写纸、图画纸

牢固度

透光率

研究纸的特性

种类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A4纸

餐巾纸

瓦楞纸

绘图纸

书写纸

图画纸

附录三:评价示例

评价表

评价内容

纸的特性的探究过程

评价目标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DIS实验操作能力

评价指标

自评

师评

参与合作

探究过程小组全员参与,合作完成。

探究过程大多数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完成。

探究过程只有个别小组成员参与,没有合作。

组织规划

实验过程中规划合理,组织严谨,效果良好

实验过程中规划较合理,组织比较严谨,效果一般。

实验过程中规划不合理,没有组织性,没有效果。

信息处理

DIS实验过程中操作非常熟练,数据完整有记录。

DIS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熟练,数据比较完整有记录。

DIS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数据不完整有记录有遗漏。

自我反思

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有详细的自我反思以及改进部分。

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有简单的自我反思以及改进部分。

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没有自我反思以及改进部分。。

推荐第3篇:《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过程,获得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也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为目标。 教材分析:

数形结合思想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多次用到,但系统地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本课教学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2.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洁性。化数为形往往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及其抽象的极限问题用图形来解决会变得十分直观和简捷。 学生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如用线段图解决分数乘除法的问题、用长方形模型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生有了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的基础。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所以学生还没有掌握用这一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过本单元的练习较其他版块内容来说具趣味性、挑战性,学生会乐于探索。

教学内容:教材107页例1,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 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认识平方数(正方形数)。

2、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策略:

学生主动探索和教师引导发现相结合。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课件,将学生优中差搭配分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感知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1、师生围绕什么是数学谈话,引入主题。

2、回顾以前学习中数形结合的例子。

3、总结: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例1,观察三幅图,数出每幅图中的小正方形个数。 (2)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副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预设一:1×1=1 2×2=4 3×3=9 预设二:1 1﹢3=4 1﹢3﹢5=9 (3)交流汇报

认识正方形数

把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

(4)照样子用算式表示出图4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困难的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图。

2、合作探究规律

(1)观察几组算式,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

预设:①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连续奇数;

② 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小正方形的平方; ③ 有几个加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④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师追问:第10 个图形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呢?)

3、师总结

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这就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三、应用规律 (1)填一填

①1+3+5+7+9=( )²=( ) ②4²=1+3+( )+( ) (2)算一算

①1+3+5+7+5+3+1=( )

②1+3+5+7+9+11+13+11+9+7+5+3+1=( ) (3)变式练习①练习二十二第2题。 ②108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第1题。 教学后记: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两点: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练习密度不够,不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推荐第4篇: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107-10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书的规侓,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侓。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与归纳推理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学习单(正方形、线段、圆形)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一提到数学一会想到什么? 预设:数字、图形、计算……

揭示课题:把你们说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一类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二)建立模型

一、教学例1 师:这是一组图形,你发现他们的规律了吗?请用数或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

1x1=1

2x2=4

3x3=9

4x4=16

1+3=4

1+3+5=9

1+3+5+7=16 展示交流: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

生:我是从小正方形的个数上来想的 生:我是从整个图形的面积上来想的 生:我是从每次增加的正方形数来想的

师:你这种观察的角度有点不一样,我们用不同颜色给区分一下(是将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纸条贴到黑板上)

虽然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把这三种方法整理一下,来看黑板,1x1还可以写成1²,1=1²,2x2=2²=4.1+3=4,所以1+3=2²,1+3+5=3²,+3+5+7=4²。

师:那你觉得图形中有数的影子吗? 生:有

师:那我们继续研究,大屏幕出示图形,你能知道这个图形对应的式子是什么吗?

生:1+3+5+7+9=5²

师:你知道1+3+5+7+9+11这个式子对应什么样的图形吗? 生:边长为6的正方形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师:我们能从图形中看到数的影子,从数中又能发现图形,那你们觉得数与形有关系吗? 生:有

师:那我们继续研究:

1、先观察这些式子的左边有什么特点?

2、再从左往右依次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师:先独立思考,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小结:从1开始连续相加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 练习:1+3+5+7+9+11+13+15+17+19= 1+3+5+7+9+11+13+11+9+7+5+3+1

二、教学例2

1、请看大屏幕,你发现这组算式的有什么特点吗? 生: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二分之一。

2、师:算式右边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有无数个

3、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解决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课件展示

我们通过图形发现,这组算式的结果有的同学认为等于1,有的同学认为无限接近于1.无论是等于1还是无限接近1,总之它跟1有关系。既然图形不能准确解释,那我们用数来试试:

(三)解释应用

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以形助数,以数助形,数形之间互帮互助,紧密联系的关系。

推荐第5篇: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

科目:小学数学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P107例1,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重难点: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 +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 师: 这道算式怎么样? 生:很长

师:我们的比赛规则是谁先算出答案者,就获胜。我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计算器,谁想用计算器计算? 好,比赛现在开始。 师在黑板上算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老师已算出答案,是1600,和屏幕上的答案比对一下,也是1600,看来我算对了。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你为什么能算的那么快? 我算的快的秘方是:......真的想知道?秘密就在这节课中,我相信在这节课中,只要你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寻找规律并且发现规律,你们也能像我这样很快地算出这类有规律题目的答案,我们一起来探究,好不好? 二、学习新知

出示课题 :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可能会出现以下疑问?(1)数与形有什么关系?(2)什么数与什么形结合呢?(3)数形结合有什么好处?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数形结合的世界,感受数形的奥妙。 阅读课本例1

(一)、观察这些数和形,你有什么发现? 学 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发现四: 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连续奇数,(都是从1开始的) 发现五: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针对学生发现,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讲解自己的发现。比如

1、

3、

5、在图中各表示什么?

(二)、根据发现完成例1下面的填空。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填写的。 (

三、)总结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的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呢?这个规律可以用到所有类似数的计算吗? 像这样1=1(2)=1 1+3=(2)2=4 1+3+5=3(2)=9,

1、

4、9叫做正方形数或平方数。

我们班76人,76是正方形数吗?能站成方阵吗?怎么样就是正方形数了?

判断对错:说明原因 1+3+5=3(2) () 3+5+7+9=4(2) () 1+3+5+9+11=5(2) () 三、应用规律

1 完成课前练习(体现最后一个加数+1)除以2就是加数的个数。1 2 完成做一做

3 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呢? 4 1+3+5+7+9+·········n=( )2 四、拓展知识

1、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所用到的正方形数是谁先提出来的吗?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还研究了三角形数,五边形数,六边形数等等它们的一些规律,如果大家有兴趣想了解更多,可以上网或阅读有关书籍进行继续了解,好吗?

师:不只是国外数学家对数形结合感兴趣,有研究,有贡献,其实我国数学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我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辉就研究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2、其实刚才的正方形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观察,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例如斜着观察,你还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生列式:1+2+1=2(2 ) 1+2+3+2+1=3(2) 师:边长为n的正方形,图形是什么样的呢?怎么列式呢? 师出示:1+2+3+......+n+......+3+2+1=n2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探索简单的数与形的关系,我们发现了数与形的密切联系。 欣赏华罗庚的一首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六 带疑问走出课堂 12×16=168 1+2+4+8+16+32=2(6)—1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形成性2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1-5章作业参考 第一章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形成性考核作业

概念解释

教学:P2+10~P2+12; 教学系统:P3+4~P3+8; 教学设计:P5+6~P5+12; 传播理论:P8-6~P8-2;

二、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三个任务)P4+5~P4—5;

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要素:意义P5+13~P5+17;要素(六点)P5-12~P6+5; 简述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1+8~P11+15;P11-8~P11-3;P12+6~P12+9;

简述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2-14~P12-12;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一般任务:基本特征四点P13+2~P14-12;四个任务P14-10~P17+16;

三、论述题

结合教学实践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P17-8~P18+9; 论述教学设计与教师传统备课活动的主要区别:提供“教师传统备课活动.doc”作参考; 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模式:P22-8~P22-4;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简答题

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可划分为哪四个阶段?P25+15;P26+9;P26-14;P26-1~P27+7。

2、教学设计的“史密期-雷根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0-10~P30-1。

3、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1-2~P32-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P34+13~P34-1。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5+2~P35+11。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27+18~P28+4。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P23+4~P23-4。

2、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P24+10~P24+16;

瑞奇6要素P24+18~P24+26;

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P24+29~P24+30;

3、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

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P24-5~P24-1; 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P25+2~P25+4; 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P25+5~P25+8;

第三章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分析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认知发展P38-2~PP39+1;

2、学习需求P42+7~P42+8;

3、学习动机P45+45~P45;

4、学习方式P53--7~P53-6;

二、简答题

1、四个阶段P39+6~P39+9

2、四步P44-14~P44-1

3、五个关系P53-2~P54+2;

4、四条P54+7~P54+20;

5、P56+6~P56+8;

6、P57+6~P57+8。

三、论述题

1、试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

答:从四个方面入手P48+2~P49-1。

2、试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答:四个方面P54-2~P55-5。

第四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教学目标:P61+9;

教育目的:P61-9~P61-8; 培养目标:P61-6~P61-4; 课程目标:P61+15~P61+17; 形成性目标:P68+15~P68+18; 行为目标:P67+2~P67+3; 表现性目标:P69+15~P69+17。

二、简答题

教学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三个方面P63+4~P63+5;P63-3~P63-2;P64-3~P64-2。 教学目标的各层次是怎样的关系?P62+5~P62-5; 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哪些?P65-11~P65-9;

新的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哪几类?三类P83-14~P84+16; 教学目标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P84-6~P84-3; 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有哪些?四步P88-9~P89+8; 行为目标的表述包括哪几个要素?P89+14~P90+1;

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主要有哪些?比较典型取向有七种:P90-10~P90-8。

三、论述题

1、试述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

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或五个类型。P76-7~P83+15。

2、试述教学内容选择的准则。三条准则P95+3~P97-3。

3、试述教学内容的组织。P98+14~P100-1。

第五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过程:P102-9~P102-1;

2、教学方法:P118-5~P118-3;

3、教学组织形式:P132+7~P132+11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三个方面P107-10~P109-7;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功能。三大功能P109-4~P111+11。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三对基本矛盾P105+11~P105+12。 简述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P119+15~P119-5。

5、简述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P127-4~P128+17。 简述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五步P129表5-4-1。 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P130-11~P131+14。 简述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优点与不足。P133+10~P133-3。

三、论述题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六个基本环节P111-10~P114+5。

2、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 P114+6~P115-8。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P125+10~P126-3;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册 P1 第一章

一、

1.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2、教学系统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组成的一个教学活动的运行系统,教学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每体等四个方面。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复杂运行活动,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有着比较具体的操作系统,它是以现代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合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指定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4、传播理论就是运用现代传播学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等,对相关信息传诵的过程与方式、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用和功能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解释与说明。用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各类知识、各种技能、思想观念、意识等)则是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 二

1、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从学校教育的意义上说,教学系统的普遍性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为学生奠定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第三,培养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P2

2、意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把握,良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素:第一,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第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第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教学每体的选择和运用。提溜,教学评价的设计。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程序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就是它对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有序的刺激项目(学习项目),学习者从他所知道的东西开始,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步骤学习,从而获得教学目标所要求他们学习的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注重和强调了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产生变化的一个侧面,即学习者变化的可观察性者这一个方面,但是它没有深入地考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心理状态以及许多无法通过行为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受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它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一是学习中存在着不同水平的认知过程;二是学习的积累及其合理恰当与否,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三是学习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不断组织和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四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认知的过程对学习的任务和行为进行分析。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虽然对学习产生的情境的理解与解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问题,是以教学的普遍规律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的。比较具体地来说,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包括了教学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中,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一般任务: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三,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四,教学过程相关措施的研究与分析。 P3

三、

1、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和决策的过程,所遵循的设计程序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和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热闹物;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设计和确定教学活动的起点状态;三是分析设计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教学的起点状态向教学的最终目标状态发展过程中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应当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等;四是考虑并研究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所应提供的学习知道;无是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测量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等。

上述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设计活动所设计的基本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应如何选择和组织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学评价——及时获得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激励学生有效学习?这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的基本矿家,在一般性常规教学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着都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基本要素,这会有利于形成比较全面、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2、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传统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的,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使用的教学媒体往往是教参给定的,以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为主,在表现力,重现力等方面上都存在不足。尽管使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但是使用的出发点不同。在这样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下,整合变成了简单的加法。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以前某个教学元素的替代,比如,用课件代替黑板,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非但没有促进教学的改进,反而使学生的手脑被机器所束缚,很人性化的过程变得呆板,没有生气,学生能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宝贵品质的机会被计算机剥夺。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 P4

3、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一,教学设计者个人基本条件的要求;二,教学实际者进行教学设计活动的特殊技能要求(第一,教学时间的规划技能;第二,教师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第三,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选择以及优化组合的设计能力。)三,教学设计者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第二章

一、

1、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际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化的操作样式,它用检阅的放肆,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哩念和有关理论。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是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因此,有不少学者将教学设计的模式称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二、

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视为应用科学,这个时期的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在第一阶段中,从事教学设计的往往是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专家,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则往往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执行专家所作的教学设计,即主要起着具体操作的作用。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者们侧重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强调用美学效果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专家的工作,而且也成为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工作。

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教学设计着重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阶段,在教学设计中起指导作用的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建构主义,第四阶段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进一步强调教师成为教学设计的主题,而不知识教学设计的执行者。 P5

2、第一, 将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环节。第二将教学分析明确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分析;二是学习者特征;三是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有三类教学策略:一是教学组织策略;二是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三是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3、第一,两个阶段四个环节。第一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形成阶段,该阶段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中心定义环节;二是特性。第二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创造阶段,这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作用模式;二是可行系统。着两个阶段和四个环节体现了系统的反馈与控制过程。第二,五个领域。这是教学设计过程在空间上展开而形成的。第一领域是创设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探索社会的特点和意义;二是创设未来系统的图景;三是准备设计。这个领域侧重于背景的创设,它是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第二个领域是知识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对知识系统进行探索,包括探索其社会特征和意义;二是构建中心价值和图景;三是探讨如何进行设计和对社会系统进行描述。第三个领域是形成设计和解决问题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形成设计的中心定义和系统的特点;二是设计系统的作用,设计可行的系统。第四个领域是探索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评价和选择。第五个领域是描述未来模式的空间。这五个领域在空间上性户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教学设计系统。

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以下九个阶段:一是鉴别教学目标;二是进行教学分析;三是鉴别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四是陈述作业目标;五是开发标准参照测验题;六是开发教学策略;七是开发与选择教学媒体;八是设计与开展形成性评价;九是设计与开展总结性评价。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第一,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这又包括内容和业绩两个方面。梅里尔把内容分为四类,即事实、概念、过程、原理。学习内容的业绩包括记忆、应用和发现。第二,呈现形式,这又包括讲解和探究。第三,呈现要素,这又包括一般性的要素和举例。其中一般性的要素包括定义、程序和原理。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使用于任何学科和任何教学情境,不过,它基本上是定位于集体教学。 P6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素;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三个主要问题即:一是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这是确定教学目标;二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三是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十个教学环节是指:一是确定学习需要和学许目标,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二是选择课题与任务;三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四是分析学科内容;五是阐明教学目标;六是实施教学活动;七是利用教学资源;八是提供辅助性服务;九是进行教学评价;十是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在这十个环节中,有就个环节都由教师自己完成,只有第六个环节是在教师主讲或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完成的。

三、

1、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作为教训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物,教学设计模式直接地、完整地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包括教学设计采取什么样的取向、按照哪些步骤进行、各个步骤如何操作等,这些指导对于教学实践工作者有效地进行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教学设计模式包含了关于教学设计的特定的理论、指导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有关的实践素材。这些教学理论可以转化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来源;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教学设计模式不仅直接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而且它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有着密切联系,包含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理念、取向、要素和操作程序,而这些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的管理,为了使教学工作有序到、完整地、有效地进行,就要加强这一部分的管理,而教学设计模式为这一部分的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P7

2、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

14个要素:需要的评估;考虑不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明确限制;形成广泛目标和可以观察的具体化子目标;生成与总目标和子目标相匹配的前测和后测测验;分析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类型并将下属技能序列化;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和准备状态;形成与科目和学习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选择每体以采用教学策略;形成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课件;对课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诊断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困难;在诊断基础上,对课件进行修改;开发有关安装和维持以及定期修理教学程序的材料和过程。 瑞奇6要素

六个要素: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建构评价过程;设计和选择教学传递的方式和方法;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安装和维持系统。 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

四个基本问题:学习者或受培训者的特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怎样评价和修改?

3、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

十个构成环节:一是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进行教学分析;三是确定行为、个性的准备状态;四是写出行为目标;五是开发与标准有关的测验;六是开发教学策略;七是开发和选择教学每体;八是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九是修改教学;十是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 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 九个构成环节: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分析;三是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四是作业目标;五是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六是教学策略;七是教学材料;八是形成性评价;九是总结性评价。 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

八个基本环节:一是学习者的分析;二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四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五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六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七是教学情境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八是教学评价的设计。 P8 第三章 一

1、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种种功能中的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2、需要通常是指实际状况与理想常模中的标准之间的差距,亦指“实际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个体的学习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个体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4、学习方式是指为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方法、途径的总和。

二、

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计划。这个步骤包括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等工作。第二步是收集数据;第三步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第四步是撰写分析报告。 P9

3、五个关系

在对待学习方式的问题上,特别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三是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关系;四是独立学习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的关系;五是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4、学习方式设计需要达到以下一般要求:一是多样性、完整性。二是有序性;三是适度的强化;四是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5、什么是内部参照分析法P56+6~P56+8;

所谓内部参照分析法,是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5、所谓内部参照法,是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6、所谓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P10

三、论述题

1、试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

答:从四个方面入手P48+2~P49-1。

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条件: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因此,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技术。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二是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三是似是而非和令人惊奇。第二,加强针对性的技术。在教学设计中,保证或加强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可以降低所呈现的新学习材料的生疏程度。二是向学习者说明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现有价值;三是逐步使学习者相信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对将来有价值。第三,建立自信心的技术。要使学习者产生足够强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学习者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充满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的。建立自信心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楚明确地向学习者阐明学习目标;二是课堂叫和学习任务循序渐进,使得学习内容容易掌握;三是允许学习者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和达到成功结果的程度。第四,产生满意感的技术。使学习者产生满意感的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对学习者的学习业绩提供反馈;二是鼓励作出概括、迁移。

2、试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答:四个方面P54-2~P55-5。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一般来说要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了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的知识都可以适用之外,还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科学精神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科学探究兴趣的目标;社会主任感的目标。第二,教学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提供问题情境;第二步是明确研究问题;第三步是进行研究设计;第四步是收集研究的资料;第五步是分析处理资料;第六步是得出研究结论;第七步是检验。第三,师生地位与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主题性是很显著的,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来源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第四,教学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仅要重视评价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评价学习的过程;二是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在作为评价之标准的教学目标上,要特别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目标;四是在评价方式上,要尽量注重采用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五是评价的标准、过程和方式都要尽量地个性化,符合学生个人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四章

一、

1、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她是指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的具体任务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在培养人上的具体要求。

4、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5、形成性目标也有人译为“展开性目的”、“生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它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形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过程性。

6、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P12

7、表现性目标:P69+15~P69+17。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学者艾斯纳在批判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形式。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独特性、首创性。

二、

1、

三个方面P63+4~P63+5;P63-3~P63-2;P64-3~P64-2。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2、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概念都属于教育目标所包含的范围,属于这个总概念中的不同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目标中的最高层次,它对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起者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它是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培养目标是基本的中间层次,它一方面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支配,另一方面又对教学目标起者制约、支配作用。教学目标是其中的最低层次,它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支配、制约,它的制定要以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3、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四种:普遍性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4、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第二类,过程与方法;第三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P13

5、

教学目标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6、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学目标;第三个步骤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形式(也称为教学目标的取向)。

7、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要包含四个要素:第一,行为主体;第二,行为动词;第三,行为条件;第四,表现程度。

8、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等。 P14

三、

1、

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或五个类型。P76-7~P83+15。

(一) 认知领域: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综合。

(二)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信奉、举止。

(三) 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模仿、整合、创作、熟练

(四) 行为领域:获取、同化、适应、施行和达成。

2、三条准则P95+3~P97-3。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 P15

3、一般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五章

一、

1、一般说来,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各对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为教学过程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2、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3、又称为“教学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

二、

1、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三个方面P107-10~P109-7;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P16

2、

(一)教学功能。教学功能是指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通过教学过程迅速有效地传播给年轻一代,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他们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二)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情感与意志品质、个性与体魄的健康发展,培养精神、探究与实践能力。

(三)教育功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和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深刻地熏陶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3、

(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教师,他们原有的知识未必能持续适应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面临着如何使教学内容转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并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的问题。

(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教学过程如何做到师生的“教学相长”。

(三)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教学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

5、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和系统。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些方法,能够掌握各个具体方法的特点、功能和作用,明确它们的应用的主要范围和适用的基本条件,从而使这些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5、第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第三,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6、第一步,创设问题的情境;第二步,选择与确定问题;第三步,讨论与提出假设;第四步,实践与寻求结果;第五步,验证与得出结论。 P17

7、主要功能体现在:

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

8、优点:(1)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2)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3)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缺点:一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二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

1、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六个基本环节:教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感知、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P18

2、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思想:一是系统思想;二是整体思想;三是效率思想。

3、(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P19 第六章

一、

1、教学情境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2、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法规政策、科学技术、师资力量、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3、评价活动主要是对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以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地搜集信息、饲料,分析、整理,对教育几哦啊学的活动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系统过程。

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和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

5、前期分析是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一项技术,即在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使设计工作有的放矢、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有序高效地进行。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三部分。

6、教学策略设计是在一定理论和经验模式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每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合理和油画地处理教与学的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P20

二、

1、教学情境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2、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4、情境的真实性;

5、情境的可接受性。

3、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随着现代教学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现代教学环境的要素结构推动现代教学环境功能的发展和内容变化。一般来说,现代教学环境具有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娱乐调节和美育五项功能。

课堂的物质教学环境设计有:课堂座位设计;课堂教学用具设计(计划课堂教学用具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固定的设施;

2、设备;

3、教学材料;

4、可见性;

5、灵活性);

4、内容分类

由于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学校先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活动和主题活动七类。 组织形式

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 指导原则

三条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P21

三、

1、意义

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1、改良教学结构;

2、更新教学理念;

3、促进真实性学习;

4、培养素质和深化学习。功能

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功能:

1、提高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2、增强协作活动、实现学习交互;

3、提供多种情境,实现研究型学习;

4、使用多种建构工具开展学习;

5、提高趣味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你对教学情境的认识(略)

2、一般方式有: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以创设活动化情境为例:一年级的“找位臵”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的设计是让小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教师预先制作的有座号的电影票,自己去寻找事先设计好的座位号,在不长的时间内,一些学生直接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一些学生与同伴进行短暂交谈后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臵。老师则为学生放映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并随后提问了辨认方位的相关问题。 P22

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的核心假设将个体与环境密切的联系起来,环境与行为是相互界定的,行动是主要的分析单位。

信息加工理论打破了行为主义避而不谈的心智的瓶颈,提出了心理的运行模型,形成了二元论的框架:外部世界被内部大脑的不同记忆结构所表征;外部世界中的人类行为是用内部过程和机制来解释的。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和哲学的认识论,大致分为三种表达形式:外源建构主义、内源建构主义和辨证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主动的学习者,人必须为自己建构知识,因而采用“脚手架”、“认知学徒”、“随机通达”、“抛锚式”和“协作式”等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的另一个理论。它试图完善认知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不足,特别是信息加工依靠长期储存中的规则和概念,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而忽视了大量文化的和物理的情境脉络。情境认知更注意与压缩内、个体和群体的活动、文化的意义和差异、工具(包括计算机工具和环境)以及所有这些因素的互动。

4、猜小学数学谜语 活动目的:

通过猜小学数学谜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敏捷性;培养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学习。 活动内容:

猜小学数学谜语。一共准备了五道谜语,它们分别是: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谜底是:“三”。

解释:“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所以,谜底是:“三”字。

(3).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是:“相等”。 (4).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是:“倒数”。 (5).八分之七。(打一成语) 谜底是:“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 活动方式:

这个活动适合于安排在小学二年级。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是负责走上黑板写出该组组员想到的答案,每个小组的组员围成一个圈坐,方便互相讨论。活动正式开始,老师提出第一道谜语:“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学生听了谜语后,小组进行讨论,想到答案后,组长马上跑上黑板写出答案,每道题限定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超过了2分钟,组长就不可以上黑板写答案了。接着,老师讲出谜底是“王”字,核对答案,答对的小组加10分,答错的和没有作答的小组不能加分。老师先叫答对的小组的组长站起来解释他们小组是怎样得出答案的,然后老师自己再解释一次答案。然后,全班同学为答对的小组给予掌声鼓励。接着,老师提出第二道谜语,第三道谜语,第四道谜语,第五道谜语。(每一道谜语大概用7分钟,五道谜语一共35分钟)。活动结束了,进行评比奖励和惩罚,第一名的小组给予热烈的掌声表扬,最后一名的小组就要小组组员一起唱歌。(5分钟) 注意事项:

假如有两个小组的组长同时跑上黑板写答案时,要避免组长之间相撞;还有,组长跑上黑板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撞到书桌或同学。 活动时间:下午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教室 P23 第七章

一、

1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与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往往一种媒体很难边县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多种媒体组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

3问题表是列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目标(或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 4经验之塔是美国媒体教育家戴尔提出的,它将媒体提供的学习经验进行排列,形成金字塔状,由下而上分为11种层次。“塔”的最低层的内容提供的学习经验最直观、具体,逐层上升直接感觉的程度越来越下降,趋向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

5教育媒体与教学媒体大致相同,但教育媒体包括教学媒体,它的外延从宏观到微观更为广阔,而教学媒体一般为微观的情况。 二

1教学媒体的性质: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从属性和能动性。

教学媒体的基本功能:教学媒体一般是灵活可以替换的;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地方和善于表现的内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适用的“超级媒体”,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存在使用某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情况,既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为使用媒体不会“自动”促进学习。 P24 2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5条: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教学活动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运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又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资源环境条件, 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设备条件、社会环境和资金技术等可能实现的情况;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各种教学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对应于某些教学活动特别有效。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的、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 3教学性原则 标准性原则 技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实时性原则

4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

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4、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

5、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5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

教学媒体的可适应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对学习任务的适应性。

教学媒体的可利用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利用媒体时,操作控制的难易程度;学习者对媒体使用时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者本人的操作难易程度;学习场所、办学单位提供利用该媒体的难易、方便程度。

教学媒体的低成本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媒体的购臵、安装与制作成本;媒体利用时的使用成本。

教学媒体的高效能性与前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低成本、高效能”的媒体选择原则。 P28

7、就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遇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教学评价的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

8、回忆性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地再现教学中呈现过的知识,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释意性地陈述知识。

9、结构化回答题目要求学生确实地产生或建构一个答案。这个回答包括在现场情形中观察到的行为、模拟中的行为或书写回答,以及用笔纸测验的书写答案。

10、识别性题目要求学生从一组可选择答案中识别或鉴别出正确答案。这类题目可用于评价识记类的言语信息知识,也可以评价利用智慧技能的分析和规则的使用。在识别正确答案时,可能要求学生应用规则或概念。可采用多项选择、配对和判断正误等多种测试形式。 二

1、答:

1、向被试者说明须知;

2、试用;

3、观察教学;

4、后臵测试和问卷调查;

5、归纳和分析资料;

6、报告评价结果。

2、答:第一,智能是多元化的。第二,智能是可以发展的。第三,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第四,智能通常以一种复杂的形式整合运作。第五,智能是情境化的。

3、答:学习目标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成绩认定。P29

4、答:第一,重视评价而非测试。第二,评价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它是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是在额外的时间里强加进来的。第三,重视生态效度,在实际学习状态下的评价才可能是较佳的一种预测。第四,设计智能评价的工具,直接观察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种评价工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第六,评价时要对个别差异保持敏感。第七,提供具体反馈,帮助学生辨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答:学习目标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成绩认定。

三、

1、试述教学评价的观念、功能和种类。观念P226-4~P226-2;

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或给以价值判断,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功能P228-4~P229-1;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教学评价的四个功能,即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到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它是对教学现状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诊断,以便为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 激励功能: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在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

调控功能: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的信息。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空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教学功能:评价本身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 种类P230+1~P233+2;

按评价基准的不通,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按评价的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行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通,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试述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原则P233+3~P234+12;

教学评价应观测以下几条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根据科学。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 地位与作用P234+13~P235+13;

1、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活动是渗透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的。它的实施的次数和次序是由教学设计本身的内容、具体过程的需要决定的,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同时,在按一定程序完成各个设计环节之后,各个设计环节之后,对其进行总结性的成果评价,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把评价作为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事。

2、评价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评价活动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决策信息。决策过程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始的决策过程,另一种是优化的决策过程。

3、教学能调节教学设计人员的心理因素。教学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改革思想的实践活动,要使教学设计人员富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必须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调控,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和改革的动机。没有评价的教学设计,其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得不到及时认同,必将打打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P30

5、试述学习结果评价的内容,试编写一份学习结果评价方案。第245~246页 p31

6、试述多元智能的内容和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指导原则。答:(1)、评价应是长期的。 (2)、评价是多维方式的。 (3)、评价为教学提供信息。 (4)、重视非正式评价。

(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7、试述常规教学检查及评价的改革、方法。答:改革:(1)、常规教学检查。

(2)、教学常规检查的评价体系改革。

方法:(1)、采用档案袋评价法,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2)、采用专题作业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采用测验法,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学期和学年报告法,进行综合评价。

第九章 教学设计案例

一、简答题

1、试述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

共性特征:形象性 情感性 独创性 个性化 实践性 个性特点:(1)、教学艺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2)、教学艺术的规定性与灵活性。 (3)、教学艺术的高精度和高难度。

(4)、教学艺术的示范性和影响的直接性。

2、简述制约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答:(1)、师德修养。(2)、认知水平。 (3)、思维品质。(4)、个性与人格特征。 P32

3、简述教师教学艺术及其风格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答:(1)、模仿性教学阶段。 (2)、独立性教学阶段。 (3)、创造性教学阶段。

(4)、形成教学艺术风格阶段。

二、论述题

结合实例说明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教学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对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在教学的导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努力体现出新颖独特的创新。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以实现对反馈的优化控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力争使每个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自己最好的发展。在这种能够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教学艺术显示出新颖独特的个性特点。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教学活动充满着艺术的活动,教学活动明显地显现着常教常新的鲜明特色,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开始体验教学艺术的魅力。

推荐第7篇:平形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关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剪刀、平行四边行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设问: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学过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逐一显示图形)。翻书79页。

(3)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式正方形的计算公式:s=ab .s=a2

(4)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中校门前的两个花坛。

(5)设问: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如果我要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引起知识的冲突,长方形的面积会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会算。

2、导入:

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合作交流、推导公式。

1、猜想:

同桌答作,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电脑课件出示教材P80方格图。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下面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这个长方形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m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数完后把结果填入P80下面的表中。

(3)同桌合作完成并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6)引导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试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1:等于6×4=24。

生2:也就是底乘高。

师:也就是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验证:

(1)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2)学生动手操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教师巡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3)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剪拼的方法。

(4)电脑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吗?

②拼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的面和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6)汇报:

①拼出来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通过剪拼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可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

(2)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数学中一般用S来代表图形的面积,用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用字母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来。(s=ah)

4、应用

(1)出示教材81页例题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交流汇报作法和结果。

5、质疑

学生看书80~81页,质疑

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完成课本82页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鼓励多种方法。

2、小小判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m2,它的高是4m,它的面积是8×4=32(m)。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3cm,高7cm,它的面积是3×7=21(cm2)。

(3)一个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40m2,它的高是5m,它的底长40×5=200(m)

4、完成课本83页练习十五第5题。

分析题意,学生试做,汇报讨论方法,说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有何感想?

推荐第8篇: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对称形与生活的关系,巧妙地设计对称形并应用到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感受、探究领会的过程中,使用剪贴等方法,完成运用对称图案装饰生活物品的设计制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应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设计并巧妙应用对称图案装饰美化生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1、请三位戴有对称图案面具的小精灵上讲台。(吸引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三位精灵的面具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用新学的数学知识点来欣赏。

生:两边的图案是对称的。

2、师:不仅如此,今天憨豆先生来了,但他要考考你们,除了面具,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的?

生:门、蝴蝶、蜻蜓…

师:看看憨豆先生的脸是对称的么?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建筑、名族风、银行汽车的标志等等…

生活中的对称形无处不在,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巧用对称形。(点题)

活动2【讲授】欣赏感受对称

1、师:图片欣赏几张自然界中的对称形,谈谈给人的感受。

生:宁静、整体

师: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

活动3【讲授】探索对称图形的剪法

1、如何用一张纸剪出单独对称纹样?

生:将纸竖着对折。(请同学演示)

师:除了竖着折一次,还有没有其他折法?

生:斜着折。(学生展示对角折)

教师展示剪团花的过程以及讲解花纹元素。

活动4【活动】探索连续对称图形的剪法

2、师:怎样一次剪出多个连续的对称纹样?拿出白色纸条,自己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看哪个同学能剪得又快又对。

学生自己尝试。

教师展示各样的成果,有剪断的,有错的,欣赏分析各种学生成果。讲解剪连续纹样的要点,两边不能剪断

活动5【活动】探索色彩

1、师:不仅图案丰富,色彩也十分重要。欣赏这两幅作品,哪一副的色彩对比更强烈?

生:第一幅

师:不错,很明显第一幅色彩搭配更醒目。接下来我们为几朵小花找朋友,找出与花朵色彩对比最强烈的小伙伴。21cnjy.com

学生上台展示。

2、除了与背景对比强烈,各种颜色在剪贴的过程中还可以往上叠加。请学生上台展示。

3、师:对称图形应用非常广泛,你们想应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装饰房间、墙壁、窗户…

活动6【作业】动手实践

巧用对称形,运用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装饰作品。

温馨提示:

1、根据模板,设计所需纹样,粘贴位置;

2、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醒目;

3、小组合作完成,合理分工;

4、注意安全及环境卫生。

活动7【活动】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推荐第9篇: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1:《形的魅力》教案

课题:第一课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六、作品展示:

篇2:形的魅力教案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3、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同时培养学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材料。(如:广告纸、挂历纸、彩色纸等可以来拼贴的材料。

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形及形的分类。

(2) 发展阶段

出示课件

(3) 拼贴一幅画

让学生选择一些材料,剪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形或不不规则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意识地进行组合,创作或模仿大师的作品完成一幅画,可以是抽象的画,也可以是具象的画,如风景画、人物画、等。

(4) 收拾与整理

3、课后拓展

篇3:形的魅力教案

课题: 形的魅力 _ 主 备人: ____江艳茹_____ 学科:美术 年 级: 五年级 ___ 课型: 造型表现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动眼、动

二、教材分析《形的魅力》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领域。教材的要求是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呈现出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于一体的美术课。

五、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推荐第10篇:各种各样的形教学设计

各种各样的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分解的方法,发现和了解生活中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形概括,初步掌握观察和概括的基本方法。

2、运用剪、撕、卷的方法将各种基本形进行合理组合。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概括生活中物体形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组合。

教学难点:剪、撕、卷等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图片、七巧板、其它各种基本形状等

学生:七巧板、其它各种基本形状、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游戏

玩《七巧板》,并进行简单组合。

2、导入课题——各种各样的形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用基本形概括所看到物体。

师:魔方、电车、钟表是什么形状的?

生:

2、小游戏 《找朋友》

出示一张图片,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看出图中物体的形,并快速举起手中相应的形状为胜利者。

3、说一说,生活中你熟悉的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生:

4、欣赏教材,了解制作过程及方法。

制作方法:(1)确定主题

(2)用彩纸撕或剪出图形

(3)组合粘贴

三、运用新知

1、运用剪、撕、卷的方法,将各种基本形进行合理组合,创作一幅漂亮的作品。

2、教师辅导

四提升新知

1、学生作品展示

2、交流评价

3、谈一谈收获

板书:

各种各样的形

制作方法:

1、确定主题

2、用彩纸撕或剪出图形

3、组合粘贴

第11篇:《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巧用对称形 》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应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制作出优美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应用,巧妙地选材设计,装点生活。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如何设计对称的花纹。 应会:设计出美观的对称形装饰生活。

能力: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对称形,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与审美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在巧用对称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利用对称形装饰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的应用对称形,使其具有美感。

四、学习材料:

彩纸、剪刀、胶、对称图形、希望重新装饰的生活用品。

五、

六、教法

(问题发现与探究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示范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操作实践法、小组评价法)

教学过程:

一、实物展示

教师活动——拿出一个对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

1、这张剪纸有什么特点?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有对称的装饰花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并回答。

(色彩、花纹对称等)建筑上、衣服上、窗帘上等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课要讲的对称形产生兴趣。培养其观察、记忆生活的能力。

二、竞赛游戏

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在两分钟时间里,哪一个组能够剪出漂亮的对称的图案。

由蝴蝶的美好寓意引出吉祥图案,借用具象物品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理解部分吉祥图案代表的含义。

设计美丽的蝴蝶,布置教室,评出最美丽的蝴蝶。让学生体会怎样设计优美的对称花纹。 引导学生选择能代表自己思想的表现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在竞赛的环境下设计出对称的图案。 设计意图——游戏创设,调动创作兴趣。

三、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如何利用对称形“巧”装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课件看一看对称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服装上的对称形。 ②家居用品上的对称形 ③艺术品上的对称形。

④……

1、对称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最想把它装饰在什么地方?怎样装饰?

2、欣赏书中学生作品,分别装饰了什么地方?怎样装饰?

3、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提前通知学生带一件需要重新装饰的生活用品。

学生活动——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完善自己的想法。

1、怎样利用对称形装饰生活用品?

2、怎样设计制作? 设计意图——解决本课的难点。启发学生如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四、操作实践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帮助其完成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制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五、作品展示

教师活动——鼓励有创新的学生。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重点介绍创意。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领略动手制作的喜悦,增添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将相关知识综合运用,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我在本可做了有效的尝试。本着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形来难度并不大,但如何剪出美观的对称图形,并给予自己要表达的心愿,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作品,与学生达到创作的共鸣。结合《吉祥纹样》一课,让学生欣赏对称的吉祥纹样,简简单单的动物、植物、人物

却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只有作品注入了作者思想情感,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陈慧茹同学设计的蝴蝶祝老师永远美丽;闽杰设计的仙鹤立寿桃祝班主任健康长寿;

设计的花希望妈妈象花一样美;有设计一对小鸟的,希望天下儿童快活成长、、、、、、、课间,学生纷纷拿着作品向我表露,我被学生天真善良的心感动了。本节课的意义已远远超过让学生设计一件对称图形上,学生体验到美是建立在求真求善上的,美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

第12篇:《渐变的形》教学设计

《渐变的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渐变”的基础知识,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第一“形”,发挥想象,来创作表现“渐变”后的第二“形”,培养平面渐变构成艺术的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表演等多种形式去了解渐变,表现渐变,并能设计、绘制有趣的渐变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和同龄人的作品,感受并体验渐变的形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渐变的形的特征与规律,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由观察渐变的形,学会合理分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渐变的形;能设计新颖、有趣的渐变的形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俄罗斯套娃,重复的格子、渐变的格子作业纸各一张。

学生:水彩笔、记号笔、剪刀、彩色纸、胶棒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它叫——俄罗斯套娃,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2、(PPT展示,打开以后一层一层变小)你发现依次排列的这些娃娃有什么规律?与重复的形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问:这种变化是突然一下子达到的吗?(不是)是一种怎样的变化?给这种变化取个合适的名字吧。

出示课题《渐变的形》。

二、说说、做做,分类了解

生活中渐变的例子非常多,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类。如果找出了其中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今后的美术学习,指导我们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图形。同学们,与老师一齐找一找好吗?

1、分析、思考,体会大小渐的变。

像刚才的套娃那种排列的情形还有很多,(PPT出示塔、蛋糕、树叶、花朵、洋葱头等图片)大家仔细看,它们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师生交流:都是大小上发生了渐变)

我们可以将他们归为一类,来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吧。(生:大小渐变)

2、观察、比较,认识方向的渐变。

PPT显示“大小渐变”,出示大小渐变的树木图片

(PPT接着展示)看,这幅图片中的大树排列与刚才的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基本形的方向变化了。

像这样图形的方向逐渐变化也是渐变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为它命名为——(生:方向渐变)

同座间交流: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种类型的渐变?(日出日落、旋转木马、钟面上的指针)

3、赏析、操作,领悟形状的渐变

(1)今天,老师还带来一段视频,请仔细看,用心记住视频中日食时太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教师有意念出渐变过程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给学生一个时间节点,帮学生有效抓住渐变过程中的某一点,记住这一时的形状特征。)

你能用简洁的线条将这种渐变画出来吗?(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老师提供的作业纸上画)

简评学生的描绘,问:原来的形是什么?渐变后它变成了什么?渐变前后的形状一样吗?这种渐变的形式与前两种又有不同,可以叫做什么?(形状的渐变)

看到这种形状发生渐变的例子,老师想到了种子发芽。你们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咱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待会看看哪个四人组找出的例子合适、贴切(生物进化、小鸡出壳、月的阴晴圆缺、小蝌蚪变青蛙、金蝉脱壳、毛毛虫变蝴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回答,渐变是某一段过程,和蜕变不是一码事)

(2)有很多大师也喜欢创作这样有趣的图形,我们来看(欣赏大师作品)。

(PPT显示几幅形状渐变的图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是怎样逐渐发生变化的。(师生讨论、交流)

小结并指出图案、图形的区别:像这样有装饰味的花纹或图形,称为图案。多用做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的装饰,有别于图形。

4、出示色彩渐变的图例,引导学生发现渐变的第四种主要形式。

(色彩的渐变)

三、辨辨,议议,巩固新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渐变的主要四种形式,让我们一同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吧(PPT展示四种渐变的形式)

2、考考你:看你的“火眼金睛”能否很快从下列图形中辨认出它们?(PPT显示多幅图片,请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哪种渐变形式。(介绍埃舍尔大师,欣赏埃舍尔作品)

小结:许多时候,渐变形式不会单独使用,在一幅图上可能会有几种渐变的形式综合存在。另外,渐变的形式并不止今天学的几种,还有其它,如:疏密、浓淡等„„

3、看,这位同学学习了本课,做了这么一张作业,你能为他评什么等第?(举例辨析同学作品中的优缺点),强调渐变是一个过程。

四、赏赏,学学,操作技巧

1、欣赏同龄人的奇思妙想。

2、操作小窍门

(1)PPT展示依据渐变的格子绘制渐变的图形

(2)PPT展示剪贴添画

(3)教师演示快速剪贴

五、想想、练练,构思创造

1、请你设计一组渐变的形,你打算采用渐变的哪种形式?用什么方法表现?用怎样的形状?(简单交流)

2、作业要求:

(1)绘画或制作一幅渐变的图案或一组渐变的形,注意表现出形状、大小、方向或色彩等逐渐演变的过程。

(2)可以表现自然生活中渐变的形,也可参考范例图片,进行创作。

3、作品展示、评价。

总结:同学们的作品反映出高度的智慧和技巧,老师很欣赏。渐变的形在带给我们变化美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秩序美(出示幻灯片),显得活泼,有个性。

六、看看,动动,开阔眼界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渐变的形,了解了渐变的几种主要形式。渐变是图案构成的一种形式,具有一种节奏美感,给人们带来一种特殊的视觉享受。它被广泛运用于广告、效果图、建筑上,看,大师们的作品。

2、欣赏《千手观音》剧照,带领学生做一做,用肢体语言实际表现方向渐变之美。

结束语:罗丹曾说过: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希望你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事物,并创造出更美丽的世界。

第13篇: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实物投影。

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把图形与算式一一对应起来,找出图形和算式存在的相互关系。

1=(

)2 1+3=(

)2 1+3+5=(

)2 (2)老师:先填一下算式括号。 1=(1)2 1+3=(2)2 1+3+5=(4)2 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 ”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提问③: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图形构成小正方形的个数) 提问④:算式左边加数(除1图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

1、

3、5……n,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计算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加数和的一半等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 老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 提问②:从左到右连续相加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老师小结:有些问题通过画图,把数字、算式转化为图形,利用图形解答,更简洁直观。 3.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1)学生读题,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观察点阵与算式的对应规律,再填空。

1 ②1+

4 ③1+4+4

④1+4+4+4

⑤……

⑥1+4+4+4+4+4 第⑥个点阵图中有多少个点?

如图,是用棋子摆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需要7枚棋子,摆第2个图案需要19枚棋子,摆第3个图案需要37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则摆第10个图案需要多少枚棋子?

①6+1=7 ②6×(1+2)+1=19 ③6×(1+2+3)+1=37 …… ⑩

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图形可得:第一个图形有1个点,可以写作1+(1-1)×4;第二个图形有1+4个点,可以写作1+(2-1)×4;第三个图形有1+4+4个点,可以写作1+(3-1)×4……则第n个图形的点数就可以写作1+(n-1)×4。当n=5时,点数为:1+(5-1)×4=17(个)当n=6时,点数为:1+(6-1)×4=21(个)。 思维训练

第1个图案有7枚棋子;第2个图案有19枚棋子;相差12;6的2倍;第3个图案有37枚棋子;相差18;6的3倍;第4个图案有61枚棋子;相差24;6的4倍;……第n个图案有3n(n+1)+1枚棋子;相差6n;6的n倍;那么所求摆第10个图案需要棋子:3n(n+1)+1=3×10×(10+1)+1=331,即摆第10个图案需要331枚棋子。 教材习题

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1.42+32 72+62 2.第6个图形中有6个红色小正方形,18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中有10个红色小正方形,26个蓝色小正方形。 练习二十二

1.第5个图形最外圈有小正方形个数为112-92=40。道理略 2.画图略 第10个数是55。

3.三角形个数:1 4 9 16 周长:3 6 9 12 问题:(答案不唯一)如第10个图的周长是多少?含有多少个小三角形? 4.200×2=400(米) 5.妈妈:第二幅图;爸爸:第三幅图;小兰:第一幅图。 6.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7.关系:①两边各是1,往中间数是左右对称状,数字相同;②且左右两边往中间数的第二个数,等于所在行的行数减1;下一行的数等于上一行左右两数的和。

8.* 因为大正方形面积=(a+b)2,四个小图形的面积之和=a2+b2+2ab,所以(a+b)2=a2+2ab+b2。

1.学生对富有情趣的古代著名数学问题很感兴趣。

2.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培优的学生来说,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已经在前面接触过“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往“数形结合”思想这一方面靠拢,帮助学生突破难关。

1.教学时,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可讲古代数学故事。

2.老师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题。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

第14篇:《数与形》教学设计(成)

《数与形》教学设计

阿城区玉泉中心小学 郑海英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双面胶,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能说出这样的算式,我差不多就能脱口而出。你们信吗?

2、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找同学来出题,老师来和你们比赛,看看我是不是和传奇的那么快,好不好。我先找三名同学来出题。为了公平起见,为了我没有蒙你们,夜为了证明答案是否正确,我找两名同学用计算机计算,来验证结果。好不好?

3、活动开始:学生出题(一共出3题)老师边听出题边板书,然后快速说出答案。给你们一次机会,不知道,那我说100

4、师:怎么样?是不是特快?想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方法,直接告诉你答案就不好玩了,还是你们自己研究好不好?但是现在我可以给你一点点的提示,我是借助图形来发现这个方法的的。(板书:“形”)

5、师: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数与形”。(完成板书:数 与)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拼摆) 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提问:那个小组发现了老师的方法。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师补充解释: 第一组汇报:1在哪?3在哪?这下小正方形的个数和就是1+3的和。每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 ,所以1+3他们的方法可以怎样算? 这一组的表现怎样?我把他们的方法先写在黑板上。 第二组汇报:三行三列,也可以算成3的平方。) 师:那么我把这组同学汇报的方法还原在黑板上(一边拼摆一边讲解)

4、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生1:1+3+5+7+9=52。 生2:1+3+5+7+9+11=62。 生3:1+3+5+7+9+11+13=72 师:那么这些同学的猜想他们认为加数有几个,和也就是几的平方,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都可以这样计算吗?有人摇头有人点头,认为可以的说说你的理由,认为不可以的也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吗?

小组活动:那么请在小组里说说说理由。 汇报:

1、应该是连续的基数

2|、所有的基数,必须是从1 开始的

3、面积单位更好一些。

师:你们看借助图形来说理由我们就明白了,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的平方(板书:1的平方,并贴1个小正方形),课件演示:1+3的拼法。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师:那看来只要是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5、练习。

(1)1+3+5+7+9=(

)2;

1+3+5+7+9+11+13=(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 师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出示练习纸)利用规律,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6、师小结: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看板书说出黑板上3道计算题) 师:老师这个方法算的快吗?巧妙吗?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板书:思考)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那么计算问题能借助图形来思考,图形的问题会不会蕴含着数的规律呢?

三、练习巩固

1、(出示课件)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师:请你认真思考、观察,上边的图形和对应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交流。

生:

1、中间的蓝色每次增加一个,红色就增减2个

2、每个图形两边都是固定不变的3个图形

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蓝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1个,红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2个。为什么蓝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1个,而红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2个呢?

生汇报,然后到前面指图进行讲解,教师随机提问:稍等一会,在哪里增加的? 师:解释的特别清楚,(出示课件讲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图形,若要增加1个蓝色小正方形,其上方、下方就要各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在第二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蓝色小正方形,则红色小正方形就要增加几个?

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各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呢?你能写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师请学生介绍:第6个图形有„„第10个图形有„„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能不能解释计算的道理?先说蓝色的?

生汇报。 师:因为蓝色从第一个图形开始就有一个,后边的就依次增加了一个,所以有几个图形就有几个蓝色。 师:蓝色的你知道了,但是红色的是多少个呢?能不能也解释一下道理,在小组内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8+2+10 等于22 生2: 26 方法一样算的结果却不一样,因为这是第10个啊,如果个数更多,这样一个一个加,是不是更容易出错,有麻烦,那么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

生3:一边汇报方法,一边指一指 师:指图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红色小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板书: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2、师:其实数和形之间还有着很多的奥秘,有的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如:这是一个圆,这是3个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1)、师:上方有图,下方有对应的数字,请你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生:第2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第3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第4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4。 学生:是第几个图形,其中就有几行小圆。 师:照这个规律往下画,你能画出来吗?图形下方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第5个、第6个、第7个图形下方的数,你能不能很快写出来? 师请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师请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师:图形中的最后一行是第几行?含有几个小圆?

师:现在如果老师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呢?现在我们就不画图,算一算,第10个图形下方的那个数是多少?能算出来吗?动笔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介绍方法。

(2)、教师介绍“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55个小圆能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而且这个三角形的每一行的小圆的个数分别是从1到10。

师:回过头来看看。

3、

6、

10、

15、21呢?它们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

1、

3、

6、

10、

15、

21、

28、55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请同学们想一想,28后面的下一个三角形数是多少?(36)

师:大家再看黑板上的正方形,一个图形,如果是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如果是9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拼成大正方形。你有什么想法?还是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师:像

1、

4、

9、16这样的数,我们称之为“正方形数”。16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多少?(25)

师:其实正方形数和三角形数还有更密切的联系呢?

想知道吗?正真想知道?睁大眼睛看着(出示课件)

9是一个正方形数,可以拆成两个三角形数,而且这两个三角形数还是相邻的,任意一个正方形都可以拆成两个三角形数相加的和,好玩吗?有趣吗?看来数和形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联系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当中,就有很多数形结合的例子,想想看有没有过?从幼儿园时就有过了,幼儿园或者你的妈妈是怎么教你的1+1等于?

你在想想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有没有过?

学生汇报:学习分数,学习小数,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师:我们六年级这个学期有没有很多? 学生汇报:圆的面积 师:(出示课件)一年级计算时用小圆形、学习分数用到了图形、分数乘法借助了图形、这个学期我们画了很多的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刚才有的同学也提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周长我们都能用数的运算来解决。看来数形结合在我们小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都在运用,是不是。

四、回顾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了什么?(数与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

1、计算当中可以通过形发现其中的简便方法

2、数与形可以互换,遇到难算的数可一想到图形, 评价:相信你以后的学习方法一定相当灵活

3、遇到问题时应该见数想形,见形想数 师总结:其实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的研究很深入,他对数和形之间他的感受是(出示课件)他的感受和我们同学们会不会产生共鸣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15篇:《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东镇西街小学

宁李然

教学目标: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能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爱上美术。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画。 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手拍拍》, 认识“小小手”。 提问:我们能用小手做一些什么事情?

2、小结:手是我们人体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生活、劳动、学习都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师生互动,进行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手形。游戏规则:教师或一个学生各种有趣手形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其余学生跟着做出同样的手形并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比一比谁变的花样多,反映快。

2、指导学生学习描画手形的方法。

(1)提问:你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将刚才做的有趣的手形描画下来吗? (2)一两名学生上台尝试 (3)教师点评比、修改、示范。

3、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1)提问:这些手形,像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3)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4、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将所描画的手形“变一变”。

教师点评,修改、示范。

小结: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小小手,想象画成好朋友。

三、指导学生欣赏范画,学习方法。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

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说明作业要求:动一动手,把手的外形描下来,添画成有趣的图形。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将学生作业,集中展示在黑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所“变成的好朋友”。

3、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

4、给你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5、教师点评比作业。

总结: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第16篇:数与形教学设计[全文]

米东区第十联盟片区公开课

数与形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

李 玲 2015年10月10日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发现自己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那就是像1+3,1+3+5,1+3+5+7,1+3+5+7+9+……这样的算式我都能快而准确的算出答案,你们信吗?

生:不信

老师出一个算式大家一起算。

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样算的快而准确呢? 生:想

师:其实呀老师是借助于图形(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数与形)。板书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我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最少再拿出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拼),在图2的基础上最

少再拿出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又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跟着动手)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图,完成学案一

3、图2和图3各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1) 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1×1=1=1 2×2=4 =2 3×3=9=3 还有其它的算式表示方式吗?

1 1+3 1+3+5 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1=1 1+3=2 1+3+5=3

(2) 观察图和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1:从图1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的基础上分别加3,加5.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它“”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小组2: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小组3: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几的平方。举例说明

小组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加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举

222222

例说明。

小组5: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几的平方。举例说明。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发现,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二

1+3+5+7=( )2 1+3+5+7+9=( )2

------------------------------=92 学生借助图形加以验证。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从数思考了形。那下面就利用我们刚才发现并加以验证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完成学案三 (1)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2)做一做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第2题 拓展题:

2+4+6+8+10+12+14+16+18+20=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早就学过图与形。想一想有哪些呢?

第17篇:《教学设计》形成性作业一

形成性作业一

一、填空题

1.教学活动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

),因此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 )的变化所引起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3.学校教学活动是实现人类认识和个体认识之间有效联系的重要(

)。

4.教学(

)是学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5.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

)性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除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着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

6.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 )控制及调节的过程。

7.有关的研究还表明,元认知能力的获得并不单是由于个体的成熟,而更是由于个体的学习,个体若缺乏基本( ),那么即使到了成人阶段,在这方面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8.学习风格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带有( )特征的学习倾向与策略。

9.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 )特征联系在一起。

10.学习风格体现出个人的( )性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的一种偏好。

二、单选题

1.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 )。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B.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2.按照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的观点,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3种成分组成。其中元成分的作用是( )。 A.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 B.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联系和反应 C.选取问题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相联系 D.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

3.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 )特点。 A.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 B.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 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4.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 )。 A.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B.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C.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 D.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

5.从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呈现形式、呈现要素三个方面考察了教学材料设计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 )。

A.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B.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C.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 D.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6、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填写在( )中。 A.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B.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C.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D.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

7、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 ( )。 A.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 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越弱越好

D.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8.( )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A.泰勒B.布卢姆C.霍恩斯坦D.梅里尔

9.“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 )。 A.学生B.识别C.帮助D.文章

10.“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 )。 A.写出B.给予C.填写D.完成

三、简答题

1.瑞奇总结归纳教学设计模式的6个要素分别是?

2.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那8个基本环节?

3.从学校教育的意义看,教学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4.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有哪些意义?

5.学习需要分析中需注意哪几个的问题?

6.根据我国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包括哪8个分目标?

三、论述题

试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第18篇:《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东营区英才小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对手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手的作用,并能自主地摆出各种手形进行描绘.

2、能产生联想,掌握描画手形和想象添画的方法,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爱护自己的手,启迪学生要善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表现能力,感受到艺术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画。

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师:(出示魔法小手评比台,解说规则,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可爱,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给你们猜个谜语,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配乐谜语) 师:猜一猜,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师: 对,大家真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大家举起自己的双手),人类勤劳的双手能创造出无数的财富,手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这节课尤其与手有关,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可爱的双手进入本课的学习创作。(课件出示课题,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师生互动,做一下手形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手形。小组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再想还有哪些手形。比一比哪个组变的花样多。

(表现好的组会获得魔法星)

2、指导学生学习描画手形的方法。

(1)既然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手形添画,那么你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将刚才做的有趣的手形描画下来吗? (2)指名一两名学生上台尝试 (3)教师点评比、修改、示范

师小结并贴教具卡片“摆手形”、“描画手形”

3、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1)提问:这些手形,像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3)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师小结并贴教具卡片“想象”之后再“添画“。

4、引导学生回顾作画步骤:

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三、创作欣赏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可边欣赏边构思自己的作品,构思好了自主开始创作。师巡视,适时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创作速度,最快速度画好,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四、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让贴上作品的学生介绍自己所创作的作品。

2、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品,好的作品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一颗魔法星。

3、教师点评比作业,适时奖励。

师总结: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五、拓展延伸

观看一组手形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第19篇:手形添画 教学设计

《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手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手的作用,并能自主地摆出各种手形进行描绘;

2、产生联想,掌握描画手形的方法和想象添画的方法,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手、常洗手并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启迪学生要有经常用手创造生活的意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表现能力,感受到艺术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画。 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1、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可爱,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给你们猜个谜语,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猜一猜,这则谜语说的是什么?)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

对,大家真聪明,原来是我们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大家举起自己的双手)

2、我们的手都有哪些特点呀?生说:它有五个手指头。

3、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手,那老师问你们手都会做些什么呢?(生举例说:我们穿衣、吃饭需要它,洗脸、刷牙需要它,写字、画画需要它,拍球需要它,弹琴需要它,帮助妈妈干活需要它„„)你们说,手是不是很能干啊?

小结:手是我们人体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生活、劳动、学习都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师生互动,进行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手形。游戏规则:教师或一个学生各种有趣手形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其余学生跟着做出同样的手形并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比一比谁变的花样多,反映快。

2、指导学生学习描画手形的方法。

(1)既然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手形添画,提问:你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将刚才做的有趣的手形描画下来吗?

(2)一两名学生上台尝试 (3)教师点评比、修改、示范。

3、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1)提问:这些手形,像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3)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示范把所描画的手形“变一变”。

小结: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小小手,想象画成好朋友。

三、指导学生欣赏范画,学习方法。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

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说明作业要求:动一动手,一人或两人一小组把手的外形描下来,添画成有趣的图形。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将学生作业,集中展示在黑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所“变成的好朋友”。

3、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给你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45、教师点评比作业。

总结: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第20篇:《手形的联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以手的外形作为联想,在观察、概括外形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巧妙地在手形上稍加变化,创作出各种新的、有趣的手形画,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主的一堂美术课。通过游戏、观赏、体验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能力,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与想象,表现出有趣的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感受多种艺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造型表现、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探索手形与身边熟悉事物的联系并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根据手形的不同变化,探究手形的表现与组合。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投影仪。

学生:彩色笔,大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表演手指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总结手形特点。

二、观看多媒体,活动体验。

1、教师演示

2、学生尝试

三、欣赏学生作品,利用同龄人的范作启发学生想象。

四、欣赏画家作品,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试着模仿画作中的手形。

五、艺术实践

学生独立创作,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评价

根据不同的作品给出不同的评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美。

七、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向生活延伸。

各种各样形教学设计
《各种各样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