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3 08:34:3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 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推荐第2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五、教师小结:

《滁州西涧》: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近观: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已有雨意)平望: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雨至舟横)

————急雨船空,无人光顾。

推荐第3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代背景。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

1 / 2

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2 / 2

推荐第4篇:《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重点)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重点)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难点) 【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引发读诗兴趣。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入手,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出画面,读出诗味。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那我就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提示,老师联系了前文,大家可以联系后文考虑。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无人”“舟自横”“幽草”) 师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试试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生自由发言,师肯定发言中的合理部分。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师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推荐第5篇: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

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教学目标】

1 / 6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

,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

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

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

2 / 6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景色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3 / 6

4 / 6

5 / 6

6 / 6

推荐第6篇:29《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五、教师小结: 《滁州西涧》: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近观: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已有雨意)平望: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雨至舟横) ————急雨船空,无人光顾。

推荐第7篇:《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爱心

用心

专心

1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

爱心

用心

专心

2 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孤”、“独”——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

)=(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爱心

用心

专心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教学目标

赏析 教学过程

朗读全首词 体会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爱心

用心

专心

4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爱心

用心

专心 5

推荐第8篇:《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一、解诗题

1、同学们,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韦应物)来,叫一叫。好的,有谁听说过他?

2、同学们,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是著名的四大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滁州西涧》。(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滁州西涧

齐读 师:涧指的是什么?(简笔画解析涧)。 滁州西涧指的是什么?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滁州西涧”就是写的——滁州西边的涧水。

3、为什么诗人会对这滁州西涧情有独钟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出示全诗)

二、感诗韵

1、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古诗,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流畅;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学生自由读诗。)谁愿意一个人来读读。指三名学生读。评价。(从正确流利上评)

2、诵还讲究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己再读读,这回注意体会体会节奏。

指名读。再指名读。全班有节奏地齐读。

3、评:读的真好!读古代诗词,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很有节奏,还读出了它的味道。

三、品诗意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边听边感受: 《滁州西涧》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师范读

2、预设:

 宁静 换个词说,很寂静,寂静,很静谧,很幽静。板书:幽  优美 板书:美 合起来就是: 幽美  野 野的意思就是:荒凉 板书: 荒凉

3、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滁州西涧》。齐读。真幽静啊!

(一)师:反复吟诵这首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1、从 “幽草”感受到美

师: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呢?低声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闻到什么气味吗?

生:(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未经践踏,还有清香。。。) 师:读出幽草带给我们的感受。评:读出荫绿、繁茂的感觉。

师:诗人看到这样的幽草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出示草的图片) (引导理解“独怜”:偏爱,特别喜欢,只爱) 诗人只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师:“独怜幽草涧边生”这行诗的意思是——? 生:(我)惟独喜爱这涧边生长繁茂、未经践踏的草。

(我)特别喜欢

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幽美呢? 预设一:

生:我还从“鹂鸣”中感受西涧静谧的美。 师:说起黄鹂,我们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预设二:

生:我还从 “深树”中感受到西涧的幽美。 “深树”怎么理解?(茂密的树)

1)师:闭上眼睛,想象“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西涧的上方树林深处传来黄鹂的鸣叫。 师:多美的景色啊!诗人看见黄鹂了吗? 生:(没有)

师:只听见——生:黄鹂的鸣叫。 师:想亲耳听听吗?(课件放录音)

师补充:多么婉转动听,清脆悦耳啊!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你的想象中去!? 一生朗读。评价:真动听呢!谁和他比一比? 再指名读,谁评价一下?你想读吗?

师评价:我仿佛听见了黄鹂在林木深处欢快鸣叫,诗人四处张望,无奈林木茂盛,无法找寻黄鹂的身影。

2)师采访:你在这万籁俱寂之中,突然听到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会很高兴,心情快乐!

师:是啊,诗人来到滁州西涧边,看到脚下繁茂、茵绿的草特别喜爱,又听见西涧上方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清脆悦耳的啼鸣,怎能不心情愉悦呢!

来,我们来把前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此时的愉悦! (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男女生合作读。) 生:会感觉这里富有生机。 生:会感觉这里真寂静啊!

生:更加静中显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情趣。 师:真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啊!想读吗

师:你听,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不仅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相反的,倍显其静。这就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板书:以声衬静)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生齐读。

(二)再读这首诗,你又从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的荒凉?

1、生:我从“野渡无人舟自横”里感受到滁州西涧很荒凉。

师:说说理由。(野渡:郊外荒凉地方的渡口)请你来读这一行。

师:还有谁也从这一行诗中感受到了荒凉,你也来说一说。(引导学生从 “无人”中理解体会。)

2、师:大家体会的真好!渡口本来应该乘船的地方,而此时的渡口空无一人,为什么这个渡口此时连船家也回去了呢?你知道吗? 预设一:

生:因为这里很野,野说明这里很偏僻,很少有人来。(也更进一步说明这里很荒凉。) 预设二:

因为天色已晚。(从哪里看出来?“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晚字看出来天色已晚。) 预设三

生:因为“春潮带雨晚来急”意思是下了一场春雨,下雨就更没有人来了。船家干脆也回去了。

3、师:“带”换成“伴”行吗?体会体会。 师: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大屏幕:出示资料)

师: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能加上你的想象,把你感受到的画面说一说吗? 同桌先试着说一说。

反馈:先读诗句,再说画面。

生一: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打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诗人站在渡口边,发现渡口一个人也没有,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看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拌随着涧水的流动,在那里随波漂浮。

生二: 晚雨急至,春潮上涨,雨声潮声合在一起多么热闹。而等到这场春雨过后,一条渡船,横在河上,寂静极了。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吧(齐读)

6、一场春雨过后,一叶小舟独自横浮,随着涧水的涌动,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感慨万分!!了解诗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韦应物吗?

(课件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与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他有志改良而又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此诗就写在他卸任滁州刺史之时)卸任:指官员离职。、

了解了诗人写诗的背景,你有什么发现吗? 1)诗人写小舟实际上是他自己矛盾的处境

这渡船象是善解人意似的,正和诗人恬静闲淡的心情相映。看着这自由飘零的小舟,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朝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想改良又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2)诗人对草的偏爱 实际上是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诗人此时一个人赏山水,感到很孤独 4)诗人在借景抒情。抒的什么情?

偏爱之情、向往之情、孤独之情、矛盾之情、无奈之情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7、师总结:是啊,诗人韦应物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吟诗一首(引导诵读)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不爱——黄鹂深树鸣, 无奈——春潮带雨晚来急,

只见——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借景抒情)

8、(课件播放音乐画面)

这一天,诗人一个人来到车马到不了的滁州西涧,站在涧边,看到脚下繁茂、茵绿的草特别喜爱,又听见西涧上方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清脆悦耳的啼鸣,高兴极了!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西涧的潮水拍打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流动,横浮在那里。

你能把你整首诗中的意境描述一下吗?(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林木葱茏,树荫浓密)

9、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 ,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地诵读,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有感情地诵读)

四、比诗风

1、在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和韦应物同样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怀念官位和优厚的俸禄不能决然离去。只好任其自然,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就是——王维。(课件出示《鸟鸣涧》)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自己读读这首诗,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体会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 同:1)、《鸟鸣涧》,《滁州西涧》都写了春天的景物(鸟鸣和涧水),突显山的静谧,都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诗人都是借景抒情,透过山水,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露无疑。

3、女生齐读《鸟鸣涧》)男生读《滁州西涧》 (大屏幕出示两首诗) 小结:看来一首好的山水诗,总是写景如画,动静相映,借景抒情!

五、唱诗美

1、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急,野渡舟横,虽然字字写景,实是字字表情;虽然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的心境。实在是值得我们大家反复诵读玩味,我们将把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能背诵出来吗?

(配乐,音乐声中背诵整首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古代的人们总是为自己喜爱的诗词谱曲吟唱。我们一起来欣赏吟唱。(播放乐曲) 六:拓展:

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其他的旋律把这首诗唱一唱。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诗画出来。

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诗改成一首优美的散文游记,写下来。

推荐第9篇:《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文学常识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三、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其作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四、读:语速,语调,节奏

五、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明确: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明确: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5.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6.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明确: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明确: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六、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推荐第10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第11篇:滁州西涧教案[版]

《滁州西涧》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1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2 “孤”、“独”——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

)-(

)=(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

3 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教学目标

赏析 教学过程

朗读全首词 体会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

4 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第12篇:《滁州西涧》教案 用于合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第13篇: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拼音

chú zhōu xī jiàn 滁州西涧

zuò zhě :wéi yīng wù 作者: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 独怜幽草涧边生,

shàng yǒ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 上有黄鹂深树鸣。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 春潮带雨晚来急,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14篇: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 滁州西涧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 滁州西涧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别称,韦苏州。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信仰,道教。职

业,诗人。文学家。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

苏州。从肃宗广德二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

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年谱。1岁 玄宗开元25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

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

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

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43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六月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44岁 德宗建中元年在长安闲居。45岁 德宗建中二年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46岁 德宗建中三年仍在尚书比部员外郎任。47岁 德宗建中四年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48岁 德宗兴元元年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罢任。49岁 德宗贞元元年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正四品下。50岁 德宗贞元二年在江州刺史任。

51岁 德宗贞元三年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52岁 德宗贞元四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53岁 德宗贞元五年仍在苏州刺史任上。54岁 德宗贞元六年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55岁 德宗贞元七年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60岁 德宗贞元十二年本年十一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

第15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诗中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古诗:

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你能不能看图片猜出古诗。

二、初步理解古诗: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学呤诵:

⒈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⒉指名读,读后点评。 ⒊分组读。

⒋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⒌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四、悟诗意:

1、小组讨论悟诗意。

2、小组分组展示诗意,汇报交流。

人闲桂花落: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夜静春山空: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时鸣”怎样叫呢?写夜静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3、配乐吟诵赛诗境。

五、展诗篇:

1、看《鸟鸣涧创作故事》,想象故事情节。

2、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大自然,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现在就动笔用文字来描述《鸟鸣涧》的美景吧。

第16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3、对比古诗感受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诗意。

2、背诵古诗、并能正确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诵读感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国学经典很盛行,央视的《经典永流传》就把中国的一些经典诗歌改编成乐曲,我们今天就欣赏一首改编自王维的《山居秋暝》。观看视频,再谈谈你听过这首歌以后的感受吧。 2.回顾以前学过的王维的诗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挥,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

3.今天我们为您要学习王维的一首诗《鸟鸣涧》,分析“涧”字,注意读音,解释,写法。4.再识王维

作者介绍:王维 (701-761) 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连续写下了 五首诗送给友人。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凑,体会情感。2.抽读试读,看谁读的好。

3.齐读思考:全诗围绕着那一个字展开描写的? ——静

写出了谁的安静的特点?——山

4.作者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哪些景物?

——夏季夜晚 ——人、桂花、月、鸟鸣

三、走进诗歌,体悟静

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山的寂静。 1.分析诗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闲:突出人的闲适

桂花落:天籁之音,悄无声息

空:与白天的热闹形成对比,更多想象的空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月出:月光的动感

鸟:山的寂静,鸟的鸣动,鸟鸣山更幽

(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的静谧、人的闲适) 2.自己谈谈对每个诗句的理解。

3.通过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齐读古诗,再次感受(听音乐跟读跟唱)

四、对比古诗,感悟不同

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静夜思》唐 李白 《鹿柴》唐 王维

2.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交流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练习

1.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2.涧的意思是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静。

4.这首诗描写的动静是花落、月出、鸟鸣。

5.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首诗:诗歌如花,如同身临其境。6.请按诗的停顿和重音来背诵一边。

六、板书设计

《鸟鸣涧》

人、桂花

月出、鸟鸣

动 静

第17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诗歌挑战赛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也带大家,玩一个游戏,诗歌挑战赛。我出上句,你对下句,或者我出下句,你对上句。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附加题: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背一遍吗?

诗歌挑战赛第二关。附加题: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背出来吗?

诗歌挑战赛第三关。附加题:这三句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谁发现了? 二. 认识诗人。

1.这三个诗句,都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唐代诗人王维。(板书)

2.你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看。老师请电脑网络帮忙,找到了诗人王维的这些资料,一起读一读。听老师读。

(仕途就是做官的意思,后来王维做到了尚书右丞,所以世人也称呼他为王右丞,他的诗集被成为《王右丞集》。) 三. 解读诗题

1、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王维的一首诗。看老师写课题。板书。

2、指名读课题。谁会读课题。读的很准确。

3、解“涧”。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写法,右边是间,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左边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水。是的,那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次,老师请来了字典来帮忙。 一起读一读涧在字典中的解释。 两山之间流水的沟,见过吗?想看看吗? 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4、美不美,带着你的感觉,再来读课题。没感觉到美。再来一次。说说看,鸟鸣涧,这个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5、老师要告诉大家,鸟鸣涧其实是个地名,就在诗人的好朋友皇甫岳家的附近。开元十年,诗人一路游历,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诗歌记录了下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鸟鸣涧这首诗歌,去看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四. 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大声读诗歌两遍,争取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只要他读的是准确的,通顺的,咱们就给他一颗星。评委们,拿好你的笔,做准备。评价。 3.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五. 寻找诗眼,感受情境

1.在诗人的眼中,鸟鸣涧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作者把他所有的感受都凝缩成了一个字,嵌在了这首诗歌里,这个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你发现了这首诗的诗眼吗?

2.为什么你觉得是“静”“空”呢?你从哪里感觉到鸟鸣涧“静”呢?再次默读诗歌,想一想,圈一圈,划一划,哪些句子,或者哪些词,甚至哪些字让你感受到了鸟鸣涧的静。3.汇报。

4.我和大家的看法还真不一样,这首诗明明处处都在写动啊。

这首诗写到了人,有人肯定是动的(人闲),一颗颗的桂花从枝头飘落,这也是动。(花落),月亮从山边出来了(月出),鸟儿被惊动了,扑棱棱飞起来,在山涧里发出清脆的叫声,(鸟鸣)。都是动词,读了这些动词,你还觉得鸟鸣涧这地方是很安静吗?

板书:,越动越安静,动反而衬托出了环境的安静,这就叫 “以动写静”(板书)。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感受鸟鸣涧的静。全体起立,先让你的心静下来,空下来。你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几口,听到老师说,起,再开始读。 六. 拓展阅读

1、读《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就是这样一个空灵的地方,吸引的诗人流连忘返,一口气创作了5首诗歌,取名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老师找来了其中两首,自由地读一读。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不需要注释,我们也能看懂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所以诗人苏轼才这样评价王维。

2、再读苏轼的评价。

古人诗书画不分家,王维,还有苏轼都是当时非常出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鸟鸣涧的书法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抄写诗歌。想不想自己也来写一幅。咱们就写楷体。拿出你的书法练习纸,你可以按照我们现在的排版方法,从上往下写,也可以模仿古人的方式从左往右写。注意一下排版,想好了再下笔,写完了如果对这幅作品很满意,也可以在后面署上你的大名。

第18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第19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鸟鸣涧》教学设计

桶井完小

晏光伟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昨天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课堂检测:

1、解释字义。

涧: 闲: 惊: 时: 2.默写《鸟鸣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二首。 2.同步练习做完。

板书设计: 鸟 鸣 涧

唐 王维

花落

人闲 山中月夜 月出

鸟鸣

《鸟鸣涧》教学反思

陕县第二小学

薛国峡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有的同学说:“原来桂花有这么多种类。不过,我觉得书上最好画出春天才有的景物会好些。”挺有道理的。这就是新课程培养出来的敢想、敢问、敢说、敢挑战的新一代。

第20篇:《鸟鸣涧》教学设计

2016年春通江县空山乡中心校新入职教师合格课六年级下册语文

《鸟鸣涧》教学设计

授课人:空山先念小学 唐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味本诗所描绘的静谧清幽的美丽意境

3、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

体味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清幽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这个美好的日子,美丽的季节老师想带领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出示图片,谈感受。

2、你知道吗在唐代有位诗大诗人他一生把他所有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因此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如同这春景一样动容,宋代大文豪苏轼高度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王维

(设计意图:古诗意境本身比较抽象,学生难以体会其中意境。而王维山水诗又特别美,因此想通过美景一开始就将同学们带入美的体验之中。并且对诗人王维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喜爱之感,进而让同学们对他山水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山水诗的代表作品——《鸟鸣涧》 王维简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出节奏

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与情感)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倾听感受其中韵味、节奏与情感。

2、学生自读古诗。

3、指明个别朗读。

三、结构梳理、整体感知。

1、多美的一首古诗啊,这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春夜) 夜色中王维在这山涧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仔细地找一找并圈出来。 (花、夜、山、月、鸟、涧)

2、在这深深的夜色中这些动人的春色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妙变化?

3、白天这山中的一切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4、深深的夜色中诗人为何能体会到大自然的这一切微妙的变化呢?

四、细读品味,体味静谧清幽与宁静

1、这细微的渐变在他心中似乎在生根发芽,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 细细品味理解感受这每一句诗里的情致吧

同学们看见过桂花吗?你听到过他的声音吗?但王维在那个夜晚他却看到了却

听到了

2、夜很静人也很静,静得连桂花落的声音都听得见——人闲桂花落。寂静让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在寂静中月亮出来了,山雀竟然被明亮的月光惊动了 时断时续在山中鸣叫在山涧中回响——时鸣春涧中

四、情感升华,学习表达效果

同学们再仔细想想不是很寂静吗?却听得见桂花落地,鸟鸣啾啾,山涧潺潺,这是为什么呢?

以声衬静表达效果——如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地听见了同学们笔纸间沙沙的声音。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看似万物静寂,实则万般生动。这首诗就像欣赏一副有声有色的春山月夜美图。静谧、清幽、和谐、美好。 课外拓展王维山水诗

五、板书设计

落 夜

以动衬静

静谧

空灵 月

出 鸟

鸣 水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