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2 08:33:5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 (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3、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问题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问题二: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问题三: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问题四: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问题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问题六:“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问题七: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推荐第2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词及词牌名

提示:“浣”的读音

2、对苏轼做简单了解,提“轼”字的写法

提示:苏轼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走进苏轼的内心。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读得字正腔圆。读得琅琅上口。读得声声含情。 生自读。

同桌同读,读准读通。 指名读。

齐读

提炼朗读方法:读的时候要注意,初读慢一些,与现代文一样,按词语的构成及意义停顿,一般为二二三断句,读出节奏感,抑扬顿挫。 理解小注:老师发现大家把小注都读进去了,好,小注往往告诉我们许多写作的背景。小注的意思。

大家都达到了第一条要求,部分同学已经达到了二三要求,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 (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写景 抒情

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试一试,读出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感觉。 指名读

齐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想要读到第三条要求,还需要好好理解这首词,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生自读

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练笔,师巡视。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板书: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子规暮啼 生个读。

师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 师:那如果我们嗅一下呢?

课件播放大自然背景音乐,流水,鸟叫。老师配乐范读,师:你闻到了什么?

(闻到了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闻到了兰牙的味道。闻到了松脂的问道。闻到了春天的味道) 师:好啊,那就读一读吧,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生个读。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

(轻快、高兴、流连忘返、神清气爽„„)。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作词背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人问候……(苏轼应该是惆怅的。) 师:是的,你能读出这份美丽的哀愁吗? 女生读,男生读。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预设:珍惜时光、不服老、热爱生活、乐观旷达„„) 珍惜时光,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不服老,门前流水尚能西。 小注, 你关注了吗?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往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中国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的。而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

理解人生哲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不服老、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生读下阕。

师: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在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

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呢? 板书:乐观旷达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我们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这样的态度呢?

(面对因退休而萎靡不振的老年人;激励受到挫折而消沉的青年人;当我们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之时,我们要用这三句话来鞭策自己)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能声声含情地再读读这首词吗? 生个别练习。生个别配乐朗读。生齐读。

师:许多诗人也和苏轼一样,历经坎坷,但他们总是乐观向上,你看 老师导语,学生朗读千古名句。

大家马上要离开这个校园,面对“离别”(课件出示),你会留恋什么呢?(生:校园的老树;忘不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忘不了我们的操场和欢乐的笑声)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希望大家珍惜彼此,多一些乐观,今天我来仿写一下《浣溪沙》,把自己的感受写下。你可以只写一阙。如果你觉得很难写,大家可以把苏轼的《浣溪沙》抄一遍。

生练笔,师巡视。

生个别展示,师随机修改。

推荐第3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推荐第4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安阳市文峰区第28届青年教师大奖赛复赛

《浣溪沙》微型课教学设计

秦云凤 安阳市东工路小学

《浣溪沙》教学设计

东工路小学

秦云凤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二)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词意思

(三)感悟词的内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学生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和所写的古诗词。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诗人苏轼

师:同学们,苏轼的很多诗词相信你们都能熟读成诵,哪位同学能背上一两句呢?请你来···(多么有意境呀!)也请你分享一下···(这句可是千古绝句呀!)

师:那对于苏轼,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说说··(你的记忆力真好!·)这位同学再来讲一讲(你对他了解的可真多呀!) 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他的资料。苏轼资料介绍(结合幻灯片)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板书题目)

师:苏轼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答:“愤懑、抑郁、”

3、师:“是呀!愤懑、抑郁是免不了的,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走进苏轼的内心。

二、初步读词

1、师范读

初步读词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词,用心听老师读。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一速度要慢,二要与现代文一样,按词语的构成及意义停顿。

2、生练读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练读。

哪位同学来愿意展示一下,这位同学你来···(你已经抓住要领了)请坐!还有谁愿意读一下?好请你来···(节奏掌握的真好!)请坐!

3、熟读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一起来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理解词意

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以往这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浣溪沙》。

以往学古诗词的方法,有:

1、结合注释理解;查阅工具书。

2、想象情景,观看插图。

3、小组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学习···把你们的理解在书上留下字迹。 师:我选三个小组上来汇报交流,你们小组,还有你们小组,你们也很积极,请到台上交流。其他同学我们认真听。

1、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导语的理解。

着重解决“临”与“西流”的含义。

幻灯出示导语,导语或序一般都介绍写作背景或原因,重点解释中国地势西高而东低,所以大河都东流入海,但小溪会因局部地势出现西流现象。

2、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上阕的理解。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3、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下阕的理解。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必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师: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对词的理解十分透彻。

四、深入悟情

师:下面我们跟随着苏轼来到清泉寺,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出示课件】师朗读词的上阕 。

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漫步在松树林间,徜徉在涧水旁,沐浴在蒙蒙细雨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刚发芽的小草,叮咚流淌的小溪„„

师:是啊,看着如此清新秀丽的景色,苏轼的心绪也得以平静。他轻轻地吟诵道,引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师:你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潇潇的雨声,清脆的杜鹃的鸣叫···

师:身处如此清淡幽雅的环境中,即使遭遇挫折也会豁然开朗。此时,我们仿佛又听到苏轼在吟诵,引读:山下、、、、、、

生跟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政治道路不顺的苏轼,没有因被贬而愤懑、抑郁,看到这样的美景,他同样感到心旷神怡。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大声朗诵,引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同学们,苏轼仅仅是在写景吗?不,他在表达他的感情呀!【板书:景、情】

师:我们经常听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情调凄凉感伤。而48岁的苏轼是这样想的吗?不!他反问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示课件】

【链接课件】与白居易笔下的“黄鸡”进行对比 师:一个满头花发的老人有如此胸怀已让人赞叹,一个政治失意、穷困潦倒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胸怀更了不起。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话激励哪些人呢? 生:我认为可以送给退休的老年人。

师:面对因退休而萎靡不振的老年人,我们要告诉他

生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再来说!

生:我认为还可以激励受到挫折而消沉的青年人。

师:对呀!面对正经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而消沉的青年人,我们要告诉他曾有一位老人这样呐喊:

生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认为还可以激励谁?

生:当我们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之时,我们要用这三句话来鞭策自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说的多好呀!苏轼的这三句话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板书:旷达乐观】

五、拓展积累

师:苏轼的这首《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全词情景交融,苏轼用旷达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一切。下面这些诗句也同样具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一下【出示幻灯片】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六、小结

师:同学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那些千古名句,虽历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它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它让我们的灵魂保持着那份纯净! 板书设计

浣溪沙

写景

旷达乐观抒情

推荐第5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李丽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感悟同一时期的另一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

师: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在时光的流里去感叹光阴的流逝,那么谁来分享一些你知道的关于时光流逝的诗句呢?

同学们在杜牧的眼中人生就是“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而在白居易的眼中人生就是“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那么在苏轼的眼中,人生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浣溪沙》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自由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浣溪沙》。)

师:(课件出示《浣溪沙》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浣溪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道人生无再少?是一个反问句,而门前流水尚能西!是一个感叹句,注意这两个句式的语气。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全班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浣溪沙》?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

师:好一个“休将白发唱黄鸡。”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词的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字,你们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师:好极了,我们;来起来读。我读题目和词人,你们读整首词。 生:齐读词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词的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刚发芽的小草,叮咚流淌的小溪„„ 师:把你看到了读出来

生: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师:那么你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雨声、杜鹃、流水

师: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那么同学们我们眼前的兰芽,沙路还能给你心旷神怡,静谧安详的感觉吗? 生:不能

师:那这些景色蒙上了怎样的情愫? 生:悲伤,忧愁。

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 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这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境下他的心声是怎样的呢?

生1: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他的心声是这样的吗?

生2: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觉得是哪种心声? 生:生2 师:为什么? 生:

师:知天命的年纪还能有如此胸怀已让人赞叹,一个政治失意、穷困潦倒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胸怀更了不起。谁来读读下阕? 生:

师: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同一时期的苏轼的另一首词。 《定**》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在这首词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苏轼的旷达与乐观呢? 师:是啊,苏轼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让他淋漓尽致地呐喊道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啊,诗人这种在逆境中昂扬振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他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原因之一。诗人的这种精神催人上进,发人深省,这就叫——豪放。这种豪放不仅仅感染了我,同为老年人的退休之人,读了这首词会怎么想?

生:应该老有所为,继续努力发光发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生命的深度。

师引读:是的,面对因退休而萎靡不振的老年人,我们要告诉他——(生读三句话)

师:正经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而消沉的青年人读到此词后会怎样想? 生:一个老年人经受生活的重重打击还能如此乐观,我这样年轻人,更要从头再来,不懈努力啊

师引读:是的,面对正遭遇生活的寒冬之人,我们要告诉他曾有一位老人这样呐喊——(生读三句话)

师:这首词对我们有没有激励作用呢,如今读到了这首词你怎么想? 师引读:我们学习也会累也会倦,当我们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之时,就会用这三句话来鞭策自己——(读三句话) 师:

板书设计: 上阙

写景:清新

下阙

抒情:旷达乐观——豪放

推荐第6篇:《浣溪沙》教学反思

《浣溪沙》教学有感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推荐第7篇:《浣溪沙》教学反思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的著名词人。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这样称赞他的词:“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然而他的词大多数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以小令见长,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因此颇有花间遗风,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过早入仕,深谙封建社会为官之道,虽有一腔才华,却不如范公、欧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忠君爱民,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谱写出一曲曲为官的正气歌和风骨颂,他的一生太过平坦,永远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嫉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也为世人所歌颂和赞赏。大抵因为常常沉醉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享乐生活,他的词有美无思,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也被教坊冷落,逐渐散佚了。唯有这首《浣溪沙》因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变迁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讲授这一节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接着导入新课,康桥朗诵的视频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在对其本人的经历和词风的理解基础上,能够模仿着去朗诵。自读了之后,教师做简单指导,如第一句读出那种叙事的平和语调,第二句读出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第三句读出那种韶华流失的感慨和渴望与旧人重聚的希望,下阕一字一顿读出花落的无奈,第五句读出似曾相识、惊讶疑虑,最后一句读出寂寞孤独惆怅之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一共历经了一年零四个月,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晏殊雕像

很多人都说,晏殊是这场改制中的幕后领导人,要说起晏殊和庆历新政的关系,还要说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岁就会作诗,他一生不论是在做官还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神童,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被人举荐给朝廷了。他主要是为朝廷引进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过晏殊的提拔,其实晏殊他的女婿也和这场新政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他的女婿是当时和范仲淹一起提出这场新政的富弼,富弼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给晏殊看,晏殊特别喜欢,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别高兴,他觉得他们两志趣相投,并且也觉得富弼是一个有用之才,就带着他一起进行这场新政。然而富弼是当时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觉得他们结交为党朋党,历代的皇上是特别不乐意看到这种状态的,而且当时庆历新政已经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对派的反对,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关系,来结束了这场新政。总的来与晏殊和庆历新政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这一场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庆历新政的背景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已经威胁到北宋政权的统治根基,概括起来这些危机总体来说一是积贫积弱,二是内忧外患。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宋仁宗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贫积弱,这是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危机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开国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灭亡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避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但代价就是政府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入朝为官,进入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这种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导致正常科举的官员没有职位安排,而且导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财政的极大困难。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内忧外患,北宋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府只好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夏、辽国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而北宋的几场对外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都以贡献大量岁币了结,这就造成冗费现象。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

本词没有背景,但从晏殊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门下的弟子才华出众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他们大都在朝廷为官,也许经纶之余总有闲情,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愉快之情总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门下之人相继被贬,那么再也没有那种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欢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这暮春时节伤春悼时,独自哀伤了。

上片词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单寂寞可触,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是一样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阳缓缓沉下,不觉暮年已至,更觉韶光易逝,聚散无定。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感慨。花落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无可奈何。燕归来是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寻,空留景色依旧,可去年亭台的欢聚又在何处?花开花落和燕子归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流失,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觉得这萦绕梦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这是词人的第三层感慨。然他的忧郁终无人能解,只好独自一人顾影自怜徘徊在这绿肥红瘦香消玉减的小路上了。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赏析了,感悟这首词讲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核心的问题。亦可以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说说词中的炼字炼句,主旨情趣等等,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纷纷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赏析到最后的名句时,时间不够,最后留作学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阅的一个难点,留待下节课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顿觉这节课的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这一节课,读花去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学生有感情的朗诵,选取了两组,男女生,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确实在朗诵上能够渐入佳境,因此慢慢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临其境去品味的时候确实能够在读上出彩,读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诗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推荐第8篇:浣溪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注释

①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

一、

二、

三、

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赏析

1.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

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答案:词 词牌名 独 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2、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答案:夕阳 落花 归燕

3、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结合,浑然一体。 答案:情景或景情。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答案:表现了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等感受。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

6、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7、《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①这两句词,前一句写伤春,表现了词人见景伤情的形象,后一句是伤别,用“似曾相识”的燕子,反衬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②这两句融合全篇,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③在这两句中,词人用“来”与“去”对比,以燕子的“来”反衬时光与往事的“去”,增加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心情。④这两句词通过景物描写,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9、仔细品味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答: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

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推荐第9篇:浣溪沙

(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释

去年天气旧亭台: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翻译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只是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意韵幽微,淡雅温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推荐第10篇:浣溪沙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第11篇:浣溪沙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⒉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⒊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⒉板书课题,齐读。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沙”或作“纱”),分上下两阕。 ⒊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⒋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

⒈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 ⒉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⒊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 ⒋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 ⑴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尚:还。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到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⑵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理解小序:词前小序,交代溪水的流向,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铺垫。 ⒊品读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⑴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⑵提问:概括上阕的主要意思?(上阕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⒋品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师: 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为西面地势高。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面说的是水,暗指时间,所以,下句就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也即苏轼见门前流水向西,突发奇想,觉得时间可以倒转,自己可以回到少年时期。

⑵概括下阕主要意思?(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⒌归纳中心:《浣溪沙》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词人即景抒怀,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⒍写作手法:即景抒怀(也即“触景生情”,但有区别。),上阕写景,下阕抒怀。

四、拓展延伸 练习:

⑴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①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⑵过去大家读过的诗篇,还有哪些老人保持了这种心态? 53岁的曹 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8岁的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些多么可敬的老人啊!太原有晋祠,晋祠有一处著名的景物:难老泉。读着这些催人奋进、永不言老的诗篇,我们仿佛听到难老泉流淌在中国古老的文学殿堂里,发出了悦耳的泉声,轻扣着人们的心扉。

第12篇:浣溪沙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第13篇:浣溪沙

浣溪沙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邓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苏轼,因为他写了在自己的诗中讽刺朝廷的新政,被捕并且被关押了4个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是苏轼在失意的时候,是自暴自弃,还是乐观面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浣溪沙》

2、简介苏轼

3、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浣溪沙”是词牌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溪流。”是词的词前小序。师:从词前小序中你明白了什么? 词分上下阕。

三、研究词意

1、词的上阙写景,(板书:写景)师配乐读闭上眼置身于所描写的景色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如:我看到了刚发芽的小草,叮咚流淌的小溪„„)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雨声、杜鹃、流水)你又嗅到了什么气息?(青草香、泥土香、空气清新)每个学生回答后请优美地读读这三句话。

在这样的景物中,有什么感觉?(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满目苍翠,心旷神怡;杜鹃声声,静谧安详„„)每个回答者都来读。

师:多么清新秀丽的景色!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写景并不是单纯地写景,里面藏着作者的一种感情,研究者们发现了这点,并总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那么诗人想要抒发什么情呢,我们来读下半阙。(板书:) 2、听录音读下半阙。

问:你觉得诗人抒的什么情?

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48岁了,杜甫48岁时牙几乎掉光,作者也华发满头了,还有如此想法,你怎样看?(略)

师:一个满头花发的老人有如此胸怀已让人赞叹,一个政治失意、穷困潦倒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胸怀更了不起。同学们此时又有什么想法?(略)——读词 3、总结全词:关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现在又有什么新体会?(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相一致)。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中,有没有可以作为证明的例子。(如《春望》)

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这就叫——板书:写景抒情。

诗人这种在逆境中昂扬振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他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原因之一。诗人的这种精神催人上进,发人深省,这就叫——豪放。

4、请大家读出豪放的感觉来

5、联系生活,感悟豪放。

同为老年人的退休之人,读了这首词会怎么想?(应该老有所为,继续努力发光发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生命的深度)。师引读:是的,面对因退休而萎靡不振的老年人,我们要告诉他——(生读三句话)

正经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而消沉的青年人读到此词后会怎样想?(一个老年人经受生活的重重打击还能如此乐观,我这样年轻人,更要从头再来,不懈努力啊)诗引读:是的,面对正遭遇生活的寒冬之人,我们要告诉他曾有一位老人这样呐喊——

这首词对我们有没有激励作用呢,如今读到了这首词你怎么想?(略)师引读:我们学习也会累也会倦,当我们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之时,就会用这三句话来鞭策自己——(读三句话)

总结:苏轼开创了词的豪放之风,这首词只是其豪放风格的一个代表,下面这几首词相信大家读过后会对“豪放”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五、感悟豪放

1、幻灯分别出示词。

2、请自由朗读

3、总结,除了这几首,还有《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如能把这几首词都读懂读熟,那我们就是苏轼的半个知音了。你将成为同学们中的研究苏轼的半个专家,不但同学们会刮目相看,连老师也会佩服的。

六、板书设计

上阙 写景:清新秀丽

下阙 抒情:旷达乐观——豪放

第14篇:浣溪沙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第15篇:浣溪沙

(三)《浣溪沙》

(北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意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谁说人老了,不可能重又青春年少?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还能向西倒流呢.因此,根本就用不着为自己的白发苍颜而叹息,说什么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鸣声就可以了.

1、主题思想;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2、名句赏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作者此时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发,充满人生的哲理。

4、练习:

(1)“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 ,诗中是指: 时间,时光流逝。

(2)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3)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4)上阕主要写了山下小溪、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等景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环境。

(5)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情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6)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16篇:浣溪沙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1、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4、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5、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6、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7、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8、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9、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0、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11、晏殊

12、晏殊

13、苏轼

14、秦观

15、张先

16、晏几道

17、晏几道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18、晏几道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19、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20、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1)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2)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3)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4)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5)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1、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22、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23、纳兰容若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24、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5、况周颐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著相思。

25、周邦彦

27、欧阳修

28、欧阳修

29、张元千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第17篇:浣溪沙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教学设计 屏南四中 张长巧

教材说明: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出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系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之一。选自《东坡乐府》,是东坡总共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

学生情况介绍:

八年级学生对苏东坡并不太熟悉,只在本单元文言学习中接触到苏某的《记承天寺夜游》,结合该课文,学生对东坡的生平遭遇及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有一定地了解。但于东坡这样一位大家来说仍是很陌生的,而且是第一次接触苏轼词,同时对有关词的特点学习也是本单元的新知识,所以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力求做到让学生对苏轼有进一步地认识,对词也有更好的把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八、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

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二、拓展练习: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第18篇:浣溪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 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词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将它提到某种哲理的高度,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未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花落去”“燕归来”是自然规律,“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词人之境,词句借景物细微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感受进一步表现出时间易逝去的无可奈何。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直接用晚唐郑谷之词,“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的是其友王琪之句,但为人熟知却是在晏殊吟咏之后,原因在于它更适合于词的意境。

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惆怅,不禁在落满花瓣的小径上独自彷徨。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作者介绍】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有《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传世。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

【赏析】

此词为张先在秀州任判官时所作,因病而没赴宴会。是一首临老伤春之作,词中年老位卑的感叹,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情交融在一起。

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然而愁却更浓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已过中午,酒意虽消,但愁却没减。于是发出了“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顺去不仅指年华易逝,还蕴含着青春时期的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与下面“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四五两句反用杜牧的诗句:“自悲临晚镜,谁与惜流年”,“晚”字既指天色已晚,也隐指年老垂暮,这一层意思是通过“伤流景”三个字补充出来的。上片歇拍中“后期”一词与上文“愁”“伤”等词结合很紧密,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这件事使作者追悔莫及,只能向自己的记忆中去追寻,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添烦恼,以至于连宴会都不想参加了。这便引出了词人到小园闲步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

天色很快暗下来了,水禽并眠在水边的沙地上,夜幕笼罩了大地。“云破”一联写这个晚上本应有月亮,但云满夜空,天色以暗,本想回去,但这时一阵风吹来,云开月初,而花被吹动也在月光下婆娑弄影。这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老人暂时的安慰。“弄”字下得很好,着一“弄”字境界全出。结尾数句,写作者因外面有风儿进了屋里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使被帘幕密遮的灯焰摇摆不定,“人初静”是指幕府中的宴会结束了。末句,写作者猜想经过这无情的春风,花是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径上了。

整首词抒情含蓄,融伤别之情与惜春之中;写景生动,把无情之景写得很有情致。

第19篇:浣溪沙

浣溪沙

一、导入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理解词人情感主线,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

三、苏轼及其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诵读全诗。

4、全体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2、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七、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八、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九、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第20篇:浣溪沙

浣溪沙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③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布谷鸟。

④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

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汉语百科

 浣溪沙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7、材:通假字,通“才”,指人才。【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