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六个特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2 08:34:3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学期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文,大致了解文的梗概。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准备:

1、教学

2、丰富学生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出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题,齐读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听文录音,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6个矮儿子到底又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让我们走进故事。

三、读通文,了解内容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文,学生评议。

(三)、讨论交流。

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六个儿子吗?愿意演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进入梦想剧场环节。

(一)小组合作

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儿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可以个人表演。

(二)交流汇报表演

在表演中,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询问学生他们劳动的感受,适时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A、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B、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8、小结

小朋友,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聪明勤劳,人们只有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让我们凭我们的聪明勤劳,去描绘了一幅幅未来五彩缤纷的蓝图吧!

五、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板书:

4六个矮儿子

聪明 勤劳

推荐第2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作者 邻水县柑子镇中心小学

李小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体验劳动的幸福和快乐。

3、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和幽默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张大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从前,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他们有六个儿子,可是这六个儿子个子总是长不高,但他们个个都有志气,有一天,他们决定离开了爸爸、妈妈,他们要靠自己出去生活,那你们知道他们各自是靠什么生活的吗?请同学打开书“大声的读一读。”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

(一):(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六个矮儿子都是靠什么生活的?

2、生大声读课文

3、指名让生回答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过日子的?(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

三、自主读悟、讨论交流

1、出示自学指导

(二)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矮儿子?喜欢哪个矮儿子过日子的故事就读哪个,边读边想: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喜欢的段落

3、讨论、交流再汇报:

4、师提问:你们喜欢哪个矮儿子?为什么?请举手。

5、预设:

生汇报:生:我知道第一个矮儿子是靠螃蟹生活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读一读(生读后)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因为他说:“我从早到晚都为八只脚忙。我傍晚提灯到湖上,投下粗绳,八只脚看见灯光,就顺着绳子爬上来。”我从“八只脚、湖上、爬上来”猜大儿子是靠螃蟹生活。

师:说得真好,送你一则谜语。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生:螃蟹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猜测这事物的,然后通过进步一的推理,我们知道第一个矮儿子是螃蟹生活的。

3、小结学习方法:猜----读----抓事物的特征——分析推理

4、师:你还喜欢哪个矮儿子?你来和大家交流,他是靠什么生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汇报 (2)师预设:

第二个矮儿子,抓春暖,六只脚采花酿蜜,那生活别提有多美呀! 结合古诗:蜜蜂

第三个矮儿子,抓四条腿,肥肥壮壮。师: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肥肥壮壮呢? (指导朗读。)

第四个矮儿子,抓两只脚,有尖尖嘴,也有扁扁嘴,每天能收好多蛋呢?(指导朗读)

第五个矮儿子,抓住“一只脚,有大有小,像一把把白色的小伞,真好看!”的特点

第六个矮儿子,抓住“没有脚,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师: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5、小结: 孩子们,六个矮儿子真聪明,他们虽然个子很矮,但他们都有很好的谋生手段,孩子们你们也很聪明,六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靠什么生活,但你们却能抓住描绘事物的特征,说出了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过日子。

过度: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就回去把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亲戚小伙伴听听。

四、拓展升华悟道理:

1、学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六个矮儿子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谋生方式,同学们想想你们今后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谋生或者说靠来生活呢?

2、讨论交流

3、指名分享今后生活的方式。

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努力实现你们的美好的理想。

5、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孩子们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板书:聪明、勤劳。正如老爷爷、老奶奶说的:“为了生活,辛苦一点值得,光吃不做,活着才没意思呢!”(出示:为了生活,辛苦一点值得,光吃不做,活着才没意思呢!)

师:六个矮儿子虽然矮,但他们并不志短,不依赖父母,他们聪明,相信会有适合他们干的活,并且也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干的,他们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相信你们今后也一定能找到适合你们生活方式,在此,老师送给你几句关于勤劳的格言:

勤劳是个宝,人生离不了。 花开满树红,劳动最光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

五、拓展练习、写话

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劳动的故事。

推荐第3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的形式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语。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根据事物的特点,猜出事物的名称。

4、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5、能够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仿写对话。[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PPT;

2、搜集有关劳动致富的一些事例。[教学流程]

一、猜谜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谜语:

①一物生来真奇怪,光吃树叶不吃饭。每天吐丝又纺线,织成漂亮的绸缎。——打一动物

②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打一水果

猜一猜,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小结:抓住关键词句,根据事物特点,猜出事物名称。今天我们还要运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3、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5、梳理学生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难读的词语,指名读,相机理解“肥肥壮壮”等词语。矮小 聪明 粗绳 集市 辛苦 酿蜜 勤劳 撒上(二字词语) 笑嘻嘻 乐呵呵 牛马粪(三字词语) 肥肥壮壮(四字词语 积累AABB式词语)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相机正音。

过渡:故事讲的是山脚下住着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他们有六个矮儿子,总是长不高。一天,矮儿子们对爸爸、妈妈说“我们虽然矮小,可是有聪明的头脑,我们要自己出去过日子。”一年过去了,六个矮儿子回来了。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吗?六个矮儿子究竟靠什么过日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第一次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第2——11段。(1)课件出示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填写表格,教师巡回指导。

第( )个矮儿子是靠( )过日子的。我是从( )、( )、( )等词语中知道的。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小组汇报反馈。 (4)集体评议纠正。

小朋友真聪明,六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你们却能抓住关键词语,根据事物的特点猜出来。

2、第二次合作学习:你最佩服哪个矮儿子?认真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努力读出自己的精彩。

(1)学生选择自己最佩服的矮儿子的故事练习朗读。

(2)汇报朗读。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自由组合朗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3)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个矮儿子和第五个矮儿子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赞扬他们的聪明和勤奋。 预设一

出示句子:我等春暖以后,把它们搬到田头,六只脚就开始采花酿蜜,那生活别提多美了。

读一读句子,看蜜蜂采蜜图,说说矮儿子是怎样养蜂的?

为什么要用“搬”,而不是拿或放?(一个“搬”字就把蜂箱的沉重和二儿子养蜂的艰难写出来了) 教师范读——同学生一起读——生独立读

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矮儿子怎样艰辛的画面?(想象:搬箱子搬得满头大汗,被蜜蜂蜇得满头包,风里来雨里去,天南海北地赶花,渴了,累了,困了……)

(播放养蜂人劳动和生活的画面)你看,这就是矮儿子养蜂的艰辛画面,用心感受其中的艰辛和幸福。

齐读,师述:养蜂是辛苦的,却能换来甜蜜的生活。 预设二:

(1)出示句子:我造了一座漂亮的草房,分两层,上层铺些牛马粪,撒上种子。不久,一只脚就长出来了。有大有小,像一把把白色的小伞,真好看!

指名读,师生扮演角色访谈。

矮儿子,你要在漂亮的草房里铺牛马粪,不怕脏吗?(想,评价) 矮儿子,你天天在草房里干活、吃饭、睡觉,不怕臭吗?(说,评价)

矮儿子,你造草房、铺牛马粪、撒种子,天天细心地照料,才能长出那么多蘑菇,你不怕辛苦吗?(说,评价)

(2)填提示语,展示个性朗读:第五个矮儿子( )地说:“我造了一座漂亮的草房,分两层,上层铺些牛马粪,撒上种子。不久,一只脚就长出来了。有大有小,像一把把白色的小伞,真好看!”(自豪、开心、大声、美滋滋……) (3)男女学生分读。 (4)师生分角色读。

(5)有大有小,像一把把白色的小伞,真好看!(比喻句)

3、六个矮儿子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过上了好日子,真聪明!但是仅仅是靠聪明就能过好日子吗?请找找描写六个矮儿子勤劳的词句,用线划一划。

4、读一读六个句子。

5、小结: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过上了好日子,其实他们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聪明与勤劳。(板书)

四、质疑问难,梳理课文

1、回顾课始提出的三个中心问题:六个矮儿子靠什么过日子?为什么要出去过日子?结果怎样?指名简单地说一说。

2、引导学生根据提纲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拓展延伸,仿写语言

1、说一说:如果老爷爷和老奶奶有第七个矮儿子,又会怎么过日子?

2、写一写:仿照课文写一组对话,不能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但要根据事物的特点,用上关键词把劳动的内容写出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你是靠什么生活的。

大家问第七个矮儿子:“你靠什么生活?” 第七个矮儿子笑眯眯地说:“我呀, 。”

3、出示一组劳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可以参考图片内容写,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自由写。

六、总结谈话,升华情感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今后让我们也学着用我们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吧。 [板书设计]

六个矮儿子 聪明

好日子

勤劳

推荐第4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幼儿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活动准备:

1、图片一张(其中螃蟹、蜜蜂、猪、鸡鸭、鱼、蘑菇用相同大小的白纸遮好,待讲述时依次展现)

2、富幼儿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幼儿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

2、教师完整讲述一遍故事。(注意用不同语气表情表现出老爷爷、老奶奶及矮儿子的特征) 提问:

(1)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6个矮儿子到底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

3、结合图片讲述故事。(讲述过程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幼儿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5)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听完6个矮儿子的话,老爷爷老奶奶是怎样说的?

4、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1)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2)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5、借助配乐故事录音,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欣赏故事,并可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角色行为。

活动延伸:

(1)幼儿学习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表演游戏。 (2)引导幼儿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附:故事《六个矮儿子》

六个矮儿子

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老爷爷和老奶奶有六个矮儿子,总是长不高。 一天,矮儿子们对爸爸妈妈说:“我们虽然矮小,可是我们有聪明的脑袋,我们要自己去过日子。”

一年过去了。六个矮儿子回来了。

老爷爷老奶奶乐呵呵地问:“你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呀?”

第一个矮儿子说:“我从早到晚都为八只脚忙。我傍晚提灯到湖上,投下一条粗绳,八只脚看见灯光,就顺着绳子爬上来。到半夜能捉到二十多只,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不少钱呢!”

第二个矮儿子说:“我呀,我是靠六只脚生活的。”老奶奶笑着说:“是不是苍蝇呀?”“不,苍蝇多脏呀。我等春天暖和的时候,把小箱子搬到田头,六只脚就开始采花酿蜜,那生活可美了。”

大家问第三个矮儿子:“你靠什么生活?”“我是靠四条腿过日子的。去年我买了十多只四条腿,今年已经有三十多只了,都养的肥肥壮壮的。我白天很忙,只是辛苦一点。”

老爷爷老奶奶说:“为了生活,辛苦一点是好的。光吃不做,活着才没意义呢!”

第四个矮儿子说:“这话很对,不过靠四条腿还不如靠两只脚好。”他又说:“我养了几百只两只脚的东西,它有尖尖嘴,也有扁扁嘴。我每天可收好多好多蛋呢!”

“哈哈!”大家笑着转向第五个矮儿子。“我说呀,养两只脚不如养一只脚好。”“世界上哪有一只脚的东西?”大家好奇地问。

“我造了一个漂亮的草房,分两层,上层铺些马粪,撒上菌种。不久,一只脚就长出来了,有大有小,像一把把小伞,真好看!”

最后,大家看着第六个矮儿子:“你是怎么生活的呢?”第六个矮儿子笑嘻嘻地说:“我专养没有脚的东西。只要有个池塘,春天放下一桶苗,天天喂些食料,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听了六个矮儿子的话,老爷爷老奶奶开心地笑了:“你们真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活动评析: 引导幼儿领会作品内容,产生与作品基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是故事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设计者在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确立了明确的活动目标,为幼儿感受理解作品把准了方向。整个过程,设计者抓住六个矮儿子“靠什么”和“怎样靠”六种动植物生活这一主线,帮助幼儿领会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为6个矮儿子今后的生活想办法,使幼儿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引起了对6个矮儿子劳动方式的关注,为认真倾听、理解故事做了有力的铺垫。

第一遍讲述后,幼儿已大致判断出“靠什么”生活,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点破结果,而是以赞许的方式引导幼儿体味作品的诙谐及自我发现的愉悦,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引导幼儿理解6个矮儿子怎样靠6种动植物生活的过程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重难点,教师抓取了六个儿子“傍晚挑灯到湖边”、“搬箱子到田头”、“铺马粪”、“天天喂”等行为,通过对比设问,动作体验等方式让幼儿体验6个儿子不辞辛苦、不怕麻烦,珍视劳动成果的美德。同时挖掘6个儿子语言中“可美了”“真好看”“快乐极了”等情绪词,引导幼儿与6个矮儿子同共体验变苦为乐、劳动为美的情感,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6个矮儿子。

至此,老爷爷老奶奶“你们真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的夸赞与幼儿的感受产生了共鸣。6个儿子尽管很“矮”,但很“可爱”,幼儿对“美”与“丑”的理解得到了辩证统一。

最后,教师与幼儿在已激发起的愉悦情绪中,再次欣赏表现作品,进一步体会作品所带来的美好享受。这种感受将深远地影响着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

推荐第5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能依赖父母,要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生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六个矮儿子各靠什么生活。

教学方法:

故事激趣法、游戏法、竞赛法、复述法。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找一找八只脚、六只脚、四只脚、两只脚、一只脚、没有脚的生物有哪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录音故事,思考问题。

1、听录音故事《六个矮儿子》,想想他们都靠什么生活?

2、指名学生回答。

3、听了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把音读准。

2、学习小组给字找规律,认读生字、生词。

3、组际互动,认读生字、生词,互相检查。

4、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价。

5、细读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哪个儿子最聪明?为什么?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个儿子聪明?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出来。

3)看来这六个儿子都很聪明,那么他们只靠聪明就能自己过日子吗?(还要靠辛勤的劳动。)你从那些地方知道的?读一读。

6、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2、游戏巩固识字。(火眼金睛游戏、猜字游戏。)

3、认读词语库。注意知道理解:乐呵呵、笑嘻嘻、春暖花开

4、训练说话。

二、精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读得有感情。

2、小组竞赛读课文。(分段)

3、配乐齐读课文。

三、编演课本剧。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加工,然后分角色,由教师指导,编排出小型话剧。

选出几组上台表演。

第三课时

一、童话故事会。

1、这样的童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讲给大家听听。

2、说说听了这些的故事的感受。

二、自主积累词语。

把自己积累的词语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三、指导写字。

1、读读要写的字。

2、教师示范板书“远”字。

注意指导书写“走之底”。

3、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4、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推荐第6篇:六个矮儿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学期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梗概。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丰富学生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

(一)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二)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6个矮儿子到底又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让我们走进故事。

三、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六个儿子吗?愿意演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进入梦想剧场环节。

(一) 小组合作

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儿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可以个人表演。

(二) 交流汇报表演

在表演中,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询问学生他们劳动的感受,适时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5、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A、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B、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8、小结

小朋友,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聪明勤劳,人们只有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让我们凭我们的聪明勤劳,去描绘了一幅幅未来五彩缤纷的蓝图吧!

五、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推荐第7篇:《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全文]

《六个矮儿子》是沈百英所作的儿童小说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学期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梗概。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丰富学生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一)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二)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6个矮儿子到底又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让我们走进故事。

三、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六个儿子吗?愿意演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进入梦想剧场环节。

(一)小组合作

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儿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可以个人表演。

(二)交流汇报表演

在表演中,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询问学生他们劳动的感受,适时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5、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A、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B、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8、小结

小朋友,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聪明勤劳,人们只有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让我们凭我们的聪明勤劳,去描绘了一幅幅未来五彩缤纷的蓝图吧!

五、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2

一、导入。

(打开幻灯片)你们看到这个孩子了吗?其实,老师叫他孩子是不合适的,因为他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都是大人了。不过,请同学仔细观察,他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从身材,神态等观察)是啊,在当今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里,身材如此矮小的他该怎么做,该怎么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帮他找到答案吧。(板书课题:六个矮儿子)

设计意图:出示一个小矮人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助人欲望,激发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领会文本中主人公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走近文本。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掉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提示:读课文时要边读边画,把难读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概括文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初步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1—2自然段,整体了解六个矮儿子。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几句?

2、(幻灯片)出示第一、二句。体会老爷爷、老奶奶的心情。(伤心、难过、着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第三句(幻灯片),读出矮儿子们的懂事、自信、孝顺。

4、想象老爷爷、老奶奶离开儿子们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的,体会当儿子们回来时的心情。(幻灯片)指名读。加上“终于”一词再读,体会其中的不同。

5、课文里用了那个词表现老爷爷、老奶奶的心情?(乐呵呵—齐读卡片)读出两位老人的高兴。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合理的想象,初步对六个矮儿子有了整体的认识。

四、品读3—12自然段,分别走进六个矮儿子。

1、第一个矮儿子。师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思考:A这个矮儿子是干什么的?

B你对哪几个词印象最深?(比如:“从早到晚”体会到矮儿子的辛劳。)

C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个矮儿子。师生朗读,重点指导。

A这个矮儿子是干什么的?

B找一个动词(搬)(幻灯片)感知木箱的“沉重”

C教师读情景,学生闭眼想象,体会矮儿子的辛劳。

D读出你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3、总结方法。(幻灯片)学生自学剩下的四个矮儿子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后,再走进文本,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出内涵,学习读书方法,体验读书过程。

4、预设学生汇报

第三个矮儿子:(1)他是养猪养羊的。(四条腿、十多只、三十多只)

(2)重点词:肥肥壮壮(卡片)

(3)读出这个矮儿子的自豪与辛苦。

第四个矮儿子:(1)他是养鸡养鸭的。(尖尖嘴、扁扁嘴)

(2)重点词:(好多好多)

(3)读出这个矮儿子的自豪。

第五个矮儿子(1)他是养蘑菇的。(一只脚、小伞)

(2)草房(分两层、上面铺了牛马粪,漂亮)

比喻句。“一把把”与“一把”的区别。

(3)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六个矮儿子(1)他是养鱼的。

(2)重点词(天天、快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这两个词。

(3)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点明中心,走出文本。

1、夸夸六个矮儿子。(老爷爷、老奶奶夸,老师夸,学生夸)

2、回顾六个矮子都是干什么的,思考他们身上有没有一样的东西?(板书:勤劳、辛苦、快乐)读老爷爷、老奶奶说的话,把这句话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送给你身边所有的人。

3、思考自己勤劳的双手能干什么。

3、你想对(幻灯片)这个人或自己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体验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及自己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写出自己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的内心感受。

2、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所有的人。

3、推荐一本书《张海迪的故事》。

《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六个矮儿子各自靠什么生活,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投影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着一家人,老爷爷老奶奶有六个儿子,可是这六个儿子都非常矮。他们虽然个子不高,但却非常有志气,有一天,他们告别了爸爸妈妈决定自己出去生活。

2、故事听到这,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去找找你们想了解的事情。

3、齐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认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己认读。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教师反馈。

粗 顺 箱 扁 稻 喂 食 矮

读词语时要进行评读并指导朗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什么了。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同学进行评价。

3、教师范读,学生想想:六个矮儿子各自靠什么生活?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5、小组反馈:他们都是靠什么生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6、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7、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8、根据他们六个人的表现,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9、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四)分组表演,深入了解课文。

1、请一个小组上前表演,其他同学认真看并进行评价。

2、体会词语:乐呵呵、笑嘻嘻

3、再请一个小组上前表演。

4、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儿子,你会怎样做?说说你的想法。

5、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6、指导学生朗读。

(五)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词,反复朗读。

2、把你最喜欢的词语画出来,抄在本上。

(二)自主识字,掌握会写的字。

1、组内记生字。

2、小组反馈。

3、扩词练习。

(三)指导书写。

1、请同学观察生字字形,掌握每个生字的结构、分类。

2、描红体验,掌握占格位置,看看哪一笔不好写。

3、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描红。

指导提示:

扔:最后一笔是撇。

壮:右边两横上面一横要略长。

4、学生独立书写一个。

5、实物投影展示、评价。

6、再写一个,展示、评价。

推荐第8篇:七年级上六个作文教学设计

第一讲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遇到作文,总有些学生哎声叹气,皱眉头,对作文产生恐惧,不知该怎样写作文。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有材料可写,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写起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要么几句话,敷衍了事。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生活必要的观察了解,没有真实的体验,积累的材料太少。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观察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虽然这些事物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充分讨论,然后再有序记录。比如,春天到了,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气候怎样,可以干什么,同学说一说,再让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就知道怎样去观察了,写出的作文就有具体的内容了。

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随着季节变化,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参观美丽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感性知识,在生活中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在节假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参与家庭活动,感受家的温馨。例如,三八妇女节,可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些事,洗碗,收拾屋子,帮妈妈捶捶背等,感恩母亲。注意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观察自己在活动中的动作、想法、感受。在五一和十一长假,可以和家人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总之,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认识社会,鼓励学生关心和帮助他人,让他们心中充满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引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心去体会,善于发现,积极思考,丰富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起步阶段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 1 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中精彩段落,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娱生活中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儿童文学、孩子们喜爱大漫画书、古今中外名著、百科全书,只要孩子喜欢阅读,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行。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定期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开拓视野,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有时学生苦于没有内容可写,往往出现自己编瞎话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完成习作,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成长。本来学校是担当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从小做好人,老老实实地做人。

2 在学生刚接触作文时,就告诉学生要写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哪怕写得不好,写得短都不要紧。为了鼓励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习作,我采用了小组竞赛,每周都会评出优秀的日记、习作,当众讲评表扬,并给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写真实习作的兴趣。在讲评习作时,告诉学生文品和人品一样重要,只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为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观念,在指导选材时,比如写一个关心集体的同学时,可写这位同学为集体做的好事,这就为学生的选材点明了思想意义,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了美好形象。

在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经常与学生探讨生活中美好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能力在生活中必将逐步提高。

第二讲 说真话 抒真情

知识要点:

1、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2、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但不要有范围的限制。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在2001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这里以2001年几篇优秀中考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

3 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

4 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12—1] 家庭给了我

要求:①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可以给你理解、支持、帮助;可以给你欢乐、烦恼,甚至痛苦;长辈的爱,可以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会束缚你的发展„„请你选一件具体的事,写一篇记叙文。②先在横线上把题目填写完整,再作文,如“家庭给了我快乐”。③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600字以上。

导思: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人之所以觉得幸福,跟对社会稳定起着巨大作用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可以给你理解和支持,也可能给你烦恼和痛苦;可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束缚你的发展„„打开记忆的大门,寻找给你影响深刻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给世人以启迪。

1、文章开篇就迅速切题,行文要有波澜,突出重点,容易使文章条理清晰(记叙可以运用倒叙),结尾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主题升华。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描写。

3、语言要做到简洁朴实,以情动人,不少于600字。

[12—2] 今天你就将要初中毕业了。回首初中时代,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初中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③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描写,议论要因事而发。④字数600—900,不足600字或超过900字,每50个字扣1分。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审题,体裁是记叙文,属于记事类的。题目是一个带有时间状语的短句子。“那一次”限制了选材范围和写作角度,“一次”决定选材只能选一件事,“那”决定只能选过去的事。需要补充的部分则显示着文章的内容。

2、选材,具体选择什么内容的材料,这由考生自己决定。以前经历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对你的影响最大,就写什么事,这样就有话可写。有真实感受,写来就自然亲切。

3、结构,写这篇文章时,要合理安排结构。首先要点明题意,引起回忆。在叙事时,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明白,写完整。还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题目中所补充的词语来写,这样才能紧扣题目,突出中心。

4、能做到以上这些,就基本合乎要求了。但如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语言生动、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在通顺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修饰,注意用词的贴切和句式的变化,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文采,是十分必要的,再加上工整的字迹,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得到好评。

第三讲 文从字顺

知识要点: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

2.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考试说明: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6—1] 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600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第四讲 突出中心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靠”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罗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文题中要求“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文章 600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于利”“‘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这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文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餐’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餐’当正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不良”“别吃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远离了文化”“品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

10 真谛”“缩写,缩掉了精华”“想吃啥就吃啥”“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息时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动、深刻、新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说‘戏说’”(比“还历史的真实”更具体、明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次),“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五讲 条理清楚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妈妈的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

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

12 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六讲 发挥联想和想象

知识要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的想象技法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如果写童话、小说、科幻故事或者写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就得编故事了。编制故事情节在文艺创作上叫虚构,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尤其是童话、科幻故事、想象作文,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无论想象的内容多么奥妙神奇,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和“本”便是生活。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讲的是文艺创作,对我们借助想象写好作文同样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就是人们所说的“移花接木”。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扩展法的过程是:展开想象,让所要写的内容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接着,选词练句,用最恰当的语言对“浮现出来”的具体形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一般来说,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大都借助于扩展想象。平时说的“添枝加叶”,就是扩展想象。添加的“枝”和“叶”正是扩展的结果。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例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荔枝蜜》)这里借助梦境表达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梦幻法所描绘的某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变成小蜜蜂。正因为如此,梦幻法才给作者提供了运笔的广阔天地,才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并富有神奇、浪漫的色彩。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例如:“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没到现场,却能知道“戏已经开场”,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还 13 能“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正是运用想象进行推测的结果。运用想象进行推测,重要的是,一要有根据,二要合乎情理。上例“我”有看戏的经验,这是根据;既然是唱戏,自然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这叫合乎情理。

2、中考作文的联想技法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2001年中考时借鉴课文中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1)接近联想 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时期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赢得掌声落笔,然后思路穿越时空,联想到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破罐子破摔”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同学们给予的那改变人生轨迹的掌声,凸现掌声对“我”的激励,联想自然,主题鲜明。 (2)相似联想 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写到北方的抗日军民便是通过相似联想实现文思的跳跃的。黑龙江省2001年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题遨游于水的王国,文章跳出编写故事的套路,多角度展开广泛而贴切的联想:由水的平淡无奇、气势宏大、坚韧不拔、清污除垢等特性分别联想到农民、人民军队、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由物及人,给人启迪。

(3)对比联想 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以对比联想作为构思基础的范例。2001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为:“我深深感受到了 。”有篇题为《我深深感受到了野草的可敬》的考场作文,把赞诵野草独立不羁、向往自由这一主旨置于对比联想中加以凸现:“长春藤,婀娜多姿,然而她离不开树,总是恋着树的伟岸,只能算作小家碧玉;芍药,温情脉脉,然而离不开花圃,总是恋着园丁的呵护,只能算作贵族门第里的千金小姐。”文章接着以诗的语言描绘小草“泼辣的野性”,并以反问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乐天赞叹的不正是野草这恋着独立、恋着自由的野性吗”结尾,全文由对比式的托物联想构成,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4)表里联想 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2001年安徽省中考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有篇考场作文的题目为《苹果精神》,全文所呈现的表里联想的思维流程十分清晰:由三个故事(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掉下的一个苹果“砸”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电脑的发明)联想到故事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强烈的好奇心加上锲而不舍的奋斗实践),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具有“苹果精神”的人和事。作者由表及里,联想丰富而深刻。

(5)因果联想 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湖北荆州市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自拟的题目中须有“喜欢”一词,有位考生的文题为《我喜欢这位售票员》,叙写一位公交车售票员关心、照顾乘客的三组镜头,结尾处这样由果探因:“我想,她大概觉得为大家微笑服务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不然,她为啥总笑得那样纯真,那么自然!”作者通过这种因果联想展示人物的古道热肠、美好心灵,使前文的叙写一下子闪出亮色。

(6)声色联想 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2001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要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别出心裁,以《幸福》为文题,

14 以“绿色”“白色”“红色”为小标题,以色彩为出发点放飞想象,最后揭示“幸福”的丰富内涵,饶有情趣。200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半命题是《我发现 》,有位考生在题中填上“枕头里有个世界”,叙写父母三次为有“落枕”毛病的“我”做特殊枕头的动人故事,文中多次出现精彩的联想,如:“睡在母亲亲手缝制的绿豆壳枕头上,只要轻轻一动,枕头就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里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闻声止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考上初中后每晚枕着新药枕,听枕中药材的“簌簌”

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在乐声中,我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扶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享人间温馨。”这样写,“声”由“枕”起,由“声”联想,视听沟通,造境抒情,体现出创新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10—1] 有人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 ,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滚烫的油锅,突然逃生。隔了半个小时,那人在锅里放了4/5的冷水,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知青蛙在水里泅游。接着,那人偷偷在锅里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悠闲地在微温的水中泅游。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痪,只能卧以待毙,终于葬身锅底。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由拟题。②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所给材料的寓意显而易见,不外乎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微杜渐”等。在材料的基本寓意已经确定,不得突破的情况下,如何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拍案叫绝?“要求”已为我们打开思路: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给材料作文,往往写议论文者居多,写议论文往往离不开“引议联结”基本套路,但那种生搬硬套的老面孔又怎能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所以学生可以尝试多种文体。

2、“可以大胆想象,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其他文体,都需在想象上下功夫。想得合理想得奇妙,就可以角度出新出奇,写法变活变巧。 [10—2]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充分发挥想象;②文体不限;③自己拟题;④600——800字。

导思: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这类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范围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但也正是因为范围宽,选材和切入有一定难度,又每每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将话题“化大为小”是最有效的方法。

1、“化大为小”的方法很多,就本题而言,应选择与话题有关的事例、现象、情理、哲理等将话题缩小。

2、选择与“水”有关的事例,如:“南水北调”“洪水泛滥”“水资源缺乏”等;

3、选择与“水”有关的现象,如:“水滴石穿”“山重水复”“水往低处流”等;

4、选择与“水”有关的情思,如:“高山流水”“水月镜花”等;

5、选择与“水”有关的哲理,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以上这些事例和现象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情思和哲理的背后有着很多贴近生活的生动感人的事例。借助这些事例可使“水”这个话题贴近实际,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活跃创新思维,尤其是具有时代性、人文性的事例和哲理。这样,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从小处切入,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本文要力求做到:状物精细,突出特征,联想恰当自然,含而不露。

推荐第9篇:基因突变特点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理解)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A:了解) 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创设,结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材料—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 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

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 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1) 奥苏伯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学习理论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

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 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

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是

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外部言语转化成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进行观察、比较以及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为进一步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提供条件。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用以同化基因突变这个新概念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采用以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事或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比较、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来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再经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比较归纳,总结来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引起的遗传效应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3)新课程标准下倡导的学习新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一个核心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学习中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是实验活动,也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教材的资料、提出的问题、创建学习模型等进行探究。这些活动不一定具备实验探究活动的全部环节,但只要促进学生思维活动,那么这些学习过程就具有探究性。在本节课中,教材不仅提供了“积极思维”这样的能引导学生探究的好素材,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如解读图表、分析数据、举例描述等多种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基因突变问题的解释或结论,并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一个学生学习中会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创设境来引入新课,然后从实例入手,通过设计积极思维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让学生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在师生的对话中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类型。接着通过由学生举例并自学教材内容来归纳基因突变的特点和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方式对本节课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知识构建,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概念、时间、原因和遗传效应及突变的特征、意义等有着深入的理解,用课堂练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训练,给学生提出一个课外继续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能在课外有继续拓展提高的空间。这节课是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延续和延伸,创设好教学情境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够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更有效地教与学。

3。教学过程流程图

图例:

结合“积极思维”,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

病因,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

本节小结、构建概念图,课外拓展研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学习情境设计为真实情境与问题性情境相结合的模式,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线性结构课件。教学模式为“材料分析——比较归纳——讨论总结”的模式。

五、教学资源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及文本资料

推荐第10篇:《热空气的特点》教学设计

《热空气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事实并尝试解释的能力。 3.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并且进行解释。 教具、学具准备:

1.演示材料:图片。

2.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纸蛇、塑料条、酒精灯、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使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细心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分组实验(提醒手慢慢移动,注意安全。)

生汇报实验结果

1. 如果有学生提到有热空气向上升、顶手。教师板书 \"热空气\",导入新课。

2. 如果学生提到有东西顶手、热。

谈话:你认为顶手的东西是什么?(板书:热空气)

讲述: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热空气。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搜集和热空气有关的事实

讲述:为了研究热空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看看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分组实验

(1)如果学生用塑料袋实验,发现塑料袋飘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怎样让塑料袋升的更高?怎样让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升高?\"。

(2)如果学生只是利用酒精灯实验,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蜡烛试一试?\"。

2.指导学生整理事实资料

谈话:说一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倾听、补充,充分描述,并且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塑料袋从上升到下降的全过程。)

3.指导学生研究事实资料

谈话: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你怎么解释呢?

生分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

谈话:那么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多现象呢?(希望学生发现都是因为热空气轻,会上升。) (板书:热空气轻 会上升)

三、巩固应用

谈话:哪些地方应用到热空气这个性质呢?

1.如果学生想到热气球,师出示热气球图片。

2.如果学生想到\"孔明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孔明灯。布置作业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发明了孔明灯,传递作战信息,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你们能不能利用热空气的性质,做个小制作、小玩具呢?做好以后我们进行展示。

第11篇: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 于飞

数学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设计应该以中职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着重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1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

2 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第12篇:分子及其特点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课时

一、分子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前两个单元学生已经从宏观角度对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所接触,本节课开始学生将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知道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分子的特点;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养成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如:酒精的蒸发,氨水挥发酚酞和的变红实验,装水和装空气注射器的推动,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食品袋内装入少量酒精,把袋内空气赶尽,绑紧塑料袋口,将塑料袋放入80摄氏度的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填写实验报告单。提出问题:“为什么酒精不见了?”学生们讨论给出结论“例如:酒精蒸发了”教师进一步提问:“是的,液态酒精变成了气态酒精,为什么液态酒精能看到而气态酒精看不到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这时候教师给出正确解释: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我们知道单个微小的粒子不容易看到,但当大量小粒子的聚集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无数的酒精分子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液态酒精,所以液态酒精就是可见的,气态酒精也是由微小的分子构成的,学生会问那为什么气态酒精无法看到呢?听老师给你们娓娓道来:气态物质也是由微小的分子构成的,但是分子间离得较远,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所以就看不到气态酒精。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分子的的特点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分子到底有多小呢?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呢?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按照上面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然要五十万年!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要求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花香四溢;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等等都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结果。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解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探究活动: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 学生探究活动1:取100 mL酒精和100 mL水,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测量混合后体积,可以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00+100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学生探究活动: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教师提出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四、板书设计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第13篇:《童话的特点》教学设计

《童话的特点》教学设计

威海市锦华小学 徐辉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很多童话,但是在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依然安排了一个单元,为了让孩子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此微课程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特点的初步认识。此课程科学地依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童话的兴趣,为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童话能力的这一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弄清童话的特点,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2、在创作童话的活动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好,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题目(课件出示:四篇童话的课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童话。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经典的童话故事,如(课件出示:《丑小鸭》、《陶罐和铁罐》、《七颗钻石》、《棉花姑娘》、《酸的和甜的》、《回声》)等,童话总是深受我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那童话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二、介绍童话的特点

读过这么多童话,聪明的你从中发现童话有哪些特点了吗?(停顿)

1、特点之一——想象大胆、合理(课件出示) 童话是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来编写新奇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课件出示)以《去年的树》为例,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当小鸟春天回来的时候,却只看见树根。作者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小鸟去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最后看到变成火的大树。(课件出示)再如我们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展开了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充满了女孩对温暖、食物、欢乐、亲情的渴望。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

2、特点之二——人物形象拟人化(课件出示) 每篇童话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这些人物形象可能是动物:比如青蛙、小老鼠、小白兔;也可以是草、树、花等植物;甚至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都可以作为童话里的人物;厨房里的东西、房间里的物品也可以作为你童话里的人物等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可以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做事、会生活。童话真是太奇妙啦!

3、特点之三——给人带来启发(课件出示)

童话不同于现实生活,但是每篇童话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或者启示指导你的生活。(课件出示)读完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停顿)(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课件出示)《酸的和甜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停顿)(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尝一尝才知道)童话在让我们饱览了它的魅力的时候,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启迪。

4、特点之四——故事情节上表现手法多样(课件出示) 童话故事很有趣,它用了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编织曲折动人的情节。

比如,在《巨人的花园》中,有这么一段话——(课件出示)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对话也是推进故事情节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现在,你想到的是哪篇文章?(课件出示《去年的树》对话)对,《去年的树》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还会使用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例如《巨人的花园》中巨人三次斥责孩子们的语言、《去年的树》中小鸟的三次询问,反复出现,读起来却无重复啰嗦之感,反而觉得趣味无穷。

最后还得提一提我们以前学过的童话《酸的和甜的》(课件出示《酸的和甜的》),它是以连环画编排完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学到这里,相信你对童话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课件出示关键词:想象大胆、合理;人物形象拟人化;给人带来启发;故事情节上表现手法多样。)

请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四篇童话中,选择一篇细读,找出其中最能表现童话特点的语句、段落摘录下来,并说明理由。

课后,推荐大家阅读《快乐王子》这本童话书(课件出示),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总结

同学们,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里面迷人的风景印入眼帘,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让我们一起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相信你一定能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

第14篇: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1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转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

第15篇:抓住人物特点教学设计

《抓住人物特点》教学设计 七台河市第十中学 陈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征。

2、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方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有人物图片导入

二、教授新课:

1、抓住人物特点画像

2、介绍描写人物外貌方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抓住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 (3)凸显人物性格情感 (4)巧用修辞方法

三、习作演练:

题目:我的老师(同学)

要求:(1)观察班级老师或同学的体貌, 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描写的对象,运用所学的知识,描写 他(她)的外貌。 (2)50-100字。

(3)写完后让你的同桌猜猜他是谁。

四、总结:谈本课收获

五、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作文片段

第16篇:主题教学设计的特点

主题教学设计的特点(与一节课教学设计的不同)

主题教学设计与一节课教学设计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比较: (1)理论基础。两者相同之处是理论基础仍然是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以前的基础上引入、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等。

(2)教学设计的核心。基于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习者掌握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

(4)教学内容。主题式学习(Theme Based Learning)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 Theme) 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主题式学习的前身可追溯自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院教育,但其理念则可追溯至杜威的进步主义学派,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并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5 )学习资源。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组织的资源,而对于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6)学习活动。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活动以教师的\"传递一接受\"式为主,而主题教学设计则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

(7)学习评价。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偏重于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形式采用最多的是测验。而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则是对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8)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周期。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集体教学,教学的周期也是以课时为单位。而对主题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比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9)师生角色。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第17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篇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与要素分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与要素分析

陈 洁 廖 伟

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2 摘要:本文明确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总结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的五个主要特点,将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资源、互动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了借鉴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 特点 要素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参考祝智庭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其过程可概括为:利用手段——情境安排——系统优化,其研究对象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1],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还引入了构建主义、多元智能和系统科学理论[2],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二)基于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采用开放的系统思维方式,基于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以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相对封闭、线性思维的特征,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化的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改 变以往封闭、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三)以问题、任务为驱动。问题或任务是学习目标的情境化体现[2],教师要以教学课程的大概念为背景,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或任务设计、安排教学,让学生成为问题(任务)情境中的角色,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反馈调节与学习评价的及时性。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对教学过程实施迅速、及时的评价。教师根据收集到的“实时”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迅速的评价和反馈,学生通过反馈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学习策略调整,以达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同时,通过采用网络化教学评价系统,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调节的效率。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与资源、互动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双方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制订教学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实际情况?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模式有:1.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投影等设备辅助其课堂教学,该模式适用于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网络教室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教学交互系统,除具备大屏幕投影外,教、学人员都应有一台计算机,该模式适用于有交互操作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化模拟操作中应用较多。3.网上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自主学习,是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提高,前提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环境。4.网上协作学习模式。这种模[4] 式通过网络实现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调动教、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必须有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作支撑。5.研究性学习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时教师提出问题,同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其他信息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展示、助教和助学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通过教学媒体与资源来体现。1.教学媒体的选择。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储存和体现教学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教学信息,可使学习者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刺激。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析原理等。2.助教型教学资源的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助教型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形式是电子讲稿。它是传统板书教学的补充与拓展,使用得当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3.助学型教学资源的设计。助学型教学资源是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需要而设计的,它是助教型教学资源的补充与完善,它的主要形式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助学型教学资源时,必须突出自主学习功能,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主要目标,选择那些适于多媒体表现的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将教学资源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器,并使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人性化的界面。

(四)互动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教学工作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双向信息交流与互动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可采用的互动教学活动有教学对话、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5],利用教学评价系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等)进行评价,以便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让教师随时了解教学开展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 究.2005年第9期:33-37. [2]周坤亮.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64-67. [3]黄杰.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7年第6期:27-29. [4]孙志飞.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2009. [5] 章学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年4月上旬刊:45. 作者简介:

陈洁:女,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站长兼工程师。

廖伟:男,新疆军区司令部电教站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年路9号司令部电教站

邮编:830042 联系人:廖 伟

电话:18999978690 篇2:信息化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9级生科3班 姓名:程慧莉 学号:40908131 目 录

一、教材分析??? ?3

二、学情分析: ?? 3 1.教学对象 ? 3 2.知识基础 ? 3 3.能力基础 ?? ???3 4.情感态度 ? 3

三、教学目标: ?? 3 1.知识目标 ? ?3 2.能力目标 ??4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四、教学策略: ??? ??? 4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4

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七、教学事实的程序: 4 1.教学活动过程: 5 2.板书设计:???9 3.随堂检验:???10

八、学生反馈: ? ??10

九、布置作业: ? ??10

十、教学活动流程图:?10

一、评价量表:???14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该节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及种群的空间特征,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进行主动科学探究以及进行实地考查调研的能力可能还不够。

(二)知识基础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三)能力基础

1.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2.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情感态度

1.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生物学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列举出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二)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与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一)教学活动过程:

篇3:“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的优点

一、多媒体化,呈现更加直观、形象、具体;

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信息量大;

三、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可以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课堂更加活跃。

第18篇:六个矮儿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学期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梗概。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丰富学生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一)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二)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6个矮儿子到底又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让我们走进故事。

三、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六个儿子吗?愿意演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进入梦想剧场环节。

(一)小组合作

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儿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可以个人表演。

(二)交流汇报表演

在表演中,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询问学生他们劳动的感受,适时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5、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A、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B、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8、小结

小朋友,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聪明勤劳,人们只有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让我们凭我们的聪明勤劳,去描绘了一幅幅未来五彩缤纷的蓝图吧!

五、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板书:

4,六个矮儿子

聪明,勤劳;

以上就是《六个矮儿子》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19篇:4六个矮儿子的教学设计

4六个矮儿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和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肥肥壮壮”等词语。

2、体验劳动的幸福和快乐,感受故事蕴含的幽默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日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第

1、2段:

山脚下住着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他们有六个矮儿子,总是长不高。一天,矮儿子们对爸爸、妈妈说:“我们虽然矮小,可是有聪明的头脑,我们要自己出去过日子。”

一年过去了,六个矮儿子回来了,老爷爷、老奶奶乐呵呵地问:“你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呀?”

师:孩子们猜一猜,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2、孩子们替六个矮儿子,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六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六个矮儿子》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六个矮儿子都是靠什么生活的?

3、指名分节读课文,提问: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过日子的?(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

三、自主读悟、讨论交流

1、请孩子选择你喜欢的矮儿子过日子的故事读读,边读边想: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交流汇报:

3、小结学习方法:猜--读--(说理由)--抓事物的特征

4、师:你还喜欢哪个矮儿子?你来和大家交流,他是靠什么生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汇报

第三个矮儿子,抓四条腿,肥肥壮壮。师: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肥肥壮壮呢? (指导朗读。)

第四个矮儿子,抓两只脚,有尖尖嘴,也有扁扁嘴,每天能收好多蛋呢? (指导朗读)

第五个矮儿子,抓一只脚就长出来了,有大有小像一把把白色的小伞,真好看! 第六个矮儿子,抓没有脚,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师: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5、小结:

孩子们真聪明,六个矮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抓住描绘事物的特征,说出了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过日子。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复述故事

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愿意选择你感兴趣的矮儿子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1、自由准备

2、同桌相互说(选择一个复述)

3、指名六个孩子复述故事

4、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六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呢?

五、升华悟道理:

学了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孩子们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板书:聪明、勤劳。正如老爷爷、老奶奶说得:“为了生活,辛苦一点值得。光吃不做,活着才没意思呢!”(出示:齐读) 老师送给你几句关于勤劳的格言:

第20篇:《脚印的造型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动物的脚印,能够认识几种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能够利用动物的脚印创造出新的形象,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脚印,想象出各种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促使学生感受参与艺术活动的乐趣,从中体验创作的美感和成就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课件【小熊找宠物】视频:通过(小熊找宠物)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

指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小熊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宠物的?在小熊找宠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哪几种动物?这些动物的脚印都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意图】:老师创设问题,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直观感受动物漂亮的脚印外形,并了解不同动物脚印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动物脚印的造型特点》。 【各位老师设计导入环节时请注意】:由于微课堂时间短,尽量不要在导入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导入,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

(二)、分析各种动物脚印的造型特点:

环节

1、播放课件【脚印想一想】:【2分钟】

出示三个前边视频中出现过的动物脚印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思考这分别是什么动物的脚印?它们的外形像什么?你的答案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出示课件中的动物图片答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回答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脚印造型与生活中的形象产生联系,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和想象,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环节

2、播放课件【脚印画一画】:【3分钟】

出示三个动物图片,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随意选择其中的 ― 第1页

共3页 ―

一种动物,简略画一画它们的脚印造型。

学生画完后,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所画脚印造型的依据。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的脚印,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也可以用造型语言来表达。随后老师出示课件中正确的脚印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语言概括常见动物脚印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清至少五种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脚印画一画环节,引导学生简略画出动物脚印造型,使学生逐渐了解动物脚印造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脚印造型的好奇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

3、播放课件【脚印猜一猜】:【3分钟】

出示六个动物脚印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并回答,这分别是什么动物的脚印?你的答案依据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脚印,它们的造型又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如果将不同脚印组合起来,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造型?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由想象脚印灵活多变的形象。

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出示课件中的动物图片答案,并总结马的脚印象果核,象马桶圈;龟的脚印象团火、象把伞、象蛋壳、象条鱼;牛的脚印象字母、象嘴唇。然后老师及时给予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表扬,并鼓励学生要踊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动物与脚印造型特点之间的关联,掌握多种常见动物脚印的造型特点并能说明它们的特征。比比看谁说的多,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愿望。 环节

4、播放课件【脚印变变变】:【3分钟】

播放课件出示马的脚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图片是什么动物的脚印?要使之成为另一种形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添画与组合?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总结与表扬。然后播放课件出示作品完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小组分析讨论:这副作品运用了哪些动物的脚印进行组合?是如何表现这些动物脚印的特征的?他们是怎样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添加,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老师出示课件,并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对全体同学进行鼓励与表扬。)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画和问题创设,来拓展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掌握单个脚印的添画与脚印的组合造型方法。最后的小组讨论则更好地使学 ― 第2页

共3页 ―

生感受到小组协作分析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拓展小结:【1分钟】

播放课件出示图片,以小鸭子脚印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对比,单个脚印变幻方向与多个脚印组合添画形成画面的异同,然后小结:

同学们,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造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自然,观察生活,那么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多数的学生能通过教师创设的视频欣赏、脚印想一想、脚印画一画、脚印变变变等环节,感受到动物脚印的丰富造型,利用脚印特有的自然形状展示自己的想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能力。(检测目标1)

2、学生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对比观察,总结分析,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体会动物脚印造型变化的趣味性。(检测目标2)

3、学生通过对动物脚印特点的理解,能用添画和组合的方式形成一副有趣的作品,进而活跃自己的美术思维,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检测目标3)

4、通过观看欣赏动物的各种脚印,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激发出对各种动物脚印在生活中应用的关注,多数学生能体验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检测目标4)

― 第3页

共3页 ―

教学设计六个特点
《教学设计六个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