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5 08:32:1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词语运用教学设计

“词语运用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组 江影霞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的词义。

2.辨析同义(近义)词,正确运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 3.掌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 教学重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考点解读:

1.考纲要求: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关联词语)

2.考点分析:常考的知识点有词义的解释、同义(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本题型是2014年开始考查的新题型,2015年中考将继续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3.评分标准:客观是非选择题,选对满分,选错零分。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是不够扎实的,由于词汇量少,对词语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往往会选错词语,误用词语。

2.这是客观是非选择题,选对满分,选错零分,但是许多学生(包括优等生)都不重视选择题,没有认真地对各个选项进行辨析,以致选错失分。

三、前置作业:

1.(2014年广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光盘行动”、“十面霾伏”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2013年度十....大新词语。

2.熟记初中阶段常用易错成语分类表和常用关联词语表。

四、方法指导: 1.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这类词主要考查课内的词语,准确记忆与理解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词 语积累”来加强记忆训练。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一些近义词的准确辨析。 2.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1)辨析词义的轻重程度 (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 (4)辨析词语的搭配关系 (5)辨析词义是否重复累赘

复习时要熟记初中阶段常用易错成语分类表(《中考突破》P49—53) 堂上练习:(《中考突破》P53—54 第1-10题) 3.关联词的搭配与运用

注意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所运用的关联词语要依照语句的实际表达的具体内容辨 析。复习时要熟记常用关联词语表。(《中考突破》P49)

六、小结:

这是客观是非选择题,选对满分,选错零分。因此,希望同学们重视选择题,认真辨 析,保证得分。

七、作业:

(《中考突破》P54—57 )

推荐第2篇:积累运用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

① 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 ② 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 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 ④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2.学生齐读。

3.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4.学生自由讨论。 5.检查

6.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1.看图导入激趣。

① 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① 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 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 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 ④ 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汇报交流情况。 4.练习讲故事。 ① 讲故事要求。 ② 自己练习讲。 ③ 同桌评议。 ④ 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 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 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 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作文:学写读后感。

2.做人:多读书,重情感,写好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读写作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⑴什么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感受或受到的启发教育写出来,叫读后感。如吃东西,得奖,都书。

⑵怎样写读后感: 1.先要读懂,后写“感”。

如《雪道》中—讲老爷爷给孙子堆雪堆,修雪道的事。读懂你就会明白老爷爷这样做是为子孙们。

2.要捉“感点”。

如老爷爷年纪大了,又很胖,铲雪很费力。但为了孙子玩得好,他很情愿。这就是感点。 3.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写感受。

⑶小结方法:

一、读懂,

二、抓点,

三、要联。⑷写读后感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 1.把原文的话写下事当感想。

如开头写空话,怎样受感动,然后大段抄原文,结尾下决心。 2.走另一面,脱离原文瞎说。 3.东拉西扯,内容杂乱。 ⑸读后感具体的写作方法。

1.开头需要写你看的什么书、文章,怎样让我感动。2.简单写一下文章的内容。

3.写文章最叫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感点) 4.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写一下感受。 5.结尾,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感想。 ⑹了解阅读方法,

1.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作用。2.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概括中心。

5.了解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特点是什么?

三、实例讲解。

1.出示例文《平分生命》。

四、课堂作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根据内容自拟,《xxx》读后感、观《xxx》有感。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学生自读自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交流评议。

1.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由作者读。2.师生共同评议。 3.评议要求。 ① 感情是否真实。

② 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写出“感”来。 ③ 还可怎样修改。

二、小组成员间互读互评

三、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扩写

推荐第3篇:成语运用教学设计

成语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成语辨析的一般思路,掌握成语辨析的角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语的运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成语题的思考角度 教学难点:找准突破口 教学内容

导入:成语题型比较固定,一般是给出四个选项,让你从中选出恰当的一项或不恰当的一项。对于这样的题,我们一般要了解成语的大体意思,然后根据语境辨析成语在句中使用的是否正确,这是解答成语题的一般思路。但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成语考查的角度,弄清成语运用应注意的方面,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语辨析的角度 (—)适用对象,范围

豆蔻年华

本出自唐人杜牧的《赠别诗》:平平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原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只能用于形容好,且是十三四岁的女子,不能用在少男身上。

名落孙山 用于形容考不中,不能用于评职称

相敬如宾 汗牛充栋 擢发难数 不胫而走 风度翩翩 气宇轩昂

(二)感情色彩

雨后春笋:一般用来形容新事物大量涌现,多指好的事物,不能用在垃圾食品上。

弹冠相庆:是个贬义词,用于我国女排不合适。

名噪一时:名气在一时间传扬,中性词

(三)细微差别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不负众望 不负众望

自食共力 自食其果

无微不至 无所不知

(四)双重含义

有许多成语的意义不止一个,这就是我们既知常用义,又知次常义项

灯红酒绿 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多是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

耿耿于怀 记仇

有心事

秀色可餐 品易近人 短小精悍 左右逢源 想入非非 绵里藏针 不绝如缕

(五)特殊性

搭配不当

苏轼的《水调歌头》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

前后矛盾

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谦敬不当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屋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简单,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你居室蓬荜生辉。

时态不合

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不听,整天和那些游手好闲的“哥们儿”混在一起,长此以往,他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总结 略 练习略

作业 作《优化设计》的195页成语运用题

板书设计

一语境

(一)适用对象范围

(二)感情色彩

(三)细微差别

(四)双重含义

(五)特殊性

不合逻辑

谦敬不分

时态不合

搭配不当

教学反思

成语是汉语的精粹,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浩如烟海的成语让我们难以穷尽,但如果我们能把握成语辨析的角度和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首先阐明成语辨析的大前提:语境。成语辨析是在句子中辨析,那合乎上下文义,成语使用就正确。反之,则错误。高三学生已基本知道这一点,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但辨析的角度掌握的还不全面,而本节课则通过讲练结合,让同学明确突破口,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对作过的成语进行归类记忆,化繁为简。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基本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以前讲过的许多知识,再一问还是错。成语辨析要准确,功夫在课外,要想做好考场的一道题,要我们做好平时的一道道题。词语组成句子,要想句子写得好,文章写得美,就需要我们积累语言。

推荐第4篇: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四字成语,背诵。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检查。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

一、二自然段。

1) 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 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第三课时(辩论)

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

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在“提示”提出的两个辩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广泛收集有争议的问题。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举例示范,如,你喜欢不喜欢严厉的老师?大家轮流当班长好不好?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反义结构成语。

二、阅读练习。

三、想象作文。教学重点:

写出童年的趣味。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2.辩论会进行前,先让学生推荐各自准备好的辩论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大家共同商量确定辩论题目。选择辩题要充分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将其辩论清楚,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3.请推选一名学生当辩论会的主持人。

第二步,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辩题选定后,针对辩题提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例如,“赞成小学生多看电视”和“反对小学生多看电视”。肯定意见为“正方”观点,否定意见为“反方”观点。

2.根据每个学生赞同“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3.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如,理论观点方面的论据——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名言、警句;事实论据——成功者的经验、做法,公认的事实。每个主辩人要认真做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意见,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论据收集整理工作进行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辩论会的效果。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以“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一辩题为例,“正方”学生从看电视的好处方面去思考,可能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电视是新的知识媒体,通过“科技博览”“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看得越多知识越丰富;(2)看“新闻联播”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3)看“东方之子”节目,可以了解许多名人的杰出业绩及其成功之路,受到激励,树立远大理想;(4)看“文艺节目”可以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反方”学生从多看电视的坏处方面思考,很可能提出下列反对多看电视的理由:(1)小学生多看电视,占去大量时间,影响完成作业,使学习成绩下降;(2)多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视力下降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3)电视中播放的许多节目中有凶杀、暴力场面,有一些坏人作案的情节,小学生爱模仿,容易学坏;(4)电视中许多节目的成人镜头容易使学生早恋„„

第三步,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

3.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第四步,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如果教师一时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应建议学生怎样继续研究探讨,推荐阅读资料或调查、采访对象。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第四课时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推荐第5篇:作文讲评运用教学设计

作文讲评运用教学设计

1、通过作文讲评,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把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进行德育渗透。

3、针对习作要求,学习对别人的作文进行比较正确的点评。

4、结合师生的评语,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点评叙事、写人的文章。

一、明确要求,概括评价

1、板书:小学生活 难忘的……

2、多媒体演示,回顾习作要求。

3、习作总评。

二、示范点评,学习点评

1、同学们难忘的人,事或难忘的一堂课都有哪些呢?指名答,并把自己的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选择最感兴趣的题目,共同点评。

欢迎××同学,朗读习作:

结合板书,教师提问及点评,引导学生参与点评,适时写修改意见.

三、小组合作,互相点评

1、指导点评要点:

(1) 亮点推荐。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精彩之笔,有的同学虽然作文整体上不大理想,但有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只要他的文章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哪怕是一个题目,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推荐。

(2) 出谋划策。指出不理想的地方,提出建议。

2、小组合作点评,在有限时间内,重点评一篇作文,略评其它的作文。

四、互动点评:分小组上台汇报,自主发言,交流。

五、自评接龙

六、修改作文

谈话:佳作不厌百回改。希望同学们根据叙事、写人的文章的特点,和本次习作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讲评: 小学生活 难忘的……

自拟题目 内容具体

词句通顺 顺序适当

认真修改

推荐第6篇: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积累运用

(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3.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4.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学情分析】

-----------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作用以及边读书边写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会分析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叠词的表达作用。 2.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 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组内交流。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组长在组员充分自学后组织组内交流)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总结形容词重叠后表意的变化规律。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2.说说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和每组词的特点。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尽量读熟。

4.你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并写在同类词右侧。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温故知新”主要展示带点词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自己对叠词作用的理解。

“语海拾贝”主要展示自己对各组词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同类词的补充。

五、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六、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1---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任选“语海拾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2.巩固边读书边批写的读书方法。

三、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一)互动平台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 2.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做好批注。

3.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二)自主阅读园地 1.读课题,明白要求。

2.学生自读短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批。

四、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随时解答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五、教师引导展示:

1、“互动平台”主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推荐优秀写人片段。

2、“自主阅读园地”主要展示所做批注。

六、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总结。

七、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3---4题)

第三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读过的书的魅力。

2、学会把自己看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3、能通过读书,推荐书,使自己更加热爱读书。

二、出示学习方法与提示:

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明白向别人推荐书应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

2. 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组内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并在组内交流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三、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学。(师巡视指导)

四、教师引导展示:

1、民主评选出数名推荐明星,请小明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2、学生展示自己关于读书的名言。老师补充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五、当堂检测:

(检测题:课堂练习册5---6题)

教学反思

五语备课组6号:

推荐第7篇:关联词的运用教学设计

关联词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常用的七种关联词语。

2、进一步明确关联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列、递进、选择三种关联词语的内在关系,在掌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我们学校正在举办“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下面请大家一齐来读读这段话: 学校举办“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老师们虽然非常忙碌劳累,但是为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很高兴;同学们不但展示了才艺,而且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家长们都说:“与其让孩子们埋头苦读,不如现在这样轻松学习。”

1、

2、

3、学生齐读。

去掉黑体字部分再读。 去掉的是哪些词语?

关联词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4、确)

二:知识整理:

(一)、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A:常用关联词:

1、又„„又„„

2、既„„又„„

3、既„„也„„

4、一边„„一边„„

5、一面„„一面„„

6、一会儿„„一会儿„„

7、那么„„那么„„

8、是„„也是„„

9、不是„„而是„„

10、不是„„是„„

11、是„„不是„„ 比较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用上关联词语不但使句子更加通顺,而且使句子的意思也更明B.并列关系练习

(二)、因果关系 : 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 A,常用关联词:

1、因为„„所以„„

2、由于„„因此„„

3、之所以„„是因为„„

4、既然„„就„„

B.因果关系练习:

(三)、条件关系 : 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

A.常用关联词:

1、只要„„就„„

2、只有„„才„„

3、无论„„也„„

4、不管„„也„„

5、凡是„„都„„

6、除非„„才„„

7、不管„„都„„

8、不论„„都„„

9、无论„„都„„ B.条件关系练习:

(四)、转折关系 : 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 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

A.常用关联词:

1、虽然„„但是„„

2、尽管„„可是„„

3、„„然而„„

4、„„却„„

5、虽然„„可是„„

6、尽管„„还是„„ B.假设关系练习:

(五)、假设关系 :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

A.常用关联词:①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关联词:如果„„就„„、假如„„就„„ 要是„„那么„„、要是„„就„„ 常用关联词:②假设与结果不一致 关联词:即使„„也„„、即便„„也„„

哪怕„„也„„ B.假设关系练习:

(六)、选择关系 : 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 A.常用关联词 : ①两者任选其中一个。

1、不是„„就是„„

2、或者„„或者„„

3、是„„还是„„

4、要么„„要么„„ ②两者中选前一个。

5、宁愿 „不„„

③两者中选后一个

6、宁可„也不„„

7、与其„„不如„„ B.选择关系练习:

(七)、递进关系 :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A.常用关联词:

1、不但„„而且„„

2、不但„„还„„

3、不仅„„而且„„

4、不仅„„还„„

5、不光„„还„„

B.递进关系练习:

(八)、承接关系:后面发生的,紧接着前边。A.常用关联词:一„„就„„、起先„„后来„„ B.承接关系练习

三、几种容易混淆的关联词: 1.不是„„而是„„ 不是„„就是„„ 是„„还是„„

2.只要„„就„„ 只有„„才„„ 四.关联词改错(修改病句)

五.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小句合成一句话, 使句子更简洁。 六.综合练习:

七.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学好了关联词的使用,我相信在以后的作文、说话方面会非常出色。 板书设计:

分类 并列 假设

因果 选择 条件 递进 转折 承接

推荐第8篇: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阆中市妙高镇大庆中心学校 陈朝党

课 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地图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知识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技能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 与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方法 情感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目标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主 要 内 容

备 注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课件展示)

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旧知识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 的复习与巩固。

①指向标(课件展示); ②经纬网;

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课件展示地图) (由图例所示地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导入新课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趣。 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件板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书)

讲 授 新 课

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㈠自学 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

相 对 高 度 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 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 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同步成长》16页19题)

1.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的人生观、价值观。

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

2.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1.什么是等高线?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念。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㈢ 等 高 线

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3.(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的参与性。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冬瓜),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 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 ①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剖面线。

动手练习(请每个同学备一

张纸和尺,和老师一起画草③学生观察分析: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引一条辅助线,图,重点掌握剖面的绘制方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④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法。) 接。

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 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设疑纠错,加深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记忆。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㈣在等高线地形图两点的高程。 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辅助线,将点对应到剖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㈤等深线 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 (课件展示)

a)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课件图片):富士山

b)山脊:像牛、马、羊等的背脊。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课件图片):秦岭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目测与估算的能

力。

不由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2.用生动精美的图片展示山㈥山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各不同。” 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c)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

3.引用名诗、名句注重与文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d)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成一条线。(课件图片)

㈦巩固与练习1.山体模型展示,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

加深印象

史的结合,与生活的结合。 体不同部位的地形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 2.出示自制教具,(用彩色吸塑纸做成彩色等高线地形图,一种颜色作成一层等高线,把它们用线穿起来。)首先请同学认读,然后从平面提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把平面图想像成立体图形的形象依据。

3.(课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按照越高越亮或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

㈧分层设色地形图 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观察与分析链接生活

与 延伸拓展

分组讨论

与 合作探究

课外作业 的起伏状况。(课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活动与练习

观察P17图1.30 ,对照图1.30完成活动第1题。找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并指出在本图中它们的高度(分组活动,大屏幕上哪个范围,描述它们的地面起伏程度(大、中、小、平缓、一望地形闪烁,哪一组同学就请无际)

站起回答问题)

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 1.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

课外搜集以上五种地形景观的照片与资料。

2.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

《同步成长》17页,第20题。

我军侦察兵交给指挥官一张敌军军事部署简图,请帮助解答下列问题:

(1) 敌军阵地在我军阵地的( )方向。

1.进行课后练笔,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升华的作用。(2) 如果我军大炮最远射程为30千米,敌军指挥部(是、否)在我军大炮的射程之内。

2.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3) 敌军指挥部的海拔大约为( ) 米,我军阵地的海

性。

拔是( )米,敌军指挥部与我军阵地的高度差约为( )米

3.采用军事题材,激发学生

兴趣,活跃气氛,引发爱国(4) 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选择A、B、C路线中的( )情结。

较好,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三组分别讨论我军进攻路线ABC,剩余一组综合分析。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奖励小红花,给各组加分。)

完成课本18页活动第3题。

推荐第9篇:成语辨析运用 教学设计

成语使用解题指要

在汉语的语言宝库中,珍藏着一颗颗瑰丽夺目的宝石,这就是成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它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我们日常阅读和口头表达、文章写作中密不可分的朋友。正确使用成语,是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近年的语文试卷看,对成语使用的正误判断题则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保留题目”。所以,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全面正确地掌握成语误用的类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辨析成语的方法

1从意义上辨析

成语相互间有意义上的差别,即使是意义相近、相关的成语仍有语义轻重的不同、表达重点的不同、范围大小的不同。

例:“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自以为正确”的意思。但“自以为是”指主观不虚心,语义较轻;“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义较重。

2、从结构上辨析

成语的结构类型很多,有主谓式、动宾式、并列式、兼语式等,成语的结构不同,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例:“弦外之音”和“弦外有音”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喻指说话或行文中另有间接透露而不明说

1 的话。但“弦外有音”是主谓式,指的是事,多作谓语、定语、状语;“弦外之音”是偏正式,指的是物,多作主语、宾语。

3、从色彩上辨析

成语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成语的色彩不同,在使用时也有所不同。

例:“侃侃而谈”和“夸夸其谈”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说话多,但两者感情色彩不同,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

二、成语使用中的“八戒”

一戒望文生义

病例: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在此句中,作者显然将“文不加点”的“点”理解成了“标点”,“写文章不加标点”的确是毛病,应该改掉。但“文不加点”的真正含义却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非但不是毛病,反而是非才思敏捷的写作高手不能达到的优点,为什么要改掉呢?

二戒褒贬不分

病例: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守株待兔....,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守株待兔”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

2 蠹》。说的是宋国有一个耕田的人,一天看见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地里的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这意外的收获使他非常高兴,他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整天在树桩子旁守着,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但以后他再也没有得到,他的愚蠢行为却成为笑料。韩非子在文中借此讽刺了那些据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后来人们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成语,然而它却出现在了上面例句中。作者的本意是要赞颂公安人员神机妙算、勇擒凶犯的事迹,但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守株待兔”的贬义色彩,错用在此处,反将他们比喻成了不思进取、幻想不劳而获的庸碌之辈。

另外,“守株待兔”的原意是枉费功夫,绝不会再有所收获。那么公安人员既是“守株待兔”,又怎能一举将罪犯擒获呢?这前后显然自相矛盾。

三戒张冠李戴

病例: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

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义项是:敬辞,用于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事物,指人时专指女性。如“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名”(指女子的名字,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心”(指年轻女子的心)。可见,“技压群芳”只能

3 用以指女子的技艺超过同性其他人,不能用来称颂男子体操队。可改为“力挫群雄”(雄:这里指男性)。

四戒轻重失当

病例: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

。 “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见《现代汉语词典》)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

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五戒自相矛盾

病例: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 获得第八名。

成语“功亏一篑”见古文《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

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后来人们用以比喻

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上面例句中既然说“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只获得第八名”,那么就不能说是“功亏一篑” (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决赛中惜败获得亚军才是“功亏一篑”)。

4 六戒画蛇添足

病例:张成同志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体鳞伤”意为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遍体”与前面的“全身”意思重复。

七戒胡乱模仿

病例:这个工程如果出了问题,我拿你是问....

。 很明显,“拿你是问”是作者模仿成语“唯你是问”而造的一个短语,但是他并没有理解“唯你是问”中的“是”是一个文言助词,只起提前宾语“你”的作用,并无实义。“唯你是问”即“只问你”。照此看来,作者仿照的“唯你是问”只能翻译成“拿问你”,这从语法上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

八戒使用超前

病例:庞涓笑道:“齐兵被我追得仓皇而逃,简直是‘草木..皆兵..’了!” 成语“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谢安传》。说的是东晋时,前秦国君苻坚的军队在淝水被晋军打得大败,逃跑时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后来人们用以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为对方的声势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庞涓是战国时统兵的将领,绝不会预知近千年后出现“草木皆兵”的故事,当然也不会说出这个成语。

5 误用成语一般情况下是由于阅读面窄,对成语意义的把握不准确造成的,所以在复习成语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平常多读书看报,注意其中的成语运用是否准确。

考试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弄清语境;②弄清成语的意义;③对易混淆的成语重点比较辨析;④采用排除法。这样,你就能在成语使用题前信心倍增了。

推荐第10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

1、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

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2、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

3、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

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说课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

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

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

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

(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

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计。

第11篇:运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春》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一) 明确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3、学习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通过欣赏美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 整体感知:

抛出问题:

1、学习生字词(在朗读过程中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注意音形意)

2、读课文思考: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共几幅画面?

3、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赏析: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重点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

第二环节:探究问题

根据第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本环节,并根据自学情况提出质疑。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采用全班交流,或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解决第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明确:

盼春

春草图

春花图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绘春

春风图 抒发了作者爱春、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第四环节:巩固问题

同学们,春天是令人往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春光春色,留下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之作,在这一年四季中,你是喜欢哪个季节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幅你喜欢的季节图。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第12篇:运用教学机智,设计教学活动(优秀)

运用教学机智,设计教学活动

摘要:本文将针对小学英语课堂及小学生的特性,探讨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趣味性,提高并保持小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特性

教学机智

教学活动

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是激发培养小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先让我们来看看儿童心理与年龄特点: 1.可塑性强

和成人相比,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主动得多;对固有的一些习惯、观念改正起来比较快。“就好像一张白纸好画画,就看老师怎样引导。”

2.模仿能力强

儿童能很快掌握新语言的发音方法,他们不是有意去纠正自己的发音,而是无意中就能模仿到(见《小学英语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法》)。如果教师发音正确,口语流畅,孩子们一般都能作到很相象的模仿。

3.机械记忆能力强

语言学习中,有很多逻辑上毫无关联的内容,学习者要靠多次重复、不断机械记忆,去识记它们的。儿童在这方面有优势。

4.心理负担轻

儿童情感因素比较简单,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愉快。

当然,也有不利的方面。儿童的自控力很差,不能自觉地学习,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考虑上述有利因素之外,针对性地不断变化教学活动方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因为对儿童来说,保持兴趣比培养兴趣更难做到。当今,英语语言素质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标志。处于大城市中的孩子由于周边环境的熏陶,感知得多。可是,对于小县城及乡村的孩子们来说,除了每周两节,每节40分钟的课外,他们又几乎脱离了英语。他们中有些甚至会有不以为然的态度,“你们说英语的好处,我怎么不觉得啊”。“学了干什么?”。“反正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他们还迷惑着,跟他们讲大道理收效甚微。教师只有变着法子让英语课堂尽量吸引学生,诱导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快乐中学习。笔者在实践中认为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思考。一是教师对教学机智的应用;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首先,来谈谈教学机智

教学的机智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及个体差异,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快有慢,有人擅长语音,有人擅长表演理解,只要诱导,不要强求;它还表现为克制,不必随便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错误,让他们自信地表现;机智还表现为临场的天赋(如,怎样正确使用鼓励语、表扬性语言等)、对情境的自信、对孩子体验的理解等等。

机智又是如何实现它的目的呢?

一、机智通过言语来实现

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来使他安静下来 。 我们与孩子接触时就需要注意我们的语调、说话的方式。

同样是与学生互相问候的话语:Hi /Hello /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等也应该随情景而变化。当学生表现地好时用 Thank you /Good job / Well done / A good answer / That\'s lovely /So smart / That\'s wonderful 等不同程度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不仅仅是Good。

二、机智通过眼神或沉默来实现

无论孩子说得对错,少些责备,多些鼓励。一个理解的目光,一个幽默的眨眼,一个温暖、善意或支持的眼神 ,机智地鼓励着孩子。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会接近他/她;而沉默则是机智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机智知道沉默的力量(见《教育机智》P233),也知道该何时保持沉默 。

三、机智通过动作来实现

笔者曾经出席过一些观摩课,看见过那些会说、会唱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跳的老师特能给孩子以感召力。一个老师的动作可以创造一种气氛、关系、理解和情绪(见《教育机智》P239),一些甚小的动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也能给孩子以鼓励。

四、机智通过气氛加以调和实现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创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气氛来帮助学习英语,比如创设英语角,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书写作品或是英语知识、小幽默等;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用简笔画等增加气氛。又比如兴趣小组,在课间播放简易英文广播及英文歌曲,取英文名字等。此外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多使用英语,特别是英语课堂用语。

五、机智通过榜样加以调和实现

笔者曾在所任年段组织过英语小竞赛、书写比赛、英文小品等,鼓励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而教师本身更应该为孩子们做出榜样。

下面来谈谈教学活动

每周两次课(每次 40 分钟)的课对于小学生学习并掌握住所学内容是一种挑战,但条件如此,教师只有充分应用适宜的教学活动,尽大可能地发挥活动本身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小学英语课是实践活动课,而不是知识课。小学英语课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活动,整节课就是由各种不同的活动组成的“活动包”(见《教学法》)。因此无论是每堂课开始阶段的“热身”活动还是讲授新课之前简短的复习,或者是讲授新课内容的时候,抑或是学习和精神高度集中之后让学生放松的小插曲,再或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的小游戏等等,我们都可以好好地创设、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质量。

一、情境匹配原则

儿童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大差异便是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儿童思维的“具象性”原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人为地创造情境,有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手段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学、用、并理解语言。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灵通少儿英语》第二册文化课 Happy Birthday 课时,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组织一堂 Birthday Party 的课,引导学生自己布置场面,在模拟的真实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 Let\'s have a Birthday Party.She\'s opening the presents.She\'s blowing out the candles.Happy Birthday.Birthday cake.等,比生硬地讲解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所学国家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在教语言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相关文化知识。经常让学生表演对话,让更多的句子能被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到。(而不仅仅是 Hello.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句子。)“ Because the greatest enjoyment a student gets is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when he/she can communicate in that language。”

三、扩充性原则

引导儿童从已有水平向最近语言发展区前进,较长用的方法是对儿童的语言进行适宜的扩充,如人教版《灵通少儿英语》第二册 Unit 4: T: What are they? / 你认识他们吗? S: 爆米花,花生„„ T: Yes.They\'re...( 引出基础词 popcorn,peanuts 等) T: Are they snacks or fruit? (引出 snacks 零食) T: 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like? (引出新句型) T: I like popcorn.(引出相关句子)

四、活动性,趣味性原则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朗朗上口的歌曲、韵句,更会吸引儿童。要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活动,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使他们在听听、说说、做做、唱唱、读读、玩玩中对英语发生兴趣。教师善“诱”,学生好“动”,才能产生良好效果。比如在教学月份时,笔者发现这类单词难记,只靠重复学生容易厌倦。于是,笔者编写了这样一组短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I like January.You like February.We like March.You like April and May.He likes June and July.She likes August.We like September.We can go to school.October.October.November.November.You like December.What can you do? 当学生们操练之后嚷叫着“再来一遍,再练一遍”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上瘾了。这时再来巩固这些单词已不难。

又比如在教学单词拼读规则“ai,ay”读音及其单词时,笔者曾运用了这则小诗: Rain, rain,go away.Come again another day.Tom and Mary wants to play.Come again another day.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重复性原则

记忆在于重复,只有反复操练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最终被儿童掌握下来。教师可设置旧中有新,新中带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得以连续强化,并获得自信。比如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复习单词,有 Gue.What\'s in my hand? 或 What\'s miing? 或 Point to the right words.以及 Bingo 游戏,学生猜得欢,记得牢。

此外,还有视听说与读写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尽量用英语上课,同时恰当借助母语的原则。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的感知大部分来自教师。要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的质量、帮助孩子们培养起并保持一定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就要根据他们的特性,运用教学机智,适宜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第13篇:《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古诗词复习课

永定小学陈义胜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复习、积累古诗,提高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

复习、积累、运用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由于战乱,他的生活非常窘迫。有一次,家里来了两个朋友,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和几颗青菜,但是杜甫并不着急,用这两样做成四道菜,第一道:两个炖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蛋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第三道菜:炒蛋白;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浮着几片蛋壳。杜甫根据几道菜作了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古诗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要到古诗园中漫游一番,再次去领略古诗独特的魅力。

二、知诗人美名

1、通过小学阶段对古诗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能吟诵一首他的诗吗?

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课件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诗圣

飞流直下三千尺杜甫诗佛

青春做伴好还乡白居易诗魔

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诗仙

预设:

1、如果学生都能说出诗人的美称,老师则无需多讲。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师则作简介。

二、复习诗词知识

(一)、课件出示:

1、我们在搜集诗歌的时候可以按结构形式分类,还可以按、、等分类。

2、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3、被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的是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的所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西江月”是。

5、《天上的街市》和《白桦》都是诗。

(二)、交流反馈

三、名诗归类

1、课件出示古诗类别,学生根据不同类别把所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归类,并且背诵相应的古诗词。

写春景的、写慈母情深的、写爱国的、写夏景的、写风景名胜的、写送别的、写秋景的、写节日的、写边塞的、写冬景的、借物言志的、写思乡的。

2、教师相机指导。

四、名诗接对

(一)课件出示:

1、(),要留清白在人间。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4、孤村落日残霞,()。

5、(),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6、洛阳亲友如相问,()。

7、(),不拘一格降人才。

8、白日放歌须纵酒,()。

9、(),总把新桃换旧符。

10、不识庐山真面目,()

11、明日复明日,()。

(),万事成蹉跎。

12、春风又绿江南岸,()。

13、(),任尔东西南北风。

14、路人借问遥招手 ,()。

15、(),化作春泥更护花

16、本自同根生 ,()

(二)集体交流反馈

五、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珍惜粮食。

2、梅花有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此时你想起王安石《梅花》中的诗句:()。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

5、又一次竞选的失败,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呀!

6、()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7、叔叔小时候读书不用功,长大后一点文化也没有,连找份工作都很困难,爷爷叹了一口气说 :()

8、人们常用()来说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二)集体交流反馈

六、总结拓展

(一)、教师总结(课件出示赠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千多个日子转瞬即逝。在这里,我们遨游汉字王国,共同领略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共同聆听充满诗意的语文之声;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希望大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名句,给老师或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5、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9、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七、作业

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背诵

第14篇:语言运用解题指要 教学设计

语言运用解题指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的总体要求是:“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语言运用题的命题,一是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如自然、环保、社会、科技、文化、传统、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命题时首选的材料;二是重视综合能力的测试,今后试题中单纯考一种知识或语言能力的题目将会减少;三是注重试题内容的人文性,如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关切,对世界风云的观览,对科技发展的展望,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

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关键在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上,要学会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场合进行得体的表达:在庄重场合,一般使用庄重典范的书面语,如在会议上的发言;在工作和学习场合,可以使用准确扼要的术语和行话;在日常生活场合,一般多用亲切、灵活的口语;在轻松的娱乐场合,则多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

语文考试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在形式上可谓灵活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根据范例仿写,根据语境写话,根据材料概括,言外之意题等。下面分别谈几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仿写题

仿写试题中大多设计一种情景,或限制某些条件,或提供

1 某些话题,让考生生发联想和想像,创造一个与例句相似的句子。它是一种挑战性的开放题型,以其灵活的形式、独特的考察效果,一直被出题专家看好,有继续沿用之势,人们称之为语文考试试卷里的“保留节目”。仿写题型受到如此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题型。

句子仿写的形式很丰富,从命题题型的角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续写式

做这类题要结合语境,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答题时既要注意句式结构和语意的限定,又要同时兼顾修辞方法、前后连贯及整体的语言风格。

如:根据文意再举两个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例子。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木。

2、中间嵌入式

如: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整体开放式

这种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和形式的要求。

如:以“创造”为中心写一段话,必须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是只提供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如: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段话。

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良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此题不既定内容,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答题时,形式宜近,内容宜远。

仿例造句难度大,要答好这类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要力求与例句反映的内容保持前后的连贯一致;同时又要善于联想和想像,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2)语法修辞上,要与例句相同。如例句是比喻句,仿句也要是比喻句。

(3)句式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

3 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句式结构一致还包含句子内部的短语结构的一致。如例句是主谓宾语结构,仿句也要采用主谓宾语结构。

二、探究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出要考查学生“探究内容”的能力。在前几年各地的考试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考查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极性,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条理。明白了出题者的这个出发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切准题目的脉搏,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是大有裨益的。

做探究题,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我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4 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是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一般说来,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一定会有所发现。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再写不同点。

材料探究题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图表题,解这类题目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这是简答图表题的“三部曲”。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结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地答题呢?

1、明确要求和题旨

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是解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

2、仔细读题找规律

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是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

3、准确归纳善表达

规律的发现,还只是把图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把捕捉到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文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三、“言外之意”题

近几年,一种分析“言外之意”的试题在语文试卷中悄然兴起。从试题的内容来看,分析语境中的言外之意的试题包括提供图画内容和提供文字内容两类。其中以后者居多。提供文

6 字内容考查言外之意的考题,常表现为提供单独的语境和结合文章阅读来考查两种类型。

从题型来看,有的是提供选项备考生选择,这类考题难度较小,只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层面;大多数都是则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写出具体的言外之意,这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表达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时,明确试题的设计技巧,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提高答题效果。

第15篇:运用整合理念 指导教学设计

运用整合理念 指导教学设计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潘克明

一、为什么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生产资料的信息属性日益突出:信息技术使日本在GPT逐年增高的同时,原材料的进口却呈下降趋势。近两年,由于英特网的应用美国节省了生产费用2000亿美圆……。

——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 ——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技术已发展到数字技术阶段,已经具备将信息技术整 合到学科教学中的条件。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

——但是在过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媒体和工具使用。广大教师还没有能够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信息时代呼吁教育改革!信息时代呼吁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呼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到一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整合的教学设计。

二、怎样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把握整合的本质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1、整合与整合的本质特征 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这些不同范畴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就是构成某个系统的要素),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整合是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在应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因此,整合首先不是一般的应用,也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首先应当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

尽管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而言,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整体”的指向不同,这个“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与最终结果,也应当有所不同。它可以是一门新课程的完整设计,可以是编写出的某一学科的新教材,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软件设计),还可以是一节完整反映教学全过程的课。但是,无论这个整体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必须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将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技术)融为一个整体。因为,“融”是整合思想方法论的本质。

2、什么是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根据我们对系统科学方法论 1 的学习,以及对整合的方法论本质“融”的研究,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

“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就是在所有新课程的建设中,在所有学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都要自觉地将对师生信息意识的教育融进去。当然,这种“融”主要不是靠直白地提要求,而是要靠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渗透。因为意识不是靠不厌其烦的讲、靠提要求就能形成的。

“将信息技术作为内容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就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及学科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融进去。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应用,五笔字型、全拼、双拼、智能ABC汉字输入方法,word工具平台的应用等)就是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作文学习的并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不学习这些内容就无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语文。

“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又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工具软件《音乐大师》就是学生学习作曲的工具。在几何学习中,工具软件《几何画板》也成为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那些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多媒体课件、专题知识网页),更是融知识、工具、方法和手段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们所喜爱。

过去,我们常常将上述的第三点(工具、方法和手段)作为整合的主要或唯一内容来研究,而对此问题的研究又常常集中于对教师的“教”的研究,这是很片面的。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体现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方案之中,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二)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多媒 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通过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等特征反映出来的。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这些特征的优势和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个整体。

1、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指的是:尽管在课堂上,学生是似乎是处于一个相 对封闭的学习环境里面,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生活在一个广阔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这个信息技术环境包括他们课外的信息技术环境(社会上和家庭里的),也包括他们所置身的校园网络环境。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并从两个方面处理好、利用好这个教学环境开放性的特征。第

一、不要以为学生所知道的只是书本上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知识,他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所知道的知识也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教师应充分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二、教室是封闭的,但是网络是开放的。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飞向蓝天翱翔在知识的太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利用网络的这个优势,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同时,也要利用这个优势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迁移

2 知识。

2、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指的是通过网络人们能够共享学习资源。在这里, 学习资源包括:(1)利用互联网从其它网站上获得的资源;(2)从校园网资源库中获得的资源;(3)从教师设计的网页上获得的资源;(4)从其他同学的计算机上获得的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不仅教师可以用,学生也可以利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学习。

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指的是网络的高速运算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 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交流过程。这种交互性特征,使得讲授式的教学能够变成自主性、研究性、合作式的交互性发展式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4、教学软件的人性化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能够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服务。要提供这种服务,能够高速搜索、获取、交换、传递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硬件环境是基本保证,而数字化的教与学的软件才是核心的保证。因为软件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

以数字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教学软件的非线性超文本结构,改变了传统媒体的 线性结构特征,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路径。不同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阅历、经历、喜好、环境、条件等),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的有效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根据这一思想设计的软件,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

例如:对于西洋乐器中小提琴的学习。由于人们的阅历、经历不同,有的人只知道小提琴三个字,有的人知道小提琴是弦乐器,有的人知道它是室内乐器,有的人知道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位置,有的人知道有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在传统条件下,人们只能依靠教师提供的实物、图片或唱片来学习,没有其它选择。有了非线性超文本结构的有关西洋乐器的软件,不同学习者就可以根据各自对小提琴不同的了解,通过不同的路径开始学习、研究小提琴。

同样,这种教学软件的非线性超文本结构特征和资源共享的特征,也能够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将原有的数字化教学软件改造为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软件。

正是这种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特征,使得数字化教与学的软件能够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同人的思维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教与学的习惯和要求。

数字化的教学软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载体,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设计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研究、开发体现“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软件。

教学软件设计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5、教学反馈的精确性,指的是网络极强的交互参与性和高速运算性,使得 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的、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可及时依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3 在这里,精确性是指学生反馈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少教师以 为只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好了就行,反馈无关紧要,这是十分错误的。

(三)把握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教学过程,《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4年初,教育部在组织对义务教育18科课程标准全面修订工作的时候,又进一步强调:“要处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3日一版头条)。2004年2月19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中课程改革指出:高中课程的内容要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发方面有所突破(《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9日一版头条)。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在整合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即:

1、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逐步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网站得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当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学生们所接受以后,书本将不再是他们学习的唯一依据和唯一资源。他们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转变。

2、使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逐步学会进行意义探究式的学习。过去,由于我们的教育功能比较注重选拔,而在选拔过程中又主要通过考试分数来确定取舍,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表现为对记忆力强弱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只能是记忆式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获取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转向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意义建构的探究性学习实现。

3、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东城区一所小学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的部分课文后,发现有7篇课文是与“桥”有关的,于是她

4 就利用计算机将这7篇课文全做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中有动画、有录象、有音乐、有图画,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连老师都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引发了她对桥的兴趣,于是就设计制作了网页《桥》。在这个网页中,涉及到了桥梁知识、桥梁美学(从梵高的《大桥骤雨》、莱奥丽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到邮票中的桥和小朋友画的桥)、北京的桥、中国的桥、世界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敢说,在语文教师中对桥的研究有这样深入的恐怕不多。对于这些桥梁知识,老师并没有教她,是信息技术帮助了她。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她设计大纲、编写脚本,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她学会了图片扫瞄、学会了音视频处理、学会了使用开发工具、学会了打包,还学会了遵守网络法规。在这个网页的制作过程中,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我想,一个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自己做到的事,其他学生也不应当很难做到。关键在于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时候,是不是将“帮助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作为重要目标来研究和推进。

4、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逐渐学会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在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学习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大家都按照同一个进度来学习,教师几乎难以顾及阅历不同、经历不同、潜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不同进度和不同需要。在这种异智同步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学习资源的结构不再是线性的文本结构了,而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这种超文本的非线性结构,使得不同学习者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学习容易掌握的内容,并迅速进入较深内容的学习。在一些网络教室,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们常常会跳过某些内容而选择那些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在2000年全国首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中,一个中学生的参赛作品《化学在线》就是这种跨越式学习的成果。在这个作品中,有关化学的知识早已经超出了课本内容的范围。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鼓励这种因人而异、独立自主的跨越式学习,就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这种跨越式的学习。

5、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逐步学会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在首都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伟大胜利之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一个高中学生找到校长说:“在非典期间,我利用课堂在线和空中课堂的资源来学习,觉得效果很好。现在我们复课了,我能不能不到学校上课而继续在家利用网络和电视学习?”校长未置可否,因为他确实很难回答。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家长那里怎么交代?区教委那里怎么交代?如果不同意,这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又是很值得关注

5 的问题。因为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了,难道一定要把他们关在学校的围墙里!事实上,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就是在校园中、在教室里,学生通过互联网早已登入各种网站、早已进入各种网校开始了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更何况在家中呢。

跳出学校的围墙进行超越校园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学习主体主动性的具体体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不是为了将学校的围墙砌得更高,而是帮助学生架起超越学校围墙的空中走廊,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在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讲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非线性学习和超越校园的学习,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讲清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教学的主要精力,由讲清知识转向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在这里我们讲“逐步学会”,并不意味着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非线性学习和超越校园学习,就不要书本、不要老师、不要讲授、不要循序渐进、不要学校了。在目前阶段,学生的学习仍然需要学校、需要老师、需要书本、需要讲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学会”讲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信息技术能够做到。

(四)把握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方面,表现在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方面,还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并使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说是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价值与作用、成长与发展的认识的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突出并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指的是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学习活动主体地位的学生。教学改革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所创造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环境),必须有利于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必须有利于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条件,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环境的作用,不能只停留在帮助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面,应当将重点转移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上面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头脑中要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也要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和创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2、体现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由“传导、授业、解惑者”逐步发展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就会从过

6 去的不断地讲、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板书等显性的行为表现,逐步发展变化为在课外的教学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隐性行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课堂中,可能会很少见到教师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讲、提问和板书,见到的是:教师不断地巡视,经常地与不同的学生在探讨,或通过教师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过去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是没有学生的课堂,因为学习主体表现的机会太少。现在,有人要批评我们的课堂是没有教师的课堂了。因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教学了,主导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实他们是没有看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已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显性的行为转变为隐性的行为了。

在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这种变化要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要充分体现这种变化——通过教学设计,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设得到激励和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体现媒体主体功能的变化——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在教师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特征,使得学生难以满足教师对课本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与讲解,他们需要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需要拓展已有的知识,需要产生新的认识。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满足学生这些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

4、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这学习环境的 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概括性结构形式。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任何 时间里任何人士相沟通,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3) 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信息技术作用突出;

——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的。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 ——转变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利用这 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第16篇:积累与运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语序对语义的影响。

2.积累词语,感受祖同语言文字的优美。

3.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及描写春天的短文,进一步积累语言。

4.参加以春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运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表达自自的观察所得。

5.通过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春游活动,准备有关范文。

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和有关春天的资料,筹备多彩的春天展示。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旧知识还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到积累与运用(一)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3.抽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句序不同,第1句比第2句在意思表达上更形象,节奏感更强烈,更强调了三月桃花水的贵重。)

4.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每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读,互相指读。

3.教师抽读。理解词语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察觉。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穷无尽: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如烟如雾:好像烟又好像雾。比喻朦朦胧胧的境地。

如诗如画:好像诗又好像画一样美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轻声细语:形容说话的声音细小柔和。

轻悠敏捷:指动作轻快灵活。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清亮圆润:形容声音清脆响亮,饱满而圆润。

清脆悦耳:形容声音响亮好听。

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形容环境恬淡而美好。

4.想想:你在读词时有什么发现?

5.选你喜欢的词语口头造句。

6.熟读词语,积累。

三、点击成语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我们就一起点击成语。

2.自由练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阅读体会。

5.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6.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

四、综合性学习多彩的春天

(一)信息交流

l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在同学们的发现中,春天还在同学们灵巧的小手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展一个多彩的春天展示会。

2.自由和伙伴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春天的资料,互相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二)合作设汁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成果展示的形式。

2.根据设想的展示形式,整理、筛选搜集到的资料。

3.寻找和自己相同展示形式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做好展示会的准备。

(三)成果展示

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

2.互相交流在准备展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全班共同评选出获胜小组。

五、习作百花园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1.美丽的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美丽的春天在我们的展示会上,多彩的春天展示会一定给你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想把这美好的记忆永远地留下来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一起来试试吧。

2.自读习作要求。

3.教师引导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出示书上的要求)

(二)扩展视野,读写结合

1.引导学生回顾春游的情景,试着从春游或综合性学习搜集的资料中选材。

2.回忆本单元学习时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

3.说一说: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鼓励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

1.学生自己练习写作。

2.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议修改。

3.全班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准备范读的文章。

4.学生再作修改,誊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其实,除了春天以外,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四季的美》。

2.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小伙伴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助。

3.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背一背、抄一抄都可以。

课后小结:

第17篇:《运用word制作贺卡》教学设计

运用《word制作贺卡》教学设计

故城县衡德小学 王静

[学习目标]:

1、掌握插入图片,学会简单修饰图片的格式。

2、掌握插入艺术字。

3、掌握插入文本框,学会简单修饰文本框的格式。

4、学会总结一定的操作规律。

5、对关心疼爱自己的人学会感激和回报。

[重难点]:重点:掌握插入图片、艺术字与文本框的方法,掌握图片与艺术字格式的设置方法。难点:图片格式设置方法(突破方法,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与导学

[教学准备]:范例贺卡(2张) 图片素材文件夹 导学材料

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引导:[提出任务] 师:在上课前我先出一个常识性的题目考考大家,母亲节是什么时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父亲节呢?爸爸妈妈整日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操劳,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母爱,感激爸爸妈妈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同学们,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大家要不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送上我们的祝福呢?(同学们回答:要的)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在Word中制作即漂亮又经济实惠的电子贺卡。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2张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有感情地朗读贺卡中的文字)

[展示]。这一张是送给母亲的贺卡的底色色彩鲜艳,而且图文并茂,有效地表明了作者的心愿,这将是妈妈在节日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刚才我们欣赏了2张贺卡,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怎么制作贺卡,是不是?老师以送给妈妈的贺卡为例来给你们示范一下。做好贺卡需要连闯过三关。第一关:页面设置。要先选择贺卡的大小以及纵向的贺卡还是横向的贺卡。这些,我们可以在页面设置中进行设置(演示并讲解)。

学生操作

进行了页面设置接下来就该输入我们祝福的话语了。 [提问]可是一张只有文字的贺卡同学们说好不好看呢? [回答]不好看。

[导入]我们刚才欣赏的几张贺卡都是因为插入了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图文并茂才变得精彩的。下面进入第二关: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呢?也是今天闯关中最重要的一关。

第二关:插入图片与艺术字教授新知:

[演示讲解]选择“插入”菜单下的“图片”命令。它的二级菜单下有哪些项呢?剪贴画、来自文件、自选图形、艺术字、图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插入图片的来源。找“插入”菜单中“图片”,我们选择“来自文件”,注意“查找范围”,一定要找对我们所需图片的放置位置。可是这时的图片尺寸大小可能不太合适,我们可以单击图片,图片的上下左右四条边和四角上出现8个小方块,我们叫它尺寸控制点,移动鼠标,使鼠标处于其中一个尺寸控制点时,鼠标指针就变成了双向箭头,然后我们沿着箭头的方向拖动鼠标,就能改变图片的尺寸大小了。

怎样才能使图片变的更漂亮呢?图片与文字一样可以进行修饰,选中图片——格式菜单——图片命令,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修饰方式——选中图片,击右键,选择“显示图片工具栏”,这种方法快捷方便。同学们试着练习如何把自己的图片修饰的更美观。

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与插入图片类似,请同学们进入第二关自己去试着插入并美化图片与艺术。 第三关: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与插入图片,并修饰文本框,美化我们的版面。

同学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下面进入第三关:“插入并修饰文本框”,(教师演示)单击“插入”菜单——文本框,有两种方式“水平”与“竖排”。我们先选择“水平”,鼠标指针变成了“+”,按住左键不松手,拖动出的矩形块就叫做文本框。修改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文本框是一种即可以输入文字又可以插入图片的图形对象,可以随意地修饰与移动位置。下面在文本框中输入我们要对妈妈说的话。文本框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与普通页面中一样。自己试着去练习。我们把刚才的图片插入到文本框中来,大家看一看,我们要适当地调整图片与文本框的大小,让它两个大小相应(再一次巩固图片的插入)。我们要把文本框的位置适当进行调整,将鼠标指针移动边线上,鼠标指针变成四个方向的箭头,按住左键不放,将文本框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文本框的修饰与图片的修饰几乎完全一样,同学们自己去试一试,美化我们的文本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做个别辅导。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学困生要虚心请教。

第四关:美化完善自己的贺卡。

我们大家知道贺卡不仅要图文并茂,而且布局要合理,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协调一致,才能够充分表达我们的主题。接下来,同学们适当调整图片、艺术字与文本框的位置,并加以修饰。

大功告成

总结:[提问]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都学了些什么?

[回答]插入图片、改变图片大小、位置、版式等。插入艺术字,修饰艺术字;插入文本框,修饰文本框。总结规律:插入什么就找插入菜单,如果要加以修饰,先选定目标,然后选择“格式”菜单中相应的命令。 [小结]同学们今天掌握的这些操作能使我们制作的贺卡图文并茂,课下同学们再练习制作送给同学与老师的贺卡。实际上,不仅贺卡需要图文并茂,我们平时为班里编写的海报、写给朋友的信也可以图文并茂,这样会更有吸引力。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也能“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别忘了把你们这堂课亲手制作的贺卡在过节的时候送给自己的妈妈。

第18篇:函数奇偶性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函数奇偶性的运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会根据定义来判断具体函数的奇偶性,能借助定义及图象特征解决奇偶性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函数奇偶性的运用。

2、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及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3、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二) 重点知识,方法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奇偶性的相关知识。

1、定义: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总有f(x)f(x)成立,则是奇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总有f(x)f(x)成立,则是偶函数。

教学设计

2、图象特征: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定义法: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计算f(x)f(x)。 图像法:f(x)是奇函数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f(x)是偶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三)例题的选取 选题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

2、考试说明要求:函数奇偶性在考察时,不是简单的考察公式等知识的应用,而是与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突出考察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3、解读定位:考试热点,一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察奇偶函数在求解析式中的应用,二是综合其他函数性质考察综合应用能力,本例题从求解函数解析式入手,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函数奇偶性中的应用。

例题展示

ax21(a,b,cz)是奇函数,又f(1)2,f(23),求已知函数f(x)bxca,b,c的值。

(四)例题使用

教学设计

1、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回答:①回顾所用知识,主干知识;

②题目所提供的信息; ③解题思路及过程; ④格式规范及注意事项

2、例题归纳:本题考察知识有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解方程,解不等式。所用方法是通过定义,结合f(1)=2, f(2)

3、变式对比练习

(1)已知函数f(x)x3ax23bxc(b0)且g(x)2是奇函数,求a,c

(2)偶函数f(x)ax4bx3cx2dxe的图象过点p(0,1)且在x1处的切线方程为yx2,求yf(x)的解析式。

对比要求:①找到例与变式题的异同,包括知识,方法,考察方向;

②在解此类问题是因该注意的问题;

③规律:奇函数解析式中,偶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为0,偶函数中,奇次项系数为0;

4、巩固练习

(1)若函数f(x)log(xx22a2)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

1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 2x1(x1)(xa)(3)若函数f(x)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

x(2)若函数f(x)a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教学设计

5、拓展提升

已知f(x)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lg(2x),求f(x)的解析式。

要求:引导学生回顾例题;引导学生探索拓展题的解题思路;教师精讲。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奇偶性的应用,在解题是要注意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学习后,所获取的知识方法,技能)

(六)作业布置

四、教学反思

例题,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去做这道题,更多的是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数学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重要方法和结论,通过解题分析,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学科思维。

第19篇:标点符号合理运用的教学设计

标点符号的合理使用

繁华初级中学 殷顺湘

课标要求:

1能直接给句子中加标点; 2能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3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

4按要求给句子加不同的标点,表达不同的作用。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习过程:

一、背诵

标点符号使用规则(口诀)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三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标点符号使用口诀解说与例句

1、问号

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 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 例:a.怎么了,你?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⑶第三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3、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例: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例: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

例: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左传》)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三、中考实例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010年河北)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C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D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阅读下面语段,在句中横线上分别添加最恰当的标点符号。(2010年德州)

莫斯科世乒赛大幕刚刚落下,奖杯奖牌各有归属 南非世界杯烽烟再起,各路豪强激战正酣;广州亚运会紧锣密鼓地筹备,期待健儿再展风采 今年的国际体坛真可谓异彩纷呈。 3.选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2005年佛山市)

A.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薄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

B.大树南面见阳光多,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见阳光少,枝叶也就稀少。

C.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名将等。

D.一位文学家说:“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四、能力训练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巅,我写云海、松涛;在海边,我写浪花、礁石;在田野,我写春光、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B、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真挚感情。

C、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

D、第十二期《〈求是〉杂志》不到一星期就销售一空。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B、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老师是应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C、要问这座城市每年新增多少产值?我不知道;每年新盖多少座大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D、此刻的萨达姆已经不是原来的公众形象,(总统、独裁者、民族英雄)而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失败者、一个提克里特乡下土地的儿子。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人民银行调查,截至3月末,钢铁,水泥,房地产三大行业投资项目中,48%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B、我很欣赏哈佛校训上的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中国青年也应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C、取消自行车牌照招致了人们的反对,其理由是:一些交管部门认为: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任何上路的车辆都必须证照齐全;公安部门则认为:自行车挂牌照,便于追赃;一些市民也认为:自行车牌照仍有存在必要,否则赃车就会光明正大地招摇过市。

D、自从施瓦辛格以51%得票率的优势战胜了134位竞争者,当选为美国加州州长后,一个“如果”就让我不得安宁:如果张艺

谋竞选某省省长,会怎么样,会发生些什么。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潘长江的小品《魔幻奥运》在鸡年春节晚会节目审查中一路“绿灯”,在进入联排阶段却反复被“修理”,剧本改了又改。

B、畅销海内外的名贵药材:三

七、天麻、红花等,已被抢购一空。

C、对扩大向中国输出石油的建议,普京总统很感兴趣,声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应该迅速实施。”

D、一丛树,一小丘,一抹浮云,都具有生命;都具有诱人的魅力。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母亲拉开一个书橱说:“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一看,不禁一惊: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了。

B、山路崎岖,很不好走,可我不相信自己还走不过这个背着三十多斤东西的山村女孩子(她才只有十四岁)。

C、轰轰烈烈的“彩屏旋风”尚未停歇,围绕摄像手机市场展开的新一轮“中洋大战”又已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

D、是如此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馥郁的人文资源?还是如此绵长的文脉书香守护了这里的山 山水水?其实,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只有两者的融合——“天人合一”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B、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该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C、“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误用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D、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相和越区切换性能。

7、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就看怎么样对待困难,是退避三舍呢,还是迎难而上?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他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从今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必须 “两证”齐全(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日本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

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C、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D、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9、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

B、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 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C、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三

七、天麻、红花、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

D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

10、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B、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C、同时,在产品的包装上、商标上、说明书的文字、图片上讲究精美,也是完全必要的。

D、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发现书中有不少忤触皇权的话,大为恼怒,对人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

第20篇: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

摘要阐述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提出运用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及作用,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总结运用启示。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4-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其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更新,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和其他教学相互配合的程度上来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显著的优势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2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这是指借助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来辅助传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趣。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其智能性、开放性来科学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最大化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

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质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为主要任务。针对此种状况,鉴于现在中职教育中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以及轻量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参与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新鲜、生动的要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费时费力,且运用效果不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使得教学在实际操控方面更便捷、更流畅、更紧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5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同时关注技巧性与实效性,既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备,又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如在《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化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与蝉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特别是对平时学生感知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就更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进行强化。相关教学资料的充实,就把教学活动从简单的教授转化为直观的展现,也降低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难度。

除此之外,在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课程中,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意境和情感的渲染,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

6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启示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缺少应试的压力,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层次不等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首先,大力推广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想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环节就必不可少。其次,教学设计要创新,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再次,在使用的次数上也要注意,要有计划、有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也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应该立足于“教什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由单纯理论知识设计向应用实践性设计转化,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且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运用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自己特点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表现传统课文的内容,而应该更多地去提高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可行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内容,而应该是为了使用好语文而去学习语文。

2)应该树立“怎么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也应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这个教学目标传达给了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领会和理解,从而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和自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怎么教”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对于语文这类实际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传统的文本性的学习内容已不再具有热情,而对网络信息或信息化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也是顺应教学时代性的必经之路。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多样与精彩,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形式,新颖而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成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了教学时间,充实了教学内容;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专业性的知识不再枯燥,让语文教学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循环和落实。

7 结语

综上,有理由相信,只要适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中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将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就可以把中职语文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内涵和自身特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24,143.

[2]钟岳.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支持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139-141,146.

[3]朱红群.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诗经?静女》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30(2):114-118.

[4]陈玉珍.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9):37-37.

运用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