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绿色竹楼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8 08:37:1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绿色的竹楼教案

2.绿色的竹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会认9个二类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绿色的竹楼的特点。了解傣族人民的楼房与我们所住楼房的区别,简单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书写本课应掌握的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难点:理解“绿色的竹楼,我可爱的家”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ppt幻灯片、绘画纸、铅笔 教学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们家的小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2.(师放ppt)小朋友们,我们来观看一些漂亮的楼房,你们能说说这些楼房是什么样子的吗?

3.(师放ppt)说说你在图上所看到的傣族人的楼房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要具体去看看傣族人的楼房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今天,有一位小朋友要带领我们去他的家乡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绿色的竹楼)

二、授新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圈出

一、二类生字。2.再读全文,标记出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指导学习生字 1.师教授生字

(1)指导读:边音:姥、凉

后鼻音:双、凉

前鼻音:饭、建 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指导写: 双

写“双”字时,要注意把左边“又”的一捺变形写成一点。 建

“建”字的部首是“廴”(建之旁),不是“辶”。 姥

“姥”它的偏旁是”女”(女字旁)。第三笔一提右半部分不要出头。要注意把左边“女”的一捺写成一点。 鞋

“鞋„它的偏旁是”革”(革字旁)。 脱

“脱”是左右结构的字。

在田字格里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凉

注意:“凉”是三拼音节,声母是边音l,又是后鼻音。 饭

“食之旁+反=饭” 第二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钩 (3)口头组词

2.书写生字,指导学生写字的姿势。

三、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

1.指名听写上节课的生字。 2.指名认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我”家在哪里?为什么把这房子叫竹楼?傣族的竹楼与我们所住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地方,那里以拥有一片原始森林而闻名,有不少游客到那儿观光。)

3.请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根据课文所描写的,简单画出傣族竹楼的样子,从而理解“悬空”一词的含义。

4.找出傣族竹楼的作用:

(1) 防潮 (2) 养牛羊 (3) 住人 介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

5.1-2大组的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简单了解傣族人的饮食习惯。

3-4大组的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从“满眼”可以体会到什么? 6.学习第六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绿色竹楼,我可爱的家”?

绿色的竹楼是作者可爱的家,表达了作者对竹楼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7.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你的家可爱吗?它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拓展延伸

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介绍你的家呢? (1)按方位顺序介绍

(2)应该说出家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

1.应读出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欣赏图片 板书设计

建造

绿色的竹楼 好处 我可爱的家

吃饭

环境

推荐第2篇:黄冈竹楼记

一、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并背诵第

二、三段。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感受另一种文风——质朴、平易。《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与本文都是记写建筑的,前两篇写得那样华丽,而本文却写得如此朴实,这与作者写作风格有关,当然也与记写的对象有关。这些都应在诵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其巧妙的构思。其构思对思路的逐层深化,对主旨的逐步揭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蕴涵深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组织讨论,以突破其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由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引出黄冈城边简陋的小竹楼。多媒体现出清代金农的《山水册》(黄州新建小竹楼)画面,出示课题。这小竹楼里住着何许人?引出“作者简介”“背景材料”。(均用多媒体展示) 2作者简况及写作背景

展示资料时,教师强调王禹偁正直执著,恪守做人原则,不向权贵低头,以致“八年三黜”,一贬商州,二贬滁州,三贬黄州,就地取材建此竹楼。作者在这间竹楼中生活如何,看课文。 3范读课文

多媒体逐段展示课文,配音诵读,然后学生摹仿齐读一遍。 4自学课文,并讨论

参看注释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练习第二题,然后按核心探究题,分四人小组讨论。

核心探究题:全文除末段记写写作时间外,其余五段都是围绕竹楼展开的,分别介绍了哪些与竹楼有关的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5逐段赏析

第1段:竹楼新建之因。(注意文面所示的原因和隐含的原因的分析,捕捉“竹”的影子,了解衬托作用)

第2段:竹楼视听之美。(视之美注意“吞”和“挹”的赏析,听之美结合练习第四题赏析,朗诵精彩片段)

第3段:竹楼闲居之乐。(读书之乐强调“销遣世虑”,揽胜之乐强调回归自然,朗读精彩片段)

第4段:竹楼的诗人风韵。(引天下名楼的目的——鄙夷权贵,反衬竹楼风韵、作者志向)

第5段:为竹楼祝福。(四年奔波,人不如竹的慨叹,祝福竹楼不朽的隐含之义。在教学时亦可让学生从分析“岂惧竹楼之易朽”与“庶斯楼之不朽”是否矛盾入手)

(详见“板书设计”) 6聚零为整

多媒体板书设计展示完后,理出文章思路,把握其巧妙构思。

由物到人,由生活到志趣,由实到虚,由乐到淡淡的忧愁。 7诵读、背诵

8小结,布置作业(练习

三、

五、六)

二、板书设计

线索内容提要思想感情构思

楼竹楼新建之因:黄冈多竹,可代陶瓦明示就地取材 暗表爱竹之情

竹楼视听之美竹楼位置

竹楼之“视”远观

近览

竹楼之“听”宜听急雨

宜听密雪

宜弹琴

宜吟诗

宜下棋

宜投壶豁达自适的雅兴

竹楼闲居之乐

读书——消遣世虑

揽胜赏景

酒醒茶歇后送夕阳

迎素月

怡然自得的情趣

竹楼的诗人风韵天下名楼华美

吾所不取高洁不俗的志向

为竹楼祝福不惧竹楼易朽

庶斯楼不朽官场失意的淡忧实

(楼)

(生活)

(乐)虚

(人)

(志趣)

(淡忧)

推荐第3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的小昆虫,《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分别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六、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七、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八、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

让学生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拓展延伸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

推荐第4篇:绿色家园教学设计

《绿色的有园》教学设计

课题《绿色的家园》

坝心学校----解家春

一、

教材依据

选自八年级第二单元《绿色的家园》第一课时。

二、

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学会辩别乐器音色,同时进行环保教育。

2、设计理念:“.审美体验价值”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十大理念之一,要求:“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绿色的家园”为主题,选取不同的乐器表现大自然的音乐,使学生通过学习,接触和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产生欣赏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研究的愿望,关心环保这个全人类的主题。

4、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此时的学生在生理上已逐渐成熟,但心理上介于少年期间,同时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想要他们都喜欢上严肃音乐很难,因此在教学中,我用视频欣赏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在课前我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

课 题: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绿色的家园》第一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授课教师:解家春 课 时:一学时 授课班级:八年级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

1、为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配背景音乐。

2、对比听赏《野蜂飞舞》和《勤蜂嗡嗡》。

3、乐理:一段体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欣赏的视频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及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欣赏巴金的作品《鸟的天

堂》,并学会怎样为作品配音;

(2)能力目标:收集家乡的各种小鸟的叫声,掌握音乐知识“一段体”,学会分析什么是一部曲式

(3)情感目标:感受“环保”的深刻含义,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配背景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作品《鸟的天堂》、《勤蜂嗡嗡》、《野蜂飞舞》、《西风的话》,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认识一段体的特点。 (2)通过为《鸟的天堂》配背景音乐,提高学生的能力。 (3)通过快乐点击欣赏《装扮蓝色的地球》,让学生学会怎样去保护地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聆听、感受想像、参与体验教学法、比较欣赏法、探究式学习学法引导: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感受,关注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小鸟的叫声,让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教室。2、师生问好! 3、学生常规检查。 导入新课:

(一)为《鸟的天堂》配背景音乐 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小鸟。 2、引导学生讲出小鸟的名字。 3、让学生学小鸟叫声

4、对比欣赏有背景音乐和没背景音乐的鸟的天堂,让学生认识到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5、让学生自己为《鸟的天堂》配背景音乐

传授新课:

1、比较欣赏两首乐曲《勤蜂嗡嗡》、《野蜂飞舞》,感受西洋乐器和中国民间乐器的特点。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欣赏内容:

《蜜蜂过江》:此曲是选自朱践耳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第二乐章,是一首浮想联翩的谐谑曲。描绘蜜蜂从远处飞来,宽阔的大江不能阻断他继续飞行,小蜜蜂终于越过了江面,将大江留在他的身后。

《野蜂飞舞》:寓意着勤劳的纳西民族敢与大风浪搏斗的气概。姆斯基—卡萨科夫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四幕歌剧《萨尔丹王的故事》写成于年。它是根据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神话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故事前半部分有点像《灰姑娘》,后半部分故事情节有点和《天鹅湖》类似。故事说的是:从前,在民间有三姐妹,大姐和二姐都好吃懒做,爱虚荣,还幻想有一天能当上皇后。她们什么重活都不干,全部推给三妹米利特利莎来做。萨尔丹王娶了米利特利莎后,让她的两个姐姐一个在皇宫做织布工,一个当厨娘。两个姐姐嫉妒妹妹,决心害死妹妹。不久,米利特利莎有了身孕,而萨尔丹王因为出征,没能见到小王子出生。两个姐姐给萨尔丹王写信,诬告皇后生下的是一只怪兽。萨尔丹王听信谗言,以为是妖魔脱胎,紧急派使者回宫,降旨将皇后母子装进木桶投入大海。这个木桶被投进大海之后,没有沉下去,却漂到一个叫布阳岛的孤岛上。王后母子死里逃生,在这个孤岛上相依为命,生活了十几年,母亲给孩子起名叫格维冬。王子长成为一个漂亮、勇敢的青年。有一天,空中有一个兀鹰正袭击一只天鹅,王子发现后立即营救。他有弓射中了兀鹰,这时天鹅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并向救他的青年表示要报恩。原来,她是中了魔法才变成天鹅的。王子表示希望能见到父王,公主前来相助。根据她的建议,王子化作一只野蜂,随一艘开往特摩塔拉

康尼的轮船飞去了。萨尔丹王认识到错误后,派人到各海岛寻找无辜的王后和王子,但是织布工和厨娘千方百计阻止萨尔丹王派人寻找。于是,化作野蜂的的格维冬痛蜇她们。《野蜂飞舞》这支曲子是野蜂袭击织布工和厨娘时的戏剧音乐,它是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那两个坏人的情景。

2、欣赏《西风的话》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一部曲式

《西风的话》是一首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廖辅叔 作词,黄自 作曲。最早收录于上世纪30年代中学音乐教材《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而在今天的小学音乐课上,它依然是一首保留曲目。

3、欣赏《装扮蓝色的地球》,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布置作业:略

5、下课。

教学后记:《勤蜂嗡嗡》、《野蜂飞舞》是两首不同乐器表现蜂子的曲子,《装扮蓝色的地球》更是一首体现环保的好歌,因此它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我以感受、体验、演唱、欣赏,创设轻松、民主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在无意识的交流探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体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激情,在感受体验音乐当中去感知,并获得对地球的感情,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

推荐第5篇:《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绿色千岛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能力目标:揭示一个道理,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

德育目标: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学生预习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方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读文识字,读通文。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2.了解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给文分段。4.交流汇报。这一活动,帮助学生读通文,为理解文作准备。整体感知文内容,并理清的层次。

二、学习新

.要求学生自由读文,依据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进行梳理,确定与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A、千岛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叫千岛湖?B、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

3.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读文,边读边进行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4.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理解,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读书感受。学生之间互为补充。

.个别同学在全班汇报读书收获。

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三、千岛湖一日游

.引导学生抓住文相关内容,设计导游解说词。

2.自读解说词,弥补不足。

3.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介绍千岛湖。

4.评选出小组的优秀导游员。

.各小组优秀导游员在全班展示,评出班级最佳。

(解放学生思维,有机组合教材材料,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使用教材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千岛湖山清、水绿、岛美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千岛湖的治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可举出生活中正、反两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3.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表明思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会更好的回报人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呼吁学生,保护环境。

五、引言,北京的龙须沟,解放前是一条臭水沟,191年,北京市各界代表讨论根治龙须沟,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组织技术人员制定《龙须沟治理方案》,开始根治龙须沟。现在的龙须沟,水不臭了,也变清了。学校附近有一条臭水沟,请同学们为它的治理出谋划策。

.了解臭水沟的成因,及对环境的污染。

2.针对了解到的情况,提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治理意见。

3.设想治理后的臭水沟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渠道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资料,将自己的环保意识表现在设计方案中,将环保落到实处。板书设计:

绿色千岛湖

A、千岛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叫千岛湖?

B、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后反思: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6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综合与实践——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何清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差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教学难点:倡导并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 导学流程:

一、阅读p105——106的绿色出行

二、提出问题

(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3)妈妈从家到单位有多远?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上下班(上下学)交通方式调查表 爸爸 妈妈 学生 公共交通 私家车 自行车 步行

三、解决问题

说一说计算步骤,写一写计算过程: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完成。

四、总结:

根据调查的有关数据路程,并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意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五、课后检测

统计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出行方式,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推荐第7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差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教学难点:倡导并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 导学流程:

一、阅读p105——106的绿色出行

二、提出问题

(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3)妈妈从家到单位有多远?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上下班(上下学)交通方式调查表

爸爸 妈妈 学生 公共交通

私家车

自行车

步行

三、解决问题

说一说计算步骤,写一写计算过程: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完成。

四、总结:

根据调查的有关数据路程,并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意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五、课后检测

统计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出行方式,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北京五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京风景区图片。

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着假期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板书课题:北京五日游

二、探究新知 1.活动前交流。

(1)了解学生的旅游情况,说一说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提供活动中需要的用具:最新北京旅游地图、方案设计表、列车时刻表等。 (3)说明活动要求:分小组讨论设计,可借助于多种渠道,如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等。 2.方案探究。

(1)小组讨论,初步制订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2)按计划分工合作。由组长记录得到的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并善于从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保证旅途顺利愉快! 3.交流设计方案。

(1)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方案,并说说获得信息的方法。(投影部分方案设计表) (2)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各项所需要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集体讨论。

4.课件展示课本P108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将本小组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说一说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5.拓展质疑,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 (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问题等)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旅游计划。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一节综合应用课,而且是学生小学阶段最后一节综合应用课,《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以寄信活动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学生在生活中也懂得一些“邮寄”知识,但学生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和邮票的设计与现实生活“分段”计费的方法还不是完全了解。

三、教学目标:

(一)

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二)

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六、教材课型:综合应用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邮票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下面我们猜一个谜语?(邮票) 猜谜语:薄薄一张纸, 四边细牙齿, 两地朋友要谈心, 必须请他当差使。 师:邮票有什么作用? 生:邮政业务、收藏等。

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邮票,有人物的、建筑的、动植物的等等。

师: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如何正确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以谜语引入课题,了解邮票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邮票,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游戏、欣赏中学习新知,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问题:

师: 杨老师写了两封信,要寄给两个同学,大家请看还需要做什么? 生:贴邮票。

师:根据什么贴多少邮资? 生:邮政部门的邮资标准。

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邮政机关按什么标准收取邮资的,请看邮政资费表。 2.课件出示邮政资费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师:谁能用线段图表示本埠和外埠计费单位与邮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引出邮政资费表,这样学生观察邮政资费表时目的明确,实效性强。】 3.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看杨老师的信函要贴多少邮资?还需要什么条件吗? 生:信函的质量。 课件出示信函小于20g。 生:这封信需要贴0.8元邮资。

师:为什么贴0.8元的邮资,而不是1.2元呢?

生:因为您这封信邮寄本市小学,小于20g的按20g计算,所以这封信需要邮资0.8元。 师:下面请看杨老师的第二封信需要多少邮资?还需要什么条件吗? 生:信函的质量。 课件出示信函45g。

生:这封信需要贴3.6元邮资。 师:为什么贴3.6元的邮资呢?

生:因为您这封信邮寄外省市小学,100g以内不足20g的质量按20g计算,所以45g按3个20g计算,需要邮资3.6元。 师:在确定邮资的时候都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确定邮资:质量、目的地

【设计意图:由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用课件出示问题、演示计费标准线段图,增加学生对“首重”、“续重”、“本埠”、“外埠”等意义的理解。】 4.设计邮票: 出示问题: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再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师: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板书:设计邮票:经济、实用

【评析: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设计邮票这一数学活动的要求,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用邮票的不同组合来支付邮资,操作简便,易于学生接受,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如何来确定邮资和合理的支付邮资,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种分段的计费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天津市电力公司“阶梯电价”方案:

第一档 不超过220度 0.49元/度 第二档 221—400度 0.54元/度 第三档 超过400度 0.79元/度

如果王强家用电300度,应付电费多少元?

(四)课堂回顾,小结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活动内容: 有趣的平衡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2、在实验中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

3、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动手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活动难点: 在实验中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 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胶袋、棋子,实验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感悟影响平衡的因素 1.游戏引入

做平衡小游戏,提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板书课题:平衡) 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质量) 2.加深经验感悟。

那么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我们来看一个跷跷板游戏(出示图片),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轻的一端加重,或让小朋友往后坐,重的一端小朋友往前坐。)

往前坐或往后坐实际上改变了什么?(与中点的距离)由此可见平衡还与什么有关?(距离) 在平衡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同学们会在操作实验中去找到“平衡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规律,研究问题,体会杠杆原理

实验准备:把米尺的50厘米处作为中心点,系上绳子。往两边每10厘米标记为一格。 实验要求:(1)4人一组,组员明确分工,共同参与。 (2)边操作边记录,填写实验记录单。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1)出示探索问题:

①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在左右两边相同的刻度处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米尺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1)出示探索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要想使米尺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 = 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规律,深入思考,领悟反比例关系

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右刻度 1 2 3 4 6 所放棋子数 乘积

(1)学生理解“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的含义。 (2)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汇报。

(3)引导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2、拓展延伸

活动三:探索在米尺两端不同刻度挂多个棋子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那么多的发现,太了不起了!下面我们增加些难度。如果在米尺左右两边多个刻度上挂勾码,还符合这条规律吗?这一次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结论。 实验后学生汇报。

单凭你们两组的结论是一样的就能说这条规律是真理吗?得需要更多的验证。其他小组的结论一样吗?实验数据一样吗?不同的实验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同学们,实际上这是一条已经被科学验证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操作,理解它。(左边棋子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等于右边棋子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

四、联系生活,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生活中有那些的关于平衡例子?你能说说吗?

2、利用平衡的规律解决问题。

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翘翘板,小明体重44千克,妹妹体重35千克。如果要让翘翘板两边平衡,你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有趣的活动,了解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质量 距离

棋子数 刻度数左边棋子数×刻度数=右边棋子数×刻度数左边棋子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等于右边棋子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

推荐第8篇:绿色千岛湖 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九册第十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与上一篇《鸟儿的侦察报告》相反,从正面介绍了一个人类成功改造自然的案例——创造了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人工湖,课文称之为“绿色千岛湖”。从而提示了一个道理: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让我们的孩子因为阅读,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千岛湖的富庶、美丽,懂得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

3、学习举事例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弄清题目含义。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举事例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了解千岛湖的富庶、美丽,懂得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教学准备:

1、介绍千岛湖的资料片。

2、查找有关千岛湖的文字及图片。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千岛湖的富庶、美丽,懂得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教学重点:了解千岛湖的美景,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激兴趣,感受整体美。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个好地方,我们常喝的“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就取自那里,它就是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那儿的水不经任何处理即可达到饮用水标准。你们谁去过千岛湖旅游?(生:没有),老师也没有去过,不过没关系,今天我带来了它的图片,请看,这就是千岛湖。千岛湖,顾名思义,因为它有1000多个岛屿,是世界上岛屿最多失望湖泊,与“??”和“??” 都叫千岛湖,但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让我们先目睹一下它的风采吧: 请看——

2.播放声像,感受整体美。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千岛湖的美丽风光。)

3.刚才同学们看得投入、听得认真,谁能说说绿色千岛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绿、丰饶„„)

师:千岛湖真的很美,能用一个词或用一个比喻句说说。(生:美不胜收、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好像美丽的姑娘、美如一首诗、形如一幅画、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什么一下子抓住你们的心呢?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文字背后千岛湖那充满魅力的画面呢?大家赶快翻开课本107页,结合画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你的感受,你的体会会更深。在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想送给同学们一个读书的“小窍门”呢?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同几遍。想一想,为什么称“千岛湖”为“绿色”的?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绿色千岛湖的?可以在书上标一标,画一画! (开始吧)

二、抓中心句,奔主题,体味层次美。

1.: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同遍。想一想,为什么称“千岛湖”为“绿色”?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绿色千岛湖的?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好,下面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生字卡片展示)

杭州 所谓 魁梧 鲤鱼 富庶 山巅 和谐 奇迹 闻名遐迩 落荒而逃 津津有味 源源不断

3、交流名胜古迹 反馈:

(1)为什么称“千岛湖”为“绿色”?(板书:水绿、岛翠、山青) 课件出示: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换词比较读:

师:是呀,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同样是说明绿色,作者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绿、翠、青”来说明千岛湖到处是绿色。如果把它们改成“水绿、岛绿、山绿”,(课件出示:那里水绿、岛绿、山绿,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你们读读,有什么感觉?(生读——重复了)你们看,同样描写绿,但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见咱们祖国的语言多丰富啊!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体会体会。(自豪、赞叹的语气) (2)作者在欣赏了绿色千岛湖之后,是怎样评价它的?

课件出示: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A、引读。在作者眼中,千岛湖是——(引读)是——(板书:诗、奇迹)

B、师小结:诗,大家都读过,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美、有韵味,„„)作者把千岛湖比作一首诗,说明千岛湖——很美!

三、抓词句,合作学,品味语言美。

师过渡: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1-7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1-7自然段。边读边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学生自学)

1、千岛湖浩瀚赛太湖,秀丽比西湖。

师: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生:比较),对,比较是说明的好方法,在这里将千岛湖和太湖,西湖比较,比太湖伟岸,比西湖秀丽。我们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

2、湖边群山环绕,湖面岛屿众多。湖岸上全是茂密的森林,奇山、异石、溶洞、瀑布、人文古迹错落其间。

师引导过渡: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这么美的景观,我们怎能不用最美的声音来表达呢,齐读) 你还从哪里能看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

3、猴岛、五龙岛、清心岛、桂花岛

师:现在我们到这些岛上看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自由读3—5自然段) (1)猴岛:(指名读)猴岛是千岛湖的“花果山”。当游船靠近小岛的时候,岛上的猴子纷纷跑到岸边,等待游人的食物。猴群中有一只身材魁梧、尾巴高翘的猴子,是这里的“齐天大圣”。在争夺王位的时候,它把另一只公猴打得落荒而逃。

师:出示图片,这猴岛上的猴子有什么特点呀?(生:淘气) (2)五龙岛:(小组读)五龙岛,又叫蛇岛。岛上有四个蛇场,上千条蛇:眼镜蛇、银环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在这里人们能看到蛇自由活动、捕食和相斗的场面。 师:出示图片,这蛇岛是以蛇多而美丽。 (3)清心岛:(自由读)在清心岛上,有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它们围在游人身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游人带去的嫩枝嫩叶。如果你高兴,它们还愿意跟你合影留念。

师:瞧,这就是惹人喜爱的鹿岛哦。人与动物多么的和谐呀! (4)桂花岛:(齐读)桂花岛,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岛上到处生长着野桂花。每年秋天,小岛就弥漫在一片芳香中。 师:瞧,我们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真让人——心旷神怡,美!

4、千岛湖有上千个岛屿,作者只介绍了几个岛屿,这种写法叫(举例)。举例子是说明的一种方法。除了课文中的作者介绍的几个岛屿,老师还找了一些岛屿的图片与大家共享。[放课件]美丽的密山,西村瀑布,千岛湖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气候温和,是鸟的天堂,兽的乐园。

(课件)“这些岛各有特色,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著称,还有的因(名胜古迹)而闻名遐尔。”(齐读)书上介绍的哪几个小岛因为动物而知名?(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哪几个小岛因为花树而著称?(桂花岛)谁还知道哪些小小岛因名胜古迹而闻名遐尔。龙山岛、蜜山岛。

小结过渡:是呀,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而且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板书:和谐)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确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7、“鱼跃千岛湖”—— (指名朗读)“鱼跃千岛湖”是千岛湖的另一景观。自千岛湖形成后,80多种鱼在湖中安了家,有常见的草鱼、鲤鱼、鲢鱼,也有珍贵的鳜鱼、鲑鱼等。捕鱼的场面非常壮观,一网下去,少的几十千克,多的几百千克。 师: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有——(生:80多种);而且品种——多,有(生:草鱼、鲤鱼、鲢鱼,也有珍贵的鳜鱼、鲑鱼等)一网下去,少的几十公斤,多的几百公斤,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富庶。这么个优美富庶的地方,真令人神往啊!

四、抓特长,促表达,升华感情美。

教师小结: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赞美这绿色的千岛湖呢?(感情朗读、写一则广告语、当一回导游给大家介绍这美丽的地方。)

1、自由练习。

2、展示才华。

师:真不错,刚才同学们用了各自的方式赞美了这绿色的千岛湖,又一次地将大家带入走进这诗一般的千岛湖。太棒了!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2、为千岛湖写一则广告语。

推荐第9篇:绿色千岛湖 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千岛湖是“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的原因。2.明白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都喝过“农夫山泉”吗?你知道“农夫山泉”牌的水取自哪里吗?(“农夫山泉”水全部取自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绿色千岛湖看看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你知道为什么叫“千岛湖”吗?(有1078个岛屿) 你读书真细心。

2.那为什么又称它为“绿色千岛湖”?(板书:水绿岛翠山青)

3.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那如果说水绿、岛绿、山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中国的语言真丰富)

4.这个句子读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齐读句子:“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5.现在,你一定想快点了解千岛湖吧!来打开书,先来看看作者在欣赏了千岛湖之后,是怎样评价它的?(指导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话,全文的中心句画下来: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6.作者把千岛湖比作一首诗,说明千岛湖——很美!那什么是奇迹?你见过吗? 7.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千岛湖呢?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先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哪几段介绍千岛湖是个奇迹?(1-

7、8-10)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1-7自然段,边读边找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页1 学生读第1自然段的第3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还从哪里能看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

桂花岛:(不仅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真让人——心旷神怡,美!

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师引导进一步理解。)

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 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板书:和谐)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梅花鹿和人们合影留念,人与动物真是和谐相处啊!

3.这里的岛屿,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著称,各有特色,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确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指名朗读)

4.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富庶。(板书:富庶)

5.教师小结: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赞美千岛湖吧!从1-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朗读。

6.谁想用你的朗读带我们再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千岛湖。指名读1-7自然段。(读得太美了!)

7.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边读边画下相关的句子。 8.学生反馈:

原来一片光秃秃的山地,三十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是个——奇迹!

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

水上森林:能在水里泡200天也不会淹死。

建设千岛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克服了!人类在改造环境方面显示了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

9.第9自然段中有一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是哪一句?(画出第一句:新安页2 江水电站是一项综合工程)

你能快速找出有几方面作用?哪4方面?(发电、灌溉、航运、养殖) 一项工程有这么多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个人工创造的奇迹!

这项工程是人类在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吗?(不是)(点:和谐)

10.了解了千岛湖后,你能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个绿色奇迹吗?(板书:绿色)

教师小结:我们的开拓者建造了这么美的千岛湖,这里到处有跳跃欢快的生命,人与自然相处的如此和谐,在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多少希望啊!所以千岛湖是一个——(引读: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正因为千岛湖的这些魅力,所以作者要这样评价千岛湖,(引读:)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是啊!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只要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

现在你希望给什么东西冠以绿色名称?(你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啊!) 只要人类共同携手,就一定能建造出一个绿色家园! 板书设计

绿色千岛湖

水绿诗 岛翠奇迹 山青富庶 优美和谐

教学反思

利用课本插图、课件来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本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富庶。

页3

推荐第10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绿色出行”的探究主题生成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1.创设情景(播放:马路录像)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外出活动、购物,发现马路上的交通情况如何?

2、老师也发现马路上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交通很混乱,请看录像。(板书:塞车)

(二)生成主题(15分钟)

1、同学们看到马路的塞车现象,你想了解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或想研究什么? 2.学生提问题,师板书,提醒同学认真听,问题重复的就不要再提。注意要有价值,可行的。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用心观察,而且会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来把这些问题分类,按什么方法分?跟这个话题相或相近的有哪些?板书

4、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生成一个主题吧!(也就是定一个主题)

(三)分解主题(15分钟)

1.同学们,我们围绕这个主题,一起把小主题分解,也就是分解成几方面的内容,同样是按一个方法分 板书 板书:

(四)建立小组 初作协商(15分钟)

1、按兴趣选择内容,建构小组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筛选和整合,我们形成了下面几个小课题,为了方便老师给他们编个号。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然后寻找伙伴,建立合作小组,大概 个同学为一组。 老师马上把编号放到相应的小组上,方便学生找位置。

2、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下面,我们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请组员团结合作、乐于听取他人意见,在展示时评选优秀小组和金点子奖(也就是小组中最能出主意想办法的同学)。 板书:评选

(请看要求:出示课件) 起醒目的组名和小组口号; 选组织能力强的正副组长各一名; 围绕小组主题制定活动内容,选活动方式。 每组派两位代表展示。

3、各组展示小组计划

好了,小组活动到此,下面准备展示,为了省时间,主要展示:小组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小组口号就可以了。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流利,仪态大方、自然。

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评议小组主题是否规范性,小组活动内容是否有价值和可行的 来吧,请各小组展示。

4、评出优秀小组和金点子奖。

下面请各组的代表站到前面来,让我们通过掌声评出“优秀小组”。好啦,**小组成为优秀,请大家说说评选的理由。恭喜你们组!请全组成员站起来,接受全班的祝贺!每位组员将获得一个印章,贴到文件袋上。

请回座位,接着请出每组中最能出主意想办法的同学,接受我们的金点子奖。

(五)小结学习课外延伸(2分钟)

今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表现得非常好,请谈谈今天的收获吧! 这节课,我们一起提出了“绿色出行”的探究活动,并制定了小组计划。下节课,我们再来制定具体的小组活动方案。(出示课件)课后让我们再次小手牵大手,与家长一起探讨“绿色出行”。组员可以进一步讨论小组活动内容。

第11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差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教学难点:倡导并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 导学流程:

一、阅读p105——106的绿色出行

二、提出问题

(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3)妈妈从家到单位有多远?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上下班(上下学)交通方式调查表

爸爸 妈妈 学生

公共交通

私家车

自行车

步行

三、解决问题

说一说计算步骤,写一写计算过程: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完成。

四、总结:

根据调查的有关数据路程,并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意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

五、课后检测

统计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出行方式,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北京五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2.在比较、分析、观察和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旅游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京风景区图片。

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着假期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板书课题:北京五日游

二、探究新知 1.活动前交流。

(1)了解学生的旅游情况,说一说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提供活动中需要的用具:最新北京旅游地图、方案设计表、列车时刻表等。

(3)说明活动要求:分小组讨论设计,可借助于多种渠道,如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等。 2.方案探究。

(1)小组讨论,初步制订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2)按计划分工合作。由组长记录得到的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并善于从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保证旅途顺利愉快! 3.交流设计方案。

(1)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方案,并说说获得信息的方法。(投影部分方案设计表)

(2)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各项所需要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集体讨论。 4.课件展示课本P108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将本小组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说一说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5.拓展质疑,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 (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问题等)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2015-05-04 15:01:50) 转载▼ 标签: 分类: 校本课程

育儿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5-10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计算和研究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以及总量和份数之间的关系等。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研究和分析的过程,掌握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概括、理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猜想、创新、迁移、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本节课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绿色出行对于环保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调查研究和分析出行方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感知导入

师:今天,我们不学习新的数学内容,我们来做调查研究,每个人争当调查研究的小高手。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一段小视频。(柴静的《穹顶之下》)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于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我们,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空气被污染了,雾霾比较严重,对大家身心不利。) 师:那同学们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预设:家里少烧煤,少乘坐私家车,多坐公交车。)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是城市的小主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关于“绿色出行”方面的问题。(板书:绿色出行) 出示文字材料1和主题图:

据统计,2011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量,同比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同比增长25.5%。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绿色出行,首先让那个我想到了最近很火的“雾霾”,我将本节课与此联系起来通过最近很火的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来让孩子们心灵有一个触动,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绿色出行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一组数据群,像同学们诠释本节课的主题,重点突出“绿色出行”与数学的联系,回归到数学的本质上来。

二、体验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步行和乘坐公交车上下学啊,你们真环保啊,我们来看看小明一家的出行方式。(出示文字资料2) 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根据文字材料1和2,出示四个问题,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讨论,分析一起研究。

1、每辆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学生提问: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多少千米呢?

师:通过调查,老师告诉大家,天津的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15000km。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算一算,然后把你的答案和大家分享。 (预设:160×15000=2400000g=2.4t 4322×2.4=10372.8t) 师:看到了吗?这么多二氧化碳排放了出来,我们每人都吸入了大量的汽车尾气。 同学们从今天起一定要坚持“绿色出行”。

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师:仔细思考,谁来说说你已知哪些信息了?

预设:我知道了每辆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和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 师:谁来解答呢?

预设:45分钟=0.75时 20×0.75=15(千米) 245×15=3645(千米) 3645×160=583200g=0.5832t

3、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我觉得小明的出行方式最环保,最健康。

预设2:小明的妈妈乘坐地铁是公共交通所以小明的妈妈也有较强的“绿色出行” 意识。

预设3:小明的爸爸如果也能乘坐地铁,就更快也更环保了。 预设4:小明的爸爸可能上班的线路上没有地铁,所以他只能开车。

师:同学们得到这么多信息,你们可真棒,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鼓励小明和妈妈的出行方式,对爸爸的出行方式有一些质疑,确实通过计算,爸爸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多,所以我们一起来建议小明爸爸“绿色出行”。老师让美术课代表做了一份倡议条幅,提倡“绿色出行”,来我们每个人在上面签上名字,以此来让大家重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通过小明一家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让学生体会绿色出行的一种环保出行方式。

三、实践应用

师:我们来看第四个问题,

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预设1:设计一张调查表,小组成员相互调查,统计。

预设2:将每一位同学们记家长的出行方式都进行统计,这样的数据更真实,可靠。

预设2:也可以采用扇形统计图的形式来统计。找到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可真棒,能将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本节课相联系起来。下面大家开始设计和调查自己的调查表吧,并计算绿色出行的百分比。

爸爸 妈妈 学生 百分比 轻轨 0 2 0 2.2% 公共汽车 12 20 18 55.5% 私家车 15 2 2 21.1% 自行车(电动车) 0 2 0 2.2% 步行 3 4 10 18.9% 师:谁能来给同学说说你的研究报告?

预设1:我把学生及家长的出行方式做成了调查表,出行方式有步行、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等几方面,其中绿色的出行方式有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占78.8%,其中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比较多。

预设2:其中爸爸乘坐私家车的人比较多,所以我建议爸爸们应该步行,能步行的就步行,还锻炼身体呢。

预设3:乘坐公共汽车的人数比较多,说明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有所提高。 预设4:我爸爸妈妈都开车,我想回家劝劝他们最好步行回家。

师:大家都很棒,在班长的组织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而且大家的建议也都很不不错,同学们都能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下面大家看一看下面一段文字,就是介绍绿色出行的。

绿色出行是指采取相对环保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通过碳减排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师:相信通过这段文字大家对绿色出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一个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调查,分析,计算的过程,形成一种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不需要有大量的算数练习,重点是让大家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学生们体验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体验到了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师: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预设:增强环保的意识,做城市的小主人,绿色出行。

五、布置作业

师:写一封倡议书,先给自己身边的亲人们,要求他们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内容是给孩子们渗透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要孩子们有紧迫感,切实感受到我们生活在雾霾的环境里,通过比较、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节课我就这样设计,无时无刻的渗透着这样一种环保思想,其中穿插着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们环保的意识。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近年来,随着宁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对城市的环境及交通产生巨大的压力,“绿色、环保、低碳、健康”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为了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森林宁海,扎实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构建绿色宁海、低碳宁海,借第39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结合休闲公共自行车系统启动仪式,我们向全县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一、争做低碳出行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倡议广大市民宣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带动更多人自觉参与到“低碳出行,文明交通”行动中来,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

二、争做低碳出行的践行者。从科学角度讲,自行车是能源转化效率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据统计,骑自行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0.7千克。请加入到骑行中来,共享环保健康生活!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片清新,多一些健康!

让我们一起行动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自行车这种绿色交通工具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让绿色出行开创一个和谐时代,为健康、环保、低碳的生活新方式贡献力量。

县体育局

县环保局

县旅游局

2011年6月5日

“绿色出行 绿色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同学们养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好习惯,激发学生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养成关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知道汽车尾气对空气、环境的污染,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参与绿色出行行动,初步掌握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操作能力。

二、研究方法

采用上网、阅读书报查找资料,发放调查表,统计数据,访问,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三、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提出有关绿色出行值得探讨的问题,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围绕主题,将课题分成不同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交通工具排碳研究,学生上学放学方式调查研究,绿色出行意义研究,家庭假日出行方式调查等。

2、成立小组,合理分工。教师指导学生成立 “绿色出行” 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器具,如照相机、美术工具、笔记本、笔等。

3、了解调查方法。

4、讨论、制订活动计划。教师指导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商议,在班级的共享资源库上制订活动计划,形成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包括:课题名称、研究专题名称和内容、研究方法、步骤、成员工作安排、活动地点、成果展示方式等。

5、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板报及家校互动等对开展“绿色出行”实践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计划、活动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扩大活动的影响。

6、向学生及家长派发宣传单及倡议书,宣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涵和意义,以便让学生和家长都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内容、活动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第二阶段——调查了解

1、小组集体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设计简易的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上传班级空间,共享。

2、发放调查问卷,统计信息。

(三)第三阶段 —— 低碳行动

活动一:搜一搜 从网络上、书报上收集“绿色出行”资料。

活动二:算一算

学会用Excel计算不同的交通工具排碳的数量。

活动三: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上学、放学时乘坐公共汽车、步行。动员父母上下班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活动四:寻一寻 学生寻找身边人(我一家)绿色出行小故事。教师指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写好访谈录,拍摄相应的照片,并上传到学校网站。 活动五:赛一赛

在班级中开展绿色出行的知识竞赛,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减排低碳的意识。

活动六:设计绿色出行的宣传画和制作手抄报。

各小组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分专题、分阶段进行实践活动。

(四)第四阶段——成果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把调查成果进行整理、筛选,出版展示栏,制成PPT演示或上传QQ、微博、学校网站进行课内外的交流。

(五)第五阶段——活动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设立活动评价方案,制作活动评价表,在成果交流后在小组内、班集体内进行交流。

四、研究成果

(一)关于家庭绿色出行状况的调查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家长、学生对于绿色出行的态度、时间、方式等。如: 关于家庭出行方式的调查问卷

第1题.你从居住的地方到学校所花费的时间: __________ 第2题.你所选择的交通方式: A步行B自行车C公交车D私家车

第3题.9月22日(世界无车日)你的家庭有使用私家车吗?

A有B 没有

C不清楚

第4题.你父母每周用私家车接送的次数是: ______ 第5题.你有意识到父母用私家车接送时会造成交通拥堵吗?

A有B 没有

C不清楚

第6题.你认为以下哪些属于“绿色出行”: 自行车 公交 步行 出租车 小排量私家车

第7题.如果条件允许,你是否愿意“绿色出行”?

A 愿意 B 不愿意

第8题.为环保出力,你认为你能做到: A每天选择绿色出行,

B不依赖父母接受 C减少父母私家车接送

D让父母在学校远一点的地方等待,减少学校交通拥挤

第9题.你认为你能说服你的父母也多选择“绿色出行”吗?

A试试看吧

B一定能行

C一定不行

2、调查范围:六(5)班47名学生家庭、学校附近的居民

3、调查结论与分析

活动小组的同学用Excel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制作柱形图,如下图所示:

从中得出结论:

(1).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参加“绿色出行”的活动,上学、放学坚持步行。同时,同学们还积极回家向父母宣传,动员父母在外出远行时尽量选择乘搭公交车。

(2).有些同学怕辛苦,说能做到其实参加绿色出行的热情不高。

(3).少数家长没有积极参加这次的活动,一直没有改变出行的方式。

4.探究结论:由于绿色出行宣传的时间较短,电视、报刊对“绿色出行”的报道仍然较少,附近的居民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绿色出行“,“绿色出行”的意识不强。但他们听了我们的宣传后,都赞同我们学校的活动,认为开展“绿色出行”的活动利人利己,都表示会尽自己的能力,支持“绿色出行”的活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学生通过五个阶段的研究,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得出结论:

1.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导致在道路附近的污染物浓度偏高,危害行人的健康,也造成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超标时间持续升高。汽车尾气排放加剧当地和区域大气质量恶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交通事故频发,能源消耗日趋加重。绿色出行意义重大。

2.学校对于绿色出行的宣传改变了家长的出行方式,许多家长、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这个活动活动的开展,改善了上学、放学时段,学校周边交通堵塞的现象。3.离学校较远的家长由于公交车站离家较远、坐公交车耗时太长,无法接受乘坐公交车接送孩子的建议。 4.由于油价不断攀升,很多学生的妈妈到小区附近的市场、商场都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

以上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学生借助网络的优势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搜集资料,有的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的进行访谈,有的对资料进行分析等,活动的过程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传递——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根据实际问题主动积极解决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第12篇:教学设计绿色蝈蝈

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文学性强、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2、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了比喻,使蝈蝈的声音更加生动具体;“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准确认识;“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多种称呼,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生物的喜爱,同时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3、在写作上,你从本文能学到什么东西?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用词准确形象。②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拟人贴切自然,较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用投影打出词典中能蝈蝈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不起眼的昆虫,法布尔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传神的。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小生命的热爱。)

六、课堂练习

仿写小练笔: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七、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让我们体会到不起眼的蝈蝈,居然有如此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作业安排

课外阅读《昆虫记》。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第13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共居——()

第14篇:《向往绿色》教学设计

《向往绿色》教学设计

王丰平

设计思路:

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贯穿始终,读中感受、读中思索。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让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美景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理解感悟绿色之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方法,体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

3、认识3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颜色?说说理由。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而且在心灵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绿色的散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从学生时代就特别迷恋绿色,因为他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了绿色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感情?(出示课件)

“我真的特别迷恋绿色”一段,找出“迷恋”一词。

三、理解课文:

1、课文怎样写出了“我”对绿色的迷恋?

2、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动笔圈画,画好后大声读一读。

3、学生自主学习。

4、交流汇报。

预设:

(1)绿色是生命的音符。

作者引用冰心的话,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揭示了绿色的本质特征: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2)绿色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一幅画。

说绿色是一首诗,看出绿色在作者眼中是有诗一样情怀的,花草树木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长......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二次备课:

【此处作为研读的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理解一首诗,一幅画。】

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

说绿色是一幅画,看出绿色在作者眼中像画一样的美,花草树木间的各种绿色,形成别致的绿的风景,绿的大观。

(3)绿色在“我”心中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为什么感到小草像少年、树木像青年、绿丛像老年?

理解词语:

茁壮如茵 葳葳蕤蕤 博大精深

作者恰当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漫步在绿色小道上看到眼前的景物引起的内心感受,看出作者已经和绿色融为一体了,所以作者的心也绿了,有些飘飘欲仙了。

这种美妙的感觉怎么读出来呢?请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要写的是绿色,为什么要写老牛和牧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牧童手里拿的柳条和头上戴的草帽与作者写的绿色相辅相成,他们使静止的绿色变成了流动的绿色,动静结合,增强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4)向往天然的绿色。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风景是心灵的镜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就说明你的心灵是什么样的。能看到这样美的风景,是因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2、总结本文的写法:

细致观察、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这节课我们不仅和作者一起领略了绿色的美妙,还让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愿我们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每一天在我们眼中、心中都是美好的绿色。

【二次备课:总结课文之后,进行拓展阅读《绿》。】

板书设计:

向往绿色

生命带的音符 一首诗 一幅画 一番情趣

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但回答问题的同学太少,很多同学不敢说,还应该多给学生读文的时间。在教学作者向往绿色的原因时,应该抓住其中的一到两个原因进行重点研读,而不是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

第15篇:《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解释题意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畅游绿色千岛湖,请大家齐读课题。(齐读课题)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

1、畅游绿色千岛湖的快乐旅程开始了!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重要的地方要先作记号。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地投入、认真,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3、同学们说得十分精彩,通过读课文,我们读懂了千岛湖的优美富庶和它的形成。书上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它的优美富庶?(1-7)这也是文章的第一段。

三、学习1-7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地朗读1-7自然段。

2、为什么又称它为绿色千岛湖?(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板书:水绿岛翠山青)(课件)

3、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同样是说明绿色,作者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绿、翠、青来说明千岛湖到处是绿色。如果把它们改成水绿、岛绿、山绿,你觉得行吗?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个句子读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齐读句子: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这个句子要怎么样朗读啊?要读出对千岛湖的赞叹之情。)

5、知道了千岛湖名字的由来,接着我们来看看千岛湖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6、千岛湖上有一千多个岛屿,(课件)这些岛各有特色,有的因

知名,有的因

著称,还有的因

而闻名遐尔。你能够把这个句子填完整吗?(齐读)书上介绍的哪几个小岛因为动物而知名?(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哪几个小岛因为花树而著称?(桂花岛)

7、多么美丽的小岛,你最想了解哪一个小岛呢?

A、猴岛:(指名读)概括特点:淘气 B.五龙岛:(小组读)概括特点:蛇多

C.清心岛:(自由读)概括特点:惹人喜爱

D、桂花岛:(齐读)概括特点:芳香

8、刚才我们游览了千岛湖上富有特色的小岛,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和谐)对,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9.这里的岛屿各有特色,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

10.指名朗读。

11、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一网下去,少的几十公斤,多的几百公斤,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富庶。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小结:这么个优美富庶的地方,真令人神往啊!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千岛湖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也感受感受千岛湖的水绿、岛翠、山青和它的富庶。(课件:千岛湖的图片)

三、学习8-10自然段。

1.这样一个优美富庶的地方,是不是天然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人工湖?怎么可能人为地创造这样规模的自然景观?请同学们齐读810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边读边画出你还不理解的地方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语句。

2、学生质疑解答,教师引导从书本上找答案。

课件(千岛湖有开阔的水面,也有幽深曲折的湖弯。在湖的周围和岛上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正是这大面积的森林,才使千岛湖更加秀美,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千岛湖是不是原来就是这样秀美?现在的千岛湖有什么变化?

3、短短几十年,千岛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从千岛湖的变化领会绿色的深层含义吗?(板书:健康、发展、生机和希望)

小结:还记得《枫叶如丹》中的句子吗?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一个至理名言。题目上的绿色不仅代表着水绿、岛翠、山青,更代表着健康、发展、生机和希望。

四、学习11自然段。

1、千岛湖成功改造的案例,给人们什么启示?(课件: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

这一个成功改造自然的案例,作者对它有什么样的赞美?(课件: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千岛湖充满了怎样的感情?(热爱与赞美)

2、齐读11自然段。你觉得这个结尾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提示中心思想的作用。)

五、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这里有一千多个小岛,作者只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小岛来写,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用上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谁能够从文中找出作者用上举例子的地方。

我们美丽的泉州城风光秀美,也像绿色千岛湖一样有很多富有代表性的山水,我们也可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写一写。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再来写一写。

2、浏览完了绿色千岛湖,我们被它的绿色深深地折服,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被冠以绿色的名称?

第16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难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2.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喧嚣xiāo

劫jié掠

静谧mì

吮shǔn吸 喑yīn哑yǎ

篡cuàn夺

鸟喙huì

莴wō苣jù

狩shòu猎

嗉囊sù

螽zhōng斯

下颚è (2)解释下列词语: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设计导语: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作家及作品: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讨论归纳: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各段要点如下:

⑴ 国庆节,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听昆虫们的“音乐会”。

⑵ 蝉在休息时被绿色蝈蝈捕捉住而发出哀号。

⑶ 描写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⑷ 绿色蝈蝈的外貌特征及不喜欢吃的食物。

⑸ 描写绿色蝈蝈捕食蝉的过程。

⑹ 绿色蝈蝈喜欢吃蝉的原因。

⑺ 绿色蝈蝈喜欢吃甜食。

⑻ 绿色蝈蝈吃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⑼ 绿色蝈蝈喜欢吃的其他食物。

⑽ 绿色蝈蝈还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⑾ 绿色蝈蝈的其他生活习性。

全文共分三部分:

(一)(1-2)“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二)(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三)(4—11)“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的食性。

四、介绍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3.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4.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文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联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1.你知道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绿色蝈蝈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叫声、食性和脾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

8、

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二、导入新课: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翁”——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揣摩、认真探索得出结论,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蝈蝈捕蝉时,作者说“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蝈蝈与鹰对比,还和哪些动物比较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从外在看,这就像鹰在天空追云雀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鹰是劫掠为生的鸟,它的进攻是欺弱;而蝈蝈进攻的则是体积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种向勇气挑战的搏斗。

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5)“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6)“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2.《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短翅,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你觉得本文的笔法有何特点。

语言生动传神,多用拟人手法,还用对比手法。 3.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五、拓展练习:

辨别下面短文,各属于什么说明风格。

A.它长得可有意思了,圆圆的头上一双凶猛而冷血的眼睛,身上的花纹一道黑、一道白,还有一条竟然从脸上一斜而过,粗壮的胳膊像是日本相扑大力士,那直挺的腿脚更显出了黑帮猫老大的权威。

B.蛐蛐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她的身长大约20毫米,全身都是黑褐色。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腿,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蛐蛐有两只又小又细的尾巴;母蛐蛐却有三只尾巴,中间那根最长,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真是有趣。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当然,在有的文章中,平实和生动是可以兼备的。总之,说明文语言在准确基础上,语言风格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传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为贵妇人。

例2: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死周的绿叶从中,蝈蝈在窃窃私语。哪象滑轮的相声,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当下业余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哇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六、课堂小结:

本文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持之以恒地探索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法)选自《昆虫记》

(科学小品文)

蝈蝈:外表特征—— 漂亮,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拟人 ——生动

习性

—— 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第17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中学 杨 雯

【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法】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⑴ 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⑵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⑶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⑴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⑵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⑶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⑷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⑸ 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2.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教学方法 1.速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能力的一篇很好的素材。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猜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做饭香又甜。三姐织布到天明,小妹弹琴夜黑天。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蜜蜂、蜘蛛、蝈蝈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学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吮取( ) 下颚( ) 篡夺( ) 鸟喙(

) 狩猎( ) 嗉囊( ) 螽斯( ) 喑哑(

)( ) 莴苣(

)( )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明确: (1)xiāo jié mì shǔn è cuàn huì shòu sù zhōng yīn yǎ wō jù

(2)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2.了解作者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用“我看到了一只 的绿色蝈蝈”的句式描述你对蝈蝈的印象。 四.合作探究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在文中勾画出来,组内合作讨论。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作者介绍蝈蝈时,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用“我喜欢 (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的句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

8、

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 称呼它;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例句:我喜欢“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这句话,因为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与蝉鸣作比较,突出了蝈蝈叫声的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gōu( )火 静mì( ) xī sū( )( ) 更胜一chóu( ) 2.选词填空

(1)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 )。 (搅乱 扰乱)

(2)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 )了。 (宽容 宽恕)

六、课堂小结

法布尔通过对绿色蝈蝈的外表、叫声和食性特点的介绍说明,运用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使笔下的蝈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蝈蝈、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我们品享美文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维吉尔”的赞誉。

七、布置作业

1、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2、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第18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概括。

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3、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

2、②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点】

概括,品味语言。

【教学时】

一节。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导入──猜一猜

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教师点明,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研习文──读一读

请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下面问题。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

1、给加点字注音。

2、看看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文“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点或二点为蝈蝈写一份求职自荐表。

学生读文,并讨论。教师列出生字词和自荐表:

⑴把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上黑板来写一写。参考:

狩猎shòu喧嚣xiā喑哑īnǎ

静谧ì篡夺uàn喙huì窸窣xīsu作响

⑵讨论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文“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明确:第4段“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写的是外形。

⑶填写蝈蝈自荐表。(让学生读得有趣,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所收益。)

蝈蝈自荐表

姓名美称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

三、品味语言──说一说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方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

(老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流露纸上。或不举例,以免学生思维被束缚。)

学生先写好后发言。

2、对蝈蝈的称呼:如≈qut;绿色蝈蝈≈qut;、“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称号吗?

讨论明确: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四、堂练笔──写一写

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看谁介绍得好。要求:

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

先不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再请你的好朋友来猜一猜你写的是什么。

五、外延伸──做一做

1、假如一只蝈蝈要去找工作,请你根据它的特点,为它写一份推荐书。

2、请同学们收集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3、请同学们再猜一个谜语: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

【板书设计】

绿

色介绍:声、形、斗、食、居

蝈语言:描写生动,拟人形象

第19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捕捉信息。了解蝈蝈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采用赏读、整理、捕捉趣味,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4.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目标

1、

2、3。教学难点:目标

2、3。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大家一定会喜欢:欣赏短片《微观世界》。(网络课件播放剪辑的《微观世界》片断)

生:观看后谈谈自己的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从视听的角度欣赏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在文学的天地里也有一个神奇的昆虫王国,那就是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现在我们就到《昆虫记》中去结交一位朋友——绿色蝈蝈。

二、快速浏览,介绍蝈蝈。

1快速浏览完之后,你们从课文中了解到了蝈蝈的哪些特点呢? 2学生展示介绍蝈蝈,教师总结(声音、形体、食性)。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诠释蝈蝈。

三、品析语言。

多媒体展示文字(蝈蝈是螽斯科中的鸣虫,全身鲜绿。雄虫翅短,具发音器。蝈蝈属杂食性,食肉性强于食植性。)这段文字也是介绍蝈蝈的,那么这段话和课文语言相比有何不同?

一个语言简洁平实,不带感情,说明性强;一个语言生动形象有趣,蕴含感情。

四、品读课文,感受情趣。

现代散文家周作人说:“看《昆虫记》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课文哪里写的有趣多了呢?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把你找到有趣的地方组内交流探讨,5分钟后全班交流。 2每一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别的同学发言时,请大家用心听,做笔记。

五、探讨交流。

法布尔是怎么知道蝈蝈的特点和习性的?他为何能把蝈蝈写的这般细致鲜活呢? 1细致观察,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热爱昆虫事业。 2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喻、拟人、作比较。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法布尔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探索的身影。同时,文章还采用了比喻、拟人、作比较等手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怦然心动。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课后能捧起《昆虫记》,能够走进法布尔带给你的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会读到很多的昆虫故事,也一定能够收获一份美好、一份趣味、一份快乐。

七、作业布置:

阅读《昆虫记》。并做读书笔记。

第20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执教: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凯学校

王双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思路

课前激趣。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蝈蝈的食性的归纳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赏析。最后谈感受与收获。布置拓展作业。整个教程力图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

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 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 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简明流程

一、课前激趣

让学生介绍有关蝈蝈的知识,老师补充设疑激趣

二、朗读课文

1、没有任何预设问题,读就行。

2、师生探讨:如何才算理解了文章

学生发言

教师随机插评并告诉学生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 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

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三、读通课文

1、让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音、义等

2、读一读,写一写 shòu

háo

xiāo yīn

mì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静谧 cuàn

chóu

táng

xī sū

篡夺

更胜一筹

开膛破肚

窸窣

3、试一试,我能行

4、其他随机问题

四、读懂课文

1、再读课文

2、用一句话说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3、检测:说一说,我最棒!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②、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 印象。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蝈蝈的食性

让学生思考、写下来

教师明确

——蝈蝈食性简介:蝈蝈食昆虫、水果、青草,喜甜食,主食蝉,尤喜蝉腹。有同类相食的现象

五、读入课文

1、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用下列句式说话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句好,好在------------------

我喜欢------------------,因为-----------------

3、时间允许并根据学情做

①、作者是怎么样引出对蝈蝈的介绍的?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②、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④、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些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相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六、读出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1、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2、精彩示例:

——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

——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

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

——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

——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七、作业:

拓展延伸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归纳蝈蝈的食性后)

老师:细读课文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阅读的喜悦(承上),下面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句段用“----------------句好,好在------------------”或“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教师巡回参与赏析)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叫声的一段(读),因为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蝈蝈的叫声很生动、很准确 。

老师:你觉得那些词最准确?

学生: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老师:很准确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外形的一段(声情并茂地读),因为这句从颜色绿白相衬,身材的美、翼翅的轻宛如少女的光彩

学生:我喜欢蝈蝈捉蝉的一段(读部分)因为“勇敢”写出蝈蝈的毫不畏惧而蝉则“惊慌失措”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

老师:拿谁做比较呢? 学生:(齐声)鹰 老师:这样写不仅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而且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学生:“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这句好,好在用拟人方法写出蝈蝈的吃相,也写出蝈蝈特别爱吃蝉的特点

老师:恩,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情趣。 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好,好在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蝈蝈的生活习性,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把蝈蝈比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地写出蝈蝈的食性特点。 老师:请你把这句读给大家好吗? 学生:(读文) 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老师:什么感情呢?

学生:无奈„(思考)惋惜

老师:你还能从这句中读出什么? 学生:? 老师:想一想

老师:这里其实也写出蝈蝈叫声是„ 学生:亮 ,不是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 老师:你能合起来说吗? 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不仅写出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的特点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爱与遗憾交织在一起的炽热而复杂的感情

老师:太精彩啦!„

片段二:

读出课文谈收获

老师:我们学习了本文,我希望大家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当然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学生: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 学生: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 学生: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学生: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 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我们从蝈蝈什么都吃想到我们青少年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健康成长

老师:今天我们从文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感悟,还有很多精彩的答案因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再说了,但对课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绿色蝈蝈》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参赛课已经结束了。留给我的不仅有欣慰,更有遗憾。欣慰的是在这节课中始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平等而亲切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整体构思不错,语文基础的训练、语言的概括与归纳训练得扎实有效,(葛老师语意)体现了学法指导的科学性与阅读方法的首创性。

在课前激趣一环学生既介绍了有关蝈蝈的知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欲望,这一环节时较为成功的。介绍阅读的四种境界[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时学生很感兴趣,这一思路既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也是这节课的思路。用这一思路指导学生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水平迅速提高,并能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妙处,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文章。在“读入”一环学生的表现渐入佳境各种精彩的答案、思维纷纷展现。并为这精神与表现而鼓掌。作为拓展延伸的作业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入也是延伸。

遗憾的是在这一节课中对课文的读还是有点少,对文本的感悟(读出课文)较为肤浅。我觉得再有机会讲这篇文章还能在读入课文、读出课文环节挖掘的更深、更精、更细,我会把自己的课打造得更细润亮泽。

我感谢“红蜡烛”给了我两次成长的机会。(我曾参加过第二届“红蜡烛”) 在我的工作中“红蜡烛”常常给我鞭策,更给我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让我不断的提高自己。在与葛老师的短暂的交流中终能获益匪浅,正如“红蜡烛”一样使人寻到漫漫征途中的一丝亮光。我常常在教学中产生诸多困惑、几许迷茫,我常常在语文教学大师前自惭形秽、高山仰止,而在“红蜡烛”中的成功却给我增添了信心、勇气与力量,在“红蜡烛”中的遗憾让我时时自责,甚至惶恐不安好长时间,之后再细细的盘点课中的瑕疵,以此自新,以此提高自己。“红蜡烛”的的确确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人带来前进的光明、进步的喜悦、收获的幸福。

愿“红蜡烛”一路走好!

绿色竹楼教学设计
《绿色竹楼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