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1 08:32:1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1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

可引导学生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2.2了解依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常见有机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性质。

2.3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1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关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图谱,只要求知道质谱图是实验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不要求会读质谱图;只要求知道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某些特定原子的分布情况,不要求通过谱图写出相应的基团。

3.2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4.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可引导学生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可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

关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三种异构,对于立体异构不作要求。

4.2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5.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

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烃类化合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和羧酸;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5.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5.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1能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2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以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和乙醇以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命名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在知识结构上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化学2所学知识,如通过回忆甲烷、乙烯等的结构和性质特征,归纳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等。另外从能力结构看,本章内容也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5.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物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

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3.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

化合物研究过程。

4.通过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四、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此时学生对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重要的官能团,体会分类思想在有机物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面对种类繁多的有机物,学生应该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和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4.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教学难点:

1.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2.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4.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章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本章时,学生有可能没有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小球和短棍搭建描述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二)通过结构分析及实验事实,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线索,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断裂的化学键部位,并将该化学键的断裂与相应的化学反应联系,这样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将某种物质繁杂的化学性质进行本质归类,便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该类物质共同的化学通性,并可以将该通性演绎到具有该官能团的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中去。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价键变化情况去归纳总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从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由于本模块属于学术性模块,主要是抽象的学术性内容,而本章又是开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直观形象,但却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实验探究的活动建议,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应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支持,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四)采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对比化学2中学生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找到各种有机物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归纳,得出某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征,这样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在有机物分类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本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像同分异构现象等,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课件(如flash),给学生演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可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另外,限于条件,红外光谱等仪器有些学校没有,也可以利用媒体展示,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有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如有机物的分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建议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交流或动。

例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七)充分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社区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结合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参观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在了解有机物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 可利用大量的球棍模型和多媒体

例如,在同分异构教学中,可同构学生自己搭建球棍模型,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视野”了解色谱法,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自主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浏览学习。也可利用互联网,如K12网站、化学课程网、新思考网等,查找相关的flash课件及视频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学时建议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学时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学时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学时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时

复习与机动 2学时

合计 7学时

推荐第2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设计

一、烷烃命名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命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烷烃命名的步骤()

口诀为: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1)找主链:最长、最多定主链 ①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应选含6个碳原子的碳链为主链,如虚线所示。

②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如

含7个碳原子的链有A、B、C三条,因A有三个支链,含支链最多,故应选A为主链。 (2)编碳号: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①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如:

②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如

③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如:

1

(3)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之间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如

命名为:2,4,6-三甲基-3-乙基庚烷。

2.烷烃命名的5个原则和5个必须 (1)5个原则

①最长原则:应选最长的碳链作主链;

②最近原则:应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最多原则:若存在多条等长主链时,应选择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主链;

④最小原则:若相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支链位号之和为最小为原则,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⑤最简原则:若不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从靠近简单支链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2)5个必须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的个数,必须用中文数字“二,三,四,„„”表示; ③位号2,3,4等相邻时,必须用逗号“,”表示(不能用顿号“、”); 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不管其位号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与烷烃的命名有哪些不同之处? 1.主链选择不同

烷烃命名时要求选择分子结构中的所有碳链中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而烯烃或炔烃要求选择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也就是烯烃或炔烃选择的主链不一定是分子中的最长碳链。

2.编号定位不同

编号时,烷烃要求离支链最近,即保证支链的位置尽可能的小,而烯烃或炔烃要求离双键或三键最近,保证双键或三键的位置最小。但如果两端离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相同,则从距离取代基较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3.书写名称不同

必须在“某烯”或“某炔”前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 以CH3CH2CCH2CHCH3CHCH3CHCH2CH3CH3为例 4.实例

(1)选主链:将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烯”或“某炔”。(虚线框内为主链)

(2)编序号: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使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编号为最小。

2

(3)写名称:先用大写数字“

二、三„„”在烯或炔的名称前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然后在“某烯”或“某炔”前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用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最小编号表示),最后在前面写出取代基的名称、个数和位置。

特别提醒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习惯命名法,另一种是系统命名法,如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用习惯命名时,其名称是正丁烷,而用系统命名法时,其名称是丁烷;另外,在习惯命名法中的“某烷”的“某”是指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总数,而在系

命名法中是指主链中的碳原子数。

类型1 给结构写名称

例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机物:

答案 (1)3-乙基戊烷 (2)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3-甲基-6-乙基辛烷 (4)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解析 烷烃命名应遵循“最长碳链,最多支链,最近编号,总序号和最小”的原则,逐一分析解答各题。

(1)选取最长的主链上应有5个碳原子,因—C2H5位于正中间的碳原子上,从哪一端编号都一样,即

3 其正确名称为3-乙基戊烷。

(2)该有机物其最长的主链是7个碳原子,但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见下图①、②),此时应选取含支链较多的碳链作为主链,可以从图中看出,图①的支链有2个[—CH3与—CH(CH3)2],图②的支链有3个,则应选用图②所示的主链。

故该有机物的正确名称为2,5-二甲基-3-乙基庚烷。

(3)该有机物最长的碳链有8个碳原子,由于—CH3比—C2H5简单,应从离甲基较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3-甲基-6-乙基辛烷。

(4)该有机物主链上有6个碳原子,因“碳原子编号应使总序号和最小”,故应从左到右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则该有机物的系统名称为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本题考查烷烃的命名。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在烷烃命名中,碳链的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不符合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

类型2 结合名称写结构

例2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1)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2)4-甲基-2-乙基-1-戊烯

(3)对甲基苯乙炔

4

类型3 有机化合物名称正误判断

例3 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A.3,3-二甲基丁烷

B.3-甲基-2-乙基戊烷

C.2,3-二甲基戊烯

D.3-甲基-1-戊烯

答案 D 解析 (1)可按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重新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

A项,结构为,根据从离支链较近的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应命名为2,2-二甲基丁烷,A不正确;B项,结构为

,主链碳原子数为6而不是5,命名为戊烷不正确,名称应为3,4-二甲基己烷,B不正确;C项,结构可为,也可为等等,命名为2,3-二甲基戊烯,未指明双键位置,因此无法确定其结构,则C不正确;D项,结构为

5

,符合命名原则。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按题中的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再按系统命名法检查命名是否正确。如果熟悉命名原则及烃类命名的一般规律,可较快判断,不必逐一写出结构式分析。A项,命名为丁烷,则支链上有两个甲基且在同一碳原子上时,只能在第2个碳原子上,否则违背从离支链较近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的原则,故A不正确;B项,在烷烃命名中,碳链1位上不可能有甲基,2位上不可能有乙基,3位上不可能有丙基,以此类推。否则,主链的选择必不符合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的原则。B中“2-乙基”必定是错误的命名,则B不正确;C项,主链碳原子数为3个以上的烯烃,必须标明双键的位置,本命名中戊

烯未标

明双键位置,则必定是错误的命名,C不正确;D项的命名方式是正确的。

6

推荐第3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结合甲烷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而且实验不总是每次都能成功,解析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科学探究,实验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法,模拟.抽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各种素材、纸板、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有机物?它们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呢? [板 书]:

定义:大部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 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看作无机物。) 组成元素:碳、氢、氧、氮、硫、磷、卤素等。

[讲述]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甲烷是最简单的烃,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甲烷。 [板 书]: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讲述] 大家都知道甲烷的分子式为CH4,那么甲烷的电子式怎样书写呢? [学生] 一位同学板演,其他的同学在下面练习。 [投影展示]:

甲烷的电子式:

[思考] 如果甲烷电子式中的每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替代后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 在练习本上画,得出结果.

结构式:

HH|C|HH[过渡]这种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式子叫结构式。那么上述结构式表示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吗?

[探究问题1]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小组讨论)

2 [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结果是可能有两种结构——平面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

[设疑] 究竟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呢? [学生实践]用球棍模型组装甲烷的分子模型。 (实物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学生] 相互传看两种模型,观察、体会甲烷的空间结构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讲述] 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结构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键角是109°28′)。这样看来甲烷的结构式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空间构型,其立体结构式可用下图表示,但是为了简便起见,一般只写有机物的平面结构式。

[过渡] 一般来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的分子结构决定其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板 书]:

二、甲烷的性质

1.甲烷的物理性质 [自主探究]甲烷有什么物理性质

(让学生阅读教材P61完成导学案上相应的内容) [学生] 阅读教材P61并填空

[投影展示]甲烷,俗名为沼气,坑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是0.717

3 g/L(标准状况),极难溶于水。它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过渡]甲烷除了具有物理性质之外,还具有化学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板 书]:2.甲烷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通常情况下, 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1) 甲烷的氧化反应

(复习)点燃甲烷,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热量。 [板 书]:

CH4+2O2CO2+2H2O

[设疑] 请大家观察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回答]化学方程式中间用(箭头)而不是用(等号),这主要因为有机物参加的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多有副反应发生,故不用等号。 [学生]阅读P61资料卡片,回答点燃甲烷之前应注意什么? [过渡] 除了与氧气反应,甲烷还能否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板 书]:(2) 甲烷的取代反应

[科学探究] 甲烷与氯气的反应(P61).播放实验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观看完后,由现象讨论得出结论)

[现象]没有光照的试管不变化;光照后的试管壁上出现油滴,试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颜色略微变浅。(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结论] 说明CH4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壁上出现油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动画模拟)学生观看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教学动画

4

上述反应没有到此终止,CH3Cl与Cl2继续依次反应。

[探究问题2] 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交流讨论] 五种,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4种是有机物;HCl 最多

[讲解,点拨] 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共生成五种物质,其中,四种有机物,量最多的是氯化氢。我们称这种反应为取代反应。那么,什么是取代反应呢?(学生很有兴趣地大胆猜测、估计,试探说出取代反应的含义) [板 书]: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思考并练习] 让学生写出CH4和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途]

①燃烧放热,做气体燃料

②甲烷取代反应的产物都是很好的有机溶剂

5 ③天然气的应用,西气东输工程 沼气池的应用

④热分解产物炭黑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制造颜料、油墨、和油漆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开始了对有机物的学习,认识到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和它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学习中重点应对甲烷和Cl2的取代反应加以理解,当然也要树立结构和性质紧密相连的观点。 [当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4+Br2 → CH3Br+HBr

B、Zn+H2SO4 =

ZnSO4+H

2C、CH4+2O2 →

CO2+2H2O D、NaOH+HF=NaF+H2O

2.下列物质可与甲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高锰酸钾溶液

3.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在漫射光照射下充分反应,生成物中最多的是(

A.HCl

B.CH3Cl

C.CH2Cl

2 D.CHCl

3E.CCl

4[布置作业]

导学案中第5,6题, 并预习第二部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的结构 甲烷的分子式:CH4

6 甲烷的电子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甲烷的物理性质 2.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2O2CO2+2H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教学反思】

7

推荐第4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

二、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科学探究,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纸板,U形管,漏斗,注射器、白炽灯、橡皮泥、小棒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利用沼气生火,发电,照明的图片

[提

问]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 书]: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讲述] 大家都知道甲烷的分子式为CH4,那么甲烷的电子式怎样书写呢?

[学生] 一位同学板演,其他的同学在下面练习。

[投影展示]:

甲烷的电子式:

[思考] 如果甲烷电子式中的每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替代后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H

|

HC|HH

[学生] 在练习本上画,得出结果.

结构式:

[过渡]这种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式子叫结构式。那么上述结构式表示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吗?

[探究问题1]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什么? [学生实践]用橡皮泥和牙签组装甲烷的球棍模型

[学生实践]用球棍模型组装甲烷的比例模型。

[讲述] 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结构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键角是109°28′)。

[过渡] 一般来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的分子结构决定其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板 书]:

二、甲烷的性质

1.甲烷的物理性质

[自主探究]甲烷有什么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教材P61完成导学案上相应的内容)

[学生] 阅读教材P61并填空

[投影展示]甲烷,俗名为沼气,坑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0.717 g/L,极难溶于水。 它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板 书]:2.甲烷的化学性质:

[讲

述]: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不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某些反应如:

(1) 甲烷的氧化反应

(复习)点燃甲烷,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热量。

[板 书]:

CH4+2O2CO2+2H2O

[设疑] 请大家观察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回答]化学方程式中间用(箭头)而不是用(等号),这主要因为有机物参加的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多有副反应发生,故不用等号。

[过渡] 除了与氧气反应,甲烷还能否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板 书]:(2) 甲烷的取代反应

[展

示]:一个改进后的装置图片并分析

[学生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按图片连接装置做实验并观察现象

[现 象]没有光照的U形管无现象;光照后气体颜色略微变浅,U形管壁上出现油滴,U形管右端的液面上升,出现白雾。(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

[讲 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下面我们看一个动画 (动画模拟)学生观看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教学动画

上述反应没有到此终止,CH3Cl与Cl2继续依次反应。

[思考并练习] 让学生写出CH4和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点拨] 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共生成五种物质,其中,四种有机物,量最多的是氯化氢。我们称这种反应为取代反应。那么,什么是取代反应呢?(学生很有兴趣地大胆猜测、估计,试探说出取代反应的含义)

[板 书]: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探究问题2]为什么U形管右端液面上升?白雾成分是什么?

[点拨] 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是油状液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气体体积减小,在大气压下作用下,右面液面上升。白雾成分是氯化氢 [注

意]:条件是光照,必须是纯卤素单质,甲烷与氯水,溴水不反应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到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和它的性质,学习中重点应对甲烷和Cl2的取代反应加以理解,当然也要树立结构和性质紧密相连的观点。 [当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4+Br2 → CH3Br+HBr

B、Zn+H2SO4 =

ZnSO4+H

2C、CH4+2O2 →

CO2+2H2O D、NaOH+HF=NaF+H2O

3.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在光照射下充分反应,生成物中最多的是(

A.HCl

B.CH3Cl

C.CH2Cl

2 D.CHCl

3E.CCl4 [布置作业]

课本64页第1,2题, 65页第3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的结构

正四面体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甲烷的物理性质 2.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2O2CO2+2H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八、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甲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原子结构的分析和空间模型的展示,形成对甲烷组成和结构的正确认识。

(2) 从探究实验入手,正确归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是甲烷的取代反应)。

(3) 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 联系前后知识,通过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形成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全面认识。

(2) 通过模型的观摩与制作过程,亲身体会有机物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的反应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从甲烷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形成对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思路,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习思想。

(2) 从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和用途,形成化学与生活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烷的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 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准备

甲烷的剪纸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PPT投影】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教师对三个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 【激趣引题】我想问一下大家:“冰可不可以燃烧?” 【学生讨论与交流】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可燃冰”

【教师引导】冰不可以燃烧,但在自然界却存在一种叫“可燃冰”的物质,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主题——甲烷。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课前的预习,请大家归纳一下甲烷具有那些物理性质?我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

生1:甲烷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 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 密度比空气小 ③ 极难溶于水

师:根据甲烷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对甲烷进行收集? 生: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

师:在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之后,我们对甲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深入甲烷,我们就必须先来学习它的结构。首先请大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电子式。(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书) 生:书写甲烷的三种组成式 【板书】

H分子式:CH

4电子式:H:C:HHH|结构式:HCH

|H

师:根据我们同学书写的情况,我们一起分析一下。CH4只由氢和氧元素构成,由于碳原子最外层为4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因此形成化合物时一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结合,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如果用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的话我们就可以写出CH4的结构式。

【设问】如果从甲烷的结构式来看,每两个相邻的C—H之间的夹角为90度,但实际上甲烷的空间结构是这样的? 生:不是

师:那么甲烷真实的空间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将甲烷的真是结构做成下面的模型,通过下面的模型我们能更直观地认识甲烷的空间结构。 【展示CH4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师:通过甲烷的球棍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并不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三个氢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样的正三角形总共有四个,因此甲烷在空间的构型我们称之为正四面体结构。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关于实践活动部分的剪纸模型,并与其它组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模型

【CH4空间结构分析】在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中,碳原子处在四面体中心,而四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相邻化学键之间的键角为109度28分。该节相对来说较为稳定。

师:学习化学我们知道,结构往往决定性质,那么甲烷这样的空间结构可能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生:化学性质稳定。

师:为了搞清甲烷的化学性质如何,我们将甲烷分别通入高锰酸钾,氢氧化钾和硫酸溶液,但是我们发现甲烷不能与这些物质反应,你能从这里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烷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也不能与强酸和强碱发生反应。

师:甲烷不活泼,那么是不是与其他的物质都不反应? 生:不是,甲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师:大家能否写出这个方程式,注意书写反应式时与我们以往的反应式进行比较,该反应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生:该反应式没有使用等号而是用箭头表示

师:很好,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有机反应都具有较多的副反应,所以在表示的时候我们用箭头代替等号。那么我们知道该反应的产物是CO2和H2O,你能否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的产物呢?

生1:可以用一块能玻璃片置于点燃的甲烷上方,观察是否有水珠生成

生2: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倒扣在点燃的甲烷上方,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师:而且从这两个实验我们还可以证明甲烷的组成中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因此使用时必须注意防止泄漏。

【甲烷的取代反应】多媒体投影演示实验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61页科学探究部分内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与大家分享你的结论。 生:观看视频,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结论 生:实验中主要可以观察到下面这些现象:

① 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②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③ 反应后试管中液面上升

结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该反应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少,可能是生成液态的产物所致。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对现象的分析也比较到位。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中发生的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下面大家请看PPT 【投影】甲烷取代反应过程的模型图

师:在该反应中,一个甲烷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先被氯气中的氯原子代替,形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产物一氯甲烷继续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和氯化氢,类似的得到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上面的这几个反应我们称之为——取代反应,那么你能否归纳一下什么叫取代反应?

生: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取代反应的原理写出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在四种产物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态,其他三种都是液体。认识了取代反应之后,我们会发现,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反应比较类似? 生:置换反应

师:那么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异同?

生:①反应物方面: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一般为无机物主要是活泼金属,而取代反应的反应物中部分为有机化合物。

②反应条件:置换反应一般在溶液中进行,而取代反应需要光照或者催化剂 师:最后,在学习了甲烷的结构与性质之后,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甲烷的存在?甲烷具有那些用途?

生: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还是一种常见的化工材料。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甲烷的空间结构,甲烷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另外我们重点讲解了甲烷的与氯气的反应,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取代反应;并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介绍甲烷在生活中的存在和用途。

板书设计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二、甲烷的结构

H分子式:CH

4电子式:H:C:HHH|结构式:HCH

|H

结构式 :用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图式叫结构式

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稳定

2、氧化反应

CH4(g) + 2O2(g)

CO2(g) + 2H2O(l)

3、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四、甲烷的存在和用途

推荐第6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通过近期河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师资格考试时间与考试科目,河北教师资格考试一般一年进行两次,上半年1月报名,3月考试;下半年9月报名,11月考试。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资格笔试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空间结构;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回忆日常生活经验,引发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逐步形成从实验中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性质 【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首先观看一段视频,大家从这段视频看到了什么呀? 学生:这是一段西气东输的视频,就是将新疆等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东输到长江三角洲,最终到达上海的一项巨大的工程。

教师: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这么做呢? 学生:因为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污染小的能源 教师:天然气在我们的化学中最主要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甲烷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教师:学生都预习的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教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时,第一步是了解这个物质的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对于甲烷也是一样的,因此,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一下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3分钟后)找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碳为负四价,氢为正一价,可以知道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教师:通过分子式能不能写出电子式和结构式呢?

教师:接下来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甲烷中的原子在空间中到底是怎样排布的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化学的腐蚀的危害更大,因此,在本节课我们将主要介绍电化学分腐蚀的原理

教师: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CH4 的这种结构决定了CH4 有哪些性质呢?首先来学习CH4 的物理性质,在这是我将展示一张池沼中的沼气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体现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质? 3分钟后

学生: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教师: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比如它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反不反应呢?首先老师会放一个视频,大家观察一下,然后说出你们观察后的结果。

【视频实验】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学生: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甲烷不与高锰酸钾反应

教师:是的,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比如甲烷可以燃烧

利用视频演示甲烷燃烧的实验

教师:同学们观察甲烷的实验现象,并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有些同学这里用的等号,大家思考一下行不行呢? 教师:在甲烷的燃烧方程式中,不用等号而用箭头,主要是因为有机反应往往教复杂,多有副反应,故不用等号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教师:甲烷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呢? 将继续利用视频展示甲烷的取代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

学生:混合气体的黄绿色变浅,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

教师: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们小组讨论3分钟,之后老师找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

色变浅------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出油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雾------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了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造成量筒内的气压减小

教师:对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进行总结,并且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上述反应中,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产物一氯甲烷。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教师:那这个反应能不能继续发生呢? 学生:生成的一氯甲烷还可以继续和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教师:甲烷与氯气能生成四种取代产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液体,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机溶剂。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若1moL甲烷中的氢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 让学生对以上练习题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重要的结论,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回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其进行适当的强调。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六、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资格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老师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资格笔试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推荐第7篇:《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反思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反思

化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了区分有机化合物使其名称与结构相对应,所以就必须给有机化合物命名。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过程中,重点是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所以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母体、编序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刚学习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并且高一必修2学过有机物的习惯命名法。因此,在讲课前,预先在上周的周末作业中出了几题命名的题目。

在本节教学过程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的题目出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解为若干小题,再将问题分配到各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发现并总结规律。再者由我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

在教学时,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以后再讲类似的内容时可以多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为后续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结实的基础。

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这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运用不充分,导致课件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内容略有过量,导致整堂课显得有些赶,练习停顿时间较少,一部分学生思考还跟不上。

随堂练习题目设置难易度控制不当,没有很好突出烷烃的命名原则。 有一部分探究设计难度过高,学生不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目标,且课前辅导不够,学生总结粗糙不规范。

江苏省宜兴中学

陆晔

2014年9月25日

推荐第8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教学反思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反思

化学组徐晓丽

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在学习时,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型的建立。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结合甲烷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而且实验不总是每次都能成功。解析教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研究甲烷结构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评价课前学生制作的甲烷模型,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较好;当学习到甲烷的性质──氧化反应时,及时解释了新闻报道中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甲烷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既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以期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近来。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还不能完全体现探究的成果。此方面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再设计,以达到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对取代反应和初中学过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模糊不清,须课后通过练习强化。 总而言之,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 的认识关系。

推荐第9篇: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

一、烯烃、二烯烃、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烯烃反应,溴的颜色褪去 (加成)

2、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并且生成棕褐色的二氧 化锰沉淀 (氧化)

二、双键位置不同的烯烃和含有炔氢的炔烃

1、区别双键在末端与双键在中间的烯烃用酸性KMnO 4 :双键在末端有气泡产生

2、鉴定乙炔和末端炔烃:将末端炔烃通入硝酸银的氨 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中,析出白色的乙炔银沉 淀或棕红色的乙炔亚铜沉淀

3、区别共轭二烯烃与其他不饱和烃的方法:用顺丁烯 二酸酐,反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三、小环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褪色)

四、苯或无 -H得烷基苯与含 -H的烷基苯

用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含α -H的 烷基苯中,棕红色褪去。  苯环较稳定,不易氧化,故用该法可将苯和烷基苯 区别开来。  无论烷基侧链的长短,其氧化产物通常都是苯甲酸。 没有α - H 的烷基苯很难被氧化。 α α

五、卤代烃 --用硝酸银 

1.硝酸银的乙醇溶液:RX+AgNO 3 → RONO 2 +AgX↓ (沉淀) 2.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六、醇

1、鉴别伯仲叔醇的方法 --用卢卡斯试剂 (浓HCL+ZnCL 2 ) 例:区别苄醇,α -苯基乙醇,β -苯基乙醇

伯醇:室温无变化,加热后反应 仲醇:放置片刻变浑浊 叔醇:立即浑浊

2、鉴别一元醇与多元醇的方法 --用新沉淀的氢氧化铜,多元醇中生成蓝色溶液

3、鉴别不溶于水的醇和烷烃和卤代烷: 醇和硫酸生成的珜盐能溶于硫酸

4、6个c以下的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七、酚或烯醇类化合物、醚

1、酚或烯醇式的鉴定

① 大多数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能生成带颜色的络离子 6C 6 H 5 OH+FeCl 3 →H 3 [Fe(OC 6 H 5 ) 6 ]+3HCl 苯酚:紫色

邻甲苯酚:红色

对硝基苯酚:棕色

② 苯酚与溴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白色沉淀:三溴苯酚(卤化,三取代物)

2、苯酚和醇的分离提纯

3、醚和烷烃的分离提纯 醚 烷烃 醚溶于酸 分层 分层 下层 上层

八、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 色沉淀

2、鉴别醛和酮:托伦试剂--Ag(NH 3 ) 2 OH溶液,醛可以 发生银镜反应生成Ag↓,而酮不能。

3、鉴定(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菲林试剂- -CuSO , 水溶液和酒石酸钾钠碱溶液的混合液。脂肪醛生成红砖色沉淀,而酮与芳香醛不可以。

4、醛,甲基酮和环酮与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反应 得白色结晶α -羟基磺酸钠,此产物不溶于饱和的亚 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 又可得到原来的醛酮。

5、醛酮与氨及其衍生物反应得到产物绝大多数是白色 固体,具有固定的结晶形和熔点,测定其熔点就可以知 道它是由哪一个醛或酮所生成的,产物在稀酸的作用下, 能够水解为原来的醛和酮。

6、鉴别醛和酮:品红醛试剂与醛类作用,显紫红色,且很灵敏;酮 类不与品红醛试剂反应,因此品红醛试剂是实验室 检验醛及区别醛酮常用的简单方法。 还可区别甲醛和其它醛

7、鉴别含有α -甲基的醛酮醇:CHI 3 (碘仿) 黄色固体称其为碘仿反应。 碘仿为有特殊气味的黄色晶体,现象明显,故常用来鉴定下列反应范围的化合物。 例:区别羧酸、酚、醇的方法: 不溶于水的羧酸既溶于NaOH也溶于NaHCO 3 , 不溶于水的酚能溶于NaOH不溶于NaHCO 3 , 不溶于水的醇既不溶于NaOH也溶于NaHCO 3

九、胺 (区别伯、仲、叔胺)

1.苯磺酰氯or对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 伯胺:放出氮气

仲胺:黄色油状物

叔胺:不反应 2.用亚硝酸钠+盐酸

(硝酸)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

仲胺:黄色油状物

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重氮盐

仲胺:黄色油状物

叔胺:绿色固体 十 甲酸

托伦试剂

只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其他酸不能。 十一

糖的鉴定

单糖--与菲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托伦试剂(银镜) 葡萄糖与果糖--溴水

葡萄糖使溴水褪色,果糖不能

麦芽糖与蔗糖--菲林试剂或托伦试剂

麦芽糖可以反应,蔗糖不能

推荐第10篇: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

(一)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学习内容: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学习目标:

⒈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⒉ 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 ⒊ 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⒋ 知道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2009-3-18

星期三 教学设计:

一、学生给合下列问题预习、讨论:

⒈ 什么叫有机物、无机物?举例说明。CO、CO

2、H2CO

3、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⒉ 什么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举例说明。 ⒊ 我们可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辨别有机物? ⒋ 哪些食物中富含淀粉、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二、教师结合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⒈ 人们把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CH

4、C2H5OH。把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CuO、H2O等。

CO、CO2以及含CO32-、HCO3-的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似,所以人们一向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⒉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或更大的有机物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如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是有机高分子。葡萄糖、油脂、维生素等是小分子有机物。

⒊ 简单方法是:通过灼烧(样品量宜少,灼烧温度不要太高,

1 使样品慢慢炭化即不完全燃烧,防止样品完全燃烧),能观察到炭黑,证明含有碳元素,即可判定是有机物。

⒋ 富含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大米、玉米、面粉、土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鱼、肉、奶类、蛋类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主要有食用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疏菜、水果等。

三、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教材第213页第3题、第5题、第7题,共三道题。 课后反思:要让学生能辨别有机物,并通过实验演示以及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定要使学生能理解性的记忆生活中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的有机成分。

第11篇:必修2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有机会接受各位检阅指导,深感荣幸。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依据新课标理念,教育改革精神,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具体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对本知识模块作如下分析说明:

主要分为:说课标、说教材、两个方面。首先说课标,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说教材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突出新教材立体式整合,展现新教材编写特点和呈现方式,最后对本章教材各节内容作进一步分析。

一、说课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入手,引出课程目标、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即主要内容,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课程性质由生活实际及探究实验入手,引出烃(甲烷、乙烯、苯)→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并分节逐一介绍 。如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通过前三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有机物知识体系及熟练掌握其应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结合生活实际和化学实验,加深认识一些有机化合物对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生活中常见有机化合物引入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把所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能力目标方面,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搜集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责任感,使他们初步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引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建良好的生活氛围。

高中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包括: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是核心任务,而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所要实现的教育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灵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二、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八大基本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初中简单有机化合物基础上,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设置的课程模块。

教材的作用: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既要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基础内容大致相同,但同中有变,主要体现在:内容变化、要求变化、内容组织变化三个方面。

内容变化:从新教材的篇幅内容上看,精简了烷烃、烯烃的命名,乙烯的实验室制备、乙炔的性质,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内容以及乙醛和甲醛的性质等。

要求变化:从新教材目标要求上看对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淀粉、纤维素、油脂的水解要求明显降低。

内容组织变化体现在新教材以活动与探究、整理与归纳、拓展视野、资料卡片等更多、更鲜活、更形象的形式引入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甲烷学习中:以实景图片展示甲烷的应用-----沼气池;以图示形式用具体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诠释乙醇催化氧化原理;以乙醇和乙酸的演示实验揭示酯化反应实质,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本节讲授方法主要体现在从探究实验出发归纳性质再上升到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提出问题)除了燃烧外甲烷还有那些性质?→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如何反应?→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制作模型、书写化学方程式)→取代反应概念。

第二课时:

实践活动(碳原子的可能连接方式)→烷烃、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不饱和烃乙烯和苯是在学习了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和饱和烷烃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两类烃,有助于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节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播放乙烯工业的发展、各种乙烯制品→探究实验→得出乙烯的性质跟烷烃不同,回归到结构也不相同→给出分子式推导出结构,比较与烷烃结构的差异→对比性质上的不同→加成反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

第二课时

展示苯的比例模型、给出苯的分子式→探究实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的反应)→分析与烷烃、乙烯性质的差异→给出实际的结构→用多媒体演示苯的性质→得出苯易取代难加成。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这一节是应用前两节所学化学知识,探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内容鲜活;理论与实际兼容。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它们在日常中的应用,展示了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课堂演示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技能。在教学功能上,这一章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问题,展示实物(引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金属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动画分析反应原理(乙醇分子的结构、关键指出断键位置和氢原子的活性)→小结→探究实验乙醇的氧化→动画分析氧化原理,断键位置→讨论小结官能团的性质对化合物的影响。

第二课时

回忆初中有关乙酸的内容,展示醋和乙酸样品,归纳物理性质→小组讨论乙酸的酸性→探究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动画模拟实验原理(断键位置)→酯化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原理→小结官能团在有机物性质的作用→资料阅读乙酸在生活中的用途。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本节主要介绍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性质及其应用,有利于学生了解有机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意义;同时,书中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放映有关内容的录象,让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上课时向其他同学介绍)→探究实验糖类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联系结构组成简单解释某些特征反应→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

探究实验,阅读有关水解的材料→列表比较三类物质水解的异同点(反应条件、水解产物等方面)→归纳小结。

作为一位化学老师:你让学生喜欢上了化学即为乐学,你让学生懂了化学即为学会,你让学生体会了乐趣即为享乐。你就实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就是教育者中成功的领跑者。

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以上内容只是一些浅谈粗论,权作“抛砖引玉”,欠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第12篇: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和CH3—CH===CH2属于同分异构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苯在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B.在适合的条件下,含有双键的分子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用Br2的CCl4溶液或KMnO4(H)都可以区别烯烃和芳香烃 D.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乙烯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B.除去苯中少量乙醇,加浓硫酸、乙酸加热,通过发生酯化反应而除去乙醇 C.变质的油脂有特殊难闻的气味,是由于油脂发生了水解反应

D.高分子材料、盐酸、水煤气、沼气、石油等是混合物,而C5H12一定是纯净物 5.下列现象中,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的现象是( )。 A.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

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甲烷的分子构型为空间正四面体形 D.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醇、丙三醇互为同系物,同系物之间不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 B.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C.(CH3)2C===CHCH2CH3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中至少有五个在同一平面上 D.间二溴苯仅有一种空间结构可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8.盆烯是近年合成的一种有机物,它的分子结构可简化表示为如图所示(其中C、H原子已略去),下列关于盆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盆烯是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B.盆烯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盆烯是乙烯的一种同系物

D.盆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式可表示为CH2===CH2 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甲烷可以与氯气反应,而乙烯不能与氯气反应 D.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10.通过复习总结,你认为下列化学知识合理的是( )。 A.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燃烧

B.一定条件下,甲烷、苯、乙酸、乙醇、油脂、淀粉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11.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2.经研究发现百蚁信息素为

(2,4-二甲基-1-庚烯),(3,7-二甲基-1-辛烯),家蚕的性信息素为CH3(CH2)8CH===CH—CH===CH(CH2)8C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三种信息素都符合通式CnH2n

B.以上三种信息素均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2,4-二甲基-1-庚烯与3,7-二甲基-1-辛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D.家蚕的性信息素与1 mol Br2加成的产物只有一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3.(12分)Ⅰ.石油裂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产物为混合物。 例如:

(1)上述烷烃和环烷烃的裂解反应中,产物M的分子式为________,N的分子式为________。

(2)下列关于A.可用溴水区别B.等质量的

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相同

C.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3)工业上裂解反应的产物都是气态小分子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将它们逐一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汽油不仅是最重要的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既可以裂解得到气态化工原料如乙烯等,还可以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改变分子结构,由链烃变成芳香烃,如己烷变成苯,

这个变化叫异构化。请根据以汽油为原料的下列衍变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简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表示为,有一种有机物X的键线式如右图所示。

(1)X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Y是X的同分异构体,且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则Y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3)Y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Y可以与溴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4分)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前,量筒中CH4与Cl2的体积比为________,向100 mL量筒中充入CH

4、Cl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4与Cl2发生反应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日光直射,可能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量筒内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实验中生成的油状液滴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

(5)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饱和食盐水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分)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要求填空:

(1)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度;②均匀混合气体;③__________________。 (2)设V(Cl2)/V(CH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x值应__________。 (3)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填编号)。

A.收集气体 B.吸收氯气 C.防止倒吸 D.吸收氯化氢

(5)E装置除生成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______________。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主要成分为______(填编号)。

A.CH4 B.CH3Cl C.CH2Cl2 D.CHCl3 E.CCl4

参考答案

1.A 解析:乙烯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苯萃取了溴水中的溴,故A不正确。

2.C 解析:苯的分子中不含,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不正确;植物油除含C、H元素外,还含有O元素,B不正确;乙酸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油脂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C正确;苯在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催化重整得到,D不正确。

3.D 解析:A中碳原子数不相同的烷烃是同系物,碳原子数相同、结构不同的烷烃互为同分异构体;乙酸、乙酸乙酯等物质的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但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属于芳香烃,但它既可以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又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同分异构体。

4.A 解析:除去苯中的乙醇应该加入水后分液,B项错;油脂变质的原因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被氧化的缘故,C项错;C5H12存在三种同分异构体,D项错。

5.C 解析:A为氧化反应,B为萃取,D为取代反应。

6.D 解析:医学上常用75%的乙醇溶液杀菌消毒,而不是用无水乙醇。

7.C 解析:乙醇和丙三醇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A不正确;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B不正确;根据乙烯的平面结构可知C项正确;邻二溴苯仅有一种结构可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D不正确。

8.C 解析:根据盆烯的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C6H6,但与苯结构不同,所以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A正确;由甲烷的四面体结构类推可知B项正确;盆烯与乙烯的结构不同,分子组成上也不符合同系物的特点,C不正确;盆烯分子中含有,可以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

9.B 解析:CH2===CH2是乙烯的结构简式,A错误;苯和液溴(三溴化铁作催化剂)、浓硝酸(浓硫酸作催化剂)均可发生取代反应,乙醇和乙酸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B正确;甲烷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而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丙烷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D错误。

10.B 解析:有机物中如CCl4不能燃烧,选项A错;油脂、单糖、双糖等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选项C错;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选项D错。

+11.D 解析:丁基有CH3CH2CH2CH2—、、、4种同分异构体,即C4H9Cl的同分异构体也是4种。

12.B 解析:家蚕的性信息素不符合CnH2n的通式,A不正确;2,4-二甲基-1-庚烯与3,7-二甲基-1-辛烯互为同系物,C不正确;D中的加成产物可能为

13.答案:Ⅰ.(1)H2 C5H8 (2)A

(3)降温(或液化分离法) Ⅱ.(1) (2)

(3)

解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为H2,N为C5H8。 (2)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比少两个氢原子,故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完全燃烧时后者耗氧量较多,B错;为烯烃,难溶于水,C错。

(3)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其沸点不同,所以可以用液化法使它们分离。 14.答案:(1)C8H8 (2)(3)

(4)

解析:(1)根据碳4价、氢1价原则可以写出X的分子式为C8H8。(2)芳香族化合物一定含有苯环,故可写出其结构简式为。(3)(4)可由CH2===CH2的性质类推得出。

15.答案:(1)1∶4 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 mL CH4和80 mL Cl2 (2)光照(或光亮处) 爆炸

(3)量筒内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量筒内液面上升 (4)CH2Cl

2、CHCl

3、CCl4 CHCl

3、CCl4

-(5)反应中有HCl生成,使溶液中的Cl浓度增大,促使NaCl的溶解平衡向生成NaCl固体的方向移动

(6)降低Cl2在水中的溶解度,抑制Cl2和水的反应 16.答案:(1)干燥混合气体 (2)大于或等于4 (3)吸收过量的氯气 (4)CD (5)分液 AB 解析:(2)CH4和Cl2在漫射光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光光光CH4+Cl2――→CH3Cl+HCl;CH4+2Cl2――→CH2Cl2+2HCl;CH4+3Cl2――→CHCl3+3HCl;光CH4+4Cl2――→CCl4+4HCl。所以V(Cl2)/V(CH4)≥4时生成氯化氢最多,故x≥4。

(3)过量的氯气进入D装置,发生反应:Cl2+2KI===2KCl+I2,所以D装置可以吸收过量的Cl2。

(5)盐酸与有机物不互溶,故可用分液法,尾气为气体,故尾气成分是多余的CH4和产物CH3Cl。

第13篇:常见有机化合物练习(二轮)

1.(2012·海南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2.(2012·上海高考)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3.(2012·湖北孝感市高三第一次统考)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以达到保鲜的要求 B.世博会期间,利用可降解的“玉米塑料”替代常用的一次性饭盒,可防止产生白色污染

C.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4.下列有机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是甲烷,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B.乙烯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 C.淀粉和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的产物相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皂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氯乙烯、苯乙烯都是不饱和烃,均可用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B.乙醇可以转化为乙酸,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苯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因此不能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 D.淀粉、蛋白质、油脂、葡萄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7.分子式为C3H5Cl,且含C=C键的同分异构体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同 B.蔗糖和麦芽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相同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属于天然高分子的蛋白质和油脂 D.硝化反应、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均可看做取代反应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二者分子结构相似 B.乙烯是制备聚乙烯的原料,乙烯是石油分馏的产物之一 C.乙醇和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与制备肥皂的反应都是酯化反应 D.纤维素、蛋白质、聚乙烯等都是用途广泛的高分子化合物

10.(2012·潍坊市高三5月统考)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人体的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会使人中毒 B.卤代烃C4H8Cl2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加成反应

D.用驴皮熬制成的胶(阿胶)是一种天然橡胶,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11.(2012·河南洛阳市高三统考)下列有机物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3CH2OH以铜作为催化剂在空气中加热 B.乙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 C.戊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D.苯与足量的氢气反应

12.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又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乙酸

B.苯 C.乙烯

D.乙醇

13.(2012·湖南省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2,则该化合物的一氯代物的种类(不考虑立体异构)不可能是(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4.(2012·邯郸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分子式为C5H10烯烃的同分异构体(不含立体异构)数目为(

) A.

2 B.3 C.

4D.5 14.【解析】 C5H10的碳链结构有

15.(2012·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中,属于加聚反应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2012·湖南省衡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下列关于某些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油脂能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 B.将溴水滴入苯中,因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 C.棉花、油脂都是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D.苯与浓硫酸、浓硝酸一起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17.(2012·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纤维素的水解产物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生成红色沉淀 B.正戊烷和环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H3COOH和C2H185OH D.在稀硫酸存在下,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18.(2012·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棉线和蚕丝都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B.CH3CH2CH2CH3和CH3CH(CH3)2互为同分异构体

C.1 mol 甲烷和1 mol 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1 mol CH3Cl D.乙酸乙酯中含有的杂质乙酸可用NaOH溶液除去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植物油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答案】 A 2.【解析】 石油裂化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液态轻质汽油,A项错误;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煤制煤气是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3.【解析】 D项中的气化和液化均是化学过程。 【答案】 D 4.【解析】 ②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④反应形成了C= C,不是加成反应。 【答案】 C 5.【解析】 选项A中含氢量最高的有机物是甲烷,而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有机物未必是蛋白质,A错。乙烯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原理不同,B错。淀粉和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的产物相同,但由于分子中糖单元的数目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C错。

【答案】 D 6.【解析】 氯乙烯含有氯元素,不属于烃,A项不正确;苯在催化剂作用下才能和溴发生取代反应,C项不正确;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 根据题意,碳骨架为氯的取代物,共3种,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在①、②、③位置各有一种8.【解析】 当乙烯和乙醇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两者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相等,A错。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B错。选项C中油脂不属于天然高分子,C错。

【答案】 D 9.【解析】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且碳原子饱和,苯为平面结构,碳原子不饱和,A错;石油分馏的产物中没有乙烯,B错;制备肥皂的反应是酯的水解反应,C错。

【答案】 D 10.【解析】 B项,C4H8Cl2有9种同分异构体;C项,CH4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项,阿胶是一种蛋白质,不是天然橡胶。 【答案】 A 11.【解析】 乙醇以铜作为催化剂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乙烯和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醇是加成反应;戊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苯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C 12.【解析】 乙酸、乙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答案】 B 13.【解析】

C5H12

的结构有

CH3CH2CH2CH2CH3,

,其一氯代物分别有3种,4种,1种。

【答案】 B 【答案】 D 15.【解析】 ①为缩聚反应,②为加聚反应,③为缩聚反应,④为加聚反应。

【答案】 D 16.【解析】 A项,皂化反应指的是油脂在碱性条件的水解反应;B项,溴水与苯不发生取代反应;C项,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D 17.【解析】 正戊烷的分子式为C5H12,环戊烷的分子式为C5H10,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 B 18.【解析】 A项,蚕丝水解生成氨基酸;C项,1 mol甲烷和1 mol Cl2不能完全反应;D项,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水解。

【答案】 B

第14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二课时)

烷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基础上,以典型化合物——甲烷为切入点,进一步学习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并介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甲烷的来源、结构、性质和用途,尤其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取代反应。烷烃的教学是已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通过对乙烷、丙烷和丁烷球棍模型的认识,加深理解烷烃的空间结构特点;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思想的指导和有关数据表格的分析,推导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并初步了解同系物的概念。

本课时概念、规律较多,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巧妙引导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感受,激发深入学习有机化学的欲望。

学情分析:

我校是县域薄弱学校,学生化学底子薄、基础差。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甲烷的来源、主要性质和用途。但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甲烷的正四面体” 立体结构思维,尤其是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对条件、反应特点理解不深刻,不能完整书写反应方程式。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空间立体结构思维的建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习惯命名和通式,学会烷烃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2、知道同系物的概念,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它们是否为同系物;

3、掌握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烷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烷烃的结构模型的演示和观看动画等实践活动,增强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课本图表的讨论分析,学会分析数据、提取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渗透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烷烃的结构特点

2、同系物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球棍模型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的图片,播放主火炬点燃仪式视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火炬燃料是什么?

[生]:猜测,回答:甲烷

[师]:请大家注意火焰的颜色?是黄色的,而甲烷燃烧火焰为蓝色(淡蓝色),所以燃料不是甲烷。那究竟燃料是什么呢?是纯度为99%以上的丙烷。(副板书:丙烷。课件展示丙烷

1

作为燃料的优点:1)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2)丙烷燃烧时火焰为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3)价格低廉,燃烧产物无污染。)

[师]:那么丙烷和甲烷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烷烃。(板书:烷烃) 【知识回顾】复习甲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温故而知新,为本课做好知识储备。 [师]:接下来,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相关内容。巡视、检查、引导,寻找学生板演甲烷氯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思考,书写,板演。

[师]:批改方程式,板演并解释取代反应特点。(课件展示:甲烷氯代反应的方程式。) [生]:完善,记忆。

【活动一】[图文分析]观察乙烷、丙烷、丁烷结构式及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特点,进而引出烷烃的结构简式、命名、通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

[师]:巡视,引导,提问:“碳原子之间形成几条键?其余价键与什么原子结合?每个碳原子形成几条价键?碳原子是否连成了一条直线?”(板书:

1、结构特点和概念)

[生]:阅读P62(学与问),观察,分析,回答,得出烷烃结构特点(学案)。 [师]:小结烷烃结构特点,并板演:“碳碳单键成链状,其余价键结合氢。碳成四键达饱和,名为烷烃饱和烃。”。(板书:饱和烃)

[生]:做好笔记,体会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概念,并阅读课文P62最后一段,进行记忆。 [师]:[模型展示]展示戊烷球棍模型,引导:这些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生]:没有,是立体结构。

[师]:以每个碳原子为中心,连在碳上的四个原子形成四面体。转动球棍模型,说明C-C键是可以旋转的。

[师]:课件播放球棍模型三维影像。并展示:碳碳单键成链状,其余价键结合氢。碳成四键达饱和,名为烷烃饱和烃。

[生]:观看,体会并形成关于烷烃结构的立体化认识,进一步加深对烷烃结构的理解。

2

[师]:[知识过渡]分子式不能表示有机物的结构,而结构式书写又很不方便,所以在有机化学中我们常使用结构简式。(板书:

2、结构简式)

[师]:利用代数式上的“合并同类项”思想,引导学生简化烷烃结构式得到烷烃结构简式和分子式,板演并归纳方法。

[生]:逐步完成烷烃结构简式的书写(学案),掌握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的基本技能,再次体验烷烃的结构特点。

[师]:烷烃是如何命名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P63第五段。(板书:

3、命名) [生]:学生朗读课文,归纳命名方法。

[师]:介绍十天干,复述命名方法并板演:1-10碳 “天干”+烷;11碳以上“汉子数字”+烷。

[生]:快速读写十天干,并进行烷烃的命名练习(学案练习1)。 [师]:巡视,引导,纠错。

[师]:引导学生根据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等分子式:CH

4、C2H

6、C3H

8、C4H

10、C5H12„„以及联系1答案,分析H数与C数的规律,归纳烷烃通式。(板书:

4、通式) [生]:分析H数与C数的规律:4=2*1+2,6=2*2+2,8=2*3+2,10=2*4+2„„归纳烷烃通式为CnH2n+2。

[师]:n=0时为C0H2,有没有这样的烷烃呢? [生]:思考,回答:没有。

[师]:通式必须标注n值的范围: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以烷烃通式为CnH2n+2(n≥1)。(板书:CnH2n+2(n≥1))

[生]:完成相关练习(学案练习

2、3)。

[师]:总结通式的使用方法:无论知道C数还是H数,都能得到另外一项,并写出分子式。 【活动二】[表格分析]观察课本P63表3-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同系物的概念;然后由“结构决定性质”分析归纳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表格分析能力,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师]:引出同系物概念,引导学生研究烷烃结构简式的规律,归纳同系物特点。 [生]:观察表3-1前两列,思考、同桌讨论,归纳: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n个CH2原子团。

3

[师]:根据 “碳碳单键成链状,其余价键结合氢。碳成四键达饱和,名为烷烃饱和烃。”解释烷烃“结构相似”,得出结论:不同烷烃之间互称为同系物。(板书:

5、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式不同(相差1个或n个CH2))

[生]:完成相关练习(学案练习4),运用烷烃的结构特点落实同系物概念。 [师]:引导,强调首先判断结构是否相似。

[师]:引入有机化学中重要指导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结构的相似决定了物质性质的相似性,物质结构的变化决定了物质性质的递变性。我们已经学习了甲烷的性质,那么烷烃的性质会怎样呢?我们分别来学习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

6、物理性质) [师]:以“物质结构的变化决定了物质性质的递变性。”为指导,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63表3-1,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生]:分析归纳,完成学案:随着分子中C数递增,常温时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又变为固态,熔点升高,沸点升高,相对密度增大。

[师]:注意“相对密度”右上角的注释。 [生]:阅读P63最下方注释,理解

[师]:介绍相对密度的概念:D(相对密度)=ρ(烷烃)/ρ(水)

[师]:课件展示总结(板书:递变性-C数↗,气→液→固熔沸点↗,相对密度↗。) [师]:以“物质结构的相似决定了物质性质的相似性。”为指导,从同系物概念的特点——结构相似,引导学生由甲烷的化学性质得出烷烃的化学性质:稳定性、易燃烧、易取代。(课件展示)(板书:

7、化学性质:相似性)

[生]:完成学案。

[师]:引导学生完成乙烷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强调条件、箭头和配平方法。 [生]:完成学案。

[师]:强调乙烷氯代反应的条件,乙烷中有6个H,故能写出6步反应方程式。 [生]:完成学案。 【课堂练习】(见学案)

【课堂小结】1.烷烃结构特点:碳原子间以单键连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的烃,通式为CnH2n+2(n≥1);2.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1个或n个CH2;3.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课后作业】课本P65习题

4、

6、9,预习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板书设计】烷烃

1、结构特点:饱和烃

5、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式不同(相差1个或n个CH2)

2、结构简式

6、物理性质:递变性-C数↗,气→液→固,熔沸点↗,相对密度↗

3、命名

7、化学性质:相似性

4、通式CnH2n+2(n≥1) 【教学反思】(见教学反思)

第15篇:离子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1:离子键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一.教材分析: 《离子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以及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后学习化学键的知识。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和离子化合物的书写及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掌握了离子的概念,并且在上节课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及其性质,还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及其初步掌握了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学习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抽象为形象,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跃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知识概念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氯气与钠的反应让学生学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分析

六.教学过程: 第三节 化学键

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二.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注:1.不一定是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的。 2.离子也可以是带电的原子团。 三.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离子电子式:

(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复杂阳离子(nh4+)。

五: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表示“相遇”;“ ”表示电子得失;“ ”表示“形成”. 共价键

3.化学键:①化学键存在分子内②化学键是一种较强的相互作用③化学反应与能量

篇2:《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苏教版 化学2)

蒋广锋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一、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 (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流程

1、引入:美丽的晶体世界,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 流程

2、“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分组实验;

流程

3、透实验现象,探究变化本质,从原子结构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流程

4、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流程

5、通过比较理解、把握用电子式的书写;

篇3: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 化学键

离子键——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二、本节教材简析 原子结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是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离子键的概念,另一部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本节教学方法

六、教具

多媒体教室、电脑、摄影机、投影幕、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数以万种,但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所发现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

学生: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硫酸锌 氯化镁 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演示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影幕显示]实验现象:a、剧烈燃烧b、发出黄色的火焰c、产生大量白烟 原因分析:钠和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化钠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呈白烟状. [影幕显示5]2na + cl2 问:钠与氯气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影幕显示]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

学生: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填写课本p102页表5—14 [影幕显示5] 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 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分析:1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2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静电斥)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过度: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

[影幕显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讲解:(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强调: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

电荷数(两标一括) 。

钾原子,钾离子,钙离子,硫原子, 硫离子 讲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并举例讲解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cao mgf2 过度:我们引入电子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下面我们就可

以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影幕显示]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钙的形成过程

强调:

1、离子必须标明电荷,阴离子要用[ ]括起来;

3、不能把“→”写成“=”;

[课堂练习] ⑴ 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⑵ 用电子式表示硫化钾的形成过程

本节总结:

1、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3 电子式的书写

[布置作业]

?mgcl2 na2scao

第16篇:z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稿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课时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2.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3.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单键、双键和三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概念,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

教学难点: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PPT课件,教案,《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视频,有机化合物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PPT展示】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看投影,启发提问:甲烷、乙烯和苯是你认识的有机化合物,你还记得它们有哪些化学性质吗?它们性质上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联想质疑】观察各物质的球棍模型,联想其化学性质,思考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它们的结构是怎样决定性质的。

【过渡】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它们的结构是如何决定性质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5页,我们来学习教材的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板书】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讲述】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通过结构分析性质、通过性质推断结构的方法,对于学习有机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以分子中碳原子结合成的碳骨架为基础的,所以要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首先需要研究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板书】

一、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交流研讨活动,首先,请看知识支持(投影):单键、双键和叁键的定义。

【PPT展示并讲述】单键、双键和叁键的定义

【PPT展示】教材P16交流研讨图

【问题】请你考虑上述各分子中,1) 与碳原子成键的是何种元素的原子?2) 每个碳原子周围都有什么类型的共价键? 3) 与每个碳原子成键的原子数分别是多少?4) 每个碳原子周围有几对共用电子?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研讨不同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情况有何异同。

【归纳总结】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2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四个电子,很难得失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成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既可以彼此连接成链,也可以彼此连接成环;碳原子之间既可以形成单键,也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碳原子除了彼此间可以成键外,还可以与氢、氧、氯、氮等其他元素的原子成键。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展示】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述】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碳氢单键,任意两个键之间的夹角均为109.5°,整个分子呈正四面体形。研究证实,其他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都与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似。

【PPT展示】乙烷、异戊烷、3,4,4–三甲基庚烷、2,3,5–三甲基己烷、3–甲基– 4–乙基己烷的结构简式

【总结】烷烃分子中的每个碳原子都与四个原子形成共价键(单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像吃饱了的人)。在化学反应中,饱和碳原子的单键断裂后才能结合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生成新的化合物(如甲烷的燃烧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展示】乙烯、乙炔的结构模型

【讲述】在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通过共用两对电子成键(双键),另外,每个碳原子又各和两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单键,相邻两个键的夹角均接近120°,乙烯分子是平

面型分子。在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通过共用三对电子成键(三键),另外,每个碳原子又各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单键,相邻两个键的夹角均为180°,乙炔分子是直线形分子。在乙烯、乙炔分子中,成键原子数少于4形成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所以它们都是不饱和碳原子。

【视频展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交流·研讨】1.将乙炔通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乙烯为什么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乙烷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吗?

3.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烃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烯烃、炔烃可以,这与其中键的性质、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密切相关。

【知识支持】共价键的键参数

【讲述】由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性质可以推断,碳碳双键中两个键的性质不相同,其中一个键较另一个键容易断裂。类似地,乙炔分子三键中三个键的性质也不相同,其中有两个键较另一个键容易断裂。比较双键与单键、三键与单键的键能数据,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由于双键和三键中都有不稳定的键,所以乙炔与乙烯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乙烯和乙炔分子中,与每个碳原子成键的原子数目都小于4,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烯烃和炔烃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都是饱和碳原子。

【规律总结】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烃的性质比烷烃活泼,因为不饱和碳原子形成的双键或三键中部分键的键能较小。

【PPT展示】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学生】找出其中共平面或共直线的原子

【提示】乙烯、乙炔分别对应两种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当其他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与乙烯或乙炔相同成键方式的碳原子时(分子中含有双键或三键),其相应原子在空间的排布情况可由键角确定。

【PPT展示】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简式 【学生】找出这些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

【讲述】在这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些化学键是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成键的两个原子对共用电子的吸引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于成键原子的任何一方(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都不带电荷),这样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碳碳键。不同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相同,核对外层电子吸引作用的强弱程度就不相同,这种差别使得形成共价键的两个成键原子对共用电子吸引作用的强弱也不相同。不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成键时,它们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所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如碳氢键、碳氧键。

【方法导引】共价键极性的判断方法——元素的电负性

【讲述】键的极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分子中邻近基团或外界环境的影响,键的极性及其强弱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共价键是否具有极性及其极性的强弱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渡】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导致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即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板书】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交流·研讨】P21从碳原子的连接顺序以及官能团的类别和位置的角度说明他们为什么互为同分异构体。

【学生】思考并讨论

【讲述并板书】以上四种物质中,虽然两两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产生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戊烷和2-甲基丁烷虽然都是分子中含5个碳原子的烷烃,但由于碳骨架不同,它们互为碳骨架异构体;1-丁烯和2-丁烯、1-丙醇和2-丙醇分别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但官能团的位置不同,它们互为官能团位置异构体;1,3-丁二烯和1-丁炔,前者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后者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三键,二者所含的官能团不同,它们互为官能团类型异构体。

【强化练习】同分异构类型的判断

碳骨架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与官能团类型异构现象都是结构异构现象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关系如下: 【板书】结构异构的表现形式示意图

【拓展视野】立体异构 【过渡】在《化学2》(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又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入手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并理解了有机化合物中广泛存在的同分异构现象。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板书】

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质疑】如果已知某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根据结果预测其性质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总结】一般来说,首先要找出官能团,然后从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等进一步分析并预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交流·研讨】P23 回忆乙酸的化学性质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思考并回答书中的问题 【温故知新】视频展示乙酸和乙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在乙酸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羧基的存在使乙酸具有了一些特有的化学性质(如上所述);而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羟基也使乙醇具有另外一些特有的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1.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讲述】一种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如烯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烯烃可以与卤素单质、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

官能团之所以能决定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一些官能团含有极性较强的键,易发生相关的化学反应。如,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羟基有很强的极性,导致醇类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另一方面,一些官能团含有不饱和碳原子,易发生相关的化学反应。如:烯烃、炔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由于碳原子不饱和,可以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产物,使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的活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中各键的极性强弱、碳原子的饱和程度来推测该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时还应考虑官能

团与相邻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板书】2.不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讲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邻近基团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会使有机化合物表现出一些特性。

例如:苯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温度是50℃-60℃,而甲苯在约30℃的温度下就能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也就是说,与苯相比,甲苯较易发生取代反应。

再如,乙酸和乙醇分子中都含有羟基,但在乙酸分子中羟基与„„相连,而在乙醇分子中羟基与乙基相连,因此,乙酸和乙醇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醇和酚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但由于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烃基不同,使得醇和酚的化学性质也不同(酚的性质待学);醛和酮的官能团均含羰基,但醛的羰基上连有氢原子、酮的羰基不连氢原子,使得醛、酮称为两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拓展】吸电子作用与推电子作用 【强化练习】 【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7篇: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教学设计

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析题、快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辩证认识。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有机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大家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

例1 .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图4-3所示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1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学生活动

回忆有机实验的有关内容,明确任务,做好知识准备,并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学生进行分析:

制1,2-二溴乙烷需用乙烯和溴的加成。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可知a是制乙烯装置,b是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锥形瓶的水中插有一直玻璃管,主要作用是检查试管d是否堵塞。当d堵塞时,气体不畅通,则在b中气体产生的压强将水压入直玻璃管中,甚至溢出玻璃管。c中盛氢氧化钠液,其作用是洗涤乙烯;除去其中含有的杂质(CO

2、SO2等)。乙烯在d中反应,最后一个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Br2(气),防止空气污染。

解答:(1)CH3CH2OHCH

=CH2↑+H2O

CH2=CH2+Br2→CH2BrCH2Br

(2)b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中的水柱会上升,甚至溢出。 (3)除去乙烯中带有的酸性气体或答除去CO2和SO2。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做答。

(4)原因:①乙烯发生(或通过液溴)速率过快;②实验过程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没有迅速达到170℃(答“控温不当”亦可)。

【讲评】此题第(1)问多数同学能答对,而后三问有很多同学答错或答的不够准确,原因在哪儿呢?

思考、分析并回答:

(1)对b装置的功能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

(2)对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加热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到棕色最后到黑色的原因不清楚;

(3)题中第(4)问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感到无从入手,从而导致失分。

2 倾听,坚定信心。

【讲评】由大家的分析我们可看出高考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难度也并不是深不可测,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此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除此之外,还要求大家掌握甲烷、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

(一)气态物质:CH4 C2H4 C2H2 【投影】CH

4、C2H

4、C2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讲述】请大家再次看例1,重新体会一下高考题确实离不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家对气体的制备、除杂、验证及有毒气体的吸收能分析清楚,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根本想不到或思考不到位。通常设计化学实验时,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实验如期顺利进行,往往要设置安全装置;一般在涉及气体的实验中最为常见,请大家看投影上九个装置,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投影】

讨论、分析并回答: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防倒吸、防堵塞、防爆炸、防污染等安全问题。 【提问】上述九种装置哪些是防倒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堵塞安全装置?哪些是防爆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污染安全装置?请大家对号入座。

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1)防倒吸安全装置

①隔离式(图①)原理是导气管末端不插入液体中,导气管与液体呈隔离状态。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

②倒置漏斗式(图②)原理是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当水进入漏斗内时,烧杯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制取HCl气体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Cl尾气,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尾气。

③接收式(图③)原理是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等)。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接收可能倒吸的水,防止进入灼热的硬质试管中。

(2)防堵塞安全装置

④液封式(图④)原理是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该装置除了检查堵塞之外,还可防止倒吸。

⑤恒压式(图⑤)原理是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1995年上海高考实验试题设置了这一装置。

(3)防爆炸安全装置

4 ⑥散热式(图⑥)原理是由于内塞金属丝能吸收分散热量,使回火不能进入前端贮气或气体发生装置。

(4)防污染安全装置

⑦灼烧式(图⑦)原理是有毒可燃性气体(CO)被灼烧除去。

⑧吸收式(图⑧)原理是有毒气体如Cl

2、SO

2、H2S等与碱反应被除去。⑨收集式(图⑨)原理是用气球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 【板书】

(二)液态物质:硝基苯 溴苯 乙酸乙酯 【投影】

例2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写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 (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纯硝基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并分析回答:

本题涉及浓硫酸的稀释应将浓硫酸向水中注入,由于稀释过程中放热,应及时搅拌冷却;控温在100℃下时,应采用水浴加热;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应使用分液漏斗分液;产品的提纯应根据其杂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2)将反应器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 (3)分液漏斗;

5 (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5)大,苦杏仁。

【讲述】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表扬和鼓励。本题通过硝基苯的制取,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投影】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及查阅课本,完成此表。

倾听。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投影】

例3 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

6 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 77.1℃;C2H5OH 78.3℃;C2H5OC2H5 34.5℃;CH3COOH 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

(A)无水乙醇;(B)碳酸钠;(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倒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阅读、思考、抢答,讨论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合成乙酸乙酯;同时还要精制乙酸乙酯。首先考虑有机物的合成是可逆反应,需采取什么措施使合成酯的平衡向右方向进行。根据平衡原理,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右方向移动。另外根据各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杂质,而增加乙酸乙酯的产率。由此可得到正确结论:

(1)加过量乙醇:即是增加一种反应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边加热蒸馏的目的:因为乙酸乙酯的沸点低于乙醇和乙酸,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3)为除去醋酸,应加入(B)碳酸钠粉末。

(4)再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因为能生成CaCl2·6C2H5OH) (5)然后再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因为能生成Na2SO4·10H2O 【板书】

(三)固态物质:酚醛树脂

7 【投影】

例4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酚醛树脂。制备时,应先在大试管中加入规定量的__________,再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作催化剂,然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待反应不再剧烈进行时,应继续一段时间,做完实验应及时清洗_____________,若不易清洗,可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浸泡几分钟,再进行清洗。生成的树脂是_____________态物质,呈______________色,试管上方单孔塞连线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请一名学生回答前几问,另请一名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 阅读、思考、讨论并回答。

答案:苯酚和甲醛溶液;浓盐酸;加热;试管;酒精;粘稠液;褐;导气、冷凝。

【投影】

例5.A~D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①~⑧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的空格中。

①酒清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乙烯 ②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③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8 ⑤石油的分馏实验

⑥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⑦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 ⑧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阅读、思考。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提问】通常,温度计在实验中有哪些功能呢? 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派代表回答本题各问。 思考、讨论并归纳:

(1)测水浴温度,如制硝基苯; (2)测反应液体温度,如制乙烯; (3)测物质的溶解度,如测硝酸钾等;

(4)用于沸点不同,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石油的分馏。 首先要明确哪些实验必须使用温度计,其次对所需温度计的实验进一步明确温度计水银球所放的位置,对D中长玻璃导管作用,要把熟悉的制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进行联想,完成迁移。

答案:(1)A① B③⑤ C⑦

(2)减少苯的挥发(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与Br2水反应而褪色的是

) A.SO2

B.C2H5CH=CH2 C.C6H5—CH=CH2

D.C6H5—CH2—CH3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容器(烧瓶)加入少许碎瓷片

B.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mol·L-1H2SO4混合液 C.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温度 D.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3.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将苯和浓HNO3混合,再加浓H2SO4,冷却 B.将苯和浓H2SO4混合,再加浓HNO3,冷却 C.在浓HNO3中加入浓H2SO4,冷却,再滴入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不能加以区别的是

A.苯、己烷、甲苯 B.硫化氢、SO

2、CO2 C.苯、苯酚、乙醇 D.煤油、乙醇、CCl4 5.用饱和NaHCO3溶液能把括号内杂质除去的是

A.CO2(HCl)

B.

C.CH3COOC2H5(CH3COOH) D.HCOOH(HCOONa)

) 10

( 6.能鉴别己烯、己烷、乙醇、乙酸和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A.Na、FeCl3溶液、NaOH溶液 B.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 C.Na、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溴水,Cu(OH)2粉末

二、非选择题

7.在实验里制取乙烯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部分乙醇跟浓H2SO4反应生成SO

2、CO

2、水蒸气和炭黑。

(1)写出该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用编号为①~④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CO

2、SO2和水蒸气。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装置①中,A瓶的现象是____;结论为____。B瓶中的现象是____;B瓶溶液作用为____。若C瓶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结论为____。

(4)装置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装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

(5)简述装置①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

8.实验室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备的乙炔气体中含有少量H2S气体,为了净化和检验乙炔气体,并通过测定乙炔的体积计算电石的纯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11 (1)试从图4-8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把它们连接成一套装置,这些被选用的装置的接口编号连接顺序是_________。

(2)实验室能否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 (3)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________代替水。

(4)假设溴水与乙炔完全反应生成C2H2Br4,用Wg的电石与水反应后,测得排入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标准状况)。则此电石的纯度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D 2.A C 3.C 4.A 5.A C 6.C

二、非选择题

7.(1)CH3CH2OH+4H2SO4 4SO2↑+CO2↑+7H2O+C;(2)④→③→①→②;(3)品红褪色;混合气中有SO2。溴水褪色;将SO2吸收完全。混合气中已无SO2。(4)无水CuSO4, 12 水蒸气。饱和石灰水,CO2。(5)装置①不能放在③之前,因气流通过①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的确证,装置①不能放在②后,因为将有SO

2、CO2同时通过②时影响CO2的确证。

8.(1)C→I→J→G→H→F→E→D (2)不能,因为反应剧烈,放出热量多,生成Ca(OH)2呈现糊状物易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

(3)饱和食盐水

第18篇:雾霾所含危险有机化合物

雾霾危险有机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

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

污染物遇水汽发生灰霾

研究认为: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主谋”。 陈良富(专项组成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说: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霾中检测出危险有机化合物

王跃思(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说: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在该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美国政府在后来的调查中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在王跃思看来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经过源解析技术,这些包括含氮有机颗粒物在内的有机物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组分:

1.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2.油烟型有机物,主要来自局地烹饪源排放; 3.氮富集有机物,一种化学产物;

4.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

其中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整个污染过程所占比例最大,为44%,其余三个组分别占21%、17%和18%。 建议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

专项组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在北京地区,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对于整个京津冀区域,专项组认为,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重点在于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用王跃思的话说,“控制灰霾还是需要从控制污染物排放着手。”

文档整理:赤浪绿色新能源网 网

址:www.daodoc.com 整理时间:2013年2月17日

注:为方便需要了解雾霾所含危险有机化合物的同仁获取资料,特整理此文档, 希望该文档能够帮到您,若有不详之处,还望见谅!

第19篇:高一化学期中考试感想练习题有机化合物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感想练习题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

1、工业上获得苯的主要途径是 ( )

A.煤的干馏 B.石油的常压分馏

C.石油的催化裂化 D.以环己烷为原料脱氢

2、将下列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静置后分为两层,溴水层几乎呈无色的是 -( )

A 氯水 B 己烯 C 苯 D 碘化钾溶液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苯环的碳碳键键长都相等 B 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是1200

C 苯分子中C=C比C—C键长短,键能大

D 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4、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最大的是 -----( )

A 甲烷 B 乙烯 C 乙炔 D 苯

5、下列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之比44:9的是------------------- ( )

A 乙烷 B 乙烯 C 丙炔 D 苯

6、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溴水即可鉴别出来的是-------------- -( )

A 乙烯、乙炔 B 乙烯、甲苯 C 苯、二甲苯 D 苯、己烷

7、下列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变化,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又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

A、苯 B、甲苯 C、己烯 D、苯乙烯 E、环己烷

8、鉴别苯、甲苯、己烯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

①溴水 ②酸性KMnO4 ③发烟硫酸 ④液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下列化合物分别跟溴(铁作催化剂)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所得一溴代物有三种同分异构体的是 ------( )

10、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从而可以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 )

A 1 B 2 C 3 D 4

二、非选择题:

11、有六种烃:A 甲烷 B 乙炔 C 苯 D 环己烷 E 甲苯 F 乙烯。分别取一定量的这些烃完全燃烧后,生成m摩CO2和n摩水,依下述条件,填入相应烃的序号:

(1)当m=n时,烃是________;(2)当m=2n时,烃是________;(3)当2m=n时,烃是_________。

17、

12、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来探究苯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填“有”或“无”)毒,使用苯时应注意防护,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2)上图实验①②③中,分别加入试剂并不断振荡,静置,均出现分层现象,其中下层颜色比上层浅的是 (填序号)。

(3)苯的结构简式可用 来表示,但苯分子中并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实验是 (填序号)。

(4)由上述3个实验可知:苯 (填“易”或“难”)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第20篇: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测试题

H-1C-12O-16N-14Na-23S- 32Cl-35.

5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某烷烃含有200个氢原子,那么该烃的分子式是()

A.C97H200B.C98H200C.C99H200D.C100H200

2、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苯、己烷、四氯化碳B.苯、乙醇、四氯化碳

C.硝基苯、乙醇、四氯化碳D.硝基苯、乙醇、乙酸

3、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还原银氨溶液。这说明()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D.苹果成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4、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A.CH4B.C2H6C.C3H6D.C6H6

5、蔬菜、水果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被食入人体后在作用是()

A.为人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原料 B.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加强胃肠蠕动,具有通便功能D.人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在人体中没有任何作用6.使1mol乙烯与氯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使该加成反应的产物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则两个过程中消耗的氯气的总的物质的量是()

A.3mol

A.银氨溶液

C.石蕊试液B.4molC.5molD.6mol 7.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的试剂是() B.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D.碳酸钠溶液

8、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要释放20m3的甲烷气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B.“可燃冰”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

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D.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巨大体积的“可燃冰”

9、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烯B.乙烷C.乙醇D.乙酸

10、在烧杯中加入水和苯各50 mL.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A.钠与水剧烈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苯燃烧

B.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并且发出“啪啪啪”的声音

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

11、下列物质属于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A.麦芽糖和蔗糖

B. 与 CH3-CH2-CH2-CH3 与

C.C2H6与C3H8D. O2与O

31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苯与溴反应制溴苯

B.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

C.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乙烯与氯化氢反应制氯乙烷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肥皂

13、1866年凯库勒(右图)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

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

释下列事实()

A.苯不能使溴水褪色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14、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是气体的是()

A.CH3ClB.CH2Cl2C.CCl

4A.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D.C2H4

15、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D.浓硫酸可做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16、大气污染物氟里昂—12的化学式是CF2Cl2。下面关于氟里昂—12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固定的熔沸点B.分子中的碳原子是饱和的

C.属于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D.是甲烷的一种同系物

17、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上层是水层的是()

A.苯B.乙醇C.溴苯D.四氯化碳

18、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烃与9 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

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A.CH4C2H4B.CH4C3H6C.C2H4C3H4D.C2H2C3H6

19、(5分)据报道,某煤矿井下采煤面瓦斯突出,发生爆炸,当场造成56人死亡,92人生死不明。

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力搜救,目前又发现4名遇难矿工遗体,死亡人数增加至60人。其中,55人系窒息死亡。目前,尚有88名矿工下落不明。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2分)。

(2)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有一个爆炸极限,所谓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汽或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下表是甲烷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下面是瓦斯和空气组成的混和气体中瓦斯的体积含量,从是否能够爆炸方面考虑,请判断哪些是不安全的。

A.3%B.10%C.30%D.60%

(3)请分析人为什么在瓦斯爆炸的矿中会窒息死亡:

(4)由矿井中的瓦斯爆炸,根据你的化学实验经验,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提示:对可燃性气体的加热、点燃操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20、(6分)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

①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属于反应;

②由苯制取硝基苯:,属于反应;

③由苯制取环己烷:,属于反应;

21.(7分)(1)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烷烃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2分),

(2)该烷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分)

(3)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3分)

22、(6分)中国在新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发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石油短缺引起的能源危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03年元月份,辽宁省投资建设一个年生产工业酒精500万吨的工厂,目的是为了将工业酒精与汽油混合作为汽车燃料而减少汽油的消耗量。已知制酒精的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与水反应

方法二:CH3-CH2Br + H2O CH3CH2OH + HBr 方法三:(C6H10O5)n(淀粉)+ n H2On C6H12O6(葡萄糖)

C6H12O6 2C2H5OH + 2CO2↑

(1) 你认为应用哪一种方法生产工业酒精能够缓解石油短缺带来的能源危机?

为什么?

(2)方法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3、(6分)如图所示,U型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和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可以忽略。将该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和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充分反应,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

出化学方程式。。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型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

变化是。

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3)试解释U型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的原因

24.(8分) “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

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

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大试管中配制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的方法是:

(3)浓硫酸的作用是:①;②。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5)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

止。

(6)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

是。

(7)做此实验时,有时还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

是。

(8)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就达到了

该反应的限度,也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下列描述能说明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填序号)。

①单位时间里,生成1mol乙酸乙酯,同时生成1mol水

②单位时间里,生成1mol乙酸乙酯,同时生成1mol乙酸

③单位时间里,消耗1mol乙醇,同时消耗1mol乙酸

④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4香乙

⑤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1-8CBCACCBB

9-18ACDABCADAA BCDBD

19、(1)

(2)B;

(3)从上述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耗氧性的反应,爆炸时耗尽了矿井的几乎

所有的氧气,所以人在其中会窒息死亡;

(4)可燃性气体的加热、点燃操作前必须进行验纯操作。

20、略

21、(1)(2分)C5H12;(2)(2分)C5H12+ 8O25CO2 +6H2O ;

(3)(3分)CH3CH2CH2CH2CH

3、、;

22、(1)(2分)答:运用方法三,因为淀粉是可再生资源,而乙烯、溴乙烷都是来自于以石油为原料制得的产品,是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它们制成酒精还不如直接利用石油。

(2)CH2=CH2 + H2O CH3CH2OH(2分)

23、(1);

(2)B;(3)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且生成的HCl能够溶解于水,所以左侧压强减小至零,故右侧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左侧气柱消失。

24.(1)

(2)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加边振荡试管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

(2)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加边振荡试管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后再加

O

入乙酸。 浓硫酸

CHOH+CHCH2OH

(3)催化作用;吸水作用 加热CH3OCH2CH3+H2O

(4)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使之转化为乙酸钠溶于水中,便于闻乙酸乙酯的香味,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

(5)倒吸。(6)分液。

(7)防止大试管中液体暴沸而冲出导管。(8)②④⑤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