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5 08:34:2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该实验是初二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该实验可以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思考、分析论证、归纳推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两个要求:

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能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折纸模型模拟实验,体会虚像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感受大自然之美,认识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计划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用具

两只相同的蜡烛、平板玻璃板一块、平面镜一个、玻璃板支架一个、刻度尺一块,白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从每天照镜子引入,欣赏图“湖边垂柳”进一步扩展平面镜的概念,同时感受自然之美。使学生知道镜面、平静的水面、光滑平整的玻璃、金属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通过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学生自然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二)猜想与假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利用桌上的平面镜照镜子,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对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大胆猜测。一般学生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像的大小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等;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或缩小的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设计、完善实验计划。

[问题1]观察平面镜中点燃蜡烛的像,由于看不到镜后的情况,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思考,认识到应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 [问题2]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学生思考,常有学生提出用尺子测量,把物体拿过去比较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交流与讨论,找出合适的方法。

打比方,让自己的孪生姐妹去和别人比较身高,就可以知道自己和该人谁比较高。引出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去和蜡烛的像进行比较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提示:确定像的位置的时候,要左右观察蜡烛与像重合。 [问题3]怎样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用刻度尺测量点燃蜡烛以及用于确定像位置的蜡烛到平板玻璃板的距离。 提示:应多次改变物距,记录多组数据。

[问题4] 在玻璃板后放一个光屏,不透过玻璃板观察,上面能看到像吗? [问题5]像物连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关系?(留给学生实验中观察) 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实验的一部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堂,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进行实验。

(五)分析论证

完成实验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六)评估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在实验中有学生注意到蜡烛与像不能完全重合的问题,以及观察到的像有重影的问题,组织学生对如何完善实验展开讨论。

(七)反馈练习

1、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______cm;若将平面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_______cm。

2、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六、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⑴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⑵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⑶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⑴成像 ⑵改变光路

七、课后反思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比较熟悉,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节课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是比较有效果的,比如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替换平面镜,用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记录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帮助作用。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推荐第2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 情感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准备: 黑白各半的、16开的纸,薄玻璃片、跳棋子、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光俱盘

手电筒。

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法

2、学法设计: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教学流程图: 本节的中心内容为“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学的流程图:引入新课→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模拟演示→应用实例→练习巩固

学生活动线索:观察→实验→分析→交流→练习→小结升华 板书设计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理

3.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4.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凹面镜使光线会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通过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引入新课,

讲述:本节课主要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和球面镜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

用我国古代应用妇女应用铜镜或水面成像的事例引入,请几个同学悄悄地照镜子,进行心理暗示,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设计意图】:

通过启发、联想、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目标引起注意。

(二) 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

出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析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明了方法步骤,两人一组,动手探究,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

准 备:在纸上的黑白交界处画一线段,把平板玻璃立在交界线上

实验步骤:(投影)

① 在白纸一方任意位置放一跳棋子,用笔记下棋子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再用手触摸,感知此棋子是否真实存在。

② 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附近移动,观察纸上是否有像;

③ 拿另一个棋子放在玻璃后面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重合,记下此棋子的位置;

④ 改变棋子的位置,重做实验

⑤ 取下实验用的纸,沿交界线对折,研究棋子与像的关系。

【设计意图】: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配合学生找准像的位置:不论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寻像的棋子都应与棋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即二者完全重合。

(三)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先通过课件再现实验过程,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结论: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实验数据,相互讨论,然后共享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 理论验证:

【教师活动】:

在学生已有的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例:求作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重点强调虚像:“S,”是反射光线向延长线所形成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但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

【学生活动】:

先组织学生巩固“光的反射规律”,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作图加深对虚像 的理解。 既虚像①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②无法用光屏承接

【设计意图】:

应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出棋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这样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学习了新知,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光学作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平面镜成像拓展: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如图所示让学生把一物品放在接近课桌的地板处,让另一学生从课桌的另一边沿着桌面水平方向看去,利用了平面镜可以看见。

结论: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两人配合,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确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六)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潜望镜的原理:教师指出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可以制作潜望镜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潜望镜的光学原理。并进一步完成潜望镜的光路图。

【设计意图】: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通过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线,让学生能在“异”中求“同”。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

1.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得出球面镜及其光学特性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

(七)课后小结:

【教师活动】:

提问

(1)、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学过本节内宾,你是如何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手电筒、探照灯、汽车观后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

【学生活动】:思考、整理知识

【设计意图】:原理与运用,完善授课

(八)拓宽目标课堂练习设计:

1雨过天晴的夜晚,猴子看见了天空中有月亮,在地面的积水中也有月亮,问此两个月亮之间_______________米(已知树高为3米,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为3.84×108米)

2人从远处向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来,此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是( )

A.由大变小.B.由小变大.C大小不变.D.总比人小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树的影子.B.树在水中的倒影是树的虚像.

C.物体通过小孔成的像是物体的影子 D.小孔成像是光反射形成的

4.画出图中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选择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这就避免了作为“物”的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高度的减少给像的寻找带来的困难。同时在学生探究实验之前,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和步骤,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探究是以他自己为主体的,这样就理能够体现实验的乐趣。从而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当学生对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时,我都能及时的给学生很真诚的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鼓励,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较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或者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让所有的学生有动脑的机会,同时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动口的机会。

4教师也体现出较好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始终做到与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5在处理虚像这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利用器材,摸摸镜后有无棋子来感受虚像这个概念,学 生较能理解。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很强,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能更多地相联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更主要的对知识进行了应用。2“平面镜成像特点”完全基于探究实验基础之上。在学生提出验证等距特点的方法时,应该能及时的点评,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推荐第3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课,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成绩一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差。

4、学生不能将看到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学习兴趣不浓。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为什么?

生:平静的水面能起到镜子作用,水面不平的话不能起到镜子作用。

师: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注意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

生:不是,还有我国古代的铜镜,还有平静的水面,还有光亮的金属表面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中的奥秘! 【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观察并提出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平面镜,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同学纷纷拿起镜子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结论:

(1) 我看到的像和我长得一样。(2) 我靠近镜子,像也靠近。 (3)我的像总在我的正前方。 师: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意见产生分歧。

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

师:现在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的实验部分,并思考:为什么要用透明玻璃板作平面镜?怎么确定像的位置?

生:这样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平面镜的后面。

生: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师:下面请大家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结束后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师:根据实验数据,请大家讨论:(1)物体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2)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体与像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学生讨论并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演示虚像

(1)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2)拿一张纸放在蜡烛像的位置,却不能在纸上看到蜡烛的像,说明在像的位置没有真实的光线。

师:这些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立即被这奇怪的情景吸引,议论纷纷。(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 生:虚像

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讲授】平面镜成像原理

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就通过镜子看到了点S ,但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所以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活动】平面镜的应用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生:练功房中的平面镜、潜望镜、牙医用的小平面镜等。

师: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练习】课堂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手中的习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作业】课后作业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潜望镜。

推荐第4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34-02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虚像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识标】

展示学习目标(课前书写在黑板上出示)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二:导学】

一、导入(2分钟):

猜谜语:生活中有一样东西,你对着它哭它也哭,你对着它笑它也笑。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呢?

1.欣赏自然界中的镜子:PPT演示桂林山水、云南大理寺白塔。

2.平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把山水都倒影在里面,那么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呢?

二、自学( 8分钟):

镜子是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照镜子,观察自己的仪表,但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件事,镜子里为什么会有一个“一摸一样”的你呢?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学问题:

1.镜子里的像是怎样形成的?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相还是虚像呢?

教师点拨: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反射。

三、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步骤)

(1)如右图有蜡烛光源S,S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 传播。S发出的光线遇到镜面会发生 射。

(2)作图: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3)分析:当人眼在如左图所示的方向看时,光线进入人眼,人眼看的时候就认为光线是从前方S’传来的,就 在镜子里面看到了S的像。

(4)解疑: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光通过镜子反射(拐弯)进入了人眼,而人眼没能判断出光线“拐弯”了,只认为光线是从前面直线传播传来的,即认为光线是从S’发出的,所以就看到了镜子中的像。(像这样由光的反向沿长线所构成的像叫虚像)

教师提问:1.镜子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一支蜡烛?看到镜子里面的像是 像。

2.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 形成的。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 25分钟)

一、演示水中燃烧的蜡烛,通过水中燃烧的蜡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学生实验方案的得出引路

二、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前一环节我们初步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

1.实验探究目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步骤演示:

①如下图,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三、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四人一组,由小组长带队,各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1.针对交流中暴露的问题要加以强调。

2.强调一些重要的步骤和操作技巧,比如:

(1)玻璃板要与镜面垂直。

(2)如何找出像的位置(物体放好后,从那一边观察)。

(3)如何判断物体与像完全重合。

(4)提醒学生多次变换蜡烛的位置,结论要建立在多组实验的基础上。

(5)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巡查、跟踪指导。

【活动四:展示交流】

学生: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2.学生小组发言人上讲台向全班展示探究方案和结论。

教师点拨: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的纠正,并进行板书。

(责任编辑 全 玲)

推荐第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

淮海中学 卢克松

【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传播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本还安排了牙医和舞蹈演员等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半透明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器材】

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棋子2枚、平面镜一面、半透明平板玻璃一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在实验室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我们来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不灭的蜡烛,待播放到水已经漫过烛焰,但烛焰还在燃烧时,按下暂停)

教师:看到了什么?

学生: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想知其奥秘吗? 学生:想!

教师:请继续观看!

(视频镜头拉远,现出平面镜) 学生:(露出揭开谜底的喜悦) 教师:哦,原来这是什么造成的呀?

学生:镜子(有的会说玻璃,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会说是平面镜) 教师:镜子在物理上我们称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面镜!(板书:平面镜)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随时在黑板最右侧写下学生的猜想)

教师:我们平常那些地方会用到平面镜呢? (学生讨论1分钟,会有学生说到照镜子)

教师:在照镜子过程中,镜前的物体统称为物,镜中所成的称为像,根据经验,你觉得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可能回答出一些,如近大远小,物像一样大)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像和物到达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没学生回答这条,就做如下提示:竖根指头在平面镜前,变化距离,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手指远像就远,手指近像就近,教师问,那到底是手指离镜面近,还是像离镜面近呢?学生回答:一样。教师:得出猜想。)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像是“近大远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若猜想很多可做如下处理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同学们看看

这些猜想有没有一眼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排除一些猜想)

2.设计实验

教师:这些猜想几乎都离不开物和像,物位置已确定,那么像在哪呢? (教师拿出一块平面镜,假装在平面镜后面找某物的像)

学生:在镜子后面呢!

教师:(镜子背面斜对着学生,镜面对着教师自己)我的像在哪呢?(用手指着镜子后面不同地方)这里,还是这里?

学生:(可能还会说就在镜子里啊)

教师:但是具体的位置确定不下来啊,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有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玻璃板,若有就追问怎么做,假如没有就如下进行)

教师:(教师拿起玻璃板对着自己,一只手指着平面镜后面)你们用桌上的透明玻璃板试试呢,看看能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拿起桌上的半透明玻璃板尝试观察) 教师 :那么现在确定像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方案

教师:终于可以确定了像的位置,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注: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若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桌上有2个一样大小的电池,你们有想到怎么利用它们吗?”,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后给出方案)

教师:下面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请注意,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重做2遍,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收集证据,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论证,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留下痕迹 ;例如将白纸垫在下面,标出像和物以及平面镜的位置。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如需要,教师在适当做以下提醒:

教师:你们可以再把物和像对应点用笔连接,观察一下和平面镜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尝试连接后观察) 学生:垂直

结论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我们若把结论一二三结合起来,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吗? 学生: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学生若说不出,可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提醒)

教师:实验中我们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电池的像,你们拿张白纸放在镜后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看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呢?

学生实验后得到结论: 不能

教师:那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告诉我在物理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像呢?

学生阅读后回答:虚像

教师:那下面我们来通过小练习总结下你们的战果,我起头,你们齐读!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

是 (实/虚)像; (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 (对称/不对称)的。 5.实验反馈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让解决的呢?若困难还没解决正好说出来让大家帮忙解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注:若没有学生回答,可做以下引导,

1、平面镜要垂直于桌面的问题;

2、像不清楚的问题;

3、对应点问题

6、巩固练习1)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2)

A B

C D 甲 乙

如上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乙)中的(

7.应用一

教师:同学们真是厉害,再上个难度让你们试试,刚才我们得出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作图来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吗?

练习:作出AB的像

步骤:1)过A点作平面镜额垂线(标垂直符号);

2)设垂足为O,延长AO至A’,使AO=OA’(平面镜反面用虚线); 3)同样作出B的像B’;

4)连接A’B’,用虚线表示虚像。

7.情景再现:为什么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8.平面镜其它应用

1)用ppt展示古人诗句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描述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李白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辛弃疾

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清,查慎行

2)图片展示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姿势;花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牙医利用平面镜看清牙的背面;潜望镜等应用。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虚像; (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魔术大揭秘(课件显示)

储币魔箱

 从储币箱前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箱子内部的空间。

 从箱顶的投币口投入钱币,但看不到钱币落入箱内,这是怎么回事?  如果告诉你,箱内有一块平面镜,你能解释刚才的现象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推荐第6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策略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①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③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五)教学用具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与导入部分

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二)师生互动部分

1、仔细观察、激发问题(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教师:(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2、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3、设计讨论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

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 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

探究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 讨论:①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②用到什么仪器?

③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 ④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

⑤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⑥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2分钟) 学生动手。

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 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

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

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

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

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热闹,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⑴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⑵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⑶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⑷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联系实际反馈应用:

1、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

2、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3、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4、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 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

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

(三)课堂总结部分

交流小结回顾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

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

(四)课后作业部分 给学生布置课后相关练习题。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段,有力的降低了教学中的难点,突出了重点,教学效果很好。

推荐第7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在复习上节课基本概念(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教学器材】

平面镜、手电筒、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

(5)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手掌中放一块1dm大的平面镜,背对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2提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

镜子能发生光的反射,那么,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呢?出示幻灯片1。

幻灯片1

不知大家有没有玩过这样一个小游戏,下课用小镜子照同学,可太阳光在教室外面,你是怎样把光照到同学的脸上的呢?

演示实验:用手电照玻璃。

提问: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那么,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反射现象的实例吗?

师:对平面镜大家太熟悉了,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用到,学校在大厅里放了大的平面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关于它的成像大家有什么疑惑点吗?

学生思考,说理由,提出问题。

板书:平面镜成像。

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组内分工,边讨论、边设计探究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最佳的设计。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评价、交流:小组选代表上台演示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

知识点总结: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等大)

出示幻灯片2。

师问:A点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射到了平面镜上?

学生选其中一条入射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示:两条反射光线能否相交?如人眼恰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画出一只眼睛。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A’处射来的。

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得交点A’。

指出这个点在镜后实际并不存在,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是一个虚像。

补充知识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板书)

平面镜知识的拓展:(出示幻灯片3)。

师:利用手面镜来改变光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那么潜望镜中的平面镜是怎样放置的?

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能力、知识等)收获最大?在探究中你是怎样进行的呢?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下图中物体所成的像。(出示以下幻灯片4)

3.学生范读:“STS:凸面镜和凹面镜”后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自制一潜望镜。

(2)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规律”。

要求:①器材自己选定。

②要有完整的探究报告。

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教后反思。

推荐第8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

教 学 设 计

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推荐第9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 象》中的第四节《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安排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整地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实验基本思想方法).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直接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会用对称法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3)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教具:储币魔箱、平面镜、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尺、多媒体等

学具: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物体2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刻度尺、方格纸等

【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表演《魔术“储币魔箱”》。

利用魔术“储币魔箱”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变个魔术,这是一个空箱子,我手上有100元钱,现在我把100元钱放到空箱子里,咦,钱呢?怎么没有了?有同学能给我这个魔术揭秘吗?

魔术揭秘

教师:原来箱子里有一面镜子。

二、进行新课

教师: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

简单介绍什么是像

因为从平面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所以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会用到平面镜,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1.提出猜想

做一做: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平面镜观察,猜一猜,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测。(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2.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根据本地学习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等”的方法来,进一步再让学生讨论,不能在一起的物体怎样去“等”,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3.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为何要进行多组实验(一组实验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才能寻找普遍规律)

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

教师:在棋子B的位置放置白纸,直接观察白纸,能否看到棋子A的像?

(学生往往会忽略直接二字,而是仍然从棋子A的一侧观察,会得到能看到棋子A的像的结论。所以教师展示实验,直接观察白纸的现象)在视频展示直接观察白纸,看不到棋子的像。

4.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5.实验反思

实验中用到的器材的作用

两个相同的物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茶色玻璃板,为什么不用平面镜:便于确定像与物的大小。为什么不用透明玻璃板:使成像更清晰。

刻度尺: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替代法 6.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对称法)

(1)做垂线(2)截等距(3)标符号(4)画虚像

7.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8.光污染

平面镜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光污染。

9.课堂达标

试用作图法为我们的纸币魔箱揭秘,为什么看到的箱子是整个空箱子?

三、课堂小结

平面镜 表面是平的镜子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四、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平面镜 一、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

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三、作图

推荐第10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在实验室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我们来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不灭的蜡烛,待播放到水已经漫过烛焰,但烛焰还在燃烧时,按下暂停)

教师:看到了什么?

学生: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想知其奥秘吗? 学生:想!

教师:请继续观看!

(视频镜头拉远,现出平面镜) 学生:(露出揭开谜底的喜悦) 教师:哦,原来这是什么造成的呀?

学生:镜子(有的会说玻璃,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会说是平面镜) 教师:镜子在物理上我们称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面镜!(板书:平面镜)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随时在黑板最右侧写下学生的猜想) 教师:我们平常那些地方会用到平面镜呢? (学生讨论1分钟,会有学生说到照镜子)

教师:在照镜子过程中,镜前的物体统称为物,镜中所成的称为像,根据经验,你觉得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可能回答出一些,如近大远小,物像一样大)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像和物到达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没学生回答这条,就做如下提示:竖根指头在平面镜前,变化距离,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手指远像就远,手指近像就近,教师问,那到底是手指离镜面近,还是像离镜面近呢?学生回答:一样。教师:得出猜想。)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像是“近大远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若猜想很多可做如下处理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同学们看看这些猜想有没有一眼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排除一些猜想) 2.设计实验

教师:这些猜想几乎都离不开物和像,物位置已确定,那么像在哪呢? (教师拿出一块平面镜,假装在平面镜后面找某物的像)

学生:在镜子后面呢!

教师:(镜子背面斜对着学生,镜面对着教师自己)我的像在哪呢?(用手指着镜子后面不同地方)这里,还是这里?

学生:(可能还会说就在镜子里啊)

教师:但是具体的位置确定不下来啊,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有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玻璃板,若有就追问怎么做,假如没有就如下进行)

教师:(教师拿起玻璃板对着自己,一只手指着平面镜后面)你们用桌上的透明玻璃板试试呢,看看能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拿起桌上的半透明玻璃板尝试观察) 教师 :那么现在确定像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方案

教师:终于可以确定了像的位置,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注: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若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桌上有2个一样大小的电池,你们有想到怎么利用它们吗?”,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后给出方案)

教师:下面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请注意,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重做2遍,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收集证据,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论证,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留下痕迹 ;例如将白纸垫在下面,标出像和物以及平面镜的位置。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如需要,教师在适当做以下提醒:

教师:你们可以再把物和像对应点用笔连接,观察一下和平面镜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尝试连接后观察) 学生:垂直

结论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我们若把结论一二三结合起来,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吗? 学生: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学生若说不出,可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提醒)

教师:实验中我们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电池的像,你们拿张白纸放在镜后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看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呢?

学生实验后得到结论: 不能

教师:那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告诉我在物理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像呢?

学生阅读后回答:虚像

教师:那下面我们来通过小练习总结下你们的战果,我起头,你们齐读!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

是 (实/虚)像; (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 (对称/不对称)的。 5.实验反馈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让解决的呢?若困难还没解决正好说出来让大家帮忙解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注:若没有学生回答,可做以下引导,

1、平面镜要垂直于桌面的问题;

2、像不清楚的问题;

3、对应点问题

6.平面镜其它应用 1)用ppt展示古人诗句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描述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李白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辛弃疾

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清,查慎行

2)图片展示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姿势;花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牙医利用平面镜看清牙的背面;潜望镜等应用。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虚像; (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11篇: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

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

H2O 1

八年级物理

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H2O 2

八年级物理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摘自毅屋子网站

H2O 3

第12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竖立的玻璃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动手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能通过对平面镜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重点与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法指导

1、观察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的像,联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概括能力。

2、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

1 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真正将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感受成功。 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图片欣赏

2、照镜子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猜想假设: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2)像是“近大远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2 (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3、结合教材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教案。

4、进行实验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组长组织,教师适当指导。

5、分析交流

分析数据,组内交流,得出初步结论

6、汇报总结

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讨论交流。

7、交流评估 交流实验中的问题

(二)引导总结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决“倒影”问题。(水中的倒影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三、总结 学生谈收获。

四、练习

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猜想假设:大小、位置关系 ↓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3 分析交流:

汇报总结: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交流评论:

别山镇下里庄中学

张佳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第13篇: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成安二中 姜 波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领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初步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经历小魔术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通过对平面镜成虚像原理的分析,初步掌握利用光路图分析光学问题的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探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以及虚像的特点。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镜成像时“物远像不小”,探究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

6.1 情境创设

【师演示】魔术“浇不灭的蜡烛”(镀膜玻璃板替代普通玻璃)

【师问】为什么水中的蜡烛浇不灭呢?

1 【生答】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烧杯中的蜡烛而是镜前的蜡烛在镜中所成的像。 【师问】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 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目的】实验现象很奇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新知介绍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活动一】 A.一个学生贴在镜子上 B.两个同学拉手贴在镜子上

【作出猜想】

l 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在平面镜两侧。

l 猜想2:物体离镜越远,像越小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实验设计 1) 【师问】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应该选择什么器材进行探究?问题3: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生答】

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避免二次成像的干扰。 用另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替代点燃的蜡烛像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

结论1:像与物大小相等。(体会近大远小的错觉) 结论2: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3 结论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师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问】平面镜成的像跟小孔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思考】将一张白纸放在烧杯的位置,能承接到平面镜中所成的蜡烛的像吗? 【师演示】平面镜所成的像用白纸承接不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孔所成的像是实像。

3、平面镜成虚像 1)

【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图中,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 '处发出的。S '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2) 【师讲解】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 来自S ',所以把S '叫做虚像

4

课堂练习

1.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 B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2.(2014年广元中考题)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向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A.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课堂小结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二、平面镜成虚像

三、平面镜的应用

板书设计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成虚像

5

C )

第14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探究。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分析、讨论来逐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平面镜、玻璃、蜡烛、火柴、刻度尺、白纸、潜望镜。 素材储备

《猴子捞月》的动画片、阿基米德魔镜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什么现象?看电影时我们坐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为什么? 2.课前热身

小学里我们学过“猴子捞月一场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平面镜是反射面为光滑平面的镜子,利用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线的方向。

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四边连动 互动1 观察平面镜有什么特征。

明确:平面镜的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玻璃、平静的水面都是平面镜。 互动2 练舞房的墙壁上总又一面很大的平面镜,有什么用? 明确:平面镜可以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练舞者可以从镜中观察自己的动作纠正错误。 互动3 研究平面镜成像像、物之间的规律。

明确:通过照镜子,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从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由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归纳出来,最后老师点评,让学生体会成就感。 互动4 什么是虚像?

明确:通过上面实验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屏接不到,是因为虚像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猴子捞月一场空”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互动5 汽车观后镜是凸透镜,为什么?

明确:通过实验会发现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 互动6 在11届亚运会上,我国藏族姑娘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是怎样取得亚运火种的?阿基米德的魔镜是什么?

明确:通过实验会发现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第11届亚运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将太阳光会聚取得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人们还可以利用凹面镜得到平行光。阿基米德的魔镜就是由许多小平面镜组成的一个凹面镜。 4.达标反馈

(1)某人远离竖直悬挂的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将 (D) A.变小 D.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变

(2)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完成下列填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3)下面不是利用凹面镜的是 (A) A.汽车观后镜 B.太阳灶 C.手电筒 D.探照灯 (4)画出图2—3—1物体AB在镜中的像。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②了解凸面镜、凹面镜的应用。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在大城市的“丁”字形路口,常见立着一面大凸面镜这一设施,试分析这一设施的用意何在?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制作小型潜望镜或万花筒。 (2)巩固练习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②如图2—3—2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光路图,S′是S的像,我们能看到S′是因为 (D)

A.S′也是一个发光点 B。S′发出的光线射人眼睛

C.S发出的光线射人眼睛,于是在乎面镜中看到S′

D.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到虚像S′

③我们在河边看到树木和建筑物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前者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后者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④一个人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 ( 4 ) m,若他沿着平行于镜面的方向以1 m/s的速度运动了3 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 ( 0 ) ,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 ( 4 ) m。(4;0;4) ⑤用笔尖垂直地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笔头10 mm,则镜子玻璃的厚度是 (C) A.10 mm B.2.5 mm C.5 mm D.20 mm ⑥小明想拍一张手拿照相机的拍照的姿势,请你帮他想个好主意。(略) ⑦图2—3—3中,P′是点光源P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试作出平面镜。

⑧在图2—3—4中画出字母F在平面镜中的像。

(三)板书设计 2.3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 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像与物体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三、虚像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第1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2.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学会猜想-实验检验模式.2.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的形成。

四:实验器材:多媒体,玻璃板,平面镜,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猴子捞月亮。猴子为什么上了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平面镜成像。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

三、平面镜成像

除了平面镜以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当平面镜使用?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自己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对称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结合同学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 3.演绎推理: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根据上述对称性假设,通过几何关系(轴对称图形)进行演绎推理:由于轴对称,像与物应该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应该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应该与镜面垂直;物在镜面外,像在镜面里,不能够拿光屏到镜面里接到像,所以是虚像。通过以上演绎,从而得出平面成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四条特点的猜想。 4.设计方案: (1) 如何选用器材?

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解决方法就是既能看到像又能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测量,提问:用平面镜能行吗?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发现不能找到像的位置,于是排除掉平面镜,再问题转换:用什么代替平面镜,可以既能像平面镜那样看到像,又能方面的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测量?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玻璃板可以达到目的。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换元法,也叫替代法。再问题转换:找到像的位置了,怎么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呢?学生动手实验,发现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所以选两只相同的蜡烛。 (2)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引导学生利用前面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出方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给学生介绍这就是等效法。 (3) 如何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引导学生设计: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4)像是虚像吗?

教师先用动画回顾小孔成像时的实验探究结果:光屏上接到了倒立的像,类比设计:将光屏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观察能否接到像。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学生合作设计的实验方案,使学生理清实验的思路和步骤。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要使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像与物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6.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4)像是正立的虚像。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比平面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差异:平面镜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接到而小孔成像可以,再进一步对比差异:用动画展示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出的小孔成像原理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的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动态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规律:实像是真实光线相交形成的,光屏能够接到;虚像是真实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眼睛可以看到,光屏不能接到。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1、知识小结: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是正立的虚像

2、方法小结: (1)换元法 (2) 等效法

第16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邵阳市洞口县江潭中学唐章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

1.展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镜子 2.演示小魔术:浇不灭的蜡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虚像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

在这个环节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像在什么位置?当脸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化时,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变化?眨右眼时,发现什么现象?(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探究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6.活动:女子举重表演(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7.展示课件:欣赏图片,感受水平如镜,自然之“对称”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像与物体的对称关系并完成作图。

(三)平面镜的应用

1.课件展示舞蹈室的形体训练图,学生归纳出:平面镜可以成像

2.学生利用潜望镜模型观察,课件展示光路图,归纳得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四)小结与练习

(五)社会调查

1.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形式的镜子?有哪些应用? 2.我们身边有哪些由于平面镜使用不当造成的光污染?

五、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的应用: (1)成虚像(1)利用平面镜成像 (2)像与物大小相等(2)改变光路 (3)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呢?《平面镜成像》一课的教学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活用教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首先,以“浇不灭的蜡烛”导入,创设探究情境,以学生常见“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集体讨论释疑,以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物体与像”的关系。其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第三,恰当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放手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堂上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联系实际,加强科学与生活的结合

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将生活中事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17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

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自主探究。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2)本节课围绕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然后简化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有切身体验。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有些同学理解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个别同学自制力较差,喜欢上课开小差,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而有些同学则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带动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实验。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2)了解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现象。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以期探究步步深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 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

3.通过幽默短片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作图。 2.虚像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镀膜玻璃板、大烧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蜡烛一支、火柴。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

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都是平的。用 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导入 【演示】“水中”不灭的蜡烛

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玻璃板后放置一个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时会观察到量筒中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将玻璃板后的蜡烛熄灭,提示“水能灭火”。当量筒内装满水后,蜡烛仍能燃烧。

引出“物”与“像”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平时的“照镜子”在物理学中称为“平面镜成像”。

说明:本实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激趣,二是为“虚像”作个埋伏。 预测: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故事导入 魔镜之谜

上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奇怪的青铜古镜,它是西汉时期制造的。这面用青铜铸造的圆镜,正面异常光滑,可以照人,背面有一些精细的花纹,并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 当你把它的正面放在阳光下照时,它不像一般镜子那样,只在墙上反射出一个明亮的圆面,而是将镜背面的花纹、字样也反射到墙上。好像光线可以透过青铜镜,达到镜背面似的。青铜明明是不透明的,可在阳光下看见的古镜好像变得透明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魔镜”。“魔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科学家们经过各种研究,发现镜子的正面看起来很平滑,其实有微小的起伏图案。因此图案与镜背图案一一对应。当光照在镜面上产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就按镜面上起伏的图案映在墙上了,看起来好像是镜背面的图案和字样。 本节课将具体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奥秘。 谜语导入

老师先请同学来猜个谜语。(展示小黑板上的谜面) “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打一物)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教师出示平面镜。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 游戏导入

以师生互动游戏引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伸左臂的同时学生要伸右臂,教师伸右臂的同时学生伸左臂;教师向学生迈进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迈进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远离教师退一步;动作错误的学生被淘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1)游戏中的教师 和学生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2)游戏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 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 推进新课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一: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器材: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第18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程资源

1.演示:水、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潜望镜。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镜、手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引 入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三平面镜成像

学生观察实验。感到惊奇,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但回答不全面。

实验现象很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平面镜成像特点

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应用平面镜进行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那些结论?

根据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

小组间探讨完,请小组间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差不多时,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提问:1.当有什么现象出现时,我们就知道已经找到了像的位置?

2.刚才我们已经找到蜡烛像的位置,如何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我们需要经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何实现多次测量?

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实验:同组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对方,移动平面镜,观察在什么情况下能相互看见对方,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对方。

并提出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人眼为什么能从平面镜中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我能看到对方,是因为从他那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我的眼睛中。

提问:平面镜中的像又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与讨论:

(1)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哪一点?(这就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的原因)

(2)若已知像点P′和入射点A,不作法线,能否画出反射光线?若能,请说出为什么?

(3)解释为什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可以在水中燃烧?

3.平面镜的应用

(1)讨论:教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实际应用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问:除了平面镜以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当平面镜使用?

(2)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学生照镜子,观察回答问题。

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用平面镜进行实验并小组讨论。

学生1:对于第⑦个问题,我们观察到,像的左右颠倒,上下一致。

学生2:第②个问题,我们通过跟其他组的交流,我们发现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无关。

学生3: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用玻璃的好处是可以找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而用平面镜则找不到像的位置。

学生4:我们组认为刻度尺可以量出像和物的位置。

„„

探究的问题 猜想 实验方案

①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否真实存在?

②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什么关系?

③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我们可以看到在玻璃后有一个蜡烛的像。我们开始认为这个像是真实存在的,可我们用手去摸,摸不到这个像,所以我们发现原来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2: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白纸上有没有蜡烛的像,没有,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3:像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好比较我们利用手头另一只一样大的蜡烛,放在玻璃后,移动它寻找蜡烛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学生4:(边演示边讲解)当玻璃板后的蜡烛好像在燃烧,说明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像的位置就是镜后蜡烛的位置。

学生5: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后,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6:改变镜前蜡烛的位置,重新找像的位置,进行测量。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内。

实验次数

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到镜面的距离

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思考,但回答不准确。

学生进行实验。并讨论问题同时进行小组间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所画的图进行探讨、交流、总结。

学生动手做题,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先讨论,后回答。事例有: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潜望镜;梳妆打扮等等。有学生提到潜望镜,利用潜望镜模型让学生玩捉迷藏的游戏。

学生举例。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表面、大理石地面等。

让学生用手边的圆珠笔和平面镜进行演示。思考回答。

学生:因为树顶和房顶离水面最远,所以树顶和房顶成的像离水面也是最远的,这样树木和房屋看起来是倒立的。

学生观察现象,尽可能多地猜想。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汇总。为下面的探究打下基础。

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此不要发表意见,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到探究时解决。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选几组进行交流,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

由学生熟知的故事及简单的小实验,引入探讨成像原因。

利用前两个问题强化虚像,第三个问题呼应开篇。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目的

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本节重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因: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1.你看下图中绘画的小女孩,在她面前摆着一个花瓶,她想准确地把这个花瓶的形状描在纸上。你能替她想个办法吗?

2.在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探究凸面镜、凹面镜的成像特点的同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造成现代光污染主要的来源以及改善的措施。

这是一道最基本的成像题,但没直接问,通过这道题使学生形成一种思路。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19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定稿]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学习难点:

虚像的概念

教具学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导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认识平面镜

生活中常用的镜子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

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做

(二)现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先阅读课本P77的实验方案,明确探究过程,思考后回答:

①实验利用玻璃代替平面镜是因为:

②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因为:

2.分组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相应位置和表格中。

3.归纳结论:

结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

.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4.针对训练: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高

,像离镜

;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分别是

(四)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认识所成像的性质

.在图中蜡烛的火焰上取一发光点S,思考:

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2.从无数条光线中任意选出两条光线,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其反射光线,思考: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

3.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由于人的眼睛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播,因此会沿着直线去寻找发光点的位置,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反向延长,得交点S′。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

像。

(五)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利用平面镜成像的:

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

(六)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

.凹面镜的作用:

2.凸面镜的作用: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

(2)像与物体大小

(3)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2.平面镜成像作图

法一: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法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3.平面镜的应用

.医生检查牙齿的平面镜是利用了平面镜

2.太阳能电站的平面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改变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这个实验中(

A.玻璃板后的那支蜡烛应该比点燃的那支蜡烛小

B.若把点燃的那支蜡烛移近玻璃板,像变大

c.若用更大的玻璃板,像变大

D.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工具

图1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3.如右图所示的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面虚象,则实际时间是(

A.9时40分 B.2时20分c.4时10分 D.7时50分

4.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____________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__________cm。

5.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选做题

6.在图2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7.如图3所示,有一根与水平地面成60°的棒,如果要使棒在平面镜里的像和棒垂直,平面镜应该怎样放置?

图2

图3

图4

8.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当一小球在镜前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如图4所示。则它在镜中的像沿__________方向运动。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第20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材料)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

1.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 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求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学生根据要 1.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