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议论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5 08:33:1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议论文教学

教学设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难点:

论据的典型性与简洁性分析,如何补充论据。 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部分同学改错。

一 点评作业,点拨《轻巧》60页14题两段间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

二 结合《轻巧》62页第9题,引导学生明确论证方法,指导自主练习。

三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个别指导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个别指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子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层次,点拨同学的板书。 组织进行练习

10、

11、12题。点拨补充内容中句式的一致。

四 组织学生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点拨 1探讨的话题——读书的好处,

2找出其中论述的语句——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 3引导归纳各段间关系——逐步深入的论证思路,

组织学生结合文段来补充事例,个别指导。 读《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自主改错,明确练习中段间的关系。 明确论证方法,自主练习, 个别问题质疑。 (用时

5分钟)

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 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思考列出本文的结构图,个别同学上前板书,其余点评改正。 (用时

15分钟)

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归纳本文探讨的中心话题,思考段间的关系,

自主阅读练习补充事例,当堂交流。 (用时

1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点拨论据的使用与文章的复述之间的区别,结合论点的需要,提炼论据中的关键点,简洁的阐明,例:

“读《藤野先生》可以让我们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走近藤野先生,去聆听他对于学生的教诲,去感受他对人的热忱与希望”;

道理论据:

经历磨难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法宝,享受成功的人可以从中汲取避免失败的经验;

五 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完成第

14、15题。

个别指导。

六、布置课下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结合一段中句式来补充相应的道理论据,交流。

七、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论据的简明与典型性。

63页《读“磨脑子”的书》

10、

11、12题;

(二)

14、15题。《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推荐第2篇:议论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课教学设计

(议论文)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学思路:

按照议论文的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教学体会编写。按照“解释概念——教给判断 ——关注中考题型——如何分析表达。”

教学要点:

(1)、找准论点。 (2)、分析论据 。 (3)明确论证方法及作用。

(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5)、议论文的结构。(6)、论证方式。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中考说明》和考查的内容

二、复习讲授: 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论点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考试中常见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概括论据的内容。

2、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

3、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4、论据的作用。

(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方法的一般类型: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包括:运用历史 事实、现实事例、故事、列举生活现象来证明论点的。(其实,在文章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地方,就一定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方法在考试中的题型。

1、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四)、议论文的语言

1、议论文语言风格——概括性、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2、品味词语含义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 五)、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层进式结构: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2分析过度句的作用,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 六)、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三、小结:

注意文体特征和中考题型(中考热点题目) 关注热点,体验生活

纵观近年来中考,议论性文章阅读的选文往往紧跟社会热点,代表社会主流思潮。因而,对古诗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文学名著等必须广泛涉猎,择其重点进行积累。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的是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感悟,手中有事例,人就会更敏锐而富有智慧。

四、练习

推荐第3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讲义

(议论文阅读)(4课时)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属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一、走向预测

1、课外材料为主

2、人文内涵丰富

课外命题材料,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2年《吃苦是一种资本》(南京市)《宽容是美德》(河南省)《读书·养气·写作》(上海市)等。这些材料可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考查整体把握

《大纲》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课标》也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不应在阅读题中考语法、修辞、作家作品常识和文体知识,而应注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以片段文字作命题材料的将更少见,趋向以整篇文章来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课标》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 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这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题型分析

1、客观题减少。

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简答题等客观题将进一步减速少。选择题甚至可能在议论文题中消失。对议论文知识如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等单纯辨识的题目,比例也会降低。

2、主观题主导。

《课标》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对文章内容要点即作者观点、法、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探究,这类主观性试题将是议论文题的主导。

3、开放题增加。《大纲》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法或疑问”。《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答案不惟

一、鼓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 试题 会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读书·养气·写作》最后一题:第4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要点:

1、课外阅读的篇名(书名)

2、从中的得益

3、表达完整。(三个要点各1分,如以课文为例,不给分)至于读的是什么书,从中得到什么益、吸收了什么,则不求一致。这一类开放性试题,会有所增加。

三、复习重点

初中生外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全面、深刻。《课标》只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也没有涉及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术语。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不是死记这些术语的定义,再到议论文中去“对号入座”,而应注意下面几点;

1、区分观点、材料。

议论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课标》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误认为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内容联系 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课标》要求“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是“发现”。如《谈骨气》的论点是“中国人有骨气”,并引用孟子的话说明骨气的三项内涵,文天祥、齐人、闻一多三个事例分别对应三句话,因此顺序不能调换。这项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有效的复习方法是练习列文章结构提纲。

3、自主思考、判断。

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如19世纪30年代有些人宣扬“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就不符合事实,鲁迅先生据理批驳:“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近年中考试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哈尔滨市《智者无言》最后一题:“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就能得满分。

4、组织表述语言。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还要转化成外部语言,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要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难点,了解考什么,怎样考,复习方法得当,就会化难为易。 学法一点通

阅读理解切忌急于求成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初中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的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有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疱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议论文阅读训练与指导

(一)

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诉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实际行动,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能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 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摘自《人的价值》。作者:张岂之) [命题意图] 阅读材料对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的第

1、2题,旨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同时,完成与教材中学过的课文的对接,引导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第

3、4题考查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也考查阅读积累;第

5、6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把握与理解;第7题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多角度分析阅读的能力;第8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运用。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孟子的原话是:

2、课文《谈骨气》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 这一论点;以上文段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 。

3、用一位名人的话或诗句补在第二段引用的范仲淹的名言之后,所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要与范仲淹的名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致。

答: 也曾这样说:“ 。”

4、如果用“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许多人人可以做却未必人人去做的好事”替代第一段中关于居里夫妇探索科学奥秘的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谈出一点理由来。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对比论证的运用颇具特色,试举一例说明。答;

6、如果把第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作一点改动,使其成为比喻论证,该怎么改? 答; 。

7、有不少科学工作者的“心灵”和“精神领域”都很高尚,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也非常勤奋,但终其一生,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在其研究的科学领域有所突破与建树,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该如何评价?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答; 。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是不能去掉的,请你谈谈理由。

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 答: 。

(二)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一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 。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俩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便是在探索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科学的成果一开始便要直接和社会见面,产生广泛的现实影响,作为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勇气,又要掌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应积极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摘自《“挑战者”号追思》,略有改动。作者:郝铭鉴) [命题意图] 阅读议论文,要落实文体特点。以上文段适宜于中考考生阅读,因为文体特点比较明显,与《大纲》及新课标的精神吻合。第1题考查关于论点的知识;第2题在考查论据运用的同时也考查课内外知识的积累;第3题检测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第4题检测对文章中句子的解读,既有意义内容上的理解,也有其作用上的理解;第5题考查概括段意与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第6题属常规试题,考查对文章布局与结构的理解;第7题考查积累与运用能力。 [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文章第一段的空缺处用一句简洁的话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

3、本文共两段,从论证方法的运用上说,第一段主要以 为主;第二段主要以 为主。

4、第二段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其作用是其作用是 ,同时,又 。

5、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当填入的一句话是

6、本文采用的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总分”结构,试作具体分析。

①总:从开头至“ ”。 ②分:先在 段从 角度论述中心论点;再在第 段从 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7、写出一句关于探索或创新的名言警句。

答:

(三)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近10万美元。不仅自己多年用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摘自《天天读写》。作者:徐继发) [命题意图] 议论文可以有不同的样式。选择这一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旨在引导考生理解议论文样式的多样性。依据阅读材料设计的训练题,主要考查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第

1、

2、

3、4题。第5题检测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同时考查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第

5、6题均属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其创新意识。[阅读训练]

1、文章第

一、二段用两个 论据,旨在引出本文的论点。

2、如果要把本文的结构调整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形式,应当怎样改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①②

4、补全下列句子,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

①如果让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去写小说, 。 ②假如让篮球运动员姚明去跳芭蕾, 。

5、有人喜欢经营自己的长处,有人却总是在弥补着自己的短处,你如何看待?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一谈。

答: 。

6、如果用文章第二段的事例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行不行?为什么? 答: 。

7、说出你所知道的爱因斯坦的最重要的一项科学贡献和马克·吐温的一部作品名。

答:①爱因斯坦: ; ②马克·吐温: 。

(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胡锦涛

①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②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③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④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⑤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⑥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⑦这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⑧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⑨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⑩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摘自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命题意图] 用上文作阅读材料,可引导考生关注时政,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根据阅读材料的设计的第

1、

2、

3、4题,从论点、论据、论证几个方面检测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第6题检测对文字解读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第

4、5题考查平时的课内外积累,第7题检测联系生活运用材料的能力。 [阅读训练]

1、文段的标题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文中却用了不少篇幅艰苦奋斗,其原因是(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2、从论证方法上看 ,文中第 句正面阐述了坚持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第句从反面论述了丢掉艰苦奋斗作风的危害。

3、划分本文层次(用“/”在句子序号中标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写出两条关于艰苦奋斗的古代名言。

① ②

5、请举出两个“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典型事例。① ②

6、文中有三个短语,可以概括⑧⑨两句话,这三个短语是

7、滨江市委要在机关大楼墙上书写一大幅标语,请你从以上文段中选几句最恰当的话作为标语内容。

答: 。

(五)

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工具。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经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数的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 到基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选自《张志公文集》) [命题意图] 把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著名论述作为阅读材料,有利于考生充分认识语文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设计的训练题,重点检测考生是否具有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第

1、

2、3题考查的是关于论点、论据、论证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第6题检测对语言的感知与品味;第5题结合文段阅读,考查对课内外阅读的有关知识的积累;第7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谈一点认识,由于联系了生活实际,有话可讲,其实也是对于文章中的论点所作的补充论据。 [阅读训练]

1、文段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论点“ ”,然后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的是先 后 结构。(论证思路,即论证的过程)

2、文段在证明论点时,除了循循善诱讲道理外,还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

3、从你掌握的数、理、化公式或定理中,举一例子,说明其“精练”“严密”的语言特点。答: 。

4、从文段中找出与画曲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在其底下画直线。

5、许多自然科学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外,在为文为诗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试举一个例子。答: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用得很好,试具体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①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

②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

7、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由于学好了语文而促进了其他功课的学习的经验,或说说你由于语文学得不好而影响了其他功课的学习的教训(不超过60字) 答: 。

8、为本文拟一个言简意赅的标题。答: 。

(六)

长期以来在日本有少数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煞南京大屠杀这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对美国某杂志的谈话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石原称:“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论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大屠杀这种)事情,当时的外国记者为何没有报道呢?”曾经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果真是无据可查的“谎言”吗?果真是没有目击者的报道吗? 所谓“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纯属明知故问。当时在日军攻城战和以后大屠杀中,日本战地记者都作了报道。如《东京日日新闻》记者浅海一男就报道了日军第16师团中岛部队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岩进行的屠杀中国人比赛。该报分别以“百人斩大战”“百人斩超纪录”为题予以刊载,并刊登了向井和野田的照片,称他们为“皇军”的“英雄”。当时在东京出版的英文版《日本报知者》也报道了日军在南京的所谓“战绩”。为了防止日军暴行流传于世,日军当局曾限制刊登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前坂俊之根据《出版警察报》统计,被禁的有关文章仅1938年头三个月就达182篇。不仅日本记者,当时在华的美国《纽约时报》《生活杂志》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记者也据实发表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照片。

任何人的谎言和诡辩都抹杀不了中国人民用血和泪铸成的历史。故意歪曲掩盖历史,往往就是重蹈历史覆辙的开始。日本少数右翼势力如石原慎太郎之流不断利用各种机会企图歪曲和篡改日本侵华历史,这种做法是违背中日两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决不能容许的。 (摘自《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略有改动。作者:张益锦) [命题意图] 阅读材料是一则驳论文,拒此设计的训练题旨在考察对驳论这种论证方式的理解与运用。第

1、

2、3题检测阅读驳论文的一般能力;第

4、6题考查对驳论文语言的感受与揣摩,引导考生体悟驳论文的语言风格;第5题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查理解能力;第7题侧重于积累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同时也是考查运用论据的能力,属开放性试题。 [阅读训练] 1. 文章引用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的话是为了揭露 。

2石原慎太郎的论点是

,其虚假论据是 ;本文是通过驳其 而驳倒其 的。 3.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若干外国随军记者报道南京大屠杀事例,如果把美国、英国记者报道安排在第二段“当时在日军攻城战和以后大屠杀中”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答: 。

4.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明日本方面“故意掩盖历史”?在其底下画线。第二段中加点的“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

5. 第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6. 文中用了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请选择两个贬义词,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 ;② 。

7、本文的论据主要是 论据;请再从你积累的名人名言中,选两条作为道理论据,反驳石原的论点。 ① ②

推荐第4篇: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解题指要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近年来,议论文阅读逐渐成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的文章。题型上,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各地语文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都是围绕这个要求来设计的。常见的考点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清、划分;5.对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了解;7.对文或段的结构进

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及理解其含义。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

1.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同时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紧扣文章的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地评述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3、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的语文试题一般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组织表述语言的能力。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我们还必须把这种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即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然后就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2 下面我们对考点作逐一分析:

一、对论点的把握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上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如某地的语文考试中的题目《别伤害自己》的第1题要求回答出作者的观点,这里要回答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观题目,读内容,便会发现,其实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再如某地的考卷《跨越困难》的第1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集中在哪一处直接交代,需要纵观全文后归纳概括:“接受并战胜苦难,就会走向成功。”

除了以上利用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的方法外,还可以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

3 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对论据的认识和分析

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②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③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分析出它们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哪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某地的语文考试卷《黑森林的猫》的第2题:“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这道题答出“在有些国家,

4 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以了。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④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例如某地的语文考卷《坚持“一件事原则”》的第2题“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

初中阶段,议论文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是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所例举的事例确凿典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来证明论点,这一方法往往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故事作为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可以使抽象有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对比论证是拿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它能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

四、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和理解

5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从各地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看,主要有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等题型。如某地语文考卷《时间的价值》的第5题:“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答此题时,要先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懂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性词语,最后按题干要求答题。

五、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和领悟

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议论文的语言还很严密周到,往往无懈可击。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某地的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3题:“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

6 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这道题要求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从提示上看,要求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进行点评。答题时,就需要从句式的特点、修辞、语气等方面考虑作答。

六、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创新

议论文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了解基本思路,领会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试题。如某地语文考卷《读“死”书与读“活”书》的第5题:“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再如某地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4题:“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这是两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文章后的内心感受,答题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讲述的理由充分即可。但是,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宜作消极回答。

总之,考查议论文的阅读,一般是从论题论点的提炼、论据的归纳概括、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结构的梳理、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来考查。由于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寻找和归纳论点往往有一定难度。论证方法的判别应该不

7 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当几种论证方法同时使用时,不要有所疏漏。议论文结构的梳理也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辨识它的结构形式。议论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样含蓄,因而理解上的难度要小一点。但议论文为了论证的严密,语言很有分寸感,有时正面说了,反面也说,答题时要能辨清主要方面,不要主次不分。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写作缺乏整体

认识的现状,又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道理论据,他们大多会用事实作为论据的情况,以学生的原有记叙文写作能力为基础,探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进行议论文写作方法得初步指导,指导学生就是论理,学会写作议论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并在作文中予以明确。

2、了解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在作文中合理运用事实论据,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求真表达见解,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叙事的区别,以及议论文写作的方法。 难点:事实论据在作文中的合理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都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对人、对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主张,把这种看法、主张说出来,便是发议论。如果写成文章,便是议论文了。议论文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我们要学会写作这种文体,必须先了解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这种文体写作所必需要有的内容。

(二)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注意: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三)结合所学课文,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比较阅读《我的老师》(魏巍)和《纪念白求恩》 [《我的老师》(魏巍)可在课前进行介绍。]

2、总结归纳:

(1) 从题目上看:

记叙文以人或事作题,议论文的题目表现为谈论的话

题或人们的观点。

(2) 记叙文侧重记叙,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具体完整的事件叙述,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表现一定的中心。 议论文则侧重分析议论,以阐明见解,让人信服为目的。

(3)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议论,即在叙述中穿插议论,议论的作用是: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我的老师》中, 写蔡老师处理学生间的纠纷一事后,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啊!”高度赞扬了中心人物的品质,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而议论文中有时也用叙述,但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为议论服务,叙事要简洁明了。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4)记叙文中议论着重用在文章最动人出,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点示全文主旨时。常常采用“泼墨法”和“点示法”。“泼墨法”一般在文章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 “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的关键语句,在文章结尾点一下,人们常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

的文章为例] 而议论文中议论应是文章的主体,针对事情谈见解,重在把事分析清楚,把道理说透。

(四)写作前练习

选一学生喜欢的话题,如“我看‘追星’现象”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作为论点,然后在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作论据,

接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例子写出来,然后看看是否适合放在议论文中,如果过于详细就要指导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之适用于议论文中。

五、参考题目

1、以“我看‘追星’现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谈谈自己的见解。

2、电视上有这样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 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选这两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它们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从第二 个题目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祖国自豪感,引导 学生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去思考有助于他们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不随波逐流,更可以通过他们的思考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言行,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自豪——祖国]

附例文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

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在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推荐第6篇:议论文教学

初中议论文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他知识: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6、杂文特点

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

且不论各单元的选文是否和单元重点匹配,也不论这些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们日常阅读议论文,是按照这些知识的指引来阅读的吗?这些知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回到原点的思考,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读议论文,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思考和辨析的途径通常有:( 1 )背景知识;( 2 )文章自身的论证逻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 (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 1 )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 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国际学校作文题的故事:“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 如:汶川地震,可以引发什么感想和思考?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 2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二、教材中议论文的整体把握

北京版教材把议论文放在说明文之前,且比例较大,我认为很有道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读多用的正是议论文。

教材中的议论文有 6 个单元,共 23 篇。

人教版教材中的议论文:

三、议论文类中的具体文体 1 .政论:如《为人民服务》。 2 .演讲词:《最后一次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为人民服务》、《敬业与乐业》再联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了解演讲的不同类型与风格。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 1 )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 2 )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书信 ,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滔滔雄辩。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3、随笔、杂文: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

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于大散文之列;但和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温和、幽默;杂文:犀利、讽刺。

随笔: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

性鲜明。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写得也“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248 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情感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54 页)。 4 .学术论文(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概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设计例说 1 .解读《谈骨气》。——作为所谓“标准议论文”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例文(所例知识:论据的选择)。知识定位:论据的选择(本文有得有失)。 2 .解读《为人民服务》——作为政论和演讲文体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定篇。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同时全面呈现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解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思想随笔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样本(基于特定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 4 .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中议论文阅读和中考题的典型样式,是所谓“一般的议论文”,可算随笔。教学上也可以处理成样本。 5 .提及《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功能定位:用件。(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法,而是文章内容给我们的读书启示) ?? 研读 1 :《谈骨气》

很多老师都喜欢这篇议论文,因其“规范”、“好教”。一般教师这样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分析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 4、这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5、我们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一般老师的教法——

下面,我们就从老师们最熟悉的三要素说起。

一、论点:本文的论点究竟是什么?

徐江先生认为:

《谈骨气》一文 , 中心论点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吴晗先生讲的是“什么是骨气” , 文章的标题清楚地标示出了这一点 , 同时也号召中国人要做有骨气的人 , 文章结尾还谈及如何面对困难的挑战等等。而三个事例,也不是“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 而是用三个具体事例紧扣孟子的话 解释怎样做才是有“骨气” , 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要有这样的“骨气”。切莫以为文章开头说了一句“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论点。其实那仅仅是一句情感性宣言 , 是文章的引子。篇2:a4议论文教学策略

教师简介

王漫

专题讲座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他知识: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6、杂文特点

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

且不论各单元的选文是否和单元重点匹配,也不论这些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们日常阅读议论文,是按照这些知识的指引来阅读的吗?这些知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回到原点的思考,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读议论文,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思考和辨析的途径通常有:( 1 )背景知识;( 2 )文章自身的论证逻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 (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 1 )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 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国际学校作文题的故事:“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 如:汶川地震,可以引发什么感想和思考?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 2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二、教材中议论文的整体把握

北京版教材把议论文放在说明文之前,且比例较大,我认为很有道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读多用的正是议论文。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 1 )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 2 )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书信 ,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滔滔雄辩。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3、随笔、杂文: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

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于大散文之列;但和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温和、幽默;杂文:犀利、讽刺。

随笔: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性鲜明。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写得也“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248 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情感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54 页)。 4 .学术论文(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概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

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设计例说 1 .解读《谈骨气》。——作为所谓“标准议论文”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例文(所例知识:论据的选择)。知识定位:论据的选择(本文有得有失)。 2 .解读《为人民服务》——作为政论和演讲文体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定篇。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同时全面呈现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 .解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思想随笔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样本(基于特定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 4 .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中议论文阅读和中考题的典型样式,是所谓“一般的议论文”,可算随笔。教学上也可以处理成样本。 5 .提及《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功能定位:用件。(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法,而是文章内容给我们的读书启示) ?? 研读 1 :《谈骨气》

很多老师都喜欢这篇议论文,因其“规范”、“好教”。一般教师这样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分析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 4、这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5、我们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一般老师的教法——

教学《谈骨气》 , 一般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 都会问学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老师讲了 , 找论点 ( 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 ), 一般出现位置 ( 题目、中间、结尾 , 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 ) , 如找不出才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论点问题解决后 , 教师篇3: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教材。所选课文非常典范,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都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每册书的扉页《写在前面》中,编者以一封信的形式都明确了语文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如何来学好语文;同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写明此单元的教学目的、学习的方法。六册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呈循环式递进的形式,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编者心细如发,事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春风化雨,很适合教学。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教学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产生了迷惑,由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的思考

议论文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文章,其实是呈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时也是初中教学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过去,才会一马平川。

那么学习议论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作文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读不知所云。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考场作文中很多省市在体裁上没有设置障碍,但真正写议论文的学生不是很多。写出高水平议论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诉说上高中的感想时,很多人对于写议论文是非常发怵的。高中对议论文的要求很高。很多作文不像初中,感性的作文题目多一些,大多是偏向理性的。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议论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说,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它起到了一个台阶的作用。在初中,学生要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对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高中的语文教学很好的衔接。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世界观的完善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原因的分析

1、课文文本的指导作用有待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课本是上课的依据,是上课的根本。很多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剖析解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本质,以求一根红线穿起文章

的所有知识点。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课本所选文章,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出现时间:九年级上册。我认为在九年级才出现议论文为时有些晚,议论文是中考阅读中三个阅读文中的一个,到九年级才出现,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其实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我认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

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说明文的文章在八年级就接触,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就有两个单元,学生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得来消化这些知识。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就更不要说,始终贯彻于三年的教学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我认为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

在九年级上册首先出现的议论性文章是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文章:《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书中这样写道: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述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和平,但是对人类的关注是相同的。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本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本单元的教学目的特别是情感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微笑着面对生活,如何去做人的。如果从体裁上讲,前两篇是讲演稿,后两篇是书信。属于议论性的文章,但都不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当然从情感目的来讲,达到这些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在文章阅读分析上、写法上有所收益才好。但《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两片演说稿,并且文章比较长,学生从整体把握上有一些难度。《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是两篇书信。感情细腻而丰富,但随意性比较强。如果拿来向学生讲述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恰当。相对来讲,这四篇文章中,《敬业与乐业》还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论题,可以找出明确的论点,文中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总分总式的结构也比较明显。但本文对于第一次接触论辩性文章的学生来讲,从篇幅上,还是稍长了些。学生能读懂,但如果一下子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太容易的。

其实课本出现议论文的有关概念是在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目的:求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是通过作者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地论述语言。在这单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出现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特别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

《短文两篇》,课后补白部分出现了议论文的阅读知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才闪亮登场。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所选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我认为本单元的文章作为议论文的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认清其与记叙文的区别,把握其文体特点,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基本概念。 特别是驳论文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是一篇非常典范的驳论文,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篇文章是一篇标本式的文章。我认为对于新知识,适合选择典范的文章,也不应该太难,学生的接受才会容易点。应选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地理解。可能有人认为我比较功利,忽视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事实上我没有忽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文章必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我认为过去教材中的一些短小的议论文就非常适合教学。它们在八年级甚至于七年级就引入,文章短小而且规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愉悦盈满心中。

现已《谈骨气》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①题目:谈骨气 。可以由题目来讲清楚议论文题目的分类:论题型和论点型,教给学生拟议论文标题的方法,认清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②论点的提出:阅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 ?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③论证思路:提出论点 — 论证论点 — 总结归纳。文章的结构比较规范,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 ④论证方法及作用:文中的三个事例比较典型,在此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⑤论据的特点: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本文选用了哪些论据 ? 课文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事例呢 ? 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整 ? 有骨气的中国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以文天祥、齐国穷人和闻一多为例 ?在此可以告诉学生议论文中的事例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典型,第三要简洁。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启发他们认识课文所说的“骨气”,跟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等错误思想意识的本质区别。

议论性的文章出现得比较少,典范性的文章更少,这是学生议论文水平比较低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的议论文水平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翻过的火焰山。

三、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水平:

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文章,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

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可以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性。对议论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过去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来使用。比如《怀疑与学问》、《想和做》等。历年中考题中的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也可以拿来,作为辅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练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分析。到九年级时,再接触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45分钟教学。有的教师愿意以做题来代替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细读文本,是理解文章并开始解题的前提、基础;让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必须先学会通读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开的思路;通过以上的训练,最终让学生面对内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从规律上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块一块,然后又能以一条线轻松串接起来。 我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也是提高应试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

3、阅读规律与方法的点拨指导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教给学生一点纯粹用于答题的所谓“规律、技巧”,从形式上给学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题方向明确、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带着他们分析,答案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形成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4、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在这种潜 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进行交流,在交流课中,我让学生说出选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赏本文的那一点,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让你扼腕叹息的思想?而后班中进行讨论,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让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或鉴赏,写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获。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我一般是先让学生写提纲,对学生的提纲教师要进行点评,而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铺垫,对学生来讲,这就不是太难做到的了。有时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总之,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能力、作品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当然还有学生的书写水平、写作心态和兴趣等等。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本文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欢迎与各方朋友探讨。篇4:议论文教学写作研究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文章中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来讲道理,最终使人信服。议论文,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

二、为何写议论文

1.对生活的发现(填补) 2.对众说的定夺(辨析) 3.对前说的补充(完善) 4.对歪说的纠正(批判) 5.对问题的建言(解决)

三、如何写议论文

训练一:角度与论点

训练二:论据与论证

训练三:议论的条理

训练四:议论的辩证

训练五:议论与反驳

训练一:角度与论点

(一)论点的正确 论点的正确,包括两个基本点:第一,作者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第二,作者下笔成文时要面对现实,针对现实的需要,突出文章论点对时代的积极作用。

首先,作者要力足于生活,从大量的材料出发,尊重材料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每一种感受都要“有据可查”。这就要求议论文不仅有论点,而且要求观点与材料能够和谐。我们既反对“小题大作”,即超实际地对材料进行主观发挥、人为“拔高”。同时,我们也反对“大题小作”,有些材料确实值得深挖,事情虽小,但包蕴着丰富的意味或深刻的道理,如果等闲视之,也会糟蹋一些好材料。只有对材料的性质、含义进行仔细地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如实”的判断,才能使我们的论点正确、适宜。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观念、意识也应正确,即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使我们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应当时刻有一种时代的意识,时常问问自己,现时写这样的文章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作者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捕捉时代气息,及时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文章论点才是富有时代精神的,才是正确的。

(二)论点的深刻

论点的深刻,是指作者见识高远、独到,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能够揭示生活的真谛。

论说性质的文章重在分析问题,谈道理。论说文立意的深刻与分析什么问题,谈什么道理有很重要的关系。写论说性质的文章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很多事物的主要矛盾,发现生活中有认识价值的事物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使论说文论点深刻,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可以考虑和尝试。 1.善于发现,珍视每一种生活体验,挖掘世象背后的生活哲理,使之具有教育意义。 2.善于怀疑,对人们惯常思维和“流行时尚”有一种冷静的评判,保留可贵的对世风的批判意识。

辨真假,明是非,判善恶,别美丑,是论说文章的重要任务。从前有个寓言,讲的是谣言说了三遍,听者便相信了。我们写论说文章时,对于那些貌似真理的谎言、貌似时尚的不良风气,敢不敢与之宣战呢?深刻的文章立意,便在这宣战中。

(三)论点的新颖

论点的新颖,是指一篇议论文的观点要能够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给人以新的启示。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大家不曾选过的题材,塑造别人不曾塑造的形象,表现别人不曾表现过的主题。以创作报告文学见长的作家黄宗英说:“大伙和都嗡着去写的题材,再动人,我不选;别人写过的,我一般不选。”写作的大忌之一就是“撞车”,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创作道路广阔异常,完全没有必要挤在同一个题材和同一个立意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无论日常习作还是考场文章,都不讲“凑热闹”,否则用力不小,收效不大。 2.对于那些大家写过的题材,若想表现出新颖的立意,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取最新、最佳的角度,表达单属于“我”的东西。歌德说过:“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正在于他有足够的心智,使一件平凡的对象现出一个有兴趣的方面来。”“平凡的对象”是我们平日司空见惯甚至早为人们说过的事物,而“有兴趣的方面”便是我们看问题、考虑问题的新角度。这样便能言人所未言,写出人们“眼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

注意运用新鲜的论据来证明论点 所谓论据的新鲜,指论述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新颖、别致。论据新鲜包含两个基本点:

第一,选择时代感强的材料,往往表现为新的信息,新近涌现的人和事。青年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敏感的群体,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对最新信息的捕捉比任何人都迅速。因此,在选择新颖的材料方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视野是很开阔的,在作文选材方面很是新颖,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感。

第二,选择那些并非新近发生,但是没有或很少被人采用过的材料。邓拓写过一篇文章叫《一个鸡蛋的家当》。作者取材于明代小说家编写的一个故事:一个穷人捡了一个鸡蛋,高兴地告诉妻子自己将要富了,蛋生鸡,鸡生蛋,卖鸡买牛,大牛生小牛,不到三年便可有一百五十多头牛??妻子一气之下打碎了他的鸡蛋,毁了他的所有家当。邓拓通过对这个材料的深挖,提示了“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这一深刻主题。可见,那些未被发现和使用过的材料如果能够挖掘出深刻含义,也可以成为新颖的材料。

掌握最新的信息掌观察,靠传媒;而获取“珍稀”材料,则很大程度需要靠阅读,靠对生活的琢磨。

议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所要议论的

问题(即“论题”)。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结论是文章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议论文的结构

在写议论文时要做到有条有理,就要注意在论述部分(即上文所说的“本论”或“分析问题”)的构思过程中,掌握并列式和层递式这两种最常见的议论结构。 (一)“并列式”论证结构

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式。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的。例如下面这篇论“转折”的文章。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面对转折,把握转折,转折就会(给你)带来成功。本论部分:首先,转折是对过去的反思??其次,转折是同过去的决裂??再次,转折可表现出对愚昧的否定?? 同样的题目,还可以这样分解论点: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希望转折;当生活平淡时,我们需要转折;当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我们渴望转折。

二是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例如课文《咬文嚼字》第一部分,朱光潜先生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你是”“你这”一字之差)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视之,石也”)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对“推”“敲”二字的品味)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可以灵活,但是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二)“递进式”论证结构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为了使文章富于说服力,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写议论文时常常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抽象到具体、由读者熟悉的到读者不熟悉的顺序展开论述。篇5:议论文教学

中学语文议论文教学探讨

关于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分布

初中语文三年六册任何一版教材,篇目都在150篇以上,议论文在教材中占的分量很有限,不到10篇,而且议论文体也不典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专家们呼吁并有意淡化文体的结果。而且议论文重逻辑思维,不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类的文体,有人物,有情节,或者有生动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议论文教学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常被忽视而且不太受欢迎的一部分。

关于中考

请各位看最近三年河南省的语文中考试题,议论文阅读几乎是必考内容。 2009《和谐明善》(12分) 1.从(1)(2)两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和谐”与“明善”的关系是 。 2.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4)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何作用?请为第(5)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4.谈谈你对第(8)段含义的理解。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2010《匠人与大师》(12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12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一⑥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举中考的例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最有说服力的是什么?用我们校长的话:靠实力打天下,拿成绩来说话。二是中考试题中确实有许多经典议论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平时注意阅读和关注好的议论文,无论思想境界和语言积累都会得到提高。

例如07年中考两篇: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选自《光明日报》)

“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选自《人民日报》)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议论文给人思想上带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刻。再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议论文也是常用文体,如辩论、评论、专业论文等,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关于教材中文体淡化的现状和缘由,不是我能解释清楚的。我想说、能说的是议论文教学不容忽视,需要用心设计,有效教学。就以现行教材中的议论文为例,谈谈议论文教学的一些实践。

两大困惑:

在准备这个讲座之前,我在身边的语文老师中做了一项调查:那就是议论文教学最大的困难和困惑,结果是这么两个: 1.怎样使枯燥的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 2.文体特征不明显的议论文怎么教?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梳理一下议论文的知识,即明白“教什么”。 阅读议论文常做的五件事

一、明确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中,作者总要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就是论点。 就论点的设置而言,有的可以在文中找到作为论点的现成句子,而有的则需要我们在阅读中通过领悟,自已归纳出。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多数有现成的表现论点的语句,这些表现论点的语句应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或陈述句,有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可用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

(1)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例如:《敬业与乐业》开篇第一句话“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就其位置及其和题目的联系看,我们能肯定这句话是中心论点。

(3)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学生容易将论点和结论混淆。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又如《想和做》第五段中有“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一句,第七段中又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一句,将这两句相比较,不难判断前句是中心论点,后句不过是归纳并且揭示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4)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例如《学问和智慧》中的过渡句:“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就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的分论点,又提出了下文的分论点。 还有的议论文的论点没有直接、明白地说出,而是比较含蓄的,一下子不容易抓准。遇到这种议论文,要先概括各段、各层的意思,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的过程中归纳出论点。

二、把握文章论据

论据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①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②历史上的典型史实;③ 准确的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①名人名言;②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③广为流传的谚语、俗语;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要使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有代表性。事实论据准确而有代表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分析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1.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3.对比论证。把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运用正面的事例或道 理同反面的事例或道理加以对比来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一篇议论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四、理清论证层次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要先了解各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相邻段落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过程,要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论证的结构层次。

五、体会语言特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阐明事理要严密,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要准确,态度要鲜明。举例叙事要简明,有概括性。有的议论文也讲究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结: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训练方法—抓准论点、找准论据、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力量。

以上我们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下面谈的是怎么教。

议论文常态课我们一般是这样上的:

一、检测预习(处理字词)

二、整体感知: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段: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三、精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

3、4段,完成以下任务: 1.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敬业) 2.作者是如何来展开论证的?(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到敬业?)

(二)朗读第

5、6段,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来展开论证的?

四、体验拓展(学有所悟)

作者认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 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来论述作者的这一 观点吗?(举一个课外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补充论证)(科学家、清洁工)

议论文一般都可以这样上,但上下来学生感觉没意思,老师也觉得特没劲。名师是怎么上的呢?下面我来说议论文教学的艺术化处理。

我们来看湖北武汉的特级教师,学长式教学的倡导者胡明道老师是怎么上的:

一、由当年“感动中国”人物导入:贵州 李春燕 费俊龙、聂海胜

李春燕,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大塘村是一个苗寨,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任何待遇。生命的意义在隐秘的收费单和先进的手术台上曾经被轻视和失落,却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位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

【颁奖辞】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

第二个事例我们比较熟悉:在太空中遨游五天五夜,再次见证中国航天实力的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辞】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他们令我们感动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梁启超在上海给大学毕业生做的一篇演讲,将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梳理文章脉络:

给作者列一个演讲提纲。也就是用十句话左右压缩这篇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在你认为重要的、最能代表作者意思的句子上做记号。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中心论点) 第一要敬业。(分论点1)

“主一无适便是敬。”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何为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推荐第7篇: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了解近年中考议论文考试趋向

3、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和解答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冷热点:

热点:关注生活细节,了解常见社会的热点问题 冷点:要重视由文本阅读迁移到写作,迁移到生活 教学设想:

教法:结合有关考点,理论结合实践,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思路

2、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作用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命题趋向

近观几年来的中考议论文的考题,大致的原则是立足在考点,选材在课外,以课本的理论去解决课外练习。选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密切联系,有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成长有指导意义。

三、知能图谱

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议论文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5、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议论文三要素及关系:论点、论据、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据 论证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论点

四、中考题例

科技与名牌

“名牌是无价之宝”。国人,至少是相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有了意识,最近的市场调查表明:国有名牌的销售数量在增大,销售排名在提前,而前不久出现的名牌国货降价风潮也正是保护名牌的一种风险战略。其实,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底要靠科技。

八十年代初,中国老百姓开始承纳新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巨大市场激活了多少企业,全国的电冰箱厂一下子发展到200多家,洗衣机厂则更多,达300多家,曾几何时,现在生存下来的电冰箱厂不到20家,洗衣机厂则更少,只剩下12家。生存下来的厂家,其产品已成为“名牌”。而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金羚集团有限公司十几年前是江门市洗衣机厂,产值仅 102万,而到 1995年产值已达 11. 14亿。他们靠的就是科技,年年推新,领先一步。 1986年,开发出国内第一批全自动洗衣机;1988年,第一批超静洗衣机上市;1991年,推出超声气泡洗衣机;1992年,上排水式洗衣机问世;1993年,自动投放洗衣粉洗衣机推出;1995年,模糊控制洗衣机走向市场;去年又研制出代码操纵洗衣机。再如,中国空调市场形成虽然很晚,但第一台智能变频式空调器的投产、第一台真正一拖二空调器的上市和一拖多技术的开发成功,使海尔空调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有市场经济头脑的科学家,更需要有科技头脑的企业家。中华民族工业正面临“洋名牌”的挑战:一方面是一些国人的崇洋心理,一方面是狂轰滥炸的“洋名牌广告”。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每一个清醒的企业家都应牢记,市场不相信眼泪,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和抓好科技,才能生存与发展,才能为名牌而战。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A.名牌是无价之宝。。

B.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蒂要靠科技。”

C.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

D.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和抓好科技,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为名牌而战。

2、本文第3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比喻论证法

D.对比论证法

3、文中提到的“保护名牌的风险战略”指___ 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4、

简要分析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技巧突破:

我们先看第1题,这是个议论文阅读中的基本能力考查题。

[考点分析]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这题的命题意图已从试题的字面上明确地体现出来。这题的目的是考查分析、判断文章论点的能力。这个阅读材料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题目就暗示了中心论点:名牌与科技的关系,使用分析归纳提炼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1)抓关键语词。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

(2)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

(3)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依据上述方法中的(2)很明显可以得出论点。

第2题

依据论据的分类可知,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的判断论据的类别。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类型由论据的类型决定。文中第2段举了两个例子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因此此处所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例证法(摆事实)选A即可。

第3题属于理解文的题目联系上下文 “而前不久出现的名牌国货降价风潮也正是保护名牌的一种风险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答案,这类题目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仍然属于容易题。

第4题要求分析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完成本题,我们需要理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第1题的解答应该清楚论点的位置

其实第1段中的“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底要靠科技”一句已经初步揭示了论点,

况且第2段中金羚集团和海尔空调两个企业依靠科技成长的论据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名牌与科技的关系即“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那么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变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其实,语文试卷的命题人在每一个试题中都会提供一个解答的条件和思考范围,这和数

学试题给出的条件是类似的。奇怪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回答语文学科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考虑这一点,至少是没有像思考数理化学科的问题那样去刻意地分析题目的条件。这是回答语文问题常常扣不住要点或者答非所问,而却往往自认为回答正确的主要原因,也是有些同学认为语文不好学的一个原因。例如这几题,如果考生能够仔细审题,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和题眼,认真思考,就绝对不会出现那些失误了

推荐第8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开放型试题》教学设计

平海中学 *伟

复习内容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开放型试题。 学情分析

我校初三年级7个班级中做过两篇议论文课前检测题——《不设防》(2014年广东大纲样题)和《读书与境遇》(2014年广东),其中两道选择题平均分第一篇为2.1和1.9,第二篇为2.2和1.8分。而开放型试题得分情况则不容乐观,《不设防》的开放型试题较为简单,然而能够拿到满分4分的仅约为22%;《读书与境遇》的开放型试题难度相对大一些,拿到满分的不足17%,大部分同学只拿到2分。

开放型试题需要将文中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很多同学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失分;此外学生在答题时在规范表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答题没条理、语言不简洁、表达不完整等。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2.提高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规范答题的语言。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开放型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按“审清题干”、“找准区域”、“抓齐要点”、“规范作答”等步骤,对《不设防》一文的开放型试题进行答题指导;其次,进行迁移练习,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进一步提高能力提升试题的答题技能;最后,布置作业,强化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课前小测试题,老师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不设防 王蒙(10分)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磊落,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

1

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做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要戴上假面,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奇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要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作者提出的“不设防”理由的一项是( C )(3分) A.无害人之心,就不必要设防。

B.不设防反而赢得支持,是最好的保护。

C.与其被动设防,还不如主动进攻。 D.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论证有力。

B.第②段运用了设问、反问、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 C.第④段中“大道无术”的意思是做人要光明磊落。

D.第⑤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的观点。

3.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本题4分,鲜明表明自己的见解1分,联系生活体验阐明理由2分,语言通顺连贯1分)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不设防。作者倡导的不设防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答案示例二:我主张还是要适当设防。因为社会生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设防,可能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老师简要介绍班级开放型试题得分情况。

2

教学活动一:结合选文,理解定向

【任务与意图】

让学生熟悉议论文开放型试题的常见题型,掌握其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

熟悉考纲要求,认识开放型试题的常见题型,总结归纳出答题技巧。

1.考纲要求:“联系实际,对议论文中的观点作出判断。”(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联系实际,作出判断)

2.出示一组试题,探究发现开放型试题的特点和命题常见的题型。试题一:【2008年·广东】(《信仰之光》周国平)

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参考答案: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试题二:【2010年·广东】(《三思而行》季羡林)

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参考答案:(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试题三:【2013年·广东】(《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

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 参考答案: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2分) 试题四:【2012年·广东深圳】(《中国人的“忍”》

“忍”是一柄双刃剑。请具体谈谈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把握“忍”的“度”(3分)

参考答案:对伤到自己的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就忍下来,不必斤斤计较;对必须付出的磨难代价,如学习的艰辛,锻炼的艰苦,都要忍受下来。但是,对于坏人坏事,对于有损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思想行为,我们要敢于大声说“不”,并且该出手时就出手。

试题五:【2013年·广东湛江】(《历史像条棉被》商志强)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6分)

【链接材料】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3

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参考答案:历史需要尊重,(1分)要客观、全面、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1分)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曹操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官渡之战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1分)杨修之死和陈宫之死表现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1分)曹操作为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把他归为好人坏人,(1分)他只是某个阶段的历史人物而已,他的得失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对做人有更多的借鉴和警示。(1分)(说明:观点2分,结合曹操正反事例分析2分,总结概括2分。)

明确:

(1)试题特点:要求准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中的有关观点。

(2)常见题型有:针对文章观点进行论述评价或结合文段(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感悟。

3.归纳出答题技巧。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来谈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这类题可以自由作答,但也有一些原则:①紧扣问题。如果答案脱离了题目的具体要求,即使再完美也不能算正确。②注意联系实际,举出事例,语言简明。观点突出,要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内容积极。若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观点,可以把作者的体会、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当作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二:你答我评,查缺补漏

【任务与意图】

给同学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通过对他人答案的判断,明确答案中的优缺点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运用和巩固刚才掌握的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投影仪展示同学的答案,请每位同学评分,并简要写出评分理由。2.分组讨论:比较各自的评分,然后形成共识,说明评分理由。或是把小组内的争论提出来供全班讨论。

3.请三四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4.老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总结的答题技巧。

教学活动三:举一反三,强化巩固

【任务与意图】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互评互改,讨论并推荐最佳答案。在运用中实现能力迁移,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热情。 【过程与方法】

1.独立完成以下练习。(2013年·广东广州)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4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

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题目: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2.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推荐最佳答案,指出本组同学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修改成果。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答题思路: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布置作业

阅读【一】、【二】选段,完成以下练习。

【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

6

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⑷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 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题目: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4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评分标准】扣论点答题,意对即可。

7

参考答案: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二】《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 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 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德才具备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8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题目: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 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评分标准】开放性题,能结合句意来谈,言之成理即可。(4分) 参考答案:句一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推荐第9篇:议论文阅读复习(一)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复习

(一)

福建省德化龙门滩中学 刘宗栋

教学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并掌握相关的常识,训练他们的舆论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议论文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及在阅读过程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以开展知识竞赛的形式,把学生按男、女分成两组。复习以前学过的议论文知识,使学生议论文知识系统化。

活动目的: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活动要求:每组互派一名记分员,让男同学给女生组记分,女同学给男生组记分。 活动步骤:竞赛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第一轮必答题第二轮抢答题第三轮风险题。其中必答题答错不扣分,也不得分,抢答题、风险题答错反扣分。

第一轮:男生组请答题,题目共5道,答对一题得10分。 ①举出两篇你学过的议论文。 ②什么是论点?对论点有什么要求? ③论据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④从议论文论证方式看,可以分为哪两种? ⑤论证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1.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吴汉何尝杀妻》等。

2.论点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正确,就是符合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决不能含含糊糊。

3.有两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事例、史实、统计数宇等,都必须真实而有代表性,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作论据的道理,必须正确,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公认的,可以是革命导师或某些名家的正确论述,可以是正确的科学原理或实验结果,也可以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格言、谚语等,在引用时一定要完整、准确,切忌断章取义。

4.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

5.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 女生组请答题,题目共5道,答对一题得10分 ①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②一篇议论文,一般情况下有几个论点? ③什么叫论据?什么叫论证? 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⑤对议论文的语言有什么要求? 答案:①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②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之间,有并列关系和主次关系。

③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引论,有引起全文的作用;本论,是文章的主体,对论点进行分析;结论是对全文的综合概括。

⑤议论文语言,要准确,概括性强,切忌含糊不清或夸张铺排。 第二轮,抢答题,共3道,抢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个扣10分。 ①议论文中可不可以有记叙的语言? 可以有,议论文中有时有记叙性的语言,它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其目的是要讲道理,因此应该是精练的概括的。

②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是什么? (一)写作目的不同,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的人或事,使读者受到教育,议论文是通过阐述观点使读者受到教育。(二)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为议论服务。(三)语言特点不同,记叙文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议论文则应是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③阅读议论文大体步骤是什么? (一)先从分析文章的结构人手,理解作者的思路,初步把握思想内容。(二)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三)找出事实或道理论据,明确论证方法。(四)搞清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的结构。(五)对含义较深的句子,仔细琢磨、推敲,体会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三轮,风险题,题目分为3套,男生、女生两组各选派1名代表来个“石头、剪刀、布”,胜者优先挑选1套题目。每套题中各有5小题,A每题20分,B每题15分,C每题10分。答对得分,答错反扣相应的分数。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组题

说“巧”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巧”总是热烈向往,怀有感情的。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文章有“精巧的构思”,工作有“巧妙的安排”,连学生学习也要有个巧劲。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是啊,谁不渴望自己有一双巧手,成为一个巧人呢?

然而,巧从何来?有人说“巧”是天生的,有人说是梦里飞来的,还有人说是向巧娘娘求来的。其实人们也未必真相信“梦笔生花”、“向天乞巧”的神话传说。这不过反映了人们对“巧”的热烈追求罢了。

“巧”自然不是梦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古今中外著名的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许多“笨拙”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小时候为猫开洞,竟然开了大小两个,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一时被人引为笑谈。这不是“笨”得出奇吗?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的梅派艺术开创者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也说:“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戏,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老师嫌他太笨,骂了一顿,赌气不再教他了。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相当笨拙的阶段的。

还是俗话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这里,“功夫”是重要的。如果想练就一双巧手,却又不肯下“笨拙”的功夫,希图偷懒取巧,那只能是“弄巧成拙”罢了。

一个“巧”字,谈何容易。那可是时间、毅力、汗水的结晶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 2.本文第三段中的理论论据是什么? 答案: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等俗话、成语。 3.概述本文第三段中的事实论据。 答案:①牛顿幼时为大猫小猫各开一洞。

②梅兰芳幼时学戏多时不能上口,老师嫌他笨,不教他。 ③达·芬奇长年累月练习画蛋。

3 4.本文第三段中的几个事实论据,不是从勤奋的角度而是从( )的角度举例,所以这些事例虽常见,但给人以新意。

答案:笨拙。

5.除了本文中列举的事实论据外,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德摩斯蒂尼,古希腊雄辩家,幼时口吃,但他勤学苦练,敢于在他人面前表演,就算遭人嘲笑也不气馁,最终成为古希腊著名的雄辩家。

B组题

⑴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⑵苹果落地了,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里边还有什么研究的话题。一天,牛顿注意了这一现象,并且提出“它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他又思考,又探究,结果发现了其中包含着的“万有引力”定律。

⑶壶水开沸,这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瓦特却把它当成了一个大问题来研究,并且根据其原理,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⑷“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这个格言说出了思考在知识的学习、运用、积累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很多知识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接受一些前人留下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有限知识,多动脑,多思考。思考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会促使我们去探讨、去解决。“观察——疑问——解决问题”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即动脑子。不动脑子也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没有疑问也就没什么需要探讨、解决的东西,因而也就没有新知识的获得。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2.文章第⑵、⑶两段证明了动脑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答案: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⑵段的事实材料。(30个字以内) 答案: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 4.第⑷段画线句子中的“这个过程”是指什么? 答案:观察——疑问——解决问题。

5.作者在第⑵、第⑶段中用了两个事实论据论证观点,请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 答案:例1:阿基米德洗澡时从浴盆水溢出的现象中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例2:鲁班上山爬坡时,手被茅草划破,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C组题

A勤学知识是思维的动力,一般地说,学习愈勤奋,知识愈丰富,思维就愈敏捷。B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C郭沫若先生一语道破了学习上的这条重要规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被多少文人学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头悬梁,锥刺股”的古训也值得借鉴。

1.最符合上文的标题是()答案:A A.勤奋促思维B.聪明在于学习C.勤奋出天才 2.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勤学知识是思维的动力,一般地说,学习愈勤奋,知识愈丰富,思维就愈敏捷。

3.“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放在A.B.C何处? 答案:C。

4.把画线的句子改为主动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被多少文人学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答案:又有多少文人学士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请写出有关勤奋的一个成语或一句格言。

(不能从上文中选,只要是有关勤奋的成语或格言都算对)

(二)小结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议论文阅读复习

(一)

1、议论文三要素

2、找论点

3、论证方法

4、论证方式

5、论证结构

6、议论文的语言

7、表达方式

推荐第10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教学设计

一、定向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结合实例阅读议论文语段,学会答题方法及技巧。

二、自学指导

1、细读文本(发放议论文材料)。

2、讨论交流完成预习作业。自探检测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

的关系。

②论据一般可分为

论据和

论据 。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等。

④ ⑤议论文的结构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教学过程 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设疑自探

(师)同学们平时做的议论文体有哪些题型?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4、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5、有何感悟,启示,启发?

解疑合探

题型简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题型简介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而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题型简介

3.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题型简介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题型简介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技巧:

(1)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2)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题型简介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题型简介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 题型简介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题型简介

9.: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题型简介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题型简介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当堂训练

(二)成大事当养静气(13分)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 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 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 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 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 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

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无言,静 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A】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 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 ④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觉为利往。于名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恩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 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 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⑤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 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出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 納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 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 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 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 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 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 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 蓄的结果。

⑥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

【B】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穌在一副对联中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 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 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 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04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本文第③段、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 作用?(3分) 4.请简要赏析本文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学科班长总结 板书设计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思路

启示与感悟

第11篇:议论文的结构的教学设计(版)

议论文的结构

主备人 张晓燕

教学设想:

对于议论文,学生们普遍感觉难写。不知如何提出观点,并进行分析,

且思路不清,结构混乱 本次写作课,主要通过展示高考作文,讨论总结出三种基本结构。通过高考范文的分析,提高学生议论文 的谋篇能力。

训练目标 :

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明白议论文结构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结构

掌握段内结构

教学难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结构

教法、学法:

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议论文结构指导

第二课时:写作

第三课时:写作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一、复习段内结构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标准语段

2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主题的表达,掌握了基本结构,头脑中就有了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结构安排的好,文章才能立起来。

二结构概念要求

1所谓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

2议论类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完整清晰严密

三议论文的整体结构

引论 提出问题(是什么) 本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 结论 解决问题(怎么办) 四出示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1.总分式:可分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同类并列,异类并列,对比并列。 3.层进式:各层次之间一层层推进。

4.对比式: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

五出示例文,学生讨论并列提纲(可让学生板演)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成功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朝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分析:本文为典型的并列式。

引论(提出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分论点①沉稳从志而来+分析论证

本论(证明论点)分论点②沉稳从难而来+分析论证 并列

分论点③从无欲而来+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活出不同的色彩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井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点评: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

四、五段写坚持需要什么及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

面对尴尬的答卷

人生于世,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或给你意外惊喜,或给你带来尴尬,无论是达官贵人,一介村夫还是黄口乳儿都免不了与尴尬相遇,它不期而至时,你是否能给这份答卷正确的填涂呢? 尴尬的答卷是一份开放性的试题,对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答。而每一种解答却又揭示着一种人生态度。

你是否有上前拍一位同学肩膀却发现一张陌生面孔的经历呢?你是否有与小贩讨价还价半天却发现没带钱包的啼笑皆非呢?当尴尬向你走来,你可能想左冲右撞的逃离,其实根本无须这样,尴尬只是不小心撞到了你,也许你还未来得及懊悔或烦恼,它所带来的不快已被你的率真不解自化了呢?这样的你,便在答卷上勾下了轻松的一笔。

而有些人的尴尬是自找的,这样的试卷他是注定无法及格。他们的尴尬,是秦桧夫妇跪于岳飞墓前愧对青山白骨的无地自容;是汪精卫淹没于国人唾骂和主子面前讨好的度日如年:是附庸风雅的贵族被萧伯纳“感冒也是流行”反唇相讥时的哑口无言?。这时,他们先是害怕,继而冒汗,继而勃然大怒,百般辩解;或作高深莫测状却怕得要命,对这些人,“最真才是尴尬时”。试问以一张虚假的面孔,又怎能给 人生答卷正确的回复呢? 但有些人,以他们的处境本应尴尬,然而却又不曾尴尬,司马迁遭宫刑是何等的屈辱;朱自清拍案而起不要美援救济粮时是何等贫困与凄凉;几进西藏的人民公仆孔繁森殉职时身上只有几元钱,以某些人来看,他们够尴尬。然而在无私的历史和人民面前,他们何尝尴尬过,他们的答卷,是大公无私的浩然正气,是英雄悲歌的千古绝唱,他们不仅拿得满分,更用这张试卷谱出一曲“满江红”。

面对尴尬,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解与态度,可以说,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它就如一面魔镜,照出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无论是素面朝天的,还是肚子里花花肠子一堆的,都要经历这一考验。但只要你是真心做答,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你的答案定能及格,众生百态,只能说是丰富多彩,但那些仍要戴着面具的人,则只能问一句:尴尬,何以直面!? 分析:本文的结构就是“对照式”。在展开观点时,作者先以“尴尬只是不小心撞到了你”简略议论,再以“而有些人的尴尬是自找的,这样的试卷他是注定无法及格,”“但有些人,以他们的处境本应尴尬,然而却又不曾尴尬,”进行对比分析,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 六师出示幻灯,解说三种结构(例子可择要选用) 1并列式

有时也叫三点式,即是在论证思路中,或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在整体与局部均可使用。

并列式结构模式(论据并列):

引论(提出论点)

论据① +分析论证

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并列

论据③ +分析论证篇2:议论文结构教案 1 2 篇3:“议论文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议论文专题训练——结构模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篇文章,结构是它的骨骼,语言、材料是它的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所以,虽然文章无定法,但作文有常规。掌握几种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

二、了解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

三、常见的结构形式

1、何为“结构”

所谓的结构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

2、结构形式

(一)议论文整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一般议论文——结构模式

提出问题 ①是什么

整体部分分析问题 ②为什么

解决问题 ③怎么办 ※优秀例文

《礼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提出问题 慎独是什么)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分析问题为什么需要慎独)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解决问题 做到慎独应该怎么办)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二) 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主体、结尾。

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 并列式

(一)分论点并列式

1、写作步骤:

(1)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却不确定论点 (2)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2、具体要求:

(1)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并列式①: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本论 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并列) 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 ※高考优秀例文 附: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的,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08年甘肃高考作文) 心灵的空间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苦难。南太平洋的小岛幼龟,只有经老鹰不断地啄食,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没有丝毫苦难意识的龟群,终将成为雄鹰的腹中之食。没有经过流水冲蚀的卵石,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树木,不会在风雨中愈益苍翠;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人类,不会在自然面前更加挺拔。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思想。接受错误信息的幼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争先恐后地涌向海滩,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个人来说,进过思考,再作出决定,才是智者。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在他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中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古有言:三思而后行,充分地思考,才有扫清行进之中的障碍,庞涓未经深思,轻信孙膑所设之计,才有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遗憾,可马懿未经熟虑,轻信孔明空城之计,才有了拥有重兵而致大败的千古遗恨。而正因为有了多次思考,敢于否定前人,才有了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佳话,才有了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称,他可以称出地球质量的传奇。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即使是年幼的龟,也可以在危难时刻缩回去,重新审视世界,作为有成熟心智的人类,更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有苦有难,也可以进过思考,找寻出路。坚信,我是自己的主宰,虽然失望,但不绝望。

晋朝时代黑暗,朝廷腐败,都自有“竹林七贤”在一片乱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于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铁,广陵绝唱,有了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高呼,有了刘伶抱杆栏而舞,把盏而歌的吟唱。

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所小屋!

【简评】这篇文章的题目比较新颖,有几许新意,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文章开头用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引出“我们心中的‘三间小屋’”:一曰盛放苦难,二曰盛放思想,三曰盛放自己。而这三点都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考生总是有意识地把它们与材料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论述。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联系是有道理的,绝非胡拉乱扯,毫不着调。由于作文题材料的立意是开放的,因而对材料进行思考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位考生在对材料意义的挖掘上,显示了较好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探究能力。 ※巩固练习

以“ 做真正的自己 ”为中心论点,运用并列式结构拟三个分论点。

(二)分论据并列式 写作基本要求:

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那一年满塘新荷,你手捧莲花说,你是莲蓬我是莲子,我满满的辛苦,你都知晓。 并列式②:

一、引论(提出论点)那一年落红满地,你踩着落叶说,你就是那一地落红,心甘情愿地任我一路踏过。论据① +分析论证那一年大雪纷飞,你在大雪中说,雪是冰凉冰凉的,可你会为我温暖。因为有你,我繁花似锦。

二、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并列)蝴蝶说,她本无色,光线让她有了华丽转身的机会;星星说,她本渺小,黑夜却给了她闪耀的舞 论据③ +分析论证 台;我说,总有人带给你不一样的自己,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三、结论(照应全文) ※巩固练习※高考优秀例文 文章六次点题。用第二人称,给人亲切感,也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增强※高考优秀例文 语言的气势,视觉冲击力也很好。白蛇传的传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的爱情等三个论据,有传说,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有名著,有真人,用在一起却没有违和感。文采飞扬的一篇好文章,整个文章清新优雅,不落俗套,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体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文中给出了两个事例,请你根据上下文写出第四段。 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 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层进式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 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的色彩....能随意改动。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一)文章主体分析问题“为什么”部分或者解决问题部分“怎么办”部分是逐层深入关系。将中心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15安徽卷满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分作文】 “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我本是一匹素布,其貌不扬,你在我的身上绣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从此我锦上添花;我本是一块

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岩石,你给我描绘出丰富的图案,从此我变成了饰品,万人宠爱;我本是一只蝴蝶,我的翅膀没有颜

色,太阳的出现,让我成了这世间最美的精灵,翩翩于百花之间。因为有你,我才繁花似锦。

本论 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递进)那一年,你我邂逅于西湖。烟雨三月,西湖波光粼粼,淡淡绿波在阳光下荡漾,宛如仙人的裙摆,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三月的烟雨,让我们牵手,从此情动迷离。断桥上,你寻觅

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到我,而今,我又在桥上寻你,西湖见证了我们的相聚与别离。千年的等待,你幻化人形,与我在一

起,不惧雷锋压顶。因为有你,我羽化登仙,繁花似锦。

结论(照应全文) 那一年,你我相遇于贾府。似曾相识的熟悉不知哪里来,初见你时,你便要摔玉,吓得我魂飞魄

※高考优秀例文

散。后知你不过是一个呆子,只爱围绕女子闺阁,虽是男儿身,却是女儿心。我们社作诗,春放风筝,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夏听蛙鸣,秋赏菊花,冬看红梅,雪中取乐。怎知多年相处,暗生情愫,你终不懂女子心意。糊涂丢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失灵玉,病生祸端起,华园萧瑟,豪门散去,女子也终究逃不过宿运。因为你,我入太虚幻境,从此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繁花似锦。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

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那一年杏花微雨,你站在花下说,你是我前世丢失的肋骨,没有你,我总会迷途。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

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二)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巩固练习以“理解”为话题运用层进式的结构写三个分论点。 ※ 对照式

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一般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议论,最后进行总结。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

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对照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

论点正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

本论(对照) 论点反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 结论(评析照应) 对照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 正面论据 本论

反面论据 结论 巩固练习

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才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正面论证。)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

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

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反面阐述。)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不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反面论证、概括原因。)

文章先用海子的一段关于朴素生活理想的名言引入话题,然后从正面列举袁隆平“拥有宁静朴素

的心,追名逐利在他身上无法存留”,再以“反观我们的社会”一句进入反面论证,列举事例点明了浮躁对人心、对社会的危害,如此正反对比论证,对照鲜明,论点更令人信服。请你补写出第二段空白处的内容。 [练习近平台]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在屋檐下避雨,正好看见一位禅师撑伞从雨中走过。这人喊道:“禅师,度一下众生吧,让我到您伞下带我一程如何?”禅师答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眼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听罢,马上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身在雨中了,你该度我了吧?”禅师说:“你我都在雨中。我不被雨淋,而你被雨淋,是因为我有伞而你没有。所以是伞度我,而不是我度你。你要被度,不要找我,请自己找把伞。” 请以“自己‘度’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坐在生活的前排”,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态。它是“敢为天下先”,它要求自己尽己所能,去争取尽可能好的成绩,去争取成功,但并不奢望自己一定成功。尽了力就没有遗憾,更不会后悔。因此,写这篇作文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它的内涵,选取符合话题要求的材料,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表现自己确定的主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类的追求中,“高度”历来是个焕发着魅力的词。央视有段经典的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是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递进式议论文。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前,先拟题纲。 附:参考提纲

示例a、中心论点:站在一个高度上,奋蹄原野,驰骋天下。分论点一: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分论点二:生活的高度影响了社会的高度。分论点三: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国家的高度。

示例b、中心论点:有些条件决定了高度。分论点一:无论做什么事,勇气决定高度。分论点二:除了需要勇气,还要有正确的态度。分论点三:决定高度的因素中,信念最重要。

附: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欣赏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2015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满分作文】

致陈先生的一封信:做个敬畏生命的人

陈先生:

您好!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它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它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它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如韩愈一般,为了天下苍生不受蛊惑,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仍“肯将衰朽惜残年”;如东林学派一般,为了黎元百姓乐于樵苏,发出正直呼喊,惨遭屠戮却成为“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如新东方学校一般,为了汶川同胞重振希望,捐款支教,耗费巨大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陈先生,相信您十分清楚,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怀敬畏,方能普施大爱,让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

第12篇:议论文开头教学设计与分析

议论文开头教学设计与分析

——如何写好风头,定好基调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开头常见的几种方法。

2.学以致用,能够在议论文中恰当、亮丽、新颖的书写开头。

课前思考:

1、学生作文开头存在的弊病:

①面面俱到,罗里罗嗦,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

②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③语言粗俗,令人望而生厌。

2、作文开头的要求: ①要快速引出主题。 ②要语言凝练,短小精悍。 ③要有文采,新颖亮丽。

学习过程:

导入语

“头好一半文”,能以精彩的开头吸引住读者就等于文章写成功了一半。所以古人说“起要美丽,有如凤头”。作文开头如果像“凤冠明珠”一样靓丽夺目,抢人眼球,就能为文章增光添彩。

一、方法一

1、阅读下列文章开头并分析其特点

例1 《携手同行——双赢的智慧》的开头:

“时代让竞争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可以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着竞争,携手同行。”

例2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开头:

“人生的追求,就如水上行舟,只有高扬起两面风帆: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才能进退自如,抵达胜利的彼岸。”

2、方法总结

开门见山法,即直截了当地围绕话题亮出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开门见山的好处:干净利落、不兜圈子、明白醒目、简洁有力,犹如暮鼓晨钟给读者警醒。

3、巩固训练

运用本方法以“尊严”为话题写一个开头 参考答案

(1)人要活得有尊严。做人就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

(2)丢失尊严就是丢失了做人的根本,没有尊严就等于没有了做人的骨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3)任何人都有尊严,不要伤害他人的尊严。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赢得尊严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二、方法二

1、阅读下列文章开头并分析其特点 例1《诚信是什么》的开头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梅花;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漂泊浮沉的人生中的一座灯塔„„因为有了诚信,人生才能绽放美丽。 例2 《宽容》的开头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大地拥抱每一寸土地,不论其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海洋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大小,所以海洋广阔无边。人生因宽容而异彩纷呈。

2、方法总结

排比造势法,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3、巩固训练

运用此方法,为《关爱》写一个开头

参考答案

关爱是严冬里的炭火,关爱是炎阳下的绿荫;关爱是湍流中平稳的踏脚石,关爱是前进路上的正直的方向标;关爱是看不见的新鲜空气,关爱是捉不到的灿烂阳光。人生因为有了关爱,才完美。

如果生命是一颗常青树,那么,关爱是浇灌它的清泉;如果生命是一朵开不败的花,那么,关爱是照耀它的阳光;如果生命是一首听不厌的歌曲,那么,关爱是弹奏它的灵动的手指。没有关爱的生命将充满苦涩,黯淡和阴霾。

三、方法三

1、阅读下列文章开头并分析其特点 月考作文材料 王石登山

1、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精力分散;不被看好的王石,极为低调,专心登山。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因此,摈弃杂念,心无旁骛,全心投入,才是成功之道。

2、呼声最高的队员只能与成功失之交臂,而一向低调专注的王石却能成功登顶,一览众山小。可见,专注是一个人内心潜在成功的爆发,唯有专注,方能铸就一番伟业。

2、方法总结

材料导入法,材料故事本身仅仅是一个话题的引线,所以叙述不宜过细,篇幅不宜过长,只要能达到引出正文的目的就行,不可为求生动而面面俱到。

巩固训练

两个饥饿得人得到了一筐鱼和一副钓具,结果他们一个要了那筐鱼,一个要了那副钓具。最终一个饿死在距离海边不远处,另一个在鱼吃完之后,同样饿死与途中。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议论文开头哪些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以后要会用今天所学方法精心雕琢作文“凤头”,让你的开头,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和吸引力,使读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欲读之而后快。

七.延伸迁移

一、提问进入法 例1.若为人生故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例2.为自己喝彩

伟人,处处是歌功颂德,喝彩只是陈词;明星,时时有镁光闪烁,喝彩不过滥调;那么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呢?谁来为他们喝彩?他们又该不该得到喝彩呢?

二、悬念进入法 例1.千年的呼唤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伢伢(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三、比兴开头法 例1.折断的翅膀

蓝天、白云,苍鹰展翅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惊叹于苍鹰那和谐自然的飞翔时,是否想到了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没有翅膀,苍鹰恐怕是永远飞不起的。

人,是智慧的人。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拥有它,你便拥有超然达观的人生。拥有它,你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己;拥有它,你就不会在色彩缤纷的社会中失去方向。

我没有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年飞翔。 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

四、故事引入法

例1.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

2、哲学家与徒弟坐于草丛边,哲人问,如何能将这片草除净?有曰,用刀割;有曰,用药除,方便;也有曰,用手拔,干净哲人笑曰,明年来。次年,哲人已走,现于徒弟们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哲人留言:用爱去占据它。 1.阅读下列文章开头并分析其特点 例1《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的开头: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例2.《自信》一文的开头

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告诉我们:“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自信是命运的主宰”;惠特曼则认为:“自信是灵魂的防腐剂”;莎士比亚总结道:“信心是走对成功的第一步,缺乏信心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人生因自信而成功。 2.方法总结

名言诗句引用法,直接引用与话题相关的名言诗文,进行联想、发挥,通过引申揭示其现实意义,从而提出论点,快速切题。其好处是自然深刻,有文采,简便易操作。 3.巩固训练

以“成与败”为话题,运用此方法写一个开头段。

参考答案: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老人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成功是奋斗的苦根上结出的甜果。

失败,对强者是个逗号,对弱者是个句号。面对失败,强者能够屡仆屡起,弱者则一蹶不振。其实失败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心灵必须饱受挫折,才能有船舱般的稳重航行于大海中,否则将只是风的玩具。”尼采也说:“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 相关名言警句——

不干固然遇不到失败,也绝对遇不到成功。——邹韬奋 失败,对强者是个逗号,对弱者是个句号。——蒋筑英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培根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默生 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

议论文开头教学设计实施分析

该教学设计以如何写好议论文的开头为专题,给二年级的学生以总结,交给他们几种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三种方法:开门见山法、排比造势法、材料导入法。

首先说一下我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由学生平时作文的开头常出现的问题说起,总结好的开头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然后由老师强调好的开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造势,深深的吸引学生,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握学好作文开头的方法有

哪些,正式转入教学内容。

每一种方法的得出都是以例文开头,总结规律特点得出方法,然后在方法的指导下,以一个话题为例子用同样的方法写一个开头。三种方法的得出思路清晰,可操作性相对较强,而且前两种方法都是学生擅长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不费劲。第三种方法是高中阶段写议论文之材料作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学生考场最容易犯糊涂的地方,因此先告诉学生两种开头(平时考试中的一个材料作文),让学生由平时写过的作文入手,便于学生接受这种方法,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所给例子的两个开头的特点,老师最后总结并强调不应该怎么做,最后让学生牛刀小试,给一个材料,让学生交流立意,让后各自用材料导入法写一个符合要求的开头。

本案例我认为思路清晰,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议论文开头的三种方法,并及时运用这三种方法写出符合要求的议论文开头,把写得好且快的范例展览出来,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本教学设计后面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让程度更好的学生多掌握方法。

第13篇:议论文作文教学

议论文作文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为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写作频率最高的文体是什么?——议论文。那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谁能说说它们三者的关系?(画图)通过刚才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部分,论点的确立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方向。大家在写作时有没有感觉,写不出新意,文章都是大同小异的?那么,我们要怎么选择论点,才能写出新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议论文如何“出新”。

二、分析:

1、反向立意:

请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典:东施效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们觉得,这两个典故可以用在什么论点的文章中?

提示:东施勇于学习的精神、和尚尽忠职守的精神。

这种思考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反向立意,就是指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

请大家看到这则作文题目:05年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话题作文。如果运用反向立意的方法,你如何确定论点?

2、多角度立意: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不同环节去思考,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请大家看到这则作文题目: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要求】请自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章内容紧密结合所给材料,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

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

提示:从鸡与幼鹰的关系角度:谈生活环境与习性养成的关系、环境的影响。例如:客观环境不可忽视;重视育人环境建设;安逸环境使人失去进取心。从幼鹰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逆境、为难和压力对人的激发作用,例如: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主人的角度看:学会尝试新方法的重要性、改变思维方式、打破常规。

3、纵向开掘:

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开掘新的观点和思想。比如“打假”,本来涉及的领域是商业,但是把眼光放开一些,很多领域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例如“校园打假”、“科技领域打假”,还可以结合社会时事和社会现状进行思考。

第14篇:议论文教学反思

议论文教学心得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需读懂浅显的议论文。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前半学期我将工作的重心定为: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水平。为了了解学生议论文学习情况,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议论文学习结束后,我对所教的九年级

三、四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我及时地改变了教学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谈谈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夯实基础,为阅读作铺垫。

在讲议论文前,我先搜集、整理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每讲一课我都会三番五次地强调基本知识,使学生熟记于心。为了避免学生因死记硬背而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设定与基础知识相关的题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知识,降低了学习议论文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水平。

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恰当的方法却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捷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方法的指导,我认为方法比

第15篇:议论文教学论文

议论文“简约式”阅读教学初探

——学习王漫老师讲座后的探索和实践

龙江县山泉镇柳树逸挥基金中学 吕文超

“国培”学习期间,我对《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讲座“情有独钟,其以全新的理念,回归阅读本位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了议论文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大门。一直以来,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我总是本着议论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来开展议论文的阅读教学,认为一篇议论文,只要引领学生认识文章的三个要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就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现在看来,我还是在走“教教材”(只是引领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内容)这条老路。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专题讲座,其实质是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原来固有的“三要素式”和“三段论式”的阅读分析模式,回到原点来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这不是全盘否定“三要素”及“三段论”的议论文文体知识,而是不再以此作为议论文阅读与教学的主体和全部,是把它们视作教学中知识学习的一部分,并借助其对学生更好地进行论证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思辨能力的人。

这一思想和理念无疑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而专家所提出的“三问”(问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问文章——认证是否合乎逻辑自圆其说、问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吗,我有什么见解)教学法的确是能够以文章为载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然而,就教学实际而言,先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分析议论文的方法以令其能真正读懂一篇议论文是发展学生的前提和基础。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更加简捷有效的利于实施且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议论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写作课教师徐江老师的“认识论证思维框架”一说,应该就是“回到原点式”阅读。徐江老师所

1

谓的论证思维框架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经过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这一思维框架可以视为解读议论性文本的一种“简约”教学模式。

“‘是什么’,是论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是主张;‘为什么’,是论者持论的理由、根据;‘怎么办’,是论者在对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就事物的发展提出解决的办法。”(《语文教学通讯》2010.10)这是对“三段论式”的新的认识和解读,是更利于学生阅读文章进而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思维本原。

对此,我做了深入的学习和教学尝试,效果较为明显。下面,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阅读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一下我的研究所得,以求教于方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被编排在人教版唯一一个议论文为主体的单元的首篇,可以被视为“一般性议论文”阅读和中考题的典型样式。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成文形式上还是观点内容上,都是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合适载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通过内容分析来帮助学生建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阅读思维框架做为第一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文章内涵:努力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及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的重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教学过程和策略做了如下安排。

1、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故事激趣法,用一则“新‘乌鸦喝水’”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讨论“这一次乌鸦为什么没喝到水”、“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直切课文内容而引出新课的学习。

2、紧接着便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学习。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阅读思考问题,既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重点,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思

2

考中逐渐建立目标中的思维框架,这三个问题是:这篇文章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和要求?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希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样的希望和要求,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方式方法?

3、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之后,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通过精读相应文章段落,在逐一解决三个思考题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并逐渐清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阅读思维框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本原性的认识和思考的思维方法和路径。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不但在对论点不同的认识上发生了碰撞,得到了锻炼,还在判定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具有强烈的个人“见解”的个性化的主张。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前的故事,认识作者主张提出的缘由和意义,并举出生活实例加深体会,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而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在研读课文内容提炼创造性思维要素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链”,并在对其逻辑关系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分析能力。

4、课堂总结学习收获(包括认知、思维、行为和方法等方面),重点强化应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并掌握议论文阅读的“简约”方法。

之后,布置课下作业:找出文中所用事实论据,说明它们证明了什么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再举一例对其加以分析和证明。这一作业的布置既是对学生论据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对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更为全面。

这节课的教学便是本着议论文成文的思维框架来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分析的,这也许就应该是“回到原点”的阅读方式的一种吧。

在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模式既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文章内容,认清了作者提出的主张及提出的意义和完成主张的途径,而更重要地是借此帮助学生构建了符合认识规律的阅读议论文的思维框架,为学生阅读其他一般性议论文提供了简便有效且易操作的方法。另外,在完成构建这一思维框架的同时,

3

有意识地抓住有适宜的教学环节,安排相应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例如导入时故事及问题的设置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时三个思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锻炼了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论辩能力等。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知识上有了认识和收获,思维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逐渐形成了创新意识、掌握了议论文阅读的“简约”方法,正确的论证思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构建。

我们常说要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那么人们本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就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学会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思维模式,正体现了这一思维过程,而以此对一篇议论文进行阅读分析,应该可以触及文章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论证思路及文体知识的认知和分析。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认识和分析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议论文写作构思均有推助的功用。

我之后又在同是九年级上册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学习中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上一课的学习中形成的意识、能力和掌握的方法进行了阅读实践,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效果很好,并且逐渐熟练和掌握了这一议论文阅读思维模式,分析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提升。看来,这一方法对于一般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比较适合,同时也可以解决中考议论文阅读时间与理解深度之间的矛盾。

4

第16篇:writingfilm or book 对比性议论文教学设计

Teaching Aims

1. To enable Ss to write an eay in which they compar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expre their opinions.

2.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writing by practicing a paage in English. Analysis on Students’ Learning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students to learn to write a comparative argumentation.There must be many difficult points, as well as many new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master, including the writing structure-how to build the work, and how to word so as to expre different opinion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the introduction of an eay on comparative arguments; 2.writing structure of a comparative argumentation; 3.relavent expreions about expreing opin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the writing structure;

How can students make up arguments for the thesis? ; How can students word to expre opinions? ;

Teaching Methods  discuion, practice and writ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Lead in T: As we know,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us extreme convenience and influence.Especially, with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ma media, we now can have an easy acce to many newly-released movies and series, including lots of those based on literary claics.So have you ever appreciated these masterpieces? ( show pictures on PPT) S: Yes, almost all.T: These are all very popular ones in our daily life.Of course you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m.So what do we mainly get from these films and TV series? S: Feast for eyes……./Easy to get the plot……(more open answers) T: Then, how much do you all know about their original story or even the literary claics? S: Little……./Some……..Step2.Discuion T: Well, let’s have a discuion on Film or book, which do you prefer? And I’ll interview your opinions.You can use these sentences to expre you opinions: I prefer…; I think…is better, because…; I like…best, for…etc.S: (heated discuion) T: interviewing and comments Step3.Analysis of example writing This part is mainly on writing guidance.Step4.Expreions put-in 1.Expreions about leading in the topic-general facts about the subject: Recently our cla had a heated discuion about ....When it comes to…,….

There is much discuion nowadays as to … 2.Arguments for the thesis: Some are in favor of ...; Some support/prefer to ...; The majority of them think ...; 3.Arguments against the thesis: On the contrary, others are against ...; Others hold the different view that ...; Others hold the view that ...;

4.Finally the conclusion plus the author’s own opinion: Personally, I agree with…; As far as I\'m concerned,…; From my point of view,…; From my perspective; In my opinion,…Thus, a good argument could be made for either.As for me, however, I definitely prefer to…;

Step5.Example Put-out(略) Step6.Conclusion of the writing stucture Para1.Topic (+transitional sentence) Para 2.opinion1

reason1:

reason2

further detail Para 3.opinion2

reason 1

reason2

further detail

Para 4.Conclusion and author\'s own opinion Step7.Aignment Students should write a comparative argumentation on Whether students can use the mobile phone in the school? Teaching Design 1.Lead in with the topic of module 6-the Internet, which people have an easy acce to, as a result of which, with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ma media, people now can have an easy acce to many newly-released movies and series, including lots of those based on literary claics.(show pictures of movies and then books); 2.Students discu about their opinions on the topic Film or book, which do you prefer? 3.Present a case writing on the topic, helping students to build a writing structure and learn some relevant expreions; 4.Draw a conclusion on a comparative argumentation writing-the universal formwork; 5.Aignment of a similar writing.

第17篇:如何写好议论文分论点》教学设计

《如何写好议论文分论点》教学设计

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余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出议论文的分论点。

2、能力目标: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三段式写作结构,逐步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慢慢不再惧怕写议论文,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议论写作的三段式结构,写好分论点。

难点:在实际写作中,有条理地运用好三段式结构模式,紧扣中心论点。

三、教学用具

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本次作文教学,其目的是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不会写分论点和存在的结构问题进行指导,但学生对作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教学感到枯燥无味,所以采用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整理并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相互启发,开阔视野,加深理解。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导入: 师:上次布置作文时同学唉声又叹气,人人嚷着不会写,可老师看了大家的作文,那些愁眉苦脸的同学也没有写跑题嘛,我老怀安慰啦。但是老师想让大家写得再好一点,起码要像一篇正儿八经的议论文啊(笑)。所以今天我们这堂课针对这次作文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设计意图:导入课题,并且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意图。)

(二)回顾知识

1、还记得上次作文课老师讲的议论文写作的三段式结构吗?找一位同学回顾。

2、写作文时我要求要按照三段式来写,你们都按要求进行了吗?没有这样写的同学,原因是什么?你们说一说。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

1、回顾前面的知识,加深印象;

2、了解学生写三段式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三)方法指导

1、师:怎么写分论点呢?这是很多同学苦恼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围绕你们写好的中心论点,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根据问题找2-3个答案,每一个答案就可以写成一个分论点。

我举一个例子:上次作文的话题是“担当”和“真诚”。有一位同学选择了“担当”这个话题,他在第一段中写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只有勇于担当重任,才有可能走向成功。”那我们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只有勇于担当重任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然后在草稿纸上写下2至3个答案,每个答案为一个分论点。

这位同学这样写分论点的:勇于担当重任,于己于国善莫大焉。就没有第二点了,该同学只写了这一点。

【思考】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怎么来写分论点?你试着写两个分论点。

【提示】分论点一定要围绕中心论点。紧扣担当重任和走向成功的关联。 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根据学生的答案及时给予肯定。

【示范】我们可以这样写:①勇于担当重任,不在困难和失败面前裹足不前,必能奠定成功的基石。②勇于担当重任,为社会、国家尽一份绵力,必能最终走向成功。

2、写出分论点以后怎么办呢?你不能只写分论点这一句话啊,也不能写点论据就了事。一般来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写: 分论点+论据+分析

【提示】①写论据以及在进行分析、议论时都要紧扣分论点。②一定要进行分析、议论,不能只写一段材料。

【思考】以刚才的论点为例,你可以写哪些恰当的论据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示范】勇于担当重任,为社会、国家尽一份绵力,必能最终走向成功。(先写

分论点)。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界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获得了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着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精神贯注,猛力向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为国家振兴民族、发展的宏伟理想,走向成功。

【分析】刚才出示的这一段内容里,“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界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获得了国家奖励,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着自己。”这一部分是论据,紧扣住论点中的三个关键词“担当责任”、“为国尽力”“走向成功”。写完论据后没有结束,而是联系自己进行议论,这就是老师讲的写完论据后要进行分析、议论。 (设计意图:掌握怎么写分论点的方法)

(四)能力提升,作文实例

1、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同学的作文片断,话题“真诚”。标题:《世界需要你》。中心论点:真诚,世界需要你。我们以第四段为例来看看。

(出示ppt)作文片段:真诚是桥梁。生活在如今的世界里,友谊十分重要。各种各样的人们成千上万,但真正的朋友谁有几个,交到真正的朋友,前提做到真诚。不要看不起它,它是一座桥梁,可以沟通彼岸的朋友和你。你做得越好,你就越会有收获,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它可能是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所以,真诚是一座不可小视的天桥。

2、师:“它是一座桥梁,可以沟通彼岸的朋友和你。你做得越好,你就越会有收获,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它可能是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的桥梁。”这两句其实就是在讲为什么世界需要真诚。如果按照我们今天讲的格式来为他改一改,你们试着改一下。

3、学生思考并动笔练一练。

找一位学生读自己改写的段落,教师简单评论。

4、【示范】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分成两个分论点:①它是一座桥梁,让友

谊长久。②你做得越好,你就越会有收获,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它可能是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修改之后:我们需要真诚,因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可以让友谊长久。(先写出分论点)。在你遇到困难时正是朋友向你伸出援手,在你伤心难过时正是朋友给你抚慰。《韩诗外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引用名言)。诚然要获得一份真挚的友谊,就离不开真诚这一要素。友谊就像美丽但柔弱的花朵,让人心生向往,但随便对待就会使它衰败。(分析)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本来讲解,学生的兴趣较浓。)

七、总结

今天这堂课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领会分论点的写法?平常我们都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写一篇好作文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上作文课时大家要做好笔记,课后去把握要点,多去揣摩、领悟优秀作文,多思、多看、多练,这样的话,相信大家能够把议论文写好,要有信心。

第18篇:议论文并列式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议论文并列式结构教学设计 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分论点式并列结构

2.熟练掌握议论文分论点式并列结构的写法 【教学方式】 多媒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美文导入 做人的规则

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无数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鲁迅自小便于三味书屋一起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的大转折---弃医从文,他也没有遇到转行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最终的王者。

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真实。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得品茗的人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香甜。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敬仰;雷锋以“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不已。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走的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茗,清香四溢。

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本文在结构上有何亮点?

「简评」这是一篇结构规范的议论文。整篇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本论部分又设置了三个分论点“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层层论证了中心论点“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呈现出并列式结构。整篇文章结构严密,层次分明,脉络清楚。

二、并列式结构模式:

(一)分论点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100字)

论证分论点1+论据(事例)+分析论证(15+150+50字) 本论论证分论点2+论据(事例)+分析论证(15+150+50字) 论证分论点3+论据(事例)+分析论证(15+150+50字)

结论(照应全文)(100字) 论据式

1.起兴,引入中心论点(100字)

2.论据一(150字)+分析论证(50字) 3.论据二(150字)+分析论证(50字) 4.论据三(150字)+分析论证(50字) 5.结尾(100字,照应全文)

三、定义

并列式分论点展开法,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角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这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即为并列关系。

第一种是分论点并列式。即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

第二种是论据并列式。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四、构思并列式分论点的角度

1、概念分析法:“是什么”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3、条件分析法:“怎么办” 方法一:概念分析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中心论点里关键概念的内涵,提炼分论点。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理想”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理想是奋斗的起点。②理想是奋斗的目标。③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2、除此,还能从其外延而述。如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方法二:因果分析法

从“为什么”的角度,对中心论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炼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构成因果关系。多用“可以”、“使”、“让”“能”等词。

如《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以激发人的斗志。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毅力。③贫困可以催生人的潜力。 方法三:条件分析法

从“怎么办”的角度,以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来设立分论点。多用“要”、“需要”等词。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清逸之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具一种坚守之志。 牛刀小试:

以“读书”为话题(2010年江苏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分别拟写三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读书乐 是什么?

1、读书乐在它是个人成长的必需;

2、读书乐在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读书乐在它是民族繁荣的保证。为什么?

1、读书可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

2、读书可开拓视野,丰富情感,二乐;

3、读书可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三乐。怎么办?

1、读书要有明确目的;

2、读书要有良好方法;

3、读书要服务于社会。注意:

1、并列的内容要各自独立,并列平行,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且围绕一个中心。

2、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方面,且分类标准要清晰一致,要么都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要么都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切忌角度不一。

3、分论点要单独成段,语言要精练,最好控制在十五个字左右。

4、分论点句式要一致,能够构成排比句或准排比句。

5、分论点的表达要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即关键词一定要出现在分论点上,以保证不跑调。强化训练:以“沉稳”为话题(2010年江苏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分别拟写三个分论点。 中心观点:沉稳十分重要。

1.是什么?

2.为什么? 沉稳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沉稳使人冷静机智。 沉稳是一种临危受命的机智。沉稳使人度过困境。 沉稳是一种百炼成钢的坚毅。沉稳使人实现壮志。 3.怎么样?

沉稳从磨难而来。沉稳从积累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点评:本文的“说理”非常成功。原因有:一是作者客观、冷静而又饱含感情地分析了美貌、机敏、金钱等失去了诚信后的“危机”,显得全面而科学;二是用散文或诗一般的语言说理,显得活泼生动,具有可读性,富有吸引力;三是说理不矫揉造作,不生硬牵强,如谈话一般,娓娓道来,显得朴实亲切。另外,本文并列式结构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附:一般可套用模式:模式二:

模式一„„是„„的前提„„是„„的根本„„是„„的奠基石 „„是„„的保证„„是„„的关键„„是„„的催化剂 „„是„„的基础„„是„„的源泉

第19篇:议论文《让事实说话》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平时阅读和观察生活时,要用心积累一些有用的事例,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为写作议论文运用事例论据有选择的余地。

2、在写作议论文运用事例论据时,要注意事实的正确性和代表性,注意叙述事例的恰当和叙议的结合。

教学重点:

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写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说是论点正确,议论合乎情理;有据说是有事实和道理的根据,今天我们就来进行

有理有据的训练,学会要用事实说话进行议论文写作。

二、先请学生阅读三篇片断作文,再思考哪个片断在运用事例论据方面有明显毛病,并加以修改。

1.参见第四册语文课本P138;

2.阅读后单独思考,在课本上做题;

3.小组交换意见;

4.教师抽签,统一意见:

例文②:举哥哥教错弟弟一个字的例子,不能来证明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例文③:论点和论据不能互相吻合,可以把论点改为谦虚是可贵的品质。

三、看例文

(一)《学习语文要下苦工夫》,思考:

1.这篇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论点的?

2.对鲁迅、马克思、毛主席三个事例的排列次序,你有什么看法?

四、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归纳。

五、看例文

(二)《勤能补拙》,思考:

1.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写这篇文章的?

2.提出了什么论点,又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论点?

3.你认为这篇文章运用事例论据有什么特点?想想本文有什么不足之处?

六、学生集体评议。

七、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参考题目:

1.从滴水穿石想到的

2.成功来自勤奋

3.有志者事竞成

4.失败是成功之母

附:板书设计:

让事实说话

有理--论点正确

有据--有事实和道理的根据

第20篇:议论文快写法训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适应应试作文要求,加快议论文的写作速度,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进行明结构写作单项训练,以课文、例文的分析为范例,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构思,加快作文速度。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次作文指导的目的。

二、解说“明结构”的含义,帮助学生梳理好议论文快速进行构思示意图。(三段式图形)板书设计)

开头——一般是先提出问题,交代说明“提出论点的原因、由来。这一部分要说清这篇文章所说的“是什么”。要求短小精悍,点到为止。

中间——

主要是“分析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这一部分要说清楚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讲。要求内容充实、丰富、理据俱全。

结尾——“解决问题”的部分。或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二者兼顾。这一部分主要是告诉人们“怎么办”,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三、举《谈骨气》为例,说明怎样快写议论文。(师生共同分析)

第一部分:

引论,点明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孟子的话为论据,释题——大丈夫就是有骨气。

第二部分:

本论,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应具体分析。然后列举三例:文天祥的《正气歌》;“嗟!来食。”——穷人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对敌人的手抢“拍案而起”,例证法论证清楚。

第三部分:

结论——解决问题。孟子的话在今天仍有意义。

四、发放范文《说“俭”》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本文的结构(运用三段式图形),教师明确。

五、写作训练(要求先用三段式图形列出写作本文的结构,再写作)要求(略)(一课时)

六、作业布置:

题目:A、《有志者,事竟成》 B、《要学会自律》

议论文教学设计
《议论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