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分橘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9 08:34:3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分橘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ao);读写“读书”等词语。

2、会写“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桔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把排列混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理解为什么没一个人吃桔子为什么只吃了一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全部生字,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理解“桔子、枝头、灯笼、挂满、每”的意思,认识火字旁。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小时候分桔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前一课,我们学毛主席在延安看戏时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另一位革命领袖小时候的故事。(出示投影)

1、出示课题。问:你喜欢吃桔子吗?为什么?

桔子的味美,人人都喜欢吃,而在水果品种不够丰富的过去,它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食物。很多小孩从桔子还未成熟时,就盼着吃桔子。

2、读题设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分桔子?把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听后说说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简介的生平。(出示的像)。

三、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一想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标上段落号。

3、学习田字格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一记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正音:分、岁:前鼻音;朱、枝、惹:翘舌音;灯、笼:后鼻音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重点分析:

读:左右结构,右上一个十,右下是个”买”。

笼:下面半个不要忘了一撇。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右”。

3、课文共有几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分桔子的事。

五、指导书写:

朱:独体字,第四画是竖,不是竖钩。

岁:上宽下窄。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回答课后问题,按提示分析句子。

3、了解小时候是一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复习新偏旁:火字旁。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讲解有关私塾的情况。

在朱老师家里读书的时候,朱老师觉得创个怎样的孩子?齐读第四段。

朱老师为什么夸少奇是个好孩子?课文的哪几段告诉了我闪?(

2、3段。

2、重点学习

2、3段。

1、女生读第二段,问:这段有几句话?

A、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桔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1)这句话中,写季节的词是()。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秋季是桔子成熟的季节。

(2)写桔子长在什么地方的词是()。这里的“挂”字我们可以换个什么字,意思不变?课文为什么不用“长”,而用“挂”。看图理解。(因为桔子成熟了,沉甸甸的,挂了下来,所以用“挂”。)

(3)写桔子颜色的词是()。理解“黄澄澄”的意思。(金黄色,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可出示实物。

(4)写桔子样子的词是()。句子中把桔子比作什么?再看图说说为什么把桔子比作小灯笼?(从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形状,挂在枝头的样子几方面来说。)

B、这句话写出桔子成熟的时间,把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和样子写得很美,所以说,真惹人爱,你觉得该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

C、这么惹人爱的桔子,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三句,说说“从来”是什么意思?板书:从来没摘

你从这里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我觉得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因为这么惹人爱的桔子,他从来没有摘过一个。)

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2、得到了朱老师什么机关报奖励?(教师画三个桔子)

朱老师为什么要奖励他三个大桔子。

得到了三个大桔子,他是怎样做的?(男生齐读第三段。)

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分桔子的?用“——”划出来。轻声朗读,读后回答。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的说他没有一个人吃。

二、三两句具体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分的,把第一句写具体了。(分句读第三段。)

3、三个大桔子明明是奖给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这么好的桔子,他为什么不一个人吃,自己只有两瓣,还要分一瓣给后进来的同学,他是怎样想的?你觉得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4、朱老师知道了,知道了什么?

5、为什么朱老师夸他是个好孩子?读出夸奖的语气。

三、小结:把老师奖给他的三个大桔子分给同学吃,有快乐与别人分享,所以,朱老师知道了,高兴地夸他是个好孩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课后第二题,按课文填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理词语:连成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4、总结深化全文,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后第2题,比一比,再组词。

3、听写生字词语。

二、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课文。

三、总结深化:

1、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2、把桔子分给同学吃,是他不喜欢吃桔子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我们要向学习什么?

四、行为训练指导。说说你能做到有快乐与别人分享、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五、作业 指导:

1、课后第三题,回答问题,再写下来。

补充:你8岁的时候,在哪里读书?

2、整理句子。

朱老师三个有一天大桔子奖给

桔子秋天枝头黄澄澄的挂在

3、课后第三题,读读句子。

五、板书设计

推荐第2篇:关于分橘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少奇的生平(少奇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习2。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

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习。

(1)少奇在哪里读书?少奇在()

(2)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少奇()

2、朱老师是怎么夸少奇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少奇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

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习

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少奇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少奇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 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习: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 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少奇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少奇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 少奇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 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少奇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 少奇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少奇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

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

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suì yuè dú shū zhī tōu dēng lóng rě rén ài wū li měi rén

( ) ( ) ( ) ( ) ( ) ( ) ( )

2、朗读课后练习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少奇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少奇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少奇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

2、

4、6题。

附板书: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 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 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 与别人同享

推荐第3篇:《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一课是新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算理,经过反复揣摩,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进而理解算理。

课堂伊始,我采用大屏幕呈现了本课的情境图,在学生进行了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之后,我抛出了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48?=。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巡视,我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做了展示。

(1)画小棒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法,通过比较,学生确立了较为合理的操作方法:先分整捆的,再把剩下的整捆的拆分开后和单根的合起来再进行分配。在这里,我也要向教材编委组提出一点我的想法,教材中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直接出示了单根的十八根小棒,没有体现出分完整捆小棒后剩下那一捆小棒的拆分过程,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理解,是否能将拆分剩下那一捆小棒的过程画的再完整一些呢?

(2)画表格

学生已有了学习乘法的经验,所以很自然的将画乘法表格的思想转移到除法算式中来,但在拆分被除数48时又产生了分歧,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把48拆分成40和8,然后分别去除以3,但在这里,3却不能够被40整除。通过和拆分小棒的过程联系以后,学生理解到要从40中拿出来10,把48分成30和18,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列竖式

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的学习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48?的竖式计算。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说清楚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每一步的算理上,边操作边讲解,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合理的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推荐第4篇:《分橘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分橘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简析: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分橘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本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刘少奇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刘少奇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习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刘少奇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刘少奇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习第1小节时,通过对刘少奇的生平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习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分橘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刘少奇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习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刘少奇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刘少奇优秀品质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à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

1、

2、4段,知道刘少奇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shào

出示:刘少奇。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刘少奇照片,简介刘少奇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习课文第

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刘少奇的年龄,刘少奇读书的地方。原来

推荐第5篇:《分橘子》说课稿

《分橘子》说课稿

彬县炭店九年制学校 席相彬

一、说教材

《分橘子》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又完全不同于表内除法的笔算,它是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在竖式计算的写法和算理及基本运算思路的教学。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和算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知道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对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说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会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

四、说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难点:通过分橘子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说教法学法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这样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是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2.加强观察、动手操作的教学。尽管教材没有概括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的计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解释—归纳—应用—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独立思考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又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而归纳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算理。

六、说流程

本节课先复习了除法竖式计算,接着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氛围。

在学生遇到14/4=?的问题时,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即我所归纳的“一商”、“二乘”、“三减”的步骤,为学生解决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问题,最后通过练习比较得出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算理。

巩固练习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算理。

推荐第6篇:12《分橘子》教学教案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刘少奇的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习2。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

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习。

(1)刘少奇在哪里读书?刘少奇在()

(2)刘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刘少奇()

2、朱老师是怎么夸刘少奇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刘少奇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

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习

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刘少奇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刘少奇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 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习: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 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刘少奇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刘少奇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 刘少奇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 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刘少奇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 刘少奇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刘少奇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suì yuè dú shū zhī tōu dēng lóng rě rén ài wū li měi rén

( ) ( ) ( ) ( ) ( ) ( ) ( )

2、朗读课后练习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刘少奇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刘少奇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刘少奇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4、6题。

附板书: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

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

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

与别人同享

推荐第7篇:《分橘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刘少奇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刘少奇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习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刘少奇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刘少奇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习第1小节时,通过对刘少奇的生平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习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刘少奇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习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刘少奇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刘少奇优秀品质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à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

1、

2、4段,知道刘少奇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shào

出示:刘少奇。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刘少奇照片,简介刘少奇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习课文第

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刘少奇的年龄,刘少奇读书的地方。原来孩子们不是到学校读书,而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的。)

2、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回答这些问题。

出示:(1)刘少奇在哪里读书?

(2)刘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指名回答。

3、朱老师是怎么评价刘少奇的?从课文的哪一节看出来?(第4小节)

出示: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2段。

1、朱老师夸奖刘少奇是个好孩子,那刘少奇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学学课文的第2小节。

自由读该段,同桌讨论,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从哪里看出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出示句子:刘少奇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3、看看橘子生长的地方(朱老师的房前)橘子就长在朱老师的房前,刘少奇却从来不摘。是橘子不可爱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出橘子是很可爱的?(讨论,交流)

(1)黄澄澄。这是橘子的颜色。(看图,黄澄澄的橘子)这黄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时间是--秋天。看图体会橘子的可爱。

(2)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

为什么说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看图,挂满橘子的橘子树)体会\"像一盏盏小灯笼\",并理解\"挂在枝头\"。

(3)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出橘子是可爱的,用句子中的词说,就是--真惹人爱。

这么可爱的橘子,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谁能换种说法?句式练习:

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4、橘子这么惹人爱,刘少奇却从来没摘过一个,是他不爱吃橘子吗?那是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刘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5、学到这里,你知道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刘少奇了吗?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说说。

谁能把朱老师的话说得具体些?

出示:朱老师高兴地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注意语气)

六、复习巩固。

1、因为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朱老师要夸奖他。可是朱老师夸奖他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2、读读这几小节中出现过的生字,说说怎么记。

重点:惹:上中下结构,下面是\"心\"。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课后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朱老师的()有棵橘子树。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在枝头,像一盏盏(),真()爱。

填写,校对。

板书设计: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004-03-20]

推荐第8篇:感知橘子教学设计

“感知桔子”教学设计 莆田逸夫实验小学

张萍

教学目标:

1、以桔子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感官全方位感知事物的方法。

2、在感知训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感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全面、细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感知桔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全面、细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感知汇报。

1、生汇报一下今天你运用感知工具感知到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前测。

1、回顾一下,对于物,我们可以写它的哪些内容?(形状大小

内外构造

声色气味

软硬粗细

质地来源

功能作用等)

2、揭示这节课要感知的物是桔子。

3、让学生认真感知自己带来的桔子,并对它进行描述。(时间3分钟)

4、抽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朗读。

5、评价:两位同学的作品中,哪些部分写得精彩?运用了哪些感官工具?

三、训练。

1、引导学生逐一运用感知的工具——眼、耳、口、鼻、手、换时、换情、换位来感知桔子。

(1)、视觉:你看到了什么?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听觉:你听到了它的声音吗?是怎样的,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像什么?猜猜它会对你说些什么?

(3)、嗅觉:闻一闻,它有什么气味?让你想到什么?你喜欢吗,为什么?

(4)、触觉:摸摸它,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2、总结归纳:

写作时,我们要综合运用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来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后测。

让学生运用全方位感知事物的方法,再次对桔子进行感知,并进行写作。(时间20分钟)

二、交流、评价。

1、再次抽取学生的作品朗读,与前测的品进行比较。

2、让学生进行评议:作品好在哪里?运用了哪些感官,如何进行感知的?

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

4、小组内进行互评。

三、说体会。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总结。

推荐第9篇:观《分橘子》案例有感

观《分橘子》案例有感

沧县杜生镇王会头小学杜玉虎

看完“案例展示”《分橘子》后,其中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理过程中自己动手实践探究,边记录重视分的过程这一环节对我最有启发。

因为

1、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实践探究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实践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探究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长期的动手实践探究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

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实践探究。这样经过长期地实践探究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动手实践探究,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探究出真知,动手实践探究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推荐第10篇:《好吃的橘子》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吃的橘子》

授课老师:莫海燕

活动目标: 1. 2. 3.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 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欲望,知道水果好吃而且有营养。

重点: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了解吃水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活动准备;橘子,盘子,图片:蛋糕,罐头,果冻,糖果 活动过程: 一. 音乐导入

师幼共同跳《两只老虎》的舞蹈热身。

二.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来认识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1。教师出示橘子,让幼儿观察。师:小朋友们爱吃橘子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摸上去什么感觉?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

2.师小结:橘子是扁扁的,像一个小球,有的橘子是绿色的,有的橘子是黄色的,摸起来滑滑的,闻起来香香的。 三.鼓励幼儿多吃水果利于我们的健康。

师:橘子很好吃,那我们小朋友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果好吃呢? 幼:香蕉,苹果,葡萄,西瓜。。。。。。

师:那你们能告诉我们吃了这些水果对我们身体怎么样? 幼:营养

师小结:水果含有很多的维生素C,水果不仅好吃,而且水果帮助我们身体的消化,多吃水果,我们的脸就会美美的,总之多吃水果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了解橘子皮和橘子肉的能制做出什么物品。

1.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了解下橘子除了可以吃,还可以做成什么呢?幼儿自由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

2.教师一一出示图片(蛋糕,罐头,果冻,糖果)告诉幼儿橘子可以做成橘子皮,而橘子肉可以做成橘子汁,橘子蛋糕,橘子罐头,橘子果冻,橘子。让两三个幼儿上讲台来说说橘子能制做出什么物品?(鼓励幼儿敢说,多说,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 五.品尝橘子

教师给幼儿吃橘子,鼓励幼儿吃完谈谈橘子味道如何。 六.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剥橘子给爸爸妈妈吃,然后让爸爸妈妈谈谈橘子的味道。

第11篇: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4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授课情况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橘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橘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橘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篇2:橘子宝宝课后反思

《橘子宝宝来做客》课后反思 户远寨小学幼儿园 唐秀梅

《橘子宝宝来做客》是一节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本节活动主要让幼儿了解了橘子的基本特征,知道了橘子形状是圆的、颜色是橙色、皮是粗糙的、捏起来软的、闻起来很清香、吃起来酸酸甜甜。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学会正确剥橘子的方法并乐意与同伴分享。在进行完本节活动后,通过杨晓坤等老师的分析指导和建议,我的反思如下:

一、反思情境创设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创设情境应以丰富多样、简单有趣为主,能 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本节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本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简单有趣,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但过于单一,在活动前应准备的更加充分,创设更加丰富多样些。

二、反思上课效果

在本节活动的开始部课上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孩子们情绪很高昂 ,对于小橘子宝宝的出现兴趣颇浓,但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太过于注重结果,所以导致教师一直在说,给孩子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太少了,导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整节课体现教师的地方比较多,而没有突出最主要的孩子。

三、反思教法学法

本节课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观察 时重要的不是“观察”,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学会怎样观察,知道正确的观察顺序,要从表及里的进行对橘子的观察。在与幼儿谈话时要注意不怕幼儿出错,重点是让幼儿多表达、多说,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大胆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不要急于要结果,要注重动手操作的过程。再有就是整节活动调理不是很清晰,应以小橘子宝宝为线索让橘子宝宝的角色贯穿始终,让整节课调理更清晰,更连贯一些。

四、反思疏漏之处

回想在本节教育活动中有很多疏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在教师小 结上的疏漏,在进行活动时幼儿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小结一个,没有总结性的小结,导致本节课的调理变得比较乱不清晰。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前,我会从以上几个角度多进行分析思考,课后多反思,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每一节活动课认认真真的上好。篇3:《认识桔子》课后反思

《认识桔子》课后反思

《认识桔子》课后反思

幼儿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桔子,有的家长还会带自己的孩子到东山、西山去摘桔子。小朋友经常吃桔子,但很多时候是家长剥好了给他们吃。他们很少自己动手。也很少会去观察桔子的形状、颜色等。所以在小班上学期“秋叶飘”这个主题中安排这样一个活动就是源于孩子的需要。认识桔子就是一个激发孩子探究兴趣的活动,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孩子对身边事物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小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小小手触摸生活中的事物,用小嘴巴来尝一尝、说一说这些事物的特征等。

上完认识桔子这个科学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材料投放要恰当

对于科学活动来说,选材非常重要。在认识桔子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桔红色的、大

的、小的、有子的、无子的桔子,带叶子的桔子。这样便于幼儿在探索时发现桔子基本特征:形状是圆圆的,像个球。有大的,有小的。桔子的柄是短短的、小小的,它的皮有桔红色的。摸起来滑滑的,轻轻地压一压、捏一捏是软软的。活动过后我感觉最好不要把带叶子的桔子放在里面。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发现桔子的主要的基本特征。

二、导入活动要简单

在这个活动中,通过与幼儿谈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吃过一种水果桔子,那你知道桔子长在哪里吗?再出示桔子树的图片。并追问桔子没有成熟之前是什么颜色?幼儿讲述没有成熟的时候桔子的皮是绿色的,渐渐地桔子的皮开始变黄了,等到桔子皮全都变成橙色时我们就可以把它摘下来了。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桔子的生长过程的意图是比较好的,但小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小班的集体活动我们就安排15分钟时间,所以“认识桔子”生长过的环节可以放到课前或课后的延伸环节中去。直接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好吃的水果,你们猜是什么?”直接出示桔子,这样整个活动的时间就紧凑了许多。

三、指导过程要适宜 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桔子的颜色、外形等基本特征的这个环节。我先讲了自

主探索的要求:请你拿一个桔子,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桔子是什么样的?交待完要求后,让幼儿自己运用多种感官来发现桔子的秘密。活动后,我觉得可以让幼儿手中拿着桔子,然后老师来到幼儿们的中间通过动作与幼儿一起互动,让幼儿知道如何进入探索桔子秘密的一种情境中。在引导幼儿观察桔子的里面是什么样的这个环节

中,参加“桔子研讨课”的老师,有的是让幼儿自己剥掉桔子皮后进行观察,有的教师是事先拨好一个桔子,直接让幼儿观察。活动后,张园长让我们围绕观察桔子的里面这个环节,哪一种做法更适合小班的幼儿。通过讨论,我们感觉第二种做法比较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而在引导幼儿剥桔子的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剥桔子,可以在肚脐眼的地方扣一个洞再剥,可以从桔子的柄的地翻开始剥,可以从桔子的中间开始剥,允许幼儿有多种剥桔子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鼓励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篇4:好吃的桔子活动反思赵美美

《好吃的桔子》活动反思

区幼儿园 赵美美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多出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因此,我们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而且通过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育,即把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又把生活当成教育途径。因此我把桔子作为活动的内容。我班幼儿刚入园一个多月,孩子年龄偏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桔子,进行探索,活动始终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教孩子从外到里的感知,以玩桔子——剥桔子——尝桔子——榨桔汁为主线展开活动,使幼儿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了解桔子的特点,活动将语言、科学等领域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一、充满情趣

“以情激趣、以趣激情”是本节活动的特点之一。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各种有趣的游戏,使幼儿在猜猜、玩玩、吃吃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使整个活动显得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二、充分探索 小班幼儿的学习思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充分探索,以玩桔子、剥桔子、尝桔子、榨桔子为主线展开活动,使幼儿在探索中不知不觉的了解了桔子的特性。

三、有机融合

我积极启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将语言、科学等领域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一次试教活动,我取得一些进步,同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在让幼儿尝试剥桔子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多进行观察,多交流,幼儿在其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会更多,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重要性,在我们实施的许多教育活动不应是封闭、说教式,多信任孩子,多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篇5:小班主题活动《苹果和橘子》反思 小班主题活动《苹果和橘子》反思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科学教育活动?

《苹果和橘子》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的习惯。

2、能够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首先用变魔术的方式出示苹果和橘子,先让用手摸的说出所摸东西的形状和名称,然后出示袋中的物品苹果和橘子,引导幼儿用眼睛看,共同观察桔子与苹果的特征,主要从颜色和形状上观察;第三步请幼儿上来用手指摸一摸苹果与桔子,感知它们的表皮特征,引导幼儿感知光滑和粗糙两个词;第四步将桔子的皮剥开,让幼儿观察桔子的内部结构;第五步进行品尝,辨别味道并交流自己知道的秋天的水果和自己喜欢的水果,说出颜色、味道、形状等。最后进行区角活动将水果图片投放到水果店或美工区,幼儿参与区角游戏。

一、活动成功的地方

1、在本次活动中,结合小班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的特点,我采用摸、观察、品尝的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将幼儿的注意力成功地集中到活动中来。让孩子自己亲历操作得到答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2、在此次活动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以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育内容。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3、在品尝的环节中通过先尝后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4、在最后的交流活动和区角活动中,幼儿积极响应,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每个活动都能使每位幼儿参与近来,使教育活动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二、应改进的地方

1、自己的提问语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在引导幼儿认识表皮时提问有点过于急躁,造成了短暂的冷场现象,好在我及时调整,成功的引导幼儿领会了“光滑和粗糙”两个词。这主要源于对小班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及语言表达方式了解不够。

2、在活动的引导语言上还需要再考虑周全一些,这就要在备课中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情况预设到位,使生成更完美。如在品尝环节中精神上的引导不够,使幼儿有点放纵的去吃的感觉。如果我事先可以想到的话,在尝之前给予适宜的引导“慢慢的嚼一嚼、尝一尝、感觉一下味道,说说是什么?”就不会有那一小会的骚动了。

三、感悟:

1、我们只要用心为幼儿去准备,孩子们才能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陶醉在探究体验带来的愉悦中,能力在玩耍中得到提高,思维在活动里得到拓展。这是教师辛勤付出最辛慰的回报。

2、只要教师心中有教育的大目标,眼中有孩子,任何教育活动都会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第12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橘子》

看完“案例展示”《分橘子》后,文中动手操作环节对我最有启发。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分数目较大的物品,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第13篇: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分橘子教案

分橘子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

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1

6 „„每人共分到16个

8 3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8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 0

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第14篇:《分糖果》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研究方法的能力。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糖果若干、小圆片、豆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促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大家有兴趣吗?

二、摆一摆,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一:每小组5人,有20块糖果,每个小朋友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方法多的给予奖励糖果。

(1)学生动手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2)小组汇报摆的方法,进行奖励。

动手实践二:规则 让学生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表糖果,动手分分看。

(1)分小组交流分的方法,并填写第36面表格。

(2)集体交流、反馈。

(3)在全班操作的基础上,指名拿老师的教具上台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有没有分完了?

三、拓展数据,巩固提高。

活动实践

三、(完成第37页小组活动)

(1)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2)请个别小组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3)集体交流,讨论分法,说说有没有分完。

一、开放性练习。(完成第37页数学游戏)

活动实践四:(1)师说明游戏规则。

(2)拿出准备好的豆子进行游戏活动。

(3)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呢?请你把它写下来,好吗?

教学反思:

第15篇: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

———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透彻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用具: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有40块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2、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设计理念:在这里设计两道新课前的热身题,既可以复习“平均分”的概念以及除法的意义,更是为稍后的新课作出了铺垫及增加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

二、探索新知:

1、故事引入:(配情境图)

两只小猴子到山上玩耍,突然间它们发现了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桃树、桃子图),于是它们可高兴了,你一个我一个地摘了好多。它们吃得好饱啊!等到天黑了,要回家了,它们才发现面临着一个难题(课件出示4筐桃子及8个桃子):桃子是大家摘的,怎么分才公平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

2、师:所以现在这两只小猴子面临难题是——“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课件出示例题)

生齐读题目。

3、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除法算式。

设计理念: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我把教材主题图创编成小猴分桃子的故事,用小动物作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当中。

4、师:桃子太大了,也太多了,我们不方便拿到教室里来分。那怎么办呀?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如我们用48根小棒来代替48个桃子,小棒10根1捆,一捆就相当于1篮桃子,那么4篮桃子我们就用4捆小棒表示,另外8个桃子就用8根小棒表示,你们说可

以吗?

现在你们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假设你们就是这两只猴子,要把这4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才最快?你们会分吗?分分看! (1)学生独立尝试分。

(2)学生台前展演并说说分法。(师说清楚要求:坐端正,看仔细。)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看清楚他(她)是怎么分了吗?这种分法快吗?

(3)再来看看老师的分法。 (课件演示桃子的分法) (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把刚才那位同学分法的算理说一说好吗?刚才他是先分什么?(生:4捆)4捆表示多少?(生:40根)平均分成几份?(生:两份)所以应该怎么列式?

边说师配合板演: 40 ÷ 2 = 20,

8 ÷ 2 = 4, 20 + 4 = 24。

师指明:其实这就是第一单元学习过的除法的分步口算方法。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充分体现出其主体作用。学生列出算式以后,我并不急于让他们马上计算出结果,而先让他们小组合作摆小棒、台前展演并说分法,学生们既巩固了对平均分的理解,更为稍后的除法竖式计算夯实了基础。如此一来,促使他们手脑结合,层层推进,无形中知识的形成更牢固,算理更明晰。

5、学习除法竖式。

(1)师:今天老师教给你们另外一种方法,你们想学吗?那就是用除法竖式来计算:48÷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

(2)学生独立尝试,师巡视。 (3)指名试说。

(4)师板演说算理(结合填空题)。

师:被除数的4在什么位上?(生:十位)表示什么?(生:4个十)

所以老师是这样算的:先算最高位40÷2,商是几个10?(生:2个十) 所以要把2写在什么位上?(生:十位上)…

齐读填空题。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先从十位算起吗?回想一下刚才分小棒,我们先分什么?所以除法的竖式计算跟口算除法的方法一样,也要先从这里的最高位十位算起,然后再算个位。

(5)师:除法的竖式计算也叫笔算除法。你们学会了吗?全班跟着老师尝试齐说算理。

(6)观察、思考并讨论:刚才我们学的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我们在笔算除法时,是先从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讨论后指名答,评议。

师引导总结: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设计理念:鉴于在二年级曾经学过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所以此环节设计的初衷在于先通过尝试放手让学生用除法竖式去计算48÷2,并让学生试说算理。我个人的理解是,尝试教学法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与信心,也更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相信学生,给足学生信心,他们完成得会更好。紧接着我再结合板书阐明算理,让学生的认知有对比、有提升;最后一起总结出计算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迁移规律。

6、课堂练习:

(1)84÷2 =?(齐说)

先算( ),商是( )个10,( )写在( )位上,再算( ),商是( )个1,( )写在( )位上,所以84÷2 最终的结果是( )。

(2)你们真的学会了吗?来试试:

48 ÷ 4 69 ÷ 3 86 ÷ 2 99 ÷ 9 分组独立计算(鼓励做得快的可以多做几道),展示学生的做法,重点叫学生说第一道的算理。(算完后及时反馈学情)

师相机小结:观察这几道题,它们都是先算最高位十位,再算个位。

(3)做个小法官:

师:同学们,会做了还不算最厉害,会判断对错才叫厉害,你们可以吗?

教师出示两道做错的除法竖式,题目略。

(4)速算小能手:(师:我们计算的速度还能再快一些吗?算完自己组的还可以算其他组的,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最多!)

96 ÷ 43 77 ÷ 7 64 ÷ 2 88 ÷ 4 算完后及时反馈学情。

(5)谁平均每天吃得多?你会算吗?

青蛙表哥:呱〃〃我3天吃掉69只害虫。( 生:69÷3 =23(只) ) 青蛙表弟:呱〃〃我4天吃掉84只害虫。( 生:84÷4 =21(只) )

师:谁厉害?(生:青蛙表哥!)老师觉得你们才厉害!因为你们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层层推进,有梯度,对算得快、算得多、算得对的学生予以表扬,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使课堂氛围显得活跃,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间健康的竞争状态。做完练习后适时反馈学情,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控。

7、知识深化: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可以吗?

486 ÷ 2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并集体评价。

(2)师:恭喜这位同学,他做的跟标准答案真的是一模一样,现在他可以做这节课的小老师啦!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8、即时练习:

639÷3= 428÷2=

9、火车3小时行驶了39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设计理念:学生们经过上一个环节的一系列练习,已经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理解得很透彻,此时再抛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生们已经感觉不到学习的困难了,可谓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三、课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困惑吗? 指名说收获或疑问。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数学中、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理念: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教师在此既可以借机引导学生总结、提高,也较全面地了解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6篇: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教学设计

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欣

教学目标:

1、探索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0÷4= 20×4= 24÷2= 60÷3= 13×3= 39÷3= 400÷4= 180÷6= 630÷9= 70×8=

二、探究新知。

(一)例题一

1、出示情境图编题。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出示桃子图)你看到了什么?(48个桃子和两只猴子)看着这幅图你能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

生:有48只猴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 (出示例题)谁知道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24个)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师:他是怎样把4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的?谁能再来说一说?(根

1 据生的回答演示分桃子过程并相应板书。)

师:刚才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就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现在有638个桃子要分给5只猴子,你能口算出结果吗?(学生思考)用口算计算有困难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列竖式)对,那么你们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吗?

2、探究竖式列法。生试算,师巡视。

师:算完的同学可以关心关心同桌,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周围同学研究研究。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算法?请到前面来,(展台展示计算过程)给我们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吧?

师:你们的算法和他的一样吗?还有谁愿意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他俩的分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把40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20个;再把8个桃子也分成两份,每份4个;最后合起来每只猴子能分到24个桃子。和我们刚才的口算过程是不是一样?一共分了几次?(两次)他俩的想法是一样的,这两个竖式的写法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一个是8的位置不变直接除以2,一个把8落下来再计算)。你们觉得哪种写法更能体现出两次分桃子的过程?(XX同学的这种方法能很好的体现出分桃子的过程)

师:对,除法的竖式就应该像他这样列。谁能来说说他是怎样算

2 的?【先写被除数48,写除号,再写除数。先用谁除以2?十位上的4除以2 商上2,写在十位上,2乘2等于4,4减4等于0。这个0写不写?(不写,因为还没有算完。)再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8除以2商上4, 4乘2等于8,8减8等于0。这个0写不写?(写,因为算完了。)】

你们会做了吗?谁能来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3、小练。

师:会了吗?老师要考你一道,现在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在本上列竖式计算,开始。

师:谁来说说计算过程?(课件演示正确答案。) 师:有没有算错的?关心一下你的同桌。谁发现问题了? 师:再看这两道题,谁愿意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完成。(算完后交流答案。有问题要分析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觉得列竖式计算除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①、从高位算起;②、算完一位后要把下一位落下来,一次只能落一位。)

(二)例题二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这幅图有什么变化呢?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出示例题二)在本上计算这道题。

2、交流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3 师:谁听见他刚才是怎样把48平均分成3份的? (课件配合学生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师:这次分桃子和上一次分桃子有什么不同?(这次分桃子40个桃子分成3份有剩余)有剩余应该怎么办?(和剩下的合起来再算)

师:谁能来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板书)你们都做对了吗?有问题要改过来。

3、小练。

师:我们再来做两道题。(课件84÷6 726÷6)谁愿意到黑板上做? 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列竖式计算除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些什么?(①、从高位算起;②、算完一位后要把下一位落下来,一次只能落一位。

3、计算有余数要和下一位合起来再算。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要考考大家了。一起开看一道判断题。(课件)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谁能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师:你们还会改正吗?谁来说说怎么改?(生回答,师课件演示。)

2、竖式计算。

3、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5页,试一试第2题。这道题要让我们干

4 什么?(先提问题,再计算。)老师请同学们在脑子里编题,在本上直接列算式计算。

生计算,师巡视。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计算情况,要先说你提的问题,再说算式。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你们学会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时要从高位算起,用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算完一位后要把下一位落下来,一次只能落一位;计算有余数要和下一位合起来再算。)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7篇:分一分教学设计

分一分

(一) 洪岩小学

甘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下)P53~55《分一分》(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师准备:

正方形、六边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

数学书、橡皮擦、草稿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分一分),那分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分苹果) 这里有几个苹果呀?(4个) 那把四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最公平,最合理?(一人分两个) 你的意思就是说两个人要分的一样多是吗?那这种分法在我们数学里叫什么?(板书:平均分)也就是说,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两个。那现在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呢?(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你会分吗?(会,切开)ppt演示,是这样吗?拿出手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看来,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刚才每人两个我们用2来表示,可是,这一半该怎么来表示呢?(PPT出示)(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复习近平均分)

二、认识二分之一。

1、出示二分之一。

同学们真棒,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古人在分东西的时候也碰到了这样的困难,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吗?你瞧:

他们用一条“—”表示平均分(板书:—) 这个苹果被平均分成几份?(两份) 那我们就在这两横线的下面写上2(板书:2) 那每个人可以分到这样的几份?(一份) 那我们就在这条横线的上面写上1(板书:1)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写出了这个不一样的数,有同学认识它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看来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一半是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一半呢?(也是二分之一)。

同学们,那现在比一比,你觉得是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好,还是分数二分之一表示一半好,看来,有了分数,我们碰到分东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2、涂一涂:

这是苹果的二分之一,我这还带来了一些图形,你能涂出他们的二分之一吗?

先仔细观察观察,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能找到他们的二分之一吗?(可以先画对称轴,然后就可以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

开始吧!为了节省时间,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画斜线的方法去涂。涂好了就坐直。好吗?

汇报:涂好了吗?刚才老师下去看了看,同学们都涂的非常不错。看看,你们都是这样涂的吗?(对于有多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六边形,正方形可以说说有多种涂的方法。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六边形和正方形纸片)为什么这两个正方形涂的方法不同,但都表示的是二分之一呢?(因为他们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的其中的一份)

真棒,这里呀,老师还带来一些图形,你认为这些图形是不是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2,3可以,1和4不行)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 好,同学们,看来呀,不管是一个苹果,一个花瓶,一张脸谱,还是一个六边形,又或者是其他东西,只要把他平均分成

两份,每一份就是他的二分之一。

好,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了,你还想认识更多的分数吗?有没有信心完成下面的任务?

三、折一折,认识其他分数。

1、折一折。

既然你们这么有信心,那就请同学们听好老师的要求吧,能做到吗?

1、请大家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折好了吗?(等同学都折完。

2、把其中的一份画上斜线。开始。

3、涂好了吗?想不想让大家看看你是怎么涂的?好,那你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呢?(1/4) 为什么?(因为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这部分就是整个正方形的1/4) PPT

4、说的真好。好,那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折的吗?把你的作品举起来。(看是否有不同折法,如果没有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哦,这位同学是这样折的,那这样折的也能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5、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涂其中的一份,那都表示的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同学们说的真好。

6、那如果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呢?三份呢?四份全都涂上颜色呢?表示的会是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边涂,边完成课本54页上面的内容。(提一下,一个整体全部涂上颜色可以用1来表示)

7、完成了吗?PPT出示,检查。

8、刚才看了下,涂两份的时候,有同学是这样涂的,有同学是这样涂的,同学们看看,这些都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四分之二除了四分之二,这里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呀?(二分之一)恩,真棒。那涂三份呢,四份呢。其实呀,当一个整体都涂完了,还可以用整体一来表示呢。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不仅涂的好,说的也很漂亮。敢不敢继续接受老师的考验。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1、我喜欢有信心的同学。那么,像刚才我们遇见的1/2,1/4,2/4,3/4,4/4„„都叫做分数,诶,同学们,我这有一个省略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哦,还有很多其他的分数,你能举个例子吗?大胆说,没关系。

2、那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不知道)书上54页有哦,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快,开始。(板书:3/4)

3、

2、1!时间到!谁先来说说看,这条横线叫什么?(分数线) 那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平均分) 嗯!非常棒,同学们能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了,接下来横线下面的4叫什么?(分母) 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那横线上面的3叫什么?(分子) 表示?(取出的份数)真棒!那你们会读这个分数了吗?一起来读读看?(四分之三)(板书四分之三) 先读分母,再读分子。那写的时候呢?有同学观察过老师写吗?先写分数线,可不能写的太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你们会读会写了吗?老师考考你们,老师写一个分数,请你读出它来(板书:2/7),那谁是分子?谁是分母?好,这个难不倒你们,那你们能写出九分之四吗?(请一个学生上来板演,其他学生看仔细,看看他写的顺序,位置正确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归纳回顾

回顾一下,这节课上到这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1、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知道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呢。(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还真厉害,是能说,会写,还能总结。不知道下面的任务能不能难倒同学们呢?有信心吗?)

五、练习巩固

那我们就一起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吧!

第一关,举一反三“我能说”。让学生说一说绳子的1/3表示什么意思。并用分数表示出其余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第二关,“我会填”。(填一填,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填。)

第三关,“我最棒”。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对错,并说出错误的理由(因为没有平均分)。

第四关,认真读题“我第一”。(学生问题不大,要求仔细看题目)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借用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来鼓励一下你们。“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相信只要你们够勤奋,你们都能成为天才。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分数吗?

时间过得真快啊,老师觉得很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谢谢同学们。那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18篇:《分苹果》教学设计

《分苹果》教学设计

徐丽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小狗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活动与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六、设计思路:

本课《分苹果》不是一节新授课,(学生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具有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很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教材及新课程的理念,我以生活为数学教学的基础,创设具有吸引力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自主探究,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果子成熟的季节,看,小刺猬的苹果园大丰收,树上长满了苹果。(呈现小刺猬果树图片)小刺猬高兴极了,请大家数一数告诉老师,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小刺猬把苹果摘下来想分两天吃完,所以要分成两份,请大家帮它想一想可以怎么分?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呈现小刺猬果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创设了故事情境,通过语言铺陈渲染,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并且让学生从小剌猬的角度去分苹果,激发其求知欲,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2.探究新知,体验发现(操作-发现;讨论-归纳) 1)动手操作,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教师先示范一种分法引导学生,“小刺猬是这样分的,一份一个苹果,一份九个苹果,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分法?同桌两位学生一组,可以用小棍代替苹果,帮助小刺猬将苹果分成2份,并讨论有哪几种分法。”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讨论分法。 2)展示结果,板书分法

教师活动:“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是如何分配苹果的?”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操作及分配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板书10的分配表格。

学生活动:上前在黑板上展示分配过程。看老师板书10的分配表格,学生在教材上填写。

3)学习“凑十歌”,加深记忆 教师活动:根据板书的10的分配表格,教授“凑 十歌”,“同学们,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两5相凑就满10。” 学生活动:学习跟读“凑十歌”。 4) 有条理地整理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活动:“看第一种分法,一份9个苹果,一份1个苹果,合起来一共几个苹果?10个。由此老师想到了一个算式:9+1=10,同时还可以写成1+9=10;在看一共是10个苹果,我们第一份分出去1个苹果,还剩多少个苹果?用算式表示:10-1=9,反过来10个苹果,第一份分出去9个,还剩几个苹果?用算式表示:10-9=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列出余下四种分配方式的加减法算式,为了不把算式写全,我们可以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设置问题的引导下共同整理出10的加减法算式。(启发式教学,培同时养学生的有条理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①9+1=10 ②8+2=10 ③7+3=10 ④6+4=10 ⑤5+5=10 1+9=10 2+8=10 3+7=10 4+6=10 10-5=5 10-1=9 10-2=8 10-3=7 10-4=6 10-9=1 10-8=2 10-7=3 10-6=4 (设置意图:教学时,教师没有过多生硬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了 “分苹果”、“分小棒”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每次分几个苹果,先分多少以及有几种分发不做过分规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宽松氛围,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亲历10的加、减法算理。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3.应用拓展,巩固联系

1)连线练习(培养学生解题思路:①先数出每盘樱桃个数,②在旁边标出数字,③从左至右一次找相互匹配的数字完成连线)。

教师活动:下图有9盘樱桃,那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学生完成后订正答案。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完成练习,听老师讲思路,同桌相互订正。 2)计算抢答(课堂中活跃气氛,巩固训练)

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计算完成书上练习,同桌相互订正答案。老师在PPT上播放算式(10以内加减法),学生抢答,进一步进行巩固。 3)爬台阶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借助图片讲故事:有一天机灵狗饿了,到处找东西吃。突然它看到台阶上有一只大老鼠抱着一根骨头,它非常的想吃这根骨头。我们一起帮帮它,看机灵狗现在站在第二节台阶上,它还要走几节台阶才能吃到骨头?

拓展:机灵狗继续爬台阶,它站在五层台阶上,他还要走几节台阶才能吃到骨头? 最后让同桌这样互相提问回答。(让学生看图列出减法算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巩固10的减法。) 4)说一说,填一填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借助图片讲故事:贪吃猫又想吃鱼了,它来到河边钓鱼。请同学认真看图片,告诉老师图片上有什么?(提示:几条鱼?几条红色的鱼?)先让学生填写表格,认真观察图片,把算式和图片情景结合起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观察图片。算式含义:例如“10-8=2”表示河里有10条鱼,小猫钓上来8条,还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有10条鱼,有8条在往左游,还剩2条往右游。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以及计算的练习开阔思维、自主探索,鼓励同学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练习拓展中同时注重学生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乐趣和成功,让学生在意扰未尽的情绪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成就感以及对下次数学课的期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兴趣。)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第19篇:分一分教学设计

分一分

(一)教学设计

灵武市四小 赵敏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体会分数的意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纸片、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除法引入,感知分数

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列式。 9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列式。 师:如何计算?

师:都用除法,其中÷表示什么?(板书:平均分)师:出示一个苹果,说如果要继续分这一个苹果,每人分多少?

师:比较他们的结果,看看有什么不同?引出 “半个”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

【学情预设:在第四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元、角、分与小数,学生有可能会说出0.5,也可能说出„„,对于符合要求的给予肯定】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板书:),它是一个分数(板书:分数)。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节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复习“平均分”,自然引入分数。】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认识1/2

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苹果,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师:为什么用分数它()来表示一半呢?看看刚才这个苹果,每人一半,是这样分吗?(课件出示苹果实物图,先将苹果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份。)该怎么分呢?(从中间分,分出的两份大小相等),也就是平均分。(强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师:想想咱们刚才分苹果的过程,猜一猜,人们为什么会用分数它()来表示一半?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在学生大胆的猜测后说明:——叫作分数线,可以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边的数叫做分母,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边的数叫做分子,1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用()来表示一半。

一半是两份中的一份,所以它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 怎么写呢?先写分数线,在写分母2,最后写分子1。(书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由不平均分与平均分苹果的过程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的意义,然后通过看图观察,动脑思考,大胆猜测,总结归纳等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从而真正感悟分数的意义】

3、提高认识

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4、涂一涂:(1) p53涂一涂。 涂出这些图形的。展示并作交流。 师追问:为什么说涂出的是这些图形的。 (2)、快速判断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追问中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从而更加深刻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

三、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去发现更多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做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开放性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巩固了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

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在

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四、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5、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互评,评选出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奖励一个苹果。提出要求:把苹果和好伙伴共同分享。分一分,看看每人分到它的几分之几。

第20篇:《分香蕉》教学设计

《分香蕉》教学设计

交口县城关小学二年级数学组

主备人: 马彩虹 单元教学内容:

1、除法的意义。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4、“倍”的意义。

5、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一系列的分物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意义,能解决与倍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感受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

1

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如果只是老师一味的去讲解,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自己尝试去解答问题。在前阶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从而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本节课中的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适时点拨,敢于放手,尽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表述出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些什么内容?(平均分) 怎样分才是“平均分”?(每份分得一样多、分得公平) 说得好!那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请看题:

1、补充口诀

二六(

) (

)十二

三六(

) (

)十八

2、填空

6×(

)=24

)×8=24

2×(

)=16

)×4=16

)×5=25

)×9=9

同学们的乘法口诀学得这么好,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但平均分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呢?请看下一题:

3、☆☆☆☆☆☆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得(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设计意图:由练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3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香蕉)

猴子兄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非常棒,所以,猴子妈妈买了它们最喜欢的香蕉回来奖励给它俩。可猴妈妈想:要是把这些香蕉分给猴兄弟分得不公平,这两个调皮鬼准会闹翻天了。所以,猴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帮忙,你愿意吗?(愿意)

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分香蕉”。(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

(1)、从上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呢?

同桌之间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

(2)、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你能否用一个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自由写出来,教师巡视)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2÷2=6(根))

这是一道除法算式,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我们知道乘法算

4

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如乘数、乘号和积;在除法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生试说)

汇报:12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2称为除数,6称为商。(板书)

哪谁能说说算式中的

12、÷、

2、6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小结补充)

小结:被除数12,表示有12根香蕉,÷表示平均分,除数2表示平均分成2份,商6表示每份分得6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试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师给予补充)

现在你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吗?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学们,你会读这个算式了吗?(学生试读)

你会读了吗?试着先写一写,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全班汇报交流。

(3)、体验感悟

这时,猴兄弟俩最好一个朋友来了。猴妈妈建议它俩拿香蕉出来三人平均分着吃,应该怎样分呢?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除法算式是12÷3=4(根)

这里的

12、÷、

3、4又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有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4根。

你能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5

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智慧老人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也想考考大家:如果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呢?生分一分,说一说。

你知道吗,这道题也是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4=3(个)(板书)你会读吗?谁敢来试试?(生读)

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认识吗?(认识)

12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4称为除数,3称为商。

12、

4、3又分别表示什么?

表示有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3个盘子。

说得非常好!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响亮的掌声送给他! 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可以怎么分?请你在小组中商量一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最好。(学生小组讨论,并试着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除法算式是12÷4=3(根)

2: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2根,除法算式是12÷6=2(根)

3: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除法算式是12÷12=1(根)

4:有12根香蕉每2根装一盘,需要6个盘子。除法算式是1

26

÷2=6(个)

5:有12根香蕉每1根装一盘,需要12个盘子。除法算式是12÷1=12(个)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动嘴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并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形(平均除和包含除),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充分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我来考考你们吧!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

生独立完成算式,同桌说一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练一练

2、3题。

3、拓展练习

有一些苹果是十几个,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剩下1个;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剩下1个。想一想,有多少个苹果?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同时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要,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7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认识了除法。

知道除法表示平均分。

……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 ÷ 2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读作:12除以2等于6

作业设计:

1、我会填

(1)算式6÷3=2,读作(

),表示(

(2)算式12÷2=6,读作(

),表示(

2、火眼金睛(对的打√)

(1)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几个?列式:6×3=18(个)

) (2)有8根小木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根? 列式:8÷2=4(根)

) (3)有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可以分几份? 列式:8÷4= 2(份)

( )

8

。。

9

分橘子教学设计
《分橘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