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3 07:37:1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了解三峡: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强调多音字:累

3、指名读课文

4、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三、领略美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三峡秋天的早晨在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2)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 (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

(2)三峡秋天的中午有什么特点?

(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特点。

3、按照前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

4、全班交流。

三、品析美点

1、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写出自己家乡的秋色。

推荐第2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推荐第3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知道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3、我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我能背诵我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五、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六、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推荐第4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文化小学

李楠楠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师:春天来了,又到了旅游的好季节,同学们一定和自己的家人出去过,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看到过哪些美景?请你来说一说。(指2至3名学生说说)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地方都很美。现在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些旅游胜地。(课件出示长城,趵突泉,桂林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 师: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趵突泉是以泉为主的5A级特色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一说到桂林每个人都会想起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不得不使人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师:像这样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我们祖国还有很多,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一起去旅游观光,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画面。(课件出示三峡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生可能答知道)

师:对!这就是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全长193千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四季景色迥异,其秋季的景色最为迷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三峡的秋天。(板书:三峡之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寻找美。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文的同时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我们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读的好,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好,字词障碍扫除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领略三峡秋季的美丽景色。 三.品读课文,领悟美。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师:通过阅读同学们对三峡的秋天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一种美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认真听。(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一种美呢?(随着生答课件出示图片:秋天——成熟的美)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橘柚树 叶子 果实 香味)

(二)学习第2至5自然段。

1.师:作者重点抓住橘柚树的特征突出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美,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具体描写这种美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瞎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2师:谁能说一说?(随着生答教师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3师:三峡的秋天在每个时间段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你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呢?这个时间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指名读) 4师:开始吧!(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探讨得很认真,小组成员合作得很默契。哪个小组同学喜欢早晨的三峡?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明丽。)

师:作者重点抓住了什么景物来描写早晨的三峡的?(橘柚树,露水。)

师:你最喜欢哪个好词?(新鲜明净,绿叶金实) 6.学习第3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新鲜明净,绿叶金实,给人一种明丽的美。那么中午的三峡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热烈)

师:这段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群峰,长江,峭壁。)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生动形象) 师:你还能把它比喻成什么?(一条巨龙。)

师:哪些词最能表现三峡此时的状态?(跳跃,翻滚,呼啸,奔腾,激荡,荡漾。) 7.学习第4自然段。 师: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衬托出此时三峡的热烈气氛,那么下午的三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部分内容?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平静。)

师:哪个句子最能体现此时三峡平静的美(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为什么这样比喻?(中午的长江是奔腾着的,而小溪都是缓缓流淌,这样能突出长江平静的状态)

师:你对“拥”这个字有什么看法?用的恰当吗?(传神地写出影子的动态,准确表达峭壁的高耸) 8学习第5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也不得不感叹三峡的美丽多姿。那么作者眼中夜晚的三峡又会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做精彩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沉沉欲睡,宁静的特点。)

师:作者又着重描写了什么景物?(长江。)

师:你能把描写长江那句话读一读吗?(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表现夜晚的宁静和谐。)

10师:三峡不只是四季景色迥异,就连一天中的景色都是各有千秋啊!现在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再来欣赏一遍三峡一天里不同时间的美景,注意每个时段景色的不同特点。(课件播放配有音乐的三峡景色)

(三)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师:同学们已经感受了三峡不同时间独特的美,那么月光下的三峡又有着怎样的风味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6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配乐朗诵)

2.师: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一说?(指2到3名学生回答) 3.师:是啊!多么迷人的三峡月色啊!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此时的三峡吗?(生答:神秘,美妙,令人陶醉......)

4师:为这么这一天的三峡月夜别有一番风味呢?(生齐答:因为这一天,正是中秋。)

5师:是啊,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因此月夜里的三峡也格外的美丽迷人。课文的结尾即点明了时间,又与前文互相呼应。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喜欢上了三峡的秋天吗?(生答:喜欢)你还想再欣赏一遍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随着音乐再游一遍三峡,同学可以跟着一起朗读。(课件播放配有三峡图片的配乐朗诵。)

2.师:不但我们现代的人喜欢三峡,就连古人也非常的喜欢呢!他们写了很多赞美三峡的诗篇,老师摘录了两首,我们一起来赏读吧!(生配乐读诗文)

五.点睛之笔,热爱美。 师:古人把对三峡的喜爱之情都倾注在了这些诗文当中,本文的作者也是因为对三峡的秋景非常地喜爱,又经历了亲身的游览体验,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美妙的篇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假期多出去走走,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

推荐第5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北师大-六年上

一、教学内容: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教学图片、歌曲《三峡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七、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继续学习课文《三峡之秋》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抓住了文章的结构, 下面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第一部分:三峡之晨

师: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三峡之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师:那么,三峡之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师:三峡之晨美不美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一收歌曲。 师:好啊!你们听„„

师:我们都被这美妙的歌声陶醉了!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三峡之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 第二部分:三峡之午、三峡之夜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同学们就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这段主要描写的景物是长江,文中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读生字:橘(橘树) 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⑴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⑵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⑶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⑷ 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推荐第6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二: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89公里。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放录像,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放三峡风光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真想去游玩一番。

师:不仅是你,连老师也想去游览了。

生二:我觉得三峡的山特别多,特别奇特,每一座都不相同。

师:看来,你对三峡的山印象很深刻。

生三:我觉得三峡的水特别清,特别美。

师:你抓住了水的特点来说,不错。

三、初步感知

师:刚才大家看到,录像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文,读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试着将景物的特点介绍给小组成员;开始自学。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我这儿有一幅画,画了“一线天”。[投影仪显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

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课文中词语)

[师: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 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

[师: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有一个错字,柚树的“柚”应读“yÓu”,不读“yÒu”。

师:你真细心。

生三: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三: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板书:中午──热烈]

[教师出示投影图片:中午的三峡]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

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

[师: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生六:我还有补充,“这一天,正是中秋”。我这儿有一幅课前画的画──《月底下的三峡》[展示画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

[师:板书:神秘]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大家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故事、图片等资料,相互交流一下。 生一:我找到的资料是诗词,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

师:你认为哪几句是关于三峡的描写?

生一:“高峡出平湖”。

师:很好。

生二:我找到的资料是《巫山神女峰的传说》;

生三:我找到的是歌曲《长江之歌》;

生四:我找到的图片是《葛洲坝水电站》;[投影仪展示]

生五:我找到的是《三峡名胜古迹》明信片;[投影仪展示]

师: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都很好,还有许多同学的资料没有展示,以后有时间再相互交流。最后,

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随机掌握)

八、作业

师:现在正是暮秋时节,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身边的景物,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推荐第7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描绘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温暖而热烈;下午,黄昏是青色的、透明的,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而下。特别是文章的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借景抒情,升华主题,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语言优美大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不由得对家乡、对亲人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和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多媒体技术支持PPT课件) 优美的图片和对三峡的介绍导入课文。(PPT在背景音乐中播放三峡美景和地图)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多媒体技术支持PPT课件)

1、明确目标。

2、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深入精读,欣赏美

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三、积累内化,拓展美

师生共同探讨

四 学习写法,书写美。 课外作业,提升能力

课堂实录: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

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二)深入精读,欣赏美(课件展示)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出示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拓展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四、学习检测,书写美。

1、当堂检测

word

2、课外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家乡的秋色》。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

李伟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励

1.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2.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4.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导学探究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 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一)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二)中午

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

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 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三)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

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平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平静的感觉。

(四)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

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五)月夜:

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 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再次强调比喻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

1.齐读这一段。

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

(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定教释疑: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总写——充满成熟气息

早晨:露水、橘柚树

三峡之秋

分述

中午:阳光、长江

下午:雾、倒影

夜晚:月亮、月光

总写——这一天是中秋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三峡之秋》教学中,我能做到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能够自己把课文读明白。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解,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较好地落实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9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三峡,对吧?你知道在哪里?

健康:有三峡水利工程;风景是美丽的。

老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信息。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它始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山脉和河流,形成一个宏伟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是长江是三峡最大的河流。有邱塘峡谷,吴峡和西岭峡谷两侧的壮丽景色,总长191公里。

老师:长江三峡像一幅壮丽的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三峡秋天,了解三峡秋天的魅力,(黑板主题,阅读主题)

老师:你看过这个问题吗?健康:三峡的秋天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下降必须与我们的下降不同。

老师:好的你的问题,我们一起去了文本。

请学生自由阅读的文字,阅读边思考: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阅读文本)

提名报告:三峡秋季有美丽的橙柚树,三峡秋天美丽 老师:为什么三峡作家写的这么美丽的原因,因为他正确地使用了很多字,要求学生阅读你认为奇怪或喜欢的文字的文字。

健康报告

老师:老师也总结了这些话,请阅读。 :(橙葡萄柚,累,暴露,陡,驳船,金鳞python)

老师:三峡的秋天从哪里开始?

健康A:橙葡萄柚树

是的,橙葡萄柚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问学生们阅读第一个自然节,想想秋天到橙色柚树有什么变化?

学生阅读第一个自然节,报告。

是的,当叶子从绿色到黑色时;当果实从绿色到黄色;当水果香味当我们知道三峡是:秋天! (健康)

老师:在这一点上,三峡倒是什么?健康:成熟。老师:在下面每一段都有这样一个字总结了这一段的观点。

老师:三峡的秋天是什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时间的词来看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写的。

健康报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分部书) 老师:我们看看上午,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段落,请团队学习,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伴侣,你也可以读老师听。

在研究中我们完成了以下问题:这一段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学生学习报告

健康一:老师,我喜欢三峡中午,因为它粗糙,像金鳞python,学生阅读这句话,老师和学生的评价,阅读情绪。

(以这种方式学习报告下两个自然节)老师随机板书

老师:我们感谢三峡早晨和晚上的风景,在文章3.4.5自然段有一个描述的长江句子,你可以很快找到它吗? (学生寻找,绘画)报告

老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句子。 (课件生产这三个词)请学生轻轻地读这三个句子,想想你发现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前两句用隐喻修辞方法,其次是一个人。

老师:是的,同学是从修辞学的角度。你找到什么?老师启发答案:长江每一次都有很大的变化。

老师:是的,长江 气象,各不相同。在这一点上,长江之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是什么?请各位学生免费阅读4.5自然段,画一幅画作者写的三峡之夜的典型场景?

健康报告:有钓鱼,轻,驳船,月亮

老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

健康:钓鱼和轻型标准

老师:是的,晚上来了,长江明亮,明亮,一切都变得如此安静,你可以读这句话,读出静态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师和学生每次审查

老师: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突然来了驳船的哨子,穿透的夜晚很安静。这是什么写的,(学生不能回答),还有一首诗也用这个写作:空山没有看到人,而是人的气味。随着移动的东西到环境更安静。健康答案:移动静态书写行

女学生阅读这一段

老师:在这个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个场景不能不提,也就是学生:

音乐分段阅读第六段自然描述的一个月,学生端想听,三峡月亮等地方什么是月亮不同?

健康报告:迟到的三峡到晚

为什么老师来了? 晚了?

健康:因为峡谷太深了

老师:月亮怎么上升?有三个词连接整个过程的上升的月亮:首先...我不知道什么时间...在这个时候...谁可以阅读?

学生阅读,老师指导,音乐阅读

老师:学生,让我们从三峡晚上的百叶窗来到文字,老师指的是黑板,文字按时间顺序描述三峡秋天,文章上下文很清楚,并使用适当的言语和修辞方法,希望我们在未来的写作也会借鉴这个写作,使你的文字也生动。如果我们可以伴随着音乐阅读更加深情入国。

健康和音乐轮流每个人阅读

教师总结:百里峡谷诗歌百万古文人离开了三峡的歌。 (赠送展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白城,传说中的女神,长江三峡水电站,同时玩上面的图片边玩长江之歌

师,希望学生有时间去参观三峡,或者用这种写作方法写秋天的家。

推荐第10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________孙华阳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情境,激趣倒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2、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3、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三、精读语段,品味感悟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2、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

3、这一部分我们采取自学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4、出示自学讨论题 自学提示:

1、找一找,你们小组最喜欢三峡之秋哪个时段的景色。

2、说一说,这个时段景色特点是什么,你感受到什么?

3、读一读,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5、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四、美读成诵,掌握学法

1、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3、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第11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

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12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第13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 峡 之 秋》教学设计

讷南镇庆福学校 刘春雷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方纪的一篇文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千米。作者方纪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三峡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感受三峡的秋天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自读课文,了解三峡景色特点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2、读了课文,印入你头脑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想给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3、你最喜欢三峡什么时间的景色,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说说它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的感悟。在你的书上做批注。

三、全班交流,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1、顺序:从写法上看,本文是按照总分顺序写的。分写时,又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不同景色。(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1)读了课文,印入你头脑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想给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呢?

(2)你最喜欢三峡什么时间的景色,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说说它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指导。)

①早晨,这样指导: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板书:明丽)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小黑板: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

1 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点拨:都是写早晨景物的特点,括号里的这些特点又有哪些不同?

(它们有的是看到的,有的是感觉到的;有的是静态的,有的是动态的„„) 小结: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因而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

②中午: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板书:热烈)

着重指导修辞句的理解:

拟人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

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运动着的人身上,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同时也为下句把长江比喻成金鳞巨蟒作铺垫。

比喻句: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既表现出中午时分的长江闪耀着金光的样子,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写它的金光辉映峭壁,使整幅画面以金色为主色调,强调出热烈的特点。

拓展:想一想,还能把此时的长江比作什么?再体会文中比喻的精当。 小结:秋天三峡,在中午时分,生龙活虎的,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的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 ③下午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本段重点体会雾、光、影营造出的黄昏的氛围。 青色就是灰黑色,雾中可以朦胧地看见峡中的景物,由于两岸山高而且陡峭,所以在水面上的倒影显得格外大,才会拥向江心,使江面只剩下一片发光的天空,明与暗的对比使此时的长江既有神秘感,又照应了首句太阳还没有落的意思。

比喻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明亮的带子表现出长江在黄昏时的颜色和平静而轻缓的动态。它区别于中午时分的金鳞巨蟒,仿佛长江也要随着黄昏的来临休息了。

延伸:黄昏时分的三峡在青色的雾笼罩下透明而神秘,假如此时你正在这里将会是什么心情?(平静。)

带着体会朗读。 ④夜晚

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板书:宁静。)

点拨:描绘你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岸上的、江心的亮光这一点,那一点,接连地亮起,与此同时,水面映出它们的红晕,灯火减少了夜的单调,增加了夜的生动。特别是拟人句: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灵性与生机。

偶尔驶过的驳船使水面的渔火和灯光轻轻地摇曳,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同时又使人联想,这些驳船满载渔人的收获归去,给人以喜悦之情。因此,夜晚的三峡虽静又有动,依然充满活跃的气息。

2 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这一段抓住修辞句体会:

比喻句: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出来的,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个比喻把初生的月亮比作云母石,使景象带有奇异的色彩。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把月光比作凌空飞降的瀑布,表现山高而陡峭;又把月光比作素锦,素指白色,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这个比喻表现月光的颜色和华丽感觉。使三峡的夜晚充满神秘而奇异的色彩。

背诵这一段。

四、探究学习

这一轮明亮的满月暗示着此时正是成熟而丰满的中秋时节,“这一天,正是中秋。”岂不多余?

学生可能会说:不是多余。这一句起强调作用,照应开头“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使秋味更浓。

也可能说:月到中秋,也是旅人怀念家乡的时候,为文章增添了一抹淡淡的乡愁滋味。(补充《长江三峡》写作背景)

五、总结拓展

1、学生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发现什么写景的好方法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帮助提炼:

① 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可以按时间顺序观察,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② 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无生命的景物变得有生命。

2、教师总结: 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 夏天,水势浩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色„„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写,相信你一定有更多感悟。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并积累李白、杜甫等诗人描写三峡的诗句。2.片断描写:写一段话:《 之秋》,抓住特点,尽量用一两句修辞句增加表达效果。

七、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 明丽

成熟 中午——长江 热烈 中秋

下午——雾 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 宁静

峡谷 神秘

第14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吧?你对那里有哪些了解? 生:那里有三峡水利工程;那里景色很美。 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的资料。(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江,它起步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两岸景色雄伟壮观,全长191公里。)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会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 指名汇报:三峡的秋天有美丽的橘柚树,:三峡的秋很美

师:作者之所以把三峡的秋天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恰当的运用了许多词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陌生或者喜欢的词语。 生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些词语总结出来,请大家读一读。:(橘柚,累累,显露,陡立,驳船,金鳞巨蟒)

师:三峡的秋天是从哪开始的呢? 生齐答:橘柚树

是呀,橘柚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橘柚树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是呀,当树叶由绿变黑时;当果实由青变黄时;当果实散发清香时我们知道三峡已是:“秋天了!”(生齐答) 师:此时,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成熟。师:在下面的每一段了有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这一段的景色。

师:三峡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师板书)

师:我们先看描写早晨,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喜欢的段落,请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伙伴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在学习中大家完成如下的问题: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学生学习汇报

生一: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学生读这句话,师生评价,读中感悟。

(用这种方法学习汇报下两个自然段)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师启发回答:长江每个时段的变化很大。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 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 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配乐读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

师,希望同学们有空也到三峡游览,或者也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些家乡的秋天。

第15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生:三峡指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帮这位同学介绍一下长江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展示图片,构建知识框架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图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初步感知

师:是啊,图片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听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听录音)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 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二: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板书:中午─热烈)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 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板书:神秘)

师:最后方纪先生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写在这里有什么用? 生八:点明时间。

生九:暗含了一种思念。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相互交流。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

师:作者怎么会把三峡写的这样美呢? 生:因为他爱三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棒极了,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有情,现在正是暮秋时节,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身边的景物,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家乡秋色。

第16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纪实

鸡西市师范附小

张广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现在欣赏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吗?生:长江三峡 师:对,这是长江三峡,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或许想说些什么? 生:(1)三峡的山真美。(2)三峡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啊,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老师想到了一首古诗:

出示3《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读读李白的这首诗。 生:读诗。

师: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观,,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面。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发感慨。三峡到底有何魅力?你对三峡又知多少呢?请把课下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生)说完,师:(出示课件5)介绍三峡

师: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顺江而下,走进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师:你能带着喜爱之情唤它一声吗?这一声充满激情的呼唤使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我想知道三峡到底美在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呀,看来你们都是探求知识的小能手,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借助工具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都通句子,不加字,不减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生: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师: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观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三峡的秋天,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三峡的秋天,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老师,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是热烈的,明丽的,宁静的,我感觉三峡秋天真美。(板书:成熟)

三、细读课文,深情感悟。

(一)导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成熟。

师:是啊,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呢?

生: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快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又从哪句感受到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生:说句子(多找几名)

师:是啊,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的叶子,绿得发黑,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怎能不让人感受到成熟的秋天的气息呢? 师:那你想不想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成熟的气息呢? 生:想:

师:那我们练习读一读,(生练习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真的感受到了成熟的秋的气息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那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 生:配合画面读。

(二)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感受三峡之夜,体会宁静。

师: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那作者是按什么的顺序来写这种成熟之美呢?快速读2到6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生读课文)

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那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夜

师:是啊!夜终于来了。(课件出示)

师:那么作者眼中的三峡之夜,蕴含着怎样一种成熟之美呢?谁来读一下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课文都描写了三峡夜晚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三峡的夜晚都有哪些景物,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生:渔火、灯标、长江、驳船,

生:渔火、灯标是亮的,长江是沉沉欲睡的、驳船是动的。

师:是啊!岸边的渔火是亮的,江心的灯标是亮的,但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长江是欲睡的,这种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衬托的写法使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三峡之夜呢?

生:我感受到了夜的宁静、和谐、安祥、祥和。(板书: 师:那么作者写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拟人

这样写更生动、更形象、更能突出夜的宁静 师:那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一下夜的宁静呢?先试着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非常流利

师:是啊,通过他的朗读,老师真的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也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色,而三峡的月亮更有魅力,它千呼万唤不出来,给你无限的向往,它要在你不知不觉中忽然出现,给你特别的惊喜,它与其合二为一,让你无比惊喜,它异常美丽,让你赞叹不已。

此时的月亮和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自然段。

生:默读第六自然段

师:这时的月亮和山是什么样的? 生:这时的月亮和山„„ 师:谷壑指的是什么? 生:

师:同学们仔细读这句话,看在书上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山高而陡,月光清澈)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 师:谁能用“„„像„„又像„„”说一句话。 生:练习说

师:说得真好,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山和月亮为什么会对比这么明显?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比喻句,你找到了吗?

生: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长出来,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师:那么今天的月亮同于往常吗? 生:不同于往常,因为今天,正是中秋。

师:是啊,三峡之秋的夜晚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而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月是那么的亮,难怪会和山的阴影对比得这么明显,那么,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中,你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我们先练习读一读吧。

(三)小组学习二到四自然段

A 第二自然段、感悟早晨,体会明丽。 B 第三自然段,感悟中午、体会热烈。 C第四自然段,感悟下午,体会平静。

师:是啊,清冽的月光美得令人神往,让人遐想连篇,让人感受到它的神秘莫测,使人陶醉,那么早晨、中午、下午的三峡之秋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段,再和你同桌读一读,说一说。(返回) 学生汇报:

A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我喜欢早晨的三峡。

师:为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早晨这段) 师:是啊,每当早晨„„出示课件配乐读 师:这时的三峡又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这时的三峡是明丽的秋天。板书:明丽 B师:谁还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

师:为什么?(读第三自然段,中午这段) 师: 这时的三峡又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一种热烈的气氛。(板书:热烈) 师:你是通过哪句话感受到的?

生: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看“中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长江――巨蟒)

师:是啊,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能突出三峡那种热烈气氛。

师:我们今天在写文章时,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为文章争光添色。 C师:三峡之秋的下午又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谁来说一说。 生:(读第四自然段,下午这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好吗? 生:读下午这段

师:下午的三峡又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生:平静(板书)

四、品读课文,感情升华。

师:三峡这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午,平静而轻缓的中午,宁静的夜晚,使人留流忘返。面对这么美丽的三峡之秋,你们想说什么?

生:三峡的秋天太美了,太迷人了,如果我去三峡就在秋天去,…… 师:是啊!老师也感受到了三峡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壮观。 (板书美丽、壮观)

师: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老师真想说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绿的叶,黄的果,还有那迷人的清香,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师:你打算为这美丽的景观做点什么呢? 生:(引导说“保护环境”)

师:那就让我们快行动起来„„ 师:今天的作业 师: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

早晨

中午

下午 明丽

热烈

平静 美丽

壮观

宁静

第17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体会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及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及以静衬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采用“以读代讲”, “读议结合”, “读中想像”的方法。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描写三峡不同景色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大家能够背诵《长江之歌》么?万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群山对峙,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课题读解(写景)(三峡的秋景)

3、提出要求,初读课文(什么顺序) 二.默读,解决字词困难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解决字词困难。

2、解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美景的?(板书:时间。你从哪儿看出?板书

表示时间的词语:早晨、中午、下午、夜)

3、分组,深入学习(既然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那咱们就按时间顺序学习这篇课文。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我决定把同学们分为早晨组、中午组、下午组、夜晚组四个小组进行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就看你的了。)

三、精读课文,体会美景

1、提出要求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善于收集信息的人,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们认真读文,拿出笔划出你需要的词语,拿出纸收集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自由读文,收集信息

3、汇报自己的发现,指导朗读(引导发言,相机板书:景物特点)

5、总结性的赛读,简洁、鼓励的评价

6、查漏补缺,集体读文,学习开头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水果飘香,首尾照应,点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总分总结构)

四、深入细读,进一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读的时候应注意对自己的感情、语速、语调、语气的把握)

2、展示读文,想象美景,体会修辞

五、总结 (学生谈收获,老师加尾注)

(这篇课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秋天的壮美与神秘。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抓住了不同时间内景物的特点,使文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运用这些方法,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六、作业(选作)

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的三峡。 喜欢文学的你,可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方纪

时间

特点

景物 早晨

新鲜、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奔腾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明亮

幽静、神秘

雾、长江

渔火、灯标、月亮

第18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播放课件)同学们,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文。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生:三峡的秋天是美丽的。 „„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生:有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你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生:三峡秋天的特点是成熟。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生:我觉得早晨的露水给三峡带来了美。太阳没出来时,它闪耀着,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白霜;太阳出来了,它就消逝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这句话作者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想经过露水的洗礼,橘柚树的叶子一定更绿了,果实更黄了。

生: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我很喜欢。生:在这部分,我发现作者还描写了峡风,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生:我想到三峡感受一下秋天的凉爽。 生:我想摘个柚子,品尝品尝。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生读文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感到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热烈的气息。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中午„„奔腾流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生:“像金鳞巨蟒”应该是比喻句。我想中午的长江被阳光照射,看上去应该是金色的,还很活跃。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生:下午的三峡跟中午不同,下午的三峡很平静。“长江平静而轻缓”比作了“一条明亮的小溪”。 生:“下午,„„特别迟。”从这句话中我知道雾是青色透明的,给三峡带来一种朦胧美。 生:因为长江平静的缘故,两岸峭壁的倒影一起涌向江心。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生:拥。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生:“岸边„„沉沉欲睡。”让我感到夜是安静的。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生:我发现这句还是拟人句。“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就像一个人要睡着了。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三峡的月亮出现的很迟很迟,它就像个淘气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现,感到很神秘。

生:作者把月亮比作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让我感到月亮又大又亮。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生:“这时„„挂起。”我读懂了月亮的亮与山的黑对比是十分明显的。 生:作者描写山的黑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山是墨一般的黑。 生:我感到月光太美了,“像一道道„„挂起。”真想去看看。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生造句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 生:泻、飞降、挂。

师: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师: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第19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佳句。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悟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悟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难点: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环节:请同学朗读个人作品《秋天到了》,引出课题。

2、介绍作者、作品。

3、出示图片,让学生对三峡在视觉上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学生初读课文,出示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2)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3)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5、再读课文,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三峡的秋天总的特点是___。课文按___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___、___、___到___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上 露水 橘柚树 阳光 明丽

中午 阳光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 倒影 长江 明亮 夜 渔火 灯光 朦胧

第20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一分钟演讲

二、新课导入

很喜欢这位同学的演讲,尤其是最后一句“跳起秋天的芭蕾”老师最喜欢,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示意让学生接}(成熟)与(热烈)。对!在别人眼中(出示课件:)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大诗人刘禹锡的眼中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与学生齐诵)嗯,老师就喜欢同学们这股乐观向上的态度。那么在作家方纪先生的眼中,三峡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三、理解课题

师:古文中常常出现“之乎者也”的句子,让我们有点绕。那么课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呢?(生说)对,你们理解地非常正确,就是助词“的”的意思。三峡之秋就是(齐读:三峡的秋天), “峡”什么意思?(生答)峡这个字特别有趣,你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这是(山),这是(夹),两山夹一水就是峡。(同时出示课件)

三峡指的又是哪三峡呢?(生答同时,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师评价:能看出,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 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200千米左右,被誉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这么神奇瑰丽的地方,在方纪先生的笔下又会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四、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谁能大声地读一读?

1、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和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悟。感悟作者对三峡之秋的赞美之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理解课文

(一)初读文章

明确了吗?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任务走进美丽的三峡之秋吧!轻轻地打开书,想一想(课件):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的?边读边想象景色之美。老师强调一下,每人都是读书的主人,要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好,开始吧。 1.生自由读文(教师相机指导) 2.汇报: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在文字里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美丽。方纪先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秋天呢?(生答:按时间的顺序)。你们也这样认为吗? 3.画词:

请大家快速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学生画线),谁来汇报一下:【课件:《三峡之秋》是按照

顺序描写景物的。】(学生按照课件提示汇报) 教师相应板书。 4.学习方法提示。

这些描写时间的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显示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指板书)这样的写景的文章适合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学?(画思维导图)对,今天,我们就结合思维导图来学习三峡之秋的景色。在学习全文的时候,如果你们小组喜欢哪个时段的景色,可以重点学习那个时段的景色,为了便于你们学习,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

读)

1.读

品读不同时段的三峡之秋的景色。

2.找

找出该时段的不同景物及景物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画

画出该时段的思维导图。 下面请各组根据自学提示开始学习吧!

(二)小组合作学习

带着迫切的心情,我很想走进三峡的早晨,你们想吗?好,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小组。 Ⅰ汇报早晨的三峡景色

生1 :首先,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早晨的三峡之秋,请同学们把书端好,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体会三峡秋天的早上之美。(朗读)

生2:(展示思维导图)这一段作者抓住了露水的变化、还有满山的橘柚树、太阳这些景物突出了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生1: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还有建议和补充吗? 生:我有一个问题,“绿叶金实”是什么意思。

生1:谁能帮==同学解释一下?(生答)还有问题吗?谢谢大家。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汇报。

生:他们抓住了早上三峡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生:***读得特别动听,读出了早晨三峡之秋的明丽。 生:他们的思维导图画的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师:希望其它小组向他们学习。早上的三峡是明丽的,中午的三峡又是一番什么样的美景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好,你们小组来。 Ⅱ汇报中午的三峡之秋的景色。

生1:由我们小组来汇报中午的景色。我们觉得中午的三峡非常热烈,请男同学和我们一起来读第3自然段。中午齐。

生2:谢谢大家,请大家看我们的思维导图,作者在这一段中抓住了群峰、长江等景物的变化,体现出秋天三峡的热烈之美。

生1: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出来。 生:(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生1你找的真对,请大家在书上画下来。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大家补充或质疑。(没有)谢谢大家。 师:第二小组汇报的很完整,语言精炼,导图也很美,了不起。刚才同学们在这一段中找到了一处比喻句,(课件出示)

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一句,让我们再一起体会这热烈之美吧!(齐读) 中午的三峡那么热烈,下午的三峡什么样?哪一小组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Ⅲ汇报下午的三峡景色。

生1:我们小组来汇报下午的三峡景色。我来读一下第4自然段,请大家端好书仔细品味语句之美。 生2:(展示思维导图)这一段中,作者抓住了三峡的青雾、峭壁的倒影、长江等景物的特点,写出下午的三峡是青色的、透明的。

生1:在这段中作者也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句,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生:

生1:你真会读书!大家和他找的一样吗?请大家画在书上。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一生:回答。

生1:真棒,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因为中午长江很热,到了下午就变得很平静了,通过把长江比喻成小溪,能生动地写出下午长江平静、轻缓的特点。 生1:你说得真好,请坐。

生2: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同学们还有疑问和补充吗?谢谢大家。

师:感谢你们精彩的汇报,走过了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学习夜晚三峡景色的小组,来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Ⅳ汇报夜晚三峡的景色 第四组汇报:

生1这部分的景色特别的美,老师,我们小组想邀请你加入,您来读这两段好吗? 师:没问题,有2段,我读第6自然段吧,

读毕:请用你们的掌声对我们俩个的朗读进行鼓励一下吧?谢谢你们,我真想听到你们真诚的赞美,谁愿意做这样给人以信心的人呢? (生评价)

师:好,请你们小组继续。

生2(展示思维导图)夜晚的三峡,作者是抓住了渔火、灯标、驳船、长江、山、月亮这些景物来描写,重点写了月亮,由这些景物体现三峡的夜是宁静的、神秘的。

生1:为了写出这种宁静与神秘,作者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谁找到了。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这是个拟人句,写出了夜晚的长江是宁静的。 生1:(对)还有吗? 生?山是墨一般的黑,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晚山黑的程度。 生1:不错,这也是一句比喻句,还有吗?

生?我补充,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是个比喻句,把月亮比作成云母石,形象的写出了中秋月亮的样子.生1:云母石一般的大月亮有多么美丽呀!那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月光的呢?

生?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句话里有2个比喻句,把月亮比作瀑布和素锦,形象的表现出三峡中秋月色的特点。

生1:你说的太好了。月亮和月光体现了夜的宁静和神秘(指板书) 生1:我们的汇报到此结束,请问老师您还补充的吗?

师:对你们的汇报,老师非常的满意,同学们用掌声对他们的汇报表示感谢!

师:为了写出夜的宁静和神秘,作者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写活了,我们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写一处景物,我们下笔的时候就可借鉴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再重温一下吧!(课件: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谁能仿照这样句子说一句话?

生:美丽的穆棱河像一条蓝色的玉带向远处伸展,又像一条威武的巨龙奔腾呼啸。 生:老师亲切的话语就像一丝丝暖流温暖我的心房,又像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生: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像一阵阵春雨滋润我的心灵,又像一股股暖流温暖我成长。 生:寒冷的北风像一把把小刀把人的脸割得生疼,又像一堵堵冰冷的墙把人推得寸步难行。

师:同学们总是能带给老师以惊喜,你们的描写就像这美丽的三峡之秋一样的美。方纪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欣赏了不同时段的三峡之秋,我们不禁想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件出示首尾两段)(首尾呼应)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荒落雁南归”,在文人的眼里,秋是寂寥的,是伤感的,而在方纪先生的眼里,三峡之秋的美(出示课件):早上是(明丽的)、上午是(热烈的)、下午是(青色透明的)、夜晚又是(宁静而神秘的),我们爱三峡之秋,我们更爱祖国(壮丽的美景)。

师:同学们,这节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了不同景物及景物的特点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想不想亲眼看看三峡迷人的风光?下面就请我们班的陶笛小组为这美景配上一曲秋之舞,大家欢迎!(课件播放)

今天的作业

1、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 《————之秋》。

2、推荐阅读书 余秋雨《三峡》、刘白羽《长江三日》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