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认知与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5 07:42:4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在教学设计中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激发、促进他们的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在对学习者的分析中,认知风格分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了解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差异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认知风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迄今为止,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大致有:扫描型与聚焦型、序列型与整体型、冲动型与思考型、发散型与聚合型等等,这其中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一组认知风格,它构成了认知风格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是认知风格的核心。

“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依存型就是根据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作为学习者主要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者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要具备心理分析、行为观察的知识和能力,善于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考察各种教学策略与不同学习风格的适应程度,创设适应每个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宜的速度、合适的方式,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

二、尊重和发挥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优势

教学可以是学习者认知风格形成和完善的催化剂,却决不可以改变它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同时显示两种风格各有优缺点、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设计者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管理,因材施教,给每个人显露自己特长提供条件,发挥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让每个学习者都处于教育优势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多模式教学。场独立型学习者善单独学习、喜求异创新,应放手让他们对自己关注的问题,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在现代技术创设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深入探究;或设计情境、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教育。通过数字网络系统,集体授课和自主学习可以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允许风格、动机、兴趣、能力各异的学生脱离整体教学框架,利用他们的自主权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随时回到课堂状态;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高度交互的学习环境,师生在活动中广泛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并随时调整课堂中心,实现角色互换,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探索。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有研究显示:在积极强化的条件下,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的学习效率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消极强化的条件下,场依存者的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个体不按常规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并经常遭遇失败,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引导,可以帮助他增强信心、少走弯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又是一个可变的维度。在一个领域显示出高度自主性的学习者,在另一领域却可能依赖性很强。多数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化,有些还可以变换自己的风格,去适应不同任务。

认知风格的形成也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可能使得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群体具有某种共性。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群体发展,所培养的人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对群体、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

因此,教学设计应重视学习者认知风格的整体、协调发展,着力于:(1)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对自己认知风格不足之处有清醒认识。(2)鼓励两种认知风格学习者的竞争。例如基于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的“合作学习”是眼下备受关注的学习模式,它采取异质编组、任务驱动、适当分工,各成员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协作互助,能帮助学生完成复杂的智力任务和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促进成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运用到学习中,掌握学习策略,主动调整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4)培养学习者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协同精神,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总之,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是为了寻求哪类学习者更具学习优势,更容易获得学业成就的答案,而是要籍此更好地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了解各类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发挥个体所具备的个性优势。同时基于“全人教育”思想,引导学习者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导正、自我监控、取长补短,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推荐第2篇: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国内研究整理

大纲:

一. 认知符合基本理论 二. 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

三. 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课堂、虚拟学习环境、课件 四.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各类课程教学设计举例 五. 总结:有效的教学设计

1、认知负荷(主要介绍认知符合理论的基本情况)

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TCL。该理论认为,当面对复杂的任务时,由于需要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加工多个信息源,会造成工作记忆资源上分配不足,产生认知超负荷。

以信息处理模型和标准记忆模型为基础,从认知资源的分配考虑教学设计。在他看来,认知结构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前者容量有限后者容量无限。外界信息被学习者关注后进入工作记忆,信息处理开始,认知负荷由此产生。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工作记忆进行信息存储、加工和提取等智力活动的总数量。信息过多会使工作记忆超载而降低信息处理率。依据来源认知负荷可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①。

内在认知负荷指工作记忆对学习材料所含信息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所产生的负荷,与学习材料的难度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相关,内在认知负荷取决于材料所含信息量与信息源间的互动度,它与学习者已掌握的相关认知图式数量成反比。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有关,是教学设计的结果,学习材料的不良设计会阻碍学习者对相关认知图式的关联与提取,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与学习直接关联,是学习者将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用于建构、存储图式,监控学习过程并关注学习策略时所产生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知识在人的长时记忆中以图式形式存在。图式使人们能够根据信息将被使用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归类,通过足够的练习可以使认知活动自动化,自动化的认知过程是不需要意识控制和资源消耗的,因而可以弥补个体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缺点,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

2、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变化,认知符合理论的特点满足其日前的需求,进而 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探讨

罗杨,李秀梅 认知符合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认知负荷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②

与认知过程有关的假设:①鉴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为高效利用长期记忆,图式获取与自动化是较高层次认知活动中的主要学习机制;②工作记忆能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③有联系的信息在被同化吸收时,信息之间也必须能产生相互作用;④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来源有内在和外在之分,内在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组成成分多少及其相互关系,也即学习材料的复杂性;⑤当材料的组成成分较多,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时,内在认知负荷就高;⑥相反,当材料不复杂时,例如材料中每个成分能够被单独学习时,内在的认知负荷就低;⑦外在认知负荷依赖于教学信息的设计方式、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以及呈现方式。当信息设计得不够好时,学习者必须从事无关或无效的认知加工,当信息设计较好时,外在认知负荷就会减少到最小。上述假设正是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内在与外在认知负荷的分析能很好地改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以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更注重知识传授过程中复杂认知技能的习得的今天,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关系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关键就是在有限的处理能力中,尽量减少外部认知负荷,而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同时为了避免认知超载,对学习者已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应该充分考虑,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

3.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在进行学科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设法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同时设法增强相关认知负荷。学科课程中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有: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课件,学生个体特征。其中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策略是:“将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学习片段逐步呈现给学生”;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策略是:“优化课件呈现方式,合理组织学习材料”;增强相关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策略是:“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先行组织者的呈现。”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③

背景:虚拟学习环境是指以学习资源中心、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项目以及e-Learning ②③国际教学设计研究三十年

杜华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四种形式来实施的虚拟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探究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师生、生生异地分离,通过网络联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从整体和认知负荷的三种分类(内在、外在、关联)来设计学习环境。例如: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基本结构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框架

内在认知负荷子环境设计

(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应用软件设计④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非线性的超文本,多个通道传递信息,有效地扩展了工作记忆空间,减少了学习者在单位时间内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数量,减少了认知负荷。多媒体提供的超链接、注释等附加信息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吸收,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促进认知图式的建构和存储

设计建议:

①降低原生性认知负荷策略:分离关联元素,逐步呈现教学内容;实行指导渐减,避免 ④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探讨

罗杨,李秀梅 消极效果产生

②降低无关性认知负荷:选取合适样例;利用多通道表达;减少冗余信息;避免相关内容分离

③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 已有研究支持:

廷德尔福特、钱德勒和斯韦尔勒(Tindallford,Chandler,&Sweller,1997),:使用双感觉通道(如听觉文本和视觉图表)展示教学材料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单感觉通道(如视觉文本和视觉图表)。通道效应可能要归因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研究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探讨了通道效应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认知负荷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卡柳加、钱德勒和斯韦尔勒(Kalyuga,Chandler &Sweller,1998)::为提高学习效果,在组织信息时应尽量剔除任何可能给工作记忆带来的负荷,,为了减轻认知负荷,他可能需要图表以及相关的文本信息同时呈现;而对于富有经验的学习者而言,只需呈现单个图表,图表周围的文字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荷

4.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各类课程教学设计举例(看到有很多文章讲某门课的具体教学设计,就拿过来使用了,仅供参考)

A.移动课程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其课程的教学设计受学习对象、呈现方式、传输载体等的影响,需在充分考虑认知负荷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定位、界面简单、小模块呈现、随机进入、双通道、去除冗余、适当排序、情境认知等八大设计原则,设计既不增加学习者认知负荷、符合移动学习者特点和需求,又能充分发挥移动通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移动课程,实现高效的移动学习。

B数学课程

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出发,数学样例的设计要注重模块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以打包的方式形成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出发,数学样例的设计应该遵循:课程内容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媒体呈现应遵循多重表征的原则;避免课堂内容过多;等等.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出发,数学样例的设计应该提供样例的变式等

C 运动课程

6种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即自由目标原则(Goal-free principle)、样例原则(Worked example principle)、完成任务原则(Comple⁃tion principle)、注意分离原则(Split attention princi⁃ple)、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ciple)、冗余原则(Redun⁃dancy principle)⑤

不同复杂程度运动技能的教学设计原理:讲授简单的运动技能时,如位移技能或单个操作技能,由于外在的学习材料给学习者带来的内部认知负荷较低,工作记忆仍有剩余的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教学辅助手段(额外的认知资源),增加学习者关联性认知负荷,以此促进学习者图式的建构,获得运动技能习得效益的最大化。面对复杂的运动技能时,首先要调控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负荷,学习材料可以采取逐一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要增加促进学生自我解释的提问,以促进学习者自我解释原则的运用。

D历史课程⑥

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设计时,将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学习片段逐步呈现给学生。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如,改装任务策略,包括改装任务表面内容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

E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课程

概念图教学策略;

“自由目标”任务驱动教学策略:Sweller 等人发现,当运用自由目标问题或降低目标的明确性时,学习者自行确定目标有助于学习和迁移[1]。这就是自由目标效应(Goal-free effect)。

5.总结: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有效教学设计⑧(第三点是分讲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课堂、学习环境、课件等。这一点可以是作总结,总体归纳为如何设计有 ⑤⑥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视野下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原理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视阈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⑦认知负荷理论在应用软件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⑧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效教学,可以?)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有限的认知负荷,使学生用满负荷而不是超负荷的心理资源获取最多的知识.外部认知负荷与相关性认知负荷都受到教学设计的影响.但外部认知负荷对学习起干扰作用,而相关性认知负荷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由外部认知负荷向相关性认知负荷转变,控制好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增加学习者的相关性认知负荷⑨。

有效教学设计应基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法降低外在、内在认知负荷,同时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由目标策略、关联信息捆绑策略、一步到位策略与多通道策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采用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与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采用变异任务策略与嵌入支架策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详见脚注文章)。

⑨ 认知负荷理论对数学样例教学设计的启示

推荐第3篇: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论青少年(初中生)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摘要:纵观历史,不少心理学家如维果茨基认为:外部动作内化为心理活动,即教育先于发展,提倡由师到徒的学习模式。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如皮亚杰则认为发展先于教育,提倡一种师与徒之间的相互的教与学。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又怎样进行一门课的课程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达到教育最优化。本文将以青少年(初中生)对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认知发展的分析,以进行初中英语课教学设计为线索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 心理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水平英语教学设计

一,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

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感知能力如听觉视觉充分被激活;注意品质得到良好发展,能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想象的主动性、现实性和创造性有了大幅突破;已经开始掌握有意记忆,抽象识记能力发展明显;思维能力中抽象性思维逐渐转向理论型,批判性思维显著发展。

同时,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发展的过度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正处于初中阶段,这时的他们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不平衡状态,心理上出现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相矛盾的状态①。如,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而青少年期又作为教育最关键的时期,这些看似微小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的接收消化直至最终掌握。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设计的相互作用

综上可见,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存在诸多特点,而教学设计的方法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征相应的作出调整变化

(一)教学目标与认知发展: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其运用假设的能力上有所体现,常常用十分怀疑的态度认真的检验每个假设,深知对那些看起来很怪异的假设也不放过,绝不轻易的承认任何一种可能性。2,在形式思维逻辑上处于能够对事物正确分类,并且实现不能从本质上区分说明分类依据到能说明分类依据的过渡阶段。3,基本上能掌握理解运用逻辑法则。鉴于上述特点,就需要教师在教课的同时不光要将那些基础原理教授给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这些原理的理论假设、逻辑和事实依据、推理过程。在教育学生掌握所要求的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着力去刺激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具体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则应体现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一个新的英语单词或英语语法现象的同时,应该从其词源,发展变化到应用方面教育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个普通的单词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字母组合,其中也许蕴藏着令学生们感兴趣、叹为观止的历史神话背景知识。例如讲解“procrustean”这个单词,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强求一致的,迫使就范的”。那学生一定只是用老旧的方法死记硬背,而如果这时告诉他们这个词来源于“Procrustes,a giant of Attica who tortured travellers by streching or cutting off their limbs to make them fits his bed.”这样才有了之后的“‘procrustean’means ruthle in in trying to force conformity。”相信学生为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从而加深对整个单词的理解与记忆。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的学习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程度认知发展状况,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到个性与共性的不同发展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划分,安排顺序,确定单元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进行分析评价。

我认为此时的英语课程教学,应突出其层次。就拿听说能力培养来举例。(1)首先,应对因对听说技能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单元的划分。作为初学者还是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首要目的,这时可选择相对简单的听说材料。循序渐进的引导其进入状态。(2)其次,安排学习的单元顺序,先从短的开始,慢慢由短到长,由字到词再到短句长句。在一堂英语课的编排设计过程中,教师总是先从课前预习生词组开始,以重点短语词组为承接再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这就是根据青少年在认知过程中的特点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因而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吸收。(3) 再次,应该确定明确的单元目标,这表示学习者学完本单元后所能达到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例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英语老师可以给学习者播放简单的的英语无字幕短片来测设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或者举办班级内部的小型演讲比赛来检验所授知识是否已被吸收掌握。(4)做教学评价。以上述三点为基础,评价所选内容是否合适,顺序是否易于知识被掌握吸收,所有目标完成后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及时作出反馈。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

青少年在此阶段出现种种认知发展特征要求我们寻找或创设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还需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和艺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引起产生其强烈求知欲望的场所。(1)优化感知情境与创设体验情境。此时可以通过导入艺术、教授艺术,体态艺术、提问艺术、教学媒体使用艺术,板书艺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方位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2)创设探索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唤起学生探索下去的兴趣。(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或合作学习情境。首先是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较小的独立步骤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利用刚上课时的5-10分钟准备小演讲。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学习性,还能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适时插入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1-2分钟的视频片段,或者英文笑话小故事,从而引起学生以涣散的注意力的重新集中,提高授课效果 在学习方法上,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例,可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内容不限但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毕要写一篇相关内容的读书报告,或将自己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来相互交流讨论。其次是强调合作学习即小组协作学习由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大都处于同一阶段,更容易相互沟通,在讨论、检查、修正中达到相互启发、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时,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成自由组合成一组,或者根据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的强弱相互搭配成组,让他们合讲一篇课文,做小型的情景剧展示又或者是电影情节模仿秀从而培养其收集、组织应用材料 展示采材料的能力。

(四)认知发展与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总体结构。学习者认知程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收到课程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一步。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他的同化与顺应理论在这一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看来,同化是指一种外界不断刺激而主体不改变的情况,正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语言的反复重复,以此来巩固加强某一种语法现象或固定用法,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各种语言的问好方式,作为英文的初学者最先掌握的话一定是“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之类的问候方式,直至做到了脱口既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日常英语交流中被反复提及,这便是同化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顺应则是一种改变主体状况而适应客观变化的情况。如教师需要灌输英语语言学习者摒弃原来的语言习惯而接收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这也是为什么鼓励英语语言学习者去说英语的国家进行实地锻炼,现今在英语学习者中大兴参加英语角之风,这便是为了弥补不能完全渗入英语语言过激进行学习的遗憾。学习者们在英语角进行语言锻炼,不断地磨合适应。只有将主体真正的融入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主体才会改变从而不断发展进步。

为了使青少年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并作出出色的贡献,应该以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借助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进行纯粹的、完全的、全面的教育。学校应凭借其固有的教育的组织———教学使正在成长的一代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教育,对个人对整个社会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①《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②《教学过程设计》李龙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③《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刘守旗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推荐第4篇:数学解题教学设计(认知模式)

数学解题教学设计

四种模式——

1、认知建构模式。

2、自动化技能形成模式。

3、模型建构模式。

4、问题开放模式。

认知建构模式:

认知建构解题教学模式,是以通过解题活动去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以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为主要策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重要学习环境的一种解题教学模式

(1)理沦基础。

认知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2)操作程序。

阶段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答策略,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问题解答。

阶段2回到问题,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另外的解题途径。这个过程可由学生合作讨论,方案可以多种多样。

阶段3回到问题,对原问题进行变更。变更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将原问题进行等价变化,包括条件等价变化、结论等价变化、问题等价变化、图形等价变化等方法;二是对原问题进行半等价变化,譬如加强或减弱原问题的条件,可得到原命题的强抽象或弱抽象命题,这就是一种半等价变换。

运用认知建构模式进行解题教学应注意三点:

第一,所选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即这一问题能采用多种方法解次,能作多方位拓广,这样才可能达到教学日标;

第二,教师的作用在诱导,学生才是解决问题和推广问题的主体,因而教学操作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形式可多样化,教学手段也可多样化,如采用合作学习形式,而对于图形变式,则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推荐第5篇:认知与表现

认知与表现

一、创造性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这三个含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不可或缺。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军事中的完璧归赵、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空城计,以及我们熟知的曹冲称象, 或是在体育竞技中福斯贝里发明的背越式。在诺基亚称霸手机行业的时代,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除了诺基亚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手机制造商,可苹果手机横空出世开启了手机的智能时代,给手机用户带来了崭新的体验,而诺基亚则因为其固执的保有其原有的经营形态不肯创新改变,造成了被收购的结局„„当今世界,手机是我们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微信更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记得09年左右的时候,飞信发展很迅猛。可是好景不长,飞信的用户越来越少,直至今日,几乎已经看不到人用了。移动期间推出的飞聊也是昙花一现,现在就完全消失了一般。而现如今QQ、微信却发展越来越好,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交流以及支付方式。这些事件的发生除了内部运营思路的问题恐怕也和缺乏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创新思维对生活各方各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想要创造出一件好的设计,必不可少的便是创造者的创新思维。

艺术领域中有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如卢西奥•丰塔纳的《概念的空间等待》,他将画布刺穿,视其空间观念为一种乌托邦形式,游弋于绘画或雕塑的物质限制之外。刺穿画布,使封塔纳事实上打破了观者视线占据的画面,通过画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间。封塔纳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这便是其创造性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格哈德•里希特的《血红色的镜子》,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马歇尔.杜尚 《泉》、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大便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实现了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如何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就要打破人的惯性思维,不能仅凭经验判断。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我们必不可少地要用惯性思维思考事物,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可是当我们干一件事情时,其越富创造性,要改变以往的习惯性行为也就更多。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思维十分重要。要具有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进行创造。用感受将事物进行再创造,理解设计的精髓,增强自我的判断力、感受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多观察,多思考,阅历上去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多了。

二、设计师的诞生

设计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设计艺术以最原始形态诞生起就已经决定了。从原始人类的石器、陶器、到青铜器及后来的银器、木器等等器物,从古至今的服装服饰,古今建筑,设计艺术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如今,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形态,已覆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有人称设计艺术是“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地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可以这么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家具、房屋住所,如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有追求审美享受的精神需求。因而,设计艺术兼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并以实用功能为其基本属性。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毫无疑问让生活在很多方面变得更美好。同时无法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让很多行业不再被需要,或者做法完全改变而使自己训练了一辈子的技能将毫无用处、智能化会直接淘汰掉大量的人工岗位„„唯一不可替代的便是人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处于这种技术**下的我们,与其担心,不如担当。

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其一正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马云说过我们把机器变成人,最终应该让机器更像机器,人更像人。

三、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留白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有体现,一个话痨的人说话往往不受重视,沉默的人就比较突出。

“le is more”这句话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设计到产品外观无处不体现着现代设计的理念:简洁。而“le”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留白。留白在版式设计上和正负型联系紧密。如logo,电影海报、企业画册、导视系统等。好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就是故意使用留白作为其作品的亮点的。留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设计师能够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让你get到点。设计师在精炼元素的时候投入了心血,也便有了高级感。

四、谢赫六法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任何学问技能做到一定境界都是一门艺术,艺术与宗教、文化都是设计的源泉。 在设计的学习中我们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渐渐地理解画面系统,理解非物象形、色、质,理解点线面、黑白灰,理解节奏、韵律和感人。

五、问题

我们大一学的东西对以后的专业有何帮助?

推荐第6篇: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推荐第7篇: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论述:

1、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⑵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一方便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⑶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⑴学习观,①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②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③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提倡发现学习③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泊尔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4、构建社会主义学习理论:

5、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方法:培养: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①学生的失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 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激发:⑴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教育教学中,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他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7、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对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它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应对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这一理论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不仅有利益人才的开发,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8、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难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9、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10、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11、遗忘规律及遗忘原因:

1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3、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14、有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5、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⑴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⑵排出相互干扰;⑶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⑷多种感官参与;⑸复习形式多样化;⑹划线强调

16、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间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和学习策略。⑴联想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缩减联想、关键词联想);⑵做笔记 ⑶提问 ⑷生成性学习⑸利用已有知识

17、组织策略:⑴列提纲 ⑵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图、网络关系图) ⑶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18、元认知策略:⑴计划策略,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⑵监视策略,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⑶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元认知策略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一般是,学习者先认识自己当前的任务,然后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计划或解决问题,最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1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⑴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⑵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⑶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0、创造性的培养措施:⑴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⑵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性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⑶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

21、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基本条件:⑴外部条件——家庭;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培养方法:

22、心里辅导的途径: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⑵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 ⑷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⑸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⑹小组辅导

23、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二、教师自编测验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24、教师期望效应:⑴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①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的影响;②教师期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③教师期待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⑵影响教师期待作用的因素。①对期待不同反应得教师类型,过敏型教师、反应型教师、抗敏型教师;②影响教师期待效应得学生因素,教师期待对年龄越小的学生作用越大;个性柔弱的学生容易受教师期待的影响。⑶利用自我实现的预言提高教学效果。①对学生抱有“适当的”高期待,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循环;②避免造成消极的心理循环;③帮助“差生”突破低期待的不良循环。

2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⑴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职业观念 ⑵应付压力 ⑶社会支持 ⑷专家的处理 ⑸教师的休闲

推荐第8篇: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

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

摘 要: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主要灌输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并辅以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能力上没有很大提升。本文就基于高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以往以灌输知识和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重点赋予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广大教师设计教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元认知;认知策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19-03

一、传统班组的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由于受到教学目标和课时限制,一般教师基本采用在规定的课时灌输规定的知识为主,以考试检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多少。这种培养方式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受课程大纲要求限制,课堂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关键的知识点,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2)通过考试检验学生获取的知识,导致学生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完毕后,学习的行为也就随之结束。

(3)由于课堂知识枯燥,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厌学情绪高,能认真听课的学生不到10%,逃课、课堂睡觉、开小差的学生多。

(4)从就业面试反映的数据看,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知识面窄,能力不高。

二、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

(一)元认知理论与认知策略理论

1.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所谓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学最有影响力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2001年著名心理学家Mayer,R.E等人修订出版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将知识维度分成四大类别:事实性知识(factual)、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和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形成完整的教学目标分类表。

3.加涅的学习类型

在《学习的条件》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动作技能(motor skill)、态度(attitudes)。大大简化了教学计划的制订,每一种类别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人类表现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有效学习还要求一套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育领域,加涅的分类不如布卢姆等人的分类有名,但加涅的分类对教学设计有诸多优点。

4.元认知与认知策略的区别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内部控制过程,是学生赖以选择和调整他们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内部过程。元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策略,是“认知的认知”或对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如反思和自我调节就是元认知过程。

弗拉维尔认为,认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从事的认知活动中,帮助他们达到认知目标;而元认知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或活动进展的信息。使用认知策略是为了取得进步,使用元认知是为了监控这种进步。

简单来说,认知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方法,元认知就是对学习方法的监控,以及做出调整。因此,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都是有效运用学习方法的基础或前提,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成分。

(二)基于元认知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意义

高职学校学生已完成基础的知识积累,部分学生自己具有元认知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元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陈述元认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技。

学生能通过学习元认知知识,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意义,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增强学习能力。

元认知还是“潜在课程”,元认知知识明显有助教师在教学中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自主决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三、基于元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提升的教学设计策略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规定学时内赋予学生规定的课程大纲内容,同时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

(一)教学目标调整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大纲)仅仅规定了相关的知识点。根据加涅的教育目标理论,目前高职的教育目标也就仅仅满足了智慧技能目标,对认知策略及元认知能力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立对认知策略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数学教学上,要求学生用2种方法进行运算,或在有机化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计时,以让学生知道记忆比其他解题方法更有效,并能够检查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等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调整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讲授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和训练,而不是仅仅对知识进行传授。为此,笔者通过实践介绍以下几种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的授课方式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认知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以下提问“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问题属于某个类型?”“既然知道属于某个类型,我们又如何知道该运用那条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认知策略学习

认知策略是调节和控制其他学习过程的内部指向的控制过程,加涅描述了多种认知策略,包括控制注意、编码、提取和问题解决策略。例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出足够的时间,大部分人可以记忆一组复杂的分子式,但实践显示有部分人能更快地记住并能保持更长时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了更有效的编码策略。因此,让学生分享不同的编码策略供其他同学学习,能帮助其他同学更有效地进行记忆。

3.加入反思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反思型教师能积极地研究课堂中的信息和问题,不断追求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施教与管理课堂,给学生带来较大益处。在提升元认知过程中,反思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认知策略,理解元认知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的成分。如在检查认知策略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种认知方法对我有效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吗?”在理解元认知时教师可以提问:“演绎程序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分子式?如何做?”在帮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成分时,教师可以问:“这次作业的目标你清楚吗?你能向其他人描述一下你学过的一章内容的要点吗?”等等。

4.认知工具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认知工具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如《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案例就讲到:在十位数加减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凑十”、“疯狂数学”、“衣袋事实”、“大加法壁表”、“事实家庭”等认知工具掌握十位数的加减法,并对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认知策略。

5.通过自我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格、问卷等供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可以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表单,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研究表明,相互提问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发展元认知。

(三)测评调整

目前,高职教育测评主要有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形成性测评主要是监控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必要的调整,终结性测评是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评定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

由于元认知以及认知策略是隐性知识,难以用书面试卷的形式测评学生的掌握水平,而对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只能由教师在日常的形成性测试中体现。这一特性也使基于元认知能力提升的教学难以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广,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推广元认知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四、结束语

元认知及认知策略提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常要用超过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形成,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艰辛的付出。本文以各类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在教学设计中以反思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变更为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潜而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赋予学生终生受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的分类法,手册1: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洛林.W.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等翻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约翰?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推荐第9篇:水果认知教学

水果认知教学

张凤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动各感觉器官从多角度感知8水果的各种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味道,手感,气味等。学习水果名称

2、继续学习各种水果的名称。将名称与水果实物配对

3、学习水果与实物实物及卡片水果的配对。

4、语言表达训练:结合个水果的特征,辅以数字,要求等学习各水果名称单字或完整名称的仿说,或拓展句子仿说。(苹果、红苹果、大苹果,吃苹果,一个红苹果,我要吃苹果„„)

5、尝水果。学习简笔画某一种水果涂色,简单的画某水果

二、课时安排(两周10课时)

目标1三节课。2目标两节课。3目标两节课。4目标两节课(同时在3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5目标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知各水果基本特征,名称接受性命名,仿说。

2,难点:名称与水果的配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部分孩子感知觉异常不配合,需老师辅助。

3,难点:仿说名称及句子拓展:针对能力较好孩子由助教老师以能力个别进行教学。

四、教具准备

1,8种实物水果。

2、与实物相对应各种水果卡片 3,品尝切割水果的碟子,小刀,牙签(注意有安全隐患的教师一定保管好,不能让孩子触碰到)

五、教学过程

(1)1——3课时:遵从蒙氏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具体过程如下:主教展示水果——助教协助孩子看(形状,颜色等外观),触摸(外面质感,重量),闻(气味)——告知孩子水果各特征(名称,颜色,形状,气味)——对水果各特征进行接受性命名 (以上过程需助教协助反复多次练习)。 (2)4——7课时:配对,先进行实物配对,在进行实物与照片或卡片的配对,最后进行,卡片之间的配对。同时结合水果名称教学。具体几选一(1/n)n从小到大进行,中间具体运用ABA原理进行。

(3)8,9课时:结合各水果基本特征,名称,数字,要求进行仿说语言及表达练习。注意仿说遵循句子字词从少到多根据每个孩子具体能力水平逐步进行。(助教协助辅助) 通过这些练习丰富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词汇,和句子的完整性。 (4)10课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孩子们基本学习熟悉了各水果。利用孩子们最原始的欲望——吃,进一步深入对水果的学习,让孩子们用舌头通过味觉去了解水果。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动手学习画水果,给水果涂色,以另一种形式唤起孩子们之前学习水果的记忆:颜色,形状,名称等。 六:注意事项

1.上课语言要简洁明确。不可加过多修饰词语,或用复杂句式:一般用:X是XX.2.主教要根据需要安排助教协助教学。

3.助教需要服从主教安排,并积极主动(不要只等助教安排)协助助教辅助孩子完成教学目标。

推荐第10篇: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原地运球的基本技术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原地运球的技术与方法,体验行进间运球;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 点:

手按拍球的部位

教 学 难 点

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一开始部分:

1、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

2、师生问好。

3、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4、宣布本课内容以及要求。

二、基础部分

1、小篮球运球

要点:两脚前后开立,两膝自然弯曲,上体微前倾,抬头看前方,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手腕控制球的方向,在球的正上方按压球。

方法:学生分成四路纵队按十字形站立,看红绿灯指示过马路。 (1)滚球 (2)两手拨球 (3)抛球击掌 (4)抛球击地接球 (5)胯下地滚球绕环

2、原地运球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体验运球 (2)徒手高运球练习(3)高运球练习

3、学生互纠

4、学生自主练习

5、运球辨数

6、运球大比拼

7、各种运球变化 (1)低运球 (2)高低变化 (3)换手运球

(4)大胆创新展示自我 (5)捅球游戏

要求:同学相互礼让、注意安全,练习有序,保持距离,防止运动损伤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小结。

3、师生再见。

第11篇:基于认知图式的化学教学设计

基于认知图式的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认知图式是抽象的认知结构,用来解决复杂抽象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化合价是基本的化学用语。本文基于化学教学设计的认知图式,呈现化合价教学设计。

关键词:认知图式;教学设计;化合价

中图分类号:TQ0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72-01

1.基于认知图式的化学教学设计结构

“认知图式”由皮亚杰提出,是用来应付特定情境的认知结构。梁永平教授将教师的教学认知图式分为要素性、内容类型、具体内容3个层次[1]。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评价方案、修正方案的一个系统的过程。梁永平教授将要素性教学认知图式分为以下8个环节:[2]

2.基于认知图式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化合价”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WWHW模型[3])

1)课题内容知识是什么?

①化合价定义、表示及规律②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③化合价的应用。

2)课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①化合价是基本化学用语,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②利用化合价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式;③加深对原子结构的掌握。

3)课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长期探索得出。

4)课题知识为什么是合理的?

由化合价推导出的化学式与实验测定结果一致。

(2)学生知识或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学习了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稳定结构,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认识误区:认为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没有规律。待学习和深化:①化合价概念、表示及规律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③化合价应用。

(3)教学目标设计。通过讲述化合价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化合价的本质,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多媒体展示NaCl的微观构成过程,学生讨论交流,掌握化合价规律以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重点:①化合价概念、表示及规律;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③化合价应用。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4)作业设计(理解性、掌握性、评价性作业)

化合价的应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本88-89页习题:2(4)、

3、

4、

5、6。

评价性作业:从C-O-Mg+N+K+1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一种符合要求的物质,并用化学式填空:单质,非金属氧化物,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5)教学基本思路的形业

片段一:学生熟悉的化学式→不同物质组成元素个数比不同→化合价概念→化合价概念史,了解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

片段二:NaCl的微观构成过程→由原子结构推导元素的化合价,理解元素化合价的来源,得出具体概念。

片段三:边读边写→区分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准确掌握化合价的表示。

片段四:解读课本案例→做游戏(扮演元素找朋友),掌握由化合价推化学式的应用;并用化合价规律检验所形成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6)学生学习主题设计

主题一:化合价概念的本质是什么?主题二:为什么该种元素是这个化合价?主题三:如何表示化合价?主题四:哪些元素间可以组成纯净物?

(7)教学活动的设计

主题一:化合价的本质是什么?

[师]列出化学式HCl、H2O、Fe2O3,让学生观察其组成元素个数比。

[生]不同。

[师]每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科学上通过实验测定,初中阶段用化合价推求。

[师]17世纪,定比定律(化合物的组成有其特定定律)被广为接受。1857年,弗兰克兰用“原子数”“亲和力单位”表示元素的化合力―化合价的基础思想已形成。1867年凯库勒首次使用“化合价”一词,开始被普遍应用。直到1991年,“化合价”开始在书本中被引用。

[生]概念的由来漫长、严谨。

[师]科学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是原子间在相互化合时原子的数目关系。

主题二:为什么该种元素是这个化合价?

[师]多媒体展示NaCl的微观构成过程(Na原子结构示意图、Cl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中,原子为达到8电子稳定状态,必得失电子。Na原子与Cl原子化合时,Na原子失去一个e―,显+1价;Cl原子得到一个e―,显-1价。

[生]原子结构决定化合价。

[师]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获得)电子的数目,定为该元素的化合价数值;若提供电子,化合价显正价;若获得电子,化合价显负价。

主题三:如何表示化合价?

[师]化合价的表示是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明电量和电性,用“+n(-n)”表示(n为具体数值)。如,Mg显+2价,即

[师]边读边写出氧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并对比。

[生]化合价:“+(-)”在前,n在后,位于元素正上方。离子符号:n在前,“+(-)”在后,位于元素右上角。

[师]化合价的电量“1”不可省,而离子符号的电量“1”可省。

主题四:哪些元素间可以形成物质?

[师]思考H、Na、Cl、O元素能组成哪些化合物,找同学扮演H、Na、Cl、O原子,进行“找朋友”游戏构成化合物,其余同学分析“朋友组合”是否正确。

[生]找朋友。

[生]“朋友组合”是HCl、H2O、H2O

2、NaCl。

[个别学生]还有Na2O。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3]梁永平.论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基本图式[J].化学教育,2013(10):3-7.

第12篇:机械创新设计认知

浅谈机械创新设计中的反求设计

摘要:介绍了机械创新设计中反求设计的定义、反求对象的分析内容及反求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详细说明三种反求设计的内容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创新设计 反求设计 反求对象 反求工程

反求设计(也称逆向设计)是设计人员以先进设备的软件(图样、程序、技术文件)、影像(图片、照片等)和实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人机工程学等有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开发出同类的先进产品的过程。 1 对反求对象的分析

在进行反求设计前,首先要对反求设计的对象(全文简称反求对象)进行分析。

1.1 对反求对象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功能原理的分析

产品的设计指导思想决定了产品的设计方案,深入分析并掌握产品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分析了解整个产品设计的前提。充分了解反求对象的功能有助于对产品原理方案的分析、理解和掌握,且有可能在进行反求设计时得到基于原产品而又高于原产品的原理方案。

1.2 对反求对象材料的分析

对反求对象材料的分析包括了材料成分的分析、材料组织结构的分析和材料的性能检测几大部分。反求对象材料分析的过程如下:

图1反求对象材料分析的过程

在对反求对象进行材料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表面的改性处理技术。

1.3 对反求对象的工艺和装配的分析

反求设计和反求工艺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在缺乏制造原型产品的先进设备与先进工艺方法和未掌握某些技术技巧的情况下,对反求对象进行工艺分析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反判法编制工艺规程。以零件的技术要求如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等为依据,查明设计基准,分析关键工艺,优选加工工艺方案,并依次由后向前递推加工工序,编制工艺规程。

(2)改进工艺方案,保证引进技术的原设计要求。在保证引进技术的设计要求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局部地改进某些实现较为困难的工艺方案。

(3)用曲线对应法反求工艺参数。先将需分析的产品的性能指标或工艺参数建立第一参照系,以实际条件建立第二参照系,根据已知点或某些特殊点把工艺参数及其有关的量与性能的关系拟合出一条曲线,并按曲线的规律适当拓宽,从曲线中找出相对于第一参照系性能指标的工艺参数,即是需求的工艺参数。

(4)材料国产化,局部改进原型结构以适应工艺水平。由于材料以及工艺对加工方法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无法保证使用原产品的制造材料时,或在使用原产品的制造材料后,工艺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国产化材料,以适应当前的工艺水平。对反求对象进行装配分析,应主要考虑:用什么装配工艺来保证产品的性能要求,能否将原产品的若干个零件组合成一个部件,如何提高装配速度等。

1.4 对反求对象精度的分析

产品的精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对反求对象精度的分析包括了对反求对象形体尺寸的确定、精度的分配等内容。在确定形体尺寸时,根据反求对象软件、影像或实物的不同,所选用的反求方法也有所不同。若是实物反求,则可通过常用的测量设备(如万能量具、投影仪、坐标机等)对产品直接进行测量,以确定形体尺寸;若是软件反求和影像反求,则可采用参照物对比法,利用透视成像的原理和作图技术并结合人机工程学和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分析计算来确定形体尺寸。在进行精度的分配时,根据产品的精度指标及总的技术条件、产品的工作原理图,并且综合考虑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生产的经济性和国家技术标准等,按以下步骤进行:明确产品的精度指标;综合考虑理论误差和原理误差,进行产品工作原理设计和安排总体布局;在完成草图设计后,找出全部的误差源,进行总的精度计算;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确定精度;在产品的研制、生产的全过程中,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所作的精度分配进行调整、修改。

1.5 对反求对象造型的分析

产品造型设计是产品设计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运用工业美学、产品造型原理、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对产品的外形造型、色彩设计等进行分析,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舒适方便程度。例如,在数控系统的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数控系统的显示器的布局问题,图形和汉字显示问题,数控系统操作面板的造型和色彩问题,各个功能操作按

键的造型、色彩、布局及操作的方便性问题等等。

1.6 对反求对象系列化与模块化的分析

分析反求对象时,要考虑到所引进的产品是否已经系列化,是否为系列型谱中的一个,在系列型谱中是否具有代表性,产品的模块化程度如何等具体问题,使得在设计制造时少走弯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生产出多品种、多规格、通用化较强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反求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软件反求设计法

软件反求设计法是以产品的样本资料、产品标准、产品规范以及与设计、研制、生产制造有关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文件等为研究对象的反求工程技术。软件反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所引进的如上所述的技术软件的分析、研究,提高本国在该产品技术上的设计、生产制造能力。软件反求设计的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软件反求设计的内容

2.2 影像反求设计法

影像反求设计是以产品照片、图片、影视画面等参考资料为对象来进行分析设计的。其内容见图3。

在运用影像反求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设计时,由于研究对象主要是产品的外观图片、画面、影像等,很难甚至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内部结构。为此,在进行设计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如中心投影规律,透视变换和透视投影,透视图的形成原理、色彩、阴影等相关知识。影像反求设计法的设计步骤:广泛地收集参考资料;多方面分析、研究参考资料;设计产品的方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求技术。

图3 影像反求设计的主要内容

2.3 实物反求设计法

实物反求设计法的研究对象为引进的比较先进的设备或产品实物,其目的是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原理、结构、材料、工艺装配等进行分析研究,研制开发出与被分析产品功能、结构等方面相似的产品。实物反求设计是一个认识产品—再现产品—超越原产品的过程。

实物反求可分为对整个设备的反求(即整机反求)、对组成机器的部件的反求(即部件反求)和对机器零件的反求(即零件反求)三个组成部分。实物反求设计的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实物反求设计法的过程

实物反求设计法一般是通过三坐标测量机或激光扫描机等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复杂零件的三维数据点,然后利用反求软件进行数据点处理,实现由点一线一面的CAD三维模型设计。所以,软件反求设计法主要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实物模型表面数据点的获取,即数字化技术,二是曲面造型技术。

3 结语

反求技术与NC加工技术相结合称之为反求工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实物反求设计法即针对现有工件(样品或模型)利用3D数字化测量仪器准确、快速地量取轮廓坐标值,并加以建构曲面,对曲面进行编辑、修改后,传到CAD~CAM系统,再由CAM所产生刀具的NC加工路径送至CNC加工制作所需模具,或者送到快速成型机(Rapid Prototyping)将样品模型制作出来。反求工程技术为快速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它已经成为制造业信息传递的重要而简洁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吕仲文.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罗绍新.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13篇: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摘 要] 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 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关键词]隐喻理论;词汇教学;作用;启示

Abstract:The paper discues metaphor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for va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cabulary semantic categ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vocabulary metaphor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meaning.In the vacabulary teaching,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should be serious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ic category vacabulary, vacabulary metaphor meaning and metaphor extending meaning, and va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metaphor theory; vacabulary teaching; significance; enlightenment

隐喻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 自1980年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以来,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频繁地接触到教材中的隐喻现象, 它们体现在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各个层面。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词汇学习层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隐喻理论

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总的来说 ,他们的隐喻理论包括的主要观点如下: 1.隐喻具有普遍性;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 3.隐喻具有系统性; 4.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 5.隐喻的产生有经验基础。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于谈论金钱,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enegy、efforts、force、fuel 等等。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以空间为始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如More is up这一隐喻给予quantity这一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因此英语中有Hope my income rises every year 之类的说法,汉语中有“鸡蛋价格又上去了”之类的表达。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就是将mind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按人们对隐喻的熟知程度来划分, 隐喻又可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两大类。上文所提到的属常规隐喻, 创新隐喻包括文学隐喻和科学中的隐喻。

二、隐喻认知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大全背记单词,片面追求扩大词汇量,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口头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词汇量太小,二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核心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没有掌握多义词的强大的表达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认识多义现象及其词语的语义扩展方式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有理据、有规律可循的。弄清这种理据和规律无疑会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义词的各种用法,从而扩大其接受型和产出型词汇量。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教学正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3]。 Laufer 认为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4]。 Sweetser指出隐喻也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5]。 如果他们能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国语者的认知思维方式,认识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模式,外语学习者或许就能按这些方式从一个多义词的已知义项推导出或更好地理解其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未知意义,从而有利于记忆和灵活使用该词。因此,词汇教学中应把隐喻概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隐喻的认知机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1.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范畴化指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过程。在经验世界中,范畴具有不同等级。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模糊的认知过程。隐喻思维的延伸在形成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网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隐喻思维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知道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 dove、rose、animal的隐喻用法更多,这说明这些基本范畴词被用于隐喻频率最高,其语义变化最多,发展最快。而人们认识新的抽象概念时,总是与已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和关联点,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以“床”为例,它的基本义又有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英语中也有a bed of roses、a bed of nails等,并在名词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动词意义:把……栽于苗床,为客人安排床铺。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语义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如:face of a mountain, face of a building, face of a watch; mouth of a hole, mouth of a tunnel, mouth of a cave, mouth of a river。 如 eye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 ”、“中心 ”: the eye of a typhoon 台风中心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不仅是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英语中许多词都通过隐喻以中心意义核心产生多层意义。不难看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据统计,英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词典中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发展而产生的。

在词汇教学中, 根据认知范畴理论,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中心意义,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2.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6]。如:下列表达方式可以证明Argument is war 是一个隐喻概念: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s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r./ I’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可以看出,争论是一场“舌战”,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概念是借助战争概念来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跨域映射的图式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7 Life of a Salesman的文章有:

He takes the first unsteady steps on a journey to Portland’s streets, the [ZZ(Z]battlefields[ZZ)] where he [ZZ(Z]fights[ZZ)] alone fo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He’s a door-to-door salesman.Sixty-three years old.And his [ZZ(Z]enemies-a[ZZ)] cripped body that [ZZ(Z]betrays[ZZ)] him and a changing world that no longer needs him-are [ZZ(Z]gaining[ZZ)] on him.With trembling hands he [ZZ(Z]aembles[ZZ)] his [ZZ(Z]weapons[ZZ)].

从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了隐喻概念Making a living is a battle.这里上战场作战的图式结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再现主人公生活之艰难。再如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人们对具体行为journey的经验基础上对抽象现象进行理解,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life,其语义是很单纯的,但用journey的隐喻结构来理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丰富的意义是来自人们的亲身体验,这体验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言传,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隐喻语言一旦被其他字面语言代替便索然无味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概念隐喻讲解词汇、课文,学生学起来既生动有趣,又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与运用的目的。

3.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计算机技术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computer virus, network, informatio highway, addre, E-mail, floppy disc, cyberspace等。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也无一不是从隐喻而来:copy, store, retrieve, memory, download, databank, disk drive, read, write, output, input等等。新词产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旧词构成新词,在其背后隐喻的思维方式也在起作用。如航天学的moonwalk, lunar rover, earthrise, soft landing(软着陆), linkup(靠泊), splashdown(溅落), black hole(黑洞)等等。 还有heart bridging operation[JP+3](心脏搭桥手术), airbus(空中客车), aerotrain(悬浮列车), future shock等。了解到隐喻思维再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 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更有意义。也可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大胆联想, 以基本词汇为基础扩大词汇量。

综上所述,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是有深远影响的。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隐喻理论,如隐喻的图式结构、隐喻相似的本质、隐喻的创造性等,使学生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一种隐喻观,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法,从隐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词汇与词义的关系,达到灵活运用和掌握词汇的目的,最终促进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的发展。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吉祥和王权,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悍的守卫宝藏的巨兽,是贬义词。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语不译为“four dragons”,而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 汉语中说嫉妒别人,会说某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表示嫉妒却用 green(绿),说“green-eyed”等等。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另一方面,通过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和研究。

第14篇:浅谈作文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浅谈作文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冯启芳

摘要:作文是语文知识和思想认识的综合表现,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学生的作文反映了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字词的积累,培养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课后深入生活,而且更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最后能够应用富有个性的文字语言书写真实的生活,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展示自身人格的魅力。

关键词:积累兴趣真实个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作文是语文知识和思想认识的综合表现,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学生的作文反映了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能力。间接体现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没有公式可依,没有规律可循,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此,作文教学对广大师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区”。

就学生来说,作文面临两道难关——文字语言关和创造表达关。识字太少,构词能力差,语言应用能力弱,无法进行表达;生活面狭窄,观察体验生活的机会少,不善于观察,有“原料”不懂得加工改造,多数学生对作文抱着畏惧的心里,不会真实的抒发自我,居于这多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法写出好的作文。

就教师来说,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好高骛远和不愿“下水”的问题。前者忽略作文与生活实际的依赖关系,不讲求书写学生生活及心灵的真实,一味大喊口号,甚至不惜违背学生幼小心灵,导致作文谎话连篇。后者是指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怕自己出错露丑,只知道做空泛枯燥的讲解,不“现身说法”起示范作用,更不注重去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对于作文更加厌腻。

在从作文的训练程度来看,普遍存在着作文训练起步晚,忽略基本功,以及中年级松,高年级紧的情况,而且难逃所谓的习作技巧的束缚,抑制创新,压抑个性,致使学生越学越难,越写越怕。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作文教学上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重视基本功

(一)指导、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有利于习作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引导应重点放在体会课文的意境,体会课文的表述方式上,但是,基本的字、词、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文字功夫不到位,下笔千言反累赘。”教师同时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字、词的教学,在字、词教学中渗入说话、写话教学,以提高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在真正写起作文来的时候才不会感觉无“兵”可用。其次是提倡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会读的字查字典,问问周围的人。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长期积累可就是一个大数目。据调查统计,一个班级中语文好的学生,多是具备这种阅读习惯的。他们在课外阅读是,不但多查多问,而且还做笔记,给生字注音,摘录好词佳句等,;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应用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作文也就能生动起来。

(二)重视课后小练笔。

课后小练笔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着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多会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而课后小练笔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课后小练笔是读后练习,是提供了阅读材料的作文,它让我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的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作文来说,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课后小练笔写出读课文的感受,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把自己摆进去,零距离接触,有助于深化自我教育。此外,小练笔可长可短,形式不拘一格,还能养成学生动笔的好习惯。

(三)利用好口语交际。

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组课程中都编入可“口语交际”一栏。口语交际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口语交际时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宽松、和谐、愉悦的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沟通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包容,才能使彼此间的那份充满童真的情感得到理解。写文章是无需遮遮掩掩,笔下留情。让学生大胆直率地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充分自然的抒发真情实意。

(四)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了兴趣,有了体验,都想向别人说。教育学家赞科夫曾指出:“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学生只要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物,写起文章来自然合情若泉涌,滔滔不绝。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放下导师的架子,要善于把学生思绪

从生活带进课堂,再由课堂带进生活,带进身边的人、事和物。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多用赏识的眼光评判,少一些指责与抱怨。这样,学生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对写作文自然就不那么惧怕,甚至逐渐喜欢上作文,也就能写出好文章了。

二、深入观察,从看到悟,不断升华。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写作文写得简单空洞,语言干瘪,是因为它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课程标注》对第三学段的习作也作了如是要求: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若要使观察“丰富见闻”,有“独特感受”并能作为“习作素材”,就不能只停留在狭义的“看”上,而应对事物做全方位的观察。然而,我们通常说的观察,学生常常只理解为用眼睛看。在“认真看、仔细看”,“静态看、动态看”上下功夫,观察的结果都只是感性的东西;虽然丰富了见闻,但是独特的感受不多,作为习作的素材不够理想。如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全方位地观察,则可实现这一要求。

(一)眼看。眼看是观察事物的第一步,静态看,了解事物的位置、大小、现状、颜色等;动态看,掌握事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活动和变化的情况,顺序看,了解事物的整体、局部特点;多次看,了解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属性及本质等。

(二)手摸。要了解事物的某些部分和某些性质特点,单用眼看是无法做到的,必须用手摸才行。例如:水温的感觉,金属的坚硬,泥鳅的光滑,海绵的柔软,树皮的粗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用手去摸才能具体感觉得到。在触摸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耳听。当面对瀑布、溪流、江河、湖海时,除眼睛看到的情景外,更要留心用耳倾听涓涓流淌、哗哗流动的声音;当走到小河边,步入山间,走进森林„„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好反映出事物、场景的特征,如果缺少了耳闻,对事物的观察就难以全面。

(四)鼻嗅。假如要向别人介绍一种菜或者是花的味道,你只用眼睛看,而不用鼻子闻味,介绍必然不够清楚,而且也很可能会因此缺少吸引力。如写桂花,必定少不了要介绍他的浓香,而写兰花,更是要突出它的幽香„„实质上,在很多事物的描写上,都是离不开嗅觉的,缺乏嗅觉,观察是不完整的,但是在强调嗅的重要性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嗅的方法。

(五)尝试。有些事物,特别是水果之类的,不但要看形状、大小、颜色,更需要品尝其味道,认识才会全面。因此,口尝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观察手段。

(六)脑想。观察更少不了大脑的参与:观察顺序要大脑指挥;观察重点要大脑安排„„以观察最为平常的果树来说,不但要看到最为美好的花、果,还有想到它在开花

结果前的小苗,成长中的叶;又如在观察猫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形貌,还要听它在不同情形下的叫声,以及它的温顺和如何觅食等。总之,在观察事物之后,必有情感参与,心随眼动,情随物移„„观察要是没有大脑参与,所得的素材必定是零碎地、肤浅的,而且缺乏感情,只有大脑参与观察,所观察的事物才有生命,写出的文章才能表达真情实感。②

三、激活想象,唤回童真。

作文需要的是想象力,儿童有得天独厚的萌发心理,童心最容易诱发想象。“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说学生通过观察世界万物,观察自己,了解自己,介绍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内心的想象世界。由此可知,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习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把鼓励想象,激发想象贯穿始终,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意识的多让学生想想未来和未知的世界,使想象力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例如,编写玩具通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导学习小组合作,并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

现实生活中,学生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学生的心灵世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去天空中目睹苍穹的模样,有的想变成孙悟空,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当然不太可能。但是,当他们说起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加以判定。我们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幻想,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了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充实生动。

四、走进生活,抒写真实,展现自我。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源源不断出现新篇。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多年来,由于家长的过份溺爱,致使许多的小学生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对真实的社会生活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以至于写出来的文章只有枯涩的语言,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生命力,甚至有很多的学生不惜“造假”。因为没有真实的体验,往往下笔时胡编乱造,乱写一通。在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中,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困境”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现在许多学生都有抄袭、编造、模仿的不良习惯。学生不深入生活,不体验生活,作文说假话,这将会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③

将会严重影响和破坏我们倡导的“说真话,做真人,做实事”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不仅仅是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也很难写出感人的好文章。因此,小学生作文必须要紧靠生活,强调真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既然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言、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指出:“作文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便‘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关注个性的表达,首先我们鼓励作文格式的个性化。

我们应尽可能的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教师不要以任何的常规定律去捆绑孩子,以至于使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格式,更好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其次是作文思维的个性化。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出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

此外是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属于他们的语言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 他们的表达方式,宽容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吐露自己的心声,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学生得作文才能多姿多彩。

总而言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

一、两个周就可以做到的。也没有任何快速提高的捷径,它要求我们能够养成善于积累、善于观察、体验的好习惯,能综合应用生活中很多知识、见闻,通过个性话的语言和手法,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达到抒发自我的目的。因此,不论是作为作文的“教”者,还是作文的“学”者,都要让自己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处处留心生活,处处观察、体验生活,才能做到真正的抒写生活、抒写自我。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8.[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 [J]﹒2007(

33、38)。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22、

23、

33、

34、

49、50)。

[5]《云南教育﹒基础教育》[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7、8)。

[6]《云南教育﹒小学教师》[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9、12),2008(

1、2)。

[7]《云南教育》[J]﹒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19、22)。

[8]陈学华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人教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

[9] 朱德全 .小学教育学[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①陈少华.《谈谈三年级作文教学》[J].云南教育出版社。

黄义正.《观察要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J].云南教育出版社。

杞永林.《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J].云南教育出版社。 ②③

第15篇: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我们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择业知、行、意统一的问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自我评价仍需要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我们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他失败了。 1

如果分析原因的话,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以外,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作者之一便是唐纳德·克里顿博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作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 !而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树课„„ 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

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该爬树。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把握住了关键的一条,就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后天再勤奋弥补,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因为,才干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而优势,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上,这样方能成功。

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他却当不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的成功,在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研究专长。而我们将来就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了解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成正比。

自我认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将来的工作定位以及自身的满意程度,所以要想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择业目标,就必须

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第16篇:浅谈认知与翻译

摘 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的,译文从来不是唯一的,相同的文字,对于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激起”不同的感受。因此译文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有的只是无限的接近。不同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从而产生的译文也不同。

关键词:翻译; 认知; 经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本质上是各种文化和地区之间的一种交流和沟通。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尤其是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

《圣经》中的创世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消落之后,诺亚的子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当时天下的人都将同一种语言。后来,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讲各自的语言。

语言的隔阂阻碍了人类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阻碍着文明的发展。而翻译则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终于活动之一。

西方翻译的起源在与对《圣经》的翻译和传播,而中国的翻译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佛经的传播和扩张。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认知(cognition)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即“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张辉,祝良,1999)。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组成。每当感官记忆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着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因此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人类的认知心理共性促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共性,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

翻译活动则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性质。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翻译则是一种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跨民族的认知活动。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愈来愈重视语言与认知的内在联系。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等能力。语言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又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译学理论,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问题,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范畴下的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本质。翻译的认知研究,一方面是指以认知为出发点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术语来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发现翻译过程中最根本的规律。

双语转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主体心理表征的制约,可以说是认知的制约。

翻译的首要步骤是理解。只有充分读懂原文的意思,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

译者首先是读者,他要深深的,细细的体会原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或是意境,自己体会了,然后再表达出来,有些人,可能在初级的体会阶段就没有能领悟到原作的意思;好一些的人,可能体会到了原意,却不能完好的再输出或是表达出来。

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

第17篇: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姓名:康慧学号:实习报告

12-1班

20120115

实习报告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依旧不成熟.只有我们对实际东西有一些了解以后才能更加适应以后的工作.所以学校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校外实习。通过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及工人师傅的说法了解相关工艺过程。

具体过程:4月15日,进入哈尔滨鑫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了解了用蜡制作;4月16日,进入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认识,了解了一些新型材料;4月16日,去哈工大航天馆进行参观,了解了一些卫星火箭等知识。

1.哈尔滨鑫润工业有限公司

在这里我们简单认识了熔模铸造。熔模铸造又称\"失蜡铸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覆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由于模样广泛采用蜡质材料来制造,故常将熔模铸造称为“失蜡铸造”。可用熔模铸造法生产的合金种类有碳素钢、合金钢、耐热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永磁合金、轴承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和球墨铸铁等。熔模铸件的形状一般都比较复杂,铸件上可铸出孔的最小直径可达0。5mm,铸件的最小壁厚为0。3mm。在生产中可将一些原来由几个零件组合而成的部件,通过改变零件的结构,设计成为整体零件而直接由熔模铸造铸出,以节省加工工时和金属材料的消耗,使零件结构更为合理。熔模铸件的重量大多为零点几十牛(即几十克到几公斤),太重的铸件用熔模铸造法生产较为麻烦,但目前生产大的熔模铸件的重量已达800牛左右。熔模铸造工艺过程较复杂,且不易控制,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较贵,故它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或很难进行其它加工的小型零件,如涡轮发动机的叶片等。 熔模铸造工艺流程

1

蜡(模)料处理

一、工艺参数:

1、除水桶搅拌时温度110-120℃搅拌时间8-12小时静置时温度100-110℃静置时间6-8小时

2、静置桶静置温度70-85℃静置时间8-12小时

3、保温箱温度48-52℃

4、时间8-24小时

二、操作程序

1、从脱蜡釜泄出的旧蜡用泵或手工送到除水桶中,先在105-110℃下置6-8小时沉淀,将水分泄掉。

2、蜡料在110-120℃下搅拌8-12小时,去除水份。

3、将脱完水的蜡料送到70-85℃的静置桶中保温静置桶中保温静置8-12小时。

4、也可将少量新蜡加入静置桶中,静置后清洁的蜡料用手工灌到保温箱蜡缸中,保温温度48-52℃,保温时间8-24小时后用于制蜡模。

5、或把静置桶中的回收蜡料输入到气动蜡模压注机的蜡桶中,保温后压制浇道。

三、操用要点

1、严格按回收工艺进行蜡料处理。

2、除水桶、静置桶均应及时排水、排污。

3、往蜡缸灌蜡时,蜡应慢没缸壁流入,防止蜡液中进入空气的灰尘。

4、蜡缸灌满后应及时盖住,避免灰尘等杂物落入。

5、经常检查每一个桶温,防止温度过高现象发生。

6、作业场地要保持清洁。

7、防止蜡液飞溅。

8、严禁焰火,慎防火灾。

2.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其生产的材料主要供开发商、建筑商(适用于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作为一种新型保温承重结构体系。

2

EPS模块剪力墙是由EPS(聚苯乙烯保温板)模块经积木式错缝搭接成空心墙体,根据建筑的具体设计要求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硬化并与模块表面的燕尾槽紧密咬合,最终形成了承重-保温一体化的墙体。该墙体具有保温隔热、免拆模板、质轻及施工方便快捷等优点。鸿盛研发推出的内外墙保温模块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的保温一体化工艺,真是非常的好,这是在引进德国先进工艺消化吸收后,又结合中国的国情要求而研发出来的,正好可以全面解决目前国内建筑节能保温存在的一些弊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建筑保温的工艺性能,性价比也高,很值得行业来推广。

HS系列产品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8度的地区。根据体系类别的区别,分别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业与民用节能建筑以混凝土墙体、砌体墙体以及轻质填充墙体为基层的外墙外保温工程;低层、多层、高层以及超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节能建筑工程;单层居住公共建筑及农作物温室等节能建筑工程;耐火等级为三级以下(含三级)的居住、公共和工业厂房(仓库)的节能建筑工程。

鸿盛系列建筑节能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节能建筑外保温层开裂、空鼓、脱落及冬季室内“结露”等建筑保温体系的质量通病和关键性难题。鸿盛建筑节能系列体系包括HS-ICF外墙内外保温建筑节能体系、HS-ICF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体系、HS-EPS模块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建筑节能系统、HS-密肋混凝土芯柱建筑节能体系、HS-密肋钢制方管芯柱节能体系、HS-EPS墙体模块、HS-EPS楼板模块、HS-EPS室内分户隔墙模块、粘贴用外墙外保温HS-EPS模块、HS-EPS地热节能模块、工业节能建筑彩钢夹芯模块和整套生产工艺、GRC工业节能建筑墙板模块和整套生产工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节能建筑材料生产,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模块产品模数、模具设计制造全部所有权。使我国严寒、寒冷地区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得到大幅度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3

3.哈工大航天馆

4月17日我们在院里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哈工大航天馆进行参观实习,那里的讲解员给我们进行了讲解。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内设置了卫星展示区、发动机展示区、导弹展示区、火箭展示区四个展区。了解了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哈工大航天馆里藏着我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这些第一记录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立体传输型测绘卫星,我国第一种舰舰导弹———上游一号舰舰导弹的实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我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空舰导弹———鹰击六号空舰导弹实物,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模型,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模型。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关于神舟系列,解说员介绍说,神舟一号飞船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实验型飞船,着重考核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三号是神舟二号的改进型;神舟四号进一步提高了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五号搭载了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飞行21小时38分钟;神舟六号在两人多天任务、轨道舱功能使用、航天员安全性、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搭载两名宇航员。其中讲解员着重介绍了哈工大小卫星等。在哈工大航天馆,你可以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等实物与模型,还有部分航天器、导弹等实物等一百多件展品,每一件展品,都系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些展品中的模型和实物,许多都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开端。“哈工大的航天馆是国内高校里最大的航天馆,是哈工大重要的教学、科研场地,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和相关科技培训、科学试验等工作的平台,是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天科技博物馆。每名哈工大学子都会到航天馆参观学习。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感性面及认识面,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 4

认识。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让我开了眼界,对以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规划。多参加一些实践经验,为以后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第18篇:情绪、感受与认知

情绪、感受与认知

【摘要】:长期以来,情绪、感受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题。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及詹姆斯等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扎荣茨和拉扎勒斯还就“情感与认知谁为首因”的观点辩论长达六年之久。安东尼奥·达玛西奥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运用他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以及与神经疾病患者接触所获得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对之有所解释的情绪与感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到目前为止,他的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证明了情绪在高水平的认知中发挥着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的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传统观点。本文拟运用认知历史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综合认知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及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情绪、感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了哲学史上和心理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划分”、亚里士多德“灵魂的感觉活动和理性认识”、托马斯·阿奎那“感觉认识论”、笛卡尔、斯宾诺莎的情绪认知观,詹姆斯“外周生理学理论”、扎荣茨“情感独立于认知”、拉扎勒斯“认知活动是情绪的充要条件”。第二章分析了达玛西奥的情绪感受认知思想,他首先从进化论的角度阐明了情绪先于感受,接着从理论和

实证两个方面证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会影响到涉及个人和社会领域的推理和决策的正常运行,以及情绪和感受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达玛西奥情绪感受认知思想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身心一体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批判了笛卡尔的小矮人理论,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及社会的进步。【关键词】:达玛西奥情绪感受推理决策意识自我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3第一章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探究13-191.1哲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13-161.1.1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划分”131.1.2亚里士多德“灵魂的感觉活动和理性认识”13-141.1.3托马斯·阿奎那“感觉认识论”141.1.4笛卡尔、斯宾诺莎的情绪认知观14-161.2心理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16-191.2.1詹姆斯“外周生理学理论”16-171.2.2扎荣茨“情感独立于认知”171.2.3拉扎勒斯“认知活动是情绪的充要条件”17-19第二章达玛西奥的情绪感受认知思想19-352.1情绪先于感受19-232.1.1情绪的分类19-202.1.2感受的分类20-232.2情绪与感受参与理性决策过程23-292.2.1情绪感受障碍与推理决策缺陷并存的实例证明23-242.2.2情绪感受障碍与推理决策缺陷并存的生物学依据24-252.2.3模型的建立——躯体标示器假设25-292.3情绪与

感受加强自我的建构过程29-352.3.1意识的种类30-312.3.2意识的产生——自我感的出现31-35第三章达玛西奥情绪感受认知思想的哲学反思35-423.1为身心一体论提供科学依据35-383.2反驳了笛卡尔的“小矮人”理论38-393.3促进人类的幸福39-42结语42-44参考文献44-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致谢47-48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19篇:认知发展与初中生英语教学设计 心理学论文

认知发展与初中生英语教学设计

【摘要】可以说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从初中生正式开始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全新的概念,要学好它,不仅需要自身付出努力,更需要老师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水平,更应该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最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认知发展

英语教学设计

初中生

在初中阶段,有些地区学生是刚刚接触英语,有的地区尽管上了几年小学英语,但实际上小学仅仅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单词而已,这些学生实质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步入英语的学习。对于这一最初阶段的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各个年龄段认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寻求最适合改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老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地降低。下面就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谈一谈我对英语教学设计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第一:根据初中生感知能力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 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个体在15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的感觉甚至超过成人。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60%以上。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得益于初中生视觉的发展,老师可以采用内容与图形结合的方法,用具体的形象来解释单词或者说是用图形之间的联系来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利用初中生对色彩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对色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可以给自己的课件进行色彩调配,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听觉的发展对英语听力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制定积极有效的听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我想这一阶段由于初中生的听觉迅速发展,这时候的训练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吧!

第二:根据初中生注意力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青少年时期,注意的时间大大延长,专心程度也大大提高了。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的应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李洪曾,1987),从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有了迅速而显著的提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三年级,女生的注意的稳定性均高于男生。从而老师应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要把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分开,初中生的注意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可以在一节课里面集中精神听讲,老师可以利用好这一特点在学生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不用再采取教小学生时边半堂上课半堂玩的模式了。其次,因为男生注意的稳定相对比女生差一点,不免在上课的时候男生会比较经常走神,老师应该怀有理解的态度,耐心进行提醒,而不是一味地斥责。这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根据初中生想象力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还不能做到像高中生一样迅速完成内容比较复杂的想象任务并主动提出想象的任务,尽管初中生可以较好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但其想象过程中还是表现较强的随意性和被动性,不善于主动提出想象任务。基于初中生这一点欠缺,老师不应对学生期望过高,可以适当地帮学生总结一些比较难得知识点以及其相关的联系,或者积极的进行引导,给予一些提示,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想象任务。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初中生的想象力会有一定的提高,并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主动性,对后面高中阶段的衔接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根据青少年的记忆力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中阶段,注意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意识记忆的主导地位已经基本得到确立,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有成人提出来的;(2)机械记忆在初中阶段达到最高水平,理解记忆和高中阶段相比还差很多;(3)个体的抽象记忆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根据这三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在初中阶段还不适合全自主性学习。由于理解记忆较差,老师应该解释清楚语法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习记忆;还有由于有意识记忆知识初步确立,还是依赖与成人提出目的和任务的,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上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由于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老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教给学生一些好的记忆单词或者语法的方法。比如说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快速记忆单词的方法,扩大学生词汇量。像联想记忆法,词根词缀法等,这些都有一定程度要用到抽象记忆。

第五:根据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两个特点。(1)初中阶段,抽象思维开始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他们已经可以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对各种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2)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研究表明(林崇德等,2005),中学生被试的批判性思维都比较低,其中初一和初三被试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率分别为37.94%和45.28%。由于初中生在思维能力上已经有了一定了发展,老师不能停留在一味地给予知识阶段,应该侧重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给学生语法知识点,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该知识点理解阅读材料,运用到平时解题当中。但由于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老师应该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要精益求精,保障准确性,以免产生误导。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经历着身体上大风骤雨的变化,必定引起心理上的波澜起伏。这阶段的认知发展也呈现出各种特点,教师应该确实了解这些特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用可行有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学习,并做到理解这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包容他们有点叛逆的举动以及一些比较特例的思维方式,积极与初中生平等理解地交流,这样才能让教学达到乐见的效果。

【参考文献】连榕、李宏英等编著

发展教育心理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20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认知和反思

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认知和反思

通过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有的学生觉的数学学科比较枯燥。所以我觉的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首先,通过学习我觉的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颇多,从中弥补了自己教学上的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认知与教学设计
《认知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