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4 07:59:1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郭志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

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

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

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

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

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

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

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

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

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

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

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

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 “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 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

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东关小学郭志英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

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

“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推荐第2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学问”,齐读。(同学们,在你认为什么是学问?)

2、如果把这两个字拆开,你会给它组什么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勤学好问)

3、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去了解“学”与“问”之间的联系。——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下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圈起来。

2、出示生字词。不懈 沈括 翱翔 钥匙 好奇 兴许 无影无踪 稀奇古怪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课文中,那些句子讲到了“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板书:勤学好问)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齐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说说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的比喻说明问的重要性。

3、课文借助了多少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①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列举省略(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④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6、出示哥白尼的资料。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好问)

8、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引读并理解。

9、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0、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芳菲”的意思是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后两句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疑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xiè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孩子们,勤学与好问吧,与他们同行,就如在沙漠中与骆驼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尽头找到美丽的绿洲。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 好问

哥白尼 沈括 发现问题 勤学好问 提出问题 观察思考

推荐第3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2)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 瞬息万变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芳菲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能者为师 日新月异 五彩缤纷

(1)指名读 (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 (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为什么问 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我们该怎么问呢?(板书: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板书:说理+举例)

4、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5、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问。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

为什么问

怎么问

说理+事例

推荐第4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23 学与问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

2、学与问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学与问》。齐读课题。

二、自学反馈,梳理文脉。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听写词语: 翱翔 相辅相成 不懈探求

沈括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师:请大家校对一下,提示“翱”的书写。全对的举手,错的赶快订正。

师:下面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记住他们。 拓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都是形容变化的,日新月异指——

瞬息万变的意思是——(指名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变化的词语?

PPT:日异月更 日异月殊 千变万化 变化多端 2师:这是一篇说理文你们找到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师评:这是作者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起的作用是——总领

这是作者在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师:说理文虽然开头、结尾都是作者的观点,但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是引出观点,而结尾是作者就此观点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师:为了充分地证明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人的事例?

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哥白尼和沈括?(PPT出示简介)指名读

5师:是什么促使他们成为大学问家的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事例大意。指名读,交流

(师提示:概括事例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A: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B: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7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事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十分有序。

三、自主学习(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课文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

请大家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任务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2、反馈

(一)任务一

PPT: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A师:举例论证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举的第一个事例。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问的重要)

师引导:要像哥白尼一样喜欢问,重视问,从而不懈探求,获得真知。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3)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也正是好问促使他不懈探求,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 4)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5)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B、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确怎样问,向谁问。 师质疑: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样问?向谁问?谁来读第三自然段?其他人思考。

交流:我们怎样问?向谁问?

评价:是啊,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能者为师”。

师:让我们齐读第三自然段,像哥白尼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主动拜能者为师。 C师:下面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PPT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 师:沈括勤学好问吗?结果如何?

师: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2)沈括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二)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2、请大家再读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评:这叫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这叫先讲道理后摆事实;同样是举例子,写法不同,更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这两个事例能不能交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师:这三个自然段如三个环,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作者就是在这样严谨的语言中将“学与问是相辅相

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一观点阐述清楚。

3、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天,你们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上积极讨论,思考。你们也拥有几把金钥匙,也是学习的主人。

2、出示第5节,引读———

3、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五、借鉴写法

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后,你们会像作者那样讲道理吗?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的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可以利用自己搜集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作业

1、修改写话

2、背诵积累几句关于“学与问”的名人名言

3、学习背诵《大林寺桃花》

推荐第5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

正则北区 王燕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水平„„)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的关系。)

3,“学与问”和“学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应该预习过这篇课文,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相似?

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它们都是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事例证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板书]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任务一:

1、默读课文,用——划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

2、了解列举的事例,并简要概括。讨论:

出示观点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出示结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形成的

1 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有学问,要求得真知就要——勤学好问.(板书) 理解: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过渡:课文摆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用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的?

(指名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不断探索。

第4自然段:沈括小时候发现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很远。问妈妈后也没解开疑团,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过渡:课文列举了两位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是外国的(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

)哥白尼,一个是中国古代的( 北宋的大科学家

)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任务二:

1、认真自读第2自然段,哥白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你从小哥白尼的事例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2、读了小哥白尼的故事,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又该如何去做呢?

讨论:第2小节的第一句话。(非常喜欢问——好问.)

师:开头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了。

3、你从哪里读到的? 师:会思考才会有问题。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 (-------)

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省略了许多其他的问题)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师:正因为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才导致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这一事例作者采用了怎

2 样的写法?

(总分总的结构。)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这句话里头其实还藏着一个学问的,你发现了没有?

运用了比喻句。把问比作金钥匙、铺路石。从这个比喻中你读懂了什么?(问的重要性。) 你能依照这个例句,接着写一个比喻句吗

(出示练习)“问”是

。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那我们小学生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并相机理解词语。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有了问题,我们要 ——用古人的话来说——(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师:我觉得把“你”改成“我”。想想是不是更好?自己读读,再重新齐读。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出示: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出示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理解,齐读。 你有过向身边能者为师的经历吗?(学生自由交流)

5、小结:可见,学贵在——?遇到了问题,我们真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第二个有关沈括的例子。

先了解沈括。(出示图与简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任务三:

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书中划出)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后两句诗

(3)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4)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

沈括的事例进一步告诉我们:

出示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书:观察思考 师小结:如果说,哥白尼的事例告诉我们求得真知,贵在问,那沈括的事例就告诉我们,求得真知,除了贵在问,还贵在思、察。

出示名言,这句名言就强调了学习中思的重要性。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理清关系,明确努力方向。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出示最后结论和最后一小节。 3.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师: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其实,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板书)求得真知,不仅贵在问,还贵在(

)?贵在(

)?还贵在(

)?(思、察、勤、恒)

4、老师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读得懂吗?(学的越多,产生的问题会越多,问的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推荐第6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帮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与问》,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即议论文。回忆我们学过的议论文。

3、出示学习目标

谁为我们把学习目标朗读一遍?

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并不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家有信心吗?

二、反馈预学。

1、回忆一下本文的观点。

2、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讲导学,合作助学。

1、过渡:课文为了阐述“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两个名人事例,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你对哥白尼有什么了解?

2、合作探究一

读第2自然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2)如果你是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3)你从哥白尼的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1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过渡:文章又说了沈括的什么事情?

4、合作探究二

默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2)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 (3)作者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观点?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都非常遥远,那么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呢?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 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学问学问——”

2、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什么呢?

3、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五、达标测学。

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 “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教后记】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下面重点学习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3 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影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我们前进。”“思考就是推开知识大门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驾起的通往知识海洋的金桥。”“思考就是我们腾飞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任我们翱翔。”„„

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推荐第7篇:《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楚的。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录音朗读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相机理解词语:不懈追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教师简介哥白尼的“日心说”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小组之间讨论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相机理解: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男生朗读

2、思考沈括小时候是怎样做的?

3、你从这个事例中明白了什么?

相机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诗意。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

交流课前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警句。 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四、总结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相辅相成

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8篇:23.《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课外延伸,找找勤学好问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能者为师的名言和故事,以及《大林寺桃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先来看一个故事(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你们知道这个词出自哪里吗?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我们除了认真学之外,还要会提问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3.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4.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同桌讨论回答。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教师范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出示沈括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分组讨论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读读课文,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讲故事互动,愉快结束授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内容来解决前面那个头疼的问题。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板书设计

23 学 与 问

勤 学 好 问 观 察 思 考

做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9篇:23、学与问 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说理全面深刻,是一篇很好的说理范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和善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4、进一步认识说理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让学生明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2、体会说理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本次教学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观点脉络,初步把握本课的结构。

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学问”

1、直接板书“学问”,你可以用哪些词来说说有学问的人?

2、加上“与”字,再引出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课本132面,按照老师的自读提示,自由高声读一次课文,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2、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交流。

3、学习生字词: 年长年幼

勤学好问

(1)、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由此引入“兴( xīng)许”) 不懈探求、相辅相成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翱翔

钥匙

(2)、指名学生读,“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教学范写生字,生钢笔描红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3)、理解“瞬”

(抓关键字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

(4)、对比、说句子理解词语“瞬息万变”、“日新月异”。 (4)、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除了这些关键字词,文中还有一些关键的句子,直接说明了咱们课题“学与问”的关系,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学与问”的句子。

2、找到了吗?谁来读读: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出示: A: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B: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让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位置,一个在开头,总领全文,一个在结尾,总结全文)

3、咱今天学习的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4、引出说理文的结构,再带领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说勤奋》、《谈礼貌》等说理文,加深对说理文结构和写作特点的了解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举到了哪两个有学问的人的事例? 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中国的)。

四、精读

1、2小节,深入理解“学”与“问”

(一)默读第二小节。

1、思考:从文章的哪些词语中,你可以感受到哥白尼好问?找一找,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同位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抓重点词句:经常、缠着、不懈探求

(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扮演妈妈和小哥白尼,通过对话来表现哥白尼的好问,理解“缠着”的意思。)

2、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关键字词,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

3、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哥白尼资料。

(三)哥白尼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哥白尼的故事中,你们领悟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勤学好问,不懈探求)

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比喻句,突出强调“问”的重要性

(四)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说:学无涯而问不止

问无休而学有成 老学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出示、摘录)

五、小结“学问”,布置作业

1、从哥白尼身上,我们知道了“问”的重要性,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小学生更应该像哥白尼那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是,我们有了问题该向谁问呢?当别人也无法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钢笔书写本课生字。

(2)、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制作小书签或小卡片。

六、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说理文勤学好问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哥白尼

沈括 得出结论

推荐第10篇:23.《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

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出示: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词语:

殿堂、钥匙、无影无踪、奥秘、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相辅相成、勤学好问、强健、翱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指名都,相机正音。 (2)大致交流词义:

大林寺:寺名,在庐山香炉峰顶。

芳菲:花草的色美、味香都称芳菲,这里指花草。 尽(jìn):完。这里指花都凋谢了。 始:开始。诗句中意思是“正”。 殿堂: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 奥秘:奥妙神秘。

不懈探求:不松懈,坚持探索追求。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 相辅相成:互相成全配合。(说句子) 强健:身体强壮。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进步,发展很快。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分别读各个自然段)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作者先直接阐述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接着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然后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请教,拜能者为师。再通过沈括的故事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四)过渡: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会问什么呢?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做了一辈子的愚人。――佚名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出示,指名读,齐读)。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出示“能者为师”。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文字) (1)朗读。

(2)理解“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有时应稍加修改。 (3)什么叫“能者为师”?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与同学们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三人行, 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1)指名回答 。

(2)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如:这句诗出自__唐__代诗人_白居易__的《大林寺桃花》。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关于桃花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罔,迷惑; 殆,指有害。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有害)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2)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 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知道了只要你们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你们定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作业

1.选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第11篇:《23.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

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

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写完教案,与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第12篇:《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23《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计哥白尼的小故事,引入新课。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

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附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哥白尼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养成习惯 观察思考 (沈括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也就是议论文。在整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找出文章中的观点,然后学习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最后再次学习观点,并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之前,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所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也感到很轻松。老师引导学习抓住文章中和重点词句来理解重点段落和文章中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这次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学习第二个事例的方法虽然很恰当,却不能给足学生足够的时间,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改进,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与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滇滩镇河西完小 教师:李 丽 2012年10月13日

第13篇: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阐述的5个问题,并展开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

难点:用哥白尼的故事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与问》,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围绕\"学\"与\"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连成一段话说一说。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从 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了解到:有知识就是指有(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 ),是( )。(小黑板出示这句话。)

3、问多么重要啊!它是金钥匙,为你打开知识殿堂,它是铺路石,伴你走向成功之门。今天我们首先要来学习哥白尼的事例,相信学了这个事例后同学们一定能明白问重要性。

二、学习第二节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2、听了大家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了什么印象呢?(勤学、好问 好奇)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是分不开的,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哥白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A 他从小爱问问题 。

B他什么都爱问。(他提的问题可以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希奇古怪)

C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5、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哥白尼的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学了第二自然段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正是因为哥白尼喜欢问,敢于问,勤于问,他才能够发现科学的无穷奥秘,他才会不懈探求,最终获得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哥白尼他从小好问,还有许多名人小时侯也很好问,谁能向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人小时侯勤学好问的故事

9、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10、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

2 是谁呀?

三、以阅读形式学习第四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看看沈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试着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尽”“始”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于是“问”就激发了他在深山的寺庙里发现了:原来( )。

①同桌交流答案

②指名回答(理解,朗读)

3、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是呀,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们记住这样两句名言吧:学而不思…… 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学习第五节,总结全文。

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在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能学到很多,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指名读。

2、怪不得书上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详见附录四)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详见附录五)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六、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疑惑为愚者之智慧。——肖亨利

2搜集一个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14篇:23学与问教学设计新

23学与问

林皋小学

王立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

1、学生交流名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问的重要性。

2、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

23、学与问,大家猜一猜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3、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自读课文,检查效果。

1、结合预习再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圈出来。

(3)、快速读顺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学与问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标在书上。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教学。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你们有没有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呢?

好奇、翱翔、五彩缤纷、观察思考、能者为师、勤学好问

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a、指名领读、正音,提醒读。

b、指名提醒字形。你学会了哪些字?你觉得课文哪些字难记?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

c、学生仿写描红。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出示句子,指明读。大家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纠正。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汇报交流。

3、想一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4、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文中给我们插入了哪两个小故事呢?

四、学习咀嚼故事中的哲理

(一)哥白尼

1、指名说说你对哥白尼了解多少。(简介: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2、指名读一读这个故事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指名说一说)

出示:知识是( )来的,也是( )来的。“( )”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路石。(引读)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我们真正认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从沈括的事例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

(二)沈括

1、说说你对沈括的了解。(简介: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著有《梦溪笔谈》)

2、文中介绍了他的什么故事呢?(自由读一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

)和(

)结合起来。(齐读)

(三)总结

哥白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沈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由此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出示:学问学问,既要( )又要( )。( )与( )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 ),在问中( ),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

五、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英国科学家牛顿根据苹果从树上坠落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3、你今后在自己的学习中,打算如何去做?

六、总结拓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指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就告诫我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2、搜集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第二课时

一、探究结构、深化理解

二、领悟写法

三、拓展延伸

四、回归整体

五、布置作业

第15篇:学与问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分别来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

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

1、2自然段

1、为了说明这些道理,课文用了两个小故事来证实。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介绍了谁?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哥白尼,了解哥白尼。

2、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师:听了大家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

4、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自学第4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六、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名言或谚语。

第16篇: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第17篇:学与问 教学反思

《学与问》教学反思

水峪小学

赵慧琴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但学生对议论文较少接触,因此,在教学前必须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论据)——得出观点。通过这一指点整篇文章的学习思路就清晰呈现了:

1、初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文章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列举了两个例子,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从他们身上悟出“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中我采用“读-品-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

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

察思考,去获得答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沈括的例子中来,并安排了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在自学、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3、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由于这篇议论文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尝试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实现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呢?考虑到这一点,课上主要抓住了:在学习知识、探求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将学生从理论上来认识“问”的重要,转变为实践是个重中之重。本教学片段的重点就放在“导行”上。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名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从更多的名人身上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中心理解。再让学生把所获得的收获用书面文字来表达,然后再交流,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引导学生从“知”到“行”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的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问的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同时,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满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感、情感,从而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第18篇: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我教学的是本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其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两个名人的事例,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事例,即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教学第三段,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机智,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学与问》

执教教师:

执教时间:

2013-11-27

第19篇:《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读题——构想

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如果你是作者准备怎样告诉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诉大家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通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

二、分享——互辩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给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过程 1 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印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第20篇:《学与问》 教学反思

《学与问》教学反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章荣婷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激情导入

首先出示“学问”二字,理解学问就是知识。再出示“学与问”学与问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

1、学习第一段,复习说理文的一般结构:提出论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的论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了解问的重要性。

2、事例论证部分,讲述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列。学习课文第

二、第四在然段,出示简介,解读文本,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紧接着回到第三段,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3、最后进入结论部分(课文第五自然段):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出示陶行知的《问到底》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在此也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