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3 07:47: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 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教学难点 探究利用支点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若干、实验册、生活用品(指甲钳、老虎钳、剪刀等)。

2、黑板上事先画好杠杆示意图,杠杆尺刻度示意图

3、pp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研究主题认识杠杆

1.教师口述吊面粉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尺,初步了解杠杆的结构。

2.认识杠杆的构造,同时认识“支点”。 3.演示与猜想:

a.在杠杆尺一边挂上面粉(钩码),会发生什么?(杠杆尺向一边倾斜)

b.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它恢复平衡呢?(用手在杠杆尺另一端施加一个力)

c.为了让杠杆尺恢复平衡我们用了多少力呢?

4.演示学生的猜想,并相机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分组实验,认识杠杆的作用 1.出示实验要求

a.在活动过程中,请注意本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 b.在活动过程中,请不要触碰尺子两端的调平螺丝。 c.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改变尺子左侧所挂钩码数目和位置。 d.活动结束后,请将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并写出本组的发现。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方法: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在右边挂上不同的钩码数,使钩码平衡

要求:边操作,边做好记录(使用实验报告册) 思考: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相机板书 4.引导思考,形成共识

⑴相机让学生认识杠杆及杠杆各部分名称。 ⑵形成共识

a.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b.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c.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回归教材、拓展延伸

1.观察教材图片,思考如何移动重物。

2.认一认老师带来的工具,你能找出它的重点、支点和力点吗? 3.所以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在宇宙里,如果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棒,我将撬动地球”。他说的有道理吗?

4.教师总结:在生活中,人们也创造了一些费力的机械或者说工具,但是它能降低工作难度。怎样使这些工具变得省力呢?希望在座各位能在课后做更多的思考,思考出后,那就是你的发明创造了。

推荐第2篇: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2.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特点,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2.通过实验发现杠杆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越省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小越费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杠杆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越省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小越费力。教学难点: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 杠杆 钩码 测力计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直奔主题.

1、谈话:同学们看,昨天老师遇到校长的时候,校长说草地的这块大石头有点挡道了,要搬开些才好。校长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老师。老师立马找了学校的几个同学帮忙,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搬开,你能不能帮老师支支招呢?

2、学生说自己的办法。

(1)追问:只用一根棍子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一个支撑的东西——支点)(边说边板书) (2)出示图片:看,大家说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办法。

(3)提问:当我们在棍子的一端用力往下压时(用向下箭头表示),棍子会怎样动的呢?(另一端会翘起来。哪儿不动呢?支点不动。)

(4)介绍:像这种,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杠杆就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我们施力的位置,科学上我们称为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称为重点;而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3、提问: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运动到了杠杆,你知道哪些呢?生回答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使用杠杆呢?你觉得使用杠杆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板书:省力)

5、谈话:杠杆真的能够省力吗?科学是讲求证据的,需要我们做实验去验证。看,我们把大石头缩小成小石块,你能设计一个撬动石头的模拟实验去验证吗?实验怎么设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6、小组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7、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发现:钩码越往后移,杠杆翘的越高,这说明什么呢?越往后越省力,所需要的力越小,那你能用一块钩码翘起石块吗?那如果把钩码往前移,杠杆越倾斜,怎么办呢?加钩码,你能不能用三个、四个钩码抬起石块)

8、汇报实验结果: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有哪些发现呢?(钩码的位置越往后所需要的力越小,越往前所需要的力越大。钩码的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什么位置呢?力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越省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小越费力。还有吗?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那我么来看看刚刚的问题:杠杆真的能够省力吗?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时省力,距离小时费力。

9、那有没有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状况呢?杠杆的省力、费力到底有哪些奥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四、拓展运用

1、提问: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解释吗?

2、提问:虽然说的有道理,但你觉得可行吗?我们能找到这样的支点吗?有这么长的棍子吗?

3、谈话:其实生活中的杠杆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调查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怎样移动重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怎样移动重物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二、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五、课后小结

推荐第4篇:《搬运重物》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做中学,玩中学。创设真实的情境后,让学生模拟用古代发明的轮子和轴来搬运重物,这是一项适合二年级孩子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然而,他们从未上过科学课,小组合作探究中容易出现争抢材料,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或者按自己的想法实践的现象。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他们能长时间进行实践探究与完善,活动后的表述能力相对欠缺。另外,学生年龄小,认字少,写字慢,没有记录的习惯,记录的能力也较弱。

【项目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体验用滚木拉重物比直接拉重物来得轻松,初步感知轮子前期的演变过程:滚木演变成原始的轮子;

2.模拟运用古代发明的轮子和轴搬运重物的活动,发现问题,选择利用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自评,初步认识到小组合作中需要相互交流想法,一起动手操作。

【重点难点】

能选择并利用材料,一起想办法解决轮子和轴出现的问题,把重物搬运到终点。

【项目准备】

1.演示材料:放重物的整理箱1个;圆木棍5根;绳子一根;

2.小组材料:

u “石头”1块、萝卜圆片(木头圆片)4片、小竹棒2根

u 纸胶带30厘米、双面胶30厘米、橡皮泥2小块、胶管8个、橡胶片8片

【项目流程】

一、情境创设,了解轮子由滚木演变而来

1.学生体验直接拉重物和用滚木拉重物的不同感受,发现利用滚木拉重物来得轻松。

2.交流运用滚木搬运重物不够完善的地方,引出轮子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

二、探究实践,模拟运用轮子和轴搬运重物

1.运用萝卜圆片和小竹棒模拟轮子和轮搬运重物的过程中,发现轮子、轴容易掉落等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2.选择并利用提供的材料,解决轮子和轴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完成搬运重物的任务。

3.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轻轻走动,参观学习其他同学搬运重物的好方法。

三、交流分享,如何解决轮子和轴的问题

1.展示轮和轴,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轮和轴的什么问题。

2.演示轮和轴搬运重物的效果。

四、评价反思,提出关于轮子和轴的新的问题

1.同伴按要求完成相互评价。

2.提出关于轮子和轴的新问题或改进想法。

附1:【课程内容简介】

二年级的孩子玩过许多小车,如卡车、轿车、赛车等。他们在课余时间可能收集各种小车模型观察,可能对简单小车进行过拆装,可能通过摇控器操纵过小车……他们对研究小车具有一定的兴趣,所以确定STEM项目《研究小车》。

课程总目标:

1.借助小车部件的研究,通过项目主题式学习方式,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动力;

2.借助表现性评价,引导孩子与同伴有序合作,交流分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实践体验,仿做、修改,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工程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意义。

分项简介:

课节名称具体内容1搬运重物1.体验用滚木搬运重物与直接拉重物,初步了解车轮演变过程;2.模拟运用轮子和轴把重物搬运到终点。2灵活的车轮1.观察现代的车轮、轴与上一节课制作的车轮、轴的区别;2.选择材料仿做一个牢固、灵活的车轮、轴,多次搬运重物(大、小)。3多功能车箱1.设计搬运不同物品的车身(功能、便捷);2.尝试运用限定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车身。4我的小车1.运用自制车轮与车身,组装小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向;2.赏析现代各种小车,体会小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推荐第5篇: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2怎样移动重物 教案

1.2怎样移动重物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技能目标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能够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 ●知道杠杆的作用: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目标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移动重物》。《怎样移动重物》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机械》单元中的第2课。杠杆是各种简单机械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由一根硬直的木棒和一个转动轴组成的,它能改变外力的作用。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杠杆的原理,还应该知道相应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装置上。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机械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知道分析杠杆有支点、阻力点、力点;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杠杆的原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了解杠杆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1、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把讲台抬高,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几名学生尝试将讲台抬高。

2、其实我们可以不费那么大力气用一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将讲台抬高,但我们必须借助一根棍子。谁能做的到? 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初步感知利用杠杆这种装置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省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导入】

(二)介绍构杠杆、并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杠杆的功能

1、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利用杠杆可以撬动重物后,我不失时机的出示杠杆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阻力点。

2、然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3、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你打算怎样研究?小组讨论得重臂和力臂的关系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把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叫做重臂,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叫做力臂)

4、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这里具体分为三部:(1)小组讨论并设计试验方案,(2)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活动3【导入】

(四)继续研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的结尾我这样设计的:

1、拿出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然后讨论:下面这些物体有没有利用了杠杆原理?如果是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2、观察教材插图:分析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3、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呢?

4、宣布下课

5、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这里具体分为三部:(1)小组讨论并设计试验方案,(2)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推荐第6篇:《2. 怎样移动重物》教案3(小编推荐)

《2.怎样移动重物》教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二课。

杠杆是各种简单机械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由一根硬直的木棒和一个转动轴组成的,它能改变外力的作用。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杠杆的原理,还应该知道相应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装置上。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形成对杠杆的原理的分析方法,发现有关杠杆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为研究和学习其他类型的简单机械奠定良好的基础。

杠杆是用来提升重物或撬开物体的一种简单机械。当在杠杆的一头施加作用力时,另一头的负荷就被提升。根据支点相对于动力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关系,杠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支点在动力与阻力作用点之间,此时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第二类:支点与动力作用线之间的距离(动力臂)大于支点与阻力作用线之间的距离(阻力臂),这类杠杆是省力杠杆。这类杠杆包括扫帚、钓鱼杆、铁锹和垒球棒撬杠、铲子等。第三类:支点在杠杆一端,动力点在中间,阻力点在杠杆的另一端,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如:镊子。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许多工具大都是杠杆的变形。例如:一对杠杆在一个支点共同工作的工具有钳子、园艺剪子等。跷跷板也是一种杠杆,但它的支点不是在一端,而是在中间。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杠杆,如胳膊、腿、手指等,它们都以关节为支点像杠杆一样工作。

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杠杆。接着通过实验活动固定重力、固定重点与支点的距离来测量用力大小的实验,揭示杠杆的功能与作用。最后通过交流活动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常用的工具,让学生理解、体会到这些工具是杠杆的变形,并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如何根据杠杆原理来用好这些工具。教材没有对三类杠杆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专门的活动来探究、体验,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地设计相关活动、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有更深、更全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形成对杠杆的原理的分析方法,发现有关杠杆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研究其他类型的简单机械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理解使用杠杆可以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容易、更轻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能够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 ●知道杠杆的作用: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把讲台抬高,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

2、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师让几名学生尝试将讲台抬高,让他们体会抬讲台的感受和体验。

4、讲台很重抬起来很费劲,其实我们可以不费那么大力气用一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将讲台抬高,但我们必须借助一根棍子。谁能做的到?

5、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6、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讲台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字母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1)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设计怎样使杠杆平衡。 (2)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3)讨论:为什么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4、提出问题: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验要求:

(1)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块橡皮和一些钩码。 (2)把橡皮作为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3)在尺子两端各放一个钩码,观察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5)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再加一个钩码,会发生什么? (6)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7)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个钩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8)在尺子两端放数量不等的钩码,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1)杠杆是否都省力?

(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这样的杠杆有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园艺剪刀等。)

(2)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费力的杠杆有镊子、钓鱼杆等,虽然使用它们费力但可以使操作变得更方便。) (3)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有天平、跷跷板等)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教学手记: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请求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然后亲自实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讨论、设计、画图、实践,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杠杆的秘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发出的阵阵惊呼和慨叹,可以想到这么多办法,可以制造出这么多工具。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空间,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以提高。

推荐第7篇: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2怎样移动重物 教案

1.2怎样移动重物 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技能目标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能够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 ●知道杠杆的作用: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目标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移动重物》。《怎样移动重物》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机械》单元中的第2课。杠杆是各种简单机械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由一根硬直的木棒和一个转动轴组成的,它能改变外力的作用。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杠杆的原理,还应该知道相应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装置上。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机械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知道分析杠杆有支点、阻力点、力点;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杠杆的原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了解杠杆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1、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把讲台抬高,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几名学生尝试将讲台抬高。

2、其实我们可以不费那么大力气用一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将讲台抬高,但我们必须借助一根棍子。谁能做的到? 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初步感知利用杠杆这种装置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省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导入】

(二)介绍构杠杆、并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杠杆的功能

1、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利用杠杆可以撬动重物后,我不失时机的出示杠杆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阻力点。

2、然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3、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你打算怎样研究?小组讨论得重臂和力臂的关系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把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叫做重臂,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叫做力臂)

4、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这里具体分为三部:(1)小组讨论并设计试验方案,(2)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活动3【导入】

(四)继续研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的结尾我这样设计的:

1、拿出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然后讨论:下面这些物体有没有利用了杠杆原理?如果是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2、观察教材插图:分析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3、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呢?

4、宣布下课

5、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这里具体分为三部:(1)小组讨论并设计试验方案,(2)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推荐第8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师;老师手里也有一个宝贝(出示圆形磁铁)你看,老师让它贴到了黑板上,它就贴到了黑板上。老师让它移动,它就在黑板上移动。(老师边说边演示)神奇不?不够神奇,那就看更神奇的!(老师在黑板的一角写4个1234)一起读一下这几个数。这四个数是一样的。(老师再把其中的3个1234分别贴上磁力块,即1.2

34、12.

34、123.4、1234)大家一起读这四个数。读的还一样吗?我说它有魔力吧!想想怎么回事?

(2)看来小数点不同,小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无数妖魔鬼怪,每次都是孙悟空降妖除魔,这不今天又遇到妖怪了(大屏幕出示图)通过看图,你知道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1) 你知道0.009米的金箍棒多长吗?把它画在练习本上。

(2)看到这根金箍棒,你有什么想法?

3、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只听悟空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多长?

(1)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0.09米=90毫米

(2)请同学们再把90毫米的金箍棒画在本子上,和刚才画的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3)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原来的10倍 ,对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4、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

(1)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谁知道0.9米是多长?

(2) 它有多长呢?我们用手势来比一下。

(3) 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

来的多少倍?

5、最后悟空用多长的金箍棒把妖怪打死的? 9米=9000毫米

6、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又有怎样的变化?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7、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

8、课件出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生轻声读,并拓展省略号的内容。

9、阶段练习

10、悟空打败了妖怪,只听他说了一声变,金箍棒由9米变成了0.9米、0.09米、0.009米。最后悟空把它放进了耳朵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学生观察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11、生试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并把它填在数学书上,读一读。

12、根据规律试编歌谣。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填空题。

2、请你来当小法官请你当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2倍。 ( )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

(3)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

(4)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数字卡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互相出题,并请其他的同学回答原来的小数大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一个数扩大100倍后,再将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后的数是3.7,这个数是( )。

四、读故事《小数点的悲剧》,谈体会。

五、回忆教学过程,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推荐第9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61-63页例

5、

6、7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学会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

2.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方法

掌握观察、概括、验证的方法。

三、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探索、概括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能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点燃激情】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 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2.自主阅读课本第61页的内容,通过阅读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同桌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2.探究规律

(1)播放故事 ,提出问题。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3) 观察0.00

9、0.0

9、0.9、9这组数据中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4) 4人小组合作归纳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5)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由此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师: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的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请小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0,„„如9米→0.9米,0.9米就是9米的1/10。

小组2: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说的不错,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吗? 3.学习例6 (1)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几个0.01?是多少?怎样列式?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个问题。 4.学习例7 (1)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1/10就是多少?如何列式?学生口答。 (2)学生独立完成其余问题。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完成课本63页做一做内容。 2.65页8题 3.65页9题

【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1、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2、一个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六位„„小数又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9毫米

例6:

0.01×10=0.1

例7: 1÷10=0.1(c㎡)

0.09米=90毫米

0.01×100=1

1÷100=0.01(c㎡)

0.9米=900毫米

0.01×1000=10

1÷1000=0.001(c㎡)

9米=9000毫米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的例2,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让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这一规律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意向。【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激趣:调皮的小数点开始自我介绍了:我是小数点,别看我个子小,我的本领可不小,不信,你瞧,(多媒体演示)一棵树苗高5.04分米,逐渐长高到50.4分米,变成一棵大树504分米。

2、观察:从这棵树的成长中你们发现小数点的本领了吗,这些数据又有什么异同点呢?(数字相同且排列顺序一样;小数点位置不同;小数大小不同)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用手势表示移动的方向(向右移动) 把5.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它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变得比原数大

3、引入: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

10、100、1000„„的积。

三、探索规律

1、初次验证

师:今天我们就以5.04为例来研究这一规律。

出示: 5.04乘

10、100、1000各是多少?学生读题,说清题目要求。

(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算式:

5.04×10=50.

4 5.04×100=504

5.04×1000=5040

观察、比较:5.04和三个积比较,小数点发生怎样的变化?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汇报:用每个算式中的积分别和5.04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讨论填一填(课件出示) 5.04乘1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5.04乘10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5.04乘1000得( ),就是把5.04的(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板书:5.04乘

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追问:那猜想一下用5.04乘10000小数点会怎么移?乘100000呢?

师: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板书省略号)

(2)师:5.04乘

10、100、1000„„具有这样的规律,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

10、100、1000„„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3)验证 :以四人一小组,每人找一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乘

10、100、1000,填在表格中,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展示验证过程。

2、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5.04换成“一个小数”(板书)

指出:这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请在小组内说说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有怎样的规律?汇报,板书规律!

3、师:数学中有着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观察比较,大胆猜想,经过验证,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四、小游戏:给小数点搬家。(课件展示)

(1)现在老师说一个数,请用数字卡片摆出来,师发出口令: 把0.09乘10,移动小数点,所得积是( ) 把7.5乘1000,移动小数点,所得积是( ) (2)四人一小组合作要求:

a、一个同学利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

b、向其中的一个同学发出口令,让他给小数点搬家,并说出结果是多少 c、一个同学发完三次口令后,就交换,每人轮流一次。

五、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请看:(屏幕出示例3)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师:根据表里的信息,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0.351千克,要求“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你怎么理解?

引导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板书:0.351千克=( )克

明确:要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可以用0.351乘1000。

(板书:0.351×1000)

(2)提问:你能试着想办法做一做这道题吗?(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用计算器计算 方法二: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三位

(4)师:你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板演)

明确:一个小数乘1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三位,记录结果时必须要把前面最高位上的零去掉。

师:那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和移动小数点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师:应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很快求出了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克?那么其余两个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把0.03千克、0.081千克转化为克,只要分别乘1000,可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0.03是两位小数,缺一位,我们就用0补足,得30克;

0.081是三位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正好移到1的右边,是81克。

小结:运用规律解决单位的换算真方便,这个表格,你会填写吗?

六、应用规律

1、完成“练一练”第1题。抽问

一、两个,你是怎样想的?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08 ×( )= 0.8 0.452 ×( )= 45.2 8.009 ×( )= 80.09 0.258 ×( ) =258 0.07 ×( ) =7 0.036 ×( ) =36

小结:原来比较因数与积,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看来今天学习的规律还可以倒过来想的。

3、单位互化:

0.91米=( )厘米 0.03平方米=( )平方分米

0.24升=( )毫升 0.65吨=( )千克

小结方法:在进行单位互化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七、全课小结

师:数学中有着无数的奥秘,只要你善于观察比较,大胆猜想,经过验证,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八、作业

第11篇: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移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卡纸数字,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师:[出示白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朴春范14.5米,梁健江1.38米,钟志斌0.14米)

[生齐笑] 生1:朴春范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生2∶钟志斌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4米只有这么高。生3:梁健江的身高是对的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开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 1 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1)播放动画(或音乐)故事导入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故事中: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扩大,扩大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

(给点时间看图)唉,通过看图,你知道第一幅图里,孙悟空耳朵里 的金箍棒多长吗?0.009米=9毫米 ① 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

② 你知道9毫米有多长吗?(用手势、用尺比划)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

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二幅图: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90毫米

① 唉,这个数有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② 那你知道0.09米是多长吗?

③ 90毫米里有几个9毫米呢?那也就是说现在的金箍棒是 原来的10倍 ,对吧?

④ 它有多长你们知道吗?(用手势、用尺比划)

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三幅图:金箍棒就变成了0.9米=900毫米

① 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势)(用红笔添写0)

2 ② 谁知道0.9米是多长?

③ 它有多长呢?老师这有尺谁来找找。

④ 唉,900毫米里有多少个9毫米?那这个时候金箍棒是原 来的多少?

还是打不到妖怪,悟空又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四幅图:金箍棒就变大了。 9米=9000毫米 , 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① 它发生什么变化? ② 9米多长?

③ 想一想,9000毫米有多长? ④ 现在这个金箍棒和原来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给点时间学生看图)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3)整体观察

金箍棒一直在发生变化(带单位读数)仔细观察,这些数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变大,②点移动。 ⑶从上往下观察 引导学生①②式比较

①好,下面我们看0.009小数点移动一位得到0.09,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手势)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完整的说一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

②小数点继续向右移动,你又发现什么了?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

③ 这回,谁能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完整的说一遍?(大屏幕出示规律)自由读一读。

④ 唉,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4)练一练:下面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

0.3 0.25 0.006 3.28 10.009 想一想:整数3的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3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在课中老师请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使师生达到互动。 2.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由此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后,小数也会发生变化吧。 (2)验证猜想

师: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是否会引起小数的变化?又会按什么规律来变化,请小组讨论一下,试一试。

(3)小组合作(通过实例来验证) (4) 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1/100,„„如9米→0.9米,0.9米就是9米的1/10。 小组二:我们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正好和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相反。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

小数点继续向左移动,谁来说„„(大屏幕出示规律)读读

说的不错,能把刚才咱们发现的两个规律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吗? 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辨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有了规律的认识,使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

三、游戏:小数点搬家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302.45,分别按原数站好。 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做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直观的教 4 与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老师再考考你们,好吗? 1.应用规律,快速抢答。

2.85×10 3.9×100 0.518×100 34.81÷10 8.63×100

2÷1000 14.5÷100 25÷1000 2.65页8题 3.65页9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学生抢答,提高课堂气氛和课堂时效性,对学生本节课的掌握程度有个充分的了解。

五、全课小结

1、课件整理,齐读规律。

2、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新授内容,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第12篇:乒乓球步法移动教学设计

乒乓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乒乓球握拍法、正手攻球的基本准备姿势、移动步伐(跨步、并步等)。

2、利用刚学会的发球技术进行小比赛。

3、能积极参与练习,激发兴趣,勇于克服困难。

4、正手攻球技术;进行对推练习。

5、身体素质练习:跑中集合

重点难点

1、学习正手攻球的基本技术动作。

2、提高学生反应灵敏度。

3、有效提高球感,提高击球准确率。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⑴体委整队。

⑵报告人数

⑶师生问好。

⑷安排见习生。

⑸宣布本课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目标 (1)、集合要求:快、静、齐

(2)、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通过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学生活动

学生快速集合,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集中精力投入练习。

活动2【导入】课前游戏(三人四脚行走)

1、用红领巾绑住中间学生与两边的小腿。喊口号行走。

2、教师指出活动需要遵守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4、教师巡回监督。

活动3【导入】乒乓球步法讲解

一、基本准备姿势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主要以脚内侧蹬地),脚趾轻微用力压地,脚跟微离地面,重心置于两脚之间,上体略前倾、收腹,持拍手臂自然弯屈,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右斜前方,横握拍的肘部向下,前臂自然平举,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上方,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

二、步法讲解

1.单步。一般在来球离身体不远的小范围内应用,是对付各种近网球和追身球的有效步伐。因为移动的范围小,动作移动的幅度不大,所以身体重心转换的比较平稳。这种步伐适用于各种不同打法的球员。

2.并步。这种并步比跳步移动范围要小,移动时重心的稳定性也比跳步好的多。这是削球所运用的重要步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快攻和弧圈型打法在实战中,做小范围内的移动,来对付削球的一种快捷移动的好方法。而且还是在处理来回球的相持过程中常用的有效步伐。 3.跨步。主要应用在近台快攻过程中,击打来回球比较好。跨步在以横向移动时,和并步或跳步结合应用效果最佳,但与自身连续运用效果最差,这是因为跨步与跨步衔接后,身体重心越来越低,不利于下一板击球。

4.跳步。跳步一般多用于来球速度不快,而又与身体距离较远的来球。弧圈型打法的球员,一般是在中台左右转移或侧身转移的两中情况下运用跳步。

5.交叉步。在运动中击球,可见其稳定性要比前四种步伐要很低。作为快攻和弧圈型打法的球员,在侧身进攻后,再扑左(右)角空档时或在走动中拉冲削球时,就会常常运用这种交叉步伐。

活动4【示范及指导】乒乓球步法的使用

1.师生示范对练。

2.学生练习,老师指导步法的使用。3.小结。

活动5【队形】结束部分

1.学生整队。2.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谈本次课的收获。 4.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第13篇:小数点移动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不少知识,请问你们知道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吗?(小数点);老师今天就以“小数点”为主角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看看他为何如此重要?先请同学位认真观察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丁长帅13.4米 楚庆飞1.41米马天文0.14米),请你看看这些数据有何不正确的问题吗? 生1:(笑)丁长帅的身高比房子还高,不可能吧!

生2:马天文只有0.14米(用手比),也不对。 师: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3.4米应是1.34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应是1.4米(向右移动一位)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这里面有何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器,叫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小数点移动与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展示)

(话说孙悟空和他师傅一行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到:“猴头,交出唐僧!” 孙悟空大声喊道:“休想!看我金箍棒!”于是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 妖怪觉得很奇怪,想:这么短有什么用? 孙悟空嘿嘿一笑,对着金箍棒轻轻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09米变成0.09米,接着又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吹第三口气的时候, 金箍棒从0.9米变成9米,孙悟空喊道:“看棒!”, 金箍棒重重的砸在妖怪身上,把妖怪打死了。)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感受金箍棒的长短,我们先把这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谁来说说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师: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一组式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左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因为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90毫米是9毫米的10倍,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提问多个学生) (展示)

注意:①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9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9,而不是009。②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如0.09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90 师:孙悟空把妖怪打死后,金箍棒要放回耳朵里,但是金箍棒有9米这么长,怎么办呢?

师:小数点向右移,金箍棒变长,现在,金箍棒要变短,同学们猜猜,小数点要向哪个方向移?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右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因为9米=9000毫米,0.9米=900毫米,900毫米是9000毫米的十分之一,所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展示)

注意:①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9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9。②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9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0.9。

[设计意图]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三)方法应用

(1)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扩大到原数的(

)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扩大到原数的(

)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扩大到原数的(

)倍。

(2)0.506与506比较,0.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缩小到原数的(

)。

50.6与506比较, 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

)位,缩小到原数的(

)。

5.06与506比较, 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

)位,缩小到原数的(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变化规律具体说明:(1)里的3个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移动而变化的,(2)里的3个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左移动而变化的。

(3)下面各组数的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原数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①0.407→407 ②5.6→0.56 ③6.6→0.066 ④20.08→2.008 (4)运用综合:

①下面各数与0.605比较,各扩大了多少倍? 6.05 (

) 605 (

) 60.5 (

) 6050 (

) ②下面各数与480比较,各缩小了多少倍? 4.8 (

) 48 (

) 0.48 (

) 0.048 (

) (5)我要试一试:

因为18×26=468,所以1.8×2.6=(

)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升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作个评价吗?

第14篇:小数点移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小数点的移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化简下列小数。

0.430

0.034000

40.0500

36.0400

23.400

7.10

3.40300

235.05000

2、把下列数化成三位小数。

56

87.3

675.04000

6.34

59.2

7.09

5.37

6.78000

4.0500 答案:

1、0.43

0.034

40.05

36.04

23.4

7.1 3.40

3 235.05

2、56.000

87.300

675.040

6.340

59.200

7.090

5.370 6.780 4.050

二、新课引入

1、引用孙悟空与牛魔王打斗中金箍棒数据的变化图(课本P43),观察数据0.009m=9mm 0.09m=90mm 0.9m=900mm 9m=9000mm。

2、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

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 „„

三、例题讲解

例一:下面各圈里的数同圈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变化?

解:0.372×1000=372

0.372×10=3.72

0.372×100=37.2

同圈上的数相比较,圈里的数乘以了十的倍数。

506÷1000=0.506

506÷10=50.6

506÷100=5.06

506÷10000=0.0506

同圈上的数相比较,圈里的数除以了十的倍数。

例二:(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各是多少? 解:(1)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就是乘以几。 0.7×10=7 0.7×100=70 0.7×1000=700 (2)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就是除以几。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例三:小明有1万元人民币,想要兑换成美元。经过了解知道: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63美元。你知道小明一共可以换多少美元吗? 解析: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成10000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0.1563×1000=1563(美元) 随堂练习

1、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4.8

0.735

12.6

2、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93.5

500

9999 答案:

1、48

480

4800;7.35

73.5

735;126 1260

12600

2、9.35

0.935

0.0935;50

5

0.5;999.9

99.99

9.999

课堂小结

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可以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

课后习题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0.08扩大100倍是0.08。

) (2)三位小数比两位小数大。

) (3)2缩小100倍就是2÷100。

2、填空

(1)把3.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扩大

倍。 (2)4.26扩大

倍是4260。

(3)22.9缩小

倍,才能得到0.229。

(4)把

扩大10倍是0.5,把

缩小100倍是2.32。 (5)把0.32缩小10倍是

,再扩大1000倍是

(6)把200缩小

倍是0.2,再缩小

倍是0.02。 (7)把0.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结果是

;把0.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结果是

3、列式计算

(1)10个0.05是多少? (2)3.26的100倍是多少? (3)80除以1000的商是多少? (4)95缩小100倍是多少?

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00倍。

第15篇:小数点移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通过观察、讨论、验证等活动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对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思想。

2、通过生活中与小数点有关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作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正确应用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不少知识,请问你们知道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吗?(小数点);老师今天就以“小数点”为主角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看看他为何如此重要?先请同学位认真观察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四(3)班三位同学的身高如下:(宋培锦13.4米 李洪锋1.41米 陈金成0.14 米),请你看看这些数据有何不正确的问题吗?

生1:(笑)宋培锦的身高比房子还高,不可能吧! 生2:陈金成只有0.14米(用手比),也不对。 师:两个写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13.4米应是1.34米(向左移动一位);0.14米应是1.4米(向右移动一们)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 怎样变化呢?这里面有何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中找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主题,探究新知。

1、探究规律

(1) 讲故事: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 “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师:仔细观察,从0.009到0.09到0.9到9,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生: 越来越大。

师:小数点往哪边移动小数就越来越大呢? 生:右边

归纳总结:(1)从上往下观察: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从下往上观察 9米=9000毫米 0.9米=900毫米 0.09米=毫米 0.009米=9毫米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拓展提升:小数点之歌 小数点,本领大; 走一走,数变化; 向左走,数缩小; 向右走,数扩大; 几个0,走几位; 数位少,0补位。 板书:小数点之歌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比如.

一枝铅笔的价钱是0.8元,一盒水彩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价钱的10倍,一盒水彩笔多少钱

教师解析:价钱是倩碧的10倍,即扩大十倍,只许我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0.8×10=8(元) 活学活用: 填空

1、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数就( 扩大 )了(10 )倍。

2、把0.375扩大100倍,小数点 向(右 )移动( 2 )位。

3、把0.73的小数点向( 左 )移动( 2 )位,原数缩小100倍。

4、把30的小数点向(左 )移动( 3 )位,原数变成0.03。 探究新知2:小数点的移动对小数大小变化的影响

师: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0.1平方米,1平方米,10平方米

所以,观察可得知,把0.01扩大10倍就是把它乘以10,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把0.01扩大100倍就是把它乘以100,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把0.01扩大1000倍就是把它乘以1000,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师:利用正方形图格,分析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 少?

把1平方米缩小为原来的

、,各是多

,就是把它除以10,也就是0.1。

所以,观察可得知,一个数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一个数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 一个数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读书,书本里有什么数学奥妙呢,我们来看小数点在书里也有体现。看:

一本故事书的厚度是13毫米,一本漫画书的厚度是故事书的十分之一,那么一本漫画书有多厚?

师解析:一本书是另一本书的十分之一,就是要把原数缩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把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即可。

13÷10=1.3(毫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

3、在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的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位数。

课后习题

答案: 19;19;1900;2.36;0.236;0.0236

2、1000张纸摞起来厚90毫米,平均每张纸厚多少? 答案: 1000÷90=0.09(毫米) 答:平均每张纸厚0.09毫米

3、有一个数,如果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比原来多297,这个数是多少?

答案:( )×100-( )=297 即( )×(100-1)=297 所以求(),则为 297÷(100-1)=3 答:这个数为3 拓展提升:

小明的妈妈在服装厂上班,每剪一个吊牌是0.07元,她一天剪1000个吊牌,能挣多少钱?

1000=70(元) 答案:0.07× 师解析:在0.07乘以1000时,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前面的两个0要去掉,后面用一个0补位。

注意:在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的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位数。

活学活用:

答案:10.75 ;0.36;35.4;4 107.5;3.6;354;40 1075;36;3540;400 举一反三:

把0.413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与413缩小到原来的

相等?

解答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0.413×100=4.13 ( )=413÷ 由分析可知,0.413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4.13,

答案:把0.413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与413缩小到原来的

相等。

板书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 小数点之歌

小数点,本领大;

走一走,数变化;

向左走,数缩小;

向右走,数扩大;

几个0,走几位;

数位少,0补位。

第16篇:定稿 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卡纸数字,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你们说小数中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今天,老师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观察题目: 师:[出示白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王婷14.5米,赵刚1.38米,周斌0.14米)

[生齐笑] 生1:王婷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生2∶周斌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4米只有这么高。生3:赵刚的身高是对的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生: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开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 1 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1)故事导入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2)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故事中: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变化?(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 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扩大,那扩大的规律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看看图中的数据是如何变化的?

(给点时间看图)唉,通过看图,你知道第一幅图里,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吗?

生0.009米(板书)

师: 你知道0.009米是多长吗? 生:0.009米=9毫米(板书)

师:9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怎么样?太短了 这么长的金箍棒打不到妖怪,怎么办?

对了,只见悟空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二幅图:金箍棒就变成了0.09米(板书)

师:唉,这个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课件演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移动后小数点前面有两个0怎么办? 生:去掉一个0 2 师:为什么可以去掉一个0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部分是0,一个0就够了,多余的0去掉 师:那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生:这个小数扩大了10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0.09米=9厘米=90毫米,90毫米是9毫米的10倍,那么0.09米就是0.009米的10倍,也就是说0.009米扩大到了它原来的10倍。 用手势比划一下90毫米有多长

可是,这么长的金箍棒还是打不到妖怪,只见悟空又大喊一声“变”, 出示第三幅图: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 师:这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小数点又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数点是怎样向右移动一位的(课件演示) 整数部分如果是0,多余的0去掉

师:那这次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小数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还是扩大10倍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也是扩大了10倍

引导学生说出0.9米=9分米=90厘米=900毫米,900毫米是90毫米的10倍,那么0.9米就是0.09米的10倍,也就是说0.09米扩大到了它原来的10倍。 师:通过刚才那两次小数点的移动,我们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师:谁也来试试说说这句话,同桌间相互说一说。

师:孙悟空连续喊了两声变,这时候金箍棒是原来金箍棒的多少倍了啊? 引导生说出是100倍

师:那小数点怎么移动,就能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呢? 引导生说出向右移动两位(课件演示) 是不是这样呢,通过课件我们来演示一下

3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又是怎样变化呢? 引导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孙悟空对这个长度还是不满意,又大喊了一声“变”, 出示第四幅图:这时候金箍棒变成了9米。 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 师:现在这个金箍棒和原来相比扩大了多少倍呢?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呢? 师: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一下

(小数点向右移动,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

师总结:也就是说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主题。(给点时间学生看图)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3)整体观察

师:刚才我们通过金箍棒的变化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接下来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两个小数,说说他们之间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的小数扩大的关系。你可以选择①②等等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说) 师:大家齐读一遍我们发现的规律。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五位、六位呢?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在课中老师请学生上台用红色粉笔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使师生达到互动。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出示例六)

师:这是一个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现在把这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请问这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平方米? 引导生说出0.01平方米

师:现在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是多少? 师:把它扩大到10倍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引导生说出有10个这样的正方形

4 师:也就是10个平方米

师:那也就是说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把它乘10 师: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根据上面的规律我们怎样做就可以了

生: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可以了。(请生上黑板划出小数点的移动轨迹)

板书:0.01×10=0.1

师: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0倍、1000倍呢? (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

一个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 一个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一个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四、练习

五、全课小结

1、课件整理,齐读规律。

2、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新授内容,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第17篇:小数点移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数射线上0.1、0.0

1、0.001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就向右移一位;一个小数除以10,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就向右移一位;一个小数除以10,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问:

1、说出每个数字所在数位,并表示什么?

2、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观察数射线

在数射线上找一找0.1、0.01和0.001之间的关系?

问:从以上三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出三个乘法关系式:

通过观察10个0.001是0.01 0.001×10=0.01 所以:

0.001×10=0.01 0.01×10=0.1

0.1×10=1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中小数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就向右移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 探究二:用乘除法表示

我们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导出:

0.001×10=0.01

0.01÷10=0.001 0.01×10=0.1

0.1÷10=0.01 0.1×10=1

1÷10=0.1 观察这三个除法关系式中小数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小数除以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三、练习

1、口答

0.01×10

0.001×10

0.0007×10

0.01÷10

1÷10

0.4÷10

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0.0078×10

0.0666×10

0.078÷10

9÷10

123÷10

3、填空

3.2×(

)=0.32 生:0.1 0.68÷(

)=6.8 生:10 1.44○(

)=14.4 生:×10 或÷0.1 72○(

)=7.2

生÷10或×0.1

4、思考

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了一位,再向左移动了一位,再乘10,这个数增加了(

)倍

课堂小结

四、总结

一个数乘10,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一个数除以10,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第18篇: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

授课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的演示,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创设相关的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直观反映相关的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并判断平衡是如何移动的。

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速率图的绘画。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法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回顾旧知】: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可逆反应的概念,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可逆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反应就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同时我们也具体的了解了化学平衡状态下的反应所具备的五个特征,它们分别是?(逆,动,等,定,变)。

每个字代表的具体的含义大家得记住的,它的最后的一个特征是“变”,我们一起来说下变表达的含义。所谓的变指的是当反应条件改变时,原的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是需要具体的学习下关于化学平衡的变是如何进行的。

环节二:概念解析,层层深入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结合PPT上的这个移动的过程一起来看下,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反应达到平衡,改变外界的条件,然后促使

V正不等于V逆。这个时候平衡就被破坏了,但我们知道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平衡的移动。那么现在我们为文字来准确的给它下个定义。即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现在我们在集合PPT上的这个过程再具体的分析下平衡会如何移动的。那么只有原有的反应平衡被破坏了,平衡才会移动,那么平衡被破坏体现在正反应速率和你反应速率不相等。那么数学上是如果出现不相等,就证明存在两种情况,它们分别是大于和小于。那么同样的道理,化学上出现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要么就是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要么就是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这两种情况下,平衡都会移动的。

我们知道可逆反应是可以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即正反向和逆方向。所以平衡若发生移动,要么是正向的,要么是逆向的。当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时,同学们猜想下平衡会如何移动?(正向移动。)同学的猜想是正确。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老师在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时候举得关于拔河的比赛。现在反应处于

当两方僵持在那里的时候,这时有人加到正方中,增大了正方的整体力量,从而导致两方的僵持被打破,而同时两方中间的旗帜就会向正方移动。同样的道理,当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就会向逆向移动。

【提出猜想】: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化学平衡是如何移动的,那么要发生这些移动的前提便是改变外界条件,那么现在同学们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猜想下会存在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学生活动】:

环节三:实验探究,深入探究

【实验探究】: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好几个影响因素了,那我们先把它们罗列下,有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那我们就一一的看下它们是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说先我们先看下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是否有影响。验证猜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实化学平衡的移动

验,所以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实验来看下。

【实验准备】:下面老师做的是关于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之间的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相关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第53页的活动与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平衡(结合板书)。我们要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了实验操作方便,我们就控制其它物质的浓度不变,改变H+的浓度。若平衡移动了,那么溶液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了。

【实验演示】:下面老师就开始做这个实验了,老师首先向试管里加入4ml 0.1 mol.L-1 的K2CrO4溶液,同学们先观察下现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是黄色的,即铬酸根的颜色。

接着老师向溶液中滴加1mol.L-1HNO3溶液数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H+的浓度。)震荡试管,静置一会儿,现在同学们再观察下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了橙色。)这说明反应向正向移动了。

然后老师把这份溶液分成两部分,老师向其中的一份中滴加1mol.L-1NaOH溶液,我们知道碱会和酸反应,老师向这支试管中加了碱,就减少了试管中H+的浓度。同学们再观察下现在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又从橙色变成了黄色。)这就说明反应生成了铬酸根离子,这就说明平衡向逆向移动了。 【实验分析】:这个实验证明了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还是有影响的。那么同学们现在结合实验谈谈浓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就会向正向移动。相反的减小反应物的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向移动。

【解释】:那么有没有同学可以尝试解释下上面得出的这个结论。老师提示下结合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考虑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就会增大正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时,平衡就会向正向移动。)

【强调】:这里老师需要提醒的是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都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图形分析】:我们上节课在讲反应平衡状态的时候有重点的分析过化学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变化图。老师相信现在PPT上的这个图同学们都已经熟记在心里了。也能很轻松的分析这个图。 化学平衡的移动

现在老师想用图形来描述今天我们新学的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不知道同学们可不可以很容易的解释了。

我们看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的图像。这幅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释。我们把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刚开始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最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当我们向这个平衡体系中加入反应物,这个时候旧的平衡被破坏了,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然后慢慢减少,而逆反应速率则是慢慢的增大。逐渐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了,新的平衡也形成了。这个时候反应就像逆反应方向移动了。同学们现在比较下前后两次的反应速率的大小。(新的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大。)这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是促使整个反应体系的速率都增大了。

【学生活动】: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减小反应物浓度的情况下的速率变化图形。等会儿老师会让一个同学起来解释下。

【绘制图形】:看来同学们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图形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尝试得画下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的速率变化图。

【教师活动】:大家都画的差不多了吧。相关的图形,老师已经放在PPT上了,大家自己对下答案。大家在这里要注意增大生成物的浓度,相应的正反应速率就会增大了。那么平衡就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的。平衡移动后,反应就会正向进行,那么此时反应物的浓度就会减小,那么正反应速率的进行趋势是减小的,相反的逆反应速率就会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两者就会相交于一点然后两者就会趋于一条直线上。

环节四:课堂小结,练习巩固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外界的条件改变时,旧的化学平衡就会被打破了,那么相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就不会再相等了,这个时候旧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了,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又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我们把这个过程称平衡的移动,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浓度会影响平衡的移动。

当我们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小生成物的浓度会令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相反的额,如果我们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都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第19篇:小数点移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进一步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 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1)10个8是几?8的100倍是几?8的1000倍呢? 8×10=

8×100=

8×1000= (2)80000除以10是几?80000除以100呢?80000除以1000呢? 80000÷10=

80000÷100=

80000÷1000=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用计算器探究规律

问: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计算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键和符号键,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小数点按纽。

2、请你们利用计算器来计算1.41×10,1.41×100,1.41×1000分别是多少? 三题结果为 :

×1000 探究一

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0.1×10=

8÷100= 0.01×1000=

3.4÷10= 96÷1000=

4.5×100= 7.5×10=

0.03×10= 探究二:一个数乘

10、100、1000……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1.41的小数点与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起了什么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当一个数乘以

10、100、1000时,积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有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探究三: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出示:1.41÷10,1.41÷100,1.41÷1000分别是多少?

师: 这组除法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先猜测一下商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0.3×10=

0.45×(

)=4.5 0.3×100=

0.45×(

)=45 0.3×1000=

0.45×(

)=4500 (2)0.2÷10=

4.3÷(

)=0.43 0.2÷100=

4.3÷(

)=0.043 0.2÷1000=

4.3÷(

)=0.0043

2、填空:

1)将50.3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

2)把0.33先除以100以后再乘1000,得到的数是(

) 3)3.08去掉小数点以后是原来数的(

)倍

课堂小结

四、总结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

23、24

第20篇: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在教七年级时,采用的教法与八九年级不同的方法。因为,七年级刚从小学过度过来,七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是这种感悟能力还很不够,感悟尚浅,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点播、培养,特别是与学生周围的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社戏》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提前查找资料,做了一番准备工作。《社戏》这篇文章,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