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7 06:05:3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推荐第2篇:地震中地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的生命的故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给人无限启示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此,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本课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采用“促情悟读、让真情涌动”的教学方法和“品析词句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学法

1、找

找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

2、读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对话与交流感悟中进行。而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情感,其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以此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品、去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形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呈现人性之美。

八、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渲染情感

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动直观的现场视频会牵动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情形,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二)以疑引读

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想想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三)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

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抓住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的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第一部分: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朗读感悟,文本对话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在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2、重点品读,引领真爱

从“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

第二部分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

(1)角色朗读,情境感悟

细细品读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让学生为儿子的镇定、勇敢和坚定所打动。

(2)深入情境,探究学习

当父亲找到出口,让阿曼达出去的时候,他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再次研读,回扣中心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阿曼达这样做呢?再次回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同学。父亲是了不起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中的文字“激情交流”,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读写结合 让爱延伸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我出示图片,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笔尖流淌,记录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五、感受真爱

升华情感

欣赏小诗,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再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父爱的伟大,再次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信任 了不起!

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信任能够开启生命的大门,让我们都能拥有爱,获得爱的力量,再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推荐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推荐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北贡中心小学 马霄驰

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感受父子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难点: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突破方法

创设情境,研读重点句。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抓住父亲的信念,儿子的信任,父爱的执着来理解。

教学方法

说教发,想象体会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朗读,并且展示了收集的地震资料,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地震视频,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播放地震视频。生谈感受。

2、残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怒吼中显得如此的脆弱。然而,人们总是能在绝望中站起。人类伟大的情感,和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让人们战胜困难。我们继续看课文,去寻找那种最美好的东西。

3、回忆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了不起”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1-12段,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2)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3)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任务的艰巨)

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

师引读 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

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让我们快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 5)师生分角色读。

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引导说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渡: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

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8)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三、总结全文,延伸“爱”

过渡: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

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就是爱。观看视频,体验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执着 不放弃 信任 勇敢

了不起

(父子情深)

一、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自主的学习”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父亲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自主的学习

为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个体感悟的新的理念,我还在备课时精心挖掘了课文中能够突破主线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例如:抓住“坚定”体会父亲能够在极度悲痛甚至绝望的心情下还能坚定“找儿子”的信念,从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抓住“埋头接着挖”感受父亲即使面临各种危险,也不会放弃儿子的精神,从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动作、外貌描写感受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艰难,从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只需抓住这些突破点引导学生放开交流即可,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着引导和点评的作用,学生的交流、感悟自主且集中。 遗憾的是,对于如何围绕“主线”,找准突破点,挖掘出文中真正值得学生深入探讨、交流的关键词句,找出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契合点,我还把握得不是很准确;对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有创意的理解,我还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延伸、引导,这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使我在教学的成长道路上不断进取。

推荐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 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 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 3. 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 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 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 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 二 课 时

抓住重点 合作研究

1. 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 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3. 了解地震。

18 慈母 情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小组内交流.第二课时

◆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合作中自学。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誊写:(téng) 皱眉:(zhòu) 分歧:(qí) 谨慎:(jǐn)

(2)记住字形:誊、歧、版。

(3)理解词义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

糟糕:指事物、情况坏得很。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的事。

引入歧途:歧途,指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顶点。

三、自由读文,理清脉络。

按照不同内容的分段依据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14自然段)主要讲述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第二段(15—16自然段)主要讲了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由于爸爸的批评使我学会了修改。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我为自己有这样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而感到幸运。

第三段(17自然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声音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体会深意。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

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标画语句,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2.在小组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3.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

“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

(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器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无法加以改正,长大后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请读第二段。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

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附: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在百度MP3中可轻松收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1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语文园地六

一、口语交际 .习作

1、请同学们先阅读提示与三则小故事。

2、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谈一谈,可以先小组谈,再全班交流。

(注:老师在学生谈话中的作用是,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并积极引导)

3、课文111页的习作要求和提示就是对大家谈话、沟通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小结。

4、再仔细读一读习作要求。

5、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最想跟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6、学生构思并写作。

7、写好的作文读给父母听,以此为契机,和爸爸妈妈做很好的交流。

二、回顾 .拓展 交流平台

1、认真读读交流平台给出的例句。

2、感受这些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它好在哪里?(这些语句能充分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情感)

3、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读出来跟大家分享。

4、拓展:和同学交流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的类似语句。日积月累

1、先自己读一读这些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

2、谈自己对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师相机引导: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多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默写。

课外书屋

1、放松欣赏。

2、好书推荐:最近有看到值得推荐的好书吗?

推荐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执教人: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张丽娜

(一)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悟

1、(指题目)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里看出来的?

2、张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

——整个洛杉矶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瓦砾;到处都是—爆炸,一片混乱。

让我们想象着地震过后的场景把这些生词再读一遍。

同学们,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3、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预习过了,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4、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出中心词语——了不起 板书:了不起 父亲 儿子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请画出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2、谁先来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依据学生汇报出示5-11自然段。

就在父亲挖掘的时候,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人来劝说过他?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很多同学都有着和我一样的疑问:这些人为什么都来劝说他,难道他们都不想救人吗?尤其对于那些孩子的父母来说,难道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真的束手无策了,不放弃又能怎样呢?)

而面对这些人的劝告,父亲都是怎样回答的? 我们来看看父亲的这三句问话,你有什么发现? --他问的都是同样一个意思,后面两句是相同的回答。 让我们来体会一下,父亲在反复追问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揣摩父亲的内心的焦急,分析父亲内心的起伏变化。) 师:通过父亲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出了父亲内心的起伏变化。咱们来合作读出这三句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连续问学生,你为什么不离开?

(与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联系上文我们会读出父亲曾对儿子的一句承诺:(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不离开原来是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有过这句爱的承诺,这句爱的誓言:(齐)

透过父亲简简单单的重复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他的恳求,他的焦急,他的执着。而这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课文还有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父亲了不起?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有哪个词语深深打动了你? “挖”字。为什么?(你从这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场景,体会父亲挖掘的辛苦与坚持。)

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句子。 (读句子—谈体会—带着体会再读句子)

小结:是啊,一个简单的“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齐读

老师想,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36个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而是在这里罗列时间的进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这两个句子。对于这个问题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谈不同体会。

那就请同学们把各自的感受放进这个句子,你会怎样读出这个时间的进程?自己练一练。

指名读出不同的理解。

带着这些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想问,到底是什么支撑了父亲36个小时的苦苦挖掘呢?(是承诺支撑了他,是父爱„„ 板书:爱 )

而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这是一位——(指黑板)了不起的父亲!

让我们来看看,36小时过去了,这位父亲怎样了?(齐)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的父亲的形象——齐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同学们的心中——齐

4、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会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来?

(1)“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当父亲用自己的血泪苦苦挖掘了38个小时,最后终于见到了儿子的时候,他激动地用颤抖的声音说:“出来吧,阿曼达”的时候,小阿曼达却斩钉截铁地说了一个字——不!)

从这一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儿子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 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废墟下面一定会有恐惧吧,一定会有„„?(想象)你从中还体会到什么? 体会阿曼达“了不起”之处 板书:信任

4、让老师把父子俩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再次呈现给大家:画面: 是什么让他们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让我们来感受着他们的幸福,读出他们的幸福,齐读。

(四)明理导行,升华情感

我想再给大家讲述一个母爱创造奇迹的故事: 师深情叙述汶川大地震中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故事听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

同学们,像这样的关于父爱母爱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想给大家推荐 两篇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和《血色母爱》,课下同学们读一读。

(五)结束语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 爱 信任

推荐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师:同学们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汶川发生一场8.0的大地震.(播放汶川地震图片)。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就在这场大地震中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

2、师:课文中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请大家默读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地方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全班齐读一遍。)

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生2: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

生2: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

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

生:消防队长„„,警察„„

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

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

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

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

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

生: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

师: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停地罗列这些时间的进程呢?

生: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生1:父爱的力量

生2: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师: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

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2:让出了生命。

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

生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师:父亲是幸运的,儿子是幸运的,可是在我们中国汶川地震却有太多的孩子承受了不幸,最后让我们一起聆听一段爱的呼唤吧!《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课后练习:同学们让我们在最后的时间里,也倾注我们的爱心,为我们灾区的同龄朋友,写上几句祝福的话好吗?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让 了不起

儿子 挖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我以前不久中国汶川发生的大地震为契机,拉近学生对地震的直观感知。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应读得坚定不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自在娇莺恰恰啼”。

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生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这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

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推荐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 杉、颤、砸、墟、疾、爆、砾等。 2.读写理解文中新词“昔日、绝望、颤抖、破烂不堪”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抓住受感动语句,领悟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内容,感受父爱力量的伟大。

难点:揣摩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父爱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救助儿子的画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母亲救助孩子、老师救助学生的感人画面。2.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3、同学们看到的是大地震的情景,地震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人的伤亡是正常的事情,而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执着地坚持要救出儿子,显得尤为可贵。(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

果如何? (6)、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在一次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助儿子和十四个同学的事。)

(7)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放录音,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父亲救出儿子了吗?

(2)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多久?

(3)哪些是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上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课文中

画出来。

问题:A、听完录音后请同学们同桌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亲的伟大的。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深读感悟

(一)、学生自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

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二)、小组内交流。

(三)、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从一下几方面谈:

1.展开对比,深化情感

(1)、孩子的父母们痛苦大喊,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父亲在在埋头

苦挖„„. A、与其他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人们劝阻,只有一个

信念——儿子在等他。

B、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

C、请同学再默读5-11自然段画出父亲说的三句话。

D、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三句话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吗?有什么不

同?

出示:谁愿意帮助我?(请求)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绝望而恼怒)

E、指导朗读

2.想象画面,引读悟情 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他挖了36小时

(1)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个好?作者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把36小时分段来写强调挖的时间很长,三个整天,两个整夜。

A、教师表情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C、引导感悟: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挖到8小时时, 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我”挖到12小时时他,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挖到

24小时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挖到36小时时,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儿

子在等着我“

( 注:画线部分为教师引导下学生齐读的内容。)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教师表情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D、引读感悟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

(师表情描述第十二自然段内容)

(预设学生):我看到父亲的手指因为抠混泥土和砖块抠破了,手上全是鲜血。

(预设学生):父亲满身都是灰尘可他什么都不顾了。 (预设学生):我看到父亲的衣服被混泥土中断了的钢筋挂烂了。 (预设学生):父亲由于持续36小时没有睡觉,甚至是休息,他的眼睛肿了,布满血丝,他也没有停止。 师:同学们说的多感人啊!把你们想象到的融入到朗读中,自己试着练练(指名

读、齐读、评读、教师引读。)

二、升华主题,扩展延伸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们交流自己

的看法?

点拨:父亲因为对儿子格守承诺,永不放弃有责任感而了不起;儿子在38小时没有水

和食物的情况下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在父亲快要救出他的时,他让同伴先获救而了不起,这全是来源于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及从父亲那里汲取了力量。

3、抓重点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怕的地震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灾难,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救出儿子,儿子又是靠什么奇迹般地在废墟下面度过了38小时50分钟呢?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A、在指导朗读中体会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B、引导学生发散:在生活中,阿曼达有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父亲是怎么做的?

C、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 4充分感悟父子对话,深刻体会父子深情。

A、大屏幕出示父子对话,引导学生初读。老师:同学们,这是父子的对话,我们先来读一读。(同桌两人初步度)

B、体会父子的第一次对话。老师:这对父子就要相见了,此时此刻,他们都说了什么?请大家看父子的第一次对话,(指名两人分角朗读)老师: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怎么样?

(预设学生):马小军同学这句话读得好,“爸爸,是你吗”他读出了阿曼达此刻的激动心情。 老师:同学们,“爸爸”这个称呼,阿曼达每天都不知道叫多少次,这一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你听到这一声呼唤背后的声音了吗? (预设学生):阿曼达会在心里说:“不愧是我的爸爸,他终于来了”。 (预设学生):他也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梦?”

老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能不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爸爸的话也别有一番滋味啊!你们试着体会一下。 (预设学生):爸爸此刻会觉得一个失踪的宝贝终于找到了,而且是传家之宝。

老师:(充满激情地)是啊,一个宝贝失而复得,足以令人欣喜,激动,何况找回来的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啊!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呼唤。(学生齐读)

C,体会父子的最后一次对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三、小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种深厚的父子的之情来自父亲的爱,这种爱创造了奇迹,这种爱使人产生了力量,这种爱会使人坚定勇敢,这种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

四、作业布置:

作者通过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用爱创造奇迹的父亲的形象,同时父亲用爱也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请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和食物,有的只是14个7岁左右的小伙伴,儿子阿曼达和小伙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不断挖掘38小时

别人:痛苦,绝望,离开,摇头叹息

父爱的颂歌

推荐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彭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入:(出示配乐地震课件)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大地震让我们不能忘怀,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大地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师:孩子们,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灾难!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1、师:请孩子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抽生回答。师板书:了不起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媒体展示: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并用“----”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用简短的语言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先汇报后,师再逐一出示句子)

三、学习课文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板书:父亲)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绝望)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因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我们从读中再次体会父亲的绝望到坚定的信念) (先小组练读,再抽生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神态描写)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父亲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生: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地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师:因为 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5)生齐读。

师:文中还有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吗?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挖得艰难) 【课件出示】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师:想一想,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请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看看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师:反复读读第二句,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再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一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5)师:大家想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

(6)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2天1夜的不吃不喝不睡,为了救出儿子而拼命地挖着挖着。父亲的这种做法,有人理解吗?(生:没有)有人来帮助他吗?(生:没有)师: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来帮助他,有的只是: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太晚了,没有希望了。);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警察走过来,(生接:你很难过、、、、)。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生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7)大家想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破烂不堪);到处都是(生接:血迹)。短短的一句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想到了这么多,这就是外貌描写的作用啊!

(8)孩子们,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放弃挖掘了吗?(生答)板书:永不放弃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坚强?(生:不论、、、、、、,我总会、、、、、)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出示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心疼,激动,感动)

(9)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这种感情。指生读,齐读。 师:宝贝们,课文中有直接写出父爱伟大的句子吗?(生:没有。)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抽生答。

师: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很具体。从人物的这些细致的描写中,让我们品悟出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 师:所以成功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特征,人物因此而鲜活生动,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刚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板书:儿子) 交流:

抽生答,(师课件展示):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师:阿曼达虽然只是个7岁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吗?(生答)他为什么不怕?(生答)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你总会、、、、、、(3)师: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但是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文中还有句子写出儿子的了不起吗?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出示课件) (1)指名读这段话,你是怎样体会出儿子的了不起的。 (2)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

(3)是什么让阿曼达如此勇敢?板书:对爱的坚信 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我知道、、、、(4)自己读读这句话,读出儿子先人后己的精神及对父亲的信任。 指生读,齐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父亲救出儿子的这部分内容。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女同学读儿子。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挖出儿子了,并且知道儿子还活着,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在等了38小时后,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他是什么心情?(生答)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父亲和儿子这种惊喜、激动的心情。(开始读)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吧。

小练笔(展示课件):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7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永不放弃 子:对爱的坚信

推荐第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材五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预习课文基本可以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灾难,对地震或者灾难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图片上,这种情况会造成情感目标的达成度低,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将情感注入到朗读中,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结合齐读、指读、范读等朗读方式,理解父子在遇到困境时优秀品质,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了解文章结构

2.教室准备课件(有关地震的视频、父亲营救儿子时的图片等) 3.教师制作课堂学习卡片,课前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教师了解分组情况,必要时重新分组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同学跟随老师说和做出相反的字和动作,如,老师说做“高”,同学们说做“矮” 师生互动:“高”“矮”、“上”“下”“起立”

师:看到同学们反应这么快,老师已经非常有信心了,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坐的精神抖擞的,一会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大胆发言,踊跃的说出你的想法,大家能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生:能。

师生问好,正式上课。

二、直接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同学们,读完课题,你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生:父与子。

师:(板书父亲、儿子)作者是如何评价这对父子的呢? 生:了不起。

三、自主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看一段短片:地震之后,房屋倒塌、余震大爆炸随时会发生、家破人亡、好,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然后组内交流,并说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小组讨论。 教师巡堂指导

四、交流成果

(一)体会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师:同学们,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的成果吧。哪个组先来?大胆一点,好,勇敢的你先来。

生1:93页的第3.4.5自然段有这样的一些词“坚定的站起身、疾步走到、眼直直地看”等,我感受到了父亲想救儿子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师:这些词语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就传达出了博大的父爱, 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再来读一下这几个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全班齐读,继续交流。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的坚定?

2.生2: 93页第三自然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短短的一句话他读出了那么多内容。谁也画了这句话?愿意谈谈你的感受吗?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感受)

生3:我感受到了父亲的执着。

师:真好,你体会到了一位执着的父亲,你能带着这份执着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同学们,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一句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执着的父亲。谁还有其他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继续交流。 3.生4:5-10自然段里“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语言描写,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位急切、执着又有些无助的父亲。

师:你的回答真全面,不仅说出了这些句子是语言描写的句子,还详细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也很了不起。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读“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同学们齐读父亲的语言,我们一起继续感受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生合作读。

4.生5:94页第14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体会到了父亲救儿子的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

师: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或两个夜晚一个白天,对于我们来说,这么长的时间都要做些什么?而父亲只做了一件事?

生6:这样更能突出强调父亲救儿子时的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难。 师:你体会的如此深刻!请你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个句子。生有感情的读。

师:真不错,相信生活中你也是一位理解父母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带着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难这样的感情再来齐读这个句子。 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这样漫长的时间里,父亲一定经历了很多很多!你能结合父亲的样子想象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与危险吗?

7、生8……

师:通过想象,相信你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来带着深刻地体会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9有感情的读句子,全班体会。

师:一句简单的承诺,让这位父亲不眠不休,舍生忘死,更让我们感到了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理解与敬佩,再读这两句话。

全班齐读

师:这样一位坚定、执着、坚守诺言的父亲,触动你的内心了么?同学们,你想到自己的父亲了么?可能是不善言谈有些深沉、可能是高大坚强却不善表达的父亲,你有没有想起他做过的一件或者一些事情让你感动呢?你有没有一些话想对他说呢?请写在卡片上 师:无论是课本上还是我们自己的父亲,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你真是个了不起的父亲”

(二)品读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生1: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通过这两个句子,我觉得儿子很勇敢。

师: 一个仅仅7岁的孩子,他为什么会说出这么勇敢的话,做出先人后己的决定呢? 生2:因为父亲的那句诺言。 师:父亲的诺言教会了儿子什么?

生3.4……:自信、勇敢、坚强、先人后己……

师:这样的一对父与子,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赞美他们? 生:“了不起”

师:带着赞美的语气、激动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深的赞美并祝福这对父子。

五、升华情感

勇敢、坚强、有责任感、坚守诺言让父亲和阿曼达终于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爱不是空泛的,它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的责任。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第1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和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短片。

2、本课重点段落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吗?是啊!2008年的5月12日我国四省县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当时的画面。﹙出示幻灯短片﹚

2、地震是残酷的,但用爱谱写的一首首生命之歌,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请看﹙教师边放幻灯边介绍﹚: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孩子,„„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感悟父爱的伟大吧,下面请同学们打开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⑴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那么通过这件事,让你感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

3、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找出有关段落,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批一批,在你们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

4、全班汇报交流。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①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说) ②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向) 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之后的极度痛心之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这是父亲发自心底的痛哭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坚定而执著的爱,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这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

①学生个性朗读,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读,评议,再读。

(3)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①理解“疾步”一词。

②从“疾步”一词你体会到什么?(父亲救儿子的迫切心情,他很想快些救出儿子。) ③导语: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对比读一读吧,谁来读其他孩子的父母的做法?阿曼达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4)对比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

2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说明面对废墟,很多父母都以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生还。突出父亲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勇气。)

①听读后说感受。

②个性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读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导语: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就是因为他深爱着儿子,所以在平时就给儿子一个郑重的承诺,那就是(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就是这句话,使悲痛欲绝的父亲坚定的站起来,这正是他与其他父母不同的地方,那在挖掘的过程中,你又从哪儿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的呢?(生答:5—10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5—10自然段,读后说感受。

甲生:好心人

乙生:救火队长

丙生:警察

齐读:父亲

①父亲身处怎样的环境中啊!我们在来劝劝父亲。

②父亲为什么不顾一切的挖呢?(生: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生:他深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你有什么新感受?把你的感受度出来。

(6)正因为父亲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所以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挖下去,你还从哪儿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幻灯片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设计意图:让生看到: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①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从8小时挖起。(表现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同时给人以漫长而急迫的感觉。父亲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一定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更好地体现了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伟大的爱。)

3 ②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体现了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但决不放弃。)

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说说读后的体会。

④想象父亲是怎样挖的。(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5、假如每个人都像父亲一样不听其他人和警察的劝阻,坚持在余震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行吗?

①学生自由谈。

②导语:是啊!地震发生后,我们活着的人就要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十条 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③小结: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大灾面前应以大局为重,一切听从上级有关部门的指挥,把维护社会秩序和大多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这样了不起的父亲同样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我们在来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吧!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的:父——→爱←——子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读单元导读,导课。

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师严格的要求。世间正因有这父母之大爱,才会有那么多热情而感人的故事。这两节课我们就走进第六单元,走进一个个故事,体会那伟大而无私的父母之爱。

单元提示还给我们提出了阅读要求,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学生说,师出示课件。)

这节课我们先走进本单元的第一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让学生说对地震的了解。

师总结,师:课文中讲到的地震发生在美国。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在这次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下面同学们通过读书走进这个故事,走进这对父与子。开始读书吧!

二、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颤抖 疾步 砸着 挖掘

1、指一生读,后齐读。

2、指导写“爆、砸”字。

三、畅谈感受。

学生谈,生相应课件出示句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深入研读,体会“了不起”。

(一)父亲的“了不起”。交流预设:

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师引导学生抓住不同方面,不同词语体会父亲挖掘时的艰难,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进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相应指导朗读,读出父亲挖掘时的坚定。)

句子2:父亲与其他父母和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朗读时读出父亲寻找和挖掘儿子,乞求别人帮助时的绝望和悲伤,还有要找到儿子的那份坚定。 引导学生注意一句话,课件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引导学生讨论:这位父亲是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父亲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进而体会伟大的父爱。)

(二)交流儿子的“了不起”。交流预设: 句子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体会儿子的可贵之处,自己不害怕,还鼓励同学们。体会儿子的坚强,对同学的帮助和对父亲的信任。)

设计小练笔,进行写话、说话练习。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句子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真到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儿子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体会句子。

师:是啊,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件出示)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

(体会: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任。)

师总结:正由于父亲对儿子的信守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所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他们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整合全文,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

朱自清《背影》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叶清晨《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8《慈母情深》 20《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一、归纳学法,导入新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这节课,我们再走进两篇文章,去认识两位母亲,体会她们对孩子不同方式的爱。上节课我们是怎样读书体会人物的感情的?(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

二、略读《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依法自学。依据《学案》,学生自主合作完成。 导学案:

(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概括文章内容。

1、我会读。

陷入 攥着 疲惫 忙碌 打蔫儿 怔住 坠入 倚靠 艰涩 拖沓 埋怨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按图索骥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忐忑不安 聊胜于无 来日方长

2、两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走进母亲。

1、《慈母情深》一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动作的语句。

2、“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学会看病》一文中,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并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三)学习表达,写小练笔。

读下面几段话,想一想这几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并仿照这种写法练习写一段话,表现父母对你的爱。 片段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三、交流学案。

(1) 生字新词指名一生读后再齐读。 (2) 交流课文内容和学案问题。

问题一:那些句子可以表现母亲的深情? 交流预设:

句子1: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可结合母亲工作的环境和这句话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挣钱如此不易,还要拿钱让儿子买书,足见母亲的深情。)

句子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联系上文“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买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和这句体会我的家境贫穷。这么穷,还要给我钱买书,足见母亲的深情。) 问题二: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从哪里看出来。 交流预设:我对母亲怀着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交流句子:

句子1:被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吗,我的母亲„„

(作者亲眼看到了母亲的疲惫和挣钱的不易,对母亲的理解,感激和崇敬。) 句子2: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为母亲买东西,足见对母亲的热爱。) 问题三:《学会看病》一文中,面对生病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预设:

母亲的感情变化:犹豫、后悔、但心、自责、勇气又回到了心里。 相关句子:

句子1: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句子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时间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担心、心疼)

句子3: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自责) (3) 学习表达,写小练笔。

让学生写小练笔,后展示,并简评。

四、总结学法,浅谈心得。

第1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杉”等8个字,会写“杉”等11个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语句的品读,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父子情。

3、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习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感受父子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突破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去体验父爱的伟大。 难点:了解这对父子之所以了不起的原因。

突破方法:抓住父亲的信念、儿子的信任,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的无私来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他会情感。让学生自读自悟,想象情境,畅谈感受。

学法:弄懂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自读自悟,想象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那场地震给受灾的百姓所带来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同学们,再来看看那段触目惊心的地震视频。(播放地震视频)

2、学生谈观后感。(学生自由发言)

3、师:地震时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伸手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式画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反馈,了解学清

1、教师泛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新字、生词?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忆“墟、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浓浓的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师: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学生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他迫切想知道儿子的情况。)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时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 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市:挖的时间长,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比较读句子: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反复朗读第二句话,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和艰辛。

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很艰难,你们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字,你还能读懂什么?(任务的艰巨)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这里的“挖”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挡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太危险了,没希望。)

5)师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

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中,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爱的诺言)

师:正是这一语千斤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6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致父亲成了这个样子。

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出示图片并配乐)

师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8)师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经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都成这个样子了,他孩子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亚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伟大的塑像。

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高达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吧!(配乐)

(二)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师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是从哪儿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儿子的语言读出儿子的自信)(板书:坚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和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儿子的语言读出儿子的勇敢)(板书:信任的源泉)

三、总结全文,延伸“爱“

师过渡:令人感动的时刻终于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课件出示)

1、课文学到这里,你们相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出示图片并配乐)

2、教师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们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的诺言

信任的源泉

坚定

坚信

了不起

第1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材分析:

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感人故事。教学重点是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子间建立的彼此信任的力量,提高阅读能力。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地震)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师:我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汶川地震悲惨的场景,谈谈你的了解。(学生交流关于汶川地震的资料)我们再来看几张汶川地震的图片(课件:图片),看到它们,什么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地震。

3、师:简介故事背景,引出课题。

【评析:上课伊始,破题导入,汶川地震灾难为激情点,交流认识,展示图片,初步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为学习本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随机板书:爸爸、阿曼达、了不起)

3、师:谁能根据我们的交流,简单的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

【评析:引导学生畅谈读书收获,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父亲的可亲可敬,孩子的可爱形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感悟,品味悟情: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看有什么体会。(生读书)

2、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学生交流。

(2)(课件:第3段)读这句话,看你有怎样的理解。 生:父亲悲伤、绝望„„

师: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哪些词最能表达父亲的悲痛?(引导学生找出“漆黑、顿时、跪、大哭”等词语,自由朗读,读出感受。)

师:(引读第三段)看到学校成为废墟,此时父亲马上意识到——儿子死了。所以他——(引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他怎能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呢?他——(引读:他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 师:痛苦的父亲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一想到这句话,他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什么念头? 生:儿子还活着,他等着我去救他„„

师:他相信儿子在等着他,他要救儿子。这位父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又满怀希望地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代讲,反复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变化。】

(3)(课件出示:第11段)。读这段话,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父亲挖了很长时间,没有停下来。„„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一直艰难地挖着,挖着。此时,他——(引读:他满脸灰尘„„血迹。)透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我们去想象,在那漫长的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呢?

学生静思,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想象——十二小时过去,二十四小时过去了,父亲会怎样?随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能否停下来”,反复回扣“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以及对儿子的信心。

师:父亲一直没有停下来,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学生交流,板书:爱 信赖)。

【评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想象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的焦急和坚毅,反复品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悟父亲惊人的毅力,体会表达的好处。在朗读中,学生与父亲共同体验,感受,学生心灵受到熏陶,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发共鸣。】

师:让我们怀着对父亲深深的敬意,用诗的语言来赞美这位伟大的父亲。(出示课件,指名配乐读。) 十二小时 二十四小时 三十六小时

他不停地挖着挖着

他—— 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评析:恰当地调整教材,运用诗化手法展现,不仅仅是将文本的一段文字做分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朗读效果,更能达到情感的高度凝练。情感抒发层次鲜明,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指导的效果。】

师: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呢?

(学生朗读相关句段:其他的父母、警察、消防队长„„) 师: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生:没有。他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离开这里,也没有听别人的劝阻,是因为父亲太爱他的儿子了,而且他坚信儿子活着,所以他一直在坚持着。

师:正是这份爱,这份承诺和信任,才会让父亲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多么了不起的父亲!(齐读诗句)

3、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1)默读第16段,交流感受。

(2)想象写话:假如你就是被埋在废墟里的阿曼达,此时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父亲说(课件:爸爸,此时我„„)。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笔,写下来。(配乐,学生完成练笔。而后交流。)

(3)(出示第23段)阅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生:舍己为人„„

师:同学们,地震之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每一个人随时会有危险。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多么了不起!读出自己的感受。

4、整体品味。

师: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在灾难面前化为了信心勇气和力量,父子俩终于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让我们再次感受父子这绝后逢生的喜悦。(课件出示11—23段,生分角色读。)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伟大的父爱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父子间彼此的信任,让他们在危难时刻心心相连。爱与信赖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师:爱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件:推荐书目)课下请同学们用心去读,并记录下自己身边爱的故事。

第1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北关逸夫小学 黄晓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法与学法】

1 情景表演法 想象体会法。 品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

2 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3 上节课我们班同学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使用哪个词语称赞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了不起)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1、用“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课文主要有多个画面比较感人,考虑到学生可能从其中的一个画面说起,所以我将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了多套方案,学生说任何一画面后我都会顺应学情,梳理知识,推进后面的教学。 交流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梳理相关的句子。 重点品读: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2)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4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幻灯片出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为什么父亲的三次回答都是同一句话?说明的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按道理正常情况下人应该做什么?休息、吃饭睡觉。而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想象的累时应该怎么读这段话?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理解挖掘的艰难并配音音乐,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师: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5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体会从哪里看出阿曼达的了不起?

3、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些小伙伴中的一位,你会听到阿曼达说什么?

4、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假如让你为这幅画加一个题目的话,你会加什么?说说理由。

4、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让你的感动随着笔尖流淌吧„„

(五)归纳写作方法:

1.人物描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6 2.我们本篇课文中都用了哪些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送大家一份礼物--《背影》、《游子吟》。

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教学反思: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

7 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抓住幸福这个词,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画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幸福画面导入:你们对幸福、责任、信任、勇敢、执着、承诺、父爱有自己的理解吗?能选词说一句话吗?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北关逸夫小学 黄晓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1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方法,对儿子在废墟下的表现进行想象,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读写结合,以深化这种感情。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四、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前四段,现在请你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3、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师:是啊,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面对这样的灾难,这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二、抓描写方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5-24段,思考:父亲的哪些举动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很了不起?画出重点词句,并用简练的语言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谈体会:

父亲 (1)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却埋头挖掘,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追问:其他孩子的父母和阿曼达的父亲有不同的做法,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父亲的执著。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通过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的执著、坚持。) ①“谁愿意帮助我?”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同样的话? ②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分别读“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与父亲的对话) *练习朗读: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③同桌的同学配合练习朗读这一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对这些人的描写衬托了父亲的坚持、执著)

④正是因为这位父亲 执着、坚持 ,我认为他了不起。 ⑤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父亲的执著读出来。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的语言,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表现了父亲的执着、不放弃。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通过外貌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克服巨大的困难,艰难又执着的救自己的儿子)再朗读

正是因为这位父亲 不怕困难、顽强、不放弃 ,我认为他了不起。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挖掘的时间是漫长的,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 *朗读练习:比较句子,体会时间词语的作用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再读) 他挖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哪样写好?) 正是因为这位父亲 克服巨大的困难、坚持不懈 ,我认为他了不起。 (4)想象练习:

教师过渡:36小时是多么漫长呀,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父亲一定经历了许多。现在,就让我们到救援现场去看看这位顽强、执著的父亲吧!

8小时过去了,父亲在废墟上不停地挖掘。只见他……(动作)

12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找到阿曼达,他向废墟大声地呼唤……(语言) 24小时过去了,他心中始终有个念头在闪动……(心理)

36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现在,咱们一起来动动笔,将你想象的父亲在每个时间段的动作、语言、心理选择一处写下来。

让三方面写得好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练笔,并配上音乐朗读。

(5)再练习朗读:我们再回来看课文,文章只运用了这么简洁的文字,却带给了我们这么多丰富的想象。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我相信你们更能读出父亲挖掘时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过渡:这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奋力营救儿子,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他怎么知道儿子在等他?

(因为他一直想着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板书:在一起

在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这位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废墟中,阿曼达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自己,救大家,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获救的时候,阿曼达先让同学们出去,他不怕。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板书:承诺

三、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过渡:正是这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这样伟大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说说你的想法。

儿子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诺言深信不疑,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救他的)板书:信赖 正是因为阿曼达 对父亲的信赖、深信不疑 ,我认为他了不起。 再读,读出儿子坚定的信心。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从儿子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表现出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很勇敢,最难能可贵的是儿子能做到先人后己。) 正是因为阿曼达勇敢 信赖父亲 先人后己 ,我认为他了不起。

四、总结全文,延伸“爱”

1、过渡: “在一起”是父亲对儿子真诚的诺言,“在一起”是儿子对父亲无限的信赖!终于,令人激动的时刻到了,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结尾!

2、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板书: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将这篇课文朗读给你的父母听。

2、想想阿曼达在废墟下是如何度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想象一下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然后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地 震 中 的 父 与 子

了不起

承诺 爱 信赖

在一起

第1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即将进入青春期,儿童的情感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主动认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和随之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从教育的角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已经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锤炼运用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已逐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文字,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第一课时(详案)

一、导课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

地震是可怕的,它是灾难。今天我们这则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情况。(出示资料)板书课题。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揭示:了不起。

三、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①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③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2、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

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再引导到走进父亲心里。 老师引父亲8小时心理的变化。

体会绝望,看不到孩子的绝望。指导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体会他的普通,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与众不同。揭示废墟的危险,和父亲的动力。信念使他重拾信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12小时了,24小时了,父亲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又会怎么想?联系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的表现,体现父亲的执着,深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

36小时了,他仍然在坚持,人们以为父亲失常了,你觉得呢?引出这是来源于他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板书)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运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

导:38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

学生谈体会。引导联系孩子的年龄、孩子所处的环境,想象他如何度过38小时,体会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指名读。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情: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

学习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点什么,那就请你写在练笔上。

地震中的父与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儿子 坚定 善良 执着 无私 深沉的爱

富有爱心

了不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呀,对那就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深沉的、伟大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课件播放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场景)

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梁凤仪说:”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课文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现这位父亲急切担心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请同学们来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阿曼达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很沮丧

(父亲教导他如何和同学相处)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多简洁呀?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板书:信任的源泉)

5.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2.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 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达芬奇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作业安排:

1.回去每人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

3.查找有关描写父爱或父子之间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有层次的朗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叶老主张,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逐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领会到它。因此在教学时,我依据学生思维导向,引领他们穿梭于语言文字中,想象联想,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为使学生入情入境,我选取我国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导入新课。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课件,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课件,让学生对于教材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对于老师掌握的概念要很好地教给学生,如:废墟,而不是仅限于自己知道。对于学生的理解,体会,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而不应该限制孩子,应该多给予孩子们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加以整合。

第1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那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这是一场大地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读)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

师:还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大地震。

生:(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1 师:请同学们来看这些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是洛杉矶大地震后拍下的照片。昔日美丽的街景此时也变得面目全非,高高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平坦的马路也变得满目疮痍,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看课件)同学们看到这种情景,谁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废墟”

课件出示“一片废墟”一词)

师:这个词语是我们本课要学的一个词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其他词语。

生齐读课件中的生字词语。

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然后就去一地废墟的儿子的学校救儿子。 师:结果呢?

生:结果他不仅救出了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 师:父子俩终于又—— 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了不起。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

2 -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 师:不听别人的劝阻。还有吗?

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

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3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警察怎么劝?

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 生: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 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

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

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

4 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 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

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

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 生:急切。

师:还有谁愿意说?

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呀,有一点生气。 师:有点生气?快给我们说说。

生: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

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生:能。

师:谁来说说?

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

5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周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 师:你也不会离开? 生:不会。

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 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

6 生:承诺。

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

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 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 生:救儿子。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7 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

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

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他可能会掏,会搬。 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 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

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

8 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

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师:他挖了——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 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

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

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

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 一生读句子,很急促。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 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 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

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

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

9 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样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是啊,那是怎样的36个小时呀? 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 师:也许会发生—— 生:大爆炸。

师:也许会发生—— 生:塌方、余震。

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36小时。

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

10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全体女生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全班学生齐读。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 11 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 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

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掌声)

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

生:父亲。

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 生:父爱。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12

第1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度引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我能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通过体会人物心情,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组: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体味,随文得法。

根据自读提示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悲伤绝望-----坚定信念-------激动、喜悦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提出不动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假设:为什么父亲已经挖出儿子,他的声音还颤动呢?

三、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

2、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人物执着的精神。

四、小练笔。

想想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五、学法总结。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同桌交流,提出不懂得问题。

3、感情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第2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块来学习一个在地震中发生的蕴涵着深深父爱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悟情

(一)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也支撑着儿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到底是哪句话?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师板书:不论……总……)

(二)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父亲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分角色读课文。

(3)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再”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2)比较句子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4)小结全课

(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词。

(二)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同学们心中。他的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读悟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以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想象练笔

1.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按照你的想象写下来。

2.指名朗读练写片段。

四、拓展延伸

(一)小结全课。

(二)拓展阅读《地震中的母与子》

五、作业

(一)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