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 杉、颤、砸、墟、疾、爆、砾等。 2.读写理解文中新词“昔日、绝望、颤抖、破烂不堪”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抓住受感动语句,领悟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内容,感受父爱力量的伟大。

难点:揣摩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父爱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救助儿子的画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母亲救助孩子、老师救助学生的感人画面。 2.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3、同学们看到的是大地震的情景,地震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人的伤亡是正常的事情,而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执着地坚持要救出儿子,显得尤为可贵。(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

果如何? (6)、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在一次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终于救助儿子和十四个同学的事。)

(7)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放录音,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父亲救出儿子了吗?

(2)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多久?

(3)哪些是描写父亲外貌、动作、语言上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课文中

画出来。

问题:A、听完录音后请同学们同桌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亲的伟大的。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深读感悟

(一)、学生自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

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二)、小组内交流。

(三)、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从一下几方面谈:

1.展开对比,深化情感

(1)、孩子的父母们痛苦大喊,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父亲在在埋头

苦挖„„. A、与其他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人们劝阻,只有一个

信念——儿子在等他。

B、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

C、请同学再默读5-11自然段画出父亲说的三句话。

D、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三句话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吗?有什么不

同?

出示:谁愿意帮助我?(请求)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绝望而恼怒)

E、指导朗读

2.想象画面,引读悟情 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他挖了36小时

(1)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个好?作者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把36小时分段来写强调挖的时间很长,三个整天,两个整夜。

A、教师表情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C、引导感悟: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挖到8小时时, 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我”挖到12小时时他,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挖到

24小时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挖到36小时时,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儿

子在等着我“

( 注:画线部分为教师引导下学生齐读的内容。)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教师表情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B、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D、引读感悟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

(师表情描述第十二自然段内容)

(预设学生):我看到父亲的手指因为抠混泥土和砖块抠破了,手上全是鲜血。

(预设学生):父亲满身都是灰尘可他什么都不顾了。 (预设学生):我看到父亲的衣服被混泥土中断了的钢筋挂烂了。 (预设学生):父亲由于持续36小时没有睡觉,甚至是休息,他的眼睛肿了,布满血丝,他也没有停止。 师:同学们说的多感人啊!把你们想象到的融入到朗读中,自己试着练练(指名

读、齐读、评读、教师引读。)

二、升华主题,扩展延伸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们交流自己

的看法?

点拨:父亲因为对儿子格守承诺,永不放弃有责任感而了不起;儿子在38小时没有水

和食物的情况下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在父亲快要救出他的时,他让同伴先获救而了不起,这全是来源于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及从父亲那里汲取了力量。

3、抓重点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怕的地震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灾难,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救出儿子,儿子又是靠什么奇迹般地在废墟下面度过了38小时50分钟呢?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A、在指导朗读中体会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B、引导学生发散:在生活中,阿曼达有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父亲是怎么做的?

C、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 4充分感悟父子对话,深刻体会父子深情。

A、大屏幕出示父子对话,引导学生初读。老师:同学们,这是父子的对话,我们先来读一读。(同桌两人初步度)

B、体会父子的第一次对话。老师:这对父子就要相见了,此时此刻,他们都说了什么?请大家看父子的第一次对话,(指名两人分角朗读)老师: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怎么样?

(预设学生):马小军同学这句话读得好,“爸爸,是你吗”他读出了阿曼达此刻的激动心情。 老师:同学们,“爸爸”这个称呼,阿曼达每天都不知道叫多少次,这一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你听到这一声呼唤背后的声音了吗? (预设学生):阿曼达会在心里说:“不愧是我的爸爸,他终于来了”。 (预设学生):他也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梦?”

老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能不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爸爸的话也别有一番滋味啊!你们试着体会一下。 (预设学生):爸爸此刻会觉得一个失踪的宝贝终于找到了,而且是传家之宝。

老师:(充满激情地)是啊,一个宝贝失而复得,足以令人欣喜,激动,何况找回来的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啊!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呼唤。(学生齐读)

C,体会父子的最后一次对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三、小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种深厚的父子的之情来自父亲的爱,这种爱创造了奇迹,这种爱使人产生了力量,这种爱会使人坚定勇敢,这种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

四、作业布置:

作者通过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用爱创造奇迹的父亲的形象,同时父亲用爱也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请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和食物,有的只是14个7岁左右的小伙伴,儿子阿曼达和小伙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不断挖掘38小时

别人:痛苦,绝望,离开,摇头叹息

父爱的颂歌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地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