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20:3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汤池中心校

郭文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本文结合小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对此,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让教学活动贴近实际。这样学生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增强生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悟,这样才能轻松理解到课文主旨与含义。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进来,跟着教师讲课思路走,积极思考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心灵上与文章作者完成对话,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望月》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设置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意境。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下,将主动感受诗文魅力,主动积累诗文,体会听说读写的乐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为体现出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在课堂上融入各种生活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生活化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文章内涵也有新的认识[1]。例如:在《母亲的恩情》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讲生活中感恩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保持十足的学习劲头,也充分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为一体,顺利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化和立体化。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领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把抽象、复杂的语文知识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例如:在《长城和运河》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对长城与运河产生直观印象,理解其特点与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四、组织探究活动,丰富学生阅历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综合性”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将语文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实现对各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有效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逐步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达到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目的。例如:在《夹竹桃》教学中,教师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产,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说上来,对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扩大知识面,开展探究性活动。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调查家乡的特产,学生在总结和描述家乡特产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加强了对学生倾听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等培养。

总之,通过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实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尽快树立起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牢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炳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7,(09):214.[2]林玉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四要”[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5.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1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2014.4.21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一、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阻碍了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状物,只要言之有序,具有自己的思想,都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二段所表现的是作者站在长城脚下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作者转移位置将看到什么景象,如第三段所展现的就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观察点,由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观察来进行写作。这样,文章的内容当然也是各不相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探索精神的培养,就是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和创造是不能分隔开的,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局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了认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较为死板,并且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较低,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而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旨,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四、兴趣与知识的整合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兴趣的时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结合到一起,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在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产生偏差,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愿意保护动物,这时大家就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动物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当妈妈出门之后,你是否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呢?”同时,教师还要列举一些捕杀鸟类的新闻,使学生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爱鸟之心。总之,通过将兴趣与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在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思维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通过质疑来发挥想象,创造思维空间,使自己的思维不受束缚。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的扁鼻子真是因为碰到墙壁导致的吗?”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如果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地体现出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之我见

古城区束河中海完小

赵福娣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事实上,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使听说读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其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宝贵时间。失去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在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太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应注意几点:

一选择阅读材料要适当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阅读,由此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黑格尔曾经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即使他对这句话理解的完全正确)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光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针对各自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因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四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阅读,要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有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

五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和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数量的读书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对于语文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先决条件。

推荐第5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第一次登上讲台,我当了十年的语文老师,感受颇多。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再上课 ……似乎是永无尽头的循环式生活。尽自己全力教好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尽力不让学生虚度每日、留下遗憾。我感觉要做好一名老师,不但要课上好,还要知道怎样把它上好,即让你知道在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的放矢,都应具有教育的目的性而非盲目性,都应具有教育的前瞻性而非随意性。下面浅谈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浅谈 小学语文 教学

一、带着情感走进课堂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之天文,下之地理,可开掘的资源太多太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此,合理规划教学设计,利用充足的课间时间,提倡学生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文,感性认识作者的最初意境,是学生的个人情趣、理解、思维进一步得到延伸。这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点和出发点。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我觉得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奇”、“险”、“秀”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喜欢桂林山水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为祖国的壮丽山川而感到自豪。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能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也就容易心理沟通了。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热情真诚,一视同仁,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支持他们。此外,课余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只有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我学着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兴起是学习的先导。”充满欢乐、惊奇、悬念等情景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生动的具体情境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文章是生活的缩影。一切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才能理解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艺术熏陶。所以讲课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角色表演感受故事情境

运用角色表演感受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读演结合,让学生自选伙伴合作进行表演,一个装扮老山羊,一个装扮凶恶的狼。他们都带着头饰,道具等东西,根据故事情节(狼的狡猾、虚伪,老山羊的聪明、机警),生动地反映出故事的寓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演得有声有色,人人都成了课堂舞台中的“主角”。互相观摩、评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借助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可以把文章具体化、形象化、动感化。在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颜色明暗、动静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主题,在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只要我们把汗水和勤劳灌溉在每一片田地,相信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一定会茁壮成长!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 有趣 乐趣 志趣

作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烦作文。所以我们只有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

一、命题要紧贴生活,让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他们不喜欢那种远离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题目罢了,所以,所以我们的作文命题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激起内心的波澜,那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高涨。比如“我的一家”、“秋收”、“我的老师”等题目,和学生的生活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热情;或者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限体裁、题材,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是欢迎的。小学高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底子太差,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要使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其实,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差生更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时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点,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欢乐与自信,下次会更加努力。如果学生的作文总是不及格,或总是被教师批评,学生会慢慢的失去自信,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给学生打高一些等次,实在写不好的作文,也应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给打等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尝到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心灵感受,是培养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作文前,针对作文题目,组织学生搞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到校外参观访问,到田野里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大自然,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方法。或者在学校里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让同学门写感想、体会,或是对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写起来就会毫不费力。

《秋天的树叶》是五年级的习作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习作的: 首先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秋风落叶的情景。学生们收集了形色各异的树叶,他们用树叶制作了书签,树叶标本,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展示。

其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了解树叶

(1) 观——叶色,引导学生如何来观察,如颜色,红、黄、绿等各种颜色。

(2) 辨——叶形,叶子的形状,叶脉的纹路叶子的边缘特点等。 (3) 摸——叶片,将学生收集来的树叶分给学生来摸一摸每片树叶是什么感觉的。

(4) 嗅——叶味,感受叶子所透出的秋天的味道。

此时有层次的、全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了解叶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风瑟瑟,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以及树叶离开大树的心情如何?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有些的活动是不可能经常举行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左右逢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假话和套话,解决了素材这个难题,学生就会从作文中尝到乐趣,不会把作文当作苦差事。

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形成志趣

学生感到有趣,尝到乐趣后,教师就要想办法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志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的作家。”这就明白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志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志趣。

比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采撷一朵朵浪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更精彩,还可以组织“习作天地”,互相交流个人的习作大家来探讨评析优点和缺点,然后作者再来修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作文,还明白了怎样评价和修改作文,提高了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好的作文订成册,让学生搞“佳作选编”,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或是与其他学校交流,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通过这种说些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感到喜悦,精神上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和喜悦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作文,这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技巧、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写作不仅要着重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以这个认识为指导,作文教学就不会陷于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文字训练,就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推荐第7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长顺县第一小学 李永玲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

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

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工夫,即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的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科学地进行,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赏读 美读 评读 朗读训练 理解与朗读 以读为本

【参考文献】考试期刊

推荐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提问疏于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课堂提问是极具艺术性的,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是我不断探究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领域的改革春潮再起,素质教育改革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生。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是当代一线教师的明智之选。用素质教育的眼光看当今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过于呆板,仍然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改革课堂提问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我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素质教育改革主阵地,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分析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改革措施

小于语文教学提问要体现以小学生为本的思想,就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应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观摩习作课有感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小学张红

2012年4月23日—4月26日,我有幸倾听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小学语文专委会举办的重庆市第7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之习作比赛,本次赛课活动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来自全市主城区和各区县的15位老师参赛。本次参赛的课型为习作指导和点评,我将从以下五个方

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情景再现

璧山县五里小学的张敏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也让我重温了对童年的记忆。在教学前,她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有什么意义?自然而然将学生带到照片当中,引起他们对往事的追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爬天都峰》中把故事写清楚的方法看照片,想故事,并试着讲故事,最后让学生把刚才所讲的故事用笔写下来,教师相机指导。在讲评课上,张老师始终围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具体,写清楚”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用“问一问”的方式把有问题的习作修改具体、清楚,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

来自荣昌的杨明月老师,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颖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首先她让学生伸出双手鼓鼓掌,然后问学生:你最想把你这响亮的掌声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他做的什么事令你如此感动?将学生带进感动的情感世界中。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课件展示《金色的鱼钩》片段,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学生将学到的表达方法充分运用到习作当中! 在习作讲评课上,杨老师紧紧围绕两个教学目标:1.抓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2.感情真实。在讲评课上,杨老师善于表扬学生,表扬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获得本次赛课一等奖的是来自长寿的雷红老师,她为我们演示了一堂《父母之爱》作文示范课。首先雷老师将本堂课分成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向学生交代了本课时的任务: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父母之爱,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第二板块她用视频唤起真情,让学生选定本次习作素材。在第三板块中,雷老师引导学生从《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两课中,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写法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并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第四板块时,出示习作要求,让学

生选定素材,运用方法进行习作,并提醒学生可以在“父母之爱”为主题下给习作起一个情味十足的题目。在讲评课上,雷老师放手让学生互评作文,互批评语,充分将课堂教给学生,并通过案例点评,引出“让细节说话”的方法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精彩点评

来自重庆市南岸区进修学院的专家,针对本次赛课,采取了追问式的点评:

1、课标的大方向和概念的描述清不清?

2、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追问:这节课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

3、符号化、概念化的写作知识解决了没有?

4、怎样用语言的操练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5、最近我在干什么?我干了些什么?我这样做值得吗?

6、人生不经历一件关键事件,你的专业素质何以提升?

三、我的感言

经过三天的观摩,听了15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以及专家的点评,我感慨颇多,终身受益。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在作文教学之前,几位老师都为学生创造了习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不是为了作文才作文。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几位老师都引导学生选好了素材,都联系了课本中的文章,选择了材料。

然后,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最后,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采用了多表扬,多鼓励。

四、习作教学的误区

(一)透过现象的叩问

变味的“引导”

在教学《我的收藏》这篇作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在你的抽屉里,可能珍藏着许多“宝贝”,或许是几颗美丽的雨花石,或许是一个自制的校模型,或许是一张精致的贺卡„„选择你最珍爱的收藏,把它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想一想:你最心爱的收藏是什么?你能介绍一下它的颜色、形状、种类以及有关的知识吗?

它有什么来历?

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

师:同学们,这次习作,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生:写我的收藏。

师:请同学们读读书中的这几段话,看看这次习作提了哪些要求?

生:选择我最珍爱的收藏写出来。

师:从哪些方面写呢?有谁补充?

生:首先要交代自己收藏的东西。

师:对。(边说边板书“收藏”)你们都收藏了哪些东西?

生:照片(发卡、图书、日记本„„)

(学生边说物件的时候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多,那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介绍这些收藏呢?

生:介绍它的颜色、形状、种类等。

生:还有它的来历。

生:最关键的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学生叙述的时候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1、点明“我”的收藏是什么?(颜色形状)

2、具体介绍“我”的收藏 (种类来历)

3、交代“我”喜爱的原因。(与众不同之处)

师:对,这次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方面来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一件收藏物品,从颜色、形状、种类、来历等方面说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围绕这些方面说的。

师: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想说的,请同学们拿起笔,将你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 听了5位教师的示范课,让我深知:这种教学只是在告诉学生习作“写什么”这个大的方向,却缺失具体的引导如何唤醒学生对个性的“自我”以及鲜活的“生活”的回忆。类似的只“指”不“导”的还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审题代替指导;以念范文代替指导;以列提纲代替指导;以提供关键的词语代替指导。

(二)理想课堂的憧憬

“写”的联想:

有写的欲望与激情;有写的内容;有写的方法;有写的过程。

理想的习作课堂应做到:

1、情趣的诱发。

2、经历的唤醒。

3、方法的点拨。

4、个性的抒写。

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诱发情趣,让学生喜欢写作。

教师课前应与习作对好话,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一颗童心看习作,看看习

作要求与学生的生活有什么距离,想想如何拉近这之间的距离,化解习作的难点。当然,让学生喜欢习作,不仅仅是在习作教学指导时要做到的,更应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对习作喜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

——用童心看学生的习作,激励学生“喜作”。

——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喜作”。

——命儿童喜欢的题目,吸引学生“喜作”。

——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注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评改,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要及时,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二)唤醒回忆,让学生有“作”。

理想的习作课堂坚持从内容入手,应有学生生活经历的唤醒,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在习作时调动学生的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我们可以创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提一个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一个例子,让学生联想翩翩;加一个词语,让学生思维多变。教师要不仅仅满足于习作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积累,还应引导养成习惯,坚持不断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走进生活,扩大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

2、制造生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3、盘点生活,指导学生叙述生活的方法。

4、言传身教,引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无痕指导,让学生会“作”。

1、全方位解读习作的“导”。①说真话,表真情。②多角度,细思考。③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2、指导训练有层次,有梯度,选材贴近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来写,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比如写亲情,这是学生易于体会到的素材,学生有很多话可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去习作,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那么难于下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强化修改,让学生善“作”。

1.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改作文。

2.训练学生评改作文须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是教给评改文章的方法。

二是将个人评改与小组互相评改、教师评改相结合。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精选例文,品中学“写”。

(2)、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3)、即时点评,评中巧“拨”。

作文评改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喧宾夺主,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几节课恰好体现了这个特点,让学生自主地评改,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自主评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做到了资源共享,提升自己的最佳效果。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作为老师,我们要毫不吝啬地行走于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符合要求的,老师总是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会说出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又委婉地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特别是在小组内选取优秀作文交流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与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老师们,本次交流活动已近尾声。在相互的交流之中,您也许会想到自己的课堂。让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带着几分思考,带着美好的企盼,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方教育沃土,去实践新的课程理念,去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理想吧。今天,我们是在山脚下分手,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山顶上相遇。让我们用执著与激情努力登攀,去领略习作教学的无限风光。

推荐第10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什么? 语文,就是引领学生 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无数次读到这几行简短却颇具正能量的汉字时,我心里就会如脑溢血般热血沸腾起来。是的,我爱我的祖国,死了都要爱!同时,更为作者出色的写作才华所折服。于是心里嘴里明目张胆地告诉自已,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目标有了,马上行动,在近七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意无意地让这几行字影响我的学生们,而我?也似乎颇有心得的总结了出来。

一、兴趣---门也

1、培养命题情趣

俗话说“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好题目能激活全文,照亮全文。例如:巧用修饰:《时间使记忆开花》,比喻式《月亮想圆 太阳想弯》,比拟式《该出手时就出手》。

2、及时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扣了题,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不必拘束于种种规规矩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写出真诚的自已,写出真实的自已。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有闪光点,我都会夸大其词地及时表扬他,鼓励他。让学生们看到你对他的欣赏,长此以往,兴趣自然到位了。

3、记录亮点

唐老师是我的初三语文老师,他就有这样一个好习惯。每次批改学生作文,他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这个学生的作文亮点,内容大多是妙语连珠的句子,或者是奇思异想。机会来了,就拿出来念给同学们听,加之他那清脆悦耳的朗读情调,听得我们是如痴如醉,如醉如仙。后面,他还会再附上一句“这句话摘自某某同学的作文什么什么”。被表扬的人心里开了花,其它同学除了眼羡,心底里也开 1 始加油起来。

二、积累---桥也

1、从名言中汲取营养

语言能点燃孩子的心灵,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无观察不作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人儿,美事儿。美物,有感而发,文贵有情,敏感而善思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此,老师们啊,请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美,创造美吧。

2、语感

语感很重要,哪里来?天上?天上只会掉林妹妹,当然得多读了,书中有男生爱的颜如玉,女生爱的黄金屋,我以前在石永小学上三年级时,学生每每拿到一篇课文或者其它文章,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三四遍,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儿、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语感也就出来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推出我以前三年级二班的读书之星夏也了,他可是我班的读书狂人,据他妈妈说,他是吃喝拉撒睡都在读书,其内容五花八门、五湖四海、海阔天空。真佩服他小小年纪,肚子也能装得下如此多的知识,也不便秘。高手啊„„

3、写日记、做笔记

写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写那种不给人看的,爱恨情仇,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多不少,一百字,写到一千回,下笔自有神。所以必须写得多!写吧,写吧,不屈不挠地顽强地写作吧!您不写作,怎么知道您没有写作的才能呢?

做笔记:什么成语,经典句子,优美段落,文章,管它天南地北,五谷杂粮,只要是精华,尽收笔下,万事归心。正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取精华,去糟粕。我常给我的学生说打这样的比喻:写作文,就像泡酸菜,平时有事儿没事儿,有空儿没空儿,都往里扔东西,时机到了,信手拈来,美味佳肴,自成一桌儿。

4、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

给所有老师、同学起外号,嘻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儿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弹指即破。

2

5、进行背字词、诗文比赛,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

这里举个我三年级二班的例子:我们班有个“好记星”何泉利,只要他愿意,见什么记什么,简直过目不忘,一点儿鸡毛蒜皮儿不留,第一次见识到他的厉害,是在初学《江南水乡—周庄》这篇课文时,要求背诵第二自然段,里面儿有不少难懂的四字成语,什么“雄伟瑰丽啊”、“端庄秀丽”呀,而他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优美柔和的文字一鼓作气地背了出来,其它同学还没愣过神儿,一秒„两秒„三秒„一阵热烈而热情的掌声响起了,当然,也有不服的,只见夏也理直气壮地站起来,此时的教室静得可怕,大家都把目光注射到了他身上.“老师,我也能背,请听:只听得噼哩啪啦,叽哩哇啦„„完了,又是一阵热情而佩服的掌声。我赶紧趁火打劫:“同学们,一山不能容二虎,好记星这个桂冠已经让何泉利给摘了去,可夏也也不错„„”这时,有人接话了:老师,夏也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叫他夏百科吧。

听到这里,我笑我笑,我高兴的笑„„

三、重视批改

1、面批面改

一般情况下,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批改的作文,学生看看批语就束之抽屉了。这样效果极差。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面改,同阅读。讨论他作文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学生非常能记忆犹新,并听之。

2、集体批改

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评价修改,交流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将修改后的习作读一读,与原文进行比较,说说好在哪些地方。 再趁势修改自已的作文。把自已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11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 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

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

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

志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落到实处。

关键词:有趣乐趣志趣

作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烦作文。所以我们只有认真反思作文教学得失误,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投入作文,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我认为作文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尝到乐趣,三是形成志趣。

一、命题要紧贴生活,让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写作,只是他们不喜欢那种远离生活,没有生活体验的题目罢了,所以,所以我们的作文命题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激起内心的波澜,那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高涨。比如“我的一家”、“秋收”、“我的老师”等题目,和学生的生

活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作热情;或者让学生自拟题目,不限体裁、题材,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是欢迎的。小学高年级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底子太差,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要使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其实,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差生更是如此。只要教师在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时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点,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欢乐与自信,下次会更加努力。如果学生的作文总是不及格,或总是被教师批评,学生会慢慢的失去自信,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要给学生打高一些等次,实在写不好的作文,也应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给打等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要重视体验生活,让学生尝到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心灵感受,是培养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作文前,针对作文题目,组织学生搞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到校外参观访问,到田野里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大自然,这些都是体验生活的方法。或者在学校里组织了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让同学门写感想、体会,或是对活动的看法和意见,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写起来就会毫不费力。

《秋天的树叶》是五年级的习作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习作的: 首先在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秋风落叶的情景。学生们收集了形色各异的树叶,他们用树叶制作了书签,树叶标本,

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展示。

其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了解树叶

(1) 观——叶色,引导学生如何来观察,如颜色,红、黄、绿

等各种颜色。

(2) 辨——叶形,叶子的形状,叶脉的纹路叶子的边缘特点等。

(3) 摸——叶片,将学生收集来的树叶分给学生来摸一摸每片

树叶是什么感觉的。

(4) 嗅——叶味,感受叶子所透出的秋天的味道。

此时有层次的、全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受了解叶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秋风瑟瑟,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以及树叶离开大树的心情如何?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有些的活动是不可能经常举行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左右逢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假话和套话,解决了素材这个难题,学生就会从作文中尝到乐趣,不会把作文当作苦差事。

三、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形成志趣

学生感到有趣,尝到乐趣后,教师就要想办法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志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为什么练习作文,对这个问

题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的作家。”这就明白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使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种志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在快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志趣。

比如,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采撷一朵朵浪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更精彩,还可以组织“习作天地”,互相交流个人的习作大家来探讨评析优点和缺点,然后作者再来修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作文,还明白了怎样评价和修改作文,提高了作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将好的作文订成册,让学生搞“佳作选编”,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交流,或是与其他学校交流,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通过这种说些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同学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感到喜悦,精神上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和喜悦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作文,这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

累、文化素养、写作技巧、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写作不仅要着重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以这个认识为指导,作文教学就不会陷于枯燥乏味的单纯的文字训练,就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12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害怕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佳句积累的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心学生写不好作文,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吸收消化。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一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收到的效果也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够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动物,可以在学《翠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翠鸟的资料图片和动画课件,使学生对翠鸟的外表和生活习性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动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出示动物的图片、课件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

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一用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生活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二、指导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一)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和午自习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

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三)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四)在日常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1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2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3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

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朝阳抚摸着土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在怎样的天气条件下,朝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土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五)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

只有在指导课上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呢?即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三、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1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2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乐意去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二)教师方面

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

1、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

时并没有客观地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支配,写出尖刻,过于偏激的评语,如“乱七八糟”“话都说不清”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同学看到这些评语时,当然随便把作文本扔到书桌上,因为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就能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的好文章。

第13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 芙蓉区育英学校 姚琪

全国创新论文评比一等奖

考虑到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考虑到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考虑到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考虑到创新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不能不面向未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观念,在继承与发扬我们的宝贵经验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努力创新。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地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新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减少约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由好奇心、求知欲、创新需要等因素构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教育部总督柳斌同志认为:“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也要把学生当作朋友,还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其实,孩子的人格在他一生下来就落地生根了。如果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我们怎么能尊重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怎么能容忍孩子们的不同观点?我们怎么能允许孩子们反对我们呢?如果做不到这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何谈起?相反我们还可能会扼杀和摧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的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的时候,随之产生的就会是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心理压力,他们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或读书思考,或讨论交流,都会畅所欲言,毫无顾虑。在读书思考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长期处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会渐渐学会观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会敢于冒险,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学生会凡事喜欢寻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会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惟一的答案,竟相换个说法;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心,敢于凭借顽强的意志向困难发出挑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鼓励质疑,正确面对学生突然插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很多时候,教师会面对课堂上杀出的“黑马”——学生突然插嘴,主动质疑,提出挑战……逼上梁山的你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机敏的反应积极应答。应答要想是精彩的,理念必须是崭新的。“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这是南宋朱熹与弟子论读书时所说的。在这里“有所见”就是创新思维,“立论”就是确立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疑”则是它们的必需前提。质疑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金钥匙。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多质疑。要正确理解质疑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创新,要尊重儿童的发现,不要怕“节外生枝”。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要热情耐心地予以修正、解答。对于那些有创新的、开拓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答疑难、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而且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信赖和迷信。人云亦云地对待书本,毫不怀疑地接受教师的结论,是创新思维所忌讳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想办法为其提供闪光的机会,那么学生的疑问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待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我们要十分珍惜。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这样容易推陈出新、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日”字时,我请小朋友文不对题黑板上画太阳,一个小朋友把太阳画成“”,台下的小朋友大声叫嚷起来:“不对!不对!”可也有一个小朋友说:“为什么不对呢?我认为对!”他还没经老师许可就跑上来坚持己见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周外围是花边的太阳,台下的小朋友又大笑起来。面对同学的讥笑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知道你们画的太阳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上的那个样子。可那是站在地面上看天上太阳放出光芒时的样子,我们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太阳。”多么富有创新的思维呀!这个孩子虽然很小,但他怀疑未经自己确认的知识,这是一种多么值得赞赏地怀疑精神!我当时高兴极了,特别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太阳是什么样子,教师无需下结论,因为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道理,在这里,已显得并不重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闪光才是让人最高兴的。

三、开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是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是语文创新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开放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和基本过程的变革,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使教学向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现实教学情景开放,有效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以解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自行解决。教师还可采用“评论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同学的勇敢的挑战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考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提问:“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还有谁能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你能把课文编成一个小剧表演吗?”“你愿意为课文配上一幅优美的插图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课堂实践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主动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获得真知,提高了素质,创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理念思想深刻,但并非神秘莫测,不可作为。你能,我能,他也能,只要用心!

第14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临河区古城学校石宝玲 2011/6/2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作用,是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体验、领悟、把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设疑引入设置情境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令性的信息,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只要教师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二、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其一是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其二是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三、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四、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合作学习感受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六、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一、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二、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情境首先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魅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朗朗上口,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为教师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运用朗读,以此来渲染课堂教学情境。古人云“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其次巧妙运用态势语言。一方面,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三、凭借主体情感和角色效应体验情境调动主体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情境教学自然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自己真切的感受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以己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以情激情,以情动人。另一方面,要从调动学生主体情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情境,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最终实现情境教学。发挥角色效应。如果说电教媒体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工具,那么角色活动则是一个体验情境的过程。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儿童喜好表现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设计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去体验情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意突出教材重点,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内涵,巧妙指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顺利地达到理解语言美与感受情境美相统一的目的,但不能让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诱人的魅力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的情境,因文制宜、因时而设,积极创设出审美的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充分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15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从小学中年级才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的。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通顺完整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作文时经常是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达意。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应该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一)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就让学生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二)写日记来积累。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比如:每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大家都知道《一株紫丁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应该举行一次“我最喜欢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人(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别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但有写的,而且写出来的文章能吸引读者,同时,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1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颜色很多的“五彩缤纷”,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你今天作文里用的五彩缤纷一词用的真好,希望你在今后写作文时,能像今天这样多用好词,你的作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学生无法让作文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的素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将作文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力求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掘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

六、要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要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动人的、深刻的材料,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忍放手的好文章来。

七、注重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锤炼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锤炼作文语言,首先,使学生注意不断地从个人的文字库存中采撷闪亮的“贝壳”来点缀文章的主题,使其生动、鲜明,富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引用诗句、名言、歌词、谚语等,概括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另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也是使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从实际出发,时时留心,大胆创新,进行有效的作文,那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16篇:《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心得体会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学习心得体会

阳城镇中心小学

低年级语文组

在2014年2月27日,我们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组织了全组教师学习了崔峦老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使全组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全组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17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第18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王积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

第19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青 怀

摘要:作文是综合知识的检验与运用,小学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通过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信心。

关键词:观察 积累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激励评价

在我的语文作文教学中,觉得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下面谈谈我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现状分析,找准教学切入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小学作文难题是什么?

1、缺乏对事物的观察积累,对生活没有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正常的、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无法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 1

兴趣。其中,这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历的事也不少,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却没有了鲜明的印象。

2、教学的形式化,是造成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苦恼,,因无从下笔,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作文,感觉很累。而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3、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作文内容虚假,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的越死,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

二、对症下药、丰富学法教法

(一)、积累素材,奠定写作基础

1、多观察

小学生获取素材主要是靠观察,观察时不能只着眼于大概轮廓而忽略了细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欢笑、冷笑、讥笑、苦笑等等。观察自然景物也一样。比如下雨, 在一般人的眼里,不过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讲求\"新\"。例如\"校园一角\"这个传统命题,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用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鼓励学 2

生去发现校园究竟有哪些“角”。是优美的校门口,还是布置井然的教室?是宽阔平坦的操坪,还是操坪边的那一棵大树,某一个花坛、一片小草坪,或是一堆垃圾和卫生死角?要知道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去感知、体验,从而在脑里形成一个声、色、味、行具全的客观世界,为写作的进行作好铺垫。

要求学生观察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只有循着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才不致挂一漏万。一般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特性来说 ,可以象电视扫描式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注意形态、数量、质地、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把握 对象的外形和实质,这样学生写作有内容且生动而有条理。还要做好观察记录。作文是要有写作素材的。素材 就是在作文中要写的尚未经过加工的材料,平时学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动笔时就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只有 注意营造起一个“材料仓库”,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而观察正是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 些最重要的现象、细节,而细节正可以将观察对象的特点、个性再现出来,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积累写作 素材,从而奠定写作基础。

2、多读书积累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较大数量地课外阅读,是从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受到美的感染。当然,对所读的书,应加以选择,是适合儿童读的书,并应加强指导。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选读一些浅近的政治读物,帮助其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选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读物,以丰富知识;三是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积累语言。

①、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观潮》、《山雨》、《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②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3、多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4、多动手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上好作文课,激发兴趣

1、课前准备

作文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搜集素材。作文前,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激发学生作文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在进几天内通过观察、参观活动、阅读、回忆、思考等途径,搜集自己准备写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想。让\"知识来源于实践\"、\"作文来源于生活\"等观念,在学生头脑里无形中扎下根来。要上好作文课,需要这样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具有爱学作文的兴趣,老师具有爱教作文的德行。其次,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艺、智慧和广博的知识。第三,作文课有整体规划,训练成系统,当堂有知识点,而且持之以恒。就一堂作文课本身来说,课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摄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一般可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余生活、信息生活、感情生活五个部分。比如,写《我的同学》,不可因为比较熟悉而放松材料的搜集。如何收集呢?应该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侧面,详细地和写作对象聊天,了解他方方面面的和这一个性格特征有关的故事,再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突出的、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故事,就可以说准备充分了。总之,课前关于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坚持学生容易做到原则。即:容易看到、查到、问到、访到、想到、记到。

②.以学生情趣为主线,容易激趣乐学

课前准备,多是个体学习过程,应关注到学生的情趣。若他们不感兴趣,准备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课上展开、写作过程和训练目标。我们还可以记人记叙文为例,比如写家长,如果泛泛地要求,学生也可以做准备,但指向范围太大,他们就不容易准备得好,而若直指家长的童年效果就会不同。因为孩子们对家长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过的?以及衣食住行等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课前准备起来,就会积极主动,事半功倍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③.以学生能力为目标,容易独立达到

课前准备,不仅仅是为了给作文课提供探究合作的宝藏,给习作提供素材,提高搜集写作材料的能力,同时训练培养的还有学生为达成一种目的,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与物沟通的能力及合作的能力。在独立中思考,在容易达到中形成自信,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课前准备就会越做越好,越做就会越有创意。

④.以学生理想为动力,容易坚持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作文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因此,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应该处处将育人渗透其中,培养孩子们为了明天抓住今天的美好情怀。践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将军理念,养成不求最好,争取更好的科学心态。这样,课前准备,就会常搞常新,越搞越有趣,越搞越自觉、越主动,综合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实现既聚精会神又能持之以恒的理想状态。

2、课堂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要开始思索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求唯美,扼杀了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孩子们的作文少了童真、童趣,多了大而空的套话和假话。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求不能拔得太高,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作家或文学家,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们善于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作文,能比较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①把握写作要求,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能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要做好作文,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露”与“含”的意思。如,《记难忘的一件事》,要抓住“难忘”;《记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又如《记一位幸勤的老园丁》还要弄清隐含的意思。第二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异同,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如《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与《记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进行比较,后一个范围较大,除了写勤奋学习之外,还可写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内容。此外,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训练等。

②提倡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良好的习作习惯,也是我们习作教学的目的。记得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当我问起第一次做什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时,同学们忍不住议论起来。有说第一次做家务活儿的,有说第一次当升旗手激动无比的,有说第一次没完成作业时的特害怕的,有说第一次养蚕观察到两条蚕共结一个茧子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等大家都说完了,我借刚才巡视所了解的情况,选了几位同学上台说,同时进行作文指导。

③注重课堂的作文指导。

记得我曾这样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写描写春天景物特点的作文。首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观察,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一个特点,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片段训练很顺利完成了。紧接着再让学生再选一个或两个乃至更多的特点再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我让他们把写的这些春天特点 7

的话有机的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描写春天特点的作文了。这次作文指导很成功。学生没有一点畏难感。后来我就问:如果让你写秋天或者其他季节的特点,你会写吗?学生们表示会写,写法和刚才一样。新课标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当,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作文技巧性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④营造自由、轻松的表达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为学生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他们的写作欲望燃烧起来。

⑤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指导不能墨守成规,我提倡教师的作文教学应该放手。一是内容放手,二是指导放手,三是思想放手。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大胆说出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作文修改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只是老师的事情,这样只会导致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所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作文评改:要以鼓励为主,倡导自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得体会,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的这句话指出了作文评改的方向。学生作文草稿中的毛病可能不少,在一次作文修改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幻想一次作文修改课解决作文中所有的问题。作文修改教学的要求应与作文起草前教师提出的中心要求保持一致。如果作文的中心要求是\"语句通顺\",那么作文修改也 8

是解决这一问题,其她问题作为次要问题解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同学间互相修改的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可鼓励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在读中发现自己的毛病,在读中揣摩最佳表达方法。提倡共同讨论找到最佳修改方案。

4、激励评价

在作文教学自始至终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实践的积极性。如学生优秀习作评展,指导修改中的激励,以书写、词、句、段、篇为内容,哪怕只是其中一点做得好,都应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

(三)、发展认知,提高水平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写作文,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 一环节都离不开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但小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未 能很好地展开思维,因为在小学高年级时,思维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思 维能力较弱,他们观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却不了解其意义,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因而作文时往往 难以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根据学生形象思想的发展先于抽象思维这一年龄特点,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 ,逐步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要培养学生提炼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师注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 赞颂人物的思想品行;论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从事件中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第二,训练学生在审题中抓住 中心。一般作文命题,有的中心主题是在题面,或在写作提示的要求中已点明,而有的则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复分析课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题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炼主题。学生作文的主题, 应该是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不断观察,反复思考,逐步加深认识,提炼出来的。

要开拓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过程。如《从一条小路想到的》《××的启示》等类题目,就需要丰富的联想。开拓思维的训练,还可 以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发挥集体的扩散思维的优势。可以预早布置作文题,学生自己准备素材和编提纲。在作 文课时,让学生讨论,如写什么?怎样安排顺序?中心是什么?这些训练是十分有益的。

要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因为想象是在 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在儿童大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 想象的水平是依学生头脑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学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学生头脑中表象越贫乏,其想象 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而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二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 描述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为想象创造表达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 师如果语言生动、带有感情,描述会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濡染其情。教 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词语为题,让学生用形象来表现,如“慈祥”、“ 细心”这样的词要求学生以语言描述人物的神态来表现,也可以反过来进行。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场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开想象。想象 的具体内容是:由标题想象到课文的内容;由插图、图表想象故事的情节;由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想象到 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动的展开;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由此引入作文中。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体现的是对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关怀,是对教师与学生生活意义的关怀,而非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和自由的精神。学生也会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把“写简 10

单的记叙文”改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应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才能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进行积极思维,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新颖;必须展开大胆想象,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并使语言更 生动形象。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心理能 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注释:

①《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2年4月

第20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阅读,就要通过识字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广泛阅读,就必须大量识字;写文章,就要在识字的基础上学会用字组词,以词造句。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现在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识字量大,识字难,识字教学也更难了。让广大教师感到,低年级识字教学有: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的“三多三难”的特点,这给汉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识字教学的研究,尤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让许多教学专家、小学语文教师乐此不彼,仅就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就出现了30多种识字教学经验。在这些实验中,“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是最具有影响的,在“小语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外,还有“韵语识字”“部件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等,也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特色。面对众多的教改经验和异彩纷呈的教法,我们应根据课程改革精神,集百家之长,综合应用、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彻底改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现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 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经历的认知过程是:①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②先轮廓后内涵,即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③先上部后下部;④先左后右;⑤先熟悉后生疏。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儿童探求新知识提供可能。内容上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教学形式上要生动活波,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 让学生“乐”学

激发学生的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

1、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第一步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识字教学中 开展多种游戏活动帮助识字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猜它是谁”、“给生字宝宝找家”、“找朋友”等,将这些学生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4、课堂中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对于说得好的学生,我还会和学生们一起鼓掌表扬他们,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于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之我见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