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55:5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走班制教学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4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

[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 1994.

[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

[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推荐第2篇:走班制

走班制.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实施“走班制”教学,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探索与实践 南模初中 陆忆娓

一、走班制教学的界定

“走班教学”是在原行政教学班的基础上,在能力层次明显的学科构建不同层次教学班,不分层次教学的学科课程仍在原行政教学班上课。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是承认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坚信每位学生包括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升自我效能,超越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绩逐步提高。

二、“走班制”教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1、南模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着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2、分层教学的理念

教会全体学生。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它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3、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只要我们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好与差,快与慢这些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改善。

4、分层教学的优点

把各科素质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层,即大体分为A,B,C层,按照各自的特点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并把它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它的优越性在于: (1)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2)分层教学可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教师观念的转变

1、教学过程谁是主体的问题 也许我们的答案是一致的,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可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在备课时是否有明确的与所教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把它融入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课后的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及试题的选取之中,也就是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一切从学生出发,答案也是一致的,我们没有做到。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多进行反思、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来达到观念的转变才可以实现的。

2、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答案也是肯定的,可在操作中却往往变成了“授之以鱼”,我们自然而然的把授课标准定位在能否讲清楚、学生能否听懂学会上,久而久之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难有建树,何以谈上成为成功人士。所以急需把使学生如何学会的观念转变为使学生如何会学。把握好教学与发展的桥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对它们是终生受益的。所以说,教育不是生活的副本,教育应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3、心商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学生成绩不理想归结为学生智力差,实际上人的智力的确是有差别的,但绝对聪明与绝对迟钝的人都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人的智力是相近的,那么造成成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因素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而这三者皆属心商的范畴,所以搞好分层教学首先应树立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既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陶冶;既使学生身体健康,又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存在问题的各要素,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南模“走班制”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学生层次定位 C层:基础型 B层:拓展型 A层:自主型

2、分层标准

(1)以往一年的数学成绩的标准分数(Z分数) (2)学习潜力测试

选择物理学科一个新的内容,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学习该内容,然后回答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定其学习潜力。

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4)学生自评

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

3、分层次教学分班坚持的原则: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层次意向,第二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评价,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学生流动方式及标准 (1)流动方式

“走班制”学科教学班的学生不固定,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后,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2)流动标准——档案袋评价 A:成绩档案记录 B:课堂反应记录 C:作业记录 D:探究性学习记录

5、教学班管理

(1) 三个课代表轮流值日。

(2) 任课教师即为教学班班主任。

(3) 建立师生对话平台——在评价表中设立师生对话栏。 (4) 教师的安排:由三位教师分别担任一个层次的教学。

6、学科教学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制定科学合理可供发展的教学目标,起到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 指导思想

A: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 B:认知水平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技能的提高三者有机整合。 C:每一位学生都应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 目标种类

A:长期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要求。 B:单元目标——长期目标的细化。 C: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的细化。 ◆ 三个层次水平。

A层学生我们要求培养成“自主型”学习尖子,能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创造兼顾竞赛;

B层学生应成为“拓展型”学生,学生应了解知识来龙去脉,掌握前后知识点间联系与区别,熟练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C层学生成为“基础型”学生,能识记主要知识内容,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兴趣,达到现行大纲基本要求。 (2) 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班级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需求多元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规律与实验相结合;基础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牢牢掌握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前提下,让A层学生“吃得好”,让B层学生“吃得饱”;C层学生“吃得下”。

(3) 教学策略分层 ◆ ◆ 策略的制定

A:学生特点分析的依据:问卷调查、师生对话栏、教师观察。

B: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特征分析:综合评价法物理课堂教学为更好发展学生个性,应充分了解学情,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培养,发展他们所长。 ◆ 各层次教学策略

◇ A层学生一般有“聪明好学型”、“刻苦钻研型”、“好高骛远型”几类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力强,对物理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个人独特见解,形成“头脑风暴”,引起教育共鸣,并且尽可能利用时间和空间,引入研究性学习,以任务驱动,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 B层学生主要包括:勤勤垦垦型(学习态度好,接受能力一般);小聪明型(资质良好,学习态度一般);得过且过型(学习能力,基础均一般)。我们在加强学风建设基础上,向B层学生提出准A层高要求,让学生有“不跳够不到”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致,在“促思维、懂质疑、重实践、多反馈”的教学方针下,渗透综合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物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向A层靠拢。

◇ C层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习惯不佳,但其中也不乏有潜力者,学习落后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和强化课堂纪律同时,采用“螺旋上升”教授法,多反复、多模仿、多鼓励,尽可能讲授贴近书本的基础知识,做到循循善诱,让他们从获得小成绩过渡到取得更大成功。 (4)实验分层

物理学生实验室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试验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在实验中分层进行,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新的水平。

(5)分层辅导和分类指导

以“掌握学习法” “异步教学法”等理论为指导,对各类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和异步指导。一般在课外开设两个活动小组,一是优等生的物理竞赛辅导小组,一是后进生的中考过关的辅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口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学法指导。 (6)作业、考试试卷分层次 ◆ 作业量的分层

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 作业及测验题难度的分层

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及测验题。 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

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型练习; 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

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中考试题和竞赛试题 ◆ 作业的自主选择

实施开放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广泛,思路开阔,形式有选择。 (7)评价分层——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形成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让评估的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A:评价内容多元化 分层评价,使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知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转换。 B: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 C:评价方式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7、分层教学辅助教学策略

(1)培养自我效能感 A:积极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积极期望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适时”指的期望时机适当,“适度”指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作不同要求的期望且评价语言恰当。积极期望策略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评、导结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B:树立榜样

让学生观察同伴成功的作业过程能够促进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C:积极归因训练

期末考试成功失败归因调查、调查结果分析、积极归因的训练 (2)鼓励学生互助

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组织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当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小组内成员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还可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成员请教。

8、科学教育特色的拓展型活动课

(1) 选班方式:项目公开、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力基础指导选班。

(2) 设置类型:指导型、研讨型、讲座型、实验型、操作型。 (3) 课时进度:学期课程、微型课程。

(4) 教学层次:能力提高型、知识拓展型、补缺矫正型。

五、教学情况反馈

1、实验班期中、期末测试情况分析

测试项目班级 初二期中均分 均 分 差 异 初二期末 均分 均 分 差 异 初三期末 均分 均 分 差 异

实验班 93.02 + 0.10 84.68 + 0.29 92.96 + 1.42 对照班 92.92 84.39 91.54

2、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表象 学生A:成绩中等,,对学习缺乏热情与耐心,缺乏应有的自信。 学生B:成绩较差,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差与应有的自尊 原因分析

1、教学氛围缺乏感染力;

2、教学策略没有顺应其智能的发展;

3、听到的批评或指责远多于赞赏。

教学对策 教学内容分层、实验分层、分类指导、作业量的分层、作业及测验题难度分 层、评价分层、积极期望、树立榜样、积极归因训练、鼓励互助、多媒体教 学

教学效果 学生A:从B班升入A班。学生B:从C班升入A班。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能使更多学生提升自我效能,超越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绩逐步提高。

2、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一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分层走班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发展性目标:

(1)难点突破:单元及课堂教学分层目标的设置。 (2)学生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3)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建立。

推荐第3篇:走班制

教育部在12月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由高考变化导致的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焦点。

由于《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

那么“走班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与目前的教学方式又何不同,本报带您详细了解。

浙江已有学校实行走班制

记者从日前在长春举行的“2014普通高中生发展指导高端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考改革,部分浙江的高中从2012年开始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

从浙江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情况看,实施走班制的学校在校内也进行试点,即一部分班级实行走班制,另一部分班级则仍实行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从试点的结果看,有学校表示在期末考试测验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说明走班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而浙江省实行走班制主要是指分层次教学,即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个高考科目的教学中,分为A和B两个层次,也有的学校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B类班级则适合基础程度相对差一些的。

吉林“分班制”将如何实行

对于浙江省的分班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划分了尖子班,即把每个学科学习水平相对接近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么未来吉林省会实行怎样的分班制呢?

长春市实验中学校迟学为校长表示,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走班制在全国也不会完全一致,吉林省也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总的原则就是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利于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至于走班制具体的方案,应该会很灵活,既可以实行分学科的走班制,也可以所有学科都实行走班制,但目前肯定还没有一个定案。

从此没有了“同桌的你”

虽然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学校都可能实行不一样的走班制教学,但是走班制总会有一些基本的模式不会改变,就像目前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都是相同的一群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3年。

实际上,走班制并不稀奇,这样的教学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的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走班制。相比与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走班制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走班制还会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有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或者选自己更加欣赏的老师来听课。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没有了那个歌声中的“同桌的你”,甚至班主任也消失了。

走班制的利与弊

省内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表示,走班制是未来教学的改革方向,这个教学模式相比现有模式确实存在许多优点。

比如走班制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甚至选择授课教师,使学生从目前固定班级的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走班制还能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在每门科目的学习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交往范围可以扩大几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认为走班制也不例外。比如走班制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以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就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再比如在固定班级模式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养成,但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

他表示,走班制作为中国高中教学的一种新生事物,既是大势所趋,但也应该在改革中充分考虑到各种现实情况,逐渐稳步推动走班制的落实。

推荐第4篇:走班制

聚焦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一、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一)定义

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班级层次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程度,作业和考试的难度,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此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特点

1.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授课。打破了常规的行政班教学,采用教学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将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选修,并组成临时的班级上课。

2.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教室,接触固定的人群。学生通过选课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从而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同学。

3.学生修习情况有差异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课程表。

(三)“走班”的形式

1.“完全走班”:指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完全自主选课,按选课结果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2.“单元走班”:以原有的行政班为基础,把3个或4个行政班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在教学单元内选择修习课程的内容和教师。

3.“对开选课”:把所有的班级分成对等的两部分,一半的班级先选学一个模块后学另一个模块,另一半的班级先选学后一个模块后学前一个模块。

4.“套餐式选课”:学校把几个科目的选修模块组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

(四)流程

选课一定向一选师一学习。

1.选课:就是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校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2.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3.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4.学习:就是在选课选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学生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第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老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前公示学生所去学习的班级。

(五)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六)落实措施

1.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学宣传工作 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并不单纯是普通高中学校自己的事情,它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和谐幸福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依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力量,的确很难发挥走班制教学的教育优势。因此,如果要使得走班制教学真正成为高中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充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做好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交流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走班教学学习目标。现在许多学生认为走班制教学就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而导致走班制教学出现了组织混乱、质量低下等问题。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对走班制教学的错误认识,端正对走班制教学的态度,实现学生智力的自我开发、身心的自我磨炼、品德的自我塑造。

(2)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有力支持 目前多数家长对走班制教首先是不了解,认为走班就是放任学生自流,同时对于走班制教学的教学效果持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对走班制教学的否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比如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卡,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沟通渠道,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此取得家长对走班制教学的信任和支持。

(3)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由于地区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差异,各校在组织走班制教学的时候,其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各有特色,从中取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通过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走班制教学信息共享,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本校走班制教学的内容,而且易于化解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西安一中通过大学区这个校区平台,与西安31中等学校实现了信息互动,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交流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课堂改革成果,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高度统一 走班制教学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的真正主体其实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主体之一。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统一起来。

(1)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

学校针对教师培训工作,要增加经费投入和监督力度,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有效投入。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方案,规范教师培训计划,不要将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教师的教学好坏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将自我的灵魂状态,他所掌握的学科,以及教师与之共同生活的方式通过教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学生的优秀教学。只有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才能为走班制以及素质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途径,增强时效性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尽可能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和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培训内容。现在的教师培训方式大都是单向的,教师只是受众,被动的接受,自己心里的想法很难被知晓,这样的培训很难提高教师的兴趣。可以探索一些新途径,例如定期举办教师专业论坛,让基层教师能够参与进来,吐露自己的心扉,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别人的碰撞,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鼓励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体验新课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对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与探究才可以真正理解。同时,教师的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的过程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改革问题和事件的解决过程中的。要提高教师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除了教师自我觉悟意识之外,适当的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那些真正钻研业务,并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不仅仅能够对受奖教师本人产生激励,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榜样效益,激发全体老师的主动研究。

3.学校要加大走班制教学物质投入,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 针对走班制教学必须的硬件设施,学校必须要加大投入,虽然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较大差异,但是在对硬件设施投入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要高度重视。比如建立校园教学网络系统,推行校园一卡通,学生在走班上课、图书馆阅读、试验室上课等都可以刷卡进行,这样对于学生的迟到、旷课、课堂表现等情况都可以实现网上管理,并且可以及时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同时将学生选课系统、评价系统等进行整合,都实现网络化管理,能够大大提高走班制教学管理效率。

当然,如果在建设网络化管理系统方面有困难,也可以探索其他有效的管理形式。比如:由分管年级校长和班主任组长组成年级走班督导小组,每天对走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以及教师授课方式,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且和班级常规量化计分挂钩,以此督促学生及教师加强走班教学的管理;完善教学班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效力,相对于行政班而言,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本学科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个班级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走班制教学,要让学生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班级的活动开展来吸引学生,用班级声誉荣誉来激励学生,是一种增强走班制教学有效性的的重要途径。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进入教室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特别在走班制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感到自己始终是班集体重要的一分子,自己的活动直接影响到班级同学,同时自己也在和谐的班集体中获得成长的快乐,使得走班制教学能够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 走班制教学要想真正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是保证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4.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形式 (1)学生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学分管理系统的成功研制和运行。在学生学术性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中,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模块考试成绩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这就对过程考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必须及时,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客观,并能进行过程性监控。以上四个维度的考核及结果的汇总,如果单凭任课老师和学分管理人员手工完成,往往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实现。为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速度,学校可自主开发本校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对这四个维度学生表现的即时考察和记录,填补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过程性管理系统的空白。

(2)教师评价制度方面

针对“走班制”教学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学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的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多元化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教师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尝试。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动态评价。不同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学科差异,由于这种学科差异的存在,如果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和不平衡。因此,根据不同学科的授课特点,学校要求各教研室制定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门走班学科的课堂评价量表,在量表中,既体现课堂教学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考核,又体现不同学科间授课目标实现的评价,这样一来,使得各学科之间总体评价趋于合理,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学生实际上成为了教学选择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自主选择自己的上课环境,当然,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老师的主体。淄博一中在实现学生评价教师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每学期末进行“魅力教师”的评选,由学生自主填写评教卡,由教务处根据学生评教软件统一收集处理,并将评教结果及时通知每一个教师。这样一来,老师对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认识,并且可以结合评教的具体项目得分,对自己的工作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注重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走班制实施以前,对教师的评价多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的。这样一来,许多老师每到期末就会加班加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争抢学科时间,容易造成整体教学的不协调。走班制实施后,学校将这种结果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教学班,都安排了专门的学生为老师课堂进行评价,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作业评讲等各方面对每节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每周学校将学生的课堂评价表格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出每一位任课老师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常规得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生涯规划是引导中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以接受教育为手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为途径,最终实现服务“大群”的人生活动。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 2020)》,《纲要》明确指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因此,高中阶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其心智发展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在高中教育实现普及的背景下,关心青少年学生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多元和社会分层加快的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多元性日益呈现。高中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学生观察社会及其生活并理性思考的开始,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和设计未来的起步。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这些成长中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

(一)目标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围绕着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周遭世界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及人格的培养。是在基本知识之外,更强调实用,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中,因此想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切,产生探索和规划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学习相关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生涯态度。具体目标细化为:提升高中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与民主法治等方面的生活素养,以为个人发展的基础。培养高中生从生命层次思考社会关怀,对他人的责任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高中生具有热情且富有责任感。培养高中生具有充满理想并具实践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具有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使命,且能创新的价值观。

(二)实施内容

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对他们而言,高中教育是即将就业学生的“终极教育”,但也是想继续升学学生的“预备教育”。高中学段生涯规划框架构想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他们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凸显。选择好与自我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考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及选择合适的高考志愿(考一类、二类、三类和专科艺术类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三)作用

1.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人生的一种审视与规划。克里希那穆提说:“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自我认识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当前我们的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和各种实用的技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视和规划自己的漫长生涯。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中学生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是谁?其二,我想想干什么?其三,我能干什么?其四,环境或条件允许干什么?其五,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其六,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从而,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体验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投射到国内外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涯路径和生活方式,并作相应的学习、修炼与准备。 2生涯规划教育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当服务于至善——也就是生命的利益,而不是城邦的利益。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臻达智慧或正义,而是瑧至幸福。伊壁鸠鲁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心境,就是“平和的心境”或“灵魂的安宁”。这种观点主要是为己的。人并不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是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之网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完成人生价值的责任。哲学上对价值的解释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人生价值也就在于我们个体的属性和功能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个体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的向往目标。而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做好准备。

三、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这二者的关系依后者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内涵而有所区别。当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指的是当前部分学校已投入实施的课程时,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包括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当后者指的是一种教学计划或方向时,二者则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不论哪一种关系,二者都相辅相成。

1.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考未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他们集中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兴趣、责任、自我信念以及价值观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有关未来的种种设想与规划,对他们平时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又很容易陷入迷惘,若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托的理想信念,则很容易在这一成长过渡时期出现情绪化的波动。为此,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尤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强调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在此形式支持下适时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设想,能够开启个性化学习的引导动力,使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前掌握主动性,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中学生应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思考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愿望是什么,处理实现自己在发展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为自己的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

2.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增进自我认识,为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发展引航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的固定不变的中心。教育学虽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同样是教育活动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张楚廷先生在阐释自己的教育哲学时,就将“人是什么”作为教育的第一问。同理,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未来的幸福之路,认识自我是这条路的起点。在当前走班制管理模式中,我们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人是文化的产物,不仅我们的观念、价值、感情和行为模式是文化的产物,就是我们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所以,走班制在强调进行中学生生涯规划时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个体素养。同时要引导中学生复归到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根基,培养中学生对于社区的文化情感,从而全面的认识自我。

3.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进行职业体验,练就过硬的职业竞争力

中学生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职业,探索职业,进而增加中学生的职业体验。然而,当前中学生们的脑海中,似乎只有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径:好大学,进而好工作。如此一来,高考和中考就成为了两道至关人生走向的门槛。而且,现在社会上所谓好中学,都是那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学校为了保持声誉,极力为学生营造安静、单纯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导向。“将学生从其存在的文化整体里隔绝开来,只能是教育培养出一个个残缺的存在”。当很多学生在高考和中考面前败下阵来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今社会已经走向多元化,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也已经多元了。我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合理需要的职业,都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

丰富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是认识社会、了解职业的最好途径。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素养,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丰富的职业体验也可以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对象集中,方法灵活,内容和形式多样,但是,社会是复杂且不断变更的,社会的变更会同时带来职业种类的变更。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指导中学生找个好的职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职业往往是社会所要求于我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钱穆先生认为:“必待有事业,才是快乐的人生”这种快乐不在于物质利益的多寡,而是一种内心上、精神上的体验。

4.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开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内在结合

职业教育诠释了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教育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普通中学教育为人诟病处,即在于将教育与职业相剥离。黄炎培当年感慨: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就在于职业和教育的脱节。几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扭转。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转变办学理念,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行”。在走班制的课程设置上,保障劳动技术课有固定的课时量;在师资配备上,引进一定数量来自企业的人才。这样学生对于教育职业的关系才有更实际的了解,学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

走班制能开阔中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职业生涯起到准备和铺垫的作用。现在中学生从学校常规教育中接受的各科知识,都是一些定论性的知识,是能够直接的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比如,他们学习的生物、化学知识将会在农林牧副渔行业里,派上很大的用处;化学、物理和地理知识将会运用在采矿、找矿等生产中;经济学、计算机等工作中,需要有较高的数学专业修养;平常工作中阅读一份资料,起草一个章程,与自己的同事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英语作为了解外面社会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和知识。走班制是人的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人的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5.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创造仿真情境,锻炼生涯决策能力

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我必须自主地选择我的人生道路;其二,我选择的道路,必须能够为我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幸福。生涯决策能力是过上幸福生活的保证。生涯决策不仅仅是一个即时的选择行为,而是一个决策过程,是一系列有关决策的高潮阶段。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需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系列的生涯情境,来锻炼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毕竟决策是实践的先导,而此过程则可以依靠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来实现。“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够模拟职业决策情境,使其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成功的快乐,减轻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人生存在世界中,不是纯然作为一种由自然给定性的存在,而更多地是一种由自身给出性的存在,是一种实践性存在,人创造自身的本质。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总是与他人、他物“共在”世界中,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与他者意识的交流中形成的。

推荐第5篇:走班制

关于走班制的思考与建议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它打破了以往以整个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班授课形式,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新组成教学班, 进行教学。无疑走班制这一学习组织方式为因材施教, 实现个性化教育搭建了实施的平台。但是,走班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思考的问题,做出自己相应的建议。

一、走班制对于学校管理的要求

实施走班制学习, 将会打乱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方法, 由于要受到教学资源, 比如师资、教室、仪器设备等问题的困扰, 将会使教学计划、选课管理、学生注册、成绩的录入与公布等一系列管理方法变得较为复杂,因此, 学校需要通过建设学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实施走班制学习,会使传统学校的一些管理方法失效。由于走班制学习是教室固定,老师固定,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下课迅速并且及时赶到下一上课教师,需要将课间休息的时间适当延长,比如可延长到15分钟,进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改到上课地点。 实施走班制学习,学校应该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便于学生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在事自己的行政班级进行自习;学校还应该为每个班级设定固定的操场位置,便于学生在课间进行相应到的体育锻炼,同时方便于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

二、走班制对于老师的教学要求

在实施走班制的过程中, 必备的教师素质是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必要条件。

学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学生对于此又是略知一二,因此当学生没能够选到如意的教师,就会对当前的教师产生种种不满,这对老师是一个很严厉的考验。走班制的上课将要使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要求更加苛刻。对于此问题,我有如下一些建议:

1、教师在备课期间,可相互讨论,并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案进行相应到的修改。

2、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当前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改善学生对老师到的看法,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来面对走班制学习。

3、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还应该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从而完善走班制的教学方法。

三、走班制的年级与课程的设定要求

由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接受的教育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学校对于年级的设定应该给予更多的思考。

1、不应采取入学就进行走班制学习,而应该安排半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并在此阶段对学生阐述走班制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于走班制有相应的了解。

2、在此阶段,学校还应适当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根据职业要求与设立课程之间的关系,去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进而去选择自己喜欢以及职业要求的课程,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3、不应该实施全部课程走班,毕竟走班制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成绩,改善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斟酌应该让哪些课程实施走班制。

四、走班制带来的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实施走班制学习,会使学生脱离行政班级到相应的教学班进行学习, 在陌生的教学班,会使部分学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进而影响学习,而此举也会使学生与行政班里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 同时与班班主任的联系减少,使得部分学生的归属感缺失,不知道自己到底归属于哪一个集体, 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对于此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1、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并及时帮助学生改变其心理想法,使学生能够正视走班制学习的人际交往问题。

2、班主任应该定期举行集体活动,并要求全员参加,这样会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也会提高行政班级的班级凝聚力。

3、相应教学班的教师,应该将课堂搞活,让学生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快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从而以更好的心态融入教学活动当中。

走班制学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发展方式,我们根据实施走班制学习的学校的发展,可以看到走班制的鲜活的生命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新力。每一所实施走班制的学校以及将要实施走班制的学校,都应该积极借鉴早期实施走班制学校的相关经验,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创造出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走班制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织方式的新探索-------“走班制”的实施与管理韩 艳 梅 普通高中分层走班:变革与收获

于允锋

推荐第6篇:体育走班制教学

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 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3.1“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3.2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

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3.3“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 4 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4.1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邓小平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4.2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

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4.3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4.4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4.5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5 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不会形成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有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项目;走班制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推荐第7篇:分层走班制教学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2012-11-07 15:41:31)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文摘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 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

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

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

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 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转自http://blog.163.com/yxezfzh@126/blog/static/32430193201191065444105/

“分层走班制教学”学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10-09-25 18:15:21 阅读2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 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

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

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

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 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5、教学评价,以人为本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要“以人为本”,不能“以分为本”。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以认知评价为主,忽视对良好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注重“一刀切”,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方法单一,注重“定量”,忽视“定性”;评价过程单一,强调静态,忽视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评价结果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严重挫伤了中下层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是“绿色评价”,发展性评价,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评价项目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不仅重视认知评价,同时重视学生兴趣、信心、习惯、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见表

三、表

四、表

五、表六);二是突出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淡化评价的检查、选拔功能,各个层次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三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四是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我们的理念是:着力于多维评价,着眼于长远发展。 分层次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层次教学班划分评价、学生成绩评价及教师绩效评价四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标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因此,在分层教学实验中,平时月考检测实行“分层式”,各个层次考题不同,即“一卷三层”,就是一份试卷中分为A层必做题,B层必做题和C层必做题,但都应体现双基。期中、期末采取“统一式”,作为层次班流动评价因素之一。

(2)学生成绩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方面,自评:互评:师评=3:3:4;主要评兴趣、信心、习惯、方法、知识点、思维能力、发展潜能及其它能力;先定量得分再化为定性结论的优秀、良好和合格三等。定量方面,原始成绩的四次平均分。

(3)教师绩效评价:①行政班评价:行政班平均分×50%+行政班及格率×30%+行政班优秀率×20%=行政班综合得分。②层次班评价:层次班平均分×50%+层次班及格率×30%+层次班优秀率×20%=层次班综合得分。③层次班教师评价。定性方面,师自评:学生评=5:5。定量方面,一是教学质量分,同层:(2个班期中综合分+2个班期末综合分)÷4=学期综合分,异层:(1个班期中综合分+1个班期末综合分)÷2=学期综合分 二是提升幅度分,同层:(2个班期中进退分+2个班期末进退分)÷4=学期提升分,异层:(1个班期中进退分+1个班期末进退分)÷2=学期提升分

同时,教师绩效评价方面还设立加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老师实行加分奖励制度。也就是对每学期积极参与教研、科研的教师视级别不同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制度,并以此作为该教师年终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每学期上公开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教师、在一些重要杂志和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学部举行的命题比赛、解题能力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等等,都可以加上相应的教学分值。

表三:教师课堂观察检核表

目 说

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

1、参与有关的活动

2、初步理解

3、真正理解并掌握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作业)

1、认真

2、一般

3、不认真

观察学生学习积极性(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

1、积极

2、一般

3、不积极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想法)

1、经常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1、能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有条有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1、强

2、一般

3、不足

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1、能

2、一般

3、很少 表四:看我今周的表现

姓 名

班 级

周 次

上课认真 ☆☆☆☆☆ 完成作业 ☆☆☆☆☆ 与人合作 ☆☆☆☆☆ 活动中表现 ☆☆☆☆☆ 自我整体评价

家 长 观 察 在孩子发生的变化或出现的情况前打√

()喜欢和家长谈论自己的数学教师和同学。 ()常常向家长谈起自己在数学课堂的表现。 ()乐于完成家庭作业。

()能够自觉地或根据教师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

(说明:表中涂星部分由同桌操作,“自我整体评价”由学生自己填写,家长观察部分由家长操作并签名。) 表五:学习情况学生互评表

姓名: 是 不是 学习态度

他/她喜欢上数学课吗?

他/她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做的吗?

他/她上课认真吗?上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吗?

他/她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吗?

他/她总是很认真地完成作业吗?

学习策略

他/她喜欢查阅数学资料吗?

他/她在课后跟同学讨论数学吗?

在小组活动中,他/她经常主动提出问题吗?

他/她在学习中会想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总评

很好,我要向他/她学习。

不错,我相信他/她还可以做得更好。

他/她需要努力,需要帮助。

填表人

表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表。

名: ☆☆☆☆☆ ☆☆☆☆ ☆☆☆ 自觉预习

专心听讲

能提出合理、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积极思考

能积极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填表日期

上课大胆踊跃发言

6、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搞好分层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常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分层走班”教学初期,课前准备、班级管理、课后辅导、作业收发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很多困难。个别学生时常上课晚点、忙着赶课、心情浮躁。铃声响了,人数到不齐,物品带不齐,作业收不齐,影响了正常的上课。课后要找个别学生订正作业错误,也找不到人。为此,学部就如何加强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职责,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分层管理专门召开研讨会,明确各自的职责,争取管理工作不留漏洞,从而对“分层走班”教学管理进行了统一规范,具体办法是: (1)自备学习袋。针对刚开始分层时,经常有学生忘记书本,文具等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专用塑料文件袋,把分层上课所用的一切物品放在里面,即使遇到上室外课,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不遗漏学习用品。

(2)分层选干部。B层、C层次班分别推选举一个班长和两个学习长(每个行政班1个),A层次班每班一个学习长。他们负责层次班的课前准备检查、课间纪律的维护、作业收发,并向行政班班主任及时汇报同学的表现。

(3)分层上晚修。由于各层次班上课要求不同,作业不同,住宿班的学生如果回行政班上晚修,不便于老师下班辅导,分层上晚修后,对A班和B班的同学来说,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4)改变管理观念。分层教学需要所有老师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分层学年全体教师应团结协作,齐抓共管。首先,班主任除了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外,还要对调整流动的本班学生,配合原层次班任课教师和接收班教师对该部分学生的学情、习惯、特点进行密切交流,实现“无缝对接”;其次,分层学科任课教师每周保证同每个学生的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一次,如遇特殊情况要保持密切联系。每周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通过信息平台发短信汇报学生学情一次,每月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电话交流一至两次。第三,兼任分层学科科目的班主任有义务对班级内非自己所任教层次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必要指导。

三、“分层走班”,师生越走越精彩

1、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育学理论也认为,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更是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走班“教学,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比如,C层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并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给C层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补充思维拓展内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下等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下等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没兴趣,容易形成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等不良学习习惯。分层走班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也比以前主动了,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势。使大量的A、B层学生分别调到B、C层,逐步实现了“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

2、逐步改善了非智力因素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属于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态度等属于非智力因素。“分层走班”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使得每个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还能形成有效的评比与竞争;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既“解放”了优秀生,也“解放”了中等生,更“解放”了学困生,优秀生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作业,中等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学困生也不再是看客,减轻了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学习困境和学习焦虑苦闷中解脱出来(见表七)。 表七:分层前与分层后学生课后疲劳发生率对比表

观察人次 早期疲劳率 显著疲劳率 总疲劳率 分层前 384 51.8 10.7 62.5 分层后 384 32.6 1.3 33.9 分层前与分层后的差值

-19.2 -9.4 -28.6

表中数据说明,分层教学学生疲劳率的发生比传统教学要低得多。所以,分层教学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改善和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有效值大幅度提升,各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例如,学生对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满意程度,A、B、C三层均达95%以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前后,例如C班已由75%提高到96%以上;自评能力提高程度:分层前后,如B班则由70%提高到90%以上;作业减负满意度:分层前后,A班由58%提高到90%以上。

3、进一步优化了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习惯,通过学习方法的分类指导,同学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例如,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规范书写作业的习惯,课上自觉提问的习惯。另一方面,老师分层备课时针对各层学生相应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讲解思路、寻找规律、讨论疑难、分析错误的机会,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效率。 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强化,肯问、好问,会问、善问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学习的进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无疑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分层走班”教学,由于学生在比较平等、轻松,没有压迫感的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所以“问题”意识日益得到了强化,养成了肯问、好问的习惯,提高了会问、善问的能力,既能“有疑处见疑”,又能“无疑处见疑”。

4、全面提高了学习成绩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所以“分层走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所有的学生经过“分层走班”教学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较大的提高。三年的“分层走班”教学,正逐步朝这个目标迈进。现在,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各层次的学生压力减小,身心愉悦,形成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强的“问题”意识,有力的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值。从下面数据对比中(见表

八、表

九、表十)可以看出,六年级上学期三次测试各层次的学生数学成绩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表八:六年级数学期初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50%) 及格率(30%) 优秀率(20%)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C2 36 36 100 88.6 C3 29 29 100

C4 29 29 100

C5 29 29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4 33

0 B4 23 23

0 A1 16 16

0 21.1 A2 13 13

0

年级平均 314 314

表九: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4.5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9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3

B3 33 33

B4 24 24 100 62.5 A1 16 16 37.5 0 A2 12 12

25 年级平均 313 312

表十: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7.3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3 32

B4 23 23 100

A1 16 15 63.4 60

A2 12 12 100 25

年级平均 312 310

因而B层每学期结束后都有部分学生升入C层,甚至A层也有个别同学直接升入C层,C层队伍不断壮大。还是以第一批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六年级为例,经过三年“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各个层次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四年级刚分层时的起始成绩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较好的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A层的进步特别明显,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19.5分,及格率提高了,优秀率提高了;B层的教学瓶颈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9.8分,及格率提高了15.6个%,优秀率提高了,从而在4个B层次班中又扩展出一个C层次班;C层的优生率大幅度提高,95分以上的学生占85%。 所以,现在A层和B层学生正明显减少,特别是A层学生,现在每个班只有11至12人,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分层前的第四和第五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

四、

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36人次;而分层后参加的第

六、第七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

四、

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99人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获奖等级上也有了突破,共有4人次获全国二等奖,2人次获深圳市特等奖。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挑战。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通过“分层教学”的培训、自学教学理论、交流研讨和教学实践,一方面,老师们的数学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彻底摒弃了“分数至上、见分不见人”的数学质量观,树立了“学生个个都可爱,数学人人都能学”以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础”的数学质量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促使教师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2007年9月以来,参加“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的老师,共撰写经验总结或案例70余篇,交流或获奖论文十余篇,有45人次获得国家级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辅导员证书,2人次获深圳市优秀教练员证书。现在,“分层走班”教学不仅成为高段数学老师的专业生活状态,也已经成为学部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和源动力。

四、“分层走班”,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思索

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实施的“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在学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师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招留生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层走班教学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它有着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但“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目前也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深化,还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提升,以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分层走班”教学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班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模式、数学学习中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模式。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今后,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实验教师,以更为敏锐的理性和更为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分层走班”教学的深化研究实践中去,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也一定会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教学特色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推荐第8篇:走班制分析

如今,一些中学为培养所谓“尖子生”,在同年级搞“快慢班”。高中设“快慢班”的目的是能多几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学校为能向高校多输送人才;而初中学校设“快慢班”的目的则是能多几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据了解,“快慢班”是每次大考分一次班,考好了的就进“快班”,考砸了的就进“慢班”。学校如此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家长忧心忡忡,进了“快班”者高兴,好像万事大吉;进了“慢班”者,全家沮丧,孩子及家长无脸见人。 进行这样的分层次教育教学实验,到底是好是坏?

说实在话,学校分“快慢班”的理由是:把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与顽皮的学生分开编班,保护自觉学习的学生,依此来取得“状元”轰动绩效,换来更大的利益。这种绕开问题,躲避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伦理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如今,此法在多数学校却大行其道。“快慢班”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入,曾遭教育专家的迎头痛击和一些名校的抵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一度干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中小学早就不称“快班”和“慢班”了,代之的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实验班”与“普通班”或“省招班”与“普通班”;小学则有“特长班”与“普通班”,如此等等。

所谓普通班、重点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通过一次考试选拔,而分层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应该说对学生是很公平的。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走班制,正在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分层走班制的界定何为“分层走班制”?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走班制”的运行模式

(一)“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实行流动上课形式的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绝不能使学生失控。

(三)要搞好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

首先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走班制”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都是对学生的“定性”,学生长期固定班级,易形成“好班更好,差班更差”的局面。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四)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分层教学都不宜捆绑进行。试行分层教学,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一般说来,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确定层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评判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个班级。

(五)分层走班制的课程设置课程一般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型课程,一般设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上海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作为学生,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上海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六)“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考什么题学生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选层式”,如理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可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提出要打破不到60分就是不及格“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流动班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对学生来说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选择课程表、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第三,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第四,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

2.对老师来说传统教法受到了冲击,灌输教育过时了,他们由过去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让学生走出了“恶性循环”,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对他们抱有平等和尊重,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推荐第9篇:分层走班制

产生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经验的背景差别也在扩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显著。在教学当中,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成绩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学习速度差异”、“特别能力倾向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几方面。学生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就要求教学中要在教学目标、内容、速度、方法等方面考虑这种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以统一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造成的最常见的现象是“能 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既抑制了前者的个性发展,也加重了后者的负担。因此,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尝试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教学改革实验在各地学校得到广泛开展。其中分层教学强调教学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层次性,受到基层教育者的普遍欢迎。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授课模式,组成了新的学科教学班级,在教学管理上与以前有诸多不同,因而颇受关注。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呼唤个性化教育,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因此,2004年我国出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除了必修课程,有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学生大量的选修组合需要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作为班级教学的改良,既满足了学生选修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也保留了集体授课的形式,整合了教学资源,顺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学思想和理论

(一)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是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一条重要教育思想,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普遍尊奉的法则。从现在角度来看,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理论:每个人都有两个水平,一是现实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活动水平。两者之间的幅度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必须以学生现有水平为起点,从学生的潜在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把正在成熟的心理机能转化为成熟的心理机能,然后在新的水平上向新的发展区域转化。这种教学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最近发展区按层次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遵循了这一过程。

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水平发展。在教师指导下,跳起来采摘挂在树上各种各样的水果,他们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跳一跳”去达到他们最高的发展就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中的“材”不是单一的、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三)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

教育科学重视解释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一般发展,不仅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它包括整个个性。因此,教学必须负担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得到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良好结果是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的可靠基础;同时,要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发展商取得重大进步,单单从掌握知识和技巧的任务出发来进行教学是不够的。对教学中多遵循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都应该加以特殊考虑,以求同时完成两种任务。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赞科夫强调着眼于学生“最理想的一般发展”下的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级反对把教学凌驾于发展之上,也反对把教学与发展等同起来。

(三)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在研究该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学任务具体化;根据具体学习情况的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使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四)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即达到掌握所需的时间、提供适合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充分的个别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正如他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分层走班教学就是建立在“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使其都能有所发展。

发展历程

国外的“走班制”研究基本上都基于本国的国情实际,各有特色,并且非常注意对学 生学习实效性的研究。因此,通过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为我国中学“走班制”的研究起到 很大的借鉴作用。

美国:“走班制”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的“分层走班制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美国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职业课程与荣誉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

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我省潍坊等地市和广东、上海等省在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令人欣喜的是,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要求,到 2015 年,新建学校规模不超过 50 个班,班额控制在 50 人以内。这一要求必将极大地推动分层走班这一教学改革。

1991 年,上海教科所就开始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区域性教改试验工作,将解决教学模式的“一刀切”与学生实际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推向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之后,在上海模式的启发下,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纷纷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了分层教学,形成了大量好的作法和经验。同年,南京师大附中开始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实验,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分层与走班结合的新尝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在1994 年进行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建立了班内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学分层测试法是研究人员用 5 年多的时间,研究出来的新的数学学科教学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模式的出发点是:强调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暂时不会或不全会,用多把标尺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允许学生在某一方面适当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分层测试卡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在每个练习中都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三层内容:第一层针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尽量降低相关知识的难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层则是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而设置的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可以顺利完成,学困生经过努力也能做出来;第三层就是针对新知识点的深度挖掘,非常有挑战性,是优秀学生喜欢冲击的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分层测试法通过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同时,能使过去厌学的学生也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值得关注的是,当时,分层学习的相关材料等还翻译成英文出版,在美国的部分学校实验应用。1995 年,吉林省白山 21 中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研究;1997 年,深圳中学将学科“分层走班制”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体现而进行社会宣传;从 2002 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潍坊市也开始尝试开展以学科走班为主要内容的分层教学改革试验。

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萌芽 ,始于单科走班学习。20世纪80年代华南师大附中 “高中物理按程度分班教学” ( 简称 “按程度分教”)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进入 90 年代, “走班制” 学习组织方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由以往的单科走班学习向多科走班学习拓展,如长春外国语学校数学和外语科目的走班制学习。到了本世纪初,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得到了长足发展,上海的许多学校纷纷试行走班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

宣传工作

过班会、学生会、家长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沟通,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消除顾虑,达成共识。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周,以民主开放的姿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让家长了解和理解改革,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 ,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 “走班制” 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 ,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 ,都是对学生的 “定性” ,学生长期固定班级 ,易形成“好班更好 ,差班更差” 的局面。而 “走班制” 是动态的 ,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优势

分层走班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基本实现了让优等生( A 类) 吃饱,让中等生( B 类) 吃好,让后进生( C类) 吃了的教学目标。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 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3、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

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 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5.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 从此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6.使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空前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及接受能力,主动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及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完成本层课程任务并争取向更高层次迈进。

如何分层走班?

一般将一个年级根据学生在某门学科的差异情况分成 A、B、C 或更多层次班,如某个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只将英语、数学等学科分为 A、B、C 层,而同一个学生英语可能在 A 层,而数学却在 B 层。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原先的行政班不打破,只在某些学科上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其它学科的课和各项活动仍以原班为单位进行。(2)分层时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分层的目的不是将学习困难学生甩掉,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估自己在某些科目上的优势和不足,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班。(3)在层次班里进行隐性分层,这样更有利于照顾到差异学生的需要。(4)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可以进行层级调整,随时保持“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分层科目

对于那些知识间的关联性强,且文化基础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的学科,如数学、英语等。分层科目的选择。多数学校选择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选择数学的理由是(1)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数学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2)数学的“分层走班教学”也有其心理学依据,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数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也必须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选择英语的理由是(1)英语知识的学习也是链条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后面环节的基础。(2)各地区之间的英语教学水平,教学进度相差悬殊。(3)学生在英语的语言模仿能力、读听接受能力、说写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先天遗传的,有的则是后天形成的。一方面,针对后天形成的差异,可以通过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来弥补;另一方面,正是有先天遗传因素存在,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可以帮助一部分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和数学、英语同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是否有必要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一直有两种对立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水平差异和能力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较为明显的。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文知识是网状的,难以将学生的层次划分清楚。语文是母语,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得益于课外,单靠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不会有明显效果。

学生分层

多元性原则。所谓多元性,就是“指在进行学生分层时的分层依据和标准要逐步多样化、综合化,学生的学科成绩只是衡量标准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到学生的认知风格、情意特征、发展潜力、性格倾向等一系列的因素,将学生看成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将智商、情商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适应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选择最高层次的学习就是最好的,要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状况的层次。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选择的主体。在选择层次中,主动权应该归属于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主体性原则的贯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内驱力。

动态性原则。所谓动态性原则,就是指学生一次的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定期地流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

平等性原则。分层只是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有意识地针对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而绝非要给学生硬性地分出优劣的等级。平等性原则强调师与生、生生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爱与教育都要一视同仁,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A 层(基础层):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目的和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力较差,机械的完成甚至完不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退缩。在学校的时间变成了聊天和混日子,易出现违纪行为。

B 层(提高层):该层学生对学习有良好的兴趣,对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中游,进取心欠缺,完全按照教师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成绩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C 层(优秀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平时学习中刻苦勤奋,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在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优于其他几层,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成绩优秀,情商智商俱佳。

“分辨能力倾向测验(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简称 DAT)”,该测验主要适应于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教育咨询及就业指导。其测验内容包括八个分测验,分别是:言语推理、数的能力、抽象推理、文书速度与准确性、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语言运用:拼写、语言运用:文法。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某门学科感兴趣的程度。其测试方式是可运用现有的量表。如测试数学就可以用杜玉祥等老师在数学差生问题研究中编制的其中数学学习兴趣度诊断量表。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9 页。

因才选择教学方法

这对 A 层的学生应多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所谓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B 层,普通层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上课尚能参与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与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够。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C层,对此层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着力于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所谓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助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方法,都可以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分层走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分层走班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管理的负担。由于走班制要在几乎整个年级范围内进行,原有的行政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被打破了,“学生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了,原来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习习惯、态度也不同,学生间不良影响也会加大”,这就大大加重了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负担。此外,由于不同学科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在原行政班所在教学班上课,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管理领域要延伸到每一个分层教学班,这无疑也加重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

2.分层走班也存在着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山于实行了分层,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容易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认为自己在差班就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形成自卑的心理,自信心受到打击,成就感的降低。这些不良心理在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政治课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要看到,这种心理在原来的统一授课模式也是会存在的,因此不能以此作为彻底否定分层教学优势的原因。

3.生物教师紧缺。由于“分层走班制”教学需要同时多个班级开同一门课程,需要同学科的多个同时上课,这就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

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①基本目标:教材中要求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内容,适合 A 层次学生,但也是 B、C 层次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内容。②深化目标:除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较为复杂的运用和分析、总结的内容,是 B、C 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 A 层学生暂不作要求。③拓展目标:生物学知识中具有复杂分析、综合运用以及创造性特点的内容。此目标适合提高 C 层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A层次的学生,侧重于进一步挖掘潜力,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为策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机会;对B层次的学生,侧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强基础、勤训练、习方法为策略,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对C 层次的学生,侧重管理和激发学习兴趣,以低起点、小坡度、重提高为策略,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各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次(特长层次)按超越学科教学大纲的标准,自行编写教学纲要进行教学,注重特长优势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学科选拔性考试的优秀水平和竞赛获奖水平;B层次(普通层次)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达到学科水平性考试的良好水平和选拔性考试的入围水平;C层次(基础层次),按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学科水平性考试的及格水平。

管理制度

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团队参与的管理模式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行政班的体制,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班主任普遍有摸不着学生的感觉,而且任课教师面对的是来自六个行政班的学生,在课堂组织、作业收交、课后辅导等方面都遇到了新问题 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为每个行政班设立层次班长和层次课代表 学习小组长等,把学习的主动权 管理权交给学生,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建立年级组管理团队,明确年级组长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分层走班模式管理职责,任课教师不仅负责层次班的教学,同时负责层次班的管理,并及时与班主任交流沟通学生情况;三是定期组织年级组专题教研活动,及时研究 解决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学管理特点:首先,学生学习的空间显著增大,每个学生既是固定行政班的成员,又是流动教学班的成员,学生之间的交往圈扩大,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就给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其次,教师的心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 C 层次班的任课教师。因为在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前,教师适应了所任课班级中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而现在面对学习水平差异不大的群体,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另外,若长期任教同一层次班,且没有恰当的评价机制来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其消极情绪滋生。即使每个学期或学年可以为上一层次班带出升层的学生,这也会使教师产生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心理。第三,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如何恰当的设置各层次班也成了教务管理的难点之一。为此,针对每个方面拟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建立双班主任管理制。所谓双班主任管理制,就是在行政班和学科层次班中设立两个班主任。行政班的班主任是由原班主任担任,而学科层次班的班主任由该学科层次班的任课教师担任。两个班主任之间相互沟通,就走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商对策,管理好“走班”学生。这样学生管理的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各层次教学班。其次,配备教学班班干部。班干部的产生既可以由同一行政班中走班学生协商产生一名科代表,也可由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一名科代表,这样有几个行政班就有几名科代表。然后再从选出来的科代表中选出一名总值日长,负责学科层次班的基本工作,并实行轮换制。于是,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就可以随时通过科代表来了解本班走班学生的情况。这样管理权的分散化,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成效,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再次,设立教学班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懂得一定的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知识的学科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课后学习辅导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就形成了班主任、学科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二 实行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管理制度。在行政班级 学生的管理任务主要落在班主任身上在走班后 教学班级学生的管理更多地分流到教学班的课堂管理中 因此任课教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授课水平、评价水平都受到极大的挑战,也面临着许多的教育机会,每个教学班设立一位辅导员,由任课教师担任,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固定每位同学的座次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情况 有了这种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管理的保障 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全面真实地得到管理 使得管理更有效更具体 更全面。

三 实行以科代表为主的学委会自主管理制度每个教学班设班长一名 卫生委员一名 学习委员一名 科代表若干名组成学委会 负责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和学习管理 在行政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以班委会为主 但是在教学班学生在一起主要以学习为主 所以设立学委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更为合理 其中 班长 学习委员负责协调 管理教学班里来自不同行政班的科代表 一般来说 每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来自 个行政班级 根据班主任推荐或学生自荐与任课老师共同协商选定 在教学班级中选举课代表 每个行政班一名 这样在一个分层班级中有 个课代表 课代表负责每天的作业收发与情况登记 负责课堂纪律的记录学生考勤记录 班级事务的管理 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信息传达等工作 可以这么说在教学班级课代表的职责就是班长的职责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管理 调查中发现 在网络资源普及的发达地区 有些中学使用 校园一卡通 学生无论上课或到自习教室 实验室 阅览室 学生宿舍都须使用 校园卡 刷卡进入 每节课后任课老师必须立即在网上将学生的各种情况 如迟到 早退 课堂表现及时登记 这样老师 学校领导和家长 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密码 在线随时查询学生所在位置 出勤情况以及他的各学科课堂表现 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 学生每天 每一刻的表现一日了然。

四 实行班导会制度班导会是指班级任课教师在班主任的组织协同下 召开关于本班教学 管理等方面主题的例会 分层走班情况下 学生管理更容易出现漏洞和分散点 学生的大量信息需要任课教师来提供 这就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组织能力 合作能力 大局意识 奉献精神方面 比如教学班级的座次表的编排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有些班主任要协同辅导员 任课教师负责十几个座次表的编排 组合工作 再比如分层班级的课堂纪律不理想 而任课教师的水平又无法达到掌控班级的要求 这时班主任要及时介入 分工合作 必要时要进入课堂协助管理。

五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但最大的阻力也是学生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的学习纪律 卫生习惯 集体活动 考试等方方面面都可以调动学生会 班委会 学委会的学生自主管理 更好地建设班风学风 可以让学生自主举办运动会 艺术节 也可以设立自主考场 培养学生诚信考试的习惯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优 培养学生过程管理意识等 学校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对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分层走班教学最有效的保障 最根本的保障 也是所有管理保障中最有创新性的保障。

分层走班制课题

(1)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研究; (2)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3)在 “走班制” 分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特长的案例研究;

(4)在 “走班制” 分层教学中改变 “平行班” 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 (5)在 “走班制” 分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

存在问题

(一)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 班级管理难度加大在分层走班教学的情况下, 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一个班级的四十多名学生扩大到两个班的学生,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如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为自己、为班级争光的激励作用下,学习上相互竞争, 形成了更好的学习氛围; 但与此同时, 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特别在基础班中, 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也很大, 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有了“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二) 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偏差 (1)产生焦虑感

分层走班教学客观上可以激发学生 (特别是提高班学生) 的竞争意识, 主动加强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但长期的竞争压力也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大, 出现过度焦虑。 调查显示, 焦虑已成为学生心理偏差中比率最高的一种。 (2)心理不平衡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 “自我效能感” 理论中指出, 自我效能感具有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使部分被分到层次较低班级的学生, 心理失去平衡, 产生自卑心态,进而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学习。.由于 A、B、C 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 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3)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降低

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团体认同。 但是由于分层教学上课班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班级的整体认同感, 班集体意识降低, 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降。

(三) 学校管理产生一定难度

由于我校对班级考核细化到班级常规,这对上午走班期间班级卫生、纪律、眼保健操等常规工作的检查产生了影响。 同时, 由于学生的流动, 班级的公共产物、其他学生的个人财物等, 也会出现被破坏的现象。

如何实施分层和分班是遇到的重要问题 对师生评价的难度增大

分层评价

关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方式。动态性评价,每个层次班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考试评价也应使其具有动态性和选择性与之相适应。因此设置的试题由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构成,供学生选择以体现评价的差异性。纵向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 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可以评价学生自身,还可以评价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反思更加客观,可采取一月写一次反思日记,期末写反思总结。

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写作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 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同时,设置 A、B、C 三层共答试题和任选试题,并设置一部分开放性题目, 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分层学科的考试仍在行政班进行。

动态流动

分层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所以每学期期中、期末, 我们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所谓动态的、可变的,指的是一个学期或学年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层际调整,鼓励每层的学生都积极向上递进,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层际调整时,可根据以下策略进行,一是学生在上一学期(年)的历次成绩的标准分,反映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二是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教学;三是学生的作业记录表。即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四是教师的综合评价;五是学生自评。

推荐第10篇:分层教学“升级”走班制

分层教学“升级”走班制

林梦如

没有固定班级,没有统

一、固定的课程表,学生学习时间和内容完全自定,整天行走于各个授课教师的实验室……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我校构建了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分层次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及内容,在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追求的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它不受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而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宰。在对学生学习充分的尊重下,让他们自由合作探索知识,可以自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培养能够合理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没有固定班级,而由各科实验室取代,按照学科来进行;没有统

一、固定的日课表,学习钟点和内容由学生自定,突出学生自学。每名教师固定在各自的实验室,学生行走于各个授课教师的实验室,是一种升级版的走班制。除此之外,每个实验室里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这样分层次有利于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但最终都是为了他们能在每门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做到因材施教。

这种教学实现了学生对自己学习时间的微观调控。它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哪门课先学习,哪门课后学习,在选择课程学习时间顺序上实施弹性管理,也就是给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顺序的权利,使他们选择在对该门课兴趣最大的时候学习,会学得好并且学得快;另一方面,学生有在什么时间选择什么学习方式的权利,由于学生差异较大,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喜欢独立研究,就可以选择自己一个人学习,有人喜欢和他人讨论,就可以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不仅给实验室提供了一种氛围,同时也形成了可贵的思想交锋。

除此之外,学生有自己确定学习进度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定在某些学习内容上投入的时间,从而形成课时的自由分配。

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习成为快乐,是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的最大成效。在校内,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实验室中配备了电脑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实验室内桌椅的摆放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六人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围成两个大组,便于面对面合作交流。学校没有了铃声调控,不再有上课和下课之分。在全面的自由中,学生更加自律,他们争先恐后地进入各个实验室完成任务。

在每个学科的学习任务中,学校都设置了预习或者探究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能得到教师面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学能力有了提高,探究欲望增强,大胆质疑已渐渐形成一种习惯。(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1-15

第11篇:走班制的基本问题

走班制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走班制

2、知道如何实施走班

一、如何理解走班制

(一)走班制:

1.从形式上看,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走到相应教室学习;

2.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动态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二)走班制的变化:

1.班级的概念重建:由行政班转变为教学班;

2.班级成员的组成是动态变化的;相对不变的是组班教师和相应的教室。

二、走班制如何实施

(一)充分研究高中生的兴趣和需要

高中生有哪些兴趣?你的依据何在?

我的观点:

1.杜威学校研究得出的兴趣观(四类兴趣),这些兴趣是衡量学校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真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根本所在;

2.试着制作一张家庭表格,列出每位家庭成员感兴趣甚至着迷的事情¡¡¡±(美国名校长梅耶尔)

3.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如兴趣调查表。

(二) 摸清“ 校底”

美国一所高中课程表

说明

1.如果校底厚实,学生在上述时间表的基础上,生成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

2.当然教室永远是个瓶颈,为此,还需要形成教室课程表,如我校。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在走班制中重建教师角色

2、掌握走班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重建教师的角色

教师兼具选课咨询者、顾问和指导者,课程的实施者等多种角色;

(四)重视教室环境的重建

(五)重建走班的过程管理体系

1.重建选课指导制度:学校是否进行选课指导、是否制定并分发选课指导手册和课程设置说明、学生反应如何;

2.走班学生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3.如深圳中学,学校统一使用“校园一卡通”

4.教师的管理制度;(如绩效工资是否与走班产生冲突)

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解决走班中出现的问题

以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走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12篇:走班制教师工作总结

走班制教师工作总结

走班制度的实行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在一学期的选课走班的适应,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总结交流,向各位领导、老师做一下汇报。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用真诚换取真诚,使学生快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选课走班最初的障碍就在这里。学生对原有的老师已经充满了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出现这一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现在的老师接纳为自己爱戴的老师,也就是没有做到“亲其师”,所以很多感性的同学也很难做到“信其道”。那也就是说哪位老师能够与学生快速融合起来,哪位老师的教学活动就更能有效、快速的开展和落实。

我没有一味的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强调了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强调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需要并肩作战。学生在心理上非常的易于接受。通过学生们的表情和学生们的掌声,我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流融合已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加强师生交流,,加快师生的交流融合。

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要给与鼓励。王默涵同学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我快速的找到她,进行个别的谈话,分析她的学习现状,提供有效学习的途径,给予她信心和鼓励;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我这个人总是有惰性,希望老师能够严格要求我,多检查我作业。”每次检查作业,我都会善意的跟他进行目光的交流,而他总报以会心笑容。一位同学在交流中写到:“老师,我很喜欢我原先的老师,但我也很喜欢你,就像你喜欢原先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一样。”每次我们相见都会有很默契的笑容。

三、真诚团结、用诚信和耐心做好学生的答疑和个别辅导工作。

在选课走班模式下,鼓励孩子不懂就问,老师上课巡视指导,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热情不仅恢复了原状甚至更加高涨起来。常常会出现课间交流问题热潮。

是的,我们忙碌着,也在忙碌中收获着幸福、收获着感动,并在感动中积聚力量,继续前行。

第13篇:走班制的利与弊

走班制的利与弊

顺着高考改革的大潮流,“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将开始走进高中的校园。

所谓“走班”,说通俗点便是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之间选课、上课,而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班级。

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总是被班主任“不准串班级、串楼层”的命令给威慑住。对于外班,乃至于只是隔壁班的小伙伴也只能互相“以目致意”,而不敢光明正大地一起玩耍。“走班制”对于广大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在说得官方一点,“走班制”无疑将在促进学生之间友谊,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扩大社交范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选课的主动权也将掌握在学生手上,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规定的老师和课程表来上课。这就能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以及适合自己的课程难度。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而正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走班制”的实施,必然会导致一个班级在传统意义上的名存实亡,教室也将失去其原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沦为一个只是用来上课的场所。甚至班主任,也许也会失去他的作用,而逐渐被淘汰。。。。。。

在这样的制度下,班级的名存实亡,也就很难再让我们拥有班级的荣誉感,从而不利于我们团队观念的养成,相对松散的教学环境又难免会对学生疏于管理,纪律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独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不该因此而拒绝改变。

“走班制”的推广完善虽还任重道远,但已有了个良好的开端,惟愿它能逐步发展,消除传统教育弊端。

流走的

你不停地往前流淌着

浪花儿一个高过一个

秋叶、春花

再美的风景也不曾留住你的步伐

可小溪啊

我多希望你能慢一些

等等岸边的,

时光的遗老吧。

第14篇:走班教学

“我的语文原来在C层,英语、物理和化学原来在B层,经过一学期努力,我的语文升到了B层,英语、物理和化学都升到了A层。这增加了我学习进步的信心。”近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一中高一学生曲威静告诉记者,进入该校后,她在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改革中,选择适合自己基础的分层教学班。

近年来,牟平一中结合学校合校发展等实际,创新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和全程全员管理,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尊重学生差异,分层实施教学和检测评价

为什么要搞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而且真正搞出了成效?“一是原来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本身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二是充分考虑、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牟平一中校长曲延涛说,“2008年,牟平撤销了4所乡镇高中,全部合并到牟平一中集中办学,学生从几百名猛增到2100多名,班级扩展到40多个。这些学生各方面差异很大,对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据统计,仅就学习成绩而言,新增学生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400多分,“偏科”现象也很普遍。

牟平一中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创新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表,因为每个人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班。“我们按学科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实施教学要求,分层进行检测评价,建立层间升降流动机制,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搭建台阶。”曲延涛说。

“这种设计不再搞„一锅烩‟、„一刀切‟的粗放型教学管理,既让A层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为C层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补给进步平台,有效遏制了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该校教师孙忠华告诉记者。

执教C层英语的教师林峻屹说,很多英语在C层的学生,往往要从矫正音标等最基础做起,而这在原来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现在,我们专门针对C层学生开展分层教研、分层备课和分层辅导,更加注重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及习惯、方法、态度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据统计,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以来,该校各科成绩优良比例明显提高,C层学生进步明显,一学年中有100多人升入上一学习层次。 适应变化,积极开展全程全员管理

但是,分层走班后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为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牟平一中专门设置了教学班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是所带教学班的班主任,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班主任动态双轨管理。

为了有效解决班主任和多个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及时、便捷、有效沟通的难题,牟平一中组织有特长、懂技术的老师反复研究实验,成功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

“通过这一信息化管理评价系统,班主任足不出户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个学生在各个教学班的课堂纪律、学习状态、作业完成等各方面信息,并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孙忠华说。

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即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及师生评价,还可以随时和老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这一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家长很难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问题,实现了班级、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该校学生东桂宇的家长说。

借助这一信息化管理评价系统,该校还实现了对学生的全程全员管理。每班每周按照学习态度和公民素养两大方面的19个维度,对学生每天的表现进行全程管理和过程性评价,作为期末学生“评优树先”和填写发展报告的主要依据。“此举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和„唯成绩论英雄‟的管理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副校长姜超说。 相互促进,有效推进和谐高效课堂建设

“学科分层走班为我们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曲延涛说。在深入推进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同时,牟平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学情,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精研“读、研、点、练、悟”等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过来,和谐高效课堂建设也促进和保证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能够真正„走‟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曲延涛认为,二者已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局面。

此外,该校还定期评选表彰体育之星、文艺之星、个性之星等“星级学生”,实施多元评价,推动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三好学生”的评选中,在各层次学生中分别评选,“三好学生”的比例达到了学生总数的6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该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和学习幸福感等都有了明显提高。

“牟平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仅让基础良好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让原来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有了进步成长的平台,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尊严和自信,这是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刘连基说。(记者 张圣华 魏海政)

第15篇: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1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2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 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 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 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

3 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其学习的责任。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第16篇:走班制教学中的学生问题解决

同学,你这样就对了

——走班制教学中的学生问题解决

历史组

赵海莲

案例

上午一节走班课后,一学生怒气冲冲的找到我,给我看一张对折的空白政治试卷,是别班同学留下的,上面用黑色的白板笔赫然写着“亲爱的同学,我用了你一点胶带,谢谢”,显然这份试卷不能用了。她急得要哭出来,下午政治课要交的。我告诉她,马上去给她再找一份,肯定能,耽误不了她用的。她却执意不肯,“他们总是这样,是故意的。下节课,不要跟他们走班了”。哦,原来,是这样:有成见。我说,那同学不一定是故意的,再说,我给你一份卷纸,就可以了,不行吗?她若有所思,下节课要上了,我们的谈话暂告一段落。

课后活动时间,我找到她,她已没有先前的气愤,说那份被破相的试卷不是她的,而是那位同学的,说话间面有难色,我能感觉到她的“悔意”,就开导她:遇事先冷静,对人,多往好处想。

她点头认可。 同学,你这样就对了。 一场**随风飘散。。。。。。 分析

“学会做人,会与他人交往”,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品质。

案例中的女生固然有普遍的独生子女的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应思考的是,“团队的协作”。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班级情结毋庸置疑,它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竞争意识也很强,能促进学习成长中的“你追我赶”的上进,也容易形成“敌对”,以致“猜疑”。会因一件小事,引起大的不快。案例中的女生,即是:她的理由是“他们总是这样,是故意的”。一个人的行为,扩大到一个集体,这值得我们思考。每个班有每个班的“性格”,如何与“他人”相处,班级间的融洽,班级间学生的协作,不容忽视,至关重要。

指导学生从“小我”到“大我”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我”的认识和转变,在我校走班制实施中,需要学师的智慧。

注:走班制教学:不同班级学生基于学习的需要,交叉在一起上课,而进行的一种合作学习,利用了学生在他人面前一般要尽可能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积极心理,激发强化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生的成长。

指导学生从“小我”到“大我”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我”的认识和转变,我校走班制是不同班级学生基于学习的需要,交叉在一起上课,而进行的一种合作学习,利用了学生在他人面前一般要尽可能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积极心理,激发强化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生的成长。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它需要学师的智慧。

第17篇: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实务研究

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实务研究

摘要: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就是以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宗旨,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自身体“育”的需要,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完全打破传统以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呈现“同班同课不同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选课;教学实务;学习方式

一、走班制教学推行的意义

体育走班选项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报给年级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再按名单打破班级的界线来重新组班上课。走班选项教学是基于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的喜爱或擅长的基础上对这些学生实施走班选项教育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定班”上课,“走班制”呈现“同班同课不同组”的全新形式。走班制教学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每一名学生,进一步强调遵守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承认、正视学生的差异,摒弃“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走班制教学打破了一个班学生按照同一课程上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让自己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体育课走班课教学的关键与方法

1.选课

以前高中三年体育课以班级为集体,上学校安排的项目,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喜欢。但是现在,他们几乎都盼着每周两次的体育走班课,因为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还有自己喜欢的幽默风趣,技术动作优美的老师。实施体育选修“走班制”后,学生们都积极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推行“走班课”三年,我校的体育教学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他们每次上课都很高兴,体育走班深受学生的好评。学生愿意学,我们乐意教,教学创新有动力,也很有成就感。

2.“走班制”――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模式

(1)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一方面,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爱好、有特长的项目,满足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重新组建的教学班,学生在运动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每个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维持不同学生爱好特长项目学习的内驱动力,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40-50人在同一班,若上篮球,爱好者活动积极,其余的学生就看老师行事,老师要求在场还去活动,老师一转眼溜的溜,跑的跑,上课难管理,又缺乏安全性。通过走班制教学,上课学生既满足了个体所需,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身体。

(2) 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主体的体验性。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因此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维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动力,引导、促进、激励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和亲历性,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同时也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特长。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体育课选课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把游戏带进课堂。游戏是学生喜欢的项目,但在游戏中,我们既要将课的内容穿插进行,又使学生有笑声,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上短距离跑,我采用圆圈跑,喊号抱球,锻炼学生快速启动的能力。上弯道跑时,采用改换目标,在圆圈跑时体会,身体向内倾斜跑时技术动作引入弯道跑。游戏结束以后学生体会到今天的游戏与我们上的田径课有关,学生的眼神是那样的期待。

(4) 转变观念,把体育课上得有章法有内容。活到老,学到老,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有一瓶水。走班制授课促使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备教材,备学生,加工整合所授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上出一节学生满意的体育课,这样学生不再认为体育是一节玩耍的课,领导不再批评体育课老师上成“放羊”课。让体育课上出精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课上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术技能。上学期我承担的是我们学校高二年级的田径课教学任务,记得开学初学生报名情况,每班人数不等,相对别的项目,田径人数较少。三组,每组38人左右。针对这一情况,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进行了认识上的教育,叫他们不要把田径想得那么可怕,田径不是“整死人”的项目,田径自有它的乐趣,田径训练的每一步自有它的科学性在。比如每一课的预备:热身,柔韧,协调性。我给他们讲每课必练的好处,必要性。比如蹲踞式起跑,我会认真讲解起跑的动作要领,使学生认识了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而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方面的知识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三、走班制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在走班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出发点较一致,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上课内容、授课教师,因此在内容评价上就比较明确,但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时,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不能单看成绩,要看运动过程,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使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之,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体育课已上得有声有色。因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的课程,学生们一改以往体育课上的懒散,变得积极活跃。实行走班制的体育课让学生选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劲头更足,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学生非常喜欢走班制这种形式,不枯燥、学习效率高,能在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上下功夫。这种教学方式使学习少了些“压迫”,多了些快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朱建荣.高中新课改走班教学管理的探索[J].教学月刊,2013.

[2]杜惠蓉.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有效教学[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作者简介:

武彩军,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第18篇:半月刊时谈:“走班制”教学大家谈

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 数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措施亮眼。教育界人士认为,改革推行之后,高中实行“走班制”可能会成为一种潮流。事实上,蛮拼的先行者们早已出现,我国已有多 所学校对“走班制”教学进行了试点。半月谈校园话题特邀辽宁、上海两地试点学校师生与大家共同畅谈这一举措。尽管这一制度对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还 是坚定向前,并不断完善,让我们为锐意改革的教育者点个赞!(策划编辑:苏娅)

学生论坛

走班让我充满斗志

辽宁省沈阳市120中学高一19班 谌鹏飞

我想我们学校把数学素质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层,目的是想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掘我们的潜能。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更高兴的是可以接触到更多同学。

我中考数学149分,也许是初三毕业后的暑假放松了学习,高一新学期的摸底检测中我的成绩并不高。学校按照中考成绩和摸底成绩的比例把我分到了C班,我感觉自己被看低了,十分郁闷。但来到C班后,我发现班里其实有很多同学也很厉害,这燃起了我的斗志。

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在C班,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志愿申请进入A班,这更让我信心大增,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向着我初中好朋友所在的A班进击。 在C班,我感到老师非常有耐心,并且大家都爱互相帮助,也很爱学习。老师讲题侧重基础,简单易懂,遇到一些难题总是放慢速度,认真讲解每一细节,一 直讲到我们听懂为止。以往上课经常会感到紧张,最怕自己跟不上老师同学笑话,现在大家的水平更接近,学习兴趣大增,每节课都很有收获。并且作业方面老师会 认真检查批改,在这一点上我们和A班没有任何差别。有不交作业的人,老师总是会耐心地教育他们。

当然,C班也有些缺点。比如有些人上课纪律不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老师节奏不快,但还是有人跟不上。所以有时老师会放慢速度讲课,这 样,C班和A班B班相比,就会落下几节课,经常这样的话,我就很着急,我们的班级很好,它叫C班只是为了分层教学,并不想它是落后的代名词。

不一样的A班

辽宁省沈阳市120中学高一8班 徐晨阳

大家都知道好的成绩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勤奋+不断积累的知识的产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激发学习动力和环境的酶,它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反应,所以学校和家长都在想方法创造这样的学习动力和环境,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点燃对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提高成绩。

我是A班学生,我们的数学老师既教我们班又教一个C班。学校给我们家长和学生开会时专门讲解了教师的安排,打消了有些家长在师资方面的疑虑,不论哪一个层级的学生,都有好的老师,公平是分层教学的基础。

无论哪个班,讲授的基础知识都是一样的,因为期末统一考试,每月都要完成基本相同的教学任务。但是,我们A班的课堂的确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的课堂更 加自由,有更多的同学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我们的课节奏很快,这激发了大家的竞争感,同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我们如鱼得水,思维、想象不再受限 制,浓浓的学习氛围萦绕整个教室,没有人敢,也没有人想溜号。相比之下,老师留的作业并不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做相当规模的练习题,不是老师留的,而是我 们自己想做的,大家比赛着做的。

走班让我更加均衡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5班 林诗雯

我校本学期起实施了人文特色学科“走班制”教学,A层是对历史、地理、政治进行增强训练,B层是对物理、化学、生物进行专科辅导,让学生享受有针对性的教学。

“走班制”打破了一个班学生按照同一个课程表上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愿望,在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自从实行走班制之后,我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学习劲头更足,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在几次考试中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我的地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历史 和政治在答题时经常抓不住要点,所以在分班时填报了A层,没想到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又都回来了!我最喜欢的就是政治老师,一张 卷子在她的讲解下竟然包纳各个知识点,每一题不只是就原题进行讲解,还会扩展出其他知识,而且他的讲解清晰明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每个同学一节课学下 来都能有收获。

因为分层走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大家不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所以学习兴趣都有所提高。分层教学让我想到了古人说的因材施教,相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一定会不断提高。

为老师们点个赞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5班 历智

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我所在的B层,比较偏理科。在B层学习了4个月后,我对这种教学方式感触很深。

因为偏理,历史、政治、地理老师对我们B层的教学方式就有所不同。课堂上,老师们会更加注重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政治课上,老师常常举一些新闻实 例,让我们分析,阐述观点,十分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历史课上,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她把时间和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起来,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时还会给我们讲讲小故事以及她个人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总是沉浸在老师为我们营造的氛围里,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地理老师最生动,由于地理学科的知 识点较多,而且容易混淆,老师为帮助我们记忆,常常教我们用巧妙的方式来理解记忆,“北半球用左手,大拇指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一堂课下来,动一动手指 就能把枯燥的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

我认为在分层走班教学方式中自己是个受益者,我偏理科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分层后文科类老师的针对性教学,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成绩上有很大进步。

新形式更自由

辽宁省沈阳一中16届5班 杨晏霄

我们学校的“走班制”是一种类似于大学的授课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选的课不同,所以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也会去不同的教室。以往,我从来没接触过类似的教学制度。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每节课走入不同的教室,接触不同的同学;每次上课都有新的知识、新的惊喜。即便是下午的课程也 很少觉得疲倦,每天都有新鲜感。常听人抱怨高中学习枯燥苦累,走班教学的方式倒让我没有这种感受,在高中阶段就提前接触到了大学的授课方式,这不能不说是 我的幸运。 我觉得走班教学的探索非常好,赋予了大家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望走班更灵活

上海市晋元中学高一年级 罗晓芸

我非常喜欢走班这种形式,不枯燥,学习效率更高,但希望在每学期开始后,能有一次重新选择微调的机会,因为只有上手后才能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如果我选择了物理作为加试项,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化学更擅长,我希望有机会及时调整计划。

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上海市曹杨二中 许菁

“走班制”教学让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课程难度,甚至连授课教师也可以自己选,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还有走班之后,我认识了更多同学和朋友,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主要的还是走班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让自己能够在真正喜欢的科目上下工夫,使学习少了些“压迫”,多了些快乐。 老师观点

上海晋元中学校长王丽萍:

高考改革给高中分类建设留出了自由空间,有利于学校创新课程设置,形成办学特色。一方面,学校通过课程多样化建设和分层教学,为学生成才提供多种选择,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会独立做出选择。 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

在新方案下,“走班制”将成为必然。曹杨二中的选修课“走班制”上课已实施了多年,今后实施起来并不陌生。今后高三课表中将首次出现“自由时间”的设置,这段时间不安排课,学生们可选择去打篮球、去图书馆或安排其他活动。 上海复旦中学招办主任陈维新:

我校将实行的“走班制”,涉及等级考的六门学科。根据教学内容深浅,每门学科将分成A、B、C班和竞赛班四层,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指导老师建议报 班。教师将按新划分的班级轮走教学,学生同样可以流动,感觉学有余力的可申请去高一层次的班级,跟不上的可往下一级流动,给予学生灵活选择的权利。 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刘京海: 高中教育既要提升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又必须回答基础与分流、均衡与专长等问题,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增加是上海方案的重点。实行6选3后,学生的选课组合多达20种,而合格考与等级考的学习水平和考试难度相差甚远,高中阶段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第19篇:八年级导师走班制调查报告

初二分层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教学管理调查报告

1、优势: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按照既定的方案已经实施,并能基本运行。走班制的优势是学生层次明显,便于老师备课,上课,精英层次也比较好管理,精英层次的学生有一定进步。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团队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导师分层走班制精英班学生找到了自信息和归属感。

2、痛点: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思维超前与客观条件存在着矛盾,客观条件不能适应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的需要。师资力量的差异,基础设施的差距,能借鉴的成熟经验较少,开局之年,无论是制度还是机制及流程难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尽快提升,就目前来看很难完成区抽考第一的目标。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老师请假与调课存在的矛盾更大,正常运转面临着巨大考验,也必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与行政班并存,学生流动性较大,班级管理难度很大,班级凝聚力减弱。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后第二层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反差较大,指导矛盾凸显,需要抓的学生太多,抓不过来。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第三层次的差生聚在一起,不好管理,失去信心,不学习、熬时间、纪律差更突出

初二分层导师走班制教学管理制后,物理课走班与行政班兼顾,上课、实验、学生管理、质量存在的矛盾较为突出。

第20篇: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人类昂首步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已悄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化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未来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要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为目的,最终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影响每个人智力发展的三种因素,特别是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人发展和表现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进行改革,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就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行走班制,学生能因材择学,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有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主攻方向,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再创造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走班制就是在尊重独立人格,尊重人的复杂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能紧紧地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生命个体的固有特点,体现了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做法

(一)制定走班制教学的学习目标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适应学习过程,学会获取信息,拓宽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中,我校选取了化学与体育学科进行走班实验;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任选课与研究性课程全部为走班制教学,包括《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工作原理》,《交际英语》等十余门。

其次,要有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是走班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加强在职教师校本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促进个体专业发展与个性化形成的必由之路。走班制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校本科研的主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提供实践的主阵地。

第三、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它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化建设。我校在2000年易地搬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之后在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已经达到了省内一流学校的水平,在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不同的楼体,不同楼区设计成主题内容鲜明的科技长廊。教学楼设置的是诺贝尔获奖者及其成果的简介,让学生置身于当代科学的最前沿,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智能机器人活动室,电工电路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动室中,学生走出课堂重新找回自我,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实践天地中畅游,充分发挥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做为硬件设施补充;信息化资源不容忽视,标准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听音室,多媒体互动教室,

2 直接上互联网进行教学正标志着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的革命的到来。

软件系统建设则是注重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内涵的基础上,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为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可以以此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总之,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并且提高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它的功能,使其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三)建立走班制学习的管理机制

1、改进班级的管理工作是推进走班顺利进行的前提。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选配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工作程序以及与原固定班级班主任的分工,这样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走班的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走班的班主任工作。此外全体走班教师要强化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意识,实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

2、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学检查,提高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自我和群体的不断反思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实验室管理,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发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入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自觉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主动调整课程结构,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果,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学生,在面临被学生选择的激烈竞争中找准

3 自己的位置,延续自己的教育生命。

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学生在形成合理化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发展。首先要下发课程计划包括本学期、本年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注明必修和选修,每门选修课要配置选课指南。其次配备选课指导教师,在学生自己设计出学习计划的同时,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负责解答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疑问;第三,课程选择后的确认要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反馈选课结果,填写确认书。如有变更需延时结业或改修,需向教务处备注变更。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走班制实施的有利保障。采用学生学业成绩档案袋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实,包括学生活动、实验、制作、研讨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以发展有所提高,即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三、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体会。

走班制教学打破的不仅仅是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使程度相近的学生走到了一起,更把教师推向了接受学生选择的境地,作为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需求,进而重新完成教师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教师职业。要想不被我们这个课程改革时代所淘汰,就必须全方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走班制教学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在于,桃李满天下的学生在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教师如果想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要学会实现古老而新鲜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相长,要想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知识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学会从学生那里获取营养,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