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公平公正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4 08:34:4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选贤任能 公平公正

选贤任能 公平公正

中共广顺街道党工委书记:潘世君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在于得人,千秋大业在于用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选人用人的问题,从来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百姓非常敏感的问题。

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这是党的建设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选对了人,他就会带动一批人努力奋斗,这个地区或部门的工作就会更进一步;用人出现失误,不仅会调动不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和制约当地事业的发展。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任人唯贤,打造了“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佳话;唐朝后期,忠奸不辩,用人失误致成“安史之乱”,盛世光景一去不返。当前,只有正确地把握选人用人标准,选好人,用好人,才能为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而新时期下,我们应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即“靠得住”、“有本事”,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公正的原则。

古人云:“有德无才不足以堪大任,无德有才足以售其奸”,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至关重要。德与才,“靠得住”与“有本事”,二者不可偏居其一。“靠得住”是前提,“有本事”是关键。一名领导干部“靠得住”但没“本事”,只会光说不练;“有本事”却“靠不住”,只会损害国家人民利益。所以一强调以招商引资、搞经济建设,就重才轻德,一强调党建创新、抓纪律监察就重德轻才,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强人经济’”等提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德兴业兴,德败业败。选拔“靠得住”的干部,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的标准,选拔那些既知荣辱、明廉耻、讲操守、重品行,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同时又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把自己的情趣爱好和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相联的贤人。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有“靠得住”,还必须“有本事”。选用的人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素质,具有较强的领导艺术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准确的把握政策导向,不断地把事业推向前进。

同时选人用人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近期各大媒体不断的爆出关于“80后局长”、“最年轻厅官”等新闻,引起社会纷纷议论以及广大群众强烈不满。这些热点反映了我们选拔任用干部时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上有所缺失。

公平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就好似一个比赛,首先要具备选人用人公平的“比赛规则”。二是要打造选人用人公平的“比赛场地”。不搞“近亲繁殖”,不搞“关门选才”,要看工作实绩,坚持提拔重用从基层一线来的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的任用原则,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评价干部的能力素质。三是设定选人用人公平的“起跑点”。提倡“公开竞赛”;不搞“资历崇拜”;破除身份限制,使“体制外人才”与“体制内人才”自由流动。

公正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防止“山头主义”,克服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提拔任用干部。通过扩大民主范围、加大预防惩处力度和提供公平竞争平台等措施,变“潜规则”拉票为“有规则”竞争。防止“唯政绩取人”,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严把选人用人关。防止“唯选票取人”,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既重视民意,但又不能简单地“以票定人”,科学地对待选票的结果。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严格对照《干部任用条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真正做到按标准定取舍,按德才选贤能,才能把那些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既“靠得住”又“有本事”的“老实人”,选拔到各级岗位上来,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荐第2篇: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公正公开,打造育人平台

甘州区三闸镇中心学校实行“公开式”制度 案例设计:甘州区三闸镇中心学校 活动范围:全体师生 创 意 人:兰秉泽 一.内容提要

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已是势在必行。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办事公开的制度。”因此,校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我校以校务公开的形式,将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校务管理、教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公开,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

二.创新背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教职工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呢?教职工的个性和人格呈现出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的发展态势。教职工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种唯领导是从、终生从一学校的观念和现象正在逐渐消失。教职工的愿望与学校满足程度的反差,校与校之间、学校内部学科与组室之间分配的不均,职称评聘上的弊端等等,影响了教职工个体的发展及学校的发展。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以学校的德育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依托,在继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创建公开式制度。公开式制度,形成了学校思想教育评价工作的新模式。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教职工代表监督制度。由工会组织教职工代表就学校重大事项和教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议案,进行议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按季、按月或随时公开。

(二)举行校情发布会。根据需要公开事项的性质和类别,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地进行公开,校长每学期至少应向教职工通报一次学校校务情况,执行各项决议以及落实校务公开情况,接受教职工的监督,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之间的信息畅通。

(三)建立公开栏。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如公告、宣传栏、会议纪要等形式,公布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

(四)发挥校领导工作联系点作用,直接向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五)设置一个意见箱,广泛及时地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集思广益地采纳反馈情况,并将结果公布。

(六)发挥工会、团总支、少先队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通过教代会等形式,直接地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四.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教职工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力军,通过校务公开,将学校的改革方案、发展规划交给广大教职工讨论,既可以使方案、规划、措施,更加完善、合理、科学。同时,又可以统一思想,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学校领导班子、管理人员廉洁自律,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将学校工作置于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形成群众监督制约机制,从而减从和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校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加强学校领导干部与教职工之间的双向沟通,架起互相理解、信任、支持的桥梁,从而增强教职工的信任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荐第3篇:党课论讲公正、讲公平、讲纪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党课《论讲公正、讲公平、讲纪律》

如果缺少了组织程序,只是我行我素,对个人,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迟早迷失方向;于组织,则如同一盘散沙、一堆乱麻,难以形成合力。

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这件往事:“你应该立即回去!”当年,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郊区当老师。一次冒雨走了十几里路回家,却因为没有请假,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老一辈革命家生活中的普通一幕,照见的正是“一切按程序来”的优良传统。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守纪律讲规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组织程序。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昭告全党,“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党的程序规定,不仅是我们党集中统一的保证,也是对每一个党员的政治要求。是否具有遵守组织程序的自觉,是检验党员、干部合格不合格的试金石。 现代政治学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以严格的组织程序管理党员的行为,乃是通例。英国工党规定,议员候选人、党的发言人和选区

1 党组织的活动,都必须受党中央的指导和监督,胡言乱语会受到纪律处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再晋升为干部党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遴选、推荐和考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请示汇报制度,到民主决策制度,我们党更是在强大的组织程序保证下,凝聚成一个有着强大战斗力的集体。

列宁曾如此阐述组织程序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在社会转型期,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无菌箱中,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利益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组织程序作为管理规范、行为规则,可以发现、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请示报告不是小事,不能满不在乎,这些年来一些干部出事就出在这个上面。如果缺少了组织程序,只是我行我素,对个人,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迟早迷失方向;于组织,则如同一盘散沙、一堆乱麻,难以形成合力。

然而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党员干部把持不住定力,视组织程序为无物,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在工作中无视规程,或是“迈过锅台上炕”,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或是“大事小事一言堂”,该组织民主决定的,却越权专断、专横跋扈,个人说了算;或是该集体研究时擅自表态,该征求意见时省略程序,把个人意见强加给集体,用个人决定代替组织决定。在生活中无视

2 规定,或是该报告的不报告,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离婚、结婚多少年了,子女家属长期在国外等,组织都不知道;或是一到非工作时间,便以个人私事、自由空间为借口,擅自脱岗离岗,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泥牛入海无消息。凡此种种,为个人违纪开了口子,对党的声誉影响更大。

无视组织程序,“怕麻烦”是借口,“不知道”更不成其为理由。说到底,还是个人私利和权力观念扭曲在作祟。违规在企业、协会兼职,为退休找个落脚点,不就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态,拿着权力寻租、变现,博些蝇头小利吗?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一再破坏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甚至随意批发官帽,也与班子成员信奉官场“潜规则”,甘当“家臣”甚至“家奴”有关。一位县委书记竟然大言不惭地说:“书记和县长之间,既是同僚的关系,也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如此权力生态之下,难免会架空了组织,破坏了程序,把权力当成了私器,谈何“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

推荐第4篇:先有“公开”后有“公平”“公正”

先有“公开”后有“公平”“公正”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陈再雄通过了上海市司法局的招聘面试和笔试后,却因眼睛近视超过600度被拒绝录用。司法局称做出此决定依据是未向社会公开的《公务员体检标准》。陈在雄认为这属于歧视,向司法部提出行政复议并获受理。而该市人事局和司法局相关人士却如此解释:《公务员体检标准》为内部文件,不对外公开,我们内部掌握,但肯定保证公平、公正。 连招录规则都不对外公开,还能“保证公平、公正”,真是天大的笑话。知情权都得不到保障,“保证公平、公正”根本就无从谈起。招录规则不公开,只会导致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

笔者几年之前从一所重点师范大学毕业后,曾满怀热情地回到家乡江苏某县级市参加教育局举行的教师竟聘考试。在动员大会上,教育局有关领导慷慨激昂地表示,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好这次竟聘活动。然而笔者向教育局工作人员咨询有哪些学校提供了哪些职位供参与者竞聘,以及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竞聘,却被大声呵斥“这些凭什么要告诉你”,而竟聘完了,也无从知道自己的分数和结果。失望之余,笔者只好去了外地工作。

其实,类似的“不透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如有的通信公司只提供长话和网话资费的查询,却对通话量占较大比例的市话资费查询不予支持,市民也无从知道具体资费标准。不少地方的乡镇干部在公开场合口口声声减轻农民负担,却将有关法规和文件的内容向群众隐瞒,群众对于收费项目哪些合法哪些不合法仍一头雾水。

当然“公开”常常也有可能是假公开。虚假的 “公开”甚至成为某些官员沽名钓誉的幌子。据媒体报道,2003年河北省曲阳县教育局“公开”竞聘中小学副职,在开展竟聘活动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教育局长郝成学的存款就增加了60多万元。鬼子知道曲阳县教育局搞了一次怎样的“公开”竞聘活动,恐怕其具体过程只有局长大人自个儿才清楚。

信息公开是打造现代服务政府的前提,而知情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只有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更大的尊重和保障,政府行政事务和公共信息才会更多地向群众公开,才能保障更多的公平和公正。

推荐第5篇: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生存战争中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绩效考核最大的问题和最应注意的事项就是如何使员工心服口服。如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信服,绩效考核很可能带来反作用,是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甚至是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团结,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该如何让所有人满意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华恒智信的高级咨询顾问赵磊老师提出以下观点:企业要想通过绩效考核达到员工心服口服,其实并非易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施合理的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中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员工的工作成效。只有摆在面前的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用数据说话永远是最有力的方式。对于员工的绩效评比要展示真实合理的数据,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同时还要求数据收集反馈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企业的领导层要具有一定威信,值得员工信赖,当员工出现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时员工能够信服。领导层的决策应该是具有群众公信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如果员工对领导层失去信赖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来自领导层的决策有任何信任,对于领导的批评教育业不会虚心接受,那么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信任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层应该注意维护自己公正的形象,适当的亲民以及决策时的公平公正是保证威信的必要手段。以上这两点是做到让绩效考核心服口服的基本前提。

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方法选择方面,华恒智信团队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员工的成果。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也能信服。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第二、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多频次、前置的沟通。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好管理者的身份,注意日常工作中员工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扣分的环节,在发现可能存在的这些隐患后要提前告知相关联的员工让其注意避免。这样在最后员工仍然还是出现问题,并被批评时,员工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忽视这一方面,就有可能在员工心中留下故意不告知的形象,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失去对领导层的信任。例如,在管理孩子时,如果孩子出现淘气学习成绩下降的苗头后,家长就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明如果再出现此现象,可能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在出现问题后,孩子就能够很好的承担责任,接受家长的批评。而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批评教育,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甚至还会更加叛逆。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应该时时刻刻关心员工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

第三、目标设置上,设定具有一定挑战但基本能够做到的。企业在为员工设定目标时,应该是员工能力可实现范围内的、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的能力是有限的,设置过高的绩效考核目标无法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员工的逆反心理,企业将面临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例如,员工只是具备一两酒的酒量,但是在制定目标时要求其达到一斤,这可能对员工就比较为难,在其无法完成任务时,其就会借口,对其的批评很难做到信服。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做到绩效的心服口服,不仅仅需要量化支持系统与值得信赖的领导这两个方面的前提,还需要在量化评价指标、前置的沟通与能力范围内的目标设定这三个工具方法的配合。

推荐第6篇:办公平公正高考(高考总结)

一切为了高考 一切为了学生

—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考点工作总结

吐鲁番的实验中学是吐鲁番市高考汉语考点。共设39个考场,文科考生240人,11个考场;理科考生613人,26个考场,备用考场2个。作为吐鲁番市的大型考点,精心准备,严谨组考,细致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高考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全体考生的拼搏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达到了“办公平公正高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奋斗目标。

一、组织保障有力。吐鲁番市教育局汉文考点主考夏育华,负责全面组织和协调工作,副主考由地区实验中学纪委书记刘森林、市二中副校长文胜和市教育局副局长詹美蓉担任,分管各考务组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由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解祥华同志负责。市教育局局长阿力木〃克依木同志坐镇考点协调指挥。考务人员及试卷组成员由市教育局王琪、段力军、吴国贤、王霞、王永红、张芹、杨涛担任。市公安局的六位同志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实验中学吴外福等十四位同志负责后勤组工作。并且层层签定责任书和军令状,确保地区实验中学考点各项工作扎实有序,万无一失。正是强有力的考点组织和管理工作,保证了考点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井井有条,务实高效。

二、培训细致入微。在考点筹备过程中,主考夏育华要求所有参与高考考点筹备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明确高考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回顾前期的准备和两天的高考考点工作,认为考点工作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注重细节。在准备工作中,考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研究和讨论考点各项工作的细节,防微杜渐。考点工作的核心是监考员,对于监考员的培训,除市政府大会培训外,考点又花了大半天时间认真学习《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考试实施规则》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考试实施工作

程序》等。考务负责人詹美蓉对主要的细节进行宣读讲解并重点强调,要求考务办公室装订试卷桌上贴上考场号,清点试卷和答题卷时要快,不能上考生在交完卷后在考点呆的时间太长。要求每位监考员人手一份:考场分布图、考点平面图、监考员职责、考生须知、考试实施程序、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打铃时间表、黑板板书统一格式等材料,让监考员严格按程序要求操作,注重细节的规范。细化过程的培训,使监考员懂规守矩,两天的监考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重大失误和事故,确保了考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三、服务优质高效。我们力求把每一项工作做出特色,做出质量。在高考上更不含糊,高考事关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大计,它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围绕“一切为了考生,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目标,地区实验中学考点全体工作人员在优质服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整治外部环境,确保考点的宁静和秩序。考点内部,考试期间严禁与考试无关人员走动和出入,学校教职工非常自觉,没有任何违反规定的现象。在考点周围,在交警、公安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严禁通车、鸣笛、放高音喇叭,控制噪声的音源。更不允许闲杂人员靠近考点,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考点除按自治区市招生考试办的规定制作考点平面示意图、考场分布图,制作图标指明医疗点、商店、厕所、停车处、考生停留室、领队和送考教师休息室等,以方便考生和其他与考试有关的工作人员外,学校还制作了“轻松答题诚信应考”“ 椽笔翰墨实中逐鹿抒壮志, 真才实学金榜提名竞妖娆”的温馨提示语和对联,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减轻家长及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考纪严明规范。吐鲁番市制定的2010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的目标是:务求坚决、有效地遏制住考试违纪、腐败之风的蔓延,务求考试工作零事故,违纪舞弊零记录,务求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考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个目标可以概

括为“高考要公平公正”。作为国家级考试,其权威性就在于他的公平公正上。教育局一方面狠抓考试安全,落实责任制和责任人,严格按保密规定和操作规程领取,存放,保管高考试卷,切实做好试卷交接登记等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保密柜的看管和使用。另一方面,坚持教育、防范、执法三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强对考试舞弊处罚力度,形成对违纪舞弊的高压、强压态势。切实加强高考考风考纪建设,重点打击用现代通讯工具舞弊以及有组织的舞弊等严重的违规行为。在学校宣传牌醒目处和考场外物品存放处,提示考生不得将手机带入考场,并首次采用通讯信号屏蔽系统将考场通讯信号进行屏蔽。监考教师签订诚信监考责任书,在监考中,密切关注考场每个考生的动向,及时发现和提醒考生不要违纪舞弊,营造公平公正高考环境,我们认为:只有公平公正高考,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当然,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牢不可分。在高考期间自治区派巡视员闫波同志,地区教育局派纪委书记刘军同志亲自到地区实验中学巡视,并对地区实验中学考点给予极高评价。吐鲁番地委肖委员、行署西克热木副专员、地区教育局买局长、市委副书记谢四清、市委阿米娜〃吐尔逊常委、市政府帕塔尔〃胡加买提副市长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宋宗池等亲临考点视察,高度赞扬考点工作准备充分,考虑周全,秩序井然。这些领导对地区实验中学考点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地区实验中学考点工作的激励和鞭策,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把今后的考点工作做得更好。

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考点 2010年6月8日

推荐第7篇:石化关爱员工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公平公正体现在权利、机会、规则、效率、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让所有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都能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但公平公正不代表平均主义,它是在“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兑现”基础上的相对公平,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

公平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关爱员工的基本要求,关注员工公平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管理层应把对员工公平感的关注融于日常的工作中,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员工是否感到公平,所依据的就是付出与报酬之间比较出来的相对报酬。相对报酬如果合理,就会获得公平的感受,否则就是不公平感受。当获得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当得到不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从而使员工采取行为以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紧张状态。员工对自己的报酬进行横比、纵比这是必然现象。管理者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出现员工“增收”的同时亦“增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当出现不公平现象时,要做好工作,积极引导,防止负面作用发生,并通过改革与管理科学化,消除不公平,或将不公平产生的不安心理引导到正确行事的轨道上来。

二是建立公平的处罚制度。处罚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与奖励这种正强化手段是共生的,二者缺一不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非期望行为,借以保护多数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处罚制度应合理,而处罚的目的是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行为审慎。在一个机构中,规章制度所起的作用与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一样,违反了这些规章制度就必须受到纪律处分,所以企业要确立一个公平的纪律处分程序。完善组织的沟通体系。

三是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 。 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有利于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当企业目标与个人价值目标一致时,员工会增加对工作的投入以实现自我价值,即使得不到晋升,员工也会因制度公平而减少不公平感,并进一步以此指导以后工作。去年年底,省公司已打通了三类人才的成长的通道,同志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加以引导,帮助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王箭)

推荐第8篇:“熟”材新用·公正公平

“熟”材新用·公正公平

[“熟”材展示]

宋鱼水是一位基层法官, 领导这样评价她:“十多年来,她没有一件(案子)判案不公,没有一件(案子)被投诉或举报,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同事说:“她用她沉默、温柔却无比坚强的法官的力量,用她对人民、对法律的赤诚之心,教会了我怎样去实践一个法官的理想,怎样守护心中的天平!”

作为一名法官,会经常遇到有人说情,经常遇到各种诱惑,但却一次也没有让自己心中的天平失衡。她说:“一名法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公平,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我就没必要做法官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我得罪了不少同学、朋友,但是我是法官,就是要公平。”

熟人找上门,她就劝说他们:要相信法院,相信每一个法官。有人问小宋,有没有难以推却的人情?她说:“人情和利益往往连在一起。只要不贪,就没有什么推不了的人情!”

宋鱼水想,大多数老百姓托人情,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只要公正,老百姓是会理解的。每次遇到人情与法的冲突时,我唯一能帮他们的是鼓动他们去收集最有力的证据,书写最有说服力的代理词。

[ 运用方向]

1.爱岗敬业,公正执法。作为一名法官,宋鱼水牢记使命,始终遵守公正执法的职业准则。无论案件大小,不管当事人的穷与富,她一律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宋鱼水立足岗位,积极有为,把自己的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千方百计做好解开当事人心结的工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宋鱼水经手的案子没有一件裁判不公,没有一件被投诉和举报。她从未收过当事人的一件礼品,从未办过一件人情案。

4.公正是法律的灵魂。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宋鱼水把法庭当做公正的殿堂,不因案件的大小而倚轻倚重,不因当事人的亲疏而有所偏私,诠释了“公正是法律的灵魂”这一真谛。

5.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公平正义是社会秩序、社会心态的润滑剂,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不仅是法官,也是每个人都极力维护的。

[习作片段]

公正,良心的天平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说过:“力量来自公正。”公正,是一股清泉,冲刷掉人性的自私;公正,是一束阳光,驱散尽冤屈的阴霾;公正,更是良心的天平,精准无误地测算出正邪善恶、是非黑白各自的比重。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台叫做“公正”的天平,这样,才能给世间以正气凛然,还内心以清白坦荡。公生明,偏生暗,公正照亮的,不仅是人心,更是整个国家。

公平公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古有千古清官包拯,力参任弁,七斗王逵,美名千古传。今有人民好法官宋鱼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亮节万户晓。作为一名法官,会经常遇到有人说情,经常遇到各种诱惑,但宋鱼水却一次也没有让自己心中的天平失衡。在采访中有记者问到廉洁的问题时,她回答说,“一名法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公平,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我就没必要做法官这个职业。”

公平公正,还是维持社会规则的基础……公正,使个人问心无愧;公正,使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公正,不徇私舞弊,不弄虚作假。在利益与良知的抉择时刻,请务必平衡好你那台良心的天平。

[ 亮点评说]

片段围绕“公正”展开论述,由公正对个人的重要性谈到公正对社会的价值意义,由个人上升到社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论证语言生动有力,多用短句,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

推荐第9篇: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育公平公正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育公平公正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明确了公平教育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二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也就是说以公平的方式对待每个不同的孩子;三是教育目标的公平,也就是教育效果的公平。通俗的说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育的公正公平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对我们教师公平做人、公正教学寄予的厚望,我们真地要时刻牢记。公正是人格的脊梁。最后,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端平心中的一碗水,把你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公平公正。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生永远尊敬的人。

推荐第10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XX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XX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XX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XX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 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 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 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XX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 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 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XX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XX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XX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 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XX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XX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 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XX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 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 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 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XX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 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第11篇: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

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恪守比赛规则,尽职尽责,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严守规则意识。编辑推荐您关注:

2011年“五一”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公路局关于认真做好“五一”黄金周期间安全工作的通知 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晚会讲话 在庆祝“五一”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全体职工同志们:

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我们※※※※※※※※※※公司的全体员工,满怀喜悦的心情,以精神饱满的姿态,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庆“五一”、迎“五四”运动会。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体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回顾过去,全体员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分公司所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是您们辛勤汗水的结晶,您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石油人的新形象,创造了※※分公司的新辉煌。在此,我代表分公司领导班子对您们表示感谢!向您们致以节日的慰问!

“五四”青年节是广大青年员工的节日,在这里,我代表分公司党委和共青团总支向你们表示节日的问候!同时,希望广大青年员工,以本次运动会为新起点,珍惜美好青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工作,全面成长,为分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运动会的举办,是落实QHSE体系“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对广大职工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也是对全体员工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我们深知运动场上每一项奖励,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的结晶,但我们更懂得它是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使这次运动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全体与会人员提出以下希望:

希望全体运动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赛出竞技水平、赛出道德风尚、赛出个性风采、赛出团结友谊。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安全参赛、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赛前作好准备活动,赛中遵守各项规则,服从裁判。参与就是成功、坚持就是胜利。好的名次值得骄傲,而顽强的毅力更是每个运动员的优良品格的展示,不论比赛成绩如何,我们将为每一位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恪守比赛规则,尽职尽责,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严守规则意识。做到公正裁判、热情服务,为各项竞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

希望没有参加比赛项目的同志,要服从组委会管理,文明参观、主动服务,为运动员摇旗呐喊,加油助威,为争创精神文明代表队、争创优秀文明科室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希望您们以本次运动会为契机,不断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奋发向上,弘扬体育道德,夺取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让我们对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精心筹备本届运动会的工作人员、向全体运动员、裁判员,表示深切的敬意。向即将在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最后,预祝全体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预祝本届运动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读书人网(http://www.daodoc.com/

原文链接:

第12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与公正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与公正

如何维护公平与公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公平与公正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不同的国家、民族

和社会制度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在当代西方,关于公平问题的看法也有多种观点,有的是关注结果是否平等,有的是关注权利是否平等,有的是关注机会是否平等,还有的是关注程序是否平等。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观虽有差别,也有共性,那就是,它要求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包括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合理的分配、均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司法,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基本接近,人们行使的权利与收获和他们履行的义务与贡献基本一致,每个人都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按照马克思主义公平公正观的要求,公平公正具有以下特征:

公平与公正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历史内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体的价值标准和判断,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因此,必须把公平与公正放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它的内涵和要求,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抽象地谈论公平与公正问题。在我国,研究并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平公正观,必须从我国初级阶段国情、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多元化的社会分配结构出发,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目标要求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艰巨过程,是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统一。相对性是指公平与公正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与公正。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公平公正的标准就不同;同一国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公平与公正的标准也不同;即使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制度、区域发展水平等不同,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公平与公正也是相对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真正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在人类尚未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在它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公平与公正都是相对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要确立的公平公正观念,仍是一个相对的公平公正观,而公平公正要求的实现,也要允许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这个差异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人民群众可以接受和容忍的范围内。可控性是指公平与公正是可以在统治者的统治过程中确立、调节和变革的。公平与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确立和倡导的价值目标,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尽管它归根结底决定于经济基础,执政者仍然可以利用其对基础的反作用进行适时的调节和变革。例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为了加快发展,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变落后面貌,然后解决社会的全面发展问题,许多国家曾制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执政者就必须也可以把公平与效率兼顾作为执政策略。这一点已被西方各国的实践所证实实。从公平与公正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尺度看,执政者也存在调节、变革的空间。例如,在社会实现公平与公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从部分公平公正逐渐过度到整体的公平公正。在体制上,可以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相应的公平公正,然后才通过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各方面的公平。公平与公正的上述可控制,说明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动态发展过程,还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一个时点上,执政者都可以从实际出发,确立或调节甚至变革某种公平公正价值观及其体系。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和发展要求出发,通过确立并塑造好一种正确的公平公正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使然,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政党的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在控制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遵循的、反映政党政治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任何政党的执政活动都必须遵循执政规律,按规律办事。一个执政党,在自身的执政过程中必须通过尽可能实现民意,夯实自身执政的合法性,从而巩固执政地位是其执政共同的规律使然。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人类社会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亦是执政党执政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世界政党执政的实践表明,社会一旦失去公平与公正,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

之间产生诸种矛盾,甚至冲突,最终危及执政党的执政权力和执政地位。反观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人民安居乐业和充满创造力的社会,人民群众就会对执政党执政充满希望,并自觉自愿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形成“公平与公正――社会繁荣发展――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通过执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的良性循环

。总之,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关系到执政党的民心所向和执政基础的夯实与巩固,是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关注和追求的执政目标和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长期执政的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不仅是我们党遵循执政的普遍规律的要求,也是我们党自身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私利,它受人民群众的委托并代表人民群众来执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的性质和地位充分说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中国共产党理应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也是党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至今,一直把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实践,并把公平与公正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之一。今天,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利的又一个重要决策和具体体现。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责任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提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能力,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日益凸现,其主要表现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利益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出现分化,不同利益群体开始形成,由于社会上存在的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等不公平已导致一些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甚至抵触心理,导致少数群众对党的执政产生不信任甚至不合作的态度,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固然有许多原因,解决这些矛盾也有许多途径,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则是一把十分关键的钥匙。我们必须从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出发,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健全机制,不断化解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只有真正维护和实现好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才能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当前,我国社会出现公平公正方面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导致的社会转型,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必须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的转型,在此基础上探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

尽管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发展仍是当代中国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的根本途径离不开发展经济,提高效率,为公平公正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撑。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家才有更大的能力和实力通过政府职能来解决贫困问题,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为此,必须强调指出,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决不能只强调公平公正而否定社会效率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尽管是暂时的,但仍是不可避免的,必须从我国当前特殊的国情出发,正确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均衡点,在社会可以承受的公平范围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表现在省、自治区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不公的又一突出表现。协调区域发展,我们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统筹”功能,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

体制和制度不完善是影响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我国目前的政治架构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等诸多方面已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之处,尤其是必须把目前存在的权力过份集中这一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建立起以权力制衡为中心的政治框架,以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需要。二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切实解决好当前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提高政府的公共政府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三要进一步做好政府在公共教育、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工作,加大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低收入、无收入和失去社会劳动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保障。

好的体制机制还要有好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核心,也是社会法治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用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要树立法律制度权威意识,既要做到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又要做到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实现制度管事、制度管人。二是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制度本身公平公正。比如,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行政部门和地方法规,在制定之初就存在不公现象,体现了维护本部门和地方的利益,这种规则本身的不公是社会不公的最大碍障,必须切实解决;还有必须努力改变一些不公正乃至歧视性的制度,诸如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分配的户籍制度、农民还难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等等。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仅有体制和制度做保障还不够,还必须努力营造社会公平公正的环境。营造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环境,执政党不但要注重营造全社会实现和追求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还要营造全社会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当前,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公正观,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关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社会上存在的不公现象,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既不仇富,也不嫌贫,更不能丧失追求公平公正的信心,形成逐步成熟的社会心理,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环境和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与公正》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与公正。

第13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循着~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蓝皮书》预测,~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城乡和谐路漫漫“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在~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区域差别:“楚河汉界”?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

第14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标题: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2004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2004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

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2004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2004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2004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第15篇:严把五关确保竞争上岗公正公平

严把五关确保竞争上岗公正公平

近日,**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前移监督关口,严把“五关”,确保*个中层正职空缺职位竞争公正公平,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严把组织管理关。成立院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纪检组长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制定《**检察院竞争上岗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纪检人员参加的竞争上岗工作小组,将监督工作融入公开竞争的各个环节。

二是严把纪律要求关。在中层正职竞争上岗动员会上,院领导就竞争上岗工作纪律提出具体要求,凡违反竞岗工作纪律的,一经发现并查实,立即取消竞争资格,并按照有关党纪检纪严肃处理。

三是严把公开透明关。对竞争上岗工作的程序、范围、时间、结果等全部实行公开,分别在检察局域网、二楼入口处进行公布,增强透明度。

四是严把环节监督关。从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竞职答辩、分数计算、组织考察等各个环节纪检监察部门均派人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公平。

五是严把任职公示关。对竞岗成绩和拟录用人员名单进行公示,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开设举报电话、信息公开等形式,主动听取干警反映的意见,确保竞争上岗结果的公平公正,避免竞争上岗干部“带病提拔”。 由于以上措施得当,在整个竞争上岗工作中未出现任何违反程序和纪律的行为。

第16篇: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原平一小

刘应珍

13233503868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主渠道。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主要有:课堂教学中人格尊严不平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课堂教学管理不公正;学生学业评价有失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倾向。其解决对策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的教学公正是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不仅要教风严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要学会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一、关于“公正”

我理解“公正”的意思是按规矩、按标准做事,而不是仅凭主观意志做事。

教师对平时作业没有评定标准、不认真编制试题、阅卷时不能严格执行评分标准,评阅教师给分与评语不对应,也是不公正;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是更大的不公正。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公正性原则:

1、管理规定需要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

2、规定的执行者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实践经验

3、不以个人价值取向作为判断和评价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公平”

在教学上,我理解“公平”的意思是对人对事用同一标准去评价和对待,不因人而异。

目前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最多加上平时出勤情况。至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个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做得还很不够。因为我们往往做的是综合性的评价——例如通过考试及格率、平均分、进行最少是一个班级的试卷分析,而不是一个个学生的分析。正是由于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会出现对学生评价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此外,试题质量、特别是试题在学习能力层次水平的考核方面的目标把握得不准确,也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其中包括公平性。

三、关于“公开”

骨干教师、党员教师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尽情地在三尺讲台前施展才华: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炼的语言组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给全校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学。

第17篇:公平与公正的概念辨析

公平与公正的概念辨析

在常识意义上,公平与公正经常被视为同义词使用。但是,笔者这样的用法在严格的学术范围内乃是极不严谨的,特别是在阐述实践规范的时候。本文立足从这两个词的词源、应用方式、应用范畴以及概念范畴四个层面进行详尽地分析,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两个词在哲学层面上的差别是巨大的甚至是本质性的,因此在严肃的文本应用中有必要做出严格的区分。

一、词源学意义上的差别

1、英文词义辨析

笔者认为,哲学层次上的概念辨析,并不是中国哲学所擅长的领域,很多专用词汇只是到了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之后才得到了较为明确的区分和限定。因此,在辨析‚公平‛和‚公正‛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严格含义与用法时,有必要首先确定其相对应的英文词汇所产生的语义影响。在英文中,与公平一词意义相近的词汇主要有Fairne、Equity、Impartial以及Just等等;而与公正词义相近的则主要是Justice一词。从两个词汇的日常用法即可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素,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偏向。

首先,Justice一词的结构中即包含Just,也就是说,Just一词作为公平的含义本身即包含在Justice当中;换句话说,在Justice一般的日常表达中,是可以用Just代替的。Just的基本含义是‚正确的、恰当的、合法的、公正的‛,因此Justice在强调事物的‚公正‛关系时的切入点是一种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概念,即事物在本质属性上的切合,而不是数量关系上的对等或折中。两个词共有的词根jus,其基本含义是‚规范的、合法的‛;这表明,公正与公平作为评价手段已经内在包含有理性上合法的含义。 其次,从Fairne、Equity以及Impartial的词义分析中,也能明显得出其与Justice在词源学上的差别。其中Fairne的词根Fair的基本含义是‚集市、庙会、商品交易会‛,很明显,这一词汇中的公平是从商品交易中衍生出来的,强调的是商品的交换关系中的对等公平。Equity的词根equ的基本含义是‚相等,平均‛,因此,这一词汇所强调的乃是数量双方之间的对等关系。Impartial则由基本词根part演变而来,其基本含义是‚部分‛,除了表示‚公平的‛之外,还有‚全面的‛这一层意思,因此其强调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

综上,英文中对‚公平‛的表达虽然多样,但基本都体现出这样一种特点:强调利益的分配关系与交换关系以及主体双方在数量上的对等与均衡。Justice所应用的对象则不局限于利益分配关系,其对关系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建立在对数量的认识基础上的,而是对事物根本性质的判断。

2、汉语词义辨析

英文层面的词源学分析固然必要,却并不能代表其在汉语系统中的应用关系。公平与公正的含义辨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汉语范围内的,因此对这两个词在汉语使用习惯中的考察也就显得必不可少。

‚公‛字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是‚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公‛字的解释是会意字,‚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爲公’。‛‚平‛字由‚于‛和‚八‛组成,‚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八‛是分的意思,气越过而能分散,语气自然平和舒顺。《说文解字》中对‚平‛字的解释是:‚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爰禮說。‛‚正‛字古文为,指事。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说文解字》中对‚正‛字的解释是:‚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

从对上述三个字在古文中含义与用法的考察来看,公平与公正同时包含的‚公‛字本身的核心含义是利益的归属关系问题,‚平‛字体现的是通过对阻碍的克服而达到感性层面的平和舒顺,而‚正‛字所强调的则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实施行动。

那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公平与公正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公平‛的解释是‚公正而不偏袒‛,而对‚公正‛的解释是‚公平正直‛。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公平‛本身要求以公正为原则,‚不偏袒‛表示在权利及利益分配中能够做出恰当地衡量。而‚公正‛不仅有‚公平‛的具体要求,更多的则是体现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表现为‚德性‛。

二、应用方式的差别

从以上对词义的基本分析来看,公平与公正都可以看做是一种道德评价行为。那么这两种评价行为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哪些具体差别呢?笔者认为首先即体现在两者进行评价的具体方式上有所差别。

从词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一个行为做出是否公平的评价,往往是从行为的直观层面运用知性的标准执行的。而运用公正评价时则不仅仅限于知性标准,而且往往带有概念的批判与反思的倾向。公平的尺度通常可以在数学层面上进行直接的比较,例如机会的公平可以转换为概率问题,分配结果的公平可以转换成数量比例的问题,程序与原则的公平也可以通过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而转换成函数关系问题。而公正的尺度则常常上升到理性思辨的高度,如个人自由意志的经验与先验思考,以及对正义概念的批判性解释。 公平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问题。从利益分配的过程来看,公平可以分为机会与起点的公平、程序与原则的公平以及结果的公平。以现阶段为社会所热烈讨论的高考为例,机会的公平体现为是否每一名符合要求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一考试竞争中来,起点的公平体现为考生的基础能力与条件的平等,程序与原则的公平体现为成绩评定与录取所采取的具体操作,结果的公平体现为考生的录取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一细节进行公平与否进行评价的标准是直观和清晰的,无需理性层面的批判与反思。在这个层面上,公平与公正的评价通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如果涉及到具体操作背后所涉及的理念批判,公平的评价标准就不再具有评价效力。

与公平的具体操作性不同,公正常常直接关联到理念上的终极问题,例如人的社会关系及理想以及社会发展的目的论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公正与正义通常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前面所举高考的例子中,考试行为本身公平与否,乃是实践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而高考本身是否能够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合理结构与正义,就不是公平所能评价的问题,而是公正所应面对的问题。

以上分析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公平的评价方式通常是在直观的层面上通过知性的标准得出结论;而公正的评价方式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涉及到理念层面上对人与社会的根本问题的批判与反思。

三、应用范畴的差别

由于应用方式的差别,进而导致应用范畴的差别,乃是逻辑上能够直接成立的推导。其前提在于,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手段,所对应的对象在根本属性上必然有所差别,而这些属性也必然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事物上。有学者提出,公平属于日常概念,而公正属于政治概念。这样的划分与本文前面的分析似乎存在很大程度的契合,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界线仍然是不够严谨的,政治竞争(如政党竞选)与利益分割(如资本与劳动对利润的分割)在直观层面并非公平所完全不能应用。但这一划分合理之处则在于,但凡涉及到人的价值反思与社会结构的批判时,公平与否的评价就显得不合时宜,而公正则更适合在这一环境下出场。

笔者认为公平与公正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公平立足于对实存事物的当下评价,而公正则始终应然地指向理念世界的终极要求。前文已经提到,公平的评价手段与工具往往是直观层面的知性手段,大部分都可以归纳为一种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而公正的评价尺度则往往诉诸于概念的批判与反思,其原始的动力即在于它始终要求评价标准指向理念层面上的终极要求。这种要求可以集中体现为‚正义‛,而正义与公正在英文中往往公用一个词——Justice。

例如,在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议论中,要求高校按照各省考生比例确定录取比例的呼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在于从直观层面上看,这一比例是符合公平要求的,即在各省市之间公平分配上大学的机会。但是这样做是否就能完全体现公正的要求呢?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就能解答的。这一数量比例关系的合理性存在这样的前提,即各省市的基础教育情况与其他因素皆可等同视之,唯一的差别仅仅在于考生数量的不同。如此一来,高考则彻底失去其对于各省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调节作用,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少数民族分布等因素也都被一并忽略。在这一例证中即可表明,公平的要求往往是直观而简化的,而公正的要求则因为理念的终极要求而更具批判性。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看,公平的评价标准在数量关系层面上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而公正的标准则随着哲学理念的进步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原本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产品分配,当进入到下一个更加进步的社会形态时则往往成为变革的首要对象。例如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中,资本与劳动貌似对利润‚公平‛分配,但这种‚公平‛乃是被异化劳动所掩盖的结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事实却是,‚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须的那一部分,只得到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在这一批判中,公平与公正的差异一目了然:公平仅仅要求在实存秩序中确立分配规则,而公正则依据正义的理念要求对现存秩序提出批判,并指向一个应然的规则。

笔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公平与公正应用对象的差别在于,公平评判的是一个实然世界,而公正则要求指向一个应然世界。

四、概念范畴的差别

由两个概念应用方式与应用范畴的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其在概念范畴方面的差异。这一推导在逻辑上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但在自然语言尤其是汉语习惯中却存在一定的难度,语言使用的习惯性以及汉语本身缺少概念范畴体系构成了这里的主要困难。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严格划分公平与公正的概念范畴并不是汉语习惯用法的清晰界定,而是需要借助于西方哲学中的范畴体系对其加以划分。但这种规定之所以有必要且能够成立,则在于严肃的价值学说所要求的严谨性。

这样的划分所要求助的首先将是康德的图型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感性、知性与理性分属不同的认识范围,认识能力与对象也严格区分。感性的先天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乃是主体获取外在表象的基础条件;知性以十二对先天范畴构成框架,对表象进行认识与判断;理性力图超越自身的认识能力局限而对物自体有所认识,从而走入二律背反的怪圈。

前文对公平的判断工具、方法以及对象的阐述已经能够表明,在进行公平与否的判断时,所借助的乃是知性的‚先天‛范畴,并集中体现为数学比例关系。而公平能够被划入一个知性概念的另一个理由是,这一判断以实存事物的基本属性作为认识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得出结论。这一认识过程所体现的正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原理分析论‛中所阐释的。

与公平不同,公正这一判断的工具显然是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所难以胜任的,其对实然事物的反思与批判已经展现出超出知性认识范畴的野心,而其对于正义这一理念的追求也就直接将其引入了‚先验理性‛的范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像这样对于物自体的认识企图必然导致二律背反,但却在后来的实践理性中找到了合法的家。在道德实践与三个道德公设的前提下通过先天理性的推演而得到的绝对命令给予了像‚公正‛、‚正义‛这样的概念以生存的权利。由此笔者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康德的概念范畴中,公平属于知性概念,而公正则可以被归入实践理性的管辖范围内。

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在康德概念体系中,公平应被归为公正的操作工具,而公正则给予公平以理念层次的指引。在这一层面上使用的公正,与罗尔斯所通常使用的‚正义‛词义相近,即‚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在这种认识前提下,罗尔斯提出了设定‚原初状态‛下‚无知之幕‛的理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先天的出身、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的心理倾向。‛这种假定的理论目标在于恢复‚作为公平的正义‛,而其具体的操作工具即是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公平。

如果回到马克思的视角来看,这种设定作为一种先天方面的理论努力,却难以构成现实变革的动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的批判不是为分配的公平寻找一个先天概念范围内的可行方案,而是深刻揭示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分配所包含的劳动异化本质,并从对异化的批判中寻找变革现实力量——无产阶级。如此来看,公平的尺度常常作为操作工具,公正也确被当作异化发生前的‚原初状态‛;但两者之间的转换并不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演绎,而是历史变革的真实过程。

厦门大学

张宽前

第18篇: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公平教学心得体会

十九年来教学实践表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存在一部分成绩或行为发生偏差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消除他们对老师的猜疑、逆反、敌对的心理,是我们教师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用爱心导航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丐用极其生动的语言诠释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爱”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试想一下,对待学困生,如果采取简单武断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开启他心灵之门的,又何谈教育二字呢?

二、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

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初为人师时,我们或许还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单调,孩子的差异等把我们的耐心渐渐地都磨掉了。试想,曾几何时我们蹲下身来,聆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声呢?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对他们有一颗包容之心和一份关爱的胸怀,他们是愿意敝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的。

三、关注每个孩子,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个性形成上,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性格、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个性存在差异。美国教育家指出:儿童在六岁之后,性格特征已基本定型,大致可分为三种:听觉型儿童、视觉型儿童和体觉型儿童,听觉型儿童主要靠听觉获取知识,视觉型儿童比较安静,喜欢看书,而体觉型儿童却是最优秀的。其次,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也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孩子基础较好,有的则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如像体觉型儿童,基础又比较差,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知识水平,采取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同时,根据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寓教于乐,多采用快乐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胸怀一颗爱心,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开启他们的心智之门。

袁江瑞 北洛初中 2016.11.18

第19篇: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可见教师身上责任重大。每个学生的命运都与教师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更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教师如何做才显公平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要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要了解和信任他们,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他们经常接触的人和事;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公平。

其次,要爱护每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个好老师应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心里充满对每个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去感化他们。

第三,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每个学生。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我们教师决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不能以成绩的好坏去评价他们。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认识上的偏见。当前,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差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差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差生,就不愿接受。对于我自己在这件事中,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优生和差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私语的;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第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教师不应以此自居,应切记教学相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堪为表率,都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不是一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和接受他们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

总之,要客观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需要我们教师改掉以成绩取人,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不以自己的好恶、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

第20篇: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是说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爱学生就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我们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时刻观察、注意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体现在教师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平时我们能多留心,时时能提醒自己,学生才能感受到公平的待遇。

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上语文课,我在黑板写完字一回头,就看见成绩较差的汤嵋钰把一本本子扔向江泽锐,我就马上发火说:“汤嵋钰,你上课怎么可以随便扔本子给同学,你这是扰乱课堂纪律,罚站上课,其他同学要注意了。”我根本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就接着继续讲课。这时,汤嵋钰流眼泪了,旁边的叶文杰告诉我是后面的语文科代表伍骊冰传本子给汤嵋钰,然后叫她扔的。我愕然了,一时不知怎么办,只是小声对伍骊冰说:“你下回要注意。”然后叫汤嵋钰坐下。当我面向黑板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窃窃私语:“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比较温柔,对成绩差的同学就大声训诉,老师就是偏心。”我呆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当我直视汤嵋钰时,只见她在回避我,下课了,我叫她去了办公室,第一次让她坐在椅子上,面对面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歉意,好在她也接受了我的道歉。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评价总是消极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意接受。我自己在这件事中, 也因带了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从那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孩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我去尊重的地方。

小学公平公正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小学公平公正教学模式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