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技术支持下学科教学与实践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9 08:34:5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技术支持下的英语学科课堂导入新模式

个人研修计划

技术支持下的英语学科课堂导入新模式

辽源市和宁街小学 孙静

一堂课象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 。也象一篇文章,要有妙不可言的开头。精美的新课导入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引入,因教师风格各异,教材内涵不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入设计也必定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景象,但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注重导入呈现的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的英语课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成功的课堂导入重在吸引,使“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小学英语教学缺少必要的真实语言环境,小学生爱玩好动,心很难集中到课堂上。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情况,讲究精彩的导入艺术,在导入这第一环节牢牢吸引学生眼球,赢得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导入

导入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入,它能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激情,“导入”它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一步。“导入”它能激情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导入”它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导入”它能活化引思,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导入”它能热身激趣,构建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如果在设计活动时体现出了“精”和“准”,也就能找准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使学生少走弯路,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更能在“导入”时增加导入的生动性、趣味性、针对性、高效性、多信息性等优势。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 导入模式: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多媒体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其中一种模式之一,有其特有的先进行和科学性。正所谓“导”无定法,在导入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过渡连贯,附合学生实际,其导入方法我认为就是可行的,合理的,正确的。由于多媒体课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观的进行教学,总结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时,有如下几种导入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针对本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有目的的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环境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犹如身临其境,这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本节英语课堂上来。这样的情境导入对教授新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所选用的素材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教授新起点英语教科书五年级上册Unit4 Topic1 Section A 时就创设了一个服装店购物的情境,让视频作为背景,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尤如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切身感受,使他们产生一种如何用英语进行购物的渴求,这就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本节关于购物的新课上来。 再如五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 播放四季的声音,同时展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气候,不用的天气,引出:How’s the weather? 这样从听觉,视觉感知新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设计一个好的游戏情境,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且多数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准备学习新知识而产生地紧张情绪。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诙谐幽默地游戏氛围中主动接受新知。在一次Warm-up环节,我把一首chant设计成全体师生互动的游戏,我们一边有节奏地拍着手,一边说: All: Who stole the cookies from the cookie jar? Billy stole the cookies from the cookie jar. Billy: Who? Me? All: Yes, you. Billy: Not me. All: Then who? Billy: Mi Fu stole the cookies from the cookie jar. Mi Fu: Who? Me? All: Yes, you. Mi Fu: „

反应慢的就会抓出来审问,要回答大家各种其形怪异的问题。学生兴趣极高,都抢着要发言。此chant游戏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将新授内容放入里面,学生在欢乐中轻松掌握新知。

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领悟,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主题中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贴近生活,源于现实

英语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英语,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英语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英语。如:我在讲有关购物、就餐等这些贴近大家生活的对话时,除了拍摄与课文有关的对话录像,还可以自编学生去超市购物,饭馆就餐的对话小品。在具体教课前,先播放这段会话小品表演,学生们看到由自己熟悉的同学饰演的反映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小品,极为兴奋。重播时,可将有关画面定格,让学生一一说出与画面有关的句子,等第三次重播时只放画面,不放声音,由学生们一一说出录像中的句子。最后请同学们模仿表演。用这种电教手段,可以把枯燥的文字加工成为动态的视听小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对课文的机械记忆、半机械记忆过渡到知识的活用。 另外,我在教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时,发现中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能力还比较低,在注重英语表达习惯的同时,往往还得求助于母语。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显示生活中的几幅图画或照片,先让学生将从图画中获取的信息编成内容完整、意思连贯且容易用英语表达的小故事,互相表达、交流,明确具体内容和要点、具体事项和时间顺序,选择可供使用的句型和用语,按照文体和篇章要求组织完整的语篇,提高看图会意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感到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是一样的,都是写生活。

再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Unit 5 I’m taller教学时,我首先利用班里的教学资源,用现场的同学进行比较,Li Jing is taller than Wang Fang.Zhao Yue is shorter than Li Tao.Lan Tian is the shortest in our cla.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出示“家有儿女”中全家福的图片,刹那间,每个学生的眼前顿时一亮,他们纷纷说出了图片上人物的名字,“This is Xiao yu.” “This is Xiaxue.” “This is Liumei.” “This is Xia Donghai.” “This is Liuxing.”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人的图片,学生自己就能够说出“Liu Xing is thinner than Xiaoyu.” “Xiaoyu is younger than Xiaoxue.” 再出示三个人的图片“Xia Donghai is the tallest.” “Xia Dong hai is the heaviest.” “Xia Donghai is the fattest.”

“Liu Mei is the„„”学生们下课的铃声都没有听到,还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刘星和小雨。学生们在这样的轻喜剧陪伴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型,并且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体会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设置悬念,引发探究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开始一节课时故意设置疑点,制造悬念,从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有了渴求就要刨根问底地寻求答案,思路就紧跟着老师走,进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探究行为先产生,然后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旧内容的复习和过渡的自然,又要对新知识做出概括性总结,以问题形式进行表述。而且问题在提出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富有启发性和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母亲节小朋友做事情Module 5 Unit 1 What’s happening now?时就选用了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如下的悬念导入法:

T:listen to the tape ,what is Amy /Sam/ Daming /Lingling /Tom doing? Why are they doing these things? Can you gue ? Ss:…

(给1——2分钟时间学生去猜是什么日子) T:OK,after listening to the tape ,you can know the news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gether.这样的电教媒体创设悬念的导入使学生的思路紧跟着教师走,并有一种“欲知祥情,请听课文录音”的迫切心情。

巧设悬念,在学生思想中激起波澜,使他们产生要求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可直入主题,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导入的基本流程为:设疑→猜疑→答疑(师生)→掌握。如在教授动物的单词的时候,我就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动物园看动物,如,“I am very big, I have big ears and big body.I have a long nose and short tail.What am I ?” “I have short legs and a long neck.I am white, I can swim very well.What am I ?” 通过以上的谜语既让学生复习了“I have„„”的句型,也引出了所要教的新内容。这种悬念诱导的方法,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走进课堂,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成为探求问题答案的主动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使每个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而不能只针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这样无疑会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将自己排除在课堂之外。

比如上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3,“ Let’s learn”部分是颜色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导入:There is a beautiful bridge in the sky.小学生脑子中会有“?”教师乘机可拿出彩虹图片“Do you know what color is it?”然后导入教学内容。

设置一些悬念,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小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四. 温故知新,体现发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我们小学英语每周安排的课时还不是很多,因此,在每节课中,课前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我们很多小学英语老师而言,复习已被当做一种新课导入的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能在备课时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再巧妙地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传授新知识的最佳契机。在我们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2中,我利用多媒体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巩固介词in on under的用法。引导学生学习句型“behind ,next to ,near等单词”在这样的复习导入中,知识衔接非常自然,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what’s this? It’s a…”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电影《狮子王》的视频.依次用it’s a …句型进行复习。然后自问自答引出what’s this? It’s a …句型。在学生基本掌握what’s this? it’s a…句型这一结构后在引出单词giraffe, ant和lion等单词.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独立选择要学的动物,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试读,简单的单词就让学生当老师,进行单词的教学。

温故而知新”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点的展示,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延伸出本节课的知识。如在教授小学新标准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My favorite season is spring》一课,本课主要是阅读课,是一个对四季进行描述的语篇。从单词、句子结构的以及话题功能来看,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多。纵观整个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三册的教材中,已经从气候和服装的角度对四季进行过描述。另外在语言学习的进程中,学生们已经循序渐进地掌握了不少关于天气、服装的单词以及四季中不同活动的词组,这就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播放了辽源一年四季的景色及学生们能看到的或能做的活动。使学生复习了有关天气及活动的词组。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这种导入法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结和学生学习情绪的酝酿,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至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其次,背景画面不宜太炫,否则就喧宾夺主,不能突出需要展示的中心和主题。 再次,各元素的动作声音不宜过大,突然。影响教学氛围。动作声音主要是起强调作用,引起学生注意。这要求老师在备课制件课件时根据教学需要设置。

第四,影音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要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尽量剪裁掉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影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进度。

第五,幻灯片的图像,字迹应清楚,大小适中。不能模糊、对比度过低或分辨率过小,增加学生直观的难度。

第六,各元素的出现或隐藏动作不可太花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第七,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要秉承课堂教学承上启下的导入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合理安排,切忌死搬硬套。

结束语: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导入”艺术的提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进,它没有固定的框框,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用批判和审视的目光,多角度地去观察、去分析、去反省我们的“导入”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形式不拘一格,变化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导入教学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赋能者,那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三、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时的注意点

信息技术教师们都深知课堂导入对整节课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导入中丝毫不敢马虎。可有时,费尽心思设计的课堂导入却收效甚微。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设计巧妙合理的课堂导入。根据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导入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二)课堂导入应生动新颖,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教师在导入时要着重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避免唱独角戏而忽略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力求富有趣味性,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课堂导入应简要概括,对学生富有启发性。

教师在导入时要掌握好时间,一般以3至4分钟为宜。导入力求简短明了,对学生有所启发。

(四)课堂导入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教师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优化导入技巧,就是给课堂增添活力。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懂得利用投影机、录音、电脑等多种电教媒体有机地组合,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特点,别出心裁地创设形象、生动的导入方使之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促使本节英语课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网络搜索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对于历史文化背景题材的课文,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笔者执教多年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提及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不是很了解,对英语课文的理解难度就比较大,不了解背景知识读不懂课文使得他们对本节英语课失去了兴趣。笔者发现,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笔者适当利用了网络越来越普及的有利条件去搜索课文的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执教仁爱版英语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Unit5 Topic2 SectionB和 SectionC时就从网上搜索了有关郑和以及孙中山的历史背景知识来导入新课。以历史背景知识作为导入适用于历史故事和有文化背景题材的课文教学,执教者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作为素材来导入新课。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学会通过网络的渠道获取相应背景知识。

这种方法多用于故事题材的课文教学。教师可事先通过多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来展示。教师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如在讲初三英语Unit 7 Leon 26时,先出示四位名人的图片,让学生将人名Bill Gates, Albert Einstein, Charlie Chaplin, Thomas Edison 和图片配对,然后依次介绍各个名人的一些背景知识,重点介绍Thomas Edison的一些故事及其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推荐第2篇: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摘 要 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使用恰当的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使词汇学习变得生动和高效。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95-02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学习。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词汇教学是以词汇为教学内容,以词语的理解和应用为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小学阶段有时一节课都是进行词汇学习,有时会将词汇学习与其他知识与技能相整合,但是只要将教学目标定为词汇学习,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应该是以词汇目标的达成为目标。

词汇学习固然重要,但却常常被忽略。有些教师认为,学习词汇是简单的事情,不需要耗费时间去设计教学,他们往往只是带着学生机械地去读、去背。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疲惫、乏味的心理,时间久了会由于惧怕记忆单词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的词汇学习中借助于教育技术媒体,以具体直观形象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和学习内容有用的关联,从而达到高效学习词汇、记忆牢固的效果。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的应用将引起英语学习资源载体多样化,信息显示方式多媒体化,学习内容非线性化,有助于促进学习的保持,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尤其在小学生认为比较有难度的词汇学习方面,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让英语学习充满趣味,调动起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词汇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实例

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多利用挂图、幻灯片、简笔画等作为教学资源来使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活跃词汇教学,达到更好学习词汇的效果。

2.1 词汇呈现中使用教育技术

词汇呈现是指通过某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词汇的基本信息、词汇的用法及学习策略等。词汇呈现是学生理解词汇意义,了解词汇的构成、用法和学习策略的过程,呈现是词汇学习的开始阶段。呈现是否清楚到位将直接影响词汇的训练和应用。良好清晰的词汇呈现有助于激起对词汇的感觉和记忆。词汇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段,词汇呈现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词汇,比如动画呈现天气词汇,可以借助动画展示不同的天气变化,使天气词汇变得形象具体。也可以用视频呈现词汇,比如用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的视频片段来呈现一些较难直接用图片表达的词汇。通过视频可以更好地呈现词汇的意义、发音和在语境中的用法,为词汇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词汇训练中使用教育技术

词汇的训练一般是在呈现之后,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意义、发音、拼写以及用法。词汇训练表现为反复使用某个单词,词汇训练最好在设置语境的情况下,以便学生更好地应用词汇。训练在词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学习不能很好地运用词汇和训练不充分有关系。训练方式有多种,可以进行问答练习,可以表演猜测和游戏,从多方面练习词汇。

例如,在一个词汇训练的环节中,教师用PPT呈现喜羊羊等卡通形象,让学生猜它们怎样上学的:

He goes to school by( ).

She goes to school by( ).

在此游戏练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动画技术,把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的卡通形象移入课堂,增强了教学效果,符合儿童的特点,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词汇应用中使用教育技术

应用环节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课堂只有词汇的呈现和训练,而没有词汇的应用,学生获得的只是词汇知识,而不是词汇运用能力。词汇应用要求必须设置语境,任务必须明确,设计必须合理。词汇应用过程中可以用视频、动画等手段设置语境,组织学生角色扮演、配音,在这些应用活动中更好地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教师播放Amy和Sam上学的画面,接着播放Smart夫妇上班的画面,呈现bike、train、car、bus、plane,让学生利用这些画面谈话,主要运用“How do they go to school”“How do they go to work”,在情景中反复使用交通工具词汇。

2.5 板书词汇使用教育技术

传统的板书使用粉笔书写,简笔画作图,浪费时间并且黑板利用率不高。而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演示文稿来代替板书,但其不是黑板的简单替代品。演示文稿可以图文并茂,可以链接各种媒体,如动画、音频、视频、网络等,使词汇教学更直观、生动、高效。而且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来进行板书,书写更加规范清晰,有利于学生模仿,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3 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策略

3.1 创设问题情境

“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引起惊奇、疑问或矛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

3.2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成功与失败会带给学生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成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失败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情绪低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梯度和层次的问题,创造更多的条件、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3.3 给课堂注入活力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拓展教学空间,增大课堂容量,对学生给予各种感官刺激,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在21世纪的信息高速时代,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手段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使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节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儿童多动、喜欢形象直观的特点,创造多层次的学习机会,开发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使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变为轻松快乐的学习美餐。教育技术手段形象、直观、音形兼备,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当然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服从教学目标需要的原则,相信只要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恰当、及时、恰到好处,一定会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小学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小皖,等.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策略丛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佟元之.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7月28日下午听了金立志老师的演讲,我获益匪浅。因为我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地图,而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地图,学生对地图就会有感官认识,而我也可以更详细的讲解。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视屏、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它只是辅助工具,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不能过度的依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推荐第4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们:

大家好!

我是xx县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今天,在认真欣赏了龙江实验小学韩淑飞老师的一节数学录象课后,我收获颇多。由于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所以对于数学的课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可以说,通过这次网上培训的形式,我可以有时间反复研读这节课,从而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谈一谈听了韩老师这节数学课后一点体会,仅是我个人之言,如果有当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批评与指正,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为学生、为课堂、更为我们自身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如何去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是看教师的设计多精巧,更应该去关注在一节课中,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中,可以说让我感觉到眼前一亮的是韩老师在教学中,总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我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无疑是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可以从他们很熟悉的蝴蝶、蜻蜒、飞机等实物上学习到新的数学知识,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让数学教学与学习不再空洞,不再遥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突显课件的实效性

在课例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上课而进行课件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仿佛只是一个花架子,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效性。而不恰当、不准确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不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亮,相反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些技术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花瓶。但在韩老师的这节关于“对称”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准确应用对于低年级的小学来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这一原本比较难描述的概念,一下子明了。特别是对称图形的演示,老师做的是动态的画面,从而使学生轻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对称图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突显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中的实效性、生动直观化。

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一节课中,我看到了韩老师充分把这一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当老师提出:怎么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之后,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而不是直接去告诉学生如何去剪。在通过汇报的形式,学生懂得了应该如何去正确剪出对称图形的方法后,教师仍然没有急于去说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说的方法去剪。可以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思索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实践去解决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此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传的过程,而是师导生实践的共同合作的课堂,真正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理念。

可以说,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我并没有什么品味的实践经验,我只是在“纸上谈课”。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习得,应该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推荐第5篇: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践心得体会

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践心得体会

两周时间的液压与气动实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时间过得真快。这段时间的液压与气动实习,收获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通过实践验证了理论。

刚开始接到老师的任务书时,觉得很容易,但不知道从何下手。当老师布置完任务,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没有统一的实施方案。于是,我们各自解说自己的想法和具体方案。并对试验中用到的液压气动元件了解其原理和结构特点。最终确定最合理,最简便的唯一方案。

经过实验操作,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元器件,对于我们来讲,眼前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元件,不能用铅笔去连线,必须用气管和接头去连接。这样对课本上学到的二维图形和符号更加深记忆。有了实验的经验,我们从一开始了脑袋一片空白,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都能按照实验回路图去安装检查排除故障。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收获了实践,升华了理论,完善了自我,提高了能力。也深刻意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很不够的,要想做一个技能型人才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同时也深刻明白,自己用心,自己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才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努力!

王磊

2012年9月21日

推荐第6篇:技术支持下课堂导入的感想

技术支持下课堂导入的感想

第一个感想就是非常方便、快捷,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现在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每一节课的导入要不就是利用歌曲导入,要不就是视频导入,再或者展示一系列的图片进行导入。信息技术下的课堂导入使得教师创设情境更为便捷,同时学生也觉得新奇有趣,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推荐第7篇: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信息教学时代已经到来了!如今,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所有多媒体教学已成时尚。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谈谈我通过培训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语文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段分层次分析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好课堂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促进我们老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那说最后!如何让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呢?

1.作为教师,身处这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再结合现代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去勇于创新,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2.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长处,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作用。

推荐第8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1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李劲舟

通过这段时间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学习,增强了我的法律应用能力,让我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三、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 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推荐第9篇: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赫章县水塘初级中学学习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孔垂艳 201

1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学习,增强了我的法律应用能力,让我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

一、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通过学习,我还学到了如何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方法,就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还有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等等;再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三、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推荐第10篇: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通过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数学学科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主要体会如下:

首先,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也强调:“对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既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了解法律内容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再次,通过学习, 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我认为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是必要的,方法也是可行的。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去探讨和研究。只要适时、适度,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地加以法制教育知识的渗透,持之以恒地抓,我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水塘初级中学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覃刚

第1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银光小学 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1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13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习总结

希望小学

汪应尧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几天的校本培训就结束了,我通过这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学习。使我法律的意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是我学习后的认识。

一名小学老师要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作用,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全国民族的未来,所以说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学生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既是目前我国小学法制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我国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就是我们教师最本质的教育工作。

由于本人是小学数学教师,说以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本质的任务,但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还没有一个方向,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涉及到法制教育知识,也只是稍微的提一下,没有很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去。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数学学科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法制教育资源。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法律知识讲解。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是最有必要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只要适时、适度,从点点滴滴地加以法制教育知识的渗透,持之以恒地抓,我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法律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切实按照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要大力加强,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让法律在每一个角落都发光,使学生在社会知法,懂法,用法。

时间:2013年8月1日

第14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

观风海中学商广兵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通过培训,本人有一点粗浅的感悟,现写出来让同行共免。

一、感悟收获

通过培训,使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而又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通过培训,我还学到了如何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方法,就是“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还有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等等;再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

身。

二、感悟未来

首先是要在开学初抓紧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让教师认识到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其次是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法制素养。要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要为人师表,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不但用知识,更要用行动感化学生。再次是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真正的做到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观风海中学

法 制 教 育 与 学 科 教 学 的 心 得 体 会

第15篇: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表现形式

传统教学弊端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是听录音、跟读,讲解并操练词汇及句型,不能用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英语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更直观、更能提高学生兴趣。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语言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一直以来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授,比较被动。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根据老师所给出的主题,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知识,变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学习者。这种角色的转化,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效率也完全不同。

总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和条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改变了从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选择自由度大大提高,而且对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16篇: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论文

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论文

劳动教学模式初探

讷河市六合镇中心学校黄鹏

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曾经是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的学科,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没有新意,自从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后,我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我总结出了以下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教学活动,在劳动课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操作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具体讲就是融“引趣导题、自学探究、讲解点拨、创新设计、动手操作、成果展示、评价小结”于一体的“七步教学法”,这七个环节如同一个链条,不可截然分开,环环相扣,配合进行。

引趣导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以简明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指明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向,提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导入课题,引入新课。“导入”是教师启迪学生学习欲望的行为,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引言导入、欣赏导入、看图片导入、放录像导入、演示导入等。

自学探究。

导入新课后,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至于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读书应根据教材内容而定;可以通过学生的拆装实物、测量、比较、玩等方式让学生自学探索,教师的台上示范改为台下交流,和学生同学、同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实践、去体味、去创造,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学到技术。对所学内容先有一个感性的、自主的认识,遇到问题先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成为学生的学伴,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实践、创造,使教学过程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在学习一些复杂技术时,我们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看书,了解学习内容及技术操作要领,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本节课所学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每种技术内容都要求学生做出成品,成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根据每人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最后合成。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劳动竞赛,通过作品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等级、评选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劳动热情。

讲解点拨。

教师于关键处启发、引导,并适时做必要讲解,讲解时,不仅明确给学生讲

“做什么”、“为什么做”,更要讲“怎样做”、“做得怎么样”的方法步骤、规程要领、要求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准确、精炼、清楚,并能从板书中清晰地体现出来。必要时如有些难度大的操作内容可以做一下示范,演示动作上要规范、准确、熟练。如果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示范可以在教师巡视的时候做给个别的学生,而不用全班示范。

创新设计。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和技术时,教师要适时碰撞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辨论的机会,让他们合作集智,集思广益,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方法上相到借鉴。如教《包书皮》一课时,在学生学到了书上的方法以后,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包出新的样式来。这就是学生团结协作的结晶。用“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等环节方式去激励学生,可以抓住课堂上他们迥于常规的意见、建议、小发现、小发明、小创造,及时鼓励、表扬、宣传,让他们去享受一次小小的成功,也许就是这一次,会影响他的一生。动手操作。

劳动课要以学生操作为主,操作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选取场合,有的可在课堂操作,有的可在现场操作,有的可在家庭或社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时间、空间、工具、材料、合作上的“自由”,明确要求,按规程进行,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指导时主要看是否按要求操作,工具使用是否正确,对于学生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个别进行辅导;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暂停下来,教师统一进行指导。成果展示。

展示是对学生操作成果分层次的展示和肯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通过各级的作品展示活动,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展销会、新闻发布会、作品订货会、劳动技能比赛、劳动能手评选等等,既是一次自我提高,又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大调动。

评价小结。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评价的内容有:劳动思想、劳动态度、操作规范、熟练程度、作品质量、创新意识等。评价的方式,有自评:看看是否按规程操作;有分组互评:做的方法、步骤是否正确,作品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有总评:谁做得最好、最精、最美。评价的原则是坚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让全班同学都受到不同层次的激励。

第17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

(一)背景与目的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陈至立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依据

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

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

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

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

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

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

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lt;0.01,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从表中还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比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表3和表7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标准分比较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比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讨论与思考

(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二)开展数学CAI应避免的误区首先,应用数学CAI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这种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学生整堂课面对着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整节课老师没写过一个字的板书,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之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很难想象学生的思路能跟得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数学CAI教学应注意留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第二,应用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CAI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图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图迅速准确等特点和动画、图形变换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曾见过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功能,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图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立几中柱、锥、台概念的教学,用立几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观,效果更好。因此,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应用数学CAI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AI可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被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第四,应用数学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开展数学CAI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CAI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第五,数学CAI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CAI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计算机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参考文献]1.张君达、郭春彦:《数学教育实验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2.潘懋德、唐玲、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应用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3.周灵:《CAI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福建中学教学.2001.44.顾玲沅等:《青浦实验启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6.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1

(好范文整理)

第18篇: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摘要:数学是科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面对这样的背景,我国提出教育体制改革,应对国家改革要求,我们要积极在高中数学课堂是引入新的科技,以期把高中数学课堂建设成为新型的高效的素质教育课堂。本文从现存教育模式的问题入手,讨论相应的应对方案,探讨在新科技的支持下更好的建设新型素质课堂。

关键词:技术支持;高中数学;新型素质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新时代的科技进步激发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针对教育行业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行业,国家特别重视教学改革,而教育行为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数学由于其自身的难度,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寻找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探索如何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在数学课堂,达到建设新型高素质课堂的效果,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现行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中教学课堂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型教学的探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教师主导式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泾渭分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参与课堂的角色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按照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皆有不同,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可能适合大部分学生,但是毕竟还是有不适合的人,有人理解能力很强,教师主导式的教学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才能的发挥,而一些学生的思维节奏比较慢,就渐渐地跟不上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行为存在极大的弊病,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题海训练式的教学行为

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作为高考重点项目,数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拉分重点,为了学生能够取得足够的分数,现在的高中数学教育存在普遍的题海训练式的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量题目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行为,无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缺乏对学生相应的教学指导,并且大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题目讲解,不利于现在的新的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沦为答题机器,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全不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非题海战术下的循环式教学。

(三) 知识填鸭式的教学行为

由于大量的时间用于考试和相应的题海练习,高中数学的内容又比较多,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存在知识填鸭式的教学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知识单纯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不求甚解,而后在通过题海练习来弥补在知识传授阶段的不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不利于教学质量在根本上得到提高。

三、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一)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单方面的教学模式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也有了新的发展。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新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情境引入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得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高中数学是高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也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在技术支持下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的需求,设置合理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合理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让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更加合理高效,更加多元化。例如,函数教学一直因为其教学内容的枯燥单调难以被学生们理解,但是在多媒体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段银行进行贷款收息的流程动画来理解函数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新颖的教学形式,以轻松活泼的视频为载体。更好地传达函数的概念,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情景教学的应用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概念,可以把情景交给学生来自主演绎和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通过亲身的体验来理解一些看似抽象的与生活无关的概念。

(二) 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行为

为了提高现有教学行为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国家已经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但是相关的高中数学课堂改革还是没有很好的开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一方面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另一方面降低抽象几何内容的学习难度。例如,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的绘图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可见几何这样既抽象,又具体的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向学生表达,主要依赖学生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在课堂上通过电子动画来清晰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几何形象。更新的科技成果会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是一种典型的多媒体教学模板,电子交互白板在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作用突出。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绘图功能,引导学生一同完成课堂几何图形的绘制。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图形变换教学,多媒体课件对于图形的制作方面水平较高。交互式白板的绘画功能是黑板所不具备的,在智能黑板下能够直接绘画,?色饱满,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在多媒体网络中,为学生创设数形结合学习模式,将该种模式应用到高中课堂上,对于许多的高中几何知识而言,凭借老师手绘和学生的想象很难完全进行形象的理解记忆,但是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把类似椭圆不同剖面的图形展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现出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种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伴随教学行为的转变,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重点的学科,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人们对于现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创新。高中数学教学行为分析,能够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高中数学教学行为应当以教学情境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多媒体教学支持下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行为更加灵活。

作者简介:林凯,福建省邵武市,邵武市第七中学。

第19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福州屏东中学 周灵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

(一)背景与目的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陈至立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依据

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

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

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实验内容

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

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

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

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讨论与思考

(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

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1][2]下一页

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第20篇: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学剪纸》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应遵循《劳技教育实施指南》中“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教学理念进行。内容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上充满着学生的愉悦心情,让他们在“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心、耐心、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剪纸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学习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在剪纸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亲手实践;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各步骤操作要点。通过剪纸方法的运用完成1-2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收集一些民间剪纸的图片和实际的样品,帮助学生丰富剪纸的想象,激发剪纸兴趣。

2.教师课前向学生布置搜集剪纸的材料及了解民间艺术都包括什么内容。3.教室墙壁粘贴大幅的剪纸作品。

4.学生课前准备:各色正方形、长方形纸、剪刀。5.教师预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上劳技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带你们游览一下剪纸世界好吗? 生:好。

[打开电视,让学生们看电视机里播放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纪录片》,要求:仔细观察,看清剪纸过程,剪纸人的动作。接着,用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师边放边解释)。] 师:你还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剪纸作品吗?

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装饰性、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一张普通的纸,在我们的剪刀下,几经翻转,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我们用它们把生活装点得生机盎然,美丽如画。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张张,一幅幅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形式不同的剪纸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时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生:过年时家里贴的窗花、窗上贴的吊钱、门上贴的肥猪拱门„„ 师小结: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剪纸作品,我们刚才看的这些优美生动的图案和同学们说的那些剪纸都是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创作出来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

师: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生1:电视里老奶奶的手太巧了,几下就剪出了一幅图,我也想学剪纸。 生2:老奶奶这么大年纪还能剪出这么难的图案,我还小,我也能学会。 生3:我特别想学剪纸,老师你教我行吗? 师:大家是不是都很想学剪纸呢? 生:想学。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剪纸。 板书课题: 学剪纸 (二)讲授新知:

1.出示剪纸图:

(师把本课设计的“做一做”栏目中的两幅作品放大后贴在课题的右边)。(这两幅图很真实,贴出后,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让学生知道剪纸图不光是在电视中能看到,在我们的眼前就有。)

2.教师提要求: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幅作品了吗?一会儿老师就教你们剪。在老师剪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认真看老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你们看仔细了,记住老师剪的步骤,你很快就能学会。你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不要用它碰了手。 3.播放剪纸步骤的课件(课前教师已把剪纸的步骤做成课件,这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记忆力)。 剪纸步骤、制作黑板上的两幅作品。

a. 1.取正方形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折成一个小正方形纸。 2.画纹样。

3.剪裁,按画好的纹样,沿着线剪。b.取一张长方形纸。 方法同上。

(通过让学生仔细看教师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剪纸的操作步骤及技术要点)。

4.师问:看完后,你记住剪纸步骤了吗? 在小组里和同学相互交流一下,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说一说。 5.小组交流

6.指名学生叙述剪纸的步骤,生边说师边板书。板书:取正方形,根据图形将纸对折 设计纹样

沿着画好的线,把图形剪下来。

7.师说:记住剪纸步骤,还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出更好看的剪纸作品,下面就把彩色纸拿出来,我们一起动手做剪纸,动手前老师要提要求。

8.出示写有注意事项的投影,指名学生读。方法:指名找2-3人读。 (1)折叠纸时,要做到对齐压平,纸的中心点要折得准确。 (2)描绘纹样时,要想方设法使纹样有多处连接。 (3)认真完成两幅作品。

(4)注意卫生,把剪下来的纸屑收留好,不要乱扔。

(三)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1.师说:老师为了鼓励大家,设置了几个奖项,看哪个组的同学能获得这些奖项。小巧手奖,构思巧妙奖,合作学习奖,大胆创新奖。(师边说边把用吹塑纸做的奖杯贴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积极努力,大胆创新,看这些奖项将会落到谁的手里。不太会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请教别人或问老师。

2.动手实践操作(分小组进行) 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陆续完成,师把好的作品让学生贴在园地里或黑板上。)

(四)作品展示评价:

1.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完成这幅作品的,(从作品名字,设计意图方面来说。)(指名3-4人)

2.选出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哪幅作品好?(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评出小巧手奖,构思巧妙奖,合作学习奖。(教师把奖杯从黑板上摘下来,发给获奖同学和获奖小组。)

师:大家为获奖同学鼓鼓掌,对他们表示祝贺!

(五)拓展学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剪纸的素材,发挥你的想象。你喜欢什么就剪什么,用什么颜色的纸都行。对于好的作品,老师还要发最佳创意奖。

(在这里安排这一环节,目的是给学生留有一个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时学生们手脚放开,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新奇。)

1.学生开始动手做。

2.学生把做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进行评价。让大家说一说哪幅作品最好。最佳创意奖应给谁?

(六)整理、结束:

师:看谁把桌子上收拾得最整齐、干净。

(渗透品德教育,节约用纸、讲究卫生、不乱扔纸屑,互相提醒。)

课后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了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但有些地方还不够完美,比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还比较差,接受新内容较慢,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辅导,以提高全班的整体素质。

草塔镇小: 楼灿飞

2008-9-10

技术支持下学科教学与实践心得体会
《技术支持下学科教学与实践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