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采用自制学具教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2 08:32:2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班级自制教学具方案

小班级自制教学具方案

一、班级的情况分析

班级开展的活动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但现在给

幼儿操作的教具较少,而且教师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的教具也较少,不够多样化,内容

也不够具体丰富。开发的教学具目的性不够强。教师应该创制集多功能,可操作,

科学,实用,趣味,美观,安全于一体的教学具,并符合幼儿年龄的。使幼儿在学习

中更有兴趣。

二、制作的目的

我们注意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以玩启智,玩中练能,追求教学具的

多功能性。为此,教师的每种自制教学具都可以通过拆分组合,编结粘贴等不同的

方法进行变通。大都达到一个教学具多种玩法,发展多种能力的目的。幼儿在玩的

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和创造热情。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手工制作能力。

三、制作的准备

1、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先从自身做起,遍寻家中所有\"可用之材\",教师还可以

利用家长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发动,使他们主动热心地帮助收集各类

材料。

2、也可以发动幼儿一起参加收集废旧物品,如:易拉罐,吸管,饼盒等.3、各班制作的教学具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安全实用科学易操作.

四、教学具活动的操作

1、教师制定活动规则。幼儿要认真遵守的好习惯.2、活动中教师要给其引导支持,并鼓励幼儿探究新的玩法.

3、让幼儿操作时发挥同伴间的合作性,正确使用爱护教学具,并做到用后收拾整理

的好习惯.

推荐第2篇:浅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734000)贾雄元1教学背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具(学具)自制是中学物理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对充分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学生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阐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的实验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或者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揭示物理本质规律。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又往往很少做实验,因此教师设计并制作一些教具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具即一切辅助课堂教学的设施、器材。它的范围非常宽泛,无论是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还是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甚至一颗螺丝钉,都可以作为教具。正如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所说:“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自制教具结构简单,学生可以清楚了解自制教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自制教具选材来源于身边废旧物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因此,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自制教具(学具)可以填补教具空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具永远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国家颁布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所列品种都是最基本的、不同层次的最低限度要求。这些厂制教具是教具的主体,但它不是教具的全部,更多的、特别是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教具就不在这个配备目录中,需要教师自制一些教具。如在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蜡块在玻璃试管中运动的实验,这个教具就没有在仪器配备目录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制作。3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使用都是有规章制度的,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批评,甚至要按价赔偿。因此,学生在使用仪器前,一般先接受教师的指教才让其使用,所以学生在使用仪器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把仪器弄坏了。以至学生大多时候处于被动做实验的状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抑制。自制教具一般使用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制作简单方便,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实验室配备的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例如,讲到平动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因而学生缺乏形象的感性认识,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如图1所示的特制的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开发新实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讲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又大大的提高,结果其认知能力自然也就加强了,创新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4自制教具(学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1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件自制教具(学具)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材、加工和调试等多个环节,并需要反复修改和试用,这是锻炼高中学生实践能力难得的机会。自制教具(学具)一般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从立意、构思、设计到修改试用,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包含有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精神,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说自制教具(学具)更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钱临照教授也曾说过:“在物理实验中,如果学生能自已设计一个新方法来阐明这个实验的物理概念,这个新设计的实验,不管如何粗糙,亦应当受到鼓励,因为其中有新思想,表现了学生创新的意义。”自制教具其实也是一种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水平较高、综合性较强,对素质要求较高的实验类型。它主要是按照原理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或方案,又根据实验方案科学地编写实验步骤,按实验的要求,自行选用合适的仪器,并创造性地使用器材。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对实验加以改进。所有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摆脱掉习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以达到理想的境地。在实验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才能实施,一个实验也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初中物理的“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章节中,课本中没有实验,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底面的压强差”,没有形象认识。因此可以指导学生用有机玻璃自制一个教具,如图2所示。实验时,把水倒入筒内,刚开始,水在筒的上层,木块不浮起来,这时木块只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当水从漏水孔流入下层,到下层水刚满时,木块立即浮起。说明木块下表面受到了水的压力,且大于木块上表面的压力,合力向上,使木块浮起。为了实验操作时实验现象明显,其中器材选用也要讲究。有机玻璃筒:高40 cm,内直径16 cm为宜。塑料薄板:不透明且有颜色,厚度、边长适宜,中间挖有孔,周围挖几个漏水小孔,用胶把塑料板固定在距离底1/3筒高处。方木块:用密度较小的木头制成,六面要平,边长适宜。排气管: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内径适宜,下端固定在塑料板上,与下层相通,上端与管口齐平。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书本中所没有提到的问题,他们就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自制教具(学具)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4.2自制教具(学具)可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从匀速转动的伞面边缘甩出的雨滴”时,在空中做平抛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水平位移,不少学生认为雨滴甩落地面形成圆的半径。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空间想象力,在头脑里未形成正确的立体图象。因此,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粗铁丝制成立体曲线模型,显示雨滴的运动轨迹及相关线段,如图3所示。上下2个小圆相同,上圆表示雨伞边缘,下圆表示它在地面的投影。下面的同心大圆表示很多雨滴落地形成的圆。用铁丝制成雨滴下落的抛物线形,固定于相应位置,涂成红色;再固定相关线段,小圆半径、大圆半径及与小圆相切的弦,涂成不同颜色。通过这一立体模型,学生清楚地看到,雨滴下落轨迹抛物线的水平位移不是大圆半径,而是与小圆相切的大圆的弦的一半。这样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4.3自制教具(学具)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创新过程自制教具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巧妙构思,找材料(特别是代用品)进行加工试验,不断改进探索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就是创新的过程,而自制教具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具制作就是学生运用新的方法把知识结构与其他图式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连接的过程。自制教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自上而下的展开。即首先呈现真实的整体性的问题,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所需要的新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使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样不但可以使物理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学具)制作过程虽然自制教具这些年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教学相比较,还很遥远,与我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目前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概念即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不是指解标准化的题目,而是在新的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中,以上二者成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教具的优势,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念,用自制教具武装课堂教学,用教具武装学生的头脑。5.1改变中学物理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自制教具(学具)的发展空间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领会自制教具(学具)在基础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明确自制教具(学具)的基本要求,如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等;向学生介绍自制教具(学具)的主要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和移植创造法、替代法和模拟法等。在此基础上,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就某一实验课题写出自制教具(学具)的立项报告,交任课教师审阅,并选出优秀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讨论。5.2开放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制教具(学具)的条件通过运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教具,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中配置电工、钳工、焊接及玻璃加工等方面的工具设备,供学生课内外使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寓学于乐,利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的条件,制作教具。所用材料包罗万象,如:可乐瓶、易拉罐、泡沫塑料、乒乓球、气球、电子表、气体打火机、电灯泡、注射器等,实验内容涉及中学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5.3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模拟试教组织自制教具(学具)展示与评奖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用自制教具(学具)在其他学生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试教,并引导学生就教具(学具)的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学年举办一次自制教具(学具)展览,邀请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评分,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条横幅上这样写道,它深刻地说明了“做”的重要性。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更要注重“做”的重要性。而自制教具便是物理教学中“做”的很好的载体,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应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材料、物品,甚至废弃品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并且利用这些设计的实验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收稿日期:2014-12-13

推荐第3篇:谈自制教具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谈自制教具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沙洋县纪山中学 余加美

摘 要

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培养 学生能力

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办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具配备不齐全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教具与教材不相匹配,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制作适合的教具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初中物理实验的一般教具大都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也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不少实验可以“随手取材,就地取材”,这就给自制教具、学具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生产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大量的物理现象。学生为了弄清这些物理现象就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研究,特别是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现象,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理解和设计实验,而实验必须有一定的器材,如果不能自制教具和学具,单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如学生学了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后,对着自制的抽水机教具模型,有的学生就提问:喷雾器的工作原理是否与它的相同呢?于是我让他们带着疑问找来喷雾器进行拆装,对它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手握式微型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靠大气压强把药液压上来的。结构稍有不同,背负式喷雾器的阀门是用蛋珠来代替的,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修理喷雾器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发展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教学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他们需要弄懂学具的原理。对教具、学具做出点滴改进,要有创造性思维,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也是难得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应该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经过设计、制作而成为演示科学实验的好工具,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动手试一试的愿望,如在上《电动机》这一课时,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用长1m、直径0.3mm的漆包线绕成一个8cm×6cm的线圈,一端的绝缘漆全部刮掉,另一端刮掉半周,然后用铝导线制成两个弯钩,与导线、电池、开关相连。将绕好的线圈放入两个弯钩,再将磁铁放入线圈下面并将磁铁固定,使线圈转动时刚好能从上面转过。然后闭合开关,线圈即可转动。本教具原理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即电动机工作原理。制作时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漆包线的另一端只刮半周?教师便给以讲解:由于磁场的方向没有改变,相对于线圈来说电流的方向改变了,那么线圈将会正转半周反转半周,不会连续的朝一个方向转动,漆包线半周不刮,只让线圈半周通电即只让线圈转半周,另半周靠惯性转动,从而达到连续转动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后来还有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上网查资料,用一节五号电池,一块强力磁铁,一根长10厘米的铜丝制作了一个更简易电动机。用力轻拨铜丝,铜丝便飞速不停转动下去,姜陈江同学制作简易电动机在省第八届自制教具大赛中获三等奖。这一事例充分反映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教学,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索的畏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学生首先要弄清原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组装,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处理。如讲到电磁铁这一节后,学生用漆包线自己绕成了电磁铁,有的同学自制了电铃,还有一个学生家里搞家禽孵化箱,利用电磁铁启闭蜂窝煤炉的风门来调节火力的大小。温度过高时水银温度计中的金属丝导通,电磁铁启动利用磁性关闭风门,使煤炉火力减小,温度下降,温度降低后电源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风门受重力打开,温度又继续上升,从而达到自动控温的目的,他还总结了此孵化箱的优点:与电孵箱相比,电磁铁的电源用蓄电池代替,即使停电用蜂窝煤炉也能自动调节温度。此事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造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做好教具和学具,必须有准备有目的,弄清它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应在课前预习教材制作好教具,为实验作好准备,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生要自制潜水艇模型,使它达到沉浮自如的目的,就必须搞清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怎样来满足这些条件,学生抱着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吃透了教材,自学能力就会相应的得以提高。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却会比用仔细调试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数量有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多了一份担忧,使用时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操作不当造成教具的损坏,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自然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制教具的有效利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具自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这是配备的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五、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学生自制的教具、学具都是“随手取材,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少量加工制作,组装成的教学仪器,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不具有依赖性,因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认真钻研,勇于改错的科学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如自制了活塞式抽水机,知道了其工作原理就会修理背负式喷雾器,自己设计制作了电铃模型和电磁继电器控制的自控打钟铃,就不会对常用的电器产生神秘感,就会增强搞清其原理的信心,增强就业的技能,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特长。

六、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则学生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低效的。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具,用自制的教具做实验则结果完全不一样。如在学习热机,用蒸汽轮机演示内能转化为动能时,在学生自制蒸汽轮机的过程中,学生经商量后合作分工,有的学生找来饮水机的加热杯做锅炉,有的用朔料片和胶水制作叶轮,有的找来木料和玩具小车制作机座,有的找来固体酒精作燃料,经过共同商讨反复试验,做成一个效果理想的蒸汽轮机,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于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高效教学,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推荐第4篇:浅谈动手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动手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四川省广汉市广兴小学

----1335004749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使学生及学到知识又得到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自制学具在数学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因为,充分利用自制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激活学生的头脑,激活学生手脚,激活学生的思维。现就自己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利用自制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乐此不疲。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应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制学具,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利用自制学具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会学、乐学。因为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喜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特点。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课前剪好一些戏脸、蜻蜓、蝴蝶等图片,先让学生欣赏,顿时学生的兴趣就产生了:“老师,你是怎么做的?这么漂亮!能教我们吗?”在学生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进一步学习该课的内容,待学完该课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动手剪、画一些轴对称图形。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自制学具,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大多数小学生好强,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把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学具展示在课堂上,那真是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虽然是同一种类型的学具,可看出学习认真的学生在选材、做工、粘贴、裁剪、设计上做的美观、精细、结实。不认真的学生胡乱找些材料做的粗糙、简单,仅限于应付。通过展示、比拼后,这些学生下次就会用心去自制学具,而不是应付了。教师还通过自制学具让学生谈谈做得好的好在哪里?做得差的差在哪里?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有少数学生在剪衣服时剪成两个半边了,有点剪成一边大,一边小,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自制的作品中,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自制学具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难点便于理解

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才能真正理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一个长方形木框,被压扁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会怎样?周长会怎样?对这一知识点许多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认为周长不变,面积也不变。在老师讲解时,学生很难理解到面积为什么变小?这时让学生自制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木框,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再理解长方形被压扁后,变矮了,然后根据理论推断,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底 宽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宽>高 所以长*宽>底*高 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总结得出结果,这样的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

四、利用自制学具,使学生丰富自己课余生活。

叶圣陶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知道就越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练习才行。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演练,动手动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知道今天学数学,明天用数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自制学具,还可以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足迹,把学具上标注上某年某月某日,待日后长大成人后,作一个美好的回忆。

总之,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有利用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用学生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体现“学以致用”这一教育思想。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自制学具。把自制学具作为学生作业的一项。

推荐第5篇:1巧用自制学具 焕发课堂活力

巧用自制教具

焕发课堂活力

——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如何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就从巧用自制教具这一方面,谈谈自制教具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具 探究

创新 形象

直观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社会主义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但是新的教具还不能及时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

一、巧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神圣的好奇心”。 小学生有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的特点,他们单纯、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发问,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上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教具的任务: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教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从选材料到制作方案,讨论的非常热烈。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每个小组把他们制作的教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各小组都争着抢先介绍,大多数小组还真是说的头头是道。有的小组自制了竹哨,有的带来了简易小提琴,讲解了本组制作的依据,听了学生们的介绍,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学生们通过事先预习,找出了本课的重点,并通过亲手制作,探究,思考,验证了自己的本课的结论。整堂课从学生的自制教具开始,让他们充分去探究,去表现,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巧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自制教具其实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经历这样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温度计》一课时,零下温度高低比较时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教具温度计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仪器室中没有温度计模型。于是上课前我鼓励学生说:“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困难吗 ?” 然后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发动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探讨解决方案。没想到真有小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注射器、胶管、玻璃管、自制刻度板,借助红色液体,制造温度计模型。这是我没想到的,按照学生的方案,很快我们找到相关的材料,经过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刻度板涂成白色,果然红白对应,更醒目了。有了自制的温度计,很快突破了课堂难点。后来我们的这个教具参加了2007年山东省自制教具展览,获得山东省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三、巧用自制教具,突破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电流”一课中,电流在串、并联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们不能亲眼目睹,所以一般记忆都不很深刻,光靠教师的讲肯定没有很好的效果。能否制作一件教具,让学生能直观地、形象地看到电流在串、并联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商讨解决方案,一个学生的点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利用病人输液管制作一个电路演示仪器。于是我们找来了注射器、输液管、红色液体等,制作了“串、并联电路”演示仪。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点,用自制教具就显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教学的重、难点很简单的突破了,多亏了这个简单的自制教具!该教具2009年获得山东省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四、巧用自制教具,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只有缩短了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分离盐和水”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所用的时间就较长,为此我和学生们利用饮料罐、蜡烛、螺栓、螺母等材料,制成了“简易蒸发皿”,经试验能在蒸发同样多水的条件下缩短2/3的教学时间,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具2010年获得邹平县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五、巧用自制教具,使实验现象更形象、直观。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可谓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例如:在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和第4课《光的反射》这两课教学时。因教材是用手电筒照射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小孔,在屏上形成明亮光斑和利用两面镜子照亮阴影里面的小球的实验方法,然后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操作且实验难度大。针对教材的这种实验方法,我事先让学生们课前找各种替代品改进实验,很多学生找来了激光笔,效果果然好了很多倍。借助烟雾更能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如此,该教具还能演示数学中的射线、线段,具有多功能性。

六、巧用自制教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引起了教师观念上的重视和教学行为上的改变。自制教具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发明的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使用者,学生是制作的主体,教师是制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制作、一起总结,由过去的绝对权威变成了现在的民主平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过去只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开始变成教师和学生集体探索,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具制作中更加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验证,注重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要求学 3 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研究对象,自由结组,自己制定方案,自己汇报,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次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既有学生个人的独立活动,又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比如,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统一制定制作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教具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问题,遇到各种困难,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制教具既经济实用,又直观形象,对师生素质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做有心人,优化使用教具进行教学,师生自制并动手操作教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就一定会把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好,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6篇:巧用自制学具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优秀论文

巧用自制学具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自制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镇平县晁陂镇甲林小学 徐美展

《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学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中,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

- 1

三、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雷电现象”一课,在讲雷电危害时,因没有恰当的教具,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议。有些雷电造成的危害,学生们因不是亲眼所见,印象不会深刻,有的甚至还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可在这节观摩课上,教师针对这一难点,利用起电机点燃汽油棉实验来以小比大,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且还加深了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如何预防雷电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呢?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的道理,学生们并不清楚,如果能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教师利用起电机和一个磨尖了的小钉子,所做的模拟避雷针实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让一个胆儿大的学生用手去触摸起电机的带电球,一下子被电了回来;再让其他学生用手来摸,结果没一人敢上来摸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手拿钉子去触摸带电的小球,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老师触摸小球时一点事都没有。老师再让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试,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都感到奇怪,老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让一个学生上前来仔细观察钉子尖在接近带电球时所发生的情况。„„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钉子尖把带电球一次性较大规模放

- 3同时,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1、自制学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自制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如:讲“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传统的教具是铜球过圈,实验中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个实验,我研制了一件偏转式指针实验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有偏转轴式、滚动式、电路组合式,还有用新材料启辉器的元器件制作的。只这一件学具就有十几种做法,学具的研制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与教材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自制学具使师生学会了使用简单工具和工具的制作方法,提

- 5

推荐第7篇:巧用自制学具__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蛇窝泊小学学习体会

巧用DIY教学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DIY教学法是小学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中,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巧用DIY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所制作的学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他们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都争着抢先介绍,兴趣十足。他们有的带来了口哨,有的带来了笛子,甚至还有个男同学动手制作了一组“水瓶琴”,并说:“我是利用物体的振动这一原理来制作的!„„”听到这句话,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几乎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居然自己就得出了结论。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所期盼的。整堂课我都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去表现,让他们的学习兴致得到最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巧用DIY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制教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

- 1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地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科学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巧用DIY教学,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1、DIY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DIY教学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

2、DIY教学使师生学会了使用简单工具和工具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维修实验器材,也就是说师生动手能力要强。传统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教学,老师要一组一组的准备实验,调试仪器,维修器材等,有的老师不会使用简单工具,更谈不上研究与制作。新课程标准是让学生象老师那样会选择实验器材,会安装、会调试、会维修,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DIY教学活动满足了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如果自制教具缺少工具,大家就千方百计去研究自制工具,如:锤子、钳子、小钢锯、画线工具等。

3、通过师生共同研制教具,密切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大力推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坚持“学中做”与“做中学”共同发展,大力强化“做中学”。师生通过开展DIY教学的研制活动,除了能正

- 34 -

推荐第8篇:自制教具和学具,收获成功与快乐

自制教具和学具,收获快乐与成功

教具学具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辅助用具,迎合了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重点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全面开展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出“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使师生的思想和意志得到磨炼,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检验,素质得到提高;巧用教具和学具,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的教具和学具制作坚持打造“全”、“土”、“实”三大特色。“全”是人员全、学科全,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相互合作,人人都有自己的作品;作品覆盖了中小学开设的全部学科。包括劳技、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等16个学科都有已成体系的一套教具和学具。“土”是就地取材,体现浓浓的乡土气息,只要重视乡土资源,善于发现和动手,许多平时不惹人注目的物品都可以是教具。本次展出的作品,多数用本地的植物、动物、岩石、矿藏、土特产等经过采集、加工做成的,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实”指不求精美,但求实用,我们的作品虽然很粗糙,但它的实用性很强,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问题,突破教材中的难点问题。按课程已成体系的教具学具为我校的教学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本次“教具和学具展”,是我们众多成果的一部分,突出三个主题: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小发明小创造;三是实践活动。每一件作品都是师生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展示着师生们快乐成长的历程。在制作教具和学具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快乐与成功,几年来,我校在县组织的自制教具展评活动中多次获奖,先后获得锦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锦州市科研科普先进单位,锦州市自制教具先进学校等称号。

自制教具和学具是盛开在我校的一朵素质教育之花,愿这朵小花在这山乡沃野开得更久、更艳。

推荐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黑板擦也是“学具”

黑板擦也是“学具”

一 提起“学具”,人们大多都认为其主要应用于理科教学中,我却以为它也适合于语文教学。因为“学具”的意义应该是宽泛的,凡是能够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并且有益 于教与学的物品都应该包括在“学具”的范畴之中。学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愈发显示出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作 文课上,我随手拿起了黑板擦,面对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说:“有很多同学认为写作文很难,下笔的时候往往感到无从写起。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对客 观事物及生活内容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所致。我顺手从讲桌上拿起黑板擦,高高举起,“请同学们看看我手中的黑板擦„„”,我拿着黑板擦走下讲台,经过每一 排同学,“就是这样一块极平常的黑板擦,我们天天在用它,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看看它?„„”

“用黑板擦写作文吗?有什么可写的。”

“嗨,不就是一块黑板擦么,怎么写呢?”

我听见同学们在小声地议论。

我 快速地走上讲台,把黑板擦举起来:“看,这就是黑板擦,用一块木板、一宗毛刷和一条铁皮等组成,上面写有三个大字‘黑板擦’,还有制作它的工厂名称。”我 转过身去,把黑板上的一行粉笔字擦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这样的„„”,我左手拿着黑板擦,右手在黑板擦的毛刷上轻轻摩挲,“一天天地它为我们所用,本来 长而硬的毛刷越来越短,再用下去,毛刷就要被磨平了„„”

同学们认真地听我说话,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手中的黑板擦,教室里出奇地静,我甚至能听到同学们的心跳声。

“就着样日复一日,黑板擦为我们奉献出了自己,难道我们还不能从它的身上看到一种激励我们的精神吗?”

我有些激动,声音比平时高了许多,“现在就请同学们以‘黑板擦’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我在黑板的上方中央,非常工整地写出了“黑板擦”三个大字。同学们非常认真地看一看黑板上的字和讲桌边缘的黑板擦,然后拿起笔一刻不停地写起来。

我听见同学们写字的“沙沙”声,就象一串串优美的音符,经过同学们灵巧的手,演奏出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喜欢最欣赏的乐章之一。

“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将作文本交上来,我先随手翻了几本大致看了看,发现同学们写得不错,有的是写说明文,有的是写记叙文,有的是写议论文,还有的写成抒情诗。

班长拿起讲桌上的黑板擦对围上来的同学说:“瞧,它成了我们老师的教具了,想不到它还真是内容丰富啊!”

“说得好,不光它是我们的教学用具,窗台上那盆鲜艳的月季花,墙角的书橱,还有日光灯、名人画像、粉笔、你戴的眼镜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用具,关键是看我们怎么运用。你们就等着瞧吧。”

推荐第10篇: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摘要】: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和概念。 【关键词】:使用学具,帮助概念形成、理解数学算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帮助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加法”时,让学生用学具圆片先摆1,再摆2,最后让学生说说一共摆了几个?这样通过学生、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加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3根(3个1),个位商3。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

2 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认识长方体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学具,边操作边认识这几中立体图形,从中悟出这几种的特点,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锲入点,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学具获得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 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数学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一方面来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操作、体验与感知,所以10的认识,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多重感知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认识经验与新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自主建构1个十与10个一的关系。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

3 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的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填加法未知数时,我先让学生读图,说图,小组讨论怎样填这个未知数;最后全班交流方法,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全班小结。就这样,学生参加了知识的探讨过程,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四、在使用学具中,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摆、拼等操作活动,把摆的过程转化为一一对应的思想,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就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

4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0的组成时,先请小朋友按分好的小组坐,听好小组合作目标、合作要求、分工合作。同学们有的摆圆片,有的看,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小竹棍搭拼正方体或长方体,通过搭一搭、拼一拼、看一看,。实验中,教

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

6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从感性的认识到理解,并且掌握知识,达到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附:

7 姓名:毕晓磊 性别:女 族别:彝 出生年月:1973年1月 籍贯:云南石林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大专 工作单位:石林县民族小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民族小学 邮编:652200 电话: 15368061272 电子邮箱: 1010900649@qq.com

第11篇: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的准备和使用要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即突出了效果也节省了 。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内容,而且新的教材教法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强调学生利用学具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当分数的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大小,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相关学具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中教师也应恰当使用教具,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具和学具成为强有力的教学用具。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创设合适情境,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

三、学具使用的时机以及结论的归纳总结

利用学具探究学习,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方法,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12篇:浅谈自制教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自制教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实验的教学依附于形形色色的教具,教具是展现物理过程的载体。而自制教具作为众多教具中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自制教学具进行实验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既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与资深物理教师的探讨,对自制教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有一些浅薄的体会。

一、自制教具在新课引入时的应用

实验引入是物理教学引入常见的一种方式。而自制教具取材普遍,多来自日常生活用品和工具,给学生一种熟悉感,实验过程给学生新奇感。容易轻易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八年级序言课时,为了给学生展现物理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应该怎样去学好这门课,并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我们就采用了多个有趣的实验进行引入。特别是就教室里的物品现场制作一些教具,如用两张作业本纸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书上的字;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去吸引碎纸削等。简单的自制教具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验去验证疑问,也看到了实验整个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二、自制教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自制教学具是对现行教具的补充,相较于现行教具,它又具有结构更简单,取材更贴近生活,操作更方便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要利用自制教学具展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尤其是自制教学具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对物理规律理解的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光的折射》时,课本没有要求展示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里的传播情况,只简单的描述了海市蜃楼现象。但是没有实验的支撑,学生很难理解海市蜃楼的原理。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盐水分层实验,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里的传播情况。而这个实验涉及到的教具的制作方法也特别简单。只需提前一天时间把浓度较高的盐水倒入烧杯静置,第二天就可以直接使用了。需要的材料:食盐、水、烧杯、玻璃棒、激光笔都很好找到。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天平的使用”时,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砝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工具,制作一个简易的天平,称出一块橡皮擦的质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同学用刻度尺做横梁,用笔做支架。还有的同学用笔做横梁,用作业本纸卷成筒一段做成U型当支架,用细绳栓在硬纸板的上做成两个托盘分别套在笔筒的两端,一个简易的学生天平就做成了,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样,学生在制作天平的过程中,对天平的基本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探索了天平的称量原理。

三、自制教学具在课后的应用

课后教学具属于知识应用型的工具,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巩固复习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有助于学生用理论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加之性格活泼好动,还需提醒学生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例如,在讲授完八年级《声音的特性》时,下课后将音调可变的哨子放在班里供学生研究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常见物品,制成一种乐器。第二天,得到学生反馈良好:有用啤酒瓶制成的水瓶琴,也有用玻璃杯制成的,还有的同学制成了竹笛。

又如,在讲八年级《光的反射》时,让学生回家制作潜望镜,学生很巧妙地利用了牙膏包装盒,小平面镜制成了简易潜望镜,部分学生还考虑到潜望镜的使用环境,对自己的潜望镜进行防水处理。

四、小?Y

自制教学具的应用如此广泛,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为了更好的激发鼓励学生参与自制教学具,我们应该多加强理论学习,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理论基础,增强业务素质。

第13篇:学具工作汇报

因为爱,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着激情,因为激情,我们不断的在努力的学习和成长,一学年的工作,在紧张的学习和实践中过去了,时光的流逝,记载着付出和辛劳,见证着积累和成长,我们在一学期的努力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摸索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的许多不足,有了一些急待提高的想法,在这,就对一学期的教研工作做一总结;

这一些,将作为我们下学期教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将充分发掘每位教师的潜力,真正让教研促进教师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带来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老师分四种类型:智慧爱心型,爱心勤劳型,勤劳良心型,良心应付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积极思考如何做好幼儿教师工作,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幼儿教师,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三型学具实验

003-2004学年度中班 下学期三型学具教学计划 三月份:

1、让幼儿认识三型学具,进行智能学具操作常规训练,发展幼儿双手协调取放、翻转的精细动作,提高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

2、引导幼儿爱惜学具、整理学具。四月份:

1、通过翻转、拼摆、取放等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记忆能力,分类比较能力,以及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2、发展幼儿大小知觉、上下里外等方位知觉及简单的图形知觉。五月份:

1、通过操作运用学具,提高幼儿手指动作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2、培养幼儿的分类比较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六月份:

1、通过操作学具,形成幼儿序列结构的数学逻辑观念。

2、发展幼儿二维平面几何图形的空间知觉能力。

3、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七月份:

对本学期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总结报告。

幼儿园学具教学计划和总结范本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学具教学将进入新的阶段,回顾上学期的学具教学,有以下几点:

1、上学期由***和***承担上级领导下达的学具教学任务,从三月份开始,由小一班和小四班两位教师承担学具实验,开展三型学具的学习,对幼儿的学具使用常规,以及培养幼儿爱护学具的习惯等比较重视,已形成较有秩序地良好习惯;

2、幼儿对学具这个“新玩具”很感兴趣,很愿意上学具活动;

3、对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培养。进行过大、小各种公开教学三次,获得好评;

4、六月份介入六型学具。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不错,决定在中班组全面铺开,在园领导的带领下,组长:***,副组长:**、***、***,组员:***、***等七名教师共同承担。由于幼儿学习水平程度不一,我们先用两个月的时间来让新实验班尽快适应,把进度赶上,前实验班则放慢速度等一等他们,想在两个月之后齐头并进,走入正轨。

我们利用班主任备课时间,加强学具教学的理论学习,掌握学具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强化常规培养,爱护学具,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责任心,认真对待。

九月份主要对新实验老师进行理论培训以及指导活动,前实验老师每人公开展示一节学具活动。十月份,***、***进行学具观摩活动,***承担课题讲座任务。十一月份,进行学具课题阶段性小结、交流,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十二月份,由***承担课题讲座任务,***、***、***进行学具观摩活动。一月份课题评比小结。

本学期,幼儿升入中班,在智力方面,幼儿的求知欲更加旺盛,手部动作的发展也有所完善,概括和分类能力初步形成,我们将更广泛的把学具教学的13种能力贯穿到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掌握本领。

1、仍采用每周两节活动的教学形式;

2、先进行三型学具的学习,一个月后加入六型学具;

3、每周进行一次工作小结和下周

活动安排;

4、两个月进行一次园内学具观摩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小组观摩;

5、加强业务水平,每周进行一次学具理论学习。

新实验班主要进行常规训练,如:学具的摆放,自己学具的所在位置,如:你打开学具,怎样翻转等等。并进行几种能力的培养,如:观摩记忆能力,分类能力等,目标如下: 观察记忆能力:8节活动,包括:画面的常规排列规则,识记底色排列顺序,认规则等活动。

概括分类能力:4节活动,包括:排除分类能力,指定分类能力等内容。

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周:复习活动:巩固对常规画面的认识

知道其排列顺序

第二周:复习活动:培养观察记忆能力 (小下010) 第三周:新授活动:培养观察记忆能力 (中上0

13、014) 第四周:新授 培养幼儿排除分类能力 (031)两节

第五周:复习培养幼儿观察记忆能力 (015) 新授 培养幼儿再现的记忆能力 (016) 第六周:新授 培养幼儿指定分类能力 (032)两节 第七周:新授 培养幼儿归纳推理能力 (055)两节

第八周:新授 培养幼儿排除分类能力 (035)两节

第九周:复习培养幼儿指定分类能力 (034)两节

第十周:新授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脱中心化 (076)两节

第十一周:新授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式脱中心化 两节

第十二周:新

授 培养幼儿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079)两节

第十三周:新授 培养幼儿数学逻辑能力 (099) 第十四周:新授 培养幼儿4以内的计数能力(101) 第十五周:复习思维方式脱中心化

数学逻辑能力

第十六周:新授 培养幼儿对三角形的空间认知能力 (130) 培养幼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132) 第十七周:复习培养幼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李忠忱教授编写的《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概论》以更好地理解“李忠忱教学法”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原则,细致研究了《幼儿园学具教学法应用设计》中的活动设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以对“李忠忱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做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之一

新《纲要》在强调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时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师生关系不再是单项的,以教师为轴心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它要求老师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以能成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李忠忱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智能组合系列,以手、眼、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既体现教法又体现了学法,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操作过程反映出的问题“因材施教”进行互动,这正好与新《纲要》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通过“李忠忱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教法不重学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在开展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把教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孩子,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做为评价的重点,并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倡导以兴趣为先,以常规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1、以常规为基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李忠忱教学法”是以幼儿操作智能学具为基本活动。在教、学、玩合一的操作过程中,完成各种智能培养的。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没有良好的操作常规,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但良好的常规培养也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是在快乐的体验过程中建起来的。因此,老师们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常规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肯定,使孩子常规逐渐养成并得以巩固,从而保证了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和谐、有序、安静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2、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正强,并且好动,好游戏,在培养幼儿各种知识能力的训练中,好的游戏情景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幼儿好奇心,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例如,我们在对小班孩子进行概括分类能力训练的这一活动中,考虑到幼儿思维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分类概括能力差的特点,如果用枯燥、单一的说教让幼儿去理解,操作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孩子既弄不懂分类的方法,同时对次此活动也会兴趣全无,无法激励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因此我们在这次活动时,以游戏的情节贯穿始终,收效很大。导入部分,我们以听《运动员进行曲》导入,接着以“动物运动会”的情节展开活动。教师当裁判员宣布比赛项目(飞行比赛,游泳比赛„„)及运动员(学具块),幼儿当场地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分类,进行过程中,教师以游戏口吻调动幼儿,激发孩子更大热情,最后用“给小动物做奖品”做观察记忆力练习结束活动,整个过程充满了游戏的趣味。孩子们从玩中自然而又轻松的懂得了分类方法,顺利完成了操作要求,同时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玩中学,学中玩,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分类概括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了这样的经验:①无论培养幼儿哪方面能力的教学训练都要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②游戏的形式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要为教学内容服务,③游戏形式的设计要自然贴切、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要适合本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

三、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为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等有所不同,因此孩子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在学具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增强自信,为今后的实验课顺利开展及孩子健康的发展打好基础。

1、教学实验过程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操作要求,尽量使每个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问题的设计应尽量具体,富有启发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有较正确的回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孩子三性的发挥。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于操作跟不上的或不明白的孩子要及时降低要求或暂换要求,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幼儿进行重点指导,给予适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刚开始实验时,动手能力差,加之不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常常出现顾此失彼,慌忙无序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就要在巡回检查环节中重点指导他们,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则提出更高操作要求,或当小老师进行检查,或进行创新操作,减少活动中的等待,多动手多思维。虽然每个孩子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应从不同角度给予鼓励、肯定。这样,每个孩子都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都会丛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2、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奖励,强化幼儿的进步,激发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的兴趣。教学活动的评价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信息反馈,能够对幼儿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调节,能激发幼儿自尊感,成功感等积极情绪体验,能对幼儿智力技能的获得进行强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评价方式上要教师评价幼儿、幼儿互评与幼儿自评相结合,同时,根据活动中每个幼儿表现不同评价手段也应灵活多样,如:对孩子一个鼓励肯定的眼神,一句口头称赞的言语,一阵热烈祝贺的掌声„„在评价过程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也要注意多样化,不能“一个标准”“一刀切”。教师应丛不同的角度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长处,进行积极适当的评价,强化幼儿的点滴进步,使幼儿操作兴趣得以保持,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学具操作活动后,采取不同形式让幼儿加强练习,使每一个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3、在学具活动结束后,往往有部分孩子意犹未尽,我们可以把部分学具投放到区角活动中,让有兴趣的幼儿在下午区角活动中自由选择,自主操作,让他们在自发的活动中动手动脑,达到进一步复习、巩固的目的。另外,对于大部分幼儿难以掌握的某种方法或技能,如:用游戏棒插图形,这种技能对于小班的孩子需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而在幼儿园进行的时间是有限的,为解决矛盾,我们就把此项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家园配合共同进行。同时,为方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方法及自己孩子的表现,以便配合班上,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是永恒的主题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伴随着人的不断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在而今的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更是需要大批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实践“李忠忱教学法”的同时,非常注重教师和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创新教法,提高教师有效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富有创造性的操作表现,并经常性地在活动中为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条件,除了专门的创造能力培养的方式外我们常采取的方法有:

1、问题引导方式:

如在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忆力训练时问:你是怎样记住的?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等?翻转练习时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翻得更快些?而不是用直接告诉的方法,而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去创造去发现。用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困难设置方式:

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当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困难,不但能激发孩子更大的游戏欲望,而且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如在完成一次数理逻辑能力的训练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今天你们表现的真棒,请你们照着这个图搭一艘船送数字宝宝回家吧。因为图上,船是用学具块搭出的而船上的旗是插接棒插出的。孩子搭完后,小旗怎么也立不到船上,必须用手拿着,老师启发孩子: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旗子立到船上呢?于是,有的孩子想出了给旗子插底座的方法,其他孩子纷纷效仿,并做出了形式各异的底座,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丁字形的,甚至有的孩子在底座的两边插上其它的东西,说是为了“对称”,活动该结束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老师们只好满足孩子们说:“区角活动时,愿意做的小朋友再来做吧。

五、辛勤劳作结硕果,再接再厉创辉煌

几年来科大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运用三型、六型、七型学具及《讲故事学思维》画册,不但掌握了快速反转的技能和基本的操作常规,而且使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具操作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打算更好的运用“李忠忱教学法”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采取个案分析,观察记录,现场拍摄照片,录像等方式,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更好的利用和挖掘“学具”的教育功能,为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型、创造型,合作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第14篇:化学教学中采用

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改新理念提出的形势下,我校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课堂模式,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一、交流探索的意义交流探索为有效课堂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15篇: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坳明德小学

余翠平

教具和学具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教具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教具的使用要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应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可以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在情境中灵活的使用教具,给学生用学具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可以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教学时老师设计了如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培养思维能力。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 坳 明 德 小 学

余 翠平

第16篇:学具在几何教学中的妙用

学具在几何教学中的妙用 几何学科,逻辑性强,概念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就充分阐明了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必要性。因此,在有关于几何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摸、摆、拼、画,在动手操作学具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结合《北师大版第二册数学》中的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谈谈我巧妙利用学具进行几何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生动有趣的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即属于直观几何阶段。他们喜欢看一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因此,几何知识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而动手操作学具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动手做

(一)”(在钉子板上围图)时,先让学生观察钉子板,“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吗?”“看谁得围法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围出了不同的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在钉子板上除了能围出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你还能围出其他不同的平面图形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动手探索中。学生拼完后展示出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围出了梯形,有的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最后,通过重点展示同学们围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动有趣的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并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小科学家看待”。老师可借助一年级孩子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让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学具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例如,在“动手做

(三)”(折、剪、拼的活动)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折一折,施展你的创造力”。(把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在一张正方形纸片一折出更多的长方形来;在正方形纸上折出其他图形来;在一张圆形纸上折出两个、四个......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图形)

(2)“剪一剪,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刚才折的图形沿折痕处剪成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拼一拼,发挥你的想象力”(让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拼出自己小组喜欢的图案,并且给自己小组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这样一系列的学具操作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在动手尝试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进而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三、生动有趣的操作,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时期,抽象的几何概念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有关于几何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学具操作,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每一个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先让各小组学生自由玩一玩桌上的各种物体,“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在长方体上发现了长方形的面,在正方体上发现了正方形的面,在三棱柱上发现了三角形的面、长方形的面,在圆柱体上发现了圆......这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把这些不同的面画在纸上,并且剪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吗?”。各小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讨论,一边动手,把每个物体上的面分别扣在纸上,围着物体的轮廓画出来,就能得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剪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这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不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而且不知不觉地体会了“面在体上”这一抽象的几何概念。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体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

四、生动有趣的操作,能创造人人成功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我们可以这样讲“成功是创新之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几何教学,可以做到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力争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第一,玩一玩、摸一摸(各小组的学生在体上发现了面);第二,采用画一画的方法(把不同的面画在纸上);第三,采用“剪一剪”的方法。(把画出来的面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第四,采用拼一拼的方法(用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动手参与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坐冷板凳”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创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作品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得出的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生动有趣的操作,能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几何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学具的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动手做”(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活动中拼图)中,学生自己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特点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图,先拼出正方形,学生很快拼了出来,但一般只有一种拼法(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时,我适时地鼓励学生“你有不同的摆法吗?”“看谁最先摆出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索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拼法(用七块七巧板拼一个大正方形,用一个中型三角形和两个同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再让学生拼三角形时,学生都能采用不同的拼法。最后让各小组用一幅或多幅七巧板自由拼自己小组喜欢的图形,各小组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想象,拼出了许多有创意性的作品(分别拼出了飞机、大炮、小兔子、机器人等)。如此,这般不断出现的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

总之,在几何教学中巧妙运用学具,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知活动,促进学生感知的发展,而且通过学具的操作能促进学生心理过程的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17篇:关于学具操作的思考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教学了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一分》,主要想通过操作小棒,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以及感受平均分的优越性。课后发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达到,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第二,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不知道说什么,有些讨论可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第三,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

1、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习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自由空间。

2、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

3、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4、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1)在学具操作中,有一些操作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意识;(2)在操作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世功的一半",从小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时不要大声说话,轻拿学具轻放回去不要影响别人,注意保存好学具里面的东西,课后要把学具中的东西放回盒内并摆放整齐,使他们从小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第18篇:自制乐器教学设计

《自制乐器》教案

一、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请看大屏幕: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高)(音色);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 乐音

);振动无规则、无固定音高或者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 噪音

);我们把音乐的强弱叫做( 响度 );把乐音的高低叫(音高)。

二、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很用心,都已经熟练掌握,老师奖励大家看一段视频。(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交响乐团的合奏录像。)

师: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生:好!

(教师板书课题) 心灵手巧

三、新授

1、自己做的乐器肯定比不上专业乐器精良,但一样能发出优美动人的乐音。请大家欣赏一些自制乐器的图片。

2、师: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自制乐器的材料简单,我们也做得出来。

生:我也很想做一件乐器。

3、师:我很喜欢你这种自我探索的精神,老师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自己对乐器的独特想法,也能设计并做出简单精美的乐器。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我们将举行一次“自制乐器合奏展示会”

师:制作之前还提示大家注意

4、制作开始 5学生汇报展示

师:刚才同学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特别用心、细心。现在已经有几个作品出炉了,请….上台给大家展示你们自制的乐器。展示的时候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你们自制乐器的名字,所用的材料是什么。

还有很多小组的同学选择制作有难度的乐器,老师佩服你们的勇气,没完成的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期待下节课看到同学们多样的乐器,精彩的演奏展示!

第19篇:自制鸡尾酒教学设计

执教:董丽丽

指导教师:刘德英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制作鸡尾酒的实验原理。

2、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原理:

第一种方法:不同液体密度不同,重量不同,放在试管里的位置不同。

1.在三个杯里加同样多的水,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顺序往杯子里挤颜料,多放一些,颜色会比较鲜艳,最后搅拌溶解。2.然后分别加上两勺盐和一勺盐,最后搅拌溶解。第三杯水,无须加盐。

3.依照盐的比例顺序用滴管依次往试管里加入颜料水。第二种方法: 不同液体密度不同,重量不同,且上下层液体不

会融合在一起,放在试管里的位置不同。

第一层:碘溶入四氯化碳中

第二层:硫酸铜溶液 第三层:植物油

第四层:乙醇 三、教学用品 :

3个杯子

颜料三种 盐 清水 滴管 硫酸铜 碘 四氯化碳 植物油 乙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什么是鸡尾酒吗? 2.师总结: 鸡尾酒,简单说,它就是将几种酒、果汁、香料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多层颜色的饮料。调酒师要制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鸡尾酒并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认真和细心。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培训一批小调酒师,你们想当吗?好,这节课大家就跟老师一起来制作鸡尾酒 。

(板书题目:自制鸡尾酒)

(二)讲解鸡尾酒起源

师:鸡尾酒有一个美丽的起源,在19世纪初的美国,酒店老板克里福德总是向人们炫耀他家那三件引以为自豪的事: 第一, 他有一只羽毛艳丽的大公鸡; 第二,他的酒店里出售世界上最棒的美酒; 第三,他的女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绝色美女。

一个总是光顾这个酒店的船员爱上了老板的女儿。克里福德打心里喜欢这个工作踏实脾气又好的青年,却总是捉弄他说:“小伙子,你要是想娶我的女儿,就赶快成为船长吧。”年轻人信以为真,下苦心努力学习,几年后真的成为一名船长,回到了酒店。克里福德高兴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在他女儿的婚礼上,克里福德拿出了酒窖里最好的陈年佳酿,调合成“绝代美酒”,并在酒杯边放上大公鸡尾部的艳丽羽毛,美丽极了。他在酒桌上干杯时,高呼“鸡尾万岁!”从此,鸡尾酒便流行开来。在现今社会,饮用鸡尾酒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鸡尾酒,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最具想象力,最具艺术气质,最具创新力的酒品。

(三)讲解实验要求及示范

1.师:今天要想成为出色的小调酒师,在老师讲解和示范的每个环节都要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倾听,因为我们选用的是生活和实验室的材料,而不是真的酒和果汁,所以我们制作的鸡尾酒只能看不能喝。2.讲解原理及示范操作

(1)强调实验原理并让学生理解。 (2)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四)学生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要求:给你们十秒钟讨论,每组四名同学两两合作,推出两个同学制作第一种方法的鸡尾酒,同时另两个同学制作第二种方法的鸡尾酒,如果两个同学完成的好,举手向我提出申请,再做另一种方法的鸡尾酒。

2.操作后要求:制作材料已摆在实验台上,做完实验后同学们将做好的鸡尾酒摆在烧杯里,并四人共同讨论实验前后的 感受。

3.分组实验(配乐) 4.分组讨论

5.学生自由分享感受。

(五)教师总结

1.师:一杯小小的鸡尾酒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今天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都成为了出色的小调酒师,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长大后都能成为学科学,用科学的好孩子,成为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能调制出属于自己的鸡尾酒。2.分享(配乐):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课上制作的鸡尾酒又不能喝,所以老师奖励给你们一杯课前准备好的用饮料调制的鸡尾酒,也让在座的专家,老师和家长们品尝一下。

第20篇:《自制灯具》教学设计

走进灯的世界

——自制灯具

赤湖中心学校

魏珠玉

一、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生活废弃品等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正方体、长方体等不同形状的灯具。

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

二、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灯具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而又实用的灯具。

四、教师准备:

各类灯具图片,资料教科书。

五、学生准备:

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其他材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前板书:走进灯的世界)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灯的制作过程、灯的种类与发展史。今天魏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灯的另一个世界!瞧,夜来了,黑漆漆的一片,是灯给了我们新的世界,沉浸在灯的海洋里。灯光不但是光明的使者,还扮演了美化生活的角色。 欣赏各种不同功能的灯的图片(照明灯、装饰灯、警示灯、特殊功能的灯……)

二、了解灯具的结构

师:这是一盏什么灯(课件出示台灯),它由几部分组成? (这是一盏台灯它由灯罩,灯柱和灯座组成的。) 师:这是一盏什么灯?(课件出示吊灯)

师:这是一盏什么灯?(课件出示落地灯) 师:出示一款有装饰的灯具。(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三、想象,创意未来的灯

1、比如:节能、环保、智能提醒、控温等等。

2、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灯,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又实用又漂亮的灯具呢? (接着板书课题:自制灯具)

3、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灯

(再次播放各种灯具图片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四、学生活动——设计制作灯具 老师:现在,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1、老师交代活动要求:设计一盏造型美观、功能独特的灯。

2、制作灯具步骤:

了解分析 → 构思→ 选取材料→ 设计结构→(

) →(

3、灯具文字说明材料;

我设计的灯

功能: 材料: 外形:

4、制作台灯(可独立完成,可合作完成。) 比如,有人做台灯支架,有人做灯罩。

5、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灯具的同时,教师幻灯出示简易台灯的电路图,下面是温馨提示: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用刀、用剪刀安全、用电安全!

6、作品展示

介绍制作的灯具使用材料,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外加的漂亮的灯具装饰。(灯饰的处理手法有:绘画,粘贴饰物,镂空,切挖折叠等。)

7、谈收获。为别人的作品点赞,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采用自制学具教学教学心得体会
《采用自制学具教学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