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读了大教学论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05 08:32:0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 金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述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残缺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维,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堪称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所有事物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题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题目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事物”,它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所有人”, 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表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维。虽然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咱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领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所有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兽性的假设和意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妙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说明了并多处强调了本人对人的意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愿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才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所有人”的教育对象的构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振兴的状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维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成绩的答案相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现实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要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兽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维无论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述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显著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显著。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维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该当遭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所有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退学校。”经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只管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以后教育公平成绩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成绩就是负担微小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微小的开支,是个微小的应战。众观以后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景象,它依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顺便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体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度,外地先生退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先生与本地先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先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先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次要是指男女先生的退学率不平等,男童的退学率显著得高于女童,这次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形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退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景象交错在一同,构成了愈加复杂化的成绩。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荐第2篇: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学习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因学习要求必读《大教学论》,本人经过认真研读《大教学论》,使我了解到《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大教学论》共三十三章,可以分成六个组成部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却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同时他认为人也是可以被教育的。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的倾听,教导与知识。文中还例举了石头、狼孩子等足已说明以上观点。同时还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像为鱼儿掘鱼池,为果树修果园一样,也应当为青年人修建学校。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者论证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创办新学校: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因为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但是在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严酷,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因此,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

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着重对教学的变异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实行班级授课制。

第三部分专题论述教育方法:作者阐述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灌输虔信的方法。另外,关于教材的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他们的真实意义。

第四部分讨论学校的管理: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的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最后他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第五部分讲述了学制系统及课程论:作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和一株树木的各个生长阶段相比较,从六岁到十二岁再到十八岁,最后到二十五岁已经在大学里面受到了彻底的教育,他们就像一株结了果实的树木,我们需要果实的时候就可以去摘取了。

第五部分总结。我们所说的都限于一般方面,详细的考究要留待更加合适的机会,现在我们已经指出我们的教授术或普遍方法的发现便利了学者人数的增加,我们所期望的是增进基督教智慧的说和,是把虔信、学问与道德的种子撒到一切献给上帝的人的心里。

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总之,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这就与今天提倡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愉快学习相吻合。

推荐第3篇:读了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

马台乡平河完小读《细节决定成败》

心 得 体 会

王进春 2011年5月9日

读《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 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细节”一词,在许多人的判断标准里都认为是一些细微的、不值一提的小事。从“细节”中感悟读书所获,在方方面面关注细节、重视细节的同时,最终要重在实干、贵在行动。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钱德勒说过:“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细节,行动却是细节成败的根基”。如果把成功看成是一种战略的结果,在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把细节抓好落实则成了我们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行动最能发现应关注的细节所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因为行动,我们才发现原来“琐事”最多。也因为行动,我们常在干事之时,才发现有许多细节的存在价值。而以言代行,只说不做,就会把真正的细节抛之脑后,就像老鼠提议给猫挂铃铛,大家一致叫好,最后一哄而散,忘了最重要的“谁去挂”的细节。假若老鼠们真去挂一挂,也许就不会认为这是个好提议了。所以说,行动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细节所在。行动是保证细节落实的关键。对细节的理解和重视再多,如果没有行动,也只能是“竹篮提水一场空”。列宁说:“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你去挥汗”,再小的事,只要做了,就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不做,事情还是事情,不会因为等待而结束。只有完成细节,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一个“行”字就是细节落实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所在,把“行”字摆在首位,因而改名陶行知。

“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这就是行动和细节之间关系所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里也强调一个“做”字,把最平凡最简单的事情做完,抓住“落实”才能保证“细节”成功,从而决定整个成败。行动是完善细节的良方。有一句广告词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何完善细节,做得更好?需要不断的实践,通过实干和行动来得到证实。一点一滴的改变就是从细节上不断完善,通过行动来做得更好。与此同时,行动还可能弥补一些疏忽。汪中求先生在书中说:“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更应认识到做一名执行者,按章落实的重要性。重视行动,是要在重视细节的基础上来做的。“1%的差错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只有我们在“行”字上把1%的差错避免了,才能发挥出行动与细节完美结合的功效。

总之,一件大事,我们做好了它的99件小的环节,就是把最后一个环节疏忽了,那注定了整件事就会失败。

2011年5月9日

推荐第4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瞥三百年前夸美纽斯的教育智慧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一浪胜过一浪。新的思维方式日益被人们接受,然而旧的封建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占统治地位,夸美纽斯的出现为这一过渡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无人质疑。夸美纽斯,连同他的《大教学论》,都是时代的产儿。

然而过渡性的时代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过渡性,即使是夸美纽斯,也难以避免地被时代特点束缚。所以拜读著作的同时,还要加以鉴别地理解,方能有所收获。

本书主要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思想与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展开论述,完整且详细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夸美纽斯通过对前人的学习还有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使其成为理论体系,成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学习借鉴。

面对当时教育环境的封建腐败,亦深受其害的夸美纽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扭转这一局面。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还有经院主义的方法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并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顺理成章?夸美纽斯借鉴了“基督”的圣光使其的出现合理而且有说服力。夸美纽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信仰并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和禁锢,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将信仰化作灯塔,指引万千群众奔向光明。

夸美纽斯首先从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潜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备别的生物所没有的——活力、感觉与理性,而这些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等级原则”告诫人们“我们虽则永远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级,但是我们仍旧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层”,暗示教育中学问研究的无止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么研究便无止境。紧接着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进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预备。而这个预备的过程则要做到“熟悉万物;自我约束;皈依上帝”,明智的夸美纽斯就巧妙地将这三件事转化成了“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这条路必然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夸美纽斯创造性地借“自然法则”类比人类的教育过程,揭露批判了旧教育违背自然的偏差,发现了问题,从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学应有的正确的理论,把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是颠覆性地变革。当然,若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讲,以自然为指导是很片面的,因为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部分。

夸美纽斯先进性地给“人”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完整的,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只有实现了潜能,表现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着实进步的意义,相当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提高人口质量”!与此同时,夸美纽斯还用“狼孩儿”例子引证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叹,现代流行的个例研究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应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了。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后,那么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最好呢?夸美纽斯又类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小的时候就要去实行,并且给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几点原因。其一,人生无常,充满变数,生或死,健全或残疾谁都无法预示;其二,行动比学习重要,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上,而非学习;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长硬,就不容易改变了;其四,上帝给了人青春的岁月,那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其五,幼儿时期欲望正在沸腾,思想也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夸美纽斯经过一番论证,得出最谨慎的办法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

可在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更别提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了。学校是富人权贵的专利,贫穷的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夸美纽斯对这样的情况深感痛心,他坚持,被排斥的人当中一定有极优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杀,这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贵贱,还大力号召群众一道说服当权者实施普及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民主主义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夸美纽斯还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并提出了具体严谨的改革措施。在学校,青年人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实施的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要尽量温和轻快自然;教育绝不是虚伪的、表面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夸美纽斯对教育体系的阐释近乎完美,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念,没有世俗,没有功利,这是现代教育急需学习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学率、美化学校名声,让教育掺杂了太多的虚伪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纯粹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就会频繁占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统统让位,进行考前“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班级取得好成绩,不难猜到,这和老师的年终奖金也许是直接挂钩的。这明显就是对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了这种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导致后来越发地对此类科目的不重视。社会经常感叹年轻一代品德素质差,究其原因,上述的这种情况可能首当其冲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夸美纽斯接下来阐述了几个教育理论——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量力性原则、直观法则等等,在此我只谈谈对“教学量力性原则”的体会。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理论,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个现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奥数比赛中,中国经常是无悬念夺冠的国家,但在全球性的学术研究(数学方面)中,经常活跃的却是美国等本被甩在身后的国家;考完“雅思”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常讶异其中数学部分的难度之低,之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我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夸美纽斯在这一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有其承受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教学科目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实现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围绕“适宜”这个发展程度展开的,但夸美纽斯能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近乎科学的安排实在难能可贵。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生理发展作为基础,儿童时期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发育的初始阶段,更多应该进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象力还有性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还没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儿童。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拿中美两国对比来说,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缺乏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赛中国行,而研究却不及美国的原因。现在国家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但决心大于成效,我们也应该秉承夸美纽斯用于革新的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毫不迟疑地去解决问题,即使要排除万难,也必须将教育革命进行地彻底才行。

读完《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于学校,它还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是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书中传递的教育智慧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分科教学法、纪律教育、统一的学校制度及教学计划等,甚至还涉及了学校经费如此细致的问题。我想,写到这里不是结束,而是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的开始,真正的开始。

推荐第5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一种执着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 这正如我们中国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体育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体育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育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推荐第6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上学期上《教育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几本中外教育名著。而对于一个对看到文字就反感的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不过我还是坚持看了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本教育名著。虽然看的时候是囫囵吞枣的看的,不过看了以后还是有许多让我映象深刻的地方。不过,如果我理解错误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不好,水平有限了。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一步教育作品。此书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是教育学行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我想讲一下的是夸美纽斯。他是一位捷克人,出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他生活的年代刚好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代,因此社会背景比较复杂。俗话说“实事造英雄”也许就是这个的最好体现。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一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热爱儿童而且热爱教育。他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理论上,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夸美纽斯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因此他又被称为是“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著作很多,不过,主要教育学说还是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该书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现在讲述的是《大教学论》。此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著作。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写的“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叫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西方人对《大教学论》的评价相当的高。他们说:“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驾驭的科学”。因此,《大教学论》号称“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著作”。上学期的阅读,便让我有对此书产生了兴趣。该书论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适应自然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本著作中。全书共三十三章,我个人认为第一章到第七章讲述的是:人的来由以及人的形成的影响因素。第八章到第十三章讲述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行,学校教育改良的必要行以及怎样改良。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主要讲述的是:教于学的原则等。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五章讲述的是: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二十六章到三十章讲述的是:学校的纪律以及语言等。最后那三章讲述的是大学以及教导。该书系统的阐述了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教育目的,作用,内容和途径等。读了此书以后我了解到了他对于教育的观点。他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存在自然规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教育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界的普片规律。他的第八章的标题即是“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他认为现今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改进,需要完善。因此,他提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措施以及必要性。此外,在第七章的时候夸美纽斯对儿童的心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教育工作要如何适应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提出了不少意见。他说“人的教育要在适合的时期进行,在适合的时机对人进行教育”。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从人生的青春期开始,也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中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教育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每一个时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其次,夸美纽斯又对教于学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与学的原则有: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此外,还对教学法进行了阐述,系统介绍了教育法有:科学教学法,语言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艺术教育法,灌输虞信的方法等。他主张多种教育方法结合进行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最后两章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导的问题。他提出了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提出实施普遍教导的前提。夸美纽斯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的人,并且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教学原则的规则。,《大教学论》的写作目的是:寻求一种教育方法,可以使教员少教,使学生多学。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了许多东西。《大教学论》中阐述的最多的应该还是教育吧。虽然本书的开始是从“人”讲起,在开篇就提到了“人是造物中最完善、最美好、最崇高的”。也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学问、德行、虔信是我们人生来就具有的三粒种子。这让我联想到了我国的荀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关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不过最让人映象深刻的还是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观点和见解。读了《大教学论》让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们明白教师职责的所在,就像我们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充当教道德工作,是教育的主体。我们都知道教学即是:教于学。而老师即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了教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就是教导自己。那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教师作为教育者即是教育人,这让我们想到格累哥利?那齐恩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因此教师的责任是伟大的。其次《大教学论》让我了解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执起教育之匙,开启孩子们的心灵,浇灌他们稚嫩的大脑。让教育发挥最大作用,让他们长大以后为祖国奋斗。更好的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通过《大教学论》我们知道了: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在读了《大教学论》后终于了解到了这本堪称“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著作”的来由。它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号!我想,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读《大教学论》是必须的,它会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

推荐第7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

说明:《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关于夸美纽斯:

 (1592—1670)他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P244)  他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P244)

 他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P253) 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P259)

 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P259) 2.关于教学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致意读者》,P1)

3.关于教学论的宗旨: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

术。(《致意读者》,P1)

4.关于教学艺术:描绘艺术中的艺术是一件繁难的工作,需要非凡的批判;不独需要一个人的批判,而且需要许多人的批判;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如此敏锐,使任何问题的大部分不致逃脱他的观

察。(《致意读者》,P2)

5.关于人:

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P1)  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P3) 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P7)

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P10) 6.关于教育中的上帝:

 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有一些关于神的概念,人人都把最高的地位归给神。”(P20)

 柏拉图也说:“上帝是至高的善,高于一切存在,高于自然;一切造物都趋向于他。”(P20)

《圣经》上说:“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它让悟性去见它,凡是在它的门前等候的人都可以不受麻烦就得到它。”(P22)

 要告诉他们,凡是行为良好,值得站在上帝跟前的人就是加倍幸福的人。(P173)  但是生时与上帝相通的人,死后便会到上帝那里去。(P173)

 《圣经》应该成为基督教学校的第一个字母和最末一个字母。(P174) 7.关于教育的作用:

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P24)

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P24)

 柏拉图:“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P27)

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P28) 8.关于教育的早期性:

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P29)

 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P31)  教育应当从早开始。(P92) 9.关于学校教育:

 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P33) 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P37) 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P40)

 所以所罗门所说的关于美丽但是愚蠢的妇女的话,对于有学问而没有德行的人也是适用的,他说:“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P44) 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P49) 10.关于教育中的秩序:

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P60)

 时间的巨流是因什么媒介才这样准确地和连续地分为年、月、日的呢?没有别的,只是由于苍天的不变的秩序之故。(P60)

 所以,教学艺术所需要的也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P63) 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P64)

 现在就很明白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一样自然。西塞罗说得很恰切,他说:“假如我们把自然看做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他又说:“在自然的指导之下,迷途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建议是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去模仿它们。(P65—66) 11.关于语文学习:

 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P79)

 语文的学习,尤其在青年时代,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即我们的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因为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57) 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P159) 12.关于教育的兴趣:

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P92)

 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P92—93) 13.关于教育中的实践性:

 假如教师教授任何事情的时候,同时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学生,学生的工作就会来得轻松些。(P102)

 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P102)

 对于每门学科,都要考虑它的实用问题,务使不学无用的东西。(P115)

 凡是学过的东西都应该由一个学生传授给另一个学生,使没有知识不被利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假如别人不知道你是知道的,你的知识便是无用的”这说法的意思。(P115)  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这是很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P117)  凡是应该知道的就必须教。(P145)

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45)  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P149)

 师傅并不用理论去耽搁他们的徒弟,而是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所以,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P149—150)

 昆提利安在多年以前就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P150)

 因为德国人有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说:“良好的领袖就有良好的随从。”(P150—151)  忒楞斯的话也很恰当,他说:“只要你先走,我一定跟上来。”儿童学习行走、奔跑、谈话与游戏,全是这样从模仿学来的,不要任何艰难的规则。规则对于悟性像一些荆棘,要懂得它们的意义既需注意,又需能耐,而榜样则是最愚蠢的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过任何语言或艺术;至于通过实践,即使没有教诲,精通也是可能的。(P151)  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P156) 14.关于教学的选择性:

 辛尼加说:“时间这样的宝贵,却去学习这么多无用的东西,这是何等的疯狂啊。”所以,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处才可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得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P137)

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坦率地教,不可错综复杂地教。(P145) 15.关于教学的直观性:

 我们由此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P141)

 一个人如果看见过一次人体解剖,较之读完了最详尽的解剖学,可是实际从严没有看见过解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并记得准确得多。所以说:“看就是信。”(P142) 16.关于教育中的纪律:

 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P169)

 有需要的时候就应当利用责备或惩罚,斥责或鞭挞。这种惩罚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邪恶刚一出现就可以受到遏抑,或尽可能连根拔除。(P169)

 波希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盘就会停止,同样,如果你从学校取消了纪律,你就是剥夺了它的发动力。(P198)

 因为纪律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不会失败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P198)

 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P198)  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的网里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之畏惧和恭顺,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能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P201—202)

 凡是愿意在学校里面求学的人就必须服从学校的纪律。纪律有三等:第一,不断的监视,因为我们决不能全然相信孩子们的勤勉与天真。(难道他们不是亚当的子孙吗?)我们必须使他们时时处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第二,谴责,凡是越出了正轨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谴责唤回理性服从的大道。最后,惩罚,如果劝告没有效力就必须惩罚。不过,一切纪律都必须谨慎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完全做好工作以外,没有别种目的。(P234)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阐述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首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他承袭圣经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并非最终的目的,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阶段,即是永生。他确认“现世的人生,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夸美纽

斯对现世生活所持的观点,与天主教僧侣们所持的观点相反,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也不把现世生活当成黑暗与罪恶的根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应以其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的快乐。为了使生活美满,心灵得到快乐,能为社会国家服务,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和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人应该具有万物的知识,并能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总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二)论教育作用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夸美纽斯接受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对人施展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他确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①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地步的,“在一千个人里面难找到一个”,即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等。

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夸美纽期还认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但实际上却有人缺乏爱好学习的倾向,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引诱以及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所致。”他郑重提出:“一个做教师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前,必须使学生渴于求得知识,能够接受教导,因而准备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三)论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在17世纪30年代,继莫尔之后,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他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有一个同一的目标:他们要成为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他们都应该达到一个境地,在合适地吸取了智慧、德行和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并且适当地预备未来的人生。”③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他驳斥了有人认为天性鲁钝笨拙的人不能接受教育的意见,说:“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衰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田地。”他也斥责了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④,夸美纽斯还设想使有才能的儿童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受到更高深的教育。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父母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教导他们的儿童;儿童在大的班级里,可以起互相激励的作用;因此适应社会分工和人们职务专门化的,必须有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关和教师这样专门的教育人员进行工作。⑤

(四)论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从人的天然素质出发,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设立相应的学校。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就是夸美纽斯所理解的在家庭由母亲担负的学前教育。他首先论证了早期学前教育的意义。从儿童发展来看,早期教育易见成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习应从婴儿开始;从家庭方面来看,对子女实施早期教育才算父母“已圆满地完成了他应尽的义务”;从国家方面来看,儿童教育搞好了,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使国家富强,使社会得到改造。

其次夸美纽斯为学前教育拟订了详细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合理喂养,保障儿童健康;注意安全,细心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从而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快。在智育方面,要教给儿童有关

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具体有自然方面(水、土、空气、火、雨、花草虫鱼)、天文方面(天体、日、月、星辰)、地理方面(山川河流、城、乡)、算术方面(1到

10、多与少的比较)。同时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其语言,训练手的操作能力等。在德育方面,要使儿童在幼年期就习惯于从事家事和劳动,为此,要使他们从小就能认识家里的常用用具及其应用。夸美纽斯还注意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培养他们具有节制、整洁、爱劳动、尊长、顺从、忍耐、老实、公正和爱人等品质。

2.少年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学校。

按照夸美纽斯的设想,国语学校是为所有6-12岁的男女儿童设立的实施普及教育的初等学校。称国语,突出地指明在初等学校应运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既便利于儿童进行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拉丁语铺平了道路。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国语学校的任务,在于把对少年儿童终生有用的知识教给他们。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国语阅读和写作;学会利用阿拉伯数字及用计算器计算,唱著名歌曲;学习世界通史的初步知识;学习宇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如天体、地球、海洋的潮汐、大海的形状、江河的流域、地球的主要划分、欧洲的主要国家,尤其是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等等。宗教课程和道德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此外,夸美纽斯还认为少年期的儿童还应当学习技艺,使受完国语学校教育的儿童既为将来升入中等学校性质的拉丁语学校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农业、商业或其他职业的儿童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3.青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学校。

夸美纽斯把古典中学性质的拉丁语学校看做为学生打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以便为后来再接受高深的教导(大学)的预备学校⑥。他认为拉丁语学校应使学生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除经院主义学校的“七艺”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学(当时称为自然哲学)、地理和历史。在语言学科方面,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国语和一门现代国语。⑦

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语文(语法)之后,即转入学习自然哲学(物理学)、数学,继而学习哲学(伦理学、辩证术),而以修辞学的学习来完成整个古典中学的课程。夸美纽斯分别以拉丁语学校六个年级的主要学科依次命名各个年级班,即(1)文法班,(2)自然哲学班,(3)数学班,(4)伦理学班,(5)辩证术班,(6)修辞学班。⑧

4.成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大学。

夸美纽斯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专门人才以及教师、国家和学校的领导人员。青年在大学里应学习其所从事研究的完全而彻底的知识。各类作家的原著应成为大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大学里的授课应采取讲演和自由辩论的方式。大学设神学、医学、法学等科,他还设想设立教学法学院。大学的入学通过一种公开考试,选拔毕业于拉丁语学校的优秀学生入学,毕业时学位的获得应由国家选派的委员会进行公开考试。在第六年的末尾,学生以旅行作为大学的结束。

很明显,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五)论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在全年内的不同时期都招收学生,学生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内,但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而不是对学生集体地进行教学和安排作业。教师时而叫这个学生,时而叫那个学生,对他们每个人个别施教,这就必然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进程中精力、时间的浪费和不可避免地互相干扰。这种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

日益扩大,以及文化科学的迅速进步的形势,因而亟须提高教学的效率。夸美纽斯适应了社会形势这样的迫切要求,并参照欧洲一些国家和教会(主要是耶稣会)已有的实行班级教学的实际经验,从理论上加以阐明,于是确立了班级教学制度。

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他指出采用这种办法的结果是: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的”。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加注意”;“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等等⑨,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为教师,为学生,这都是个最有利的方法,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显得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当然,夸美纽斯过分夸大了班级教学的效率,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甚至提出“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无疑地是有困难的。于是他不得不建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⑩,每组十人,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⑾。由于夸美纽斯当时对这种崭新的教学制度,还缺乏经验的积累,他不知道班级人数过多,势必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也不知道教师用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

对于确立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夸美纽斯提出了比较详细而正确的论述:

①应有一定的目标。学生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的目标,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使教学按照计划进行。

②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班级里所有学生都用同样的课本,它应当属于同一的版本,“它们应当页页相同,行行相同。”

③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即所有的科学、艺术与语文都应用一个“自然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他的学生的能力和他们在他所教的实际科学、艺术上所获得的进展”来施教。他认为,“普遍地采用自然的方法,对于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平坦的没有分歧的道路对于旅行者一样。”

④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很明显地,假如全班的学生同时全作一样的功课,这是一种有用的安排,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麻烦就会减少,学生的利益就会增大。只有到了人人的注意全都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面,人人都轮着去改正别人错误的时候,热烈的竞争才能发生。”

⑤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 项一道教授。例如,“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他认为,“文字的解释应当照顾到文字所指的事物;反之,学生也应当学会用语言去发表他们一切所见、所听、所弄或尝到的东西。”其次,阅读与写作的练习应当结合在一道。他说,“学生们初学习字母,他们就应当写那些字母。”“他们在学读拉丁文、希腊文的时候,„„他们若去反复阅读、反复抄写各种名词变用和动词的适用法,直到因此彻底学会了阅读、书写、字义和尾位的形成为止。”再如,文体的练习应当和练习推理的能力联合在一道。“这样,由于一次的努力,文体的观念就可以获得,推理的能力就可以增进。”又如教与学可以联合一道。“学生们是能把刚刚学过的科目教给别人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他们懂得彻底,而且可以使他的进步来得更快。”最后,严肃的工作应与娱乐结合在一道。这是指把“用来舒畅学生心理的娱乐”运用到各科教学,“使他们在消遣的时候也能够受到一种一定的印象,这是极有用处的。”

⑥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这是保持班级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夸美纽斯为教师订立了如何保持学生注意的规则:教师在教学时,“肯不断地耐心介绍一些有趣的和有用的事物”;在开始新课的时候,“能把它用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放在学生的跟前,或者向他们发出问题,这样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站在讲台上面,“眼光看得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在一切可能的时候都去利用感觉,尤其是视觉”;“在功课完毕以后,要让学生想要得到解释的不论是当时的功课,或是以往的功课,都有提问的机会”;以及在教学中让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材料,轮着提问学生,和向全班学生提问,等等 夸美纽斯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确实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给教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因时代的局限,这一理论还存在不符合实际和形式化的种种缺陷,有待于后来的进一步完善。

推荐第8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

新惠三中 宁宗智

从教30多年来,阅读了不少教育学著作,感触最深的要属于«大教学论»。这部教育学著作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整部著作体现着自然和谐的育人思想。三百多年前的夸美纽斯站在教育的最高处,他的教育理论精准长远,推崇学校教育,倡导人人都应该接受学校教育;依据事物成长初期易于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规律,还提出“育人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阶段尤为重要,必须给予“修理”,才能成为“参天大树”。作者用平和自然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教育道理,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实例诠释了一个个教育教学理论。 下面我谈四点感想。

一、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一切男女青年不分贵贱和聪明愚钝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快乐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继而成为有信仰的文明人。学校是文明传播的主阵地,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的东西都得到发扬滋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最为茁壮的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学校教育要顺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在自然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不可逆行自然规律办学。

三、教育者应该借鉴“大教学”的八大理论

第一、“大教学”强调,一切知识都不应该以教师的权威去灌输。反对那种“不让学生接触事实而被动的接受”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感官或实践获取知识,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永生不忘的,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二、“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掌握生活技能、积累经验,开启智慧之门。教师首先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事物的动力。

第三、“大教学”不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课内结合课外,传授知识人同时融入育人教育,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学习的本体要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不断地鼓励和肯定他们,才能使学习的主体乐学不倦怠,他们才能乐于接受“修理”,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第

四、“大教学”是将年龄相近的人集中到一个班级。根据年龄特点展开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习;在互动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不自觉的审视自我,互相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我。学生起初的学习是由教师扶送,到教师目送,再到教师不送的过程。当学生都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时,这时的教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适时的指导帮助即可,此时的学校就是乐园,教育达到和谐状态。

第五、“大教学”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育人的过程。大教学大教学需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统一度量衡,不能单纯地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收获,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放在首位,其次再关注孩子的成绩。

第六、“大教学”善于利用榜样进行教育。榜样是指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老师和同学身上都有可取之处,若发现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或看没有价值的书籍,都予以指正和中断。

第七、“大教学”强调惩罚和严格的纪律在学习上是用不着的。如果学生不爱学习,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好,教鞭是无能为力的,但在道德方面惩罚却是必要的。

第八、“大教学”认为,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问题在于使人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与动力,不必强迫。因为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愿望,若没有获取知识的愿望,就需要教师不断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口味,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自然温和、教师的内心应该是安宁祥和,教师的教育应该是长远有预见性。

四、教育者都应细读《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宝贵的教育遗产,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虽然它距离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书中许多的真知灼见依然还是那样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阅读中,我被夸美纽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和真知灼见深深地打动,结合目前的教育现状,我时常在想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是不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喜欢学习,喜欢上学;教学不局限在学校教室,应该是生活的各个场所;知识传授不局限在课本;人从大自然中来,还去往大自然学习;教师不局限知识的传授,还兼负培养健全的人格。

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身为新惠三中校长的我,虽然读完了《大教学论》,但是感觉收获比较肤浅,今后有时间我还会进一步的研读,把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同时,我衷心希望各位同仁能在百忙中不吝赐教。

推荐第9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暑假期间,经同学推荐,我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同学推荐时说该书简单易懂,适合教育学的初入门者学习,然而薄薄的一本书,我读完一遍,再读一遍,却愈发觉得该书虽语言平实易懂,讲的也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教育活动中“本该如此”的道理原则或方法,但不是简单读几次就能真正领会其内涵的。我的最大感觉是越读心里越忐忑,所以现在只能把读完该书后得到的最表面的知识记录下来。

作者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人类教育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接受过传统的中学教育,学习过哲学和神学,也曾师从名师;他经历过战争,在国内外流浪过,也游过学;他做过教师,也主持过教会和学校。他的这些经历都是他生活的时代给予的,那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产生伟大人物,产生那种在思想能力上、在性格上都伟大的、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伟大人物的时代’”。夸美纽斯的经历使他能够直面并深入了解当时的教育现状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就像我国教育学家曹孚所说,夸美纽斯属于恩格斯笔下所描写的时代所产生的伟大人物,在思想能力上伟大,活跃在时代的运动中、实际的斗争中,为教育的革新而战斗。我认为,夸美纽斯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以一个教育改革家的身份,写出了《大教学论》一书。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论”指教学的艺术,而“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大教学论》一书阐明的就是这种艺术,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具体来说,该书一共三十三章,我根据其内容将之划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圣经》上说,人是上帝的造物、形似、爱物,所以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正是人的这种完善,注定了人类不独是为了今生而活,而且要和上帝结合,上帝造人、人的本性及今生中的一切行动和情爱也都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说,死亡是今生的结束,却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人的另一重美好生活的开始,即人进入天堂,和上帝结合。要进入天堂,不是等待今生结束就可以的,而是要在今生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学问——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德行——管束自己,虔信——使自己皈依上帝,其实这三方面在人类受神罚以前,作为不断在万物身上发生一切作用的神的仁慈影响,它是存在于人类身上的。

第二部分,第六章至第十章:人受神罚之后,身上只有学问、德行、虔信的种子,却没有实际的东西,要真正取得这三者,必须靠教育,即“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只为一个人”。为什么要靠教育呢?因为“借一份简单的直觉去知万物”是上帝才有的特性,人则需要充分的知力,并以此去领悟上帝的作品,收聚丰富的知识。植物只有在幼小的时候就受到园丁的精心照料,才有茁壮成长的可能,而从人生无常及上帝的意思等等几个方面来看,人要成为一个人的最合适时期是青少年时期,教育在这时对所有人来说是必须得,不分男女,不分贫富贵贱,从自然的榜样及人类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教育需要在一个叫做学校的场所进行,人类永生所必备的三方面品质必须在一切学校的一切青年身上培养起来,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

第三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必须是完全尽职的学校——在那里,人们能彻底学会一切事情。但事实上,这种学校是不存在的,目前的学校数量很少,只有少量的人才能进学校接受教育,且学校对青年的教育方法是残酷的…….所以学校需要改良,即以自然万物为参照,改良学校的教学艺术所需要的是万物皆需的秩序,教学艺术的秩序是,把时间科目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要形成这种严谨的秩序,并且使之不受阻碍,我们必须把自然当做我们的向导,去找出下列各种原则:延长生命的原则;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的获得;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的被获得。

第四部分,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人在学校里应该学会的有: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的崇拜上帝。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总结了一些关于这几个方面的容易的、彻地的、迅速的教学方法。关于科学的教学法,关于艺术的教学法,关于语文的教学法,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关于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五部分,第二十五章:我们爱上帝,我们爱人类,所以我们愿意我们的学校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学校,所以许多异教徒所写的书籍就必须排除出去,即使要用,也要比以往更加小心。

第六部分,第二十六章:我们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和鞭挞的声音,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有所警醒和注意,而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它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所以教育青年的人最好能够知道纪律的目的题材和可能采取的各种形式。

第七部分,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为了我们可以在一定年限内涉猎全部人类知识,在学校组织方面,根据年龄和学历,把全部学习期划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不同阶段分派不同的学校:婴儿期,在母亲的膝前,接受母育学校的教育,使婴儿的外感官得到练习,能够辨别周围的事务;儿童期,进入国语学校,利用阅读、书写等方法去训练内感官、想象力与记忆力及其相关的器官;少年期,进入拉丁语学校,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青年期,进入大学,学习与意志格外有关系的学科,即神学、哲学、医学、法学。

第八部分,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三章:学校教育必须是普遍的,学校教育必须是完善的,这要求有完善的秩序,这对整个人类都是有利得。要实现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国家、社会、父母、教育者、神学家等,都必须对此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大教学论》一书论述的都是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针对当时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办法,书中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学年制等在中外教育史上均属首次,沿用至今,该书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夸美纽斯信仰上帝,是基督教徒,因此该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推荐第10篇:感悟《大教学论》

感悟论——《大人的教价学值、论教》育 的作用和对教育的要求 1

——摘要——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

——关键词——

人的价值 教育的作用 对教育的要求 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 自然适应性原则

——正文——

夸美纽斯,作为古代的最后一位,也是现代的第一位教育学家,以《大教学论》这样一本饱含他个人理想和时代精神的著作开启了一扇全新的门。从此,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这意味着人类的变得更智慧,也更会培养智慧。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便是宗教的香气,神圣而神秘,贯穿全书。虽然宗教感如此强烈,但我对它“教学”的本质却毫无怀疑。因为我深信,这本《大教学论》,无疑是献给上帝的热切赞歌,但同时,它又是谱写给人世的悲悯福音。

作为一名选择了教育学的学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本《大教学论》。 但首先,我必须承认,它最开始带给我的震撼,无关教育,而是源自宗教。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宗教的力量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曾断绝且。这可以毁天灭地的力量曾带来数不清的灾难——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法国宗教战争等等。但反而观之,宗教带给人心的支撑和治愈的力量又是何其强大!我虽然是无神论者,却无法不对那些信仰忠诚的人由衷地尊敬。

我想,只有我也带着一颗理解宗教的心去阅读这本书,才能尽可能多的触及夸美纽斯的精神世界。

而当我读完这本书,便更坚定了我在第二段最后提出的感想。这本书的确披着宗教的华裳,但无疑,它在教育方面带来的启示和进步是彪炳千古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以及对“教育”的要求的论述。

此三个主题相辅相成,笔者将在本文中围绕夸美纽斯的观点对其进行阐述,还望各位读者雅正。

第一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 初读第一至第五章,满眼均是“上帝”“来世”“永生”之类的词语。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蒙昧迷信。我从这五章中,第一次把握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观点——穿越这么多年的时光,他想要传达给后人的这个动人的观点:即人的价值。

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问题,书中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夸美纽斯虽然是虔诚的教徒,却没有因为飘渺在悠悠云端上的神,忘记了落脚在泱泱大地上的人,在我看来,这正是夸美纽斯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体现。他看似将上帝无限放大赞美,但实际不就是对人本身的赞美吗?因为书中反复提到“人是上帝的形象”“天使也不比人高贵”。第一章的四小节,引用大量优美诗篇,突显了人的尊贵和崇高。宗教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里程碑,神是大写的人,是人心中至善至美的人的形象,全知而全能。于是夸美纽斯借助神性阐发“天赋尊严”的观点,使之深入人心合情合理。 以神的意志来阐发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唯心主义,但我认为,若是换个角度,夸美纽斯的这个观点,恰恰又和唯物主义十分契合。因为这显示了能够以强大的精神世界力量改变客观世界事实,即承认了主观能动性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必须先相信自己有达成的某事的能力,才能真正达成它。夸美纽斯关于人的无限价值的学说成了一剂强心剂。它体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肯定了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因此成为完美的人。而不像我国董仲舒韩愈等的“性三品”说,存在着“不需受教育”和“受教育无用”的阶层。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而且这种肯定又是那么强烈、笃定。

首先,他认为人的价值是无限的。带着宗教的热情,他认为人潜藏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锻炼,是能够如上帝一般全知的,即“宇宙中的事物是没有一件不能够被一个具有感觉和理性的人所达到的”。他甚至说:“一个七岁的孩子如果被人谨慎地问到一切哲学上的问题,他是应该有能力对每个问题做正确的回答的”,在夸美纽斯看来,人虽然被身体限制住,但人心是比宇宙还要博大的,因为“包容者当然大于被包容者”。他将拥有无限力量的人心比作能反映周围一切的圆镜,在感知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找不到界限。

其次,他认为人的价值是和谐的。人是爱好和谐,也能够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和谐而已”、“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他将人的灵魂运动比作精致的钟表的运行:各部分相互依靠,共同维持和谐的运转。同时,将意志、理性、欲望和情爱等比作不同的零件而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显然,意志和理性是主要的部件,而欲望和情爱等不过是次要的部件。所以,对待各部件,我们要适当地去选择和排斥,才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再次,他提出人对知识的主动性。在他看来,人不仅天赋求知的欲望,这是我们有理性的灵魂的诉求。在这里,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人的求知欲:即即使最小的孩子,也喜欢看到新鲜的东西、听到新鲜的东西和抚弄新鲜的东西。求知欲还表现在无知的人对有学问的人的羡慕等等。夸美纽斯不仅提出“天赋求知欲”的观点,而且他认为人能够忍受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的艰难劳作,这无疑是对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价值的又一有力肯定。因为我们“好知”而且“能知”,相信这个理念能够触动那些懒惰厌学的人,能够鼓励那些自卑怯懦的人。

最后,我想谈谈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这显然也是他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认识,而且因其浓厚是宗教意味更显独特。夸美纽斯认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学问、道德和虔诚这

3 三点,“人类的一切优点完全表现在这三种品质中”。第五章的题目是《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诚)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明确地表现出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观念,他认为因为神的仁慈,智慧早已在人身上生了永恒的根基,上帝早已在我们身上播下了种子,即“人是自然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万物的知识的”。正如西塞罗所说:“德行的种子已种在我们的心中,假如它们能够得到发展,自然本身就会领导我们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将人比作种子、谷米和泥土,这些本身就可以成长或孕育的事物,并且举了自学者的例子进行论证,即自学者们不需老师,却能在自然的领导下研究万物,且能取得成功,“这岂不是告诉我们,万物确乎都已存在在人的身上;灯、油、火绒,以及一切用具都已具备,只消他善于擦出火星,着上火,点好灯,他便立刻能够看见,能够充分享受上帝的智慧放在他身上和世间的稀有的珍藏。”。

第二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作用”的阐述。

前五章中,夸美纽斯热烈地歌颂人的崇高,肯定人的价值,或说是“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是他理论的基础。而紧接着的第六章则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接受教育和重要性。他深信人是“上帝的造物、上帝的形似、上帝的爱物”,因此人拥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因为要和上帝“永远同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人必须接受教育。虽然这可以说因为他的宗教热情而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同时,带有时代不可替代的特性。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我们从第六章的题目说起——《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对于我们这些选择教育学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我想,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肯定、更振奋的鼓励和更热切的期许。

在第六章中,夸美纽斯举了“兽人”的例子,这是一个在社会学范围内也被广泛引用的例证。教育和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社会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社会学中,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的原因是人的学习能力,即学习和贮存知识的能力和无限的创造性。通过学习,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且此过程延续终生),从而由一个单纯具有动物属性的人转变成具有社会人格的人。“兽人”的例子可由柏拉图的一句话概括:“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由此可见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教育的作用之大。

教育实在是太过重要,并非夸大其词,但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改革预言着整个社会的变动,教育的流动引领着整个时代的方向。我们早已脱离了那个“国之本”为戎为祀的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由此从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真正带予人裨益,赐人理性,许人未来。

夸美纽斯说,一切人,无论是愚蠢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贫富贵贱,都应接受教育。虽然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无疑,教育对他们有益。

因为教育对人的强大影响,它可称得上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受过教育的而心怀歹念的人,显然比没受过教育而心怀歹念的人更可怕。因此,教育的正确性、有效性就 4 显得十分重要。

至此是笔者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即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必须是好的教育。

因为人是好的人,便是说你不能埋怨白纸不好,只能承认自己画工不佳。 首先,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他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他将教育称为“艺术” ,这就将教育的难度提高了。

同时,他反复提及的还有“自然适应性原则”,即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因为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还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尽管这有将教育机械化之嫌,但在当时的社会,他提倡自然规律、尊重儿童天性,无疑是进步的,对反对封建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第十六章开始至第十八章,他在阐述“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三个教学原则时使用“比如”——“模仿”——“偏差”——“纠正”的模式。其中“比如”就是列举自然界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的和谐有效,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人类在此点上犯得错误和纠正方法,总结出规律。可见夸美纽斯对遵循自然的推崇,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的,影响深远。

夸美纽斯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作为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系统的阐释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等。纵使三百多年过去,他的学力四重区分、班级授课制、因材施教、德智体并重等理念历久弥新,沿用至今。

读完全书,我感触颇多。

突然想起高中时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某著名大学在招生时做的一个决定:在一个家世优越、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学生和一个父亲入狱、家境贫寒、略有自闭的外籍学生中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前者已接受了十分优秀的教育,而且家境优越,不会为生活所苦;而后者是单亲家庭,父亲的入狱可能更加激发他对社会的仇恨,同时加深自卑自闭,最终误入歧途,因此需要把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给他。

这只是我在杂志上偶然看到的文章,却终身难忘。我想,如果换做中国的大学,肯定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的,这就是我们必然的悲哀。当教育资源不甚充足时,我们只能选择所谓的“精英”,让他们接受教育,让他们担负起时代进步的责任,但是不是正是因此,我们才没能进步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正是因为普及了国民教育,才使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学校是最坚固的建筑物是地震时的最佳避难所,日本学校的配餐由政府大量补贴以保证其卫生营养。而我们对于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真的足够吗?不胜枚举的例子我就不在此赘述,我想,任何一个有一定观察力 5 和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读完《大教学论》,又联想起上面的事例,我知道,我选择的这条路布满了险阻,但同时,它也盛开着荣耀。我不禁开始思考教育的真义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我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学科认识,但仅凭着我的心,我想,教育的真义在于引导每个人更幸福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生活,使他乐于享受欢愉,敢于面对困难,用于承当责任。使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自己希望的事,使他有足够的自制放弃不被允许的事,使他有足够的热情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

这只是我现在的看法,以后一定也会有所改变的吧。但我一向崇尚“不忘初心”,我觉得自己此时的看法并没有错,它是我的一个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幸是我还有许多时间,《大教学论》是我读的第一本教育学名著,以此为契机,我会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第11篇:读《大教学论》

论夸美纽斯的宗教式德育

——读《大教学论》有感

星河小学 王南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夸美纽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虽然他没有提出严密的德育思想体系,但是他是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并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而感到遗憾:“虔信和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易被忽视。在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

一、德育内涵

夸美纽斯的德育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他的德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终极目标”中。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人的今生就必须为永生作准备,就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即:“博学;德行;虔信”。这三种品质是人类的生活的要点,“其余的全是些岔道、障碍或装饰”。

夸美纽斯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解释中,首次提出“德行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它还是我们的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这表明,德育是要兼顾内外两方面的,不仅要塑造道德行为,更要塑造使内外一致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

其次,他提出德行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并且提到德行的良好状态是:人人喜爱和谐,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 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人是生来具有德行的种子的”,但是他又提到这些种子是天生的在我们的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

[4]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行动服从于取得的。”这说明,要使这颗“德行的种子”开花结果,就必须恰当的运用教育的力量,以达到“德行的和谐与融合”,并且“这种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原则,教育者不能用强力来强制儿童”;另外,他又提到“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可以恢复和谐的”,这说明,他认为德育的是使人和德行和情欲达到“和谐”重要途径。

第三,他的德育具有浓厚了宗教色彩。“宗教信仰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主旋律。夸美纽斯的思想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如创世说、原罪说、救赎、天国和永生等,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都有很完整的表述”。首先,他的人性论观点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前面他已经提到,今生只是来生的预备,是为了永生作准备的,而人的德行也只是其中的准备之一,所以他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具有神学色彩的;他认为人是上帝“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所以这三个种子是上帝赐予的;“凭借着圣灵的神恩,使一个人变聪明、变诚实、变正直,较之使他的进步受到偶然的邪恶的阻碍更自然、更容易。”从这里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借助宗教的倾向。

二、德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促进人更好地完成今生的三个预备阶段,以使其能顺利地进入永生。夸美纽斯并没有直接的谈论德育的目的,也许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德育只是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而永生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帝享受永恒的幸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一章中,他是这样定义道德的: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我们可以借用他前面提到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德育的目的:成为“一切造物的主宰”。“这与中世纪以来以蔑视人性、践踏人类理性为特点的宗教道德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德育内容

(一)幼儿德育教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强调人出生的头几年就应当奠定良好德行的基础。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的基础;认为有如旧约箴言所说的:“成年时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上帝所要应验的话就是要肯定“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9]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节制、爱劳动、尊长、公正和爱人等品质。他认为节制和简朴是首先应予以培养的品德。夸美纽斯鄙视懒惰,称之为“撒旦的蒲团”,认为人一旦懒散就会有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要求训练儿童勤快地劳动。儿童在幼年就应习惯于从事家务和劳动,为此甚至要使学前儿童就能认识家常用品及其应用。让他们逐年获得劳动技能。例如,在儿童出生后的起三年,应当学会倒水,把东西从一处移到另一处;学会卷起、展开、弄直、戳穿等。在儿童

4、6岁时应当从事手工劳动,包括各种建造活动。

(二)学校道德教育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里,德育是贯穿各级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他说,“虔信与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还说,“敬畏救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也是知识的基础与极致”。可见,夸美纽斯的思想与封建经院哲学还有一定联系。夸美纽斯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他简明地叙述了这四种主要德行的内容及其意义:

1、持重。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他又说:“健全的判断应该在幼年去练习,这样,它到成年时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一个儿童应当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正确判断的习惯就可以变成他的第二天性”。“ 他认为有了健全的判断,人们就不会追随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拒绝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责备值得称赞的事,

[12]也不会称赞该受责备的事。他把道德判断失误看成是人生一切错误的根源,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因此,它要求学校最先要培养的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就是他所说的的是非观,只有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儿童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即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在整个受教的期间以内,实行节制”。他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因为儿童年龄小就纵容他,从小培养一种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是要求儿童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作一切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应当听从理智的领导,在动作之先应当仔细想想每种作为应该怎样去作,使他自己真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会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夸美纽斯又指出:“凡是想教导儿童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他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要服从教师,因为“孩子们的行为

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这种观点既严谨又实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正直。“正直”是人的健康道德精神的表现,“青年人应当不损害人,应当把个人当得的给予别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殷勤随和,这样学习去行正直”。他认为,正直还表现为“敏于而且乐于替别人服务的态度”,而最令憎恶的恶习是自私自利,表现为只想到自己的幸福,从不想到别人,“这是人生祸乱的最大根源,因为人人只顾自己的事情,就忽视了共同的福利。

四、德育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预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因此,他认为首先要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具体要求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待人正直、乐于施舍、廉恭助人、彬彬有礼。其次,他提出儿童应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由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另外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因为,“由于懒惰,青年人便会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预防懒惰的方法莫过于要求勤勉。儿童总是爱活动的,“儿童只要有事可做,至于做的是什么事,或者为什么要做,那都没有分别”。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地工作或游戏”,“同时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结果就可以产生一个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

(二)实践

“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一味叮咛告诫而不要求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他们可以从服从中学会服从,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假如孩子们在不断地工作或游戏,他们便能学会忍苦耐劳,因为他们只要有事可作,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需要的事,同时身心不断地变化,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假如我们能让儿童经常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所需要的行为,同时身心也会不断变化,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行。

(三)榜样

儿童对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爱去模仿,所以应该给儿童以良好的榜样,“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跟前”。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他认为活生生的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给他们树立的榜样反应更强烈,更有模仿的可能性。“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既然儿童天性爱模仿,榜样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利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父母、教师等人以身作则就不能不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小心地避免不良的影响,否则学生便会受到传染。

(四)择友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经常接触有价值的人”、“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要与品性优秀的学生经常接触,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五)纪律

道德教育中,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夸美纽斯主张对“各种不信神的情形”,“顽梗和蓄意的恶行”,“骄傲与轻蔑,甚或嫉忌与懒惰”施以严格的纪律。他主张通过谴责、监视和惩罚来维护纪律。但是,纪律本身不是为了处罚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的真正目的,明白他们之所以受到处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要将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良好的品性,而非憎恶他们,压制他们。除非学生明白并完全相信这一点,否则他们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并故意违反纪律的。夸美纽斯虽认为体罚在维护纪律中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他反对滥用体罚。只有在其它方法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可求助于体罚,“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得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

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邃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总结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他的德育思想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人性的张扬,也有对上帝的眷恋”;既充满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也蕴含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但他的道德观是与旧势力的道德观相对立的,这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对后代的教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西方近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他的进步性显然受到时代和宗教的影响,带有不彻底性。

第12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摘要】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合理借鉴、吸收其中的和谐教育思想,无疑也对我国的和谐教育建设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所体现出的和谐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其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的认识上。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教育现实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反思教育目的,树立以启发智慧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的需要;教育节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节律相统一,实现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和谐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村庄里,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又是近代最初的一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生活的17世纪正值欧洲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反封建制度的思想,一方面严厉抨击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以及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抱着以教育拯救人的心灵的美好愿望,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探索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启迪了现代世界教育革新运动,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它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被教育理论界看作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所以夸美纽斯又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中,和谐教育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夸美纽斯力求使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来达到救赎人类、改造社会,建立自由、平等、和谐世界的目的。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调控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发展。[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和谐教育思想,即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些因素(种子)真正得以发展。夸美纽斯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2]因此,夸美纽斯提出要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灵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使他们得到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和谐发展的、幸福的人,从而使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成为能实现幸福的天堂。

教育目的的阐释—实现个体、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在《大教学论》的开篇卷首,夸美纽斯已明确指出:“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式、和平与宁静”。由此可见,他要通过改良学校,培养更多的和谐的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快乐的人,从而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植物的、动物的和智性的或精神的,而智性的生活受到了植物的和动物的生活的阻碍,人必须要突破这种阻碍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人的这种完善应该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是一种人实现自身和谐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是超然于今生之外的终极目标。组成人的心灵的三种能力—智性、意志与良心是不能拆开的,同样心灵的三种装演—博学、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但它们的发展则全赖和谐的教育。他高度评价教育对形成人的作用,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3]即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原则的思考—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脱胎于他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其自然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和谐教育思想的集中及经典体现。在《大教学论》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自然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他首先提出一条自然规律,然后指出人类活动是如何遵循这一规律的,接着批评了教学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活动,后提出正确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4],认为教育要在各方面与自然相适应,秩序是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事物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即规律或法则),这一秩序就叫做事物的灵魂,无论在动、植物以及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引申到教育领域,和谐教育就是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即要求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其自然的规律去发展。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要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夸美纽斯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法则,人的成长是一个顺乎自然和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接受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按照自然、和谐的成长规律和人自身特点有序进行的过程。夸美纽斯认为:“这些不同的学校不是要去研究不同的学科,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同样的学科,教导一切可以产生真人、真基督教徒和真学者的事;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按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观点,教育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因素,要尊重人、注意人的个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弊端甚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落后,对教育目的认识狭隘,甚至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致使其工作效率不高、效果较低。不管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环节都还有待改进,好多还是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施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不高,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现代教育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始终以宽容、关爱、尊重、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依据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顺序,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尊重他们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使教育成为愉快、创造、成功、生动、激励以及主动发展的引导人、改变人的有效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范围内,更应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护和关怀,从而通过潜在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断追求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怎样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才是现代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学生的前途才是光明的,教育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社会需要由和谐因子构成,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正是致力于对这些和谐因子的培育。在实施教育改革、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大教学论》中倡导的遵循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推行和谐教育的思想正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向前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之加以发展、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教育、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4]肖朗,《中外教育名家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3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论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可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

1.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

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 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供大家利用”。由此看来,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这说明,对于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多读书,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由此,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很少被用来查资料,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才不得已而查之„„

2.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学习。”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这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那么恐怕会有相当一批人不符合要求。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夸美纽斯所形容的那么严重,但轻视学习的确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很多人进大学后都觉得自己终于得到解放了,终于没人管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当他们即将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再想好好学习却已为时已晚。

他还指出:“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奢侈中浪费他们的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夸美纽斯把这种学生比作“病毒”,认为“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其实,坏的风气与好的风气都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宿舍有一个

1 人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泡图书馆,弄的同宿舍的人都感到很有压力,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同宿舍的其他人也开始用功学习,结果全宿舍都拿到了奖学金。而另一个宿舍则恰恰相反,有一个人特别爱玩儿,弄的其他人也跟他一起荒废时间,结果是整个宿舍没一个人得奖学金。

3.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主张“在大学里,对于各类作家作品都应该阅读。”夸美纽斯也承认,这也许是件“繁难”的工作,但是它的用途确实很大的。 (1)多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

如果不能做到博览群书,我们至少需要看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这对我们学习本专业知识是有绝对的好处的,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老师在讲课时,讲的大都是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而并不是该课程的全部。就是说,老师在讲课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是被人理解过的,间接的知识。而自己看书则是一个直接的接受“原版”知识的过程。 (2)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在没时间读书,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替代方法。比如,多上一些选修课,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当然,这对学校本身也有一定要求,比如,在综合性的大学里,由于学科比较多,开设的公选课的种类也会相映的多一些,全一些。因此,在这些学校里就读的学生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多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

其实,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很多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比如,在外国教育史的课上,老师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而在音乐名家名作的校公选课上,我们欣赏到了歌剧《仲夏夜之梦》。两个老师的侧重点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的,二者结合,既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又使我们对作家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绝缘的,通过涉猎其他专业的课程,我们同样可以达到丰富,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3)听讲座

多听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同样是开阔事业,增长见识的好方法。

4.大学里的练习

夸美纽斯认为“一位为教授,无论讲演什么题目,他都应该把讨论那个题目的现存的、最好的作品给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授早晨所做的讲演应当做下午辩论的题目。”在辩论中“某个同学可以提出在某些观点上他所不懂的一个问题” ,也可以指出“他从他所读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意见,那种意见具有合理的论据,是和教授的意见相反的。”其他同学可以答复这个同学的问题,最后,由教授结束辩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很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教师需要起到很好的引导的作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同学间的“切磋”,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这种提出论文的办法也被用在考试中,以达到“国家的荣誉地位只应当给予值得给予的学生”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大学每年应由国王或国家任命的委员们检查一次” ,这样,“教授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就可以测验出来,凡是用功的学生应当得到公开的认可,授以博士或硕士学位。”但学位考试“不可以用辩论的方法获得”。

2

5.学位考试

“候选者应该坐在当中,由最有学问、最有经验的人去考问。”考试的内容涉及的面很广,用来衡量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是否具有一种“明敏的、彻底的领悟”。与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标准比起来,如今大学里的毕业论文答辩要简单的多。但这种简单的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松懈,也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大学生虽然已经那到学位证书,但实际上还是什么也没学会。人就是这样,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一开始学生们就知道,毕业论文答辩会很难,要考察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恐怕就不敢懈怠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了。

6.设立学校之学校

所谓“学校之学校”实际指的就是我们这种师范学校。他认为种学校的建立,其好处是“无待指陈”的。他把这种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系比做是腹部与身体的关系,他说这种学校就像“一种工场,是向全体供给血液、生命与力量的。”

总之,《大教学论》中的论大学一章,谈到了与大学教育有关的很多方面。从学校的师资到学生的素质;从教学目的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在文章中都有所涉及,虽然有些内容还不够丰富,不够完善,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的。值得我们拿来细细品位与研究。

第14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大教学论》及作者夸美纽斯一点都不了解。拿到这本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

首先,我翻开书找了一下关于夸美纽斯的介绍:他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这本书 全面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使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脱颖而出。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夸美纽斯提到怎样能够以少量的文字说明很多事情?他说用书本和文字的令人厌烦的废物塞满学生的头脑是白费力气。所以,必须选择或编写出小范围的从实际出发安排的科学的手册。即是说,以少量的规则和定义将全部教材呈现放在学生面前.这些规则和定义是以最简洁,更明了的语言表达的,它们本身又足以引导到更丰富的学习。我觉得很适合我们老师。老师总想着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都必须掌握。那我们想过没有,学生能消化吗?我们讲那么多知识,重点在哪?学生知道重点吗?

该书开头几章,便深深的吸引了我,触动了我内心,解开了心中十几年的困惑:人生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以下是夸美纽斯在17世纪的的解答: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

“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来世”——“我们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动与情爱都表明,我们在今生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切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和我们自己都有另一个终极目的。因为不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拥有什么,都包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我们不停地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然而什么仍在继续前进,从没有达到最高点。”

我学习到,老师的任务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给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足够的书本知识。.事实上,对于在黑暗中工作的人,一丝微弱的光线就足够了。 夸美纽斯还特别重视品德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他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实就今天而言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认同卡梅纽斯的观点要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必须以身立德,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努力地将人性中善的一面照耀学生,虽然孩子们都很小,但是爱孩子就必须保留此标记,把孩子当人看,要实施终生受益的教育,而不是在小学这个流水加工线上制造“产品”。这个“终身受益”也应该含有教师本身终身受益的教学技能,我们要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而不是熟练的生产工人,要坚守我们工作中的智慧成分,而不要只是汗水的挥洒,身心的损伤和衰竭。

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对《大教学论》的微薄见解,还有更深层的意义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应用。我建议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找来读读,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第15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大教学论》一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

该书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

总的来说作者在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该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该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该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该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该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应用英语四班

周国芬

20081730016 2009.12.20

第16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没想到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读起来并不像想象的晦涩难懂,此书采用论证的方式阐释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论证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并且引用了很多经典有趣的例子,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思,我想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阐释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是未开化完全的人,因此人人都要受教育。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理由如下:人生无常;即便长寿有把握,品性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讲动植物的例子,引申到也适用人类);并且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应该从孩提时就开始接受教育。逻辑很严谨吧。我的理解是,少年时人的接受能力强,因而会学得快;另外就是可以用“秉性难移”来概括,年少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面就很难使之改正过来,因此需要在人最适合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其接受好的教育。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不是每位父母都有充分的知识和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些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而且“大自然”常用榜样告诉我们:凡是想要大量生产的东西便得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如木材在丛林里面大量生产,鱼在湖里面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去教育孩子,这个专门的场所就是学校。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听到的一则广播消息,大意是说一对教授夫妇,因痛恨国内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于是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和小学,而是自己在家里教。姑且相信这对教授夫妇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为自己的孩子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吧。但他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朋友的影响以及小孩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其实任何人的所谓的人脉关系,也就是从小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这个的提出主要是缘于当时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现在基本不存在这一问题。不过这里的一切男女,也包括接受学习比较“愚笨”的群体,这与我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假如有人问:“如果工匠、乡里人、脚夫,甚至妇人都有了学问,结果会是什么呢?”(P39)夸美纽斯的答复是: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以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总而言之,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每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抱更多的愿望与希冀。这让我想起现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就业难,屡屡出现诸如大学生当淘粪工、研究生卖猪肉等现象。社会大众对这等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批判或讽刺大学教育。当然单从工作性质来说,淘粪、卖肉诚然是用不到他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换句话说,从没进过学校大门的人照样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个人的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劳动是光荣的,任何凭自己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鄙视,工作无贵贱之分。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假如所有人都有了大学文凭,结果将会怎样?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第17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有些东西历经岁月的冲刷而越显其光彩,正如久经打磨的玉石,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也是同样如此,其中的教育理论甚至超前历史两百年,因此在夸美纽斯去世后也被埋藏了近两百年,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历史的尘垢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刷,世人不解的诋毁终究遮掩不住《大教学论》的灼灼光华。当寂寞等待的两百年过去时,当实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历史条件成熟时,在1863年的时候,劳默尔像一个寻矿人一样,他率先向人们展示了《大教学论》这一被埋藏多年的金矿。

夸美纽斯,这个教育界的先知,就像一个考虑周到的建筑师,他在建筑“教学论”这个建筑前,先阐明了这个建筑产生的必要性,他认为“为了解救沉沦的人类,除了年轻一代的教育以外,天底下再没有更可靠的办法了。”①把教育看做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可以看出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的作用如此重要。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种让教师和孩子都疲于应付的枯燥乏味的东西,以至于这样的教育是不能达到“解救沉沦的人类”的目的。因此,他认为“我们敢于承诺一种伟大的教学法,即是说,将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它是真正能以确定性教授它们、务使必有成效的教学艺术,它是愉快地进行教授的艺术,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或厌恶,而是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②这样一来,“教学论”的出现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了。其次,他为了让人们能够走近甚至更透彻地了解“教学论”这个建筑,他不惜花了大力气来铺路。好让人们能够畅通无阻地明白他的用意。在《大教学论》中,从第八章到第十三章,他用了整整六章来铺平道路,说明为了更好地实施完美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适宜的教学环境,即学校。他认为“因为人的职业和人大量增加了,既有充足的知识又有充足的闲暇教导他们的孩子的人是罕见的。因此形成了一个明智的习惯:为了他们的共同教育,把儿童托付给经过挑选的、在有关事物的知识和严肃道德上声名卓著的人。对这种青少年的教导者用了导师、男教师、校长和教授的称号,而将专用于进行这种共同教育的地方称为学校、初等学校、讲堂、学院、公学和大学。”③这条路铺的非常好,他阐述了学校存在的

《大教学论》献词第18页 ② 《大教学论》向读者致意第7页 ③ 《大教学论》第八章第60页 ①优点和必要性,学校的存在有利于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和发展。另外,在这里面,我非常赞同其认为“特别是幼年儿童,用榜样去引导和管理,往往比用教训更容易”,①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不专心与吃饭的儿童与一个胃口很好的儿童在一起时,会增加其饭量的原因。孩子极具模仿力的特点使得榜样起了无穷的作用。在学校的建设中,夸美纽斯对于“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的理念是令人钦佩的,他打破了那个时代不允许女性受教育的传统观念,允许女性也能接受教育,但受其时代所限,也有其局限性,即他认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指满足于做一个女子所知所做的事情,即是说,一切使她能料理好她的家务和促进她的丈夫和家②庭幸福的事情”。这正如要女子去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三从四德一样的,带着明显的传统色彩。由此可见他所倡导的的女性也可受教育的理念是不够完善的。但尽管这样,相对于传统而言,他还是迈出了一大步。最后,当教育和学校的必要存在被证实以后,就该进入他所构建的“大教学论”这个真正的宫殿中了。可以说,这是夸美纽斯所构建的屹立千年而不倒,反而越发熠熠生辉的“建筑”了,犹如教育界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教学的道路。

21世纪的今天,循着夸美纽斯的思想,翻开“大教学论”,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教育的大门,进入了夸美纽斯穷尽毕生精力为世人的教育所构造的世界。这门里的世界五彩纷呈。尽管已经跨越了世纪,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理论。

如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六章的篇幅来详细地阐述了他以自然为导向所着手探索的五个原理。即,(1)延长生命的原理;(2)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3)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的获得;(4)关于开启治理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的获得;(5)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彻底的获得。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划分是不十分科学的,每条‘原则’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各个原则的内容也有较差、重复,一些行之并不相近的内容也被纳入同一原则中。”但我想看书就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这些观点中还是有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去推敲,去思考,去吸收和借鉴的。

在“延长生命的基础”中,辛尼加说的很好:“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 ①② 同上第63页

《大教学论》第九章第67页 人生是漫长的;如果它得到正当的利用,足够我们完成最伟大的事业”。①正是因为要保证有漫长的人生来完成最伟大的事业,夸美纽斯提倡要做到两点:(1)保护我们的身体免于疾病和死亡;(2)使我们的头脑有一个掌握一切知识的环境。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当前的教育借鉴的。当前,不论是教育的环境还是受教人个体,在功利化越来越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已经将个人的身体状况置之度外。抛开革命的本钱来谈革命,就像建立海市蜃楼一样不可靠。再好的教育,再聪明具有智慧的头脑,没有生命作为支撑来延续,那么终究是没有用的。因而,我认为夸美纽斯的“延长生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和学的普遍要求,亦即必须准确地达到预期结果的教和学的方法”中。夸美纽斯以鸟、树等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与人的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类比。虽然这些类比明显地有些牵强附会,但是不能否认,夸美纽斯所要表达的很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他认为“要学习的一切学科要这样安排,使之适应学生的年龄。凡是他们不能理解的,都不要给他们学习。”②这说明学习要以学生身心规律为主,不能教他们以理解范围之外的东西。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目前小学生上奥数班的情况。将初中的知识作为奥数题出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内,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适合的。另外“学生首先必须学会理解事物,然后记住他们。不要把重点放在口语和笔上面,直到前面两点受到了训练。”③这一点明显是在强调要使学生学会先理解后记忆,而并非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新课标上也有体现。但是,夸美纽斯所提的有些理论经过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是将要被抛弃了的。夸美纽斯认为“时间应精心地划分,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功课”,④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是不适宜的。实际上,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精神,教师应学会灵活安排教学,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统一规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和学的方便性的诸原则”中,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以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而不是教师能够灌输多少为主,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不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他说“强迫学生背诵的东西越少越好,即是说只背诵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其余的内容,只需要领会其一般意义。”“每一样事情的安排都应适应学生的能力,这种 ①② 《大教学论》第十五章第103页

《大教学论》第十六章第106页 ③ 《大教学论》第十六章第112页 ④ 《大教学论》第十五章第115页 能力会随着学习和年龄自然增长。”①当前,国家的教学大纲一直在跟进先进理论的脚步,因而“减负”一词频频出现,但是,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呢?这其实在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大纲的修改并不能修改人们的观念,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惶恐“减负”会降低自己的孩子的能力的培养,因而,大纲越减负,家长越倾向于寻找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以“培养提高”孩子的能力。因而,在“减负”的号召下,学生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这一点正是因为家长缺乏一种教育需要缓慢进行的观念。

在后面的两个原则中,令我感触较深的当属辛尼加说的“时间如此宝贵,却学习这么多糟粕,这是多么疯狂!”夸美纽斯因此也说“所以,不应学习只是在学校中学习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学习终身有用的东西,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致一离开学校就消失不见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甚至教育家都深有体会。我们该看看自己所经历的教育,那些使我们学了之后就交给试卷了的?那些是我们一离开学校就消失殆尽的?学生也该问问自己,当大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去学习的时候,是否选择了能够终身受益的知识?夸美纽斯还说“如果不强迫学生学习与他的志愿相违的学科,就不会出现厌学和挫伤智力的情况,每个人就会在他的天然倾向的方向得到发展,就会在他的人生的岗位上为神、为他人服务,不论他的岗位是什么。”当前教育界的学者受此影响,有相关的提法,甚至在我们的新课标中也逐渐有新理念的引入和借鉴,但是迟迟不能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还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国情。但是,改革的道路总是艰辛而与漫长的,我想,好的理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会显现出其价值。因此,只要我们勇于借鉴并将其内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正如夸美纽斯那样,在集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再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补其不足之处。那么终会守的云开见明月。

另外他为了改变中世纪学生在一年中随时可以入学的混乱无序的状况,他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学日制度。在《大教学论》中提倡实行班级授课制,他认为:“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越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人人乐与劳动的时候有伴侣);因为他们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②夸美纽斯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种种好处而大力提倡学校教 ①② 《大教学论》第十七章第127页

《大教学论》第十九章第152页 育采用这一制度。并为班级授课制的制定和实行提出了很多建议。下面,我将就其建议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了“一个教师怎样能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他认为要求教师同一时间教很多的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是教师是否劳累,教学时间是否很长,学生能否学会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他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绝不应该进行个别教学,并认为教师必须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倾听时方可进行教学,否则不能开始教学。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认为可以采取学生之间分层管理,互相监督,使学生在相互的监督和教师的观察下进行学习。这些提议直到现在还有其可取的地方。他说“教师应当特别小心,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倾听,绝不说话,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不进行教学”这一点提醒教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否都在积极地学习,是在提醒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不能忽略了教学效果,单纯地为了让教学而进行教学。在学生互相监督,教师负责检查方面,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很严谨的,也确实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有所保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但是我认为在学生中实行分层管理,即很多事情都由学生中的小组长进行管理,这在学生中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小学生中间,小组长的权力太大,是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另外,为了实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于教师的集体授课有些夸大,他认为一旦集体授课就绝不能有任何的个别教学。这其实是不完全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的。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很容易吸收消化,但部分学力稍微弱一些的儿童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个别教学的方法加以帮助其学习。因此若教师完全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话,是不够合理的,这也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是相违背的。同时,夸美纽斯要求,在学生提问题时,要尽量当着全班的面提,不允许私下找教师,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欠妥的,正如我刚才所说,一个大班级额学生,不可能所有的学生理解力是一样的,因此有的学生理解的快,有的学生理解稍慢,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非要全班同学去倾听,那么对理解里较快希望能接触更多的知识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接着夸美纽斯提出了“怎样能用同样的教科书教全体学生”。这一论述中他的观点虽与当前的实际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符合的,因为当时混论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材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而在“怎样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一论述中,我有着不同的看法,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夸美纽斯提倡要实现班级授课制,他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很多子观点,这些子观点很详尽,但是其不尽人意的是,为了促使班级授课制这个共同体的出现,夸氏提出了很多“同”,同一个班,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甚至要同一种方法教每一件事。这样未免就显得有些过了。比如说本段提到的“使学校中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正如法国中世纪所实行的大学区一样的,为了能够统一管理,甚至全国上下同级别的所有的学校应该在哪一时刻做什么事都是统一的。后来其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见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至于后面的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建议用一种方法来叫所有的科学就更毋庸赘言了,显然是不合理,我认为这种想法违背了事物的多样性。

其实除了在事物的多样性这方面,我认为夸氏后面的其他问题上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将学科划分成递进的阶段,这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

在初读这本名著时,我曾一度不能接受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处处充斥着的宗教色彩,因为这宗教色彩使得文章充满着神学和科学的矛盾。但在细细地品读之后,我觉得自己初读时看问题的眼光是狭隘的,正如《大教学论》的中文译者任钟印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不是看他身上留有多少旧的痕迹,而是首先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冲破了旧的闸门,为新事物鸣锣开①道。”因此不管是评价夸美纽斯还是评价他的著作,我们都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到新的启示。

① 《大教学论》译序第9页

第18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后感

暑假期间拜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初读的时候,甚至以为这是一本宣传圣经的书籍,可能和作者的个人信仰有关吧。作者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 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大教学论》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前言部分号召社会各阶层要重视教育事业。该书并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它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例如,人的本性和价值、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旧学校的改造、建立新学校的基本原则、学校系统及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及教学理论问题等。《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该书强调,人的本身无非是一种和谐而已,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包括虔信)、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人。正因为这种发展是多方面的、和谐的,所以《大教学论》又称这种教育为“周全的教育”。书中要求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理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能很好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健康精壮,从而延长生命,求取更多知识;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人的表现的首创精神,培养艺术才能;并要求通过教育加深对上帝的虔信。《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20世纪初,中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

57、1979年先后两次出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上帝给予了人生存,活力,感觉与理性,为人计划了天与地,计划了世间的一切,亲身与人相接,让人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而能做到这一切的,是教育,教育人的人要使受教育的人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让他们完美展现自己的“神性”。第二章中说到,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类做为最接近上帝的生物,较其他生物而言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即与上帝相结合,与上帝共享最高的光荣和幸福。我们的本性也表示今生对于我们是不够的,因为在今生中,我们的生活有三个方面及植物的,动物的和智性或精神的,而第三种则能单独存在,就是天使的例子,我们最后一阶段的生活,显然收了前两种生活的遮蔽和阻碍,所以后来自然需要有一个让精神变完善的时候,就是人们所谓的天堂。在这个世界上面,我们达不到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的一切所成,所做,所思,所说,所谋,所获,所有全都包含一个等级的原则,我们永远都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个等级,但是我们仍然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级,所以作者认为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最初的时候,一个人什么都不是,他没有在永恒中存在过。在第一重,生命是简单的动作与感觉都是刚开始,在第二层,我们有生活,有动作,有感觉,有智性的因素,在第三重我们发现一切都已登峰造极。第一重生活将胚胎变成灵魂的合适住所和工具,是第二重的预备,而第二重是第三重的预备,第三重则为自己而存在,此外别无目的。

作者在书中提说,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只是一条道路,一种进程,一扇门和一种期望,而我们只是旅行者,新来者,寄居者和另外的永存状态的期待者。今生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也无需畏惧死亡,由于我们命定要奔赴永生,生下来来在世上活过的人没有一个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在在此是一种过渡,死亡即离别,去另一个世界,以到达人的终极目标,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要时刻保持灵魂的纯洁清白,人要预备永生,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由此可见,人要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正如诗人未纽喜阿所说的,“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和知识”。

前五章中浓郁的宗教信仰其实都是为了点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在第六章至第九章中,作者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我们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就好比石头做房屋,塔宇,墙壁和栋梁等材料用的需要先被打凿好,被人当做饰品的珍珠和宝石必须加以精打细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打造人,使人从璞物趋向完美。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人在身体生成是要劳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来只有学习劳动的能量,他要受到教导,才会做,才会站,才会走,才会用他的手。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作者利用夏娃与蛇的谈话告诉人类,虽然说人在被造出了之后,不缺乏直立行走的能力,不缺乏语言,不缺乏理性,但是人从经验中得来的关于事物的知识却是完全缺乏的,如果夏娃经验多一点,她就会知道蛇是不能说话的,便会从中知道蛇的诡计,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经验中去学习,因为我们的悟性只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如同一张白纸一样,并且我们也不善于做事说话,或者去知道任何事物,因为这种种能力都潜伏地存在,需要加以发展。柏拉图曾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如他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教育确乎人人都需要,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聪明的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如果不去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智慧与德行的种子,他便会去从事无用的,新奇的,有害的事情,导致自己被有害的思想所困扰,从而毁掉自己。第七章中作者谈到,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孩子们可以迅速地收容无穷的事物。”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孩子的幸福放在心头,假如民事方面和宗教方面的人事保护者珍视人类的幸福,他们便应该赶快对于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育,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

学校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专门学习的场所,孩子们在学校中成长,就如千万株果树共同在果园里生长,果园愈大则树木长得愈好,学校也是如此,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快乐的,正如“骏马有敌手要赛过或有先导马克追随的时候,才是他们跑得最快的时候”。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作者认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并且作者提倡消除对妇人不能学习知识的偏见,认为女子不能追求知识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在作者的理想中,工匠、乡里人、脚夫甚至是妇人,都可以有学问,这样人人都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当怎样调节,我们应当在怎样的限度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住自己的地位,在工作和劳苦中宽慰自己,避免懒惰,愉快的度过多虑的人生,并且对来生怀抱更多的愿望与希冀。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作者论述了对于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讲解了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借助学校受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所谓的真正的人就是指一个理性的生物,一个为一切生物之主并为自己之主的生物,一个为造物主所爱的生物,这三种品质必须在一切学校的一切青年身上培植起来,我们要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去证明,从我们本身去证明,从人神,基督和我们完善的和最完善的榜样去证明。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认为改良学校是有可能的,他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要亲自钻研事物的根源,获得一种真能理解,并且真能利用所学的东西的习惯;(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知道在看到这种事情以前,没有人能相信这种教育的可能性,正如人们不愿意相信哥伦布所说的西部还有新岛屿或神奇的印刷术一样,他知道习俗是这样,把一切新鲜的事物看成神奇而不可置信的。所以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把学生大致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伶俐的渴于求知的,容易受影响的人;第二类是一些伶俐的但倾向迟钝懒惰的人;第三类是伶俐的而且渴于求知,但却倔强不易受驾驭的人;第四类是温柔的渴于求知,但却迂腐迟钝的人;第五种是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懒的人;最后一种是智性低,性情又很倔强恶劣的人。少年儿童的性格,谁也不能负责,但是我们应该做我们所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为他们加以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变得有德行。然而他认为一切青年虽然心性各不相同,但是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二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本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用夸美纽斯在致意读者中的一句话说“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到将来也永远是高贵的”,让我们在追求教育这条伟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19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重温“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缘来是牛

借着假期,重温了一下夸美纽斯的经典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毕业四年多了,伴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对这一论著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全文35万字。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把人的心灵比做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咱们的学生正是像夸美纽斯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也不是“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我们要像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

教学方法的重视.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臵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咱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什么也学不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给他们搭建的梯子或台阶是否合适啊。这令我想到了咱们学校的教学,以学生的性格,以学生的特点为中心,因材施教。比如我们的教学改革,教材瘦身等等,不正是沿着这条夸美纽斯之路走吗。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说的太好了,这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的“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结合来管理学生”的理念不正是这样的吗?

宗教色彩很浓厚的书,可以说它就是教化人们对基督教虔诚信仰的一本书,里面很多的观点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抱着批判的继承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能从中学到很多经典的教育教学的理念。

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From: 两全其

学习

(http://www.lqqm.net) Url:http://www.lqqm.net/article-6784-1.html 《大教学论》有关文献

说明:《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关于夸美纽斯:

(1592—1670),他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P244) 

他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P244)

他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P253) 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P259)

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P259)

2.关于教学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致意读者》,P1)

3.

关于教学论的宗旨: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致意读者》,P1)

4.关于教学艺术:描绘艺术中的艺术是一件繁难的工作,需要非凡的批判;不独需要一个人的批判,而且需要许多人的批判;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如此敏锐,使任何问题的大部分不致逃脱他的观察。(《致意读者》,P2) 5.

关于人: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P1) 

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P3) 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P7)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P10)

6.关于教育中的上帝:

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有一些关于神的概念,人人都把最高的地位归给神。”(P20)

柏拉图也说:“上帝是至高的善,高于一切存在,高于自然;一切造物都趋向于他。”(P20)

《圣经》上说:“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它让悟性去见它,凡是在它的门前等候的人都可以不受麻烦就得到它。”(P22) 

要告诉他们,凡是行为良好,值得站在上帝跟前的人就是加倍幸福的人。(P173) 

但是生时与上帝相通的人,死后便会到上帝那里去。(P173) 

《圣经》应该成为基督教学校的第一个字母和最末一个字母。(P174) 7.

关于教育的作用: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P24)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P24)

柏拉图:“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P27) 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P28)

8.关于教育的早期性: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P29) 

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P31) 

教育应当从早开始。(P92)

9.

关于学校教育:

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P33) 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P37) 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P40)

所以所罗门所说的关于美丽但是愚蠢的妇女的话,对于有学问而没有德行的人也是适用的,他说:“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P44) 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P49)

10.关于教育中的秩序: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P60)

时间的巨流是因什么媒介才这样准确地和连续地分为年、月、日的呢?没有别的,只是由于苍天的不变的秩序之故。(P60)

所以,教学艺术所需要的也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P63)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P64)

现在就很明白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一样自然。西塞罗说得很恰切,他说:“假如我们把自然看做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他又说:“在自然的指导之下,迷途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建议是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去模仿它们。(P65—66)

11.关于语文学习:

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P79)

语文的学习,尤其在青年时代,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即我们的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因为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57)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P159)

12.关于教育的兴趣: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P92)

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P92—93)

13.关于教育中的实践性:

假如教师教授任何事情的时候,同时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学生,学生的工作就会来得轻松些。(P102)

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P102)

对于每门学科,都要考虑它的实用问题,务使不学无用的东西。(P115)

凡是学过的东西都应该由一个学生传授给另一个学生,使没有知识不被利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假如别人不知道你是知道的,你的知识便是无用的”这说法的意思。(P115)

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这是很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P117) 

凡是应该知道的就必须教。(P145)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45) 

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49)

师傅并不用理论去耽搁他们的徒弟,而是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所以,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P149—150)

昆提利安在多年以前就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P150)

因为德国人有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说:“良好的领袖就有良好的随从。”(P150—151)

忒楞斯的话也很恰当,他说:“只要你先走,我一定跟上来。”儿童学习行走、奔跑、谈话与游戏,全是这样从模仿学来的,不要任何艰难的规则。规则对于悟性像一些荆棘,要懂得它们的意义既需注意,又需能耐,而榜样则是最愚蠢的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过任何语言或艺术;至于通过实践,即使没有教诲,精通也是可能的。(P151) 

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P156)

14.关于教学的选择性:

辛尼加说:“时间这样的宝贵,却去学习这么多无用的东西,这是何等的疯狂啊。”所以,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处才可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得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P137)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坦率地教,不可错综复杂地教。(P145)

15.关于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由此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P141)

一个人如果看见过一次人体解剖,较之读完了最详尽的解剖学,可是实际从严没有看见过解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并记得准确得多。所以说:“看就是信。”(P142)

16.关于教育中的纪律:

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P169)

有需要的时候就应当利用责备或惩罚,斥责或鞭挞。这种惩罚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邪恶刚一出现就可以受到遏抑,或尽可能连根拔除。(P169)

波希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盘就会停止,同样,如果你从学校取消了纪律,你就是剥夺了它的发动力。(P198)

因为纪律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不会失败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P198)

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P198)

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的网里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之畏惧和恭顺,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能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P201—202) 

凡是愿意在学校里面求学的人就必须服从学校的纪律。纪律有三等:第一,不断的监视,因为我们决不能全然相信孩子们的勤勉与天真。(难道他们不是亚当的子孙吗?)我们必须使他们时时处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第二,谴责,凡是越出了正轨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谴责唤回理性服从的大道。最后,惩罚,如果劝告没有效力就必须惩罚。不过,一切纪律都必须谨慎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完全做好工作以外,没有别种目的。(P234)

与卢梭对儿童的年龄分段不同,他将儿童的全部期间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学校应给出的教育依次对应为母亲的膝前、母语学校、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大学与旅行,这与现在我国教育的年龄分层大体相似,由此可见夸美纽斯对教育看法之深刻。

第20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龙渠中心校 曹瑛

前段时间,我看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现在写起读后感来,感觉有些内容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就根据我还记得的内容谈一谈我的感受。

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首先要说,这一本书和我想象中的教学论书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的印象里,一般的教育学书籍都是非常的理论化、枯燥乏味的,但是这一本书却不是这样的,它几乎是一本故事性或者说叙述性的书,它甚至不像是一部教育学著作,而是一部阐释宗教人生的著作。在初看这部书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传教的书籍,在揭示一些道理,发现一些教育规律,我逼迫自己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也带给了我一些触动。它为我解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啥呢没。夸美纽斯说,学校本来是一个快乐的天堂,是供孩子们欢笑玩耍的地方,但是由于后来历史或者说是社会的发展,学校慢慢地变成了虐待孩子的地方,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种地狱式的地方,我看了这一段,我非常地向往那几个世纪以前的学校,至少于我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做不完的习题,或许学校真的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是现在,学校却永远不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天堂了。夸美纽斯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我觉得,在夸美纽斯的理想的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人”这个字。在书中,夸美纽斯不断地强调人的重要性,他把“人”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而非教育内容或者教育方法,这是十分难得的,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中心思想。只能说夸美纽斯真的是一个大学者大先知,预知到了教育最终的根本。

第二,夸美纽斯很注重德育,他注重一个人的品德的发展。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忙着中考、高考,忙着拼命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我们德行的发展,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要的、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呢?很显然,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品德发展的重要了。他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在孩子们犯错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斥责他们,我们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或者从自己的方面来检讨,是不是给他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呢?我们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细心的对待,尤其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花心思去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品德上有所发展。 这就是我读《大教学论》的一些感受,希望在之后的阅读中,还有更深的感悟。

教师读了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教师读了大教学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