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9 08:36:1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张菲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算用结合”已成为一种备受重视的教学策略。但如何提高“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却仍然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一、“算用结合”应当以算为基础。我认为学好算理就如同给房子打地基一样,在“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在用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就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运算能力。

二、以算为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穿插着大量的主题图和情境图。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创设出充满童话色彩和生活情趣的应用情境,并以此作为引子在学习算理之前呈献给学生,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算理之前就意识到此节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

三、运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豪感。在学习算理之前将运用情境呈献给学生,就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意义和目的。儿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完算理之后,成功地解决掉在引入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己这一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收获,并且具备了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感受就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豪感。而这种体验会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当中。这样,运算的方法学生就掌握了,运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算用结合,全面发展。虽然算和用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作用,但是教师却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两者的作用,让学生以用为引,激发算的兴趣,以算为基础,更好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逐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材料)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黄金峡中心小学 杨世峰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在编排上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与数学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教学一起出现,这意味着新教材更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是为了计算而教,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各种计算形式来提高他们的计算技能和熟练程度,使计算变成了枯燥的演练。学生学到的计算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明显脱节。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又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但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特别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发展学生和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算用结合能力。 使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算与用的和谐结合。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思的能力。

4、通过算用结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学生算用教学现状调查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对不同年级学生算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情况分析。

(二)探索“算用结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1、创设情境,以用引算的研究。

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理解算理,以用理算的研究。

通过长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加强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

3、关注经验,以用促算的研究。利用练习课、整理复习课、活动课与计算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之前的铺垫,让学生再次算用结合,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步入生活,以用激算的研究。

让学生从生活与各个学科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提出问题,提高计算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界定

“算用结合” 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算用结合”,是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把数和计算与解决问题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育人功能。“算用结合”能力是指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算用结合还主体于学生,享受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提高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创建算用结合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算用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算用的结合,正是对建构主义的实践。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探索,边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实践中总结、反思、调整、提高。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总结出培养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践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实践。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9)

1、调查分析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现状,撰写《提高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调查分析报告。

2、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搜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小学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资料信息;

3、制定研究方案并修改、完善,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10-2018.7)

1、通过对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调查研究,确定学生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备课、上课,在计算课中探索、实施。

2、通过探讨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写出课例分析,边研究,边实践,总结出更有效的训练方法。

3、及时进行阶段性分析与小结,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

4、回顾、反思,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9)

1、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成果材料,写出总结反思。

2、撰写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成员分工

组长:杨平负责课题开展 ,资料收集及整体评价,分析总结。 成员:王杰 调查问卷,具体实验、研究,及时反思、总结。

杨世峰 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具体实验、研究,及时反思、总结。

推荐第3篇:课题《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版)

课题《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这段内容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进行了精辟的鉴定。教师假如做好了这点,那就有利于学生在提高计算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算用结合”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2、“算用结合”是提升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举措。

3、“算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

4、“算用结合”赋予了数学知识以生命,是点燃孩子们学习热情的火种。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在计算与应用相结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各年级数学教学“算用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思的能力。

4、通过算用结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分析学生解答“解决问题”所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在研究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以及效果比较法,试图通过研究尽量做到在阅读中理解、在实验中研究,在总结和观察中进行反思,进而提升。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以及占有,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最新进展和现实状况,认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表现(案例)以及本人的“教学反思”(案例),以这两方面为主的案例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方案从2016年8月开始至2013年8月止,时间为一年,分准备阶段、启动和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月7月——2016年11月)

1、分析该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改革和专题座谈会;在学生中进行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统计,了解研究基础;认真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

2、阅读、搜集、学习、分析以及占有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3、阅读相关的教育名著和一些现代教育教学杂志。如《徐州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

第二阶段:启动和实施阶段(2016年月11月——2013年5月)

1、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和工作紧密结合。

2、阅读:a.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b.张天孝:《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科学出版社;

c.沃建忠:《小学数学教 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d.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以及一些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3、完成读书笔记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月7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六、课题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在我校的老师都知道,每到星期一中午,就会看到有不少的学生被留在学校,被不同学科 的老师进行教育,在不同的位置去补做休息日的家庭作业。这样的现象在平时也有,寒暑假之后更多。虽然这种做法值得探讨和商确,但也是形势所迫,作为教师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学校是原来 的农村小学,这里的家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感兴趣的不多,负责的很少,特别关注的几乎没有。我们这里的老师是即是老师又要肩负大半个家长的职责。这里的学生 ,这里的家长就是这样的习惯。我们做教师的只能尽我们的所能最大限度的去改变我们的学生,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习惯决定成绩,习惯决定成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可见,养成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而不良的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了,但是,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学习习惯差,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较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生还习惯经常不完成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的复习巩固,影响了教学整体成绩的提高。对于这样的现象,作为老师作为数学老师一定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好好找找原因,注意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成绩。

七、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

1.通过本次个人课题的研究,本人收货不少,读了许多的相关书籍,参考研究了许多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内容,增长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并学到了许多关于学生良好习惯培养训练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2.本次个人课题的研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个人学识有限,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理解也不够透彻。

3、在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培养良好习惯训练的方法及策略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案的设计与反思还存在许多应该修正的地方,仍需努力。敬请各位评审专家老师 多多指正,以有利于我以后业务水平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升。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研究实践,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了:我采用的小组竞争式学习方式,由于在学习中注入了竞争的活力,学生不光提高了说理的能力,而且对学习任务特别的投入,思维活跃,兴趣高涨。如今我感觉自己由流水线作业打造标准件的“工人”转变为播种、施肥、浇灌、锄草,精心呵护庄稼的“农民”,由金口玉言的“权威”转化为“平等的人民代表”。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学生不再是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首站”,而是生机勃勃的生动群体,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之星。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受到我校领导的影响,吸纳了多元智能理论,即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颇有成效。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不容被忽视的个体,都存在着鲜明的个性与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兴趣爱好都有可能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一至两个强项智能。人的智力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潜力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得以开发的。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而且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那些暂时弱一些的智能,也可能在强势智能的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要通过更多的活动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我在班级做了智能测评,详细了解了学生各种智能的分布情况,在分组时就注意到要互补,“因材施教”,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强扶弱,以弱靠强,弱强相济。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

总之,通过小课题的实践研究我认为,收获的不仅仅是几张证书,几篇论文,而是我一路走来的自身改变——我重新审视了教育,审视了学生,审视了自己。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课中怎样算用结合

小学数学课中怎样算用结合

箐门学校:龙先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 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效果呢?

一、数学课上要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 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 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 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 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对教材充组,选用商场的一条广告“好消息, 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欢迎选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选购1~2种物品,尝试计算“自己选择的物品 要付多少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情境教学中 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导入学习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鉴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 的魅力。

3、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联系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架设起 “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算用结合教学

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 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数学性: 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在情境教学 中得到启发,获取数学知识,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 的生活实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2)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 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能成为 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 欲望,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3)针对性:合理的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 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 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4)活动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过程,既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 过程,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知识。所以我们不必考虑什么,可以大胆尝试自己的创新教法。

推荐第5篇:小学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及依据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怎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令老师头疼的仍然是阅读和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厌读怕写,缺乏良好的读写习惯,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杂、乱、华、死,读与写、讲与练、知识与能力脱节。教学时空仍较封闭,读写量没达到课标要求,学生的读写兴趣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另外在二期课改的试行过程中,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读写结合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每一节语文课上,总有或多或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小练笔”,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局部,读中学写,迁移创新。然而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在创设读写训练的环节时经常会感到茫然:训练目标(学会什么、发展什么)不明确,训练方法(怎样指导、怎样训练)不明确,训练结果(学生能否完成、完成的质与量如何)不明确。很多老师把课堂中的写话训练定位于教学中的高潮和亮点,片面追求,拔高要求,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而使读写训练表面化、层次化,形式化,读与写不能真正地有机融合,读写训练的价值也就无法彰显和体现。

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很有必要。基于上述原因在,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的实验。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实效性读写结合”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减少学生负担,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1、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2、以丁有宽的丁氏教材教法及三大理论为实践依据。

丁有宽提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遵循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按照学生读写的心理规律,根据儿童的“三性”——欲表性、模仿性、遗忘性,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读写结合策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二、研究工作的开展

(一)课题组成员构成

课题负责人:

课题研究组组长:

成 员: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属于行动研究。

(三)研究目标及过程

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具体目标:一是在教学中探索总结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二是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实施的基本教学步骤;三是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中切实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们的研究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校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研究工作大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印发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确立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科研课题;拟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重点学习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第二阶段:尝试运行。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量表测量,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调整方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考察,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开展现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开展的现状、效果,师生的愿望等;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研究要做到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多读、多观察、多评改的方法,初步掌握读写的几种对应关系,如从课文命题的形式学习作文中如何拟题,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学习作文中如何立意,从阅读中的分段训练学习作文中如何拟写作提纲,从品评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作文时如何布局谋篇,从赏析文章的词句中学习表达时如何更准确、简练、生动„„

另一方面,要探索归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的教学模式。从读到写,从写到读,这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抓读写结合,就得十分重视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努力使教学模式符合读写训练的规律,以加强读写之间过渡的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读写的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各实验教师总结各自的研究经验,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研究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汇报,接受专家评估,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三、研究进展概况

我校积极响应,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在推进课题的基础上,立争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现将几年来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积极筹备,迅速投入研究工作

学校成立了“读写”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教导主任为课题组长,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为课题组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指导实验工作,他们加强管理,在研究内容上做到客观把握,微观调控,在管理落实上做到了分层指导,层层落实,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开展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勇于探索,以方案的基本内容指导教学工作

1、制订研究计划,研究方案,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研究开始,由课题领导小组牵头,课题教师全体参与,针对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结合班额大,学生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以热爱语文、学好语文为目标。方案强调课题研究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①读写结合;②识字结合;③练写结合;④课内外结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读写结合,内外并进。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科学,准确,详细。研究要求阅读总量达3万字以上,一年级1万字左右,二年级2万字以上。每周阅读《自读课本》中的短文1篇,每期18篇,阅读自选读物一篇,每期18篇,两项共计36篇。

2、建立健全考核细则,指导研究科学进行

为激发课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课题的科学发展,课题组及时制订了课题研究考核细则,指导课题沿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考核细则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提倡积极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功能。评价功能的充分发挥,极大激发了实验教师的教改热情,为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做好了铺垫。

3、开发教研组潜能,促进课题纵深发展

教研组是课题研究机构的基层单位,也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在研究工作中抓好教研组工作,对整个课题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评课,发挥了集体的聪明才智,尤其是每周的业务学习更是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制度,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困惑与难题,共同探索,相互切磋。在良好的教研氛围中,我们相互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使研究的成功之处得到了及时的推广、借鉴和普及。

4、及时举办观摩课

我校经常开展“示范课研讨”和“优质课竞赛”等活动。近年来,学校举行“读写观摩课”达20节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题研究阵地,增强了课题组教师信心,激发了她们的研究热情,她们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展示与交流、统一认识、大力推广、不断反思、及时收集实验材料,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观摩课中,一批理念新、教法活的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教师张华玲、石朝华、谭再艳、刘扬、牟丽等不仅作课,还谈了自己的研究经验,为其它老师做好了典范,指明了航向。

5、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成果,召开“读写”课题研讨会。研讨内容如下; ① 交流研究过程及方法,达成共识,加以推广;

② 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及时解决;

③ 搜集整理研究效果、总结,教师研究课汇报材料,优秀课例以及教学笔记,灵活运用; ④商讨拟定下步实验计划,为下步研究作好铺垫。

6、鼓励撰写研究经验

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加强反思,促进提高。不断反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脱离,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进行反思,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反思,哪些方法优越,哪些方法欠缺,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从是非的形成到思想的碰撞,从观点的交锋到点滴的收获及至意外的困窘„„一一记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反思中逐渐成熟,为课题的深化、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7、拓展学生视野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结合课题计划,我校增设了阅读课。阅读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阅读、摘抄、书写。这样的课程设置,为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另外,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校完善了图书室,开放了阅览室,让学生随时借阅,同时学校还建设了校园网站,网站中的美文欣赏、师生习作对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涉猎。

(三)、积累经验,深化推广

1、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不论是课外阅读,还是课内阅读,教师都应起到激趣,引导的作用,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读、想、阅、点、划、质疑、探究等)。教师经常为学生读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李白勤奋学习;怀素刻苦练字,陈毅孝敬父母等”以便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老师们还经常诵读学生的范文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又开展小组互读,将个人作品在组内交流,让所有学生充分表现,使全班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也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开展“美文朗诵”比赛、“迎奥运”读书活动演讲赛、“讲文明树新风”演讲赛等读书比赛活动,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评一评谁积累得多。这些活动不仅激活了阅读课堂;又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精心指导,提高习作能力。在习作指导上我们改革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优化学习作指导,鼓励学生自由习作,让学生在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①做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游戏、实验、制作、观察、参观、访问比赛、故事会、听广播、看图、看影片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经历。

②说 说就是让所有学生说说自己在实践中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让他们自由说,找伙伴说,讨论,辩论,或说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所做、所看、所听、所想。

③写 写就是让学生将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课上、课下、学校,家里均可自由选择方式,写一段话,写几句话,画一幅图画加上说明,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所大力提倡的。

3、启发想象,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心理处与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读写”实验中不能单纯地认为只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实验教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刘静老师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内容和插图的圈子,由画面内向画面处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把画面外必要的内容补充进来,于是学生不仅编出了“蟋蟀选房”的故事,更精彩的是续编出了“让我们学学蟋蟀”这样的课例举不胜举,由于教师引导得当,所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4、鼓励多练笔、丰富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语汇,学到了许多优美词句,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写话中加以运用,并经常鼓励表扬那些善于运用妙词佳句的学生,学生也明白了要运用就得积累,要积累就要阅读,这样,阅读、积累、写作互为一体,同步发展,具体形式如下:

①摘抄优美词句。每位学生备有《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能试着说出它的意思和用途,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画上优美的图画,并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定期或随机举办“优美词句展示会”,让学生写出词句并说出运用。

②看图写话。学生喜欢剪辑自己喜欢的图画,颇具匠心地粘贴在“自由读写”本上,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捕捉图中主要意思,书写一段图画解说词。

③抒写生活小畅想。 随着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写生活见闻,充分发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见到排放污气的汽车,他们想到了制作无污染的“绿色汽车”;看到残疾人行走困难想到了发明摇控轮椅„„教师不失良机地鼓励学生将美好的幻想抒写表达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三、进行课堂读写结合研究的关键点及确定关键点的基本方法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归纳了一些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内容的补充。教材中有的句子后面留有空白,有的说得简洁扼要,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一个苹果》中有这样一句话:“防炮洞里格外沉静”,可让学生置身其中,写出不同的战士内心的激动。有的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半截蜡烛》,可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

2、情节的延伸。有的教材内容故事性强,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故事情形,续写发展。如《滥竽充数》可写南郭先生逃走后发生的故事,《穷人》可写桑娜拉开帐子后发生的故事等。

3、写法的迁移。许多教材有明显的协作顺序和结构,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蓝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或总分的结构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或描写。如《第一场雪》一文,雪后图文质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写方法值得模仿,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就可让学生再写雪景图,定会增色不少。学习了《荷花》一课,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事物等等。仿写时,低高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要从模仿向创新过渡。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4、角色的置换。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把说明问改写成第一人称等。

5、主题的提升。就是写读后感和心得笔记。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场面,可指导学生提炼故事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写好读书笔记。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船长》、《高尔基给儿子的一封信》等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自定题目,写心得体会,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完成习作训练。

另外,高年级还可以进行写批注、缩写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标题等练习,低年级可以进行句型练习、扩句练习等。以上这些都是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策略,教师只要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就一定能找到切合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四、进行有效的课堂读写训练的基本策略

(一)从方法上看,要体现三个过程:

1、在读中悟写

阅读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阶段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

2、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有时也可以结合作文,让学生更好地促进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读写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止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

(二)从教学设计上看,要呈现三个特点:

1、训练有目的。当前有好多的语文训练,环节繁琐,形式花哨,似乎什么都抓,又什么都抓不住,抓不透。究起原因,就是没有明确、集中、简约、有效的训练目标。这堂课的读写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非常清晰,不求面面俱到到,但求一课一得。

2、训练有层次。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从头到尾满堂提问,逐段串讲,提问烦琐、重复、效率不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有些训练不考虑学生状况,缺乏层次性,致使学生的认识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篇优秀的教材往往被教师散沙似的串讲和随意的训练割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失去了它应有的示范功能。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的梯度,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3、训练有侧重。读写的训练应根据教材特点,单元训练重点有侧重有序列地展开。要侧重对教材重点段落写作方法的指导,组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能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写话,既巩固学习内容,又训练了思维和概括,更要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有条理、有重点、形象生动地进行表达。在写作的时间上要给以充分,在写作的方法上要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课题的提出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一定的训练内容与要求后,以教材为例子,凭借文本资源对学生写话进行有效指导更是受到了低年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写作不再是中高年级的教学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就承担着一定的训练任务。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仅仅关注学生识字学词,“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也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靓丽音符。也正缘于对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认识和重视,很多老师把课堂中的写话训练定位于教学中的高潮和亮点,片面追求,拔高要求,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而使读写训练表面化、层次化,形式化,读与写不能真正地有机融合,读写训练的价值也就无法彰显和体现。

低年级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追求形式主义,应从立足于发展学生写话能力的角度,从着眼于教材编排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课文中读写训练的契合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读写训练新体系。

新的语文教材为低年级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新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把教材蕴含的这种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利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试图在认真研读低年级新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写话训练要求出发,从每一篇课文入手,抓住读写训练的契合点,处处渗透读写、反复呈现读写,从而使学生在这种语文实践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他们的写话能力。

3、概念界定

读写结合:本课题中的“读写结合”,是指以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材为例子,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写的空间,通过模仿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忽视低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作文是高年级学生的事,低年级学生可以放任自流。随着二期课改对低年级学生写话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大家开始认识到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否则,学生的作文基础就打不好,学生到中、高年级以后,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 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的重视度,但由于教材没有为学生的写话提供相关的训练内容,没有为学生写话安排系统的训练体系,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写话训练,成为朗读、识字教学中的附庸品,写话训练价值不高,训练成效不大。因此,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掌握学生写话能力发展的基础,运用语文教学的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探究写话训练的方式,形成系统的读写训练体系,真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学生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二)研究内容

从课文的语言中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如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比喻、拟人等一些特殊的句式可以进行分析,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写话训练点。

从课文的内容上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如在课文的“空白”处、拓展延伸处,进行相应的写话训练安排,对于文中的角色,可以尝试探究情感体验和角色置换的方法。

从课文的写法上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如对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可以从中探求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安排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理论学习:积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理论认识,并在理论的引领下开展研究。

在课堂实践中,认真上好教学研究课,撰写教学案例,积累案例资料。

在教学研讨中交流案例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

做好案例的积累、分析和整理,写出中期研究报告,并对下阶段的研究提出设想。

在中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实效性。

在一定范围内上一堂结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效。

全面回顾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认真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五)本课题的特色创新之处:

将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话训练落到实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结合点,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让学生在学文中积累内化语言,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发展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话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心中所说、口中所想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在写话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写话能力,学会运用书面语言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

准备阶段

2007年6月—2007年8月为课题的准备阶段,着手拟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等。

2、实施阶段

2007年9月—2009年6月为课题实施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训练计划上好研究课,做好相关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有计划地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为总结做准备。

3、总结阶段

2009年7月—2009年8月是总结阶段,整理教案、教后感及学生的习作,撰写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教案、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及反思。

课题报告及相关的论文。

学生的“写话集”

相关的媒体(如:上课实录、课件等)

六、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人长期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材有一定的研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引领自己,不断改革语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且学校领导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一向很重视和支持,并能投入一定的科研经费,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所以我相信自己能完成课题的研究。

七、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3、《读写结合的历史追溯》,作者汪潮,《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

4、《教海漫记》,作者于永正。

一、研究背景

(一)“读写链”课题的提出

二期课改背景下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写作与阅读既各成体系,又相辅相成。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可设置情景或话题,让学生由这些情景、话题入手,回忆已有的生活,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也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新课标》又指出:“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气象: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文本阅读的数量增加了,拓展阅读的途径拓宽了,生活阅读的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作文能力提高较快;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吃不好”,作文语言贫乏,内容“假大空”,有的学生甚至因害怕作文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从教师的教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阅读为主线,课文数量较一期课改有成倍的增加,阅读要求明确,有一定的训练体系;相对而言,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些训练题目,供师生选用,教师要明确把握作文训练的体系不太容易。(2)语文教学中读写脱节。阅读课中教师比较注重内容分析,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未能紧密结合,且教学课时中没有明确的作文课时,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数量颇多的课文教学,挤占了作文教学的时间。(3)课内外阅读未能有机链接。对课外阅读中的网络阅读、生活阅读中的隐性阅读关注不够,未能把它们有机地链接起来。(4)语文教研活动比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作文教学的研究活动相对偏少,特别是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和写作互相链接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界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有吸收才有倾吐。阅读丰富了写作,写作促进了阅读。特别是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经验,对读写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但是,他的研究偏重教材与写作的结合上,他主编的读写结合教材与上海市使用的二期课改教材不是同一个体系,因此对我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虽有借鉴意义,但缺乏可操作性。

我区语文特级教师蒋蔚芳老师在“九五规划”期间完成并获奖的《语文“讲读·阅览·活动”阅读链研探》这一市级课题,在理论上提出了“阅读链”的概念,在实践中探索了由“讲读课、阅览课、活动课”组成的各年级段的教学模式,供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和使用。这些带有开创性的成果,是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本区语文特级教师徐永森在几十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研究的“写作链”由“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两个环节构成,形成了“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训练序列网络化”的“三化”作文教学体系,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我们认为,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对应互逆、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实际情况看,“阅读链”研究了阅读过程中的课本阅读、课外阅读和生活阅读的链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了较大的作用;而“写作链”研究了学生在写作时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过程,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如果把本区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整合,把“阅读链”和“写作链”这两条原本各自独立的“链”链接起来,能使读和写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链”研究的课题。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国内外情报资料分析,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过“读写链”这一概念,并把读和写作为一种“链”式进行过研究。

(二)“读写链”的理论基础

1、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诸如熟读、精思、博览、多作、多改等等。其中,“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形象地诠释了读写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是进行“读写链”研究的理论基础。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图式不仅仅是原有图式的延续,而且具有创造性,是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只是语言信息的机械累积过程,而是一个反身抽象和创造的过程。虽然学生入学前大脑中早已存在着早期学得的语言图式,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通过学习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图式——习得正确、规范的书面语言。对本课题而言,就是要把“阅读链”中文本呈现的消极语言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语言图式中去,对原有的语言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顺化产生新的语言图式——积极语言,才能在“写作链”中顺畅地表达出来。正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不断平衡,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

我们的“读写链”研究是在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经验基础上的发展和创造,丁老师的“读写结合”,对读写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他主编的读写结合教材在改革陈旧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同时,创立了以记叙文为主体,以语言训练为核心,以培养自学自得为目标,以单元分组教学为特征的“读写同步”教学体系,他的“读写结合”的理论,是我们研究“读写链”的前提。

4、“三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合称“三论”。它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开展“读写链”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读写链”研究就是要把语文学科中的读和写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以改变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脱节、严重分离的局面。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的技术科学,以揭示不同系统共同的控制规律。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处理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调控好三类阅读的比例,调控好学生阅读的数量、质量,调控好写作训练的序列、数量、形式、内容,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正是“读写链”课题要研究的重点。如果不加控制,长期偏颇,语文教学就难以走出重阅读轻作文、重内容分析轻方法指导的窠臼。

信息论是研究系统的信息融合、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信息标志,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传输、控制语言信息的能力。“读写链”课题要研究的正是如何把“阅读链”中获取的语言信息,通过学生的感悟、处理、加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信息,在写作过程中充分传输出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在研究和完善“阅读链”和“写作链”的基础上,研究读与写的有机链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运用“读写链”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改变目前小学生作文两极分化的现象。

2、研究内容

(1)“读写链”概念的提出和功能的阐述。

(2)探索实施“读写链”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通过实施“读写链”,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课题组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实践和反思,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完善“读写链”的概念,探索其功能。编写《小学语文“读写链”教学之序》、《“读写链”导练手册》、《“读写链”训练手册》等资料,在课堂实践中开展研究,归纳出运用“读写链”读写内化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2)教育实验法:在8所不同的学校抽取20个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中施加实验因子——利用课题组成员编写的“读写链”资料,运用“读写链”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实施读写链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与对照班进行8次比较测试,检测“读写链”训练的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3)案例研究法:在100余节“读写链”实践课的基础上,积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筛选出磨砺得相对成熟、即时效果比较显著的一课一得,编写《“读写链”课例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开展“读写链”课题研究提供具有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参考资料。

三、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

(1)理论学习,夯实“读写链”研究的基础。首先,组建了由我区两位小语特级教师领衔的,两位小语学科带头人和七位小语骨干教师组成的,三十六位“希望之星”青年教师参与的课题组。之后,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攻读了课题组成员先前编写的《“阅读链”研探》、《小学作文教学论》等书籍,学习了《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丁有宽读写结合训练法》等有关专著。搜集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情报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小语教学研究的动态,摸清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特别是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利于看清问题,找准原因。这些理论学习与思考,夯实了“读写链”研究的基础,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与保障。

(2)制定方案,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在广泛学习、多方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目标,进行了课题分工。课题组以本区江桥小学为整体实验学校,在封浜小学、绿地小学、怀少学校、普通小学等8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抽取20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并匹配了相应的对照班,对每位学生初测的读写成绩记录在案。课题方案确定后,我们向区科研室提出了课题申请。2006年12月,该课题被列为区级课题,次年1月,被市教科院批准为市级规划课题。

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2月)

(1)开题论证(2007年2月-2007年3月)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广泛邀请各路教科研名家来本区“坐堂问症”。2007年3月5日,本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根荣、金哲民,上师大教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忠豪、市小语会秘书长、市教委《教学研究》杂志编辑冯寿鹤、市小语教研员薛峰老师等对本课题的方案进行了论证,他们的真知灼见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方向。除此以外,我们还多次邀请著名小语特级教师徐根荣、沈大安、贾志敏、吴爱光、市教研员陈裖等老师来嘉定,为课题“把脉开方”,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为课题组成员作了题为“我是怎样做课题研究的”的讲座。在诸多教学名家、专家的精心指点下,课题组成员对“读写链”的概念,该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保证了“读写链”研究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

(2)中期研讨(2007年4月-2007年12月)

①课堂实践,探索“读写链”训练策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通读并钻研了小学语文十册教材,集思广益,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链”训练之序》(即小学语文“读写链”分年级(分册)内容和要求),明确了“读写链”训练各年级的序和各分册的内容和要求。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小学语文“读写链”导练手册》和供学生使用的《小学语文“读写链”训练手册》等资料,由实验班的老师在班中使用和实践。同时,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开展“读写链”课例研究,先后上研究课100余节。初步总结、归纳、提炼出“读写链”的途径和方法,并汇编了《“读写链”案例集》。

②中期汇报,交流“读写链”训练策略。在广泛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大胆地提出了“齿轮式”、“自行车式”、“电风扇式”、“拉链式”、“双链链接式”等多种读写链接的形式。大家认为,课本阅读是“读写链”训练的主渠道;拓展阅读是“读写链”训练的补充剂,生活阅读是“读写链”训练的资源库。这三类阅读组成的“阅读链”必须与认识生活与表达生活的“写作链”链接起来。筛选、整理、交流了实施“读写链”的途径和方法。2007年12月,课题组接受了科研部门的中期检查。在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吴爱光、区科研室主任杨文斌、科研员崔云、徐颖老师的指点下,大家找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后期研究的突破口。

(3)深入研究(2008年1月—2008年12月)

①深入研究,完善“读写链”训练途径和方法。中期汇报后,课题组积极探索“读写链”的理论基础,构建了“读写链”理论框架。一方面完善了“读写链”的训练途径和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与途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修改了《“读写链”训练之序》和《读写链导练》、《读写链训练手册》,使之能有效提高读写训练的效果。

②实验测试,检验“读写链”研究的成效。我们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8次测试的基础上,对8个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检验“读写链”的实践效果(另外8个实验班为江桥小学的,后该校所有班都进行了“读写链”实验;4个实验班因教师、学生的变动未能坚持到底)。根据区质量监控和联片测试,对江桥小学与其他学校的小语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分析实验的效果。

3、课题结题阶段(2009年1—2009年3月)

由于本课题的命题有一定的创新因素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初稿之后,广泛听取、征求各路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大大小小的修改多达几十次。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在听取意见,以求达到最优化。在撰写研究报告的同时,我们正在整理、出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1)书名为《“读写链”研探》的文集有十五万字,由“读写链”课题报告、“读写链”论文和“读写链”案例三部分组成。(2)书名为《读写链训练手册》的文集经实验修改后有二十万字,由 “读写链”教学之序、“读写链”训练手册和“读写链”导练手册三方面内容组成。

本课题结题后,将继续在江桥小学和其他学校进行第二轮实验,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09-10-28 15:29:54

姜堰市新桥小学 许凤鸣

一、研究背景

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丰富的词句,可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苦脸、语言生涩。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因为每一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很少,就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说、思,学生动笔的机会不多。有的阅读课上,学生偶尔动笔也是写写批注,划出重点词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都能做到,可写起来却感到非常吃力。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的课文,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既强化语言运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又促进学生读、写、思有机结合,提高运用语言写好作文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儿童很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中所积累和感悟的知识进行写作,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2.名家教育理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研究目标

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让学生乐写、善写。

四、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

2.探索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8月

(1)制定课题方案。

(2)学习本关的理论和教学案例。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1)认真研读教材,提前集中确定好每一单元中每一课的读写结合点。

(2)将优秀的练笔内容集中展示,并在班级中的交流。通过互评互阅,让孩子共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出更多的好片段。

(3)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前、中、后期的书面调查,并对照小结。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

(1)将学生的精彩练笔汇编成册。

(2)完成结题报告。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成果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3)学生精彩课堂练笔集。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有效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08-9-8 9:45:18

文章来源:海口美舍实验学校

[关键词]读写结合 有效教学

[前言]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抒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语言艺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这不是平平的过程,读写结合教学也有高潮起伏的过程,高潮是语文课的关键和重点部分,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可以说,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就像演出一场完整的戏剧一样,有序幕,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有尾声。

[观点]我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阅读课文中写作的素材,善于把握读写结合教学中的高潮起伏,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注重读写结合的关系

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作者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注重读写结合方法

1.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基本要求

读先于写并高于写,抓好阅读教学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中,教材是学生学写的典范,只要踏踏实实地练,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写,就如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再讲究些实效,效果一定很明显。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教读有限的精品、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益。

小学阶段教材中的两百多篇精品文章,应尽量让学生熟记胸中。或者退一步,每篇文章中选一个精彩的片段,让小学生掌握好,便能受益非浅了。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得到了一定的规范,表达能力也基本过关了。

教内容,言之有物------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就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抓住了春雨中杨梅树的样子,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来写的,言之有物,非常具体。教学法,言之有序------在上述的一课中,要让学生理清条理,了解作者先写杨梅树,再写杨梅果,前后用了两段;第二段写果的外形、颜色和味道三个方面又分三层,言之有序,条理清晰,前后连贯。

教语言,言之有情------《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但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乡之情,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言之有情。

调动学生,温故知新------阅读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温故知新,多补充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吸取广泛的营养。使学生读中有所得、有所感,随时记下来,逐步将阅读、思考、练笔三者结合起来。

2、读写训练的阶段目标

关于阅读教学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阶段:字词训练 该阶段在低年级进行,主要训练字词、简单句子、朗读,重点放在字词训练上。低年级教材共安排有8 0 0 个常用字,这一学期,词是最基本的概念。低年级后期也有一些简单的阅读,也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即学习简单句子,包括读写句子、理解句意、用词造句;学会朗读课文,要读准确、流利、有感情。

句段训练 该阶段在中年级进行,包括句段训练、默读训练、课外阅读训练等,段的训练是重点。大纲中说:“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读文章总要把一句句话读懂,才能把一段段话读懂。句子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句子是由词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知道学生先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进而找出附加部分,以便更准确的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句子训练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认识自然段,懂得作者是怎样连句成段的,进而认识逻辑段,学会划分逻辑段,学会概括段落大意。默读训练主要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边读边思考,力求甚解。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少儿读物。

3、读写训练的作文训练

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作文是学生自我表达,是自内而外的输出,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第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即表达能力;第二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 作文训练要坚持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的顺序,分步到位。

首先是说话写话阶段------该阶段在低年级进行。写话是在说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口头语言的发展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写好几句话,做到有内容,语句完整、连贯。其中,一年级能写几句通顺的话。上学期写一句话,要完整通顺;下学期写两三句连贯的话;二年级写一段有

五、六个句子组成的连贯的话,上学期着重训练学生观察图画写一段连贯的话,下学期观察实事( 静物、动物)、场景写一段连贯的话。训练语句通顺要求要明确,反复训练,能用部分学过的词语写通顺的话,懂得什么是一句话,一句完整的句子一般包括那几部分,怎样正确使用句号、问好、逗号和感叹号。训练时,发现用词不正确的,一定要及时纠正,努力训练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明确。

其次是片段作文阶段------该阶段在中年级进行,训练学生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事物,仿照课文构段方法,进行由一两段文字组成的片段训练。要求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还可以训练写一些简单的日记。学会运用白描、比喻、数据和分解等手法使内容具体化,掌握多种构段方法,诸如:总分、因果、转折等等,使条理清楚,并能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和顿号,能修改有错误的句子。

再次是成篇作文阶段------该阶段主要在高年级进行,训练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和书信、表扬信、读书笔记等应用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还要训练学生自己会命题、编作文提纲、独立修改作文。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的因素,把阅读的过程看作一个双向的理解过程,把读的因素和写的因素对应起来。阅读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理解、吸收的统一,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运用、表达的统一,但理解和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要把理解和表达相结合,使读写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自然沟通、融为一体。

4、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

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5、要注意把握阅读经历的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又巨资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三、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1、什么是有效教学。要理解读写结合有效教学,应该明白什么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

2、寻找突破口掀起教学高潮。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或写景优美,或情节动人,或说理深刻,或介绍透彻,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的特点,找准教学突破口,及时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描绘的山、水、阳光、白雪等景物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为把握好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放图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手段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学生通过体会情境美,很自然地体会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响晴、温晴的天气特点,产生了对济南冬天景色的赞美之情。随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都被济南冬天的美景所打动,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高潮。

3、以情激情提高有效性。激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每篇课文、每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都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仔细体会,自己要首先进入课文的角色,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以课文包含的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文章高潮的出现,师生情感也随之进入高潮,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例如《背影》一课,作者在朴实简洁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教师要抓住课文描写父亲背影的几个细节和场面进行认真分析,特别仔细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最后到儿子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师生也随着作者的感情流露达到感情的高潮。

4、依照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有效性。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也是一个由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及时达到水到渠成、掀起高潮的境界。例如在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设法吸引住学生,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细读课文内容。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写作目的,如果打破这个顺序,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也不会掀起教学高潮。

二、读写结合式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规律,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读写结合的方式很多。这里说的读写结合式可以概括为“精读一点,仿写片断”一句话。具体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精读片断──整理结果──拟题仿写──抽样点评。

1.精读片断。把读的内容浓缩到一个方面。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方面一概不顾及。叫做“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精读细析、探研方法、总结规律。

《母亲》一文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十分突出的。课堂上只让学生精读母亲发现特务盯梢后的心理活动一节。然后要求拟写出母亲心理活动的全过程(10分钟)。

2.整理结果。让学生到黑板上将读的结果图解板书出来。

据图所示,归纳出心理描写的一般步骤:分阶段─按方面─写过程。

这个环节很重要。要简明地总结出规律性的可资借鉴的结果来,并形成板书(10分钟)。

3.拟题仿写。

第一步:简要点拨

从上面两个环节可以看出,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愿望、情绪、思想等具体的刻画。这种刻画是对人物内心活动、思想性格的直接展现。目的是让读者看到人物心灵深处,洞悉人物内心隐秘及感情冲突。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从上面精读中可知:(1)直接刻画,交代和说明。如写母亲内心感觉部分。(2)内心独白。(3)幻觉。如写母亲思想斗争部分。

第二步:提出要求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心理活动片断。

(2)设置出的情境有“向家长递交成绩单时”“老师课堂提问时”“受到表扬、批评或恐吓时”“做错了事时”“当我戴上团徽时”等。

(3)必须写出全过程。

要求的提出要具体而清楚。

第三步:课堂仿写(20分钟)

4.抽样点评(从略)。

上述仅是一课时的读写结合模式。其特点是“简”(目的单一,读写简明)、“短”(时间短)、“快”(读得快,写得快)。无论是从训练的内容上看,还是从知识技能上看,读写都较单一。可以叫做“单一型结构”的读写结合模式。此外,与之相应的还有“综合型结构”的读写结合模式(这里不再详述)。运用“单一型结构”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写结合一定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统筹安排。这种安排应以现行教材为据,以文体分类。

(2)这种模式宜于组织单元读写教学。就某一篇课文,可择其一点,就整个单元,组点成线,以线成面。

(3)最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把点滴的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将仿写转为创作。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魏书生教育思想中要导以“科学方法”的思想。

三、自编试题式

这种模式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以自我操作、自编试题等活动为主要形式。分四个环节:独立阅读──自编试题──评议交流──合成试卷(例略)。上这种模式课,几乎把课堂的整个时间都给了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体现魏书生教育思想中的“群体意识”“思维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这种模式适于复习考试或高三备考的综合复习阶段。

四、师生问答式

传统方式。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问答、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形式。较好的体现了魏书生教育思想中的“民主观念”。一般情况下,采用一问一答,也可以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问答分四种方式:

1.一问一答;

2.一问多答;

3.生问师答;

4.师问生答(例略)

以上四种模式,都分为四个环节。可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四四模式法”。这四种模式基本形成了“讲练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三个类型。三个类型贯以一种思想,那就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思想也就是魏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双向反馈的模式。学生参与的面越大,反馈的信息越全面,教师就越有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因素,让个性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推荐第6篇:“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用结合教学,强调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主要探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让计算可爱些;以用促算,算用结合,让计算现实些;以用激算,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使计算深层些;算用结合,各有侧重,和谐发展,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算用结合 正确处理 思考

新课程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包含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类型,因此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过去相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算用结合的话题至今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探讨。笔者参加新课程实验已近三年,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探究计算教学内容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但是如何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计算教学新模式?如何真正使算与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让计算可爱些

新教材出现了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给计算教学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有了鲜活的情境,计算就有了活力,也变得有趣味,可爱起来了。如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题、做一做、练一练选取近百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图,特别是金色的秋天,热闹的小河,孔雀开屏练习,运动会上数学,游泳池里的数学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愿学乐学,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深刻地感悟加减法的意义。算用结合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是有用的、有趣的。

例如:《有小括号的算式》过去直接出示例题,明确运算顺序,运用法则进行练习,单调乏味。现在算用结合教学,教材中创设卖面包的情境:“面包房一共做了 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他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以用引算,结合具体情境,自然引出小括号的使用。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从现实的情景中引入计算教学,学生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用引算,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二、以用促算,算用结合,让计算现实些。

算用结合教学时,笔者认为不能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的双基,让学生理解算理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中,算用结合教学时,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并且加强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领悟“从十位退一当十后再减”。教学中大多教师选用摆小棒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笔者多次实践,不断比较与反思,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与算法抽象化、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在第三次执教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买文具情景图,充分发挥“买东西要找钱”这一生活场景作用。聪聪有15元钱,选购一种文具后,还剩多少钱?唤起学生用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旧知。再以明明用32元钱去买7元的钢笔,想一想怎样付钱?算一算,还剩下几元钱?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联系主题图,在具体操作“实物”(人民币学具)中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算理,产生解决32-7的不同方法:(1)付10元找回3元,再加22元,还剩25元。(2)先从32元中拿出2个1元,发觉不够5元,再付10元找回5元,还剩25元。(3)从32元中拿出12元付钱找回5元,还剩25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理解也比较轻松透彻,紧接着让学生看着32-7在脑子里想一想,你喜欢怎样付7元钱的?可以怎么算?让学生对算法进行想像,使具体操作活动与算法之间建立表象。有效可行的表象活动,是促使学生从“实物操作”到“算法操作”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根据学生发言写出计算方法与过程。

(1) 32-7=25 10-7=3 (2)32-7=25 32-2=30 (3)32-7=25 12-7=5

22 10 22+3=25 2 5 30-5=25 20 12 20+5=25

笔者认为有效操作实物是学生认识的基础,教师要及时解读学生操作思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获得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抽象的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用32元去买4元的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试着算32-4,小组交流自己算法。再解决教材中例2:我有8元,想买一辆36元的玩具车,还要再攒多少钱?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逐渐优化了自己的算法。

整个教学过程,实物操作活动用时约8分,表象活动约5分,算法抽象活动约25分。教师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提供合理的时间,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学生数与物对应,并加强了有效可行的表象化活动,使直观算理和抽象算法有效结合,这是突破计算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实践操作、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以用促算,使计算教学现实有效些。

三、以用激算,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使计算方法优化

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笔者曾听过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引出35+34,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教师追问:“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不会的可以用小棒或计算器帮助。”

生1:我是用口算,5+4=9 30+30=60 60+9=69。

生2:30+30=60 5+4=9 60+9=69。

生3: 我是摆小棒算的。

生4:我是拨计算器算的。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5:35+4=39 39+30=69。

生6:35+30=65 65+4=69。

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算法?学生一脸迷茫,教师本意是想引出新知笔算方法,由于第一次出现竖式,学生沉默一阵子后。

生7:35+35=70,70-1=69。

教师这时只好自己介绍竖式,并再三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但没有追问为什么。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比一比谁的算法多。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为了算法多样化,而不惜花很多时间去暗示与追问,冲淡了笔算教学的重点。因为列竖式计算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课要紧紧把握笔算教学,双基还需扎实,才能保证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笔者认为,一个计算问题在教学中究竟出现几种算法,要看班级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五六种甚至十余种。

让我们走出单纯追求算法多样化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思维过程。在群体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组织比较讨论,摒弃不合理的及思维层次较低的算法,得出大家比较认可的算法,在练习中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逐步感悟出哪种算法最合理,使算法最优化,这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过程。把算法多样化探索落实到算法的最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学会取长补短。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算法多样化的最终目标所在。对于没有优劣之别的算法,则应鼓励其并存。如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破十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可以并存,只需学生个体优化。

四、算用结合,各有侧重,和谐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算与用教学时,不要单独地只考虑在其中的一个,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用自然结合在一起,各有侧重,大多数学生会算后再用。如学了20以内加法后出现“用数学”内容,学了表内乘除法后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先算后用,算用结合的目的。有些练习设计是为算而用的巩固练习,有些是为用而算的练习,有些是算用同时落实。但无须让学生知道怎样是“算”怎样是“用”,而应该让算与用相互依托,无为所用,谁也离不开谁,让算用和谐发展。

例如二年级上册31页,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面生活用品,妈妈带的钱够吗?学生有笔算方法28+43+24=95元等,也有口算方法24+43=67 元,100-67=33元等,这些都是已学的方法。本节课重点是估算方法,(1)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要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和茶杯够了。(3)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70元,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发现估算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性,这是估算在教材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学段是估算的“萌芽”。学生可以用笔算、口算、估算这三种算法解决“妈妈带的钱够吗?”算用互相依托,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又侧重于估算,学生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自由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无疑是算用结合教学的优势所在。

总而言之,“算用结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视算理、双基落实等精华,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重视过程等新理念。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到平衡。笔者认为在算用结合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调枯燥的计算训练,从而有效落实双基,又发展思维,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使估算、口算、笔算这三算共长,达到算与用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沈重予 《关于算法多样化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2期

算用结合研究,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路桥区“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小结

路桥教育局教研室 罗俊荣

实施新课程,我们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小学数学科的教学研究,可以说从开始时的朦胧状态逐步变得清晰而可操作。记得当时谈得最多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计算与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因为新教材在编排上取消了应用题的独立单元后,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应用题被淡化了,也有老师认为应用题不要了。而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新老教材又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这个问题马上被凸现出来,随着市教研室关于“算用结合研究”的明确提出,我们采用课堂常规调研、专题研讨、论文案例评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相关疑团才逐渐解开。

一、我们开展的活动

算用结合教学研究,我们是从2004年开始的,那时路桥的新课程还是一下年级,从课堂调研中发现,新教材取消了应用题的单独编排后,学生面对漂亮的图境,绝大多数学生均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开始关注“算用结合”教学的探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课是,在“台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暨专家讲学活动”中,路桥小学梁茶斌执教的一上“用数学”和杨灵君执教的“

8、9的认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尔后,我们又在黄岩承办的三区课堂教学联谊活动中,就算用结合教学形成了共识。在往后的几个学期里,我们加大了该课题研究的力度,并分项展开研讨。

2005年下半年,主要组织了以下几项活动:一是于十二月二十日,专门召开了青年教师参加的“算用”教学反思交流会,着重从理解的层面谈对各人对算用结合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次活动由叶仙花教师执教“表内乘法”练习课;梁茶斌、潘慧敏、杨灵巧和施仙素等12人,分别以“赋予计算教学以生命”“让计算教学根植于情境之中”“小议用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新理念新课程”为题作了发言;会议还专门邀请了市教研室王瑞达老师作指导。二是于11月18日,到横街小学、桐屿小学、新桥小学,就算用结合教学进行专项调研,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听课和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对算用结合教学的体会。

2006上半年,共安排了四项活动:一是组织了以算用结合为主题的论文、案例评比,组织这一活动重在研究,旨在导向,效果尚好。二是广泛发动教师参加三区放在椒江双语学校举办的“算用结合”专题研讨会。三是开始整理第一学段计算与应用的序列。四是于4月11日放街道实验小学召开“算用结合”专题研讨会,会议还邀请了省教研室的方张松主任作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专题报告,王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共鸣,从此敲开了本课题的大门。

2006下半年,共开展了三项活动。首先,发动教师参加了市放玉环召开的算用结合观摩会;其次,趁镇、街道自行组织的教研活动之机,进行重点宣传、引导,不断强化,使全体数学教师对算用结合课题研究引起高度的关注。三是针对调研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召开了以路桥小学骨干教师为主,面向全区的算用结合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有周超教师执教的“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余春素老师执教的“工程问题”,着重从操作层面展开,在如何实现算用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形成了共识。

2007上半年,除了到街道实验小学、峰江小学、蓬街小学、桐屿小学作专题调研外,还承办了以“深化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的三区联谊会,研究课题包括⑴四下数学P95-96小数加减法,⑵四下数学P117-118植树问题,⑶三下数学P99解决问题,⑷二下数学P98 加减法估算。在引导参会教师互评的同时,还特邀了市教研室王瑞达老师,作“数学问题”的专题讲座。对全区教师促动很大,收到了实效。

二、我们的启示和收获

通过众多的算用结合研究活动,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收获。

1.三点启示

启示一:关于计算的再认识。计算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工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繁杂的运算已不必人工演算,所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训练。对计算的教学,要结合现实情境与实际应用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运算的来源和本质,感悟各种运算的真切意义,形成自觉选择恰当运算方法的意识,遇到实际问题时会从数及数的运算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强估算的教学,它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对现实状况从数学角度评估的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养成运算意识的重要途径。

启示二:关于应用题学习目的的再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过分强调了应用题的类型,过分注重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分关注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只是把问题与应用题的类型相联系,死扣类型,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小,不会分析其中的数学意义,应用题教学仅仅发展了学生的解题技能,而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应用题学习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学会解题,而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工具,是所有学习材料情景化的最主要呈现方式,它不再以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存在,而是融合各数学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应用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三:关于应用题的加工度。目前使用的应用题,大多条件充分,解题方向明确,答案唯一,而且现实背景高度简化,数学意义一览无遗,这样的应用题,只能助长学生运用归类套公式解题的模式,而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显然是效果甚微的,原因就在于,习题已帮助学生完成了从现实到问题的“数学化”抽象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已经是毋需抽象的“友好”问题情境,学生仿例题或依类型即可安全获解。我们知道,“数学化”的过程恰恰是提升思维力最有效的途径,失去了此过程即削弱了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功能。过度加工的应用题,完全失去了现实问题本来的面目,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生活原型,不利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但也不提倡将现实原封不动地取为应用题,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将生活原始信息加工成数学问题的过强能力,所以,新课标的理念是,应用题应该是经过适度加工的实际问题,在能够收到实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问题的原型。

2.四点收获

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我们通过几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算用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善抓算用结合的时机

做任何事情,抓合适的时机总是最重要的。记得有一则关于砍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老子在冬天里砍掉一棵只剩光秃秃枝丫的千年古树,结果春天来临时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原因是过早的判断导致误砍;小子却守着春天里的死树指望来年长新叶而舍不得砍掉,结果可想而知。二个人都因为没有把握好砍树的时机而后悔莫及。

实施算用结合,善抓时机显然也是首当其冲的要事。一节计算课通常有出示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巩固内化等教学环节,在众多环节中,我们不可能把用数学贯穿于计算教学的始终,这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将用数学落实在哪一环节最合适,或者说计算教学的哪一环节是实施算用结合的最佳时机。

⑵精选算用结合的题材

实现有效的算用结合,除了抓牢结合的时机外,题材的合适与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题材得当,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时的建模、解模和学会数量关系分析及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果题材不当,则得不偿失。

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教学过程中用数学的题材,除了信息量的控制外,还有注意以下二点:一是应用目标的明确指向,如:四上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除了落实计算目标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用数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中,行程问题的题材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数学化的生活题材,正如周玉仁教授说的:“提供的生活情境要简明、生动,突出数量关系,要防止过泛过大,防止花哨和形式化。”使选定的题材更有利于算和用结合。

⑶适当把握结合的“度”

算用结合教学已成常理,操作技巧研究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大家探讨的共同话题。但在目前的算用结合教学中,很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二种现象,一是把计算课上成提问题的课,或者称说话课,二是把计算课上成纯粹用数学的课,结果呢?辛辛苦苦40分钟,在观察情境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算理还是模糊不清,算法一知半解,问题就在于算用结合的“度”的把握。

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性质就大不一样。算用结合教学中为什么出现了上述二种现象呢?根源就在于没有把握好结合的“度”。

⑷正确理解算与用的内涵

算用结合,是台州市教研室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出来的新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算、用概念的界定而引发激烈的争论。

一般来说,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就是计算知识,如:100以内加减、表内乘除、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法及算理;而从信息丰富的情境图中提出问题,包括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的归属于用,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但令人非解的如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简单的实例,可不可以理解为用数学的题材。二是教师通过口述的生活情境使相关的计算知识得到应用,是不是属于用数学的范畴。三是已经掌握或已形成技能技巧的计算,又如何去界定,四是算与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是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必须得到体现?

关于算与用二个概念的外延,确定一时很难定夺。我们认为,算或用的外延具有相对性或模糊性,有时甚至是可以转化甚至相通的。但有一个本质问题必须搞清楚的,即算用的辩证关系:即算是用的前提,用是算的归宿,算和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任何简单化的拆分都是不对的。对于算和用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应该从知识整体去衡量,例如,在万以内数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脱离了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显然是不对的,但在某一个环节甚至是某一个课时,就未必非这样做不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问题之一:“习惯势力”成为制约算用结合的一大阻碍

大家知道:思想是灵魂,理念是先导。算用结合研究也不例外,要搞好此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回到原先的教学模式中,这就需要实验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不仅需要付出,更要塑造自我。面对新的课题,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老的教法中,暂时适应不了新教材所特有的算用相结合的新体系。

问题之二:“情境教学”溢满课堂

自台州市教研室提出“算用结合”这个研讨主题以来。我区相继组织了各种规模的专题活动,老师们也撰写了相关的文章并进行交流。应该说收获不少,一是实施算用结合已形成大家了共识(算用结合,是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提高计算和应用题教学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多数老师都已投入算用结合的研究之中。但算用结合研究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算用结合的有效性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是随便地把问题提出来,就算是创设了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当,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内容,符合课题自身规律进行创设。过易过难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相反,会使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或高不可攀,违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且有效果,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教科书上已有的情境,要充分利用或通过教师自己的设计、创新,来充实利用。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方式,直接进入新课。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创设,都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应用性的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今后的打算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整理教材序列

继续整理教材的编排序列,特别是“用数学”在计算教学中的渗透和“编排体系”,关于新教材的知识系统,相对于用数学来说,计算教学是一条明线,而用数学是算用结合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一旦忽视这条暗线,就会在数学教学中摔跟斗。如四上第三单元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表面上看这是计算教学,但这里除了我们必须完成的计算教学任务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行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当然,有些计算教学的知识点,也贮藏在用数学之中,如二下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教材安排的三个例题,表面上看,都是应用题,但只要用过该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里面还孕伏着带小括号的二步计算。因此,我们要深化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必须先理清教材关于该知识点的序列。

2.突出有效性研究

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扎实、高效,绝不允许被课改这股旋风从一个极端刮到另一个极端,同理,计算课中的算用结合也千万不能用牺牲计算本身去换取超限度的算用结合。事实上,“度”的把握不仅是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注意点,也是整个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话题,开放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要考虑如何恰到好处。我们的每一项数学活动,当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时,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行为违背了教学规律,更谈不上高效。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曹培英教授在“数学还是那个数学”一文中说到:每一节课都要有主要教学方向,即主要是完成计算呢,还是主要完成用数学的问题。这既为我们的课改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的算用的结合度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3.进一步深化研究

算用结合研究,需要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探求过程,如开始阶段,我们出现了胡乱现象,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来,慢慢认识到,我们所指的算用结合,并不是计算和应用“一锅煮”,而应各有侧重,譬如,计算教学前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使学计算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计算教学后再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技能,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学计算的实际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但是,这里有一个不可含糊的问题,即在计算课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而计算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仅仅起衬托作用,调节学生心理的附加因素,绝不能因此而冲淡计算,甚至喧宾夺主。

我们指望,再通过二年的共同努力,将把算用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重要课题,有新的突破。

推荐第7篇:小学生“算用结合”课题中期阶段性小结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算”“用”和谐结合教学策略

的探究》阶段性小结

在我国,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差,始终是困扰教育的难题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可谓常说常新。我校申报的《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算”“用”和谐结合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就是以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下产生的与学生“算用结合”有关的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探索出既便于教师操作,又有切实效果的途径和做法,并最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研究进展情况

2012年底,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和研讨后,我校《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算”“用”和谐结合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正式获得通过,并开始进入了研究阶段。

(一)理论培训:

学校教科室购置了一批有关非“算用结合”教学的书籍,随时提供给每位课题组成员在教科研过程中翻阅和借鉴;教科室还专门摘录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实践材料,指导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了实践的动力;有了理论的指导,才有了方法的灵活多样,开放式动机理论的培训,采用自学与讲座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们深入课题研究铺平了道路。

(二)问卷调研:

对于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以往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对其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对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

1.调研的目的及功能:

(1)帮助广大教师发现、总结和推广提高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转化的经验,找出不足,更好的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搜集教育现象中的事实材料,为学校开展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3)揭露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教育活动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教育内外部矛盾,从而促进学校的教学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

2.调研的方法、步骤及内容:

(1)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2)步骤:

①成立由校长牵头、教科研主任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为主体的调研小组,具体负责调研各项事务。

②依据课题的需要,确定调查对象、方法、目的、任务等。

③拟定调研计划,做好相关准备。

④制定调查表格,运用问卷形式实施调查研究,并统计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

⑤写出并向广大师生通报调查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自本课题开题以来,在校教科室领导下,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研,摸清了不同年级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现状和动机走向,总结并推广了一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逐步提高:本课题获得立项审批后,科研活动改变了过去应付、被动姿态,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已蔚然成风;而且经过培训、实践,教师们尤其占我校多数的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主动进行教改实验,参与课题设计与管理,撰写科研论文,一批科研骨干队伍正在形成,科研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

(二)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要科研、先调研,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在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之前,我们通过对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的测试,认识到小学生在算用结合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正是有了这些事实,我们的科研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才找到了应该侧重的项目,才理顺了科研者与科研对象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更深入一步研究的动力。

(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关键: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先是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先是购置与课题有关的参考书籍供教师参阅,让大家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在理论指导下,我们实践的脚步更扎实,更深入,更符合校情。占有了深刻、广泛的理论,才有扎实、创新的实践。

(四)全员参与,发挥特长: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利校、利家、利师、利生的大好事。我校采用全员参与策略,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方方面面,而且注重发挥教师各自专长,如班主任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教师注重计算学习方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等等,大家从不同角度、依据个人专长,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转化计算学困生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转化学困生搭建平台:每一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激发学生成就感搭建平台。针对于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口算比赛中表现出的良好提升成绩,进行进步式的表扬。

(六)实现教师理念更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校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全体教师实现由实干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实现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增强。

三、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所占有的材料有限,视野比较狭窄,理论高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尽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计算学困生的意志的锻炼,防止其反复仍是难点和重点。

四、下一步的打算

1.深挖已研究策略,常抓常新:已经研究过的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的各项策略应该是贯穿整个研究始终的,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加以利用的教育教学好方略,而且应该是随着学生换届常抓常新的,我们将适应形势需要,适应学生特点,深入一步挖掘已经研究过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抓出新方法,挖掘新路径,形成新的特色。

2.做好阶段成果总结工作:课题的研究尽管已进行了一年多,多数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着教科室布置的实验计划,但多停留在实践层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学期将着力做好教师的阶段成果总结,召开一次表彰会,并大力宣传一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体会,让研究成果转化为催动学校整体进步的强大推力剂。

3.开发新的计算学困生转化策略:依照所掌握的理论方法及路径,发动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班级管理、各学科教育教

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开拓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的措施,努力填补原有研究的空白。

推荐第8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要: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是重要的要素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非常头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词汇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人的学习才能都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 词汇教学

故事表演

游戏

归类

学生如果词汇掌握得不好,要熟练地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英语单词与汉字有很大的差别,汉字记笔顺、结构,而英语单词则要记字母拼写,词的拼写与读音有密切联系。这就说明英语单词有其音、形、义、性等多方面的联系。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就词汇教学做了以下探索。

一、通过故事表演学习词汇

故事对少年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他们有比成人更强烈的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英语教学中运用故事表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排除学生怕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在第七模块的教学中,有一个老爷爷的表演。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道具,上课时学生拿出自己的道具开始表演。张利翔同学弯腰驼背地带着一个老爷爷的面具上台了,那样的逼真形象连我都有些吃惊,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争着上去表演,很快句子背会了,积极性空前高涨。表演成功的愉快体验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揣摩故事的内容,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的英语知识,以获得新的成功的体验,这样学英语变成了获得表演成功的手段,学习的过程更多地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表演应根据故事需要的角色全班分组操练,首先是按角色分类操练,如表演的wolf为一组,pig的为一组,等等。学生选出自己喜欢表演的角色,演相同角色的同学先在一块儿操练对白、动作、表情,互相纠正,熟练自己的任务。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马上纠正,找个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们或是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不能挫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是帮手、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二、通过做游戏学习词汇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听爱说爱唱爱跳,通过唱英语歌曲,跳简单的拍手舞,必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英语课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而应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寓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听听说说、看看读读、蹦蹦跳跳、唱唱玩玩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英语。比如在教数字时,利用有关英语数字的歌“Ten little Indians”,学生围成一圈,边拍手边唱,根据教师的示范、手势、表情等进行表演。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让学生交流,使他们对所学语言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发学习动机。又如在教单词hamburger,hot dog,sandwich...时,因为时逢圣诞节,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圣诞大餐”。我准备好单词卡,扮成服务员(waiter),学生点菜(order)。虽然学所单词较长或难念,但是这些事物对他们来讲太熟悉太具体太喜爱了,通过游戏的形式操练,学生一学就会。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使用有限的语言,并赋予语言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语言项目的掌握。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如“鼻子像勾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 am I?”学生回答:“You are...”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通过系统性归类记忆词汇

1.现行的英语教材,大部分单元对单词的讲授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例如动物类、数字类、颜色类、身体五官等,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区别认识。例如第二册第五单元是学习交通工具的,有boat(小船)、bike(自行车)、train(火车)、truck(货车、卡车)、taxi(的士)、plane(飞机),在学习该课前,要求学生观察街上的交通工具,画出所认识的各种交通工具,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前认识。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在街上看见哪一种交通工具,便要脱口说出该单词。

2.从音、形、义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旧带新。经常对学生进行音、形、义等方面的对比归纳:①同音异形异义词:too―two,their―there,②同音同形异义词:orange(形容词,橙色的;名词,橙子),old(旧的;老的),short(短的;矮的),③形近词:tall―tail,shirt―skirt,④反义形容词:good(好的)―bad(坏的),old(旧的)―new(新的),short(矮的)―tall(高的)。

3.从词形的变化中找出内在规律,举一反三。①职业名词词尾―er的用法,例如:drive(驾驶)―driver(司机),work(工作)―worker(工人),②由man―men推出woman―women,postman―postmen,policeman―policemen,③复合词可成两个单词:blackboard(黑板)―black(黑)+board(木版),football(足球)―foot(足)+ball(球)。但是简单记住单词还不够,还要学会其用法。例如:助动词am/are/is,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的回答,学生一下子难以掌握,背诵也难以上口,于是我要求学生找出各种主谓的搭配:I am.He/She/It is.You/They/We are,再编出歌谣:“am,are,is;我用am,你用are;我们、你们、他们也用are;is跟着他、她、它;不可少,不可差。”这样一来,就朗朗上口,而且记得牢,不会用错。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英语课上他们总是喜欢保持沉默,开口说英语比让他们说中文要困难得多。对此,教师应正面引导,对他们有耐心,单独地进行补缺补差,同时要求好的同学多多帮助关心他们,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样全班就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总之,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只有灵活采用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及认识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教好英语。

推荐第9篇: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经典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小学是一个人奠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打好人生底本的重要阶段。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古诗文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智力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载体。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已经被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总体而言,小学古诗词选文尊重了儿童的性格特点、自然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深化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经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精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古诗词的意境深邃,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形象,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正是让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学生古诗词的诵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对小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的特点在于意境优美,平仄押韵,寓意深刻,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首首的佳篇词句,诗中意境的描写仿佛画一般,情理在书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古诗词中往往寓含着诗人的意志和感情,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评,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3.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篇幅短小、简洁,却意蕴丰富,学生要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弦外之音,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教学给了学生想象和思维创造的空间,学生将诗词中的意境描绘在大脑中储存再造,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所在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载体。然而古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端:

(一)重知识,轻人文

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文字防疫,段落划分,语法讲解,文体介绍,名句名篇背诵等。古诗文教学变成单纯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工具课,而忽视了古诗文所具有的文学因素、整体的美感教育和文学欣赏。结果,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除了记住几个实际写作无多大用处的字、词以外,根本产生不了愉悦的审美体验,更不能切实体会古诗词的妙处。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经典常识文化严重不足。

(二)重应试,轻积累

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讲解、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扼杀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且由于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古诗词没有用,而且学起来既枯燥无趣又难学,认为只要学一些考试要用的文章就行了。而当今语文试题中,一方面默写所占的分数比例偏低,默写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考察名言警句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读背状况;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的书面解答,不能反映实际水平和综合水平。这就使得学生读得少,背的少,积累得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开拓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赏读古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背诵,学生边读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还有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古诗从诗句意思到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分析,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却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鲜活的、灵动的时间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典文化。这只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窒息学生的创造力,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解决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诵读,如何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呈现一方新天地。

策略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二:灵活运用多媒体。

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策略三: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四:注重学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渗透学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一位教师采取“读(初读)、查(查不理解字词)、调(根据情况调换字词)、补(想象补充)、说(说诗意)、演(感情读演)”六字自学法让学生自学古诗,教师扶放结合,可先带领学生学第一句话,传授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合作、可探究,并逐渐掌握一套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正确地把握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推荐第10篇: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个性化体验,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简直看不下去。所以从2012年12月份,我个人成立了研究小学作文策略的小课题,我积极实践,努力提高实验效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提高研究水平,我阅读了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积淀文学功底,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研讨新课标,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等,并做了适量的摘抄记录和学习笔记,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二、加强过程管理,丰富研究活动

在我校领导和我们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领导下,我们首先是严格落实课题实施计划。为了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认真上好专题研究课,做好课题研究记录,及时总结经验。坚持写好一月一个教学反思,并积极撰写相关的故事和论文。

三、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我们既应注重课堂教学,又应抓住课外的阅读和写作。我充分利用各种有限的时空去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过在实施过程遇到了很多坎坷,学生的作文毛病很多,如无话可说、记流水账、不说真话、中心不突出,语言干瘪等问题,当然教师也有很多原因。下面我就对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说一说,因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1.注重行之有效的阅读

在每个班上,都比较注重读书、积累,各班成立图书角,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资料,还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阅读,缺乏开阔的思路,是很难把自己的心意在作文和日记中表达出来的。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去选择阅读的书籍,鼓励学生相互借阅、推荐好的书。在作文课上或中午休息时,让学生相互推荐一些美文读给大家听,既增强了大家阅读的兴趣,还积累了更多的文章。结合语文课本的教学,我们还常推荐、组织学生读书,通过阅读给写作带来很多的好处。经过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积累沉淀了语言。我们还努力让学生学会做读书摘录,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在课余多加吟诵,这是积累语言的一种好方法,能够把词句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2.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

四、写作、讲评、修改有机结合

要想写出好文章,唯有多读、多写。当然,习作练习要注意方法,要以课文为依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走从仿到创的路子,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把写作与修改、讲评有机结合。在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后,总有一些佳作,所以在每一篇作文收上来后,我们就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分成小组评、改。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改文章。同时,我们挑选一些好的作品打印出来,粘贴在班里的展示台上,让大家传看学习。当学生看到自己优秀的作品变成铅字,漂亮工整地打印出来,再配上美丽的插图,心里非常高兴。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及时总结,积累成果

1.编辑学校“个性化”作文集锦

将平时的精彩习作打印整理成集,并配好插图。文集是各班级思想精华的结晶,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撰写个人“个性化”作文集

集子体现了学生对文字的个人理解,并彰显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且从手写稿到打印稿,从版面设计到装订成集,每一本作文集就是每一个学生似燕子衔巢般构筑的心灵空间。

3.读书会进行推荐交流

每个学生轮流走到台前,向大家介绍自己新近又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并说明推荐给大家的原因。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多个维度的阅读交流。

4.成立小荷尖角文学社,创办校刊

我校成立了小荷尖角文学社并创办校刊。每学期出一期报刊,校刊中所选文章,都是在辅导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投稿,学校设计编排的,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编辑 韩 晓

第11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小结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要符合7—14岁的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的天性。从英语教学的目标看,英语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正是由于这种“任务”所施加的压力,课堂上教师难免会有机械的灌输和学生机械的接受。情趣教学解决了儿童“学与玩”的矛盾,它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需求。开展情趣教学可以孕育学生温馨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关键词: 小学英语;情趣培养;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学习常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绪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其注意力特别集中,探索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地提高。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生的情感特别丰富,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他们的情感教育,从培养儿童的情趣入手,探索形成一种有情趣特点的小学英语教育模式。

一、情趣教育的内涵

情趣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精神生命的活动。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认识、分享和对未知世界的开拓。

情趣包含性情、感情、兴趣、志趣等内容,儿童的情趣有天性的童趣,又有后天的社会情感和各种学习兴趣及理想、志趣。我们所理解的情趣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接着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

二、开展情趣教学的策略

(一) 以“情”育情, 孕育温馨的心灵

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从内心不信任、不接受,,甚至是排斥,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提起兴趣。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首先,游戏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face、nose、ear、mouth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教“mouth”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总是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long”两手张开,拉出很长距离。“short”两手距离拉近。“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总之,老师的微笑和宽容,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也是学生走进老师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动学生去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境”激趣,打开想象的世界

游戏创设情境是指在游戏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在较短时间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游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某一情景下,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综合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独创性在情景的综合再现中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单词游戏教学EEC四年上 How’s the weather?时,从主题开始创设了去旅游的大情境,要去HK、Lasha、Beijing、Harbin四个地方,并以此制定了游戏评价规则,先到目的地的组为胜者。明白老师的规则以后,学生显得异常激动,迅速地投入到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跟着老师去旅行,学单词,为了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地记单词。虽然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去旅行,但学生的情绪却在想象情境中得到调动,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语言能力也得以提升。这一情境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以“赛”激趣,为孩子们设计表现的舞台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把竞赛引入课堂,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

设计比赛性的游戏,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我们经常在课堂活动的游戏中加入竞争机制。如,在进行模仿性游戏操作时就让学生赛一赛谁是最佳模仿者,谁是最佳模仿搭档;在练习礼貌用语时,设计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比如在复习课中复习数字时,要求学生们能流利地数出学过的数字,记下他所需的时间。然后其他的同学可以向他挑战。战胜擂主的就成为新擂主,名字被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人们常说竞争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身上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喜欢竞赛,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挑战,竞争可以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我。同学们在一起合作竞争,可以学的更多,更好,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以“演”激趣,为孩子们展开创造的世界 儿童时期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雏形、模拟、预演的作用,而且是自动、自主、创造性活动,对于儿童的创造能力培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表演,它如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也能让学生在各种表演中学会交际、体验成功、树立自信、磨练意志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语用能力也得到发展。

教授新课时,常穿插一些游戏,比如表演,以分散难点,减少坡度,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知识。如,教对话Happy Birthday时,先教歌曲Happy Birthday,然后发头饰,让学生分别演爸爸、妈妈和自己。这样的教学不枯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拓展部分采用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如在教授“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设计参观“开心农场”,让学生用所学句型和拓展句型编对话表演参观者和农场主,学生在收获快乐体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设计表演邀请好朋友去秋游活动,分享食物的情境,这样不但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设计“看亚运,品美食”的活动,设计中餐馆和西餐厅,在让学生买食物、品食物、谈食物的过程中为孩子们展开创造的世界。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创新是思维的生命,表演结合学习内容可谓多姿多彩。表演富有创造,富有活力,它最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们为了能表演得与众不同,为了能获得同学更多的支持,为了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为了能赢得最佳表演奖,他们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一个动作,一句台词,一段歌曲,一句说唱,他们都互相切磋、共同商讨。想象在表演中插上翅膀,创新在表演中生根开花。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运用能力、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总之,丰富多彩的游戏,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分布于整个小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游戏中重视情爱、情意和情趣,并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珍视他们,与他们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学习上的满意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引导儿童少年步入情趣无穷的英语学习的百花园中去。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邓巧会.运用游戏活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3] 廖爱琴.论小学英语游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 张剑屏:《小学英语教学情景创设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89-90

[5] 骆红亚:《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05-206.

第12篇: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自查报告2008年度

《农村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自查报告

制定: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初中语文实效性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组 执笔:周永福

一、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本课题在2008年5月已获教育部《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批准立项,批准文号FHB0808173。并已经开题,经历了理论研究阶段,现已步入行动研究阶段。工作情况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开题。

2、制订了研究方案。

3、制订了研究制度。

4、进行了前期工作的分工。

5、确定课题实验班级。

6、预设学生在读和写方面的相关要求。

7、制定相关档案目录。

(二)理论研究阶段: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媒体搜集相关理论论述100多页。

2、编订理论支持文集。

3、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

4、制订了师生活动计划。

5、编制了四份师生在阅读与写作教学方面的调查表,“中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七、

八、九年级学生作文现状调查与评析” “学生读写习惯调查”并进行了调查。

6、对教师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

7、对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标准的统一的设计要求。

(三)行动研究阶段:2008/10-2008/12

1、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2、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学生的读和写的习惯心理态度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研究奠定了基础。材料已提交市教研室备案。

3、开展了学生读书随笔诵读展示交流活动。

4、指导完成学生读书卡的设计制作。

5、开展了学生读书卡设计制作交流评比活动。

6、预定总课题组课题实验教材,并开始使用教材。

7、精选课题研究辅助教材《阅读黑马》。

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的准备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中的弊端,并且在逐步改变这种局面,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1、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改进预想措施: 1) 读写分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可能和课程设置以及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有一定关系。语文课程基本上还是分两类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样无形中在老师的意识之中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好像两种课程,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抓住理解不放松,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写作。读的文章和写的要求互不相干或是模糊不相联系。不能用阅读文本给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学行为的分离。 2) 阅读教学贪多求全。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知识储备的阶段,当然包括写作方面的知识。写作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阶段,作为阅读教学必须要为写作教学提供知识储备,语言储备,写作素材储备,技巧技法储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

1、

2、

3、4......,却很鲜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模式化了的目标冷淡了作文教学,抛弃了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游离于作为作文教学示范的功能之外。 3) 重读轻写。当前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几十年一贯的方式,每周两节作文课,其余

三、四节为阅读教学。乍一看阅读教学的设置课时占绝对优势能很好的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殊不知无意间将两类课型分了个轻重主次,加上先进的理念与滞后的评价制度的矛盾的制约,都直接和间接的导致了教师、学校、教育部门、教学测评机构重阅读和轻写作的现象。作文教学也大多停留于完成每学期“八大四小”的作文教学任务。 4) 作文教学无计划、盲目且随意性大。虽然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值占得比例愈来愈大,无形中逼迫教师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但大多教师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课时的限制,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未必认真完成,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这些练笔是典型的“杂牌军”。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即便是正规军的课堂作文教学相当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据调查语文示范课教师大多不敢涉足作文教学和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具体改进措施:

1)

引导教师逐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2)

把课内课外文本教学结合起来,极力在阅读中挖掘写作因素,让写作再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互为依托,互促互进。 3) 把长篇经典的名著阅读与短小精悍的美文阅读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力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4)

把常规课堂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2、积极探索开展各类相关研究活动,成效明显。调整了研究计划,制订了师生各类活动计划细化研究工作。开展了学生读书随笔展示交流竞赛活动,开展了读书卡设计竞赛活动,强化读写结合,让读和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攻方向,每天都在读同时也在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日常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读写进行,改变了以往读写分离的局面。进行试验教材的初步试用,提出了实验教材的不足之处是缺少相关阅读题目来检验读的情况,只有写的迁移内容。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工作事务繁杂,不相干于教学的事物对课题研究冲击很大。

2、由于相关部门的课程改革理念与管理指导实际的矛盾,尤其对教学质量的片面性认识,只要成绩的片面观点对课题研究冲击很大。

3、教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指导下,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短期结果的情况对研究影响较大。

4、相对不足的人员、研究能力经费的薄弱也影响了研究的进程。

5、平时疏于整理收集相关材料,导致部分材料不齐全。

6、繁重的课业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和效果。

四、课题研究整改措施:

1、加强培训学习来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更好的适应研究的需要。

2、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强化过程化管理与研究,细化分工相互协调。

3、尽可能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与教学中来。

4、协调各门学科,减轻课业负担,促进教学高效,研究实效。

5、不断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与研究。

6、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研究专家兄弟学校的联系交流。

总之,经过这近一年的研究工作,充分发现了我们教学和研究中的问题,为教师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参照物,为教学诊断提供可分析诊断的材料,为下一步深入进行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真正落实课程改革任务奠定了基础。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和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与落实。

第13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我们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每个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我对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

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阅读材料就像我们做美食的食材。新鲜、和口味的食材才有可能烹制出我们喜欢的美食。同样,新颖、有趣的阅读材料对于阅读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

教学方法锦上添花

教学方法就象是烹饪大师的厨艺。教师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烹饪大师。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就是烹饪大师烹制美食的过程。大师们通过对精挑细选好的精品食材进行加工。好的厨艺让优质的食材变得让食客们爱不释”口”,全盘消灭。当然,每个烹饪大师的工艺不尽相同,烹制出的美食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三、

评价激励事半功倍

及时、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结果进行评价。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价及时。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要及时。事过境迁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赞许与肯定,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既不能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又不能言过其实说成十全十美。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不能还说你回答的“很好”“真棒”,这样对学生是一种误导,学生会认为老师是在讽刺他。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比如,某个学生的字写得不好,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字写得很正确,如果再写工整、美观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既起到了激励引导的作用,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带有赏识的眼光,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得到老师真诚的欣赏与肯定后,他们会充满自信,自我激励,不断地进步。

第14篇:小学思品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思品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逐步熟悉和理解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生活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思品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情操。

【关键词】思品教学;自主;角色;品格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务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笔者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巧妙利用教学策略,才能提升课堂效率。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对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它不应该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不能成为应试课。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愉悦性。因此,思品课教学应在改变单向灌输的教法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实施讨论法和活动法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此外,还应根据学校的条件,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教学设备,如进行多媒体教学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讨论法中,主要应致力于如何探讨根据思品课教学目的和内容来设计讨论题,掌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动向,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质疑,让大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观看录像等教具演示或对自己身边事物的观察,通过积极的思考、充分的讨论乃至争论引导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内化观念,以此达到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上的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来开展活动,如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可结合教学内容,多采取灵活性、生动性、趣味性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如:讲故事、情景扮演等方法。

二要大胆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课标”具体教学要求或目的,开展相对应的生产劳动,参观访问以及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活动等。与社会相比,学校是一个小课堂,在学校学的知识要应用于实践。掌握的理论要通过社会实践去验证,才能加以理解消化。学校还可以把思品课课内、课外的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中,与各种德育活动相辅相成,配合一致。特别注重研究思品课与班会、队会的共性和联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巧妙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现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旨在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插图给学生以启示,达到导行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我注重在这些插图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插图创设环境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课时,我将课文内容全部制成课件,这样可使插图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其内容既有坐姿、站姿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上课后我一一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课件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出正误,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导行,我国民间有句俗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站”就是要站好,“坐”就是要坐好,有的说“站”就是要有站的正确姿势,“坐”就是要有坐的正确姿势……,这时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可变乏味的讲解为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图中所体现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了道德行为。

三、角色扮演再现情景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之所以说,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小学思品教材不只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的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推而广之。

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又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学校通过思品课教学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启蒙性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孩子们也在变化,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采用灵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要善于处理教材,抓住导行切入点,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注重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经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之目的。

第15篇: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英语在国际地位上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小学英语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尤其是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对培养英语口语的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小学是学习英语口语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口头表现能力强,教师应紧抓学习时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口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就从三个面来分析研究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一是分析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二提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三是就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

目 录

一、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思想和专业知识

1.教师的重视程度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注重授予学生词汇的意思,以及语法规则知识。然而对于英语口语的训练极少,学生能接受和使用口语的情景少,在现实中学生难以张口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至于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在教学过程过,大多数教师以追求成绩为目标,在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难以开展口语活动,教材中配置的口语活动也得不到落实。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注重抓背诵课文,对专业的口语辅导较少也没有设置规范的英语口语考试来进行规范的指导,导致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差。

2.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大多英语教师身兼多职,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教师出现跨年级教学甚至跨学科教学,这样的现象会导致教师不能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对英语不了解,不能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部分小学应教师英语口语水平偏低,不能流利地用英语口语组织课堂,使学生接受口语的机会减少。

3.教师的教学理念

程闰闰[1 ]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英语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改革的要求缺乏理解,仍然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实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注重灌输给学生语言知识点,教师的教学重点只停留在课本上,没有创设真实的情景给予学生练习和体验。学生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集中于做笔记,词汇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能运用到实践的真实情景当中去,再者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落后,使学生学习兴趣减低。4.教师的教学行为情况

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当中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仅限于教师授予学生的单向连结,以课本为中心,忽略教师在英语口语中是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甚至没有开展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等学习活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有些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少关注学生接收知识的情况,这些行为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

(二)学生的情感因素和知识水平

1.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

(1) 学生的学习态度

朱纯[2]认为“学习态度是一种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性上。”在小学英语课堂当中,大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态度也随之淡然。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好的学习外语口语的态度,即使有很大的先天素质和能力,也很难去掌握好英语口语,只有英语口语被学生重视起来,英语口语才得以发展。

(2) 学生学习的焦虑

在小学英语口语课堂中,部分学生想表达自己的可想法,却哑口难言。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强,心理上怕犯错,不敢开口,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焦虑,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减弱,再加平时的言语实践训练少,熟记的习语和句型很难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去。

2.学生的性格、智力

朱纯[2] 认为“根据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过程特性构成了不同的神经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人性情开朗、热情,坦率,这种性格外向的人喜欢与人交流,他们敢说,不怕说错的行为有利于英语口语的习得与形成。口语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言语实践训练,然而对于抑郁质性格的学生,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他们内向不爱说话的行为,英语的言语行为得不到训练和实践,不与人用英语去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英语口语难以发展。

智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这些能力的水平也会制约着学生发展英语口语。

3.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

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语言处于英语与母语交替使用,学生不能融入一种全英授课的学习氛围当中去。在受母语干扰和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对母语产生了依赖性,使学生觉得英语难学,有畏惧情绪。甚至在表达过程中用母语思维去思考,以至于英语口语表达不符合外语表达的逻辑,不能形成外语思维。再者,当学生学习到语言知识时,没有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去训练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逐渐遗忘。

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口语课中,大多学生存在这种现象:会看不会说,想说不敢说,甚至是不愿开口说,有些学生考试能拿高分,但难流利地表达。自由讨论时学生能畅言,但到发言时结结巴巴,有些学生听说能力差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口语课难以开展,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利用教学手段,创设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多开口说,说多了,说会了,说懂了,产生说的念头,受一种动机的支配,想去进行交际的,这样学生对口语自然就感兴趣了。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外国的文化,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有利于学生训练口语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训练口语的同时,“听”、“读”、“写”的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重视“说”的教学,就能促进“听”、“读”和“写”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互相推进和制约。在教学的过程中,说之前要以听为先导,听是说的准备,听的准备比较充分,说的学习才能更顺利。在教学上“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读得越多,就给说提供丰富的内容,说起来流利顺畅。通过一定量写的练习,将学生口语迁移到“写”中去,使学生的说更准确,学会更地道的英语,学会用外语思维去表达外语。通过“说”能有效地提高听、读、写的多方面能力。

三、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 教师教学行为

1.教师课前的备课

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将教学材料分为由易到难,逐渐深入,逐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可以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在上课前,教师还可以准备生动、直观、形象、真实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来刺激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欲望,是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

(1) 教师对课堂中的导入

在小学英语口与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游戏、简笔画、挂图、图片、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创造英语氛围,使学生融进一种英语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接受英语输入,为下一步做准备。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制定的英语口语教学任务中去。

(2) 教师对课堂中的呈现

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将课堂由静变为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改变传统的该学模式-一教师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任务分配給学生,引导学生交际,交流,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学生作为实践者,明确口语课的目的。 (3) 教师在课堂中示范的准确性

在授课过程和引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自身的英语功底要过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能給学生起一个正确的示范,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学习。在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不但要表现出正确的示范,而且需要不时检查学生模仿和学习语言的准确性,确保学生能正确地接收和输出英语口语。在示范的过程中,朱纯[2]认为:“示范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结合。”教师边师范,学生边模仿和学习。

(4) 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能力

在口语课堂当中,提问是口语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在提问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一步一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然而提出的问题的形式,不在于问题的难度而是在于问题的适应度。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有信心去回答和开口说。

(5) 教师在课堂中的纠错能力

肖惜[3]认为:“教师在纠错过程中应当遵循选择性、启发性、鼓励性、目的性、策略性。纠错的技巧有:直接纠正、间接纠正、自我纠正、集体纠正。”纠错需要正确和巧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英语口语的发音其发音不正确的必须严格改正,这样才更有利于以后发展英语口语。朱纯[2]认为“在纠错中,教师要做到能够有效地改正学生言语中错误一应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应该掌握改正学生言语中错误的时机。”

(二) 学生的学习行为

1.学生课前的准备

小学英语口语课的课堂形式就决定课前的准备,教师需要将事先计划好的口语学习活动任务和目标布置給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去准备。学生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提取有效的语言材料,组织自己要相爱课堂上表达的语言,积极配合课堂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在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在组织课堂和控制课堂中,需要不时留意学生的注意力,发现走神的学生要提醒,做适当的鼓励或者批评。学生可以采取自我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讲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的时间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来调整教学的速度。

3.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材料的难度决定这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有趣、可输入的学习材料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在课堂中分解口语话题,扩大自主学习的内容,小组讨论,集中互相交流意见,相互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胆量,敢开口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课堂的活动形式

1.简单对话练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从新学期开始时用外语与学生打招呼和交流形成一种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一对一就天气、值日、问候等话题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问候语开展话题,将注意力慢慢地集中在课堂上。 2.模仿对话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者课外的语言材料,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易于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供給学生。让学生模仿对话,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在模仿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并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语感,习惯外语的表达方式,学习外语思维从而用外语的思维去表达外语。

3.补充对话

在设计对话形式中,教师可根据对话内容选择性地空出一部分,让学生去选择不同的单词、短语、句子填入句中进行替换,改变句子的意义,然后进行对话。在补充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句型,为交际性的对话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变换。

4.真实情景对话

在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定一个话题并让学生做好准备,按照真实的情景进行对话交流,活动的人数可以设置为2-4人一组进行对话。在个小组完成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并记录下来以便督促学生改正错误和使学生重视口语练习而不是应付式完成任务。

5.游戏中习得语言

(1)习得

朱纯[2]认为“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习得语言就是不经常听课而学会语言,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2) 游戏的作用

朱纯[2]认为“游戏被认为是习得活动,因为学生在游戏过程过中能吸收可理解的输入并轻松地运用习得的语言。”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游戏的目的,要明确游戏是训练哪些语言材料而不是为了娱乐打发时间。

游戏需要具备趣味性。游戏的形式和种类需要不断变化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游戏更需要面向全班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多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控制好课堂纪律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教师也要参与到游戏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口语。

总结:

在小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重视学生英语口语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交际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更有利于英语口语的发展。本文在小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方面提出内容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更多策略的提出和研究。

致谢: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小学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继续研究,提出更多建议和研究。论文从选题到结束写作的过程中感谢符海平老师的指导,对论文的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才能使我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以及感谢在写论文过程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程闰闰.农村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2012-05-01 [2]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百度文库

第16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策略;体育素质

目前我国有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口号喊的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做的脚踏实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游戏活动教学策略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老鹰捉小鸡游戏是我在低年级体育课上经常进行的一个教学项目,将学生根据身高、体重等因素分成几个组内同质的活动小组,学生在相对平等的前提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班班通教学策略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已进入普通学校的各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这是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践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一堂课要重复很多次,既浪费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的这一缺陷,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在乒乓球的授课中,由于许多关键性动作迅速连贯,他们很难看得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个难点,通过慢放、反复播放,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集体因素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和社会性的养成,使学生在集体共同学习的环境中,互相帮助,积极思维,从而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组主要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采用同质分组是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个别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同质分组鼓励学生纵向比较,比出信心和希望。

异质分组是为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需要。异质分组鼓励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竞争中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在合作中增强了竞争的实力,使学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领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验集体组合的力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采用以上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善体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宽松、愉悦、充满欢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体育的乐趣,“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第17篇: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部分

课题的研究背景

学习汉字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汉子不仅是技能的体现,更是一种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人生聪明与否可以从识字看出端倪;学习汉子是学习语文的起点,同时也为学习其它学科作好了铺垫。小学

一、二年级是识字的重要阶段,低年级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影响今后读写能力的提升,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为学生以后广泛地阅读打好基础,为学生练习写作铺路搭桥。由此可见,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顺应时代变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有所成就的人都会善于捕捉有用的、及时的信息资源,而一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便是阅读。阅读的基础必须有识字量作支柱,识字量大了,阅读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有高质量的表达。因此,从小打好识字基础,将来才能有效阅读,才能善于发现,勇于创新,顺应世界的变化。

二、《新课标》作指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各个阶段的识字要求,让学生喜欢上汉字,有主动识字和写字的意愿,还明确提出各个阶段的识字目标。同时,对写字也提出了要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体会汉字的美妙。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引,关注低段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关注学生终身语文素养的培养。

案例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和写字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子,有主动识字和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子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子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独立识字。

(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三、汉字教学的缺憾

1、学生个体因素

对于

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许多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不会主动倾听,不能自主学习,课余时间也懒于读书,所以,识字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学习汉子时,回生率很高,同音字、形近字含混不清,经常张冠李戴,学得快也忘得快,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或者是乱加笔画。加之如今网络遍布全球,几乎每个家庭都配备了电脑和宽带,许多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案例

我班学生小宇,作业之余,即在电脑上打游戏。一天下课,我在网上下载诗歌朗诵的视频,网站随即弹出游戏的广告,他站在旁边玩,无意间看到,顿时两眼放光,大喊:‚英雄游戏!英雄游戏!英雄游戏!‛这与他上课时一副病恹恹、有气无力、七魂丢了六魂的样子判若两人。自然,他成绩极差。我家访他妈妈,他妈妈便说:‚这个孩子就是爱打游戏,一有空就在电脑上玩‛。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满脑子装的全是游戏,他还能安心学习吗?再加上低年级孩子本身自控力差,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

俗语说:‚勤劳的人,沙漠上可以种花,懒惰的人,则吊死在苹果树上‛。这人一懒惰起来可真让人不可思议。我班有个叫张云的学生,平时慵懒着身子听课,眯缝着眼,背靠着板凳上,好像躺在摇篮里,任随你怎么教育他,纠正他,一扭身,立刻变回慵懒样。翻书不用手,直接用嘴翻,做作业,笔都不愿拿,一不小心掉地上了,也只看一眼,捡都不捡。在老师三番五次的督促下,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写完,刚一写完,笔一扔,躺板凳上说:‚累死我了‛。回家后,更是出奇,整天玩耍,成了野孩子。母亲为了生活早出晚归,有时早回来,检查作业,都是一字未写,母亲让其写作业,因为懒得动脑,就对父母说不会写,家长只好写一个他抄一个,好不容易哭着写完了作业,已没有时间读书认字了。久而久之,前面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字)早已忘了。

2、教师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抓好知识课程,识字教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培养,读死书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淡薄,把认字和词句段篇分开学习,违反学生成长规律,导致学生没有主动识字的意愿。同时,部分老师只重视书写的数量,对书写质量要求不高,导致孩子们养成了不良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案例

在我们研究的6个班级中,我们进行了走访观察,发现每个班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如埋头写字,歪着身子写字,翘着二郎腿写字等。

3、家庭因素

家长督促不到位,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娱乐,进行放羊式教学,对孩子不闻不问,老师要求听写的不听写,背诵的不背诵,不按老师的要求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将所学生字遗忘殆尽。 案例

现在的时代是高节奏、高效率的时代,要想成为人上人,必需吃得苦中苦。所以我们的80、90后的爸妈们也是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劳碌,日夜辛劳,而无暇顾及孩子,我班的叶扬就是这样的情况。前几年,他的父母开了家电脑店,近几年生意惨淡,于是他们把时间都交给了生意,每天孩子的面都少见了,忙时几天都见不到一次面,更别说督促孩子学习了。我多次家访,让家长抽点时间陪孩子,得到的回答:‚老师, 你知道的——忙,我们也没办法呀!哎……‛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目标

从识字效率低下的具体原因入手,重点从学生个体方面,教师教学方面,以及家庭教育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和写字习惯。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经常联系家长,引导家长在识字教学中真正担起监管的职责,并利用一些亲子活动来趣味识字,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量,利用有效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实施

我校建立了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小组,从2015年9月开始对课题进行研究,并分别在一年级二班、七班、九班,二年级三班、四班、八班进行调查研究。

一、增强师资力量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理论提升

每周三下午的语文教研活动时,组织本课题研究组的全体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如认真阅读教学理论书籍,学习网上教学视频,听专家讲座,观看教学光碟,进行远程培训,并做好学习读书笔记。课题组成员每学年订阅二至三种教学读物,为自己充电。 案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前我对课标的认识犹如航行在茫茫大雾中的船儿——找不到方向,茫茫然,学习之后就像船儿有了航灯的指引,我茅塞顿开。

通过阶段学习,我识识到了学生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汉字,写字姿势要正确,写字规范端正、整洁。回想以前别人笑我的一句话:‚有其师必有其徒‛,我坐姿不端正,歪着本子写,学生也这样,我曾固执地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直到有天发现这种姿势的学生多了,才认识到坐姿端正对写字很重要,于是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坐姿要正确,以身示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孩子们的书写也规范,端正多了。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儿童在生活中所学的生字往往印象深刻,生活中他们常看到、用到,当然不会忘记,就像经常见自己的父母,怎能认错呢?所以把识字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识字确实是好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标中还提到了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课标中要求低年级要识字1600—1800个,会写800个汉字,低年级学生一节课要会认10—12个字,会写6—12个生字,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一定难度。单是我们以前的音、形、义来识字的方法已然老套了,在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的时代,我们必须用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课标就像那茫茫大海中船儿航行的路标,指引我们正确前行。

(摘自《高小清学新课标有感》)

案例

钻研教师教学用书有感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教材编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学生学‛。‚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另外,在教科书里贯穿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的思想,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所有学生在原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如:同桌互相检查、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在早自习时,我多采用学习伙伴互相检查后小组合作检查,这样,既照顾了个体,又让优秀的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教一教学困生,同时,把好的学习方法、识字方法教会给他人。在课堂上,我采用小老师方法,开火车教读,(通过早上的检查学习,此时的生字,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认),当然,如果个别学生有错,马上能够得到其它小老师的指证。接下来的巩固环节,我重点采用游戏:摘苹果、编谜语、看嘴唇猜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复习巩固。

以上种种,都是认真研读教材、教学用书后所作的及时调整。让每个孩子自主、合作、探究、乐学、爱学,让识字教学真正不枯燥,让每个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得到锻炼、成长、提高。

2、实践交流

本研究组成员约定,每半月举办一次识字教研课,每学期开展优质课比赛,并进行听课、评课、议课,反思识字教学中的得失,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在磨课中积累了一套有效的识字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同时,课题组还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吸取经验,作好笔记,写下感受,回校后分享成果,共同学习进步。

案例

重新审视了‚学习‛,转变方式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变过去呆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建评价机制,树立学习信心。我们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的评价。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突显课堂生成,创设教学情境。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注情感态度,体现‚以人为本‛。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摘自夏雪芬老师外出学习有感)

(二)改善课堂教学现状

1、有效的预习

新课前,教师提前布臵预习的任务,并把预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圈生字、标自然段、读生字和课文、读生字所在的句子,加深印象,为以后写话打基础,学生形成了一种模式后,能够进行有效的预习。

当然,预习后还要进行检查,否则,学生的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可以由小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进行汇报,针对学情找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减少课堂上教学生学的时间。

2、多样的方法 (1)归类识字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一味地死记必然劳神费力,又易遗忘。其实,汉字的规律是可循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对同类汉字进行比较归类识记,让学生学会迁移。在教学中常用的归类识字有很多,如偏旁归类识字,反义词归类识字等。

案例

教学《识字4》:蝴、蜻、蜓、蚯、蚓、蚂、蚁、蝌、蚪、蜘,教师这样安排: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上面的字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生:A、左右结构;B、它们都是形声字;C、都有‚虫‛字旁……

师:真是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你们会读这些字吗? 生:会。

师:那你们用响亮的声音读出来吧!

师:孩子们读得真响亮,那我想考考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生:能。 师:好,那看好了(出示去掉虫的部分)。 胡、青、廷、丘、引、马、义、科、斗、知 师:想:去后读音有何区别,抽生读 生A读:青、胡、引、马、义、知 生B读:廷、丘、科、斗(特别) 师问生B:你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生:其它的字都和有虫的读音一样,我估计它们也一样 师:真聪明,像这种读音相同,字不相同的字叫形声字 师:仔细观察:‚虫‛字旁都与什么有关? 生:‚昆虫类‛

师:今天所学的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这类形声字还有很多,今天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再送几个字给你们。

识字加油站:蜈蚣、蚊子、蚜虫

师:愿意接受的孩子请你们记住它们吧! 生自由记……

——高小清教学实录片段

(2)趣味识字

孩子们天生好玩,喜欢有趣味的东西,那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游戏法

孩子们最喜欢玩游戏了,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克服他们好玩的特点,并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生字,获得成功的喜悦。游戏法多种多样,如:走迷宫、摘苹果、闯关、爬山坡、夺红旗……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恰当的使用游戏教学方法。 案例

我有时在课前写出一些生字和偏旁,上课时,故意打乱顺序,让学生帮忙找出它们的好朋友,学生很愿意帮忙,在玩中知道了字的组成。我还把课文中的词做成卡片,剪成一个个的字,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好朋友,在找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字与哪些字可以组成词,这样既认识了字,又拓展了词,一举两得。当然,不仅我准备卡片,我有时也要求学生制作卡片,同自己的父母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与同桌一起玩,课上有组织地玩,课下还可以找同学玩,其乐无穷,在玩中一次次加深了对字的认识记忆。

——教学经验交流

②猜字谜

枯燥地让学生学习生字,学生感觉被动无味,但是如果把汉字变成谜语展示在学生面前,效果会超出想象。学生会积极动脑,努力思考,在猜谜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一旦领悟了谜底的来由,会记得很牢固。猜字谜不仅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感受到识字的快乐。 案例

在生字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编谜语。如‚告‛字,先是老师编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后来学生马上模仿,编字谜:‚禾苗长在水中央‛,他见没有考到同学们,马上又编下一个。这样,编的人兴致勃勃,猜的人也毫不服输,自然,生字们都统统地记在了他们的心里。

③编顺口溜

孩子们喜欢读唱,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将汉字改编成一些浅显易懂的顺口溜,一定会妙趣横生。 案例

在生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编顺口溜,以方便学生记忆。如‚喜‛字,编这样的顺口溜:‚十个豆豆入口里‛。教学‚照‛字,我班学生老把‚刀‛写成‚力‛,我请学生想个办法帮助他,一个学生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点血‛。从那以后,学生再也不把‚刀‛写成‚力‛了。 ③儿歌识字:

儿歌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记忆,读来情趣盎然,有利于增强孩子们识字的趣味性。

案例

如教‚清、晴、情、请‛这几个字时,我编了这样的儿歌:‚言(讠)来懂礼貌,有日天气晴,心来令人感动,有水清澈透明‛。区别:‚哨、悄、稍、梢‛这几个字时,我这样编:‚口哨一吹,周围悄悄,稍座休息,月上柳稍‛,这样学生既能区别它,还能够理解它的意义,并组词。

④随文识字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识字教学是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基础的,因此,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想要更好地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只能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将汉字带入具体的句子中反复诵读,边读课文边读生字,明白词语的大意,词语所用的语境,并试着运用所学的词语。这样识字教学才有语文味,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案例

在学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读文,然后圈出生字,再读生字所在句子,句子读熟了,把生字提出来认读,加深印象,如果忘记了,就将该字放到那个句子中再读,以文记字。在教学时,我也这样做,读文→读句→读字→读词,如果识字过程中有学生不认识的字,我则出示句子让学生读,根据句子前后文的意思来揣测该读什么,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会养成联系句子读字、理解字词的好习惯。例如教‚晶‛,学生不知怎样理解,可放到文中去学‚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晶‛是闪亮、明亮的意思。

——教学感悟 ⑤情境识字

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识字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识字兴趣,如看汉字演变图画识字,字与字之间对比识记,送生字宝宝回家等。或者创设一个反面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找出错误的地方,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 案例

教学‚万、丁、冬、百、齐‛等生字,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指,老师背对着黑板猜,学生指‚万‛字,老师故意乱猜:‚是‘丁’吗‛?学生说:‚不是‛,老师又猜:‚是‘冬’吗‛?学生说不是……,最后老师假装猜不到了,让学生告诉老师,学生兴奋地说:‚是‘万’字!‛老师又假装摸摸头,说:‚是什么‘万’呀‛?学生们又兴致勃勃地告诉老师:‚是‘一万’‘千万’的‘万’‛。就这样,学生在老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中一遍遍地识字,避免了识字的单调重复。

再如,针对学生爱把‚知道‛写成‚知到‛,老师故意在黑板上写错,老师刚写,眼尖的学生马上会在下面大喊:‚老师,您写错了!‛老师假装不明白:‚哪里错了?‛这时,便有学生跃跃欲试:‚老师,你把‘知道’的‘道’写成了‘来到’的‘到’!‛‚哦,原来是这样啊,老师把它改过来。‛顿了顿,老师又说:‚哎,我老是记不着,谁来帮帮我啊?‛这时,学生们纷纷献计:‚‘来到’的‘到’偏旁是立刀旁,‘知道’的‘道’是走之旁。‛有的孩子又说:‚‘知道’的‘道’是‘跑道’的‘道’,是知识你已经明白了,晓得了,走了知识的‘道路’,所以,‘知道’的‘道’是‘道路’的‘道’。‛……他们帮助了老师,印象深刻,怎么还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出错呢?

⑥实物识字

直观的教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实物来充当教具更加形象,有利于学生主动识记、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提供实物,让学生先看,再出示相关的字,让学生学习,效果理想。 案例

教授生字‚干‛时,拿了一盒饼干,让学生认:‚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饼干。‛老师随即出示‚干‛,告诉学生,这就是‚饼干‛的‚干‛,学生很快认识并记住了这个字。

⑦表演识记

孩子们都喜欢展示自己的特长,课堂上教学汉字时,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示,在表演中加深印象。把一些抽象的字用形象的表演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容易理解,也记得更牢固。 案例

在教学《操场上》时,‚打‛、‚拔‛、‚跳‛、‚踢‛等字,我请学生上台用肢体来表现这些字,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明白‚扌‛手旁的字与‚手‛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的动作有关,也知道其字义。

⑧多媒体识字

现代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多媒体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象、声音等信息有集成组合能力,让汉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味。利用多媒体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案例

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能快速展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拼读记忆,也能迅速地把拼音宝宝请回家,让学生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那一个个在幻灯片上跳跃的、翻转的、以多彩图片出现的生字,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一次次激发了学生迅速读出生字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字的效率。

——高小清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感

⑨绘画识字

老师在教学生字时,辅以相应的图画。如教学‚云‛字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白云的图案,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是‚白云‛时,即出现‚白云‛二个生字。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了图画,很快的识记了生字。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汉字也一样,每个汉字都各自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上课时也要‚因材施教‛,找出适合汉字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发现,如果是象形字,我们结合图来认识,例如:山、鱼、火、羊、竹等字,展示图形认识,学生脑中便有生字的形了;如果是形声字,,我们采取音义结合的方法认识字,还有一些同音字,就把它们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理解字义,例如:‚只‛、‚支‛、‚枝‛,同是读‚zhi‛,同样是做量词,但是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音、形、义结合来识字。

——教研会记录

(3)课外识字 1)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善于用你的双眼去观察,只要你愿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能在生活中学到很多字。回归课堂时,教师只需要重现这些生活场景,便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挖掘出那些早已记在学生脑子里的字。

案例

教材中有很多展示孩子们生活中识字的引向标,我平时用手机拍下学生上学路上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路牌、标语,让学生认读,很多学生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记,生活中也识记了不少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识字率。平时,走在街上,学生自己学会了留意那些广告标语,多认多记,积累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2)借助工具书识字

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接触了不同的工具书,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查字典,认识意义、积累词语。

3、规范地书写

许多教师只注重生字的认读,忽略孩子的书写,书写的量很大,导致书写质量很差,书写姿势也不规范。因此,强调汉字的规范书写势在必行,真正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案例

新课标要求每天利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练字,所以,写字的时间首先要保障。低年级的孩子,写字训练每天必不可少,那么写字前一定要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要求学生严格做到,做得不对,教师立即提醒纠正,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平时的教学中,也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坐姿和读书姿势,强化效果。

4、适时地巩固(内化)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注定孩子们的回生现象是严重的,教师除了教学新知识外,还应该对旧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学完生字,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这并不意味着生字教学已经结束,我们还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训练,让生字和学生多见面,加深印象。

5、及时地激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成就感,这样就会主动去学习生字。

6、充分地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课前预设一些可能出现的场面,以免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而束手无策。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认字时间,每个认字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要心中有数,不能为了赶进步而忽视学生的学情。

案例:在上《棉花姑娘》一课时,我将棉花姑娘生病后与治好后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开始我预设的答案是从叶子、棉花、表情三方面来说不同,对于表情直接从棉花姑娘的脸上看,可当我再次观察图片时,发现两幅图的光线也不同,就想:‚如果学生从这个角度说我该如何回答?‛上课时果然有学生这样说了,我很欣慰地表扬了他,课堂上告诉孩子们人物的心情不仅可从人物脸上的眉毛、嘴巴看心情,还给孩子们补充讲了一点知识,即从光线的明暗或者天气的阴晴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准备,一定得不到这样的效果。

7、认真的反思 识字课后,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能够看出孩子们的认知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找出得与失,寻求更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案例:我在上识字写字教学时在怎样快速记字、写字上想了许多办法,刚开始我写一个字让学生跟着我读两遍,用手画两遍,然后再写一行的方法,感觉写字很慢而且书写不好。后来写字前先让学生观察字,怎样占格,哪些是我们要注意的笔画,如何巧记这字,如何把复杂的字化成我们熟悉的字,同时改用间隔距离的写法,然后自己把自己写好的字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还时不时地展示写字速度快书写又好的同学的本子,学生的书写有很大的进步,写字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多了,绝大部分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识字和写字。

1、遵循年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对形象、直观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要遵循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设臵直观的教具,让孩子们容易理解,容易记忆。

(三)学生方面

1、合作识字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力量往往大得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让孩子们组成团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案例

学生可以两两、或两个以上进行合作学习,一起来认识生字。比如:在检查预习时,两个同学,一个人认,一个人蒙住生字的读音,这样,认识生字的同学可以帮助不认识生字的同学,;再如,集体开火车,一个同学读错了,全班同学可以帮助他;小组合作时,一个同学读错了,全小组的同学都可以帮助他。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差生的成绩、识字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孩子们的一丁点儿错,也逃不过其他学生的火眼金睛。

4、活用识字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后,孩子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生字。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课文中、在平常的学习中,活学活用,一旦有了方法,会正确运用方法后,学习生字便是小菜一碟。 案例

我在认识生字后,通常有这样一个环节:‚你怎样去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孩子们就会分享自己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顺口溜、编字谜、换一换等。你想到的,他们能想到,你没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可以说,他们已经灵活地学习并会用种种识字方法,比如记‚吞‛字,一个孩子说:‚我们天天都要吃东西,吃东西要用口,所以‘吞’就是‘天口’。‛

老师的识字经验交流

5、自主地复习

孩子们的回生率很高,遗忘性大,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巩固,重现生字,以便记得更牢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养成好的习惯,自己复习。每天回家先复习旧知识,再预习新知识,长期坚持,孩子们养成了主动复习的好习惯,自然就将生字牢牢记在心中。

案例:孩子每天回家坚持早读、晚读,条件好的学生朗读时用手机上传了自己的朗读录音,学生的朗读时间大都在20分钟左右,有的同学朗读完以后还点击别的同学的朗读录音,适时地做评论,对于读得好的同学给予夸奖。他们这样相互的评论,指点,读字的兴趣提高了,识字水平都大有提高。

除了读以外,很多孩子主动要求家长听写生字,做到每天的生字每天回去听写,一周后又把本周所学的生字进行听写,这样及时地巩固了所学内容。

6、建立错字集

每个孩子都有粗心的时候,都有遗忘之时,怎样有效地提高写字的正确率,减少错字、别字,建立错字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要有心、用心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错字集,这个错字集收集了听写时错误的字词以及作业中的错误字。

案例

同音字错误:和唱→合;童学→同;大像→象;飞常→非;

鸟雨花香→语;在见→再;公圆→园 形近字错误:因办→为;为法→办;季才→秀 易漏笔画:把‚是‛漏掉了日下面的一横,把‚脸‛的右边中间一横写掉了,把‚真‛三横写成了两横。

易错笔画:把‚竹‛左边的竖写成竖钩,把横写成了横钩,把‚朵‛字的横折弯写成了横折弯钩。

——摘自学生的错字集

还有学生把自己多次出现的生字错误用一个小粘贴集中写来贴在床头等易见的地方,直到写正确了,才撕去,又换下一个易错字,建立错字集有效地降低了孩子们的错字率…… 家长方面

1、家校沟通:

学生学好知识不仅是老师、孩子、学校的事,与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家长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案例

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不仅仅限于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QQ群、微信也是很好的一种交流平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在QQ上可以录语音、发图片,也可以互动交流等,让老师了解孩子。老师也可通过这个平台用语言图片等方式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例如:我们开展的主题班会《让理想启航》,还有5.12防震演练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利于督促、纠正、鼓励、教育孩子。

——摘自高小清老师探讨实录

2、交流方法:

一个班上,有不同层次的孩子,有又不同层次的家长,家长们有什么教育方面的困惑,可以交流经验。如每天放学前家长都会来接孩子,这时候家长们就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另外,在QQ群或者微信群里也可以互相学习,找寻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方法。

案例

我们班的许根、徐洋、肖红等同学写字特别慢,家长很头疼,经常向老师诉苦。我分析了孩子的原因,并和家长交流的一些方法,同时还建议孩子家长多与其他家长沟通,其他家长热心帮助了这几位孩子的家长,没想到还特别有用,他们的写字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高小清老师家访感悟

3、榜样效应

人人都在一颗向上的进取心,我们的家长们也不例外,老师只要抓住这点,宣扬正能量,还是有很多正义的呼声。

案例

我刚接手这个班时,个别家长多半就是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班级的好坏好像也与本人无关。看到这种情况,我从班上做得好的家长入手,发图片、表扬做得好的。例如:表扬听写改得认真的孩子,错了字又要求孩子改正,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的家长,其他家长看到也跟着学。

还有部分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教孩子如何劳动的画面,发到QQ群,这对于一部份溺爱孩子的家长的确有不小的震动,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现在有更多的家长都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劳动。

学校在开展活动时,例如:开运动会、秋游、春游,孩子们都很口渴,有个别家长了解到这种情况,主动为每个孩子买来矿泉水让他们喝,其他家长看到他们这样为孩子着想,也积极为孩子、为班级着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成效 我校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以来,经过调查研究,走访观察,分析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也总结了许多识字教学的经验。

课题组老师首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寻找识字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并等症下药,探索出各种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师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习先进的教学读物,提升自己的素质,利用教研机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重视改善课堂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做好有效的预习,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我们的课堂,如归类识字,趣味识字,课外识字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了识字效率。教师强调学生的书写,坐姿规范,握笔正确,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坚持练字,学生的书写大有提升。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复习,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对于经常出现的错误,建议学生建立‚错题集‛,时时巩固,加深印象。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同桌或者小组一起学习,尽可能多掌握一些方法。

注重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树立责任意识,教育孩子也是家长分内的事情。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用恰当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利用榜样效应,带动全体家长共同努力。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我们要打好这个根基,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也为学生的终身成长铺好路。希望学校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孩子们的学习奉献力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18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示范课活动方案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班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一、活动时间:2018年4月12日

二、活动地点:会议室

三、作课教师:张洪菊

四、参加人员:一二年语文教师,业务领导

五、活动程序:

1.张洪菊老师作《乌鸦和狐狸》一课 2.张洪菊老师交流识字教学经验 3.全体教师交流识字教学方法 4.业务副校长杨福才作总结性发言。

六、活动要求:

1.要求参加的教师要及时参加活动,认真听课,边听边思考自己平时的教学。

2.交流时大家要各抒己见。

那金镇中心小学 2018年4月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示范课活动总结

经过两节课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示范课活动顺利结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张洪菊的课生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识字能力强。

张洪菊的课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宗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配合的十分默契,学生的识字能力很强,有60%左右的学生能通过预习自主识字,在课堂能够交流自己好的教学方法,其它40%左右的学生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也能在课堂上完成识字任务。

二、教师交流很精彩,彼此都有收获

在交流中,教师都能够说出自己平时好的教学方法,彼此间交流所得,都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说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路子和目标,全体成员教师要努力去学习,总结方法,努力去实践。

那金镇中心小学 2018年4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阅读能力培养》

示范课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阅读能力培养》经过一段的实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班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批注教学法,学生对文本的批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活动时间:2018年4月13日

二、活动地点:六年三班

三、作课教师:刘晓广

四、作课内容:《用奇谋孔明借箭》

五、参加人员:三四年语文教师,业务领导

六、活动程序:

1.刘晓广老师作《乌鸦和狐狸》一课 2.刘晓广老师交流识字教学经验 3.全体教师批注阅读教学方法 4.业务副校长杨福才作总结性发言。

六、活动要求:

1.要求参加的教师要及时参加活动,认真听课,边听边思考自己平时的教学。

2.交流时大家要各抒己见。

那金镇中心小学 2018年4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阅读能力培养》

示范课活动总结

经过三节课的时间,《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阅读能力培养》示范课活动顺利结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刘晓广的课学生批注的特别精彩,整节课都是在学生批注、汇报中进行。

本节课,整节课都是在学生批注汇报中进行,学生批注对文中的人物进行了点评式批注,学生语言精彩,到位,发言积极,课堂氛围浓。而且,学生的发言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教师交流很精彩,彼此都有收获

在交流中,教师都能够说出自己平时好的教学方法,彼此间交流所得,都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说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路子和目标,全体成员教师要努力去学习,总结方法,努力去实践。

那金镇中心小学

2018年4月

第19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学习数学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探索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讲清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二、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2)1-20的平方数;(3)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三、适当注意估算训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我在实际教学中会适当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解决问题之前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200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大致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8×(1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注:a、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 b、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

c、具体对象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计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困生老师要个别辅导。

六、错误积累整理。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话疗”。教师可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也可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切不可把计算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20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007-10-01 12:23:54) 转载 标签: 分类: 作文研究

我记录 职场故事 教育杂谈 瑞安教师 谢尚江 课题研究 作文研究 作文生活化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谢尚江 执笔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的写作,在培养谚语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典型成主体性的人格”。

2、《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习作教学消除了传统习作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影响作文教学生活化客观因素分析;作文教学“以生为本”概念与内涵的发展等。

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社区、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3、学生发展的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在哪些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寓作文于育人之中,寓育人于作文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3、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六、研究原则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生为本”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习作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重视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同时,教师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合理组织,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自创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

2、实践性原则。当今作文教学中产生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教学的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这种作文教学侧重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发展存在偏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及人的发展。

3、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5、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中学高级教师包建明校长及小学高级教师王毕业副校长担任顾问,优秀年轻教师谢尚江主持研究。参与研究的有镇语文教研组长王瑞秉,优秀语文教师王金花、戴少霄等。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我校先后出台了《瑞安市平阳坑镇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教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来源,专款专用,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的教师阅览室全天候对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学期末,还通过理论学习积极分子的评选来奖励典型。每位教师每学期少则摘抄10000余字,多则30000余字。

2、组织进修。课题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安排20次的时间单位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形式有教科研网上搜索、名家思想荟萃、教科研问题会诊、生活化理论讲座、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等,以此来进一步保证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拓展教师理论学习的空间。当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也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这方面的进修还有学历进修,专业技术进修以及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等。

(三)营造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

1、创设课堂练笔的良好氛围。将阅读与练笔紧密结合,实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通过自主练笔。使学生养成自主表达的良好习惯。

2、创设大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长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班级成立小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源。语文教师精简学生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大阅读。

3、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学生乐说愿写。

4、搞好校刊《桂花雨》的建设。选好苗子,教师精心辅导。

(四)利用开发社会资源

1、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

2、营造家庭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大语文思想,引导家长为子女开辟小书房,使学生在家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定期向家长展示研究情况,争取家长进一步的配合。

(五)构建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模式。

习作教学并非局限于每学期六至八次的习作指导。它以大阅读为基础,平时练笔(包括日记、周记、课堂练笔)为面,大作文为点,是一个开放立体的教学体系。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及做好前测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7年6月

按照研究目标,实施方案,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三)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0月

全面整理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及做好后测工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顾问:包建明

平阳坑镇学校校长 中学高级

王毕业

平阳坑镇学校副校长 小学高级

组长:谢尚江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全面负责 组员:

王瑞秉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谢王梅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工作

王金花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戴少霄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资料的整理

王海燕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岑天矛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的撰写 胡荣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林大斌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一级

主要负责研究成果提炼

占秀兰

平阳坑镇学校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

主要负责成果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顾问包建明校长系中学高级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王毕业副校长从教二十余年,对小学作文教学颇有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尚江系市学科中心组成员及市语文学会理事,科研能力强,曾在国家级、省级正式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奖十多篇;成员王瑞秉为温州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指导培养多名教师,从教十多来年成绩斐然,作文教学上更是独树一帜;王金花老师为温州市级研修班学员,在瑞安市的案例、论文、说课等比赛中多次荣获

一、二等奖,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功底深厚;胡荣老师为温州市优秀班主任,多次荣获“瑞安市山区骨干教师”之称,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戴少霄、王海燕、林大斌、占秀兰、谢王梅、岑天矛等老师涉猎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的名家名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由组长谢尚江与其他组员合作撰写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生活,写作的源泉》收入《语文教学新思维》一书,《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刊于《考试报》2004年第15期,《应试作文四注意》、《应试作文“五忌”》分别刊于《语文学习报〃小学教师版》2005年第11期与12期,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十一、预期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汇编

3、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4、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案例集

瑞安市平阳坑镇学校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日

小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