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9 08:36:0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心得。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硅谷,比尔盖兹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

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

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班瑞凤

推荐第2篇: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看到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但是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勒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提供更有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推荐第3篇: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 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反思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总之,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问题平台,达到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教学目的。

推荐第4篇:浅谈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7日 杨秀萍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本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好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的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新课改使教学具有开放性

将历史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大变革”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历史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的教学法是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的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法。像对话,讨论,较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为例,让学生扮演29军将士,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历史新课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红军不怕远程难”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红军、地理专家等小组,确立不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幅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方案厉害课程,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课改,恰恰要求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学生么再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姐与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斗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1、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种族的时候去讲述硅谷,比尔盖茨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式,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是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搞个,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习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备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事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二总觉得不尽人意,总觉得自己只是太贫乏,迫切的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014年10月27日

杨秀萍

推荐第5篇: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本文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课从学科内容体系、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依据

方法策略

原则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是战时的军事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各项教学工作。国家教育部频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我们对学生提出探究学习要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同样要求历史教师应象指战员认真准备一个个战役一样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需为学生学习服务,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需要准备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认为在历史课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

依据主题式内容体系,注重撰写好专题教学设计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以《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第一节为例,《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注意,让学生找出中国早期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内含,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元谋人是元谋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两个孤伶伶的概念。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依据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注重历史课堂过程方法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这种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例如:在准备中国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让学生对那个时代的长辈进行访谈,收集当时的一些物品,如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语录等活动,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及原因。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面和谐的智能发展,把“再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创造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教无定法”(即具体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等),承认和运用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有法”,让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风格都能相尊相竟。让学生在多种“教法”中成长,是每个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三、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观目标,侧重学生形成端正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历史课在思想教育目标强调政治教育层面比较浓,而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倾向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强调学生如何适应未来时代的价值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力避过于注重如何传承优秀历史传统,而忽略现实意义。例如:在列举中国历史上货币变化过程,由原始的物物交换到贝壳、金、银、铜作为货币,到秦统一货币,西汉末王莽推行“大铢”,北宋出现“交子”(纸代券),清代出现“银票”,民国的银元、纸币,到现代的“信用卡”,让学生探索中国金融经济发展史,正确认识现在的“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和网上“在线支付”的现代社会现象和探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再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标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些课前的史为今用的教学设计工作,无疑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为今用,学习知识为现实服务切实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

四、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的设计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习相关信息,如历史教学考查评价最新成果、新观点,对该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叙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能力训练的提高,一般采用教师对历史现象提炼出的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的历史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与课程相关内容为中心,适当综合各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例如:在准备《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这一历史课程教案时,设计习题:唐玄宗后期潜伏着危机是因为他宠爱杨贵妃的结果吗?学生经过讨论和独立思考后认为唐玄宗统治后期,日益骄奢,不理朝政,任用会迎合他的奸臣为相,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这样看来,学生解答问题比较全面,而不是单

一、偏面地看问题。

五、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注重树立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促使学生探索与反馈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对历史物证的调查和记录,只要学生做了,作为教师,要予以肯定。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全面公正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助于教与学互动进行。新课程标准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也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发展许多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大家讨论。

完成了整个教学设计工作,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

最后,应该指出,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撰写,涉及一些诸多方面的问题。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一样,无论在内容、教法,形式上都不会千篇1律。在撰写教学设计方面,应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2001重印),46-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 邹时炎主编,戴汝潜、张芃着 《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92-210。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第6篇:历史课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历史与优良传统概论》,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本学期的历史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可是却给了我无尽的回忆和思考。学完了本门课,我感觉老师的教育方法很独特,每堂课的人生感悟、每堂课的课前演讲,都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学习历史的尽头更足了。每次课下来,我总是被你授课的内容所感悟,引我思考。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是来之不易的。作为军人的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纵观我军的发展历程,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先生留下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我们的人民为什么会遭受如此的苦难?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不思进取。因此,我们更要时刻秉持自立,自强的信念。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当代的我们对社会的重要,对国家的重要。我们要立足本职,着眼世界,为强我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纵观我军历史,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沉睡到觉醒,绝不是偶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国人民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三、历史事件背后所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人文精神。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的人和事。共产党员之所以光荣,人民军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用户爱戴,是因为他们一直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就有了好的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现在的部队英雄人物事迹,无不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独立自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说和平时期就没有战争?从98年抗洪到08年大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多少共产党员跳进洪水救出人民群众?有多少英雄豪杰肩负着沉重的机器在马路上挥洒汗水,铲除积雪,只为能够为人们铲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抗震救灾人员不顾自己个人安危,毅然走进震中心,只为救出那脆弱的生命。如今,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追星,周杰伦?李宇春?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整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毫无营养。我们也追星,可我们追的星名字叫英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那些为了换取如今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而牺牲的人。我想,你再也不会有荒废光阴的勇气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培养了我们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之态度;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感染力帮助我们培养了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君子坦荡荡,小人自扰之。付出的努力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对于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和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以及一些生活态度。而历史课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老师每天课前的人生感悟,每天都能给我一点启发,让我觉得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动人。那些珍爱生命的人、那些为善为孝的人,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做得好坏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端正思想态度是人的生命石,如果连这个都丢了,他的人生将不再有意义。 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不败!祖国必胜!

推荐第7篇:浅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曲周县实验中学 王九珍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历史教科书中的基本史实和重要结论,是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一讲到底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历史教科书的兴趣与习惯。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 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

2、能说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路线,并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的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3、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4、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既是阅读要求又是学习的思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略读课文,有针对性,有目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课本的基本知识线索也就明晰了。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红军 2 不怕远征难》的重点问题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好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议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遵义会议召开之前14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与遵义会议召开之后14年所取得的成就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当前,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也同样波及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笔者只是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上做些尝试,逐渐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适应当前教育水平的发展,为将来的社会培养出高能力的建设者。

推荐第8篇: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潍坊八中

王红

初中历史教材是融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人文教材。教材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用易懂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图文、翔实的史料等使学生了解人类走过的曲折的光辉的历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着成效。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着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如在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爆发的背景、工人的要求、结果、评价。

2、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理解诞生的重要意义。

3、了解巴黎公社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既是阅读要求又是学习的思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略读课文,有针对性,有目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课本的基本知识线索也就明晰了。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

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国际工人运动的水平较低,处在自发阶段,以单纯的经济斗争为目的,而斗争手段不外乎捣毁机器和罢工示威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最

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宪章运动和后来的巴黎公社的建立,注重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后工人运动的形式、彻底性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战士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马、恩二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巴黎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所谓品读,打个比方就要像真正的茶客品茶一样仔细品味,反复

揣摩其中的意味,领略其中的细节的奥妙。我认为品读历史一定要让自己身入历史情境,与历史零距离接触。还记得电影电视里描绘老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诵读古书时的情景,那种陶醉、那种享受让人忍俊不禁。老先生的这种读书至深至切的境界也正是今天的学生应该要学习和达到的。没有投入,文字只能是空洞的符号,没有融入,历史只能是无味的矿泉水,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品读的重要。品出意味,我们才能够体会毛泽东、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伟人情怀;读出境界,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今天和平的珍贵„„学会品读,学生才能够真正被历史所打动,才能动其情,启其行,历史的真正教育内涵才能够真正落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全面达成。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以读促学,以学带读,确实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有滋有味,事半功倍。

推荐第9篇:初中历史课改小结

课改小结

向贵锋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虽然我刚刚踏入学校开始教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还很不足,但是对于课改的内容我还是早有接触,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做为师范专业学生,学校一直都是以新改的内容来教育我们。在到了实际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教学中精华的部分我也吸收,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要让学生能够吸收到历史知识的精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有一定基础。

一、继承传统精华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东西。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还非常的欠缺,如果只是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中不知所措,或者导致课堂一团乱麻,难以达到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自我学习。而这时,传统教学在其中就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就是灌输一定的历史知识,理清一定的历史线索,让学生能够围绕历史这一基本展开各方面的活动。

二、吸收新课改的精华

在吸收新课改的精华时,首先,在备课时,虽说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是,我现在在备课时同样重视对学生的备课。在现在的教学中,要上好一节课,知识讲了,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一定如你想象的一样。在现实中,学生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当然你传授的知识他们掌握得也不同。新的课改是以“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备课也必须以这个要求为指导方向,这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和掌握以及能在各种资料上能借鉴的备课设计方式,这完全要我们教师做出彻底的改变,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握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在课堂进行中,我坚持学生“要学习,必须先学会做人”这一原则。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在各方面的习惯养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从各个方面有所提高。所以在课堂中要求:

认真听讲。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质疑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

善于思考。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积极发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

最后,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全。在现在的学生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都是宝,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但是在学校,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中心,这就很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没有被关注之后就会变得孤僻,不愿意和别的学生交流。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作用,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到集体中来,而小组学习便是途经之一。小组学习凸显集体的力量,小组学习这种形式就必须要求他们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小组中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开始虽然矛盾多多,正是显示出他们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学生在小组之中更能与人相处。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懂得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教学中我采取让同学互相辅导,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有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

新课改,对于我来说,是挑战,更是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机会。

推荐第10篇:初中历史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课标学习心得

童知义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第11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知道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几点心得。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动水平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第12篇:初中历史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

侯大明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县推开已有三四年了,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与学生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在课改中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 1 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新课程改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 2 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第13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

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 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问题。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老师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提倡源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断研究、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平时在课前五分钟,通过演讲历史故事,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互动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介入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课教育的功能。例如: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当我们学到《“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课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今年大陆要送台湾大熊猫?”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用历史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坚定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多而平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于是,出现了“问题教学法”。但是有些老师一堂课提的问题太多,使学生应接不暇。还有的老师设计问题太平淡。比如:“某某是什么?”“某某在哪里?”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能找到答案。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探究,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没有拓展。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问题是否难易适当,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理念。 二。合作学习走形式,实效不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于是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蔚然成风。但有时却实效不大。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时,离新课结束还有5分钟时,我设计了一条课后拓展题:“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组织同学们按4人小组合作探讨,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他们讲的都不错,好像效果很好。可是课后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却听说有许多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讲了与中心问题无关的闲话时,我感触很深。开始认识到讨论时一定不能走形式。要密切关注全体同学的动向。

三。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新课程理念提倡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要以鼓励为主。于是老师们就不分好坏地评价学生“很好”、“不错”、“对”。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千遍一律地对待。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该活泼、多样,有针对性。如可以说“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你善于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见多识广,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了不起”。此外,多鼓励并不表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缺点不指正。

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一管之见。还望各位专家和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第14篇: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_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将一年来课改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历史教师的备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对历史教师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怎样处理好教材?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研活动水平要求更高了。

三、让课堂布满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结合新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的广阔空间。我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学生也可以从这些画面中不知不觉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的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爱好。再讲《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预备了:

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

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用新奇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就能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15篇:初中历史课改建议

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一)初中历史“四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型及实施建议:

一、展示引领课(新授课)

主要环节:

情境导入、认知目标

自主学习、完成导引

合作解疑、隐性探究

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领、小结达标

具体要求:

(1)情境导入、认知目标:教师要创设多种导入方式,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全面参与的积极性;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可通过小黑板、多媒体、导学案等形式来展示目标。学生通过读说形式感知目标。授课时要随时照应目标。

(2)自主学习、完成导引: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导引部分。用双色笔在书中作好标记。教师可通过小组提问或随意抽查等提问方式,检查导引的完成情况。

(3)合作解疑、隐性探究:生就自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的在本组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及准备质疑的问题;以及解题的思路方法等,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

(4)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5)教师引领、小结达标: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注意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和本课需要拓展的核心问题,适时或集中进行追问点拨,以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知识引领、思路和方法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小结引领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标检测,要视每课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安排为精典试题讲解,如果授课时间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小结,也可起到达标检测的目的。

二、巩固提升课(单元讲授课)

概括导入、认定目标

梳理知识、落实双基

典题引领、点拨深化

展示交流、归纳方法

师生小结、完善学案

具体要求:

(1)概括导入、认定目标:教师通过精炼的语言,导入本单元课题。师以导学案、多媒体等方式,出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生通过读、师可重点讲解等方式让生感知学习目标。

(2)梳理知识、落实双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结构;或列出本单元框架结构,让生以填空等形式,完成本单元的结构体系。通过以上方式,使生达到对本单元知识重新整合的目的,让生对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整体把握,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理解和记忆。

(3)典题引领、点拨深化:教师要精筛精选与本单元相关的典型例题,做到解剖麻雀,做好示范。做好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及答题的规范性。试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题型类型要多样,要以能力题型为主。生就这些问题首先自主解决。共性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4)展示交流、归纳方法:教师可就本单元知识梳理部分让生进行展示,也可就典型试题解答情况让生展示交流,展示内容,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展示时,教师临时分配各学习小组展示任务,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各小组要展示的问题、组号及评价小组、组号等。展示时,要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允许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或对抗。师生就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可就问题知识、解题思路、方法、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价的内容讲究多样,但要多围绕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要中肯,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就归纳、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5)师生小结、完善学案:教师、学生可就本单元中的知识、方法等进行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交流展示情况,进一步完善导学案。

三、讲评展示课(试卷讲评课)

主要环节:

错题统计、找准错因

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合作交流、展示思路

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具体要求:

(1)错题统计、找准错因:教师课前就本次考试参考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平均分等要素列表进行统计。写出学生答题情况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学生在答题情况的失分的原因,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今后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自主纠正、反思内化:试卷分发之后,教师要让生自己总结反思,找准出错的原因及以后答题要注意的事项和努力的方向,把错因内化为自己提升能力的动力。

(3)合作交流、展示思路:师分配各小组需要展示的问题,各小组展示时,不仅要展示问题的答案,更要展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因为答案的生成过程要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同时还要说明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做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主线。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师就学生展示交流情况,就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及较为典型问题,做好重点剖析,做好方法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5)变式训练、二次达标:教师可就本次考试出错较多的题类型,加强训练的指导,以使学能够二次达标。

四、主题活动课(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题确立,可以随教材每单元后所编排的主题活动内容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如:编写个人成长史、如何运用图示法学习历史、历史成语故事会、摸拟导游、编制历史手抄报等。总之,活动课主题内容由教师自主确定,每学期至少要上两节有准备、有教案、适用、高水准的主题活动课。在教案中要能够体现。

具体环节:

确立主题、分组准备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讲明要求、小组活动

交流成果、感悟历史

师生点评、反思收获

具体要求:

(1)确立主题、分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确立活动主题。也可选取教材中的活动主题。教师根据实际,可按固定学习小组或自由结组方式,划分几个合作小组,做到课前结组。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等。确定好活动的主持人。

(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或小黑板等形式,展示活动目标。

(3)讲明要求、小组活动:教师讲明活动的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安排与要求,明确各小组分配的任务。各小组依据课前准备的活动素材,合作制作或编写等。

(4)交流成果、感悟历史:主持人主持,各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交流的形式要求多样。要从中体验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和展示的方式,要以活化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为落脚点,不要突热闹,使活动课流于形式。

(5)师生评价、反思收获:教师可采用组内自评、小组间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活动中的优秀作品或方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总评,指明活动成功之处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学生要感悟本次活动中,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获得哪些收获。

(二)导学案的编制要求:

一、导学案的基本栏目:

1、年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编号

2、课题、

3、学习目标

4、学习重点、难点

5、课前准备

6、导学过程与方法

7、达标检测或精典列题讲析

8、课堂小结或板书设计

9、学习反思

10、课后作业

二、导学案编制的重点说明:

1、教学目标呈现在导学案中名称应为学习目标,因为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层次性和三维目标的特点。目标的语言表述不要过长,避勉增加学生朗读和理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负担。

2、课前准备,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回顾、检测,也可以是与本节课相关的需要提前准备的相关素材、资料等。

3、导学过程与方法环节,是编制导学案最重要环节,是导学案编制质量高低最重要的参照点。导学过程的编制,一定要具有导学生、适用性。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操作性提示语言,如:读教材第几页第几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用蓝色笔在书中画出以下句子;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填空的内容,并迅速记忆等。导学过程可分为自学导引和合作探究两部分。自学导引部分,以填空、问题链、网络结构图等形式,展现出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部分需要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是本节课的拓展和延伸部分,是本节课的隐性知识,或者是与本课相关的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则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或教师的点拨引领,才能解决,同时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是提升学生能力最好的方式。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师可把较大、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形式,分层探究,然后再整合成完整的大问题,以此来化解难度;或者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有探究的依据和抓手。这部分,学生合作交流之后,需要班级进行展示。教师要预设好学生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可生成的问题,操作的各环节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准备在讲课时,适时的引领提升。

4、课堂小结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课型,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如何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几种常见类型

1、研讨交流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指设计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座谈等形式,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推理的能力。这类活动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现象均可用于研讨评价。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评头论足,如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洋务运动的成败、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等等。也可以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场景,对当时的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阶层、民族、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评价,可让学生分别从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工商业者的角度发表看法,引出商鞅变法的影响。在方案设计上,可以采取双方对阵辩论方式,让学生充分准备、自主活动,思路比较清晰;也可采用课堂即兴发言辩论方式,随机性更强,更易呈现学生研讨的自然状态。

2.、演讲表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根据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特征,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让学生在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演讲、表演。鼓励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动脑筋制作表演内容,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台演讲、讲历史故事、进行某一个历史专题的讲座或表演历史小品、历史剧等。例如,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为题举行演讲会;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设置三个时期的场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今天,让学生表演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的情况,体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举行有关重大事件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熟记相关内容,还要合作展示,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

3、竞赛闯关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设计竞赛主题,让学生展开竞赛活动。在形式上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抢答、竞猜、擂台赛等方式。例如,设计“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闯关”活动,师生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设计为各类题目如选择题、连线题、改错题、真假判断题、表演竞猜题等,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这类活动能让学生运用并复习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开阔历史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观摩鉴赏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5、访谈调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6、编辑撰写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些展览、板报、专刊还需要学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等;写一些时事溯源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方面的小论文;就教材中某一课的内容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办一份历史小报或出一期专刊,还可以附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7、制作展示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如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或制作与历史有关的一些物品如制作原始人复原像、画京剧脸谱、临摹历史名人像等;或展示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如邮票、*文物、古钱币等。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

第16篇:经验+反思=成长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经验+反思=成长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研修,一点点揣摩同仁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师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项研修内容,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智慧加盟,我们才会体验研修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

1 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 关鹏和石畅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关鹏和石畅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

2 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

3 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第17篇: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杨春艳

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教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教师是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学习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第18篇: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石贵玉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课改对课堂教学,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就初中历史课改谈谈我的心得。

一、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一)、信任学生,学生就会带给我们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备课、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

4、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第19篇: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如何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各学科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呢?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

三、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四、讲和练融为一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的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育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从而搞好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第20篇: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客路中学冯腾玉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初中历史课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课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