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3 08:32:4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小语教材中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特点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功能定位

文学文本不同于文章体文本,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照,打动人的灵魂,使人们对“真”、“善”、“美”境界怀着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文学文本真正是“个性化”、“风格化”创作。每个作家几乎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要遵循个性化、风格化原则。

但语言的魅力是每个名家名篇(著)共同的特点。可以说,丰富、诗意、含蓄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不同风格的作家笔下。因此,从文学语言入手,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作家独特的创作魅力。

第二节 结合小语教材中的文学文本(名家名篇)进行具体分析

以小语教材中鲁迅、老舍、巴金、萧红、许地山、史铁生、冯骥才、苏叔阳、托尔斯泰、安徒生、屠格涅夫等名家创作文本为例,从文学名篇(著)鉴赏角度,谈文学文本解读原则和策略。

小语选文主要分为【实用文(也叫文章体)文本和文学文本(名家名篇)】。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皆有很大区别。本讲稿仅就文学文本(亦称“名家名篇”)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学特点等展开论述,希望通过对入选不同版本的部分名家名篇的剖析,来探究这类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本文所指的小语名家名篇指的是非古诗文、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和小说,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大都已经节选或改动)。这些文本基本安排在小学高年级学段,就是为了到初中大量接触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作的铺垫。

小语名家名篇文本选入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有:鲁迅《少年闰土》;老舍《趵突泉》、《猫》、《林海》、《养花》、《草原》;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萧红《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许地山《落花生》;朱自清《匆匆》;秦牧《仙人掌》;绮君《桂花雨》;苏叔阳《理想的风筝》;峻青《海滨仲夏夜》;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苏叔阳《理想的风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宗璞《黄河魂》;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陈慧瑛《梅花魂》;郭峰《松坊溪的冬天》;张抗抗《城市的标志》等。

这些名家名篇作品,在语文课本中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或说明文体,都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

第二章 文学文本(名家名篇)文本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的教学价值分析 为了“立人”的目标:(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母语文化”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灵魂归宿”。无论身居何处的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一切离不开他们从小接受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因此它也是我们终身享用的文化资源。

孔子说;人生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在1980年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话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苏步青先生作为一名数学家文学修养极高;此外,像陈省身、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华罗庚、高士其、杨振宁等这些科学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记忆中都留有学生时代语文教师的难忘印记。他们的科普散文活泼生动,引经据典饶有风趣。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茅以升的《桥的运动》、高士其的《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等。杨振宁在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获,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身上却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大影响。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对一个科学家来讲什么素质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回答说:“良心”;诺尔曼·白求恩小时候被爷爷问到什么是医生最重要的素养,他回答说是“医术高明”,爷爷摇头告诉他,“医术高明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医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爱心’”。这句话影响了白求恩的一生。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自然科学离不开语文基础。因为语文是文化资源。一个人的语文水平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现代学科的严格分工造成许多不健全人格。“文化人格”不健全的结果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做实验的“硫酸泼熊”案,过了公共英语三级的孩子性格“古怪”,重点中学实验班学生为了体验“竞争”的“残酷”,开学抢座位,考完试重排照片,把成绩排后的同学叫“人渣”······,这样的学生感情上的冷漠也是触目惊心的。而这些也许并不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里说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的应用性;人文性指的是语文的精神内涵。】

“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即包括“听、说、读、写”教学。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理解力,感悟力,文化修养等综合要素。良好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对词句的情感把握,对语言外在美及内在美的认识。语文素养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天长日久才能形成。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是最难当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要做到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语文教师要言行一致,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当前语文教学的应试性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到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弊端出现原因:

第一:有些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缺乏,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面目可憎”或者“枯燥肤浅”或者“政治色彩浓重”,让学生感受不到文章应有的审美特征。

第二:一些语文教师缺少应有的激情,整个课堂不能唤醒学生的热情,课堂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却感受不到文本(主要指文学文本)丰富的情感魅力。

北师大学者王富仁先生在《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中谈到发展教育的两方面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有来自社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开展全部教育活动”。

北大钱理群先生在其专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中指出:蔡元培等先驱者在20世纪进行最初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提出总体的战略目标的时候,就同时考虑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倡“实利主义之教育”,一方面又提出破除“极端之国民教育”和“极端之实利主义教育”,以为这是中外教育中的“两弊”,因此而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世界观教育与美育教育,并且以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现在却出现“现代性的逻辑”渗透于整个教育,就形成了一些列的教育理念,如重实用知识,轻普遍知识;重科技,轻人文;强调理性,压抑非理性;强调知识的积累,压抑知识的创新;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压抑心灵、智慧、能力的开发;鼓励思维与行为的趋同,压抑逆向的(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强调被动的接受性的教育,压抑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根据教育专家介绍,长期以来在我们教育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以知识量的多少与部分抽象逻辑智力高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智力观”与相应的教育评价标准(《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报告》);培养的人才“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自觉地压抑自己的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一切规章(规定、社会规范)。”

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的人,“人格缺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力、情感力与想像力,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有用的工具。因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思想”的畸形人才--人的异化。

因此王富仁先生指出: 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回到人与语文的关系中来思考,回到语文教学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中来思考。”“它不是否认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吧这个工具交到能自由使用它并为人的精神发展服务的‘人’的手里”(《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应该思考“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问题。

这是“大语文观”的概念。近年来,很多大学教授学者深切呼吁“语文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在探究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目的。

由于语文教材“文选”的性质,因此要想达到“立人”的教学目的,我们必须重视文本教材,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选文的处理,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

名家名篇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审美。

(一)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是现代启蒙主义思潮和个性解放思潮,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是它的文化思想内涵。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要追溯到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前驱引领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到底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在北京出版。《新青年》打出两面旗帜:“德先生”和“赛先生”--即“科学”和“民主”。五四文化的精髓是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文化思潮。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弱小者。五四精神是什么?是启蒙。何谓启蒙?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而鲁迅就是以文学启蒙大众、改造国民性的文化前驱和新文学的开拓者。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指出: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耶酥说:‘爱邻如己’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的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人为了所爱的人,或所信的主义,能够有献身的行为。若是割肉饲鹰,投身给饿虎吃,那是超人间的道德,不是人所能为的了。” 周作人在这里指出人道主义的内涵,仍是民主启蒙主义思想,如不遵循这一思想,便会成为新的霸权主义、专制主义。警惕“德育教育”的虚伪性和愚民性。不要给很多作品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不是觉悟高低的问题,而是对人文性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与否的问题。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开拓者,现代文学巨人,他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想成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徐麟的《首在立人》着重论述了鲁迅关于个性自觉的观点,认为:“鲁迅启蒙主义的目的,并不直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是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即‘个人’的自觉、自主与自决,也就是说,鲁迅想要解决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存方式和精神基础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存在最终的承载基础,都只能是个体人格,而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文素质,都取决于它的个体成员的人格素质及其量的积累。”

(二)寻找精神家园的生命历程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作为特有的概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古已有之。中国文化作为人文型的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蕴涵。人文这个概念,见于《周易贲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是纹理,后引申为文明、文化;“文”释教化。“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应该具有超越层面的和终极关怀的性质。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儒学的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和笃行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其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

2.倾听心灵的声音--“发现生命”的情感体验(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 赫黑塞,德国小说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热爱自然的心声》中写道:

我要写一部大杰作,告诉今日的人类,伟大而沉默的大自然之生命,并且希望他们能爱它,要人们倾听大地心脏的鼓动声,参与浑然一体的生命。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命运抗争中,我们本身不是神,也并非自己所创造,而是大地和宇宙浑然之物的一部分。

与《观潮》、《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纯写景、说明类文本类型不同,老舍《趵突泉》中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敬畏,巴金《鸟的天堂》对“大榕树”寄托的生命激情,宗璞《黄河魂》中寄予的对生命精神的赞叹,郭峰《松坊溪的冬天》对生命世界的追寻······,应该在这类文本教学中,通过品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文化的教育。

3.作家的生命体验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指出:一切文艺,都是作家苦闷的象征(文学作品主题的隐晦即“象征”)。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表现主题。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都具有双重性,或者说是互相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一方面,他是一个有个人生活的人,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为非个人的、创造性的过程。”又说:“单个的人的祸福已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人类的存在。这就是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显出客观性和非个人化性质,但同时又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个,打动所有人的原因。” 这都说明了文学作品是建立在抒发人类情感基础之上的事实,并非仅仅是作家私人情感的简单宣泄,但同时它(文学作品)又必将深深打上作家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的烙印。尤其对生于上世纪前叶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对人类的历史命运有着深切的感悟,对人类和民族的生存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历程,有着多愁善感的气质禀性,有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个人生命旅程中的点滴情感积淀,无疑成为创作中巨大的精神财富,并将之融入到对人类及民族命运的深刻观照中,并因此形成在作品中发掘生命意识的独特角度。

奥地利著名病理学专家弗洛伊德说:

一件艺术品······,它可以追踪到精神生活中的那些纠结,我们将这种纠结称为情结。(《创作家与白日梦》) 同时,由于文学自身的特点,这种主题又要表现的隐晦、含蓄、曲折和复杂。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当中细细品味,耐心咂摸,品词、品句,挖掘出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作家在文本中不是要解决问题,而只是提出问题,表现自己在这一事物(人物)上寄托的复杂、深沉的情感,因为思考本身就是美丽的,它唤起的是多重的审美体验。

(三)小语名家名篇文本表现主题与审美风格

【余光中提到散文具有五项“功能”:情、理、意、事、景。一篇散文往往兼具几种功能。

1.抒情,也称抒情文,高明的抒情往往寄托在叙事、写景之上,显得自然。如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等。

2.说理,也称议论文,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在说理之余还有感情、感性,也讲究声调、比喻、文采。如:秦牧《仙人掌》笔端常带情感,理直气壮。

3.表意,既不刻意抒情,也不着力说理,而是把握情理之间那一份情趣或理趣。表意散文展示的是观察与活泼的想象,是健全的心灵发乎天然的好奇。小语所选文章,大都是这一类表意散文。如:老舍《养花》、《猫》、《林海》、《草原》;许地山《落花生》;叶圣陶《爬山虎的脚》;冯骥才《珍珠鸟》、《挑山工》。表达对生活的诗意感受。

4.叙事,又称叙事文,需要记忆力、观察力,加上反省和想象。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苏叔阳《理想的风筝》,许地山《落花生》。

5.写景,即场面描写,自然风景,动静结合。萧红《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自序传抒情体长篇小说,因为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也可看成是散文)。

一般散文都是几者兼具。如:老舍《趵突泉》(叙事兼抒情);《猫》、《养花》、《林海》、《草原》(叙事兼抒情、表意)等。巴金《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写景兼抒情,情景交融)。许地山《落花生》(叙事、说理、表意、抒情)。冯骥才《珍珠鸟》、《挑山工》(叙事、表意)峻青《海滨仲夏夜》(写景、抒情、表意)。

第二节 名家名篇文本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具体作家生平和创作,要了解文本作家自身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体验、审美创作追求等。授课时教师可讲,亦可不讲,但自己要明白,并且可向学生渗透。

(一)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审美情感,领会作家创作“意图”。如:《松坊溪的冬天》和《山中访友》不同于实用文(如《观潮》、《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等),两篇文本都属于“山水文化散文”,作者都是诗人兼散文家。他们灵动飞扬、气韵生动的文笔蕴藏着天地生灵、宇宙生命的气息。

《松坊溪的冬天》的作者郭峰先生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写了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寻找生命、发现生命”的心灵历程,在对大自然的色彩、形态的变化和寻找真正生命足迹的过程中,在告诉人们,在与大自然生命的对话中,拥有一颗感受生命、丰富人生的艺术心灵,这样的人生才是诗意人生。

《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先生近年来以一系列“自然生命文化”散文享誉文坛。他善于在文中以大自然观照世俗人生,在对大自然的“历史”、“永恒”的生命活力赞美中,照见世俗社会的凡庸,在渴望大自然的厚重、永恒中,净化世俗灵魂,回归生命的本真。

(二)联系文本作者时代文化背景,领会文本思想“深度”。

如: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片段的《少年闰土》,其中重点段落为“海边西瓜地少年英雄闰土”的形象刻画,以及“我”对闰土自由自然生命状态的赞美。联系鲁迅生平及创作追求,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探讨,他渴望一个理想的“人国”--即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成员间是平等和谐的。而“故乡”、“闰土”却象征了作家失落的“梦想”。

闰土形象选自《故乡》,里面有两个故事--“闰土的故事”和“我的故事”、“过去的梦想”和“现实的严酷”。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两个故事互为明暗。文中“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形象有鲜明对比:

少年闰土的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成年闰土的形象: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少年闰土从自然健康的生命变成病态奴役的外表和内心,体现出封建文化“吃人”本质。“海边西瓜地里小英雄--少年闰土的形象”代表了作家的一个“梦”--关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梦。“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让作者先前以为“清晰”的记忆变得“朦胧”与“模糊”。

《少年闰土》虽然是“选文”,又是小学语文读本,但要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还需要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和文化追求。

老舍先生的《趵突泉》,原文名为《趵突泉的欣赏》,1042字;教材选文420字,不及原文一半。如果联系作家写作此文时的心理背景,以及参阅相关文章--如《济南的冬天》、《吊济南》等,可以知道老舍先生创作这篇散文的目的是试图唤醒国人对“自然生命”的认识,希望国人能通过对“趵突泉”自然伟大生命活力的感受,重振国民精神,焕发民族意志,提高国民素质。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现的是他“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主题。

此外,老舍在《猫》中表达对“率真”、“率性”、“个性”等生命力的赞美;许地山《落花生》对“丰富”、“厚重”、“含蓄”、“内敛”的人品、人格精神的赞美等,这些都需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体现名家名篇的思想高度。

(三)联系文本作者生命情感体验抓住文本情感“线索”。

小学语文教材节选了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自传抒情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章节,编成《火烧云》、《我和祖父的园子》两篇课文。解读这两篇文本要深入体会作家在文中“形象”上寄托的情感。

文本有着独特的“童年视角”;萧红童年经历的不幸使这个“呼兰河畔孤独的女儿”,对祖父给予的“温暖与爱”“怀着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火烧云”意象体现出强烈生活气息,是光与色,动与静的完美体现。这童年的幻梦,呈现出儿童敏感、孤独、细腻心理。《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对“园子”里“蚂蚱、蜻蜓、蝴蝶”和“倭瓜、玉米、黄瓜”等形象上,又体现了对“自由自在”、“热烈生命”的向往和追寻。茅盾先生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

萧红在文中最后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说:“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家的情感熟悉起来,甚至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童年生活的不幸,萧红对童年的经历充满最感性的观察视角和体悟。萧红用稚拙、稚气的语言,在童年和“现在”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城与人,老人与孩子,过去与现在”的童年话语故事。”语言的背后有的是地老天荒的永恒,有的是人生不再、人的生命永劫轮回的伤痛感和焦虑感。这是一颗孤独寂寞的灵魂怀着浓重的乡情与现代忧患意识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调。在童年话语背后潜伏着理性的声音,这是处于战争炮火和流亡途中的作家对现实忧患的心灵折射,也是作家顽强的生命意志生命体验的显现。 叶圣陶先生作为“躬行君子”、“慈祥长者”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德”的力量。他强调作品语文的“写话”与“简洁”特色。《爬山虎的脚》是当时那个时代“脚踏实地”的生命精神的写照,也是人格精神的象征。

许地山《落花生》课后思考题:“读读父亲的话,想想他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否定桃子、石榴、苹果的“价值”,但

更突出的是一个生命在孕育、成长的过程中,它应该采取的“态度”。在它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在它还没有成为一个有用的生命的时候,它始终不张扬、显示自己;而到成熟时候才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因此,不事张扬,深沉、含蓄,藏而不露,低姿态,不愿引起别人的注目,赚取别人艳羡的目光,显得高高在上(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而是对别人有好处,这样的为人姿态、做人道理才是最可宝贵的。

而桃、石榴、苹果固然外表美,对人类也有用,但由于为“人”行“事”的高调,高不可攀和“粉饰自己”,终逊花生一筹。因此作者父亲将二者进行对比描写,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价值取向:是做一个内涵丰富、非到成熟而深藏不露的人,还是做一个伟大、体面的人,给别人以威压的人,这是很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作者父亲是“有感而发”,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这些话深深地影响着许地山一生的言行,他做人就像落花生一样默默进取,承担民族、时代的苦难,从不夸夸其谈。

此外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渗透的生命中的“苦难意识”,是他感同身受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学要以浓浓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有韵味”的“文化语境”中,只有升华了情感,才能提升思想境界。

对一篇文本的充分感悟和解读应该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空间。【所谓“文化空间”,指的就是在感悟、领会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开拓出较为开阔的认知领域,让学生获得对“文学”、“文化”的多重感悟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正像窦桂梅老师以主题教学模式设计的课程如:《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落叶》、《黄河象》、《秋天的怀念》等篇目确立了诸如“亲人”、“毁灭‘“尊严”、“落叶”等教学主题。“主题教学”优点是避免了把一篇课文讲的支离破碎,而且也避免老师将授课内容仅仅变成师生双方关照的“对象”,而失去了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升华的契机,从而失去的是语文的特征。

名家名篇在教学时,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挖掘“语言”、“形象”,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画面和形象的魅力,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之所以要对语言有所如此敬畏,是因为名家名篇与实用文(即文学文本与文章文本)相比,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语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情感蕴含有深刻把握,从而准确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文中写道: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 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

【语言具有四性:语言的内容性,语言的的文化性,语言的暗示性, 语言的流动性。】

王蒙在《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中说: 世界上由许多事物是通过语言的描绘以后才给人一种美感。比如我们对月亮的美感,如果离开了从小学的“床前明月光”“明月几时有”“呼作白玉盘““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光如水”这些审美的语言,不会对月亮有这么美好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就是一种修辞,有了修辞,这文化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上作家、文艺心理学家对文学语言的阐释都说明了文字是文学作品能够达到审美文化高度的唯一载体。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走向高贵的课堂中》文中,对自己执教《丑小鸭》一课谈了备课思路和体会,说明执教本文就是要注重“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引导学生发现安徒生童话语言本身的密码,导读《丑小鸭》原译文,体会安徒生语言的诗意、幽默、丰富和含蓄等特点”;在“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时,“将《丑小鸭》原译文中的部分语言与《我生命的童话故事》中的部分语言对照,发现语言背后的密码。”

窦老师将《丑小鸭》主题定为“高贵”,并对“高贵“作了富有诗意、含蓄、丰富的解读--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并“对这14个字中的每一个语词,如‘苦难’、‘梦想’等,都是通过对小鸭不同阶段的解读,结合相关文本的逐一呈现,最后串联起构成这句话,‘高贵’这棵巨树由此巍然屹立。”

最后,窦老师对自己如此化费心思从童话语言、文化主题等解读文本作了注脚式说明:

【也许有人会说,课,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备课有必要这么细化吗?但我们务必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是一篇什么样的文本!我们害怕亵渎了经典,我们宁可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尽可能距离经典和大师近些,再近些。 名家名篇以其“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审美、丰富的情感、华美的文采”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它是我们终生享用的文化资源。】

以上内容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理论,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文学文本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尤其在语文课程资源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名家名篇教学和“大语文观”(即明确“语文与人”“语文与社会”、“语文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更是应该引起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特别重视。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下一代灵魂,继续完成文化先驱者“文化启蒙”的未尽使命。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手段,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它的探索与发展,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直观教学,易于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知道或是学生很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过读课文,画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了用动画制作的开凿的过程示例,学生会更能詹天佑这种方法的妙处。还依然借助“人”字形线路图,看看火车的走法,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人”字走法的好处,更能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接触的才能,学习他的创新精神。

二、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学生年龄结构小,形象思维能力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大榕树那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我在电视上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录象,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又对一只鸟的形态和声音的观看,可以想象到很多鸟的姿态,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现代科学兴趣

人们常称当今的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广,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巨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擦一会越来越多。在教学中用云信息技术会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对于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识都不理解,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星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其他星球是什么样的,使他们更快的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他们在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校学习已经决定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把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单 位: 姓 名: 时 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是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计算机 网络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正在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让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由于小学语文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对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都有很大帮助。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开拓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然

2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

一、利用计算机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也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巧妙借助网络,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题。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借助计算机,突破重难点

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进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四、以计算机为辅,提高写作能力

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五、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计算机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合理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经有教育家提出: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让学生聆听声音,给他们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用电子白

4 板展示图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情绪的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推广应用,必将有效推动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和教

5 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语文课程标准》 , 2001;

《电化教育研究》,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2004;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由杨 小凤发表于2013年09月 17日 星期二 15:37 一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排演课本剧。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一)培养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学习《将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如执教《青海湖啊,梦幻般的青海湖》,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对青海湖的美作了详尽的描写,读来让人回肠荡气,留恋往返。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师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蓝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滩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感受到青海湖里那色彩斑斓的鸟儿的美丽。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读到课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丽的青海湖边,为她质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犷的美而陶醉,而感动。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自然升腾起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创新

教师要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就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接下来,我就以教学中的实例来谈一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谈一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制作了多幅画面。首先我引出课文导语:一座皇家园林,被人们称为万园之园,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学习圆明园的辉煌时,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习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利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渗透“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又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琥珀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价值。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课件——琥珀的形成,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进行排版和粘贴,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由于信息技术的恰当利用,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其他讲授方法。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则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这样的语文课,既直接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体验之乐,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情感得以熏陶。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过去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极端蔑视,对死亡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的文章还有《迎来春色换人间》《赤桑镇选段》等。

又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这两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动,用动画的方式巧妙地表现出来。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深深佩服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例如《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课前先让学生搜集关于鲸的资料,让学生对鲸有了自己的了解。课上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后集体进行交流补充。理解课文后,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介绍一些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如《蓝鲸的自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人们行为的错误,深切感受到应该爱护动物。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四.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在学习《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抓住这一契机提问:①课文讲了关于梅花的几件事?②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③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怎样能更快地了解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中学习,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精神,了解什么是有气节的人,了解有气节的人的相关故事。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信息技术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方法。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和优势。作为优化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只是辅助课文学习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的研究使用这种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推荐第6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而且,现在“农远”工程的实施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保障,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信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现在,小学中高级很多班级已经建立班级QQ群,许多学生已经有自己的QQ,甚至博客、论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预习,群预习等方式,通过QQ班级群,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再通过网络平台,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这样,利用现代信息这样丰富的预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声形并茂,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悟”,或者老师连比带划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使用FLASH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怎样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进而,兴趣盎然地探索课文的其他内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如《藏戏》的教学,教师把藏戏的三个特点,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再如,执教《和田的维吾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疆维吾尔的民俗风情,可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维吾尔族神奇美丽。出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事实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图文并茂、声形并举,多样互动,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在中年级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我知道的名人(伟人)成长的故事”“我喜欢的童话”,高年级开展“我的生活启示录”“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前,学生可以上网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查找收集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活动前,学生要围绕主题,查找资料(诗歌、故事、演讲稿等)选择材料或者自创材料。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查找收集、分析处理的信息能力及自我创新发挥能力都得到锻炼。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欲望。在综合性学习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自选主持人,模拟电视节目,进行有关汉字知识的问答。当主持人要求大家猜一猜字谜、讲有趣的汉字故事、讲解汉字的演变时,学生就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等,用电脑中的播放器或其他软件播放展示。每当此时,学生们无不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作品,那种渴望表现,那种学习的激情溢于言表!学生们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利用HiclaSW平台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高涨,学生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的同时,自己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推荐第7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欲望

课文理解质量

学习资源集累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

1 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又如在上《鲸》这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鲸种类的资料,同学们便可以自主的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鲸的种类及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内容。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丑小鸭在树林中生活却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的场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猎狗追逐丑小鸭并朝着可怜的小鸭子

2 狂吠时,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丑小鸭真可怜”,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追得魂不附体的小鸭子。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丑小鸭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以及他身处逆境不放弃的那份坚强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

又如《白杨》这一课。白杨树是大西北特有的一个树种,成年的白杨树身形高大、笔直,作者用它形容在大西北艰苦创业的建设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校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白杨树、大西北地理面貌、新疆建设兵团创业、如今的新疆等素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成课件。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课件,入情入境的学习,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白杨树和像白杨树一样顽强的建设者。当他们看到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斗志,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风景宜人的草原、城市。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的同学们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作者把白杨比作兵团战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平凡、坚强不屈、积极向上。和生活条件优越、无病呻吟、贪图享受的人相比,西部建设者更是像白杨树一样高大伟岸。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歌唱家阎维文经常在部队唱的那首歌曲:《小白杨》。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

3 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在社会上部分家长“谈网色变”之际,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不仅可以改变家长“谈网色变”的局面,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又如《触摸春天》这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了大量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笑对生活的故事和图片。在课堂上结合“安静”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明白了:情商、耐挫折能力比智商更重要。他们还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你身体残缺也能创造奇迹。不少曾经郁郁寡欢,思想自卑的同学经由此课的学习,自信心倍增,学习成绩直线提高。

通过网络,不仅让学生查到了许多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我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通过云南《起点语文网》和其他一些语文网站读到不同体裁的作文范例,进行语文课的预习和复习;还有一些对朗诵有兴趣的同学,经常通过网络欣赏名家的朗诵,选取感兴趣的朗读材料进行朗读训练„„无疑,由于网络,这些同学的知识得到了更好地积累,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打字游戏,说是游戏,但要玩好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要有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外,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如用拼音输入

5 法,倘若对拼音掌握得不牢,字的读音不准确,自然会降低玩游戏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同学们若是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游戏,对汉字的笔画特征、笔顺不了解,也难玩出质量来。因此可以说,打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要玩好而不得不加强汉字字形和字音的学习,在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掌握,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再如一些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修改病句、词语搭配、判断句型等,如果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单纯枯燥的“听”会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达不到训练要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游戏似的教学设计。比如词语搭配练习,我们设计为学生与电脑中的“学习伙伴”对话,如果学生搭配正确,学习伙伴便可以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就停止,直到他选择正确了为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被激发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处理好了“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在我校网站上,经常会刊登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

6 读之后通过网站论坛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空,同时也让他们交流了情感、增长见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藉此得到提高。尤其当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的意见后,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挂上网站并获得大家认同时,点评和被点评者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又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借助Powerpoint软件制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介绍。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必须符合电子报刊的要求,同学们对文字进行了再加工,图片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来选择确定。为了报刊更吸引人,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了一些插图„„最后,当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不难看出他们对文字材料的加工整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通过制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巧妙、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实践,勇于创新,适应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同时也有很多专家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单一的应用技巧层面,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分析法等,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各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本文试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并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整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联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

我国早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听新闻广播;1996 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等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教室里装备必要的电教设备,还应装备语文电化教学室;2000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并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在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网络等媒体①。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看—听—说—写—打—想”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课外阅①刘晓莹,张成功.通过内容分析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J].中小学电教.2006(05)

读教学模式、“课前查阅、课内练习、课后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取向,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不仅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加要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并依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入,必须改变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点,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的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

小学语文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比较低。小学语文教师能简单的处理文档、表格和制作演示文档,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面,显然无法达到要求。网络信息量大,功能庞大,通过调查我们能看出大多数教师基本掌握了网络操作,但是教师利用网络的层次水平仍然比较较低,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检索信息,那将对语文学科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阵地是在学校,更具体的说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因此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

(二)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偏低

语文教师不是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上不如信息技术教师熟练。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只能进行信息技术的简单操作,而对于要求比较

高的操作,许多教师还是束手无策的。有些学校的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了突显自己教学的优势,很多教师从课件上面做文章。一份制作精美且教学效果优秀的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大亮点。有很多教师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插入 Flash 的教学内容,但受限于自己的操作水平,很多教师达不到这一设想,有些教师甚至花钱雇佣专业人员进行课件制作。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限制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顺利开展②。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深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停留在在备课和上课环节,而在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应该局限在备课与上课环节,其他环节的应用应该重视起来。而且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停留在一种传递——接受式的封闭环境教学中。教学内容被预先存入教学媒体中,教师通过控制教学媒体向学习者呈现教学信息,并从学习者处获得反馈信息。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利用 PPT课件或教学录像演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想法。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参与程度不深,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也不深。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各类人员培训和资源库建设

坚持“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的原则,加强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其他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由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各个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条件允许,增加培训工作量。在建网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还要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储备一批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教学软件,做到建网后,就能投入使用③。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整合

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新教材的识字量又大大增加,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②

③马骏.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6(03)[4] 杨勇.语文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一些富有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

1、游戏识字的教学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一读,连一连,猜一猜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从小学生心理来讲,他们好胜心强,一提起游戏、比赛,就劲头实足,在识字教学时,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游戏、比赛,以提高教学效果。

2、随文识字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等多种媒体辅助讲解,可以用实物演示讲解,可以借助动作讲解,可以借助表情讲解,可以用对比方法讲解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字义是为了更好的识记生字,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识字,更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字的结构规律、拆分原则等,同时还要教学生书写。教师先示范,指导学生观察,然后慢慢的让学生自己写。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组词、造句等多种练习方式巩固学生生字的学习。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1、情境再现法的教学

情境再现法就是再现出事情的情境、意境。有些文章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久远,而且文章叙述的篇幅较长,内容多,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传统的讲解这时就会显得比较枯燥,而信息技术带来的情境再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起到形象理解的作用④。

2、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创设情境法是以文本提供的材料为原型,通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等的处理,演绎成影视或动画作品,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加深体会。这种情境与前面提到的再现情境是不同的,它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获得的,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④陈美芳,项国雄.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现[J].南昌高专学报.2006(01)

积极性。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而且细节描写苍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生写动作描写时,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做饭、打扫卫生等情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懂得一个几十妙的动作。而学生写作文就是运用自己的感官,将这几十秒的动作分解开。这样适时的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丰富了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 刘晓莹,张成功.通过内容分析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J].中小学电教.2006(05)

[2] 黄蜀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04)

[3] 马骏.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6(03)

[4] 杨勇.语文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5] 陈美芳,项国雄.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现[J].南昌高专学报.2006(01)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3

网艺潮人

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林亦峰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学习作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恰当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探讨有效习作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习作教学; 辅助作用 ;实效性 ;可操作性

纵观传统的习作教学,经常出现“师高耗,生低效”的现象。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到讲评,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收效却甚微。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我们欣喜地看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对习作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对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突破难点,避免喧宾夺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1]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习作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信息技术只是工具,需要用时才用,不能喧宾夺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是看照片写作文。照片内容是1937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后,记者拍到的真实情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坐在被敌机炸毁的铁轨上,放声大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这次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应用信息技术无疑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降低习作的难度。有关这张老照片的背景资料非常多,如果不加选择地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课堂上又是交流资料,又是观看视频,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本末倒置。因此,信 息技术的应用要掌握好时机。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学校局域网和全球互联网查找有关日军侵华的资料,为本次习作做最根本的铺垫。教学中,在出示照片前,我播放了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的一段视频。随着课件中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画面上到处火光冲天,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视频最后定格在了这张老照片上,定格在了在废墟中嚎啕大哭的小男孩身上。震撼人心的场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仿佛来到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战争的无情、人民的痛苦、孩子的无助??随后出示拍摄这张照片的历史背景。时间掌控在两分钟以内。以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习作的难点,使学生快速进入照片呈现的情境中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围绕教学目标,避免画蛇添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音乐广泛地应用到习作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是习作教学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时不少教师都使用了音乐。

特级教师闫学在执教习作《我的理想》时,就从欣赏歌曲《橄榄树》导入: 师:今天作文课的题目是“我的理想”。写之前,我们先稍微放松一下,听一首歌吧!这首歌叫做《橄榄树》。听的时候不仅要欣赏它的旋律,还要欣赏它的歌词。(播放歌曲《橄榄树》,师生凝神欣赏) 师: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我觉得这首歌抒发了演唱者的真情实感。

师:一首经典的歌曲,不仅要有动听的旋律,还要有优美的歌词。这诗一样的歌词是谁写的呢?(大屏幕显示三毛的照片)知道三毛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她写的。 “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欣赏是为教学服务的,从《橄榄树》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导入,引出台湾作家三毛,再让学生猜三毛小时候的理想,师生间亲切、自然的互动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开始了。

音乐也用在学生写作的环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了看到的人和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对照片中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感到无比愤怒。课堂练笔时,我播放了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伤感的音乐在教室里回旋,再次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 情境中,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音乐适时适度地进入习作课堂,确实事半功倍。但习作课不是音乐课,并不是任何一次习作,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借助音乐进行的,我们要把握好分寸,避免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课前播放一首呼唤和平的歌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效果不错。在课末,又播放了这首歌曲,自己演唱这首歌,让全班同学跟唱,结果,学生不熟悉这首歌,应和者寥寥无几。这一环节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目标无关,显然是画蛇添足了。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讲实在求高效,避免哗众取宠

现实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中“指导观察照片上的背景”这一环节为例,请看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就能说得有条理,从画面的内容想开去,就能说得更具体。听一听作家是怎么描写战后的场面的?(出示音频文件)

“烟尘滚滚,那被炸的屋子,全是乱砖碎瓦的荒地,空洞洞的,一望半里路并没有房屋,其余偶然剩下两堵墙,都烧得红中带黄,远远就有一股热气熏人。满地全是瓦砾砖块,零碎木料正挡了去路。屋顶成了个空架子,瓦全飞散了。” 师:听了这个片段,你有何感受? 生:写得具体生动。

师:你们也可以试着像作家这样,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得生动一些,使人身临其境。 片段二: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得有条理了。我们还可以把看到的景物描述得更生动一些。同学们还记得《夜莺的歌声》中的这个句子吗?一起读一读。

生: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拟人。

师:是啊,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战争后的惨状描写得特别生动。我们还学过那些修辞手法呢?你能不能也学学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都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说得生动一些呢?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本次习作有关的例文,用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课件将其重点句子或片段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但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该考虑课件使用的实效性。 在“教学片段一”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课件中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吸引过去了,作家张恨水的文字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深奥,不好学习模仿,因此学生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自然这段音频材料起不到例文的示范作用,而且浪费了不少时间。

“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利用了本单元的教学资源——《夜莺的歌声》中的一个拟人句制成课件,引导学生用上修辞手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照片上的景物。简简单单的课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思路由此被打开,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发言异彩纷呈。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重实效。要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不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教学表演、虚张声势的工具。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习作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就让学生直接把片段打在电脑里发在网上,让全班都来看都来评,据说评改的效果很好。但是,评改的方式不管有多么先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网上评改,对第一课时的习作指导课来说,显然操作起来有较大的困难。首先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其次,学生打字速度快慢不一,而且他们对好作文没有明显的概念,不懂正确地评价它们。况且利用现成的投影仪、展示台和大屏幕等设备足以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率。如果生搬硬套,采用网上评改的方式,那只会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所以,这样的好方法还要运用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学生身上才行.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①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②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将有力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呈现极强感染力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教学

《中国教育报》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处于有利地位。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多快好省地从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获得长足地发展。我曾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笔者在执教《春》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④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如《鲁迅自传》一文,鲁迅个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经历是曲折的,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文字介绍人生经历,内容上就有很多令学生困惑的地方,更不谈理解思想感情。执教本文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名为“鲁迅文学院”的网页,其中涵盖有鲁迅作品选、人生经历、画像、作品评论等大量资料。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打开“鲁迅文学院”这个网页,每人定一个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自已搜索的信息,共同探讨、分析、归纳,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⑤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写作《桥》时,教者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上海、巴黎、英国等处所去,使他们领略从没看到过的桥的风采,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一愁莫展的情景,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3、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⑥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这些光盘,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优美散文、诗词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相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另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如教授巴金的《理想》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搜索朱自清的《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以便学生加深对两位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另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网、作文网等文学、教育网站,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并作读书笔记。

3、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⑧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在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这篇课文。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星空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星空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织女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九大行星、牵牛星、慧星等相关知识。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明辨本文的说明对象,在搜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天文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这样的学习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①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②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4月 ③孔子,《论语》

④⑤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⑥温振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之结合》 ⑦张志纯,《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第11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重难点突出,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第12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媒体计算机通过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用flash做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向学生播放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画面,教师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教师问: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想。接着老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圆”它会给你满意的答案的。

二、合理运用动画揭示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三、呈现过程,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们就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计算机技术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

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利于及时反馈,实现精讲多练

为了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增加练习量,教师往往把练习题抄在几块小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比较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题海”里游泳。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具有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再加上生动的画面,灵活的交互性,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中乐趣而乐此不疲。

第13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

篇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活动、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知识,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篇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一、明白意义 通过这一次培训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候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这次培训。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小学全部制成了电子白板,现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技术变革高速时段,互联网+已经是不可逆转了,许多学生都已可以熟练“玩”电脑,然而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根本就不会用这些仪器,将电子白板仅当成是以前的投影仪,或干脆就不使用,所以更别说利用网络或数字资源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了。现在开展这次培训,无疑就是及时雨,让大家不与社会脱轨,不与时代脱轨,提高硬件配置的效率,能够迅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升了大家电子白板操作的能力,改变大家对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认知,让大家由习惯书本和粉笔变为习惯屏幕和鼠标,由习惯黑板变为习惯白板,让优质资源效率最大化,让每位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

二、明确责任 从教二十多年从最早的幻灯机、多媒体等当时名为电教设备使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到网络初识培训,再到真正意义上的电脑使用技术培训,每次的培训,都见证着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设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变革。 通过这一期培训,深深知道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又一次见证了课堂教学信息设备的革新带来的教学方法的革新,所接触的内容也使我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产生了再一次的变革,更使我感觉到了身上担子之重。

三、拓展见识 原先总是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本期网络培训才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及思想的落伍。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的课堂准备,用信息技术有效呈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学数学的微课设计、等课程了解了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学到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新名词,以及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也正确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我们教师应把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灵活地运用资源辅助教学,转变课堂。

四、思索实践 学以致用,学以后用,我在学习相应的技术后,在教学量角时,直接将白板中的量角器拿出来进行量角的技术教学,在白板上直接操作,简洁明了.以前需要通过投影仪展示,,然后又个别指点,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也不太好.这是通过本期培训带来的直接成果.以后会实践,应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出现。

篇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总结 武陵源二中教师 熊丽萍 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其功能首先是利用声、色、光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知识一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就能概括地反映具体情境的“本质”,进而认为对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来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而然的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去。然而,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于是创设现实情境得到了重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创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学习对象的情境化、活动化、创造条件。

二、使数学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信息技术能够 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更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而喜欢数学,例如:教学“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课时,在上课伊时,多媒体出示三幅小动物照片:(一幅人像过大,背景过小;一幅人像过小,背景过大;一幅人像适中,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这三幅图片中最美的一幅,并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审美的能力,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感想、敢说。根据学生的标准选出第二幅是最美的之后,利用多媒体,把图中的人像与照片化分为2:3指出了摄影中应用到了比。像这样,愿意学习数学。

三、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就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适时的利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 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比如:在教学第二册《整十数的加减法》时,教材创设了一个猫妈妈存鸡蛋、小老鼠偷鸡蛋的有趣情境,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在引导学生求得新知以后,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贪心的小老鼠偷鸡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编织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故事。他们有的说小老鼠可能偷走了20个、30个、40个鸡蛋或全偷走了也没人发现;有的说猫妈妈走着走着,忽然想起鸡蛋装满了,冰箱的门还没关,回来发现了,把老鼠吃了;有的说小老鼠发现偷鸡蛋不对,主动把鸡蛋送回来,跟猫妈妈认了错,它们成了好朋友??多么瑰丽的想像、多么新奇的创新,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会不断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 2013-1-15

第14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活动、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 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知识,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

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篇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一、明白意义

通过这一次培训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时候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这次培训。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小学全部制成了电子白板,现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技术变革高速时段,互联网+已经是不可逆转了,许多学生都已可以熟练“玩”电脑,然而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根本就不会用这些仪器,将电子白板仅当成是以前的投影仪,或干脆就不使用,所以更别说利用网络或数字资源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了。现在开展这次培训,无疑就是及时雨,让大家不与社会脱轨,不与时代脱轨,提高硬件配置的效率,能够迅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升了大家电子白板操作的能力,改变大家对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认知,让大家由习惯书本和粉笔变为习惯屏幕和鼠标,由习惯黑板变为习惯白板,让优质资源效率最大化,让每位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

二、明确责任

从教二十多年从最早的幻灯机、多媒体等当时名为电教设备使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到网络初识培训,再到真正意义上的电脑使用技术培训,每次的培训,都见证着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设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变革。 通过这一期培训,深深知道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来

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又一次见证了课堂教学信息设备的革新带来的教学方法的革新,所接触的内容也使我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产生了再一次的变革,更使我感觉到了身上担子之重。

三、拓展见识

原先总是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本期网络培训才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及思想的落伍。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的课堂准备,用信息技术有效呈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学数学的微课设计、等课程了解了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学到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新名词,以及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也正确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我们教师应把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灵活地运用资源辅助教学,转变课堂。

四、思索实践

学以致用,学以后用,我在学习相应的技术后,在教学量角时,直接将白板中的量角器拿出来进行量角的技术教学,在白板上直接操作,简洁明了.以前需要通过投影仪展示,,然后又个别指点,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也不太好.这是通过本期培训带来的直接成果.以后会实践,应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出现。

篇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二、通过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 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通过整合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

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

(1)关注课件,过多的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式从头到尾都要使用课件,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教学过程。

(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的人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这就再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 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准备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第15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融合到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让语文课成为“真实”的语文课。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求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文字录入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优势已勿庸置疑,它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培养人的精神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善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所长,防止负面效应,方能优化语文教学。

二、善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三、发挥教学网络的优势,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现代技术兴起,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氛围,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完成练习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革新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上变“学会”为“会学”,教学策略上变“知识重现”为“意义建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前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当堂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差。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老师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此外由于计算机处理快速,考后即可批改,信息立即反馈给学生,学生立即进行考后小结,找出不足,再加上教师的点评,这样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考评方法根本无法达到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运用,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我愿愿意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讨、实践。

第16篇: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教学中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信息时代,把现代流行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资源以其丰富形象、直观便捷、科学有效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信息技术,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们要让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服务,要充分的利用它的优势和资源。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的感受。

一、获取知识,简便快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语没错,可是在这个时间就是效率的社会中,在这个网络风行的年代,计算机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其中的信息资源丰富如大海之水,可以被随时随地地打开,访问与探索,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穿越时空的界限,把你引领到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方便又快捷,高效又准确。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就可以利用课件进行生字书写的演示,既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跟随教学软件一同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再比如,我们讲解不同年代的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时代背景可能不是了解的很准确,或者讲解各地的名胜、风俗习惯等等的时候,你再也不用翻阅半天书籍,或是去请教很多的学识丰富的人,只需上网搜索一下,便获取了相关的资料,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其人其事,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对作者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钻研的精神。

二、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积极热情的从事学习和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圈住教师的思维,有的人认为运用多媒体只不过就是花样繁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真的本领,所以在许多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并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可听可看、可思可想,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有了兴趣之后,才会愿意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的目的才会达到。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大榕树那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我在电视上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录象,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又对一只鸟的形态和声音的观看,可以想象到很多鸟的姿态,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那棵大榕树,也知道了那里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凭借文字向人们传达信息,反映社会生活实际,但是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也不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感悟、品读课文的内容。而要想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在这种美的意境当中,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深入的探究文本,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多媒体可以直接展现,如教师根据文章内容,配以适当的文字或图片,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进入文本,产生共鸣,进而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文本,解读文本,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正确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时机和“度”,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17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枯燥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入情入境学语文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中,丰富了语文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语文的魅力,把语文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等功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增强了语文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咫尺相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风貌:马蹄形大转弯,九个垂直自然带,学生直观的感受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如身临其境,此时融情于境,感情朗读课文,朗读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同时也带动了对文章的品味理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1、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2、学习描写大榕树一段“树叶绿得真可爱、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时,生活在北方的孩子这是多么陌生的情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展示在学生眼前: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油亮碧绿的树叶格外耀眼,一簇堆在一簇上„„如诗如画的情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意蕴。

3、尽管近几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境逐渐变好了,但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们还是很难见到鸟鸣林间的快乐情景,所以教学中用PPT展示直观的图片与欢快的鸟叫,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百鸟欢鸣、千鸟竟飞的场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轻松地完成了本课教学。

二、轻轻松松写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不少同学一上作文课就头疼,用孩子自己的话说“半天想不出几句话”。为了突破学生“写话难作文难”的现状,我尝试了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前积累字、词、段;回顾课文讲解技巧,掌握写作方法;创设情境,先演后写,做贴鼻

子游戏写游戏过程,玩陀螺后写过程;引导学生分布观察学校,写观察日记„„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对作文还是望而生畏,不知道怎样写,要么空话连篇,要么华而不实。:集声音、形象、动作、情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课堂,给作文也带来了新气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如: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通过学生看动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生到熟,由不会到会,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让学生观察后,先说说后仔细想,然后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又如在教学编写童话的习作时,展示卡通的动画角色:帆船与大海、铅笔与橡皮、左手与右手„„这些拟人化的角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孩子们在饶有情趣的卡通角色面前,积极地想情节、编故事,天马行空放飞思绪,畅所欲言,充分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意识,所以动笔书写时都有话想写、有情想诉。作文后,利用投影仪针对性的进行作文点评,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

在周末时间,布置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有被动变主动的学习。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语言情境,将重点、难点、疑点新颖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此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直观形象的设计情境,变抽象为具体,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真正落实“大语文”观。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丰富、更有情趣,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18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禄丰县和平镇小学 张 晓 电话:1398788619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我认为: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是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我校教师朱坤艳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她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多媒体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大大提高。再如,完小教研活动中,李兰秀老师在执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她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我校教师李维良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他设计了一幅动画,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拉弓振动传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课件演示,难点突破了。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三、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可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荷花》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四、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欣赏美丽的春景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你眼中的春天?”“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处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春天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话,小组讨论,大家交流,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才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19篇:《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也被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实现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非凡。因此,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教学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在社会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众所周知,学校是宣传教育的关键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可见普及信息技术非常必要。然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却造成该教学模式发展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有待更新。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被用于教育教学,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无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其应用持忽略态度。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这种填鸭式教学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至于让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会创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当前,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其虽然声像合

一、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导致部分由教师口述或学生动手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完全被信息化,以致于增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甚至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间严重匮乏互动交流,致使教学氛围呆滞,师生关系疏离,学生课堂主导地位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

(一)要合理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而言,语文是一门相对其他科目更冗杂的科目。小学语文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但小学生因年龄等客观因素自身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便教师将知识完全告诉学生,他们也难以消化理解。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深入地研究语文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例如,在《落花生》教学中,教师可收集花生整个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资料进行合理分段,再融合文字背诵让学生切实感知文章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如,在《狮子和鹿》教学中,备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借鉴网上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并将二者相结合设计出适合所教学生的方案。首先,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课文主题的两种动物,然后,通过表格对比形式学习课文,同时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再利用课件使其深刻体会文中隐藏的内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要求极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无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给学生,使其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能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构造和自身阅历的问题,其知识范围与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可截取话剧片段,让学生去观看欣赏黑夜、雷雨、人物等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然后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这种通过视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展开学习,进而更加深入地感悟教学内容。或是在《两只鸟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鸟儿的图片声音,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的小鸟,欣赏和感受它们的美丽与鸣叫欢快。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惊叹鸟类的美丽可爱,又能使其更加期待新课的教学。紧接着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将“两只鸟蛋”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随着两枚鸟蛋开始惊险又刺激的冒险旅程,在进行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自觉说出爱护鸟类的话语,深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这种教学相对教师单纯的口头呼吁爱护鸟类效果更明显。

结论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把握信息技术使用度,既要保证用到位又要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导致师生间失去有效的情感沟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其作用含义,再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满足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缪晶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0).[2]陈扣干.信息技术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语文天地,2015(15).

第20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点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点滴

清水中心小学 文德旭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辅助教学。他使原来的单一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教学《走进丽江》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丽江最吸引人的“高原姑苏”的古城风貌和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让学生欣赏,。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身临其境,投身其中,融情于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的激情来,朗读效果自然最佳,同时也带动了对文章的品味理解,不再是那种枯燥、死板的朗读、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自愿、自觉、自主、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识字

传统的识字,只能依靠图片、卡片等方式,学生很容易乏味,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如: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利用幻灯片播放,要学的字各部分可随意的分和,在教学形近字时,如:白与日、休与体、木与术等,可让多的部分跳开后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又将多的部分跳回去,让学生读,这样就一目了然。教学像形字时,如:教“马、人、日„„”,制作课件时精心设计,

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汉字的演变过程,配上音乐,和合理的解说,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识字。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一批批常用汉字,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往往感到困难,平时学生自己观察,不知怎么去看,写作文时不具体。不知道怎样写,要么空话连篇,要么华而不实。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从观察动物开始。制作动画,或者解集电影,声音、形象、动作、生活习性、情景融到一起,让学生观察后,先说说后仔细想,然后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如: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通过学生看动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生到熟,由不会到会,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并切写得生动具体。利用网络学习,作文修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体现语文的魅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体现语文的魅力,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鸟的天堂》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榕树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树叶绿得真可爱、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学生没有看过此景,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

文内容,对《鸟的天堂》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兴趣,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抖擞,思维活跃。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当电脑课件播放月夜下闰土举着钢叉刺猹„„,在空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漂亮啊!”“让人亲临其境”„„在这优美情景的烘托下,让孩子们说说心中的感受,想到的是什么?闰土刺到了吗?谁来说说?有谁在家守过西瓜吗?每个学生都很激动、兴奋,跃跃欲试:“刺着了„„”“没刺着,紧追„„”“刺伤了„„”强烈地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起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总之,在语文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巧妙、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适应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对话交流式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会从更大程度上去满足学生学习的这一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全新的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