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项目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5 08:32:4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四步探究教学法在课堂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过程。

在第一环节激趣引题,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导课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好的导语设计和导课方法,为一堂作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只是一两分钟,三五句话,“系其师”必“倍其道”。自主探究式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设计一定时间,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知识,并在了解中有所悟,有所疑、有所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老师作一点引导,让学生能把所学、所思、所疑、所以连接起来,总结自主探究增添学习的乐趣。

在第二环节解疑引导、合作探究中,学生是带着求知的欲望自然滑入这一环节的。一般的课堂问题上学生经过思考查阅课本和工具书可在边学边探究中的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在这一阶段解决。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各自在探究中遇到的疑难,对此,老师不必马上给予解决。综合大家的问题,提出重点,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可让学生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步明晰。也可集体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集中解决难点、重点。切忌不能把探究搞成师生间的问答,那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了。要让学生与学生交流、答辩、讨论、探究,强化学生间的合作,老师在关键处加以引导,做好指导合作。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阶段,老师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根据讨论要点,指出学生应会的知识,掌握的方法。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千篇一律。

激励评价,深入探究阶段,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哦习惯,把学生探究变成乐趣。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深入探究也就相当于课堂学习的延伸,让学习到图书馆、网络、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总之,探究式课堂要想有成效,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庆南小学 韩常平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仔细研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全县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出了我们濮阳县的本土教学模式——四步探究教学法。通过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是我们都已感受到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倍受启发,从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适宜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因此导课要切实有效,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导课的角度应与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切忌单纯为导课而导课,盲目地搞笑与逗乐更不可取。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精心准备、营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况。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阅读包括课前自读和课堂阅读,做到有目的的而读,课前自读指学生自读文本,存疑置难,要求学生读、查、写、记,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查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为进一步学习做基础;思指初步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写是摘记知识要点和难点;记指初步知识重点字词等。课堂自读要求学生最好默读,即不出声,边读边想,便批注,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作旁批,这都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质疑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设问质疑,防止漫无目的的设疑。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设疑,教师根据教参、自己备课预设问题,最后师生相互补充、合并

梳理归纳出本节解决的关键问题,即自学提纲。老师要借助文本材料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质疑的问题忌琐碎重复,要有探究的价值要重视质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力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即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本节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展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多重对话。通过生生、师生多变而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以达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注意达标的意思并非都是出题考学生,课随着教学的进程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考查,也可集中考查。

学生能够完成目标,称谓达标,大多数完不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找出学生没学会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正,指导学生明白,课后还要进行跟踪。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们教育教学实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我感觉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改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智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触会贯通,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物模的境界。

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庆南小学 孙明勇

“四步探究教学法”是什么方法?那四步?探究什么?怎样探究?看到这个标题,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迷惑不解。我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对教学正在摸索前进,听说了“四步探究教学法”我很感兴趣,但也很迷茫,不知从何处入手。申主任来我校开了个”四步探究教学法“研讨会后,使我对四步探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原来“四步探究教学法”就是“自主体验教学”的农村版,它是由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应用;拓展探究四个步骤,搭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照应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下面结合申主任的讲话来谈谈我对这四步现在的理解。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读书,找疑问,自己解答。应用到教学中,申主任告诉我们就是让学生上会自习,自习读,自己习,那么老师干什么呀?老师现在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提规范的为题。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多元是几元,很多人都会想多元就是有多少学生就是多少元,错!多元应该是学生总数加上一,这个“一”是谁?就是任课老师,老师成了多元中的一元。合作探究,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思想交流,思想启发,用问题来升华问题,以思想启发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让大家相互影响。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老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这节课学什么?学会了没有,我们要进行当堂训练,当堂巩固,当堂检测,做到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就变成了学习目标(知识、方法、情感)。学生现在不只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培养情感,这就要求一课一主题做到日新月异,一天以巩固,一周一复习,一月一复习,年年又能进步。因为学生的本质是思维,积累的特点是琐碎。只有巩固、复习,训练检测,目标探究,才有进步。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学生不能只学会课堂上的东西我们做为老师,要教会学习,教学生有智慧。做到知识目标网络化;方法目标程序化。知识+方法=能力,只有知识方法都掌握了,我们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以上就是我对四步探究的具体感受,现在四步探究已广泛推广,很多优秀老师用此方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成就,县领导在今年暑假中,以“四步探究教学法”为主要内容对全县500余名教学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研训”,通过教育专家的理论讲解,教研员的亲自示范,参训教师的模拟实验,参训教师基本掌握了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操作等,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我怀着崇敬与好奇,试着用这种方法讲了一节课,虽然用的不够熟练,但我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地位变化了,孩子们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老师不用一遍遍的反复的讲了,必须想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使课堂中充满乐趣,课堂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只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不假思索的硬塞给学生,根本没给孩子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难怪我们的课堂如一潭死水,击不起一点涟漪。我只知“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尤其忽略了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应该像四步探究那样,想方法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动脑、动手中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秘方:让孩子自主参与,亲自体验,才能愉悦的享受学习。这就是“四步探究教学法”。

现在我对“四步探究教学法”了解的不深刻,今后我要和其他老师一起研讨教学细节,和学生们座谈了解教学的效果,反复试验,不断完善,是新课堂教学法的模型越来越清晰,新教学模式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教师们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从而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

所以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吧,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相信这会让我收获更多!

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有感

庆南小学 张艳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培训学习,掌握了它基本内容,深刻认识到它不仅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要素的概括,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可行之途,体会到了四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深远意义,受益非浅。

“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分四步:①阅读质疑、自主探究,②多边互动、合作探究,③训练检测、目标探究,④迁移应用、拓展探究。第一步主要是通过自读文本,提出疑问,找出不解之处,或者教师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新内容的兴趣,带着好奇进入课堂。第二步,主要是吧第一步中的各个疑问在小组的操作,合作讨论探究中整个彻底明白,整个过程采取兵教兵、将教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第三步的关键是围绕第三步归纳总结的知识点进行达标训练,以达到巩固和应用的目标,达标题一定要有梯度,使差等生吃饱,优等生吃好,当堂做当堂对改,做到堂堂清,老师带领学生把教学知识拓展迁移,准确灵活地把所教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教学知识无处不在,同时对课本知识和其内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完成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总之,整个教学流程的基本思路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达标,追求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都学会并会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的原则是:自主性、合作性、问题性、探究性、宏观性、矫正性和民主性,体现了使受教育者学会学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观。

通过对“四步探究教学法”的深入学习,我的心深受触动,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知识,体会到了它对改变教育现状的巨大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天不创新、不进步就会落后、挨打,就无法完成天底下最光荣最艰巨的献身使命,所以,教学法不仅要改、要学、更要灵活地应用到课堂中去,把我们的孩子的教学成绩和综合素质提上去!

推荐第2篇: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庞家小学 周引引

随着近几年的新课改,我们的一线老师在共同努力地探索着符合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使我感受到了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 、对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理解

四步探究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先学是让学生多动,老师少讲,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创新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

四步探究教学法有四个环节,即:

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探究;

2、多变互动,合作探究——互动;

3、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达标;

4、迁移应用,拓展应用。

四步探究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弟子规》中说到“学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四步探究教学法正是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与“探”的妙处是:一方面,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另一方面,提问需要能力,解释更需要能力,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

二、对“四步探究教学法\"课堂应用的认识

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其中的关键是设问质疑。质疑的问题忌琐碎重复,要有探究的价值,要重视质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即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要探究的主要问题。问题来自学生须在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2、多变互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互动合作。一是小组讨论。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集中问题,然后共同解决。二是师生互动。教师将自己的预设问题(指学生讨论没有涉及到的或没有正确解决的问题)出示给学生,师生共同解决。

3、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所谓达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完成目标。若大多数学生完不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找出学生没有学会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正,直到学生明白,

4、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拓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联系实际,准确并正确地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倒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也是同新课标的要求一脉相通的。

推荐第3篇: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四步探究教学法心得体会

文留镇第一小学 任卫国

四步探究教学法实施已经二年,通过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使我们都已感受到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倍受启发,从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包括课前自读和课堂阅读,做到有目的而读。课前自读指学生自读文本,存疑置难,要求学生读、查、思、写、记。读要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查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为进一步学习做打基础;思是初步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写是摘记知识要点和难点;记指初步识记定义、公式、定理等。课堂自读要求学生最好默读,即不出声,边读边想,便批注,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作旁批,这都是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准备。

质疑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设问质疑,防止漫无边际的设疑。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需要问题。教师设疑,教师根据教参、自己备课预设提出问题,最后师生相互补充、合并、梳理归纳出本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自学提纲。老师要借助文本材料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从标题到内容,从语言形式到层次结构,从关键词句到主题思想都要敢于质疑。质疑的问题忌琐碎重复,要有探究的价值要重视质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机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课文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潜心文本,与文本

进行心灵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多重对话。通过生生、师生多边而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以达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四步探究教学法的不断学习,我觉得这一个环节很重要,是检测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所给的训练检测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并且一定要注意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学生能够完成目标,称谓达标;大多数完不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找出学生没学会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正,直到学生明白。课后还要进行跟踪。

四、迁移应用、扩展探究

在“迁移应用,拓展探究”环节中,让学生据所学知识发散质疑时,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们教育教学实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我感觉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

这就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科学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力戒形似而神异,才能达到心中有模而实际无模的境界。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实践与体会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实践与体会

上高县敖山中学 罗根生

【摘 要】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探究能力 应用实施

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呢?“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与成人的实践是有所不同的,它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操作、考查、实践、探究等开展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活动形式。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个学校系统必须作重大改变,“科学教育的新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践做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

- 1例如: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几种情况。可结合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所成的像进行猜想。同时利用实验显示各种像的特点,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会作出许多的猜想,如:物距、像距、焦距以及透镜的大小等等,让学生确立猜想,为设计实验作准备。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要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这是探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由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制定计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自己选择简易的器材,分小组讨论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如何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步骤设计都有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给出了器材,确定了实验方案和步骤,探究活动准备工作完成了,进入了探究活动实操阶段。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逐一各组巡视,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践,在实验中进行讨论,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提供示范,帮助其完成实验过程。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数据容易忽略。如:“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在测量重力大小时,弹簧测力计没有按正确的拿法,测出的值有偏差却归为“测量误差”而没有在操作过程中找原因。故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结果,根据现象找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地在实验过程中找出问题。让每组同学集中数据汇报,分类汇总,进行各组数据比较并且由学生讨论归纳出结论。

5.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验结论得出后,让学生自己及小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反思,通过探究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扩大交流范围,使学生能向同学科学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评估交流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

- 34 -

推荐第5篇:“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分析新疆两大盆地内沙漠广布的原因:

课堂上,不同的班级活跃程度不同,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时可延伸、拓展教师的预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预设教学目标与现场生成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张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中学 王玉花

摘要:自学辅导法能够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即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前台的演员”退居“后台的导演”的位置,学生则从“台下观众”上升为“台上演员”,师生在课堂气氛和谐、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心情愉快舒畅的环境中学习。

关键词:自学辅导 自主学习学生 教师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要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始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墨守成规,完全采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还是研究新课标,探索新方法,

选择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近年的教学实践,对“自学辅导”法略加分析。

一 方法概述

自学辅导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同志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提出的,是一种在教师指导和辅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后来经过实验改进,形成以下课堂教学六步法:

定向: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范围和重难点,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和水平的不同,拟定启发性自学提纲,上课时呈现给学生。

自学:学生据启发性自学提纲,“粗、细、精”读课文即自学教材,独立思考,对自学内容有所“悟”。

讨论:把不懂的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以获得同学的帮助,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答题: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解答,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修正、完善结果,教师个别指导,师生共同评价。

自测:学生自拟试题(10分钟左右),让全班做,自己做出评价。 自结:下课前几分钟,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收获。 自学辅导法的特点为,先学后教,阅读、自学、讨论、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教师异步辅导,教学中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

自学辅导法对教材的处理原则是,宜读则读,宜练则练,宜讲则讲,其中的讲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性和总结性的讲解。

二 选择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原因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本次基础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教学新方法,寻求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和谐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2、当前教学模式的现状

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区的西北部,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区,我区农村学校比例大,由于经济的落后,导致广大学生见识较寡,求知欲不强,自学能力差,师生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念你抄”的基础上,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见解,缺乏主动性,兴趣不广泛,畏惧困难,意志力不强,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灌输法,无论是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还是发展到启发式讲解,都脱不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虽然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及要点,上课时语言流畅,

情意激荡,具体形象,精心组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上课前十分钟还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有问必答,接下来或思维分散、或昏昏欲睡、或小动作不断,教师筋疲力尽,最后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师生处于一种死板、沉闷、不和谐的情景中。

究其原因,是教师垄断了课堂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缺乏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教师是主演加导演的主导者,学生只能做被动的学习的奴隶,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辛辛苦苦的教书匠,无暇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实施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违背教学规律,“辛苦型”的教师造就了“重负型”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改给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教改是课改的动力,是老师和学生追求主体获得解放的过程。新一轮课改为教师提供了软平台,有力的支撑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发展的教学模式,形成互动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从2002年开始尝试采用了“自学辅导”法进行教学,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前台的演员”退居“后台的导演”位置,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则从“台下观众”上升为“台上演员”,学生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学,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摸索、改进、探究,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师生在课堂气氛和谐、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心情愉快舒畅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地理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地理素养、地理道德观念的公民。

比如,学习八年级地理(晋教版)下册“新疆”一节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时,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设计学生学习提纲。

阅读课文及相关地图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新疆的地理位置:

在图上指出相邻的国家和省区。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地形特点:在下面的轮廓图上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图略)

新疆地形的特点为: 天山山脉的走向及特点: 我国最大的沙漠及位置:

3、主要河流及特点:

4、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对比喀什和大连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扬学生的个性,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其中在一个班上课时,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那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也是商品粮基地吗?这个问题很有创意,是现场生成的问题,全班同学的思维都被他吸引,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利用这个契机,马上让学生投入到自学当中,下课时再回答这个问题,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动手,或阅读课文、或读图分析、或同桌商讨、或前后交换意见,学习气氛浓厚,教师穿行于他们当中,参与他们的学习,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及时发现问题,确定个别辅导还是集体指导,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新疆主要山脉、盆地的绘制,气候成因分析等内容,给予集体辅导,但不给出答案,引导他们如何答题,怎么操作,从那些方面分析,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了任务。提出问题的同学自己解决了问题,其他同学也明白了道理。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强强联手、以强带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给予他们的是方法上的指导、思路上的引导、困惑时的点拨,是他们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教师的教由强变弱,学生的学由弱变强,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 方法要求

要能有效地采用自学辅导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可遵循四个阶段递进,即给学生阅读方法(粗读、细读、精读),适应这种方法养成习惯,加强

自学过程独立性,形成良好习惯。

自学辅导法能够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即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编写学生自学提纲,设计相应的练习及答案时,还需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备课;若学生能力差,仍需教师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锲而不舍的精神。

自学辅导法适合难度不大而学生又有先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如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等章节,不太容易自学,而世界地理各分区、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易使用这种方法。

自学花费的时间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障碍较大,因此自学辅导法应与其它方法共同使用,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 注:

作者姓名:王玉花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中学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中学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030041 13703586295 8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王玉花

推荐第6篇:项目教学法心得体会

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心得

陈王强

9月23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中国职教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主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硕士导师杨黎明教授作的题为《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讲座,感觉这个讲座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杨教授在讲座中首先谈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些变化:教学理念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变为掌握技能,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由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接着杨教授介绍了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加涅学习过程模型、梅耶学习过程模型和心理学知识分类等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讲座中杨教授重点谈了项目教学要素: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内容的设计。他提出项目是实际生产中的任务和技术,项目必须由几门相关学科支持(比如一个制定合同的项目,必须有经济学、会计、法律、营销学等多个学科支持),将项目代替学科知识,每个专业规划出一定数量的项目,代替理论课和实践课。项目的规划人必须由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主体)、企业高层领导(近期预测)、院校教学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组成。项目规划的方法分几步:提出专业的项目主线、教学专家制定规划图、个别访问企业一线专家修改规划、一线专家集中讨论规划、充分听取企业高管的意见、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对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项目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步: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链接、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和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

最后,杨教授提出项目教学实施条件:双师型教师、主动学习的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不积极学习的学生转变成积极学习,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为学生做而编写的教材、较为充裕的设备。

近年来,有关项目教学法的文献越来越多,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改变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据从德国学习回来的老师介绍,在德国的一些州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目前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明显,但实施的难度不小。下面是我对项目教学法的了解和心得: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方案,以项目或一种合同的形式出现。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为了培养这些能力,过去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以“途径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主要有收集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合同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小单元组织教学,或一个课时二个课时,也可能多个课时,每个教学小单元都按照五步教学法来进行。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设计和模拟,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学生进行展示工作成果的工作;评价阶段,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评价。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被咨询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积极性空前。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从上面的情况看,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必须具备,还必须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假设项目合同,说适合是指该项目应能涵盖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其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2 、对实验实习条件要求高。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这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能力。

3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调控

推荐第7篇:项目教学法心得体会

烹饪教学项目教学法心得体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尽快掌握烹饪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并适应岗位要求,笔者在烹饪培训班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可使学生的潜能释放出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应用项目教学法后,在如何增强培训效果方面,通过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采用多种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以烹饪劳动力储备班为例,笔者上课前对学生做了调查,几乎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就业压力选择了学习烹饪,有不少学生对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还有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很难在教室里静心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在教学中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注意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有层次地将学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烹饪的基本功勺工模块训练中.练习辛苦,枯燥乏味,影响学

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与练习的不同阶段,采取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初期阶段,学习端勺姿势并进行姿势练习练习中将学生分两组,面对面互相检查练习姿势,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学生在对方小组中找出操作姿势错误和操作姿势较正确的,分别进行演示,教师进行讲解纠正.使学生对正确的操作姿势印象深刻。

中期阶段,进行端勺力量和耐力训练锅内放两斤沙子,训练时间从1分钟逐渐延长至5分钟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大声读秒,自我鼓励并尽其所能延长平端时间也可组织小组竞赛和两人竞赛,比赛中坚持时间长的组(人)获胜。输的一方接受代做值日、做表演等形式的“惩罚”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最后阶段,进行翻锅训练。练习方式与中期阶段一样,练习要求以在规定时

间里完成翻锅后锅里剩的沙子多者为胜训练过程中还可根据练习情况临时增加诸如放松操、翻勺表演等小活动。

在刀工教学中.根据刀工练习的特点采取了类似的训练形式先采用最直观的形式——观看录像,让学生一睹大师精湛的刀工,在被大师技艺折服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烹饪的博大精深接下来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直刀法开始练起,起步时并不要求操作时间、数量、质量,只要求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刀法,进而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以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切出符合要求的丝——从切厚薄均匀的片到切粗细一致的丝:从切中粗的萝卜丝到切棉线粗细的生姜丝练习互动形式从小组竞赛、两人竞赛到班级挑战赛、师生竞赛,让那些从未进过厨房,

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成就感,慢慢对学习有了兴趣,忘记了训练中的辛苦。

学生在其他各模块的学习训练中也充分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自己亲手制作的一道点心,炒出的一道菜肴,雕出的并不精美的作品都让他们有成就感,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很想将自己的作品制作得更好,不仅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还主动向比自己做得好的同学请教、交流,主动向教师请教制作要领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教学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互动内容项目课堂教学要求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常规的教学相结合,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常规作为基本要求,把教学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需要因此,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精心设计课程不仅要对所讲的内容融会贯通,还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知识,教师平时要对课程素材有一定的积累,及时整理和补充更新教学案例。

《饮食营养与卫生》课程教科书的内容是重点针对营养素的功能进行介绍,内容空洞,与专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师要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中补充了大量膳食平衡理论,结合日常饮食中的误区、食品安全及食品选择常识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知识的领悟、技能的形成都需要过程,技能的掌握取决于认知的

过程,技法。

训练同样也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笔者在烹饪技能教学中十分重视过程的展示,每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工艺流程及各单项技术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组编成最优结构,使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学练,形成良好的烹饪技法结构掌握好基础理论、基础技术,才能促进学生技术的转化和技能的迁移。

在学习菜肴制作时,虽然各种烹调方法的制作流程各不相同,但各烹调法流程会涉及各单项技术如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炒、爆、熘、炸等),虽然流程不尽相同.但会涉及原料选择、刀工处理、糊浆处理、油温控制、滑油、调味、勾芡等单项技能各单项技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操作要求,在操作流程中又紧密相关,在教学中必须有序编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技能结构不能跨度太大。笔者将操作流程相似的菜肴安排在一起,一方面方便学生对各单项技术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对各种烹调方法的不同之处相互比较,加以区分在教学安排上也尽量先讲理论加基本功训练,最后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后应逐步提高练习难度,拓展训练内容笔者在学生制作菜肴的拓展训练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方法一,学生每人以适量不同的原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采用不同的技法做出不同的菜肴,从刀工开始到烹调、调味、装盘,提高学生技法的熟练度。方法二,规定相同的技法,给出不同的原料或相同的原料。不规定技法,让学生烹调出不同的菜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方法三,将学生分

成小组,每组给适量的原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出规定数量的菜肴,学生可自由发挥,充分使用原料在训练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查阅书刊、资料了解菜肴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地交流沟通,同时。教师也参与其中,给出建议和意见。教学训练既充分展开了指导、训练、学习、交流,又体现了厨房操作工艺流程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工艺流程,尽快适应岗位,我在教学进程中安排了适应岗位需要的大锅菜练习,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练习方法,从最初由教师安排原料、制定菜单、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学生加工制作,渐渐过渡到让学生根据季节和成本制定每天的菜单,教师辅助采购原料,学生根据厨房流程进行原料选择搭配,做好初加工,根据菜单烹制菜肴,学生食用并反馈菜肴质量,教师总结讲评学生重点掌握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技法的能力。

运用反馈机制.不断提高互动教学效果

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表情、提问、讨论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教师互动.课堂上不走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中.教是主要方面。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性和创造

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多归纳、多启发、多鼓励、少批评,尤其应鼓励那些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原料知识课程教学中,过去着重介绍各种原料的产地、上市季节、主要品种的特性,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原料品种随着大棚蔬菜及市场的广泛流通,各种原料品种在市场上日益普遍,教学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将原料的营养特点、原料的特殊加工方法、烹调方法及原料之间的合理搭配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讲出原料的加工、烹调方法及原料的搭配,虽然没有加工经验,但很多原料的制作、食用方法及原料的搭配,学生在常饮食和饭店消费过程中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对一些不太熟悉的原料营养特点、原料的常用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必须督促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相互进行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在课堂互动讨论结束时,学生就学会了许多常用菜的搭配方法,大脑里形成了很多暂时还不会制作的菜肴的初步概念,非常有利于今后的操作水平提高在课堂互动讨论中既要注重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要鼓励那些不愿开口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

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课堂的反馈,还应注意课后的反馈,特别是技能的教学,在课堂中由于时间及原料的原因,只能完成基本学练任务,要熟练掌握技能,必须在课后进行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加强对技能的掌握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如基本功训练中的勺

工、刀工,面点制作技术中的捏饺子、包子造型、雕刻花卉等。都可以在课后进行。在课后,要避免学生无指导练习以确保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观察学生,让课堂掌握较快较好的学生与掌握较慢的学生配对进行练习.这样练习情况好的学生可得到强化和总结,练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可从同学那里得到最直接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学生可将课余练习的作品反馈给教师,请教师当面讲评,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全面、均衡地掌握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评价工具,促进教学互动质量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两个主体的作用,评价“教”是为了“学”的进步,评价“学”是为了“教”的提高。要把课堂评价定位在促进两个主体的共同发展上,因此,评价内容、方式、手段及指标应突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特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的充分整合。

在手段上,评价方式应以激励诊断为主要特征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目的在形式上应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交互进行,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过程,将课堂评价变成学生了解学习状况,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评价,应根据教学模块内容的不同,选择每个模块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设计比较综合全面的表格,包括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学生自评、学生他评、教师评价等。

要根据学生练习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菜肴制作教

学模块为例。教学内容中主要安排了常用烹调方法的代表性菜肴的操作练习。

第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刚接触操作,应以练习掌握基础操作方法为主这阶段学生在练习中操作不熟练,做出的菜肴通常达不到要求,但这是学生第一次制作菜肴,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时应先降低评价标准每个学生菜肴制作完成后,先给教师品尝,不讲评,然后学生先自评,再他评,以菜肴是否好吃为标准,然后教师讲评,对学生原料处理的效果、菜肴数量、颜色、气味、表面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

第二阶段,学生对操作过程和菜肴评价的标准有了一定的掌握,做出的菜肴在自我评价和学生他评时主要内容就要从是否好吃上升到刀工处理的效果、菜肴数量、口味、颜色等方面。教师的评价则要从菜肴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操作关键、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改进。

第三阶段,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操作的流程和各项技术的要领,做出的菜肴应在自评或学生他评中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不断进行总结。最后,学生进行菜肴迁移练习时,应能讲解自己或小组做的菜肴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领。教师应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给出建议此外,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讲评,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学生养成错误的操作习惯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讲评,应针对学生练习中的普遍问题和个别现象进行重点总结,强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改进

措施。

推荐第8篇:项目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项目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 石张毛

在这次项目教学培训会上,深刻的感受到在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在制约着老师与学生的发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即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以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并存,根源在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有问题:培养学生是要面向职业岗位还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是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发展学生社会能力、自学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是选择学科型逻辑还是工作过程逻辑;课程整合是需要课程间相关教学内容的拼接还是课程内相关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整合;教学组织方式是大班型、集中化还是小班型、小组化。因此,需要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教育现状,以此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心理因素而积极地投入进来,从最初的调查到探讨,期间的设计开发,直至最终形成成果,学生都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过程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为蓝本,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转化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通过参与,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会自学,这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将知识与技能转换为直接生产力或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思维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自始自终都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尽早地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法负责。同时,通过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协助者,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推荐第9篇:项目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项目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对于我们职教中心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课很多,很适合用项目教学法。根据我对自己所教学专业课的理解对于项目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是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企业项目与任务;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课程项目化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课程项目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中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项目教学来完成,而课程项目化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项目化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需要。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条件进行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成果社会化应用,从而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适当变更。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组织与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黄金周以及重大会议会展等旅游旺季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实训教学。特别是重大会展接待大多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实现这类重要教学实训项目课程。这样做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实施双师工程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项目设计及其协同运作是实施课程项目化的关键。课程项目设计不仅密切联系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相关行业的实际需要,还要切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特点。从受教育者的项目训练效果来看,课程项目设计需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要确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众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专家参与其中,协同运作。通过多方面合作协同运作,体现教学方式的机动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有效性和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性。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项目化开发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

实施课程项目化必须遵循教学管理动态化、行为标准职业化、职业技能专业化、教学过程全真化、教学资源集约化以及教学成果社会化的原则。课程项目化的主要步骤:首先,要根据专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技能构成,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方案;其次要根据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建立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再次,要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结合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师资与资源情况,确定具体课程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核心技能目标;第四,要根据专业课程目标,设计确定课程职业技能训练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协同运作实施;第五,要根据人才培养与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项目教学质量的相应考核方法;最后,根据课程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并将成果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推广应用。

通过优势互补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谋校内基地企业化、企业基地学校化。可以实现课程项目化基础上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彻实施就业导向与能力本位,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建设。改革现行课程教材教法,实施课程项目化开发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推荐第10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 (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第11篇:探究教学法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role, learning as the main subject, with the English Practice and game thinking as the main part”, the English 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analytic abilities.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comprehend and grasp the basic English knowledge and fundamental theories by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ies so that they will enable themselves to find problems,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finally solve the problems.探究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It is aimed to help educational English major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using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 after graduation.

第12篇: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分析了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能力;践行;自主

笔者曾跟踪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实践的调查。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总结“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分析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

(一)来源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2001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陆续引进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德国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自主创新,并于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中国职教电子专业教师2004年10月前往德国进修,德方就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含义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引进总是结合本国情况,使用在不同领域。德国自主创新在职业教育领域。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应有这个领域的特定的含义。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高职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与计划,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自主学习、践行、操作,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课题组,在3个专业《图像处理》课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概括如下:

(一)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课题组对项目《图像处理》课程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该课程适合用“项目教学法”

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有两点:

第一,课程特点:实践强、使用广、联系多。《图像处理》课程操作实践性强,用于《图像处理》的Photoshop软件功能多,在工作、生活中使用广泛,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建筑效果图、平面广告、修饰照片、特效文字、界面效果、绘画、影像创意等。其他课程与《图像处理》课程联系也多,也要对图像进行处理。

第二,学生有兴趣。使用Photoshop软件能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学生有兴趣。有关《图像处理》,市面上有很多资料,图书馆、网上也可查找,资料易获,学生有兴趣。学生常接触这些领域,易与现实联系,使用价值高。因此,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能用心投入其过程,能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

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两点:

第一,项目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知识,培养制定计划的工作能力;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实施计划,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与创作能力,提高素质。

第二,项目教学任务:项目教学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共24节课。主讲教师针对《图像处理》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了9个具体项目教学任务。

(三)自主学习前的准备

学生自主学习前,进行项目教学时要做好如下4项准备:

第一,项目计划准备:教师要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项目任务,发放案例资料,提供学生选择,辅导与示范。

第二,实施计划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分组后学生要制定有任务分解、具体阶段、成员分工的项目实施计划。

第三,知识技能准备:教师要精讲《图像处理》课程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图像处理》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第四,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做好项目教学计划与准备后,进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阶段,大致有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收集与构思:课外用3至4周时间,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对项目构思,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创作能力。

第二,巡回与指导:课内用1周时间学生上机,继续收集、检索、查阅资料,构思项目。学生有差异,进展有快慢。教师要巡回,了解、检查、督促、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进程,把握教学动态,掌握全局,帮助后进.解决困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交流与讨论:课外用1至2周时间,小组成员在组内讲解、讨论、交流项目,并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交流后每个学生的项目设计报告作业交教师批阅与评价。教师还要审定在全班讲授项目报告的学生名单。

第四,讲解与研讨:课内用3—4周研讨。学生上讲台演示作品、阐述构思、叙述过程(每人30至40分钟)。教师要主持、导向、鼓励。学生针对项目作品,提问质疑,拓展思路,发展创作能力。主讲学生,解答问题,交流研讨。全班学生用一定时间,再重复制作上台学生的项目作品。

第五,总结与提高:课外用1周时间,学生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切身经历,写1篇项目开发过程的总结和1份项目任务设计报告书,有实践体会,有理论高度。

(五)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第一,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职教学目标一致。(1)《图像处理》课程知识掌握程度、项目作品成果、书面报告;(2)收集《图像处理》资料的方法能力,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独立实施计划的实践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项目作品的创作能力;(3)自律遵守纪律状况与学习态度,参与小组集体活动情况与参与班级研讨的积极程度。

第二,评价标准:知识3个方面,能力5个方面,素质3个方面,共11个方面细化,分成“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进行量化,制成表格评价。

第三,评价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应提高过程的权重,应从师生、小组、班级多方面进行评价。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备课要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一)备课要进行针对性项目备课

教师除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备项目、定计划,明确教师的作用。

1.备项目就是确定项目:进行职业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项目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它可以是一项作品、一个产品、一项工程、一台节目、一桌菜肴、一门课程„„„。

2.定计划就是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包括项目的题目与目标、任务的内容与要求、设备

场景、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科学分组与完成时间。制定目标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的。

3.明确教师作用:教师要发挥的是指导、互导协导、引导作用,不主导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但要调控、组织、管理动态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向学生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分组名单、项目任务与完成时间,发放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教师要精讲与项目有关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与程序知识.以及有关操作的使用基本方法。还要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三)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学生自主、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6步回路的辩证认识过程:

1.学生制订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任务内容、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安排(认识)。

2.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践行、操作内容,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律(实践)。

3.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沟通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做人素质(再认识)。

4.吸纳小组成员项目构思的长处与成功处,再学习、践行、操作,修改各人项目任务完成的内容,培养品德修养(再实践)。

5.学生演示作品,报告项目完成的思路与行动、成果与价值,提高自信。班级与小组集体研讨,有利发散思维与集思广益,培养团队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水平与项目质量。

6.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写一篇在整个项目教学行动中的收获与提高、体会与经验的思想品德总结,以及一篇业务项目报告(再认识)。

从计划到总结,构成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回,是一条辩证实践路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过程中去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方法,提高方法能力;在协作、交往、研讨、评价过程中去体验如何做人,提高社会能力与素质。

四、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实施“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教法改革,也将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

(一)“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途径与方法。

项目教学从计划开始,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实践”到总结,是一条螺旋上升的辩证实践方法。学生制定实施项目计划,实施操作运行,思考建构知识,实际训练技能,项目作品

构思创作,参与小组讨论交流,上台演示讲授答辩,师生研讨评价小结等自主过程,有利提高学习活动、社会活动、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利提高能力,有利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既有从事一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与职业有关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又有从事跨职业的适应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新技术理解使用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技能人才。“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途径与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进行项目设置,离不开专业知识,离不开技术技能,离不开有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内容。“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职业实际工作为导向(职业本位)的高职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

(三)“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改革

项目教学主要过程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过程也不是以教师计划好的实践步骤进行,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践行,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要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是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的改革。

(四)“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实施项目教学,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不起直接的主导作用,而是指导、引导、协导者: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管理者。实施项目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强。自由度大;教师备课量增加,动态管理事物多。要求也高;学习质量评价出现多元综合复杂情况。思考教学管理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1;2;3.

[2]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

[3]何小琴.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总结[J].课程主讲教师2004.12.

[4]许高炎.综合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北京.

[5]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6]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1.9.

[7]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光辉的事业.成功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转载自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网站,原载于《职教论

坛》2008年第5期(下),作者为钟山学院职教所研究员、南京财经学校教科研顾问许高炎)

第13篇:学习和实践教学法心得体会

在观摩学习了简捷明快音乐教学法后不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总的认为,王老师的教学具有形象而又生动,简单而又明了,兴趣而又高效的特点。不管是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

简捷明快音乐教学法的课堂,是真正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一个导演,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课堂气氛非常轻松。老师站在学生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的授课时间总共不超过40分钟,这40分钟里老师简单地明确一下本课的主要任务;接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这种做法,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和课堂沉闷的现象,增强了课堂的灵动和鲜活;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观摩学习乐教学法后我尝试把这种有效的教学法带进我的音乐课堂。第一次课让我很失望远远不能达到我要的效果,也不能达到简捷、明快。我也是按照我观摩的步骤来,最后第一节课以失败告终。 课后我想了很多,也反思了自己课堂上哪些自己做的不够,哪些做的不够全面。也再次去观摩学习教学视频。

王老师的简捷明快音乐教学法坚持科学实践发展观和“简单、实用、艺术、高效”的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情感,挖掘潜能,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表现能力。同时,使音乐教师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从心理上摆脱辛苦的感受,方法上活泼多样,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增强情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这种教育法突出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运用了“自然音阶手语”、“节拍手语”和“数音数手语”。把抽象的乐理形象化,再把形象转为能力。这种教学法适合各种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小朋友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法对于音乐技能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后我有的很大收获,学生也可以慢慢的适应了“自然音阶”手语法、“数音数手语”法,现在正在努力让学生学习“节拍手语”法。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以至于在课堂中,学生的困惑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得到进步或者发展,教师就因为赶时间而匆匆去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如何设想、如何调控、如何操作。而缺少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我觉得,如果你关注了学生,把课堂当做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地方,能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那么,这就是一堂有价值的课。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从这点体会中,我也明白了今后我的音乐课应该怎样去上了。本次观摩和实践中,值得我从中吸取的经验,以上如有不当指出,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第14篇: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跨专业课程又称为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课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1)收集用户信息,寻找买家,与用户接触,进行合同分析。(2)制定合同计划,进行报价制作,发出合同。(3)实施合同:制作工艺草图,实物图,控制电路图,形成产品。(4)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5)评价,并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以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订制工艺。而实践所得的结果又考问学生:是否是这样?是否与书上讲的一样?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第15篇:项目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 花卉播种繁殖技术

1.教学内容:播种法为有性繁殖,是常用的花卉繁殖方法之一。本次教学学习花卉的播种技术。 具体包括:

(1) 播种种子的选择。

(2) 播种场地的选择及土壤条件。 (3) 播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播种后的管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播种繁殖的原理及播种出苗的条件。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播种繁殖的技术;掌握播种后管理的要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实践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合作能力。 3.教学对象:园林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4、教学环境:准备阶段学生利用教室、图书馆、网络等环境或资源查阅资料,实践过程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草本花卉种子和播种育苗所需的场地和设备,如盆器,穴盘,塑料薄膜,温室大棚,露天场地等。

5.2.1模仿阶段:找2-3名学生进行整个播种育苗过程的操作。在穴盘播种育苗时覆土厚度与种子大小的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指出操作不规范或错误之处并加以纠正。 5.2.1示范操作

①播种繁殖的设施设备介绍:在现场,教师介绍容器播种及露地播种的特点,所用的基质材料特点。演示播种基质消毒的方法(为节约时间教学实施之前已完成,因常用的药剂消毒方法需要放置1-2d).②花卉种子的处理:教师边讲授边进行种子的处理:示范浸种法,种皮刻伤法等等处理方法,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种子的处理的兴趣。

③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在容器或露地进行播种。注意草本花卉种子大小,播种深度、播种密度、覆土厚度视种子大小而定。播种后根据花卉种类不同适量浇水。 ④播种后管理:教师对播种后管理的光照、温度、水分、湿度条件重点强调,插后管理环节让学生自己实践。 ⑤教师将整个过程完整操作一遍。

第16篇: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构成的要素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

1.内容 项目教学是以真实的工作世界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其主要内容来自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中建构课程内容。内容应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如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的组装),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2.活动 项目教学活动主要指学生采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工作方法解决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所采取的探究行动。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完成的任务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二是活动具有建构性。在项目教学中,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学生在经历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并建构自身的知识。

3.情境 情境是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所形成的工作环境的再现。

情境有如下特点:一是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项目教学中,根据项目主题,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完成到成果的评估,主要采取小组工作方式进行学习,为了最终完成项目作品,他们相互依赖、共同合作。二是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实践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技术实践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的情景性,决定了这类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工作情景的再现。情境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环境,并能拓展学生的能力,为他们走向工作世界作好准备。 4.结果 结果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学生通过探究行动所学会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如技术实践知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帮助者

由于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差异,项目学习活动中,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同时,不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帮助和管理。项目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组织学习活动的方式转变,学习关系的协调等,都需要教师的管理。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职业行为的规范、职业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工作情境中学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真实的,教学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加,因此,教师备课不仅是工整的教案书写,而应该是备任务、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备学法指导和备环境的系统备课形式。可见,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成为项目教学的实现的一大疑问。长期的学科教学,使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技术性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思考,难以以\"工程思维\"去解决。也缺乏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经验。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动态的,生产管理的方式,劳动组织的方式,生产经营的法规等是发展变化的,对于担负着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的教师,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也是项目教学实施的难点。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的教师们,开动脑筋,来试一试项目教学法,它的教学效果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份惊喜。

四、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很大程度地自主完成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项目教学的步骤,有机会在行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有机会通过自行查找资料,拓展学习内容;有机会自行设计工作方案,生产出个性产品或提供个性服务;有机会自行研究操作方法,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是不断改正错误、不断改进方法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理论,不断运用理论的过程。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资源的束缚,学习结果也不再以单一的成绩表达,从心理上刺激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我要学\"成为了可能。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交际交往的能力。

但是,对于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完全实现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不大。例如,学习能力不足和长期接受被动式学习的学生,能否自主完成项目中\"制定计划\"这一关键环节?能否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的意义?这些问题是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

五、项目教学法的教案如何写?

而应该是备任务、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备学法指导和备环境的系统备课形式。

六、项目教学法的学案如何确定?

在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1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七、如何在项目教学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项目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方法很多,比如: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采用赏识教育法,展示项目成果并将成果作为回报奖励给学生使之有一种成就感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项目教学才能有创新,有发展。

项目教学的实施,不可能靠老师或个别的学生,相反,如果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项目如果项目容量不大,往往也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分组前老师必须要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实际上就是教学对象分析),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一般每组3--5人,最好不要超过8人,必须使每组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工作计划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八、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进行?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在现代社会,先进的生产方式所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灵活而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员工。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是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相匹配的。它所注重的正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关键能力”。

九、课堂小结及反馈如何进行?

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展示评价包括: (1)自评、互评: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并推荐优秀作品。

(2)作品展示:由学生推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出

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应从下列三类中进行选取:一“模仿”;二“改造”;三“创新”。

(3)教师总结:指出作品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们采用多种方法完成项目,对没完成或完成得不成功的学生让他们下去继续完成作品。

教学评价也就是检查项目成果,进行成绩评定。如果只检查结果的话,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成绩相同,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比如:观察小组工作中哪些学生是主角,做的工作多而且重要,哪些同学处于次要地位,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工作的;和不同的学生谈话并提出一些问题等。另外,常常有一些学生的结果和老师的不同,但是只要学生说明原因,理由是否充分都应该肯定,并予以引导、表扬和鼓励。

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第17篇: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究

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曾经说过“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说明了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了许多不够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古诗今译与分析归纳古诗中心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古诗教学的大忌。那么,小学古诗为什么不能这样教呢?又该怎样教呢?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今天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一` 我们说小学古诗教学不能用翻译的方法,是因为:

第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明白如话,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经老师稍加点拨,理解难度一般不大(在低年级只要求读读背背),因此根本用不着翻译。第二,有的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即使能翻译,译出的最多也只是字面义和表层义。如果要求学生牢固这样的译文,就使得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体味。固然,通过翻译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仅靠翻译,很难让学生领略诗歌蕴含的诗意。有小学特级教师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解释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的倒装,“彩云间”说明白帝城的位置高、景色美,翻译为“早晨,我告别了在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2彩云间的白帝城”。这并没有错,但如果到此止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彩云是美好的景物,一般说来,人只有在心情轻松愉快时才能欣赏。如果我们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诗人逢凶化吉后转悲为喜的心情,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诗歌的丰富情感,这样的诗歌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诗歌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仅靠翻译是很难奏效的。第三,有的古诗看似可以翻译,但一经翻译就会使诗意流失甚至诗味全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些诗歌赏析之类的书籍将其翻译成“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后,就使得原诗“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并置所营造的悲壮苍茫的阔大境界变得狭小了,原诗三个意象并置重复所渲染强调的衰败、荒僻、凄苦、死寂的意味大大减少了。由此看来,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在古诗的分析讲解上,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感受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简单袭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认为这样教就把古诗讲深讲透了。这可谓大错特错。众所周知,“诗无达诂”是诗歌解读过程中极正常的现象。诗歌有别 于实用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教师在分析讲解李绅《悯农》一诗时,把教参书分析归纳劝诫世人珍惜粮食、爱惜农民劳动成果的中心思想抄给学生。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学生说这首诗表现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就不对?或者说它表达了对没有耕种而能坐享盘中美餐的剥削者的愤怒、抗议,就不可以?由此看来,小学古诗教学让学生抄记中心思想的方法,还是慎用为好。小学古诗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教师能做的,是在扫除阅读障碍之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把感受和体悟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领悟,哪怕学生只领略一点诗意,一首古诗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

三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古诗教学行之有效呢?我认为以下几 种方法可行也有效。

一、加强诵读和背诵关于诵读、背诵的作用和方法,前贤和今人已有精辟的论述,我这 里只想澄清某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完全领会诗意之后才能进行诵读,因而用过多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甚至以“讲”代“读”,以“听”

代“背”。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诗歌诵读的浸润、熏陶、感染功能,决不是一般的分析解所能取代的。诗歌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有声的诵读才能获得感受;诗歌特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获得深切的体悟。

4 至于背诵,当然,能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最理想的,但诗无达诂,只要有一知半解就背诵又何尝不可!更何况,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即使当下理解了也未必正确、全面、深刻。背得多了,印象深了,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加,发现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加深理解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人的诗歌语感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二、创设诗歌情境

我们要尽可能创设诗歌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使学

生感受诗情、领会诗意,读出诗味。虽然古诗表达的情感有穿越时空的共通性,但毕竟与较大的时空距离,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古诗教学还不能简单地就诗论诗。有教师在讲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解题之后,就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李白遭流放的故事,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遇赦返回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这位教师没花多少时间,也未作冗长的分析讲解,便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诗歌文本

我们古诗教学要紧扣诗歌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作者及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不断挖掘诗意和共享诗味。现今的诗歌教学,由于不少教师对话的底气不足,学生作为对话重要一方的缺席,使很多数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变得单一了,富有趣味的诗歌教学变得枯燥了。某教师讲读李白的《夜宿山寺》,说“危楼高百尺”的“百尺”是极言楼高,乃夸张之词,并非实指。于是有学生问:“那为何不说„危楼高

5 万丈‟呢?”教师顿时无言。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并不怪,也不是成心刁难老师。我们的老师之所以不能回答,就是缺乏古诗教学所需的音韵学、修辞学、文学史、文化学等本体性知识。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允许,学生是肯动也爱动脑筋的,也是渴望对话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我们知道,只有立足语文本体,紧扣文本,指向语文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目的,允许和鼓励学生言说,学生乐于言说,而且能不时得到教师启发、指点、引导、肯定、赞许,其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能接纳和提升学生,而且能承诺自己的不知,接受学生的矫正,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使学生和教师的诗歌语感 都不断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对话。

从诗歌的创作到被接受的过程看,有诗人意欲表现的意义,除非诗人有特别的提示,我们今天很难推测也不能妄加推测;有诗歌文本呈现的意义,而诗歌文本常常是开放、多元的;有读者理解和选择接受的意义,而读者的理解接受又是见仁见智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受体验诗歌的诗意和文本,引发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一切,都能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能与教师对话的主体。

第18篇:高中语文感悟教学法探究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法探究-教材教法

一、感悟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它类似佛教的顿悟模式。这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解脱苦难,自度度人。我们去除其宗教色彩,取其“自度度人”内质便是“自悟、顿悟”。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说法,便含有“顿悟”的意思。借此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自悟,顿悟”。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这是剥夺学生感悟,剥夺学生感悟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青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体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语”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但离开作品的整体,所悟的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目睹社会人世变幻无常,感到生老病死难以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静坐沉思,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在菩提伽耶一棵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行道成佛”。释迦牟尼的这一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有三:(1)核心是“自悟,顿悟”但“悟离不开对事物的认知,即感知“社会人世变幻无常。”(2)思接干载,即释迦牟尼的“静坐沉思”“静思冥索”强调了“思”的重要。(3)强调过程的艰辛,即“历经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于此我们推论出:感悟教学法的三条规律:(1)感知,(2)凝思,(3)过程。 (1)感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释迦牟尼感知人世终成正果。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终写成优秀文学作品。除去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学生主要还是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带有审美倾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谈《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有所认知。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的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和厌恶的情绪。“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知与情绪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激发。(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的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即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先生也说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二要仔细领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讲究毅力。以上论述的“感知”“凝思”“过程”三条规律,既有它们的独立性,但又是统一的。

四、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三)激发情感。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犭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这种方法较适宜写作引导。例如高三的学生,普遍认为生活枯燥,没有快乐可言。我设计了一个话题作文,内容如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求救:“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助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终于造出了一条漂亮的船。新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浆,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说:“快乐极了!”。请学生根据这个故事以“快乐”为题,写篇作文。出这道题目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快乐;明确快乐是时时存在的,关键在你如何去寻找,感受快乐。真正的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摆脱忧郁的心境,去寻找快乐体验快乐。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快乐就像个精灵,活动在人的体内,有时会蹦出来,绽放出快乐的光芒;有时它会故意躲起来,与你捉迷藏。”这段话确有真情实感。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快乐的存在,而进一步认识到“快乐”在人们的心灵间。有的同学在文中阐述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如劳动创造快乐;从生活的烦恼,忧愁中去感受快乐;有从自己经历的点滴小事中去感悟快乐。有的同学理解更深刻,他认为人对快乐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剥夺快乐,有人奉送快乐。也有同学谈到快乐的高境界,如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作文中大家“放飞快乐”,确确实实地感悟快乐。我想这次的作文真是一箭三雕,既引领学生作了一次“快乐”的旅程,放松了高三忧郁心境,也提高了学生追求快乐的境界,又是一次作文实践,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岂不快哉,乐哉!(4)用导语或深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入境。“入境”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曾经组织过一堂话题讨论课,话题是“感悟生命”。我用画面“奥马尼拉的痛苦”,再配上解说词,大意是:1985年11月的一天,哥伦比亚的一座火山猛然爆发,滚荡的泥浆摧毁了阿美诺镇。一位美国联系图片社的记者发现了废墟瓦砾中的一位12岁的小女孩奥马尼拉,她深陷泥浆中只露头脸和颈胸,她被塌下的断壁卡住,脊椎严重受伤,并在泥浆中浸泡了长达六十多个小时而无法动弹,但她凭着意志坚持着。由于无法抢救,大家眼睁睁看着她死去。那位记者用相机记下了这悲壮的场面。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对生命产生深刻认识。接着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如何关注与生俱来的生命。(2)如何看待死亡。(3)对生命所处的恶化环境状况,人们生命意识的谈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讨论,大家对生命的感悟更深。有一位学生,在讨论到生死问题时,一直抹眼泪。课后我问她,她说想到自己亲人总有一天要死去,便很伤心。她后来在作文时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脑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四面白色的墙,一张白色的床,妈妈静静地躺在上面……我一个人蹲坐在角落里,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眼神呆滞……我不敢想下去,我不知道失去亲人朋友有多恐怖,……。”最后她悟到:“……家人的离去只是身体上的隔绝,而心灵是不会遭到遗忘的,生命的失去只是一种自然法则。”“……只要带着充满爱、充满感激的心去体味人生的潮起潮落,无论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离去,我们都不会再畏惧了。”我想这位学生对生死有了深刻的感悟,她会更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她会去创造生命的辉煌,而面对死亡她将是坦然的。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谈到生命的价值;谈到要热爱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时还要珍借别人的生命。不仅要珍惜人类的生,更需要承担对具有连带关系的生命的责任。学生们的感悟越加深刻,而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

第19篇: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2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3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第20篇: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2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3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把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前,就“诱思探究教学”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创立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

记者:您觉得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张:对于我国的传统教学要作具体分析。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挖掘、继承、发展了孔子以来启发教学的精髓。但是,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则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怎么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学生真正的学。“教学生”与“教学生学”虽然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一种是死教,另一种是诱学。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前者表现为“满堂教”、“满堂讲”、“满堂问”;后者则表现为“满堂学”。所以,两者在教学思想上有着根本区别。

记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什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提法改为了“引导作用”?

张: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教师的职能,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首先,“主导作用”在汉语中的内涵主要在一个“主”字上,往往给人一种“权力所有者”的感觉。具体教学时,教师口头上说的是“学生为主体”,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常常是“教师为主体”。其次,我国教学的主流思想始终坚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始终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即引导。将“主导”改为“引导”是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中的“探究”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张:二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

品质。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往往与科学研究过程类比,在自然科学各学科教学中尤其强调,因而称之为“科学探究”。诱思探究教学提倡的“探究”,实质上就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获得理性认识,便于理解、掌握,更便于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适用于每个学科的每个概念和规律。

记者:“三维教学目标”是诱思探究教学的亮点之一,它和目前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在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张: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第一维实质上都是指“知识”,第三维则指“品德”,只是“诱思探究教学”的提法更概括一些,包括了新课改所提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第二维“过程与方法”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意在批判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错误做法,以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偏颇。我们查阅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该维度的具体内容其实都包含着发展能力,所以第二维我们仍然用“发展能力”。我们还看到,在具体课改中,由于一些教研工作者误读“过程与方法”的实质,提出了“强化过程、淡化结果”等行动口号,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热热闹闹一场空”的怪现象。

记者:诱思探究教学最初是用于物理教学的,后来是怎么向其他学科推广的呢?

张:1991年年底,原国家教委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专家组组长牛继升教授明确指出:“你们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思路,不仅物理教学适用,其他各学科亦适用。”最初,我们还不敢搞,因为深入到其他学科,我是外行,起码对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很不熟悉。1992年4月,我们到实验基地陕西省旬邑县中学调研时发现,有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运用我们的教学理论备课,参加全市讲课大赛均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又听了这两位教师的课,感到挺有味道,于是,增加了信心。其实,向其他各学科推广最初并非我的本意,是两股力量推着我进行的。这以后,为了使自己这个外行进入角色,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中小学,虚心向教师们学习。

记者:您对诱思探究教学在新课改之下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展望?

张:我们的研究,不能说“完善”,更不能说“足够完善”。我们始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客观教学规律的新途径。同时,如何把客观教学规律具体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改革向高中推进,高中新课改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题从理论到实践现阶段发展的外在动力。在课题研究的新阶段,我们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倡导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的课题也提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这一贯穿要素。这其中,“问题情境”贯穿于各种教学情境之中,创设的任何教学情境,都需要问题情境去导向,去诱发学生思维。然而,怎样提出问题?遵循什么规律?有哪些具体要求?我们都还没有规律性认识。再如,课堂教学遵循“以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观念,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然而,当前一些学校滥用“活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克服“热热闹闹一场空”?有效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开展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以便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报记者 张滢)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具有较强操作性、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已经并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本研究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检验。研究者提出的“把教室变成学堂”、“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及“不言之教,和易以思”等主张,不仅较好地学习继承了中国优良教育传统经验,而且广泛吸纳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把研究与各学科具体的教学规律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小学教师读起来好懂、用起来有效的学科教学理论,成为新时期有影响、有新意、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学理论。

——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专家鉴定

诱思探究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从1998年开始,我校引入了“诱思探究教学”。学校成立了教科处,把教科室独立出来作为行政机构,依靠教科处强力推进诱思探究教学改革。教科处培训诱思探究教学的骨干教师;组织听课、评课;每周组织一次诱思探究教学研究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校长,包括科室人员,都要参加诱思探究教学的理论考试。诱思探究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保证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

——原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

我找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坦途

如何走出应试误区,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会读书,领悟为人、为文之道,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是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探索、研究的问题。2000年初,我校开展诱思探究教学,使我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坦途。老师变成了引路者、促进者,学生变成了体验者、探究者;课堂变成了学堂。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阅读的内在规律,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三个层次要素(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迁移——运用)设计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形成了“释文——成象——悟道”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围绕这一教学方式不断实践深化,归纳总结,我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山东省章丘市五中李延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本报讯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熊飞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中学教学改革,他主持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名教师中,建立了近20个教改试验基地。

张熊飞教授早年毕业于陕西师大物理系,从事中学教学26年。从1963年起,他就结合自己的中学物理课进行初步试验研究,1981年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开展全面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经过调查体验、试验摸索、筛选深化三个阶段,确立了“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

“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诱”者,循循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思”者,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据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全新教学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层次,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系统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张熊飞在分析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关系基础上,提出了“思是目的,诱是条件,它们的辩证统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的教学辩证法真谛和“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启发教学精髓的基本观点,最终得出“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的诱思教学思想论。

在探索研究中,张熊飞及其课题组不唯书,只唯实。1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5个省区,先后在陕西、广东、山西、广西、河北等8省区建立教改实验推广基地近20 个。近年来,凡参加此课题实验的学校和个人,不仅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显著成绩,且实验由单科推广到中小学各主要学科。199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此实验研究被列入“国家教委直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教育科研项目;1991年该课题通过国家教委直属司中期检查组评估,被定为“第一类课题”;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前不久,在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在实际效果和理论研究两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据悉,陕西省教委已决定,在全省中学全面推广这项教学改革实验。(翟博)

《中国教育报》1996年1月1日第2版

项目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心得体会
《项目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