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5 07:36:2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第五小学 何静

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感受到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我们常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独挡一面,把学生放在听的位置。通过此次读书,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感受中有所思考,有所触动。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教育。>师德师风告诫我们,爱教育,首先就要敬业。通过阅读李老师的书籍,更让我认识到,只有拥有了对教育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使学生信任,让家长满意。我认为,作为普通的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从事的一项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责任心,就会在日常教学中,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不仅具有优异的成绩,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几十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所学的。我们在获取种种荣誉时,都是学生在与我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面对班级中形形色色,性格迥异,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告诉自己,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每个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渴望获得成功。所以,面对教学工作,我们要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我们都在教育的的路上,有同伴的互助,有自己的不懈努力,也有家长的期望,还有学生们的陪伴。在教育中,我们都需要用一个“爱”字坚持走下去。

拓展阅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

第八小学 于婷婷

作为一名新教师,不断地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再在实践中去应用磨合才能取得进步。在这期间我与好书相遇,就是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书《李吉林文集》并且从中获益良多。并且对我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李吉林老师高尚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新人我更应该学习李老师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努力上进,在班级里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在教学理论上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使我印象颇深,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

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项实验,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人们也不知道,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十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息„„

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着独到领悟和对儿童有着挚爱深情的专家,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遍华夏大地。

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从李老师的书中我获益良多。

推荐第2篇: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吉林老师自1979年就开始了情境教学实验。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的“意境说”,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1] 四个阶段,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最初从语言片段训练着手,逐步扩展至作文教学,并延伸到阅读教学之中。她认为阅读教材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中心思想或说明的道理等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篇构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2]而情境教学正是从这个具体的整体出发,把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始终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两者所决定。她提倡以生动的手段来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途径有六种:一是生动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绘情境。通过以上六种途径的选择运用,她又把阅读情境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和精读。

首先是初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初读,是儿童第一次对教材进行感知体验。在最初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利用语言描述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描绘画面、揭示实物等方式,充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理,使之燃起主动阅读课文的欲望。不同类型的课文,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写景、抒情的课文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美感体验,主动地去了解所描写的景物;状物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获得所摹状事物的具体表象;写人的课文,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及其所处环境,或激起儿童的亲身体验,使其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亲近感,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全身心的阅读;说明文,则通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把其带入探究的情境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从整体轮廓着手,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3]这一课,李老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激情:

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出示祖国地图】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想去吗?现在让老师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们的假想旅行,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

你们到小兴安岭去假想旅行,心情一定是愉快的。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叶特别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隆冬去?(儿童听着情不自禁地展开想想,因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从而产生学习全文的动机)

在初读的过程中,李老师提倡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且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目的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认识。

其次是细读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阅读的过程大多都是从整体到局部,这样便于学生对整体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李老师认为必须根据重点段的需要,选择一个角度强化某一情境。情境的突现能促使儿童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得到语文训练。 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的重点段第4小节时:[4] 师:“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教师说到这里就以很自然地表情朗读第4节,读后教师提问学生】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对,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神情的词有哪些?

出示句式:我 地看。

生:久久地、默默地、出神地、目不转睛地、凝神地、深情地、全神贯注地——、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着荷花。 (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随着音乐看着图画)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 生: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

生: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师: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最后,是精读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李老师认为“精读”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一是比较,二是诵读。其中,比较的方法最有效。具体来说,“增”、“删”、“替换”、“前后改动”后与原文作比较,引导学生比一比,读一读,想一想,比较前后间存在的差异,对词的感情色彩有所理解。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适时地创设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去作比较,让其体会词义的不同。而诵读可以使学生通过声音和语调显示出文章不同的气势和节奏。在教学中,通常把比较词语和比较朗读结合进行。这里举一个教学《少年闰土》第1节的例子:[5]

师:现在谁来做闰土,用说话的口气把“看瓜”这一节的内容说说。你们大家做课文中的“我”,你听了闰土讲述的情景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出示:深蓝的填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圆圆的、亮亮的,下面是海边的一片宽阔..........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 ............师:这里增加了“圆圆的”、“亮亮的”。“一片宽阔的”、“就像春天郁郁葱葱的麦田”。这些词儿本身都是挺美的,很生动的,但是写文章是不是好词佳句越多越好呢?大家比比看。

生:第一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说了“圆月”,当然是远远的,再说就重复了;第一句已经写了是“一轮金黄的”圆月,当然是亮亮的,所以加上“圆圆的”、“亮亮的”都是多余的。

生:课文中已经写了“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从一望无际的瓜地已经说了沙地的宽阔,再说“一片宽阔的沙地”就重复了。

生:鲁迅先生不仅写了西瓜地的大,也写了它的色彩是碧绿的,再说“郁郁葱葱地”就重复了,而且“麦地”和“西瓜地”并不相同,用“麦地”和“西瓜地”比得很不恰当。

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

生:老师,这些加的词和句子有点画蛇添足。

师:你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比比读读。一读增添词句的,二读原课文。

从整体上来看,情境教学的阅读过程由初读——细读——精读组成,这三步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从创设情境——强化情境——凭借情境品语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可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李老师总结了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即“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形真,即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深,即情意真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意远,意境广远,形成了学生想象的契机,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力;理寓其中,则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这形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力。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并不是为情境而情境,她所创设的情境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并利用情境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中练习语言表达,结合语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情境教学使孩子们感到了语文课堂的易、趣、活,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当然情境教学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也有学者指出,语文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教学问题,这些事件或问题都是“情境性的”,本身就是一个个具体的语境,如果不利用课堂语境在言语学习中的作用,不恰当地追求虚拟情境的创设,反而会分散学习主题,甚至浪费学习时间。

因此,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必须应时、应文、应人,要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推荐第3篇: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语文情境教学

摘要: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本文章以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为基础,逐一分析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李吉林;情景教学;特点

一、生平事迹

(不少于2000字。此略)

二、教育成就

1978 年,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并逐渐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渐趋成熟,形成四个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一)“形真”: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数具有鲜明形象,如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优美动人的荷塘月色、枝繁叶茂的鸟的天堂、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英勇的琅琊山五壮士、静夜思乡的李白、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狡猾的狐狸、聪明能干的蟋蟀、体形庞大的鲸等等。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景物、人物、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陌生的对象无疑会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李吉林利用音乐渲染、图画等方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奇妙、鲜活的教学氛围。

李吉林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给学生戴上狐狸头饰表示“狐狸”,戴上乌鸦头饰的表示“乌鸦”,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们眼中,他们就是真的“狐狸”和“乌鸦”。然后,她让他们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如此一来,《狐狸和乌鸦》的课文内容就从纸上进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老师教授课文也因还原了故事情节而容易多了。李吉林情境教学中的“形真”是指“形象富有真切感”,追求“神韵相似”的写意效果,而不是实体的完全复现,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主要方面,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其自塑事物形象。就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李吉林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狐狸和乌鸦,但若非得要给学生穿上狐狸和乌鸦的表演服装,拥有狐狸的尾巴和乌鸦的嘴巴,反倒是多此一举,容易使课堂扮演变成一场闹剧。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2]李吉林正是利用暗示的手法——以“神似”显示“形真”,并通过学生自我想象“补白”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知能力。

(二)“情切”:利用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激发情感体验 李吉林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不仅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而且可以领悟关于许多事物的概念和观点,感受蕴涵在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以至逻辑和哲理,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培养民族的气质。”[3]在这样的语文课程认知下,李吉林强调语文授课过程中“情切”的重要性,她反复强调“缺了情,那境就会变为死板的、形式的,只有情深才能境活。”因此,李吉林在情境教学中注重利用情境反映课文中的“情语”,让学生在再现的情境中读懂课文中包含情感的语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李吉林在上《小白花》这一课时,发现文章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她的共鸣,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1976 年周总理逝世时,首都人民在清明节到**悼念总理的事。这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自然很容易就被触动了,但是如何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人民对总理强烈而真挚的爱呢?她考虑过发问和图画描画的方法后,都觉得不行,因为“图画是没有办法再现的,因为画不好的话,就失去了一种庄重的感觉,表演则更是不恰当的。”[4]经过反复思考,她挑选了一组表现当时情景的黑白放大照片和一段纪念总理的悲凉而凄婉的小提琴独奏电影插曲作为她课堂情境再现的素材,她用音乐去渲染当时悲伤、沉重的场面气氛,用真实的照片去再现当时庄严、肃穆的现场情况,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把孩子们带到课文中所描写的那个情境。那堂课成功了,不仅她哭了,孩子们也哭了,连听课的老师、专家们也哭了。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中的情感过程是“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变化中,感受到什么是“美”、“丑”,什么是“是”、“非”,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进行,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情感

[5]发展不断内化、价值化和个性化。李吉林紧紧抓住情感对情境塑造的内在作用,将教师的情感作为学生情感的导体,以教师真挚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人为优化的情境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课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在想象力的驱动下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逐步加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自觉接受审美情感、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

(三)“意远”:发挥想象力,丰富课文情境

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要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创设有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使创设的情境之境深远。[6]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想象,使学生顺利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得以在脑海中浮现作者所描写的那个广远的大自然或生活的场景。当然,这个情境不是简单的拼凑,是学生以眼前的情境为基础,在脑海中经过重新叠加和组合而形成的另一个相似的新情境。

李吉林在上《燕子》一课时,由于文中的一句话“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较长,而且学生对“黄绿眉眼”这个词又比较陌生,因此,李吉林将这句话简化为“风吹拂着柳”,接着让学生在“风”和“柳”的前面各加上一个字,成为“微风吹拂着柔柳”,引导学生观察放大课文插图中的杨柳,体会加上“微”、“柔”后的“微风”和“柔柳”给人一种什么感受。这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想象中进入情境。有的学生经过想象体会后说:“加上‘微’、‘柔’,我觉得柳枝好像摆动起来。”可见,想象力发挥作用了。接着,李吉林用彩色粉笔画了许多飘动的柳枝,然后加上黄绿的柳叶,犹如眉眼一般。学生在想象情境的帮助下马上明白了,纷纷说:“这样写,就把杨柳写活了。”“杨柳好像从梦中刚刚醒来,睁开了眼睛。”由此可见,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的含义,而且对全段描写的春风杨柳的意境有了更加具体、鲜明的印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观点。“文思神远”的著文追求被李吉林活用到情境教学中。一方面,并不是语文课文中每一个场景都能完美地再现;另一方面,有些时候学生需要外力驱动他们想象和创造。情境教学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因为情境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在审美的乐趣中让学生有情有思地感知教材,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使学生“顿悟不断加速产生”,[7]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四)“理寓其中”:抽象理念形象化,降低理解难度

语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赏心悦目但毫无功用的花瓶,而是可以作为贯通上下、直指中心的主干。这源于语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中蕴涵着与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深刻理念,并与创设的生动的形象,产生的真挚的情感和开拓的深远的意境融为一体,使抽象的理念伴随着丰富的形象,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正如李吉林所说的,阅读情境教学所蕴涵的理念其实就是课文的主题,教师要诱导学生“明意”和“知理”,进入作者写作所要达到的“意境”,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只有围绕课文的主题,才能富有深刻的内涵,并具有内在联系。

李吉林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先后运用了假想旅行、挂图、简笔画等多种手段创设连续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走近桂林山水的欲望,并通过具体形象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这些连续创设的课文情境始终都紧扣“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秀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又如,李吉林在上《小白花》这一课时,利用一组表现当时情景的黑白放大照片和一段纪念总理的悲凉而凄婉的小提琴独奏电影插曲,把孩子们带到课文中所描写的那个情境,感受当时悲伤、沉重肃穆的场面气氛和庄严、凝重的现场情况。她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体现“群众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这个主题,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专业小结 “理寓其中”揭示了李吉林情境教学的中心要务,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境在情理教学中的纽带作用。在充满童真童趣、美感丰富的优化情境中,学生在获得具体感受的同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与引导,他们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课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进而懂得课文中蕴含的道理,由物我对峙达到物我统一的和谐状态。

由此可见,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是根据上课的需要,创设并运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使学生缩短与课文的距离,更加顺利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创造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最好的发展,更使语文课堂变得具有美感、智慧和趣味。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正是通过“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而“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8]这也是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四个特点所体现的实际教学效果。

然而,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这四个特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只有用整体性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以及教与学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来看情境教学,才能实现情境教学的最优化”。[9]

推荐第4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李吉林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我非常感谢我们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部、省、市各级领导,感谢在座和没有能到会的许多热心专家,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还要感谢我钟爱的儿童。

一、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以及“情境课程”,一个课题做了28年,至今始终不喻。我这股子韧劲从何而来?

我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妇女。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并没有多少欢乐的记忆。母亲年轻守寡,她对命运的不屈给我很大的影响。母亲从不絮絮叨叨地教训我,限止我。因此,我虽然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母亲给了我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小时候,我是个像男孩一样的调皮女孩。为了享受助学金,我考上了女子师范。在女师,我的老师都是修养很深和颇有见地的文化人。在女师的日子里,老师培养了我对文学,对艺术以及体育方面的爱好,并且受到很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这为我教好孩子,以至后来进行情境教育的探索都作了重要的铺垫。所以,我写过一篇散文《女师,我成长的摇篮》。

1956年,在我的同学纷纷走进大学的时候,我为了照顾母亲,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年,我自己都吃惊我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十年的折磨。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我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我可爱的小学生。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春天。我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孩子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一年级孩子真是带着幻想走进了小学的。但是,当时那种单调的抽象的符号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显然是让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一年级孩子真切感受到“上学真有意思”“语文课真有趣”,我开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我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起儿童的情感,教学常常可以进入沸腾状态。我开始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活动有情感伴随必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我概括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觉得具有普遍意义,觉得情境教学不仅是属于小学语文的,它同样属于小学各个学科,于是情境教学顺乎自然地拓展到其他学科。12年后,到1990年开始情境教育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怀着对儿童的一种至爱,不停地思虑着,琢磨着。我强烈地感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灿烂的。作为他们的老师理所当然地让他们享受教育,而不是因为教育给他们带来苦恼、压抑,甚至是灾难。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连同我自己也是可以和星星、月亮和大树公公、野花妹妹对话的。处在这样的状态时,常常会想出许多很美妙的设计,酝酿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于是,我想到为儿童构建一个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的,促进他们发展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时,我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于角色效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去设计。情境教育的实施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让我感悟到: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容易找到规律;符合了规律,就会有成效。

二、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

至于“情境课程”的提出,并非我的初衷。实验一步步发展着的时候,因为儿童发展的需要,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情境课程是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实验起步时,我感到小学语文单靠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是学不好的。我就着手编写补充教材,开始了早期阅读。到孩子毕业时,他们读过油印的10本补充教材,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培养了阅读兴趣。那时候我又觉得小小的课堂太封闭,我就定期带孩子走向田野,走向小河畔,走向大江边。菜地里、瓜棚下、小林子中、星空下,留下我和孩子们许多身影和足迹,野外成了孩子们留恋的课堂,这就开发了野外教育课程。于是就有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观察情境作文的教学内容;到了第二轮,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坡度,开设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同时,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从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这一直线序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正是这单一的课程结构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于是,我强调汉语拼音在运用中巩固。改变课程结构,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单一的结构丰富起来,使直线的序列变成螺旋上升的序列。这就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启蒙教育,。到了中高年级则采取了“四结合”的大单元教学进行强化,把语文“读与写”、“课内与课外”、“人文与工具”、“语言与思维”融合在一起,较早地构建了大语文的课程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优化、丰富它的结构。

情境课程经过18年的开发、研究,一直到1996年我作了回顾和梳理,才提出“情境课程”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

(一)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在探索与研究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科情境课程在各科教学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众多的勃勃生机和欢乐的场景: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思维;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地活动着,获取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深刻。

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老师用简单的几句话引导:历经漫长岁月,人类创造出长方形公式,此后较快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公式,由此证明古代数学家们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得到了启示。老师简短的导语,暗示了人类对这两个公式探究的历程。接着让全体学生都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古代数学家,屋前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出示画面),要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想出办法计算它的面积。”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这些“古代数学家”,他们拿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摆弄着,切割着,思考着,在古典音乐典雅的旋律中,他们专心思考,小声议论,大胆猜想,终于发现“我们可以运用长方形计算公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

从这里不难看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与生产沟通了,变得可以捉摸,有情,有趣;情境的探究性,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学科特点;在生动的探究情境中,数学公式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思维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文化的审美的都融进来,数学变得丰富了。

在课堂上,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可以感受到情感产生的巨大能量。学科情境课程正是在情感的笼罩下,把知识整合起来,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我越来越深地感悟到,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这是一条规律。学科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和谐建构。

(二)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在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对于课程论发展中突现出来的多元的、人文的思想,以及综合的理念,我都关注,并吸纳过来;叶圣陶先生关于课程综合的精辟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很自然地将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的课程思想,进一步拓宽,运用到整个小学教育的多科教学中去。于是,我提出了“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主张,使各科教育在一个主题统领下,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如《小蜜蜂行动》、《我们去寻找美》、《童话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科学的大门》、《我们与时光老人赛跑》、《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等这些主题都深受儿童的欢迎。

案例 在南通举办“世界港口洽谈会”期间,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南通,我们适时举行了《我爱长江,我爱濠河》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漫步濠河,观察了解濠河边上的人文景观,感受濠河之美;高年级的孩子到长江边饱览浩荡长江的雄伟气势,孩子们在感受长江水美的同时,兴致勃勃地把长江,把家乡港口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他们还像小记者那样走进港口办公室,了解半个世纪来南通港的变迁;了解了长江北岸的南通与世界众多港口往来经商的路线,搜集了南通港口每年吞吐量的数据,运用数学进行统计,一张世界地图与可爱的家乡南通,在孩子的心中链接在一起了。活动中孩子们作为小记者写的报道,作为小诗人写的诗歌、儿歌,作为小画家、小摄影师画下的、拍下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他们还根据采集到的数字,自编数学应用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身心俱适。每次活动后,孩子的各式作品挂满了教室、走廊和操场四周。那真是一个闪烁着儿童智慧火花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终于看到了孩子是怎么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着符号操作,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才干。这与做单项习题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主题性大单元的情境课程中,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及至家庭和社会,在主题的导向下,各个学科相互迁移,相互补充,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使有限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深度、密度上得以拓展,强化教育的效果,儿童的素质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我觉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不仅为课程的综合找到了出路,而且也体现了课程综合的优越性。

至于源泉区域、衔接区域过渡性情境课程在这儿就不详谈了。在某种意义上讲,情境课程也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道德践行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从情境课程它独特的优势,我概括了情境课程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整合的作用,熏陶的作用,启智的作用和激励的作用。

在情境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老师都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出了很多成果。师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中潜在着极大的创造性和热情,情境课程成了施展师生才干的广阔的平台。正如专家所预言的那样:情境课程是块富矿。我内心感到特别欣慰。

在情境课程的探索中,我认为课程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综合,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同时必须摆正发展与基础的关系,不可偏颇。所以我一直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

三、教育创新,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作为一线的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最大的短处就是理论的匮乏,而更难的是理论的概括。

(一)教育创新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

为了情境教育,我比在学校做学生时还要用功。情境教育必须有理论支撑,也必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论概括。例如:情境教育为什么在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获得高效能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琢磨、感悟和经验,我觉得有它的原理,在哲学中找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则。同时又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我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结合理论进行概括,这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时代总是不停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终于概括出: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

例如,我概括暗示诱导原理时,就思考着: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为什么很快被激起强烈的情绪。我感悟到这是因为利用了无意识心理,形成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是暗示诱导着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迅速推进教育教学活动,使儿童所学习的大大超出他们意识到的,理解到的。而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使儿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暗示是怎么生成的?我又吸纳脑科学的最新成果,那就是:所创设的情境虽不在儿童有意注意的中心或焦点,但是处于边缘的形象、色彩、音响、节奏、语言等信息、符号,都可被直接吸收,儿童的大脑都可对全部感觉到的情境作出反映。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而这些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运作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儿童感官,更能强化信号。

情感驱动原理 概括出儿童情绪发展的过程,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学生原本被动接纳的角色成了真正的主角。

再如,概括心理场整合原理时,我琢磨着:学科情境课程中,在课堂上学生反映的那种主动,表明一种“力”驱动着学生主动地,甚至是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我问自己,这种“力”是怎么形成的?暗示、移情、角色转换产生的“力”,融合起来又怎么表述?我便很自然联想到“场论”。无论是从我自己学习的“场论”的有关书籍与资料,还是从自己的实践或感悟中,我都非常强烈地意识到,人为优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我还想到孤岛上的鲁滨逊,想以此是不是可以来反证,最后的结论是:生活空间无一例外地对心理发生作用。儿童进入的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因而使不增加负担、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情境教育的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都是吸纳了现代心理学,暗示、移情、场论。角色转换原理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二)民族文化的滋养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关于“意境说”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到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阐述,其精髓可概括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它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而我作为小学教育的探索者,则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我所设,而我觉得“意境说”的精髓可以为小学教育所用。“境界说”讲究的反复阐述的,我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真”、“情”、“思”、“美”,我以为这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因此也很自然地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观。

1.“意境说”讲究“真”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等篇中,突出了客观外物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他把感物与咏志结合起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我觉得这种近乎于朴素的唯物论的论述,实际上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提倡“写真”,反对那种“矫揉”、“雕削”。王国维则明确指出“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儿童正是“真”人,教师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因此在情境教育中,我们给儿童的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走进大自然,或走进社会生活,为儿童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世界。即使是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也是以生活的真实情境为模本,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教育与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现。真人真景激起真情感。让儿童在感受“真”中,在领悟“真”中长大,从“真”中酿造出“实”,从“真”出发,去启迪“智”,去追求“美”,去崇尚“善”。我觉得这无论对他们儿时的认知、情感,还是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以至对未来他们走进社会生活做真正的人,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讲究“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主张为情造文”。认为“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论述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在情境课程中我把“情”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命脉,是教育的灵魂。提出了“以情为纽带”的操作要义,通过“情”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此期间受到熏陶感染。并从提出“缩短心理距离”,让儿童活动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教师的真情“期待”衍化出学生的“自信”,把认知与情感,把学习与审美,把教育与文化,综合地体现出来。“情”在情境教育中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这在我的思想中是十分鲜明的。

3.讲究“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进入“神与物游”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我想,在一千多年前,心理学尚未问世,而刘勰却在他的诗论中如此深刻且明确地阐述思维、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实为可敬。

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中提出的“思”为核心,这当然是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但是在情境教学诞生初期我就一再强调“想象”,把“意远”概括为情境教学4特点之一,则是受到“意境说”的影响,从中汲取了营养。“意境说”的借鉴,在具体的课程中,常常把儿童带入广远的境界中,让儿童伴随着情感进行思维活动,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把观察、阅读、习作与想象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显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让我深感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所以早在82年概括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要素时,就提出“以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把儿童的创造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十分注重想象。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系列的想象性复述,想象性作文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这正是得益于“意境说”的启迪。

4.讲究“美”

刘勰在“情采”篇中就强调了“文采”。指出立文之道有三:一是形文;二是声文;三是情文。指出诗文应该是有形,有音,有色的。如“耀目的礼服”,“悦耳的音乐”。从“美物”──“美文”,讲究一个“美”字。王国维认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如此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诗人自己的“内修美”,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必然是“情以物兴,故辞必巧丽”。

“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阐述与褒扬,加之“美学”理论的启迪,让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用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创造性地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或创设,或再现,或优选的情境都呈现美感。实践告诉我:情境的美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魅力。我选择了“美为突破口”作为情境课程操作要义的第一条,进而又以“美”作为情境课程的追求的“境界”。教学的实践,让我进一步感悟到“美”是教育的磁石。由于美,我们可以摆脱各科教学的纯工具性的传统。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及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地的体现,“美”不仅滋润了儿童的心田,而且会呼唤儿童向往崇高而圣洁的境界。儿童不仅是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而且他们因爱“美”而鄙“丑”,最终使心灵变得美起来,“以美激爱”,“以美育德”。由此也为德育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美”是儿童最能快乐地接受的,是不会逆反,而且易于内化。由于“美”有启智的功能,我把“美”看作是催发儿童潜在智慧的土壤。这些认识都是在教育的实践中显示出来的。

经过对“意界说”的进一步领悟与思考,深感其博大精深,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所以后现代课程论者指出课程范式研究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并提出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课程与教学智慧,“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是颇有见地的。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哲学、心理学、美学,将中国古代文论大胆地运用于小学教育,收获多多。“意境说”的真、情、思、美引起我极大的共鸣,影响和构建了我的儿童教育观。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给予了我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让我找到了“源”,寻到了“根”。总之,我觉得我们处在21世纪,我们的教育创新既要富有时代气息,又必须具有中国的印记,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不过虽苦也乐,正是儿童和小学教育启迪了我的智慧,给了我充实的人生。不久前,百年校庆学校让我给学生题句话:美美的想,乐乐地做,每天有进步。其实,我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中我就是美美地想,乐乐地做,每天有收获。深感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与崇高的享受。

推荐第5篇: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女,著名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1938年5 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情境教育的原则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情境教学的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

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

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情合作。

(二)以“思”为核心

1、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

2、启迪想象,激活右脑,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

3、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

(四)以“美”为境界

1、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3、运用“美”的语言。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1、渐次认识大自然。

2、潜心启迪智慧。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

推荐第6篇:李吉林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教育:为情所动 与世界教改相呼应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在国际课程领域,课程设计正在向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所有可能空间渗透,以多样化和适应性的课程内容为给养的学习生态成为新教育的旨归。

尽管学习在我国教育研究界谈得很多,但是真正进入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其实做的还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研究参照系等方面还存在着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阻滞。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和践行者李吉林,将情境学习的思想拓展到课程设计与开发领域,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情境课程网络,成为既共享课程前沿发展的国际特征,又尽显东方之韵的中国课程新流派。

得知李吉林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真是比我自己获奖还要高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外国学界友人:可以参与国际前沿对话的、完整的原创课程设计模型在中国诞生了!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记录了这一课程思想体系经过30余年的孕育和成长而凝聚的智慧、奋斗、理想、热望和信念。

与其他反映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著作不同,此书不是一部教育故事,而是给青年教育者的励志铭;此书不是小学教学的案例篇,而是关于儿童发展的多彩环境的富集;此书不是课程建构的中国式见解的列数,而是洞见人类学习真谛的教育家智慧的系统性阐释;此书不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课程体系的穷尽,而是21世纪新的学习范式下更多的课程创意实践的开始。

李吉林情境课程超越了以内容、时间或空间的单维或二维取向发展课程的隔断、线性模式,创造性地以儿童发展为主轴,实现了内容与时空在动态连续体上的统一;在“科目课程—综合课程”,“课内—课外”,“学前段—小学段”三维设计上进行旋转交叉,建立了包括四大领域的情境课程网络:学科情境课程(核心领域)、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综合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衔接领域)以及野外情境课程(源泉领域),建构了面向复杂学习的三维课程设计模型,这在课程理论上是一个独创性贡献。

“情”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纽带,也是本书的灵魂。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为情所动”。好一个“情”字!正是这股“情”,支持着李吉林不懈地探索,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融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正是这股“情”,让李吉林始终有着一双儿童般的眼睛;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

李吉林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揭示了情境课程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在我看来,李吉林情境课程还凸显了五个重要特征,与世界教育改革趋向相呼应。

特征之一:课程设计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

李吉林情境课程凸显了这一世界新课程范式最为鲜明的标志性特征,并为“学习者中心”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情境课程始终聚焦“蕴含丰富情感、蕴藏着潜能的、活生生的儿童”;强调儿童是学与教的中心,在进行课程规划、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均以学生为原点进行决策;主张充分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采用儿童喜欢的课程活动形式,将知识和技能加以整合,萌发儿童的道德成长。

特征之二: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

持续的学习必须得到学习情境持续的支持。“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这些功能的运作是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这一“有我之境”通过三环操作得到动态优化。一是经过“利用儿童的先拥经验”——“让儿童超越已有经验”——“营造和维持情境的激发性”的递进迭代,把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有机链接;二是,以对儿童“热烈情绪”的激发和维持为调控,系统地设计课程活动序列,给养儿童的主动参与,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角色效应使儿童自我形塑身份感,展开充分想象,在自主探索中培育社会角色的责任意识,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特征之三: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让李吉林敏锐地捕捉到客观外物与“情”、“思”、“辞”之间的关系对于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启发意义;现代哲学以及教育实践更让李吉林察觉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儿童终身全面发展的巨大价值。她提出了“以思为核心”的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并追求课程实施在“理寓其中”的意境中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倡导通过创设一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情境(强调情感、审美及想象)来支持儿童进行理解性学习,鼓励儿童对文本内涵(如语文课程)、科学概念(如科学课程)、价值观审美观(如社会课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性的行动进而又促进了学习者更深入的参与、对知识更积极的运用和迁移以及更好的保持。

特征之四: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李吉林情境课程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强调儿童是认识主体和心理主体,还强调他们是生命主体和社会主体。儿童的理解和概念发展的水平在这几个维度上是整体地体现的。以情为纽带,求知、育德、审美、社会品质的发展融为一体。儿童“热烈的情绪”是情境课程的灵魂,是审美意境的最高体现,是儿童自主的本源。这种课程的结构及实施框架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在学生情绪、道德以及审美发展方面的差异)的关照,创造性和综合性地运用了儿童道德伦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原则、情感引导的“依恋和内化”原则,以及道德生长的“混合镶嵌的学习”原则。

特征之五:将正式环境与非正式环境中的课程加以整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为李吉林情境课程网络的“源泉领域”的野外学习是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学习,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一大亮点。野外学习这种方式调用了儿童学习的感知维度,体现了对儿童首先是生命(生物)主体的尊重,是对生命力给养源泉的恰切理解。我们看到,通过各种方式把校外经历和学习整合起来,达到了校内课程难以达到的深度及关联度。利用野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进行综合教育的理想课堂,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整体性情境,使儿童的观察、思维与实践自然地融为一体,指向了对儿童多种素养(如语言素养、数学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体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审美道德素养、生活技能等)的整体提升,也为儿童个性的卓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推荐第7篇: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这几天,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为我扬起了导航之灯:

一、爱教育。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十三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二、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三、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推荐第8篇: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二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二

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

当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描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从细读到精读并无明显的界限,常常是即时进行的。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这是由汉语文本身的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到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因此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如《麻雀》中老麻雀小小的身体,分明是轻轻的,为什么说是“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眼前”,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一个动词“落”,该是何等生动地写出了麻雀落到猎狗眼前“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的情态,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凝聚着“这么大的勇气”,当然是很有分量的,绝不是轻飘飘的,从而使学生更为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奋然不顾自己,敢于藐视猎狗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会更深一层关注,情感会更投入,并会不知不觉地移入到老麻雀身上,与老麻雀一起抗争猎狗。

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时,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虽是儿童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是,需要外力的作用,那就是:(1)借助比较:(2)借助想像;(3)借助语言。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一段写着“扬科躺在长凳上。„„树枝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教学时──

1.老师轻声描述:这时候,我们仿佛看见小扬科更瘦了,躺在长凳上,他的呼吸已经很微弱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听什么?他的身边还放着什么,通过想象的展开,仿佛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扬科,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恋着音乐,更深地体会扬科对音乐的酷爱。

2.指点:这是“树皮做的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这句中你觉得哪个字眼让你获得小提琴仿佛特别懂事:(“躺”)。一个“躺”字,用得好在哪儿?倘若用“摆”呢?说明只有扬科自己用树皮做的小提琴永远伴随着他,舍不得离开它的小主人,倘若用“摆”呢?比比读读,体会体会。

一个提问,一个字眼,学生的感情更加深沉,他们读着课文,声音也哽咽了。他们仿佛也变成小提琴,变成乐师,让小扬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听到美妙的乐声。

描述:生活里的音乐还是那样好听,小提琴是那么可爱,可是我们的小音乐家却要和我们永别了,我们不忍心读“小扬科死了”,作者是怎么说的?(“小音乐家扬科,眼珠已经不 1 动”

随即抓往儿童的情感的脉络,扣住课文中写扬科的传神之笔,加以深化: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扬科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眼睛?当扬科被叫到管家面前时,他的眼睛又怎样了?

“闪闪发光的眼睛”─→“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从小扬科眼睛的变化,更深地体会到一个富有音乐天分、酷爱音乐的孩子被折磨致死的悲惨。因此,当老师问“小扬科睁着眼睛,如果他还能说话,他想说什么?”学生义愤地说:“他要责问这个世界,他们为什么要打死我?”“我还小,我多么舍不得离开妈妈和我的小提琴。”“妈妈,你一定要为你的孩子报仇啊!”

从孩子的朗读,从孩子的答语,明显地表明,孩子在动情之中,情感已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身上,所谓“我──他同一”身临其境的境界中,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在比较中欣赏,以想像为契机,以教师主导的语言为媒介,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这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抒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呢?根据小学课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来说,可常用的形式:一是表情朗读;二是语言训练。

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要求表情朗读,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者厌恶的。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表情朗读,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

恰当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当然我们必须忌讳那些无病呻吟。“假大空”的语言训练,那会损伤儿童情感的纯真。应该是有感而发,恰到好处。

例如前面所举的“假如小扬科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这就是有意设计的让学生抒发情感的语言训练,事实表明,这一训练,使学生的对扬科的同情,对扬科所处社会的憎恨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既定的目标。

2

在通过语言训练抒情时,不仅考虑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还要考虑语言训练的时间,即欲言未语之时。例如《少年闰土》,当闰土从捕鸟、拾贝壳讲到看瓜,讲到沙地里的跳鱼儿,从冬天下雪后讲到夏天的月夜,“我”听罢感到无限新奇、向往、钦佩时,出示“闰土的话,把我带到__________,带到________,带到____________。我真想____________”句式的训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表述。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被闰土带到沙地、海边瓜田,恨不得和闰土一起捕鸟、拾贝壳,刺猹,这样训练会使儿童对农村孩子纯朴的爱得到抒发,并在抒发中得到强化。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从学生的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情感涌动的流程,会十分有力地推进教学过程,学生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参与,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取得成功。

以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地培养;促进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小学语文老师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奠基工作,是微妙而长期的,也是美好的。

推荐第9篇:李吉林情境教育有感

阅读李吉林的《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有感

小教091

0906112023 陈菲

阅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内心被什么东西牵动了,大概这就是李老师笔下的“情”吧。仅仅是读了文章的我就有如此感受,那环绕在她身边的学生又该有多么深刻的情感体验呢?

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在黑格尔的《美学》中,他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这种教育中的“美”:情感是内容、意蕴,而课堂就是表现这些的外在形式,通过课堂让学生心中情感的种子萌芽、成长。情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们彼此的距离感就缩短很多,教育教学也变得简单很多,但是牵引这些的“情”该如何被激发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为这,李老师苦苦探索了18年,18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的“情境教育”。同时,李老师这句话显然告诉我们,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情就是一根线,穿起了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不禁想起小学的一堂作文课,老师想让我们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可是整日被禁锢在课堂的我们所见所闻有限,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于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公园。在公园里,我们三五结伴到处走着、跑着,累了就坐在草地上说说话,大家玩得很开兴。偶尔老师会把大家聚到一起观察某个植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两眼。回到学校后,我们把在公园看到的有关秋天的信息写下来。因为有了亲身经历,所以这次作文我写得得心应手。这个例子再结合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我就倍感其中的内涵丰富。情感让李老师迈出了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按李老师思想的发展轨迹来写的,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是如何从萌芽到茁壮成长,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李老师提出,情感教育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她通过富有美感的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实验后,事实无可辩驳地表明,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美”优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感。她将其过程进一步概括为“激起探究——引起满足——产生乐趣——形成内发性动机”,这样的理论就为教学提供了方法与依据。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形式,还有儿童的认知又是怎样的。“激起探究”这简短的几个字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其他的也同样如此,经过不断地思考从而越来越明晰情境教育的真正本质或者真正内涵。

这篇文章很吸引我眼球的还有一处就是:李老师在情景课程网络构建中提出“野外课程”。她认为儿童是大自然的骄子,而大自然也是儿童学习中无可替代的资源。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就将学生整日的关闭在学校中,农村的孩子还好一点,可以在田野中奔跑,而城市的孩子们只有每日面对课本、补习班,没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我们的一位任课老师曾担任过某所小学的校长,他有一次很大胆地带着一至六年级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去北京游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尽兴,回去的路上个个兴致盎然。而车上的另外一个小朋友是由父母带去的,一路上嘟着小嘴,很不高兴,家长责备孩子太烦人了。其实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硬要像种盆栽一样将他们圈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我觉得我的读书时光还是挺有趣的,在小学时老师会组织很多活动、初中时去过江阴的华西村、高中时去过宜兴,这些都是枯燥的读书生活的一丝光彩。所以,学校、老师都应该积极考虑到“野外课程”的开发,不能畏首畏尾,“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该让他们多去亲近大自然,就像小学课本上说的那样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由于才疏学浅,对李老师文章中的很多理论还是不甚理解,然而我在其中体会到了一个教师对孩子的真挚的喜爱和关切之情。“情境教育”这座瑰丽的殿堂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仰望、学习的东西,情感这块敲门砖我们得时刻紧握手中,准备随时打开这座美丽的城堡。

推荐第10篇:感悟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感悟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我认真阅读了学习的平台上提供的几个省份的先进课改经验,感悟很深,获益良多。特别是江苏省提供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更是让我对语文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教好语文的金钥匙。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讲求的就是“真、美、情、思”。“真”就是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美”就是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儿童总是有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把他们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他们看到的将会越来越少,知觉也慢慢麻木,失去了感知美与体验美的能力。“情”就是与儿童真情相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儿童总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孩子们的心灵之间。“思”就是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儿童时期是孩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所羁绊,可以尽情联想与想象。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自然而然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孩子的想象是无穷的,给他们的思维装上对翅膀,他们就可以在思维的空间尽情翱翔。

细细研读了李老师情境教学理论后,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认真研读李老师的知识精髓后才知道自己该学的有多少。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李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她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

我期待能在这样的学习中,更加丰富自己理论知识,认真纠正以往认识中的误区和片面之处,使自己能有一个新的提高。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真的给了我太多感悟,她为教育做的贡献和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奉献也让我敬仰,她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在教学上象她一样真诚而勤劳地耕耘一辈子。我要让情境教育的理念要根植在我心中,成为我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南。今后一定努力用实践为学生创设美的课堂,让学生美美地学习语文,深深地爱上语文。

第11篇: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

一、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

二、情境教育为学生扩大了视野。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

三、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于一名教育者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而“情境教育”更是让我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明白了孩子们的所需、所好,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扬帆导航。

第12篇: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

作者:杨再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点击数:4618 更新时间:2009-6-16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意境‛论的有益养分和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论‛的某些论述,又借鉴了当代西方教育实验中某些理论和做法。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适时提炼,稳步发展,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特点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找准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了传统文化,使之为当代教育服务,又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儿童教育的文化视野,导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

李吉林情境的时代特色是什么呢?

第一,情境教育是真正的儿童教育

李吉林老师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教育家,五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小学教育。他了解儿童的快乐与焦虑,经历过儿童教育的成功和挫折,真切体验过儿童教育的酸甜苦辣。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活动是由内外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内部力量包括兴趣、需要、欲望、情感、态度等。外部力量不仅包括儿童所处的环境及其氛围,还包括他人的态度和期望、奖励和惩罚等。上述内外两方面力量的融合,就构成了儿童独有的情境场。儿童和成人一样也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社会性的、外在的、可能变形的自我;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我,那就是心灵。儿童的心灵渴望表白,他们藏不住心里话,掩饰不住真实的感情。他们总是想撞开传统的‚围栏,冲决世俗的‚堤坝‛,把真实的自我袒露给外界。这个过程是心灵的絮语,也是生命的呼喊,更是多么快意的创造。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与儿童语言发展》等文章中,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说明在一定情境中儿童的‚情不自禁‛以及在‚情不自禁‛之中的‚脱口而出‛,往往产生出最富儿童情趣的美妙语言。可见,语言离不开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也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真正的儿童教育,教师目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因此要呵护童真、培育童心、宽容童言,使儿童活泼健康地成长。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正是游戏把情感和理性、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这是想像力和思维力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无拘无束,无所不能、随心所欲,自主、自由、自为。游戏的过程是快乐的,又不断创造快乐,有智慧的萌芽,有创造的闪光。儿童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有可爱的缺点,儿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他们常犯美丽的错误。如果一个孩子提早成熟,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使‚天真烂漫的儿童变成了老态龙钟的学究‛,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李吉林老师认为,‚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们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孩子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纵观李吉林老师开展的许多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儿童尽显天真烂漫,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第二,情境教育是真正个性化的教育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针对儿童心理特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关注儿童个性发展,而儿童个性发展正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门话题。

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情境正是客观世界(生活、场景) 和主观世界(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情由‚境‛生,但儿童的‚情‛不是被动、消极的,它必然基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反映儿童独特的个性。由于各个儿童不同的主观体验,就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正是儿童独特个性的反映。‚情境‛反映个性,个性丰富了‚情境‛,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试图用同一模式去铸造千差万别的儿童,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儿童无拘无束的思想,以自己的形象去塑造儿童的形象。

当前,我们过份强调教育的共性,由此衍生出一些原则、法则及模式,而不大关注教育的个性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即使是一些带有鲜明个性的经验,一经总结、归纳,大都被纳入某个原则的框架,套上固有模式的枷锁。各科教学大同小异,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无非是某几个法则的演绎或是某个模式的复制,其中恰恰缺实了自己的个性,其实正是缺失了自己。

在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体现出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在统一的差异中,在共性的个性中催生了情境教学中的多元的对话。各个学生、不同情境之间的碰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情境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宣泄情感,彰显个性,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三,情境教育是以感性教育为特征,强调“形真”的教育

感性教育是调动儿童的全部感官去充分感知外部世界、丰富感性经验的教育,是诉诸形象、强调感染的教育。感知是认知的起始,也是认知的基础。儿童初涉人世,感知经验贫乏,对外部世界充满惊奇感。因此,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表面看来,感知是表层的,零碎的,甚至是粗糙的。但感知又是本色的、原生态的,形象而生动的。儿童充分感知的结果,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表象。表象是想像的基础,多种表象的臵换、重组,产生丰富的想像。丰富的想像常常转化为多彩的情境。李吉林老师认为‚既然是情境,就不可能是平面的。也就是说,情境实际上是一个多维的典型的生活空间,‛又认为‚人的想像是无限的、通过想像的展开,便可以拓宽情境,而且正是这种想像情境才构成情境的广远的意境。‛

对于‚形真‛,李吉林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学,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去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首先必须具有形象性,可见可闻使学生如入其境,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形真’是情境教学的第一特点。‛何谓‚形真?‛李吉林老师从教育实际和儿童特点出发,认为‚若认为生活的实景才为‘形真’,那是一种误解‛,所谓形真,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如同京剧中的写意手法一样,演员操一把船桨,就表示船在行驶;着一根竹鞭,就意味着跃马奔驰……虽是如此简单,但观众在台下看来却如同真的一般。‛

一位哲人说得好,‚真正对儿童起作用的,不是纯理性的东西,而是感觉、热忱和冲动。‚对儿童来说,不理解什么,大多数根本不是由于缺乏理解,而是缺乏感觉。‛

第四,情境教育是一种以“诗性”教育为特征的教育

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似乎可以说,诗性就是儿童的本性,儿童正是通过特有的诗性和个体的灵性去感受世界,而不是通过理性逻辑去认识世界。

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观察,讲究观察客体的意境和观察者本身的情致的统一,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在引导儿童观察中,观察的对象不仅是客体,同时也反照自身,影镜自我。儿童既是观察的主体,也是观察的对象。不仅观察客观事物,而且‚观察‛自身情感变化。这里的‚观察‛已不单是运用感官,而是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验,有时,甚至会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产生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现象。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形象与儿童视觉记忆系列中的形象,连动地跳跃式地进行着。联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此时,儿童在想像世界里,思维活起来了,语言也活起来了,听一听,李吉林老师的学生的课堂发言,读一读他们的作文,就会感到,这就是儿童特有的诗篇。苏霍姆林斯基(俄)说‚按其本质来说,每个儿童都应该是一位诗人‛。施奈格尔(德)说‚诗是共和国的语言,在诗的王国里,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公民,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诗性教育不仅注重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放飞想像,激活思维,而且始终伴随着活跃的情感,这些正是情境教育的特征。在情境教育中,儿童的认知和情感,相伴并行,相互促进,形成了情境教育特有的心理磁场和特殊的语境。翻阅李吉林八卷本文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童的大爱、至爱,洋溢着对教育事业的真挚感情。她用清新、活泼、优美的语言记录她的教育实践,又用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意蕴的语言加以提炼和概括。他喜欢以整齐的句式,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表达手法,注意押韵、讲究节奏。把抽象的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可能是李吉林情境教育话语结构的特色。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中国的情境教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教育特色。然而,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又是世界的,它贯穿了以人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注意彰显儿童的个性,强调发掘儿童的潜能,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激发儿童的创造精神。这正是当代世界儿童教育的中心话题。似乎可以说,正因为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印记,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才更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情境教育在时代的大潮中,浪里淘少,越发显示出它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祝愿‚情境教育‛与时俱进,祝愿李吉林老师教育青春常在。

第13篇: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情境教学的探索

从《人间词话》和《文心雕龙》中汲取营养,获取情境教育的启示。

把学习理论和探索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新认识,再进行新的实践,如此反复才能进入一种新境界。

每次孩子观察以前,先实地观察。优选理想中的场景,优选实践,优选观察程序。

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社会生活的光明面,选择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小学的孩子毕竟小了些,我总想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的心灵,用美滋润他们的心田,进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进而去崇尚美、追求美。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以图画再现情境

放大插图、课本插图、剪贴画,教师启发和揭示学生感知角度和侧重点。 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教材语言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以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儿童诗审美的主题,情境成了审美的客体。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促使课好懂有趣,兴趣的培养建立在对儿童人格的尊重上。 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指导儿童观察大自然,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观察,拓展想象空间

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

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生活的真实情况,课堂模拟情境,联想真实情况,丰富模拟情境。 安排好观察顺序,设计好启发性的导语,“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语文老师需要童心。”比如,观察挤牛奶,远—近,看奶牛的模样,细节上奶牛咀嚼的动作等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词”的运用,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野外观察,利用积累的表象理解词;在描述周围环境中学习运用词,以加深对词的理解。既通过周围世界的形象,在具体环境中体会词的内涵、细微差异及感情色彩,又借助已学词帮助认识、表达周围世界,儿童思维的准确性在词的教学中渐发展起来。 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儿童思维形象性,儿童的思维天生伴随形象性; 进行篇章训练,发展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建立在思维条理性上,引导“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或“抓住中心,区分主次”,教给自学方法,有意识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如抓住核心词,步步深入提问,启发阅读。 在想象性作业中,发展思维创造性。 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以形生情,“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别林斯基) 以情激情

以辞表情 如《小音乐家杨科》中,描述插图带入情境;用第一人称体验其心理活动;用呼告式的句式与小提琴对话,进行连贯性训练。

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突出体会语感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很静、很清、很绿—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课文)

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一年级第一学期“说一句话”,第二学期“每月写一句话”二三年级让学生每天参与观察日

记,四五年级“情境作文”“情境短文”“想象作文”“纪实作文” 应用文训练,便条、书信、读后感、小报道、广播稿等。 分散练习,关键要做到“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有效训练位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承受。 结合感知为媒介的训练。

第二部分 情境教育的构建

学校教育

校内

校外

校园 课外活动 课堂

野外活动 家庭教育 社会

各科教学

时间:以季节为特点,依据节日安排具体内容

高年级也适用情境教学,只是情境应更为简约、典型、有内涵。 1.拓展教育空间,追求教育整体效益。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周”“节”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野外情境,不断丰富课堂儿童智能活动的源泉。 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 创设美、智、趣的教学情境; 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目标。 比如,数学“小小统计员”搜集数据,感知数学;模拟相似操作,如模拟商店等。

个人理论

暗示诱导理论 利用无意识原理,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 情感驱动理论 “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情绪发展过程 角色转换原理

心理场整合原理 关注某一课程流派 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原情境课程 源泉领域:野外情境课程 衔接领域:过渡性情况课程

第三部分 情境课程的开发

儿童三大特点:儿童是爱美的,儿童是爱活动的,儿童是潜存着智慧的。 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情境,是一种创造的情境。 观察说话课 主题性大单元课

野外情境课程

结合各科教学,提供源泉;结合主题性大单元教育;结合时令季节,愉悦身心。

第14篇: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学

《央视:快乐学习》观后感

——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学

上个周末,在《学科教学法》课堂上面,老师给我们放了央视《新闻调查》对江苏省南通市素质教育成果调查访问的视频,其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对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校,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语文情境教育法进行采访。看了这段视频,心中感慨颇多,对于准备报考语文科目教师资格证的我来说,李吉林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指引了明灯。

经过27年的努力,李吉林老师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以及操作体系,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所谓情境教育,犹记得李吉林老师是这样向我们解释的:情境教育就是要把知识镶嵌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因为一切的知识它都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可以反问一下有什么知识不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最终一切知识都是回到情境中去的,所以情境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情境把儿童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带着一种热烈的情感来参加学习活动,使他学得很主动,他就要学不是你要他,他自己想要学,是情不自禁地想学。

对于情境教育,许多家长也提出过质疑,觉得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不到真东西,因为老觉得孩子们在玩。 而李吉林老师却觉得玩当中也有教育,她始终认为孩子他是活生生的,都是各有个性的,也是充满着情感的,而且是潜在着智慧的,所以教育应该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顺其天性而育之。 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43个毕业生33个考取省重点,语文成绩的优秀率是区的平均优秀率的12倍,作文平均成绩一般比人家高十分。她还说:“你说哪一个学科不要去诱发出主动性,不要着眼创造性,不要渗透教育性等等,所以我就觉得情境教学应该向其它各科拓展,我们开始做得最灵验的学科就是思想品德,因为思想品德过去是说教的,最后给孩子是概念的东西,最后并不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或者是道德品貌,情境教育就是注重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使他的道德形成道德观念。”于是,在李吉林老师的引领下,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情境教学,已从语文拓展到了英语、数学、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老师们真的是把课堂教活了,把教材教活了,把学生教活了,学生在一种充满美感、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当中,他们非常爱学,乐学,主动地学,有的甚至是创造性地学,所以学习变成他们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该校学生在各界各类的作文大赛、数学竞赛、绘画竞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当中的成绩都非常突出。

从李吉林的教学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我们的时代需要教育家。这是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有它的客观规律,青少年成长也有它的规律,并不是所有上过学的人都懂教育,都能对教育说三道四,都能领导好教育。只有深切把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家才能领导好教育。这些教育家热爱自己的学生,忠诚并献身于教育事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做出优异的成绩,在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应该由他们来领导教育。

2、我们的时代能够造就教育家,而且已经拥有一批自己的教育家。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小学不小,能影响人的一生,很有学问。小学老师只要坚持实践、潜心研究,就能成为教育家,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就是榜样。既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它神秘化,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有的同志总是喜欢否定自己,总是苛求自己,看不起自己本土的、土生土长的教育家,这是不对的。在这方面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3、教育家不是自封的,不是媒体炒作的,也不是书斋培养的,没有捷径可走。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成长为教育家,必须深深植根于教育实践,刻苦学习教育理论,不懈进行探索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走教、学、研三结合的道路。像李吉林那样50年如一日,学习、实践、反思、提升。

4、我们要隆重推出自己的教育家,理直气壮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弘扬教育家的先进理念和可贵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育家在教育决策、实践和学术方面的参谋、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为更多教育家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

李吉林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我学习李吉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她对教育事业、对儿童炽热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没有这种深沉的爱,就没有情境教学,更没有情境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品质。爱是学生成长不懈的动力。爱学生贵在长期坚持,一辈子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这是最难最难的。不仅要有爱的愿望,有爱的行动,还要有爱的本领,就是会爱,爱得得体,恰到好处。

第15篇:李吉林情境培训班心得.3.31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 心得交流汇报

开发区实验小学 倪媛媛

2011/3/31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聆听李吉林老师的谆谆教诲,能亲眼目睹她的风采是我从教路上莫大的幸事!我感谢我的单位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更感谢为了筹备这次会议而精心准备的各位领导老师!我就像一个饥渴的孩子,在这短短的三天里,我仿佛饱食了一顿教学大餐!我越听越觉得自己存在的不足,但是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观看李老师与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专题记录片时,我的心随之而感动,而澎湃,这是一部能让人笑着落泪的纪录片。从李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原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故却还在教育的沃土上奔波、耕耘,她不仅培养出了一批批聪明的学生,也培养出了一批批南通的精英教师!在李老师精彩的讲座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火热的心去融化孩子,唤醒他们内心中沉睡着的力量!在运用情境教学方面,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白自己要给孩子什么。把教材读得明明白白之后,我们要精心地设计教案,努力做到“美”、“情”、“思”。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绘画、音乐、表演来创设情境,让儿童感受到美,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我们要抓住课文中的情思,想一想“哪儿可以感动他?”以情启智、以情育人。我们还要引导孩子的想象,让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让聪明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不聪明的孩子也变得聪明。最后,在实践方面,我们要努力实现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同时起步,实现教学“教是为了不教。”适时进行课外拓展,突出语感的训练,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语文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顿超级大餐!李老师一身朴素矍铄的打扮,谦逊生动的话语,让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年轻一代的我们,要研究、思考,更要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的是精力!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聆听李老师的报告后,我们又先后听了几位老师精彩的示范课。他们将情境教学的课堂实例精彩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拿唐颖颖老师的《小鸟》为例,在讲解到“一声鸟鸣”时,唐老师运用图片和声音作为情境让学生在一声声鸟鸣中体会诗中用词的准确和灵动,感受春天的美,在充分感受诗句后,唐老师让学生试说自己的联想,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此时他们的语言是生动而美妙的。唐老师还利用简笔画和语言再现了树林的情境,当她为老树挂上头像的时候,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声,莫说孩子,就连我也被唐老师精彩的情境创设所吸引!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像唐老师一样,要用词汇积累作为支撑,用优美的情境作为凭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丁老师的《苹果里的五角星》、张老师的想象作文《我想飞》,以及——,也让我收获颇多。对于如何处理简单文章,我找到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内容浅显的要抓精华,拓展是最好的帮手。对于想象作文教学,我认识到老师应当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地想,美美的想,避免用过多的修正去抑制了儿童的思维,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热烈、自由、愉快的心里氛围,从而避免孩子对习作产生压抑、厌倦等不良情绪,我们还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学生的想象之花茁壮的开放在生活这块热土上。

从杨曙明教授《晴空一鹤白云上——李吉林之路启示》以及冯卫东老师的精彩报告中,我对李老师以及她的情景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在日后,我们要有明确的自我定向,培养善于学习、积累资料的意识,努力做到笔耕不辍、善于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进行美的营造,让艺术走入课堂,不用“定格”去规范学生,要用“空白”去启发学生,实现情景教学“播种的快乐”。

这三天的收获是巨大的,也让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找到了一条帮助提高教学效果的更好途径,那就是情境!情境是为教学而服务的,日后,在我的课堂中,我也会尝试着正确适当的运用情境,让我的孩子们爱上课堂,乐乐的学!

以上内容只是我这三天参加培训的一些个人想法与收获,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再次感谢李吉林老师以及各位领导老师为我们做的精彩报告和上的生动的示范课!谢谢大家!

第16篇:《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也对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还没有更深认识,所以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对李吉林老师的欣赏与敬仰之情来阅读此书的。而读完这本李老师自己编写的专著,在了解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之后,我能够真切地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诗意人生。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老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忙碌不止。李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探索精神,动力从何处而来?动力就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育改革的主动热情和勇攀高峰的执著追求。李老师身上所弥漫的对孩子、对事业的激情,正是最打动我们,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胸怀宽广,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阅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17篇: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谈到李吉林,就不能不说她创立的情境教育;说到情境教育就不能不提李吉林。李吉林老师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李吉林同志学习贵在实践,重在行动,难在坚持。

情境教学大致分为四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李吉林老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总结从而形成情境教育体系,在数学学科中也同样需要情境教育。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服务。学生学会数学就是学会生活,既然数学就是生活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离不开现实的情境。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学习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同时,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我。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更促使自己紧紧追随,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要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于一名教育者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谈到李吉林,就不能不说她创立的情境教育;说到情境教育就不能不提李吉林。李吉林老师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李吉林同志学习贵在实践,重在行动,难在坚持。

情境教学大致分为四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李吉林老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实践、总结从而形成情境教育体系,在数学学科中也同样需要情境教育。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服务。学生学会数学就是学会生活,既然数学就是生活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离不开现实的情境。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学习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同时,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

免费

分享

创新

神也同样激励着我。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更促使自己紧紧追随,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要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于一名教育者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资料来源:http://www.daodoc.com/data/xdth/

第18篇: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龙河初中邹庆余

早已听说江苏著名教育家李吉林的事迹,深深的受到感动,今天再看其事迹更加受到震撼,她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做到向她这样实属可贵,但我要向她学习,现在摘其部分语录供自己学习:

儿童的学习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大事,它将决定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 人。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上学是神圣的。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我终身的追求,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对于神圣的儿童教育,我必须虔诚相待。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孩子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

老师对孩子是冷漠,还是挚爱;对工作是应付,还是全身心地投入;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决定了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这些甚至是孩子的父母都无法替代或弥补的。

通过学习李吉林的先进事迹,今后我将按照李吉林的目标努力践行,严格要求自己,挚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智慧投向期待成长的下一代

第19篇:学习李吉林心得体会

寻着教育家的足迹成长

––学习李吉林事迹有感

我是初出茅庐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与那些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我是缺乏教学经验又年轻的一辈。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我在对李吉林事迹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感慨。

刚了解她的时候,对这个戏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却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除了钦佩,感慨,还有激动,激动到心里什么也理不出来,乱乱的,很复杂。之后慢慢的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她的人生事迹。李吉林老师对于我,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是一面旗帜,她给了我职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就该像她那样,不仅热爱这个职业把它当做事业,还应努力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楷模;在人生旅途中她是一位成功者,给我很好的人生指引,人生该像李奶奶那样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对于她,我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丫头。而她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儿童教育家,是情境教育创始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她还获得很多奖项。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殊荣和成就与她个人的品质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忠诚于教育事业

“干一行,爱一行”是重要的职业原则,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是最基本的行为操守。而李吉林,她不是要干好这份工作,而是将其作为毕生从事的事业。

28岁时,在那个特殊年代,她不惜因为教育、儿童,成为“修正主义的黑苗子”。熬过那些惶恐不安的日子,当她看到封闭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弊端,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为此,她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做读书笔记、卡片,还从古代文论的经典里发现儿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为了实验,她可以半夜起身;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她可以自己掏钱买鱼;为了让孩子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她可以在郊外的田埂、小河、土丘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迹;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她可以自己动手做教具。

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情境教学”的研究,矢志不渝,把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创设哪些情境,一条条地研究出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她始终“心憧憬着未来”,也一直“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李老师的教育事业探索,不是一年、十年或者二十年,而是一辈子!她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从未要求过什么,也从未计个人得失,努力践行“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二、师德 :爱学生、爱老师

李吉林老师是播种者,她不单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学生学的开心。所以,她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为学生探索更好的学习方式。她是鼓舞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在对待贫困生的自尊和帮助后进生方面,李老师特别细心。李老师将获得的奖金分发给下岗职工的孩子,给她们讲自己苦难的童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给后进生订阅《百家作文》杂志,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她做班主任,班上学生患猩红热,她给每个孩子测体温、喷喉,熬中药给孩子喝,还把中药送给与患者密集接触隔离在家的孩子。她对学生的拳拳爱的爱令每一个人感动。

她以学生为本,视学术为生命,用真心和大爱谱写一名人民教师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学生。”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无限热爱和高度认可,这是对一名教师的至高评价。是啊,做李老师的学生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李吉林的高贵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培养上。长期以来,李老师通过做系列讲座、学术研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提高年青教师的教艺。她的一辈子是有限的,但是她通过培养更多更好的像她一样的优秀教师,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习,坚持奋斗

自我提高是老师人生的一个永恒的生活的法则。 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得有一桶水。在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得要有一河水,还得是活水!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那点知识就是死水,终会走向腐化。因而,我们必须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已是古稀之年的李老师说,“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她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即使在迟暮之年 ,仍然坚持学习。

纵观李吉林老师的人生历程,让我感动不已,她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她让我第一次品尝到当教师的幸福和快乐,这是其它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刻骨铭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日后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碰到的困难也是在所难免,我会反复的学习和领悟,以李老师为旗帜,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第20篇: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

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

小教英语师范091 0906112006 江红琴

刚进南通大学,就听到李吉林老师的大名,心中暗想是何许人也,后来所有搞教育研究的老师都不忘提及她的情境教育,但我还是我不甚清楚她的这一情境教育法到底是怎样的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甚至是国外。今天我只是触及到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冰山一角,我就觉得不可思议并深受感染了。

李吉林老师从1956年开始任教,至今已经站在教育岗位上五十余年了,她一生都与孩子相伴。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老师就开始了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情境教学法历经十多年探索,已经发展成为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它开辟了了一条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影响广泛且深远。

李老师总结出情境教育的四大特质,简要概括既是“真、美、情、思”,这四点是情境教育不可缺少的法则。我将从这四方面分别谈谈我的领悟。

第一、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传统教育主要以填鸭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孩子,我们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不管他们是否有能力接受这些知识,完全忽视他们的主观想法。教育也是生活,我们没必要把很多鲜活的知识打包塞进儿童的大脑里。儿童在小学阶段眼睛是水灵灵的,脑子是活跃的,他们也有很多生活体验,他们觉的很多东西丰富多彩、很新奇,他们会有想尝试的心理。我们完全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世界,让他们在那里自我装点。就像李老师教《萤火虫》这篇文章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花有草有萤火虫的世界,营造这个范围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却能创造出一个儿童喜欢的世界,孩子可以成为花,成为草,成为萤火虫,她们有了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语言。

第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儿童总是有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总把他们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他们看到的将会越来越少,知觉也慢慢麻木,失去了感知美与体验美的能力。李老师在这样告诉我们的时候,她就已经这样做了,在某个月圆夜,带领全班的孩子去人民公园赏月,看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满满的清辉洒在水中的曼妙。我想这样独特的经历孩子一生都忘不掉,忘不了盈盈月光,忘不了月亮姐姐的倩影,更忘不了李老师带给她

们这样愉悦和美妙的感受。

第三、情境教育追求情,与儿童真情相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儿童总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孩子们的心灵之间。有一个例子让我记忆很深刻:二年级时李老师班上转来了一个孩子,他一年级和二年级都留过一级,所以在同学中是很自卑的。而李老师却在班里养鸭子的活动中,把养鸭子这件大家都觉得骄傲的任务交给了这个不被看好的孩子,让这个孩子体会到了自尊和被关爱的感觉,慢慢地他的成绩变好了,喜欢他的同学也多了。时隔三十余年,当年的那个养鸭子的孩子仍清晰地记得这一幕,可以说,李老师的真情真意照亮着他的一生,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第四、情境教育突出思,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儿童时期是孩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所羁绊,可以尽情联想与想象。在一定的情境中,我们触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自然而然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想象和联想和情感体验。至今李老师仍然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一个孩子说“我要在蓝天上给李老师打电话”,在那个电话还未完全被大众所知的年代,甚至是过了20年才实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打电话的愿望,孩子却已经有了那样的神奇的梦想。孩子的想象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思维装上对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空间尽情翱翔。

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真的给了我很多感悟,她为教育的贡献和对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奉献也让我敬仰,她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在教育领域里象她一样真诚而勤劳地耕耘一辈子。

李吉林情境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学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