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30 07:38:1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又要追求“美”。于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美育素材。科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并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用科学知识的形式美来感染、熏陶学生;用科学的内在美来感化、激励学生。培养他们感受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让他们学会在思考中领悟。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更能使科学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科学的美,欣赏科学的美,追求科学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科学的美,创造出美满的科学课堂。

一、美在生活中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想。同样,科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科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科学美,展示科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也

1 展示了生活中的科学美。如在教学:《木材》一课中,在认识木材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木材,他们的花纹形形色色,美妙绝伦,学生时而惊讶、时而赞美。在讲解木材的用途时,我又搜集了一些木制品图片,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欣赏,有精美的木质家具、漂亮的木雕、美观的木桥、美妙绝伦的木材建筑物等,学生边欣赏边赞叹,这一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又如在教学《我像谁》一课中,我让所有学生带来他的全家福张贴在教室宣传栏中,这些全家福,形式各异、五彩缤纷,学生在欣赏时,时而传来××真漂亮,××的妈妈真漂亮,××的爸爸真帅气,××一家真幸福等,从学生的表情和言语中无不流露出美的赞赏。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把自己的全家福电子稿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帮着找一找我和家人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科学美。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科学美的素材,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美在生活中,美在科学中也就成为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二、美在教材中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科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科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 2 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科学内在美是以和谐、对称、简单、奇异等为主要表现形态,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能体验到的美。在科学中,美主要表现于实验、理论、规律上。简单、统

一、精确、巧妙、对称、和谐、奇异等特征,使得它具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和神韵。研究科学中的美,不仅能够陶冶心灵,领悟科学之美,而其奥妙无穷的自然法则,更能启迪和推动人类永不休止地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在科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美的魅力,接受科学美的熏陶,提高对科学美鉴赏的能力,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教育功效。

三、美在操作中

科学美在实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感受美的常用方法。因为教学中的审美对象通过实验这一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那些包含科学美思想的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降落伞》一课,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降落伞,然后在小组展示中评选出最实用的降落伞,学生设计方案,验证谁的降落伞最实用,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了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此实验 3 其制作的精确完美,设计思想的巧妙,实验技术的精湛,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借助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筷子折了》一课时,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用激光笔分别直射和斜射入玻璃砖,发现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光直射入玻璃砖不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在操作中不停地变换角度验证,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的规律美。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方案安装仪器、操作、读数、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判断、假设、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实验的科学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科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四、美在想象中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

4 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在教学《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时,教材中展示了各种交通工具,教师再借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未见过的交通工具,然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你梦想中的交通工具什么样?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中的奇特美。

五、美在创造中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科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科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科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科学家哈尔斯说的:“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自我设计课内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等。组织学生参加“自制教具”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安全用电,要求学生发现人们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制作和创作活动,

5 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通过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从中可以品味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深刻意蕴。

总之,科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科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渗透,让学生要认真体会小学科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体验、领悟、创造科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让科学因美育的渗透而更完美!

6 小学科学课中美育教育渗透的计划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

7 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

8 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例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恐龙的化石”了解到,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课中美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体验。如:《磁铁游戏》的教学,学生通过“玩”得出磁铁能吸小刀、大头针、铁片等,不能吸纸片、橡皮、玻璃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磁铁能吸铁。学生又由磁铁隔着衣服、书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这是本课的两个知识点,推理过程清晰、严谨,给学生一种演绎推理的享受,孩子们就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同时也从小树立了一种审美的观点。

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捕捉时机,利用科学教学中提供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强调说:“你们看它漂亮不漂亮,美

9 不美啊?它们多有意思,多有趣啊!”用各种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例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所探讨的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得知,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汽车在路上奔跑,喇叭发出声音,蜡烛发出光芒„„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经老师点拨后他们就知道了,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是处在一种自然协调中,是非常和谐的一种美,在学生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在科学课教学中,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

10

推荐第2篇: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 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你要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环境、心灵更美,你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一点美学。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人们说爱美和好奇是青年学生的特性,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以美为丑、以丑为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从现实中看,一些学生追求外在美和注重美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美和审美教育;注重外观的装饰打扮,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重物质的感官的刺激性娱乐,而轻视精神的心理的熏陶怡养等等。他们把单纯追求娱乐享受混同于美育,致使生活消费超前,而美育素养相对滞后。总之,学生审美素质的低下,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特别是给广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一个人有了心灵美,便可以在精神上放射出美的光辉,而后再形成他的外在美。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就是说,惟有心灵美才能使人高贵,那种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就像一块

污泥一样。因此,心灵美应该是人的生活美的核心,它是一个人最高尚、最宝贵的品格。

三、运用课本美育净化心灵,润物无声。

让美育教学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美、自然美。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这是一篇语文课文,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学生在课堂里,一边学知识,一边体会到真、善、美。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美育,事半功倍。

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

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园林绿化》教学里,很多自然的风光,园林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近自然。看一看“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瞧一瞧江南水乡,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美育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 ·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

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育是道德的补翼”。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

镜子,是人民的心声。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比如名甲天下桂林山水,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激起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歌唱这支歌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簇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 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

彩,充满活力。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美与不美,重在气质,重在心灵。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理解自己爱美的天性,又懂得了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其思想在美的感染中升华。这样教育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强行禁止会更好。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 教育的要义本来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和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教育者必须强化美感功能,怀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挚爱,调动强烈的感情,

努力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神悦志”的程度,使其“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二)美育与智育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途径:一是科学的途径。英国的罗杰.彭罗斯运用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中的神经及精神科学,用公式、统计数据、科学的论证来证明科学领域的一般客观规律,特别是哲学上最重大问题之一的“精神──身体关系”就属这一类。一是艺术的途径。它借助生动、鲜明、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认识世界。日月星辰、风清月白、高山流水、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忠奸真伪、美丑善恶等等,自然的、人文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呢?科学的途径主要靠逻辑思维,但也不乏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帮助人民认识世界。艺术的途径则是靠生动、鲜明、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二者都具有美的魁力。发掘二者中的美,开启学生的智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美是智慧的一种激素,那么美育则是这种激素的催

化剂。美育中,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对人类智力智源的开发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教育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 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其全部意义在于创造。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这是因为美育揭示了创造的审美价值,即人在创造中,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

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这种创造是必须在掌握了各项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通过美育,让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唱歌、演戏、跳舞、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比如美化环境、美化校园,在这些具体活动中达到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促进了创造。伟大泭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美引起了我的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是的,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引发出创造的欲望。飞鸟凌空展翅的矫健形象,触发了人们发明飞机的灵感,鱼类遨游江河湖海浮现自如的情态,启发了人们对各种船舶舰艇的设想。而宇宙飞船的诞生能说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丝毫无关?可见,科学闪耀着智慧的美,美育是创造之父。

(三)美育与体育、劳动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借助于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

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从而立志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学校中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身体素质美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劳动是美的。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但是,这种情况,在剥削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正常体现的。只有解放了的人民,才能用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争取理想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压迫和剥削人的手段,它成了解放人和使人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成了美的创造的源泉,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美育

美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由美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育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美的事物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其特点之二是以情动人,它可以调动人的

各种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其特点之三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是出于个人内心的自愿和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正是美育有以上这些特点,因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同样,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而人做事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精神面貌的好坏,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的深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始终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把它归纳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而这正是加强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国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培养大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四有”新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掌握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兴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某种病态的和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社会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在文化观念上,非理性因素明显上升。在某些人心里传统美德失落,价值导向紊乱,道德规范和原则被冷落,甚至以诚实为傻气,以俭朴为寒酸,以奢侈为荣耀,视善良为无能,既无善恶是非感,又无内疚自责心,如此等等,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倡导“爱智”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种技教育,尊重知识人才,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步伐,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倡“爱美”、“崇德”、“敬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端正社会风气,美化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教育和审美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途径。它作为社会的特殊生产部门,所生产的既不是物质产品,

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社会主体——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因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这里讲的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只是学校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就家庭来说,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格调、精神状态、思想作风、环境的清洁和美化、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成员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等,会使人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不可低估家庭教育;而人的一生时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威力,建设祖国、美化生活和家园的创造力量等,都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爱国、正直、诚实是我们时代心灵美的基本要求,创造的喜悦,斗争的乐趣,劳动的伟大,品格的高尚等是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最高标准。这些都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终身教育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包括美育)能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美育有一定的关联。学生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感教育中学到某

些知识。实践表明,越高深的学问,越是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与美的形式规律相契合。从根本上说,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同追求美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无论对于从事什么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加强美育工作,对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等而言,这不仅是一项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而且更具有特别迫切的现实意义。

推荐第3篇: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细节设计,有利于生物教学中的“以美激情、以情启智”。如何在一些教学细节中适时地融入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体验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点尝试。

在学习初一生物第一课—“绪论:探索生物的奥秘”时,采用投影、看录象、观察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声音、形态、颜色等方面去领略大自然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美、生物体适应与协调的美等。通过出示一张张名胜风景片,让学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风情美。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和探索生物奥秘的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以美的愉悦,增加对祖国的了解。最后再展示两张大幅图片:一张是大搞植树造林后的黄土高原某地,另一张是长期乱搞滥伐后的黄土高原。并让学生去比较哪张图片展示的景象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组织和器官”一节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细胞构成了组织,多种组织构成了器官,六种器官构成了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完整植物体。笔者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并仔细品味其中有无美的因素。在他们认真思索后仍瞪着一双双疑问的大眼睛时,再适时地引导他们:同学们,这一株株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种器官构成的,这六种器官和谐地、有机地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植物体,这其中不

也蕴藏着美的和谐与统一吗?。在他们点头时,教师又可引导: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和一株被一位调皮的同学剥去树皮,摘掉叶子的植物相比,哪株更美?这样在同学们说出答案后便更好地领悟出了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统一的美;也明白了那位同学的行为是多么的不美,同时也会警示他们的日常行为。这种教育难道不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好吗?

在讲完“开花结果”后,教师提问学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你认为哪一种器官最美?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花最美,因为花冠色彩鲜艳,有些花还具有芳香的气味。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继而启发他们思考“美丽的花朵要正常开放,需要其它哪些器官的帮助?大家在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后都答出了根、茎、叶等器官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以后,最后抓住时机进行适时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固然要做鲜花,但更重要的是甘愿做根、茎、叶,与鲜花夺目灿烂的美相比,他们的美在于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中,既让学生认识到美,更让他们体会到美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强调课堂整体的科学性,还要注意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感受和情感的升华。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美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吧。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细节,在生物课教学中,要发掘美的因素还很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用细心、耐心、爱美之心去发现,去设计,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推荐第4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

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 ,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 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将在山顶上汇合,数学上的真与艺术上的美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推荐第5篇:美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玉山江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

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之所以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其原因是:首先,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至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天才教育,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其次,是对美育的宗旨缺乏认识,不够自觉。诚然,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忘记了美育的宗旨,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再次,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前面说过,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例如,《红楼梦》中既有艺术的美,也杂有糟粕。对于这一类美的对象的欣赏,就需要有较高的辨别力和较多的知识了。所以,欣赏《红楼梦》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较适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学生的特点,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前面说过,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例如,《红楼梦》中既有艺术的美,也杂有糟粕。对于这一类美的对象的欣赏,就需要有较高的辨别力和较多的知识了。所以,欣赏《红楼梦》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较适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学生的特点,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音乐、美术课,还可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娱活动。把美育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样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还应该把美育融入智育和体育之中。虽然美育与智育相互区别,但它们也是相互联系的。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特别是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是美育的实施,想象力的发挥,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的把握与发展,也都需要想象力的帮助。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把美育融入智育的具体途径。至于美育和体育的结合,如健美操、远足郊游等,都是例子。还有,学校的环境、校风建设等,也是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总之,中小学实施美育的天地相当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很多好办法。

推荐第6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之我见

——教学经验总结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教育。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的宗旨,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我在教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时候,除了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以外,注重从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

小学生入学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其情感的内容也在逐渐扩大,从低年级的容易冲动到高年级的日趋稳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产生和发展,它需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说明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除了自己内在的积极作用外,还需要教育者的用心培养。

小学语文既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提高而带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通过文章的丰富内容使他们提高认识能力,有力地促进高级情感的形成以及品德个性的和谐发展。例如:汉语拼音教学、汉字的书写、词汇的积累、学会说普通话等,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这些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认识和感受到汉语拼音的音韵美、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的艺术美、汉语词汇的丰富及语言表达美,从而使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

产生美感,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通过课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扩大知识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健康的情感。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日月潭》、《桂林山水》等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的认识,更要引导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热爱和自豪的情感。通过教学《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要引导学生从形象的描写中逐步懂得事物的善恶、美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等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懂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增强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结合介绍时代背景和课文中对圆明园被毁的前后对比,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启发学生从小就要树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雄心,长大攻克科技难关,使我们的祖国立于强国之林,永不落后。通过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2030年的一天》等课文,要善于从课文内容中,挖掘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增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教学《爱迪生》、《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李时珍》等课文,教育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迷信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情感的一块好天地,它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又乐于接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天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经过培养和教育形成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无论从教学的共性还是从语文学科的个性来看,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要遵循意志和行动不可分的规律,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要结合教学,教育启发学生,提高他们对意志力的认识,发挥内动力的作用去自我锤炼。本文由www.5abz.net提供。

首先,要帮助学生立志。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斯大林说:“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这都说明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通过教学《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目标,明确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将会无法立足于世。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问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难度要逐渐增大,不要一开始就把学生问住。当然,提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使学生既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在“爬坡”的过程中,产生不断向更高的标准攀登的意志。这样,学生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意志品格。

再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例如在教学《李时珍》、《一定要争气》、《爱迪生》等介绍科学家的故事

的课文时,就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向科学高峰攻坚的坚毅行动。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战斗英雄们,为了胜利,忘我牺牲的精神,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他没有呻吟一声,没有挪动一寸地方,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意志是多么坚强啊!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说易于激起小学生的心理共鸣,使他们体验到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激励他们在学习中要战胜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最后,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意志行为去感染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治学态度要严谨,要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好字,板书要工整,批改作业要认真,帮助差生要有耐心,说话要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这些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将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意志行为来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形象思维训练,适当地渗透逻辑训练,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掌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的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课文中的知识的形象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必须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把两种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要抓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渗透逻辑概括。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现象,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课文往往只了解字面的意思,教师要设

计提问,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一想,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学生通过阅读,能根据“许多”、“数不清”、“挂满”、“堆满”、“各色各样”这些词语,了解到参加鲁迅追悼会的人很多,送的花圈和挽联也多,但这只是表面的意思,这时,教师就要进一步地提问:“这么多人,送这么多的花圈和挽联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由人多、花圈多、挽联多这些具体的事物,归纳出:鲁迅先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经常这样训练,有助于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想象规律会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在感情朗读“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邱少云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邱少云当时会想为了整个班,为了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自己死了也不能动,烈火,你烧吧,我宁可烧死也不能暴露目标……。通过这些想象,学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邱少云精神的伟大。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缺乏创造想象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

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这些都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好办法。

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在学生学过的课文和看过的课外书中,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经讲完,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继续写下去,例如学过《小摄影师》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后来还会回来吗?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梦想,描绘自己五光十色的理想的画卷。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他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他的创造性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我们要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点经验之谈,我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推荐第7篇:美育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使之完全融合到初中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感觉到音乐之美、音乐之妙、音乐之醉。从而使学生欣赏音乐、陶醉音乐、爱上音乐。

【关键词】美育教育 音乐教学 应用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而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美育色彩,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使之完全融合到初中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觉到音乐之美。从而使学生欣赏音乐、陶醉音乐、爱上音乐。

1.情感美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2.意境美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之美在于无法触摸,只有凭着想象来把握,培养音乐这想象力,想象力的发展又增加了对于音乐的理解。较差的学生能根据歌词想象歌曲所传达出的故事或是意思,好一点的学生便可以跟着旋律捕捉曲里的意境,再好一点的学生便能感知歌曲不可言传的意蕴、氛围。音乐便像是一股来自天外的自由之风,吹拂着学生心灵,放飞了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音符,那么音乐的意境便是窜起所有的音符,谱写成一曲有关想象的美妙歌曲。

3.旋律美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之美多是通过旋律的形式展现,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受生活之美。如,在欣赏《神奇的九寨》[2]时,让学生遐想在飞泉流布,流水高山,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自然之声,曲调清新、自然、淳朴,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心随着这大自然的音乐节奏一齐跳动,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使学生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旋律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音美的能力。又如,在学唱《沂蒙山小调》[3]时,先用录音机播放著名歌唱家于华老师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甜美、悠扬、抒情的音乐仿佛把同学们带进了沂蒙山老区――那山的秀丽、那水的甜美、那人的勤劳……我让同学们闭着眼睛仔细地听,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抒发对沂蒙文化的自然美、传统美的热爱。在《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声中,有的学生写成了一首诗、有的学生画了一张画、还有的编成一段优美的舞蹈……

4.创造美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的创造美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从狭义的方面可以是:学生对流行歌曲歌词的改编,用以表现自己现实生活;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歌曲,虽然谈不上专业,但也是学生创造的一种表现。广义的方面便要包括:学生面对学习上的难题所采用的创新思维,和对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创造性的发现。

创造音乐的美。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充实学生的审美底蕴,浸润心灵、抒发感情、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音乐课堂唱响出最美的旋律。

总之,在初中音乐的美育教育中,应采用各式各样的手段进行教育,将音乐作品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体验,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则属于音乐的阐述者和描述者,并不是音乐的解释者,音乐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其具备着一定的特殊功能。[4]教师只有不断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够对学生的性格、能力、信心和创造等方面进行培养,因而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庄曜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音乐下教材[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 庄曜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音乐上教材[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 赵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摭谈[J].新课程学习.2012,10:170.

推荐第8篇: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把美育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程度。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学生可以领略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如果说缺少美育的建设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缺少美育的语文教学则是残缺的、乏味的、不完美的教学。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只能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渗透美育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钻研教材,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如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的美。这样文质兼备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

1.人物形象美。

记叙文是通过主人公的关系来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有许多是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丰碑。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在恰当的时候渗透教育,效果更好。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彻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讲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祖国的尊严勇敢受命;在讲修路的过程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悼念母亲》中作者对两位母亲,生我的母亲和祖**亲,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这些人物形象既美丽可亲又可敬,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感染和激励教育作用。

2.自然景物美。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丽、绚丽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的源泉,特别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一篇篇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描写了积雪融化,条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美景,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动态美、音律美。“夏天,树林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树和松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把学生引入这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中,让学生理解:林海雪原,青松翠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领悟,感受美,陶冶学生美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心灵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在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中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入境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

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内容不胜枚举,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就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美育的渗透功能

1.借助多媒体中图、声、乐的作用,提高美的感受程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方面让学生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图、声、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爱美之情油然而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功能,达到审美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化静为动,让学生入境参与观赏美的过程,学生仿佛看到了精美的画面,将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满足,获得最强烈的美感。譬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又让学生观看雨后西湖的迷茫之美,把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的形象送到学生的面前,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重视、加强和落实美育渗透,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适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山西朱建荣.耕耘札记.漫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3]陈永梅.小学创新一点通.

[4]王文忠.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议.

推荐第9篇: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汤小洁

作者职务: 教师 文章类别:教学经验类 单位地址: 克拉玛依市南新路16号 邮 编: 834000 联系电话: 0990—6858439(办) 电子邮箱:28006342 qq@.com 集体组织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

集体组织单位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林园路38号 邮 编:834000 集体组织负责人姓名:丁中秋 电话: 15209900065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学校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本学科的一些特点,努力探索与实践把环保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巧用废旧材料

教学中的废旧材料主要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例如:牙膏盒、饮料罐等。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但也有个别环保意识较强的家庭,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只要合理、安全的进行利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1、废纸类

纸类废品由于特点的不同,低段学生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平时让学生所收集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各种练习利用,例如:一年级《太阳》这一课,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报纸和其他彩纸进行课堂练习,我先让学生们把自己所收集的报纸揉成球状,然后再用彩纸粘贴上眼睛、鼻子、太阳的光芒等,通过这课的练习,学生即训练了眼手协调能力,更在无形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制作的成功感。又如:一年级《漂亮的瓶子》这一课,学生根据平时收集到的各种废旧纸张、挂历,撕成各种形状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学生在撕贴的各种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重新组合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做事的自信心等。

2、棍棒类

利用冰棍棒、吸管等废旧材料进行各种练习。例如:在《冰棍棒玩具》这一课中,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冰棍棒进行设计制作,有的同学把冰棍棒相互交叉连接,做成一个可以活动的X形状,粘贴上牙齿、翅膀,做成也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鸟。还有的同学把冰棍棒制作成会走动的小人等。吸管可以剪成小段,穿出漂亮的饰品,也可以进行一些拼贴的练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 又增进了做事的耐心。

3、包装盒类

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又有不同的作用,较大的盒子可以在游戏中制作成为小房子,电视机,甚至还可以作成盔甲穿在身上等。较小的盒子同学们可以相互合作,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4、塑料瓶类

利用瓶子进行制作,例如:《瓶子》一课,我就利用瓶子的外形特点进行自由装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有的同学使用到了橡皮泥,还有的同学把自己玩具娃娃的衣服穿在了瓶子的身上等。

由于这些材料取材方便,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较多,即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又减轻了学生家庭使用学具的家庭负担,在完成使命后,还可以集体回收,保护环境,增加班级收入。让学生在点滴生活中感受,只要合理使用,废物也能变成宝。

二、巧授环保小常识

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心灵,在平常的课中抓住各种机会传授环保的一些小常识。

1、废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同学的作业掉页、画错撕掉的现象,利用这一特点,告诉同学们一吨废纸,经过加工,可变成800千克的再生纸,比生产同样多的纸,节约100吨水,可减少35%的水后污染,还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提倡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为拯救大树做贡献。学生听了后大为吃惊,自发的在班级后面放置了一个大箱子,把平时的废纸放在里面,学期结束后卖给回收站,进行客观、统一的回收利用。通过点滴之道,培养学生的废物再生知识。

2、突发事件

利用课中发生突发事件进行随时随地的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我在上二年级的课时,看见有一个孩子低着头,在玩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他在玩一枚电池,我就抓住这个了机会进行环保教育。我问:你知道电池有毒吗?这位学生一听吓了一跳,手中的电池掉在了地上,于是我就捡起电池告诉大家,电池虽然在我们的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是一种有毒品,废旧电池在自然状态下分解速度很慢,如果随意丢弃即污染土地又会污染饮用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废旧电池找个新家呢?就让我们把它们放进学校的废电池回收箱里吧。

3、节日、纪念日

在教学中穿插节日、纪念日的讲解。例如:

4、22地球日:内容给学生渗透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只有一个,提出\"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口号。

6、5环境日内容:了解周围环境如何、怎样保护环境。

3、22水日内容:了解水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非洲等国家因没水而导致很多人死亡。\"水就是生命之缘\",我国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5、31日无烟日内容:吸烟有害健康,污染环境,通过各种知识,帮助学生懂得禁烟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宣传禁烟。江泽民同志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和行为,关系着新世纪我国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同时就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环保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以情感为主的环保教育更需要不断探索。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美育中逐步发挥自我管理,自我实践,学会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学习环保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的汲取,让我们的环保教育更有意义。

推荐第10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朱建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才素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 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通过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 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课题研究证明, 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美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资源,必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美育

创造性思维

创新

一.课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现代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审美素质。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关于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审美素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确定了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 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会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从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实践三方面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科学学科与艺术、语文等学科的整合,通过综合性知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的融合,观察自然感受美。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习才会是积极的,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我们把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材知识相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现代审美教育提出的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的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科学学科的内容包括自然的、人文的景观,丰富多彩、蕴涵着无穷的美。我在课堂上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拨下美的种子。

1、体现自然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激发科学兴趣。

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爱好和欣赏能力。任何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在童年时代都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科学和艺术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把制作、折纸、剪贴、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加以综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上《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自然风光的图片不断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橡皮筋、纸盒、文具盒等材料制作简易的琴,并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声音的美。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无论从造型上、琴弦的数量上还是声音的音色、音质上都各不相同,体现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独创性。每位同学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一起演奏歌曲《赛船》,用歌声、琴声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声。

从这一节课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声音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他们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声音环境和利用声音为人类造福的意识。在畅想未来声音的用途时,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声音拐杖,能帮助盲人探路,遇到危险就发出声音;有的同学想将来发明一种会说话的药丸,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提醒病人吃药,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笔,当你写字的时候,如果眼睛离书本太近就会发出“嘀嘀”的叫声等等。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他们热爱科学、关心他人的精神所感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学们在平凡的世界里获得了初步的审美体验,他们的思维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2、体现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整合,产生审美体验。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同学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自然,感受科学,而不是仅仅听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做一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从大千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科学的美。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关注自然世界,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

开展社会考察和科学实践活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教材,而社会更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广阔天地。我们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考察自然环境、水文特征,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规律等等,不仅使课堂知识得以充实和应用,而且使学生对自然界有更为直接的认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去气象站、自来水厂等地参观,教育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学生从小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爱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我们聘请了校外科技辅导员为同学们做了《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大家初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迫切了解的问题。如:“怎样处理水中的污染物?”“大海中的盐会不会被污染?”“怎样把废电池进行再利用?”一位四年级同学问道:“县环保局只有几十个人,怎么能保护好全县的环境不受污染呢?”陈总工程师告诉同学们:“对于环境保护,我们有〈环境保护法〉的法律保障,有专门的环境监督机构,当然更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同学们的宣传和行动。”会后专家评论我校的孩子知识面宽,思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很深刻。通过知识讲座,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觉成为“环保小卫士”。在学习《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我们组织同学们带着采集捕捞工具到千岛湖边进行现场考察,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寻访水域周围单位及驻区居民,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得知千岛湖水被污染也还是比较严重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保护母亲湖,让千岛湖变的更清澈。有的同学还给环境保护部门的负责同志写信,建议环保部门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县环境保护局的同志在复信中鼓励同学们作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员,为建设一个整洁、文明的千岛湖 而共同努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范围社会化,他们体验到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加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用多种媒体再现自然事物,感受自然鉴赏美。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需要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1、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把美育目标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探索美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机会,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科学游戏、创意活动等等。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教具,表现一种动物、植物等等;假设一种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事物或活动。从而使学生感知自然事物的形态,促进他们更深入的认识问题,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在“玩”中学科学,在操作中体验学习,发现自然事物的美。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在课堂上我带领他们到操场上去观察秋天的树木,感受多彩的季节,生命的周而复始,同时引导他们爱护树木、珍爱生命。我和同学们一起拿出五彩缤纷的树叶,有火红的枫叶,长长的玉米叶,心形的牵牛叶,圆圆的荷苞花叶„„拼贴叶画,观察感受树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在分小组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后,一些同学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做“自我介绍”:“我是枫叶,形状象人的手掌,到了秋天我就变成红色。”整个学习过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创造性思维,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2、掌握现代信息,体验科学的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录象、计算机课件、投影等手段,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园的《新闻广角》、《科技之星》等栏目,定期传播科技信息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同学们产生奇思妙想,动手去做,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阅览室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了解生活中的科技常识。同学们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知识摘录本,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图画、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记下他们的学习收获。同学们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受到科学美的熏陶。

前年4月份,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了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真实生动的事例教育同学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在“环保志愿者行动”中,同学们制作了有关环保的电脑创作画《未来家园》、《我们的未来》、《宇宙考察队》等,被选送参加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普遍增强了环保意识,在做“环保小卫士”过程中体验到文明行为的快乐。可见,寓美育、德育于自然科学之中,能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通过科学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珍爱自然创造美。

在科学综合活动中,我们把科学、社会、美术、思品等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开展了学科综合课的实验,在较短的课时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可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审美素质的培养,它影响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育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学生思维能力调查报告。

每一名学生都有思维的积极性,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求知欲。我们把思维的丰富性与美育的艺术性相结合,思维的敏捷性与美育的实践性相结合,思维的深刻性与美育的创造性相结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对学校三个年级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能主动去探究学习。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作品的个性较强、种类丰富,体现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创造。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展开联想,增强科技意识。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成分之一,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通过综合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我们鼓励学生的超常思维,对同样的事物形成不同的联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异想天开”科学课中,同学们能够大胆地设想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未来高科技的新产品,写出创新方案和金点子,动手制作科学小实验、小发明等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我校有许多同学的科技小论文、创新方案获得各级奖项。

3、动手去做,开发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是主体通过动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智慧的本身是一种思维结构,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协调作用。教育应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只有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东西。科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其知识技能。因此我们以科技制作活动为载体,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们开展了“科技之星”系列活动,举办了科技之星制作大赛,“四驱车”竞赛、科学创新方案、科技小论文、科学幻想画比赛,涌现出一批“小科学家”,学校里形成了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为了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科技作品的机会,在科技环境建设方面,在教室里设置“科技天地”宣传板,展示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科技论文、科技小报、科学幻想画、科技作品等等。给同学们一个展示、交流、成功的机会。 综合科学课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同学们十分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主动解决发现的问题,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美育发展着审美创造力,同时也促进着科学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美育研究,促进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同学们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美育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教育资源,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体会与思考: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题实验进行一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果。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活动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扩大,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同学们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审美能力与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适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怎样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把美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袁祖舍主编《学校审美教育全书》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3、舒达主编《素质教育全书》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年

4、杜卫《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5、冯惠英《小学自然教学》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丛书 2002年

6、吴锦镖《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11篇: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中美育的作用

在学习学前教育学后我认为幼儿园教师需要致力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在审美实践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其中他提到美者感情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幼儿审美教育”和“幼儿美育”。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课题的实施离不开美育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

2、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创作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比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幼儿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绘画的目的主要是在画面以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幼儿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有助于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绘画可以使幼儿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坚韧精神等等。幼儿绘画教学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完善他们美的情操和人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保护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一点对完善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发现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幼儿所独有的能力。因此,老师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我发现许多老师都只让孩子画规定内的东西,慢慢地,幼儿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丧失了绘画的自信,画面上看不到想象和创造的东西,没有了天真,失去了个性,只剩下苍白的模仿。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大人们的评判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画热情和兴趣。

我认为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幼儿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孩子的情感,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顺应孩子天性而抑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有艺术天赋的孩子。

作为家长,也不要简单的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幼儿作的画,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从幼儿的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幼儿的情感。幼儿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幼儿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绘画兴趣。家长觉得自己“外行”,可让幼儿介绍自己的画,和幼儿共享其中的发现和快乐,以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保持其学习的热情。幼儿进行绘画游戏的学习一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并且开发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与个人控制感情。尽可能让孩子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且茁壮成长。

3、文学艺术教育

幼儿文学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感受文学艺术活动的乐趣,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4、体育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仿小动物等手段进行。

5、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由于常识教学中经常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打交道,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美教育。如游览动物园时,可以让幼儿从观看各种动物的情趣中产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幼儿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美育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丰富源泉,凯洛夫说过“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仪表美等。观察语言美,就是要指导幼儿在观察其他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到语言美。观察行为美,就是观察其他幼儿和周围生活中的人能否有礼貌文明的行为,即要做出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尊老爱幼、重师敬长、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等。观察环境美是要指导幼儿学会对周围生活环境予以正确认识,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都应该注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思,同时还要注意童趣的特点。在美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的心理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培养幼儿学会正确观察周围生活美的时候,要注意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心理接受能力,即知识是粗浅的,符合幼儿认知水平。

三、幼儿的游戏活动更离不开美育

1、重视游戏对幼儿美育的重要作用。幼儿喜欢游戏,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愉快地接受各种训练,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可以说游戏是让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向幼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近几年,我们幼儿园比较注重开展角色游戏,开设“美美发厅、儿童食品店、冷食宫”等游戏角,让孩子们自己选游戏角开展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要说话文雅、谦虚和气,举止大方、活泼热情、懂得礼貌、体姿健美、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启迪美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为孕育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播下心灵美的种子。

2、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幼儿每天都离不开游戏活动,生动有趣的游戏能强烈吸引幼儿、感染幼儿,使他们在玩乐中得到满足,受到教育。我园通过角色游戏、建筑游戏、桌面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进行美育教育。在角色游戏中师生共同创设商店、医院、公共汽车、照像馆、理发店等。从而使幼儿在玩乐中体验关心别人,团结友爱、懂礼貌、爱祖国的情感,使幼儿在游戏中受到美育教育。为幼儿开设各种角区游戏,如娃娃家、理发店,小超市、邮电局等,给他们充分游戏的空间,幼儿从中扮演的理发师呀、邮递员呀,能够模仿其文明的行为,使用礼貌的语言,这些都是美育的体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所带的班有一名幼儿每天洗手吃饭时间站到门一侧,对进洗手间的幼儿微笑,点头说:“欢迎光临”,此游戏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乐趣,引的更多孩子模仿。在娃娃家爸爸、妈妈做饭、喂孩子、给孩子做玩具,孩子从这些游戏中进行构思创造,又将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与探求,利于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第12篇:教学中的美育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班主任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科科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抽象美,培养学生建立真正的美育美德。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必须追求美、挖掘美、塑造美、感应美。

一、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旁引博证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作为现今社会中的一员,教师还应首先是个艺术教育家。教师的服饰,必须做到与教师的个性及职业角色相一致。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向学生袒露了他的气质、个性、学识和能力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上,教师完美的外部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打扮,这是培养学生树立美的思想的初步手段。

二、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美的外部形象需要美的语言进一步深化。语言作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更直接地袒露其内在的美,也更直接地给学生以感化和熏陶!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3)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4)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求其精,还要求其亲;不仅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还要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爱,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还感受到一种温暖。

三、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形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具体表现,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板书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整齐美观,讲究美学效果。所谓整齐美观就是写字要规范,不要写错别字,笔顺要正确,书写要清楚。教师工整的字体,可以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字如其人”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字体可以体现其性格和修养,所以,教师要以身示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取得教学上的成功,除具有深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科知识的精通外,还应当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努力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形式,反复推敲修改才能够拿出一份“完美”的板书。优美的板书,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美。

四、学科美 语文美:语文,是一杯纯香的美酒,李白曾醉生梦死在他的份怀抱里。语文,是一副连绵不绝的画卷,苏轼曾挥洒自如的一片天地。语文,是一汪碧绿的湖漾,将我轻轻卷入他清脆的涟漪。

数学美:数字和符号美。美好的数字:一是万物之始,一统天下,一马当先,何其壮美;二是偶数,双喜临门,比翼双飞,多么美好幸福;三是升的谐音,表示多数,三教九流,三生有幸,三番四次,四是全包围结构,四平八稳,小四合院独具特色,四通八达,四季发财;对于一个循环小数,可以采用循环节的记数法,简洁准确的表示出来。数学学习中还涉及到许多符号,如四则运算中的\"+、-、×、÷\",比较大小的 \"<、>、= \" 号,还有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中括号[ ]、大括号{ }等等,这些符号都讲究上下左右对称,如 果书写时 不注意它们的对称性,错写漏写都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美。

英语美: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一些文学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而且语言鲜活优美,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蕴涵着无穷的意境美。

物理美: 物理模型常常具有对称美,它在空间也常常呈现对称分布。例如,对于一个均匀球体,它相对于中心呈对称分布,所以,其球心就是它的重心。也就是说,当它与别的物体吸引时,球心就是引力中心;若球体均匀带电,则研究球外空间的电场分布时,可将全部电荷都集中在球心来处理。一个带电的导体球,电荷在球面上分布处处相同,这正是导体球具有对称美的结果。

化学美: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通用的专业语言,具有简明、易懂、含义丰富的特点。包括一些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简图等。给我们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

生物美: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

政治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具有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美感。

历史美:翻开人类的历史,几乎每章每篇,都生动地记录着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斗争与创造,都闪烁着创造者的美,显示着他们的价值。……

地理美:地理的图像美。地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图像教学,图像具有直观、全息的特点,通过分析图像将知识一点点展现,将一丝丝信息凸现,最后成为学生用以构建逻辑、推理思维、联系知识的有机体,成为学生想象再造的载体、知识-活动-能力再现的集合体。

艺术美: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体育美:整体美是体育美的一个特定形态,它表现在集体项目的群体组合和活动中。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等都是群体组合,通过体育技术组成、运行、提高以致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美。队员们之间配合默契、娴熟的传接球、准确的投篮、扣球、射门都表现了群体的意识美、智慧美和技术美。

总之,各学科的美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过程和生活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

第13篇:现行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教学

现行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教学

龙山县第一中学:向春红

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把应用美学的相关知识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来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气息。美育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模仿能力,更注重的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技能,并且借助于各种美的规范开展对学生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深入了解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高尚情操。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美育的原则。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

一、呆板凝滞的。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

一、美育的重要性与特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二、怎样提高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落实美育的熏陶,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1、教师重视美育功能,并且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我认为,中小学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第

一、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因为许多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就是教育最好的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落后过时了。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美育的作用,留出充足的授课时间,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第一感受是获得美感最重要的基础,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对即将的欣赏对象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心灵慰藉》的时候,就可以一边佛教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鉴赏。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佛教的深度,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寄托与情感。

2.培养学生审美基本功

这个阶段要通过直接的教育材料让学生去发现美,是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过程。这个阶段要通过大量的视听资料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资料让学生感受美术种类的要点、特征与创作手法,同时通过专业课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程度,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美育的关联。比如说,《父亲》这幅油画,通过良好的构图与刻画,深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通过研习作品,对这些思想感情与观点的把握,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提高学生的美术气息与审美。

3.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种多样,并且这些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仅仅要给学生实际的美术作品,毕竟学校掌握的艺术作品有限,要通过高科技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材料,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品鉴与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幻灯片来欣赏《日出印象》,让学生感受绚丽色彩下的阳光美,以及活跃的生命力。阳光下的一切色彩都变得那么的美,阳光下的一切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同时太阳的色彩也在逐渐变化。

4.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教材,整合教材。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可以根据特定的地域情况,结合教材,寻找一些可以表达当地民俗特点的材料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再者就是给予充分的创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仅仅有品鉴能力还不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会创作,才能够将审美掌握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观察力与感受力是学生获取创作材料与灵感的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美育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美育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构建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工作者获得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敏捷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高雅的艺术情操,美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美育的作用,充分掌握美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质量。

第14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罗城县小长安镇中心小学韦英江

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美。

1、围绕课文,赏析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用词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文章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经过反复锤炼最后定格而成的语言艺术作品。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把握好课文中内在的美的因素,选取恰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段或一些蕴藏美的因素的语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学生只有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反复品读,才能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用词美。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而且使学生得到应有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文字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欣赏文章意境美的习惯。

2、围绕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及结构的运用。作者在写作一篇文章时,总是投入自己的感情,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选择一定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 1

己的真情实感的。这样既能增添文章的韵律美,又能增添文章的文采美。仍以《桂林山水》为例,作者在抒发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真挚热爱的同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和“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无穷的美感。在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朗读“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并让学生抓住“静、清、绿”理解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独特的美的?并让学生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朗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抓住“奇、秀、险”学习课文描写“桂林的山”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通过分析和感情朗读,学生就会进一步陶醉在课文美的情境中。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要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美育融为一体,就必须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感染、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陶醉在作者美的语言文字描写中,从而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如通其心。例如《月光曲》一文中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和爱心,兄妹俩对音乐的追求乃至故事中那小小的茅屋、清幽月光、窗前的旧钢琴,都和《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以及它所展示的壮丽情景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美的印象。文章文字朴实,短短的几百字就勾勒出一位才华横溢而富有爱心的音乐家的形象和贫困中却不失高尚志趣的兄妹俩的形象,体现了文章的文字美。文中兄妹俩对音乐的挚爱和贫困相依为命的感情以及贝多芬对其倾注的同情和爱心水乳交融在一起。兄妹俩一段辛酸的对话,突出一个“穷”

字。在穷境中兄妹俩互相体贴,相依为命,手足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贝多芬也因此对兄妹俩产生深深的同情,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倾注了自己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两种情感同蕴文中,细细咀嚼,便觉至直,至美,十分感人,充分体现出文章感情美。文章通过“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两个不同景观来描摩乐曲,体现轻重缓急、气势等变化,在变化中倾注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感爱到文章中的韵律美。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发现文章的文字美,体验文章的感情美,享受文章的音乐美,从而陶醉在美的情境中。

再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美。

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是要靠反复地朗读才能感受到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对文中描写情境的精彩句段要多读,多背,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描述草塘的景色是“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发亮,如饥似渴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作者看到这景色时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美在哪里?这就要通过让学生理解“赶、翠绿、鲜绿、墨绿”等词语,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美。又如,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天空倒映在„„显得„„云朵倒映在„„显得„„。”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并用了“清凌凌”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北荒草塘的美丽可爱。这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排比句,就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通过准确的用词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画卷,并由课文描写的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到物之美、情之美,使学生欣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15篇: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张强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新区章锦小学

张强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他们的情操会变得高尚,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因此,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素材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作文教学必须从形象开始,有了美好的形象才会有好文章,而形象必须从观察开始。观察什么呢?首先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在观察中感受到美,情操也随之得到陶冶。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它事物不可比拟的。“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孩子的语言会产生飞跃。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都是儿童观察的好对象。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儿童会看到更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到处一片新绿,一切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了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起雾了,大自然好象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冬天下雪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儿童早已准备好的观察题材,让孩子去感受美。

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春雨落地是什么声音,秋夜的小虫在唱什么歌,北风呼号是怎样地愤怒„„当他们听到秋夜蟋蟀的叫声,别有兴致地猜想:“小蟋蟀唱什么歌?”是在说今晚月亮特别好,还是为谁召开音乐会?所有这些简直象美妙的乐曲一样诱惑着孩子们。观察,注意选取鲜明美感的目标。就拿观察季节来说,总是选择具有某一季节典型特征的时间和背景。这样,给孩子们留下强烈的美感。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通过有计划的指导观察,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的各种美,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美的文章来。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在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块美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课文有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是指导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好范文,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下面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课文内在的美育因素。

(一)语言美。

《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巧用修辞手法。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说透了“观赏”的原因。桂林山水与名山大川作比较,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具体写山水特点,则又用了抒情排比句式,最后一句把翡翠比喻江水之绿,真实、形象、生动,后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用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气势和形态,比作屏障、竹笋,突出山的真实可爱。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字、词、句之精美,在语言美的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构思美。

《桂林山水》一文构思巧妙,剪裁严格,结构完美,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写了对桂林山水总的印象,末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篇首“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由总到分,从分到总,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布局谋篇之妙,遣词造字之精更体现于表述中。写桂林之水“甲”天下,先与“大海”“西湖”作比较,接着写漓江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之山“甲”天下,先与“泰山”、“香山”作比,继而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以感觉写水静、以视觉写水清,以比喻写水绿。而课文以视觉加比喻写山奇,以比喻加视觉写山秀,以视觉加比喻写山险。教学时,根据以上分析多侧面进行比较,学习作者取材考究,内容精当,句法、字法的新颖,使学生领会文章构思之美。

(三)意境美。

《桂林山水》重视意境创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荡舟漓江”引出对山山水水的描述,也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意境中。江水平静,清晰见底,只是微波扩散的水纹,才感“船在前进”。“奇峰”“怪石”,好似来到仙境。青山绿水,山水相连,空中“云雾迷濛”,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更显得风光迷人,仿佛进入画卷之感。教学时,要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意境,陶冶心情,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趣美。

《桂林山水》优美的言辞,饱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作者从“渴望观赏”到“由衷赞美”充溢着浓厚的爱美情趣。

轻舟荡浆,尽情观赏,别具一番情趣。大海、西湖,泰山、香山众所周知,而桂林山水之奇却从未见过,这是作者心头充满新奇、喜爱之情而又发出的由衷赞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乐趣无穷,在这似画美景之中,观赏动人的山水画,怎能不感到无比欢乐和激奋。

(五)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人物,可以说是文学形象中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文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作品确实如美的海洋,到处呈现着闪烁的珍珠。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他们也处处把美带人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到中高年级,就让学生有计划地认识社会生活。面对身边的万事万物,要让他们知道选择写作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赞颂和值得写的。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文章《美丽的校园》的写作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看看哪些是能表现美的思想,美的作风,美的道德和美的行为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从整体看,学生只觉得校园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看,并说出特点,哪些地方值得写,如可写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因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可写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这是爱祖国的标志;再写写宽敞明亮的课室,因为这是培养人才,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就能成功地写出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除了大自然美,还应引导学生写写生活美和助人为乐的人格美。学生不是关在真空里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针对他们生活阅历浅这一特点,我们应怎样把那些光明美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他们的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寻找美,歌颂美。如:从身边寻找美,找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迹;到社会寻找美,利用报纸,电视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与人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激发他们的全部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绘美的东西,抒发美的情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另外表达语言的艺术美。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作文语言应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最美的语言,就是精美、至美、尽美的语言。茅盾说过:“美的文学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准确和精炼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和表现手法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意境也不同。

总而言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要老师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加以指导,学生就会写出融语言、结构之美为一体的好文章来。天长日久,学生便能够在习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美的水平。

第16篇: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岐山县益店西街中学

蒲育

邮编:722403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以美启美,以美引善、以美冶性,构造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爱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这种价值取向往是最终考量我们教育的成败的尺子。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教师运用的美的法则在生动教育实践中,把教授语文知识的“真”与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塑造美的人性,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提高语文能力,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特点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黑格尔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冲动和情绪养成为本身就是是理性的。”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具的自由的的形态,是跨越功利的,从陶冶人的情感着手,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熏陶。通过美育教育,使人具有充实而丰富的灵魂,并逐步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人具有美的素质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的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品质、文化品位具有积极影响。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到处呈现着美,用眼睛和耳朵去发现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是人类崇高的精神活动。而对于美的揭示、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学。现在,新课标已经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工性的统一,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美育融合其中便再自然不过的事。

美育以其感人的形式引人,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感化人,它对人的教育是“于寓于乐”,是自由的、超功利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逐渐浸润、逐渐熏陶,而不是如暴雨般的倾泻和灌注。杜勃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说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人亦摇焉“。而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一个人对事物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向往和追求,才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靠得就强烈的感染力,在乐趣中传递信息,让学生乐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能力。

语文课和美育在内容和教育方式直接有着广泛的联系,给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要挖掘语教材中美的视点。语文教材为实现美育教育在内容上提高了可能,因为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

系,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是美化人、培养人的好教材。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慑人心魄的小说、、、、、、总之,美育教育的素材到处都有,而且是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旷达豪放。这些优秀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美好的视点。(1)、课文中那些闪耀着社会精神美的英雄的艺术形象往往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品位,引导学生对其分析、理解,再假造,使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美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由对英雄的崇拜、敬仰到赞赏、感奋,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其成为美的心灵的拥有者和美的品质的体现着。1940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当天,曾收到了一封犯了错误的青年的来信,他说:我无意翻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不由自主的一口气读完了它。在此之前我算个什么人呢?我是谁也不需要的人,现在我读了全书,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我应该感谢作者“给我幸福的生活”“把我引上了诚实生活的道路”。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位谁也不需要的人”是由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受到了保尔之一艺术形象的感染,把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通过情感体验,感到自己过去行为错误和可耻,决心改邪归正,成为一名新生活的建设者。保尔这一形象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此外还如林则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白求恩、、、、、、,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凝结着人类最高的品德,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好经过引导、必定会触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感染与振动,明白人生道路如何去抉择,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出学生的高尚的人格。语文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体现着社会美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他们勤劳善良,爱憎分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幸福的生活。其身上体现着高尚的情操、人优美的品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汉堡港的变奏》中的贝汉廷,《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普通劳动者》中一个个血肉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都会使我们终生难忘。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处理,积极引导,使这些形象活灵活现地站在学生面前,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收到完善人格、激荡心胸,激发热情及弘扬正气的教育效果。教材中一些“丑”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起到特殊的效果。“丑”是对人本质力量的扭曲和否定。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欧中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这些“丑”地形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热情的歌颂真善美,也要无情的鞭挞假丑恶。人们对丑的认识、批判、否定和鞭挞也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特殊而深刻的审美。“艺术描给庸俗的东西和粗野的东西。”引导学生厌恶、憎恨丑的东西、明辨美丑恶,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巴尔扎克的《欧中妮葛朗台》中,作者通过对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一个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偶然看见查理那个由欧叶妮保存的镶有黄金的梳妆匣,竞然不顾一切的“身子一纵”扑上去抢,“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完全不是一个70岁老人所具有的常态。就是在强留之际,看见神甫手中的镀有黄金的十字架,竞做了个骇人的动作------奋力抢过了十字架、、、、、、作者在塑造这些“丑”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将他们丑恶的灵魂昭天下,把一个个脸谱勾画得栩栩如生,引发人们憎假丑恶,渴求真善美。(2)大自然中呈现出琳琅满目的自然美,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巍巍的泰山、秀丽的黄山、壮丽的钱塘江、浓淡相宜的西子湖、秀甲天下的的桂林山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它们使学生间接地领悟了祖国自然风

光的绚丽多姿,但大自然的形、色、味依然是其审美过程的情感载体和观照对象。语文教学中如果重视这些审美形态给学生造成的审美感觉,引导其调动过去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家园的美丽,激发他们对祖山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语文课本所呈现的色彩纷呈的形式美也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描写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太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了师生的联想与共鸣。魏学伊的《核舟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蒸子的《八只小猫》等,无论是实用工艺还是装饰工艺品,作者看重歌颂工艺师审美创造的高难度技术,表现造型艺术的优美和特殊的情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鲁彦的《听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流动美、节奏美、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天地,再如薛富成的《观巴黎油画记》,蔡元培的《图画》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应用绘画作这空间的表现艺术,体现了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优美境界。(4)、课文中选用的中国优秀古典诗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闻一多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意境),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排列)。”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文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句子长短整散,语音的响沉强弱,语速的滞涩急促,使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如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其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去,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可以结合朗诵想象:高峻的青山,奔腾的碧流,孤单的白帆,满江的红霞,有山有水有动有静,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令人目不暇接。再如王维,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读他的诗,无论是早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雄浑,还是后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清幽,无不使我们感受到美。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一种灿烂的之美,一种动感之美。另外,通过作品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性格特征,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还有他奉诏进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自信浪漫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他大气与飘逸的诗作风格,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形态美、章法美,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观点主义。通过诵读理解,由作品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时时叩及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耳醉于音,心醉于境,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达到美的享受。

其次,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实现悠久历史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美的教学效应,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而是学生是一个活的能动的审美个体,他们有自已的爱好、期望、需求、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能否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学生的内因。对于教师的施教,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和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始终要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感知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水平,对于教学教程进行精心的审美设计,要使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激起美感波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发现美感。

1读:读精炼铿锵的诗歌,琅琅上口的文言文,文笔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如朗读《回延安》,你能从两行一节、上下押韵和起承转合的节奏中,真切地感知到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欢娱和激动。教学《水调歌头》时,若采用古筝曲配乐朗读而舒缓,时而激昂的朗读与古筝乐曲相映相衬,将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融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朗读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美的意境,在听觉上带来美的享受。《听潮》一文中用舒缓的语气读熟睡的大海,给人温柔甜蜜的感觉;用激扬的语气读猛醒的大海,给人雄壮激进的感受。

2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个人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就得到的感受也是独特的。大家闺秀的薛宝钗看见落花流水,认为是良辰美景,高歌一曲;寄人离下的林黛玉却有了悲切动人的《葬花词》,身强力壮的焦大则无所感受。自已的感受是永世不忘的。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的学生赞美作者的坚强,有的欣赏生动活泼的写景语句,有的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体悟到了文中的人性美和景致美。

3议:语文课堂应提倡百花齐、百家争鸣。在讨论“愚公精神”时,我竟愕然发现,许多学生对愚公精神嗤之以鼻。有的认为愚公蚂蚁般移山,不如干脆绕道或搬家算了;有的认为愚公不讲效益,只知蛮干;还有的认为愚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学生据理力争,舌战群儒,提出这则寓言说明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赞扬愚公坚定的信心和实干的精神。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议论,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既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有让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了真正的人生之美,充分汲取了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4: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发挥一下一桶水的作用,会使学生的美感享受锦上添花。学习张洁《挖荠菜》,我要求学生提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对童年时饥饿的感受,再简介作者从小靠母亲带大的经历,带领学生走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旧社会,通过今昔对比,深刻领会作者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的原因。让学生在现实的美感的熏陶下乐学,不知要比空洞的说教强多少倍。

值的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单纯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冷静对待,积极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享受”是旨在鼓励和倡导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达到自强自立的境界,使学生在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人生的充实、幸福,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让学生从课堂求知为乐走向助人为乐、创造为乐,使学生真正感受人生的完美,真正实现不课堂、大社会的目标。

此外,还要注意教师形象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美育教育的特殊性,一个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教师自身形象的美育作用。优秀的教师,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我们的诗、、、、、、”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许多学生对教师美好的语言、仪态、板书都自觉不觉的进行模仿。“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用自己表里如一的行动、严于律已的品德、高尚美好的情操、端正文雅的风格、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

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在讲课时准确生动的语言,整洁漂亮的板书,宽松的人文氛围进了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使教室充满生气。课堂上多了趣味,少了枯燥。学生便会主动以发自内心的“乐”学代替了被动机械的苦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在赏心悦目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高尔基在《论美学》中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创造力的信心。”康德也说过:美是沟通道德与知识的桥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认识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用美的法则改革教学,力争语文教育内容一形式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引善、以美冶情的美育效应,使师生在语文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览胜,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法》

钱威

徐越化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学概论》

董学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7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一地理备课组

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它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人地关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广阔领域使美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地理科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孕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又指导人们把握生活、美化生活。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地理课中进行美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必须始终以宣传国情国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有无比坚实的凝聚力,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引以为自豪。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进行美育,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①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等。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

②自然美。这个题材范围极广,包括各种自然要素,都有可取之处。如地形山高水低之不同,气候四季轮回之差异。自然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适当进行渗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③人文美。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文化遗迹、现代建筑、村舍民居、道路交通,还有各时期、各民族的风俗、服饰、艺术作品等,都能使学生接受艺术的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人文知识又与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应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联系和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突出美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理现象中不美的方面,以之作为反衬,突出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资源、种族等差异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灾难等对社会、环境、文明造成的伤害,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反思,强调和谐美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使用抑扬顿挫、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再比如把地理知识有意的与文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诗词、谚语、民谣、成语、散文等,既能创设地理教学的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在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时,就可引用李白的,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不同民族的人的共鸣。收集一些不同地区、国家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乐曲或歌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还可适当与美术相结合。例如各地的建筑,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地方一类环境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结晶,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建筑的历史与美学特征,使学生既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影电视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 还能够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 有利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指导他们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对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深对美的感受,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寓美育于言传身教之中要搞好地理美育教学,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教师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自觉的又不知不觉的得到知识的灌溉和美的熏陶,真正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感染、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美、风度仪表美,知识面要广博、词汇要丰富、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要真诚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自豪,这样双方的相互欣赏有利于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美育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应和谐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形式来实现,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不具有感染力,不是美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才称得上审美化的教学。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又常常通过采用艺术化、审美化来表现,在教学形式审美化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动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色彩、音响、图象等等的能力都制约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不仅使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之间和谐适应,而且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审美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地理学科美育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模型、仪器、电教媒体等多种直观性地理媒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等活动,让其真切地感受地理事物的声、形、色、运动变化及整体美感,丰富、发展其思维。

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减轻认知上的难度,提高认知上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感到亲切,如临其境,从而融入美的教学氛围,真切地去感受美、发现美。

2、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就是指教学既要准确揭示和展现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认知因素;同时又要艺术化、审美化地传递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即作用于学生情感领域的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最终达到求实求真的境界,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弄清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泰山雄伟、庐山的秀丽美时,还要告诉学生从地理成因上看,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在讲述过程我们应将科学与美育高度地统一起来,既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鉴赏力,又要使他们形成自身健全的审美心理,以达到完整人格的基础训练。

3、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美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这也是美育和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都不是美育,而任何富有积极感情色彩的教育,都多少具有了美育的意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积极而饱满的情感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就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就不会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学令人愉悦的美感,不能产生美育的效应,但是仅有教师的情感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产生师生间的共鸣,即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只有实现了情感的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恨、幽默等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

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是富有感情和具有感情调动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世界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才能描述祖国锦绣河山,深爱之情,溢于言表;评说种种环境灾难,切肤之痛,令人动容;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满怀欢欣,豪情于胸;纵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配上教师的姿态、手势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无疑,激发情感受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给人的感染、激励和唤醒,才是最强烈的,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特色。

4、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项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真正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地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审美主体即是地理学习者,由于主观条件如审美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并不是地理学中的一切审美客体都能与学生发生审美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字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初中地理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四季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地方时,有了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公转,才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才有了四季。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地向中学生渗透地理中更高级形式的美,那么,就如同地理教学论中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一样,违背了科学美育中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力求将所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生硬、沉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生动、活跃的地理审美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教育,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第18篇: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艺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优势。从制作的材料、技法到表现形式、烧成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充分的锻炼了学生手、脑、眼的感知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陶艺教学中把美育教育渗透的更深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陶艺教学

美育

感受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立体与空间 坚持与思考

一、感受与传承,“美”的概念是时代不变的产物。

时代在变迁,虽然每个时代的服饰、器具、家具、纹样等千姿百态,而且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特点,但是“美”的内涵不会变,规整的、异性的、变化的等等艺术形式只要是被人们归类到“美”的行列,它自身都有其平衡、强弱、疏密、松紧、大小等的“美”的形式。

为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存在了几千年,它的“美”更是如此。从河姆渡、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粗狂的手法、优美的线条、古朴的纹样传递出那个时代淳朴的气息;到唐朝的三彩,釉色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的高歌;再到元明的青花,温文尔雅、青蓝相间、清新雅致流淌出世界公认的审美情趣。即使到今天的现代陶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门类百花齐放。如果只是通过美术欣赏课去了解陶瓷艺术可能感触没有那么深,当学生真正的亲自去动手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看着自己通过双手把一块泥做成作品、干燥、装饰、上釉、烧成,学生的心也在随着变化,审美的情趣也慢慢开始在内心发芽。

因此在陶艺教学的前阶段和教学中,我会讲述和穿插一些陶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精美图片,了解陶瓷生产的品种、历史和工艺。学生不仅有制作的欲望和好奇心,而且更加渴望动手创作作品,内心对美的享受也自然通过双手表现出来。可以说正是真正的实践才是感受美的源泉,没有美的了解与传承也不会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与发展,“美”的感知是学生天生的特质。

土生万物,“泥”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材质,也是和人最亲近的一种材质,所以孩子都有玩泥巴的天性,一看到泥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碰一碰、捏一捏用心去感受手中的泥团。起初在学生手中玩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抛开当堂的作业,自己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往往一些定性的形状和要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想这也许是造型、方法、内容的单调。所以如何突破陶艺的“美育”教育变的尤为重要,学生了解“美”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去创造“美”却需要教师设定好一个引导和展示的平台。

比如了解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喜欢的东西,比如卡通动物,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原版的形象来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卡通动物的服装、配饰,包括动作、表情是可以通过改变来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甚至与他的表情是否夸张,为什么没有表情是不“美”的,为什么没有表情也是“美”的。又如教师的直接在作品上进行添加,表面上好像是违背教育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熏陶,如果老师只是靠嘴巴就可以让学生把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确实做不到,所以适当的引导和修改是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美”的标准。再比如,学生做好作品后,作品的布展自然是教师的一次重组,无论是展厅展示还是作品集的展示,学生都会产生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也是教师的“布置”所带来的。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掌握了一些固定的技巧和技能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具有“美”的形式的陶艺作品自然会从指间流出。

三、立体与空间,“美”的深度是陶艺优越的条件。

相对于绘画来讲,陶艺对“美”的表现力、空间感、立体感会更加深入。作为我们成年人来讲,选一件商品时往往会左右上下的打量,最后确定了才下决心购买,我们很少只看一面漂亮就轻易决定。作为一件商品或作品,正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不同的美感,就像每一扇窗户望出去都有不同的风景一样。正因如此,陶艺的美育教育会更深入,泥固有的质感吸引了孩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它,感受它,进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简单的拿一件陶艺花瓶来说,如果通过绘画,学生可以感受到花瓶的曲线美、纹样美、色彩美、器形美等等的客观美,但是如果是用泥巴来做一件花瓶,出了具备这些“美”的熏陶外,在做的过程中有可能因力度或粘贴不牢产生倒塌、变形等情况,这时力量所展现的美、心情转换的美、角度转换的美等很多主观意识上的美也都会发生改变。

四、坚持与思考,“美”的熏陶是陶艺永恒的主题。

一件事情如果只做一次,深度不够;如果只做一种,宽度不达;所带来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方法和展示形式也只是一种外化,真正的还是要内化成一种“美”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一种“氛围”的时候,它必将会传承,会感染到更多的学生愿意深入到陶艺课程,乐意在陶艺课程里徜徉。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作为主导的教师没有这份坚持和思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停留的脚步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固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里面有一批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们从小带出来的孩子相比之前会更加的优越,思维更开阔。所以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趋向于传承和提高,“美”也许离我们不遥远,但却让我们一直在寻找,我想陶艺正是这条路上闪亮的路灯。

第19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榆中九中

钱雪萍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本文挖掘物理美,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特殊功能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美育、物理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审美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促劳等功能。充分揭示各门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结合学科内容实施美育,既能高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审美化教育是指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物理美,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美育德,完善学生人格

“审美化教育的影响不是强制,而是在自由与安全的心理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 物理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增长见识,掌握科学知识,并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品格,其育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优化生活情趣,美化言行举止;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和完善人格。象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白光色散),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留恋忘返。还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谈、电磁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都让学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一个人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生活趣味浓厚,就会以纯真、坦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品质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思想道德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人的精神,构建人的人格,培养人们和谐完善的心灵,崇高臻美的道德品质。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可以互相渗透和重迭。物理中的每一项科技成就和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都是德育和美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象哥白尼为真理献身的悲壮行为、牛顿致力科学物我两忘的曲折经历、伽利略面对宗教的错误审判不屈不挠坚持研究科学的品质,法拉弟拒绝制造商高薪聘请和女皇授予爵位的不图名利的美德,还有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一切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他们敬仰科学家非凡的才智、高远的志向、惊人的毅力、崇高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经过长期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以伟人为楷模,树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以淡泊的态度对待名利地位,以快乐美好的心境求知求学。其言行举止既符合道德规范又符合审美规范,道德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稳定,人格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2、以美启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现象复杂、规律繁多、理论深奥。平淡的说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智育中渗透美育,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剖析科学美和艺术美,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积极的教育,从而接受教学信息,完全可以达到以美启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美育既是形象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学生在美感中精神愉悦,智力被激活,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入奥运会比赛的真实镜头,让学生目睹“运动快慢与美”的情景之后,学生个个精神焕发,余兴未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在美感中度过了一节课并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平面镜成像、杠杆平衡、磁感线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模型和实验等媒介,展示对称的物理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和深刻印象,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公式蕴含丰富的科学美感,但教师如果不作引导,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符号,无法体会其中的美。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有必要剖析其简洁与和谐美,尽可能将理性的美形象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一定律”与“质能关系”的深广物理内涵和强烈的科学美感。教师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教师传授教学内容虽是“老生常谈”,但他们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却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陶醉于科学魅力之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

3、以美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体验,最使人感到愉悦的是美感,艺术的健体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散文的诗情画意、小说的动人情节、绘画的精巧构图、雕塑的形神魅力、音乐的美妙旋律、舞蹈的优美动作„„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愉情怡神、益身健体。物理美对学生同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经常被“花桥倒影、天狗吃月”所吸引;因“苹果落地、电磁感应”而振奋;着迷于“对称的物质结构、和谐的运动状态”;陶醉于牛顿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达尔文把美育看成是培养和训练儿童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审美的健体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医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在审美愉悦中,血液分泌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很好地调节人体的节律,并使全身器官协调地运转和发挥作用;所有感觉变得更灵敏和精细,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兴奋中心的转换,减缓学习疲劳的积累,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魄,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一部分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重压,学有所成;但很多的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思进取。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乐教乐学”,而美育能使教学充满快乐和生机,实现益智、育德、健体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多媒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美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新奇美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象“纸锅烧水”、“空瓶吞鸡蛋”、“人造彩虹(色散)”、“魔镜成像”、“电路黑箱”等等实验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和美感。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目睹优美的物理现象,而且能通过操作实验,手脑并用,促进肢体、身心和谐发展。

4、以美促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物理世界非常之美,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光彩夺目的科学丰碑。在这些丰碑上不但记载有先驱们的丰功伟绩,还铭刻着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思想和无瑕美德。

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美所激发的创造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采取自由灵活的方式,使学生既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感性美和理性美,又能体会教学媒体、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掌握美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坚持“立美于教、以美优教、以美育人”。

第20篇: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本文就‚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等进行美育初步探讨

关键词:‚用数学‛ 美育

一、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涵义 《美学与美育》对美育的阐述是:‚美育,全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美学原理,用自然、艺术等审美材料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 ‚美育的作用:①以美导善,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②以美导真,在美育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

(二)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美育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培养有智慧的人才。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3、美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二、数学的美有哪些方面 罗素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人们认为数学美就在于其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和谐美的特征 。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

三、在‚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

(一)创设情景

1、创设美的情景,以美导善。‚用数学‛体现着数学的所有美。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已动手动口动脑筋探索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创设美的情境,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同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

2、创设真的情景,以美导真。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用数学‛就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体现的就是科学的真实美。在‚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的情景,可以达到以美导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的目的。

(二)陶冶情操,培养完美人格

1、树立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就用数学教学而言,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喜欢数学。

2、求实精神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3、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体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培养合作精神。

4、创新精神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用数学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就是通过创设真实而美的情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 浩 美学与美育

李星光 试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04期 李华 试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网2007-1-18 徐攀 关 于 创 设 情 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