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平均分教学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06:00:2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平均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

(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篇2: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春游的情景,给二年级的五个同学分配食物。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缺乏“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比较,如果开头由不平均分开始引入到平均分,这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会更加清晰和深刻,理解起来更方便。

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开头由不平均分引入,再到平均分。在教学中,当出现不平等的分法时,一些同学的反映强烈:“这样分不公平,小朋友们会吵架的。”这是学生真实而可贵的想法,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分东西不均而发生争吵的事实,这就是他们对分东西的理解。平等分配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他们不会说“平均分”这个名词罢了,于是我及时捕捉住这一生长点,利用他们的观点,及时生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的思想得到认可,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决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方法,会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才能最大可能地应对所有的状况。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教学机智是应该具备,但防范于未然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好课堂。

篇3: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推荐第2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给自己一次深入解读教材的机会,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也是一步步深入的,正如概念所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而同样多指的是一个结果,平均分指的是的一个过程。而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对于“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个”这个问题不用摆小棒就可以解决,摆了小棒反而会因为份数问题弄错了,也曾经问自己“学生明明可以走直线的,为什么偏偏要绕大圈”。其实学任何知识点,都应该从概念本质出发,正如上学期的乘法学习,无论是乘法口诀的学习还是后续乘法运算定律的学习都应该紧紧围绕乘法意义的,这一方面可以避免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也可以让知识之间架起互通有无的桥梁。而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也是后续学习有余除法,小数除法等等内容的依托,离开了这个支撑点,那整个除法内容的学习都是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式的。

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的引导语跟提问、要善于等待。当问到“猴妈妈会怎么分?”时,学生肯定都是平均分,但是问到“猴妈妈可能会怎么分?”时,学生出现的就是另一种反应。并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每次我都急于把话题接下,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回答。正如田老师说的,作为一个课堂实施者我希望学生按部就班照着我的思路走下去,所以我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对于一个提问,尽量做到只说一次,倒不妨可以把自己上课过程录音录下来,每天上下班公车上自己给自己听听,身在其中或许没感觉,当身处一个旁观者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就也能感觉到问题所在了。

在课的导入环节,猴妈妈分桃子直接引出平均分,这也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分的结果是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经田老师一分析,崇拜感油然而生,可以多分些食物,通过分梨、分苹果等让学生感知平均分是把一样东西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这远远比孤零零的概念表述来得具体。在探究分法环节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用除法先进行解决算出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再进行一次性分到位,以至于在后续出现大数分的时候,有学生甚至也说“老师,你可以先数一数,再用总数除以4再分”,这说明学生已经对除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而郑喆文说了“不知道除法那只能一个一个分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就跟抓了根救命稻草,一个一个分,当分到第二次时学生开始感觉到分得太慢了,要多几个分。

推荐第3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 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

1 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

2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推荐第4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5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2个例题进行了改编,以”小兔请客”为主线,贯穿了给两只小猴分桃,给2个花瓶分花,给4只小猫分鱼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推荐第6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的,也就是说:“除法”运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我上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这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主题图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效果不错。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 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 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 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 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推荐第7篇:平均分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推荐第8篇: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

(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动手操作,能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2、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推荐第9篇:《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况,将总体进行平均分,要求总共能平均分成几份。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则是一个一步步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分桃子给她的猴宝宝时遇到了困难,想得到我们班学生的帮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愿意帮助猴妈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奋感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帮助完猴妈妈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问:“我替猴妈妈感谢我们班的同学,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会使猴宝宝不开心哦,你知道是哪几种分法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进行分类。接着我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此时,马上又学生回答说:“那一类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宝宝会不开心,会觉得不公平。”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而另一类就不一样了,每份都分得一样多,这样猴宝宝肯定不会不开心了。”通过分桃和把分法进行分类这两个过程,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所以,在进行分类后,我马上让同学们分小棒,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体会到分得多样化。在接着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 概念,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10篇: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振宇外国语学校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除法的认识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让学生具体操作,在动手操作、学生不同分法的交流的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例2是引导学生根据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学习把一些事物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分的个数,怎么分,每只小猴分两个也就是要两个两个的分,并且要把8个桃全部分完。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进行操作,由于上面学生已经对题意和分的方法很明确,因此很快就得到结果。在试一试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操作,边用语言叙述,进一步巩固这种分法。

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掌握的还不错,明确了平均分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把一些事物平均分,而且能用语言比较通顺地叙述。 二(1)班 钱莉

第11篇: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了《平均分》一课。这节课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主要为孩子们设计了三个空间:

空间一:通过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

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兔妈 妈给2只小兔分萝卜的情景,通过三次不同的分法,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两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才公平,从而也为孩子们理解\"平均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空间二: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但我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而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在这个练习中,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有的同学说把缺少的那一份补满,有的同学说把多的那几份中多的部分拿走,还有的说把其中的多的部分移到少的那一份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办法也很准确。

空间三:采用多种形式,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需要学生自己会进行平均分,因此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是把12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孩子们感受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有的是每人一次分1朵花,有的是每人先分2朵花,也有人直接想到了每人分3朵花。在学生经历了分的过程后,我又安排了活动二:听老师的口令来摆小棒。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听老师的口令准确地进行平均分。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老师设计的这几个空间中充分地动手、动脑,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

第12篇:二年级数学 《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 《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集体备课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

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第13篇:平均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第14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

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 )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 )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 )面。 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 )面。

(3)分一分。

师: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 2.我当设计师、

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第15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双林庆同小学 王新英

【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所以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前测,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孩子理解的平均分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分,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所认为的平均分都有以下特点:

1、认为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

2、认为单数不能进行平均分;

3、认为1个物体不能进行平均分。同时对于具体如何分、如何得到这个结果仍然是模糊不清。为了突破孩子们这种平均分认识上的局限,我试教了多次,每次上完一堂试教课我都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里我想借助《平均分》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案例片段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请到了我们班,现在老师想把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呢?

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发言也正如我课前调查的一样,都选择了4个4个地分。

师:咦,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大家都选择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呢?

生:因为这样分公平。

师:是呀,这样分两只小羊分得的草莓个数就同样多了。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公正。其实,像这种公平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 【反思一】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本堂课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场景导入本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当问及“如果要将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你会怎么分?”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分给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所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更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关于“平均分”知识的真实起点,进而导入本课。

【案例片段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6个苹果分一分

1、(1)师:老师这里有6个苹果,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

师:老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试着将它们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想到的分法多。

(2)反馈交流

(3)小结:看来平均分不仅可以分成2份,分3份、6份都可以是平均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师:是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2、解决单数平均分。

师:刚才6个苹果是双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现在老师增加3个苹果,变成几个?(9个)是的,那你知道像9这样的单数可以平均分吗? 【反思二】

第一步的导入环节,学生已基本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这一观点上,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分6个小圆片,初步尝试平均分。在学生摆一摆的过程中,我下去巡视,不出所料,学生多数将6个小圆片分成了2堆,每堆3个,只有2个同学将6个苹果分成了3堆,每堆是2个,而平均分成6份的一个都没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这一部分的反馈环节分成3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让第一个学生自己上来分,分好后由自己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法,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平均分;第二个学生上来分好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因为有前一个学生的介绍作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看出分的方法,所以在第二个学生分好后,我直接把判断的权利交由其他同学;由于刚开始多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仅限于平均分成两份,在第二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还可以分成三份,此时想到“还可以平均分成6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三个学生,我仅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然后由我来帮他分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在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为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只有双数可以平均分”,在6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苹果,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和“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9份”这两种分法,从而解决“不仅双数可以平均分,单数也能平均分”这一难点。

【案例片段三】动手操作(第二步):将12根棒棒糖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很棒,羊村的4只小羊表现得也都特别好,慢羊羊村长买了许多棒棒糖想平均分给这4只小羊,你能帮他平均分吗?出示一捆棒棒糖,学生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根。这下把学生难住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该怎样平均分呢?部分学生拼命地想数出有多少根棒棒糖,也有部分皱着眉头,面露难色。看到这一情形,我马上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迫切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棒棒糖。这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是呀,当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时,我们可以先怎么分呢?然后让学生在明确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和同桌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1、同桌合作讨论后交流。

师:哪一对小伙伴想到了好的办法? 生:1根1根分。

师: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第一根分给——暖羊羊,第二根分给懒羊羊„„ 第五根分给谁?

师:这种分法谁听明白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数量的情况下,先确定分给4只小羊,然后一根一根地分。

这时有一个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小手,他说,“老师,那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棒棒糖,我们要是一根一根地分,就太麻烦了吧!”这一学生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教材资源,所以,在对这位学生敢于提问进行表扬肯定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棒棒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羊,我们该怎样分?学生随即想到了可以先每只小羊分2根,多下来的再一根一根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根一根地分,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根棒棒糖,你会怎么去平均分呢? 生:我们可以先想好每只小羊分几根,然后分一分。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是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想!)

师:老师呀把和棒棒糖相同根数的小棒捆成一捆放在了小朋友们的信封里,请你用小棒代替棒棒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平均分。

2、生动手摆一摆后交流。【反思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掌握平均分的分法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场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分法,并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的摆一摆等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对前面找到的方法进行验证,储存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提问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许多思考。比如在“了解平均分的分法”这一环节,学生提到“多麻烦!”时,我没有将这位学生忽略,而是借助这位高层次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平均分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只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给孩子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多麻烦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强调这种方法,2个2个或者3个3个地分在不知道总数而数量又很多的情况下就比1个1个地分快得多。本堂课我非常庆幸没有死板地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走,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作出回应,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得到满足,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

第16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聚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圆片、熊猫图片、猴子图片、练习题卡 .学生每人20个圆片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活动一,完成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目标;

2、通过活动二,完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的目标;完成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3、通过练习题

一、

二、三,四,检测目标

二、三的达成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师:哎,这些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哦!原来它们正在召开丰收庆祝会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庆祝会上都来了那些小动物? 生:小熊猫、小猴子、小兔子和小松鼠。

师:说得真好!今年的聚会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各有多少呢?

生: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你知道的真多啊!

【设计意图;创设森林聚会的情境,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学数学,符合教材编写意图,且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竹笋(感受“同样多”,认识“平均分”) (1).引出问题

师:假如你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看到这么多好吃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一脸疑惑):可是,两只熊猫却盯着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 生:怎样分竹笋呢?

师:是啊,这6个竹笋该怎么分哪?能帮帮它们吗? (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呢?) (2).认识平均分。

师:大家看,这是两只熊猫。我用6个圆片代替6个竹笋。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两只熊猫图片。) 师:可以怎样分呢? 生1:每只分3个竹笋。

师:哦,刚才这位小朋友给第一只熊猫分3个,给第二只熊猫也分3个。 (边说边在黑板上两只熊猫下面各摆出3个圆片。) 师:除了有这种分法以外,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2:还可以给第一只熊猫分1个,给第二只熊猫分5 个。

怎样分竹笋呢?师:(把圆片摆成1个和5个)是这样吗? (师板书:1

5) 师:还可以怎么分?

生4:给第一只熊猫分2个,给第二只熊猫分4个。(师板书2 4) 师:(把圆片摆成2个和4个)是这样吗?

师:在这些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最公平,是哪一种? 生:3和3!

师:(把圆片调回3和3个)为什么说它最公平? 生:因为两只熊猫吃到一样的3个竹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哦,只有这样分第一只熊猫分到3个竹笋,第二只熊猫也分到3个,(边说边用粉笔把3和3圈起来。)它们分到的竹笋同样多,所以这种分法最公平。

师:(指着竹笋)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就是两个一般多的就叫平均分。 同位互说。

师:“两个一般多”就是我们说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师:(指黑板)这几种分法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不一样多。

师:因为每份不一样多,所以它们不是平均分。 (教师把其他分法擦去。) (3).规范语言

师:(指竹笋图)再看这种分法,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给几只熊猫? 生:2只。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给2只熊猫)

师:每只熊猫分到几个? 生:3个!(课件出示:每只分到3个)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刚才分竹笋的过程?

生: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到3个。

(4)、(即时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用平均分的方法帮两只熊猫解决了问题。听说平均分很公平,可忙坏了小猫和小猪,他们也想把食物平均分。大家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小猫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6条鱼,2只小猫,每只小猫3条鱼。

师:对,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师:小猪的西瓜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这边的小猪有1个,那边的小猪有2个。 师:对,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小结:像这样(指小猫题)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这种(指小猪题)每份分得不一样多,就不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怎样分竹笋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交流不同分法的基础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分法的过程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引出“平均分”之后,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即时练习,及时强化: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

(×)1234每份分得不一样多就不是平均分。】 2.分桃子。(感受第一种分法) (1)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帮小猫和小猪解决了问题。这时候小猴子也遇到了问题。 (课件出示:12个桃子)

师:小猴子遇到什么问题了,谁来完整的读一读?

(板贴: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把这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吗? 生:能!

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商量。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商量好了吗?那就请你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数出12个圆片,再拿出带小猴子的作业纸,然后在作业纸上来平均分一分吧。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3)汇报展示

师:都分好了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学生纷纷举手) 生1边摆说,摆完后。

师:(指黑板)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是1个1个分的,先给每只小猴分1个桃子,再给每只小猴分一个桃子。最后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师:你来告诉大家,你是几个几个分的?分到最后,分完了吗?

刚才,她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了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 生1:4个。

师: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 生:同样多。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只小猴4个(用笔圈出第一只小猴下边的4个圆片),

第二只小猴4个(用笔圈出第二只小猴下边的4个圆片),第三只小猴也是4个(用笔圈出第三只小猴下边的4个圆片)。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生:4个。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这个小朋友的分法。1个1个的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1234 (课件演示1个1个分的过程。)

师: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3只小猴,她是1个1个分,先给每只小猴分1个桃子。 观察一下,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分完了吗? 生:1个。没有。 师:还要再怎么办?

(课件演示每只小猴再分一个)

师:继续看,现在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 生:2个

师:每只小猴分到的桃子数量怎么样? 生:同样多。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还要再怎么办? 生:每只小猴再分一个桃子。 师:继续看,现在呢? 生:3个。

师:还是平均分吗? 生:是!

(操作课件每只猴子分到4个。) 师:现在分完了吗? 生:分完了!

师:仔细观察一下,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 生:4个。 师:同样多吗?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 (师生跟着课件一起数出3份。) 师:每份都是几? 生:4.师:哦,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1个1个分果然能让每只小猴分到的桃子同样多!和他的分法一样的举手! (多数学生举手)

师:其他同学又是怎么分的? 生3:3个3个分。 师:3个3个的怎么分? 生:我是先三个三个地分,再一个个一个地分。 师:分完了吗? 生:分完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3个3个分。 (师生一起看课件:3个3个分。) 师:每只小猴先分3个桃子,

剩下的还能3个3个分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分呢? 生:1个1个分。

师:每只小猴也分到了几个桃子? 生:4个桃子。

1234一

3个3个的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师:他也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3份。

师生一起数:1份、2份、3份。 师:每份都是几? 生:4 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子啊? 生:4个。

师: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 生:同样多。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生4:2个2个分。

(师生一起看课件:2个2个分。) 师:先把12个圆片给每只猴子分2个, 现在每份分得—— 生:同样多!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剩下的还能2个2个分吗? 生:能!

师:继续看,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 生:4个桃子。

师:他也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3份。

师生一起数:1份、2份、3份。 师:每份都是几? 生:4.师:小朋友想想看,还可以怎么分? 生2:4个4个分的。 师:4个4个分的怎么分? 师:他借助以前学过的加法知识想到了可以4个4个分,这种方法怎么样?

12342个2个的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生:不错!

师:他很会动脑思考!

师:(演示课件)他直接想到了12里面有—— 生:3个4.师: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 生:4个。

师:他也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3份。

师生一起数:1份、2份、3份。 师:每份都是几? 生:4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生:一样。 (4)小结: 师:好,大家把圆片往前一推,小手真麻利. 师:好了吗?大家看.(课件整体出示4种分法) 刚才我们小朋友1个1个分、2个2个分、还可以先3个3个分,再一只小猴分一个、也可以4个4个分,我们用了不同的分法帮小猴分桃子,但是,无论哪种分法,最后,都把12个桃子正好分完(板贴:正好分完)。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分得的结果同样多,都是平均分.都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 每份都是4.(5)即时练习

师:为了感谢大家,小猴子给大家准备了9要平均分给我们当中的3个小朋友,每个小几根呢?(课件出示) 师:谁来读一下?

9根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3根。12344个4个的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1个1个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2个2个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3个3个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4个4个分,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4)。根香蕉,朋友分

123师:要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快速数出9个圆片代表9根香蕉(略停一下)

然后把1号作业纸反过来,,在1号作业纸的反面分一分.. (学生操作,是巡视指导).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说自己的分法,课件相应演示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

师:刚才咱们小朋友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无论哪种分法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3根香蕉,分得结果都是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怎样体现平均分?基于这一思考,我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操作-----交流的过程,在深思熟虑之后,有方法、有目的地分圆片。

2.关注过程中的平均分:借助问题“为什么要1个1个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让全体学生都跟随交流着一起进入有序思维状态,理解每种方法的目的:时刻保证平均分。

3.关注结果:借助问题“分的方法不同,分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虽然“平均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分,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3.分萝卜。(感受第二种分法)

(1)师:熊猫吃上了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想的呢?(课件: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 谁来读一下? 生:每只小兔分4个.(板贴:有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几只小兔?)

师:谁再来说一说小兔的想法?

生: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兔呢?

师:这次该怎么分呢?我们再用圆片来摆一摆同学们快速的数出16个圆片,在1号作业纸的反面再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可以分给几只小兔?以分给

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几只小

吧!请生1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法。

师:这16个圆片代表16个萝卜,我们请他分一分.其他小朋友,咱比一比看谁得眼睛最明亮,观察最仔细! (一名学生上台摆出4个圆片。) 师:为什么一次拿4个呢? 生1:因为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

师:因为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贴1只小兔)有1个4所以就分给1只小兔。 (一边说一边圈出4个圆片并且用箭头指向第一只小兔。) 师:也就是16里面有几个4就能分给几只小兔。 (学生又摆出4个圆片,) 师:这4个圆片分给谁? 生:分给第二只小兔. (贴1只小兔)

师:这4个又可以分给1只小兔。(一边说一边又圈出4个圆片并且用箭头指向第二只小兔。) (学生摆出第3个4.)

师:这4个又可以分给1只小兔。(一边说一边又圈出4个圆片并且用箭头指向第三只小兔。) (学生摆出第4个4.)

生:这4个圆片分给第四只小兔。

(教师又圈出4个圆片并且用箭头指向第四只小兔。)

师:我们一起来看,有16个萝卜,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4份。正好可以分给4只小兔。

(3)小结。

师:最后,每只小兔都分得4个萝卜.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也是平均分.4.分松果。(第二种分法的应用) (1)师:在庆祝会上谁还没有吃到好吃的呀?

生:松鼠。

师:小松鼠悄悄地对我说了,它说了什么呢?告诉你们吧,(课件出示: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学生读出小松鼠的问题。)

(2)师: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呢?这次我们不摆了,拿出铅笔,在松果卡片上圈一圈、分一分。 (学生在在松果卡片上圈一圈、分一分,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

(3)师:(把第一份正确作品放在投影上)这是谁分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给每只松鼠分了5个松果,可以分给3只。 师:你是几个几个分的? 师:大家看,他是5个5个分的。 师:15里面有几个5? 师生一起数:1个5,2个

5、3个5.师:15里面有3个5,就刚好可以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到的松果同样多吗? 生:同样多。 师: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把第二份错例放在投影上)这是谁分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2:每只松鼠分3个,可以分给5只小松鼠。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目要求每只松鼠分5个,不是每只松鼠分3个, 师:(问错题的同学)你明白了吗?改正过来。

(4)小结:大家看,这种分法每只松鼠都分到5个松果,分得结果也是同样多,所以,这种分法也是平均分.【设计意图:每几个分一份该怎么分?是平均分吗?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我借分萝卜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交流时,两生合作,一人摆圆片,老师摆兔子,并适时地圈一圈,实现图与物的一一对应,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16里面有几个4就能分给几只小兔,变抽象为具体,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把帮助松鼠分松果设计成一个巩固性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每几个分一份”该怎么分,学生想到了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3只;课堂上,我们还发现还有的学生每只松鼠分2个、分4个,圈着圈着发现不能正好分完,又擦去重新分,这一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每份一样多”和“正好分完”的理解。 通过多种分法的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有了前面反复操作的基础,对于“每几个分一份”也是平均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5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教师手指着黑板)像这样平均分成几份和每几个分一份,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所以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出示课题:平均分) 师:平均分,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我们来试试看。

【设计意图:教师及时带领学生梳理知识,感悟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入后续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课件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每盘放几个?请同学们在2业纸上,用连线的方法分一分,的时候记得要用尺子。 师:(展示1个1个的分)这是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每个盘子分一个,分了5次。最后每盘放5个。 师:你几个几个分的?最后每盘分到几个樱桃? 生:1个1个的分,最后每盘分到5个! 师:每盘分到的数量怎么样?是平均分吗? 生:每盘分到的数量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展示5个5个的分)你是几个几个分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 小结:1个1个分,5个5个分。无论怎样分,每个盘子里都分到5个樱桃,分得结果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2、圈一圈,填一填。书第53页第3题。 师:动笔圈圈看。

谁号作连线(学生在题卡上圈一圈。)

2.圈一圈、填一填师:8块蛋糕,每2块装一盒,可以盒? 生:4盒。

师:你是怎么圈的? 生:2块2块圈的。

师:为什么2块2块圈,不一块1呢?

生:因为题上说每2块装一盒。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看,一次圈2个,圈了几次? 生:4次。

师:8里面有4个2,所以可以装4盒。 师:两道题都做对的举手! 3.帮助熊妈妈分糖果。

师:继续前进。哦,熊妈妈遇到难题了: 有18块糖,要装进袋子里,可以怎均分呢?出示课件:

师:(同桌两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把18块糖果,每2块装一袋,装9袋.生2:把18块糖果,每3块装一袋,装6袋.......小结:不管怎么分,最后每个袋子分糖都是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装几

块圈

样平

可以

可以

18块,每()块装一袋,可以装()袋。到的【设计意图:“分樱桃”意在巩固“平均分成几份”的分法,“分蛋糕”巩固“每几个分一份”的分法。在练习中进一步梳理思维,巩固对两种分法的理解。实践题的设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渗透延伸

师:同学们,快乐的森林之旅就要结束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相信你在收获知识体验乐趣时,会对自己说:“数学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丰盛的宴会

----平均分

每分分得同样多

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 4个 16个萝卜 每只小兔4个,分给4只小兔

第17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7-9页例

1、例2级相应练习。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6颗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 (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根。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1: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第18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江心小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

小棒 小圆片 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芮明 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糖果吗?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必须把糖果分完。(每组糖果数量不等。) (1)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 (2)汇报与交流,各组派代表说明分配结果。 (3)请大家说说听了各小组分的结果,你想说什么? (4)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应该每份同样多。” (5)请学生重新分配,得出“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本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动分食品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展示,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较平均分”。通过讨论、操作、互说使学生理解“同样多”,从而获得“平均分”的新知识]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果冻,独立完成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几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19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小朋友们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橘子,还有分火腿肠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果冻,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1个果冻那堆里,就都是2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4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4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7个香蕉,我给他们都是2个,我1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1个。

生2:我们组有8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9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12个水果,我们4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两个组,拿着分到的水果到前面来)。

师:看这两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概念及课题: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师: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合理经常会用到平均分。

你们在哪里见过平均分?

指名回答。

4.做几道练习题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1)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3块糖。

生2:第(4)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用手比画圈一圈。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8个水果图片和6个盘子, 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把分法展示到黑板上,到记录每次的结果 。

比较哪种最简捷,引出用乘法口决就能很快的知道每分几个。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一一挑战。

2.拓展练习

(1)、3只小猴平均分24根香蕉,每只小猴分几根?(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8个)

(2)、师:唉呀,又来了5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24根香蕉了。

师:小猴变多,这次要把24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8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3个)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四、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生2:平均分时,想乘法口诀就能知道每份分几个。

五、小结:

平均分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数学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能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第20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情境和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活动让学生探讨“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卡通图片,水果图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故事。(伴随表演)

师:小朋友们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认真听哟,听完后要请你们当公正的法官。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9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3个,大师兄2个,俺老猪肚子大就4个。”(教师边说边贴出卡通图片和桃子图片,同时勾画出大山)“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一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 “我该!我该!!我该!!!”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

2.提出问题。

师: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当当公正的法官,帮他们分一分,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

二、通过活动初步体验平均分 1.谁来当法官的活动。

生:我觉得孙悟空本事大,他该多吃,沙和尚少吃。 师:他们三个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呀! 生:每人吃3个桃子,同样多就不会吵了。

师:同意他的请举手,看来你们这些法官很公正,请你上台分一分。(动手操作)

请学生上台把桃子个数调整到每人3个。

师:这样他们每人分得的桃子个数就怎样呢?还会吵吗? 生:一样多。不会吵了。 2.小组活动。

师:如果有24个桃子,那又该怎么分他们才不会吵呢?请4人小组一起动手分一分。 (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图片,组员合作完成)

3.展示小组活动结果。 展示不同样多的小组结果。

生:不行,每人分得的不一样多,他们会吵的,应该每人分8个桃。 师:那把你们组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这样他们三兄弟每人分8个,一样多,很公平。 4.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像刚才,把9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3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 (同样多)把24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8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并教读两遍) 提问:刚才有的组给猪八戒分7个,沙和尚分5个,孙悟空分12个,这是平均分吗?

生: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5.初步理解概念。

练习:填空,把9个桃子______分给3个人,每人______个。

师:刚才我们把9个桃子怎么分给3个人,每人几个(师伴手势),请3个同学来说。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们把多少个桃子怎么分给几人,每人几个。 (请3个学生来说,着重强调平均分)

三、加深概念的理解 1.第16页练习三的第1题。

师:听完了故事,老师再带你们去逛逛花店,花店里的阿姨要把这些花分插在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同样多的花,应该插几枝?(出示第1题)

请学生回答并说想法。

师:谁来说说把多少枝花怎么插在几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枝?(请两个学生说)

2.第16页练习三的第2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出示题目,师读题)

学生所持观点不一致。请三种不同观点的代表展开辩论,其他学生做补充说明。得出正确答案(第二种)。

四、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咱班有40个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人。再比如:有16个同学参加接力赛,平均分成2个队,每队几个人呢?(8人)那你们能举一些吗?请说给同桌听听。

请学生举例。

五、探索平均分的多样化,教学例2

1.师: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看来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下面我们就把这些橘子拿来平均分。(教师出示橘子图片和盘子)看看把多少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

2.动手操作。

师:想想可以怎样分呢?动手试一试。 小组长拿出橘子图片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

师:请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边分边说。 生: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每盘分 3个。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生:我们组是先放2个,再放1个,最后每盘放3个。 师:还有与他们两组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是三个三个地分,每盘放3个。 4.小结。

师: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有多种不同分法,不管是哪种,每份都有几个呢?

生:3个。

师:我们知道平均分有多种不同分法,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吧!

六、平均分的综合运用

1.师: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送给你们几种水果图片。不过要亲自动手分一分才能得到。(出示图片:20个苹果,16个桃子,12个橘子,8个草莓排列在一张8开纸上)

问:看看有什么水果呢?

生:有脆脆的苹果,酸酸的橘子、甜甜的草莓、软软的桃子。

师:因为老师很公平,爱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所以每人都要得到这四种水果,而且这些水果是平均分给小组里的4个人,请小组长带领你们组想办法动手分一分。

2.动手活动。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展示。

师: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动手分,看看你们分得怎样呢?把你们组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看,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我用圈的办法,5个苹果圈在一起, 4个桃圈在一起,3个橘子圈在一起,2个草莓圈在一起,然后把5个苹果、4个桃、3个橘子、2个草莓用一个方框框起来,这就是一个人分到的。(边说边展示) 生:我认为他们这样分很公平,可以。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把这些图片撕下来,一个人分一种水果,最后我们每人分得5个苹果、4个桃、3个橘子、2个草莓。

生:他们这样分很清楚。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们组把4个人的名字写在旁边,用连线的方法来分,比如分给我的5个苹果就与我的姓名连起来。

生:这样分可以,但比较杂乱,不易看清。

师:小朋友们很能干,想了很多办法,但不管哪种办法,都是把这些水果怎么分给4个人的?

生:平均分给4个人的。

师:你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几个桃?几个橘子?几个草莓?(生齐答) 师:老师很公平,爱你们中的每一个。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分物品,也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平均分的例子很多,请你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分法把生活中的物品拿来平均分。

八、教学反思

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多,对于小部分理解困难的人,弄不清多种分法的意义,理不清思路,要个别辅导。大部分掌握的很好。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