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新苏教版三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42:57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苏教2001版三上《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所教的三年级小朋友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区域所限,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设计理念

《荷花》一文通篇演奏着美的旋律:花美、文美、意境美。教学时本着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情趣、有实践的新理念。让学生在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探寻美的体验、创造美的尝试。使课堂成为个性飞扬的天地。

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多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化语为画,读中想象,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1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荷花颂》乐曲;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古诗句,工整地题在课文插图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理解姿势、翩翩起舞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训练语感。

3、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仔细观察、丰富想象的表达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审美的能力。重点难点:

1、透过语言文字,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丰富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课前播放《荷花颂》,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2.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迫不及待)为什么呢?(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3.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播放课件《荷花颂2》展示一池的荷花随风舞动,背景音乐古筝出水莲。学生观看。)

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洁白无暇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含苞欲

2

放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争奇斗妍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

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这么美的荷花呀!

4.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叶老,他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1)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

(2)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3)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2.读了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仔细细地、有滋有味地、津津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出示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

预设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3

预设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2.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地冒出来。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说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和我们交朋友!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预设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荷花三种各种不同的姿态。(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假如你的手就是荷花的花瓣儿,你能用手势表现出这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3.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表现得这么形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荷花的风采,我想你们对荷花的赞美会更真诚,感受会更深刻。

4.荷花那么美,让我们一起来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吧。(播放课件)看完后,师配乐范读这一段

4

5.(配乐)生齐读第二段。

6.让我们把这么美妙的文字记在心中,让我们把荷花的美刻在心里。(生试背这一段)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出示内容)

师:荷花不仅一朵有一朵的形状,而且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有的弯着腰,正对着水中的自己笑呢;有的两朵花紧紧地挨在一起,好像„„ (让学生接下去)你还能想像别的姿势吗?(板书:姿势)你能用有的„„好像„„说说吗?(准备:或自言自语说或同桌交流或写在纸上)(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师: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板书:大自然)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出示内容)

过渡:面对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

播放乐曲,(背景音乐《荷花颂》)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 2.说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指导朗读:荷花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我们陶醉了„„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美景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荷花池的美景陶醉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

5

生自由读。

5.谁愿意来读这段话,老师为他配上音乐。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师生接读最后一段:过了好一会儿,„„ “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美令我们陶醉,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让学生提写下要赞美的语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师:荷花,我爱你亭亭玉立。

荷花,我爱你,洁白无暇。

荷花,我爱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我爱你,“出淤泥而不染。”

荷花,看着你,我仿佛闻到了一阵清香。

荷花,看着你,我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吧,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五、知识延伸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表达学习后的感受: 1.背诵有关荷花的名句。 2.写几句话赞美荷花。

3.摘录课堂同学的精彩发言。

4.学着叶圣陶爷爷的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花草。

6

板书设计

闻到:清香

荷叶 多 大 圆 12.荷花 看到:

荷花 冒 姿势

想到:变成荷花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瞧他们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或“ 的荷花。”例如有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姿态是那样的动人!”有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

8

推荐第2篇:三上数学教学总结

三 年 级 上 学 期 数 学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华文学校赵求怀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

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

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的除法意义上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除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三、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验时他们有时就是解不出来呢?《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给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数学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题目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四、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三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二年级的多得多,但接触社会的范围却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实践活动。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让学生互相量交流,互相讨论,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

神。

六、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学习测量知识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进行测量,通过测量亲身体会实际长度。

七、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

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英语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八、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走出去,请进来”。听其他老师的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2010-1-8

推荐第3篇: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三上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回想9月份,刚踏入XX小学,面向两个班90多位陌生的孩子时,心里真的是感到紧张、无措,因为我知道每位学生的背后都有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望,我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那一个月,我努力的去记住每个孩子的姓名,努力的去了解、熟悉每个孩子,可这段师生彼此互相熟悉、令我焦头烂额的过程,也导致了个别孩子作业的不按时完成,上交。一个月之后,我熟悉了每个孩子,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上课,及时完成作业了。我欣喜着这一变化,同时也尽量的抽时间复习上册前面的单元,因为这部分知识点很琐碎,需要巩固扎实。

但是,这次期末的成绩,却让我难以面对。同时,我也深刻反思自己这半年的教学行为。

一、没有做到经常性的家校联系。以至于孩子的在校情况也没能做到和家长们的有效、及时的沟通。下个学期要改进,一定做好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以及时解决问题。

二、下个学期的作业的布置和练习,我也会结合家长们和领导的建议,进行改进,以真正达到作业巩固知识的效果和查缺补漏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的反馈给老师。数学学习主要在于上课时间,但一些学生忘性大,学会的题目过几天就忘记了,而且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都不高。所以坚持每天的训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堂教学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偏向直观和直线型,稍微转个弯就站在那里不动了。所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多让学生暴露思维,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让学生有话说,有发现有思考,并多设计变式题冲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有条理分析、多角度求证等思维能力。

四、通过错题分析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错题常常会是同一类题目。如果能对错题深加研究,找到错误原因,订正错题,并做练习巩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次的错误。下学期加强学生错题记录分析,收集学生错题类型和错误原因,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效设计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五、继续研究学生评价方法。这学期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学生会更加喜欢数学,能自己主动学习数学,下学期继续思考实践,找到学生喜欢并且合适的方法。

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如认真读题、细心检查、用不同方法检验答题、列草稿等,要通过长期坚持和平时评价加强习惯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要有强制性的学习方法的巩固,因为学生对于自己用得不熟练的方法往往会习惯性地拒之门外,这次期末考试就能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学生就不能学到更多新方法,更加不能体验好方法的优点。

最后,还是要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根据学生的作业、家长的反映,对个别学生及时辅导,防止班级成绩的两极分化。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即便这要付出我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心血。因为每个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老师肩负着每个家长的期望,每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4篇:三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

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相关的文章。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单元测试时间安排:

三单元测试一:第一单元《测量》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测试二:第三单元《四边形》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测试三:第五单元《时、分、秒》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测试四: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期末检测

推荐第5篇:三上数学工作总结2

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秋去冬来,匆匆忙忙半学期结束了。初为人师,回顾这半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认真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半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为上好每一节课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站在了讲台上就不能随便,所以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书本没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某些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稳固就适当及时进行补充复习,让学生重新回忆已学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拓展学习。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也时常回忆自己以前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对怎样的数学课没兴趣,所以尽量避免满堂灌及照本宣科。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免对数学产生厌恶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该班的学生爱动、好玩,同时也聪明,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注重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做到从沟通开始,私底下了解他们个性,以朋友的身份又以教师的身份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喜欢数学。

三、想法设法克服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通过半学期的研究,我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抄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观察不仔细,自认为没有问题,把算式中的数、符号抄错、写错以及漏写数等所谓的粗心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竖式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时却抄错了或横式上忘写结果。还有的学生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受周围因素干扰,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

(二)学习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比如计算时粗心马虎,书写不公正,潦草;做题时不用草稿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书的反面或边缘上,甚至在手上打草稿;有的虽有草稿本但写得乱七八糟的;做题时精力不集中、边做边玩、不注意审题,上手就写;不习惯检查,学习过于自信,作业写完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等。

针对学生以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借鉴方法:

1.仔细审题的习惯。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

2.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搬错,抄错,再进行认真的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致,来查找问题。

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三)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总之,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新教学大纲,虚心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现在教师更重要的考虑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这必然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面对新标准、新教材的承接与变化,面对个性化的学生,都是我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边教边学,且思且行,积极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及时地查找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推荐第6篇: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

10x = 5.5 x - = x 1.2 = 6

二、填空

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

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

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部分(如右图),较小部分占整个钟面的 ,较大部分占整个钟面的 。

4.一根彩带被剪成两段,第一段长7分米,第二段长9分米。第一段的长度占这根彩带的 ,第二段的长度是第一段的 。

5.1215 = = =

6.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不用求解)

(1)上衣单价x元,买8件这样的上衣一共用去420元。

(2)一班和二班共有100名学生,一班有x名,二班有48名。

(3)树上原来有x个桃,摘下26个,还剩34个。

7.a是大于1的整数,以a为分母的分数中,最大的真分数是 ,最小的假分数是 。

8.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6段,每段长 米,占全长的 。

9.把半径8厘米的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长 厘米,宽 厘米。

10.把、、分别填入右图的方框里。

三、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如果a是一个偶数,下面哪个数和a是相邻的偶数?

a-1 □ a+2 □ 2a □

2.一张正方形纸连续对折四次后,得到的图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 □ □

3.一张城市平面图上,公园位置用数对(4,3)表示,如果少年宫的位置用(3,4)表示,它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北面□西面□

西北面□ 东北面□

4.一道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与差相加的和是120,被减数是多少?

120□ 60□ 40□

5.一本书已经看了一半多一些,下面哪个分数适合表示没有看的占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 □ □

6.两张正方形硬纸板,一张剪去1个圆,一张剪去4个圆(如图)。哪一张剩下的废料多一些?

剪1个圆剩下的多□ 剪4个圆剩下的多□ 剩下的一样多□

四、画图并填空

1.每个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以点(4,9)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2.如果把这个圆先向右平移7格再向下平移5格,平移后圆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答。

(1)水果店五一期间卖出西瓜920千克,比卖出的桃多660千克。卖出桃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15米,面积是120平方米,这个花圃宽多少米?

2.一个超市今年四月份上、中、下旬的营业收入如下表。这个月营业收入超过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时间上旬中旬下旬完成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3.张芸自制科技作品,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半圆形(如)。剪下的半圆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棵树的树干直径是40厘米,一根绳子绕树10圈后还多出44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

5.学校气象小组把某星期各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制成下面的统计图。

(1)这个星期的最高气温从星期 到星期 保持不变。

(2)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小。

(3)这个星期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推荐第7篇:新人教数学三上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测量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推荐第8篇:初三上数学教学总结

初三上数学教学总结

李志纯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91)、(9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三年级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工作压力较大。不过在各任课教师的相互协调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位学生,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而问题又是数学的灵魂,通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达到“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情感教学。深刻领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是从多个方面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时间空间,采用课堂多提问,一帮一合作学习,作业分层照顾,指导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等措施;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到学校、家庭齐关心。

4、利用年轻精力充沛优势。在下半学期抓好部分学生晚自修工作,形成学习小团体,带动班级、年级学习数学的风气。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历年各省市中考题,了解中考动向,充实自身知识。

二、团结奉献 拼博进取

1、团队合作。虽然初三教师只是一人孤军奋战,但我们三位数学老师团结在一起,把初三教学工作摆在首位,齐心协力,采用听课、评课,使初三的数学教学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努力拼搏。在复习阶段,老师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找题、选题、编题,并对一些资料进行剪贴重组,自编大量资料,使习题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效性。而自己也对于每次单元测试,摸拟测试,不管每天几点钟考完,当天必须批改,因此,经常把没有改完的试卷带到家里完成,摸爬滚打,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科学备考 真抓实干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跟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好下学期总复习的计划。

具体要求是:明方向、对方法、细备课、深挖掘、精选材、强典型、准讲述、清思路、实效果。

复习分三个阶段:(1)基础复习、(2)专题训练、(3)摸拟测试。第一阶段要求紧*教材,打好基础知识,做到三个重视。(1)重视易混、易错知识点;(2)重视“三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3)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实现的目标是对重点知识过程化,基本图形结论化,使定理图形化、图形公式化、公式语言化,即形、式、语言三为一体,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4)重视原理掌握,设计变式题目训练,杜绝学生死读书现象。这一阶段复习并不是对旧知识的机械重复和堆砌,而是查缺补漏、填平补齐,讲清知识的疑点,扫除知识的盲点,从而实现知识重组、升华的目的。

第二阶段专题训练要求抓好考点。这一阶段设立了五个专题:一题多解问题,一题多变问题,题组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变化,拓宽思维;通过题组教学,使学生掌握某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联想与类比,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猜想;通过解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通过做卷,讲评,要求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针对学生能力不同,进行不同系列的练——评——练的教学活动。

2、及时进行复习阶段验收。对每部分复习都有2套资料。(1)基础回顾;(2)拓宽发展;。每部分复习结束都要进行验收,测试后认真阅卷,做好试卷分析、查找得失原因,有针对性的讲评,达到满分的目的。

3.复习时处理好五个关系。(1)大纲、考纲、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2)讲与练之间的关系;(3)个人与集体的关系;(4)外订资料、网络资源、自编题的关系;(5)尖子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以上是我在初三上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虽有所收获,但也还有些差距。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一如继往,积极投身于课标的实验中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同行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推荐第9篇:苏三上 语文第一课知识点

三上--知识点 第一课 让我们荡起双桨

1、组词,字义

桨:(船桨,木浆,划桨)划船的用具,常装置于船的两旁。 塔:(白塔,宝塔,灯塔)佛塔 周:(周边,周围,四周)周围

墙:(红墙,围墙,城墙)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

洒:(洒落,洒水,洒脱)分散地落下

悄:(悄悄,静悄悄,悄悄话)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

愉:(愉快,愉悦,欢愉)高兴

排:(安排,排除,排队)一个挨着一个地按着次序摆。

爽:(凉爽,爽快,神清气爽)舒服,畅快。 环绕:围绕。

飘荡:随风飘动或随波浮动。 凉爽:凉快

尽情: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不受拘束。

2、近义词

环绕-围绕

飘荡-漂浮

愉快-高兴

尽情-纵情

伙伴-同伴

凉爽-凉快

3、反义词

美丽-丑陋

凉爽-闷热

愉快-痛苦

幸福-悲惨

4、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

三上-第一课

1 ①春天来了,小树向我们招手,小草向我们点头。白云了呵呵地看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歌唱。

②春天来了,花儿在招手,小草在弯腰,小燕子笑着,跳着,他们都在热情地欢迎春姑娘的来到。

③春天来了,花儿向我们张开了笑脸,小草偷偷地探出小脑袋,小燕子可开心了,站在电线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课外拓展:

1、形容心情愉悦的成语、诗句:

心旷神怡

怡然自得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笑容可掬

喜上眉梢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描写山水的成语:

湖光山色

层峦叠峰

山高水长

山清水秀

江山如画

绿水青山

锦绣河山

崇山峻岭

3、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三上-第一课 2

推荐第10篇:三上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总结

陈建刚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科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有无穷的吸引力。他们既对大自然充满了无尽的趣味,也感到大自然的扑簌迷离,又充满好奇,也感到极大的恐惧。诸如打雷、闪电、地震和洪水等等。开学初他们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理走入无穷魅力的科学世界。科学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他们身边的石头、青草和昆虫入手,非常贴近他们的思维和经验的,他们也很容易地投入,趣味浓厚。本册教材就是从找图中的奥秘开始,一下子就吊起学生的兴趣了,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仔细观察,生怕丢掉某个细小的东西,图中的奥秘难得住学生吗?本人由此帮助学生展开探究的思路,一步步地通过细微的科学探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兴趣。通过对生物王国、走进水世界、认识空气和从岩石到土壤等的探究,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养成生物、水、空气和土壤的形象认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且引导他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看到了科学的真正价值,即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理性精神和规范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平等意识、开放精神与独立意识,还养成了勇于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不惧困难的科学精神。不过在他们探究的历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探究问题,在此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总结、纠正和完善。即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遇到的常见困难:

一、探究过程中的未知性。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和了解不是先系统地学习科学探究的知识,然后再实施探究行为,而是在一系列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在小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由于对科学探究的未完全认识和学会而出现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提出问题与筛选问题、假设、实验及对现象进行说明等四个方面。

在提出问题与筛选问题方面,经常会出现就某种事物提不出问题或问题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对此,为使学生能提出问题,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可以从三个位置提出问题,即: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对已有结论的怀疑中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通过具体 1 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问题进行探究,如:选择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选择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选择描述性的问题;选择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等等。

在对科学进行猜想做出假设方面,探究时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有所依据地作假设。对此,教师应该就学生的假设,提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你认为这种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你做出这样的假设有什么依据”等相对较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再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假设应该包含的三个主要部分:原因或条件、依据、猜测。

在实验活动方面,不懂得控制实验活动的变量和确定观察记录的重点对象,而显得不会做实验或实验后得不出应有的结论。对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验启发学生分析“怎样才能便于找出原因”,“应该重点观察什么”,然后结合实验的进程和结果介绍:做科学实验要学会控制,每次都要在公平或均等的条件下进行,每次只能选择一个不同的因素,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使学生懂得实验就是控制条件的研究操作。

在对现象进行说明方面,通常只会用语言来说明,而不懂得用图表、图画、模型等多种方式进行说明。对此,教师可以提示:“还有哪些能够表现你的说明形式?”“用哪种形式最容易让大家明白?”让学生知道每种说明形式的优缺点,懂得为了便于他人理解,应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采用最直接明了的形式进行说明。

二、缺乏可用的探究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做小科学家,但小学生毕竟才刚开始学习科学探究,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各自身处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学生想做科学家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其全部科学探究活动的需要。其突出表现为工具和器材短缺、信息来源面狭窄这两个方面。

在工具和器材的使用方面,小学生通常只具备身体感官和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缺少或是完全没有用于科学观察的器具。解决此困难的办法可以有四个;一是指引学生使用替代品,如用绕线的线轴代替滑轮、用烧杯代替透明的玻璃杯;二是教会学生自制一些器具,如测量水的量筒、自制漏斗、用墨水瓶和牙膏盒自 2 制酒精灯;三是把学校的一些实验器材短期借给学生使用,如借给学生放大镜以便他们课后进行观察、把地球仪长期放在教室里供学生观看;四是鼓励学生自己种植或养殖探究的植物和动物,如西红柿、玉米、小白兔等。

在信息获得方面,小学生信息本源主要依靠于教师的讲解、课本的介绍、家长的解释、同学的交流、广播电视的宣传和少量的课外读物,这些信息本源的渠道远远满足不了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信息本源渠道并尽量提供获得信息的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如可以去开放的书店图书馆,让学生利用书店较丰富的藏书资源;向学生介绍网络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开放网络教室,使学生有机会在校进行网络查询;教师还可以主动收集相关探究课题的资料,放在校园网中,供学生借鉴。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各自占有的资料带到班级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三、优良品质有待养成。科学探究需要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持之以恒、认真仔细、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参与,才能不屈不挠地战胜困难,善始善终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最终获得收获和发现。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良好品格还未养成,在探究活动中,往往由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力的分散,导致探究活动不能有序完整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应有意识地把优良品质养成渗透进其中,常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探究活动前进行提示或提出注意事项,如让学生观察小白兔的外形并加以记录,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二是在探究中点拨,如在学生进行交流时,点拨学生在小组内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三是在探究后引导学生进行回归,从活动过程中抽取体会,使学生养成优良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如在饲养和栽培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归活动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克服的,塑造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四是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如用伽利略、哥白尼、爱迪生、袁隆平等中外知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号召他们学习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品质。五是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表扬、竞赛、奖励、通报家长等,升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四、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不大。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和家长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会出现诸多不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甚至阻挠探究的现象,把学生的科学探究说成是不务正业。因此,学生课余的探究活动就显得较为困难。对此,教师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打消顾虑,还要做好家长和社会的思想工作。可用的方法有:一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科学探究对孩子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不是在玩,而是在学习;二是利用学校的板报和宣传橱窗,借助班级活动,向社区和家长介绍学生科学探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条件的话,及时把学生的获奖情况和论文的发表情况公告给家长和社会,让他们看到孩子的发展和进步;三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情况和收获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感受孩子的活动和发现,看到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成长,也让家长通过孩子的科学探究,丰富他们自己的知识,发挥孩子影响家长的作用。四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形式,把学生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探究活动情况和需要家长支持的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干什么,自己该怎样支持孩子,帮助孩子。

上述这些困难都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逐步解决的。这既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也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更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需要。这些需要,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关系到实现我们教学目标,是我们搞好教学的保障。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事项,因为学生是灵动的群体,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定数,不可以规范去衡量,许多现象和问题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清醒的头脑,以学生的发展为需要,机动灵活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环节,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善于组织、诱导和启发。

第11篇: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兴隆镇大芦完小 李珍

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然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画画、猜字谜、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是平等的,这样会使学生没有那么紧张,对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对说得好的,我会马上表扬;有错我的,也进行

鼓励,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退缩了。我觉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

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在学习生字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和注意人容易写错的字,我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生字。为了使学习生字不死气沉沉,我利用“小老师教生字的方法”或领读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而且注视黑板的精力也集中,对他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好。

三、做好法制渗透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尤其是农村孩子,接触法律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我就在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渗透《宪法》。

四、做好家访工作。

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更要与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

六、七个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因此,我及时联系家长,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并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对家长提出加强对孩子的监督管理和家庭辅导的要求。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这一部分学生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及时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改进地方

阅读和作文是我们的大敌。在这个学期中我没有加大力度强化阅读和作文,导致在考试中失分率很高。特别是作文,学生无法下笔,有些学生还不会写,我真的感到惭愧!我会在下学期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关注学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必须将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如佳句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故事缩写、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第12篇: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57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时,分,秒

第二周: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三周:测量

第四周:万以内数的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第五周:加减法的验算

第六周:国庆假日

第七周:整理和复习、四边形 第八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第九周: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十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二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十三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第十四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

第十五周:多位数乘一位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整理和复习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十七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第十八周:数学广角 第十九周:总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第二十一周:期末复习检测

第13篇: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

1 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 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

2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七、教学进度:

一、时、分、秒(4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复习…………………………………………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测量(8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3 解决问题…………………………………………………1课时 复习………………………………………………………1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复习………………………………………………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4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复习………………………………………………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复习………………………………………………1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4

第14篇: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今年本人担任三(1)班、三(2)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数学,在数学上有所收获,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1)班有学生23人,其中男生有8人,女生有15人;三(2)班有学生23人, 其中男生 9 人,女生 14人。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4课时)

时、分、秒………………………………………4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济南高新区黄金谷学校 三年级

2018年9月

第15篇:新苏教版数学三上复习计划和教案

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复习阶段重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为发展能力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复习课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把复习课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

二、复习内容:

(一)在数与代数方面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接近整

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三)综合和实践

周长是多少 多彩的“分数条”

三、具体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的数量关系的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和复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3、通过整理和复习,在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并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考方法,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课前认真梳理,自主归纳所学知识,精选习题;

2、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真组织课后练习和综合练习,及时反馈,及时补差,及时改进。

五、复习措施:

1、上好每一节复习课。争取把复习课上成有针对性、发挥学生自主性、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课。

2、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3、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知识补差与思想补差双管齐下;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差,开好“小灶”,让他们有进步。

4、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做家访,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学习。

六、复习时间安排:

1、整理和复习(5课时左右);

2、综合检测和试卷分析(8课时左右);

3、整合和优化,补充和拓展(3课时左右)。

期末复习教案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P.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得数,能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大家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谁来说说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知识你学得怎样,在书上填一填! 这些知识你学得怎样,谁来说一说?

二、交流质疑

今天我们就先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交流:你会口算哪几种类型的算术题?估算方法和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过程,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略。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比较: 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第二组题的口算过程相同在哪里?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第三组题的得数为什么不同,你认为口算要注意什么?(看清乘数) 指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用0前面的数乘,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几个0;两位数乘一位数,先算几十乘几,再算几乘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要注意个位相乘的满几十时要加几十或几十几。 2.做期末复习第2题:各自口算后全班校对。

3.做期末复习第6题: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估计,再估一估,把每个年级估计的结果写在表格的下面。

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3题: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你会计算吗? 学生按题组独立在课堂作业本上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2)做期末复习第4题:学生各自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做期末复习第5题: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3人”这个信息,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到的?

要求一共采茶多少克,就是求什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4)做期末复习第7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剩下多少棵没有浇,可以从哪两个条件想起?再联系什么条件就出剩下多少棵没有浇?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p.99-100页的第8-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整

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2.使学生通过笔算、口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到要复习除法里的哪些知识呢?说说看。

二、交流质疑

要复习除法口算、笔算、验算等知识,那今天通过除法计算的复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口算、笔算,正确算出除法的商,归纳除法口算、笔算方法,并且能验算除法,提高除法计算能力。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比较: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第二组是怎样算的?(400÷5是怎样算的,要注意什么?)

第三组题的口算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9题:学生各自口算后,集体校对,统计准确率。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各自计算后问: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特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笔算时,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够除,要用前两位去除;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哪一位不够上1,要在这一位写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11题:学生各自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做期末复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审题,各自解答。

交流:这里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用到了什么条件?(板书算式) 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 (3)做期末复习第13-1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内容:P.100页的15-1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的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知识与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关于平面图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关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

二、交流质疑

讨论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的含义,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整理图形特征,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5题。

先说说什么是周长,再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

追问:要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这些图形的什么?

三角形你准备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等腰梯形和正六边形呢? 2.做期末复习第17题。

指名说说图中有那些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是什么样子的?

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每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吗?

交流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图中是一些消防安全标识,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指名说一说。

哪些可以看做轴对称图形,怎样看出来的?哪些不能看做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4.课堂作业:

(1)计算15题中三个图形的周长。

(2)做期末复习第16题:各自审题后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四、小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4课时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P.101的19-2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教学重点:千克、克的认识和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关于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你能想到哪些知识?分数呢?

二、交流质疑

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19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

追问:一袋水果为什么要填成大约重3千克?一盒饼干重为什么填成500克? 2.做期末复习第20题。

指出:单位间的换算可以根据单位间的进率来推算,几千克就是几个1000克,反过来几个1000克就是几千克。 3.做期末复习第21题。 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两个橘子一共重多少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4.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各自看图填写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相应的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后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2? 5.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各自填表后小组活动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对折1次,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2; 对折2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4; 对折3次,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原来长方形纸的1/8。

也就是说:对折次数每增加1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等于原来的2倍。 6.做期末复习第24题。

学生读题后问:题中大长方形表示的是什么? 这个大长方形一共被分成了多少份?

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学生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做上衣、裤子的布,并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内容:P.102的25-28题及思考题和学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们这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

二、交流质疑

讨论如何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全班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检测反馈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同桌说一说。 2.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

表格里每个年级展出的作品有多少幅可以怎样想,自己思考并填出结果。 3.做期末复习思考题。

引导:这道题怎样解决,要先算什么,再算出一共跑了多少米? 4课堂作业:

(1)做期末复习第26题。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各自解答后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总结反思

说说通过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

导语:如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很满意就用5个星表示,你觉得自己能得几个星,就给几个星涂上颜色。

交流:你涂了几个星?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五、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16篇:新人教数学三上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

第3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南七小学 岳婉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自己制作外加电脑上的一些人物图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演示)

(1)、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毫米

(2)、请你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3)、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同学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情境导入:(图片)

由于同学们表现不错,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碧空万里无云。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猫在林间追逐嬉戏,突然、小兔停下来对小猫说:“猫老弟咱们比赛跳远吧,看谁跳得远”,小猫:

1 “好啊、好啊!”。这时,只见小兔纵身一跃(9分米),小猫也早已按赖不住了,只听得“嗖”的一声...(80厘米)。小兔说:“看看、我跳得远吧!”,小猫说:“哼、你才跳了9分米,我跳了80厘米,我才跳得远呢!”。两个小动物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论不休。(师板书:小兔:9分米;小猫:80厘米)

问: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到底谁跳得远呢?我们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后,就能找到答案了!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2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设计意图: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3、归纳总结。(课件)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总结: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口诀: 大变小,乘才好。 小变大,除一下。

3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出单位换算的方法技巧。发展和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反馈完善(课件)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了吗?(指名回答,师板书:9分米=90厘米 90厘米>80厘米,所以小兔跳得远)

师:同学们、有没有勇气继续闯关呢?

课本23页的做一做.找3个同学上黑板完成.之后集体订正.打开课本练习五中的第4和第8题,你们都能做对吗

(第4题,主要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第8题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完成, 待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公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总结: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口诀: 大变小,乘才好。 小变大,除一下。

第17篇:冀教版数学三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doc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能力目标: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要作重点指导, “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

“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 “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电脑出示情景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要想求出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算式。

3.电脑出示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

)。算式是:(

)。

4.电脑出示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四、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第18篇: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86页例5 教学设计

南贾庄中心小学

董雪

【设计理念】

在实际问题中引申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这部分侧重于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解决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锻炼数学思维,拓展数学能力。本节课的侧重点在于“实践”。而它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我会在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算周长,再通过小组汇总发现规律,最后全班汇总得出结论。最后在回顾方法后反思“当纸片数量增加后会怎样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页例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掌握了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课本上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深思,主动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时按照这三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并且知道什么是周长,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够成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并提出。

结合学生情况,本节课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然后老师引领着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动手操作解决四边形中拼图的问题,并且能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并且还学习了哪两个图形的周长?

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那老师考考大家的记忆力!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预设1: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宽加上两条长,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四个边长的和。

预设2: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二,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 【设计意图:本节课会用到前面所学的周长的知识,进行复习导入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成功做铺垫。】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会用到这些知识哦。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课件出示例5,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题设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题设的大致意思并找学生说一说。

预设1:用16个小正方形拼图

预设2: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看看谁的周长最短。

预设3:用16相同的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或正方形,看看谁的周长最短。 师:同学们,哪一种说的最全面? 预设:最后一种。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审题意识,并且学会完整理解和表达题意。】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叙述,我们需要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但是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图形的特征吗?

预设1:长方形的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 预设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 师:大家的记忆力真不错!接下来请大家再想想怎么拼才能让周长最短呢? 预设1:拼成正方形 预设2:拼成长方形

预设3:可以试着把拼出来的图形周长求出来作比较看看哪个最短。

师:是的,既然大家都有自己想法,不如自己动手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我们再看看到底哪种图形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之前先想一想,理清思路。在这个设计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概念,这样在动手操作时学生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

三、动手操作,交流总结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16个小正方形自己拼一拼、算一算。 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拼出图形,然后算出来周长。接下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每个成员的结果,然后总结哪种情况下周长最短。

在学生们整理好后老师进行汇总,有三种拼法,一一用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经过小组成员交流,怎么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正方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小组间汇总统计,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想法。并且,通过汇总能够直观的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师:当变成32个小正方形时,用它们拼长方形和正方形,哪种拼法周长最短呢?

预设1:正方形。 预设2:长方形。

师:既然有不同意见,我们还是像刚才一样动手拼一拼、算一算,然后小组汇总。但是大家每人手上都只有16个正方形不够32个,怎么办?

预设:我们可以两个人一起拼。

师:你说的这个方法真好!大家就两人一组合作吧! 学生们拼完后汇总会发现还是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因为每个人手中只有16个正方形,不能完成这个拼图,必须两个人合作,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师: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一些规律,谁来说一说? 预设:拼完后都是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师:怎么拼都是?我给你16个小正方形、给他32个小正方形,你们两个的正方形周长谁最短呢?

预设:这样不能比较。必须是给的小正方形个数都一样时才行。 师:是的,数量要都一样。我们换一种表示,“数量固定时”。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次我们都能拼出正方形,有没有可能怎么拼都拼不出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怎样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应该不会吧。

师:例如请用12个正方形拼一拼,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多种情况下,让学生们亲身发现一般规律,打破惯性思维:认为都会拼出正方形的,锻炼学生能够全面思考问题。】

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发现有下列三种情况,但不能拼成正方形,

一号

2号

3号

这时结合上面三种情况引导学生分析: 师:同学们,在这次那个图形周长最短? 预设: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的长方形。

师:这里没有出现正方形,但是大家再仔细观察为什么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的周长最短呢?它同其他的两个比较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预设:它更加接近正方形。

师:说的对,一下子抓准了重点。那么,现在我们在结合前面的几次拼图想一想,在小正方形数量固定时,怎样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能拼成正方形的拼成正方形,不能拼成正方形的让它更加接近正方形。 师:说的比较全面了,我来修改一下,让这句话更完美: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时,拼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这个图形的周长越短。大家想一想,当长和宽越来越接近,就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长和宽相等了。 师:这时是什么图形? 预设:正方形。

师:是的,所以大家想一想老师的说法是不是更完美? 预设:是。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组织语言总结,然后老师在旁边引导着学生说的更加完善。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刚形成,还不完善,需要老师辅助或起到示范性的帮助他们学会严谨表述数学语言。】

四、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习题:把12盒这样的保鲜膜捆在一起,怎样捆最节省胶带?

师: 读一读,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们回答题中信息。

师:想一想,怎样能找到正确的节省胶带的方法? 预设:盒子的左右两面是正方形,就像拼图形一样。 师:既然这样,请大家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最节省?

预设:就像上面的正方形排列一样,摆成第一层并排摆四个,照这样摆三层就可以了。

师:这正是我们前面所总结的规律。胶带的总长就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图形的周长,而当长与宽接近时,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很多时候可以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五、回顾与总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在小正方形数量一定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长和宽越接近,这个图形的周长越短。

师:那我们在本节课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学生回忆:先自己动手,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得出一个结果,然后又通过几种不同的情况验证得出的。

【设计意图:在课程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在回顾方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

第87页练习十九,第4题。

板书设计:

第19篇: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我在实际教学时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整时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但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法很快就能理解学会,而在算理理解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20、200”理解成2个

十、2个百较容易,但是要理解2个十乘3,2个百乘3就比较难。所以可以将教学目标完全达成放宽到练习课。 第二课时学习估算,我发现教材没有规定估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课堂中学生练习反馈并不好,不知道如何答题。所以我同意规定了“52≈50,50×2=100”这样的格式,我发现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不理解估算的意义,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很好的选择算法(估算)。综合这些问题,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估算意识就低;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上,估算意识才较为明显。所以在后面的练习课中不仅要加强解题格式的练习,还需要从题型上对学生进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设计不同的练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递进。而且是折射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

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之初的两个设想基本上是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处理的方法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我认为较成功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不多,随后我又问了一句: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6个。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6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①大生家离体育场比小华家远多少米?②大生家和小华家离体育场各有多少米?(即小华家里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③大生每分钟比小华多行多少米?④小华共跑了多少米?⑤他两家相距多少米?⑥他俩谁先到体育场的?其中第3个问题是旧知识,他们有能力解决。而第6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马上给予了回答,因为他们都用了4分钟到达,所以是同时到达的。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对于第

1、5这两个问题,本想留在课下解决。但当铃声响起时,学生提出马上就能解决,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了解答。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第二单元

认识千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单元小结

教完千克、克的认识,感觉学生对这几种质量单位的认识总是那么模糊,几乎完全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状态之中,由于受学生年纪和生活环境所影响特点,物体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呢,本着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注重了以下方面的教学:

一、课前收集信息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在信息调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超市里的小包食品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课中探索发现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有了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克和千克已不再那么陌生,他们已经亲身感知了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用克来表示的。当在课堂上交流信息时,他们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已不再那么空洞和抽象,已经建立在一种亲身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了。当出示课本信息窗中动物趣闻的信息时,他们已经有了想象与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对1克、1千克有了浅层次的比较。然后在研究1克有多重的活动中,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克与千克在学生的探索中已成为知识的一种再创造,深入学生的脑髓

第三单元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1:

本节课很好地践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它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师提供给学生装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再次,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后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最后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第四单元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本节课重点在于口算,学生在掌握表内除法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运用知识迁移模仿类推出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说清算理,60除以3看成6个十除以3得2个十,2个十是20,400除以4看成4个百除以四,得1个百,一个百是一百,还有一种特别的,比如像200÷4这样的算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它的口算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这里应该 把200看作20个十,而不能看作2个百,因为把2个百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不能分得1个百的 ,学生口答得数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反复述说,再练习题目掌握这种算理。效果较好本节课想“表内除法”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觉得这也有一些好处,比如

1、易想好算,降低了难度,正确率高。

2、便于知识的类化

3、对于以后还有迁移的空间

4、有利于后面的要学的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然学完后还需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才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商末尾有0的除法,

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

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

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

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单元有两次比较。其一: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第20篇:三上《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三上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 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 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

2、3,咦,只有3 人,怎么回事? 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突出: (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 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 李子瑄 蔡 丹 向汇成

喜欢踢毽 刘亦麒 田思源 李子瑄 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的有几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呢? 让学生尝试回答出总人数。 (3)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喜欢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分别站在红、蓝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运动都喜欢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 引发问题矛盾冲突: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 学生想办法解决。(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 师:为什么你们要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 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师:我把你们创造出来的二个圈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再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踢毽的学生。(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中间的部分是表示喜欢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 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2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 生:红色的圆圈部分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 生:蓝色的月牙部分表示只喜欢踢毽的学生。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 或2+3+1=6(人) 或3+3=6(人)或2+4=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3)引导学生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

3 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 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5

新苏教版三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新苏教版三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