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马克思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5 08:35:3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克思双语教学论文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综述

一、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二、费希特 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父亲是织带子的手工业者,家境贫寒,9岁时得到邻人的资助开始上学。1774年进波尔塔贵族学校,课外读过该校禁读的G.E.莱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学,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接触过B.斯宾诺莎的哲学。1788年因经济困难,弃学赴苏黎世当家庭教师,结识了当地狂飙运动的代表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莱比锡,计划创办杂志未成,再任家庭教师,并开始研究I.康德哲学。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

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城中挤满伤员,瘟疫流行,费希特的妻子参加了照顾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伤寒并传染给费希特。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三、谢林 谢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发表了《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作为哲学原理的自我》和《关于独断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哲学通讯》。1796年,发表了《知识学唯心论集解》 ,他还吸收了G.B.维科(1668~1744)的历史主义,认为自我应该被理解为变化过程,并用唯心主义改造了B.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认为实体作为绝对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他研究数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了康德与J.G.赫尔德的自然哲学。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同年被聘请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

谢林于1803年5月离开耶拿,10月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804年发表的《哲学与宗教》标志着“同一哲学”的结束和从唯心主义向宗教的过渡。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08年获得巴伐利亚国内功勋奖章 。此后 ,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神秘主义。1809年发表的《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代哲学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担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巴伐利亚政府任命为科学中心总监,由科学院推举为院长。1841年秋,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并担任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年结束了在大学的教学生涯,只在柏林科学院里担任从1832年起就获得的院士职务。

四、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34年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在1848年到1849年间,德国各公国中出现的革命运动中,由于他对宗教的抨击,使许多革命党人将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从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只作过一些演讲,全部精力用在写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对君主制度,认为“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革命失败后,他公开责骂当时欧洲的反动局势,比做“空间略大的监狱”。1857年出版了《神统》。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只是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后一本书《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长时间的精力消耗,仅两年后的1872年在纽伦堡去世。

费尔巴哈对反基督教的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论纲》,批判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质》等。

五、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

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对于马克思双语课程评价: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老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本课程的授课教授王立柱教授来说,老师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王老师的讲课,打破了哲学一贯的枯燥感觉,确实让人体会到思考的意义.特别是他离开书本的介绍更让体会到哲学的魅力.以往一直认为哲学是枯燥的,经过一学期来老师的教导后,开始进入哲学的大门,对哲学感兴趣起来.不只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获得了老师的教导。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本课程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原著,以及部分西方哲学的原著,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外语阅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

题目: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综述 学院:化学学院

班级:

姓名:封博谞学号:

10化一(周二晚上课)10507003

推荐第2篇:马克思教学实践读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讲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个人企业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冲突。这一句话揭开了电影的序幕。正如这句台词说的,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群羊跑过,一群人拥挤着跑进工厂,似是前方有无限的光明,宽大的通道,足够的空间在等着„„不断想向前冲,不断的想穿破“拥挤”、黑暗„„

影片讲述了二十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时期。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进行不尽的压榨,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被折磨着,但还是努力的想冲破这个不可能冲破的牢笼,而那些资本家只顾本阶级的利益不断的不断的要工人工作工作„„。影片的主人公查尔斯正是当时工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他在一个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但那些资本家还是要求他们加速加速。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当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当他把盘子当成螺丝来拧,当他想把扣子当成螺丝来拧,当„„,这些种种引人发笑,更引人深思。当他因被一妇女被告于警察而被追时,当他被工作折磨得精神短路发疯时,当他被那台机器折磨得一塌糊涂时,有谁流露了同情、怜悯之情,有谁关心和安慰他,没有。这就是部压榨机。

精神病院出来后,他认识了流浪女。

在这样的时期,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只会一直被歧视,被压榨,被„„。可能是命运,也可能是缘分,使这两个人相遇了,一个是受工作压迫而发疯,一个是失去父亲和姐妹,受饿不得以去偷面包,两个可怜的人终在那次面包事件中有了交集。当两个人再次在警车上相遇时,他们彼此都对对方有了好感,可能是同样的命运,亦或是同样的坚持吧。经两个人的努力,两个人终从那个“牢笼”里逃出来了。可是就他们的努力终究是逃不出的那个“牢笼”,无底的洞啊。

当查尔斯因没工作而苦恼时,他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因为在哪虽没有工作,但绝对不用为吃的担心。在牢里,他阴差阳错的变成“英雄”,能获自由时,他要求长官让他在牢里呆着。多“可笑”啊,是吧!出狱前长官给了他一封推荐信,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查尔斯能这么快的找到工作,就因为有推荐信,根本不需要面试,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可现状就是那样。难道现在的中国没有嘛?

他和流浪女生活在一起,即使查尔斯再次被抓进牢里,可她从没离开过。这就是共苦的简单爱情。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经为他们找了一个家,仅管那个家是那么的不堪,可他们还是觉得很好很好了,因为这是她们努力的第一步啊!

一次次的进牢,流浪女的不断努力,当他再次出狱时,她已是歌舞红星了。不论再艰难,他们还是努力着,发展着,试图挣脱那个“牢笼”。

影片最后当他们的生活有起色时,枷锁又如期而至。但终究还是逃出来了,仅管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可他们还是手拉手的努力向前进,不断努力着„„走向夕阳。

卓别林采用默片的拍摄手法,将片中人物的对白用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影片的一大难点,可卓别林他巧妙的运用了此法。同时他自己在片中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他的喜剧天分,使这部无声电影更胜有声,让我们发笑,回味,„„更值得深思。

影片是用喜来衬托出无尽的悲,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无情。《摩登时代》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现在的我们是否还在彷徨,是否还在做着美梦,是否还在庆幸;亦或是在抱怨,感叹,

无所事事,那么请你看看这部电影吧,请你努力品味吧!其实生活很复杂,可我们为什么也要变得那么复杂呢,我们可以很执着啊,可以很坚强啊,这样生活其实很“艰单”——艰难而又简单。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57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7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4年奋斗发展的辉煌.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当时的新兴阶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利益主义,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就像一句话仍然流行一样:资产阶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

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

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从野蛮一路走来.资产阶级的发家史,也是一部无产阶级的血泪史.资产阶级正是在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和在国内的圈地运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在资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中,斗争仍在继续,因为矛盾始终存在.这个矛盾,就是因为资产阶级无情的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共产党宣言》宣言发表到现在的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历史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和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和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应该清楚,西方国家企业主之所以接受西方管理学的新思想,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意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资本家阶级永远追求的更本目的.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我们回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一块\"照妖镜\",一个看阶级斗争问题角度,一套阶级斗争的思想.我们运用这一法宝看问题,一切资产阶级的虚假和掩饰都无济于事.无论资产阶级如何变化,从资产阶级的本质出发分析当今世界的形势,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坚定立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才是我们在新形式下学习和发扬《共产党宣言》精髓的实际意义.

《科技改变生活》

人到七十古来稀”,这是100年前人类寿命的真实写照。然而现在,联合国人口署已把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定为“85岁以上”。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得益于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婴儿出生不久就要被接种卡介苗,许多疾病被彻底赶走;走进医院,医生可能建议你拍张X光片,使得诊断准确又快捷;避孕技术的发现,大大缓解了世界人口压力。青霉素、乙肝疫苗、心脏起搏器、人工器官、避孕药、器官移植、人造器官、显微外科、心电检测、超声波诊断、核磁共振诊断、断层扫描成像(CT)这些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发明和技术都是本世纪的重大医学成就,使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得到保障。我国科学家在上海构建的转基因牛、羊,使人类看到了“动物药厂”的曙光。试管婴儿、克隆羊的问世,使人类生命之火越燃越旺。

然而,再先进的医学手段也不能消除饥荒对生命的威胁。1964年,农校教师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植株,从此,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使得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无论是医学,还是农牧业,它们的诸多进展缘于人类认识和把握生命奥秘的程度。一百多年前,孟德尔最先总结得出的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终于得到公认。而在40多年前,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开启了人工合成生命新时代。

1953年,呈双螺旋上升的DNA结构的发现,使人们从此清楚,无论是小如细菌,还是庞大如鲸,生命遗传的主宰就是DNA。而世纪末才开始并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将把所有基因的位置、结构、功能和作用方式弄清楚,变成一本“生命的百科全书”,有了这本“天书”,人类的生、老、病、死之谜将可望得到破解,并进一步得到控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流、沟通与理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这在吃饱、穿暖之后尤显重要。今天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突破时空的约束,开始步入自由王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昔日诗人归心似箭的期盼,已是今天活生生的现实。日新月异的飞机制造技术,已可使人们在24小时之内飞抵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嫦蛾奔月”和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父子飞向太阳表达了人类走出地球,迈向太空的美好愿望。1957年第一颗?嗽斓厍蛭佬怯伤樟?⑸渖咸欤?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月球;航天专家预测,让人类登上火星,然后飞向更遥远的星空就要在21 世纪实现。

尽管火箭的速度使得月球并不遥远,但与现今信息的传输速度相比却自叹弗如。在过去100多年里,无线电波、网络技术等肉眼似乎无法观察到的发明,使得信息插上了光速的翅膀,从本质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100多年前,人们要给异地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依靠驿差的长途跋涉。而1969年问世并已风靡全球的因特网,让你坐在家里的电脑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遥的友人便可以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联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竞相把各种信息以适当的方式输入计算机网络,全世界正在构筑一个“数字地球”。

20世纪人类在突破空间约束的同时,也开始突破时间的约束。录音机、摄像机、录像机、激光唱机和数字音像设备的发明使得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音容笑貌留给后代,我们也可以耳闻目睹先辈们的风采。

科技发展正在进一步突破时空的约束,随时、随地、互动地传输信息正在成为现实。人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即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回首历史,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解放。那么,人类又该怎样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这需要我们进行理智的思考和选择,需要我们付出心血,需要我们做出牺牲。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对资源的大量浪费,面对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造成的冲击,人类开始觉醒:科技发展需要正确世界观的指导,要实现“理想国”、“世界大同”的梦想必须选择一条科技、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绿色文明。

《青年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曾经,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嬉戏;曾经,我们于鸟语花香间成长;曾经,潺潺溪流润涌,幽幽青山挺拔。人类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创造出了文明的奇迹。而今,气候的变化、森林的消减、海啸的肆虐„„地球正以她的独有的方式向人类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人类面临着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已成为人类责无旁贷的使命;为

完成这个使命我们要采取实际行动,不应有任何懈怠,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让人类有足够的信心、勇气以及智慧来缔造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青年人,蕴藏着希望;青年人,承载着未来。青年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先锋。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青年人为改善生态环境而付出的任何一个努力,都会增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信心和希望!

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青年先锋,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用我们的知识与力量、专注与热情、汗水与坚持,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施展我们的领导能力,成就我们的事业,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1.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倡导“低碳行为”,通过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种植一棵树,少开一天车等方式,减少个人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2.我们将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用我们青年人的创新动力和技术能力,寻找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3.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消费环境”的旅游行为,我们倡导的是“绿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业”。旅游让我们长知识,我们保证旅游不给我们的子孙和地球家园增添任何环境负担。

4.我们将努力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绿色工厂、绿色社区的建设,从而为全社会构建科学的绿色环境体系贡献力量。

《马克思原理概论》学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

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推荐第3篇:马克思

上海体育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期终作业

关于论文

“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

的方法论考察

因笔者本科专业是英语毕业论文有关英语翻译类,所以选取笔者室友本科毕业论文“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室友选得是自然辩证法,所以不会在作业中出现相同的论文的分析)之所以选取这篇论文,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感兴趣,在阅读本论文时,对室友选择此题作为本科论文的原因做了一定沟通和探讨,之后研究其论文以便更好的为写这篇作业铺好基石(本文将从第一人称角度阐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研究之出的先入之见。

3.研究路径。4.方法论的选择。5.研究方法论所出现的不足。最后给出自己的结论以及对本课程的感想。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的就业现状。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

1.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度

从研究结果情况来看,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匹配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首先选择了文献资料发,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途径查阅了近些年来各大体院校报、期刊杂志中与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一些信息、文献报道以及2011年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掌握,结合当前形势,才能更好的为本校体育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建议。其次,针对研究目的,结合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注: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共103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

1 /

4回收率为97%。通过这一调查研究,直观的数据可以为这以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当有力的材料支撑。再次,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本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一些看法。通过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最后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建议与意见。最后,通过访谈法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逻辑推理法得出本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大体趋势。

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找出研究对象所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以一定的指导与启示作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本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是互相匹配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笔者研究的先入之见

通过与室友的沟通了解得知,在其研究这个题目之前,她认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生就业形势再次遭遇寒流。因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暂时缓解当前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善未来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但是随着高校录取的门槛降低,使扩招来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幅度的降低。这最终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就业向低层次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暂时性的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严重。而现如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下降,但是体育教育类的学生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而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份工作。而现如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下降,但是体育教育类的学生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而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势必将影响到培养体育教育类学生的院校的生存, 同时也将影响到未来体育教师人才的质量。总的来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方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体制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与室友持相同的观点。

三、研究路径---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从论文的整体来看,论文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 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基本分析单位是作为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中的每一位毕业生(独立的社会个体),在通过调查问卷,对每一个人的就业态度、就业期望等等进行调查,从而分析他们的就业观,也就是根据个人(社会个体)的目的、意图、动机

加以说明和理解。根据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概念、基础哲学等,这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的是,论文“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采用的是非常鲜明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加以研究的。

四、方法论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

“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注: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共103人),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随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得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但是在论文的研究中,又通过广泛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往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本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一些看法,此部分运用的却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总结通篇论文的研究方法,笔者结合了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

五、研究方法论所出现的不足

作为本科论文来说,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在学习过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之后,再来看这篇本科论文,其中、研究方法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第一、论文的研究路径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个体研究路径,忽略了整体不可分割的内容。本论文中的研究对象是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本专业毕业生中共有103人。但是在体育学院中还有不同得系别和专业,笔者认为应该从每个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进行抽样,这样就跳脱了单一从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也就是可以进行有主次的调查研究,以许昌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103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它体育系别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为次要研究对象,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中对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调查结论,给予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既可以从个体主义入手,又带有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才会是论文更加有信度。

第二,方法论的实证主义这一块,笔者认为在问卷调查设计方面和统计方面存有不足,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偏有主观色彩,没有完全做到每道题的客观性,这

也就是没有科学的设置问卷调查的题目。并且,在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因一些问题的偏主观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结果的得出也就不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从而异化了客观事实。

在学习了马克思科学方法论之后,不论是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甚至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给以一定的帮助。在此课程中,笔者收获最大的是在学习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特别是在以后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才会有多角度、多方面经验的获得。

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张晓娟

学号:1120101003

推荐第4篇:马克思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青年。不断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和载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青年。(2)加强对重点青年群体的培训。通过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三级培训的工作格局,加大对大学生骨干的集中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3)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广泛参加考察交流、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4)加大推优工作力度,推动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5)培养和树立优秀青年典型。(6)不断扩大优秀青年的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7)大力扶持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社团。(8)建设理论武装工作的网络阵地。

新华网长春5月9日电(记者常亦殊)为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长春市近日在吉林大学启动首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共有300余名高校学生骨干参加了首期培训。

据介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长春市为培养“四个新一代”而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及创新、实践、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七所在长高校被定为“长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基地”。在未来一年时间内,长春市将在全市34所高校中普遍培养3400名大学生骨干,并将重点培养200名大学生骨干。培训形式主要有:集中学习研讨、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两周的挂职锻炼,及撰写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等。

对此,共青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周继峰表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党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这一工程有利于把广大青年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推荐第5篇: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凌晨2时,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一个房间里,一声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卡尔·马克思。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名字,后来会和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

转瞬20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多少学者政要、多少思想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然而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响亮。赞成他的也好,反对他的也罢,都毫无疑问地把他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马克思成了永远的马克思。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如是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马克思何以征服了世人?

马克思小时候,母亲曾亲昵地叫他“幸运儿”。出生在颇有社会地位的律师之家,岳父是位名门望族的男爵,23岁的他就是博士了。可以说,凭借马克思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才华,完全有可能当律师、法官、教授,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而且当年普鲁士政府为了收买他,也多次承诺他去任职作官。

然而,早在17岁中学毕业那年,马克思就做出了超越时代的人生选择,那就是要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23岁那年当他博士毕业即将走向社会时,业已下定决心要像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那样,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和磨难,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一生历尽艰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甚至被多国反动政府迫害驱逐,颠沛流离。但始终初心不改,忘我地从事理论研究,寻求着无产阶级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真理。马克思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世人的!

马克思还以自己辉煌学说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大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D行的第二号座位,一位长满大胡子、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5点都坐在那里看书,二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他习惯于边漫步边思考问题,以致于在他家书房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小路一样。这些历史的足迹见证了马克思刻苦进行理论研究40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为了《资本论》的写作,他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一百多本。

40年的炼狱终成正果,马克思为全人类奉献了他用心血筑就的两大理论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评价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从此,关于资本主义的美好神话被打破了!从此,天下穷人找到了解放的途径。

历史风云变幻莫测。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已不能指导今天的现实,社会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可是2008年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却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当年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批判的马克思,竟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重新风行起来。那里的许多人重新捧起了《资本论》并求教于它。重读《资本论》的人们终于承认,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暴露无疑,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依然正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于是,马克思的著作在许多书店售罄,一时间,选择《资本论》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在德国成为时尚。英国媒体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额版税会让他轻松地进入福布斯富豪榜。英国学者吉登斯不无感叹地说,马克思的思想比他同时代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家要“厉害”得多,即便在当今世界,他的思想仍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诗人臧克家那首富有哲理的名诗《有的人》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200岁还“活着”的杰出伟人!

推荐第6篇:马克思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姓名:谷 雨 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班级: 水工1004班

学号:2010071136

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

(二),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必须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弄清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反过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如同解放思想一样,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是盲目冒进,体现时代性不是贴标签,富于创造性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

推向前进。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不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而且存在差异性的一面,只有认清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向对方运动的辩证关系,才能结合实际和时代特点,正确理解二者的矛盾互动和实践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是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处在不断运动中的,世界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馈于社会基础。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统一。辩证法是马克思唯物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通过辩证的哲学观点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毕生精力著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真实体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深入实践的了解和调查,发表了资本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市场流通的商品定义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货币的产生极其流通,一般等价物作为中间价值的量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贯穿在世界上的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笔者在此三言两语难以说明庞大的马哲体系。凡此等等,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以实践调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严密,高度抽象和凝聚化了的哲学体系。不是任何一个人只凭几句简单的观点和语言方能证明的问题,而是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100多年来不断的实践和丰富、创造性和灵活运用的结晶。就像邓小平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度完整严密性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体系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体系,它发展于人们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加深的认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单的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回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展。”毛泽东也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认识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那辩证法是怎样解决矛盾学说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事物发展的过程的主要内容是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首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然后辩证否定观解释了事物内部矛盾的问题其实质内容是: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而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集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两个否定: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既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唯物论和辩证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达到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及包括主观辩证法,也包括客观辩证法,同时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故而唯物辩证法德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是我们对世界的科学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辩证否定观使我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其教育我们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不要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德,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真正诠释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基于对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解释,我们自然而然的认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 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当然,辩证法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于矛盾的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很困扰于一些问题,以至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和途径,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的,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些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推荐第7篇:马克思

1.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我不能否认...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收。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理论命名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

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现在像一个魔法书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6.“劳动生产了供电,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7.“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8.“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人类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9.“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0.“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如没出事1991年版,第1471页。

1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备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2.“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地311页。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4.“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5.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T恤,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6.“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7.“理论与时间的同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8.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对立)的哲学的七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25页。

19.“神时候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1页。

2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21.“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直接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2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3.“我们就是用这种简称把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6.“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27.“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页。

2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0.“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页。

31.“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32.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是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34.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35.“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36.“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37.“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在到处发生作用、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38.“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 3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40.历史从哪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41.“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或者洞察两者之间的既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01页。

4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43.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44.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5.“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4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7.列宁指出:“从生物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48.“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49.列宁:“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9~90页。 50.当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这样活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1.“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为本质上是绝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52.“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5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就是绝对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54.“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55.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时间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的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以便用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56.“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57.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别难过的经济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58.“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59.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60.“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75.“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一级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76.“历史也就是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77.“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有时把生产关系称为“交往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78.“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79.“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80.“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81.“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ing此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 82.“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83.“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8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村咋,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多要犯严重的错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85.“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86.“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87.“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88.“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给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着的身份出现。”——《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89.“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实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就被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90.“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1页。 91.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92.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93.“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94.“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95.“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96.“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男版,第349页。

97.“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98.“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人物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99.“不是出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出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00.“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01.“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助产婆”...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0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3.“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意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104.“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页。

105.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姓曾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2页。

106.“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她喔切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107.“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861页。

10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页。 109.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110.“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12.“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113.“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114.“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115.“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1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117.“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

118.“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995年版,第76~77页。 119.“为了记性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0.“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21.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12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0页。

123.“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124.“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25.“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杀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126.“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在一定限期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61、“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远离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6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产生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辽东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63、马克思“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64、“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65、“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66、马克思“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67、“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

6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面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

69、“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70、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71、“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72、“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73、“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74、列宁“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列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势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列宁“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85页

推荐第8篇:马克思

关于《资本论》的读书报告

第一次接触《资本论》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博大精深”“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高深难懂”等词语,但是当我细细品读了几页《资本论》后,嘴角微微向上扬起,感觉《资本论》还是很有意思的,它吸引着我继续深入的读下去,它能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阿尔都塞研读《资本论》时的心得体会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前后用了40年的写作时间,是马克思留给后人最伟大的思想丰碑,它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他把高深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

二、第三卷。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

一 《资本论》各部分内容简介

《资本论》一共分为四卷,每一卷都是马克思的心血。《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通过阅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我加深了对商品的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对商品只是肤浅的认识,阅读了第一章之后,我了解了商品的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以后的几个章节分别讲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等相关内容。

1 《资本论》的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增值就必须不停地运动,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成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周期的时间,作为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所以资本家总是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马克思又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的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通过阅读本部分我大致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会加剧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资本论》的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及其手稿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性、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为工人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使广大工人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制度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夺取政权准备了理论基础。

2 二

关于 《资本论》中方法论的体会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是要真正掌握它,并且把它运用到实践中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三 关于《资本论》与所学专业的联系

通过阅读一部分《资本论》后,感觉《资本论》也能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等联系起来。这对于我学好应用经济学这个专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执行职能的资本的量已定,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也会成为资本的有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是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对于这段话有很深的感触,我认为现代企业要提高资本增殖能力和资本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对象质量,提高劳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加强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扩大资本“作用范围”,增强资本“扩张能力”。首先,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其次,适用优质材料,提高劳动对象质量;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第四,重视劳动资料维护保养,扩大劳动资料无偿服务。总之,现代企业作为资本经营者,不但要重视资本积累量的增加,更要重视资本扩张能力的增强和资本积累利用效率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学习《资本论》对于我的专业——应用经济学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商品、资本、市场等,并且把《资本论》的知识应用到经济学的学习中,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学习,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3 四

关于《资本论》引发的人生感悟

《资本论》中的内容让我增长知识,其作者马克思更是令人敬仰。从1843年底开始,马克思就开始着手于研究政治经济学,想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在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他因投身革命而中断了研究,1949年9月,因革命失败他被迫侨居伦敦。 在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的这一时间段中,他写下了共24册的《伦敦笔记》。在当时,马克思不但要和疾病做斗争,还要和贫困作斗争,虽然环境很艰苦,但在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他还是写下了约50印张的手稿,即《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草稿。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马克思相继完成了其他的草稿。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他的出版计划,《资本论》的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的。

关于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是坎坷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就像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多么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辜负青春,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我们的野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自己的生活需要靠自己打拼。就像我最近听的一首歌中所写的:每当黑夜来临,我心中冉冉升起;为了明天能有曙光,爱与恨都要被隐藏;勇敢不代表不紧张,可是信念不能伪装;我拥有梦想的力量,抵抗怀疑我的眼光。我深深的被马克思的精神所震撼,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是那样平凡。以后,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人生最重要的是志向,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人生一辈子不是进行百米赛跑,人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马拉松不需要计较你的起点是落后了还是站在第一名,马拉松计较的是你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坚持走多久。如果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了一点

4 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清晰的,未来就能走出别人所没有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见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我会谨记马克思的这种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以上便是我阅读《资本论》的一点心得体会,以后的学习路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推荐第9篇:马克思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91周年。91载艰苦卓绝,91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党的十八大召开,将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主要包括十二项,分别是: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重点分析的是第三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胡锦涛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这样告诫全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旗帜指引方向,道路关乎未来。出席十八大会议的代表们对此有着坚定的信念: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破解改革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昭示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挑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吹响了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军号角,谋划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为我们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坚定信心。

历史由人民创造,奋进由党来引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镌刻在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汗水和智慧赢得了人民的信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回应社会关切,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如何破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考验党的执政能力,检验党的领导水平。

无论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无论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和直面难题、深化改革的勇气智慧。执政兴国,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团结带领13亿人民,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宏伟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再次开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必将以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载入史册。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为精彩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高举旗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十八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10篇:马克思

哲学视角: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的必要性

摘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必要性 正文:

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个特色”,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一精辟论断,不仅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而且从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必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展开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俞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更加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蓝本可以参照的,无法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或者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内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生活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创造活动,他的本质是实践着的,始终由实践来开拓,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完善,实践特色必然要成为其首要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或者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引领人民进行实践活动,就像是毛主席的话“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又或者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摸着石头过河”在发扬着这样的实践探索精神中,奋力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生根发芽到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努力实践达成的,也都为其实践特色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释和见证。因此,中国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繁荣,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少走弯路,实现前进的目标。

同时,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是凝固的,而是需要不断加以丰富的。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在实践进行的过程中,认识不断得以深化,从而产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发展国家,把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基础推进上层建筑的发展,把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就是要更加注重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在理论上俞益获得新的升华,从而形成更全面系统、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引导力的理论创新成果。

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又不断孕育催生它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在实践中铸就的,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丰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理论依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正确的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学等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探索中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本,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要求,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认教条主义,灵活的运用理论依据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同时也要继承之前理论成果,在继承和创新上,使理论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彰显民族风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俞益契合中国优良传统和复兴要求,从而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

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尽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状态,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行为模式,乃至不同的思维理念等,所有的一切都让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有了特有的内涵。因此,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必须要按照中国自身的民族风格,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契合良好的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推出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联系国情,联系世界,主动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充实自己民族,发展自己的名族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长青于世。

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俞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

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时代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因为无论是科技进步也好,还是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好,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而,我们党重视时代特色就是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积累中与时俱进,边继承边发展,而不是在否定中另起炉灶。 由上可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中顺应时代呼唤改造世界。另外,在时代中形成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将时代的特色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因此,只有是紧贴时代脉搏的社会意识才能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得以在世界之林立足。

综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丰富“四个特色”,正确的反应了我国的发展的路线,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质变与量变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把握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完成飞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不断丰富.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网http://www.daodoc.com2012-09-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哲学视角:论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变 摘要: 关键字: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造性解决。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大,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整概念,明确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更改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又到如今党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转变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之间逐渐的变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的过程,表明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从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如今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转变为“五位一体”可以说这是一种发展。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活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喝酒时务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前进性,曲折性,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可以说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逐步转变,从一开始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再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党中央不断进行补充,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通过实践的认识不断完善。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党中央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过去,在抓紧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社会逐渐人性化的开始,是社会进步的开始,党中央正在为营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积极的寻求改革促进社会的前进。

并且,党中央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欲积极改造世界的表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的格局的形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这些认识深化的结果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改变都是在党积极认识世界的结果,党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后,根据矛盾特殊性的主次矛盾角度,细细的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制定出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的阶段。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两者相互影响,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后,党和国家有深刻认识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都是改变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存在的反应,即社会意识的产生,同时这些社会意识也改变着我国的社会存在,从改革开放在如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社会的不断精进。

同时,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党中央紧紧的抓住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联系国情,尊重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调整到五位一体,用联系的观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部分联系起来,根据五者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出一种新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完善统一的整体,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内蒙古日报2012-08-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辛向阳 齐鲁晚报2012-11-13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新华网2012-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李自良 陈仁厚 安蓓等

南方日报2012-10-29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新视野 温宪仁

第11篇:马克思

物质与意识的较量

——观《宇宙与人》有感

在高中政治书的哲学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作用。”而今天,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在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以后,这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观看完《宇宙与人》这部科技片以后,这更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那么我想借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来说说我在观看完这部科技片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宇宙与人》这部科技篇主要讲的是宇宙的诞生和人类的出现以及地球上生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部科技片中,我了接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如:太阳的直径是110亿个地球组成的,而太阳的质量是33万个地球的质量;还有人类的生命中还有电磁力的构成,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会增加我们肌肉中的电磁力;以及地球为何是为一的生命之球,并与金星做了相比较等等,这些科普知识真是很让人震撼。其实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生机勃勃的,而宇宙更是奥妙无穷。人们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在很久以前就经历着漫长的历程。大自然的不断演变是随着他们自身的规律在不断地自发演变,并且展现出自身的多样性。而人类是在宇宙产生之后才产生的,这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说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

《宇宙与人》这部科技篇还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核聚变能量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一些利弊的作用。如在片中就有在太阳爆炸出一些核能量时所产生的中子和质子等一些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的释放

是和电磁力,吸引力是有很大的关联的。这些我们都可以说是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论先后联系着,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人类在上古时代就开始研究着宇宙的奥秘,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利用着不同时代不同的仪器来探索宇宙,其实人类无非是想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费尔巴哈曾说过:“神是否创造了世界,即使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等,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哲学的围绕中心。”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说,如果真的是神造就了这个世界,那么是否也是神造就了宇宙?这是马克思理论中的唯心原则,在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派别。第一是,唯物主义把世界的原本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第二是,唯心主义把世界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而这种观点也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点。在《宇宙与人》这部科技篇中提到,人类发现的“地心说”这也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发现,但是还是有自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他没有看到大的银河系以致大的宇宙。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是他对于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如在这部科技片中提到的“天上的云在飞,是云动还是人在动,而一个和尚说,不是人动,也不是云动,而是心在动。”这一说法是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定着人类命运;而无神论恰恰与有神论相反,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世界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是随着文明的产生而改变着,变动着。

人类在不断地用科学的理论和在尊重客观世界的前提下,在逐渐的探索着宇宙更深的奥秘。宇宙以一个不可知的物质产生了它巨大的能量物质,在宇宙将能量将给我们时,我相信我们人类会在尊重万物的规律下,努力地创造者大千世界,大千宇宙。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他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的统一。

第12篇:马克思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结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真理性已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

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由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构成的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完备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

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内在统一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13篇: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一个如何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着多重的困难:一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二是如何对待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三是如何对待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结论。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这种“改变世界”的性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的理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在文化学的层面上,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回顾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14篇:马克思

马克思传读后感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最后总结,学习一个人,一定要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的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

第15篇:马克思

答: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办实事,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深入解决,则会让民众一直在难以承受的压力下畸形地生活。

3、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例如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 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4、而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16篇:马克思

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

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

向前发展。

◆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第17篇:马克思

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

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少数部门和单位,不是严肃认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是自行其是,只顾为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关键词:理想 纪律 团结

认真选读了邓小平爷爷《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爷爷在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即席讲话。

当时讲话发表的时代背景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少数部门和单位,不是严肃认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是自行其是,只顾为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少数干部包括极少数高级干部和高干子女,打着“改革”的旗号,醉心于“一切向钱看”的腐朽观念,采取种种非法手段,通过投机倒把、倒买不正之风,完全背离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党的纪律。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引起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愤慨。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论述了在新时期坚持理想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这篇讲话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读这篇文章倍感十分必要。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使我们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同时积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刻领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领导性。其中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疫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永葆生机和活力。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不好就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邓小平爷爷在讲话中谈到,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我们要学习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特别提到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的国家这么大,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二靠我们有组织纪律,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没有理想和组织纪律,我们中国就会像一盘散沙。

更通过这次阅读,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及党的作风建设、党的组织纪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很感谢邓小平爷爷的这番讲话,让我深刻的领悟到了,马克思的重要性,我们今后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党。

参考文献:《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3年版。

第18篇:马克思

新读书无用论

近来,读书无用论在国内又有所抬头。发出此种呼声的主要是农村。曾几何时,在农村孩子中,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条曾经的确让无数人改变了命运的路径为何今天被放弃?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最直接的据说是“学费贵,就业难”“高投入,低产出”。

书的作用在于指导自身的修养,是帮助人弄清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大自然或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这基础上才可以做出自身最大的发挥,创造幸福。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假如不靠记载有这些文字的书传承,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怎么知道有这样一个提高自我的路径呢?所以书是一种指导,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书就是一个工具,通过文字了解古人的智慧。所以读书就更应该多读有智慧的书,而不能只读有知识的书。

然而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的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这也是热门的公众话题,也因此曾经贻误了一代青年的发展。《重庆晚报》报道,重庆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讽刺,其社会影响程度十分深远!

新读书无用论的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读书所带来的收益持否定态度,过高的高等教育支出与日益微弱的教育回报率矛盾十分突出。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有社会、

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的矛盾和问题

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导致大学学费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大部分家庭的承受上限,另一方面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激发了两对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大学无用论的抬头。

1.高额的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 2.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读书的预期效益在降低 1.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

2.寻求改变命运的其他途径的增多

《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虽然它很长,虽然它不是动作片。等看完了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这部影片题目是在赞扬他的妻子,而主要还是讲他自己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

电影中主角约翰·纳什正是这种情况,在大学时开始出现幻觉,幻觉便伴随其一生。约翰·纳什是一个简单的人,除了爱情这种生物本能,世界的物欲于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他要的是数学,坚定的相信数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正如他在电影中的一句话“我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我想一个简单并且一生执着于一件事的人,一个敢于舍弃其它坚持自我的人,一个坦然自若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是幸福的,每天都充实的去追求,每天都活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何乐而不为呢!可我们世界是怎么了,如果我们身边真的出现类似这样的人,带来的肯定不是我们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种排斥、嘲笑,影片中尼尔森、班德、韩森,开始时对约翰的半开玩笑式的调戏,多少都有一点故意的性质在里面,不过约翰是简单的,简单到可以对这些嘲笑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所以他是幸福的,并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说话,告诉了全世界“我”的存在不是一种另类,人必须活得真实。

影片中,约翰的妻子从在州长家为约翰西装袋子装上手绢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令我感动。她是坚强的,在约翰精神分裂症被被医生告知后,她没有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崩溃,而是忍着疼痛去调查丈夫的病况,在约翰的两个助手阻止她进入惠乐实验室时,她给了其中一个助手一个耳光,快而狠,我想没有人会去指责她的耳光,我们更多的是被这个女人坚强所感动;她是善良的,深爱着约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离开约翰,在约翰服药的那段时间里她忍着所有的痛悉心照顾约翰和孩子,在约翰停止服药后,她送走了孩子,面对着约翰随时都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的情况,她还是毅然而然的选择了留下。

影片中,有一个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时的约翰由于没有发表论文,而不得不去央求老师给他一个进入惠乐实验室的机会,可老师拒接了他,他和老师的纠缠的一段最后以他们两个一起看茶厅里一个年迈的教授正在接受周围人赠送钢笔而结束,当时的约翰是不得志的,是抑郁寡欢的,而几十年后的一天茶厅的主角换成了约翰,他在接受周围人赠送钢笔。几十年对数学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温存,使约翰的生命得以升华!

读《毛泽东选集》后感

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 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第19篇: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方案

2016年下学期实践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为进一步创新高校理论宣传平台,丰富高校思政课形式,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入,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在全省举办“理论+互联网”系列网上理论宣传活动的通知》(湘宣电〔2016〕31号)要求,特主办此次“微课堂+互联网”实践教学活动。

一、实践形式:微课作品创意大赛

二、实践主题:讲话精神热校园

三、主办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宣传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承办

四、参加人员:2015级原理课授课班级

五、活动实施:

1.时间:2016.10.17-11.19 2.内容:重点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感想感悟,制作形式新颖,感染力强,且具有一定理论蕴涵的微课视频(须含配套的文字教案)。

3.要求:以行政班为单位分组参赛,5人一组,上交一个作品。作品题目自拟,视频不超过10分钟,格式可以为mp

4、flv、f4v、webm,大小不超过50M,文字教案以不超过4000字为宜。作品一律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抄袭者成绩记0分。

4.形式:配套的文字教案格式由案头、标题、作者、正文和文末标识组成。案头内容为:“讲话精神热校园”主题微课作品创意大赛参赛作品。标题为二号黑体,作者为五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作者(含小组各成员姓名、班级、学号、电话、QQ号、微信号,排第一的即视为小组长)和指导老师(含姓名)等在文末标识时请加括号,为五号宋体。整个文档要求单倍行距排版。教案文件名为班级、组长姓名和标题(如:1508301张三 标题)。

第20篇: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课程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牢牢抓住三个“一”:

1、把握“一个主题”:

在原理课教学中必须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2、贯穿“一条主线”:

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

3、突出“一个重点”: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帮助学生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

二、教学内容要点及实践教学建议

原理课是四门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贯穿教材的主线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根据5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这门课教学以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设计了四个单元的专题教学。

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本单元教学内容]

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始终坚持产生于150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这单元里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产生于革命时代的理论是否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否仍然适用?

[实践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是把理论变成实践之后,尤其是从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遇到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之后,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是当今人们思想出现交锋、冲突的问题之一,也是许多学生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实践教学可以做如下安排:

1、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列宁在十月》的影片,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什么倾向?

2、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为题进行讨论。

3、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传记,体会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写读后感。

4、开展以“马克思,我想对您说”为题,给马克思写一封信的活动,让学生畅谈理想以及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时间安排]

在第3-4周进行

第二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单元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也是原理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可以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讲清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掌握唯物辩证的观点。

第二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重点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过程。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引导学生既要坚定信念,又要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在曲折面前学会理智地思考。

第三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认识的本质、认识发展过程的揭示,阐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懂得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贯穿这一讲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无规律性?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学生关注的问题。

[实践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不能自觉地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认识。这一单元内容很多,要关注的实际问题也很多,我们只能以点代面,选取自己理论上的或社会生活中的几个难点或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在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少一点唯心意识;多一分辩证的分析,少一分偏激。为此,这一单元的实践教学拟作以下安排:

1、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两个问题:(1)我想干什么;(2)我能干什么。要求学生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意识到既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又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组织学生对校园不和谐、不文明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找出成因、提出对策。

3、组织学生学习乔伟或学习20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的事迹(如组织学习方永刚和“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讨论大学生应如何抵制“现代迷信”的影响。

[时间安排]

在第7-8周进行

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单元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介绍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既要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军事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一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还有意义(是劳动创造价值还是资本创造价值或知识创造价值)?经济全球化是否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会走向趋同?

第二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趋势。侧重阐明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趋势的理论,旨在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重点阐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趋势。

[实践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里主要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命运。使学生困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但为什么在今天它还有生命力?而且能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受益者?实践教学建议如下:

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摩登时代》,让学生谈或写观后感。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是冒绞首的危险。”

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让学生讲对这段话的理解,以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解。议题是: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说明,资本是否为一切罪恶的根源?

3、经济全球化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时间安排]

在第11-12周进行

第四单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途

[本单元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合乎规律的科学预测,论述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通过理论讲授帮助学生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又要有走曲折之路的思想准备。

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普遍遇到了挫折甚至是失败(如苏东剧变等),是否意味社会主义失败了?

[实践教学建议]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普遍问题。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之后,既有可借鉴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尤其是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一些人开始犹豫、怀疑:社会主义还行不行?这种情绪在青年学生中已有所蔓延。

根据需要,实践教学建议如下:

1、让学生在社区或乡村进行访问调查: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2、请老革命、老干部讲理想信念。

3、观看电视片《居安思危》,让学生谈感想。

4、让学生列举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100条理由,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念。

5、让学生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使学生在比较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时间安排]

在14-15周进行

马克思教学工作总结
《马克思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