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必修课走班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1 08:35:0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修课走班教学改革

沈阳14所高中“抱团”启动必修课走班教学改革

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起,沈阳市第83中学高一九班的朱智彧就抱起数学课本,匆忙奔向赵勇老师工作室,准备下一节的A层级数学课。类似的场景不仅在83中学上演,也在沈阳十余所高中上演。

今年初,沈阳市启动了普通高中必修课走班教学改革,采取单科先行、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推进。目前,已有14所高中开展了走班教学,分层、分类设置课程。沈城高中生进入了课程“私人定制”的新时代。

分层走班 试点先行

改革总是有风险的,但不能拿学生做实验。为了稳步推进,沈阳走班改革采取培训先行策略。从2013年开始,沈阳市教育局就组织校长教师分期分批到北京名校接受专题培训。2014年初,市教育局将申报走班改革的35所学校按学科分组,成立了6个联席会,每个联席会都经过至少两轮以上的研讨,最后遴选出了14所学校从2014年秋季开始试点。随后,这14所学校又组成新的联席会,每月研讨,互相交流,以“抱团改革”的方式分享经验、破解难题。

联席会秘书长、沈阳一中校长岳春峰介绍说,各学科课程分层、分类设置的基本模式是联席会共同研究确定的:数学学科实行“分层教学”,至少分三层;语文和外语学科实行“基础必修+分类选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实行“分类教学”,还可在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纲要、课程指南都要拿到联席会上接受质询、公开答辩,甚至连怎么召开家长会、学生什么时间可以重新选择教学班、学生如何选择导师、导师职责怎样落实等细节问题都要拿到联席会上研讨一番。

上有联席会的顶层设计,下有试点校的及时跟进。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将物理课分成五层,拓展层为先修大学课程,而最顶层的学术层则与科研院所的专家直接对接。在同泽高中,物理、化学、地理、政治同时开展分类走班,地理学科教室与“梦想旅行社”学生社团共享。五中采取班主任统筹管理、学科教师精细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建立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6+2”评价体系。

本土样本 初见成效

如何让学生、家长都放心地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120中学校长刘刚在家长会上说:“数学课从难到易分成A、B、C三层,老师可以自由选择教哪个层次。但教A层的老师同时要教C层,以保证每个班的师资力量。分层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变相分重点班。” 一位主动申请教C层的李老师说,“我孩子学数学很吃力,我赞成分班。现在,我教C层的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改革已经带来了实效。在距离120中学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苏家屯区有一所176中学。学校地处偏僻,学生入学成绩相差悬殊,达300多分。176中学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分四层开始走班,并探索建立了各层级间上下流动、学生轮流选择教师等制度。现在,学生成绩提升很快。

“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同学们对数学更有兴趣了。走班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既新鲜又开心。”176中学的王曦同学说。

走班不仅让学生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还实现了学校资源的整合。28中学生物教师金玉莹一边在学科教室写板书一边说:“分层走班后,学校建起了学科教室,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动手做实验,还养起了仓鼠、兔子和鱼。课堂真的活起来了。”

身边的样本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校做基础,市教育局才在全市推行走班改革。

破解难题 稳中求进

本学期期中考试后,岳春风校长又把大家召集到一起,针对走班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头脑风暴:随着走班科目的增加,行政班会越来越弱化,教学班如何加强管理?走班后,学科教师抓不住学生了,课后辅导如何进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策略如何调整?针对不同层次课程,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让A班更像A班,B班更像B班……

120中学的李晓东老师认为,分层教学、走班上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原来一本讲义讲几百学生的办法行不通了。现在你提出的问题必须问到学生的心里,不研究学情就提不出好问题。”

校长们认为,应该进一步细化过程性评价,完善导师制培养,深度整合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个别化、定制化的教育。

目前,全市其他学科的走班改革也已启动。第二梯队的学校已经建好了学科教室,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始整体走班。

市教育局局长苏文捷这样描述沈阳高中走班改革的前景:“通过走班改革,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完善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促进高中特色化发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点,重构我们的学校文化。”

推荐第2篇:走班教学

“我的语文原来在C层,英语、物理和化学原来在B层,经过一学期努力,我的语文升到了B层,英语、物理和化学都升到了A层。这增加了我学习进步的信心。”近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一中高一学生曲威静告诉记者,进入该校后,她在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改革中,选择适合自己基础的分层教学班。

近年来,牟平一中结合学校合校发展等实际,创新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和全程全员管理,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尊重学生差异,分层实施教学和检测评价

为什么要搞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而且真正搞出了成效?“一是原来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本身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二是充分考虑、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牟平一中校长曲延涛说,“2008年,牟平撤销了4所乡镇高中,全部合并到牟平一中集中办学,学生从几百名猛增到2100多名,班级扩展到40多个。这些学生各方面差异很大,对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据统计,仅就学习成绩而言,新增学生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400多分,“偏科”现象也很普遍。

牟平一中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创新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表,因为每个人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班。“我们按学科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实施教学要求,分层进行检测评价,建立层间升降流动机制,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搭建台阶。”曲延涛说。

“这种设计不再搞„一锅烩‟、„一刀切‟的粗放型教学管理,既让A层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为C层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补给进步平台,有效遏制了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该校教师孙忠华告诉记者。

执教C层英语的教师林峻屹说,很多英语在C层的学生,往往要从矫正音标等最基础做起,而这在原来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现在,我们专门针对C层学生开展分层教研、分层备课和分层辅导,更加注重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及习惯、方法、态度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据统计,实施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以来,该校各科成绩优良比例明显提高,C层学生进步明显,一学年中有100多人升入上一学习层次。 适应变化,积极开展全程全员管理

但是,分层走班后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为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牟平一中专门设置了教学班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是所带教学班的班主任,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班主任动态双轨管理。

为了有效解决班主任和多个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及时、便捷、有效沟通的难题,牟平一中组织有特长、懂技术的老师反复研究实验,成功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

“通过这一信息化管理评价系统,班主任足不出户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个学生在各个教学班的课堂纪律、学习状态、作业完成等各方面信息,并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孙忠华说。

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即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及师生评价,还可以随时和老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这一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家长很难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问题,实现了班级、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该校学生东桂宇的家长说。

借助这一信息化管理评价系统,该校还实现了对学生的全程全员管理。每班每周按照学习态度和公民素养两大方面的19个维度,对学生每天的表现进行全程管理和过程性评价,作为期末学生“评优树先”和填写发展报告的主要依据。“此举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和„唯成绩论英雄‟的管理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副校长姜超说。 相互促进,有效推进和谐高效课堂建设

“学科分层走班为我们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曲延涛说。在深入推进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同时,牟平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学情,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精研“读、研、点、练、悟”等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过来,和谐高效课堂建设也促进和保证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能够真正„走‟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曲延涛认为,二者已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局面。

此外,该校还定期评选表彰体育之星、文艺之星、个性之星等“星级学生”,实施多元评价,推动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三好学生”的评选中,在各层次学生中分别评选,“三好学生”的比例达到了学生总数的6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该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和学习幸福感等都有了明显提高。

“牟平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仅让基础良好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让原来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有了进步成长的平台,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的尊严和自信,这是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刘连基说。(记者 张圣华 魏海政)

推荐第3篇:分类走班教学

回眸——分类分称走班教学

我校实施分类分称走班教学是2012年3月,走班的课程主要是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随着走班教学的不断完善、带来的益处,如今在高三年级除语文学科外,其它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均实施了分类分称走班教学。2012年3至今已经有近两个学期了。回眸——走班教学,给我的的感触多多、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启迪多多„„太多太多„„

一、感触

(一)解决“一个问题”——“转变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往往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同时,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也就不可能从走班中获得愉悦。

但是,正确的思想往往是不容易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病苦,严格的训练,然后才能为我所有。正如罗家伦所说的“我们且先从艰苦卓绝的力行里体会我们的思想,同时把我们坚强而有深信的思想,发射到力行里面去。”这样才能使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对待走班亦是如此。是实施分类分称走班还是拒绝?是小范围的实施还是全面实施?实施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能否影响高考?临近高三学生走班上课,班主任、科任教师能否接受?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授课,家长、学生能否接受?班级怎么管理?怎么上课?教师怎么分课?„„面对着诸多的问题,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转变思想的问题。特要求不仅是杨校长的倡导,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学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科任、学生、家长,认真解读分类分称走班的内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最后真正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那么如何认识走班教学呢? 我们认为:

学生进入高二,各学科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都出现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物理和数学,若保持原有行政教学班授课的模式,老师难以保证因材施教,更难以保证课堂的高效,学生存在严重的保中间丢两端的现象,尤其在实验班,首是学校的尖子生,他们吃不饱,只能靠课后的培优、每日一题等去填补,丢了主阵地,效果不好,老师又非常累。尾是重本临界生,他们在学校的位置同样重要,在行政班上课他们不被足够重视,他们上课不敢说,因为不懂,他们无奈,只有意志非常坚定地才能勉强跟着,一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失去兴趣,成绩逐渐下滑,甚至失去自信。所以高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尖子生是学校的命脉,也是我们A 班大事,在这个最关键时期,学校做出重大决策分类分程走班教学,对学生、对家长最受益的。设想每科都能打造出一个尖子生的队伍,那我们的学校就一定是强大的,我们高考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可以说,分类分称走班教学使我们成为六中“觉醒了的迷惘者”、“ 迷惘的觉醒者”。因为迷惘,我们痛苦;又因为觉醒,我们幸福。归根究底,刚刚起步的“分类分称走班”使六中的学生成为“痛苦并幸福着”的人。

(二)相信“一个道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回首如今的中国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整齐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评价、学习任务常常偏离了学生们的兴趣、自主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我曾不止一次的发问,这样的教育符合合理性的要求吗?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作为人成长的自身规律尊重不够。其实教育的原点非常简单,就是教书育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其实正是对教育回归原点的呼唤。

然而,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教育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种颗太阳给学生,种颗适合学生发展的太阳,种颗学生自信的太阳,种颗学生快乐学习的太阳,这就是——今日六中实施的分类分程走班教学。

“分类”是指按课程内容将学生学习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按学习要求将学生分类为文科生、理科生,按学业水平、学生意愿将同等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分程”是将学习过程按学习阶段分为几个学程,同一学程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不同学程同一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走班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类分程走班教学就是改革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从课程到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生命得到舒展;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就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在个性上得到平衡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公平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种颗太阳给学生,就是“适合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改变原来那种千篇1律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分类分程走班教学。

(三)树立“一个意识”——“大班级整体”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奥运会主题口号,它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更体现了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走班后的班级怎样管理,坐在本班教室上课的学生却有一半不是本班的学生,学生有的

在A1班,有的在A2班;有的班主任辛辛苦苦带了二年的班级却因走班教学分成两半上课,原有的班级凝聚力能否削弱?有的科任教师所教的学生既有A01班的,又有A02班的,全程包保怎么办?是原有的老师,还是走班的老师?„„走班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怎么办?

我们认为: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是从走班教学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每一人做起,要

树立“一种意识”——“大班级整体”意识。

还记得那句话吗,大家补台,好戏联台,大家拆台,一起垮台。这都在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新的走班教学班级有两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无论是行政班级的管理还是走班教学班级的管理,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走班教师的齐心合力。一个班级、同学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科任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都要一份协作。它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叠印,智与力的合拍!它不是某一学科、某一班级的突出,它是整体仗、一盘棋的精彩。因为一只雁不是浩荡,只有雁排长空才能显现遮天蔽日的雄浑和豪迈!

正是“同一个六中,同一个走班,同一个梦想”。

(四)遵循“七个原则”——“渐进性、自愿与评定、建立“共生圈”评比、奖励、全程跟踪、及时沟通、双导师包保、实践——反思——修剪——提升”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刚刚开始的走班教学,怎么开设课程才能让老师、学生家长接受呢?我们的做法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一点一点的走进走班教学、一点一点的了解走班的内涵和益处。就像我们最开始只开设数学和物理学科一样,待学生和家长逐渐接受,再对所有学科全面开放。

2、自愿与综合评定原则赞同

走班的学生如何分配,谁在有A01班,谁在A02班,谁在B01班,谁在B02班,怎么分配才合理,学生能自愿接受,又不失信心、又克服了盲目攀比的坏习惯,又避免了虚荣心作祟„„ 我们的做法是:遵循自愿选择和年级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1、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动员工作(致家长一封信、学生动员大会),让他们对自己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1)讲清分几个层次的班级,谁是教师,教学进度。 2)讲清不同班级课堂教学目标,上课模式,上课的内容。 3)对自己做出正确的估计

分数估计期中期末考试分数都在80分以上者适合上1班,期中期末成绩都在70分之下,甚至出现不及格的同学适合上2班,至于分数在70——80分之间的同学可以根据能力作出恰当的选择,例如平时上课可以很快和轻松接受内容的,对本学科有很浓厚兴趣的,很有思维但平时做题少导致分数低的,基础非常好,由于其他原因某一章或几个知识点没学导致成绩偏低的,等等可选1班。若两次成绩都是超常发挥,实际水平并非如此的,平时做题没有思维,尤其遇到大题就没有思路的,学习感觉很困难,上课听不懂的选择2班较合适。

4)要严格对待,选择班级后一般不能中途随便改选。若必须改选,学生要写出改选申请,由教务处统一负责调整。走班的班级将实行动态管理,年级会在期中、期末考试后根据学生成绩做调整。

3、建立“共生圈”评比、奖励原则

分类走班后,新的走班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让两个班级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分类走班以后,上课高效听课情况、发言准确情况、发言次数情况、作业情况、互帮学习情况、小考、周测情况、考试情况等怎么评价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

1.

教学班两班学生座位固定,小组是单位,组长负责

同一行政班的同学座次相邻,确定学生座次表,座位号,以小组为单位两周一串座。 学习小组的成员来自同一行政班,成绩平均搭配,男女尽量平均,自主选出小组长,选出师傅和徒弟

选出教学班级班长(两名),管理好纪律及及时与行政办主任沟通。学委(两名)引领示范、记录学生的出勤、纪律、作业上交情况、小组加分和减分、个人的加分与减分。课代表(两名)收发作业、作好记录和搭起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的桥梁。

(2)敢于超越、目标引领

班级目标 期中10人超1班,期末15人超1班,消灭不及格 个人目标 高考挑战90分、期中期末挑战80分 小组目标 小组捆绑挑战最低分70分 (3)多元评价

个人加减分和小组加减分 具体如下:

将新的走班班级四列分成两大组Ao1(11班)和Ao2(13班),每班一个班长,一个学委。再将六行分成横三大组,Bo

1、Bo

2、Bo3每组均有Ao1(11班)和Ao2(13班)的学生,形成“人人——小组——大组——班组”生态圈,按照每组前后桌的情况,依据两班学生学习水准、偏科情况、自控情况、性格特点、男女比例等方面自愿选择,合理搭配,为成员编号,不同小组的同一层次的学生号数相同。横组、纵组均设两名组长,制定组长职责,并发动学生为小组设计组名、组训、口号、组标,制定合作规则。形成“人人——小组——大组——班组”生态圈。在小组——责任明确,细化到人,培养责任意识;在大组——培养责任心,协调合作能力履行责任。

考核分两项:学习考评和行为常规考评。如:

加分一:课堂积极发言,思路清晰,想法创新。每次+1;上课溜号,没投入每次—1分 加分二:作业、习题完成好,规范,每次+1;挑战高分,零失误,每次+3 加分三:周测满分+10分,达到90分+5分,达到85分+3分,达到80分+1,不及格—3分

加分四:大型考试分数超过1班最低分多少分加多少分。满分同学奖金100元。 加分五:在期中期末大型考试中成绩突破80分获奖并+10分,不及格—2分

小组在此基础上,还单设优秀试卷加分奖,满分试卷加分奖,书写规范加分奖,解题思维创新奖。同时,班主任、科任教师都将此只当成了PK台。例如:

1、目标PK (1)差距目标PK (2)分数前进目标PK

2、课上发言目标PK、课上提问PK 两班学生提问次数、准确率PK、男女生提问PK、难度挑战提问PK。

3、小组建设PK PK台的搭建,更让分类分称走班班级的管理更加阳光美丽!

4、全程跟踪原则

班主任跟班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规定动作,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常态。而分类分程走班,更需要班主任的全程跟班。每节课、每个晚自习、每个周六,每时每刻、每时每刻„„

我们的做法是:

o o

o

o

行政班要全程跟班 教学班要全程跟班

A0

1、A0

2、B0

1、B02班主任同时跟班

A0

1、A0

2、B0

1、B02班主任上半节、下半节轮换跟班。

5、及时沟通原则

跟班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而发现了问题怎么办?尤其是走班中的另一班的学生出现课堂没有高效听课、作业完成的不好、发言不够积极而准确„„这就需要营造一种人文生态——“真交流”——如同轻轻拂面春风,如同似若有无的天籁,给人一种人性流淌的惬意;“真过程”——班主任和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念、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生态建构”。沟通要全面而且要及时。

o o o o o

A01班和A02班主任;B01班和B02班主任 A01班主任和科任;;B01班和B02科任 A02班主任和科任;B01班和B02科任 A01班主任和A02班学生;B01班和B02学生 A02班主任和A01班学生;B01班和B02学生

6、双导师包保原则

走班的学生是原来的教师包保还是由走班的教师包保,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这个及其关键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实行双导师包保原则——行政班科任教师和教学班走班教师合力包保一个学生,即双导师包保制。具体如下:

(1)A01班主任和A02班主任同时包保;B01班主任和B02班主任同时包保。 (2)A01科任教师包保A0

1、A02班学生;B01科任教师包保B01、B02班学生。 (3)A02科任教师包保A0

1、A02班学生;B02科任教师包保B01、B02班学生。 通过全程跟班,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通过沟通,我们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得到了解决;通过包保,我们使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得到了提高„„没有沟通就没有走班教学,没有沟通,就无法及时解决两班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无法让学生修剪自我,发展自我、辉煌自我!通过沟通、包保,两班的师生情感越来越浓,他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大了。有的家长打来电话感谢走班的两个班主任、两个科任的全面包保、对孩子的付出。跟班打破界限、沟通、包保不分你我。因为A01班和A02班主任、A01班和A02的科任、A01班和A02班的学生已经合二为一了。班主任、科任、学生之间这根情感——沟通、包保——传递的不仅仅是懂你,更是相互间的一种希望,一种鼓励,一种幸福!

7、实践——反思——修剪——提升原则

走班教学的首次实践,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反思,从每个人,校长、主任、班主任、科任乃至学生和家长。因为: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面对着走班教学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有些教师有时也很茫然,也“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这很好——这是思“变”的开始。反思需要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课程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管理、到评价,都是全新的变革,都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对反思出现的问题,。如:走班班级的学生座位分为固定座位和动态座位;“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进行了及时修剪,使其更加完善。

二、实施

(一)对家长:

1.、致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

2、成立家长委员会

3、家长会

(二)对学生 (1)学生动员会

(2)确定班级人数如A01 42人 ,A02 48人

(3)确定首和尾学生名单 学科按几次成绩综合, 如A01数学前15人A02数学后10人;A01物理 前15人A02物理后10人

(4)班主任找首尾学生谈话, 让学生欣然接受 (5)中间17—23人 自愿申报

(6)年级、班主任、科任共同商量确定学生名单

(三)对教师 (1)校本培训

(2)年级进一步贯彻校本培训 (3)备课组讨论有关走班精神

(4)同学科教师从整体出发,商量并确定所教班级 (5)备课:A0

1、A02 同时备课、个性取舍

(四)对班主任

(1)共同管理A01、A02 同时跟班 ‚同时沟通 ƒ同时集体备班 „同时召开家长会 (2)座位按班级固定 四列 二班 (3)所有学科固定的学生座位固定 (4)固定学生座位同班动态轮换 (5)除固定学科固定学生外其他学生座位 (6)生态大组 小组确定

(7)跟踪评价(同一班学生、不同班级学生) (8)目标引领

(五)年级

排课表

‚过程跟踪评价 (谈话、座谈、问卷调查、同时听课 ƒ结果评价(成绩对比提升率 学生微调 高考奖励)

三、结果

(1)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教育的分类分程走班,是孔子教育观得到的真正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如今的走班教学,在六中真正将孔子的“因材施教”落实到了教育教学中。 (2)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教育的分类分程走班的因材施教,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又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

(3)不同程度的孩子对知识掌握的好,做到了“吃好 吃饱”。

(4)学生程度居后面的学生重拾了自信 脸上绽开了学习快乐 快乐学习的笑容,每个人都享受成功的体验!

四、面临的问题

1、如何将语文学科也实施走班教学

2、如何在普通班中全面推进走班教学

3、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

五、我们的选择

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文化。走班教学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它也创造着学校文化。反思走班教学的困惑和成就,我们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我们的选择是,坚定改革的意志。我们的坚定是基于几点思考:

第一,只要我们选择的事情是正确的,再难也要做。困难和挑战不应该是拒绝做正确事情的理由。

第二,困难让我们清醒,我们不能总是希望每天重复同样的过程,却期待一个不同的结果。没有被改变的过程,就不可能有被改变的结果。

三、困难和问题只有在改革实践中才能克服和解决;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只有在改革的风雨中才能得到验证。

记得冯骥才说过这样的话:“在行动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隨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到现实的脉搏;在思考中行动。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动更准确和深刻,并让思想在现实中开花結果。”

推荐第4篇:走班制教学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4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

[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 1994.

[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

[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推荐第5篇:走班

一、实行英语分层走班式教学的目的——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好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我校实行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将高一年级12个行政班打散(艺术班除外),按每个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的百分之65加上英语入学考试成绩的百分之35从高分到低分重组教学班级,每两个行政班组成两个新走班,高一年级12个行政班可分成12个新走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每层约27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B层”走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A层”走班,两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两个教室,有两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

2、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走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走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走班均设2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英语任课教师是走班的班主任,做好走班的课堂管理工作;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末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B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走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走班班主任即英语任课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走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自习、辅导安排:学生早、晚自习都在走班教室自习。辅导学校安排第九节课按行政班老师进行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走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英语科任老师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6)作业分层模式: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普通班B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A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实验班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A层学生: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7)听力:每周

二、四下午大课间按行政班进行听力训练。

(8)集体备课:A、B两层次的老师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确定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普通班A层: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策略: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普通班B层: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策略: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

实验班A层: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策略: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实验班B层: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策略: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9)评价机制:捆绑式评价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去年高一年级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两个班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可见,做好学生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两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推荐第6篇:选课走班教学总结

选课走班“五子棋”教学总结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五子棋兴趣小组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棋艺水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现将本小组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负责的是四年级参加五子棋兴趣小组活动的同学,他们都能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一二节课自觉集中在指定教室里开展活动。虽然他们的水平也高低不一,但他们学习情绪高涨,对该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向学生讲述五子棋的来历,渊源悠久的历史,以及有关五子棋的种种趣闻逸事、观看五子棋教学视频等,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五子棋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长智力,而且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学习和训练棋类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棋艺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了棋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下棋规则,知道怎样开局,中局战略如何的走法。在活动过程中,我以观看视频、练习为主,老师讲解辅导为辅,积极的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提高棋艺。

四、制定赛程,落实方案,择优奖励。

最后通过采取抽签“一对一”淘汰赛、循环赛、复活赛以及挑战赛等形式,评出12名“优秀学员”、6名“最佳学员”、最后角逐出“冠、亚、季”军,分别颁发奖状。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棋类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学习五子棋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我相信,今后我们的五子棋兴趣小组活动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推荐第7篇:走班教学讲座提纲

走班教学与教学质量监控

1.落实走班教学,分类分层培养 (1)分班 怎么分?

保留行政班,语数外三年行政班保留(但以上学科会进行模块化走班) 为什么保留?

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价值观(认同感)等方面上的培养 (2)分类、分层 怎么分?

语数外,按中考分类分层;

“7选3”,即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模块)7个学科中选择3个作为选考科目。“7选3”根据学校相关部门、老师的指导、学生(包括家长)的意愿和初步的未来专业取向选择,将每个学科的学生分成两大类,一类作为选考学考进行开设,另一类作为学考进行开设。我们把学考称为C层,而每个学科要参加选考的学生又根据比例分为A、B两层,其中A层的学生占该科目选考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该学科综合成绩排名的前1/4,其余为B层学生。A、B两层的学生学习选考内容是相同的,差别在于由于各科A层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故A层学生还有知识拓展类的学习任务(即竞赛)

“7选3”的具体操作: 1)三选

三选的背景(目前的版本:一刀切的/打包的/指定几种模式的/全部开放的。我们的大前提:全都走。35种情况的课表生成、四科分成两科进行走班选科的可行性都不行。最终决定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促成三选。小步子,大影响。)

2)三选前准备:引导学生 A)了解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解读(课程教学处、年级部利用学生大会、家长会、橱窗宣传解读) 专业与高校解读(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年级部通过平台、橱窗宣传) 网络平台查询

B)了解课程设置( 学校课程设置: 各类课程体验:

课程评估(如KAS大赛等) C)了解老师 自我宣传: 网络平台查询: 海报橱窗展示:

3)学生选科:原则(1+2模式)

4)学生选师:请你选一位该学科你最希望教你的老师(但要说清楚尽量满足大部分同学的意见) 5)学生选课:秒杀(最后11位同学的调课问题、老师被选的次数情况) 6)课表生成:一生一表

7)10月学考后的课表编排问题:插空法 (3)分段

怎么分:每学期两个学段(具体为。。。。。。)

为什么要这么分?

考试要求:学考选考放在每年4月、10月进行,考完以后就是学校课务安排的重新开启。

教学要求:要准备学考选考(预留寒暑假自学的想法很好,但不现实) 2.创新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秩序

(1)指导意见制度化、流程化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学考选考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细则》

包括:走班教学的选科要求、选科时间、具体流程等

《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教学工作指南》

包括:对老师不同类不同层的授课要求

《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教学管理办法》

包括:教学班管理、教学管理、巡课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办法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南》

包括:进入高中学习的各个时间点的具体操作,各个学科的预复习工作、自主学习工作

《海宁市高级中学学生晚自修学习指南》

包括:晚自修时间的具体分配,如第一节课预习,第二节课复习,第三节课知识巩固等

《关于各学科转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指导意见》

包括:课堂教学要求、教学难度、检测难度、作业面批、课后指导等

(2)教学管理责任明确,分工具体

1)班级管理:建立教学班班级组织机构(班长、副班长、学科代表、学科小组长)

2)教学管理:实行小组制管理,实行点名制

3)巡课管理:分固定巡课和抽查巡课

固定巡课:该年级工作量不满的老师;

抽查巡课:该年级年级管委会(年级部+课程教学处联系人+学生事务处联系人)

4)代课管理:填写好《海宁市高级中学自主学习任务单》

3.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1)制度引领性:

制定并改进评价标准,期初告知,有章可循

(2)评价多样化:

隐性、显性评价兼顾,过程、结果评价对等

隐性评价:

三选:

评教:

管理平台:

备课组活动:

教学指导委员会:

显性评价:终端评价

(3)终端评价时效性:

1)平均分:

作用:衡量同一学科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整体水平,同类校级之间该学科的整体水平。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指标。平行班之间可以比较平均分衡量该班该学科在年级内的大致水平,也可以比较各科平均总分确定这个班级的整体大致水平。但不能较客观的反映班级学科之间的具体水平(因为难易度不一样导致)。

2)积点分

A)什么是积点分?和排名相反

B)作用:

同一学科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较:积点分越高,该学科整体水平越高;也可以进行积点平均分比较(避开人数不一样的情况)。

班级内学科之间的比较:不管难易度,排名是真实的。积点分越高,该学科整体水平越高。可以辨别班内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

积点分增量:值越大,说明提升越快。使用与同一学科不同班级间比较,以及同一班级不同学科间比较。

尖子生的学科平衡问题:

各班前20名同学的学科平衡问题:名次最优的学科人数,名次最差的学科人数,体现这个班优秀生培养的现状。

误差:如某个学生某次考试或某科考试不考怎么办?前期平均积点分填充、或者前一次积点分填充

新高考下:

A)由于走班,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起始平均分就不同(可能有人会说用积点分增量,积点分增量可以反映该科的情况,不能比较学科间的情况,因为),每个学科选考或学考的人数又不一样。

B)但是我们还是要质量监控,要考查该学科该教学班的情况,还要研究行政班在走班后的变化情况,还要研究走班后同学和同学之间的比较(赋分因为样本太小不能操作),所以引入了一个新的评教指标:标准分

3)标准分

A)什么是标准分:因为难度系数不同而进行折算后进行比较的一个量。各走班学科考试的标准平均分是75分,利用指标将每位同学的真实分数换算成标准分。

B)对学生来说标准分可以从中看出该学生选考学科之间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通过与起始标准分比较看出该学科的进步与退步,还可以通过标准总分大概知道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的排名情况

C)对老师来说,通过标准分可以跟踪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也可以知道自己所教教学班级的变化情况。

D)对于家长来说,他可以在一生一档平台上看到自己子女这么几个数据:语数外的真实成绩和各科年级和班级排名,平均分 ,选考学科的真实成绩、标准分和同学科内排名,学考学科的真实成绩、标准分和同学科内排名,高考总分成绩及排名(其中语数外是真实成绩,选考科目是标准分)

E)对于班主任来说,他可以监控行政班内学生的整体情况。

目前我们用的评价标准是三者皆有,各有用途。

4.在“折腾”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转变教师教学流程 A)深度教学 B)授课计划

从“上课以教学为主,下课以练习为主”向 “上课以练习为主,下课以学习为主”转变

(2)提升学生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负责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B)第二课堂(KAS大赛、理科竞赛化、文科活动化) (3)转型学校管理模式 A)在“折腾”中成长

B)“乱”出空间,“乱”出思维,“乱”出个性 5.问题与困惑

(1)“7选3”全面铺开后的实际操作

(2)“7选3”全面铺开后的其他课程的安排

推荐第8篇:体育走班制教学

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 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3.1“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3.2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

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3.3“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 4 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4.1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邓小平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4.2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

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4.3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4.4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4.5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5 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不会形成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有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项目;走班制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推荐第9篇:分层走班制教学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构建 (2012-11-07 15:41:31)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文摘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 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

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

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

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 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转自http://blog.163.com/yxezfzh@126/blog/static/32430193201191065444105/

“分层走班制教学”学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10-09-25 18:15:21 阅读2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三、分层教学是数学、英语教学的必然

1、学校扩大招生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各重点中学在不断地扩班,其结果导致生源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这给数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照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势必导致内部分化更加严重。

2、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需要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和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高中数学、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英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3、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4、我校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现状的必然需要

以本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例,鹤城区班数学成绩分段情况如下表: 分数段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30以下 人

数 50 80 111 93 89 82 58 41 面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更好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尤其是因材施教原则,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学生分层操作模式:

(1)将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班打散,按每个学生的数学或英语成绩、潜力和学习态度重组教学班级,每三个行政班组成三个新教学班,高一年级九个鹤城区行政班可分成九个新教学班。每个行政班级分成A层、B层、C层,每层约20人左右,成绩较差的组成1个“A层”教学班,成绩较好的组成1个“C层”教学班,其余的同学组成1个“B层”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走班制分别在三个教室,有三个英语老师同时上课,除数学和英语外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在原行政班进行。 (2)分层时采取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议、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3)学生分层依据。A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2、学校分层教学班级师资配备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层面的学生。

(2)师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

根据以上原则师资配备由教务处协同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

3、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基本实施程序

(1)分层教学领导小组要搞好分层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自我选择。

(2)学生根据学校清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并考虑到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进行选层,填写选层单。

(3)年级对各班学生选层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调整、编排出分层教学班学生名单。

(4)教研组、备课组根据所能开设的不同层级数、所能接纳的学生人数以及对教室、场地设施的要求,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报分层教学领导小组。

(5)学校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对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编排课表(课表至少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要求)。

4、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将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由于每个任课教师承担2个班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位老师的学生来源是年级3个班,这给课后辅导和作业收发带来了较大困难,安排了每周1-2个晚自学,要求全体数学任课教师下班辅导答疑,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六、分层教学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模式 层次 数

学 英

语 教学策略 A层

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①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②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③扎实基础;④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难度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 B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①培养兴趣,增强信心;②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③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大部分要求;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

①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②培养英语竞赛人才;③英语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④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 分层次地给学生落实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

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第

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三、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层面上,对A类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模式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内容 层次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A层 掌握 一般理解 不作要求 B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一般理解 C层 掌握

掌握、消化、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A层学生降低起点,保证完成大纲最基本的要求。C层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外,还要增学其它辅助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灌”,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对于A层次的学生,强行要让他去“悟”,很多时候是悟不出来的,一次次悟不出来,便是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失败。所以,对于他们,还是以“多灌少引”为好。对于C层次的学生,许多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这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好得多。他们一旦提高了这样的悟性,会受益终身。

3、作业分层模式: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B、C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分层评估模式

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经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设计试卷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

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3、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4、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可见,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生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5、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6.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九、相应的措施

1.继续完善“走班制管理体系”

对于流动班级的管理,采取临时班长和该课程的课代表制。对于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都能高质量地承担一门基础型课、一门拓展型课,并指导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主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逐渐建设、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套餐”。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辅导班)、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2.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班的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这样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为教学班设立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业务能力强、敬业爱生的学科教师担任。辅导员负责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各层教学班中的流动进行指导,并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第三,建立学生周记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通过周记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四,加强学校的校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记来了解学生当时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分层的比例,改进教学法扩大B班学生。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不能平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数,而应多设B层班级,因此,目前A、B、C三个层次的平均分配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未来的分层教学中可增加B班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二,对A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现阶段A班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上。其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末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3.合理配备各层任课教师,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班级评价体系 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并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C层班: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B层班: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A层班: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为调动每个教师和每个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实行各教学班成绩单独考核而同科同层次班之间互相比较和“走班”学生回行政班综合考核而不同行政班间相互比较的双重考核办法。 4.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在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后,A层次的班级中仍会有小部分学习能力较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要求,C层次的班级中,也仍会有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困难,为此,要建立“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起到优势互补的效应。同时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并定好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5.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要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学习动机,形成“德育靠自我塑造、智力靠自我开发、身心靠自我磨砺”的进取理念,培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行,但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了部分课程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走班制是一种很有发展远景的教学模式。

5、教学评价,以人为本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要“以人为本”,不能“以分为本”。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以认知评价为主,忽视对良好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注重“一刀切”,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方法单一,注重“定量”,忽视“定性”;评价过程单一,强调静态,忽视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评价结果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严重挫伤了中下层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评价是“绿色评价”,发展性评价,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评价项目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不仅重视认知评价,同时重视学生兴趣、信心、习惯、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见表

三、表

四、表

五、表六);二是突出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功能,淡化评价的检查、选拔功能,各个层次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三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四是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我们的理念是:着力于多维评价,着眼于长远发展。 分层次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层次教学班划分评价、学生成绩评价及教师绩效评价四个方面。

(1)考试评价: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标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因此,在分层教学实验中,平时月考检测实行“分层式”,各个层次考题不同,即“一卷三层”,就是一份试卷中分为A层必做题,B层必做题和C层必做题,但都应体现双基。期中、期末采取“统一式”,作为层次班流动评价因素之一。

(2)学生成绩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方面,自评:互评:师评=3:3:4;主要评兴趣、信心、习惯、方法、知识点、思维能力、发展潜能及其它能力;先定量得分再化为定性结论的优秀、良好和合格三等。定量方面,原始成绩的四次平均分。

(3)教师绩效评价:①行政班评价:行政班平均分×50%+行政班及格率×30%+行政班优秀率×20%=行政班综合得分。②层次班评价:层次班平均分×50%+层次班及格率×30%+层次班优秀率×20%=层次班综合得分。③层次班教师评价。定性方面,师自评:学生评=5:5。定量方面,一是教学质量分,同层:(2个班期中综合分+2个班期末综合分)÷4=学期综合分,异层:(1个班期中综合分+1个班期末综合分)÷2=学期综合分 二是提升幅度分,同层:(2个班期中进退分+2个班期末进退分)÷4=学期提升分,异层:(1个班期中进退分+1个班期末进退分)÷2=学期提升分

同时,教师绩效评价方面还设立加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老师实行加分奖励制度。也就是对每学期积极参与教研、科研的教师视级别不同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制度,并以此作为该教师年终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每学期上公开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教师、在一些重要杂志和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学部举行的命题比赛、解题能力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等等,都可以加上相应的教学分值。

表三:教师课堂观察检核表

目 说

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

1、参与有关的活动

2、初步理解

3、真正理解并掌握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作业)

1、认真

2、一般

3、不认真

观察学生学习积极性(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

1、积极

2、一般

3、不积极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想法)

1、经常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1、能

2、一般

3、很少

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有条有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1、强

2、一般

3、不足

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1、能

2、一般

3、很少 表四:看我今周的表现

姓 名

班 级

周 次

上课认真 ☆☆☆☆☆ 完成作业 ☆☆☆☆☆ 与人合作 ☆☆☆☆☆ 活动中表现 ☆☆☆☆☆ 自我整体评价

家 长 观 察 在孩子发生的变化或出现的情况前打√

()喜欢和家长谈论自己的数学教师和同学。 ()常常向家长谈起自己在数学课堂的表现。 ()乐于完成家庭作业。

()能够自觉地或根据教师要求进行预习和复习。

(说明:表中涂星部分由同桌操作,“自我整体评价”由学生自己填写,家长观察部分由家长操作并签名。) 表五:学习情况学生互评表

姓名: 是 不是 学习态度

他/她喜欢上数学课吗?

他/她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做的吗?

他/她上课认真吗?上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吗?

他/她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吗?

他/她总是很认真地完成作业吗?

学习策略

他/她喜欢查阅数学资料吗?

他/她在课后跟同学讨论数学吗?

在小组活动中,他/她经常主动提出问题吗?

他/她在学习中会想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总评

很好,我要向他/她学习。

不错,我相信他/她还可以做得更好。

他/她需要努力,需要帮助。

填表人

表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表。

名: ☆☆☆☆☆ ☆☆☆☆ ☆☆☆ 自觉预习

专心听讲

能提出合理、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积极思考

能积极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填表日期

上课大胆踊跃发言

6、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搞好分层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常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分层走班”教学初期,课前准备、班级管理、课后辅导、作业收发等方面给老师带来了很多困难。个别学生时常上课晚点、忙着赶课、心情浮躁。铃声响了,人数到不齐,物品带不齐,作业收不齐,影响了正常的上课。课后要找个别学生订正作业错误,也找不到人。为此,学部就如何加强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职责,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分层管理专门召开研讨会,明确各自的职责,争取管理工作不留漏洞,从而对“分层走班”教学管理进行了统一规范,具体办法是: (1)自备学习袋。针对刚开始分层时,经常有学生忘记书本,文具等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每人自备一个专用塑料文件袋,把分层上课所用的一切物品放在里面,即使遇到上室外课,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不遗漏学习用品。

(2)分层选干部。B层、C层次班分别推选举一个班长和两个学习长(每个行政班1个),A层次班每班一个学习长。他们负责层次班的课前准备检查、课间纪律的维护、作业收发,并向行政班班主任及时汇报同学的表现。

(3)分层上晚修。由于各层次班上课要求不同,作业不同,住宿班的学生如果回行政班上晚修,不便于老师下班辅导,分层上晚修后,对A班和B班的同学来说,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4)改变管理观念。分层教学需要所有老师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分层学年全体教师应团结协作,齐抓共管。首先,班主任除了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外,还要对调整流动的本班学生,配合原层次班任课教师和接收班教师对该部分学生的学情、习惯、特点进行密切交流,实现“无缝对接”;其次,分层学科任课教师每周保证同每个学生的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一次,如遇特殊情况要保持密切联系。每周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通过信息平台发短信汇报学生学情一次,每月保证同每位学生家长电话交流一至两次。第三,兼任分层学科科目的班主任有义务对班级内非自己所任教层次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必要指导。

三、“分层走班”,师生越走越精彩

1、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育学理论也认为,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更是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走班“教学,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比如,C层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并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给C层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补充思维拓展内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下等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下等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没兴趣,容易形成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等不良学习习惯。分层走班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也比以前主动了,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势。使大量的A、B层学生分别调到B、C层,逐步实现了“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

2、逐步改善了非智力因素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属于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态度等属于非智力因素。“分层走班”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使得每个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还能形成有效的评比与竞争;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既“解放”了优秀生,也“解放”了中等生,更“解放”了学困生,优秀生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作业,中等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学困生也不再是看客,减轻了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学习困境和学习焦虑苦闷中解脱出来(见表七)。 表七:分层前与分层后学生课后疲劳发生率对比表

观察人次 早期疲劳率 显著疲劳率 总疲劳率 分层前 384 51.8 10.7 62.5 分层后 384 32.6 1.3 33.9 分层前与分层后的差值

-19.2 -9.4 -28.6

表中数据说明,分层教学学生疲劳率的发生比传统教学要低得多。所以,分层教学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改善和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有效值大幅度提升,各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例如,学生对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满意程度,A、B、C三层均达95%以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前后,例如C班已由75%提高到96%以上;自评能力提高程度:分层前后,如B班则由70%提高到90%以上;作业减负满意度:分层前后,A班由58%提高到90%以上。

3、进一步优化了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习惯,通过学习方法的分类指导,同学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例如,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规范书写作业的习惯,课上自觉提问的习惯。另一方面,老师分层备课时针对各层学生相应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讲解思路、寻找规律、讨论疑难、分析错误的机会,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效率。 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强化,肯问、好问,会问、善问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学习的进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无疑需要问题意识的参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分层走班”教学,由于学生在比较平等、轻松,没有压迫感的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所以“问题”意识日益得到了强化,养成了肯问、好问的习惯,提高了会问、善问的能力,既能“有疑处见疑”,又能“无疑处见疑”。

4、全面提高了学习成绩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所以“分层走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所有的学生经过“分层走班”教学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较大的提高。三年的“分层走班”教学,正逐步朝这个目标迈进。现在,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各层次的学生压力减小,身心愉悦,形成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强的“问题”意识,有力的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值。从下面数据对比中(见表

八、表

九、表十)可以看出,六年级上学期三次测试各层次的学生数学成绩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表八:六年级数学期初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50%) 及格率(30%) 优秀率(20%)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C2 36 36 100 88.6 C3 29 29 100

C4 29 29 100

C5 29 29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4 33

0 B4 23 23

0 A1 16 16

0 21.1 A2 13 13

0

年级平均 314 314

表九: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4.5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9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3

B3 33 33

B4 24 24 100 62.5 A1 16 16 37.5 0 A2 12 12

25 年级平均 313 312

表十: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表 班级

应考

人数 实考

人数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综合得分 C1 37 37 100 97.3 C2 36 36 100

C3 29 29 100

C4 28 28 100

C5 30 30 100

B1 34 34

B2 34 34

B3 33 32

B4 23 23 100

A1 16 15 63.4 60

A2 12 12 100 25

年级平均 312 310

因而B层每学期结束后都有部分学生升入C层,甚至A层也有个别同学直接升入C层,C层队伍不断壮大。还是以第一批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六年级为例,经过三年“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各个层次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四年级刚分层时的起始成绩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较好的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A层的进步特别明显,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19.5分,及格率提高了,优秀率提高了;B层的教学瓶颈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其平均分比分层初期提高了9.8分,及格率提高了15.6个%,优秀率提高了,从而在4个B层次班中又扩展出一个C层次班;C层的优生率大幅度提高,95分以上的学生占85%。 所以,现在A层和B层学生正明显减少,特别是A层学生,现在每个班只有11至12人,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分层前的第四和第五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

四、

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36人次;而分层后参加的第

六、第七两届数学希望杯比赛中,

四、

五、六年级获全国三等奖的共99人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获奖等级上也有了突破,共有4人次获全国二等奖,2人次获深圳市特等奖。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挑战。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已经是时代的呼唤。通过“分层教学”的培训、自学教学理论、交流研讨和教学实践,一方面,老师们的数学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彻底摒弃了“分数至上、见分不见人”的数学质量观,树立了“学生个个都可爱,数学人人都能学”以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础”的数学质量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促使教师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2007年9月以来,参加“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的老师,共撰写经验总结或案例70余篇,交流或获奖论文十余篇,有45人次获得国家级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辅导员证书,2人次获深圳市优秀教练员证书。现在,“分层走班”教学不仅成为高段数学老师的专业生活状态,也已经成为学部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和源动力。

四、“分层走班”,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思索

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实施的“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在学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师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招留生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层走班教学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它有着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但“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目前也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深化,还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提升,以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分层走班”教学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班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模式、数学学习中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模式。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今后,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实验教师,以更为敏锐的理性和更为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分层走班”教学的深化研究实践中去,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也一定会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教学特色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推荐第10篇:体育走班选项教学

体育走班选项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报给年级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再按名单打破班级的界线来重新组班上课,通过选项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调节学生学习,愉悦身心,健康学生体魄。

一、体育走班制教学具体步骤

1.组织整个年级所有学生对多个选修教材进行自由选项,学生选择自己想参加的体育项目和教师。

2.把五—六个班安排在同一课时,按照学生的选项组合成班进行教学。如: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教师采用专项教学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特长,以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专选为主,适当提高专选教材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3.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的管理负重大责任,任课教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不是很了解,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出勤、纪律等进行管理,要协助教学班的各小组长开展工作,要与各班的体育教师加强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

4.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上,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在走班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出发点较一致,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上课内容、授课教师,因此在内容评价上就比较明确,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时,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使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二、选课走班具体实施措施

1.教师方面:

(1)研究好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明确每一堂课的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集体备课。①提前做好集备,带齐材料,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备课。②集体备课要总结上一周的教学,确定下周的安排。③由主备人详细阐述本节课学案的设计意图和使用方法。④集体研究讨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能力要求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此过程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进去,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确保人人发言不当旁观者,不当局外人,团结一致,搞好集备。

(3)精心准备个人备课。①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个人备课。②要充满激情地去上好每一节课,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认真面对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我们基本能力的课堂是充实的、有效的。③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培训好小组长,确保体育课堂的顺利实施。④讨论形成定稿,并记录生成学案的使用说明。

(4)小组建设及小组长培训。①加强与学习小组长的联系,从思想上、学习上、管理上培训好小组长,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②经常了解学生对现在学科课堂的看法及想法,相互沟通减少课堂上的无谓消耗,要学会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一堂课。③搞好课前培训。

2.学生方面:

(1)课前准备。①按照教师的要求,提前整好队,保证快、静、齐。②学科班长(体育委员)组织各小组组长积极参加老师课前培训,积极向老师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③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做好课前准备。

(2)学习过程。①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快速准确的制定出自己的三维学习目标。②积极进行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讨论和展示、点评,在组长的组织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帮助那些内向的学生把自己最棒的一面挖掘出来。③搞好反刍、总结。利用下课前几分钟对当堂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体育委员在下课前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达成、各小组的表现,号召同学们利用课外活动锻炼、巩固自己所学,做最好的自己。

三、选项课基本上课流程

1.准备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2)慢跑热身。(3)按学生所报的项目进行分班,由小组长带队到各项目教师处报道,进行教学活动。

2.基本部分:

(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2)让学生先示范动作,教师加以纠正和点评。教师再示范完整动作,讲解动作要领。(3)学生原地徒手模仿,要求动作到位,舒展自然。(4)学生分小组练习,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点评重点、难点、易错点。(5)学生分组展示,由小组长牵头组织。(6)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7)要求学生自学自练为主,小组合作互相提高。

3.结束部分:

(1)教师鸣哨集合。(2)放松操四节。(3)集合。学科班长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各小组表现和最佳表现个人,并将情况记录在课堂评价记录表中。

第11篇: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办法

**中学选课教学班管理办法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施行,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我校在08级学生中施行选课走班制教学管理,使静态班级变为动态班级。这样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将出现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新机制。为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特制定本管理意见。

第一条 行政班管理模式:班集体管理制度不变。学校通过《滨海中学中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的实施,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强化教管合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第二条 学科走班制管理模式: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德育导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科走班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条 原行政班和班集体建制不变,班主任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升旗仪式、课间操、班会课、自习课管理等,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安排,积极主动配合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做好选课工作。

(2)在工作方法上要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走班制的特点,注意了解学生的表现、困难,尽心尽责,主动工作。

(3)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要主动帮助任课教师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支持和配合任课教师搞好工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4)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树立“大集体”观念,在行政班和教学班都要注意团结友爱,维护班级的纪律和荣誉,培养主人翁意识,并要求班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

(5)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任课教师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对于不适应“走班制”的学生要多关心,及时与任课教师协商,尽量缩短学生学习的适应期,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第四条 学科走班上课必须做到“三定”:定临时班干部、定座位、定科代表;任课教师负责本节课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表现情况及纪律、卫生等常规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建立学生学习、表现情况反馈制度;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席会和各层面学生座谈会,做好学生学习状态分析,保证走班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条 实行学生课外咨询制度。

第七条 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学生模块学分认定表、成绩汇总表等;各种反馈信息,如问卷调查原始资料及调查分析,走班制过程管理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学校各职能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统筹、协调解决。

第12篇:走班制教师工作总结

走班制教师工作总结

走班制度的实行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在一学期的选课走班的适应,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总结交流,向各位领导、老师做一下汇报。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用真诚换取真诚,使学生快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选课走班最初的障碍就在这里。学生对原有的老师已经充满了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出现这一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现在的老师接纳为自己爱戴的老师,也就是没有做到“亲其师”,所以很多感性的同学也很难做到“信其道”。那也就是说哪位老师能够与学生快速融合起来,哪位老师的教学活动就更能有效、快速的开展和落实。

我没有一味的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强调了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强调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需要并肩作战。学生在心理上非常的易于接受。通过学生们的表情和学生们的掌声,我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流融合已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加强师生交流,,加快师生的交流融合。

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要给与鼓励。王默涵同学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我快速的找到她,进行个别的谈话,分析她的学习现状,提供有效学习的途径,给予她信心和鼓励;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我这个人总是有惰性,希望老师能够严格要求我,多检查我作业。”每次检查作业,我都会善意的跟他进行目光的交流,而他总报以会心笑容。一位同学在交流中写到:“老师,我很喜欢我原先的老师,但我也很喜欢你,就像你喜欢原先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一样。”每次我们相见都会有很默契的笑容。

三、真诚团结、用诚信和耐心做好学生的答疑和个别辅导工作。

在选课走班模式下,鼓励孩子不懂就问,老师上课巡视指导,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热情不仅恢复了原状甚至更加高涨起来。常常会出现课间交流问题热潮。

是的,我们忙碌着,也在忙碌中收获着幸福、收获着感动,并在感动中积聚力量,继续前行。

第13篇:选课走班

高2009级——数学选课走班管理要求

选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任选制(选课制)、选科制(分科制)、定向选修制和全选修制四种。它们各有利弊,适合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选课制完全依照学生的意愿,但若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选科制比较符合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教学组织简单易行,但它几乎是文理分科的“换汤不换药”版,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定向选修制则结合了“选科”与“选课”,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较为理想,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中选择的模式;全选修制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比如语文这门学科,有诗歌鉴赏、写作指导、体味阅读等不同的语文课,再比如数学这门学科,有数学概论、函数专题、三角应用、统计概率、算法初步等不同的数学课。但该模块忽视学生发展必须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一般在大学里应用较多。

2009级的选课走班是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了动员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给予选课的指导,然后填涂选课志愿表格,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学校做出统一安排和教师的调整等。我们实行的选课走班是按照“自主选科(——文理倾向),切块组合——(便于管理),模块走班(——保持稳定)”的模式,从学校发展、学生稳定等层面来说,我们的选课是成功的。

一、针对选课和走班,可能会出现的学生混乱等情况,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

首先,确定组班模式。学校经过反复考虑,最终确定了“分割划片、切块重组”的“单元组班模式”。所谓单元组班就是将几个行政班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走班单位,以选择人数较多的行政班为母班,将其他选择人数较少的班级学生编入母班。这种单元组班模式一是有利于解决教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即使没有空余教室也照样能够走班;二是有利于缓解师资的紧缺问题,同一位教师可以分别承担多个走课单元的课程;三是有利于按不同学科的走课时段编排课程表。

其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编制各种课表。根据学生选课最终结果和组班单元的划分,完成“四确定,四安排”,保障走班运行。确定教学班班级数量,安排走班教室;确定模块教师数量,安排任课教师;确定模块课时数量,安排走班课程表;确定各班学生名单,安排座次表。最后利用“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系统”编制输出所有任课教师和走班学生的个性课程表。

二、面对流动的课堂、多变的学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遇到了较大的挑战。要想使选课与走班的推行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满意,必须加强选课走班背景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加强备课指导,统一每节的内容和作业的布置。这样的举措是为了保证同一行政班内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走班接受的内容是相同的,不样让学生在课后多了对老师的非议。作业的收交我们在每个行政班配备小课代表,以行政班为单位收交作业,这样的好处是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收交情况更为清晰了解,也减轻了课代表的负担。

其次,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助于解决走班背景下教学班学生组合的频繁变化、学生听课不停流动等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合作小组的划分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学班合作小组的划分以来自同一个行政班为主,行政班合作小组的划分尽量不拆解教学班小组。通过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

的讨论交流、日常作业的收发、自主时间的合作解疑等。

再次,构建解难答疑渠道。随着规范办学的推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没有教师辅导,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在减少,学生逐渐增加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已经大大制约了选课走班的顺利推行,必须探索一些新的渠道。课题组探索的具体做法是:在每间教室装配“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将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分学科放入盒内,课代表收集后交给各备课组。在学生自主自习时,各备课组安排教师轮流到“答疑室”值班,解决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另一种做法就是每天提供一节自习,通过学生谈论交流,解答疑难。

三、面对选课走班下的管理难度加大,我们以年级部管理为核心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向下主要探索了“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主要探索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哪种管理方法,都不是一方面的事情,需要多种层面的管理通力配合。同时,我们提倡学生管理自主化。制订《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细则》,加强自主管理制度建设。对参与走班教学的师生进行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除确定各行政班班主任和教学班辅导员,负责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外,重点确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班日常事务的督促检查。各班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自习管理委员会,各班设有值日班长,负责本班自习秩序;每层楼设有值日楼长,负责检查本层楼各班自习秩序。各班卫生委员组成卫生管理委员会,轮流检查和督促教学楼卫生、环境卫生和宿舍卫生工作。各班体育委员组成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负责级部学生的早操和课间操检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干部队伍。

选课走班的教学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选课走班下的师生归属感问题,个别学生利用流动性“钻空子”逃课问题等。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学课走班更完善、更和谐。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不仅是一项行政指令,更是教育远离功利主义、靠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选课走班教学改变的不仅是课程结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被动地位,以源于学生自主的多样化课程保障其全面化、个性化发展,从而为高中教育、为学生生命打开一扇可以自由呼吸的窗户。一句话,选课走班教学选的不仅是课程,更是学生一生的幸福;拷问的不仅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更是我们的教育良知!

第14篇:走班制度

海高陆续推出了《学考选考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细则》《走班教学工作指南》《走班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各学科转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指导意见》等。

第15篇:分层走班

“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

--------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初探

曲阜市实验中学

孔庆良

一、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背景

1、学校课题深入研究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山东省级课题“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研究实施已五年有余,绝大多数老师的理念的得到了更新,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教育教学效果亦有明显改变。总之,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总结了很多失败的教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较为遗憾的是课题对“分层”的认识、落实还比较浅显,比较不到位,比较达不到预设的目的,也是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十分凸显的瓶颈。为更加深入的实施课题精神,必须对“分层”进行深入研究和落实。

2、原有教育差异的迫在眉睫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更主要的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学校的义务范围内学生越来越多,另外,我校义务教育区的城区边缘化、农村化的绝对现实,使我们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因此,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思想道德水准千差万别,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很难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目的。

3、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性

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对各学科的兴趣、爱好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两极分化的问题小学就已经凸显,目前的学科教学仍采用“一刀切”,同一教材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造成优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4、社会环境的必然

在现实规范办学的形势下,一些学校,巧立名目的进行分班分类教学,仅仅的平行班教学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及培养就显示出了其竞争力的不足。因此,在规范办学下的“分层走班”就成了应对社会不良竞争的有效手段。

5、政策环境

《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教育的个性化。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山东省2009年就提倡高中组织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

二、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依据

1、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曾广泛地使用过分层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具有超强的能力,不需老师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就可以掌握该知识,对这部分学生老师只要给他们指明应该拓展的方向,放手让他们借助有关的参考书去自学,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迅速提高;第二个层次的学生需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地点拨才可以掌握教材,第三个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教材内容预习之后还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讲解,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第四个层次的学生智力发育不全,老师即使讲解了他们也听不明白,于是老师就先指导他们去读一些和这些知识有关的浅显的读物,通过这些感性的东西来启迪他们的理性思维,慢慢地他们也能接受这些教材知识。

2、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因材施教”。

3、素质教育要求的个性发展。

三、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现有研究成果

1、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2006年就已开始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市晋元中学校长赵风飞对“走班制”实质的理解: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化时代使得学校不再是用‘克隆’的方法‘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地方,必须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走班’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和教学思路,它解决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在每个学期期中和期末,学校还给学生两次调整层次的机会,走班本身也是流动的”。

2、我省很多高中已实施多年。我是曲师大附中高二就是分层走班,家长社会都比较认可。

四、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界定

分层走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按一或多科学科把行政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再组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不同层次教学班的教学中制定相应的适合本层次学生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采取适合本层次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找到自信、看到希望、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操作层面上讲,它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式。从理念认识层面上讲,它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实践。

五、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分层方式具体操作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学生的层次,对相同思维模式的学科,捆绑进行,七年级下学期,对数学英语进行分层,八年级再加物理,九年级再加化学。学习潜力主要是指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对分层学科的喜好、热爱与钻研程度。教师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学习品质的评价。学生自评是在明确层次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后,进行的自我评价。

具体操作:依行政班为单位,根据以上五方面对学生以往的一年或半年的综合评价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可以分别叫A层和B层。每两个班的相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学科时到指定的教室去上课。如七年级,1班2班的同学,在上数学和英语时,两班A层的去1班,B层的去2班。此时,至少是两科以上同时走动。各班AB层在教学班内位置、座次、学习小组相对独立并稳定。

六、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分层要求操作

分层走班的目的就是因材施教,各有发展。因此,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操作尤其重要。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作业设置、教育教学考试评价等务必实事求是,务必应具有层次区分,务必适合本层次。

1、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基础层面,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直接感受、直接获取就能让学生认识和领悟的。

(二)发展层面,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就要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思考性。

(三)拓展层面,有关的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和创新性。A层全面要求,B层要求

(一)

(二)。

2、目标有了不同的层次,教学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量、教学节奏的快慢。例如,对于B层的同学而言,降低了教学的起点,增加基础层面的量,放慢教学的速度,使其逐步达到最终的教学要求,这是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而对A层同学而言,则可以提高教学的起点,以发展层面的内容为主,并适当增加拓展层面的教学内容,这也将符合创新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绝对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层次务必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如A层班级,完全可以采用我们“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诗意课堂的“六环节”教学法及小组合作,侧重自主、合作和探究。对B层班级,则应给学生指点学习方向,放低起点,侧重精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及时查漏补缺,注重落实。

4、目的、内容的分层,必然导致作业要求的不同。布置作业时,要切合层次实际,既不要难度过大而难为学生,又不缺乏高度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有可选择的余地和可发展的空间。

5、考试评价是分层走班的有效保障。平时的检查、期中、期末的检测务必要以各自层次出发,做不同的内容要求、不同的评分要求。基本的知识技能统一要求,思维提升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就要分层要求,要么直接去掉,要么评价宽松不一样,要么综合性题目设置选择性类型,A层必做,B层选作赋予附加分。对于B层,一定要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的过程性评价。另外,AB两层要分两个实体进行评比包括评先选优。同时注重进步结果的评价比重。

七、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随着学生交流面的扩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

解决办法:统一分层的两个行政班实施捆绑和竞争相结合的“组合制”评价方式。所谓捆绑,是指日常的纪律、卫生、学风等日常工作捆绑评价,两个班级统一打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班的相互维护,又有利于两班主任的有效合作和工作的开展实施。所谓竞争,是指在分层上课时任课教师对AB两个教学班中,各行政班的相对独立实体,进行学风、纪律、小组合作、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教学常规进行对比评价。

2、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同一个教室教授不同的层次,由于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肯定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作业的收缴、自习辅导等都会造成不便。

解决办法:课时教案以A层为主;AB层各科都要设置课代表;每周一节分层自习或自习两个班同时安排。

3、学生的心理暗示。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对教师歧视的担心也会存在,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解决办法: 通体行政班AB层有同一为教师认课。班主任、科任教师注意平时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教学成绩评价加强B层班级成绩的比重。实行AB层定期流动制,每学期中期末根据综合评级,AB两层至少有3—5明的流动。

4、由于认识不到位可能出现教师、家长、社会的误解。解决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

八、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保障措施

成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对分层走班后的教学过程实施监控,强化过程管理,对相关学情和有关情况实行阶段评估和考核。 将走班情况纳入班主任及班级考核,通过科任教师评价、领导小组观察、学生座谈反馈,确保正常开展。

九、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实践与研究的实施计划

1、2012年8月15日前,提交方案,学校组织审阅,征求意见并修正。

2、2012年8月25日前,做好对市教研室的汇报,以及分层班级的组合、教师调配等。

3、2012年8月26日,学校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并宣布调整计划。

4、2012年9月2日前,完成分层。

5、开学后的第一个周周五下午,召开八九年级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分层走班的目的意义。争取社会支持。(同时九年级进行毕业班动员及加强管理营造学习环境的内容)

家长会形式:各班班主任,在班内组织。

内容:

1、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彻底整治(校长)。

2、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表彰。(宫振新)

3、“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说明。(具体内容可用方案)。(孔庆良)

4、九年级进行毕业班动员及加强管理营造学习环境的内容。(孔庆良)

5、各班班主任再次强调

1、3项内容,安排其它事务。

第16篇:走班制

走班制.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实施“走班制”教学,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探索与实践 南模初中 陆忆娓

一、走班制教学的界定

“走班教学”是在原行政教学班的基础上,在能力层次明显的学科构建不同层次教学班,不分层次教学的学科课程仍在原行政教学班上课。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是承认学生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坚信每位学生包括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升自我效能,超越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绩逐步提高。

二、“走班制”教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1、南模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着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2、分层教学的理念

教会全体学生。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它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3、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只要我们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好与差,快与慢这些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改善。

4、分层教学的优点

把各科素质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层,即大体分为A,B,C层,按照各自的特点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并把它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它的优越性在于: (1)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2)分层教学可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教师观念的转变

1、教学过程谁是主体的问题 也许我们的答案是一致的,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可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在备课时是否有明确的与所教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把它融入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课后的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及试题的选取之中,也就是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一切从学生出发,答案也是一致的,我们没有做到。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多进行反思、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来达到观念的转变才可以实现的。

2、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答案也是肯定的,可在操作中却往往变成了“授之以鱼”,我们自然而然的把授课标准定位在能否讲清楚、学生能否听懂学会上,久而久之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难有建树,何以谈上成为成功人士。所以急需把使学生如何学会的观念转变为使学生如何会学。把握好教学与发展的桥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对它们是终生受益的。所以说,教育不是生活的副本,教育应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3、心商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学生成绩不理想归结为学生智力差,实际上人的智力的确是有差别的,但绝对聪明与绝对迟钝的人都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人的智力是相近的,那么造成成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因素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心理健康,而这三者皆属心商的范畴,所以搞好分层教学首先应树立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既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陶冶;既使学生身体健康,又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存在问题的各要素,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南模“走班制”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学生层次定位 C层:基础型 B层:拓展型 A层:自主型

2、分层标准

(1)以往一年的数学成绩的标准分数(Z分数) (2)学习潜力测试

选择物理学科一个新的内容,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学习该内容,然后回答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定其学习潜力。

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4)学生自评

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

3、分层次教学分班坚持的原则: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层次意向,第二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评价,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学生流动方式及标准 (1)流动方式

“走班制”学科教学班的学生不固定,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后,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2)流动标准——档案袋评价 A:成绩档案记录 B:课堂反应记录 C:作业记录 D:探究性学习记录

5、教学班管理

(1) 三个课代表轮流值日。

(2) 任课教师即为教学班班主任。

(3) 建立师生对话平台——在评价表中设立师生对话栏。 (4) 教师的安排:由三位教师分别担任一个层次的教学。

6、学科教学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制定科学合理可供发展的教学目标,起到教学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 指导思想

A: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 B:认知水平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技能的提高三者有机整合。 C:每一位学生都应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 目标种类

A:长期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要求。 B:单元目标——长期目标的细化。 C: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的细化。 ◆ 三个层次水平。

A层学生我们要求培养成“自主型”学习尖子,能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创造兼顾竞赛;

B层学生应成为“拓展型”学生,学生应了解知识来龙去脉,掌握前后知识点间联系与区别,熟练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C层学生成为“基础型”学生,能识记主要知识内容,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兴趣,达到现行大纲基本要求。 (2) 教学内容分层

分层班级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需求多元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规律与实验相结合;基础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牢牢掌握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前提下,让A层学生“吃得好”,让B层学生“吃得饱”;C层学生“吃得下”。

(3) 教学策略分层 ◆ ◆ 策略的制定

A:学生特点分析的依据:问卷调查、师生对话栏、教师观察。

B: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特征分析:综合评价法物理课堂教学为更好发展学生个性,应充分了解学情,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培养,发展他们所长。 ◆ 各层次教学策略

◇ A层学生一般有“聪明好学型”、“刻苦钻研型”、“好高骛远型”几类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力强,对物理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个人独特见解,形成“头脑风暴”,引起教育共鸣,并且尽可能利用时间和空间,引入研究性学习,以任务驱动,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 B层学生主要包括:勤勤垦垦型(学习态度好,接受能力一般);小聪明型(资质良好,学习态度一般);得过且过型(学习能力,基础均一般)。我们在加强学风建设基础上,向B层学生提出准A层高要求,让学生有“不跳够不到”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致,在“促思维、懂质疑、重实践、多反馈”的教学方针下,渗透综合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物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向A层靠拢。

◇ C层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习惯不佳,但其中也不乏有潜力者,学习落后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问题,在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和强化课堂纪律同时,采用“螺旋上升”教授法,多反复、多模仿、多鼓励,尽可能讲授贴近书本的基础知识,做到循循善诱,让他们从获得小成绩过渡到取得更大成功。 (4)实验分层

物理学生实验室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试验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在实验中分层进行,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新的水平。

(5)分层辅导和分类指导

以“掌握学习法” “异步教学法”等理论为指导,对各类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和异步指导。一般在课外开设两个活动小组,一是优等生的物理竞赛辅导小组,一是后进生的中考过关的辅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口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学法指导。 (6)作业、考试试卷分层次 ◆ 作业量的分层

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 作业及测验题难度的分层

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及测验题。 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

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型练习; 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

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中考试题和竞赛试题 ◆ 作业的自主选择

实施开放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作业的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广泛,思路开阔,形式有选择。 (7)评价分层——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形成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让评估的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A:评价内容多元化 分层评价,使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知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转换。 B: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 C:评价方式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

7、分层教学辅助教学策略

(1)培养自我效能感 A:积极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积极期望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适时”指的期望时机适当,“适度”指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作不同要求的期望且评价语言恰当。积极期望策略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评、导结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B:树立榜样

让学生观察同伴成功的作业过程能够促进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 C:积极归因训练

期末考试成功失败归因调查、调查结果分析、积极归因的训练 (2)鼓励学生互助

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组织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当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小组内成员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还可走下座位,向其他小组成员请教。

8、科学教育特色的拓展型活动课

(1) 选班方式:项目公开、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力基础指导选班。

(2) 设置类型:指导型、研讨型、讲座型、实验型、操作型。 (3) 课时进度:学期课程、微型课程。

(4) 教学层次:能力提高型、知识拓展型、补缺矫正型。

五、教学情况反馈

1、实验班期中、期末测试情况分析

测试项目班级 初二期中均分 均 分 差 异 初二期末 均分 均 分 差 异 初三期末 均分 均 分 差 异

实验班 93.02 + 0.10 84.68 + 0.29 92.96 + 1.42 对照班 92.92 84.39 91.54

2、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表象 学生A:成绩中等,,对学习缺乏热情与耐心,缺乏应有的自信。 学生B:成绩较差,厌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差与应有的自尊 原因分析

1、教学氛围缺乏感染力;

2、教学策略没有顺应其智能的发展;

3、听到的批评或指责远多于赞赏。

教学对策 教学内容分层、实验分层、分类指导、作业量的分层、作业及测验题难度分 层、评价分层、积极期望、树立榜样、积极归因训练、鼓励互助、多媒体教 学

教学效果 学生A:从B班升入A班。学生B:从C班升入A班。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因材施教,能使更多学生提升自我效能,超越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绩逐步提高。

2、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一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分层走班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发展性目标:

(1)难点突破:单元及课堂教学分层目标的设置。 (2)学生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3)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建立。

第17篇:走班制

教育部在12月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由高考变化导致的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焦点。

由于《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

那么“走班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与目前的教学方式又何不同,本报带您详细了解。

浙江已有学校实行走班制

记者从日前在长春举行的“2014普通高中生发展指导高端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考改革,部分浙江的高中从2012年开始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

从浙江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情况看,实施走班制的学校在校内也进行试点,即一部分班级实行走班制,另一部分班级则仍实行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从试点的结果看,有学校表示在期末考试测验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说明走班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而浙江省实行走班制主要是指分层次教学,即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个高考科目的教学中,分为A和B两个层次,也有的学校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类班级适合学习程度更好的,B类班级则适合基础程度相对差一些的。

吉林“分班制”将如何实行

对于浙江省的分班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划分了尖子班,即把每个学科学习水平相对接近的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么未来吉林省会实行怎样的分班制呢?

长春市实验中学校迟学为校长表示,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走班制在全国也不会完全一致,吉林省也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总的原则就是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利于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至于走班制具体的方案,应该会很灵活,既可以实行分学科的走班制,也可以所有学科都实行走班制,但目前肯定还没有一个定案。

从此没有了“同桌的你”

虽然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学校都可能实行不一样的走班制教学,但是走班制总会有一些基本的模式不会改变,就像目前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都是相同的一群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3年。

实际上,走班制并不稀奇,这样的教学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的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走班制。相比与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走班制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走班制还会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有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或者选自己更加欣赏的老师来听课。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没有了那个歌声中的“同桌的你”,甚至班主任也消失了。

走班制的利与弊

省内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表示,走班制是未来教学的改革方向,这个教学模式相比现有模式确实存在许多优点。

比如走班制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甚至选择授课教师,使学生从目前固定班级的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走班制还能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在每门科目的学习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交往范围可以扩大几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他认为走班制也不例外。比如走班制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以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就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再比如在固定班级模式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养成,但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

他表示,走班制作为中国高中教学的一种新生事物,既是大势所趋,但也应该在改革中充分考虑到各种现实情况,逐渐稳步推动走班制的落实。

第18篇:走班制

聚焦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一、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一)定义

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班级层次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程度,作业和考试的难度,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此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特点

1.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授课。打破了常规的行政班教学,采用教学班的形式授课。学生将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选修,并组成临时的班级上课。

2.学生具有流动性。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教室,接触固定的人群。学生通过选课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从而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同学。

3.学生修习情况有差异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学业。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课程表。

(三)“走班”的形式

1.“完全走班”:指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完全自主选课,按选课结果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2.“单元走班”:以原有的行政班为基础,把3个或4个行政班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学生在教学单元内选择修习课程的内容和教师。

3.“对开选课”:把所有的班级分成对等的两部分,一半的班级先选学一个模块后学另一个模块,另一半的班级先选学后一个模块后学前一个模块。

4.“套餐式选课”:学校把几个科目的选修模块组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

(四)流程

选课一定向一选师一学习。

1.选课:就是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校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

2.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3.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4.学习:就是在选课选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学生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第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老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前公示学生所去学习的班级。

(五)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六)落实措施

1.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学宣传工作 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并不单纯是普通高中学校自己的事情,它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和谐幸福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依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力量,的确很难发挥走班制教学的教育优势。因此,如果要使得走班制教学真正成为高中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充分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做好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交流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走班教学学习目标。现在许多学生认为走班制教学就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而导致走班制教学出现了组织混乱、质量低下等问题。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对走班制教学的错误认识,端正对走班制教学的态度,实现学生智力的自我开发、身心的自我磨炼、品德的自我塑造。

(2)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有力支持 目前多数家长对走班制教首先是不了解,认为走班就是放任学生自流,同时对于走班制教学的教学效果持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对走班制教学的否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比如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沟通卡,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沟通渠道,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此取得家长对走班制教学的信任和支持。

(3)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由于地区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差异,各校在组织走班制教学的时候,其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各有特色,从中取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通过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走班制教学信息共享,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本校走班制教学的内容,而且易于化解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西安一中通过大学区这个校区平台,与西安31中等学校实现了信息互动,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交流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课堂改革成果,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高度统一 走班制教学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的真正主体其实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主体之一。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统一起来。

(1)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

学校针对教师培训工作,要增加经费投入和监督力度,保证教师培训经费的有效投入。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方案,规范教师培训计划,不要将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教师的教学好坏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将自我的灵魂状态,他所掌握的学科,以及教师与之共同生活的方式通过教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学生的优秀教学。只有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才能为走班制以及素质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途径,增强时效性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尽可能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和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培训内容。现在的教师培训方式大都是单向的,教师只是受众,被动的接受,自己心里的想法很难被知晓,这样的培训很难提高教师的兴趣。可以探索一些新途径,例如定期举办教师专业论坛,让基层教师能够参与进来,吐露自己的心扉,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别人的碰撞,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鼓励教师自主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体验新课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对于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与探究才可以真正理解。同时,教师的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的过程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改革问题和事件的解决过程中的。要提高教师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除了教师自我觉悟意识之外,适当的奖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那些真正钻研业务,并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不仅仅能够对受奖教师本人产生激励,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榜样效益,激发全体老师的主动研究。

3.学校要加大走班制教学物质投入,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 针对走班制教学必须的硬件设施,学校必须要加大投入,虽然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较大差异,但是在对硬件设施投入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要高度重视。比如建立校园教学网络系统,推行校园一卡通,学生在走班上课、图书馆阅读、试验室上课等都可以刷卡进行,这样对于学生的迟到、旷课、课堂表现等情况都可以实现网上管理,并且可以及时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同时将学生选课系统、评价系统等进行整合,都实现网络化管理,能够大大提高走班制教学管理效率。

当然,如果在建设网络化管理系统方面有困难,也可以探索其他有效的管理形式。比如:由分管年级校长和班主任组长组成年级走班督导小组,每天对走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以及教师授课方式,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且和班级常规量化计分挂钩,以此督促学生及教师加强走班教学的管理;完善教学班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效力,相对于行政班而言,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本学科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个班级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走班制教学,要让学生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班级的活动开展来吸引学生,用班级声誉荣誉来激励学生,是一种增强走班制教学有效性的的重要途径。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进入教室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特别在走班制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感到自己始终是班集体重要的一分子,自己的活动直接影响到班级同学,同时自己也在和谐的班集体中获得成长的快乐,使得走班制教学能够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 走班制教学要想真正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是保证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4.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形式 (1)学生评价制度方面

学校学分管理系统的成功研制和运行。在学生学术性课程学分的认定工作中,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模块考试成绩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这就对过程考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必须及时,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客观,并能进行过程性监控。以上四个维度的考核及结果的汇总,如果单凭任课老师和学分管理人员手工完成,往往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实现。为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速度,学校可自主开发本校学分管理系统,实现对这四个维度学生表现的即时考察和记录,填补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过程性管理系统的空白。

(2)教师评价制度方面

针对“走班制”教学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学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的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多元化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教师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尝试。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动态评价。不同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学科差异,由于这种学科差异的存在,如果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和不平衡。因此,根据不同学科的授课特点,学校要求各教研室制定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门走班学科的课堂评价量表,在量表中,既体现课堂教学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考核,又体现不同学科间授课目标实现的评价,这样一来,使得各学科之间总体评价趋于合理,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走班制教学环境下,学生实际上成为了教学选择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自主选择自己的上课环境,当然,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老师的主体。淄博一中在实现学生评价教师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每学期末进行“魅力教师”的评选,由学生自主填写评教卡,由教务处根据学生评教软件统一收集处理,并将评教结果及时通知每一个教师。这样一来,老师对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认识,并且可以结合评教的具体项目得分,对自己的工作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注重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走班制实施以前,对教师的评价多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的。这样一来,许多老师每到期末就会加班加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争抢学科时间,容易造成整体教学的不协调。走班制实施后,学校将这种结果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教学班,都安排了专门的学生为老师课堂进行评价,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作业评讲等各方面对每节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每周学校将学生的课堂评价表格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出每一位任课老师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常规得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生涯规划是引导中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以接受教育为手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为途径,最终实现服务“大群”的人生活动。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 2020)》,《纲要》明确指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因此,高中阶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其心智发展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期。在高中教育实现普及的背景下,关心青少年学生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多元和社会分层加快的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多元性日益呈现。高中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学生观察社会及其生活并理性思考的开始,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和设计未来的起步。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这些成长中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

(一)目标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围绕着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周遭世界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及人格的培养。是在基本知识之外,更强调实用,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中,因此想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切,产生探索和规划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学习相关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生涯态度。具体目标细化为:提升高中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与民主法治等方面的生活素养,以为个人发展的基础。培养高中生从生命层次思考社会关怀,对他人的责任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高中生具有热情且富有责任感。培养高中生具有充满理想并具实践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具有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使命,且能创新的价值观。

(二)实施内容

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对他们而言,高中教育是即将就业学生的“终极教育”,但也是想继续升学学生的“预备教育”。高中学段生涯规划框架构想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他们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凸显。选择好与自我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考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及选择合适的高考志愿(考一类、二类、三类和专科艺术类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三)作用

1.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人生的一种审视与规划。克里希那穆提说:“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自我认识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当前我们的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和各种实用的技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视和规划自己的漫长生涯。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中学生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是谁?其二,我想想干什么?其三,我能干什么?其四,环境或条件允许干什么?其五,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其六,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从而,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体验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投射到国内外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涯路径和生活方式,并作相应的学习、修炼与准备。 2生涯规划教育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路径。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当服务于至善——也就是生命的利益,而不是城邦的利益。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臻达智慧或正义,而是瑧至幸福。伊壁鸠鲁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心境,就是“平和的心境”或“灵魂的安宁”。这种观点主要是为己的。人并不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是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之网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完成人生价值的责任。哲学上对价值的解释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人生价值也就在于我们个体的属性和功能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个体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的向往目标。而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做好准备。

三、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这二者的关系依后者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内涵而有所区别。当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指的是当前部分学校已投入实施的课程时,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包括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当后者指的是一种教学计划或方向时,二者则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不论哪一种关系,二者都相辅相成。

1.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考未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他们集中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兴趣、责任、自我信念以及价值观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有关未来的种种设想与规划,对他们平时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又很容易陷入迷惘,若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托的理想信念,则很容易在这一成长过渡时期出现情绪化的波动。为此,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尤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强调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在此形式支持下适时开展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设想,能够开启个性化学习的引导动力,使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前掌握主动性,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中学生应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思考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愿望是什么,处理实现自己在发展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为自己的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

2.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增进自我认识,为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发展引航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最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有思想的固定不变的中心。教育学虽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同样是教育活动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张楚廷先生在阐释自己的教育哲学时,就将“人是什么”作为教育的第一问。同理,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是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未来的幸福之路,认识自我是这条路的起点。在当前走班制管理模式中,我们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人是文化的产物,不仅我们的观念、价值、感情和行为模式是文化的产物,就是我们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所以,走班制在强调进行中学生生涯规划时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个体素养。同时要引导中学生复归到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根基,培养中学生对于社区的文化情感,从而全面的认识自我。

3.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进行职业体验,练就过硬的职业竞争力

中学生生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职业,探索职业,进而增加中学生的职业体验。然而,当前中学生们的脑海中,似乎只有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径:好大学,进而好工作。如此一来,高考和中考就成为了两道至关人生走向的门槛。而且,现在社会上所谓好中学,都是那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学校为了保持声誉,极力为学生营造安静、单纯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导向。“将学生从其存在的文化整体里隔绝开来,只能是教育培养出一个个残缺的存在”。当很多学生在高考和中考面前败下阵来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今社会已经走向多元化,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也已经多元了。我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合理需要的职业,都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标准。

丰富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是认识社会、了解职业的最好途径。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素养,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丰富的职业体验也可以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对象集中,方法灵活,内容和形式多样,但是,社会是复杂且不断变更的,社会的变更会同时带来职业种类的变更。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指导中学生找个好的职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职业往往是社会所要求于我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钱穆先生认为:“必待有事业,才是快乐的人生”这种快乐不在于物质利益的多寡,而是一种内心上、精神上的体验。

4.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开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内在结合

职业教育诠释了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教育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普通中学教育为人诟病处,即在于将教育与职业相剥离。黄炎培当年感慨: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就在于职业和教育的脱节。几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扭转。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转变办学理念,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行”。在走班制的课程设置上,保障劳动技术课有固定的课时量;在师资配备上,引进一定数量来自企业的人才。这样学生对于教育职业的关系才有更实际的了解,学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

走班制能开阔中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职业生涯起到准备和铺垫的作用。现在中学生从学校常规教育中接受的各科知识,都是一些定论性的知识,是能够直接的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比如,他们学习的生物、化学知识将会在农林牧副渔行业里,派上很大的用处;化学、物理和地理知识将会运用在采矿、找矿等生产中;经济学、计算机等工作中,需要有较高的数学专业修养;平常工作中阅读一份资料,起草一个章程,与自己的同事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英语作为了解外面社会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外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和知识。走班制是人的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人的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5.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创造仿真情境,锻炼生涯决策能力

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我必须自主地选择我的人生道路;其二,我选择的道路,必须能够为我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幸福。生涯决策能力是过上幸福生活的保证。生涯决策不仅仅是一个即时的选择行为,而是一个决策过程,是一系列有关决策的高潮阶段。这就意味着生涯规划教育需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系列的生涯情境,来锻炼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毕竟决策是实践的先导,而此过程则可以依靠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来实现。“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够模拟职业决策情境,使其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成功的快乐,减轻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人生存在世界中,不是纯然作为一种由自然给定性的存在,而更多地是一种由自身给出性的存在,是一种实践性存在,人创造自身的本质。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总是与他人、他物“共在”世界中,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与他者意识的交流中形成的。

第19篇:走班总结

2007-2008学年分层走班教学阶段性总结

发布人:信息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9-7-1

石岩公学小学部自2007年4月9日开始在当时的

四、五年级英语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同年9月又在新四年数学、英语学科继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为此,学校额外投入使用小教室四间;增加包括电脑、背投、实物投影、展台在内的电教设备四套;英语学科三个分层学年共额外多聘请教师5人,数学学科多聘请教师3人;另外学校需要为英语、数学C层学生购买课外辅助教材。

一.分层走班教学初步取得的成绩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小学部实验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学成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发生较大提高和转变;任课教师对分层教学模式理念的理解和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保证了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分层走班教学的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大大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分层走班教学更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下等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没兴趣,容易形成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等不良学习习惯。分层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快乐,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3.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分层教学后由于学生水平相当,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还能形成有效的评比与竞争;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4.英语学科 C层学生在完成课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阅读专项训练——英语补充教材“突破阅读理解”,到本学期结束止,三个学年分别完成了16篇阅读内容。其单词和句型也比较丰富,语言很新,非常适合程度较好的学生向上拔高,长期坚持学习,将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综合运用语言等各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5.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截止至本学期,在教学处的引领和组织下,已搞分层教师培训四次,阶段性总结五次,每位参与分层的教师都认真撰写了实践论文。

二.成绩分析

1、2007年5月的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我校全国一等奖获奖人数为18人,今年共24人获一等奖。四至六年级获奖学生全部出自C班。

2、上学期共有212名同学上调到上一层次班学习,其中有3名同学直接从A层升入C层。四年级和六年级从成绩来看,学生的实际水平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加多一个C层班,因此在以上两个学年各增加了一个C层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证明这两个新加的C层班的成绩经受住了考验,在今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与其他C层班相差无几。

3、2008年7月的学期末考试结果同2007年7月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四年级英语年级进步率为4.4%,五年级为1.16%,六年级为1.39%。四至六年级优秀率较上一年度分别有12.2%、7.64%和7.97%的提高。

三.有待完善之处

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实施过程中又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期末来临,现将其全面总结如下,以便在将来继续实践中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

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主要是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工作,这部分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完成的。二是管理工作,这部分则必须由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共同完成。在实验中还有以下问题有待完善:

1.由于学生分布在各个班级,每个班课时安排不同,给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交、跟踪辅导造成不便,特别是缺少集中辅导时间。

2.给当班主任的任课教师班级管理带来难度。目前任课的班主任一般只教本班级学生的30%左右甚至更少,这给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变化掌握和家长沟通带来了不便。

3.由于分层走班教学要保证两、三个班和

四、五个教师同时上课,所以给教师串课外出听课学习造成不便,而且如果课时偶而与学校集体活动冲突,之后就很难找时间补课。

4.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受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所限,目前我们的层次划分只能细化到三个,这就导致每个层次内部学生实际水平差异仍比较大,给教师备课、教学设计和授课带来困难。

四.解决办法

尽管分层走班教学实验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为了推进学校的高端办学策略,我们需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

1.改变管理观念。分层教学需要所有老师打破传统班级的界限,分层学年全体教师应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任课的班主任除了负责分层班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行政班的协管工作,争取管理工作不留漏洞。

2.狠抓行为习惯。让学生记住分层课时安排,强调下课就上洗手间,尽快赶到上课教室;带齐学习用品;不拿别人的东西;爱护他班物品;保持教室的卫生;上下楼梯慢步轻声。

3.教学处将严格常规要求,保证每节课准时上下课,在安排课表时尽量考虑不在分层课前一节安排功能室课程,确保分层教学的课时;作为任课教师也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早到的学生,从而使习惯迟到的学生尽快改到坏习惯。 4.任课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思想,动脑筋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对于课外辅导,要实行小规模、勤辅导的方式。

5.继续做好班主任分层教学实施的培训工作,使班主任进一步了解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细节;层次调整之后向班主任重新提交学生的层次分布情况报告,以便及时准确地和家长沟通,协助任课教师做下调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大分层学科任课教师同班主任的沟通力度,及时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6.分层教学的流动性可以阶段性地解决层次内部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将根据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和期末质量检测三次平均成绩进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分层。

虽然分层走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经过近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层走班教学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本学期我校也从两个年级为试点发展到三个年级。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把素质教育全面地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去,分层走班教学一定会给小学部带来教学质量的保障。

第20篇: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概念简述

选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在实验的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与教学问题。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设置意义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九种智力元素: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生存,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向特长越来越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显。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一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选修课尤其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选修课,有助于高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中学课程结构封闭、僵化、萎缩的状态,重构高中课程结构,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课程模式

高中选修课的类型与比例 从课程内容上,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和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高深型、拓宽型、趣味型学术性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对学生的学术走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者包括农业类、工业类和商业类选修课,目的在于使中学生了解一些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作一定的准备。从开设方式上,选修课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即按照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向,将有关选修课分组设置,组成定向选修学科群,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际上是选组)。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侧向。任意选修课即不进行固定分组,开设数量足够的、既适于升学又兼顾就业的选修学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它能避免过早专业分化所导致的发展的狭隘性。

怎样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呢?尽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虽不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但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不同。选修课太少,导致教育僵化、封闭,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当然,选修课太多,又会影响学生基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选修课膨胀,中学的选修课程曾多达一二百种,一些州的选修课比例甚至超过50%,课程变成“自助餐”,学生“误把糕点当正餐”,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随着年级的提高,高

一、高

二、高三应逐年递增选修课比例,三年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定为3:7较为合理。至于选修课内部的关系,由于限定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选修课应成为高中选修课的主体部分,可占70%左右。而任意选修课对于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的发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内,这样,才能既避免选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基本模式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任选制(选课制)

选修课均以任选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选什么课以及选多选少,均依学生志愿确定。选修课所占比重在各国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一般地讲,大体占30%—50%。

选科制(分科制)

选修课分科或分组设置,学生只有选科(或选组)的权利,而无选择某一具体科目的自由。即不是选修一门一门的具体课程,而是从总体上选修一大类课程。有的分文、理两科,有的分文、理、职业(或称实科)三科,名称不尽相同。

定向选修制

它将“选科”与“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限定选修保证了选修的方向性,任意选修又确保了选修的灵活性,较为理想。

全选修制

所有课程均具有选修的性质。如美国高中一般只规定必修的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等,而在每一门必修的学科中都开设有多种不同水平、不同名目的课程。比如英语这一学科,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等几种不同水平的英语课,同时还有多种文学和写作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趣进行选择。这样,必修课也具有选修的性质。

上述课程模式各有利弊,它们适合一定的情况和条件。选课模式较灵活,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种学生的情况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新课程,需要培训教师;如果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条件较差,则困难较多。选科模式大体上适应了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在教学组织上简便易行,“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张课表”,便于管理。但它从产生以来,就遭到人们的批评与指责,如它只把学生分为文、理科或几科,有些机械和简单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偏科”现象,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定向选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上也易于操作。全选修模式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学生自选课程可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该模式可能忽视学生发展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因此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现行模式设计

面对多种选修课模式,我们应做何抉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也包括必修课)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与以往选修科目相比,作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元,模块具有下述优点: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根据知识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当更新和调整,在有限模块内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美国那样选修科目过多、内容过滥的弊端,避免科目膨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内容整合,模块是按知识领域进行划分的,有机整合相关领域与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内在融合。因此,模块课程能较好地吸收多种选修课模式的优点,就目前而言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多样化

首先,从课程结构看,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既有递进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I有六个模块,依顺序开设),又有并列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n的模块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还有交叉关系。其次,从课程功能看,模块功能多种多样,不像以往那样笼统,要么服务于升学,要么服务于就业,而是更加具体,已深入到学科甚至专题上,学生可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方向上进行发展。再次,从课程类型看,模块类型增多了,既有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范围大大拓展,除增加艺术、技术课程外,每门课程的选修新增了很多与当代科技、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更加灵活多样,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层次化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以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后者与个性发展、职业技术联系密切,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有利于各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走有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弹性化

其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有一定的弹性,并非径渭分明。如艺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实际上是在4个系列中的1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6个模块加以确定的。其二,学生选课的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倡导多多益善。就一些科目而言,学生可选可不选,可多选也可少选,“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其三,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尽管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生三年里,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达到22个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中达到6个模块(选修模块学分共计占总学分的19%),但这只是最低要求,而对上线不做规定,这样,学生实际的选修模块可能不止28个学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比例的弹性。 学分制

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实施,本次高中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即学生必须在选修系列I(即科目选修)中达到22个学分,选修系列11(学校自主设置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加上必修课11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这样的规定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证,避免选修课流于形式,实施乏力的问题。

必修课走班教学工作总结
《必修课走班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