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冀教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0 08:34:15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海石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从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会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2012.1

推荐第2篇:冀教版小学五、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已经结束,我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学生在综合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综合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科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上完课后能与听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合格率,最后取得较好的优秀率。

通过和学生共同努力,本学期科学教学取得了现有的成绩,下学期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推荐第3篇:冀教版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布施营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布施营小学

马利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四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六年级学生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三、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内容,设计常见的动植物、生理与健康、土壤、水、空气五个单元的内容。这五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五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重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

四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同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运动统整教学内容,共设计5个单元。19个课题。本册教材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

五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共设计6个单元、23个课题,包括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旨在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经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六年级主要围绕“结构与系统”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共设计5个单元、22个课题,旨在小学科学学习结束时,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三年级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四年级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五年级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六年级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基本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推荐第4篇: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2、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柳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课本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推荐第5篇:火山(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

第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20.火山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火山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自然界是在运动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

1.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 2.反映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 3.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出示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这是一幅火山喷发时情景图,你对火山了解吗?关于火山,你都知道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

讲述: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有关火山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

讲解:在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之前,我们先来考察几座火山喷发时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下面,老师给你们讲讲三座世界著名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简单介绍墨西哥火山、维苏威火山、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提问:听了这些火山的喷发情况,请你思考回答三个问题: ①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火山喷发物是从哪里喷出来的?喷发物中有什么?能喷多高? ③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讨论: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对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记得很清楚,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几个问题,推断一下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情况的关系。 ①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 ②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 ③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球内部存在岩浆。

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谈话:同学们已经推断出了一些地球内部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地理的内部构造。(出示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

讲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很大,半径有6000多公里。根据科学家研究,从地球表面到地心并不全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壳三个层次。现在,人们对地幔、地核的情况了解得较少,对地壳了解得较多。地壳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坚硬的外壳,由一层层的岩石构成,地壳薄厚不一样,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30多公里。地壳是由一层层坚硬、沉重的岩石构成的,因此,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另外,越往地下,温度越高,每加深100米温度升高约3℃,在地壳深处温度可达1000℃左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地壳深处的物质会变成像炼铁炉内的铁水一样,成为火热的、浆状物质。由于它的成分与岩石差不多,人们便把这种火热的浆状物质叫做岩浆。 3.指导学生认识火山的成因

讲解:(出示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地壳虽然形坚硬,但并不是到处都严密无缝,有些地方也有裂缝。岩石在地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像牙膏袋里牙膏在手的挤压下向上升那样,沿着地壳的缝向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被冷却了,凝固成岩石,例如花岗岩就是由岩浆冷却而成的。如果上升的岩浆处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的裂缝距地面较近,岩浆就可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多数的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物及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会堆积成一座圆锥形的山。山顶有圆形的火山口,中间有管道状的构造,叫做火山通道。岩浆和其他火山喷发物就是沿着火山通道向上喷出的。由于这种山是由火热的岩浆堆积而成的,再次喷发时会从山顶的火山口喷烟冒火,所以人们便把这种山叫做火山。

(三)巩固 提问:

1.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2.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四)布置作业

收集资料,研究一下世界火山的分布情况。

推荐第6篇: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受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3、能发现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能说出常见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能举例说明各种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能概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能说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运动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从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屜在定位系统、交通与运输等日常生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 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推荐第7篇: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18课教案

1、身边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做事情一般要使用一些工具,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找出一种把一张纸分成两张的工具。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教室里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常用的工具。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

绳子、布条或纸条、各种工具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

雄狮锋利 ……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

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

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

些知识。

每组发一张白纸。 把这张白纸分成两张, 怎样才能整齐地分开?

1

二、探究与发现

1、小组探究:把一张白纸分成两张,可以用哪些工具整齐地分

开?

2、老师提示: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刀片是锋利的,

注意不要割伤手指。

3、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5、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三、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

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

同吗?让我们思考一下,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课上练习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称

开铁罐头盒

冷冻食品

去远方旅游

观看星空

随时了解国外小朋友

的信息

做健康检查

2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

(从所需要的工作

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

利?)

四、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教室里有哪些工具?它们分别是干什么用的?

2、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评价。

五、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图中分别在使用什么工具?这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它们分别是干什么用的?

六、小结: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就某一类工具, 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

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3

了解

2、剪刀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不同用途的剪刀,体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剪刀的特点,知道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尝试用剪刀进行剪纸等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不同用途的剪刀, 了解剪刀的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普通剪刀、管子剪刀、园林剪刀等各种剪刀及多媒体

影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文字 “剪刀”,这是什么字?

2、你们认识哪些剪刀?它有什么用?

3、通过多媒体出示使用各种剪刀的图片,认识各种剪刀的不同

用途。

3、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剪刀,它们的样子不一样,

用处也不一样。

二、分享老师的经验

1、出示实物:园林剪刀,看到过这种剪刀吗?它有什么特别的

地方?猜猜它是剪什么的?

播放录像: 现在知道它是剪什么的?有了它, 花草树木的造型就

更漂亮、更丰富多样了,我们城市的也变得更美丽了。

4

2、出示管子剪刀:这种剪刀看到过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知道它是剪什么的?

演示后总结:它是一把管子剪刀,有了它,圆圆的管子剪起来也

变得非常容易。

3、总结: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剪刀,这些剪刀

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很大的方便, 但在使用剪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注意

安全,特别是我们小朋友,因为剪刀是一种很锋利的工具。

三、分辨各种剪刀

所以,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很多剪刀的图片, 你去选择一把你

最喜欢的剪刀图片。

1、选择好了,请你想一想,你的剪刀是用来剪什么的。

2、是给病人开刀用的剪刀请拿着图片,站在

“是”的这面,不是

给病人开刀用的剪刀请拿着图片站在

“不是”这边。

3、是修剪树枝用的剪刀请拿着图片站在

“是”的这边,不是修剪

树枝用的剪刀请拿着图片站在 “不是”这边。

4、除了我们这样分,想想还能怎么分?是什么用途的站在

“是”

这边,不是什么用途的站在 “不是”这边,你能来给我们发个指令吗?

四、探究与发现:

1、观察剪刀,想一想剪刀有什么特点?

2、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5

剪刀的特点:有两个刀刃,刀刃的形状不一样,两刃交错,中间

有轴,可以开合。

五、巧用剪刀

1、每个同学发一张彩纸,用剪刀剪一个图案,说说你的怎样使

用剪刀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特别是要提醒学生刀刃锋利,要

注意安全。

3、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使用剪刀的,然后教

师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

剪刀带给我们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用我们小朋友使用的剪刀。

可以去剪剪纸,做做小裁缝,可以去剪剪彩泥,也可以剪剪你喜欢的

东西。

1、刀和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都能分割物体。不同点:刀是把物体割开或削掉一部分,

剪刀是一般是把细的或薄的物体剪断或者剪开。

2、钳和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中间有轴,可以开合。不同点:剪刀有两个刀刃,两刃

交错,是用来剪东西的,钳用于夹持或弯折薄片形、圆柱形金属零件

及切断金属丝的。

五、小结: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6

把不同剪刀的特点和用途这写在或画在方框里。

相同点

剪刀类型 特点和用途

1、

2、

3、

7

3、拧螺丝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活动中认识螺丝,了解螺丝的作用。

2、学会为螺丝和螺帽配对,探索螺丝的拧法。

3、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获得的成功。

教学准备:

各种型号、材料(铁制和塑料)的螺丝,螺丝组合玩具。

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颈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教学过程:

一、手指游戏“小白兔”

,活动小手

师: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小手。

师生一起边说儿歌边玩手指游戏。

(评析:让学生充分活动小手,为后面的拧螺丝环节做准备。

二、游戏导入,引出主角

1.

激趣:玩具车坏了,谁来帮忙修一下?

2.

提问:玩具车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出示螺丝)

3.

出示多媒体课件,思考回答:图中的闹钟和方凳哪些地方用到了螺丝?

4、小结:从孔里穿进去再拧起来,拧拧紧就能把汽车装好。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螺丝,螺丝的本领真大。

三、选择工具

8

1、出示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钳子、扳手等工具及十字螺

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 ,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等各种螺丝。

2、这些螺丝分别用哪种工具来拧呢?

一字螺丝刀

活口扳手

十字螺丝刀

钳子

扳手

内六角扳手

一字螺丝

十字螺丝 内六角螺丝

内三角螺丝

六角螺丝

3、总结选择方法:

拧一字螺丝用一字螺丝刀, 拧十字螺丝用十字螺丝刀, 拧内六角螺丝用内六角扳手, 拧内三角螺丝用内三角扳手, 拧六角螺丝扳手或

者钳子。,

四、动手操作,深入探索

1.固定螺丝

1)明确操作要求。

第一步:先观察螺丝是哪种螺丝,然后选择适当的工具。然后握

住螺丝刀或者扳手。

第二步:把螺丝刀和刀头插进螺丝的一字或十字,插紧。

(或者把扳手套在六角螺丝上)

第三步:拧动螺丝刀或扳手(注意拧动方向:左松右紧)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拧带螺母的螺丝

1)出示带螺母的螺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这些螺丝吗,

在哪儿见过,请你比一比,这些螺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再拧一拧,

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

10

师:这些螺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螺丝能拧开吗?

(2).交流操作结果。

师:发现了吗,什么地方不一样?能拧开吗?拧开后变成了几部

分?

(3).小结:这些螺丝由螺栓和螺母组成,螺栓上和螺母里都有

螺纹。张大嘴巴的是螺母,它和螺栓是一对好朋友。螺栓和螺母能够

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4).螺栓螺帽配对找朋友。

提问:螺帽和螺母是一对好朋友, 你们能把它们连在一起吗?看

谁找得又对又多。

学生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提问: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成功了吗?成功了几个?你是怎么

给它们找到好朋友的?

小结:粗螺栓配大螺母、细螺栓配小螺母,拧在一起不大不小正

合适。

(5)用螺丝和螺母把有孔的带条连接起来。

四、联系实践,感悟提升

1.介绍自己找到的螺丝物品。

(1)提问:你们在家里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螺丝?谁来介绍一

下,这些地方的螺丝是干什么用的?

(2)小结:螺丝虽然小,但是很有用,像外面的吊车,如果少

了螺丝就很危险,小椅子少了螺丝,我们就坐不成了。

11

2.做个小小维修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检查自己的桌椅上的螺丝是否松动,如果松动把它拧紧。

2)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五、课外作业:

检查自己的家里各种物品上的的螺丝是否松动,

如果松动把它拧

紧。

4、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

然的情感。

2.认识周围的事物哪些是自然形成的,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3.知道记录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围的事物哪些是自然形成的,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通过郊游、逛公园、在家里、校园观察等途径

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并搜集一些植物实物(如叶子、根、果

实等)。

2、准备一些自然界里的东西,如树叶、鹅卵石、花朵、果实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自然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去一个美妙的地方,请闭上眼睛,

我们要出发了。仔细听,有声音(听鸟声、水声);我们走啊走,快

睁开眼睛(欣赏大自然图片)。

2、你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板书:大自然)为什么?

3、那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

4、画面中旨自然形成的?

5、揭题:是啊,好美,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

13

二、用眼睛看看大自然

1、说说你还看见过自然界哪些美丽的景色,展示自己手中的图

片、实物。

2、游戏:你说我猜:

老师准备部分实物,每个小组请上一个同学,让他猜,组内其他

同学可以说出这个食物的外形、颜色、花纹等让他尽快猜出是什么?

第一组(实物:树叶、花、鹅卵石、水……)

第二组(实物:樟树叶、枫树叶、柳叶、杜鹃花、桃花、迎春花……)

小结:为什么第二组比第一组难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有

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3、谈谈你有没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三、用耳朵听听大自然

1、回忆刚才我们不仅用眼睛看了大自然,还用什么感受了大自

然?

2、你听到大自然的哪些声响?

3、游戏:比比谁最像?

请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比谁模仿得最像?

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象声词。

5、课件播放,仔细聆听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四、用其他感官感受大自然

1、我们除了用耳朵、用眼睛感受大自然,还可以用什么来感受

大自然?(用鼻子闻、用手摸)

14

2、嗅觉: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用鼻子闻到的大自然的味道。或者

闭上眼睛闻一闻自己带来的树叶、青草、水果等不同的味道。

3、触觉:说说自己曾触摸到大自然里的什么,有怎样的不同感

觉: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

4、触摸自己带来的实物,说说有些什么发现。

5、小结:回忆刚才我们都用了哪些感官来认识和感受大自然?

交流你用这些不同的方式, 认识和感受到的大自然里有哪些新奇的美

丽的景象让你难忘?

五、开展调查,走进大自然

小调查: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

师:大自然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可它又充满

了神秘,我们对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不信,老师考考大家:大自然

在校园里撒下了多少自然物体 ?

1、指导学生

校园里有哪些物体是自然形成的?看到的有哪些?听到的有哪

些?闻到的有什么?

2、回到教室,交流观察、寻找的结果。

3、汇报观察、寻找的结果。

六、美丽的自然风景

1、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都有什么?

2、多媒体出示自然风景图片,回答:风景里都有什么?

3、总结:大自然里的哪些物体是自然形成的?

15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是自然

形成的。

七、记录大自然:

记录大自然,你有哪些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

2、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记录大自然, 可以写成文章,可以用照相机拍成照片, 可以用录

像机录成视频,可以用录音机录下声音,也可以采集实物做成标

本……

板书设计:

看一看

听一听

走进大自然 { 闻一闻

} 美丽、神奇

摸一摸

……

记录大自然:拍摄、画画……

16

5、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村分析】

《周围的人工世界》 一课是冀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

第二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

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到了解

造纸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

本课按照由面

到点的逻辑顺序, 逐渐深入。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人造物与自

然物的区别。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加深对“科

学”丰富理解。

【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 他们所在的世界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 但由于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还做不到

准确的区分。因此本课应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

摆弄物品、视频讲解、动手操作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体

验。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设问题时逐步引导,形成一

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人造物,它与自然物的区别;什么是人工

世界,它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到自然物质的珍贵,产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

造出来的。

17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区分人造物和自然物。

难点:利用自然物设计制作人造物。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石头、树枝、小花、小草,沙盘等若干

教师演示材料:自然物和人造物视频和沙盘。

【教学教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校园图片,回答问题:小草是自然生长的,其它的物体

也是自然形成的吗?

2、图片中的塑胶地面是自然形成的吗?那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

人工制造的)

3、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人工制造的?

二、比较自然世界与人造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之处

1、观察自然视频和人同样场景的人造沙盘。

2、描述自然视频中有什么,描述人造沙盘中有什么。

3、比较两个场景中同类物品的不同之处?(板书)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最后总结出自然物、人造物、自

然世界、人工世界的概念。 (板书)

小结:人造物往往是通过自然物改造而成的, 这些都是人工制作

的结果。

二、分辨人工世界与自然世界

18

1、出示各种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的图片:

(1)将图片中的物品分成两类。

(2)你们是根据什么分的?

2、观察(出示课件)海中建灯塔,太空放卫星、小区里绿树环

绕……

师:可见大多数情况下,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都不是单独存在。

3、分辨自然物体与人造物体:每个小组的桌上老师都放了一个

神秘的小盒子,请打开它,看一看里边的东西你都认识吗?

三、理解人造物的优点,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1、分类活动:请小组合作,快速的将这些物品分成两组,自然

物放在一起,人造物放在一起。

2、学生交流结果,教师提出质疑:既然木板是树枝经过人工制

造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树枝呢?

3、发现人造物的特点: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帮助,更加美观、

适用,具有人文特点等

4、师小结:人造物品都是利用自然物品自制造出来的,在制造

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对我们有的物体, 对这些东西一定要妥善处

理,不要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四、寻找校园里人工制造的新产品。

1、校园里的物体,哪些是自然形成的?哪些是人工制造的?

2、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交流的结果。

19

树木、花草、劳动基地的萝卜、白菜……都是自然形成的。

房屋、球架、展台板……是人工制造的。

4、教师总结: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

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5、人工制造的产品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

五、看看校园外的人工世界:

1、校园外都有哪些物体是人工制造的?

2、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乘坐火车出行、利用收割机收获、使用无人机送货……

六、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0

6、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1、了解造纸的过程。

2、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

技能目标 :

1、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 ,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创造力。

准备材料 :

教师材料 :皱纹纸、电光纸、报纸

学生材料 :纸巾、透明杯、木棒、纱布、纱布架

教学难点 :使用搅拌棒把餐巾纸搅拌成纸浆

,要慢慢搅拌 ,餐巾纸搅拌

的越碎越好。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词典、纸箱、纸杯、纸袋、纸玩具的图片。

2、提出问题:

(1)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制作的?

(2)你还知道有东西是用纸的吗?

(3)很多东西都是用纸做的,你知道纸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二、了解古代纸的发明。

1、、教师提问:

21

那么 ,在遥远的古代 ,还没有纸张的时候 ,人们是怎样记录每天发

生的事情的呢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石文、甲骨

文、竹简、木简、帛书的图片)

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吗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了石头和动物的

骨骼上 ,称为石文和甲骨文。但是把字刻在石头和动物的骨骼上太费

力气了 ,于是人们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

,把字体刻在了竹简和木简上。

,中间用

注:竹简和木简就是把柱子或者木头削成相等大小的条形

线连接好。可是,竹简和木简太重了 ,每次搬运起来很费劲 ,于是,有一个

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

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来啊 ,他的名

字叫做蔡伦 ,生活在离我们很遥远的东汉时期。蔡伦经过长期的实验

,

发明出了一种更好地制造纸张的方法啊

,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纸。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

明。(出示多媒体课件)看 ,这位老奶奶正在造纸呢 ,首先把竹子、稻草

等物品剁成碎屑 ,然后浸泡在水中制成纸浆 ,再用纱网在含有纸浆的水

中过滤 ,最后晾干 ,纸就制作好了。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

,一

颗大约 5-6 岁的大树 ,可以制作大概 750 张左右的纸 ,所以,大家要节约

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

我们的环境 ,爱护森林哦。

三、了解现代造纸的过程

1、你知道现在造纸用什么原料、都经过哪些步骤吗?

2、教师总结:现代造纸通常是用原木。

22

(1)把原木粉碎成木屑。

(2)把木屑制成纸浆。

(3)把纸浆经过抄纸,压光。

(4)卷纸。

(5)形成纸张。

四、废纸变新纸

用废纸做原料可以制造再生纸,我们来做一张手工再生纸吧。

1、材料探索

首先请学生探索各种材料的名称和特征探索材料之间的关系和

作用:纱布和纱布架之间有什么关系

?纸巾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水杯

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在实验中呢 ?木条的作用是什么 ?

2、学生自由探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制作造纸过程 :将纱布套在纱

布架上 ,把纸巾放入盛有水的杯子里浸湿

,用小木棒将纸巾搅碎

,使其

变成纸浆 ,把搅好的纸浆倒入水盆内

,水盆里装少量的水 ,用做好的纱

网架从盆壁慢慢下滑 ,把纸浆捞上来。放置在平整的地方晒。

3、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总结:纸是由含有纤维素的原材料制成。纤维素是一种植物性碳

水化合作 ,由大量互连接着的的分子构成。在生产纸张的过程中

,人们

行用像碎木块这样的黏稠混合物煮成纸浆。 然后把一层层薄纸浆铺在

滤网上 ,滴干,最后,将纸浆压成一张张的纸。

提问:

(1)以下面的几种材料哪些能造纸呢?(出示多媒体课件)

23

(2)下列物品哪个不是四大发明 ? (出示多媒体课件)

(3)谁发明的造纸术 ?

作品展评 :明天我们比一比谁制作的纸可以用 ?

五、应用与拓展:废旧物品再利用

1、出示多媒体课件,图中哪些废旧物品再利用?

2、你还知道还有哪些废旧物品能够再利用?

六、总结延伸

作业: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

物品来造纸 ?试一试!

24

7、秋天到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记录、分辨、制作等活动,丰富学

生的生活常识, 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让学生在科

学小观测、小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夏天到秋天的自然变化中学习科学观

察的方法,通过制作秋天树叶标本,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3、情感与态度:“一叶知秋”,通过秋风、秋叶秋果、秋歌秋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制作秋天树叶标本,鼓励

学生乐于参与,学会合作。

教学重难点 :

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在夏天到秋天的自然变化中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教学准备 :

1、制作多媒体课件《秋的脚步》

2、平时留心观察反映秋天特征的景物。每人准备水彩笔一盒。

3、准备故事《天变凉了》

教学过程:

一、传递秋天的信息。

1、赏秋天。

小朋友,瞧,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他就是——爱

25

爱鸽(课件演示),他带来的见面礼是什么呢?原来,他是来向我们

传递一个新的信息——秋天到了。

秋天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欣赏了五彩斑斓的秋景图后,你有

什么感受呢?

2、吟秋歌。

秋天到了,秋天到了,我们高兴,我们惊奇,我们欢呼,有一首

儿歌正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

采用多种方式读儿歌。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激情,在朗读中

抒情,读出对秋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

二、观察秋天

1、找秋天。

秋天来到了校园里,你都看到哪些变化?

秋天来到了池塘里,瞧,池塘里的荷花怎么样了?

秋天来到了田野里,瞧,田野里的水稻怎么样了?

秋天还到了哪儿去了呢?它又给哪些景物穿上了新装呢?让我

们一起来找秋天吧!

四人小组合作, 互相讨论: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说说自己看到

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并共同完成一幅“秋色图”

2、说秋天。

各组派代表交流找到的秋天, 并将图画贴在黑板上, 教师给找得

好、说得好!画得好的几个组送上红五星。

3、师总结“找秋天,说秋天”活动的收获和意义。

26

三、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制作树叶标本分几步?每一步怎样做?

(1)采集树叶。

(2)吸水,压平。

(3)书写标本的标签(内容包括:标本的名称、采集地点、制

作日期、作者姓名等)。

(4)把标本固定在硬纸上。

2、按照上面的方法树叶标本。

3、作品展示: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4、我们还可以用美丽的树叶制作好看的书签和小贴画。

四、关心天气变化。

1、你发现天气有哪些变化呢?(主要引导学生能经常关心天气

变化)

2、天气变凉怎么办

(1)、听故事:《天气凉了》。

有话大家说:乐乐猴和创创鼠为什么都生病了这样会带来什么后

果?(联系实际体会注意身体保健的重要性及生病会影响学习和生

活)

(2)、照顾自己我能行: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给你提个醒: 根据当日的天气情况和冷暖的变化, 组织学生互相

观察各自的穿着,谁能做到了注意保暖防寒,谁穿得少,让学生能主

动地给穿得少的同学提个醒。

27

3、学会观察天气:鼓励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看书、

向大人询问等多种途径了解秋天的天气特征,

学会细心观察, 探索研

究。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作业:

到大自然中看一看,秋天还有哪些变化?板书设计:

7.秋天到了

秋风 秋叶 秋叶

秋果 秋歌 秋色

28

8、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了解秋天的物产,懂得劳动成果

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

(2)、能给秋天的收获分类。

(3能举例说出各个季节的收获。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辨别的方法,初步具有分类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增强劳动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并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感受、体验秋天的美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

(2)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活动,不浪费劳动成果,养成珍惜

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各个季节的收获,给秋天的收获分类。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学生准备: 搜集调查秋天收获些什么; 搜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的

诗歌或谚语;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教学过程

一、收获的季节

29

1.创设情境、实物导入:教师出示几种秋天收获的物品。

(1)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都是什么?

(2)提问: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在什么季节收获的吗?

2.多媒体出示图片:丰收啦

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秋天收获些什么呢?

二、寻找秋天的收获

(1)把自己找到的收获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

(2)学生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

感受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如: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原

野里;小组同学编排节目,模仿果树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时的喜悦;

学生用照片介绍自己参加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

(3)说一说这些收获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用处。

(4)小结: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田野里、在果园里,我们

感受收获的美景,感受收获的喜悦。

(板书:秋天的收获)

三、珍惜劳动成果

1.提问:那么,丰收果实是怎样得来的呢?

(1)提问:你们看到过自己的父母、家人辛勤劳动的场面吗?

他们是怎样辛苦耕种的?

(2)提问:对于父母、家人的辛劳,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朗读诗歌。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诗歌,赞颂人民的辛勤劳动

30

推荐第8篇:小学六年级冀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冀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小草和大树

1、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 )种。有些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 )、( )、( )和( )。

2、小草的相同特点:( );

大树的相同特点:( );

3、具有( ),称为草本植物

具有( )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4、草本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 )。

木本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 )。

5、①海带②杨树③爬山虎④仙人掌⑤柳树⑥长豆角⑦芦苇⑧黄瓜

1、水生植物:

2、攀爬植物:

3、木本植物

4、耐旱植物:

5、草本植物

6、不开花的植物有:( )。

7、了解植物体内部的结构最好的方法是 ( )。

二、植物博览会

1、银杏(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特产,著名的( ),果实具有极高的( )和( )

2、珙桐,又名( ),是珍贵的( )树种,被定为国家(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级保护植物

3、主要观赏植物:郁金香、枸骨、马尾松、猪笼草、含羞草

用途广泛的经济作物:大豆

粮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

寄生植物:金灯藤 珍稀植物:银杏、珙桐

最新栽培植物:方形西瓜、转基因番茄

4、金灯藤属于( )植物。

三、鸟类动物的特征

1、鸟类的共同特征:( ),( ),( )

2、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3、北美红雀( ) 沙椎鸟( ) 鹈鹕( ) 秃鹫( )

4、( )和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 )的后代,也有科学家反对这一观点,认为鸟类起源于初龙类。

四、品种繁多的动物

1、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种。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 ( )和( )无脊椎动物。根据繁殖方式把动物分为( )和( )两类。根据食性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3、具( )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包括:( )、( )、( )、( )、( )

4、没有( )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 )、( )等;

5、各类动物的特征:

①爬行动物:( )。

(蛇、蜥蜴、鳄鱼、乌龟) ②昆虫:( ) (蚊子、苍蝇、蛾子) ③鸟:( )。 ④两栖动物:( )。

(青蛙、蟾蜍、娃娃鱼、蝾螈) ⑤鱼:( )。

⑥哺乳动物:体表有毛,在“妈妈”腹中长成“小胎儿”,幼时吃母乳。

6、科学家已经鉴别出脊椎动物有( )多种,无脊椎动物大约( )万种,多数是( ),并且昆虫中多数是( )。像海盘车、蚌、水母、鼻涕虫、蟹和海绵等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五、细菌和病毒

1、细菌和病毒要用( ) 或( )才能看清楚,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潜伏在食物、土壤、水中中,寄生在( )和其他( )的体内。

1、细菌的特点:( )。

2、病毒的特点:( )。

3、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4、细菌和病毒对人类使和动植物的影响: 答:( )。

5、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①( )②( ) ③( )

6、写出有利于健康的几种生活方式: ( )

7、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 ) 、( )等

8、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更有利于健康? 答:( )

9、制作酸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 )。

10、细菌和病毒同样会侵害一些动物和植物,烟草花叶病、鸡瘟、牛瘟等瘟疫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些病害会使植物枯萎腐烂、动物死亡,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如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

11、病毒:麻疹、流感、肝炎、口蹄疫、瘟疫„„

细菌:百日咳、痢疾„„

六、生活中的真菌

1、蘑菇、霉菌等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生物。

2、真菌有的可食用,有的不能食用。我国已知的食用真菌有( )多种,如银耳、灵芝、香菇、金针菇、竹荪等。

可以食用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金针菇、灵芝、香菇、竹荪等

3、香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 ),还有治疗( )的作用

4、除了蘑菇、木耳 等大型真菌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 )也属于真菌。

1、为什么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答:( )

3、怎样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答:( )。

4、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 答:( )。

5、实验: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实验目的:验证食物在温暖、潮湿、不通风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两块面包冰箱盘子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将实验组放在露天盘子里,放在浴室里 将对照组一块放在冰箱里

实验结果:三天后放在冰箱里面包的正常,放在浴室里面包的长霉了。 实验结论:食物在温暖、潮湿、不通风的地方容易发霉

七、宝贵的生物资源

1、( )、( )、( )、( )、( )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因此我们要保护合理利用宝贵的生物资源。

2、生物资源包括( )、( )、( )、( )、( )。

3、( )是我国的特产,是驰名中外的天然树脂原料,被称为------( )

4、加拿大的( )是最有名的木本糖源。

5、保护生物资源你怎样做?(建议)答:( )。

1、植物栽培、繁殖都有哪些新技术?

答:( )。

2、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答:( )。

8生活中的能量、

1、( )、( )、( )、( )、( )、( )、( )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2、能量的单位是( ).1千焦=1000焦耳。人每天约消耗的能量:10----13岁儿童( )千焦;轻体力劳动的成人( )千焦;重体力劳动的成人( )千焦。

3 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 )中获得的,过多过少地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 ),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4、食物和汽油中储存着( )。

5、列举3个使用光能的实例:光合作用、太阳能热水器、光敏电阻„

6、列举生活中利用能量的实例。(课本上的图片„„)

9、植物和能量

1、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要消耗能量,人类和其他动物是通过( )所需能量的,而食物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植物。)

2、燃烧淀粉时发光发热,说明淀粉中含有( )。

3、植物中的能量来自( ),并以另一种形式贮藏在( )中。

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 ), 贮藏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 )。

4、光能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成化学能。

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6、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为: 太阳能 化学能。 阳光、二氧化碳、水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淀粉和氧气)

用图表示:

7、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

8、从能量和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 )。

实验发现: 实验: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实验材料:燃烧勺、酒精灯、淀粉、火柴 实验方法:

1、点燃酒精灯。

2、用燃烧勺取适量淀粉。

3、将盛有淀粉的燃烧勺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实验现象:淀粉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并以另一种形式贮存在淀粉中。

10、动物和能量

1、食物链:( )

2、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着。

2、写一个食物链一般从( )开始,到凶猛的( )终止。食物链至少有3个环节。

3、生物(动物、植物、人)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4、根据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食物链

a、草、鹰、蝗虫、青蛙、蛇

1、

b、松树、鸟鸦、鹰、松鼠、松毛虫

2、

5、能量是怎样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或转化的?

(答:如在食物链\"草→兔→人\"中,当太阳能通过草的光合作用进入后,则按照草→兔→人的顺序逐渐单向传递或转化(转化为化学能)。

11、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1、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电灯、电扇、风车等都是能量转化装置。

2、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在不停地流动和传递着。

3、P50能量转化过程:流水的能 机械能 电能 热能光能声能风能等

4、列举5种能量转化装置:( )。

5、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6、自制风动小鼓是怎样工作的?风动小鼓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答:风车在风能的作用下转动起来,风车转动时带动金属片拨动鼓槌敲击小鼓,使小鼓发出声音。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能→机械能→声能。

12、电铃响丁当

1、将漆包线缠绕在铁芯上的装置就是(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 );断电后,( )。 电磁铁是一种将( )转化为( )的装置。

2、制作电磁铁用的大铁钉必须要( )否则会被( )断电后仍有磁性。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 )和( )的多少有关系。

在线圈匝数一定的情况下,电流越大(可通过增加电池节数),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越小(可通过减少电池节数),电磁铁磁力越小;

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3、电磁铁的用途:电铃、电话、电磁起重器等 实验一:制作电磁铁

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

(1)将绝缘导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打铁钉 (2)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 (3)切断电源,看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吸起了大头针;切断电源后,大头针掉了

实验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实验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

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

(1)用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组装一个电磁铁

(2)线圈匝数一定,先用一节电池看吸起几个大头针;再用两节电池看吸起几个大头针。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一定,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磁力越小。 实验三: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多少有关

实验材料:大铁钉、大头针、绝缘导线、电池。 实验方法:

(1)用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组装一个电磁铁

(2)电流一定,先少绕几圈导线看吸起几个大头针;再多绕几圈导线看吸起几个大头针。 实验结论:电流一定,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小

13、能量的控制

1、科学家从( )身上受到启发,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一样能吸收、释放能量的装置。 2一些装置可以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能量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需要利用某种装置或材料对能量的时间长短和大小进行控制。

4、自动控制装置类型有( )等。

5、猜想台灯开关和失火报警器的内部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工作的?P20、P57

6、为什么水龙头能够控制水流的大小?

14常见的能源、

1、自然界中能够产生、提供某种能量的物质或资源叫做 ( ) 。没有 就无法提供能量。

2、能源可以分为 和 能源。可再生能源有: 等。不可再生能源有: 等

3、太阳、风、石油 、煤等都是能源。

4、目前人类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 )、( )、( )、( )、( )等。

5、风能、光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 )。

6、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趋势是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发展。

3、煤、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 )

4、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1、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那里获得的? ( 。)

2、使用煤这种能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 。)

15、节约能源

1、人们目前可以使用的能源主要是( )、( )、( )等。解决能源问题,首先要从()。

2、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可采资源量的( ),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位

3、我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 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是世界平均值的( ) ; 我国的煤炭资源的( )集中在华北 地区,

水电资源的 ( )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能源消耗较大

4、我国的能源问题(可结合课本内容简要阐述) ①( )。②、( )。

5、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施

浪费能源的现象 节能措施 1.交通堵塞时汽车引擎、空转

关掉发动机

2.生活用品浪费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3.自动楼梯无人使用时 人少时可关闭 4.电暖气、空调等电器长时间开着 减少开机时间

①洗完手脸不关水笼头 ①随手关掉水笼头

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③电灯开了不关 ③随手关灯 ④生活和学习用品乱扔 ④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⑤近距离开车上下班 ⑤骑自行车或步行

5、怎样做可以节约电? 随手关灯、使用声控灯、不用吸尘器、使用节能炊具、使用节能灯、减少电视或其他电器开机时间等

6、怎样做才能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问题,首先从节能开始,这样不仅可以使有限的能源使用得更长久一些,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7、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节能,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9、列举节能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

16、开发新能源

1、新能源是近几十年来人类采用新技术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2、能源、人口、环境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其中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3、天然气水合物俗称( ),有极强的燃料力,可作为上等能源。往往分布于深水的海( )或( )。

4、\"变色龙\"化合物晶体可以按照要求,把太阳能转化成热能、光能或电能释放出来,颜色由白变黄

5、()与()、()以及()一起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6、()的秸秆含糖量高,是生产酒精的最佳原料。种植甜高粱的最大优越性是可以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7、新能源有什么优点? 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 都是环保型能源。

8、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还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9、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生产 二是生物质能的气化、液化和固化。

6、制作太阳灶是根据太阳能的原理制成的。

1、在太阳灶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使用太阳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种装置为我们做哪些事情?

答:在太阳灶工作过程中光能转化为热能。优点 清洁无污染;缺点受阳光限制。为我们提供热水、做饭、洗涤

17太阳系的奥秘

1、第一次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

由于传播\"日心说\"被判处死刑的科学家是( )

2、太阳系由( )组成。太阳是太阳系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 ),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一定轨道围绕自己运动。它吸引着八大行星围绕自己运动。

3、这八大行星按照体积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按照到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序是: ( )

4、冥王星被归入( )行列。

5、现在知道的太阳系家庭成员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6、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7、在繁星闪烁的夜空,有时会出现一个拖着一条长长\"尾巴\"的天体,这就是()。

8、\"哈雷\"彗星每隔()年左右绕太阳转一圈。下一次我们看到哈雷彗星是在()年。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1、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有两种形式,( ),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方向是( )(逆时针)。自转引起( );

另一种是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做(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方向是()逆时针)。公转引起( )。

2、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地球的地球的公转,另一个是由于 地轴是倾斜的。

3、在冬季,黑夜比白昼长;在夏季,白昼比黑夜长;春季和秋季,白昼和黑夜大致一样长。

4、在极地,白昼会持续6个月,然后是长达6个月的黑夜

1、昼夜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答:(

2、四季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答:(

3、伴随四季变化,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答: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在冬季,黑夜比白昼长;在夏季,白昼比黑夜长;在春季和秋季,黑夜与白昼大致一样长。

4、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答:(

19、美丽的星空

1、国际上通用的星座共有( )个,这些星座把美丽的天空分成不同的区域

2、由于地球的公转,各个季节最适宜观测的星座有所不同。在北半球,春季的狮子座;夏季的牧夫座与天蝎座;秋季的天鹅座与飞马座;冬季的金牛座与猎户座比较容易观察;大熊座、小熊座和仙后座等星座,则全年都可以看到

3、地球的公转,星座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地球的自转,星座的位置在一天也会发生变化。

4、光年是指(

5、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使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星空来观看星座,对星座有更多的了解。

20、地球的近邻--月球

1、1969年,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首次登陆月球,宇航员( )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

1、月球是地球的( ),在广阔无边的天际中,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和地球一样,自身不能 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

2、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 )。在旋转过程中,月球一直以( )的一面朝向地球,人们看不到它的背面。

3、月球绕地球逆时针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个月,月球直径是地球平均直径的1/4,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上没有水、空气,只有环形山。

4、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的变化依次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5、人类研究太阳系的长远目标,是开发和利用太阳系中的能源和资源,最终到太空去安家落户。

6、要开发一颗行星或卫星,要首先了解它在太阳系中的空间位置、运行轨道、自然环境、能源和资源。

1、月球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答: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逐渐自西向东移动的,移动的轨迹是弧形的

2、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答: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是:每一个月里绕地球自西向东转一周,在转动过程中,在地球上看月球不仅有方位的变化,也伴随着月相变化。

3、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答: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始终照亮月球的一半,另一半我们看不见,但由于我们看月球亮面的角度不断变化,就出现了月相变化。

4、为宇航员设计宇航服,需要解决他们在月球上可能遇到的哪些问题?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要解决他们在月球上 遇到的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21蔚蓝色的宝库

1、( )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2、大陆架是陆地在海中的延伸。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大陆架极其宽阔,其中蕴藏着丰富的()() 。石油储量可达()吨,天然气储量达()立方米

3、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最多的物质是()。如果将地球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炼出来,均匀地铺撒在地球表面,可铺成一个约()厚的盐层。

4、海洋动物有()种,植物有()余种。

5、按照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把海洋资源分为()、()、()和()四类。

6、海洋中蕴藏着那些资源?答:海洋中蕴藏着大量资源,如生物资源、石油、天然气、水合物、潮汐能源;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盐、砂矿、钛铁矿、磁铁矿等。

22、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有:

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捕食海洋动植物、海上贸易、海上运输、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

3、我国建立了1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和1个海洋生态环境特别保护区,以促进有效地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物种。

推荐第9篇: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第一单元 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 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臵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

1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反思:

二 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科学知识目标:

2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标:

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2、能发现动物的身体某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并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各种表演辅助工具(棍子、悬挂铁丝、小物件等,两个特大号的袋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表扬同学们的第一次研究,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我们就会越来越像科学家。”)

二、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1、小组活动。每组积极准备,选择教师提供的辅助工具,模拟一种或多种动物运动的方式。

2、表演,全班一起评价。边讨论小结各种动物运动方式。

3、竞赛。教师准备两个特大号的布袋或较厚的塑料袋,全组同学一起模仿袋鼠妈妈带着两个袋鼠宝宝一起跳跃。看哪组速度快。

三、小组集体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完成后讨论小结。

四、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看哪组的分类标准最多分得最恰当。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

三 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2、能够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1、能接受运动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观点。2、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出动物运动对其生存的意义。 其他目标:

意识到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知道运动前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计时工具。学生小组活动用表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 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推荐资料:为什么要从小参加体育运动

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 )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 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 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

4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外,体育锻炼中, 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 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2)肌肉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 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3)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在体育锻炼中, 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 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 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4)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儿童,心肌健壮, 跳动次数比一般儿童要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 “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

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 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 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 “聪明”功能。

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医生常说,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 摄取1/4公升的氧气,而跑5 公里,一分钟能吸取2公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仅从获氧量来看,锻 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反思:

四 小吊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5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2 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 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其他目标:

1 能对一种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体会到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2 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例如,飞机的飞行与鸟的飞行方式相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疑,引入新课。

CAI场景:货轮靠岸了,同学们想想看, 有哪些办法可以把货物搬上岸?(滑梯、直升机、吊车……)

激趣: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好了一辆小吊车(出示小吊车)。别小看它呀,它一样可以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不信的话 ,看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 激发提问:对于这个有趣的小吊车,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出课题: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小吊车工作奥秘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板课题:小吊车的奥秘)

二、制作小吊车模型,探究发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

1、CAI:探究问题1:小吊车工作奥妙在哪里?

2、学生分组制作小吊车模型。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表演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师生共同评价。

4、分组有目的的”玩”小吊车.注意观察:小吊车工作的几个关键构造是什么? 注意体验:两根牵引绳如何协调作用牵动吊臂?

6、说出我的发现:小吊车工作的奥妙。

三、通过感受肢体运动,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动物肢体的运动原理。

6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1、讨论:你觉得我们身体有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 设疑:我们的手臂也可以象小吊车这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物体,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引出探究问题2:手臂与小吊车的运动原理相类似吗?

3、摸一摸(手臂) 看一看(CAI提供手臂剖面图)手臂的构造怎么样。 4 学生类比手臂与小吊车模型,描述手臂与小吊车相类似的构造。

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观察体验手臂的变化。感觉手臂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

6、类比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的运动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学生投影展示猜想图并表述推测依据。

四、动画模拟手臂的运动过程,领会和归纳: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骨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2、学生修正手臂运动原理的推测,展说。

五、体验肢体的其他运动,进一步认识肢体运动是多个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1、引导迁移: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原理是不是一样呢?

2、学生再体验踢腿等运动,说说原理。

3、帮助学生提升认识:肢体运动需要多个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任何一块肌肉、一块骨,孤军作战都不足以完成运动。

六初步了解仿生学和仿生方法,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1、启发: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的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2、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仿生产品?

3、讲述仿生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STS)

4、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仿生方法(视频:仿生典例)

6、头脑风暴:学生分组探讨一个仿生创意。

7、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回家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七、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课外自主进行仿生实践活动

把小组的仿生创意进行仿生制作、制图或科幻绘画。 反思:

7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第二单元 位臵与运动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运动的本质是位臵的移动,本单元从确定一个物体的位臵开始,练习描述物体的位臵,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最后学习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是快还是慢。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单元为“力与运动”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包括“确定位臵”、“做沙盘”、“动与静”、“快与慢”4课,前两课侧重位臵,后两课侧重运动。

五 位臵与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臵(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臵。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臵的方法。

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

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臵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 其他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臵。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臵的实例。

8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臵。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臵。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臵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臵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二、在图上找位臵——欢迎你到我家来。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

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臵。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臵,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臵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 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臵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9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六 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臵,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臵。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沙盘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做校园沙盘模型

1 教师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 2 学生讨论、摆弄模型,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

3 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看哪组做的在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设计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臵等。 ★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1 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方案。

2 征求其他同学或家长的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设计方案。 3 根据拟订的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 反思:

10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七 动与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臵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臵来确定。 其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荡秋千

1 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2 “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4 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电扇工作时个部分的运动情况。 1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 选择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反思:

11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八 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臵。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臵、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比较列车的快慢

1 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 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认识列车时刻表。

4 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12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玩小车

1 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 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 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 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反思:

第三单元 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臵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九 推和拉 设计理念:

为了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新标准》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操场为活动地点,让学生在宽敞的场所尽情地去活动、观察、研讨,在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

13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教学时间: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活动过程: 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方式进行 。

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

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评量 :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反思: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单人推拉

教学目标:

了解支撑身体的动作及方法。

能运用手脚支撑身体,并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培养学生坚忍的精神。 教学过程:

动物奇观: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

大鳄魚:俯卧、匍匐前进。 小马:双膝跑地走。

骆驼:手脚撑直、四脚走。 小鸭:双手抓住后脚跟,蹲膝走。

青蛙:蹲姿、手插腰,向上或向前连续跳。

16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螃蟹:仰卧、手脚撑地,腹部挺平,四脚走。

顶天立地:双(单)手支撑身体。

伏地挺身、单手双脚撑地、单手单脚侧撑、单手屈腿撑地。

中秋月圆:俯撑或仰撑,然后以手或脚为轴心画圆圈。

指导要点:

1、教师可让学生来讨论各种动物行走的动作。2、手脚支撑身体前进时,可以变换手脚著地的顺序。 3、动物行走,可前后或左右行进。 教学评量:

一、能够了解并模仿几种动物的行走动作?

二、看看能否顺利地操作手和脚来支撑身体。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双人推拉2 教学目标:

了解推拉的动作及方法。

能操作自己的身体,做出推拉的动作。 培养学生友爱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力拔山河:两人以三七步面相对站立,然后以单双手做互拉的动作。

17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背负重担:两人蹲著或坐著,利用背靠背,往上推顶,然后站立。

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四、手推车:

指导要点:

为安全考虑,务必请学生抓住对方手腕部位。

使用双手推拉时,手要平举交叉并相互抓住对方的手腕。 一组两人以上时,第二位以后者,应抱住前者的腰部。 力拔山河除站立外,亦可用蹲姿或坐姿。

五、活动时可一组2人、3人、4人或多人。教学评量:

能否用身体操作推拉的动作? 能否支撑行走10公尺?

第九课《推和拉》补充游戏——谁的力气大 教学目标:

认知部分:能说出推拉运动各项学习內容及分组游戏的动作要领及方法。 技能部分:能完成单人或双人以上推拉游戏活动。

情意部分:能喜欢推拉运动,做分组游戏时能与同学合作,并遵守规则。 教学准备:

一、场地:平坦地面。

二、设备器材:口笛、软垫、小方桌。教学过程:

18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一、热身运动

主要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因为本单元推拉运动较为激烈,上课前之热身运动需加強。

二、臂力比赛

两人一组,分别蹲或坐于方桌之两侧,各伸出右手臂紧握双拳,手肘互勾,开令后,相互用力,手臂被压制于桌面者负。

三、斗鸡比赛

两人面对面,右脚后屈,右手抓住右脚掌,左脚支撑全身重量并保持平衡,开令后,两人以左手互推,接触部位以手臂,肩膀为原则。

四、夺宝游戏

﹝一﹞分组:全班学生分成两队,或是每两人一队。

﹝二﹞方法:将绳子套在腰部,并在海棉垫两端放臵小积木„或其他替代物品‟,看谁先捡到小积木就算贏了,可用打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三﹞规则:沒有捡到小积木时,不可以离开垫子,擂台方式进行竞赛,亦可两人一组,贏的再跟贏的比,输的和输的比。 指导要点: 注意事项:

(一)教师需了解推拉运动为重量体能的一种,综合而言,为肌力及肌耐之训练,而小学中年級之教学重点,仍然以操作身体的能力为主,因此应以游戏方式启发与趣味为原则。

(二)本单元教学完毕,应有适当的方松„以轻柔,按摩肌肉方式进行‟才不致造成乳酸过多而形成肌肉后痛。教学评量:

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会做推拉游戏。

2、各种推拉游戏动作协调者。3、进行各项竞赛均能获胜。

19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 常见的力

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力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与形成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能够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力的三个要素。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棋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粉笔盒,粉笔盒(物体)怎样了? 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来描述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

1、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让学生立足现实感受,以利于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

20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分析与发现科学规律,并引导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对力的概念认识。)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

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

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2、游戏:弹棋子

要求:弹棋子的方法。(教师演示) 记分方法。(板书说明) 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力有大有小。力有方向……)

五、反馈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思维,通过对新问题的提出以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拓展性的学习。) 反思:

21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一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 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图片等 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

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 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试一试,怎样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法中用到的力有弹力、风力、冲击力、浮力等。

二 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22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三 阅读科学在线

1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2阅读: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平动、转动、振动。理解机械运动的三种方式。 反思:

十二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3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2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STSE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教学重点:

活动1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设计、掌握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的方

23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法。

教学难点: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小球、风车、自行车、钢尺、摩擦力利与弊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活动1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你能用哪些方法让运动的小球、风车、自行车停下来?把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 2实验设想(室内外结合)。

3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认识阻力和摩擦力。

二、活动2 感受摩擦力

1找一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体验感受大小和方向。小组可以设计体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2交流体验结果。

三、拓展活动 摩擦力的利弊 1结合课件认识摩擦力的利弊两面。

2联系生活体会摩擦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指导生活。

第四单元 昼与夜

“昼与夜”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帮助学生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地球”、“太阳和影子”、“昼夜的形成”、“昼夜与生物行为”4课。 反思:

24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三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5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反思:

十四太阳和影子

教学资源的开发: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一方面,学生对宇宙万物怀着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的方式,如猜谜语,画影子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观察与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本课的主要活动有:猜谜语,画影子,做日影仪测影子,连续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以及日影仪中的影子,并在实验室内模拟这些运动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发现,建立对宇宙的情感,从而点燃探究宇宙的热情。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26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臵和观察时刻。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27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28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臵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29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臵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30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五 昼夜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

31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

语文: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臵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32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臵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臵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臵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臵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臵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臵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拓展知识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德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Claudius Ptolemaeus)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

33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1000多年之久。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之后,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发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1609年,伽利略(Galileo)用望远镜巡视星空,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银河是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的,木星有4颗卫星,金星有圆缺变化,这些观测事实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教会非常恐慌,将伽利略传到罗马的宗教法庭受审,并宣判他有罪,直到300多年后的1980年,这一冤案才得以昭雪。

尽管罗马教廷对宣传、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重重迫害,然而经过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和牛顿(Isaac Newton)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后来的许多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举世公认的证明。 反思:

十六 昼夜与生物行为

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

34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35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几时开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

36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 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臵,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37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原来,猫眼睛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收缩特别强烈。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它能调整进入眼睛内的光线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各种物体,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臵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38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花;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花; 马齿苋花:上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下午六点钟左右开花;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草丛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种模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据是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到声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9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第五单元 交通与运输

交通与运输是本册的结束单元,也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发明创造的特殊运动方式——交通运输。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及其发展,引导学生,并按照一定标准对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比较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调查和方案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关注交通运输的兴趣,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及搜索资料、分析资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的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不离开交通运输。 本单元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与生活”两课。

十七 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 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

3 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 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 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 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 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3 能说出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缺点。 其他目标:

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优点。

40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谁来说说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知识。

(二)授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出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挂图。

(2)请学生认一认哪些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哪些是现代化的工具? (3)交通工具的分类。

(4)小结: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了。

2、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交通工具。

(1)外出旅游如何行走?怎样的工具方便? (2)自己设计并画出一个简单的行程图。(3)汇报。

3、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 (3)汇报。

(三)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了,刚才同学们想象未来交通工具的外形和特点,我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书籍再,画一幅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画。反思:

41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八 交通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发现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通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2 能用图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调查表示出来。 3 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海产品旅行线路图。 4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与本组同学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2 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 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在独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生活中交通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利用图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相信多数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多数同学都是步行来的,但你们爸爸、妈妈上班都是步行的吗?

42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学生: 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交通与生活》,探讨一下交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授新课

调查爸爸妈妈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时间。 分组

发表格,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汇报。

分析并小结:(为什么会距离不同,但能同时到达,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产品的旅行路线图,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谈话:荔枝是我们岭南的特产,而且保鲜时间短,但时现在远在外国的人都能吃到鲜美的荔枝,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谈话:荔枝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运输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学生思考回答:

谈话: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事例吗? 学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结: 做个小主人。P66 谈话:在P66的课文中,有两个方案,你对哪个方案有兴趣,就设计那个方案。但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了事,你的设计可能会使我们的社会有个更大的进步的。 布臵作业:

回家继续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 反思:

43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十九 展示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臵、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活动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

44 卢王庄小学

四年级

科学

和自评。

第二课时内容:

活动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臵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反思:

45

推荐第10篇: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阳光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 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三、课前准备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二)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4、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5、学生互相交流。

(三)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1、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

……

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4、学生互相交流。

5、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三)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2、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3、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4、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5、学生实验探究。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四)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1、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2、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3、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5、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6、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根和茎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动物标本。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3、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4、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3、学生互相交流

(五)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食物

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

草食性动物:马、牛、羊……

杂食性动物:猪、鸡……

葵花向阳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1、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2、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三)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1、让学生提出假设。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四)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3、学生互相交流。

(五)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1、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2、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3、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六、板书设计

葵花向阳

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

燕子南飞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2、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3、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4、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5、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2、让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

5、学生讨论: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习性。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四)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过冬的其他办法。

1、与夏天相比,一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惯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六、板书设计

燕子南飞

迁徙:燕子、大雁…… 动物过冬的办法 冬眠:蛇、青蛙……

……

仙人掌的刺

一、教学目标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3、学生互相交流。

4、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5、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6、让学生展开讨论。

7、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奇妙的护身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1:它们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教学过程:

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人对环境的需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1: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 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和谐相处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传递的。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活动过程: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 (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 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传热比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实验观察。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 (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5.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活动2:传热比赛 活动目标

1.能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 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焖烧锅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过程: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几种炊具或炊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 (3)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示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得出结论。做“传热比赛”实验时,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大小、长短、豆子粘的位置要尽可能的相同;可以将勺子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各勺子之间不要碰到;烧杯里的水面距豆子6厘米左右。

4、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指导学生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1)观察教材第55页插图,分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解释其中的道理。(2)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3)比一比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从生活中找到的实例多,分析准确。教师可引领学生联系在三年级时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一说焖烧锅的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的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衣服的颜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颜色与吸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2.能认真观测、记录温度变化等实验现象。 3.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能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材料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解释教材中的两个问题,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 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最后让学生从下列问题中选择1—2个,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 (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3)小林设计了一颗有两个仓的“人造卫星”,一个是动力仓,装有太阳能发动机;另一个是实验仓,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仓的外观及两仓的连接方式。与前一课相同,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这一术语的讲授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而定。

拓展:制作太阳能水器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 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 活动过程: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 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然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并将自己的方案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下表仅供参考)。最后在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案,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2.制作与实验。布置学生课下根据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用制作的热水器进行实验,观察一小时水温升高的度数。 3.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热水器,利用下面的表进行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活动过程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 [: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1:风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 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活动过程

1、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 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保温和散热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调查隔热材料”和活动3。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帮助动植物御寒”和“设计一个保温屋”、科学在线及科学阅读。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活动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 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活动2:热水变凉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 活动过程: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拓展:调查隔热材料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活动2:保温箱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 4.能用条形图整理实验的结果。

5.能与同学交流评价各自的保温箱的效果。 活动过程:

1、设计方案。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

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

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在线

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 活动目标 1.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 2.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 3.能用短文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想。 活动过程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

1、

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

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

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

科学阅读

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和功能,体会到生物的特点对人类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仿生发明的过程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将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上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罗伊是怎样发现透明鸡蛋清遇热会变成白色? (2)可调光玻璃有什么功能? 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拓展:设计一个保温屋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保温屋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和图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保温屋设计方案。 实施建议

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或实验,了 解房屋热传递的主要渠道及保温措施,为设计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思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科学、美观、实用的保温屋,能够获得最佳奖。 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中。在此教师可以参照“保温箱”的记录表,为学生设计提供一份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设计。

地表探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 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 3。能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 5.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问题。

6.体会到科学假设的提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上七大洲的轮廓线,引导学生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导人部分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看看各大洲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急于把答案讲给学生,更不要急于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2.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肉眼观察是很不准确的,可以用拼图的形式,实际拼一拼,观察这七大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厚硬纸板、颜料、胶水、刻刀、复制好的世界地图等材料工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用小纸板做拼图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使用剪刀制作拼图板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学生一定会觉得拼图游戏很有趣,但不一定能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在拼图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一些小岛也考虑在内。要注意这种大陆板块的拼合,即使把一些小岛包括在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吻合,只是由于轮廓线的大致吻合,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

4.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能够得出大陆板块在远古时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与现在的七大洲比较,说明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可能是运动的,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缓慢,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5.教师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懂得魏格纳关于大陆板块运动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要证明魏格纳的猜测,还需要许多科学考察证据的。事实上,后来他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国大陆的边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的证据,最终才提出“大陆板块漂移说”的地质学理论。直到今天,许多地质学家仍然在寻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地球板块运动这一假设。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科学史方面知识的教育。

活动2: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活动目标

1.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 2.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推测。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过程:

1.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课件,说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进行科学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告诉学生这一科学事实,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记录下来,学生解释是否科学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思维训练。这里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根据事实提出假设的训练。

2.要让学生懂得,对现象做出解释只是一种假设,要证明自己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这里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教材上提供了一个用橡皮泥证明假设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选择材料没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3.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懂得地球的内部是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的岩石由于物质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几个圈层。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有初步了解。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地球圈层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都说明了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层构造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避免活动一开始就急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操作。

4.做模拟实验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教材上提供了用多色橡皮泥代表岩石,模拟不同岩层,用来自手的挤压力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用小刀在橡皮泥上切割成裂痕,模拟岩层上固有的断裂或地质裂纹。然后让学生把四五块条状的橡皮泥一块一块地叠起来,就好比是组成地球的岩层,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观察“岩层”的运动。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再取一条橡皮泥,用小刀把橡皮泥切割成几块,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挤压或抬升橡皮泥,模拟地球岩层的运动,同样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上面的模拟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遍。实验后,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世界最高峰上为什么会发现海洋化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处可能

第11篇: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本班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结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3.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4.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5.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6.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计算能力差异太大。班中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可是却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时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三、改进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及时辅导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3.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4.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及时家访,家长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人发一本竞争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记录,每星期评选一次,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积极参加学校及市里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存在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班工作总结

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即讲结束,现将本学期班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本学期努力把“守则”、“规范”教育落到实处。三年级是个新起点,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针对学生实际,运用“守则”、“规范”的各项要求来强化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结合开展“文明在我们身边”、“我努力,我能行”等主题会,督促学生对照检查,规范言行。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坚持不懈,逐步强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不仅使学生及时调节脑力,还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本学期,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小组每两周评比一次,树立正确的班风学风。同时,在平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活动安全,做到安静、轻声,不吵闹,使课间活动有序。

2.组织学生开展讲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强化对学生进行知法懂法、爱国明理等内容的教育,积极开展 “争创文明班级”、“我学习的榜样”等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开展活动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勇敢的性格,养成诚实、友爱、团结的品德,学会与人交往,做到遵守社会公德。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加强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法制教育讲座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和禁毒知识教育。采用法制、安全知识讲座,办安全知识板报和手抄报等形式,丰富安全教育载体,落实安全教育内容,严格安全防范,切实加强学生道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秋冬季节防电、防水、防火等教育。使学生能安全学习、安全活动、安全出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4.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好小干部的培养,继续进行爱护公共财产教育。对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设施,做到有监督、有检查,人人爱护。结合学科教学,教育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发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树立自立自强,知难而上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初步形成。

二、认真抓好教学工作

1.积极参与新课改教研活动,以研促教。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全员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重视写作练习和钢笔字和毛笔书写指导,巩固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注意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鼓励学生读书时主动用笔勾画圈点的方法,读书、写字时做到“三个一”,经常进行小练笔和书写自评、小组互评训练。

3.耐心细致地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用爱心和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爱惜学习用具、整理书包,做事有条理,保持书写干净、整洁等良好品质抓起。在班内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兴趣,鼓励同学之间结对子、小组之间帮一帮,做好家校联系,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补救、帮扶,及早做好差生补救、转化工作。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本学期对学生进行了量化考核。按照学校《行为规范》《学生自主管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文明监督岗人员,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我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本学期我们在广播操比赛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在班级工作中尽管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定总结经验教训,使班级管理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对这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为了陶冶学生的情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我课前充分准备认真上好课。有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已初步接触过,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水平和制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 。

五、鼓励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增添一份活力。

当然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知识面不宽,学生的临场发挥不好等。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12篇: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题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题

一、拍拍小脑瓜,想一想,填一填。(30分)

1、指纹终生不变,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

)。近年来,科学家已将(

)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计算机的(

)系统和银行储蓄系统就利用了这一技术。

2、我们的身体是由( )、()、(

)、和(

)四部分组成的。

3、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对准(

),然后慢慢调整(

)到(

)的距离,直到看清为止。

4、凤仙花的叶子是(

)形的。

5、(

)的残体腐烂后变成(

),也是土壤的一种成分。

6、蚯蚓喜欢生活在(

)、(

)的环境中。

二、我是小法官,知道对和错。(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向两边分开。( )

2、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

3、在寻找动物和植物时,不了解的动植物不要直接用手摸。( )

4、蚯蚓是不长嘴巴的。( )

5、凤仙花的种子是白的,不太圆。( )

6、花草树木使我们的环境更清新,更美丽,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

7、不管什么垃圾,埋在土壤里都会腐烂。( )

8、粘土比砂土保持水的性能强。( )

9、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

10、土壤里有很多小生物。( )

三、你能把正确答案填在( )里吗?24

1、将一把盐放入盛有水的量杯内,等盐全部溶化后水面会( )。

A、明显上升

B、明显下降

C、不动

2、想观察自己的容貌,可以用(

A、放大镜

B、眼镜

C、镜子

D、显微镜

3、要区分一杯矿泉水和一杯加盐的水,最好的办法是(

A、尝一尝

B、看一看

C、闻一闻

D、摸一摸

4、下面三种池塘里的生物,其中一种与其它两种的生存方式不同,它是( )。 A、乌龟

B、青蛙

C、金鱼

5、对极其微小的,用我们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 )对其进行观察。

A、显微镜

B、直尺

C、天平

6、下列植物茎上带刺的是( )。

A、凤仙花

B、荷花

C、牵牛花

D、月季

7、地面上( )的土叫土壤。

A、能够生活动物

B、能够生长植物

C、所有

8、黄河水较清,泥沙较少的地段是(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没有

四、我来问,你来答。(26分)

1、在沙滩上能找到蚯蚓吗?为什么?

2、水土流失给为类造成哪些灾害?怎样保持水土?

3、植物由哪六大器官组成?

4、水是什么样子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2010-03-02 09:09

一、填空。

1、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2、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3、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终生(不会改变)。

4、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6、科学观察可以凭借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进行。

7、凤仙花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8、土壤是由(砂)、(粘土)、(空气)、(水)和(腐殖质)组成。

9、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10、轮船在大海上能够自由航行,是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

11、空气(占据空间)。

12、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13、风有(力量),利用风力可以发电。

14、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维生素)、(水)、(脂肪)、(无机盐)即(矿物质)。

15、一种食物(不能)包含身体必须的全部营养。

16、蛋白质是主存在(肉类)、(奶类)及(豆类)等食物中。

17、维生素主要存在(水果)和(蔬菜)中,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

18、纸飞翼下降快慢与(纸飞翼的翼面大小)、(飞翼的质量)有关。

19、使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水位高)、(水量大)、(水冲在轮叶上)。20、科学家按风力的大小把风划分为(13)个等级,即 0级≈12级。

二、问答题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答:船、游泳圈、救生衣等。

2、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答:相同: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不同: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3、纸团和纸片下落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最后落在地面上,受重力(地球吸引力)的作用。

不同:速度不同,受空气的阻力不同

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

下落时路线不同,纸团垂直下落,纸片弯弯曲曲下落。

4、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积极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

5、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吗?

答: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

6、在本学期,你最喜欢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什么?

答:我最喜欢做“空气占据空间”这个实验,很有趣。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44分,每空2分)

1、(

)科学家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蚯蚓喜欢生活在(

)、(

)的环境中。

3、一个完整的凤仙花的身体包括(

)、(

)、(

)、(

)、(

)、(

4、水土流失可使(

)、(

)、(

)、(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5、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要受到(

)。

6、让小水轮转的快一些的条件是(

)、(

)、(

)。

7、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

),海水大约占(

),在不足(

)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

),可利用的水还不到(

)。

二、判断(12分,每空2分)(在括号内打“√”或“×”)

1、空气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2、纸飞翼的翼面越大,下降得就越慢。

3、肉类食品中含维生素比较多。

4、转基因的西红柿比我们常见的普通西红柿容易腐烂。

5、强强认为保持健康不仅是要求身体的健康,还要注意心理的健康。

6、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下去,小的马铃薯在水上会浮上来。

三、选择题(15分,每空3分)(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括号内)

1、植物的什么器官五颜六色、形状各异,不仅供人观赏,也是植物繁殖的器官。

①根

②花

③叶

2、纸飞翼是受空气的什么作用,才慢慢地下降的。

) ①浮力

②重力

③弹力

3、同样轻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

①体积大的沉,体积小的浮。

②体积大的浮,体积小的沉 ③物体的沉浮与体积没有关系

4、下列自然土壤中最肥沃的是(

) ①砂土

②红壤

③黑土

5、在我们体内约占体重大半的是什么物质,我们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它。

①维生素

②蛋白质

③水

四、有许多动物的“家”(洞穴)建在土壤里,有些植物的食用部分也生长在土壤里,请你填出它们的名称。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有(

)、(

)、(

)、(

)。 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有(

)、(

)、(

)、(

)。

五、简答题(17分)

1、

蚂蚁如何辨认回家的路?(9分)

2、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沙尘暴更是不得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风减弱下来,变成我们喜欢的风。(8分)

命题老师:吴钊和 答案

一、填空

1观察2阴暗、潮湿3根、茎、叶、花、果实、种子4浮力河床升高、湖泊变浅、土壤肥力衰减、旱涝频繁5浮力6水量多、水位高、水流快7 100份 97份 3份 2份1份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二、选择题

1、②

2、①

3、②

4、③

5、③

动物:蚯蚓、野兔、蚂蚁、田鼠 植物:胡萝卜、马铃薯、花生、蒜 五

1、蚂蚁的视觉敏感,不但可以利用陆地上的景致认路,也可以根据天空中的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的反射下来的日光辩认回巢的方向,除了依靠眼睛外,蚂蚁还在它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或利用路途中的天然气味认路。

2、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禁止乱砍滥伐,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等。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

2、向两片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纸片会向中间靠拢)

4、记下现在的我最好画出自己的(轮廓图)。

5、我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头,颈,躯干,四肢)

6、量身高用尺子,量体重用称,测心率用秒表,测腰围用卷尺,如果没有卷尺,可以用直尺和绳子。

7、世界上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么?(没有)

8、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哪些特征是会改变的?(梳小辫,指甲长短,戴眼镜,发型等)不会改变的(胎记,指纹,单双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

9、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终生(不会改变)。

10、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对准物体,然后慢慢调整(镜面)到(物体)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1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12、科学观察可以凭借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也可以利用(放大镜,显微镜,摄像机)等仪器对事物进行观察。

13、(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是植物的器官。

14、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

15、土壤中颗粒较大的是(砂),颗粒较小的是(粘土)

16、土壤是由(砂,粘土,腐殖质,水,空气)等组成的。

17、腐烂的垃圾有(果皮,菜叶,剩饭,落叶,报纸):不腐烂的垃圾有(塑料袋,泡沫塑料)

18、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腐殖质,也是土壤的一种成分。

19、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促进植物茁壮成长)。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污染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影响植物的生长),对不能腐烂的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将垃圾分类处理,能回收的回收再利用)

20、草和树对土壤有什么作用?(牢牢抓住土壤,不让水冲走土壤)

21、水是生命的(源泉)

22、水是(无形,无色,透明,无味,无嗅)的液体。观察水我们要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

23、1000克的蔬菜水果中,含水约900克。1000克的鱼中,含水约800克。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约70千克。

24、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重物压,在瓶子上钻孔)。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捏成船形或碗形,放在浮的物体上,捆住能浮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

25、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船在水中行驶,淘米,游泳,水中运木材等)。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发电,磨米磨面,划船,冲浪,漂流)。带来的危害(冲毁房屋,冲倒树木,打翻鱼船)

26、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100)份,海水大约占(97)份,在不足3份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2)份,可供利用的淡水还不到(1)份。

27、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气体。

28、空气占据空间么?(占据)

29、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30、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水位高,水量大,水冲在叶轮上)

31、怎样使风车转得快?(风大,风车转动灵活,对准风向)

32、人对风的利用方式?(帆船,风车,风力发电,扬场)

33、飞翼留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在纸飞翼合适的部位适当加重可以调节纸飞翼的飞行状态,加大纸飞翼的翼面面积,改变纸飞翼的翼面角度.)

34、纸团和纸片下落方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相同:重量相同,下落高度相同;不同:速度不同,下落线路不同。)

35、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长短,与(伞面材质,伞面的大小,伞绳的长短,配重的质量)有关。

36、哪些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肉类,奶类,豆类)

37、哪些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比较高?(水果,蔬菜)

38、矿泉水中含有什么成分?(矿物质(钙,镁,钾,纳,铁)

39、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

40、一种食物中能含有身体必须的全部营养么?(不能)

41、我的饮食秘诀是(合理饮食很重要,蔬菜水果少不了;大豆牛奶天天有,鱼肉禽蛋要适量,少吃肥肉和荤油,新鲜洁净要记牢)

42、(营养缺乏有损健康,营养过剩也不利于健康。

43、加工牛奶顺序(挤牛奶,高温灭菌,称重,运输,商店)

44、新食品的种类(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特殊目的的食品,方便食品,速溶食品)

45、(健壮的身体),(愉快的心情)才是健康的表现。

46、怎样做更健康(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按时作息)

47、(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48、指纹终生不变,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纹理)。

49、凤仙花是红色的 ,叶子是(长条)形的。

50、蚯蚓的身体是(棕红色)的,身体中间有一个(大环),头在靠(近)大环的一端。

5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2、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要受到(浮力)。

53、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吹树枝,树枝摇动,说明风有(力量)。

54、将水果榨果汁时,我们会发现,榨完得到的

果汁 比果渣 多。

55、在水中的物体有的浮有的沉,但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56、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

57、长时间吃不到新鲜的蔬菜 和 水果,身体就会缺乏维生素。

58、科学家按风力的大小把风划分为(13)个等级,即0级--12级。

二、我是小法官,知道对和错。(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纸片会向两边分开。

( × )

2、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

3、在寻找动物和植物时,不了解的动植物不要直接用手摸。

(√)

4、蚯蚓是不长嘴巴的。

(×)

5、凤仙花的种子是白(黑)的,不太圆。

(×)

6、不管(不是)什么垃圾,埋在土壤里都会腐烂。

(×)

7、粘土比砂土保持水的性能强。

(√)

8、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

9、土壤里有很多小生物。

(√)

10、土壤是没有(有)颜色的。( ×

11、整条黄河的水(不)都是黄的。

×

12、大海是蓝色的,所以(但是)水是蓝(无)色的。( ×

13、植物离开水是不能存活的。( √

14、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

15、空气有(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有(没有)一定的形状。

×

16、纸飞翼的翼面越大,下降得就越慢。

17、肉类食品中含维生素(蛋白质)比较多。( ×

18、转基因的西红柿比我们常见的普通西红柿容易(不容易)腐烂。(×)

19、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会沉下去,小的马铃薯在水上(也)会浮上来(沉下去)。( × )

20、小明大拇指的皮肤损坏了,妈妈说新长出来的指纹比(和)以前的指纹更漂亮(一样)。

×

21、蔬菜和泡沫埋在土里都能(不能都)腐烂。( ×

22、动植物死后残体留在土壤里对土壤不利(有利)。( ×

23、营养缺乏有损健康,营养过盛也不利于健康。( √

24、水能够装满杯子,空气不(也)能。( ×)

三、你能把正确答案填在()里吗?

1、想观察自己的容貌,可以用(C)

A、放大镜

B、眼镜

C、镜子

D、显微镜

2、地面上(C)的土叫土壤。

A、能够生活动物

B、能够生长植物

C、所有

3、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我们应当( B )

A、锄掉原有的野草,种上树木 B、保护原有植物 C、锄掉一切草木。

4、腐殖质是( C )残体腐烂以后形成的。 A、动物

B、植物

C、动植物

5、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简单的方法是( C )

A、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烧

B、用手摸摸是否松软

C、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

6、体重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 C )千克。 A、50 B、60 C、70 D、80

7、用同一块橡皮泥,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就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A

) A、橡皮泥所受的浮力增大

B、橡皮泥变轻

8、纸飞翼是受空气的什么作用,才慢慢地下降的。( A

) A浮力

B重力

C弹力

9、牛奶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A

) A、蛋白质 B、淀粉和糖 C、脂肪

10、( C )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 A、土壤 B、粮食 C、水

11、飞翼留在空中的时间长短与飞翼的( AB )有关。 A翼面的大小

B翼面的轻重

C翼面的颜色

四、我来问,你来答。(26分)

1、花草树木使我们的环境更清新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他们呢? 答:按时浇水;不在树上刻、画;不摘花;做爱护花草树木的标牌。

2、蚯蚓对农作物的作用是什么?答:蚯蚓是耕田能手,它在地下穿行,挖出很多洞,使很多空气和水进入泥土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是制造肥料的工厂,也是处理垃圾的能手,它能把垃圾吞掉,排除无害的肥料。

3、如果森林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有什么影响?答:暴雨或洪水会把土壤冲走,造成水土流失。

4、为什么我们吃的食物要多样化?答: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而没有哪种食物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吃的食物要多样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成长。

5、列举五条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答:(1)饭前便后要洗手;(2)按时、认真地刷牙;(3)按时睡觉、按时起床;(4)使用自己的卫生用具;(5)积极参加各种锻炼。

6、植物的生存环境各不相同,你知道哪些植物生活在陆地上,哪些植物生活在水中吗?每种至少举出两个例子。答: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有柳树、杨树、小麦、玉米、大豆。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有莲、海带、水草、浮萍。

7、水土流失给人类造成哪些灾害?怎样保持水土?

答:水土流失可使土壤变薄,养分减少,植物生长不良,严重地区植物不能生长,水缺乏,河道堵塞,河水泛滥成灾。

办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8、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宝贵的淡水?

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刷牙、洗手时关上水龙头,洗菜、水果的水还可以浇花,还可以采用节水性设备等。

9.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哪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治理的? 答、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10、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答:帆船,漂流等

11、去什么地方找动物和植物?答:田野、树林、花园、操场等。

1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画出来,并在图中标出这棵植物的六种器官。

13、同学们寒假将要到来,建议大家为你自己的寒假制定一份比较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如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到几点进行锻炼,几点到几点进行学习,几点睡觉,几点到几点看电视等等,可以用文字或图的方式记或画出来。7:00起床 7:30吃早餐

8:00-9:00体育锻炼

9:00-11:00学习

14:00-16:00学习16:00-18:00看电视

20:00睡觉

14、如图,用手轻轻托住乒乓球,从漏斗颈口向下吹气,再慢慢放开手.会发生的现象是什么,我认为正确的答案是(B).A球会掉下来 B球不会掉下来

C不一定,有时掉下来,有时不会 ②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在漏斗里打转。

③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这样解释的: 乒乓球被空气吸住了。

第13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富村中学

刘果红

第1课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1、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 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

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教学过程:

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

郁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讨论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提示: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单独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作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学生绘制一个展览的预示图。

3、学生开始用所搜集的资料来布置展览会。

拓展活动:

让学生把展览后的资料分类存档。

1、提问:如何保存资料?

2、怎么样保存资料科学些?

小结。

课后记:

第3课 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

能相近。 教学重点:

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二、学习新课: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

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

类的特点。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中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 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

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

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 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只要

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可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直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5.把自己组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下面,内容不强求统一。引导学生将取食的物品与实际环境中的食物对应起来。

6、说一说——要想又快又多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7.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意识到对鸟进化的问题还在继续研究。

8.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三)小结:

1、鸟类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蝙蝠、猫头鹰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2、不同鸟喙与工具的对应关系: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

匙);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四)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第4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观察15页的图片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请你介绍其中一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

2、学生观察图片,汇报

3、小组讨论:

根据动物的特点,自己制定标准,给以上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5、讨论:哪种分类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三、了解科学分类方法:

1、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

2、活动:摸脊柱

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摸一摸后背中间,你发现什么?

(有一节一节的骨头)

这叫做脊椎骨,它一节一节的组成脊柱。

3、讲解:科学家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猜一猜: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任选一张动物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只能用“Yes”或“No”回答对方提问,对方围绕动物特征提问猜测,用较少的问题在最短时间猜出动物名称。

五、作业:

思考: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

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我们来看看。

二、区分更多的动物:

1、小组研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18页各类动物的分类圈中补充更多的动物

2、小组汇报结果

3、小组讨论:

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将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位置。

5、对照各类动物的特征,检查在分类圈中填写的动物是否正确?

三、阅读科学在线

四、作业:

收集各种动物的分类资料。

板书设计:

种类繁多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昆虫„„

动物 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课后记:

第5课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第6课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3)认识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3、蘑菇、霉菌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二、认识可以食用的真菌:

1、认识27页可以食用的真菌,描述真菌的形状、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我们食用过哪些真菌?它们有哪些营养?

5、学生分组根据带来的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6、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中毒。(辨认方法: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食物发霉:

1、除了蘑菇、木耳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3、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学生对发霉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学生填写29页实验设计。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5、讨论:怎样防止或减少发霉?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设计一种未来的食品保鲜技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第7课 宝贵的生物资源

教学目的:

(1)通过发现人与其他生物存在哪些关系。

(2)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教学重点:

能设计可以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生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哪些地方利用了生物资源?

二、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1、设计图表,将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出来

2、观察31页设计实例

提问:图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汇报

哪个组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4、阅读科学在线

三、生物资源的保护:

1、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高等植物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种(爬行类300种,鸟类1100种哺乳动物40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10%,淡水鱼600种,海鱼1500种,占世界鱼类10%,还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熊猫、金丝猴、银杏、珙桐

2、认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已经灭绝: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10种

濒临灭绝: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象等20种

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因为无计划采集枯竭:冬虫夏草

3、调查:当地有没有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捕杀青蛙)

4、设计保护生物资源的建议书,汇报设计。

四、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珍惜动植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宝贵的生物资源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密切联系

保护生物资源 课后回忆:

第8课 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的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情感价值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准备

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 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 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 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 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 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 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 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 学生讨论,交流

⑤ 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 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三、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 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 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 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 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课后回忆:

第9课 植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2、让学生知道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3、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酒精灯、燃烧匙、淀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提问:各种生物需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最终来源是什么?

2、植物体的能量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3、看书上的事实,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4、小结:植物中的能量来自阳光,并以另一种形式储藏在叶片的淀粉中。

5、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1)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 (2)分小组进行实验。 (3)汇报交流总结。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光能和化学能

1、太阳的能量形式是怎么通过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

2、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果有,是什么?

4、讨论:

假如自然界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二、|保护绿色植物

1、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2、讨论:绿色植物是怎么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的建议。课后回忆:

第10课 动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2、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3、能积极认真的完成课堂游戏,并能协调配合。

4、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看书上的图,说说那些动物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根据鹰、蛇、青蛙、蝗虫的食性,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3、找出上述几种动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填写

4、认识食物链

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象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项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结网游戏

1、书上有十种动植物,请你们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找出来,越多越好。

鱼、河虾、蛇、水藻、鹰、鸟、松鼠、松树、草、松毛虫

2、每十个人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3、用红领巾将不同食物链连在一起。

4、讨论: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5、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的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总结

课后小记

第11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2、会自己制作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科学学具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量的转化

1、电灯泡、摩托车等是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吗/

2、分析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1)电池风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填写在书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化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电灯、电热水器、风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3)观察书上50页的彩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4)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书上。并把自己的发现也填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制作风动小装置

1、设计一个风动的小装置。小组讨论后大家交流。

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开始制作。

3、制作完后各组进行交流。

4、讨论:

(1)自制的风动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怎样改进自己的装置,使它变的更好?

5、研究结果: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改造风车模型

1、怎样改造风车模型,小组讨论。

2、把自己讨论的想法用图或文字表示出来。画写在书上。

三、师总结。课后回忆:

第12课 电铃响叮当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

3、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认识所用材料。

(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3)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 );断电后,( )。电磁铁是一种将( )能转化成( )能的装置。

第二课时:

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1、实验目的

2、材料和工具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用途

1、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

2、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第13课 能量的控制

教学目标:

1、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2、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3、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5、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重点:

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1、能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需要控制吗?为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控制能量的装置。

3、分析书上的各种控制能量的饿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装置名称

作用

控制的能量

操作方法

炉灶开关

控制火焰的大小

热能

手动

变色眼镜

控制透过光的强弱

光能

自动

二、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2、选择台灯的开关来研究。

3、学生实验后猜想台灯开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实验中的原理?

5、观察书中58页的水管图,思考他们是怎样控制能量的?

6、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设计自控装置

1、思考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

2、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一种进行设计。

3、提示:先选择自控装置的类型(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再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

我的能量控制装置

装置名称:

能量自控装置的类型:

设计思路:

适用范围:

主要优点:

4、把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了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三、专题研究能量转化装置

1、学生根据书上的参考选题,选择所想研究的题目。

2、参考设计制作流程图进行设计制作。

3、制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解决办法。制作展示台,介绍自己的模型。

课后小记:

第14课 常用能源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2、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

3、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在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能量的来源

1、提问: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看书还是能够的图,分析能量的来源。

3、提问:生活和生产中还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板书:能源。解释能源的概念。

5、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能源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6、将自己知道的能源进行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7、学生分析后思考,你觉得什么能源最好?

第15课 节约能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3.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4.能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利用图表记录自己家中用电情况。

5、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二、教学重点:

1、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设计一种节能产品

2、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论——家中能源使用情况

2、学习新课:

A、我国的能源问题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3、能把本组的方案与其他组交流。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最占世

界的66.8%,石油居世界第5位。但我国仍面临众多的能源问题,谁想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

2、阅读资料,出示阅读提示: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什么,用数字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着“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69 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办法来解决能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节约能源可能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节约能源是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内容,当然学生提到开发新能源会更好。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发现的某一具体的能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交流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和讨论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能

源问题,必须从节能开始。

5、进一步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下而的活动。

B、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活动目标:

1、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2、能针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一些人认为能源是自己或单位花钱买来的,使用多少是自已的事,由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浪费能源的。提示学生,浪费能源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a.像运行着的车辆、电器、燃烧的炉火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

能源

b.像冰糕、饼干、衣物、学习用品等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消耗过能源,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也是能源浪费。

3、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如不能随手关灯、浪费学习用品和食物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组织学生针对能源浪费现象找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全班同学共同出

谋划策,针对不同小组学生发现的每一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C、“节能作品”大赛

活动目标:

1.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为自己设计的产品撰写一份说明。

2、能设计一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

3、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1)阅读第70页“海报”内容.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阅读第7l页“资料”内容,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参赛项目;

(2)设计节能作品的过程是:先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再设计作品的内容,并用某种形式(模型、图、文字)表示出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通过调试、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作品制作一份介绍作品的说明书。

2、学生独立活动。学生按括动要求,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及时地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题、设计内容、制作作品,同时号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结成活动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3、交流评价。举行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用评价表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寄送到当地有关节能部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从小为决策服务的意识。

D、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

活动目标:

1、能提出调查家庭用电量的相关具体问题。

2、能设计出与调查问题相对应的记录表,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3、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

4、能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中每周用多少度电,每天什么时间用电最

多,什么时间最少吗? 2.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在一周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查看、记录家中电表的数值。查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电表、开关等,最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观察一周内用电量的变化。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统计图,并通过分析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

(3)统计家中常用电器的瓦数、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量。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调在结果,比较自己家在本组内属于用电

多的家庭,还是用电少的家庭。

4、阅读教材第73页资料,说说平时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学生汇报、分析统计结果。

E、小结:

作业: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第16课 开发新能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在认识了能源问题、节约能源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围绕什么是新能源,怎样开发新能源设计了3个活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太阳炉。

2.能通过试验验证谁制作的太阳炉效果最好。 3.能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4.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设想。

2.能通过比较说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优点和不足。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新能源。 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详细地写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难点:设计开发新能源的计划。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新能源的图片和资料、制作太阳炉的材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讲述:目前,人类每年要燃烧40亿吨煤、25亿吨石油,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按此计算,地球上的煤还可以维持200多年,石油就只有50多年的用量了。人类必须设法开发新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能源比较

1.介绍:新能源是近几十年来人类采用新技术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从根本上解决遇到的能源问题。

2.认识新能源:

(1)学生学习书本P74的资料; (2)介绍并认识:

生物质能源:绿色植物的生产;生物质能的汽化、液化和固化。 潮汐能源:水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燃料冰,具有极强的燃烧力。 核能:清洁、高效、低耗的能源。

3.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新的能源呢?

4.记录:将你知道的新的能源的名称记录下来。

5.比较:从常规的能源和新的能源中选择几种,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1)能否再生

(2)开发的技术要求 (3)对环境的影响

6.学生交流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P75的表格中。

7.讨论:新能源的饿开发和利用将给我们带来那些好处? 8.评价。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开发新能源

生物质能源:绿色植物的生产;生物质能的汽化、液化和固化。 潮汐能源:水资源。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燃料冰,具有极强的燃烧力。 核能:清洁、高效、低耗的能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2:制作太阳炉

1.布置任务:做一个装置,感受新能源的好处吧! 2.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学具)。

3.介绍制作的方法: (1)在纸板上划线;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用不同的材料将纸盒包起来。

4.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6.交流: (1)在太阳炉的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使用太阳炉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这种装置可以为我们做哪些事情?

7.阅读材料:科学在线。 ◆活动3:畅想新能源的开发 你认为未来可以使用和开发哪些新的能源呢?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开发新能源

太阳炉的制作方法: (1)在纸板上划线;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用不同的材料将纸盒包起来。

改进意见:教师讲解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并出示新能源如太阳能等。

第17课 太阳系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初步了解恒星、行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

(2)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初步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对太阳的膨大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行科学史以及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头脑风暴:假设你是神六航天员,你上太空后想探索什么知识?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观看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和课件。认识恒星和行星。

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太阳系的资料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实际说出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规律。

4、交流九大行星有关方面的知识。

5、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九大行星的知识和最新科学发现。

6、通过计算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从而推断太阳系的膨大。

7、结合自己的计算,讨论太阳系的大小。

8、想象太阳系的膨大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

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做相对距离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提醒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长度代表一个天文单位。

提醒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画出来。要求以太阳为圆心。

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领会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阅读科学在线。

总结提问:太阳系有哪些成员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 太阳系的奥秘

1.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2.太阳系是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组成的。

3.制作太阳系模型

材料: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 制作过程: 见教材P84。

第18课 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 (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二、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 (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18 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周需用时间 形成

自转 23小时56分4秒 昼夜

公转 365.25天 四季

教学反思:

第19课 美丽的星空

教学目的:

l、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已知道的了解星座方法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观察某一星座的变化。

3、能把自已的制作展示给大家,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重点:

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星座方面的知识。用自已制作的星空观察器把星座复制到自家的屋顶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星座多少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认识的各种星座,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星座。

教材中提供北半球四种常见星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星座,启发学生来认识,初步了解星座是怎么命名的。

二、寻找四季的典型星座

学生对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一知半解,对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知道得也不多。教材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观察两种途径获得四季星座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习查阅星座资料的方法,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天文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查阅。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天文馆去参观,获得更多有关星座方面的知识。

在查阅资料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地球的南北半球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南半球星空私北半球星空一说。在同一半球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看到的星座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地球的自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观察星座,看到的星座位置也会有变化。有关星座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星图讲授给学生,最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这样可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一定星座方面的知识后,动员学生在晴朗的夜晚实际观察星空。教师要把观察星空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比如怎样认星图、怎样把星图与实际天空对应起来、怎样选择观察地点、怎样选择参照物、需要带什么工具、怎样做观察记录、怎样制作自已的四季典型星座观察图等。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自己观察星空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星空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观察星空,星座的相对位置是有所变化的。教材上提供了四个时间段,供学生来观察记录,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否看到不同时间星座的变化,关键是选择参照物,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参照物。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并且动员学生积极运用星座科学方面的知识,去批驳\"星座决定命运\"这种迷信的说法。

三、留住群星的美丽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可能会非常感兴趣。

观察星星的相对位置画下来。

板书设计:

19 美丽的星空

典型星座 恒星

春季 狮子座 北极星

夏季 牧夫座 天鹰座 天琴座 牛郎星 织女星

秋季 仙后座

冬季 猎户座

教学反思:认识星座:

(1)大熊座(2)狮子座(3)仙后座(4)猎户座

20 地球的近邻——月 球

教学目的:

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月球的知识

本课书可以从美丽的月球的神话故事引人,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以及关于科学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引导提出有关月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活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把有关月球自然状况方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获得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面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当场获得月球方面的知识。

查阅资料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查阅。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好查阅资料后的交流活动,便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可能已经对月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月相”的概念。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的发现则需要靠长期观察才能获得。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做长期观察的基本要求,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准备观察工具、查阅有关资料、选择观察地点、设计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等等。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月中8种月相变化的图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这8种月相,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做长期观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事先一定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其中包括观察的日期、所看到的月相、月球上的发现、月出时间、月落时间等。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做好长期观察,教师要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检查,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让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心得,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等,确保长期观察的有效性。

三、模拟月相的变化

l、这个活动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在室外进行。可以选择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皮球,一半涂成黑色,一半涂成白色。教师一定要讲清楚需要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轨道、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等,在模拟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月球的公转轨道是逆时针的;二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应该让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方向。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可以先观察新月、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四个固定位置的月相,接着再观察不同位置月相的连续变化。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多次。

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是否能看到月相的变化。事实上是看不到月相的变化的,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说明。

四、做个小小宇航员

到月球上旅行,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问题,怎样解决月球上的衣食住行主要依靠前面所学的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要考虑月球上的水、空气、食物、温度等,还要考虑月球上的失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月球上旅行还需要制定一个旅行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月球上需要观察的事物、想研究的问题和需要带的工具等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开展旅行活动。

板书设计:

20 地球的近邻----月球

一天中不同时刻月球东升西落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月相的变化: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一周

娥眉月 新月 娥眉月 下弦月 残月 满月 凸月 上弦月 娥眉月

课后反思:

第21课 蔚蓝色的宝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资料设计成生动、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示。

2.能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海洋中蕴藏着的资源。

3.能将发现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能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保证较全面地搜集资料。

2.能感受到海洋资源的丰富与美丽。

环境目标:

1.能在阅读资料中意识到有些海洋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一、感受美丽的海洋:

猜字谜引入。“家住大海,走向岸来.太阳一晒,身体变白.”学生猜出后,又出示另一个谜语“肚中藏宝,浩瀚无边,入口苦涩,性情多变”待学生猜出是海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蔚蓝色的宝库》并板书。

师:你到过海边吗?

生:

三、五名说一说,在海边见到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海洋,出示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海面、海浪、海水、以及海底的美景。过一会我们看谁的发现多?

生:我欣赏了海洋的美丽和神奇,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海边去看一看。

师:希望你早日实现看海的愿望。

生:看到了平静的海面、看到了海上日出、看到了日落、看到了汹涌的海水,我感到海洋太美,

师:你的眼睛很亮,发现了这么多

生:丰富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星、海葵等),我感到海洋的生物种类太多,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新物种,等待我们去探访。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你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希望你长大了立志于海洋生物研究。

师:通过刚才看图片,我们对海洋有了个很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海洋是美丽、壮观的、还有它的富饶。

活动二 丰富的海洋资源 师:那么海洋到底有哪些自然资源呢?我想这也是你们急于了解的,现在我们就先把自己的收集的有关资源的资料快速的阅读并整理、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理分类、并记录。过一会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分类更合理,记录更详细。

生:自己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分类,并个别指导。

师:刚才我看你们做的很投入,分类分得也很认真、记录得也仔细。现在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分类结果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它是否有生命来分的,我找到了海洋生物资源,如海洋的各种鱼类各种植物,还有矿产资源。我们要介绍的是滨海砂矿易于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约96%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75%的锡石、30%的钛铁矿都产自滨海砂矿。另外,还有磷钙土、金、铂、金刚石等。

师:这个小组是按照有无生命来划分的,哪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发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是否可再生分的,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小组重点给大家介绍海洋能源它是可再生能源。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海洋中蕴藏的发电能力达到766亿千瓦。技术上有可能利用的为64亿千瓦,约为目前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倍。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呢?

生:我们是按照开发历史的长短划分的,有传统的资源和新能源和潜在能源三种。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藻类,数量70%都是由海洋藻类的释放的,数量惊人。有许多的新能源

师:你们的分类标准很独特。

师:真是了不起,真是巨大呀。

师:通过我们的交流分类,我们知道了海洋资源真不愧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看到学生收集了这样多的资料,课下我们一起把有价值的好的资料收集起来

师:有那么多的资源要知道它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关注的问题,请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有关的资料为下节做好准备。

本课的设计意图:

《蔚蓝色的宝库》是冀教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1课,在学生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和美丽。本单元包括“蔚蓝色的宝库”、“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以课下收集资料、课上分小组交流、分析、分类,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一“认识美丽的海洋”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或搜集图片的方式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感受海洋的途径,然后,通过用语言描述交流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共同欣赏、感受海洋的美丽,并初步认识到海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

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丰富的海洋资源”先引导学生围绕“海洋中蕴藏着哪些资源”为主题查找资料。接着,组织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以学生共同掌握的较充足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关注海洋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22.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设想。

2.能将自己提出的利用海洋资源的想法设计成具体实施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设想的优点和缺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分别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过去和现在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技术。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以多种形式设计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

2.能举例说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难点:学习和理解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新技术。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海洋资源利用的图片。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海洋资源的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观察:P109。从这些图片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的方法和技术。

2.学生观察。

3.交流: 将你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同学进行交流。 4.介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料。 5.介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6.阅读:P110 提出自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奇思妙想。 7.汇报:我想到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 8.评价:

我们的这些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活动2:设计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1.布置任务:根据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一个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2.学生设计方案。 3.交流汇报;

4.评价。 ★拓展活动:保护海洋资源 设计一份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 板书设计:

第22课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海上运输 (2)水产养殖 (3)旅游观光

2.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1)潮汐发电 (2)温差发电机

改进意见:在上一课学习海洋资源娄类的基础下,请学生课前分组调查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教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第14篇: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三年级共有2个班,是三年1班和三年2班。三年1班有学生22名;三年2班有学生27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第15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的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植物”这个单元中包括“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这个单元中包括“寻访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周围的材料” 这个单元中包括“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这个单元中包括“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简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课,是三年1班、三年2班和三年3班。三个班的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比较欠缺。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教师观察,两班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改进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了解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能够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有效的发展。

3、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时对于相同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在合作探索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

5、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力求让学生理解科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善于综合与联系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第16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你对五年级上册科学科目的知识点都整理好了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供你参考。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 小苗的诞生

1、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2、我国“神舟三号”2002 年 4 月 1 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3、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4、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5、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 答: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粘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

4、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粘质土)。

5、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质土),(壤土),(沙质土)。

6、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7、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中,比如:花生、虞美人花等植物适合在(沙质土)环境下生长,一些植物则适合在(粘质土)里生长,而大多数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如果我们将豆苗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里,在保持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豆苗的生长状况一样吗?为什么? 答:大豆在沙质土里长得最好,沙质土土质松、透气性好、渗水能力强、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容易呼吸到氧气和水分,更容易发芽和在地面吐芽。黏质土透气性差,发苗慢,但保水保肥。壤土有多种,沙壤土就是壤土的一种.沙壤土的好处是透气、透水性好,发苗快、品质好,但不保水肥、易早衰。

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得要好一些。

4、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应该(保持相同)。

5、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是影响大多数植物生长最基本的外界条件。此外,(除虫、除草、施肥、松土)对植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6、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7、我们应当给周围的植物创造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所需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物定期除草,除虫,松土,浇水,施肥,给攀援植物搭架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8、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第四课根和茎

1、根据植物根的不同分类标准把根分为:(直根)(如芹菜、白菜、油菜、芫荽)、(须根)(如葱、蒜韭菜)、(贮藏根)(如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等)

2、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长在地下)。

3、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例如(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是(茎);(山药、甘薯(红薯),胡萝卜)是(根)。(萝卜)、(山药)是根。

4、植物根的作用?答;①固定植物身体②吸收输送营养③贮存营养④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5、植物茎的作用?答:①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 ②少数的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第五课 动物的食物

1、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同时,还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得(营养)和(能量)。

2、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

3、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动物也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它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

第六课 葵花向阳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工作)和(生活)。

2、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3、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

4、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我们把植物根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心引力)作用的结果。

5、图中植物的根延伸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答:向水性

第七课 燕子南飞

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3、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4、(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使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答: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而引起的食物短缺。

6、与夏天相比,一些动植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我们常见的植物形态变化夏天植物茂盛,叶绿花红,冬天植物枯黄,叶柘枝残.动物形态,变浓密稀、颜色深浅有变化.生活习性,举例来说:

冬天来了,候鸟向南方迁徙,大雁南飞,小燕子飞到更温暖的南方去了…… 夏天来了,候鸟向北方迁徙,燕子归来,大雁又成群结队地飞到老家去……

冬天来了,多数昆虫只有留下卵子在休眠状态渡过严冬,蛇、青蛙、黑熊等开始冬眠.第八课 仙人掌的刺

1、在千差万别的环境中,生存着(形形色色)的动物和植物。

2、骆驼是最(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之一,享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3、北极狐的短鼻子和小耳朵显然是有利于(防止)散热。而热带狐的长鼻子、长耳朵则是有利于大量(散热)。

4、试着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答:仙人掌叶子变成针状刺气孔少,能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能贮存水分。莲叶子宽阔肥大、气孔多利于水分蒸发。茎内有空洞,利于在水下吸收空气和运输水分

5、假如将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答:水生植物种到旱地里会因为水分蒸发太快而枯萎旱死;旱生植物种到水里会因为水分蒸发太慢而烂根淹死。换了环境后这些植物就不能生存。

6、骆驼适合在沙漠中生活,它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呢?(骆驼身体的哪些结构适于它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活?) 答:①驼峰:固体水库,隔热。 ②蹄肥大,有肉垫:防陷、耐高温。 ③眼耳鼻:辨方向、挡风沙。 骆驼的四腿细长,蹄肥大,踩在沙地上能防止陷得太深,蹄子下长着肥厚的肉垫,能耐受60℃-70℃的高温。全身长着棕黄色的毛,既能防寒,又能隔热。骆驼的嘴唇非常粗厚,牙齿和舌头能嚼食沙漠里那些干粗或有刺的植物。骆驼长着两排又浓又密的眼睫毛,能够在风沙中辨认方向,它的鼻子上有能自动关闭的瓣膜,耳朵里也有密密的长毛,这些都是阻挡风沙的特别装备。驼峰里贮存的脂肪既能隔开太阳光照射的热量,又能转化成水分供给身体,血液里也可以贮存大量水分。这些都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特征。

7、鸟类的外形特征是怎样适应飞翔的? 答:①有翅膀②有羽毛。③骨骼中空。

8、鱼类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答:①流线型的身体、光滑的鱼鳞能减少水的阻力,②鳍像船桨,在游泳时划水用。③尾鳍像船舵和螺旋桨发动机。④用腮呼吸

第九课 奇妙的护身术

1、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第十课 人对环境的需求

1、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阳光 )、(空气)、(水 )和(食物 )。

2、人类所吃的各种食物,几乎全部来自植物或动物,如(食物里米、面、蔬菜、植物油等来源于植物,鸡蛋、牛奶、牛肉、猪肉等来源于动物。)等。

3、许多学习用具也是直接来自植物或动物,如(铅笔、书本、桌椅、书包)等。

4、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吃的许多药品、保健品都来自植物或动物,如( 鹿茸、人参、甘草 )等。

5、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呢?(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答: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第十一课 人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 环境)。

2、遮盖后的草地可能会出现小草(变黄)、小昆虫(减少)或(死亡)等现象。

第十二课 和谐相处

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 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 保护自然 ),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三课 冷水和热水

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 )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 摄氏度 )或( 华氏度)作为单位。

1、曲线图能告诉我们什么?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答:热传递的现象,热从热水传向冷水,最终热水和冷水达到相同的温度。

第十四课 传热比赛

1、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 高 )的部分传到温度( 低 )的部分。

2、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 )。

3、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 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4、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有不同的用途,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它们的? 答:炒菜的锅是金属的,是热的导导体,能很快把菜炒熟。塑料、橡胶、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锅勺的把手是塑料的,可以隔热,摸起来不会烫手。

5、在同一间屋子里的瓷砖和木板的温度是相同的,然而,当我们赤脚分别踩在瓷砖地板和木地板上时,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地板上觉得更凉一些。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能很快的把你皮肤上的热传递出去,木地板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将你皮肤表面的热量传出去,因而踩上去感觉暖和多了。

6、冬天,我们用手摸铁制的东西,总觉得比木制的东西要冷些。为什么? 答:铁是热的良导体,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铁会迅速将温度传到手指,木头不会,所以觉得温度不一样,

第十五课 衣服的颜色

1、解释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道理? 答:因为夏天热,而浅色衣服吸热本领差,所以夏天穿浅色衣服感觉比较凉快;冬天冷,而深色衣服吸热本领强,所以冬天穿深色衣服感觉比较暖和。

2、分析“高斯号”轮船为什么能平安脱险? 答:高斯号能够脱离危险是因为深色的炉灰、煤屑加上凹凸不平的表面增加了吸收辐射热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多的热量使冰融化。

第十六课 风的形成

1、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2、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 )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3、冬天,把教室的门打开一条缝,将纸片分别放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底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外面的空气比室内的空气重,冷空气会贴着地面冲进室内,室内的暖空气会从门的上部往外跑。

4、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答:暖气片使它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补充过来的冷空气又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又会补充过来,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整个室内的空气变暖。

5、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却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答:冷空气从窗户缝钻进来,暖气片使它受热上升,冷空气又从窗户缝钻进来,暖气片又使它受热上升,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整个室内的空气变暖,所以暖气片要安在室内窗户的下面。厨房热空气上升,所以排风扇要安在比较高的地方。

第十七课 保温和散热

1、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减少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保温);有时需要使热散失,加快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这就是(散热 )。

2、保温就是尽量减慢热的传递,为此可以采取(穿棉衣、保温杯、保温箱)等,散热就是尽量加快热的传递,为此应该采用(散热片、吹风扇)等。

3、解释卖冰糕的阿姨为什么总有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的严严的? 答:棉被把冰糕包的严严的,因为棉被中膨松多孔隙,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尽量减慢热的传递。

4、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答:因为羽绒服中的羽绒膨松多孔隙,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失,因此羽绒服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第十八课 地表探秘

1、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9 个)大板块和( 12 个 )小板块拼接而成的。

2、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也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3、大量的科学考察证明,在远古时代,现在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地质科学家证明目前的喜马拉雅山已经进入了(中壮年),每年还以非常(缓慢 )的速度抬升。

4、你怎样解释喜马拉雅山脉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答:在远古时代,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地壳的挤压、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第十九课 地震

1、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3、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实在太可怕了!

4、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的侯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 地动仪 )。

5、地震前的征兆包括:井水(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如鸡鸭不回窝、鱼跃出水面等))、不寻常的微波、大地变形、瓦斯泄露等。

6、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子,拔掉(电源 ),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 高压线)。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7、地震的危害? 答:①建筑物倒塌或损坏 ②人身伤亡 ③大量社会物质损失 ④山体崩塌 ⑤泥石流 ⑥水灾 ⑦火灾 ⑧瘟疫。

第二十课 火山

1、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有丰富的( 矿物质 )。

第二十一课 岩石

1、地球表面是由( 岩石 )构成的。

2、岩石是固体块状矿物,它们组成了(地壳)。

3、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岩石分为(沉岩石 )、( 岩浆岩 )和( 变质岩 )三大类。

4、(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第二十二课 环境问题

1、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时,就成为威胁人类的(环境问题)。

2、当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3、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危害 )。

4、任何事物总会存在(双刃剑)的作用。

5、( 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和谐关系被破坏,已成为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二十三课 保护我们的家园

1、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之后。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赶快行动吧!

3、你能辨认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国环境保护标志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图案的中心画面表示什么寓意?中国环境保护徽象征什么? 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图案的中心画面寓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使命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球及空间环境。中国环境保护徽象征地球只有一个,人们要共同保护这个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

第17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缺少(水)。(第一课)

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

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答:

1、防止水土流失;

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

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第七课)

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第八课)

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 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 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

逃跑:鹿、兔、羚羊

盔甲:乌龟、蜗牛、犰狳,穿山甲 装死:负鼠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尖刺:豪猪、刺猬 保护色:蝗虫,甲虫

记忆巧门:臭刺变毒桃,亏死泥煎包

6、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答:动物:1迁徙,如大雁,燕子;

2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熊;

3加厚羽毛:如麻雀;

4加厚皮毛、脂肪:如熊狮鹿狐狸;

5、产卵过冬:螳螂,蝗虫。

植物过冬的方法:

1、掉光树叶,减少养分消耗;

2、常青树分泌一层蜡质,既防寒又减少了水分蒸发。第三单元:人与环境(10—12)

1、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受(芒刺和狗毛)的启发。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方法减少污染?(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括号里的问题答案也是下面的答案 答: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不吃或少吃炒烤(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烧烤的烟会污染空气嘛)

第四单元:冷和热(13—17)

1、加快热水变凉的方法(有筷子搅拌),(用扇子扇)等。

2、当屋内温度比屋外高时,开窗后窗帘会(向窗里飘)。

3、金属,陶瓷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传热能力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4、热传递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手捂热水袋取暖——传导传热 火上的锅烧热了——传导传热 暖气使屋内空气变热——对流传热 锅里的水热了,馒头蒸熟了——对流传热 水被太阳晒热——辐射传热

6、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7、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41.5℃)

8、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9、焖烧锅外锅是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的,焖烧锅的外锅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10、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11、饭锅的锅把用塑料或木头制作,是为了端锅时不烫手,不只是为了美观耐用。

12、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13、暖气片要要安装在低处,空调、换气扇要安装在高处。

14、使用空调,夏天应将扇叶向(上)吹风;冬天将扇叶向(下)吹风,这样才有更好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15、太阳能热水器要安装在(向阳)的坡面,(日照时间)较长的楼顶、屋顶、阳台。

16、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热能力越弱。冬季要穿(深色)的衣服,夏季要穿(浅色)的衣服。

17、食盐、煤灰和沙子,谁能使雪快速融化?当然是煤灰,因为颜色深,吸热能力强。

18、保温箱一般涂成深色,油罐有涂成浅色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保温箱的深色更容易吸收热辐射,油罐车的浅色可以反射辐射热。

19、冬天,将纸片分别放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底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这时因为室外的冷空气比室内的热空气重,室内的热空气要上升,带动纸片往外飘,室外的空气流动到室内补充,带动纸片往里飘。

20、孔明灯是利用了(空气受热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1、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答:羽绒服中的羽毛蓬松多空,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羽绒服可以保暖。

22、举出保温的例子:

答:1冬天穿上羽绒服;

2、利用暖水瓶储存热水

23、举出散热的例子:

答:

1、电视机后壳上有许多小孔,

2、电动机用金属材料制成多片状

3、使用排风扇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18—21)

1、我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P71

2、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3、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

4、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5、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

答:

1、井水水位变化;2动物行为异常(鸡鸭不回窝,鱼跃出水面);

3、不寻常的微波;4大地变形;5瓦斯泄露。 6地震有哪些危害?

答:

1、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

2、建筑物倒塌和损坏;

3、人身伤亡;

4、大量社会物资损失;

5、发生瘟疫。

7、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

1、熄灭炉子,拔掉电源,

2、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

3、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

8、火山喷发有哪些危害?

火山喷发能污染空气、烧毁森林、毁坏农田、覆盖村庄、城市,是一种

严重的自然灾害。

9、火山喷发虽有危害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

1、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

2、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

3、火山常发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胜地。

10、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11、沉积岩是由一层层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岩浆岩是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压力影响下变质而成

12、我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P69

13、(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它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P77

14、山地里有丰富的(岩石矿物)和(动植物资源)。长期生活在山地中的人们形成了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花岗岩)建造的,磨刀石是用(砂岩)制成的。建筑工地上用的小石子是用(石灰岩)碎制而成。

16、在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当受到来自地球内部各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喷发而出,形成地球上的(火山喷发)现象。

17、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只有部分山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第六单元:环境与保护(22—23)

1、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制定了保护资源和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组成了环境保护法体系,有效控制了污染。

2、(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和谐)关系被破坏,已成为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3、(空气监测)、(水体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城市交通要道的(噪声监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4、看课本87页,熟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和中国环境保护徽。

5、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请谈谈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6、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答:我们身边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是由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废气引起;水体污染由生产生活中的有毒有害废水引起;土壤污染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环境的破坏是由于植物的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造成的。

第18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4.9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五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 丰富多采的生命世界: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单元,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作为开始。在学生经历了探究有关动植物形态、习性、生殖等方面特征的过程后,本单元将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展览、实验、绘制关系图等设计活动,以及记录、交流、制作等活动对生命世界的构成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声、光、电、磁等现象以及学习了常见的力、力与运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能量,并为后面进一步研究能源奠定基础。该单元以能量为核心,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的相关内容,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能量,认识多种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转化和控制。

第三单元

宝贵的能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能量的各种形式、探究了能量的转化和控制之后,为继续研究能量的来源设计的。该单元以能源为线索,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体现了“结构与系统”这一组统一概念。

第四单元

太阳家族: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世界的能量转换以后,继续研究地球宇宙世界的“结构与系统”通过对太阳系的解秘,来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第五单元

海洋资源:在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与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探究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二至三周(6课时)第

1、

2、3课 第四至五周(6课时) 第

4、

5、6课

第六至八周(6课时) 第7课、专题研究:植物栽培、繁殖新技术 第九至十周(6课时) 第

8、

9、10课

第十一至十二周(6课时)第

11、

12、13课

第十三至十四周(6课时)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第

14、15课 第十五至十六周(6课时)第

16、17课;专题研究:能源问题研究 第十七至十八周(6课时)第

18、

19、20课

第十九至二十周(6课时)专题研究:开发太阳系的计划; 第21周(2课时)第21课;

第22周-------

期末复习

第19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

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

课时安排

一单元

生物生长的需要

六课时

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九课时

三单元

人与环境

九课时

四单元

冷和热

九课时

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九课时 六单元

环境与保护

六课时

第20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2)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5、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有关动物运动的图片和录相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相片,提问: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从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写出你的做法? 学生记录并且回答。 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充分的肯定。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平价。

分组活动: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准确。请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

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汇报活动结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提问:在每个项目中那种动物能得冠军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一说,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身体的那一部分比较发达?其他各组动物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你知道可以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按照运动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以外,还能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把你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那该小组的分类方法多?哪个小组分得细?

学生活动:思考分类标准并记录。

汇报结果。

学习动物运动扩展材料:

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

动物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记录动物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到目前发现:

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千里,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 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速度可在9,000米以上;

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0,000千米;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 阅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全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板书设计:

2、动物运动会

3、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4、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分析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跳绳、秒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 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评: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评:让学生把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来交流、共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经历变成大家的经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后小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因为这是行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先扶学生“上路”,指导学生如何来控制实验。

4、小吊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

二、学习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

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

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6、小组演示,交流: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课时 收和放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

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

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

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活动

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

(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

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

三、归纳小结:

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4、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 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

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

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有效的进行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教具准备:泡末塑料板包装纸盒 饮料瓶 大纸箱 潮湿的沙土 卡通人 玩具树等 尺子 剪刀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1.小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校园沙盘模型。注意:分工要合理2.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在各组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

3.讨论小结:通过制作和分析,你认为学校的布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集体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看哪组的设计方案最有创意。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冀教版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冀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