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新教科版三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3 07:33:07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教科版《荡秋千》教学设计

《荡秋千》教学设计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吕秀芹

教材分析

这首现代儿童诗按总分总的结构,以轻快的笔法描绘了儿童荡秋千的情景。诗歌节奏清新明快,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使诗中的意象更亲近,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学情分析

诗歌由短句构成,韵律感强,易读易诵,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能很容易感悟到荡秋千的快乐。对于本课的比喻句和夸张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只有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荡、彩、蝶、摇、拍、打、鼓,会认6个字彩、握、晃、堆、拍、打。理解“荡”“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 “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我快乐地从高处朝下看,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但清风总像在鼓励我:荡高一点儿,再高一点儿”这些语句、体会小女孩儿荡秋千的快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儿荡秋千的快乐心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识本课6个要求认识的字。

一、演示导入,忆快乐:

1.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幅图片。你们认识它吗?这是什么呀?(秋千)把两根绳子的一头拴在木板的两端,另一头拴在铁架子或大树上,就制成了大家都爱玩的体育器械——秋千。绳子拴着的木板,叫秋千板,拴绳子的铁架子,叫秋千架。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玩的时候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来体会一下文中小朋友荡秋千时的心情。(板书:荡秋千)

【设计意图】“秋千板”对于现在没坐过老式秋千的孩子来说,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能省时高效地帮助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板题读题,识“荡”字。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荡:点拨:双折斜字形稳。上边草字头下边汤字,三点水旁,古代指热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草在翻滚的热水上,这棵草会怎样?一会上来,一会下去。看,我们的祖先多聪明,用草浮热水上的画面告诉了我们荡的字义。让我们带着想象齐读课题:荡秋千

过渡: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呢?听老师读给大家听好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学词为主。本环节借助荡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从而实现理解课题、指导读题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知快乐

1.师范读课文,生听读谈体会?听了老师的朗读,谁能说说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小诗,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小女孩荡秋千时的欢乐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小女孩欢乐的心情,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音节反复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 b.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绳子 脚下 最喜欢 差点儿 一点儿 按诗歌的节奏朗读长句子:

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 c.同桌互读,互正字音,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 d.在每小节前加序号,数一数一共有几小节。

e.按小节开火车读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给本人和同桌各加2分。

过渡:这么快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老师真佩服你们!谁能读出小女孩快乐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落实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品读诵。第一小节

1.指生读,听读思考:哪句话体现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 2.出示比喻句: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 a.出示彩蝶的图片,看看彩蝶和花裙子有什么共同点? (美丽而轻快、自由自在)

2 b.作者把飘飞的花裙子比作了美丽而自由自在的彩蝶,可以看出女孩的心情和飞翔的彩蝶一样快乐。

c.我们读 “飘呀飘的”这个词时,就要用轻柔的语气来读,要表现快乐的心情,句子结尾处的语气要上扬。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从把飞翔的花裙子比做彩蝶我们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快乐,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小女孩的“快乐”呢? 第二小节

1.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划出能表现小女孩“快乐” 的词语句子。 2.小组交流:找到的句子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选代表汇报,师相机点拨训练:

a.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表现她荡得高),高到和天边的山尖一样,多自豪啊!齐读第一句话,把女孩的自豪读出来! b.第二句话中表现女孩快乐的词句有什么? 快乐一词直接体现出我的心情。

我为什么会把绿野看成波浪呢?(因为看到的绿野像大海一样宽广,在摇晃的秋千上看到的绿野像波浪一样在晃动。)

c.教师指导读:站得高望得远,站在高高的秋千上看着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小女孩是多么自豪啊!请同学们带着想象来读第二句话,读出小女孩的骄傲和自豪。学生自由读,指生读。 d.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女孩虽然经常玩得汗流满面,但她还是最喜欢荡秋千。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小节: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相机训练:

1.清风总像在鼓励我:鼓励什么意思?清风鼓励我干什么?

清风仅仅是在鼓励我把秋千荡高吗?他还像在鼓励我,在锻炼身体、学习方面,都再高一点。 3.“:”后面的话是谁说的?嘴上说的、心里想的内容前面都要用冒号。有人鼓励过你吗?他怎么说的?

4.鼓励的话语满含着温暖和期待,我们在读清风的话时就要读出这种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夸张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鼓励”的意思,了解了“:”的用法,在阅读中积累了词语,体会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进而落实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表现小女孩快乐的语句。

2.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懂得的道理。

3 3.认读生词,给生字注音。 4.读背小诗《我想》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要指导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此环节在组织学生积累语言、强化识字的同时,进行了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2.荡秋千

高 快乐再高

推荐第2篇:新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正确运用“行”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感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创意地进行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帘,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近看银泉飞下谷。

学生揭示谜底:瀑布

(师)今天,我们就进入“快乐读书屋”去看看《黄果树瀑布》

2、板书课题,简单介绍黄果树瀑布。

(师)同学们,想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黄果树瀑布是怎样一番境观吗?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自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采用默读、轮读、分组读、赛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

(师)同学们读的那么认真,那么投入,相信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吧,愿意和大家一同分享吗?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结合图片,感悟难点。

1、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瀑布的声音。(师)课文中那些词描写的是瀑布的声音? (生)明确:隆隆巨响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去感受瀑布的隆隆巨响吧!

(师)你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吗?

2、师生共同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当你走到瀑布前的感觉。 (生)蒙蒙细雨扑面而来。(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读第

三、

四、五自然段,感受瀑布全貌和壮美。(师)指名读

三、

四、五自然段。交流瀑布的全貌。(师)板书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瀑布的景象。

指名带着感受读一读。师生互评。

(师)现在你愿意再次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三、

四、五自然

2 段吗?

4、自主合作,读演结合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表演,当一次小导游,可以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和水帘洞。

四、拓展延伸。

1、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摘抄摘积累本上。

2、结合课文说一说:假如你是大诗人李白,你来到黄果树瀑布游览,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五、检查识字。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的这么流利,老师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也一定都认识了吧,我们来个识字游戏好吗?组织“开火车”游戏。

六、推荐作业。

1、找一找其他有关写景的文章读一读。

2、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瀑布》。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一 黄果树瀑布

瀑布的声音 隆隆巨响 走近瀑布的感觉 蒙蒙细雨扑面而来

瀑布的全貌 壮观

水帘洞 好象一幅大窗帘

推荐第3篇:新教科版《肥皂泡儿》教学设计

《肥皂泡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10个字。着重指导学生学写带有部首“车” 的生字。

2、帮助学生能初步将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能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做泡泡—吹泡泡—看泡泡的详细过程。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口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童年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欣赏冰心笔下如诗如画的肥皂泡。体会冰心奶奶描写肥皂泡时用词的恰当、准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文

1 过渡:通过自主学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学习指导:课文围绕肥皂泡讲了做泡泡—吹泡泡—看泡泡。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着画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活动再次吹肥皂泡激发学习乐趣。

师:我们已经了解怎么吹肥皂泡了。现在就来吹一吹,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看看谁吹的泡泡最美?飞得最高?注意不要让泡泡水溅到眼睛里。(生吹: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下座)(老师要参与其中,如:看,那个泡泡多大呀!啊,一串串泡泡飞起来了!瞧,这个泡泡的颜色多美丽呀!一个大泡泡分成两个小泡泡了,多可爱呀!……)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开心吗?肥皂泡美丽吗?(生答)冰心笔下的肥皂泡更美丽,那诗意的语言把肥皂泡描写的活灵活现。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冰心奶奶笔下美丽的肥皂泡吧!

3、理解赏肥皂泡的美丽。

A、点拨要点:紧紧围绕‚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从肥皂泡的颜色,形状变化、吹的动作等体会吹起来的肥皂泡的美丽。

(出示课文内容)在肥皂泡飞舞的课堂学生大声的朗读第4自然段,读后指导你认为作者哪写出了肥皂泡的美丽?(学生自由发

2 言)

B、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出示: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四、总结回顾

作者为什么喜欢吹肥皂泡?

五、布置课下作业

尽管肥皂泡的美丽是瞬间的、短暂的,但它却让我们难以忘怀,带给我们的快乐会永远留在我们成长岁月的梦里。冰心奶奶笔下描写的肥皂泡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忧无虑、幸福畅想的儿童世界。请你课下再吹肥皂泡,再次感受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肥皂泡 做泡泡 和弄和弄 吹泡泡 吹、提、扇 看泡泡 美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课文。 2、复习生字:

3 (1)请学生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2)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字音、及词语,现在学习识记书写生字。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学生自由组词,教师同时板书。

2、板书演示“转”、“低”的笔顺。

3、重点强调多音字 “转”并组词。

“低”的第5笔是横,用红色强调关键笔,“低”的第5笔,要稍倾斜;“洒”与“酒”的区别。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此设计注意利用汉字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注意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

过渡:为了检测出同学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如何 ,我们做以下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合成新的字、组词、注音。弄 轻 圆 飘 透 乱 转 仰 洒 低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透明:

四、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肥皂泡儿

弄 轻 圆 飘 透 乱 转 仰 洒 低

推荐第4篇: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推荐第5篇: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工具和机械这块内容的概念。由于这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研究“选用什么工具好”这部分内容上。学生在猜测、交流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图钉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认为用小刀、一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榔头撬的、也有认为用剪刀、镊子拔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发现:用小刀和剪刀撬最方便、省力。因为用开瓶器、羊角榔头、一字螺丝刀撬时,图钉和木头之间缝隙很小,很难插进去,撬起来就不怎么方便了,用镊子拔很费力气。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比较统一,绝大部分认为用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拧出来比较方便,可有一组学生则认为用老虎钳也可以将螺丝钉拔出来。实验后他们组汇报用老虎钳是能够将螺丝钉拔出的,可其它多组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有一组特意将一枚螺丝钉拧进木头让这组同学试着拔一拔,结果并没有拔出来。大家一致认为老虎钳不能用来拔螺丝钉,但有名同学对大家的想法做了补充:当螺丝钉在木头中埋得较浅时有时也可以用老虎钳代替螺丝刀。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极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我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在分析为什么用老虎钳拔螺丝钉不方便时,同学们都说得很到位,主要是由于螺丝钉上一圈一圈的罗纹。

有了前面的研究,学生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钉子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更加一致,活动也更加顺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是出人意料的,就如拔图钉这个活动而言,我课前预设的方法也就两三种,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却有了这么多种方法。这其实对我们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将观点说清,不要觉得这些观点很幼稚就不予理睬,有时这些不起眼的观点也会引起课堂中的思维的大火花。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桌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哎,讲桌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桌,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2、还有其他方法吗

3、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4、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我将这课内容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半部分加之“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后半部分是实验研究及相应的拓展。

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再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

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

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要再能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1-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常见得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我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学完这课后,学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实验一:用细绳(一定要细绳,不然摩擦力太大,实验会不成功)在轮上绑紧,要求达到“轮转绳动的效果”,小轮作轴直接挂钩码当重力(阻力),中轮绳子绑紧后绕上两圈然后挂钩码当用力的大小,就能带动轴(小轮)转了。(不绕两圈,垂直时直接挂钩码是不会带动轴转的),通过实验,能发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装置扣上机械盒中最大的那个轮(两者有卡扣和槽),仍以小轮作轴挂钩码当阻力,大轮绑紧绳后绕个圈挂上钩码当用力大小进行实验。大轮省力的效果非常明显,2个钩码居然能提起6个钩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对“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刻骨铭心。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回忆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我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角度来看,本课的挖深一层则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1-6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课后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1-7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一个大木桶搬到汽车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课后反思:

斜面的作用一课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

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则采用现场演示讲解法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效果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找一辆没有挡板的自行车,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给学生准备了合适的材料,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纸,一张一倍宽(即一张A4纸的1/8,按纸的长来裁剪),一张两倍宽(即A4纸的1/4),一张四倍宽(即A4纸的1/2);这三张纸既可以做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又可以做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两倍宽的纸对折,正好只改变了纸的厚度,而长度和宽度都与一倍宽的纸一样;同理四倍宽的纸经两次对折即为四倍厚);这样做就很好地为学生强调了“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要求。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首先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做实验了解了这个实验中“桥墩”的距离会大大影响纸梁抗弯曲的能力,这样也在学生随后的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1、小黑板出示问题: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我让学生看了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我还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2-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4、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5、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课后反思: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已有“拱形结构和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比横梁要强”这个概念,不过有点模糊,通过本堂课学习能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在学生对于拱形受力情况的分析上。要想让学生能顺利理解拱形的受力情况,并能描述出拱形能承重的秘密。我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构建。这些探究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后引起思维上的火花。

我设计了两张大小一样、材料一样的平纸和拱纸。让学生来猜一猜,哪张纸能承受的垫片数多?并简要说说理由。我发现学生争着举手,想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演示这两张纸的承重对比实验。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当课进入到最后如何让拱纸承受更多的垫片这一环节。学生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在实验过程中,纸拱形状上受到的变化。学生经过实验后,也确实把纸拱形状受到的变化描述得很清楚。于是,我接着追问,那拱纸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一时之间无法从实验现象转化到实验本质。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科学课中的描述包括语言描述、图画描述、实验描述等。

在本堂课中设计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式来描述,并且,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的,使得这个环节更显得具有探究性。因为,学生想要正确用箭头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必须要经过自我思考一一小组交流一一小组整合一一绘成图表这些过程。

怎么把课堂类型设计成探究性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而把课设计成探究类型的关键就是在课的不同环节中都考虑到探究性存在。那么,学生能体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了,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思维,发展科学素养 。

2-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

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感觉很累,累得原因是课的难点很难突破:从拱形中去找圆顶形和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课上下来,感觉是教师在作传授性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而变得笨了。印证了刚刚在办公室同事间讨论的一个话题:“老师是怎么样将孩子教笨的”。

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通学生为什么很难将拱形与球形和圆顶形拉上关系,或者为什么总是将拱形和圆顶形和球形混为一谈。初步推测应该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定位上,到底这里的教学要给孩子定位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比较模糊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总是被学生拉着鼻子走。其实圆顶形也好都是有无数个拱形组合而成,而因为各个拱足又形成了底部的圆,使得拱足很难再产成对外的推力,所以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半个乒乓球承受重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引导不过来,可能旁观者比较清楚吧?

2-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研究简单框架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课后反思: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2-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框架》的材料,结合身边的饮料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竹筷不能采用单独直立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高的塔能搭建到近4米。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时间的把控上存在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制作,对制作的思考不到位。感觉这课放两课时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2-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课后反思:

上这课之前,我在网络上寻找了50多种造型各异的桥梁图片,在研究拱桥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五种典型的桥梁图片:多拱形、单拱形、拱形在上、拱形在下、多层拱形,让学生研究这种桥梁在增强抗弯曲能力上的有效举措。 在研究钢索桥的时候,我更是展示了多种造型美观的钢索桥,让学生在图片的观察和研究中,让学生理解这些桥梁是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总的感觉,这课的图片展示给课堂带来不少的亮点,他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基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熟悉身边的桥梁、也在前面学过很多的抗弯曲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并融会贯通是有一定难度的。

2-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说真的,我进行了大量的改变,我把本次造桥作为一次小型的科学小制作比赛了。为什么要这样?第

一、因为我觉得要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努力提高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第

二、丰富我们科技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动手中能提高其综合的能力;第

三、减轻六年级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好好“乐”一把。本次活动中,我对教材中只能使用报纸做了一些调整,我鼓励孩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让他们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两个条件:美观、实用。这次活动自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要关注制作后的反思讨论,这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我也淡化了很多,回头想想,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学生备:一号电池

2.教师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推荐第6篇:新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彡”。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一、揭示课题。

1、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

二、检查预习,初读理解。

1、指生读,读准字音,集体评价。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展示汇报,点拨指导。

1、小组比赛朗读古诗。

在比读中评议,达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板书:白日 尽黄河 流)

2、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3、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5、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6、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五、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试着用今天的方法学习下一首诗。

3、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楼”“流”的结构。 第二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揭题质疑。

1、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题,想想这首诗可能会写哪些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送何人,去何方,何地送,如何送)

2、自由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3、同桌互读、指生读、互相评价。

4、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理解诗句。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

机动点拨: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理解“孤帆”。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

2、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4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过渡引入: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1)齐读诗题《望庐山瀑布》。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李白的生平知识呢?

(2)给大家背诵一首你所知道的李白的诗。

2、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李白的这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谁来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学生:解释诗题 。 (2)什么是瀑布?(师生交流)

二、读读诗,指导朗读。

1、指生朗读,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师生合作,共同总结朗诵古诗的方法。

3、指名读,师生共读。

三、交流诗意,汇报收获。

(1)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2)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诗句的意思,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适时点拨。重点抓住“望、挂、飞、直下、三千尺”等词

5 的理解。

1、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究竟有多高哪?1米=3尺,3000尺=1000米。这瀑布有1000米那么高吗?不是,这里是强调瀑布的高!

2.有感情朗读古诗,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指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四、当堂检测。

(1)近义词 依—( )欲—( )尽—( ) (2)反义词 穷—( )入—( )落—( ) (3)比一比组词

楼( )尺( )流( )之( ) 搂( )尽( )梳( )芝( )

(4)这三首诗都抓住了、、景物描写的,烟花三月这个季节还可以说成( )( )。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赞美瀑布的诗句很多,古代有李白,现代有叶圣陶,今天老师把叶圣陶先生的小诗《瀑布》也带来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赏读这首小诗,找一找两首小诗的哪些诗是相似的?(生全体背诵。)

板书设计:(略)

推荐第7篇:新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鸡蛋》教学设计

《画鸡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老师说的话。

3、理解达·芬奇学习态度转变的原因,懂得只有从小下苦功夫,严格训练,才能学到真本领。

教学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鸟”。 教学难点:理解达·芬奇学习态度转变的原因,懂得只有从小下苦功夫,严格训练,才能学到真本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导入新课。

(出示鸡蛋)问:这是什么?请你在纸上快速画下它好吗?鸡蛋画好了,你觉得鸡蛋好画吗?那么,如果让你画上一节课、一天,你的感受会怎么样呢?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小的时候学习画画,他的老师天天让他画鸡蛋。鸡蛋那么好画,那他的老师为什么还天天让他画鸡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画鸡蛋》(板书课题)。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同桌或老师。

2、出示词语:不耐烦、严肃、训练、熟练、准确、无论(个别读,齐读)。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课文写了什么事。

三、品读重点,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这段中“著名”一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来说一说。

3、想一想,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4、指名读这一段,师生评议。

(二)学习第

2、3自然段。

过渡: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为什么天天让他画鸡蛋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 ”画出达•芬奇和老师对话的句子,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试着读一读。

1、达•芬奇刚画鸡蛋时的态度如何?(不耐烦)为什么会“不耐烦”?体会不耐烦的语气,指导读达•芬奇的话。

2、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又是怎么说的?

3、老师说话的态度怎样?怎样说才是严肃的?指导朗读。

4、分角色读,师生合作,同桌互读,展示交流。

5、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说:“你以为画鸡蛋是件很容易的事

2 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

6、实践观察。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鸡蛋,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鸡蛋的样子,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老师有意识叫坐在不同位置上的学生说,看到的鸡蛋是什么样的,再把鸡蛋变换放的角度,再观察,再说。

7、是的,正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个鸡蛋,形状都各不相同,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天天让他画鸡蛋,这样做是为了:(出示填空题)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8、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感受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达•芬奇学画的刻苦。

此时的朗读要求学生要比刚才的更投入,感情更饱满。 过渡: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态度改变了吗?

9、哪些词语证明达•芬奇的态度改变了?(用心,一张又一张。

10、请用“一张又一张”这样的词语来说明达•芬奇用心地画鸡蛋,如“一天又一天……”

11、请用心地读一读,读出达•芬奇画鸡蛋的认真。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达•芬奇绕过勤奋的努力,后来怎么样了?齐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欣赏达•芬奇的名作,说说感受。

3、总结谈话:达•芬奇小时候听老师的话,仔细观察鸡蛋的形状,认真地画鸡蛋,长大后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

板书设计:

画鸡蛋

不耐烦 用心 又快又像

推荐第8篇:新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征友启事》教学设计

《征友启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小牛犊的两次征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3、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与人合作,才能结交许多好朋友。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小牛犊的两次征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升入小学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一定交到了不少好朋友,谁能和大家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和他成了好朋友?

师:有一头小牛很孤独,也想交朋友,它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征友启事

3、读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内容?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征友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征朋友?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谁成为了它的朋友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

1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就能解决问题!读书时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让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小伙伴们互相帮助把句子读通顺。小组内交流,对学生普遍感到难读的地方,教师帮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4、师范读。

5、再读课文巧识生字。

(1)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圈画出的生字。

(2)出示生字词语:启事、征友、陪同、耕田、联系、猎狗、兴奋、或者、语言、牛栏、团长。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3)游戏中识字。 (4)交流识字方法。

三、精读理解,感悟内化。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理解“孤单”。

相互说说,在什么时候感到孤单,把自己当作孤单的小牛,同桌互读,指名读,体会小牛的心情,读出“很想”找朋友的愿望。

3、学习2—4段。

(1)自由朗读,提出问题。

出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提问题,如:小牛找朋友的

2 条件是什么?它能找到朋友吗?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自由选择学习小伙伴,围绕问题,讨论探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做到以上几点”等词句) (3)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山羊、猎狗、马驹等),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交流,指名说。) (4)小组表演读。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读书、表演,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地走来,又摇着头离开”等词句。

5、采访小动物活动:看了启示你们为什么摇头离开?

6、学习5—6段。

师: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很失望,就去找老牛,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5.6段,读出小牛“诉苦”的样子,体会小牛的心情。

(1)师生齐读。

(2)同桌互读。(入情入境,把自己想像成孤单、找不到朋友的小牛,读出失望、伤心的语气。)

7、小组合作学习7—13段。

(1)自由读。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的内容,小声读一读,理解“或者”的意思。对比“谁能做到以上几点,欢迎联系”与“谁只要能做到以上一点,就欢迎前来联系”这两句话的不同。用自己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 师:假如你就是山羊、猎狗等动物,看到这张启事,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指名说。) (2)小组内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及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比一比,看谁读出了小动物们高兴的语气。(理解“热闹”的含义) (3)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的给他提出改进意见。

(4)戴着头饰表演读。

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呢?学到这里,聪明、善于思考的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老牛在教给小牛办法时说的一番话,想想看,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在讨论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训练自由表达,你还见过哪些启事?

2、课下收集有关朋友方面的箴言名句。

3、仿写一则征友启事。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 与人合作

推荐第9篇:社管科三年工作总结

霞云岭乡2004--2006年工作总结

霞云岭乡社会事务管理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本乡实际,按照我乡制定的“三乡”发展战略,始终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乡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将2004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现行政策,做好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

1、社会救助工作:三年来,我们加大对城乡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复审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公式制度”等各项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全乡现享受农村低保的602户,1214人;城镇低保31户,81人;精简退职老弱职工享受一般救济对象7人。以上人员全部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2005年本着为低保户办实事,与派出所配合,为380户,950名低保户人员免费办理了第二代身份证,为他们减轻额外负担,共计节省资金19000元。

2、优抚工作:我乡现有优抚对象40人,其中退伍军人2人,复员军人33人,军烈属5人,做到了优抚款及时发放到位,同时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减免比例给予报销医药费。三年来,共发放优抚款100万元,报销医药费10万元。

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广大群众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自治,我乡充分利用开展“民主日”、“民主议政日”等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参政意识。

4、双拥工作:加强优抚对象的帮扶力度,通过区、乡两级领导,到各村对优抚对象的危旧房屋进行调查摸底,三年来,共为6户优抚对象的20间危旧房屋进行了翻建。

5、救济救灾工作:自2004年至今,对我乡因春季干旱、夏季大暴雨,造成灾害的共646户困难户,投资13.5万元购买粮食、油等物资对他们进行救助。三年来,共为贫困户16户建房42间;为自然灾害户16户建房48间;为低保户10户翻建房屋。

6、做好我乡特困户大病大灾救助工作,对有大病的困难户做到了情况掌握准确,三年来为34名大病人员上报了临时救助相关材料,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7、加大捐助站建设的工作力度,做到天天开放不间断,捐赠物品有登记,严格按照接受物品、接受捐款、发放物品等工作程序执行。并且做到礼貌待人、文明用语、热情接待捐赠和咨询的群众,保证365天接待捐赠者,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捐赠任务。

8、慈善协会工作:自去年至今共为368名60岁以上低保老人申报享受慈善医疗救助卡,此项工作共计为老人解决医药费344500元。为15名低保家庭品学兼优高中生办理助学申请,并发放助学款15000元。

9、完成我乡王家台烈士墓修缮工作,根据区民政局要求,投资3万元对王家台烈士墓进行了修缮。

二、残联工作

全乡共有残疾人事科559人,其中肢体残疾222人,智力残疾177人,精神残疾16人,视力残疾49人,听力语言残疾95人。

1、在扶贫增收工作中,坚持加强引导,个别帮扶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农村的优惠政策,一是依托开发旅游、林果生产、发展养殖业等全乡总体发展战略,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对象,在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提供致富信息等方面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致富;是依托现在我乡正在建设中的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助残工程,解决30名残疾人就业问题,并辐射全乡残疾人,达到为残疾人增收的目的;三是多渠道、多方位帮助残疾人寻找就业门路,目前已有5名残疾人就业。

2、危房改造:三年来对全乡的15户残疾家庭的危房进行改造,目前,还有3户正在进行中。

3、在康复工作中,继续坚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增强康复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调查了全乡残疾人所需助残器具情况,制定助残器具和助残设施的需求计划,此项工作现已完成;二是调查了我乡残疾人家庭情况,确定工作重点,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三是实施白内障无障碍工程,作好了白内障和眼病筛查工作,确定白内障患者人数,及时组织手术治疗,为8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四是培训康复指导工作人员,建立康复指导站,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加以实施;五是为4名精神病患者办理了免费服药和为3名精神病患者办理了免费入院治疗手续。全乡共建了下石堡村、霞云岭村两个村级康复站,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三、老龄工作

为了抓好老龄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老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老龄工作的职责,确定了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开展了全乡范围的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为老人献爱心等宣传活动。通过努力为老年人办理体检优惠卡50份;进行摸底调查全乡有老人60岁以上老人1915人,其中90岁以上老人6人,95岁以上老人1人;为95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养老补助;成立老年人协会15个成员38名;完善了老龄协会组织。通过摸底调查为全乡595位贫困低保老人办理了慈善医疗卡,至此全乡低保老人全部享受到了慈善医疗救助。

总之,三年来我们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以“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乡实际,树立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意识,以热情的服务态度,扎实的工作方法,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色的完成上级领导和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霞云岭乡社会事务管理科

2006年9月13日

推荐第10篇:新教科版科学 2.6金鱼教学设计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6 《金鱼》

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林光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动物单元着重认识的第4中小动物,教科书不厌其烦地四次安排认识动物的个体,因为动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

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全国各地都有饲养,也是各地的花鸟市场里最常见的水生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从本单元涉及的四种动物来看,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吃食;观察金鱼的呼吸;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金鱼的熟悉程度与家庭是否饲养金鱼有关,但是本课的重点并不是饲养金鱼,而是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即使家里没饲养过金鱼,也曾看到过鲫鱼或其他小鱼,对鱼还是比较熟悉了解的,只不过因为缺乏更细致的观察,因此对鱼的某些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对鱼这类小动物有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

2、核心价值观:了解鱼用鱼鳍游泳,用鱼鳃呼吸的特征。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2.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播放录像(水生动物)。

2、你在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举例介绍。

3、水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了。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哪些同学曾养过金鱼或其他小鱼?在饲养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2、学生介绍交流。

3、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它又是怎样运动的?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鱼的特征。(每组提供一盆鱼,供观察)

明确观察要求:

①观察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鱼; ②观察要仔细,了解鱼的身体特征; ③注意记录方法,可结合画图记录。

4、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器官及其作用。 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5、交流汇报。板画鱼的身体特征,介绍各类鱼鳍。

6、小结:鱼的身体呈纺锤体,它的身上长有鳞片,鱼鳍;鱼用鱼鳍帮助游泳。

7、欣赏各种美丽的鱼。

8、介绍金鱼是人工对野生鲫鱼进行培育而成的,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三)观察金鱼的进食和排泄

1、看“花港观鱼”片断。

2、交流有关喂食金鱼方面的经验。

3、讨论观察金鱼吃食的方法。

4、小结,如何喂食:在金鱼前方洒少量面包屑,不能喂食太多。

2

5、学生喂食并观察和记录金鱼吃食的特点。

6、汇报交流:金鱼吞食的方式吃食。

7、金鱼吃下了食物,又是如何排泄的?

8、汇报交流。

9、小结。

(四)金鱼的呼吸

1、提问:金鱼没吃食物时,嘴也在一闭一张,似乎总在喝水,为什么不会涨破肚子?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介绍实验方法并强调动作要领:悄悄伸入水中,挤出红水,观察红水的流向。

4、学生分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

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的信息。

5、汇报交流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6、教师小结归纳:金鱼用鳃呼吸,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五)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忆蚂蚁的特征。

2、概括金鱼的特征。

3、填写维恩图进行分析比较。

4、汇报交流,补充完善。

5、小结,归纳:

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三节,长着6只脚,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

金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活的,会运动,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

七、课外延伸活动

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生物角,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11篇: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作者:原来是你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各单元的学习,掌握各单元的知识。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针对该科和本年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使学生养成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以实践为主,采取“大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只起引导和教正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光盘,电脑,教学仪器。

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e)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g)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h)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五、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第12篇: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科学课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

(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

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

三、

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第13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金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池塘),提问:池塘里生活着哪些植物、哪些动物?

2、生回答预设:池塘里生活的植物有金鱼藻、荷花;生活的动物有贝类、小虾、鱼,鸭子等。

3、师小结: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的伙伴。今天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研究水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师:我们来观察观察,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金鱼长得什么样。

观察之前我们来明确观察要求:(1)金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身上长着什么?(3)它是怎样运动?把你观察到的在同步探究上画下来。

2、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并画下观察到的金鱼。

3、生:汇报金鱼的身体长着什么?预设: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等。(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金鱼的鳞片和鱼鳍,并在简图上标出,这是鱼类特别明显的特点。)

4、师出示金鱼图片,引导:你们猜猜鱼鳞、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5、生猜测情况预设:鳞片在身体的表面,像鱼的盔甲一样,我觉得是保护身体的作用;我们观察到鱼鳍在不断地摆动,我觉得鱼鳍和鱼的运动有关。

6、师展示课件小结: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鱼的身体上长着鳞片和鱼鳍,鳞片在鱼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鱼鳍的摆动,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填写到同步探究:金鱼的运动)另外,鱼鳃也是鱼类重要的特点之一。

7、生:补充自己的图画。

8、师课件出示多种金鱼图片,讲述金鱼小知识:金鱼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是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金鱼的四个种类: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四类。(附图)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排除粪便

1、师讲述: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养着金鱼,(课件出示问题)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操作,请同学来交流有关给金鱼喂食的经验。

2、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预设:鱼食不能喂得太多,否则会把金鱼胀死。

3、今天我们在课上来喂一喂金鱼,教师提出喂食时的观察要求:(课件提示) (1)轻轻地放几粒鱼食在鱼缸里,观察金鱼是怎么把食物吃下去的? (2)观察鱼缸里有金鱼粪便吗?它们的粪便是从哪里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若观察不到现象,可让学生收看视频。

4、各组领取鱼食,学生一边喂食,一边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学生交流喂食时的发现,预设:鱼是一口吞进食物的,过一会儿有粪便从接近尾部的一个小孔处排出。(填写到同步探究:金鱼的进食)

四、观察鱼的呼吸

1、教师提问:大家刚刚都还观察到了金鱼的鱼鳃,我们发现它在不停的一开一合,那么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还是在呼吸呢?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请大家猜想这可能是怎么回事。

2、预设学生猜测可能是鱼在呼吸,要是喝水的话,金鱼的肚子早胀破了。

3、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我们看不到金鱼喝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因为水是无色的。如果我们可以让这个水变成有颜色的,那我们就可以看到当这个水被金鱼吃进嘴里之后,还有没有再流出去,如果流出去了,那又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4、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用滴管滴蓝水,把滴管轻轻地伸到水中金鱼嘴巴上方一点点,轻轻地挤出几滴,看会不会被金鱼吸进去。

5、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 (1)滴管的使用方法

(2)要在鱼张口的瞬间滴在鱼口上方,滴的量不要太多,观察到现象马上停止实验。

6、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展研究。

7、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蓝水从鱼口进入,从鳃部留出。

8、师小结:鱼喝水实际是为了呼吸,因为水中含有少量氧气。(填写同步探究:金鱼的呼吸)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师:让学生说说金鱼有什么特点。

2、预设: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3、师出示维恩图:通过之前对蚂蚁和金鱼的观察,你能说说蚂蚁和金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4、生:汇报。预设:相同点:都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不同点:蚂蚁生活在陆地上,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蚂蚁又信息素;金鱼生活在淡水中,用鱼鳍游泳,用鱼鳃呼吸。。。。。。

5、生:填写维恩图: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把他们相同的特点写在相交的地方。

6、师:(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身体结构的不同,不同的身体结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五、继续观察金鱼

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板书设计】

金鱼

第14篇:新教科版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物理第五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

中江县白果乡初级中学

蓝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致冷。 (4)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知道他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总结概括出沸腾时的温度特征和沸腾条件。

(2)通过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物理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2.教学难点:利用汽化吸热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教学设备和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方案一:

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白果学校的老师(用酒精棉球在黑板上写“白果”两个字),

很高兴来到凯江中学。今天有点小紧张,同时,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我又感到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这节课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老师:咦,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学生:消失了。

老师:到哪儿去啦?

学生:变成气体了。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

方案二: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我先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在透明的保鲜袋里滴入几滴加入少量红墨水的酒精,挤掉里面的空气,放到透明的容器里,将烧好的开水淋到保鲜袋上。引导同学们观察。

老师:同学们看到保鲜袋有什么变化? 学生:保鲜袋鼓起来了。里面的液体变少了

老师再把鼓起来的保鲜袋放入冷水里,引导同学们观察: 学生:保鲜袋又变瘪了,里面液体变多了。 教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汽化),也可以由气态变成液态(液化)。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及汽化定义)。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晾衣服、烧水时大量气泡产生、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杯子里的水放久了就变少了等。(多媒体呈现典型例子烧水时大量气泡产生、晾衣服)引导学生归纳: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板书)

(二)沸腾

1.播放水沸腾(透明容器)的视屏。激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大量的气泡产生。 (2)你想到了什么?--------沸腾的水为什么要冒泡?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水温越来越高?水变少了吗?去了哪里?

提出为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水温越来越高?

猜想与假设:A、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可能不会升高。

B、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可能会升高。

师生互动讨论确认实验中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过程中观察沸腾前后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变化。 2.分组实验

(1) 提问: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

回顾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提问:这些实验器材怎样安装?(从下到上) (3) 同学们开始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提醒:实验中注意安全) 3.分析论证:

组织学生讨论后,请同学举手回答问题:

水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烧杯底部附近有许多气泡产生,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水沸腾时: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烧杯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将气泡中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

停止加热,水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4、实验结论:

液体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5、分析水沸腾时温度-时间图像:比较它和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沸点的概念。

同学们学习课本中的“几种物质的沸点表”,特别注意水银、水、酒精的沸点。注意这些物质的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刚才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怎么回事?

沸点与气压有关:简单介绍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三)蒸发

1、通过生活现象引入

(1)夏天游泳从水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更冷。 -------蒸发致冷,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 晾衣服,衣服干了-----蒸发现象。

夏天、冬天都能把衣服晾干。--------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 一杯水放了一天,它蒸发了吗?为什么看起来没有变化?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结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比较沸腾和蒸发

3、、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为了使洗了的衣服干得更快,可采取哪些措施?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

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1)液体沸腾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2、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第15篇:三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学校教育工作的精神,以贯彻落实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 为契机,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 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 主要方式,继续落实教学常规、规范,落实、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 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结合本学年语文教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 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 力。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继续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新课程》,结合“生命学科教育”,组织本学年老师学习、讨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驾御能力。认真落实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班级教学实际,分析学情,调整好教学方案,并写出每个课时的调整后的简要教学思路和流程。

2、坚持深入学年听课,学年内开展互听互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集体备课内容,指定教师在教研组做课,同时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相互听课,并认真评课。 听课教师听课前要熟悉教材,听课要专心,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真正使听课、评课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继续落实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学生学习常规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清楚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要抓学生的听课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

4、重视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最有效的发展。对待优等生,要注意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重视对他们的培优工作,力求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吃得饱”。 还要时刻关注学习方面的“后进生”,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呵护和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及时给他们做好补差工作,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后进生要做到多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5.加强写字教学,提高整班写字质量。

写字仍然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要继续重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写字课上,教师要有二到三分钟的指导,加强对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的指导,以及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用笔力度的指导,教师要写好示范字。

6、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三年级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摘记。作文教学要加强作前指导,提倡教师写下水文,重视作后的修改与讲评。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提倡学生自能修改。

7、作业布置要突出层次性,落实培优补差工作。

作业的设置应该具有个性化,层次性。对布置学生的练习,教师自己先做,要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对待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三、特色工作

1、课前导学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为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三年级教学中实施开展课前导学案。“导学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在教案的基础上编制学习方案。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在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紧扣教材、学案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与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基本手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可灵活设置作业内容,作业难度可分层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内容,教师制定好相应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对于写字,朗读的训练,可把写字,朗读列入到作业考察内容上来。

3、作文指导

三年级的学生的作文刚刚起步,教师在指导作文课时,必须完成同步下水文,同年级可进行教师下水文的评比,取长补短,共同学习。

同时也鼓励家长参与,提供一个作文讨论平台,供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除了教师的评语外,可建议家长在学生习作后面留下自己的观感,与教师交流。

3、读书竞赛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校推荐书目落实下去,让学生真正获益,可以在学年内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结合读过的书籍内容,在班级中进行PK,形式可以多样,或笔试或抢答等,各班优秀选手在学年内进行竞赛,获胜者评为“读书小明星”。

第16篇:新教育工作总结

阳邑学校践行新教育实验工作总结

从开始对新教育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认识深刻,可以说新教育已走进了我们的日程教学和生活中。它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使我们在继续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让每一个教师都微笑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学习,努力让老师和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下面就阳邑学校开展的新教育实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营造书香校园:

一个弥漫着浓郁书香,彰显着人文气质的校园,一定是孩子童年梦想的摇篮,是老师幸福教育人生的起点。因此我校一直比较重视书香校园的营造。

1、我校在校园的板报多次介绍新教育实验的相关内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美诗歌和图书目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校的图书室对学生免费开放,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尽情畅游书海。各班教室也相继成立了图书角,供学生们相互借阅,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量,并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使他们在读书中逐渐成长:

3、在学校的指导下,各班展开了打造完美教室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典型,班级的墙壁上都开辟了不同的栏目,有读书收获专栏,优秀作业专栏,、巧手作坊专栏,绘画、书法专栏等,均彰显了各班不同的特色。学校还把这次活动中的优秀作品拍照在校园内展出,激发了师生的极大热情:

4、积极倡导开展教师共读书、师生共读书和亲子共读书活动。学校为教师购置了大量的专业理论书籍,鼓励教师共同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以便集体研讨问题。同时,还给每位教师发放了教师阅读笔记本,为教师的共读书、共成长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鼓励班级授课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师生随时都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学校为了倡导亲子共读,让更多的家长参入、认识新教育,专门召开了家长会,期间我们倡导不仅要给孩子买书,还要支持孩子读书,更要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编织,共同成长,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学校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切入点开展学生读书活动。

1、晨诵——与黎明共舞

每天30分钟的晨诵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习惯,学生主要诵读从《语文读本》、《经典诵读》、《十二岁以前的语文》上精选的国学经典和美文以及教师们根据所教年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的一些经典诗歌。

教师们还结合具体的节日,在每个生命的黎明,精心选择适合的诗歌,让诗歌真正走进孩子的生命里,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每个生命的黎明得到唤醒,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由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2、午读——每天下午课前30分钟是学生的午读时间,学生可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教师每月要定期检查。

3、暮省——让孩子学会反思生活,学生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写下或者绘出自己从诗歌中,从美文中、从歌曲中,从一个个优美的故事中读到的感受。

为保证活动有效落实,学校安排值班人员每天深入各班教室检查晨诵、午读落实情况,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汇总。

4、活动激励,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个学生一个采集本,记录好词好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师生共写随笔

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结合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写出教学反思获教育日记。

四、打造活力校园,丰富师生幸福生活。

学校始终坚持两操活动,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另外利用重大节日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母亲节、教师节的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

阳庙镇阳邑学校

2014年10月

第17篇:新教育工作总结

柳林中心学校2011年秋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柳林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结识了新教育,践行了新教育。我们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秉承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理念,选取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建高效课堂”三大行动作为实验重点,全面启动“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生活方式,和构建高效课堂项目。新教育如涌动的春潮在柳林教育这片热土上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实验虽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我们且思且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具体做法如下:

1、聆听窗外声音,结识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至今已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被称为“新希望工程”、“心灵教育”。柳林中心学校于年初邂逅新教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于2011年4月由中心学校领导带队,由3所中小学校长老师组成的23名成员,到随北新教育先行区万和、厉山、草店等学校实地考察、学习新教育,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对新教育有了全新的了解与认识,发现新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随北的新教育实验的五彩缤纷,浓郁的书香、润泽的教育,让我们坚定了践行新教育的信心。

10月19日,柳林中学又一次派出教师共十六人到厉山中心学校学习观摩。通过学习观摩,我们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震撼。回校之后,所有教师都写出了外出学习的感受或体会。考察学习,我们充分领略了新教育的魅力,更坚定了我们实施新教育的决心。

11月25日,中学石红伟老师远赴江苏海门,参加了海门以“缔造完美教室”为主题的新教育开放周的观摩学习,带回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及文字材料,并对学校所有老师作了宣传讲解。对老师们的触动非常大。

2、制定详细计划,规划行动

第一次学习之后,柳林中学就拟定了新教育实施方案: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开展“晨诵、午读、暮省”和“师生共写随笔”活动。

3、按计划进行新教育实践 首先,中学成立新教育领导小组。为统一思想,教务处搜集新教育理念知识,印刷分发,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学习内容有“朱永新新教育理念”、“朱永新教育小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28个细节”“高效课堂22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理论知识学习过后,要求所有教师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其次,在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六年级经教师集体讨论,确定读书内容有《三字经》、《弟子规》、《诫子书》和精选唐诗宋词100首。七八九年级利用黑板报严格落实“每周一诵”,即每周每班必须让学生诵读背住一到二首诗歌。

第三、要求师生共写随笔。学生随笔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定期检查。老师随笔教务处检查。要求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柳林中心学校校园网”上和“随县教育在线”登发自己的新教育实践的经验、体会、感受。大半年来,柳林中学的石红伟、朱国勇、蔡淑燕、熊元芬、叶军、刘晓琴、陈玉梅、张萍等老师在上述三大块中,异常活跃,写出了丰硕的文字。有的老师如陈玉梅还和魏书生老师结为好友。柳林中学老师们的博客和发在校园网及发在随县教育在线上的文章,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第四、严格落实高效课堂。教务处发放高效课堂操作程序,要求老师按操作程序上课。具体作法为:有学案,控制上课时间,每节课老师的讲解传授最多不得超过12分钟,学案的制作程序为教研组长分配任务,老师个别制作,制作完成后由各备课组集中讨论修改,报教务处审阅后印刷使用。

4、通过“课内比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成立了领导机构,领导成员分解到各学科组全面负责本组比武活动。大家各行其责,严格监督管理本学科组的课堂教学,以期实现高效的目的

在 “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人尽其才、各显其能,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赛前精心备课、设计学案、编制课件。比武赛场上,老师们全身心的演绎着课堂的精彩。学科领导引路,骨干教师带头,科任教师敢超,大家同台竞技,互比高低,谁也不甘落后,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教学能手,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数学组的周莎老师,走上讲台才一个多月,可她勤学苦钻,虚心请教,在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脱颖而出,受到了数学组领导及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共同推荐她参加随南协作区在我校举行的数学高效课堂研讨活动,她欣然接受了任务,并积极准备。一堂展示课下来,又得到了来自各个乡镇的领导及老师的好评,教育局及教研室的专家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老师们快速成长,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更加成熟起来。

5、积极承办协作区活动

为了推进“课内比教学”活动,随县举行了首届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竞赛。9月22日,我校圆满承办了随南协作区教学比武活动。我校的周忠敏老师获得了随县一等奖。

11月15日,随南协作区数学学习型高效课堂研讨交流会在柳林中心学校召开,这是柳林中心学校开展以来第二次圆满完成的随南协作区会议。

随县教育局副局长彭静,教研室主任赵延河、张华涛、张枫等出席了这次会议,随县数学兼职教研员陈纯响、王长军以及来自随南六个乡镇、东关外国语学校的七十多名领导及数学教师参加了这次交流会。我校的周莎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秀的个人素质,向与会代表呈现了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让与会代表深刻感受了高效课堂的精彩。我校的李廷和老师向各位领导和来宾汇报了我校一年多来数学高效课堂的开展情况,他们扎实而勤奋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教研室专家赵延河、张华涛对我校讲课、说课作了透彻的分析,肯定了我校承办随南协作区的高效课堂研讨会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彭静副局长对我校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6、小荷初露,显出成效

半年多时间新教育的学习实践,让柳林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各有所获。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能够熟读背诵古代诗词多达一百多首,有更多的学生通过读背,了解了我国古代悠久优美的文化,得到了美的感受和熏陶。八年级学生储广虎,更是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并以之为素材写出了多篇文章,让他的同学羡慕不已。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幸福和快乐。教师们通过学习践行新教育,教学能力得以快速提升。2011年秋,柳林中学叶溪云老师先后参加县省生物优质课竞赛,均获一等奖;周忠敏老师参加县首届地理教师能力大赛,获县特等奖;王建林老师物理优质课获县特等奖和市二等奖;周洪波老师化学实验创新大赛,获县一等奖;周洪波老师和胡正才老师化学论文均获县一等奖。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践行新教育,校园环境和师生的精神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长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师生共读共写活动得以大力开展,真正达到了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学校变得优雅了。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与发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已成为一种风气。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柳林中学将继续践行新教育,立足实际,查找差距,经常虚心向新教育先行者请教学习,按朱永新教授的要求“真做新教育,做真新教育”。我们坚信,柳林中学的新教育一定能霞光满天!

2011年12月

第18篇:新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新教育工作开展扎实,亮点频出,现将本学期开展的新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暑期读书活动和征文参赛,评选书香家庭和书香学生。

暑假前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教科所下发的文件《关于举办2014年新教育暑期读书活动的通知》,要求每班上传读书体会若干篇,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得,开学后做了统计,各班读书帖都不少于10篇,精选了家长、学生和老师读书体会各10篇参加教科所暑期征文评选,并评选出书香家庭和书香学生各50多名进行了表彰,高效完成了暑期读书任务,

二、读书沙龙活动精彩纷呈。

为了延续暑期读书任务,开学后新教育办公室制定了读书沙龙活动方案,每月一期读书沙龙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专业阅读书籍,分享阅读心得,碰撞思想火花,提升教师的专业阅读水平和理论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已经顺利进行了两期,9月17日董校长做了读书交流报告《做阳光教师,塑阳光心态》为读书沙龙活动拉开了帷幕,10月31日第二期读书沙龙活动——“青春之歌”顺利进行,30岁以下青年教师交流《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10位青年教师精心制作了精美的ppt,从多角度诠释了教育的含义,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为新营南校小学部谱写了一曲清新亮丽的青春之歌。第三期将在11月28日举行,由7位31-35岁老师交流《给老师的建议》,ppt交流稿基本完工,万事俱备,只等时间,相信这一期也会顺利进行,完满完成。第四期在1月5日进行,由8位35-40岁教师交流自选书目,这批老师是学校的顶梁柱,思想成熟,经验丰富,相信她们一定会画上圆满的句号。年底进行评比并表彰。

三、制定晨诵(午读)活动计划,随时检查,制作精美的手抄报。

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为了提升学生们的阅读水平,积累丰富知识,营造书香校园,新教育办公室制定了晨诵活动计划,阅读内容是课文精彩段落和教育局要求所背诵经典诗词,时间是每天早上7:50-8:10,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诵读,教给学生诵读技巧和方法,学校不定期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可以看出,老师们认真负责,精心指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午读时间订在12:30-13:20,由班干部负责监督,自由阅读。

有计划有落实还要有成果,各班晨诵展演活动时间待定,每班展示5分钟左右的内容,形式灵活,内容自定。

周末学生会把自己喜欢的诵读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手抄报,诗情画意,精妙绝伦,学生的书写绘画水平都随之提高,审美能力也提高不小。优秀作品学校统一收藏。

四、排练经典诵读节目,面向全校师生展演,好评如潮。

4.2《扬帆起航》——我来自一个平凡的世界,却想拥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辉煌,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才能继续跨越颠峰,超越梦想,生命之船才会扬帆起航!以友善励志为主题,选取富有典型代表的励志诗歌片段串烧,配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孩子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5.2《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向先贤学习,孝敬父母,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还有5.1以勤俭节约为主题,3.2以诚信为主题的诵读,展现了新营南校小学部高质量诵读水平,博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参加国际高峰论坛收获颇丰。

11月8-9日,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会议在日照召开,会议主题是《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朱永新教授亲临会场,带领新教育核心成员,做了生动有趣的讲解。朱教授主要从“六个度”和“三重境界”诠释了理想课堂的标准。“六个度”包括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三重境界”层层递进,“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六个度“和”三重境界”完美结合,构建了理想课堂的标准,也为我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达到理想程度非一日之功,需要同仁们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成功组织首届校园歌手大赛活动。

校园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11月份,学校成功组织了首届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经过初赛,共有30名同学入围, 21日下午2:00,在学校北楼的音乐教室,30名同学展示了自己最靓的风姿,他们笑靥如花,歌声甜美,载歌载舞,展现了良好的音乐素养,经过评委的公正选拔,最终有12名同学光荣当选首届校园歌手称号。

新教育的扎实开展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经历,每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圆满收工都像我们孕育的新生命,精心准备,殷切期待,倍感珍惜。新教育改变了我们的行走方式,充实了学校的整体力量,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我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第19篇:新教育工作总结

2018新教育工作总结

2018年的春天,新教育实验涌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来到了学生们的面前。\"过一种幸福完整地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像一淙急湍的河水冲击着我们校园的角角落落,于是,我们怀着对教育的痴恋、对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向往,在春风拂面的的校园里播洒着幸福的种子。不知不觉,已快一年。

自参加新教育实验以来,我校秉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理念,选择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五项作为重点实验项目。我们坚持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追求、高强度推进,力求让新教育实验成为师生实现共同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硬件,包括制度建设、新教育长廊建设、教师读书角建设等;一手抓软件,包括晨诵内容、午读内容、班级文化建设、各种新教育展示、师生共写随笔等等。

一、在硬件方面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第一,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我校的新教育实验能够卓有成效的进行,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张集小学新教育实施方案》,我们对全校的新教育实施情况作了总体的部署,各年级按照学校总的部署针对本年级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各年级实施细则。为全校的新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指导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的晨诵方案、午读方案、师生共写随笔方案一一得到制定并实行。

第二,新教育长廊的建设

为了新教育的实践,我们对全学校的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浸润在新教育的幸福环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校风、\"教在心灵,润物无声\"的教风,这些新教育的理念就在我们学校办公室前醒目的位置。一个是新教育的有关内容;另一个是传统文化板块。可以说新教育的脚步已经深深的走到了我们学校的角角落落。

第三,设置了新教育实验办公室

这是一个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以教导处为主的新教育实施办公室。负责对全校的新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经过扎实的新教育实验活动,在软件方面我们学校新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打造校园最美丽的风景——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师生沉浸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是师生最好的品格。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涵养和精神品位,引领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丰盈读书的氛围,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强有力的领导支持

为了切实推进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建设,学校建立了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亲自抓书香校园的建设,以新教育实验办公室牵头,教导处配合形成新教育实验体系,全校上下在新教育实验的标杆下,稳步有序地开展了新教育实验读书活动,推动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努力成为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为创建更加浓郁的书香校园而不懈努力。以读书为抓手,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真正形成了领导重视,分工明确,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浓厚的幸福感读书氛围

在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的引领下,我校在教室的版面、围墙上设立了读书标牌,教室墙壁上张贴读书名言,还在学校宣传橱窗里开辟精彩阅读、随笔天地等专栏,让师生沐浴在中华经典文化之中,和名人握手,与经典交流,力争让校园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富有诗意,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阵地,努力追求弥漫着书香气息的校园,打造一个优雅的阅读环境。

3、开放图书资源

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认识不足和爷爷辈的不支持,导致孩子们存在购买图书困难的问题,在保证图书资源的情况下,各班级一方面调动孩子买书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图书的添置。为了切实减轻家长购书的负担,学校本学期大胆开放学校图书室,以班级为单位去看书、借书、读书。除了为孩子们配备了儿童阶梯阅读书包里的童书,还加大科学,历史,地理知识书籍的借阅。本学期,老师到图书室为班级借阅的图书达到百余本,学生每周到图书室借阅书籍。各班有图书管理员,成立的班级图书角,里面书有两部分组成:一小部分是学校图书室定期提供给各班;还有大部分的图书由班级的学生提供。班级图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工作,这样就保证了人人有书看,本本有记录。

4、保障读书时间和内容

为促进、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以晨读午诵为基点进行了相关的学生系列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开展晨诵活动。现在,晨读与午诵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只要时间许可,手捧书本已成为他们的首选。通过我们的大力营造,校园内涌现出了一批愿与学生共读的\"书香教师\"、一群热爱阅读的\"书香学生\"和一些充满浓浓书香的\"书香班级\"。师生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与智慧的源泉。共读,让我们有了灵气:共写,让我们有了灵感;共生活,让我们有了灵动

(二)。拓宽师生提升生命质量的空间——随笔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育随笔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这样以在实践中提取精彩的写作素材,同时通过写作促使在实践中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新,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让写作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

(1)教师写作方面

1、提倡教师养成反思、记录的好习惯。每位任课教师在导教案中\"教后反思\"一项中,及时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勤于思考、勤于练笔。

2、提倡骨干教师带动战略,鼓励名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在教育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通过\"写\"来促进个人更快成长。学生写日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平时语文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及时交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写作的习惯。我们通过即时评比表彰、推荐发表等方式,鼓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2)教师经验交流

教师的交流演讲是我校的特色教科研项目,本学期开展了\"师德风采\"演讲,通过演讲极大地鼓舞和锻炼了一批有思想、有实干的老师。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在师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是从书上、从身边看到或听到的好的教学方法或精彩的教学案例等。要求实在、实用、实际。从点滴中见真知,从细微处明变化,效果很理想。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8年,我们在新教育实验之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阅读成为校园最美丽的风景时刻,收获的种子已经在冬天里积蓄春天的力量,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出现。冬天的到来,预示着春的希望,在这个幸福的坚持中我们也守侯一份美丽的果实香甜。

(一)学生之得

这一年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如手抄报展,读书交流会,古诗词诵读比赛,童书故事演讲,古诗词知识竞赛,童书阅读习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阅读的风采,在活动中与书籍为友,为学生的童年奠定人生中最美好的基石,为孩子的童年打好最美妙的底色。

在许多班级,阅读已经成为班级学生习惯养成中的一丝亮色,一年来,很多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结识了许多的童话作家,习作,想象,表达,阅读能力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真正的收获是阅读收获。

(二)教师之得

一年来,教师们在新教育实验的引领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

回眸一年走过的历程,在收获的欢乐中高声歌唱拥有的辉煌时刻,展望未来,在前行的道路上勇敢挑战生命的至高一点,行走在新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我们张集小学的师生将继续为新教育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共同前进,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时刻。

第20篇:新教育工作总结

新教育工作总结

新学期又开始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这是所有新教育人的共同信念。开展新教育实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开学来,我校继续注重对新教育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宣传,加强家校联合。

学校还利用升国旗、主题班会、黑板报、班级文化等,使全校师生在校园中感受新教育,认识新教育,理解新教育,享受新教育。为了进一步宣传新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们进行沟通、交流,力争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学校不仅倡导师生共读,还倡导亲子共读。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入,让家长认识新教育,明白新教育实验对孩子的影响力,参与到新教育实验中来,不仅要给孩子买书,还要支持孩子读书,还要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编织,共同成长,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2.重视晨诵、午读、暮省工作。

新学期一开学,新教育就在我校6个班级中全面铺开。学校首先从时间安排上保证新教育实验的顺利开展,每天安排课前20分钟的晨诵和1小时午读时间,每到预定的时间,学校的铃声就会提醒老师和同学们开始晨诵和午读。

3.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倡导教师形成读书风气,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学校阅新教育杂志两份,订购新教育图书20余本,近600元。还推荐了《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教师》、《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走在新教育边上》、《我的教育理想》《给教师的建议》等优质书籍供教师们阅读,让教师们与崇高精神对话,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促进专业成长。

4.师生共写随笔。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在线和教师博客的作用,鼓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注册,在网上跟帖,老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生活,撰写的教育随笔、教学小故事、教学案例等。在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组织女教师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讲述比赛活动。

5.聆听窗外声音

为了进一步增加师生的阅历,拓宽师生们的视野,让他们领略更多的精彩,让他们感受激情,学有榜样,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培养他们的激情和欲望。学校积极地为他们创设与大师对话,与大师进行面对交流的机会,3月11日,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到叩官小学参加了徐锡华所长关于新教育的讲座, 3月25日,学校组织三名教师到济南参加了“海外名家中国行对话雷夫活动”。

6、开展了“学会吃饭”每月一事活动

结合学校新开放的食堂,我们组织了“学会吃饭”每月一事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学会打饭的礼仪、常规,学会健康的饮食习惯。

新教科版三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新教科版三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