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08 09:00:25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说课稿(优秀)

《千变万化的帽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千变万化的帽子》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4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帽子的种类和用途很多。除了有遮阳、保暖、美观的作用外,有的可以显示职业和身份,还有的可以保护头部避免或降低来自外力的伤害。古今中外的帽子文化更是值得探究的。本课教材的学习要求是:用纸制作各种帽子,而不涉及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这些内容,可以留待课后拓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课文的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的整体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的帽子。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帽子。

3、体验制作作品过程中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平面的纸通过折、剪、贴成立体的帽子。

2、难点是: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立体帽子。教学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就第一课时设想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创设与学生心境相匹配的情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机,所以在新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让学生戴上自己心爱的帽子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和教师一起欣赏各种帽子的图片。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气氛。

3、引导观赏法。这是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为贯彻这一教学目标,在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图片的部分和欣赏同学们作品的部分,我将用实物展示,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潜能,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2、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同学解惑。

3、合作交流的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萧伯纳也曾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了便有了两种思想。”美术课中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制作作品的乐趣。

四、说程序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这一课时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情景创设,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2、欣赏、实践探究新知。

(1)师生简要交流一下帽子的用途。 (2)带着问题欣赏帽子图片。 ①帽子的基本造型。

②帽子的装饰特点。

3、交流观察和欣赏图片而得出的结论。

4、请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由会的学生进行解决。

5、教师适时地拿出该基本型制成的帽子,让学生观察。

6、作业要求。

7、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帽子,教师巡回指导。

8、交流展示------帽子展示会

9、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帽子展示会(四周是几顶造型特别的帽子-----学生作品)课件设计:包括课题、各种帽子的图片、帽子的基本型、帽子的制作步骤。

《千变万化的帽子》说课稿

QIAN BIAN WAN HUA DE MAOZI SHUO KE GAO

学 校:掌政中学

姓 名:张观堂

推荐第2篇:优秀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综合活动《我学小动物》,此活动选自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小班的主题活动《我喜爱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此活动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 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本主题活动,产生对动物的兴趣,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能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动物,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动物是人类朋友。

幼儿对“小动物”认识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还有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次活动目标:

1、引导

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正确发音并能够表演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模仿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活动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中的故事为主,主要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模仿出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与动作;难点在于理解故事中的词汇:轻、响、快、慢,并能用自然音说话、唱歌。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自己来通过模仿叫声、创编动作加深对动物的印象;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练习与游戏的多次重复性,使幼儿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从而理解词的意义,明白道理。

(二)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以直观法、谈话法、表演游戏法三个方法为主。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1、直观法包括:操作演示法和示范法。

通过操作演示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故事、影音课件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多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等优点,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记忆,从而使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正确的示范则是教幼儿掌握语音的基本途径。通过示范,不仅要求

幼儿能正确地感知语音的微小差别,而且还能让他们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而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又是小班语言教学的重点任务。

2、谈话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表演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表演游戏是要按照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故事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 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 ,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

1、课前请家长利用休假日带幼儿到动物园、动物市场观察、认识各种小动物。

2、搜集各种有关动物的故事、图书、图片、影碟资料,充实到各区域角。

活动中的准备:

1、故事《唱歌比赛》课件;小动物声音课件。

2、故事角色中小动物头饰。

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坐。

(三)说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练习)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 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表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根据纲要中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在开始部分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欣赏故事中借助于想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解说,以及我声情并茂的重复,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游戏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表演游戏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游戏中,幼儿边游戏边练习对话,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四)说活动过程:

1、听辨声音,模仿动作。在开始的部分播放声音课件,让孩子们倾听辨别:“你都听到了谁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孩子仔细倾听分辨各种声音,有意识地让幼儿模仿所听到的小动物的动作,给幼儿一个创造性地表达、表现的机会。通过用耳朵、用脑、用手、脚、用身体来体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为突破重点做了铺垫。

2、欣赏故事,了解内容。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强化“小鸡唱得太轻了,小鸭唱得太响了,小狗唱得太快了,小羊唱得太慢了。”使

幼儿对难点有一定的认识。根据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我的提问指向明确,幼儿易于表现,如:“小鸡唱得怎么样?他是怎样轻轻唱歌的?怎样唱才好听?”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

3、表演故事,复习巩固。《纲要》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小班幼儿基本上是以模仿性游戏为主,要在成人的不断提示启发下才能展开游戏。在表演时,我也加入到游戏中,既担任着 “兔子裁判员”的职责,又能够适时指导幼儿表演。在游戏中,我不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进行暗示性的帮助,与孩子共同参与,享受快乐。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总结评价,适时教育。在总结的过程中,我对每个(组)幼儿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其表现,并且教育幼儿懂得:说话、唱歌声音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才是最好听的声音。

此活动内容体现了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与发展性,课程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原理,始终以动静融合的形式展开:倾听声音(静)——模仿声音动作(动)——欣赏故事(静)——表演游戏(动),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

(五)课件制作:

根据故事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我用Flash软件制作出多媒体

课件,其画面色彩鲜艳,动物形象生动、可爱、充满童趣,配乐明快、解说清晰,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推荐第3篇:说课稿(优秀)

室内设计色彩搭配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室内色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完成本课程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取自居室布置课程第三节《室内设计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在室内设计中有着及其重要地位。我们通过视觉感官感知色彩后,可以产生多种作用和效果。运用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和效果,有助于室内色彩设计的科学化。

其次,色彩作为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大学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PPT图片欣赏,使学生掌握居室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事通过可能学习增强驾驭色彩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交流、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对室内设计中色彩美的重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居室色彩搭配 “ 以人为本 ” 的设计思想,努力完成从欣赏美,到追求美,再到创造美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室内色彩搭配应该尊重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同时要与与整个室内设计风格相适应。学生能基本完成既符合色彩搭配的客观规律,又富有鲜明个性的色彩搭配设计。

⑵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关系进行合理有序的室内设计,同事营造各种氛围

4、学情分析

优势: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其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对色彩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色彩的搭配知识也有所认识。 劣势:学生缺乏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室内设计的实践操作中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与归纳为主,结合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共同完成项目学习。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有着具足轻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通过各类手法进行赏析,使学生感受到色彩室内设计中运用的不同效果。在课程作业中,尽量简化细节,体现学生对色彩整体把握效果。

2、学法指导

在本课中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归纳小结色彩搭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进行独立的练习表现

三、教学过程

1、学情回顾 巩固知识

通过色彩三要素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室内设计与基础知识有机衔接

2、观察发现,激发兴趣 通过图片对比展示提出问题:同样的居室装修前后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从而引出接着课程学习的主题——《室内的色彩搭配》。从欣赏视频到课题学习,从学生兴趣,到专业知识认知,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主动学习的激情。在欣赏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归纳小结谈感想。

2、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先通过各类图片欣赏,使学生明白色彩的冷暖调子、前进与后退、扩张与收缩、轻重感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再由小组谈论归纳出,居室设计的色彩搭配的要点。再通过欣赏各种色调的室内布置,感受不同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明确各色调所产生的情感意义。

以蓝色调居室为例,讨论蓝色调居室是如何进行色彩搭配的?了解其色彩搭配的三种方法:同色搭配、邻近色搭配、互补色搭配。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己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等老师的分析结果。

3、动手实践,积极创新 通过前期知识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理论上掌握了室内设计色彩搭配的方法,就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实践学习中了。在实践之前,向学生提出设计要求:“以什么颜色作为室内的主色调,选择哪种配色方案?”要求学生绘制在作业纸背面绘制草图设计稿。期间,循环播放经典配色方案的各类图片,学生可以再这些图片中,寻找到设计灵感和参考模板。同时,巡回指导,给出部分修改意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色彩搭配。

利用课堂时间,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学习与展示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

4、多维评价, 拓展思维

过程评价: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对优秀学生进行正面评价,以激励中间学生,提点相对落后点的学生

结果评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展示,给出整体评价

5、作业布置:将课堂草图设计修改完善,绘制完彩色效果图正稿

6、总结项目

延伸知识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个草图哪些地方我还可以设计得更好?

四、本课的时间安排:

导入8分钟,教授20分钟,操作指导10分钟,展示交流5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推荐第4篇:优秀说课稿

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课件2)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位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传授朴拙无私的资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可以大概在种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歌颂了老传授敬服、勉励年轻人成才的优美心灵,表达了“我”对老传授的敬佩感谢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生理、举措的变革,一条是老传授的语言变革。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太婆的语言形貌、样子容貌形状形貌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田,感觉老传授的美德。

2、学情分析:(课件3)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初读课文后了解大意,教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知,将阅读空间与时间,表达的权利充分放手给学生。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3、说教学目标:(课件4)

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时把目标(1)中的第二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5)

本课我将重点抓住老人的语言、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引生入境、换位思考、情境想象等方法,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过程:(课件6)

今天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播放乐曲,引生入境:(课件7)

播放小提琴曲《月光曲》,教师导入:

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却绝非易事。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刚开始,他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板书:音乐白痴),他拉出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可后来呢?他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演奏家。(板书:小提琴演奏家)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小提琴曲有了初步的感受,还回顾了本课的内容。

二、走近老人,感悟内心。

1、我首先以问题过渡:唯一的听众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这时出示自学要求:(课件8)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找,用——线画出老人的语言描写,用﹏﹏画出老人的神态描写。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之后全班交流老人的语言。(课件9)

课件依次出示老人的语言,每次都引导学生想象:这句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样设计重点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品读,创设情境,换位思考,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文本,受到心灵的启迪,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老人对年轻人的鼓励与关爱。(板书:鼓励关爱)

4、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的眼神。学生找出描写眼神的三处语句后课件出示:(课件10)

老人的眼神是平静的,可她的内心却是极其的不平静。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并填空。

课件出示:

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人物内心,来感受老人的美好品质。

三、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分角色朗读

9、10段,当妹妹惊讶地告诉“我”真相时,我会怎样想呢?此时创设情境,出示画面(文中的插图)(课件11):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老人已早早地等待着“我”,我一如既往地来到树林,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想要对老人说,让学生针对文中的省略号想象补白。

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此刻,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使我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老人是那么懂得去尊重、引导、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五、拓展延伸、传递关爱:(课件12)

让我们伴着这柔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通报下去!(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烛炬,点亮一段人生。给你一句勉励,灌溉一片心田。如春天的甘露,如隆冬的暖风,如夏季的清泉,如黑夜的明灯„„

给渺茫的心灵,指明进步的偏向,

给无助的人生,系上盼望的风铃„„

在这里我再一次插播小提琴曲,并共读一首小诗,目标是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感觉勉励与关爱的气力。

推荐第5篇:《口技》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三、教材重、难点

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3、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问题设计

1、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口技-------林嗣环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尺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推荐第6篇:桂林山水说课稿[优秀]

《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

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

二、

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

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

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推荐第7篇:年月日说课稿(优秀)

荆门市石化一小

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技能目标

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观察—质疑—讨论—验证—总结—概括—应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愉快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用课件展示出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的图片,(课件)问他们都知道这些日子吗?在得出答案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日历引导出课题:年月日。

(二)

认识 大月 小月 二月

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时间单位,我紧接着上面的内容,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2008年这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一个月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而2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而是一个特殊的月,并激励他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接着我设计的是教学生学习用拳头区分大月,小月和读儿歌。 (课件) 儿歌中提到了腊月和冬月,我跟学生指明了腊月是12月,冬月是11月,目的既可调节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的认识,告诉学生自己的拳头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大月和小月,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变的具体直观易于接受。在这里我穿插了一组小练习,(课件)目的是为了通过及时的练习巩固学生刚学习的新知识,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

认识平年 闰年 全年 天数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带着随意性,所以我让学生收集了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让学生仔细比较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和课件中2008年的年历(课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自己手中2007年的年历卡中2月是28天,2008年的2月是29天,并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

(课件)用课件显示2007年和2008年的2月,并小结出:像2007年的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2008年的2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 所以2007年是平年,2008年是闰年。

那么怎么区分平年和闰年呢? 引导学生探寻“四年一闰”的规律。(课件) 并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新课标提倡在观察中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率的学习,通过学习拳头示意图,读儿歌,观察年历卡,巩固练习的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四)

巩固延伸,深入探究

学完本课的难点,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后,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此时大部分学生已感到疲倦,所以用抢答的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再次巩固区分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巩固学习效果,增添课堂情趣。

(课件) 在汇报结果时,由学生自己评判,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开发性。 (五)

拓展运用,开阔视野

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这一节我设计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年月日概念的理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获得用数学的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六)

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通过练习,学生体会了数学变化多端的魅力,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整节课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年月日》的说课稿

华康小学 朱彤芳 2010年3月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的第一课例1。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

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自主探索与交流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和进一步提高认真观察、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建立这些时间单位的概念;

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掌握年月日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年历卡。

四、教学策略:

设置悬念——自主探究——应用拓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迷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一物生来真稀奇,

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

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着,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

1、出示国庆场面图。

这是在庆祝什么?国庆是哪天?我们新中国成立是什么时候?(1949年10月1日)

2、(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看到这幅照片,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3、出示植树节,六一儿童节的图片 这是什么节日?在哪月哪日?

4、你们还知道那些有意义的日子或节日? 师: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哪一年(板书:年)哪一月(板书:月)哪一日(板书:日)。年、月、日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设计说明: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同时通过几个有意义的画面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又渗透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教育,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年月日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要求:学生分组探索,并填写表格,填写并交流。

月份 1月 共天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 )(

( )( )( )( )( )( )( )( )( )

天 ( )天 )天 天

一年有( )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 )是31天 ( )是30天 二月有( )天

2003年一年有( )天

说明:我们习惯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们有什么巧妙的办法?”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82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同桌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带领学生读儿歌。 游戏记忆:

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

小结::“只要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知识。” 设计说明:《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及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这一环节分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感知发现。让学生根据年历卡片完成 统计表和填空,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主探究对照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以上的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将自己的想法得到交流、完善。

其次是总结梳理。数学课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现,把分散、零乱的知识 加以梳理和总结,让学生知道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通过左拳记忆和歌诀记忆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各月的天数,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

环节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基础题:

1、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书上的年历中圈出来.

2、观察今年的年历

(1)

一、

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3、判断正误。

(1)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2)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3)、国际儿童节的前一天是5月30日。 ( )

(4)老师准备6月31日去北京玩。 ( )

4、猜一猜:我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小月的第一天出生的。明明的生日是( )。

我是连续两个大月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出生。红红的生日是( )。

5、一年有4个季度,每3个月是1个季度。那么1月、2月、3月就是第一季度,你能接着写出第

二、

三、四季度各是哪几个月吗?

拓展题: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开放题:难忘的日子。

(1)在过去的一年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月?为什么?

(2)在这个月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一天?为什么?这一天是( )年

设计说明: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有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道的自信心。

知识的扩展延伸以再现生活的形式展开,能把学生从数学课堂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环节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六、课后作业

看到2010,你想到了什么?2010年亚运会将会在广州举行,请你在这一年中挑一个你喜欢的月份,参考下面的资料,制一个月历。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2月1日,星期一;3月1日,星期一;4月1日,星期四;5月1日,星期六;6月1日,星期二;7月1日,星期四;8月1日,星期日;9月1日,星期三;10月1日,星期五;11月1日,星期一;12月1日,星期三。

七、板书设计(说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十二个月

一、

三、

五、

七、

八、

十、十二月 31天 大月 (7个)

四、

六、

九、十一月 30天 小月 (4个)

2003年有365天

八、说课总结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在课上,让同学们都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年月日》说课稿 琼海市第一小学 程燕兰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

二、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揭示出将要认识的时间单位。接着教材通过例1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年历,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沟通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教材例2给学生分别出示了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两长月历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天数是不同的,这样引出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然后再利用“做一做”中呈现的1993年至2004年的二月份月历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2、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并积累了学习经验。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观察——质疑——讨论——验证——总结——概括——应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开幕式、植树节、六一等图片(教师结合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并提示课题

2、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A:学生交流已经知道了什么

B: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看一看每月有多少天,把每个月天数填在统计表里。(老师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

C: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2)、记各月天数的方法

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怎么才能记下它们呢?(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讲授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学生记忆并巩固练习(3)、了解平、闰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地记下大月、小月的月份,一年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月份,就是2月份,二月有时有28天,有时有29天。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A: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年历卡,找到二月,说说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B:(多媒体出示:12年的二月份天数)

师:请看屏幕,这是1993年至2004年的2月份天数,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天数填写表二,然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交流

C;屏幕出示: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D:练习:下面的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883

1996

1900 ) 屏幕显示(第49页的*)

E:让学生算一算平年、闰年全年一共有多少天?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年月日》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年月日》我准备分四个阶段来完成说课:一是说设计理、二是说教材,三是说教法,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

首先本课时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课时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进行的,用于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大概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年、月、日的基本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的情景,互猜生日等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课程正是在该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一年有12个月,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2、能力目标:能判断任意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取新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并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根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分清每个月、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难点:知道大月小月,学会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表格、年历卡、计算器、水彩笔等。

课前准备:

让学生上网看万年历和收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观察——质疑——讨论——验证——总结——概括——应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亲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画图上的四幅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还可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这榇组织教学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展

1、初步认识年、月、日

投影出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一周、地球自转一周,边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提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学生拿出年历表,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最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大、小月

在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可提出怎样记住各月有多少天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师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学会记大月的歌诀。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几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

1、互猜生日,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日提供一个线索,其他学生推算他的生日,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假日日期。

2、欢乐总动员:为了进一步记住大小月,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老师说大月时,男生拍拍手,说小月时,女生拍拍手,比比谁的反应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调节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认识。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质疑:为什么有的2月有29天,有的2月有28天呢?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推荐第8篇:赤壁赋优秀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赤壁赋》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继第一单元现代写景散文名篇的赏析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因此在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赋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问题,有着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但也有着深刻的思考,苏轼在进行文章描写的同时,在语言中还寄寓了他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所以学习此文对于我们探索人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欢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去深刻的思考过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上,背诵全文,对赋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通过文章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上 通过朗读诵读来感受文本

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提炼出对人生的思考,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对赋的鉴赏能力 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法和学法

海德格尔有句话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抛弃文言文本,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当然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依据学情和这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取 诵读法 讨论探究法 点拨法 辩论法。

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上重视诵读感悟

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今天主要讲解第二课时

这一课主要以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为主 培养学生对作品理解的能力,改变学生文言文教学只有字词句 背诵的印象 六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导入的方式就是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展现出赤壁山浩淼壮观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也能真的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赤壁山一样,去思考接下来将发生的一些问题。

环节二 复习朗读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字词句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甚至有了一些情感体验,那么通过复习的朗读再一次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回忆上节课总结的文章情感思路。

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人生失意的悲情-----随缘而安的态度、忘情尘世的洒脱。

环节三 深入探讨,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学生小组探讨分析描写意象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 (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侧重分析主客问答,即哲理中的水月(可以让学生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这么写)帮助学生理解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主客参照,互为表里,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一行文上显得奇谲多变,二与之前山川风物,起落映照,好似此苏与彼苏在自在说话,被贬谪排挤的郁结苦闷就在这对答中消解涣逝。

经过学生自我探讨和教师点拨 小结完成苏轼由疑惑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教学重点的完成。

到这一部分对文本本事身的解读已经完成,但语文教学的外延是无限的 ,配合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兰亭集序》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将学生的思想境界点拨道一个更高的水平,给学生留下文言文具有中国 传统精神文化魅力和典范文章的深刻印象。由此进入第四环节

环节四 拓展延伸

以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的不同生命轨迹及其精神特点配合新课改探究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旷达精神

鉴于高一学生的特点我觉定将学生分为两组,指定学生熟悉的人物,如屈原、李白与苏轼进行正反对比,探讨辩论。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中应注意客观分析,不同人物的特点,如屈原的爱国和投身汨罗江的那种悲剧选择,李白的放达与其不羁的性格,在和苏轼精神的比较中,帮助学生得出他们更欣赏那一种精神。

设计目的:侧重拓展中国不同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在不同的文人对比中突出苏轼的这种旷达精神,并探究这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在这里我只是想是打开一扇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照自己的兴趣去发掘中国传统人物的传统精神

所以学生的表达可不作统一要求,当然我会在最后适当表达对苏轼这种豁达精神的认同。毕竟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福祸之上豁达胸怀。”

环节五

作业设计

以苏轼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对苏东坡的认识 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训练写作能力。

环节六板书设计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 (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推荐第9篇:《将心比心》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2、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⑵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与本文人物对话的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引导法,以生活实际熟悉的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本周律师事务所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⑴本环节主要抓住化合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化合物品质。

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处处为他人着想,然后移情体会,让学生思考:要是你是这位阿姨会怎么做?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女儿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的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动?

(宽容、理解、鼓励)

⑷移情体会:

如果这位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

⑸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板书)

⑹过渡:

你读了这两件事有什么体会?作者有什么体会?齐读第三自然段。

⑹你认为“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4、设置情景,说话练习,深化认识:

⑴提出说话要求。

⑵学生练习写话。

⑶交流。(可对话表演)

5、课堂小结:

本环节用台湾作家罗兰的话,深化学生情感。

【体会】

通过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对“将心比心”这一传统美德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是:阅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化,不能很好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老师讲得过多,放手不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堂气氛不活跃,主要是引导不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在“读”上下功夫,努力改进教学

法,力争在阅读教学中有新突破。

推荐第10篇:《推敲》说课稿(优秀)

《推敲》说课稿

各位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推敲》第二课时。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用词的故事。课文故事情节简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熟读课文,学习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品析用词的准确,初步学习“推敲”语言,感受“推敲”的好处;2.搜集关于“古诗名句的故事”,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丰厚文化。这堂课我通过借助小标题讲故事复习导入新课。第二环节为品读课文走近贾岛,通过让学生找描写贾岛推敲的语段,感受贾岛推敲诗句专注,学习他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品词析句学推敲,引导学生推敲课后三题的词语;最后一个环节感受中华文字之美,拓展古诗名句,诗人推敲的故事,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感受更为丰厚的中华文化。由于缺乏上课经验,课堂中有很多不足,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品读学习环节处理还不够扎实。恳请领导们批评指教!

第11篇:勾股定理说课稿优秀

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在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把探求边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的关系,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可计算的格点图形,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先探求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猜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解决一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这是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在本节课,要创设问题串,提供学生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认识和理解勾股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6和8,你知道第三边的长吗?你知道第三边长的范围吗?

2.如果又已知这两边的夹角,那么第三边的长是多少?

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这是对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回顾,从学生从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揭示这节课产生的根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当一般性的问题不好解决时,可以先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来研究.)

(二)实践探索 猜想归纳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板书: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课件展示图2)观察图形,我们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为边向形外作三个正方形.若将图形①、②、③、④、⑤剪下,用它们可以拼一个与正方形ABDE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吗?

(同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案,合作拼图。) 通过拼图,你有什么发现?

(如图3,以B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与以A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以AB为边的正方形面积.拼图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了活动——数学的思想.)

3、拼图活动引发我们的灵感;运算推演

证实我们的猜想.为了计算面积方便,我们可

将这幅图形放在方格纸中.如果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记作“1”,请你求出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图4).

(学生容易回答SP=9,SQ=16。) 你是如何得到的?

(可以数图形中的小方格的个数,也可以通 过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得到。) 如何计算 ?

( 的求法是这节课的难点,这时可让学生先在学案上独立分析,再通过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到台前展示.学生可能提出割(图5)、补(图6)、平移(图7)、旋转(图8)等方法,旋转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斜边为整数的情况,没有一般性,若有学生提出,应提醒学生.)

4、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而让学生打开书回顾课本上的提示.从小明、小丽的方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把图形进行“割”和“补”,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

5、再给出直角边为5和3的直角三角形(图9),让学生计算分别以三边作为边所作的正方形面积.

(这是转化思想,也是“割补”方法的再一次应用.在 前面的探求过程中有的学生没能自己做出来,提供再一次的机会,可让全体学生再次感受转化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计算,你发现这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什么关系吗? (SP+SQ=SR,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6、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计算,我们发现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以直角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如果学生提出我们讨论的都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情况,那么边长是小数时,结论是否成立?教师就演示以下实验。)

利用方格纸,我们方便计算直角边为整数的情况,若直角边为小数时,所得到的正方形面积之间也有如上关系吗?

将网格线去掉,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工具可以看到SP+SQ=SR.

(利用几何画板的高效性、动态性反映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特殊情形,从而为归纳提供基础,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

7、我们这节课是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至此,你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发现?

(面积是边长的平方,面积间的等量关系转化为边长间的等量关系,即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量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下边的平方.)

(这一问题的结论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应充分让学生总结,交流,表达.)

8、用弯曲的手臂

第12篇:优秀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说明 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 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

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

(一)导入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 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 2.周期性 3.单调性 (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 ―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于学生作自我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五、板书说明 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知识诊断

(二)评价说明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 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中数学说课稿 三角函数最值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过5·5节后,是在基本内容结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扩充,目的是为今后对口单招的知识作一部分补充,同时又是结合函数的最值通过转化的思想来解决三角中最值的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求最值的三种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综合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1.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2.利用配方法求最值。

3.利用辅助角公式及有关函数关系式化简进行求最值。

研 究 点: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主要解决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公式的运用之后,对于三角中综合运用求最值问题的处理。选一些常见的题型,利用常见的方法求解,达到学生掌握的目的。

通过一些基本的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先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然后进行深化,过渡到较为复杂综合型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由较繁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进行解决。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回忆、结合,进行引导解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思考,教师在解题中进行整理思路,力求学生在运用解题上掌握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先由简答题引入,学生利用公式适当简化进行回答,然后提出主要题型,学生进行思考解题,教师在解题的同时进行题型的拓宽、深化,达到解题的迁移,同时掌握典例的解法,最后进行归纳,强调最值的基本解法。

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等差数列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探究

(三)应用举例

(四)反馈练习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5,25,35,4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9 ,8,7,6,5,4,……;√ d=-1 2.0.70,0.71,0.72,0.73,0.74……;√ d=0.01 3.0,0,0,0,0,0,…….; √ d=0 4.1,2,3,2,3,4,……;× 5.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列{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3.2 等差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

注:―从第二项起‖及

―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题与练习(省略)

第13篇: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的抽签序号是____,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

章第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学情分析 (1)

(2)

(3)

3.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分析: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贯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里,我们应该 (2).这里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 (3).这里要说明的是: (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4.重点难点分析

结合学情和考纲,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

确定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

的基础,在

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要突破这些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建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式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 既有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互动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另外,多采取一些来自于生活的朴素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感召力,增强了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2.学法

学生宜采用地学习方法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慢慢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与机械的记忆,而是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中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阅读自学、合作交流,增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3.教具分析

配合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下面,我以

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分为这么几块: 1.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对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思想方法?教师最后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地知识体系及思想方法,并布置相应地作业,结束本节课地学习。 2.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对于本节课,我采用地是

式板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生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选做题和探索题,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第14篇:《笑》优秀说课稿

冰心

【说课稿】

各位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冰心的《笑》。【板书:题目】先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课文《笑》中展现了三幅笑影:从图画中安琪儿的笑,作者联想到五年前的田野道旁一个小孩子的笑,又联想到十年前在海边茅屋看见的一个老妇人的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作者通过这三幅笑影,体会了人世间的美好,将爱与美传递给了我们。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PPT)

第一、说教材: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笑》是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冰心的《忆读书》,对冰心有了一定的熟悉。本篇内容是在开篇第一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中,作者把小孩子单纯的笑和老妇人质朴的笑与安琪儿圣洁的笑贯通,表明她认为这三个笑脸是有相通性的。其中就蕴含了冰心“爱的哲学”的三个部分:童真、母爱与大自然。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能够大致了解冰心对人生的看法。她早期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接受了基督教所宣扬的泛爱思想,日后经过自己的反复感悟和理解,产生了所谓的“爱的哲学”。冰心笔下的母爱,自然之爱,童真之爱是三位一体的,一切都是在和谐状态之中。

第一单元的标题叫“爱在人间”,以爱开篇,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要善于体会爱,感受生命中的温暖,学习好这篇课文可以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并掌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感受“冰心体”典雅、凝练的散文语言特点,初步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三幅微笑画面的品读,理解“笑”的内涵,并初步了解冰心“爱的哲学”。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体会三幅“笑”的画面所传递的内涵,初步理解冰心“爱的哲学”。难点为:通过朗读品味“冰心体”散文语言的特点。

第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我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情景设置法和问题点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先把学生带入微笑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微笑的魔力,从而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新课的紧张感,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问题点拨法——就是在关键点,比如本文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三幅画面这点,提供思考角度,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会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促进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3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一、图片导入

我会让同学观看各种有关“笑”的图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消除上课伊始的紧张感。 接着让同学们交流前一晚预习时查找的关于冰心的资料,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适当进行更正和补充。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

二、整体感知

接下来,我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我利用板书概括三幅画面。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

三、研读赏析

我会以多媒体出示两个主要问题,主问题

一、请同学朗读第

2、

4、6节,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三幅画面。在这道题上,我提供两个思考的角度,一)、这三幅画之间有什么关联?二)、三幅画的顺序安排有什么用意?在理解这两个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同学们再进行讨论就容易多了。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去听听他们的见解。

了解到这里同学们已经能够基本把握作者描写这三幅画面的意图,那么这是不是作者写作全文的意图呢?是不是还要再往里往文章深处走走呢?于是,我带同学们看文章结构,第

2、

4、6段是描绘三幅微笑画面的,第

3、5段是过渡段,我们发现第

1、

7、8段,即开头、结尾还值得大家关注。于是引出第二个主问题:集体朗读

1、

7、8段,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开头、结尾段包含了一个前后变化,从“孤灯苦雨”到“这时心下光明澄净,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可见,作者在“苦雨孤灯”后看到、想到的这三幅画面让她豁然开朗,心情舒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这种“笑”是面对人生困境,不尽如人意时,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的温暖与鼓舞,它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战胜一切。

问题

一、问题二的设置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可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笑”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

四、品味语言

三幅“笑”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传递出的“爱”温暖人心,冰心所营造的氛围更是把我们带入了诗般的意境。我将请同学们圈画文中营造了诗般意境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在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会带领他们一起回忆冰心的《忆读书》,感受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语言方面的共同点。理解冰心散文的语言清新流利、典雅凝练的特点,了解人们所谓的“冰心体”。

此外,从这篇文章中,还可以得出写作的启示,比如①写事情不必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营造意境,描绘画面。②选择多个材料时,要注意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要重复,最好层层深入,体现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这样上课可以帮助同学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积累写作方法,双管齐下,一起提高。

环节

五、作业布置 我会布置两个作业:

1、仿照本文营造意境,描绘画面的方法,自拟主题,写一个片段。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每个小组制作PPT或手抄报,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必须包含“冰心体”和“爱的哲学”。

布置作业的好处在于可以加深学生对冰心语言特色和“爱的哲学”理解,巩固上课所学的内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

第15篇: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

(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2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

三、

四、

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

七、

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3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师生行为

4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

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 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

2、小组讨论解答;

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5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生总结归类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说说论证语言的特点。

板块四:探究性评读,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归类课文中论证方法,并说一说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以第六段为例比较辨析:“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师总结

对学生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怀疑精神的表现。

板块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我在怀疑中成长”为题说一段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

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俭以养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俭以养德》是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位作家合作的一篇用谈话式笔调向读者论述“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的杂文。文章是苏教版第三册的讲读课文,是一个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很好的范例,教者应藉此传授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钥匙。 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认识“俭以养德”的重要性; (2)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

(3)初步掌握用事实和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点,我将教学要求(1)、(2)列为本课重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历来感到最难掌握的,所以对词语的理解应为本课难点。于漪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认识论知识,遵循三为主原则,以及课文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准备采用多向立体式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导、读、议、练四环节相扣,以讲读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搞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吕淑湘先生强调,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老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质疑,使教学有指向性、侧重性、启

7 发性,引导阅读方向,把一课一得落在实处。

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把一课中不同阶段的板块显示出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解题的快乐。

三、说学法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的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要求学生重诵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程序

鉴于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能没有事先预习的时间。所以我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借鉴特级老师钱任初的做法,把预习引入课堂,加以适当引导,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疏通字词,并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我以讲述广东和北京两富翁竞富的故事作为导言,让学生先行对此作出讨论,在讨论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第三个环节是读、议课文。让学生经过阅读后理清文章的三个部分,1——4节提出论点,5——11节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12——13节“节俭”的现实意义。然后,直接进入对文章的分析,论点部分师生共同分析,以教师为主,重点抓住“你管得着吗”“适当”“有节制”以及“不仅”“而且”等词句明确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及鲜明的观点。第二部分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由提问,互相质疑,老师分阶段用投影抛出相关主导问题,让学生找事实、明道理,抓住“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词,分析“过多”“吝啬”“效尤”“界线”等词语,列出“鲁迅”“列宁”以及那些堕落的贪污犯、盗窃犯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论述的次序和论述的方法。第三部分以教师用投影列出我国国情实况的数据,让学生讨论后总结节俭的现实意义,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确立鲜明的概念。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迁移训练,出示“学生在就餐时乱倒剩饭菜,当别人制止时,他说„你管得着吗‟”这一问题,请学生以课文为例作一个3分钟口头作文,通过实课实地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的课堂安排是基于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8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

9 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

10 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11 《斑羚飞渡》 教材分析

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教材与学生。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我设想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一的下学期,因为初一下有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

3.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3)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12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2)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即教法、学法的设计,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 1.教法:

(1)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2)我设计这节课要领学生去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3)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4)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板书课题,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的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2.学法:

(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风筝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14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15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16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山市

一、说教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

19 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21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22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23

女娲造人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24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25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26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

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

27 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紧扣“赏析人物形象”的重点说设计 第一步,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复习知识,明确目的。

通过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学以致用,赏析课文。 (1)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让学生的想像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2)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28 (3)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运用举例分析法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第四步,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第五步,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当堂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立足于现实,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捕鱼捞瓶;发展:放魔出瓶 高潮:诱魔入瓶;结局:投瓶入海

鲜明的人物性格{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正义) 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邪恶)

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29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 (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

30 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

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 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31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32 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稿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

33 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入

火柴,在现在的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说课文分析

(设想)以教师为主导,我设计了四大版块——“长征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不忘记”,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长征纪念馆”版块(创设情景)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内容)①长征简介②长征视频③过雪山草地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一)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过渡)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请快速浏览全文并写出解说词。

(内容)

①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请进行简要概括。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②七根火柴在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什么作用? 火柴弥足珍贵

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开头写草地的多变气候和恶劣天气

34 用卢进勇的感受来烘托——渴望有火烤衣服取暖和救同志脱险 用大的背景来铺垫——部队已经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吃生干粮了 ③请展示你的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不同寻常的火柴

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一位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西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位生命垂危的战士,把火柴夹在党证里,藏在腋下,托付给战友,带给部队以温暖和光明,自己却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这火柴,映照着战士的耿耿丹心;这火柴,折射着战士的奉献精神;这火柴,熔铸着战士的无限忠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设置了“为英雄塑像”版块(解决目标

二、目标三)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能力[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验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他们的精神],提出方案[促进思维开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渡)如果你是一名雕像家,要为主人公塑一尊雕像,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谈谈自己的构思和理由。

(内容)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着墨的多少,而是看谁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因为他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C.卢进勇是事件的观察者,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衬托无名战士的作用。

②文中写到无名战士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大家诉说?

A.外貌描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勾画圈点法”——勾画出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适当点评,然后交流。)

声音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脸色怕人(乌青),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喉结一上一下抖动着, 嘴唇干裂,胸口冰冷,手指僵直„„

教师点拨:写声音,可见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写外貌,更突出他生命垂危,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导入下一环节)他忍受着折磨,竭力点燃自己体内的微弱的生命之火,是为了什么?

B.动作、语言描写(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谈体会。) 指火柴: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积攒最后的力气,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35 看火柴:(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火柴“干燥”来之不易;“火焰”的比喻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精神。

数火柴:(那同志)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五„„”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对火柴的珍视,每根火柴都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交火柴:(那同志)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了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郑重托付火柴。因为深知火柴对部队意义重大。

牺牲:“‘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一切都像整个草原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想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定格在每个读者的心灵底片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他的无私,他的忠诚,凝聚成了一座丰碑!

教师点拨:无名战士在无边的草原上,在冷风暴雨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这极普通却极珍贵的东西,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的结局留给自己!他的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他的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他的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③为英雄塑像:学生谈构思及理由(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归纳板书: 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历史不忘记”版块(完成目标四)

(设想)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性,并由此拓展、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想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过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汗水或无价的生命,创造的是社会的财富和人类的不断进步,收获的是他人的尊敬、爱戴与生命的延续。无论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是他们创造了和建设着一个崭新的中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 ①(在祖国陷于危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光明和自由。) ——血铸中华丰碑:李公仆、江竹筠、董存瑞、陈然、夏明翰、杨开慧等英雄。 ②(在祖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涌现了许多英雄。他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他们是党的好儿女,人们的好干部,祖国的忠诚卫士,纯洁的白衣天使„„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坚守岗位,为人民的利益和祖

36 国的进步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就是英雄。这样的青春是绚丽的,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

——心献祖国人民:焦裕禄、雷锋、王伟、叶欣、丁秀兰等英雄。

教师点拨:我们用怎样的彩笔来描画自己的人生呢?是让空虚填满身体,还是让进取占据心灵?让我们以这段名言作为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三)说练习

1、小作文 学习了《七根火柴》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以《闪光的青春》或《人生的价值》为题口头作文。

2、课后思考

①阅读17小节和20小节,体会融会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含义,然后用“潜台词阅读法”,从无名战士的眼神和动作中,透视其心理活动。

3、课外阅读以下材料:

《丰碑》、《弘扬民族精神系列谈之叶欣篇》、《群芳谱中一秀兰》。(材料略)

四、说板书

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围绕着“火柴”来概括,同时板书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回忆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不觉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板书一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板书二

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37

《济南的冬天》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38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39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

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

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40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2、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城——晒、睡、躺

济——无风声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冬 南

的与伦敦比“温晴”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的冬——无重雾(宝地) 济

天与热带比城外的远山——淡雅;南 ——无毒日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41

42

第16篇:离子键说课稿(优秀)

《离子键》说课稿

渑池高中 杨文林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渑池高中的杨文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

+-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 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 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 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

1、新课引入: 【设问1】:(1)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而物质的种类为什么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请举例说明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首先: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

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2、然后以动画形式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给出离子键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3、组织讨论

【讨论】从产物 NaCl 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那么,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有。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2+3+阳离子:Na、Mg、Al、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⑴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练习1: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C;O;F;Al。

练习2: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钠离子,镁离子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对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用 电子式 表示 离子化合物 的 形成过程

6、注意事项:

⑴离子须注明电荷数;

⑵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⑶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 ⑷不能把 “→”写成 “ ==”

⑸用箭头表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7、本节小结: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区分: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8、作业: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⑴.KBr ⑵.CaCl2 ⑶ K2O ⑷NaF ⑸MgBr2

第17篇:黄果树瀑布说课稿[优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3、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于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重点段落——“瀑布的壮美”和“谷底时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揣摩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及短语,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黄果树的壮美。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学生对于黄果树瀑布这种气势雄伟的水肯定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教学起来有一些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一些资料,建立专题学习网站,便于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文。

2、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3、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一)温故知新,迁移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先板书瀑布两个字,从而唤醒学生以往对瀑布的印象,说古诗,说词语,既是拓展延伸又是新课的导入,温故而知新。再给学生一段瀑布的视频,从视觉上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并且完善课题。

(二)初读感悟,领略壮观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并借用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以初读的指导,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先借助一段录象,让学生形成最初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让图象与文字相统一,从而体会作者的感受;

2、借助于学习网站中的“学习宝典”,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字词,对文章有初步的感受。

3、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解决教学目标的第三点。

(三)走近瀑布,感受壮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看和听”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美丽的画卷,在耳中形成动听的音响,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

四、离开瀑布,拓展感悟

1、默读最后一小节,思考:课文为何要写徐霞客的塑像呢?借助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了解徐霞客。

2、他遥望瀑布,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理解衬托这一方法的使用。

4、再次沉醉于这大自然的杰作中吧,链接视频资料及黄果树的相关资料

5、说感悟(点击阅读拓展,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完成、交流)

6、总结:鼓励学生多游历名山大川,并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配上音乐、图片)

五、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缺少直观的感受,缺乏生活的沉淀对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有声音的变化,瀑布形态的壮观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所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借用了多媒体,使图文音像相结合,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在读赏说中深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课文,又使学生开阔眼界。

第18篇:德育说课稿(优秀)

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 刘梦楚

《职业生涯规划》说课稿

第四单元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第1课 正确认识就业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正确认识就业。 我对本框题的分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首次就业对于中职生的重要意义; 情感目标:意识到我国长期存在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从而产生首次就业的紧迫感;

运用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

二、教材分析:

《正确认识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蒋乃平担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的第四单元的第1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制定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与措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为过渡

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归社会现实,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即首次就业谈起,让学生形成一个务实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本框题的授课时间为两课时(80分钟)。

三、学情分析:

虽然我并非师范专业出身,又只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但是凭着自己平时对学生们的观察和身为多年学生的共鸣感,我觉得现在的中职生有着自己特殊的学情。

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抽象思维能力不够高,在德育类课程的学习中不喜欢空洞的理论性知识传授,也不喜欢滔滔不绝的说教;他们比较喜欢形象生动的课堂形式,对身边发生的事也比较关注,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样的喜好特点给传统的德育课授课模式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我对学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深入,但会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从正面看,中职生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可塑性强,职业意识比普高生要强,若课堂氛围控制得较好的情况下,稍加点拨即可达到教学效果;从反面看,中职生情绪波动大,缺乏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亟待修正,而且普遍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觉得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因此,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就更为突出了。

本框题主要围绕就业展开,这对于刚入学没多久的中职生而言有

一定的距离感,如何让他们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又不失去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憧憬,是从宏观上把握本课要注意的平衡点。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基于学情的分析和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虽然非常传统,但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运用得当,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指路者作用;要注意不能“照本宣科”,应尽量将教材中较为书面和正式的语言转变为口语化和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与吸收。

2、案例教学法:根据教材设置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案例故事后思考并讨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获得一个关于本课内容的更为具体和直观的感受。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从中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4、情景体验教学法:利用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发散思维、产生联想,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情景的创设以达到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与教法相对应,在“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会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法的引导,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从“学会”向

“会学”转变,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根据本框题的内容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0分钟)

首先向同学们简单解释本节课会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包括: 就业:找到一份职业。

就业观:为什么要谋取一份职业。 择业观:如何选择职业。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课首案例故事《学财会的售货员》后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

一、小禹为什么放弃升高职,而选择了直接就业? 问题

二、学财会专业的小禹对当上售货员有什么想法? 问题

三、小禹是怎样对待售货员这份工作的? 联系案例内容,分别分析点拨如下:

回答

一、“父母收入微薄”——个人的职业生涯必须与家庭实际情况相结合。

回答

二、“工作不好找,她面对现实,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正式员工”——正视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求职期望值要实事求是,首次就业的目标要从基层岗位做起。

回答

三、“她上班虚心向老售货员学习,下班后又看资料,又找内行请教,把不同品牌的家电特点和保养方法弄得一清二楚。”“她学过的财会知识,不但用在为顾客介绍家电性能价格比上,在小组结算时

也有用武之地”——放低姿态,珍惜首次就业的机会,积极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去,做积累经验的有心人。

全班齐读案例后的“人生启迪”,加深理解:求职时要实事求是,要正视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只要是个有心人,每一段职业经历,都是人生的积累,都是在为发展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

2、讲授新课:(50分钟) 一)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1)明确首次就业的重要意义:首次就业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将带来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经历和起点。 (2) 运用情景体验教学法,让同学们根据所展示的“父母的爱”的图片联想父母对自己的关怀,说说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为父母做的事,或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目的是唤醒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应该重视首次就业,珍惜首次就业的机会,清楚首次就业的目标要务实,不能好高骛远。

二)就业形势与择业 (1)必须正视就业难

1)通过展示招聘会拥挤场面的图片,联系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非常困难的新闻,让同学们产生一定的就业紧迫感,使他们认识到就业难是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应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尽早做好心理准备;

2)联系书中P91右下角的图讲述两个观点:

观点

一、站在山顶拿着望远镜找工作的学生的想法是“工作可真难找啊!”先让同学们说说他们对这位学生想法的看法,再总结:从客观分析有其合理性,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7.5亿劳动力,而且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从主观分析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从低层次岗位做起,导致就业困难。 观点

二、站在山下急招技工的老板的想法是“这么好的工作怎么没人来呢?”联系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计划急需人才,问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到西部发展,结果大部分会觉得环境过于艰苦而犹豫;介绍我国就业市场上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现实,指出人们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有待改善。

从以上两个观点讲到应利用中职生的优势,即务实的就业观和动手能力强,来应对就业难的现实。

3)分析“读读想想”的案例故事《客房部出了个小外语教师》,指出就业时要避免攀比、从众、自卑,要现实、冷静、自信;过硬的专业服务技能是脱颖而出的法宝。 (2)先就业、再择业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开展班级内的小型辩论赛,观点一为“先就业、再择业”,观点二为“先择业、再就业”。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后进行总结归纳: “先择业、再就业”是指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找到就在家呆着,做“啃老族”;强调个人兴趣,较为自我,对家庭条件有较高要求。

“先就业、再择业”强调先生存,后发展;求职期望值不宜过高,从低端就业起步,从低层次岗位做起;为实现职业理想积累经验和储备知识。

最后指出“先就业、再择业”更符合社会现实。

3、课堂小结:(10分钟)

对本框题内容总结归纳为: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克服在就业中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

4、板书设计: 第1节 正确认识就业

一、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重要转折、重大变化、重要经历和起点

二、就业形势与择业

1、必须正视就业难

“工作可真难找啊!”VS“这么好的工作怎么没人来呢?”

2、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再择业”VS “先择业、再就业”

5、布置作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布置了以下作业:到图书馆或电脑室查阅有关数据和资料,了解一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的就业状况如何。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9篇:师说优秀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劝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和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而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检验学生前三篇文章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关键。

二说学情

自上高中一来通过必修一二三的学习和积累,已经有了一些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引导为主,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针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 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尤其重点注意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

过程与方法 :

理解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情态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

学会正反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为诵读法 提问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且本篇文章为自读课文,我将其设置为课时,对于课文中的有些学生可独立完成或需要了解的内容,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在导语中将相关的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

环节二诵读文本 整体感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

首先 检查预习情况 全片篇文章不长先抽查学生朗读课文。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示再让全班整体朗读,检查预习情况,同时令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答疑扫清字词障碍

其次

师生共同整理重点字词句

这也是教学重点

具体做法:

先让全班合作筛选出重要的字句,再由师生对照各自所找的重点,弥补学生的疏漏, 筛选重点可以让学生以必修一以来已习惯的学习模式进行筛选, 如选十五个相对重要的字词 筛选出5个相对完整的句子,翻译。 选三个名言佳句等

在这过程中可以先小组讨论,达成一致后选取代表进行回答,要阐明筛选的原因并尽量不看书的翻译句子含义如说不到位,若是学生回答的不全面,可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补充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后可评选最佳小组和最有价值组员。

最后老师亮出自己整理的知识重点,让学生对照 思考老师为何这么筛选,以便下次能更准确的找出重点的文言现象

当然重点字词是相对而言的 不能强求学生的重点和老师完全一致

不过对于有些重点字词一定要强调如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

如 实词师 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老师

名词)

2 吾从师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学习

作动词)

3吾从而师之

( 以„„为老师

意动)

虚词

总结“而”字用法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

(顺承关系)

4、表示转折关系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转折关系) 5 表示假设关系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如果)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二声

小心谨慎的样子)

环住而走 ------荆轲刺秦王

环节三 小组互助 探究文本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主要由。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完成从感性体验到形成理性思维过程。如我会逐步创设如下问题:

1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谁而做?为什么为他作文?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3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对于贴近文本,只要学生略微思考总结就可得出答案,不需要学生讨论,因此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免对周围同学和老师形成依赖。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老师适当点拨总结,尤其是第四题关系教学重点,要重点提示。

环节四拓展延伸

在上一环节从分的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对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力求让学生从中有所启示,已完成教学难点。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环节五 作业设置

第20篇:氓优秀说课稿

《诗经

卫风

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授一篇诗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印象当中啊 一提到古代的男女婚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苛刻的礼教思想束缚人们,男女恋爱结婚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说到这可能就会有同学好奇,那先秦时期的男女爱情是不是和今天的情形一样啊?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吗?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卫风氓》来看一看先秦时期的爱情。(这样导入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 抽象逻辑思维,但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理论性,对于情结式导入依然有很强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

对于这种重点的文学常识,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

在课上让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环节.诵读课文

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因而诵读之前应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

在这过程中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诗歌学习重在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所以,先由学生直接阅读诗歌,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从示范朗读和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点拨学生注意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最后再配以音乐,营造意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分析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本环节主要用启发法、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

3、

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

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后,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若阐述的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第六环节布置作将 《氓》改写成一篇叙事性抒情散文,字数不限。(培养学生散文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感知力。) )

【板书设计】

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诗歌思路 ,有助于学生理解背诵诗歌 氓

恋爱

甜蜜

幸福

婚后

悲伤

无奈

决绝

清醒

刚烈

淇水怨殇

高一语文组胡记霞

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你抱着布,借口换丝,傻傻的站在我家门口。你要马上娶我,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你要走了,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长长的淇水,像我们的情思。我说,淇水作证,我们以秋天作为期限,秋天我就嫁给你。

从此,你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采桑叶的时候,你的影子嵌在桑叶的缝隙间;我织布的时候,你的影子印在五彩的丝线里。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踮起脚尖,遥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的泪水会簌簌地落下。你来了,我就笑逐颜开,拉着你的手,像一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吉日良辰,迎亲的车队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

路经一个桑园,我掀开藕荷色的车帘,我看到桑树的叶子新鲜润泽,我看到那斑鸠在偷吃熟透的桑葚,我还看到你骑在马上,风流倜傥„„

时光消逝,桑树的叶子变黄了,耐不住秋风的催促,簌簌的落下来。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但你还是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背叛了我。你骂我,打我,苦日子无休无止。我想回家,可是家兄定会讥笑我,我也只有黯然神伤。原想同你白头偕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

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依旧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

优秀说课稿范文
《优秀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