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数学课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3 15:06:33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课《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小学数学课《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欢迎阅读。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米、宽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推荐第2篇:六年级数学课

交通安全课讲稿

—坡头交警大队勤务二中队指导员陆日源

龙头中心小学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来到这美丽的校园与同学们讲一讲交通安全知识。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和紧张考试,终于迎来了2010年寒假,首先祝同学们有个愉快假期。我知道以前我们交警多次来过这里与同学们讲解过交通法律知识和一些安全常识,同学们也已了解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乘车、走路、骑自行车应遵守的基本规定,比如: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横过车行道必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要遵守信号灯信号通行,不能在道路上玩滑滑板车,溜溜冰鞋等等,今天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累述,我今天主要跟同学们讲讲作为一个小学生要如何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养成一个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交通参与者。

首先,我认为同学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我想同学们可能都看过了《流泪的花季》这部交通安全宣传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一次车祸造成的残疾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同学们也都看过我们交警到你们学校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时所摆放的展板,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可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或许有些同学还亲眼目睹到过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还有些同学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曾受到过交通事故的伤害,我想同学们都深知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但你们是否知道这些危害都直接与我们是否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有关,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我认为同学们必须从行动上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大家都知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不是有了规矩,就必定能成方圆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就好像你们学习到的数学公式,你们掌握了它,还要懂得去应用它,才能给我们带来学习成果。同样,我们学习了交通法律知识,掌握了交通安全常识,但我们必须去遵守它,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出行带来安全,真正保护我们宝贵的生命。

同学们,交通与我们日日相伴,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你可知道你们的老师、你们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你们的出行安全,所以你们的老师时常邀请我们给你们进行交通安全宣传,你们的家人百忙之中亲自送你们到学校门口,但我想同学们都已成长懂事,都懂得尊敬老师和体恤父母,就好像好好学习就是你们对老师、对父母的最好回报一样,做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养成自觉守法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你们尊敬老师和体恤父母的最好表现,我相信你们可以做到,对不对?

其实,龙头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都做得很好,这有赖于学校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努力,在此我作为交警向你们表示敬意,但我想通过这次交通安全课,相信我们的同学可以做得更好。另外,我想请同学们帮我们交警一个忙,那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学校周边道路的秩序良好和安全畅通,请同学们跟你们的父母商量,放学时不要提前驾车到学校门前停车,尽可能减少因长时间停车给学校门前道路造成交通堵塞,最好能说服做到不让他们接送。还有就是时常提醒你们的家人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特别是开车不要喝酒,喝酒不要开车驾驶摩托车要带头盔,相信你们的话比我们的处罚更管用。

同学们,生命是最为宝贵的,遵守交通法律,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交通秩序,远离交通事故,做一个文明的交通参与者。2010年春节即将到来,在此我谨代表我中队全体干警预祝老师同学们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谢谢

推荐第3篇:中班数学课

中班数学领域:按图形分类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标记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分类。

2、

3、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大圆形、大三角形、大正方形各一个。

(2)贴有图形标记的房子大图(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张;装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的塑料筐人手一份。 (3)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挂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谁举得对”,复习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

1、引导语: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一起来玩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取出椅子下老师准备的材料(装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的塑料筐),做好准备,听老师的口令,当老师出示某个图形,请小朋友找出一样图形的卡片举起并说出名称。

2、

2、引导语:老师说出图形名称,请小朋友找出一样形状的图形卡片举起来。(教师根据幼儿的熟悉情况,可适当加快语速或动作,增加游戏的难度。)

二、游戏“图形找家”: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标记,按图形标记匹配相应形状的图形。

1、出示三张房子大图,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标记。师:猜猜这些房子都是谁的家?(图形)真好,再猜猜哪一座是圆形宝宝(三角形、正方形)的家?贴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就是圆形宝宝(三角形、正方形)的家。

2、师示范游戏“图形找家”,如将圆形宝宝贴在贴有圆形的房子,边说“我送圆形宝宝回家。

3、请个别幼儿取出大塑料筐中其中一个图形宝宝,并将其贴在相应标记的房子上,并能一边送一边讲述:我送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宝宝回家。

4、引导全体幼儿将不同形状的图形宝宝送回相应的房子里,并表达:我送X形宝宝回家。

师幼一起检查图形宝宝们都回到自己的家吗? 引导语:小朋友都把图形送回家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图形宝宝都回家了吗?(师幼一一检查了房子里的图形,把迷路的图形送回家。)

三、游戏“图形找朋友”,让幼儿排除颜色、大小的干扰进行找朋友。

4、

1、引导语:老师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再来玩玩,游戏之前先听下游戏规则:当音乐一响幼儿带着挂牌开始找朋友,音乐停与朋友(相同图形)手拉手。

2、师示范游戏的玩法。

3、请小朋友戴上图形的挂牌,听音乐开始游戏。(根据情况适当加大游戏难度)

4、结束语:今天玩了好几个游戏,图形宝宝们累了,它们要回家啦。请小朋友和图形宝宝们说声再见吧。区角活动时老师还会把图形放到数学区请小朋友继续玩。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分类。将挂牌投放到区角让幼儿继续游戏。

推荐第4篇:数学课改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激情机械地讲解,课下学生被动乏味的模仿”的传统教学形态,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教师的角色变为导学、助学和促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中要努力转变“教材观”,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有时候教材中只有练习题并没有类似例题,教师应针对这类问题自行设计。并经常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用实例引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有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写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有些知识非常抽象,如果教师只是被动的讲授,学生会感到数学特别的空洞乏味,进而可能失去学习数学的勇气,更谈不上兴趣的问题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资源搜集大量资料,名人典故等都会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面对新课程,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下要求数学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让学生分组动手,教师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合作中,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在探索合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把教师当成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4、教师应摆正一种观念:教师始终引领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通过听很多教师的课,包括听很多老教师的课,有时候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教师放羊了。所谓的放羊就是:教师不能有效控制教学局面,学生在没有目标,散漫的状态下胡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热烈,但是教学效果很不均匀,很不好。

三、教师教学中要有健康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观”。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淡化考试分数,强调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该多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推荐第5篇:数学课规矩

数学课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规矩很重要,建立了良好的课堂规矩,课堂推动则有了方向有了秩序,课堂一但有了方向有了秩序,老师整体把握课堂就显得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全员跟进,全程跟进程度就很好,教学效率学习效率就提高好多好多。

课堂规矩建立,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课堂规矩建立,是自己班级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志。

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自己是不是真能做主,看有没有课堂规矩。课堂规矩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建立,需要坚持不懈,需要苦心经营。

课堂规矩建立,将减轻老师的课堂负担,也是验证老师教学智慧,验证老师教学责任心的工作。

数学课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复习

一、课堂

总体要求: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展示。 具体要求:

1、预备铃声响迅速回班,先把‘道具’摆放好,书本放左上方、课堂练习本放中间偏左下方、草稿纸放右下方,尺、橡皮等暂时用不着的用具放在右上方。拿出课本,预习要学的内容,安安静静的等老师进班,不允许老师进班了还在教室外打闹。此时就需要课代表上课前提前问清楚这节课老师要讲的主要内容。

2、老师说话的时候学会倾听,不允许老师在上面说,你在下面说。

3、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记笔记就记笔记,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独立 做题就独立做题,不允许自由散漫,一切听指挥,服从老师安排。如果需要讨论的时候,四人一组,做题、讨论、更正,课堂井然有序,小组动静有度。

4、老师指出你违纪了,认错态度要端正,马上改正,绝对不允许顶撞老师。

5、不允许私调座位,不允许吃东西、喝水,不允许传纸条,不允许看课外书 不允许睡觉等一切与本节课无关的事都不允许。

6、不允许接老师话茬儿。

7、集体回答问题不允许拖长音。

8、小组合作要团结合作积极讨论问题敢于展示自我。

9、总之,禁止一切扰乱课堂的行为。

二、作业

总体要求:独立、按时、保质、保量。

1、早上7:30之前,课代表收齐作业送到办公室,备注:谁未交作业,原因是什 么。其他时间交作业按老师要求。

2、作业独立完成,不会就问,不允许抄袭,发现雷同的,不管谁抄谁的,两个人一起 处理。

3、作业书写格式要求。在作业本上用铅笔画好格子。

4、作业本包书皮,封皮写清班级、姓名、学号。

5、作业书写要求干净整齐,字体清楚,看不清字迹的重写。

6、每次做作业之前先订正错题,不订正者自己找同类型的题10道补做。

推荐第6篇:数学课通讯稿

大学区数学公开课通讯稿 2012年9月24日上午,第七学区数学教研组在我校举行数学高效课堂公开课,学校领导和67中等多位专家和老师前来听课。这次公开课由我校青年教师徐晓锋老师执教,经过多次充分试教,互研组全程参与精心打造,徐晓锋老师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他上课思路清晰、调理清楚,尤其是他的板书和导学稿的设计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好评,也达到了本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篇2:数学教研通讯稿 11月28日下午,兴庆区第七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 “计算与应用问题的有效结合”,的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自治区教研室数学教育专家武卫民现场指导,我校王春,耿勇,武莉,党静做课。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课后,四位做课教师结合自己本节的教学设计,围绕“计算与应用问题的有效结合”这一主题,分别解读了各自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意图,并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反思结束后,全区数学教育专家武卫民对四节数学课进行了点评,说:四位数学老师,能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展示数学课堂个性化设计的特殊魅力,并能围绕“计算与应用问题的有效结合”这一主题进行具体的诊断分析,他提出教师必须要有责任感、必须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教学策略,发扬专业精神,修炼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有效环节等问题。听了武老师的讲座,我校全体教师深切体会到了“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要“读懂学生,顺学而教”,“深挖教材,用活教材”等先进理念对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后,我校王小平作总结性发言,倡议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中,不断总结,加强交流,共同发展,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洒下汗水,收获成功。 篇3:数学组教研活动通讯稿

教育“爱”与良好教育关系的构建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5日下午,上海市某某某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在数学组办公室学习了北京教育学院张红教授的《教育“爱”与良好教育关系的构建》的讲座。张红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活泼的讲解了怎样处理“严”与“爱”的关系,怎样处理学生的错误等等一系列困扰我们教师的问题。这次活动既是一次教研学习与教学实例的完美结合,也是我们教师成长的一次重要学习。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不仅得到了教研组长的精心安排,也体现了数学教研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数学组将一如既往,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上海市某某某学校数学组 2014年10月15日篇4:数学课程研讨通讯稿

《做好幼小衔接,科学制定本期数学目标》 ---记天府新区新兴幼儿园下学期数学活动月目标课程安排研讨会 2015年3月12日上午,天府新区新兴幼儿园全体休班教师围绕新兴幼儿园下学期数学活动月目标课程安排开展了研讨,在本次研讨活动,老师们根据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数学领域大班的课程目标,围绕本园大班幼儿的反展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数学活动月目标。老师们大致将大班数学发展目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是:数、量、图形与空间、还有逻辑思维。老师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本班数学领域的发展目标讨论汇总,最后制定出了新兴幼儿园下学期大班数学的总发展目标。在此同时,老师们将一部分数学活动灵活的分布在了区域游戏的环节中和一日生活环节中,潜移默化进行教学和练习。

研讨结束后,老师们都明确了本学期幼儿发展方向和目标,老师们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和准备。篇5:初三数学复习研讨活动通讯稿 初三数学复习研讨活动

为了更好的上好每一节初三复习课,为了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提高学生成绩。我校初三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兼教研组长张木老师于12月24日在综合楼三楼录播室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初三数学复习研讨课——圆的复习(2)。金山教育学院教研员金鑫华老师、初三全体数学老师及新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观摩了这节复习课同时作了听课后的感悟交流活动。

首先,全体数学老师在录播室观摩了这一节复习课,课上张木老师精彩的分析,融洽和谐的师生对话,耐心细致的聆听和引导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张木老师简单的作了说课,介绍了整节课的设计意图,每一个环节自己的预设是什么,如何处理的,整节课达到的复习目的是什么。

其次,部分老师做了听课后的交流。来自吕巷、甘巷、漕泾、枫泾中学的初三数学备课组长对张木老师的这几课作了精彩的交流。几位老师都提到了张木老师课上的很细腻、很精彩,教学上成熟稳重,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安排精致、交流过程流畅。数学中心组成员荀三妹老师对张木老师的课大加赞赏,给了很高的肯定和评价。 最后,金山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金鑫华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并对初三数学期末考试情况做了说明及对下阶段如何上好初三数学复习课提了几点要求。1.金老师高度评价了张木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他说道:“以题组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知识点的梳理的目的”这样的复习课模式非常好,同时金老师也非常自豪这几年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张木老师的进步是巨大的。2.金老师对初三数学期末考试的题型、内容、分值分布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给了初三数学老师期末复习的明确的方向。3.金老师对下阶段初三数学复习课提出了三点建议:(1)复习要以块带面(2)老师要多做试卷(3)复习要有小专题。

推荐第7篇:一节数学课

永年县第二实验学校朱萍

今天课堂进行的还算顺利,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到快下课的时候卡壳了,一道练习题讲完后发现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我感觉肯定有一半的学生不太懂,也难怪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题目孩子们做起来就不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实在太少了。

课下我对着题目反复琢磨抬头看看操场上疯跑的孩子们怎么能让他们明白呢?“小红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怎门能让同学们记着加上“小红”自己呢?这时我看到操场上有同学们在玩老鹰抓小鸡,哎呀!我想到了,我快速跑下去加入到他们玩的队。我做老鹰后面

7、8个“小鸡”,同学们跑的正高兴的时候,我说:“大家别动,我发现一道数学题!”同学们很惊讶也很兴奋,脸上写满?号。我说:你们看赵哲前面有5人后面有3人,咱们一共几人?同学们有的加有的数结果有等于8的有等于9的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都在讨论争吵,我就站在一边看,嗨!还真出能人,小班长怡璇说:“都别吵了,你们计算加的时候忘了加赵哲”。瞧,我一句话没说问题解决了!

他们还在激动热烈的讨论着。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真是位好老师呀?

推荐第8篇:数学课教案

数学课教案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有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重、难点与关键

1、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教具准备: 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先让同学们回顾一下简单的乘法运算,一口算的形式表达出来: 20x3= 30x2= 60x3= 40x4= 找同学回答

接着是几道笔算题: 23x3= 43x2= 24x12= 43x22= 四个组每一组做一道题:并找人上去演示 总结同学们的计算结果,并给予评价

以上便是我们对以前学习乘法运算知识点的回顾。

现在把课本翻到45页,我们看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交通工具,以及他们的速度是多少?

由此可见我们说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快?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慢? 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速度是什么?速度就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他们的速度又是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刚刚讲到的速度有关联。我们就来算算这些交通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也就是走了多远的路。

板书:口算乘法 (把书关上)

我们已知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每小时。请问3小时后,自行车走了多少千米? 由学生回答:建立数学模型: 16x3= 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再有学生回答结果,并答出如何得出结果的?

并让其他同学思考这些方法,由老师引导出一个方法:

即 16x 3 =48 10x3 =30 6x3=18 30+18= 48 强调单位是千米 1 千米=1000米

也就是说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可以将2位数拆成十位数和个位数,并且都乘于所要乘的数,所得的积相加,就是所求的结果。

再看下面一道题:仍然先找同学把算式列出来,160x3= 我们将160x3与16x3相比较,找出不同处。 比较完后由同学们自己得出结果,然后仍然告诉大家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我们可以将此分成两个方法即: 160x3= 480 100x3= 300 60x3=180 0x3=0 300+180=480 第二种方法便是通过比较先将160中0省略掉,然后与3相乘,得出结果后,在结果后加上一个0.得出结果。

那16x30=怎么口算出结果呢? 由同学自己归纳口算方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如何算

2、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口算应该怎么做。注意0的增减。习题:

推荐第9篇:初三数学课

初三数学课

1、吴晓芬老师的一堂复习课

圆的有关知识的复习课

首先她从最基本的听写公式引入,这点我觉得比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够充分落实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同时把正确的公式从多媒体中放出来,然后从6个课堂练习让学生做,这时老师让学生把昨天的试放在桌上给老师检查,之后,等有一半的学生已完成4道,教师从学生分析过程中得出正确答案,这里面就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检查有多少学生做对第一题、第二题、~第六题,同时把这6道题目放在多媒体上显示,把多媒体作为小黑板来使用,讲好之后就马上关闭多媒体,我觉得这点也做非常好。接下来是分析昨天发的试卷上各个题目,分析基本上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也比较活跃的,收效还是比较好的,不足之处就感觉老师讲的多,是否让学生分析更能发现一些问题。

2、吴忠花老师的一堂复习课

三角形相似的应用课

老师昨天发的一张练习卷

老师通过复习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来引入,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是否也像吴晓芬老师一样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判定定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把试题用多媒体放出来,把多媒体作为小黑板一样来使用。可能教学容量会更大,不会把很多的时间花在画图上去,课堂中第3道题P是△ABC中AB边上的上的一点,要使△ACP∽△ABC需要加一个条件——————老师讲到了4种情况,其实有两种是不正确的,不能放进来要改过来,只能是两种办法,第13题其实这个题目多加了一个条件∠C=60度这个条件,这些问题应该让学生清楚的才行,否则就谈不上成绩。

杨长刚老师的二次函数图象的复习课

本节课总共有10道题,对于这节课老师准备充分,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好处,总体情况还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练习题,只是老师在多媒体上进行分析,学生练的比较少,作业也是让学在在多媒体上两道题目,抄录下来进行,不知道学生会不会去抄题做题。同时本节课感觉还是有点难度,对于中下的学生,就可能没有办法接受。另外这里一道图形的题目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画的不正确。最主要一点要让大部分学生会做才行,注重双基训练的内容。作业要印好给学生,否则可能学生基础就打不好,才能巩固本堂课的知识。

推荐第10篇:数学课反思

对一节六年级数学课的思考

今天听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这是一节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听后有些想法一直在心头浮现,不吐不快。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练习题:城关一小和城关二小男生分别占全校学生人数的52%和54%,已知城关一小有学生800人,城关二小有学生750人。哪个学校的男生多?多多少人?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后,指名板演。其中一个学生展示的是:

800×52%-750×54%

=416-405

=11(人)

答: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多11人。

对于这个学生的展示,教师认为格式是不对的,原因是有两方面,一是递等式中间的数不能用于结果比较,二是在没有算出两个学生男生人数的情况下,就把800×52%放在算式的前面,是蒙对了。于是教师就问做题的那个学生的想法,学生说自己先演算了800×52%和750×54%的大小,知道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就列了综合式。

了解情况情况后,老师告诉学生,你既然先分别演算了,就列分步式,以后不能犯这样的毛病。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说:“老师,城关一小的总人数比城关二小多很多,我认为不用演算也知道是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列综合式

也可以。”

老师说:“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总人数确实是城关一小的多,但城关二小男生占总数的百分率大,不能确定城关一小的男生就一定多。”

又有一名学生提出:“54%和52%相差不多,可以忽略,估一下就知道是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因此列综合式也可以。”

老师仍然不认可学生的说法:“数学是很严肃的,不能忽略。对两个乘法算式的积进行直接比较,必定得有一个因数是相同的。而800×52%和750×54%没有一个因数相同,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以后做这类题,一定要列分步式!”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但他对数学课程的整体把握上是有问题的 。

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理念的描述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在“课程目标”中对“数学思考”的表述也是“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节课中关于这个应用题是“分步解答”还是“综合式解答”,学生和老师的思想是不统一的。学生在板演中列综合算式且完成解答,老师的第一印象是“蒙对了”,但对学生进行调查后,仍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对学生不予肯定是欠妥的。因为学生已经事先进行

了计算和推理,说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和验证,不是“蒙对”的,因而是完全可以列综合算式的,老师关于“递等式计算中间的数字不能用于结果的比较”没有任何法理的依据。

对于第一个学生的异议,老师告诉他“只看总人数不能确定男生人数的多少”有一定的道理,学生确实是过于草率了。但第二个学生的想法有很多的闪光点,因为学生对两个学校的男生人数进行了估算,得到了城关一小男生人数多的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老师应当予以肯定。因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提出了估算的要求 ,现在学生已进入六年级,估算更应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老师也可能出于对学生估算准确度的顾虑,想让学生更“保险”一些 。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还有一个“验证”的过程,如果学生发现估算有误,无法用减法计算“多多少”这个问题时,自然会调整算式。即便是学生没有完全完成解答,老师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这也是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要求。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注重课

程目标的整体完成。不拘一格、放眼全局 ,犹显重要。

第11篇:一节数学课反思

听课回顾2011-3-7

第二节课

授课教师:黄悦清

一:说出运算顺序。

二:分析应用题,有学生分析,在反馈到书中的方法。通过问答发现学生并没有预习。没有预习,说明不会自主学习,这一点使学生的弱点,在教学中这种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从课堂表现发现杜郎口教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我们所欠缺的。

三: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板演发现学生问题。

五:24-4+5×2首先说运算顺序,在加括号变成什么样的运算顺序。

六:课堂重视学生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表达不够大胆,说话不干脆,缺乏训练。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 七:重视点拨和启发。

八:数学医院:通过纠错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程度 九:独立完成“做一做”: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十:课堂练习:练习册。

十一:给这节课起个名字。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十二:思维训练:难度很大! 课堂时间安排合理。

第12篇:数学课教学反思

浅谈教学反思

XXX 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

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已经在观察、善已经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13篇: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要素是:

●关于教师的教:

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

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

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于学生的学:

A、学习的准备

B、学习的注意程度

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

D、知识巩固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

构建有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因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例的系统分析、总结和课例要素的观察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为载体,把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边设计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正,边修正边反思,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重点初中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为主,选择一些突破口。选择若干个点分析其理论基础、内容特点、技术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进行研究。

课例研究的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1)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2)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观察;

(4)教学反思;

(5)教学过程建模。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行动序曲

初步的个人备课和准备阶段:

1.研讨课例研究目标的构建与课例内容的确立,形成课例的初步研究方案。

2.制定和申报课例研究方案,成立课例研究组。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

1.开展课例研究工作,确定有关研究课的内容,注重集体研讨。

2搜集、整理内容,以便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

3.有实验教师讲课,研究小组听课、评课,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第三:课后反思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集体备课笔记 四: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名称:

1、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王伟

课时数: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元二次方程 4.分解因式法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前几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熟练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在八年级学生学习了分解因式,掌握了提公因式法及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熟练的分解因式;在本章前几节课中又学习了配方法及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了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过程,并在现实情景中加以应用,切实提高了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感受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特殊问题的一种简便、特殊的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能根据已有的分解因式知识解决形如“x(x-a)=0”和“x2-a2=0”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递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分解因式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决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分解因式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在解方程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

法,并初步学会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探究新知;第三环节:例题解析;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拓展延伸;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内容: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将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x2-6x=7 ②3x2+8x-3=0 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一问题学生先动笔写在练习本上,有个别同学少了条件“n≥0”。 第二问题由于较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

第三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练习学生复习了配方法及公式法,并能灵活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内容:

1、师:有一道题难住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一下,行不行?

生:齐答行。 师:出示问题,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能,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说明: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答案准备展示。

附:学生A: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x2-3x=0 ∵a=1,b= -3,c=0 ∴ b2-4ac=9 ∴ x1=0, x2=3 ∴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B::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x2-3x+(3/2)2=(3/2) 2 (x-3/2) 2=9/4 ∴ x-3/2=3/2或x-3/2= -3/2 ∴ x1=3, x2=0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C::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即x(x-3)=0 ∴ x=0或x-3=0 ∴ x1=0, x2=3 ∴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D: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两边同时约去x,得

∴ x=3 ∴ 这个数是3。

2、师:同学们在下面用了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观察以上四个同学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说明: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超越小组:我们认为D小组的做法不正确,因为要两边同时约去X,必须确保X不等于0,但题目中没有说明。虽然我们组没有人用C同学的做法,但我们一致认为C同学的做法最好,这样做简单又准确.学生E:补充一点,刚才讲X须确保不等于0,而此题恰好X=0,所以不能约去,否则丢根.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条理清楚并且叙述严密,相信下面同学的回答会一个比一个棒!(及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现在请C同学为大家说说他的想法好不好? 生:齐答好

学生C:X(X-3)=0 所以X1=0或X2=3 因为我想3³0=0, 0³(-3)=0 , 0³0=0反过来,如果ab=0,那么a=0或b=0,所以a与b至少有一个等于0

4、师:好,这时我们可这样表示:

如果a³b=0,那么a=0或b=0 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的是“或”,而不用“且”。

所以由x(x-3)=0得到x=0和x-3=0时,中间应写上“或”字。

我们再来看c同学解方程x2=3x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a³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分解因式法,即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门就采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目的: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协作交流,力求使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新知,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3和4进一步点明了分解因式的理论根据及实质,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实际效果:对于问题1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定的方法解决,速度比较快。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经过讨论探究进一步了解了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更特殊、简单的方法。C同学对于第3问的回答从特殊到一般讲解透彻,学生语言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4的解决很自然地探究了新知——分解因式法.并且也点明了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将方程左

边化为因式乘积,右边化为0,这为后面的解题做了铺垫。

说明:如果ab=0,那么a=0或b=0,“或”是“二者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二者同时成立;二者有一个成立。“且”是“二者同时成立”的意思。

第三环节 例题解析

内容:解下列方程 (1)、5X2=4X (仿照引例学生自行解决) (2)、X-2=X(X-2) (师生共同解决) (3)、(X+1)2-25=0 (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G:解方程(1)时,先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 X(5X-4)=0 ∴ X=0或5X-4=0 ∴ X1=0, X2=4/5 学生H: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2),所以我把(x-2)看作整体,然后移项,再分解因式求解。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 (X-2)(1-X)=0 ∴ X-2=0或1-X=0 ∴ X1=2 , X2=1 学生K:老师,解方程(2)时能否将原方程展开后再求解

师:能呀,只不过这样的话会复杂一些,不如把(x-2)当作整体简便。 学生M:方程(x+1) 2- 25=0的右边是0,左边(x+1) 2-25可以把(x+1)看做整体,这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

解:(3)原方程可变形为

[(X+1)+5][(X+1)-5]=0 ∴ (X+6)(X-4)=0 ∴ X+6=0或X-4=0 ∴ X1=-6 , X2=4 师:好﹗这个题实际上我们在前几节课时解过,当时我们用的是开平方法,现在用的是因式分解法。由此可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能有多种,我们在选用时,以简便为主。

问题:

1、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步骤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2、对于以上三道题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 (课下交流完成) 目的:例题讲解中,第一题学生独自完成,考察了学生对引例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反馈。第

2、3题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合作,进一步规范解题步骤,最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进一步巩固分解因式法定义及解题步骤,而问题2体现了解题的多样化。

实际效果:对于例题中(1)学生做得很迅速,正确率比较高;(2)、(3)题经过探究合作最终顺利的完成,所以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正是因为这,问题

1、2学生们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叙述越来越严谨。

说明:在课本的基础上例题又补充了一题,目的是练习使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内容:

1、解下列方程:(1) (X+2)(X-4)=0

(2 ) X2-4=0

(3 ) 4X(2X+1)=3(2X+1)

2、一个数平方的两倍等于这个数的7倍,求这个数? 目的:华罗庚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该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基本能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环节 拓展与延伸

师:想不想挑战自我? 学生:想

内容:

1、一个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速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系:h=15t-5t2 小球何时能落回地面?

2、一元二次方程(m-1)x2 +3mx+(m+4)(m-1)=0有一个根为0,求m 的值

说明:a学生交流合作后教师适当引导提出两个问提,

1、第一题中小球落回地面是什么意思?

2、第二题中一个根为0有什么用?

b这组补充题目稍有难度,为了激发优秀生的学习热情。

目的:学生在对分解因式法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加工组合,呈现感知过的特点,使认识从感知不段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实际效果:对于问题1,个别学生不理解问题导致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2由于在配方法时接触过此类型的题目,因此掌握比较不错。

说明:小组内交流时,教师关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情况。

第六环节 感悟与收获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2、在应用分解因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分解因式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2.7

1、2(2) (3)

2、预习提纲: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学反思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节课在评价时注重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否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2.

这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本节中应着眼干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2课例名称:求解中考压轴题的四种常见解题方法

教师:黄振 课时: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中考数学压轴题

教学目标:掌握中考压轴题的四种常见解题方法

1.1压轴题的概念

中考数学试卷中的试题排列顺序通常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中考试题中按题型分类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一、选择题(客观题,有些地方将其称作“第Ⅰ卷”);

二、填空题(形式简单的主观题);

三、解答题(

二、三也合称第Ⅱ卷)。在这三类题型中,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一般都设置在各类题型的最后一题,被称作压轴题。

中考压轴题按其题型的区别及在整个试卷中的位置情况又可分为两类:选择题和填空题型的压轴题,常被称作小压轴题;解答题型压轴题(也即整个试卷的最后一题),叫大压轴题,通常所说的压轴题一般都指大压轴题。

1.2压轴题的特点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设计,大都有以下共同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数学中考压轴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就题型而言,除传统的函数综合题外,还有操作题、开放题、图表信息题、动态几何题、新定义题型、探索题型等,令人赏心悦目。

中考压轴题主要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思维难度高,综合性强,往往都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是为了有效地区分数学学科中尖子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试题。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形势下,全国各地近年涌现出了大量的精彩的压轴题。丰富的、公平的背景、精巧优美的结构,综合体现出多种解答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常中见拙、拙中藏巧、一题多问、层层递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创设了平台。

1.3压轴题应对策略

针对近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的特点,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基础知识是“不变量”,而所谓的考试“热点”只是与题目的形式有关。要有效地解答中考压轴题,关键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加大综合题的训练力度,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基本模式”的积累与变化,调适学生心理,增强学生信心。

学生在压轴题上的困难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欠缺、解题经验的缺失或训练程度不够、自信心不足等。学生在压轴题上的具体困难则可能是:“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向何方前进”。

在求解中考数学压轴题时,重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应用,是解好压轴题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压轴题能求解得“对而全、全而美”的重要前提。

2.求解中考压轴题的常见思想方法

2.1分类讨论思想

代表性题型:动态几何问题,存在性讨论问题。

例1.(2009年重庆)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边OA在轴的正半轴上,OC在轴的正半轴上,OA=2,OC=3。过原点O作∠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连接DC,过点D作DE⊥DC,交OA于点E。 (1)求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EDC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角的一边与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另一边

,那么与线段OC交于点G。如果DF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点M的横坐标为EF=2GO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对于(2)中的点G,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GQ与AB的交点P与点C、G构成的△PCG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ADE∽△BCD,及已知条件求得E、D、C坐标,进而求出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EF=2GO成立.

点M在该抛物线上,且它的横坐标为, ∴点M的纵坐标为.设DM的解析式为将点D、M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解得 ∴DM的解析式为 ∴F(0,3) EF=2

过点D作DK⊥OC于点K,则DA=DK.

△DAF≌△DKG,KG=AF=1,GO=1 ∴EF=2GO

(3)点P在AB上,G(1,0),C(3,0),则设P(t,2). ∴PG=(t-1)+2,PC=(3-t)+2,GC=2

①若PG=PC,则(t-1)+2=(3-t)+2

解得t=2.∴P(2,2),此时点Q与点P重合.Q(2,2) ②若PG=GC,则(t-1)+2=2,解得t=1,P(1,2)

此时GP⊥x轴.

GP与该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Q的横坐标为1, ∴点Q的纵坐标为.Q(1,

③若PC=GC,则(3-t)+2=2,解得t=3,∴P(3,2) 此时PC=GC=2,P与D重合 过点Q作QH⊥x轴于点H, 则QH=GH,设QH=h,∴Q(h+1,h) 解得(舍去).∴Q(

)或Q(

综上所述,存在三个满足条件的点Q,即Q(2,2)或Q(1,思想方法解读:这道压轴题是将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相结合的函数综合题。

第⑴问结合“形”的特征,求出点D、E、C的坐标,再设二次函数一般式,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二次函数解析式。体现了解函数问题时常用到的“数形结合”思想。

第⑵由D、M所在直线与y轴相交哦于F,可求得F点坐标,并求出EF的长度,并由旋转过程中的角度相等关系,设法构造全等求出OG。得证结论。解决第⑵问的关系是将EF、OG转化为可求的已知量,得到其长度关系。体现出数学解题中的“转化思想”。

本题的第⑶问讨论存在性问题。要使△PCG是等腰三角形,其中G、C为定点,P为不确定的点,因此应考虑GC为腰、GC为底,并考虑G、C、P分别为顶点等多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假设存在P点,结合P点的位置,通过设置P点坐标参数,用所设参数表示出相应三角

形边长,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构造相应方程,可求出P点坐标。第⑶问不仅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还考察了用方程建模的能力。

2.2转化思想

代表性题型:面积问题,二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距离、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距离、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距离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系数关系转化)。

例2.已知:Rt△ABC的斜边长为5,斜边上的高为2,将这个直角三角形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斜边AB与x轴重合(其中OA

(1)求线段OA、OB的长和经过点A、B、C的抛物线的关系式。(4分)

(2)如图2,点D的坐标为(2,0),点P(m,n)是该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其中m>0,n>0),连接DP交BC于点E。

①当△BDE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此时点E的坐标。(3分)

②又连接CD、CP(如图3),△CDP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CDP的最大面积和此时点P的坐标;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分)

解析:⑴由Rt△AOC∽Rt△COB易知,CO=OA.OB=OA(AB-OA),可求OA=1,OB=4

2∴A(-1,0) B(4,0) C(0,2) 可设解析式为y=a(x+1)(x-4),

将点C(0,2)代入,可求a= ∴为所求

⑵;

提示:①ED=EB时,过E作BD垂线,可得

②直线BC的解析式为,设,利用勾股定理和点在直线BC上,可得两个方程组⑶方法1:连OP。如图4。

分别可求和。

P(m,n)在抛物线上

∴P(m,

S△CPO=S四边形ODPC

-S△OCD

=S△POC+ S△PDO-S△OCD=

OC²|xp|+OD²|yp|—OC²OD

=³2m+³2()-³2³2

=-m+m=-(m-)+

当m=时,S△CPO面积最大,此时P(

,)

方法2:过D作X轴的垂线,交PC于M,如图5。

易求PC的解析式为,且,故

∴当时,,

思想方法解读:本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综合的压轴题

第⑴问由三角形形似(或射影定理)求出相关线段的长,写出相应点的坐标。然后灵活设置二次函数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式。

第⑵问,虽然题目要求是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但点E的坐标必须通过计算得到。而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需分类讨论顶点、腰的对应情况。

第⑶问是本题的难点。题中的面积表示,要结合P(m,n)在抛物线上,充分利用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或是利用平面几何的性质,有效表示△BCD的面积,将不能直接表示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能用已知线段和P点坐标表示的面积。方法1是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POC、△POD,方法2,是通过过D点作垂线,直接将△BDC转化为△PDM、△CDM。

2.3极端值思想

代表性题型: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函数问题。

例3.已知

为线段

上的动点,点在射线上,且满足,且点

与点

(如图1所示).

重合时(如图2所示),求线段

的长; (1)当(2)在图1中,联结.当,且点在线段上时,设点之间的距离为,,其中表示的面积,表示的面积,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3)当,且点

在线段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求

的大小。

解析:(1)AD=2,且Q点与B点重合。由=1,∴PB(Q)=PC,△PQ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3,PC=Bccos45°=3³=。

(2)如图:作PE⊥BC,PF⊥AQ。BQ=x,则AQ=2-x。

由△BPF∽△BDP,==,又BF=PE

∴=,∴PF=PE

S△APQ=(2-x)PF,S△PBC=³3PE

∴y=(2-x)

P点与D点重合时,此时CQ取最大值。过D作DH⊥BC。

CD=,此时=,=,PQ=,BQ=AB-AQ=

∴函数的定义域:0≤x≤

(3)方法1:PQ/PC=AD/AB,假设PQ不垂直PC,则可以作一条直线PQ′垂直于PC,与AB交于Q′点,则:B,Q′,P,C四点共圆。

由圆周角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Q′/PC=AD/AB,

又由于PQ/PC=AD/AB 所以,点Q′与点Q重合,所以角∠QPC=90°

方法2:如图3,作PM⊥BC,PN⊥AB。由==,即==

∴△PNQ∽△PMC ∠MPC=∠NPN,∴∠QPC=∠MPC+∠QPB=∠NPQ+∠QPM=90° 思想方法解读:这是一道动态几何的变式综合题。

第⑴问,线段的比值不变,Q在特殊点(与B点重合),由AD=AB=2,故PQ(B)=PC,△PQ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几何性质可求出PC。

第⑵问中利用三角形相似比,结合已知条件中的固定线段比,找出△PAQ、△PBC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求函数式的关键。而第二问中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则是难点。需分析出P点运动的极端情况,当P与D重合时,BQ取得最大值。集合图形的几何性质及已知条件中的固定线段比,求出此时BQ的长度,既为BQ的最大值。体现极端值思想。

⑶中可以用四点共圆通过归一法求证,也可以通过构造相似形求证。

2.4数形结合思想(用好几何性质) 代表性题型:函数与几何综合题。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抛物线y=a(x+1)+c(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M,若直线MC的函数表达式为

,与x轴的交点为N,且COS∠BCO=。

⑴求次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异于点C的点P,使以N、P、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MC于点Q.若将抛物线沿其对称轴上下平移,使抛物线与线段NQ总有公共点,则抛物线向上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向下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

解析:⑴由直线y=kx-3与y轴交点坐标为C(0,-3)

抛物线y=a(x+1)+c(a>0)开口向上,过C(0,-3) ∴A、B在y轴两侧,B在y轴右侧。如图。

Rt△AOC中,OC=3,cos∠BCO= ∴BC=,OB=1

∴B(1,0) 又B(1,0),C(0,-3)在y=a(x+1)+c上 ∴抛物线解析式y=x+2x-3

⑵由⑴抛物线顶点M(-1,-4),直线y=kx-3过M,∴直线解析式y=x-3 ∴N(3,0) ∴△N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假设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①PC为另一条直角边。PC⊥CN,而A与N关于y轴对称在抛物线上。 ∴存在P1(-3,0)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PN为另一条直角边。PN⊥CN,则∠PNO=45°设PN交y轴于点D,则D(0,3) PN所在直线y=-x+3

由 解得

∴存在P2(,),P3(,)使△NPC为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满足条件的点有P1(-3,0),P2(,),P3(,)

⑶①若抛物线沿对称轴向上平移。设向上平移b个单位(b>0)。 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3+b

抛物线与线段NQ总有交点,即由抛物线解析式、直线MC所在直线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有解。由 消除y得x+x+b=0,

Δ=1-4b≥0, ∴0<b≤ ∴向上最多可平移个单位

②若向下平移b个单位(b>0),设y=x+2x-3-b 由y=-x+3,可求得Q(-3,-6),N(3,0) 对于抛物线y=x+2x-3-b

当x=-3,y=-b,抛物线与直线y=-x+3有交点,则需-b≥-6,b≤6 当x=3时,y=12-b,抛物线与直线y=-x+3有交点,则12-b≥0,b≤12。 ∴向下最多可平移12个单位。

思想方法解读:本题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平面几何综合的压轴题。

第⑴问中,由直线解析式求出C点坐标,由C点坐标结合a>0,判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大致位置。并结合cos∠BCO=,求出B点坐标,在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第⑵问,以N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应分C、N分别为直角顶点分类讨论。结合相应点的坐标及垂直条件,利用45°角的几何性质,分析得到A点满足条件,并求出PN⊥NC时,PN所在直线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

第⑶问是本题的难点。分抛物线向上、向下平移两种讨论。向上平移时,需抛物线与直线NQ有交点,由判别式可确定平移b的范围;向下平移时,线段NQ是否与抛物线相交,关键是两个端点N、Q是否在抛物线外侧。只要取两个端点刚好在抛物线上的特殊情况,进行分别判断,求出满足条件的b的范围即可,体现出用极端值解题的思想。

反思:由以上的试题可看出,在中考压轴题中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一般每道中考压轴题均综合体现了两到三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求解压轴题时,一定要结合题型特征,注意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3用好二次根式的两个隐含条件 教师:陈冬艳 课时:一课时 课型:习题课

目标:会利用二次根式

隐含条件⑴a≥0;⑵必满足:⑴a≥0;⑵

≥0解题

≥0。这两个条件在实际问题中一般都不直过程:二次根式接给出,称为隐含条件。

例1 判断下列式子有意义的条件:

⑴++1; ⑵

解:⑴要式子有意义,必有 解得 ∴x≥

即x≥时,式子++1有意义。

⑵要式子有意义,必有,

∵分式的分母不为0,且分母x2是非负数,∴x≠0,

则有-x-1≥0,x≤-1。∴x≤-1时,式子例2 已知实数a满足分析:二次根式解:由 ∴ 由

+

有意义。 =a,求a-20052的值。

中必有a≥0。

中,a-2006≥0,∴a≥2006 +

=a,得a-2005+

=a =2005, ∴a-2006=20052, ∴a-20052=2006 例3 在实数范围内,设a=(-

2009

),求a的个位数字是多少?

解:在又由与中, ∴-2=0(只有0的相反数相等),x=±2;

≠0,即x≠2。 ∴x=-2 ∴a=(-

)2009=62009,则a的个位数字是6。

+

2+(c+3)=0。求4x2-10x例4 已知a、b、c为实数,且ax2+bx+c=0,的值。

解:由≥0,

≥0,(c+3)2≥0,

+

+(c+3)2=0 ∴ 解得

∴2x2-5x-3=0,得2x2-5x=3 ∴4x2-10x=2(2x2-5x)=2³3=6。

练习:试卷一份

课后反思:

1、这节课是二次根式的拓展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中应着眼干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第14篇:如何上好数学课

如何上好数学课

嫩江二小

刁美玲

数学课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其实,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用教材教教材,纯粹为了学习知识而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他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如果在课堂教学重,教师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他的教学不会再是枯燥乏味的,不会再是神秘难懂的了。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学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并且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数学知识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原来的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的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例题的选择上就选择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不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

(一)的时候,书中就出示了情境图:“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水东冰的问题学生们都有尝试过,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学生也有感官认识,那么到底增加百分之几呢?这就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再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徐网上只有真正理解了棉面积和面积单位,才有可能正确的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面积单位的认识就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只空洞的说教,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必须在学生的身边取材,让他们真正的摸得到,看的着。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拇指甲,去和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比较,得出形象的记忆:1平方厘米如同大拇指甲板大小,我又伸出了自己的手,让同学们观察我的手掌,的出1平方分米如同大人手掌面得大小,或者看粉笔盒,1平方分米有如粉笔盒一个面的大小。那么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我就地取材,我们班教师的地面砖恰好就是50厘米×50厘米的,教完概念后我让学生看地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1平方米原来就是4快地面砖的大小,我还让学生出来站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让他们亲自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感受到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记忆深刻。这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完成了学习。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这节课,我出示了如下几个问题,问题

一、有一株亭亭玉立在遂平如镜的水面上的莲花,莲花高出水面2尺,一阵风吹过,莲花倾斜于水面6尺处,求水深及莲花的高度?问题

二、一个木箱长4尺,宽3尺,高2尺,问一根6尺长的木杆能放进去吗?为什么?问题

三、一新郎新娘欲装修房间准备结婚,要给楼梯铺地毯,已知楼梯高2米,坡脚45度,求地毯要多长?这几个问题都是生活中学生们会经常遇见的问题,而且莲花图片非常美丽,木杆问题极具挑战力,铺地毯问题又非常有趣,学生首先就有了极大的兴趣,课时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经过分析、讨论学生会明白将以上问题转化为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就相对容易解决了。讲问题情境抽象出几何图形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想学、了学的心境里就完成了本节课,不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的一节课上完后会让你感觉事半功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会更进一步,更加了解数学史为生活实际服务的。再比如,学习《远的周长》这节课,当学生用书中的滚动法和绕线法测量完圆片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测量出他的周长,学生用绕线的方法费了好长时间才勉强测量出圆的周长,同学们东感觉这样做既麻烦有不准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考虑问题,采用类比的方法,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呢?它的周长又会和哪些条件有关呢?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继而推导出圆的计算公式,这样圆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教师对圆周长的测量先来源于生活的需要,进而抽象出知识原型。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自觉形成数学思维,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圆的周长计算肯定有规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直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知道数学除来源于生活外,还应用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数学。

学生在学了小数加减法后,单独的训练既枯燥又乏味,而把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成生活中的时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就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复杂的知识就会变得简单化。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设计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景,一些人当售货员,一些人当采购员,要求售货员将商品标价。如:书包32.00元,笔袋3.50元、还有5.4元、6.85元不等,铅笔1.3元,铅0.5元等,让他们在买卖过程中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小数计算都得到了训练,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就掌握了知识,并且会讲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课堂中枯燥机械的训练要好很多。 再比如,学习了百分数之后,书中学到了恩格尔系数,可以利用恩格尔系数去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我就根据这一知识,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的消费比例情况,计算自己家的消费比例,继而利用恩格尔系数判断自己家的富裕程度,对于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知道了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借此我又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也都积极地接受了我的教育,在没有了以往的不以为然。

总之,如果学生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有趣,数学有趣。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但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但要在教学教育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经验用以解决新的或疑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将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出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进步和提高了,我们的整体成绩也就得到了提高。

第15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感悟

我们学校的“五小”教学模式,在摸索中逐渐成熟,成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我们的课堂,力争让每一个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奔头。小自习,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小交流,培养了孩子与人合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小展示,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建立。小练习,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总结,引导孩子发现规律,学会分析梳理,学会欣赏同伴。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6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2.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二: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三

我们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四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五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目标”教学法,以目标教学统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我校经常组织课改展示课,积极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

6、我校的“目标”教学模式在一些课堂中不适应的问题。以上是我个人对新课改的一些体会,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我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课改活动中去。

第17篇: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平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第18篇:数学课改总结

数学课改总结

新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以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转变观念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前提,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工作中始终把师资培训与新一轮课改同步推进,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及时将课改的有关内容纳入继续教育的范围。

二、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1、建立适合课改的教学方式。(1)备课。

①改善教案编写方式。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②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在实验中的做法是:当教师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可以更换主题情景。

(2)上课。

①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们在实验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一是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方法有:

1、以童话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老师编了“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来进行有序教学。

2、以“重大事件”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认识钟表”以“神舟6号”发射为载体。

3、以“身边事例”为载体,如“高矮”以班级学生“争高矮”为例。二是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②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3)作业。

一是活动式作业。一册数学有许多活动式练习题,包括说和动手做的两种。这种作业我们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二是需要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如算式类)要求做在作业本上。三是不便抄写的题,直接做在课本上,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批改。四是许多班级尝试做一些特色作业。

(4)考试。

着力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这学期期未学生成绩=过程性评价(30%)+终结性评价(70%)。评价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着客观、公正、发展的目标评价方法和原则,本评价方案将采取学校、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每类评价各制定具体的、易于操作的相关评价指标,分别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①建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建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材料。③建立“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达成有效提高合作交流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要求。合作交流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要发给“合作交流学习卡”。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教师要适时介入,使合作学习的成果或得到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供示范。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

3、边实践、边学习。这学期我们科组上了许多汇报示范课进行课,而且组织教师评课,使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

三、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心。

2、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课改的先进典型。

3、深化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高研讨实效。

4、加强数学学科实验总结。我们要求教师加强课改实验过程的记载,随时记下课改进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并经常梳理和小结写成“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

第19篇:数学课代表演讲稿

我认为我能胜任这个工作。虽然我的地理达不到陈嘉豪、吴明洋的水平,但我会努力让我的地理成绩更上一层楼。而且我会去帮助、辅导那些地理不太好的同学。并且我会按时将大家的本子收上来,送到马老师办公室去,也会按时把本子发下来。

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叫《笨鸟先飞》。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小时侯并不聪明,因此常常挨老师骂。他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聪明呢?”这时,他看到了一只小蜗牛在墙上慢慢地往上爬。他的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这不就是我吗?我也可以像它那样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只要勤奋,笨鸟也能飞得高,飞得远。”从此以后,左思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虽然我不笨,但我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好。我今后会努力的,不是说“笨鸟”也能靠勤奋飞得高、飞得远吗?在我看来,地理课代表要勤,每个课间都去老师办公室抱本子、送本子。地理课代表也要奋,要让自己的地理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成为别人的榜样。

所以,如果我能当选地理课代表的话,我一定会用一句话勉励自己:勤于工作,奋于学习!希望同学们支持我.

我叫xxx,现任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我热爱我的工作,并且在上个月学期中能胜任这项工作。虽然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有些时侯,我收交作业的速度慢了一些,有时候老师都来吹了。但我每次都是尽我所能努力完成任课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这次竟选的目标还是数学课代表,我之所以竟选,是因为我非常想当数学课代表,而且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能胜任数学课代表的工作,。如果这次我被大家选中的话我会更加努力的,并且,我也会把上面的这些毛病都改掉的。请大家相信我!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好! 我要竞选的是数学课代表。

我对数学很感兴趣,每当洪老师上课时,我都很认真听。因此,我想竞选数学课代表。

要想当数学课代表,首先要去认识、了解它才能做好。数学课代表应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难,为同学服务。工作要每天按时按量做,才是一个课代表应有的责任心。课代表并不高人一等,遇到难题不会,还是可以去问同学的。这几点,我相信我能做好。

如果当上课代表,我会尽力把同学的作业一早就收齐送到办公室给老师。监督大家不漏欠作业,我也会全力做到。这是我对自己竞选的一个前提。不过,做课代表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保证不欠数学作业,这样才有权力去监督其它同学。如果同学对我的工作有建议或意见的话,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一定会诚心接受。 能当上数学课代表的话,固然是好事,并且我会尽力做好份内的事。帮助大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20篇:数学课改反思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课改反思 大槐镇中心小学 李艳芬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带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课程改革正在全面铺开,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数学课说课稿范文
《数学课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