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4 08:35:43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学校和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该怎么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1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

1 / 11 精品文档

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

2 / 11 精品文档

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2 时间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12)班6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两个月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3 / 11 精品文档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协助师父黄金其老师开展高一级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新教师培训,虽然只有6学时,但在老师的精辟解读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备课认真,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师父,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师父的课,听曹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

4 / 11 精品文档

外,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并适时适地进行德育教育。批改作业认真。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师父评课,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一是,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对教材分析不透。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多听听师父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二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

5 / 11 精品文档

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而对比有些老教师上课,新授课时把这节课必须要讲的讲到,让学生理解,东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会用,那么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大,有些东西可以放到题目碰到时再进行讲解。

三是,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弱,课堂气氛较沉闷。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我师父对课堂把握很到位,他语言幽默风趣,常运用生活实例讲知识点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他则用炒菜来讲,简单易懂,学生又感兴趣。这些我都需要向师父学习的。

四是,教学语言不连贯,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现象。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五是,容易出现紧张,当有老师或领导来听课就会紧张,不能把课上好。六是,对课堂、课后练习较少,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3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

6 / 11 精品文档 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7 / 11 精品文档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 8 / 11 精品文档

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

9 / 11 精品文档

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10 / 11 精品文档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一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2.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3.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4.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5.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反思 11 / 11

推荐第2篇:课堂教学评语

一、提问语:

1、这有哪些读法呢?读读试试。

2、谁还有想法,再说说?

3、这么多的读法,怎样才能找全呢?

4、如果你是图图,你想怎么穿呢?

5、还有想法吗?

6、你们摆出了几种?

7、请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摆的?

8、现在你发现,比刚才怎么了?

9、这样摆,是不是有些乱呢?

10、那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把这个调整一下?

11、大家看一看,这样摆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吗?

12、这个同学的搭法你学会了吗?

13、今天的搭配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二、过渡语:

1、如果一上衣和一条裤子搭配为一种,穿法可不止这一种呢,所以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有哪些不同的穿法?好,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学具,谁读读合作要求?

2、刚才呀,我们是用学具摆一摆,有顺序的思考,找全了所有的搭配,没有了小学具,只有我们的衣服图片,那么你怎样能清晰,有条理的找全所有的搭配呢?

三、评价语:

1、你真善于发现。

2、声音非常响亮。

3、想法还挺多。

4、这个小女孩真善于发现,掌声送给她。

5、善于总结的小女生。

6、后面的小男孩观察的真仔细。

7、同学们个个都精神抖擞。

8、声音再响亮一些。

9、她的思路真清晰,你真棒。

10、你的思维真敏捷。

11、你们的堂习惯真好。

推荐第3篇:课堂教学评语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功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评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主张具有开导启发性的、激励性的、温馨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推荐第4篇:微课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微课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微课是以录制好的视频为载体,视频内容记录了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实践证明,微课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全视频教学,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疑点展开,有利于学生反复地学习。

微课具有以下两个优点:授课方式简单,容易被学生接受,跟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起来,对学生来说有更大的吸引力;虽然时间较短,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表现形式新颖,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讲解中,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热情。

短短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教学内容,不但能让学生看到精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还能让学生听见优美的音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和开展分层教学。

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出现理解能力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这就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微课的使用却能改变这种局面,学生只要有播放微课?热莸纳璞福?就能随时随地观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地理成绩好、中、差的分类,可分别让这三类学生观看不同内容的微课,以弥补他们学习地理时存在的短板。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某些地理知识时,仅靠嘴巴是不能讲解清楚的,也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但微课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能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把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灵活性,从而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1.课前自主预习。

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来说是杂乱的,如果没有好好地自主预习,听课时就会毫无头绪,不能从中找到知识的规律,但是如果学生能好好地自主预习,就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课中重点讲解。

在课前预习过后,就能发现哪些问题自己是不明白的,没能掌握好的,从而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去听课。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微课向学生授课,并利用微课中的视频和相关的地理图片,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课后巩固知识。

地理课的知识比较碎和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对于课堂教学中没能掌握好的地方,或者没有理解的知识,在课后就要重新观看微课,从而自主地学习和消化课堂教学中没掌握的知识点。而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反复学习,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前后的联系,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构建起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微课已经迅速走进了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已成为大势所趋,必将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能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对待微课,科学加以运用,使微课真正能够帮助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推荐第5篇: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地理地图教学模式是紧密地联系着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具体实践及实施地理课程的主要途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笔者用建模的方式构建了两种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的两种模式。

关键词:地图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18-01

地图是一种图形语言,地图上的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各种要素,表示出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表示出它们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地图储存和浓缩了大量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又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图像形式传递给人的大脑,成为客观存在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是任何文字或其它语言描述无可比拟的。

在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中,尽管课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材料,但地图却是地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地图形象、直观,便于图文对照,有利学于生理解、记忆。同时,也正是它们具有鲜明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风格,起着课文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地图运用的研究,重视地图教学,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不仅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图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类地图和图表,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读图分析。

我国的地理课堂教学,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很深,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展开。具体的说,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多数是对知识甚至是对图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相应的,学生对知识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就非常欠缺。

笔者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探索出了高中地理中地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地图教学课堂教学理念模型,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传授者到促进者,从控制者到引导者,从独白者到对话者。而学生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这样就使教师由开始的“教”到后来的“不教”,使学生由开始的“学会”到后来的“会学”。

在这种教学理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种有效的地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均利用多媒体作为上课的手段,以各种地图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引导学生学习。

一、情景──提取加工──归纳型

该模式基本步骤为:备课时教师研究地图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教学地图素材,制作有关地图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当然也可以从网上、地理资源库里挑选适当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地图教学情景,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各种地图教学信息,引导学生进入地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接受地图教学信息,最后教师和学生在价格地图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地图的规律。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及变化、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

二、咨询──研究型

咨询──研究型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图教学资源,选择学习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看监听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微机进行轮流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这种形式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提前对地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地图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过程由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总结归纳地图规律。

这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程序进行,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监控和辅导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可以说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首先它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要求都比较高,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电脑。其次,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及时监控,如果班级人数比较多,监控的力度就会大大减弱,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再次,这种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

高中地理地图课堂有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特点、条件、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某种教学模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言是最佳的。但没有一成不变,对任何具体教学过程都普遍有效的模式,“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广泛模仿,结合教学实际择优选择;也可以同时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交替配合使用,最优地发挥各自职能,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6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关于“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关于“实践性原则”,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于“不唯一性原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地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些问题都用“唯一性”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在,中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课程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为趋势,以教材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为特点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启动。目前正在执行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正在使用的各科试验教材,虽然还只是过渡方案,但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把各种取之于社会实践的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将上述三个原则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笔者曾利用英国中学理科革新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中的有关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厂址选择的问题。教材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下图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4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重点放在: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样,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活跃的、舒展的,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3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都是纷繁复杂的,而且,任何事物自身都具有它固有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同学,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同学,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同学,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同学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推荐第7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摘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高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效课堂教学 实施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我校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高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一、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基于地理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区域地理学习建议采取的基本模式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二是加强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比较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特征、城市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主导因素。 3.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 4.比较区域差异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5.评价区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地理复习课建议采取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这里主要指高三地理复习)一般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系统巩固的第一轮复习,其主要目的是逐章、全面、系统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二阶段,即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载体强化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复习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目的是引领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学案导学 将每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方案,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同桌提问、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3.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 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 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4.知识和方法整理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 总结。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5.即时训练和评价

实施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以本节课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试题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上,画出任一点的风向,比较说明不同地点的风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 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通过丰富多元的学生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推荐第8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市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大连市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高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一、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区域地理学习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区域地理的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二是加强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比较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特征、城市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主导因素。

3.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

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

4.比较区域差异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5.评价区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地理复习课

复习课(这里主要指高三地理复习)一般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系统巩固的第一轮复习,其主要目的是逐章、全面、系统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二阶段,即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载体强化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复习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目的是引领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学案导学

将每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方案,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同桌提问、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3.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4.知识和方法整理

学生对做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利

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5.即时训练和评价

实施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以本节课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试题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

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上,画出任一点的风向,比较说明不同地点的风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

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

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通过丰富多元的学生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推荐第9篇:高中地理333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玉都中学 高中地理3-3-3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思想:先学后教 模式含义:

1,三个设计:目标、预习、探究

2,分好三个小组:每班三大组,每大组分三小组,每小组3部分(组织组、指导组、检查组)

3,课堂三个中心环节: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老师点评,破解难点

纠错改错,巩固训练

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地球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及模式、气旋与反气旋系统、两地间最短航线的飞行问题、侧视经纬网定位、经纬线长度的计算与比较、世界气候基本模式的形成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探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如教材探索“热力环流实验”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条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农民工现象”、“从市中心到郊区选择居住地”、“北京的自行车多了还是少了”、“绿色食品”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

按不同内容的不同属性,又可将地理课型分为:区域地理课型、系统地理课型、地理基础知识课型、地理概念学习课型、地理特征学习课型、地理成因学习课型、地理规律学习课型等。现就最近所实践的地理基础知识课型3-3-3课堂教学模式做一探究 : [三个设计] 1,目标设计: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落实性 要求识记内容;理解内容;能力要求把握

重难点

2,预习设计:基础梳理,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点,导学案/非常学案/练习册/优化设计等基础部分)以自主学习为主,起到要点盘查,夯实基础的作用。

3,探究设计:主要以提升为目标,把握考向与考点,把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向更深层次进行延伸拓展,是全课的重难点。 [三个小组] 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三大组:

每一大组分为三个小组:

每个小组(好、中、差搭配)包括:1,组织组——分配学习任务 2,指导组——指导本组学习3,检查组——检查学习落实情况 [三个环节] 1,预习检查(检查组)并进行基础梳理与展示

2,老师点评预习基础展示,难度升级、考点串讲,以图为载体,进行方法点拨,难点突破(探究设计)

3,针对训练—纠错改错—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推荐第10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常燕燕,宁夏固原彭阳一中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上这些都有赖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设计策略。

1.潜心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需要,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才能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做到不只是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使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示范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地球运动一节没有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而这一知识点又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联系教材内容的联系,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之后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例如在学过“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知识后,笔者就创设这样的问题,有一座楼房(北楼),现计划在其正南方米处兴建一幢商品住宅楼(南楼),为了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应对南楼的高度作出怎样的限制。这一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查找本地的经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出了满足条件的南楼最高高度。可见,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既保证了知识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地理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调动了参与认知的主动性。

3.巧设探索机会,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地理新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创新和收获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并巧妙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使他们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的答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而应力求避免探究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

4.走进学生心灵,探究展示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灵,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做到“爱学生之所爱,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要探究和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两条以赤道为起点的旅游线路,利用多媒体边走,边看景观,边思考,到了热带雨林区。提出问题:这是一片莽莽丛林树上终年既在开花,又有果实,这是哪儿呀?它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到了热带草原区,笔者又提问: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的季节有树、有草、有长颈鹿、有斑马,一片生机盎然。但有的季节却一片萧条,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引导学生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教师以提问代替了灌输,学生有新鲜感思维活跃,在相容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客观认识学生,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地理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重视以学论教,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考虑综合因素,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是检测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反馈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的原始材料,课堂提问的设计就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现实。要体现层次性、

灵活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同时,教师要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评价,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以实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从而在点滴进步中逐渐培养他们的信心与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它,就必须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合在教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方能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11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

导语:想要做好了一名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教研组评课要根据听课的目的或听课的对象不同合理把握评课内容,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谈,结果什么都没谈,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支配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价值观的体现。教学思想,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反对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反对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德育的教学。老师在评课时应当联系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评析。这一方面是宣传正确的教学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讲课人心服口服,达到评课的实际效果。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否严谨认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课标及学情是否研究透彻、把握准确。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过高或过低,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不清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那么首先就是一个教学态度间题,是教师课外的工夫下得不够造成的。

二是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教案不熟悉,课堂表现慌乱,上课时丢三落四,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这就属于课前准备不充分。

3、学法指导

要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4、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是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教师教学基本功

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板书:好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语言: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的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是否得当,是否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好的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的增长、情感的陶冶、学习方法的获得、能力素质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品德的升华、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思想情操目标的达成等,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所在。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7、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之一。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8、教材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

9、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要明显。我们平时听课,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要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一节好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学困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10、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第12篇: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课改。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高中教师,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13篇: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12法

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12法

康正明(湖北省郧县第二中学地理教研员

442500)

眼下,高中老师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新课改理论大车运,自培活动好忙人,外出学习花费用,到头来,学生的发展还是不称心。”我静静寻思,新课改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之后并有所发展。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这就需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而好奇心和兴趣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因素。培养地理兴趣,方法好多,用现在最时常的一句话,那就是要“激活地理教学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地理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实现教学互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我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出12种激活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巧插趣味故事

激活课堂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然后启发:哪一位同学还知道有关巧用气候的故事?有一位同学举手主动讲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耳食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二、幽默搞笑

激活课堂

我们在讨论地理地名时,有一位学生给大家讲了一段马季老师的地理地名相声:“暑假里,我到我的姨姨家去度假,我有两个姨姨,大姨叫夏威夷,家住冰岛,大姨家有两个表妹,两个表哥,大表妹叫爱尔兰,二表妹叫苏格兰,大表哥叫圣地亚哥,二表哥叫摩纳哥。她们都非常好客,我一进门,爱尔兰马上给我端上一盘刚果让我吃,这刚果呀特别硬,我用我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去咬都咬不开,急得我出了一身的阿富汗„„。”学生听了哄堂大笑,学习地理其乐无穷,打起了精神听讲,增强了学习地理兴趣。

三、用奇闻轶事

激活课堂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学生自身思维被激活胜过一切外在管理约束,为调动学生兴趣,我时常采撷搜索一些奇闻轶事,尝试用奇闻轶事型事例教学法,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也激活了课堂。

例如,我在讲解解放初期因为国防原因建立的一些大型工业时,我引了身边的鲜未人知的轶事:1967年,因为国防的需要,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林彪看中了十堰这块宝地,欲在这里建立一个兵工厂,这里交通不便,易守难攻,但是又不能太张扬,于是,在防县一个山洞里修建兵工厂的同时,在十堰兴建第二汽车制造厂。又如,在讲到军事而兴起的城市时,我启发学生引用了我们身边的轶事说明与军事有关城市,有一位学生给我们讲了老解放郧阳府的轶事。同学们听了华然称嘘,现在终于明白老郧阳府设在河流拐弯处的好处。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鲜未人知的新鲜事儿,地理课真好玩,增强了地理课兴趣。

四、用现场实物

激活课堂

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是学校内、教室里、学生中随处可见,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可就地取材,即兴取系室内、眼前、身边,活生生的实物、事例。

我在讲解自然带时,指着窗外校园里的树木问同学们:法国梧桐,叶子大,冬季又落叶,是什么自然带的植被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那么,夹竹桃和橘子树,叶子又阔又硬,冬季也不落叶,那又是什么自然带植被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同学们通过眼前的事物,不仅形象直观的认识了解自然带,而且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事物进一步有所了解。用现场实物激活了课堂,增加了学生学习参与面。

五、用乡土地理

激活课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多莘莘学子们渴望认识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有难以割舍的情结,独特的亲切感。适时挖掘,及时联系本乡本土事例,给学生以自豪感,从而激发浓郁的求知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激活了课堂。

例如,我们在学习意大利新兴工业与温州企业的对比之后,可以顺便结合我们鄂西北的实际,讨论一下家乡致富门路。鄂西北地处山区,属亚热带向温带过度气候类型,植被种类多样,农作物、水果品种高产优质,但是摆放在我们的零售超市货柜上的食品,基本是外来品,而我们家乡的水果或是便宜卖掉,或是烂到了地里,堆成山的红薯养猪了(传统的养猪方法成本是相当高的)。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这里为什么穷非曲直?大批的劳动力为什么要离开日夜思念的家乡?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他们的房前屋后都是财富,是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把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专业销售等。这样即发展了地方经济,又解决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同学们听了之后一阵骚动,冲冲欲动,有马上回去做好动员和指导的欲望,学习地理实用性真强呀!

六、热播影视剧

激活课堂

影视传媒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辐射力,巧妙引用热播影视剧及剧中情景,极易引起师生的共呜,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激活了课堂。

例如,我们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时,我问:哪位同学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黄土高原地形地貌?请介绍给同学们。有一位同学引用了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志勇带领他的马队出发到俄罗斯作茶叶生意,马队都是在那些沟壑里前进,并且那些村民们大都把房屋建在宽阔一点的沟壑里,大风从沟壑上空吹过,卷起一浪一浪的沙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自己看到的画面。同时,还从剧情中了解到中国的茶叶大省在江浙(江南丘陵)地带。这就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都能学到地理知识。

七、巧引歌曲

激活课堂

作为中学生,对他们最有冲击力的、最有吸引力的东西,莫过于就是歌声了,我们在课堂上偶尔用上一两句歌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

我在给同学们介绍“三江源”的时候,先告诉同学们“三江源”名称的来历,再讲到这个地方的环境保护情况,生态破坏程度等,讲到对长江水源的影响时,我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几句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黄河的爱,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长江黄河,增强了环保意识,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在讲黄河中下游某城市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时,我及时引入了《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乘着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提问:黄土高原上是否有东南风?西北风?分别盛行在哪个季节?所以,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的哪个方位比较合理(分布在季风对吹方向的垂直郊外)?

八、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

激活课堂

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给我们的课程实施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仅是突破“三一主义”(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 的樊篱,而是使课程实施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极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离立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表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以达到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现在的中学生最爱干的事儿就是上网,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又最能实现师生互动,培养了能力,激活了课堂。但是,我先说明一点,计算机网络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决不可全全代替教学过程,同时,在合适的时候用一下的确可以起到激活课堂的效果。

九、巧借新教材的“活动课”教学

激活课堂

为适应学生建立探究式、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模式的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每节课后都安排了一定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又相对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又不同于以前旧课本里的思考题,也不是课后复习的翻版,它所涉及的是我们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同时,如果我们用得好,的确可以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我在导入时巧借了“活动课”的“试做天气预报员”,同学们通过“活动”过了一把主持人的隐,同时学生也进一步了解到天气预报要报道哪些内容,有哪些要素,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师生互动,激活了课堂。

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激活课堂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和效果也就不一样。在讨论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互动,激活了课堂。

例如,在讲授人类活动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是弊大还是利大”,根据这一辩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正方以全球气温升高 寒冷地带变暖 西伯利亚等地适于人类生存;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增多 积温高,光合作用增强 农作物增产;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云量增大,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全球气温下降,使全球气温恢复正常等论点论述利大与弊。反方以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部分融化 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平原和部分岛屿;全球气候异常 物种变迁,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等论点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通过这些讨论训练,学生由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十一、教具的演示法

激活课堂

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地理专用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可通过地理教具的展示来营造地理学习环境。如要求在教室内张贴《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以渲染气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手头所拥有的各种教具,借助教具去呼唤学生,去演示说明地理现象,去创设地理学习环境,使整个课堂笼罩在浓厚的地理氛围中。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对各类演示仪、模型等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有足够的了解。有些教师不愿使用模型,尤其是体积较大的模型,原因是这类模型比较笨重,带着它们进教室甚为不便。其实,现在的模型制作材料早已由发泡材料、玻璃钢取代了传统的石膏,十分轻便。我们要勤于使用地理教具,并且用的及时,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制作、操作教具等,促进了师生互动,激活了课堂。

十二、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

激活课堂

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优劣,正面的评价可以崔人奋进、鼓舞士气,而反面评价会搓伤锐气,使教学变得异常沉闷。因此,《课程标准》一改应试教育下仅关注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模式,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采用素质教育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做法,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如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应用得当,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它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不吝啬我们赞赏,正面评价方法和机会多得很,只要我们灵活应用正面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我们的学生学习一定自主的,我们的课堂也会活起来。

第14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 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通过大量观课、评课以及研讨活动,笔者发现如果课堂教学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造成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找出重点内容外,还要立足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境,预设多种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地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降水柱状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气温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以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储备)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8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带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知的本质性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的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三维视频”, 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图1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⑴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⑵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⑶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图5 ⑷在图四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图6 ⑸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有时在北半球A、有时在南半球C。

图7 ⑹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⑺观看地球公转3DMAX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

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案例5: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难点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或孔明灯的放飞来加以解释。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第15篇:善用多媒体,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善用多媒体,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多媒体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一个产物,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它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是一门内容较多、涉及地域较广、对学生综合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许多内容需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书本只能展现一小部分,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二者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书本上存在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一举两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多运用并不代表滥用,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多媒体逐渐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多媒体的弊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原本花费较短的时间用口述就能理解的内容,却在课堂上用观看视频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只有学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对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导入所学地理课程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美丽的图片、较短的视频来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会被美丽的画面、视频所吸引,更早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与宇宙相关的美丽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学生在受到这些美丽的图片或者简短视频的吸引后,注意力会很快从课间的打闹嬉戏转移到课堂中,再加上老师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又如,在学习“锋面天气”一课时,可以从网上找一些与冷暖锋相关的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会知道学习哪一课,并且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必背的知识多。这些因素使学生逐渐厌烦了对地理知识的背诵和学习,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地理成绩下降。要改变这种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就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自然界水循环”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效率呢?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找固态、液态、气态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水体类型。第二部分可以通过查找水循环形成过程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加上自己的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受到视频和图片的吸引后,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注意力也会随之集中。再加上老师的精彩讲解,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记忆。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单靠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无法开阔学生视野。如何开阔学生的视野呢?这需要善于运用多媒体,通过网络技术来查找所学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学习“高压低压与天气”这一课时,可找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比如,围绕哪个国家是台风的多发区、我国哪个地区是台风的多发地、我们如何应对台风的到来、台风的危害有哪些等问题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高低压天气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通过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多查找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现在的地理考试试题题型多种多样,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多抱怨老师没有给自己讲过这些题,或者是自己没见过的题型。通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做一些没有见过的题型,教师还可以找一些常见的易错题型来提高学生对这种题型的敏感度,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因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内容,不仅拓展了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题型,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增强了自身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导入所学地理课程、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善于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成福,马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

[2]王树龙.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中,2011.

编辑 李建军

第16篇: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3)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厦门同安第一中学 夏成志

摘要:课堂教学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融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谐才能有效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与任课教师有密切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更加热爱地理学科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和谐才能有效。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方面,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以关怀和平等为主

关怀学生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在学生生病和有困难时多关心学生,学生情绪波动时和他们交朋友,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必然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平等对话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科目。

2、在课堂上,以尊重和鼓励为主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高中生具有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不容冒犯的部分。他们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为此努力学习,力图在各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争取在集体中赢得适当的地位,得到好评和重视。因此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自我风采的舞台。如果学生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和鼓励,他们会更加奋进,积极性也更加强烈!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充分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能动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趣才能有效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德国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强调以各种不同的兴趣为基础,把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津津有味的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积极的参与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有力措施之一,课堂教学有趣才能有效。

1、优化新课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时,可这样导入新课: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美洲的最南端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向西推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里长达几个月,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学生处于高效兴奋的状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乡土地理,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而人教版必修2的人文地理教材有些内容枯燥乏味,乡土地理就是最好的调节纽带。地理课上只要展示厦门乡土地理案例,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师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好。每当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材料或小论文被老师编成案例在课堂上运用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地理学习的无限热情。可见,利用乡土地理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关注社会热点,引发学习兴趣

与现代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现在的地理教材虽几经修改,仍显得相对滞后,赶不上时代的节拍。而现在中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特别关注,喜欢探究。针对这一实际,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及时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入教学之中, 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对本来感到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产生强烈地求知欲。如在讲“自然灾害”时,我及时引入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西南省市百年一遇旱灾等消息,这时,许多同学都纷纷议论,仿佛当天的情景就在眼前,认为一定要认真学好自然灾害知识,珍爱生命,防震减灾。

三、合理运用媒体,课堂教学高效才能有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明显。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高效才能有效。

1、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起点,也是地理信息最重要的承载工具。学生可以从图上获取很多知识,并能锻炼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难免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予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中的电教媒体卓越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全方位帮助学生具备

正确的、全面的快速地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2、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对于教材中提出的重点或难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难于直接感知与观察,理解起来十分费力。而多媒体教学,讲究的是时效性,可以弥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特点时,如果用传统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就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效结合flash动画制作(图1),可以增强学生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图1 地球公转Flash动画截图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节奏容量

地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依据地理教科书,还应该选择和补充一部分地理课外知识,这是地理教学的学科性决定的。地理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到当地亲身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和地图册上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理解和体会。而通过播放相关地区的资料图片和视频,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因而,同一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加快了课堂节奏,又增加了课堂容量,并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地理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反复练习,教学高效有效。

四、反思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提升才能有效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体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主要有:反思自己的成功做法;反思失败、失误之处;反思课堂灵感;反思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反思同行之共识;反思学生方面的问题;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反思再教设想等等。教师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以反思促教学,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路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为笔者几年地理教学中的浅见,以供商榷。

参考文献:

1.袁书祺 《地理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著 3.饶水平《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地理教育》2003年1期

4.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中华论文网-地理论文 2008-04-14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李涛2000,(2)12-16.

第17篇: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1.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本文主要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设计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笔者认为,只要高中地理教师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就能够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18篇: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着变化,顺应当代实际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授课时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针对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此教学法很大程度上能够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60-0

1一、翻转课堂的基本认识

2007年,美国教师乔纳森通过使用录屏软件及PPT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将录制成的教学视频放在了网络上和学生分享,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被称之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教学,课后学生通过软件,自主性地练习和复习是完成内化教学的过程[1]。这种翻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翻转成了自主研究的局面,形成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的新型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制作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然后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及时向教师请教,或者是和其他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上做好教学视频的录制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难度很大,内容也有些枯燥,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施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仔细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录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大幅提高。此外,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营造一个浓郁的讨论氛围。比如,在讲“遥感技术以及应用”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搜集一些与遥感相关的技术在农业以及勘察方面的实例,巧妙地应用到课堂视频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在课件里插入一些与遥感技术相关的图片,丰富课件内容,增强画面感。紧接着,教师还要在课件的后面准备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进行解答,加速对整节课的巩固。

(二)利用交互式的白板,开展互动式课堂

所谓的交互式白板教学方法,就是将传统板书模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交互式白板教学采用交互式的软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的效率显著增加。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特点,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好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地理课堂更加感兴趣,进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地理知识。比如,以“遥感技术以及应用”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视频、课堂讲解等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标注、编辑,在教学白板上添加和遥感技术相关的概念性的文字以及图片、小视频等,如果需要修改,则可以直接在课件中进行格式的变化以及内容的修改,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让学生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学习。

(三)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关注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大环节。因此,课堂讨论以及问题解答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首选办法,也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教师具体教学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结合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多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遥感技术以及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遥感原理,可以针对遥感原理以及课程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并开展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发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45-46.

第19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成果更加注重有效性,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教学任务是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在教学任务中的地位似乎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于是很多教师在对于地理教学课堂的创新探究上也不再花很多精力,这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此时,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增强地理教学的授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课程内容导入方式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习任务较繁重,课程与课程之间安排得很紧密。在每一课的开始,好的课程内容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的一个衔接,一个科学合理的导入可以帮助调整学生的状态,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扩大内需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帮助接下来课程内容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一块内容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可以借助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几分钟的短视频或一些笑话等等,先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再进行接下来的教授。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把握好课程导入的度,避免时间过长或使学生情绪太热烈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这无疑是宣兵夺主。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高中课堂上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将学生整个都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去,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讲课,学生在睡觉的情况。因此,注重教学内容的互动,不仅可以使整节课保持比较热烈的学习氛围,也能让知识点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

例如,在教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南水北调为例”时,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实行南水北调的现实原因是什么?”然后点一名学生来回答。接着再问“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对当地经济有什么影响?”这时由上一个回答的同学随机指定另外一名同学回答本题。接着教师可以再问“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里?”“长江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具有哪些现实的优势?”等一些问题,回答问题的同学都由上一名回答的同学指定。这样不仅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精力高度集中地情况下,而且一轮问题结束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接近完成,且授课效率也非常高。

3、结合情境开展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地理教学的目标有一项规定: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地理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而言与生活的联系相当紧密,它就是一门研究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大环境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教学,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将知识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温室效应”时,可以先播放几个教师事先准备的有关温室效应的小视屏,再让学生看一些温室效应所引起后果的图片,让学生对于温室效应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对刚才所看的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这些现象,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如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滥砍滥发森林等;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气温升高、极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最后,再请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有哪些因为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改变。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切入,学生对于温室效应一定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4、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心理

被动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开展不会有任何帮助,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主动去对课本内容进行挖掘、探究,才能真正使知识被其吸收,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很重要。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热力环流”那一章节时,可在课前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在其内部两端分别放置一盆冰和一盆常温水,用密封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罩严实,然后在有冰块那一端的薄膜上开一个小口,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让学生观察烟雾的流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流动?它与大气环流有什么类似?大气的环流又受到哪些影响?...这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欲,是教学过程更加容易开展。

5、巧妙进行课程内容的总结

每一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都应该留出几分钟对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简单精炼的概括,它是对这几十分钟教学内容的总结,能帮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一个更好的提炼。在学习消化了那么多实例、问题对话之后,教师的总结性话语会起到一个醍醐灌顶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以保证最后总结的高质量。

结束语: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教师都应当积极对地理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创新,交流互动和实例体验永远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注重学生对于地地理的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地理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以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为例[J].教育界,2013,(28).

[2]王文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2009,(9).

[3]李善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2).

第20篇:化学课堂教学评语(优秀)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化学课堂教学评语你能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化学课堂教学评语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却忽视作业评语。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与“×”,再加个日期,至多是一个“好”或“认真”,几乎没有评语。这种方式太呆板、生硬,毫无生气,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应如何避免出错。有些学生上次作业中的红“×”还没有搞懂,下次作业中红“×”又出现了,问题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作业缺乏激情,乃至出现怕做化学作业、拒绝学化学、不做化学作业的情况。

我们知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全班数十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对每一个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而批改作业时,时间较为充裕,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因此,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事实上,适时适度地搞点作业评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根据过去几年在教学中作业评语的尝试,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赞扬式

任何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例如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我布置一道推断物质化学式的综合题,一些拔尖的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学生看了这些批语后倍受鼓舞,从而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二)启发式

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我的批语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才能解好题。”、“再审题意,寻找捷径”、“努力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当学生看到批语后,常常会茅塞顿开,经过重新认真地审题之后,豁然开朗,迅速找到了正确简捷的解法。这样做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式

对于中等偏下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基础低,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敷衍塞责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书写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秀生的行列”等批语。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些批语就会减轻差生自卑心理压力,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学业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四)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过程完整规范。如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作业,学生的步骤往往很乱,有时开始不写“设”,计算式中的“x”看不出指什么,最后的“答”常用“略”,在方程式下面标数据时,左右数据不相当,上下单位不统一。对这些作业,我的批语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为:一设(未知数)、二写(方程式)、三标(数据)、四列(计算式)、五答。”、“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数据要相当,上下单位要相同。”

(五)警钟式

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不重视作业,以敷衍、应付的态度完成作业,由此常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如概念混淆,乱套公式,数值看错,遗漏符号,计算错误等等,这些错误还会经常出现,很难改掉。对于这些学生的作业,我写的批语是:“马虎不改,难有作为”、“化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学习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这样的批语提醒学生学习是严肃认真的,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却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可写“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类评语,加以激将。激将法应该慎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六)借喻式

对于那些缺乏良好习惯或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经常在作业评语中采用借喻的方式,巧妙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只要这些希望是真诚的,要求是适中和具体的,学生就会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动力。例如有一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我想起在《交际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故事:某公司的女秘书写信件时字迹潦草,公司经理没有直接去批评她,而是说:“詹尼,你的头发很漂亮,真的。如果你的字写得像你的头发一样漂亮就更好了。”听了经理这样的话,女秘书今后的行动就可想而知了。我来了个移花接木,写道:“小张,你的百米跑水平很高,夺了全校的冠军,要是你的书法水平像你的百米跑那样就更好了。”

评语方式多多,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作业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习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去给学生下好作业评语,的确还需要同仁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探索,提高作业评语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力争做到对症下药,具有审美价值和感召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语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