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7 08:33:35 来源:实习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院:

级:

名:

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8月

一 .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 实习路线:

2015.08.22

庐山博物馆-> 芦林湖

2015.08.23

宾馆->三宝树—> 黄龙寺-> 黄龙潭 ->石门涧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2015.08.26

宾馆-> 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 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2015.08.28

宾馆 -> 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 -> 三叠泉

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地质地貌学》、《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三、实习记录及内容:

时间:2015.08.22

星期六

晴 路线:庐山博物馆-> 芦林湖

芦林湖

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 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水库堤上建有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亩,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上碧波映群峰,青山绿水,为庐山胜景添色不少。 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2015.08.23 三宝树—> 黄龙寺-> 黄龙潭 ->石门涧

黄龙潭 河谷断裂作用,水流自裂隙流下,是断层发育而成

石门涧

产状:倾向265°倾角60°

描述:石门涧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对面山为一背斜,枢纽处有一大断裂,近南北走向,河流直角拐弯;山体上有三条沟谷,其中相邻两条走向基本一致,而最深、流水最多的沟谷是大断裂所在。

鹰嘴石:

鹰嘴石是由于此处岩石非常坚硬,而周围岩石相对又比较软弱,岩石在断层,节理裂隙等共同作用下变得破碎,后期渐渐掉落,最后就剩下了那块坚硬的岩石飞突于空中,形似鹰嘴,故叫鹰嘴石.鹰嘴石在作为景区一大亮点的同时,也可能是危险所在,因为鹰嘴石的临空面非常大,一旦内部被压住的岩块被切断,比如受断层影响,或竖直节理裂隙的切割,就极易掉落,后果不堪设想.滑脱褶皱:

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白由空间,褶皱变形越强烈。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

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 剪刀峡

描述: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3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形套谷。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

小天池

描述: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小天池为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

成因: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其走向与背斜构造轴向相垂直,周围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上的断裂比较发育,分别形成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的具有反时针方向扭动的压扭性断裂和与地质构造方向垂直的张扭性断裂,构成一种网格状构造。这“一扭一张”,控制了天池及东、西小天池的外貌和走向,这种来自地壳内部的力量成为天池形成的内营力。而天池的真正形成,还得益于冰川作用的外营力。否则,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谷或洼地而已。曾有两个说法:一是冰川成因说,是第四纪冰川刨蚀的冰斗演化形成的湖盆,因积水而成;二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说小天池是与天池主火山口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积水演化而成了这宁静秀美的小天池。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

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内坡面干砌石护坡,但其砌筑质量较差,护坡石经微风化,破碎程度较轻,但坡面却不均匀,有局部沉陷。外坡采用草坪固坡,为新植草坪,坝上路面为沙土路,存在大暴雨条件下坝体土体流失的隐患。

描述: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 冲沟的成因:

1)冰川的冰劈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

2)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2015.08.26

宾馆-> 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 月照松林 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 飞来石

成因:

1. 泥石流 2. 冰川 如琴湖 天桥 描述:天桥上为一小型滑坡体,到顶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显著特征。天桥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内部充填了许多豆荚状石英脉(成因:正断层张裂形成),天桥临空面很大,所以为一特色景点。天桥下为锦锈谷,两者间有一走向为南北朝向的沟谷,流到锦锈谷时河流直角拐弯,沟谷两侧还有断层崖,在同一高层上经测得两翼岩性不同,一翼为石英砾岩,一翼为长石石英砂岩,并且测得产状倾角74°和75°,所以足以证明天桥处为一断层!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谷长约1600米,是110~90万年前冰川刨蚀作用的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 天桥成因:经正断层切割作用后,山体下部份岩石变得很是破碎,又后期的长时间流水作用的冲刷,把底部掏空,形成极大的临空面,造就天桥。 锦绣谷成因:a.剪节理使岩石破碎崩落后,后期冰川作用搬运。

b.锦绣谷为砂岩,软硬岩层交替。

c.南北、北东、北西方向的剪节理,而锦绣谷是东西方向,使得岩石破碎更为厉害。

d.又处在大断裂上,流水冲刷后形成沟谷。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

a.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沙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天桥裂点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明显的破坏。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后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点位:狮子口悬崖

描述:狮子口悬崖因酷似一个张大的狮子口而得名。悬崖顶部植被茂盛,而崖壁则几乎没有植被,说明此处当时被一大断层近于直立所切割,从悬崖周围山体和岩层可以看出,这些山体本是一体的,并且处在同一背斜上,但由于被大断裂所切割,一部分山体沿着切割面向下滑落,发生错位,在背斜枢纽部分的岩石,因背斜的倒“八”张裂和大断裂的切割作用,岩石相当破碎,后期又被因断裂形成的沟谷的流水冲刷作用带走大部分破碎的岩石,所以呈现现在中间部分为一大沟谷,而几乎无山体,并且植被相当茂盛的原因。 点位:N29°33\'

E105°57\'

海拔:980m

仙人洞 描述:仙人洞高深各约10m,洞上部还有不高的稀疏植被,岩层近于水平,其厚度不一。洞左壁为一竖直节理裂隙,右壁为三层岩层,上顶为岩层覆盖,洞内节理发育,呈现不同方向,使得渗隙水丰富。仙人洞发育在女儿城砂岩的岩壁上,处于虎背岭背斜的轴部附件,下为莲花洞断裂。从岩性上看,是巨厚的女儿城砂岩中夹有砂质页岩和千枚岩,而上覆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在冷热冻融层向地下水等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软弱的页岩、千枚岩等侵蚀较快,向里凹陷,而女儿城砂岩则突出,久而久之,形成今日仙人洞。 右侧产状:倾向40°,倾角10°;左侧倾向220°,倾角12°

成因:a.仙人洞处于背斜中段,由于背斜\"倒八\"张裂,向斜\"顺八\"张裂,节理裂隙非常发育。

b.洞左侧断层使洞壁形成剪节理.

c.两组剪节理交叉将洞内岩体与母岩体分离.

d.由于后期水流,冰川作用将分离的岩体冲走,即形成洞形.

e.洞内泉水发育,加上山体中的水滴长期沿裂隙渗透,使岩层发生崩落.

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

点位:N29°32.954\'

E115°58.759\'

海拔1070m

植物园

U型谷

描述:第四纪冰川遗址--冰窖,直径约11米,呈碗形,内有清澈的泉水,冰窖底部有明显的被刨蚀的痕迹,为U形谷地貌。冰窖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陡峻,谷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晚更新世的冰碛泥砾层。

成因:由于冰劈作用导致岩体崩解,而后期在冰川作用的搬运作用下,崩解的岩体被搬运走,从而留下琬状构造--冰窖.点位:N29°32 .876\'

E116°00.614\'

海拔:1318m

五老峰

角峰 描述: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岩石节理先由构造运动形成,再由于冰劈作用使节理裂隙进一步张裂.成因:.由于冰川的刨蚀作用,物理风化作用使得岩石张裂,随着地理崩塌,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构造,即刀脊,刀脊交汇的山峰称为角峰.2015.08.28

宾馆 -> 黄龙寺旁 2015.08.28

宾馆 -> 三叠泉

点位: N29°34\'

E116°01\'

海拔 630m

三叠泉

成因:三叠泉在河流的溯源侵蚀、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下,地壳升降频繁,后期又由于冰川摩擦、流水冲刷而成。三叠泉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巨大的转折功能使得地质断层切割阶梯,也即循着冰川琢成三级“冰阶”,三叠泉的水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会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第一级大磐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磐石,再喷洒到三级磐石,形成三叠。

三.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实习的日子我们收获了大学的课堂里没有的许多东西,学到了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也学会了把一根警醒自己的惰性、使自己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良好心态.我觉得收获真是非常的大。可能使我从家两点一式的生活所致,还有我对社会的渴望了解。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的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学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老师们是如何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再比如对困境的一种适应和敢于面对的良好心态,吃的差一些,睡的差一些,都并不是主要的,适应才是强者的生存之道.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庐山的这段实习,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部了解的。我想通过这次实习,我会认识到自己的更多不足,在学校的学习会更加努力,更加严于律己,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实践,做合格的毕业生!这里也是我们初涉社会的开端,迈向美好而残酷的未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路如顺德四通八达的公路,但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进,永不言败!

推荐第2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庐山地理概况 1.1 庐山行政区划

图1-1 九江市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整体而言位于江西省北部,频临九江市莲花县。而庐山中也有居民居住,且有牯岭镇等集镇坐落其中。就牯岭镇而言,其人口约有1.5万人辖芦林、长冲、日照、正街、窑洼、橄榄、大林、花径8个居委会和朝阳、胜利2个村委会。有南北两条登山公路,北经威家抵京九铁路九江站及长江大桥和市区;南经通远上105国道、昌九高速公路及庐山机场,可以说对于一个山水风景区而言其交通是相当便利的。地处高山,盛产茶叶。特产有石鸡、石鱼、石耳、云雾茶。牯岭镇是庐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仙人洞、花径、含鄱口、锦绣谷、三叠泉等众多景点。

1.2 庐山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

图1-2 庐山的整体卫星图像

图1-3 庐山整体卫星图像,呈肾形

1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1.3 庐山基本地理,地质特征

庐山山体呈纺锤形,面积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高1474米。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加上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就山的形成来讲,其属于地垒式断块山,故庐山多悬崖峭壁。总体来讲是由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而山的北部多以沉积岩,包括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组成,故整体较平缓,多亿褶皱地貌为主。而山的南部多以变质岩为主,山体较为独立,陡峭,以断裂构造为主。所以在庐山庐山整体地层年代复杂,太古代至新生代都有地层分布,而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都很丰富,故庐山是很好的地质考察点。另外庐山对于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四光正是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如冰川漂砾,冰谷,冰窖等这在后面会详细讨论。从而驳斥了国外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理论。

二.实习路线与观察点概述

2.1 第一天行程 (2012年6月18日) 行程:驻地——庐林湖——庐山地质博物馆——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 天气:小雨转阴,有雾。 2.1.1庐林湖

图2-1 烟雾环绕的庐林湖 图2-2 风和日丽的庐林湖(非现场摄像)

坐标:E:115°58′4.0″,N:29°33′10″,海拔981米。

庐林湖是我们达到庐山后所观察的第一个观察点。根据学习与观察我们得知,庐林湖是一个冰斗湖,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深约70米,本是一个冰窖,后期冰坝被冲毁,后来人工修建了一水坝。并且根据研究是庐山在第四纪冰期时最大的冰窖,并在其内部发现了冰川纹泥。大量的囤冰使得其深度大大加深。从而在冰期过后冰雪融化形成这样一个湖。其三面峭壁,内部积水,也符合其为一冰斗湖的特点。在庐林大桥的另外一侧,有一个小型水坝。这里可以看到非常陡峭的峡谷,充分体现了庐山上部宽谷,下部峡谷的特点。另外这里植被丰富,以常绿阔叶与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

2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2.1.2庐山地质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参观了庐山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地质特点。在其地址博物馆内,存在许多庐山第四纪冰川存在的证据。我们的主要参观地点就是当年毛主席在庐山办公避暑所待得庐林一号别墅。现在已被改造成庐山博物馆。里面有庐山的地质地貌的介绍,但更多的是庐山对于当年中国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庐山政治文化上的偏重较多。博物馆的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画家许从龙历时6年所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原画共有200幅,几经战乱,只剩110幅,后经多方搜集又找回两幅,现共有112幅,大都存放在博物馆内。只有一幅由南京博物馆保管。 博物馆内还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汉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等等。这里充分体现了庐山丰富的文化历史气息。

图2-3 “芦林一号”别墅现已改名为庐山博物馆

这里的地质博物馆有很多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有一个展柜便陈列了作为庐山第四纪冰川存在证据的冰川漂砾(见图2-4)。其有一个房间让我们看到庐山的模型(见图2-5)。使我们了解了庐山大致的地貌。另外还有庐山古板块的构造模型以及变质核杂岩的构造模型。其中还有许多庐山的岩石标本,我们发现其多以变质岩,沉积岩为主。这个博物馆给了我们机会去了解庐山的人文,地质等各种知识,使我们的脑海中对庐山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图2-4庐山博物馆的冰川漂砾标本 图2-5 庐山博物馆内庐山全貌模型 2.1.3黄龙寺

坐标:E:115°57′46.6″,N:29°33′10.0″,海拔908米。

黄龙寺这里是一个人文景点,是我们路过的一个观察点。在其寺前有三棵年岁非常古老的树,当地人称为三宝树。我们在从地质博物馆行走至黄龙寺处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常绿针叶林,树木非常高且茂盛。可以说在这里是一个感受庐山自然气息与人文气息绝佳之地。 而三宝树是相当古老的三棵古树。其中一棵银杏树据说已有1500年的寿命。这可以说是代表着庐山文化与生命力的三棵古树。 2.1.4 黄龙潭 乌龙潭

黄龙潭坐标:E:115°57′35.4″,N:29°33′12.3″,海拔817米。 乌龙潭坐标:E:115°57′39.2″,N:29°33′17.21″,海拔837米。

3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黄龙潭,乌龙潭本是两个景观,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相似。并且距离相隔也不是很远,故放在一起描述。其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层断裂从而形成小瀑布。

图2-6 乌龙潭 图2-7 黄龙潭

2.2 第二天行程(2012年6月19日)

行程: 驻地——水电大坝——大天池——龙首崖——仙人洞——锦绣谷——如琴湖——花径公园——街心花园。 天气:小雨转多云。 2.2.1 水电大坝

坐标:E:115°57′17.7″,N:29°33′13.8″,海拔804米

这个观察点我们主要观察到庐山上面宽谷,下面峡谷的地貌特征。这里可以清楚的观测到庐布山的峡谷地貌。并且能观察到其与庐山的地层走向是一致的。

图2-8 庐山电站大坝 图2-9 电站大坝附近地貌

由图2-9得知,这里的植被多以阔叶林为主,这是这里海拔较低的原因。因此这一路下来我们得以看到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的过程。其水源主要来自于东谷,庐林湖,大校山谷底,属于背斜的一部分,有引水管引向山脊发电站。 2.2.2 大天池

坐标:E:115°57′3.5″,N:29°33′37.0″,海拔878米。

图2-10 大天池入口处

4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大天池是由流水的冲击从而形成一个湖穴。而又由于地下水的补给使其常年水位稳定。其形成与维持的原因与小天池相同。 2.2.3 龙首崖

坐标:E:115°56′58.6″,N:29°33′33.9″,海拔842米

龙首崖其崖顶至崖脚呈方柱形,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垂直节理的风蚀风化,断裂。再加上崩塌与流水的长年侵蚀,从而形成了一孤崖拔地而起的壮观美景。

图2-11 龙首崖附近陡峭地貌 图2-12 龙首崖

2.2.4 仙人洞

坐标:E:115°57′30.6″,N:29°33′56.3″,海拔959米。

仙人洞据说是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就其形成原因,是其山体岩性不同且产状近乎水平,使得差异风化风化及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了这个高达7米,深逾14米的佛手岩。并且在其中能够看到明显的石英脉。

图2-13 仙人洞

图2-14 仙人洞附近道家寺庙

2.2.5 锦绣谷

锦绣谷险峰坐标:E:115°57′43.4″,N:29°34′9.8″,海拔997米。 锦绣谷天桥坐标:E:115°57′50.9″,N:29°34′10.2″,海拔 1021米。

5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图2-15 锦绣谷风景 图2-16锦绣谷陡峭的悬崖

锦绣谷是一个风景优美,又比较狭窄险峻的峡谷,又被称为窄谷或丈谷。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明显的X型节理。另外在这里还有有天无桥的锦绣谷天桥。在天桥我们可以看到河流的袭夺现象,即溪谷的河被锦绣谷河流袭夺。

2.2.6 如琴湖 花径公园 街心花园

如琴湖坐标:东经115度57分50.2秒 北纬29度34分5.6秒 海拔1026米。 花径公园坐标:东经115度58分0.5秒 北纬29度34分4.4秒海拔1023米。 街心花园坐标:东经115度58分49.9秒北纬29度34分21.6秒海拔1094米。

这三个地点因为距离接近切都是第四纪冰川存在证据的地点,故放在一起描述庐琴湖与庐林湖成因类似。在第四纪时期冰川都是一个冰窖。而花径公园则有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这将在后面具体描述。街心花园则是典型的冰川V型谷。以上三处地点都是庐山村在第四纪冰川的证据。

2.3 第三天行程(2012年6月20日) 行程:含鄱口(含鄱岭,太乙峰)——植物园。 天气:多云。 2.3.1 含鄱口

图2-17(a) 含鄱口美景 图2-17(b)站在太乙峰上含鄱岭 图2-17(c)含鄱岭入口

含鄱口门口坐标:E:115°58′47.7″,N:29°32′50.2″,海拔1122米。 太乙峰坐标:E:115°58′54.1″,N:29°32′47.0″ 海拔1129米。

在含鄱口不仅能够看到庐山陡峭壮丽的山岭,而且可以看到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也可以看到十分著名的五老峰,如果天气好还可以看到山脚下的鄱阳湖。在含鄱口有一个十分陡峭的金字塔形的山峰,名叫太乙峰,其是一个由于冰川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角峰,也是庐山十分典型的冰川角峰。而一旁的含鄱岭则是一个典型的冰川刃脊。 2.3.2 植物园

6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植物园是一个让人了解庐山各种丰富植被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庐山大多植被的样本,也有在温室里培养的一些庐山气侯下不能生长的植物。在这里我们发现这里地势较为低洼,据老师介绍这里在第四纪冰期也是一个囤冰的场所。

2.4 第四天行程(2012年6月21日) 行程:驻地——三叠泉。 天气:晴转多云。 2.4.1 三叠泉

坐标:E:116°1′39.1′,N:29°33′58.6″,海拔862米。

虽然第四天只去了这一个点,但是这足以使我们筋疲力尽。三叠泉上下共有六千级台阶,并且景点入口离驻地也有5,6公里,因此这趟路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到达以后我们还是被三叠泉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体会到了庐山瀑布的美。

在青莲涧U型谷与九叠谷的交汇处有一个长达120米的阶地。因为九叠谷也是一个冰川U型谷,因此这个阶地由三期冰川阶地叠加而成,后又经流水侵蚀加深了阶地的高度就形成了庐山十分美丽的三级瀑布三叠泉。

图2-18 三叠泉美景 图2-19 前往三叠泉路上的悬崖峭壁

2.5 第五天行程(2012年6月22日)

行程:驻地——小天池——湖口县。 天气:小雨。

2.5.1 小天池 湖口县

小天池与大天池相似都是地下水补充导致。而我们在湖口县主要是在一个码头参观了鄱阳湖沿岸,因为天气不好所以都没有久留。

三.庐山地质特征 3.1 庐山的岩石与地层

3.1.1 庐山的地层

7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3.1.2 庐山的岩石特征

就庐山的不同区域来讲其东部主要是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西面主要是硅质灰岩,它是沉积岩的一种,具有隐晶质结构,形成时期大概是志留纪;而庐山的北面主要分布的就是沉积岩。

就岩石的总体分类来讲,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图3-1 冰渍泥剖面有大量的砾岩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3.2 庐山的地质构造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大马颈—虎背岭背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3.3 外动力地质作用

8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在含鄱口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产物高岭土。另外庐山各个风景的形成都是离不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的作用的。例如三叠泉的形成就有流水加高阶地的作用。

3.4 庐山的地质发展史

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首先实在2500-800百万年。庐山地区本是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这在学术上成为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

其次是在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这称为地台陆表发展阶段。 最后是盆岭构造发展阶段即从200百万年前至现在。,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四.庐山地貌特征 4.1 构造地貌特征

4.1.1 褶皱地貌

单面山:背岭,五老峰 背斜山:月山背斜山

背斜谷,向斜谷:东谷—莲谷,王家坡谷 向斜山:女儿城,牯岭单斜构造的猪背岭

褶皱地貌部分观察点介绍:

五老峰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南翼因断层落于山南,峰高1358米。岩性为大月山粗砂岩。

大月山背斜:向东北,是倾伏背斜,尤其是向西南有明显的倾伏,背斜部位岩性坚硬,因而形成背斜山,且受构造控制。

王家坡: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它不仅是一个向斜谷,也是一个典型的冰蚀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

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它与莲谷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东谷向西南倾斜。 4.1.2 断裂地貌

庐山的断裂地貌也是很多的,由于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也发育的相当完好;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

9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而现在的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 断裂地貌部分观察点举例: 龙首崖(见图2-12):在天池寺附近,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是典型的断层陡崖地貌。

虎背岭断层崖: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

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向递降。断层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图3-2 五老峰全景

4.2流水地貌特征

4.2.1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小天池、莲谷—王家坡、西谷、东谷、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 部分宽谷观察点介绍:

王家坡: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是一宽谷地貌。

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是以向斜构造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向斜谷地。

西谷:在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是以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发育在南沱组(Zy1 n21)长石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的次成谷地。 4.2.2峡谷

流水侵蚀地貌部分观察点举例: 石门涧:位于庐山西侧,部分河段迂迥曲折,成为深切河曲,刻入山体300-600米,五千米水平距离内下降800余米,沿途有黄龙潭、乌龙潭瀑布(海拔800米)、石门涧瀑布(海拔550米)构成梯级瀑布悬挂在陡崖之上。且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耸立,结成危楼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是典型的狭谷地貌。

三叠泉谷底:位于七里冲——青莲寺宽谷下游,谷壁悬崖直立,深切300-650米,止谷口水平距离360米,落差440米,并形成著名的三叠泉瀑布。 除此之外还有剪刀峡,锦绣谷等。 潜蚀洞:仙人洞(具体介绍见2.2.4)。

10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河流袭夺现象部分观察点介绍: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向南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因为裂点上溯不远,且西谷内由晚更新世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尚未受明显破坏。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发生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流水溯源侵蚀下切:黄龙潭、乌龙潭、三叠泉。

这三处的统一特点就是都由于高度差的原因形成了瀑布,从而为溯源侵蚀形成了基本的条件。 4.2.3山地夷平面

庐山山上和山麓均存在夷平面,后由于地壳上升,地面遭受侵蚀切割,夷平面面积不断缩小,大约被侵蚀了90%左右。但是夷平面在现在仍然分布广泛。其中,仰天坪、牯牛岭一带存在比较典型的夷平面。夷平面的变形说明了第四纪以来庐山及山麓的不等量上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体的侵蚀与水流的作用会导致夷平面面积的进一步缩小。 4.2.4阶地地貌

峡谷中第一级平台不发育或已破坏,宽谷中第一级平台不明显,在峡谷和宽谷中一般只存在第

二、三级平台,但在峡谷与宽谷的过渡地段发育了第一级平台,如东谷的下段形成V字形谷地,两侧残留有第一级平台。

4.2.5裂点: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旋回裂点: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

岩性裂点: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

4.3冰川地貌特征

4.3.1侵蚀地貌

U形谷:如王家坡U型谷,其底部的左边形成河流,但右边却没有河流,这正好成为冰川存在的又一证据。

11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冰斗湖:庐林湖,如琴湖等(详见2.1.1)。

冰川T字型擦痕:花径公园飞来石,上面有冰川运动造成的T字型擦痕(详见4.3.2冰桌介绍)。

冰川角峰:因冰雪侵蚀作用形成的金字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太乙峰是较为典型的冰川角峰,峰体苍劲,挺拔峻峭,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

刃脊:是指平行发展的两冰斗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刀刃一样的山脊。如含鄱岭便是典型的刃脊。其呈东北—西南向延展,长达1250m刃脊标高1286m,山脊如刀既仄且陡。 4.3.2堆积地貌

冰川泥砾:如芦林冰碛泥砾剖面,其是40—7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证据。(见图3-1)

冰桌:俗称飞来石,约在40—20万年前,在西谷冰川U形谷兼冰窖中,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先落入谷底,随后又有一块冰川漂砾突兀而架其上形成“冰桌”。

冰川漂砾:在庐山地质博物馆就存在着冰川漂砾。见图2-4及4-1。

冰窖:庐山植物园地势低洼,其在第四纪冰川时便是一个冰窖。庐林湖,如琴湖也是囤冰的场所。同样也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冰窖。

图4-1 庐山博物馆陈列的另一块冰川漂砾 图4-2 飞来石即“冰桌”

4.4鄱阳湖湖岸地貌特征

4.4.1鄱阳湖基本特征和成因

鄱阳湖的演变:鄱阳湖区第三纪时是一巨大盆地。喜马拉雅运动时,西侧断裂上升为庐山,东侧陷落为鄱阳湖入江水道。第四纪时,今鄱阳湖区再度下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全新世冰后期海浸时,沿江平原洼地和鄱阳湖区潴水成湖即古彭蠡泽。古长江在今长江以北鄂、皖两省的龙感湖、大官湖一带穿泽东下。古赣江纳江西诸水,经湖口沿今长江东流,在彭泽以下汇入古长江。此后,长江南移夺赣江古道,彭蠡泽淤积。长江分泽为南、北两水域,北部水域为今湖北、安徽间诸湖泊,南部水域即鄱阳湖。

鄱阳湖的基本特征:鄱阳湖为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3960km2,外形像一只歪把的葫芦。鄱阳湖的水位变化很大,夏季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开阔;冬季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

12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4.4.2在鄱阳湖大桥处可观察到湖岛(鞋山),湖蚀崖,湖蚀平台,湖湾,湖岬 以下介绍主要的几种湖滨地貌:

图4-3 鄱阳湖景观

湖岬:这里波浪作用力最大,侵蚀作用很强,湖湾处波浪作用小,沉积作用强,致使岸线向着平直的趋势发展。

湖蚀崖:鄱阳湖的湖泊水位变化很大,在低水位时,湖岬部分出露沿湖蚀崖分布的狭长型湖滩;在高水位时,湖湾部分的换会受到湖浪的侵蚀发育低矮的湖蚀崖。有时湖蚀崖被水冲开,剩余的部分矗立在湖边形成湖蚀柱。这些湖蚀柱主要是由坚硬的基岩或质地坚硬的网纹红土构成。

湖蚀平台:波浪对湖崖底部不断冲刷掏蚀,形成湖蚀穴,导致陡崖逐渐崩塌,岸线逐步后退,同时由于水位相对平稳,波浪长时间作用,形成了湖蚀平台。若水位不稳定或间歇性稳定,则可能形成拥有多重阶地、平台的湖蚀平台。(见图3-12 湖蚀平台、湖蚀柱形成示意图)

4.5长江九江段河流地貌及九江平原的地貌特征

张家洲的形成:张家洲位于下游分汊河床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使江水减速,泥沙沉积形成。此外,还有部分人为原因。

九江98年长江溃口:此岸段位于长江的凹岸,长期以来受到凹岸主泓线的冲刷侵蚀,岸线不断南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五.气候、土壤、植被和地下水特征 5.1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状况受大范围气候制约,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与山下同纬度的九江、星子平原地区相比,又具有东亚季风控制下的独特山地小气候特色。

5.2土壤

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另外由于人为的作用,形成了适合耕作的水稻土。海拔400m-900(8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在海拔900(800)m-1100(1200)m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以上的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地顶部由于气温低、风速大,草类易生长,形成了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山地沼泽土。

13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5.3植被

庐山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并且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庐山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分异。下面叙述垂直带植被的主要种类组成:

5.3.1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带):

600——800m以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代表树种有大叶栲、石栎、青冈栎、小叶青冈栎、樟以及甜槠等常绿乔木树种,灌木层代表植物有杨桐、厚皮香、油茶、马银花、天台乌药等种类。 5.3.2 山地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

分布范围是南坡海拔800-1100m,北坡600-900m。乔木层代表有青冈栎、小叶青冈栎、甜槠、天竺桂等常绿乔木种类以及茅栗、化香、四照花、灯台树、枫香等落叶种类。灌木层代表种有柃木、马银花、天台乌药、杨桐、厚皮香、油茶、等常绿种类以及映山红、山胡椒、钓樟、蜡瓣花等落叶种类。 5.3.3 山地温带落叶林:

分布在庐山南坡海拔1100m以上,北坡900m以上。乔木层代表有茅栗、四照花、灯台树等等,灌木层代表种有满山红、映山红、胡枝子等等。

5.4地下水

大小天池,是庐山地下水研究的绝佳场所。详情见2.2.2。

六.总结与感想

图6-1 我们的班级合影

14 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2011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为期5天的庐山实习结束了,我们在这里的几天可谓是收获颇丰啊。不仅能够把已经学过的的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纯熟,也使我们的身心更加亲近于自然。使得平时待在都市中生活惯的我们能够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自然的气息,更加重要的是,平时缺乏锻炼的我们也得到了充分的机会去动动懒惰的身躯了。另外,这次的实习使得我们平时没有机会了解的同学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总之这次实习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也让我们被城市现代气息所深深影响的九零后去掉了些浮躁,多了些耐心与沉稳。

可以说去庐山的吃住条件不是很好,毕竟我们这一代从小都好吃好喝的供着。到达驻地之后先是一阵抱怨,但是每每从山上下来之时,都想好好吃一顿,好好睡一觉,因此这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了我们或者只说是我从小养下的坏习惯, 在以至于耐性上得到提高。这也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平时学校中对于宿舍的抱怨以及食堂的不满早当时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另外,每天密集的行程使得我们不能轻易喊累,记得在下三叠泉的时候。我们最后都累的四肢齐用了,在路上遇到缆车站纠结了许久,最后还是坚持爬下去了。这一路下来,流了许多汗,湿了很多衣服,但是我们的能力,无论是意志力还是体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庐山的这次实习本质还是想要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实习。这一路上有赵老师在每一个观察点认真细心的讲解,也有同学们用GPS定点,记坐标,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每每遇到我们应该掌握的地质现象,老师都会认真讲解其类型,成因,性质等等信息,使得我们在书本上学习过的东西更加清晰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这一路上,我们观察了庐林湖,了解了其是第四纪冰川时的一个冰窖。又看了冰川剖面,发现了很多砾石。又在锦绣谷看到了十分险峻的山峰,以及很多X型节理。如此多的观察点,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还有,就是这次整个庐山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一个班的同学互帮互助,大家团结一致,一起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例如,我们寝室一个同学在路上不小心滑倒,在一个山坡上,胳膊等多处都划伤了。还好他反应灵敏,没有受到太重的伤,这是值得我们庆幸之一,第二便是在他划伤后,我们几乎每个同学不是帮助他拿东西,就是帮他上药,亦或是加以语言上的祝福安慰,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班的凝聚力啊。

最后就是要感谢一下陪伴我们实习的几位老师。他们不仅要带领我们前进,还要为我们讲解知识,晚上还要去查看我们是否平安就寝。这几天他们过的远远比我们辛苦,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七.附录说明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因此有一部分都是参考网上以及课本的知识,也能给自己的语言加以整合而成的。参考的资料主要有百度百科,一些外校同学的实习报告,以及课本的概念等。另外大部分的图片来源主要是班里同学的现场摄像,由于我们水平不是很高,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多少有些不完美。还有一些图片,截图主要就来自谷歌地图,百度图片等截取。再此向提供我以完成实习报告的同学,老湿,以及各个网站,以及网上资料的编纂提供者表示真挚的谢意。

推荐第3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董

学生姓名:学 号:专业班级: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董 伟 进 7101309006 水 电 092 庐山风景区

2011.5.09--5.13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学号:7101309006 班级:水电092

姓名:董伟进

实习时间:2011年5月9到号13号 实习地点:庐山

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学知识 实习路线:

5.9学校——凌云宾馆——环山公路——锦绣谷——凌云宾馆 5.10宾馆——大月山——地质博物馆——含鄱口——凌云宾馆 5.11凌云宾馆——马头山庄——秀峰——庐山瀑布 5.12电站大坝脚下 5.13狮子洞——学校

野外地质实习属于教学实习性质,其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技能及训练编写实习报告,此外,走出校园,在野外或工程现场进行地质报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出库乃闹,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 实习要求:

(1):排除干扰,专心听课。

(2):勤敲打,勤观测,勤测量,勤记录,勤追索 (3):开动脑筋,积极参加现场讨论 (4):实习回来时应及时整理野外记录。当天的记录当天整理补充 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野外记录本,铅笔,背包 指导老师:范文彦老师 实习内容:

1,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测量地质界面产状要素以前,先在要测地质界面上选定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以利于测量。

(1) 测量走向(2)测量倾向(3)测量倾角 2,

岩石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

1)首先,实地勘测掩饰的产状;然后,应该观察分析岩石结构和结构的产状;然后,应找到岩石的新鲜面,观察岩石的颜失及矿物组成,分析主要次要矿物成分,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确定出岩石的名称。根据岩石所处的位置及地质特征和风化情况。

2)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

褶皱的识别,

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有对称重复的现象出现的岩层则属于褶皱构造地区。

分析岩层的新老关系,如果核部有新岩层,翼部为老岩层则为向斜构造,反之则为背斜构造,测量两翼产状,如果两翼向两个方向倾斜,且倾角大致相等,则为直立皱曲;若果倾角相差较大,则为倾斜皱曲,如果两翼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则为倒转皱曲,两翼岩层水平则为平卧皱曲,否则为倾覆皱曲,

3、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主要受南北两断层莲山断层和温泉断层影响,东北——西南向岭谷相间分布。下面是庐山的地质地貌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大月山是背斜;中谷及七里冲是向斜;西谷、大校场是次成谷,分别发育于虎背岭、大月山北斜的一翼;牯岭、女儿城、蚱蜢岭为次成山,虎背岭和五老峰是单斜山。大月山、中谷及七里冲是顺地貌,次成谷和次成山为逆地貌。

4、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在前震旦纪(即距今10亿年前)到二叠纪,庐山地层处于沉积阶段,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

⑴ 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1200m,上升幅度为500~900m。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Q2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

⑵ 分布在1100m 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⑶ 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断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

⑷ 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

5、庐山地层与构造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

其岩性一般上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石英粗砂岩。因为岩石软硬不同,抗风化能力不同,因此侵蚀的程度也不同。上部长石石英砂岩较软,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很多地方已经被侵蚀,中部石英砂岩出露。如牯岭上层岩石已经被侵蚀,中层含砾石英砂岩因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而被保存下来,西谷因为上层长石石英砂岩被侵蚀而形成逆地貌。

牯岭是牯岭向斜的一翼岩层因岩性比较坚硬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的逆地貌,这是一个次成谷,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岩层的产状:走向是东北65°——西南245°,倾向是155°,倾角是40°。这是在月照松林处测得的数据,此处岩层已经被侵蚀得差不多了,背面已经崩塌,其倾角很大。五老峰是单斜山,单面崩塌到鄱阳湖,岩性为总的来说是石英砂岩,但因为变质作用,夹杂片岩。其岩层的产状为:走向NE55°——SW235°,倾角34°,倾向

145°.。牯岭和五老峰岩层都是北东——南西走向,因此可以看出庐山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

有很多地方由于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如在西谷,岩层发育于浅海,属于南坨组地层,岩性是含砾砂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产生硅化现象,矿物重新排列,形成片麻岩等变质作用下的产物。尤其是在仙人洞,变质作用更加明显。沉积石英砂岩在变质作用下,,产生硅化现象,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片麻岩、石英脉。仙人洞本是褶曲的核,后来片岩风化崩塌,再经后期人工的开凿加大,才形成了仙人洞。

6,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的断块中山(>1000m)。山体内褶曲,断层和单斜等构造地貌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7, 构造地貌

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地质地貌图如上。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 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⑵ 七里冲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⑶ 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

⑷ 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⑸ 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拔1310m。

⑹ 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⑺ 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虎背岭断层崖地貌。

8,河流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峡谷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锦绣峡谷。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是河流袭夺而成,共有三处。

(1)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2)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

(3)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为: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综合上述谷地的特点表明:

⑴ 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宽谷形成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

⑵ 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9、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它们是: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证据是:

⑴ 冰蚀地貌

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 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

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

4)冰窖: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

⑵ 冰碛地貌

1) 终碛垄:在山下东侧的高垅、新桥一带;在山上的王家坡、莲花寺谷内。

2) 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 漂砾: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但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庐山是否出现过冰川及冰川地貌等问题,提出不少质疑。例如关于冰斗与冰蚀盆地的区别,冰川谷与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区别,冰碛地貌与泥石流、洪积地貌的区别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分析以外,还需与古气候学及古植物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数据记录及分析

1,地点:大月山路,国脉宾馆以东200米

构造:断层。 倾向:155度,倾角57度,走向65度NE——245度SW 2,地点:大月山路,国脉宾馆以东500米

倾向:289度,走向:NE199度,倾角:21度

3,地点:大月山路,国脉宾馆以东600米

倾向:152度,倾角35度,走向:NE62度

4,地点:马头山庄,

倾向283度,倾角77度,岩石:硅质灰岩,形成时间及地点:志留纪,形成于浅海环境,硬度,很硬。

5,电站大坝

轴线走向:62度;河谷走向:NE316度;

总结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

推荐第4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版)

目录

一 实习目的 ...............................................................................1 二 实习时间 ...............................................................................1 三 实习区概况.............................................................................1 四 实习内容.................................................................................4

秀峰.........................................................................................4

海会镇.....................................................................................5

三叠泉.....................................................................................6

狮子洞.....................................................................................6 五 实习总结.................................................................................7

一 实习目的

此次地质实习是基于供水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进行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老师一路陪同实地讲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所需了解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教授罗盘仪的使用,达到具有初步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三 实习时间

2015.5.6 下午 秀峰

2015.5.7 上午 海会镇 下午 三叠泉 2015.5.8 上午 狮子洞

四 实习区概况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一东,星子县以西。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度1200—1400米。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 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非常雄伟 。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晚白垩纪在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至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

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万年以来的冰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强烈侵蚀作用下,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地貌景观,断层崖,冰川刃脊变成了险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与峡谷,悬崖峭壁林立,异常雄伟壮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图中可以看出大月山是背斜;中谷及七里冲是向斜;西谷、大校场是次成谷,分别发育于虎背岭、大月山北斜的一翼;牯岭、女儿城、蚱蜢岭为次成山,虎背岭和五老峰是单斜山。大月山、中谷及七里冲是顺地貌,次成谷和次成山为逆地貌。

气候状况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各处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汉阳峰海拔达1474米,且山上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温度常在15-20℃之间。

水文特征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降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庐山顶上已打出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水也能满足。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山行行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型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在庐山景区多借袭夺弯筑坝蓄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 四 实习内容

秀峰

龙潭

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

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深,

一般 在

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张节理,由

由于受张拉应力,从而形成了横向的、不平整的张节理。岩石主要成分是火成岩(花岗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或喷出的方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其成分比较复杂组要是由硅酸盐组成的熔融体,一般可以分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酸性岩石。按其产状特征深层岩可以分为岩基和岩株,浅层岩可分为岩盘岩盆岩床岩墙,而按喷发产状又有中心式和裂隙式。而其结构类型一般有等粒结构,斑状结构,隐晶结构,玻璃质结构;而构造特征一般有分为块状带状,气孔状,和杏仁状,斑状构造。岩石性质:花岗伟晶岩,灰白色,岩石较坚硬。矿物成分有块状长石,石英白云母及部分锂云母。 长石粒度不一,大者大于5cm,小者一般1~2cm。以钾长石为主,含量约60%。

石英:浅灰色,半自形,部分晶体成粒状,有少数镶嵌在长石中,含量约20—25%。白云母呈片状,占1—10%,还可见到少量棕黄色锂地云母。

伟晶岩:60。∠SC70。 宽7—8米,纹象结构清晰,岩体中有团块细粒花岗岩及细晶岩,块状结构。桥下可见到由于河流底蚀作用形成的V形峡谷

卧龙桥

卧龙桥,桥是做在两块大岩石中间。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老师的

介绍,我们了解到卧龙桥处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 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长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组成,东西走向 长40千米。南北走向宽1千米,在三叠纪时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随有断层的形 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纪。此处由于地幔岩浆的侵入形成断层,既南面凹线的鄱阳湖, 正面下降形成现在的九江,所以说鄱阳湖盆地是个断裂盆地。 此处的岩体比较大,为伟晶花岗岩,他是由于花岗岩内部产生裂隙,岩浆二次侵入形成的, 等粒结构、粒径大于5MM,颗粒径较大,这种形成主要与温度有关。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形态多为岩基、岩株、岩脉等,它是由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即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锡、铋、钼等,贵金属如金、银等,稀有金属如铌、钽、铍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都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优质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岩浆的作用,形成了拉应力作用的张节理。

淑玉洞

岩石(变质岩、片岩、苄岩)变质岩有三种变质原因:热力变质、动力变质、胶带变质。变质产物有: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在岩浆石英砂岩的交界处易产生变质岩。这里为垫子岩,它是片岩的一种,层层之间的分离相当明显,是一种混质砂岩。它是变质岩的一种,垫子岩是由于岩浆的入侵的高温度高压作用下又有化学成分加入而改变了它的结构而形成。所以这里是热力变质岩。它主要是在海平面下时形成的,主要含有石流子石,黑云母,片岩等。中间镶嵌片层的石英,形成石英肋条。在压力的作用下定向排列,花岗岩、云母片岩的形成是同时的。

此处是剪节理,裂隙非常小但密、多。断口比较光滑,层层之间辨别比较明显。它与花岗岩形成于同一时代。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 又名扭节理。是岩石受切应力产生的裂隙。在岩石中常见到两组互相交叉的扭节理,称x节理或共轭剪节理。它的特征是:裂口紧闭, 节理面平直光滑,有小擦痕,延伸较远,可切过岩石中的砾石和砂粒。 由于构造变形作用的递进发展和相应的转化,会发生应力的转向或变化,以致常出现一条节理兼具两类节理的特征或过渡特征,表现为张剪性。

秀峰的瀑布就是一个大断层形成的。 断层和节理不同,它是岩层受力破裂并发生相对错动,有明显的位移。描述一个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距等;按受力和两盘的相对错动关系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走滑断层)

海会镇

一) 大坝下游

此处的源头为三叠泉,从河流中的岩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颗粒逐渐变细,这个特点称为分选性。它是由于搬运途中,琐碎颗粒在运动中相碰撞,摩擦,带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浑圆,而且颗粒逐渐变细。 在河床中沉积有粗大的巨砾,卵石,砾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则为较细的砾石,沙子。此区河床比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滩,洪水时被水淹没,河漫滩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滩相的细砂,粉沙或粘性土。

此处的岩石组成是沉积岩,它是由于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流水冲刷和搬运作用沉积为松散沉积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 在河底,粒径在20—200mm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mm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形成原因:流水冲刷,湖水积土等原因,在河水的冲刷,波浪的0搬运,使岩土从上游岩坡向中心推动,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沉积而形成。

二)大坝左侧 此处岩层多为花岗岩有变岩(花岗片麻岩)也是火成岩。花岗岩片麻岩黑白相间,含云母,经高温后形成,片麻构造,变晶结构。岩石中有深色矿物的云母,角闪石和浅色矿石石英,长石成条状带状分布,相成黑白相间的断续带状构造。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节理比较完整。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极易沿片理产生滑动。

此岩石形成与震旦纪与二叠纪之间后经风化等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风化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新鲜岩石5个等级,它们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详细内容如下: 全风化:

1、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2、岩石的组织结构完全被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状或砂状,有很大的体积变化,但未移动,仍残留原始结构的痕迹;

3、除石英颗粒外,其余大部分风化蚀变成次生矿物;

4、锤击有松软感,出现凹坑,矿物手可捏碎,用锹可挖动。坚硬部分需要爆破。

罗盘仪的使用

应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时,先将罗盘仪安置在直线的起点,使罗盘仪水平后,放下磁针,瞄准直线的另一端点,待磁针静止后,即可在度盘上读数,所得读数为该直线的磁方位角。使用罗盘时,若指物觇标位于N°,则用磁针北端读数。由于两点之间的方位是相互的,所以使用罗盘仪时要机动灵活。如:A点在B点的NE30°方向,那么B点则位于A点的NW210°方向。如果站在A上,要知道A点位于B点的什么方位,那么直接读罗盘仪指南针即可。

三叠泉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东南九叠谷,经环庐山旅游公路可达,距九江市26公里。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位于庐山东南,距九江市区24公里。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壳的多次沉降与形褶皱密布、断层纵横、岭谷相间的山体,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剧烈摩擦而形成“冰面。

此处我们了解到了沉积岩的有关信息。沉积岩是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水流搬运或其他方式沉积为松散沉积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颗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岩盐,石膏,粘土等矿物.其结构是碎屑结构。岩层之间有清晰的层理,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或者波状斜交错层理。而此处只有平行层理:层与层之间平行,可见它是在沉积稳定时形成的三叠泉峰险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

在上山前的那段马路边上我们看到了地壳三大岩类之一的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砾岩等。我们看到砾岩和沙岩的结合体,也就是砾石之中还夹杂着沙岩层。 三叠泉区域除了许多沉积岩之外,也还存在大量的变质岩,这些有在定向压力作用下重结晶而形成的片理构造,有深色和浅色矿物相间成条带状分布的片麻构造也无规则定向排列的大理岩。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来各种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侵入的高温高压作用及化学分加入改变原来矿物的成分结构构造而形成的。其结构一般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等;而其构造则有片理,片麻,块状,千枚状,板状等多种。

狮子洞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狮子乡的狮子洞,因洞隐藏于庐山西麓的狮子山山腹石壁之中,又因山头形态如一头巨狮而得名。 洞分三层,现在供观赏的仅是中间一层。全洞由一个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主洞和几个支洞组成,洞内曲折回环,上下沟牵,复杂多样。主洞景厅高4。4- 19米,宽5。4-10。4米,蔚然壮观,厅行相通的7个景 厅,异彩纷呈的40多个景点,串绕在450米的游览线上。 狮子洞是典型的喀斯特现象。狮子洞是内部溶岩形态的溶洞。对于该地段是可溶性的石灰岩,同时岩石中的裂缝和空隙使岩石具有透水性,这种岩石在有溶蚀能力的作用下不断带走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的碳酸氢根离子,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用便形成了溶洞。 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四个:

(1)有可溶性岩石(例如:石灰岩,白银岩); (2)可溶岩具有透水性; (3)水需要具有流动性;

(4)水还要具有一定的侵蚀性(例如其中含有CO2,喀斯特现象)。

实习总结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

推荐第5篇: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

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时间:2012.8.26——2012.9.1地点:江西庐山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印证书本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掌握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罗盘测试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线、倾斜线、倾角等)、目标物体的方位、走向;3.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的地层及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实习工具:

罗盘、铁锤、Ph试纸、医药包等。

三、指导老师:

四、实习内容:

(一)庐山自然概括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

(二)分述

时间:2012年8月27日,天气晴转多云,地点:毛泽东诗词苑,沿路经过芦林湖,庐山博物馆等。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里我们了解到庐山地区地层与分布的知识。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另外还有冰川形成地貌。

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时间:8月28日,早晨浓雾蒙蒙,随后依旧晴阳高照。实习地点有:大校场谷口、大校场谷底。

1、在芦林湖旁的大校场谷口,我们认识了岩石,学习了剖面描述和岩石剖面手绘法。大校场口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砾岩,是山洪堆积形成的岩石种类;还有次成岩类的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

为了查明岩性、层序、厚度、沉积特性、含矿层位等内容,我们需要学会测制地质剖面图。地质示意剖面图绘制按以下步骤:

①绘制地形剖面图

②绘制地质界线和岩层

③在图上注记比例尺、图名、位置、主要地物标志、岩层产状、地图方向要素等。 另外还要了解岩石的颜色,质地组成、砾石磨圆程度、大致形成年代等。

大校场谷地上更新流堆积层剖面示意图如下:

2、沿着山路,我们来到了第二实习地点大校场谷底。这里我们认识了网纹状砾石层,砾石颜色为红色,形成时期为中更新时期,其构造为剪切节理;基岩为女儿城砂岩;此谷底为U形谷状;所考察地区岩石层大约2m;网纹形成与植物活动有关。其构造图名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亚地层,图见附件。

时间:8月30日,我们的实习地点有:黄龙潭、虎背岭、嶂谷和飞来石。

1、黄龙潭处呈叠水状,落差较小;崖壁岩石有明显的剪切节理,是节理裂隙造成的,构造形成后期演化而成;潭底岩石倾向朝向上游,因此次地为次成谷。用示意图形式画出次地横纵剖面图见附件。

2、虎背岭

此处是背斜构造经侵蚀形成的次成谷,有垂直节理。

3、嶂谷

嶂谷狭窄偏僻,成因是重力崩塌,又由于长期的降雨水流冲蚀,形成此处独特的一隅。

4、飞来石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故名为飞来石。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考证的观点不同,大家也都各执一词。不过我更倾向于李四光先生的观点: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产生的。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① 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 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

②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三)实习总结

说实话,此次实习第一次让我体会了坐长途火车的经历,同时在上山的过程中也让我第一次体会了什么叫做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也真正的体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美妙景象,感觉一天有四季,天气的多变以及朦胧的仙境般朦胧美。

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

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这次的地质实习课程我不仅掌握了许多的地质应用知识,而且也深受大自然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推荐第6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讲解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何例春 学号:2014100572 班级:14地质工程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形成原因: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6.06——2015.06.09

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此外在野外进行地质实习还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实习具体步骤及要求:

第一步:练习罗盘及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利用罗盘及地形、地物确定方向;

第二步:观察、描述各种矿物;

第三步:观察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

第四步:观察地层及之间的接触关系;观察寒武系地层;

第五步:观察、描述构造现象; 第六步:探索地质构造的成因。

具体要求:

1.学会观察实习区内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

2.认识实习区内出现的所有矿物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了解实习区内的地层层序、地质时代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4.认识实习区内的褶皱、断层及节理等常见的构造现象; 5.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6.学习地质观察点的描述格式及描述方法;

三、实习记录及内容

时间:6月2日 星期二 小雨

路线:基地——庐山博物馆——庐山冰川遗址 NO.1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内有庐山变质合杂岩及断块山形成陈列室、庐山复合地貌陈列室陈列室、庐山地质演化室、庐山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四个地质展馆。

1、庐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征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曾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1)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庐山原是一个海槽,后受到挤压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后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2)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庐山地壳活动明显减弱,山脉被风蚀,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 (3)盆岭构造发展结构(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庐山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后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断块山。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是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的天然冰体。而冰川期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而在第四纪经历了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所以第四纪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西方国家的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对于此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却加以否定,他在庐山发现了众多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杰作\"。他的《冰期之庐山》,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论争,庐山从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

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NO.2

时间:6月3日

星期三

阵雨

路线:基地——猴子洞——大月山冰川遗址——植物园冰川遗址——含鄱口 NO.1 点位:N28°49´ E118°56´ 点性:岩性观察点

描述:岩石主要呈现泥状结构,大多呈现交错层理,少数呈现非纹状层理,砂状相当明显,粒径较为均一,偶尔会有含砾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石呈现深浅不一的浅灰白色、绿色、褐色、黑色等,应是长时间裸露被氧化所致。

推荐第7篇:庐山地质实习(南昌大学)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理 081 伍小玉 5 号

一、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 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掌握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 法;认识庐山的地层及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实习地点:庐山 实习地点:

三、实习时间:7 月 4 日~7 月 9 日 实习时间:

四、实习内容

(一)地质

1、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 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 20 多公里, 长 最宽 10 多公里, 主峰为大汉阳峰, 海拔 1473.8m, 高出四周平原约 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主要受南北两断层莲山断层和温泉断层影响, 东北——西南向岭谷相间分布。下面是庐山的地质地貌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大月山是背斜;中谷及七里冲是向斜;西谷、大校场是次成谷,分别发 育于虎背岭、大月山北斜的一翼;牯岭、女儿城、蚱蜢岭为次成山,虎背岭和五老峰是单斜 山。大月山、中谷及七里冲是顺地貌,次成谷和次成山为逆地貌。

2、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 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在前震旦纪(即距今 10 亿年前)到二叠纪,庐山地层处于沉积阶 段,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 1 —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 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 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 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 升证据: ⑴ 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 300m 左右,但古红土 (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 800~1200m,上升幅度为 500~900m。说明高度 800m 以上 的 Q2 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 ⑵ 分布在 1100m 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 仍然得到良好的 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⑶ 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断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 以上),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 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 ⑷ 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

3、庐山地层与构造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 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 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 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 其岩性一般上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石 英粗砂岩。因为岩石软硬不同,抗风化能力不同,因此侵蚀的程度也不同。上部长石石英砂 岩较软,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很多地方已经被侵蚀,中部石英砂岩出露。如牯岭上层岩石已 经被侵蚀,中层含砾石英砂岩因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而被保存下来,西谷因为上层长石石 英砂岩被侵蚀而形成逆地貌。 牯岭是牯岭向斜的一翼岩层因岩性比较坚硬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的逆地貌,这是一个次 成谷,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岩层的产状:走向是东北 65°——西南 245°,倾向是 155°, 倾角是 40°。这是在月照松林处测得的数据,此处岩层已经被侵蚀得差不多了,背面已经崩 塌,其倾角很大。五老峰是单斜山,单面崩塌到鄱阳湖,岩性为总的来说是石英砂岩,但因 为变质作用,夹杂片岩。其岩层的产状为:走向 NE55°——SW235°,倾角 34°,倾向 145°.。牯岭和五老峰岩层都是北东——南西走向,因此可以看出庐山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 倾斜延伸。 2 有很多地方由于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如在西谷,岩层发育于浅海,属于南坨 组地层,岩性是含砾砂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产生硅化现象,矿物重 新排列,形成片麻岩等变质作用下的产物。尤其是在仙人洞,变质作用更加明显。沉积石英 砂岩在变质作用下, ,产生硅化现象,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片麻岩、石英脉。仙人洞本是褶曲 的核,后来片岩风化崩塌,再经后期人工的开凿加大,才形成了仙人洞。

(二)地貌庐山是

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的断块中山(>1000m) 。山体内褶曲,断层和单 斜等构造地貌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 5 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 山脊之间为谷地, 主要有 4 列: 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 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地质地貌图如上。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 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 1358m。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⑵ 七里冲向斜谷 ⑶ 大月山背斜山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 砂岩组成。大月山高 1453m。 ⑷ 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 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 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 成为谷地。 ⑸ 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 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 拔 1310m。 ⑹ 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 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 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 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⑺ 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虎背岭断层崖地貌。 3

2、河流地貌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 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作南东-北西向。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 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 岩层走向一致,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峡谷 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 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锦绣峡谷。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是 河流袭夺而成,共有三处。 (1)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 锦绣谷袭夺。 (2) 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 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 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 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 2km 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 150~300 多 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 (3)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 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为: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 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 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 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综合上述谷地的特点表明: ⑴ 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宽谷形成时的当 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 ⑵ 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 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1947 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 三次冰期。它们是: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证据是: ⑴ 冰蚀地貌 4 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 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 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 4)冰窖: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 ⑵ 冰碛地貌 1) 终碛垄:在山下东侧的高垅、新桥一带;在山上的

王家坡、莲花寺谷内。 2) 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 漂砾: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但近20 多年来, 我国许多学者对庐山是否出现过冰川及冰川地貌等问题, 提出不少质疑。 例如关于冰斗与冰蚀盆地的区别,冰川谷与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区别,冰碛地貌与泥石流、洪 积地貌的区别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分析以外,还需与古气候 学及古植物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五、总结这次庐山的实习,虽然每天走很多路,很累,但在实践中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充实的那种快乐值得我们付出那么多的汗水。在这次实习中,不仅知识得到充实巩固,而且 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因为在做土壤剖面和植物样方时,必须分工合作,再将小组成员的测量 结果综合起来,才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任务,而且要学会相信队友,更要学会不懂就问,不 能不懂装懂。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次实习过程中,要感谢带队的三位老师 和班主任,如果说同学们累,辛苦,老师更辛苦,走一样的路程,还要给同学们讲解,同学 们为期三天,老师却是我们的两倍,所以,老师,你们辛苦了,很感谢你们。

5庐山及地貌概况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

游圣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气温16.9度.良好的

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在十九世纪末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

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

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11月8日 秀峰龙潭.卧龙桥.漱玉洞

(一)秀峰龙潭

整个庐山以石英砂岩为主,但这里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花岗岩后期被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株罗纪燕山运动的产物。分布规律:沿庐山东麓条带分布,北面海汇→秀峰→温泉,顺庐山东麓的一

条断层带侵入上来的。温泉断层是庐山和鄱阳湖向的断层。上盘:鄱阳湖平原下降。下盘:庐山上升。五

老峰断层崖。花岗岩中剪切节理,暗色的为黑云母;浅色为石英和长石。

青玉峡:典型V型沟谷,地壳上升强烈,流水侵蚀强烈。山上升,水下切,既形成了光滑的磨石,

冲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现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发生在硬和脆的岩石当中):平行斜坡坡面,沟谷回弹产生的。

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深,一般在河流上游,侧蚀

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张节理,由张力引起,裂面宽,不长,不光滑,不宽。

(二)秀峰卧龙桥

逆着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们来到了卧龙桥。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卧龙桥处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长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组成,东西走向长40KM。南北走向宽1KM,在三叠纪时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随有断层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纪。此处由于地幔岩浆的侵入

形成断层,既南面凹线的鄱阳湖,正面下降形成现在的九江,所以说鄱阳湖盆地是个断裂盆地。此处的岩体比较大,为伟晶花岗岩,他是由于花岗岩内部产生裂隙,岩浆二次侵入形成的, 等粒结构、粒径大于5MM,颗粒径较大,这种形成主要与温度有关。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形态多为岩基、岩株、岩脉等,它是由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即地下深处的岩浆以侵入岩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锡、铋、钼等,贵金属如金、银等,稀有金属如铌、钽、铍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都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优质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岩浆的作用,形成了拉应力作用的张节理。我

们还了解到在这样的岩脉和岩墙里,容易产生宝石

推荐第8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docx陈伟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陈伟

班级:10资环二

学号:100712201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9日到2011年10月14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工具:罗盘仪,铁锹,铁锤

实习目的:1了解庐山的形成,2了解庐山的植被分布情况,

3加强我们的课本知识。4 野外地质实习属于教学实习性质,其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扩展,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技能及,此外,走出校园,在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写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点,也有利于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

实习路线

1牯岭——气象台——剪刀峡——王家坡谷底——冰斗——小天池 2牯岭——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 3牯岭——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

4牯岭——冰桌——羊背石——如琴湖——花径——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

5牯岭——月照松林——芦林大桥

实习要求:

(1):排除干扰,认真听教。 (2):勤敲打,勤观测,勤测量,多记录。 (3):开动脑筋,积极参加现场讨论。 (4):实习回来当天及时整理野外实习记录。当天的记录当天整理补充。

指导老师:江兴亮、陈保平、姚志强。 实习内容:

1庐山的简介

南有公路,铁路与南昌市接壤,东有公路课抵达景德镇市及黄山风景区。山麓北面的九江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南与鄱阳湖接壤;西北,北与九江市、八里湖、赛湖毗邻,南,西南延伸至星子县境内。其地理坐标在北纬29度25分到29度47分,东经115度52分到116度10分之间交通便利,北靠长江,水路俩线可行至武汉,东可达上海南京,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

庐山四周悬崖峭壁,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块垒型中山,山麓低山丘岗起重叠,江河湖泊环绕其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主峰大汉阳峰海拔高1473.8m山势沿北东——南西延伸,形似一椭圆形状,长约30km,宽约5——10km面积约近300km*2,周边长约70km。

庐山水系发育,呈放射状有山顶向山麓的北、北西,东及东南方向延伸。在北西和曲面山麓主要有:蔡家垄、郊家山、莲花洞、东林寺和石门涧等谷地;北东及南东山麓主要有:千家坡、三叠泉、白鹤涧等谷地。

庐山现今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山体高差较大,在气候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变化,植被也有明显的分区,在海拔小于600m,高度上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在海拔1000m——1200m的高度上由以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占优势,位于海拔1200——1400m为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所占据,高于1400m以上则被灌木林带所代替。庐山的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及山地森林土等。庐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网纹红土其及所在地系统的位置,已引起很多地质学家的注目。

2庐山的地貌

庐山山体是由不同年代的石层组成的。最古老的地层是变质的肖震旦系浅海相沉积。此沉积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剥侧蚀面。剥蚀面形成后,庐山地区再度下沉,沉积滨海相和浅海相震旦系陆地至晚奥陶世,义经地壳上升、剥蚀,随后缓慢下沉,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生为陆地,并形成剥蚀面。此后,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沙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庐山地区上升,从此以后,一直成为陆地。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河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岩性及沉积的位置来看,多为当时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的相关沉积。第三系基本缺失,反映当时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剥蚀区。今日的庐山,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形成的。

(一) 构造地貌

庐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

庐山是一个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主要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地层组成,地外围地层逐步变新,主要构造线为北尔——南西向,褶皱、断裂发育。南段断裂纵横,岩性多变,地面切割破碎。汉阳峰位于庐山的中南部,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剥落,但山势仍然巍峨浑雄。位于山谷的仰天坪,有砂、页岩砌成,是由一个山顶上的宽浅盆地,周围沟壑纵横,山丘呈馒头形。而山南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花岗片麻岩等组成,垂直节理发育。这里层峦叠嶂,峡谷深。北段出路震旦系地层,以褶皱构造比较突出,其中石砂岩成山,长石英砂岩成谷,发育与构造相一致,岩性相适应的褶曲构造凌谷地貌,有背斜山、次成山与向斜谷、次成谷。由于山体上升、河流沿断层、节理形成的断层谷、节理比较普通。

(二) 流水地貌

庐山在上升之前,河流以塑造了较宽展的谷底。后来,由了,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段先变为谷峡,在宽谷与峡谷之间,谷地纵刨面由缓而变陡,形成裂点,这种裂点可称为‘旋回’裂点或‘循环’裂点。宽谷沿震旦系地层软弱发育,大致呈东北——西南向,保存多交完胜。谷地富有网纹红土和棕黄堆积物,有的还保存着

一、二级平台说明其较复杂的形成过程。峡谷或沿软弱地层发育,流向与宽谷一致;或沿断层或垂直节理侵蚀而成。峡谷深切可达说百米河床溪流落差很大,沿途多见激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庐山外围的河谷与山地不同,谷底宽广,谷底平缓,阶地扇形地和河漫滩发育。在庐山上升之前,曾经受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并形成一级较明显的夷平面。

(三) 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李四光提出这一观点,他根据冰川作用的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三个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其中以鄱阳冰期最为古老,庐山冰期最新。鄱阳冰期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儿。大姑冰期变到达山麓,形成冰汛形状如肺叶。冰汛主要有五处:1谷山冰汛,位于卢山东北地区;2白麓冰汛自白麓洞一带至湖滨,3莲花冰汛,由莲花洞向西北至铁树皮廖家垅一带,4东城冰汛,在庐山北侧5石门涧冰汛,在庐山西北侧。 庐山冰蚀地貌分布于山上,集中在北山,主要有大月山西北坡的大拗斗(底部海拔高1200m)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海拔500m)、五乳冰斗(海拔450米)。由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人校场u形谷。有谷底平直斜度较大、俩旁有小岗的冰笕,分布在竹坪、牧马场一带的斜坡之下群山之间。有冰川发育处,储存冰雪的凹处——冰窖,如窑洼、东谷芦林、天花井等。还有悬谷、羊背石等等。

(四) 湖滨地貌

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这里湖面狭长,为鄱阳湖面部广大水域通往长江的出口水道,可称为鄱阳湖星子——糊口通道。它向北方向延伸,宽可达6——8公里。枯水季节,洲淮广泛出露。湖底有水下河道,蜿蜒于湖底平原上,在河道的两侧,还有水下天然堤、边滩和残留的岔道。这一系列地貌类型并非完全为现代湖水动力所能塑造的,而是湖侵较晚、湖相沉积未用填平,一用干旱时期通道仍保留河流的一些水动力特征的缘故。

星子——虎口通道,从结构看,是在湖口地堑基础上形成的,成湖的时间,主要在晚更新世以后。

(五) 长江九江地貌

长江九江河段是在九江凹陷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其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根据钻孔资料,该河段底为白垩系南雄组砂砾岩、砂岩,富含石灰岩砾石,经溶侵蚀形成溶洞,有的溶沟深达17m 庐山的形成

庐山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除吕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外都在沉降,沉积 有7100---9600米的浅海相和滨海相岩层.燕山运动后,一直成为陆地.有以下原因: 1.庐山地区沉积的都是浅海相和滨海相岩层,而无陆相岩层。

2.分布庐山山麓的古生代石灰岩大都为生物碎屑亮晶石灰岩或颗粒亮晶石灰岩。而这种石灰岩要在宽广的浅海和浅滩才有发育。如果庐山是古陆则无法形成这种石灰岩。

3.庐山雏形系由燕山运动褶皱而成。表现在(1)燕山运动以前的地层,除断裂错动外都与燕山褶皱一致。(2)庐山出露地层,中间老两翼新。(3)古生代地层大都与震旦纪整合接触。(4)庐山出露震旦纪地层,接近江南台背斜。如庐山早已为陆地,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4.庐山周边普遍缺失二叠系中、上统、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下、中统地层这说明中生代庐山是一个较大范围缓慢上升的剥蚀区,而不存在古陆。

5.庐山山麓砾石粒径小,且来源于庐山背斜两翼古生代地层,很少变质岩,说明庐山有上升,但上升不大。

6.庐山地区基本缺失第三纪地层,进一步证明庐山白垩纪上升不大,在第三纪处被侵蚀,使庐山地区成为高度不大的较平缓的剥蚀区。

实习意义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岩层研究的选取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能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推荐第9篇:庐山地质实习报告.docx陈伟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陈伟班级:10资环二学号:100712201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9日到2011年10月14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工具:罗盘仪,铁锹,铁锤

实习目的:1了解庐山的形成,2了解庐山的植被分布情况,

3加强我们的课本知识。4 野外地质实习属于教学实习性质,其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扩展,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技能及,此外,走出校园,在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写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点,也有利于增强体质和磨练意志。

实习路线

1牯岭——气象台——剪刀峡——王家坡谷底——冰斗——小天池 2牯岭——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

3牯岭——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

4牯岭——冰桌——羊背石——如琴湖——花径——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

5牯岭——月照松林——芦林大桥

实习要求:

(1):排除干扰,认真听教。

(2):勤敲打,勤观测,勤测量,多记录。

(3):开动脑筋,积极参加现场讨论。

(4):实习回来当天及时整理野外实习记录。当天的记录当天整理补充。 指导老师:江兴亮、陈保平、姚志强。

实习内容:

1庐山的简介

南有公路,铁路与南昌市接壤,东有公路课抵达景德镇市及黄山风景区。山麓北面的九江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南与鄱阳湖接壤;西北,北与九江市、八里湖、赛湖毗邻,南,西南延伸至星子县境内。其地理坐标在北纬29度25分到29度47分,东经115度52分到116度10分之间交通便利,北靠长江,水路俩线可行至武汉,东可达上海南京,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 庐山四周悬崖峭壁,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块垒型中山,山麓低山丘岗起重叠,江河湖泊环绕其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主峰大汉阳峰海拔高1473.8m

山势沿北东——南西延伸,形似一椭圆形状,长约30km,宽约5——10km面积

约近300km*2,周边长约70km。

庐山水系发育,呈放射状有山顶向山麓的北、北西,东及东南方向延伸。在北

西和曲面山麓主要有:蔡家垄、郊家山、莲花洞、东林寺和石门涧等谷地;北东

及南东山麓主要有:千家坡、三叠泉、白鹤涧等谷地。

庐山现今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山体高差较大,在气候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性变化,植被也有明显的分区,在海拔小于600m,高度上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而

在海拔1000m——1200m的高度上由以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占优势,位于海拔

1200——1400m为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所占据,高于1400m以上则被灌木林带

所代替。庐山的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及

山地森林土等。庐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网纹红土其及所在地系统的位置,已引

起很多地质学家的注目。

2庐山的地貌

庐山山体是由不同年代的石层组成的。最古老的地层是变质的肖震旦系浅海相

沉积。此沉积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剥侧蚀面。剥蚀面形成后,庐

山地区再度下沉,沉积滨海相和浅海相震旦系陆地至晚奥陶世,义经地壳上升、

剥蚀,随后缓慢下沉,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生为陆地,并形成

剥蚀面。此后,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沙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

庐山地区上升,从此以后,一直成为陆地。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河凹陷地

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岩性及沉积的位置来看,多为当时上升,外力剥

蚀山体的相关沉积。第三系基本缺失,反映当时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

剥蚀区。今日的庐山,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形成的。

(一) 构造地貌

庐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庐山是一个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主要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地层组成,地外围

地层逐步变新,主要构造线为北尔——南西向,褶皱、断裂发育。南段断裂纵横,

岩性多变,地面切割破碎。汉阳峰位于庐山的中南部,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

剥落,但山势仍然巍峨浑雄。位于山谷的仰天坪,有砂、页岩砌成,是由一个山

顶上的宽浅盆地,周围沟壑纵横,山丘呈馒头形。而山南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

混合岩化花岗片麻岩等组成,垂直节理发育。这里层峦叠嶂,峡谷深。北段出路

震旦系地层,以褶皱构造比较突出,其中石砂岩成山,长石英砂岩成谷,发育与

构造相一致,岩性相适应的褶曲构造凌谷地貌,有背斜山、次成山与向斜谷、次

成谷。由于山体上升、河流沿断层、节理形成的断层谷、节理比较普通。

(二) 流水地貌

庐山在上升之前,河流以塑造了较宽展的谷底。后来,由了,山体强烈抬升,河

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段先变为谷峡,在宽谷与峡谷之间,谷地纵刨面由

缓而变陡,形成裂点,这种裂点可称为‘旋回’裂点或‘循环’裂点。宽谷沿震

旦系地层软弱发育,大致呈东北——西南向,保存多交完胜。谷地富有网纹红土

和棕黄堆积物,有的还保存着

一、二级平台说明其较复杂的形成过程。峡谷或沿

软弱地层发育,流向与宽谷一致;或沿断层或垂直节理侵蚀而成。峡谷深切可达

说百米河床溪流落差很大,沿途多见激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庐山外围

的河谷与山地不同,谷底宽广,谷底平缓,阶地扇形地和河漫滩发育。在庐山上升之前,曾经受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并形成一级较明显的夷平面。

(三) 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李四光提出这一观点,他根据冰川作用的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三个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其中以鄱阳冰期最为古老,庐山冰期最新。鄱阳冰期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儿。大姑冰期变到达山麓,形成冰汛形状如肺叶。冰汛主要有五处:1谷山冰汛,位于卢山东北地区;2白麓冰汛自白麓洞一带至湖滨,3莲花冰汛,由莲花洞向西北至铁树皮廖家垅一带,4东城冰汛,在庐山北侧5石门涧冰汛,在庐山西北侧。 庐山冰蚀地貌分布于山上,集中在北山,主要有大月山西北坡的大拗斗(底部海拔高1200m)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海拔500m)、五乳冰斗(海拔450米)。由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人校场u形谷。有谷底平直斜度较大、俩旁有小岗的冰笕,分布在竹坪、牧马场一带的斜坡之下群山之间。有冰川发育处,储存冰雪的凹处——冰窖,如窑洼、东谷芦林、天花井等。还有悬谷、羊背石等等。

(四) 湖滨地貌

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这里湖面狭长,为鄱阳湖面部广大水域通往长江的出口水道,可称为鄱阳湖星子——糊口通道。它向北方向延伸,宽可达6——8公里。枯水季节,洲淮广泛出露。湖底有水下河道,蜿蜒于湖底平原上,在河道的两侧,还有水下天然堤、边滩和残留的岔道。这一系列地貌类型并非完全为现代湖水动力所能塑造的,而是湖侵较晚、湖相沉积未用填平,一用干旱时期通道仍保留河流的一些水动力特征的缘故。

星子——虎口通道,从结构看,是在湖口地堑基础上形成的,成湖的时间,主要在晚更新世以后。

(五) 长江九江地貌

长江九江河段是在九江凹陷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其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根据钻孔资料,该河段底为白垩系南雄组砂砾岩、砂岩,富含石灰岩砾石,经溶侵蚀形成溶洞,有的溶沟深达17m

庐山的形成

庐山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除吕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外都在沉降,沉积 有7100---9600米的浅海相和滨海相岩层.燕山运动后,一直成为陆地.有以下原因:

1.庐山地区沉积的都是浅海相和滨海相岩层,而无陆相岩层。

2.分布庐山山麓的古生代石灰岩大都为生物碎屑亮晶石灰岩或颗粒

亮晶石灰岩。而这种石灰岩要在宽广的浅海和浅滩才有发育。如果

庐山是古陆则无法形成这种石灰岩。

3.庐山雏形系由燕山运动褶皱而成。表现在(1)燕山运动以前的地

层,除断裂错动外都与燕山褶皱一致。(2)庐山出露地层,中间老

两翼新。(3)古生代地层大都与震旦纪整合接触。(4)庐山出露震

旦纪地层,接近江南台背斜。如庐山早已为陆地,就不会出现这种

现象。

4.庐山周边普遍缺失二叠系中、上统、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下、

中统地层这说明中生代庐山是一个较大范围缓慢上升的剥蚀区,而

不存在古陆。

5.庐山山麓砾石粒径小,且来源于庐山背斜两翼古生代地层,很少变

质岩,说明庐山有上升,但上升不大。

6.庐山地区基本缺失第三纪地层,进一步证明庐山白垩纪上升不大,

在第三纪处被侵蚀,使庐山地区成为高度不大的较平缓的剥蚀区。

实习意义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岩层研究的选取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能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推荐第10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目录

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路线……….庐山概冴……….分述…………….(1) 植物概冴 (2) 植被分布觃律 (3) 庐山的土壤 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觃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

3、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幵判别。

4、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觃律。

5、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幵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6、掌握地质罗盘、流速仪等地理仪器的,实际操作和你应用的方法。

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冴。

1、了解庐山底层与地质极造基本轮廓,观察褶皱、断层、掀斜等地质极造和河流地貌(峡谷的形成、河流袭夺、裂点等)、坡地重力地貌(崩塌、滑坡、夷平面等)、冰川地貌(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漂砾、U型谷)等地貌类型,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和岩层倾向、走向和倾角的测量。

2、观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壤、山地棕壤的土壤剖面,掌握野外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

3、观察柏松、常绿阔叶混交林黄山松林和落叶阔叶群落,学习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山地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觃律幵分析其特征。

4、了解山区河流水文特征。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庐山

实习时间:2013年11月4日至2013年11月8日

实习路线:2013年11月4日

月照松林——气象观测站-—观云亭

2013年11月5日

大月山——五老峰——大月山水库

2013年11月6日

大校场U形谷——含鄱口——植物园

2013年11月7日

飞来石——如琴湖——花徑——锦绣谷——天桥——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乌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庐山博物馆

2013年11月8日

乘车下山观察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一]、概冴: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度52分——116度10分,北纬29度28分——29度45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极造地貌都很明显。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丼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枀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枀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一、植物概冴: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我们11月4日下午去了月照松林,11月6日去了大校场U形谷和植物园,11月7日去了三宝树,沿途认识植物。

月照松林的黄山松和马尾松: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

2、马尾松为常绿

乔木,高达45M,胸径1M ,树冠在壮年期呈狭圆锥形,老年期内则开张如伞状;干皮红褐色,呈不觃则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轮生;冬芽圆柱形,端褐色叶2针1束,亦有3针1束,马尾松针叶又分长短,长的达30厘米,叫长叶马尾松;短的仅10厘米以内,叫 短叶马尾松。质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脂道4-8,边生。球果长卵形,长4-7CM,径2.5-4CM,有短柄 ,成熟时栗褐色脱落而不,脱落而不突存树上,种鳞的鳞背扁平,横不很显著,鳞脐不突起,无剌。种长4-5MM,翅长1.5CM。子叶5-8。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大校场U形谷中的植被多为日本柳杉,植株高可达6.0米,胸径达2至5米。树冠尖塔形,树皮暗褐色。大枝轮生,水平开展微下垂。叶片直伸,锥形,不内弯或微内弯。雄球花单生叶腋,多数集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枝顶,近球形。种子棕褐色,椭圆形或不觃则多角形,边缘有窜翅。花期4至5月,球果成熟期10月。

由黄龙潭 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高约30米,主干 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三宝树相传为千年古可柯,树下石碑上镌有“晋僧昙诜手记”6字。宝树已被重点保护。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称誉,故名“三宝树”。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 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 大林寺 创始人,东林寺高僧 慧进 的弟子。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 第四纪冰川 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

植物按叶柄和叶片分石生(相排错开),轮生(叶子分散),簇生(叶子一丛一丛的在一起)。

植被按徑高度分草本、灌木、乔木、藤木。(1)草本植物的植物体 木质部 较不发达至不发达,茎多汁,较 柔软 。按草本植物生活 周期 的长短,可分为一般为一年生、二年生植物 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数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部分死亡,包括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如 水稻 , 萝卜 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 的地上部分每年死去,而地下部分的 根、根状茎 及 鳞茎 等能生活多年,如 天竺葵 等。 草本植物 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习性 ,有时会随 地理纬度 及栽培习惯的改变而变异,如 小麦 和 大麦 在秋播时为 二年生草本 ,在春播时则成为一年生草本;又如 棉花 及 蓖麻 在江浙一带为一年生草本,而在 低纬度 的南方可长成多年生草本。与 木本植物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 茎 的支持力量,草本植物的 支持 力量为 膨压 。(2)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 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3) 灌木 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常见灌木有 玫瑰、杜鹃、牡丹、小檗、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迎春、月季、荆、茉莉、沙柳 等。(4) 藤本 植物茎干粗大 木质化 的植物, 五味子 。 木通、紫藤 之类的都属于 藤本 植物。

植被物种还分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生态学上把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其优势种群也就是在种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如油松是燕山油松林内的主要层(乔木层)的建群种。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极和特殊环境条件。

庐山植物园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 猕猴桃 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 灌木 为主,兼 茶果、园林、药用植物 。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以松柏和杜鹃为主要特色。全园建有松柏区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草花区、树木园、岩石园、猕猴桃园、药圃、茶园等9个不同类型的专类园和展览区。其中树木园收集国内外杜 鹃300余种,王月花季,杜鹃盛开,如花似锦。驰名中外的 庐山云雾茶 ,香飘云雾之外。素有“寸步必有药”的庐山,山地药用植物资源枀为丰富。这里的药圃收集栽种300多种药用植物,松柏区生长着裸子植物260余种,南北松杉竞秀,东西柏桧峥嵘,其中,有被誉为“活化石”的 水杉 ,中国特产的 金钱松 ,以及国内外其他名贵树种(如下图)。

二、植被的分布觃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冴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觃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迚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枀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丼、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

三、庐山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第四纪以来的新极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至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A、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至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合;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进比前述土壤为多。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B、非地带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幵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C、土壤的垂直分布觃律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土壤垂直地带性觃律。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其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因此,庐山土壤的垂直带谱是建立在红壤,黄壤这一基带基础之上的。同时,庐山又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内,其土壤垂直地带谱,属湿润性质。庐山山势雄伟,但相对高度只有1400米左右。这些因素,对庐山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结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400--1200米之间山坡地带,为黄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区域。

三、庐山地质地貌

1、地貌概冴: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地垒式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极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极造地貌类型: 地质地貌实习可谓是我们自然地理实习的重中之重,几乎天天都涉及到地质地貌部分。庐山极造地貌类型包含褶皱和断层。由极造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西谷)。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调查发现褶皱极造主要地貌,比如说五老峰单面山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而其断层崖地貌是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至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3、第四纪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科学角度,第一个揭露了庐山真面目,首先发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幵在《冰期之庐山》上对其迚行阐述。

冰川遗迹:1)冰蚀地貌,如冰斗、大校场、王家坡冰川谷、羊背石、芦林冰窖等。

2)冰碛地貌,如王家坡终碛垄、西谷中的“飞来石”(漂砾)等。

此次实习,发现大量被刻划为刀刃状的山脊。这证明了庐山确实有过冰川活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庐山奇特瑰丼的山水景观具有枀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第11篇:庐山实习报告

江西庐山美术实习报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一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便是我曾经对庐山的唯一印象。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除了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

而庐山上荟萃的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才是此次吸引我们去庐山进行美术实习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

一、开阔视野、感受自然

8月28日清早,我们城规专业0

8、09级一起出发,坐上去往庐山的汽车。下午,我们 便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山——庐山。庐山给了我与黄山截然不同的印象,黄山给人的第一眼就 是震撼,而庐山好似遇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没有惊心的魄力与美感,但慢慢接触却发 现它内心的变化和魅力。

短暂的庐山美术实习结束了,在这当中,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作友。在6 天的实习中,我不仅学习了许多有关写生的技能,也饱览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和文化产物,开阔了视野。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有:

1 别墅群

庐山自古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从近代开始,成为了洋人、富人、贵人、名人、文人、游人等休闲度假的天堂。得天独厚的山水风骨加上钟灵毓秀的人文气质,使古老的庐山焕发青春的姿彩。在庐山众多的人文遗迹中,数百幢风格各异的西式别墅,记录了庐山与世人酸涩而甜蜜的初恋。每一栋别墅都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庐山百年沧桑的一个剪影,每一个剪影都演绎着一种别绕风致的生活。

庐山,在近现代史上是座政治名山,百年风云人物曾在一幢幢别墅里活动,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庐山近代别墅群,闪耀着建筑艺术的光彩,蕴藏着历史的价值。

2 大天池

大天池之所以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跟我想象的太不一样。

到达庐山第一天,已经是傍晚了,所以就好好休息准备第二天出发。大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而那像口大井似的小天池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池后山脊上,屹立着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

登上庐山西部海拔900余米的天池山顶,天池寺前呈长方形的水池,碧水悠悠,光灵如玉。当我寻觅了半天大天池时,被告知这口小小的长方形就是大天池。天池山脊上耸立着一座宝塔,塔四周布满了漫山遍野的青松。微风起时,松涛起伏,它颇似一杆乘风破浪的船桅,荡漾在翠波碧浪之上。

3 花径

花径公园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达,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

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 芦林湖

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大坝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游泳。

5 三宝树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有六百多岁了,一棵为银杏,已有1600多年历史,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

6 含鄱口

第四天,在我们到达含鄱口,大雾让我们没能如愿望见鄱阳湖。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7 五老峰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湖,峰尖触天,海拔1358米。

8 庐山会议旧址

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

9 仙人洞

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我们小组也在此合影留念。

10 三叠泉

第五天,我们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下往三叠泉。虽然早就听说路途艰辛,但大家还是都兴致勃勃的上路了。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

虽然面对数不清的石阶我们满身疲惫,但是看到美景清水是,大家都扫去浑身劳累,纷纷脱下鞋子下水嬉戏。

二、提高专业技能

1 户外写生的基本技法

写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合适的视平线,画准透视,才能画得像。老师说十来分钟就能完成一幅速写,而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我甚至还得先用铅笔打稿,才能将整体比例画的较为协调。我觉得只有画多了,才能画得快并且准确。因为画得多了,对许多建筑包括细部都有所熟悉,同时技法也熟练不少,画得快也就

理所当然了。实习的时间短暂,但我们都体会到只有多画,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2 建筑与环境表现的基本技法

作为一个城规专业的学生,我们画的较多的就是建筑和环境,但平时,我们仅限制在平、立、剖这些规范制图上。在低年级的绘画训练上也没有很多的结合练习,因此,建筑与环境的徒手表现技法对我们来说难免生疏。在写生过程中,我就遇到了画建筑周围植物的时候出现很多败笔的现象。于是,在回校后,我们都翻出了《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再一次认真的回顾以前的练习,将其用在这次写生中。

也许,这次的写生质量不是很高,但我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继续不断的学习,同时要不时回顾已经学过的东西。

3 庐山的主要建筑类型、设计风格

与大自然相融,别致幽雅的造型,异彩纷呈的风格,是庐山别墅美的主要表现。受西方 美学思潮的影响,庐山别墅呈现一种特有的文化印痕。既有英国券廊式建筑符号,巴洛式建筑模拟品,又有折衷主义建筑产物、哥特式的建筑遗风。用浪漫主义的再现手法,还能辩识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情趣。

别墅建筑单体,简洁而自由,紧凑而不规则,一幢别墅就呈一种几何形体,形体的变化 与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与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应。一幢别墅一种式样,几乎难以寻觅到 两幢面目相同的别墅,永远予人以新鲜的感受。

庐山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宁谧的氛围。 别墅室外常营建券廊,即券廊为引导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别墅墙体,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规则的粗石块砌筑,呈现出厚重朴实、质感强烈、色调沉着的美感。与别墅墙体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墅屋顶的色彩,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或褐红,或青绿,或深蓝,形成特有而又动人的景色。屋顶的形式,以四坡顶较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顶。屋顶的屋脊线变化丰富,屋顶“老虎窗”的设置,形态各异,趣味多变。

4 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说,“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尤其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很不相同,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对自然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只能凭自身的努力改造它,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

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断抗争的产物。在功能上,建筑是人类作为

生物体适应气候而生存的生理需要;在形式上,是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映。因此,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都位于南北纬20度~40度之间,即所谓中低纬度文明带。不同的地势、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建筑,比如山地建筑,有依山而建,重庆的一些住宅靠崖建,从第七层进入,上面6层,底下6层,可以不设电梯;有开洞而建,陕北窑洞,省了很多建筑材料,只需要把门洞堵起来就可以了;有屹立山顶, 烽火台,占据有利战争地形„„

建筑的发展和建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完全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相对应。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应尽可能保持协调的关系;建筑自身应具备与生态环境互相调控的能力;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和发展相协调。

在庐山,我们看到的建筑多是傍山而建,且多为低层,这也应该是因为庐山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吧。

实习结束,我们也离开了。我们只是过客,美丽的景致依旧在庐山安静平和的存在着。在庐山除了画图,我们也尽情了饱览了风景。离开的一刻,我只想张开自己的双袖,带走这所有的云彩。

2011-9-3

第12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是一种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复合地貌景观,她是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互相叠加而成。此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在国内外均较为罕见,不但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有着崇高的美学观光旅游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地点:植物园,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黄龙寺、三宝树。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植物概况: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气吞大江,形落鄱湖,面积为二百五十平方公里,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区、疗养和避暑胜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之多,尤令人赞叹。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934年在含鄱口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1954年改名为庐山植物园,为我国唯一历史最长的亚高山植物园,是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和教学实习的良好研究场所。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土壤实习

1、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2、实习地点:庐山牯岭街,大月山,大校场谷地,女儿城,五老峰,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二)、非地带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较高,特别是表层,随深度增加,粘粒下降,这可能由于表中矿物粘化过程相当快,但小于1微米的粘粒含量,除表屋外,均较其它土壤偏低。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400--1200米之间山坡地带,为黄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区域。

庐山地貌实习

1、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

2、实习地点: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大月山,五老峰,含鄱口,龙首崖,地貌实习。

一、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3、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4、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5、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6、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7、王家坡U形谷:王家坡U形谷长约4000米,宽约700米,谷底海拔880—300米是庐山规模最大,最典型的U形谷,谷中上段有个中碛垅,区段叠加一幛谷,并残留有典型的冰川条痕石漂砾。谷内气象浩然。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向东北方递降,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四、河流袭夺

1、牯岭,西谷,锦绣谷;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

2、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第13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旅游文化学

实习目的:我们的专业是旅游管理,而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我们通过参观庐山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世界文化景观”,考察不同的旅游文化景观来加深我们对该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认识到旅游文化对旅游主体的重要性,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影响与价值.最后分析这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旅游内涵与价值。分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实习时间: 2012年11月17日至2012年11月21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考察,分析与评价庐山文化旅游的类型与特征;庐山旅游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庐山被誉为”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历史名山,建筑名山,等的成因。最后考察,分析与评价九江旅游文化的类型,特征,内涵与价值。 指导老师:梁锦梅、曾兰华、杨雅莹 实习生: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106班陈惠君 [一]、关于庐山概况介绍: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接中国九江,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

1 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

(一)总括我们实习的安排内容

实习时间:2012年11月17日至2012年11月21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11月18日下午:沙河庐山站—— 庐山南门——匡夏宾馆——大林路(冰川遗迹)——如琴湖(别墅,园林,湖心亭)——花径(摩崖石刻,园林,白居易草堂)——锦绣谷(天桥,仙人洞)——匡夏宾馆。远途听老师的讲解,参观不同的景观,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内涵与价值。 11月19日:匡夏宾馆——月照松林(黄山松,松门别墅)——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庐山会址——毛泽东诗词纪念园——庐山博物馆——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东谷别墅群——美庐——匡夏宾馆。关于庐山的旅游景点的综合实习,了解了庐山文化,历史与建筑对景点的重要性。8月21日:匡夏宾馆——小天池——大天池——庐山北门——九江浔阳楼——九江大桥——琵琶亭——甘棠湖(点将台,烟水亭)——沙河(庐山站)对九江旅游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补充

(三)参观庐山各个景观,分析庐山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庐山的自然风景资源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便体会到庐山的自然之美,从如琴湖到锦绣谷,

2 从含鄱口到小天池,从牯岭到花径,自然风光无比的美好,简直是预言都无法言喻的。各种各样的景观,丰富茂盛的植物,如黄山松、直条型扁柏、马挂木、化香树、落叶阔叶树金、钱松、小叶柏了树、灯台树、大花金鸡菊、胡桐树、红豆杉、柳杉和冷杉。应有尽有。而且植物都是具有历史的。特别的让人惊讶。如三宝树两棵柳杉,一棵银杏,都是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的了。这些自然资源都是庐山的宝贵财富,当初我们刚到庐山看到满山的枫叶时一直在感叹,相信很多旅客也和我们一样,庐山就像是一阁氧吧,绿化非常好,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二、庐山的宗教文化资源

我们在美庐,在黄龙寺,在牯岭街,在三宝树,在东谷别墅,都可以体会到宗教对庐山的影响力。庐山宗教的分布,无论是时间历史分布,还是宗教种类分布,在所有的宗教名山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时间上可以追溯到公元386 年,可谓源远流长,宗教种类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在庐山独特的宗教文化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佛教文化,其次是道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特别是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此建立了很多相关的建筑.在参观各种不同别墅,教堂及建筑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庐山也是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处之一。这次实习过程中参观过的很多建筑都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三、庐山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

没去庐山前,从网上查过到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大思想家陶渊明,是庐山人。公元418年,他在庐山写的《桃花源记并诗》,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中国第一个山水画家顾恺之,中国第一个山

3 水画理论家宗炳,有“书圣”之称的书法家王羲之,都在庐山进行了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名人所说的那种庐山美。如面如小提琴的如琴湖,还有美丽的芦林湖。看得我们惊呼声一波接一波。

而最特别的是,我们参观的别墅群,也是就有历史意义的。据资料,自1895年起,庐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余国建造的别墅群,庐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胜地。同时,庐山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市政议会等,庐山成为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腹地的独特代表。最特别,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李德立了,他对于庐山风景区的贡献是最大的了。

在参观庐山博物馆和庐山会议旧址过程中,我们从不同的物质,不同的文献,图片,资料中,可以知道.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风景优美。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就是庐山图书馆。庐山博物馆位于芦林湖畔,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解放前庐山各栋中外别墅中的精品、陈列品和历史文物是馆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五百罗汉图》。还有博物馆内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非常精美。此外,馆中还藏有青铜器、陶器、工 4 艺品、金石篆刻、历代钱币等藏品,其中也有许多是难得的珍品。都是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的。

还有少不了提的便是烟水亭和浔阳楼了,都是因为名人而出名的,当然那里的风景也非常的令人惊叹的。烟水亭据说是根据北宋寓“山光水色薄笼烟”之意改为“烟水亭”。由于相传周瑜练水军时曾在此点将,故又称“周瑜点将台”。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楼自唐代至清代沿存,且颇具规模。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四、庐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庐山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内容,构成人文景观融合、主体和客体和谐、岭泉云石交相辉映、江湖山岳浑然一体的完整的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美丽的如琴湖,芦林湖,小天池,含鄱口等,让我们一路上都在惊呼,尖叫。忍不住停下脚步拍照。如我们参观的著名的花径,从公路旁的的法国梧桐到顺路可见的冰川遗迹,再到著名的诗句让我们人忍不一看再看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登庐山时,山下桃花已谢,而这里的桃花却正值怒放,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现在很多人去庐山旅游就是为了体会这种感觉.而且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一路都有提及.庐山的历史由来已久.连我们住的宾馆都历史悠久。匡夏宾馆,是庐山最早居住的子孙创建的。庐山是有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而出名的。还有我国著名的的亚

5 热带高山植物园,风景美丽得让你流连忘返。 现代化旅游资源

我们最后一站去到了九江,九江的步行街,挺繁华的。是又一具有开发意义的景点之一。还有九江大桥,虽然没有下去看,但经过途中可以感受到它的绵长。

庐山的冰川地貌是又一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地的地理学家,学者来考察,研究.就像我们在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冰川遗迹都是非常具有历史的.如小天池附近的冰川遗迹,还有在博物馆里有关一冰川遗迹的展览都是庐山的又一旅游资源.各种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它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

6 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实习结果:我们更了解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对今后旅游开发知识方面有了更好的补充。我们对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我们学习旅游文化学有更好的侧面反映,让我们从实际中学习到东西。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对一个景点的重要性。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对景区开发的重要性还填补我们在地理知识方面的缺憾,还促进我们同学间的感情,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后在参观景点时会懂得挖掘一些更深一层次的东西。由于天气,我们没能感受到庐山那种雾气的美,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有点遗憾感。

实习过程总存在的问题:资料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中虽然很积极,但多数都没有做足记录,特别是老师讲解过程中,很多人因为见到景点,就忘了记笔记。

建议:今后实习前应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应该认真投入到听讲中。做好自身工作。在实习过程多参观,多独立。对今后我们的生活和旅游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不会像平常人一样,只是走马观花,我们会看到更深一层次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会分析这种景观的类型,成因等。

第14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一.庐山地理概况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1],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虽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但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1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实习路线和观察点概述 2012年6月18日 天气:小雨转阴

路线:旅馆→芦林湖→庐山博物馆→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

芦林湖 坐标为N29°33′10.7″ E115°58′04.4″ 高度为 982m 芦林湖是庐山中明显的冰川地貌,是冰川地貌中冰斗凹地积水而成的冰斗湖。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在这里,指导老师讲解了罗盘和GPS的使用方法。

庐山博物馆 我们先参观了博物馆里的一些景观,然后跟着当地的导游了解了庐山的一些人文地理,接着指导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庐山的总体地貌。

黄龙寺 坐标为N29°33′14.97″ E115°57′37.45″

在黄龙寺前面是三宝树,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树龄600余年,一棵为银杏,树龄1600年,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

黄龙潭 坐标为N29°33′13.1″ E115°57′35.8″ 高度为873m 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 。

乌龙潭 坐标为N29°33′16.7″ E115°57′39.4″ 高度为875m 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 ,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2012年6月19日 天气:晴 路线:旅馆→电站大坝→大天池→龙首崖→仙人洞→如琴湖→庐山中学门口→险峰→狮子口→天桥→街心花园

电站大坝 坐标为N29°33′13.9″ E115°57′17.9″ 高度为803m 电站大坝下面是流水地貌,V型谷

大天池 坐标为N29°33′37.1″ E115°57′03.7″ 高度为875m 大天池为地下泉渗透,不竭不溢。

龙首崖

坐标为N29°33′33.9″ E115°56′58.6″ 高度为824m 大天池西南侧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著名景点“龙首崖”。游客若从悬崖左边的石亭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在微风吹拂下,恰似龙须飘飞。

仙人洞 坐标为N29°33′57.0″ E115°57′31.1″ 高度为954m 仙人洞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在此修道成仙。

如琴湖 坐标为N29°34′05.8″ E115°57′50.4″ 高度为1020m 如琴湖本事存冰处,在湖边有一块大岩石,有冰川擦痕。

庐山中学 坐标为N29°34′13.1″ E115°58′21.1″ 高度为1040m 在庐山中学门口有一块飞来石,是冰川深砾。

险峰 坐标为N29°34′09.7″ E115°57′43.5″ 高度为998m 对面是单面山,岩层倾向相同,背斜核部,张性节理崩塌。

狮子口 坐标为N29°34′10.8″ E115°57′49.0″ 高度为1000m 观察对面山体如一头狮子的头部。

天桥 坐标为N29°33′10.1″ E115°57′50.9″ 高度为1010m 天桥的形成成因同龙首崖,河流的袭夺现象。

街心花园 坐标为N29°34′22.2″ E115°58′49.9″ 高度为1110m 街心花园属于峡谷地貌。 2012年6月20日 天气:晴

路线:旅馆→含鄱口→植物园

含鄱口 坐标为N29°32′46.28″ E115°58′51.8″ 高度为1120m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在山上有一山峰,其中侧面有花岗岩球状分化石,岩石层剥落。

植物园 从含鄱口沿石阶而下走数百米即抵植物园大门。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面积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迁地保存的重要基地。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称为“活化石”的我国水杉,繁殖万株。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 2012年6月21日 天气:晴

路线:旅馆→三叠泉→旅馆

三叠泉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2012年 6月22日 天气:雨

路线:旅馆→小天池→学校

小天池 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池后山脊上,屹立着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塔建于1936年。 小天池山对面还有一怪石,远望似一雄鹰伸颈欲鸣。鹰首有巨石叠就,一石伸出鹰嘴崖,石缝中绿树芳草婆娑似羽毛,名鹞鹰嘴。 三.庐山地质特征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庐山的山体整体多表现为单面山 ,岩层多为倾斜岩层,其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在10°~85°间,走向多为东北——西南走向 。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大马颈—虎背岭背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莲花洞正断层;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庐山垄正断层;红石崖逆断层;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息肩亭逆断层;九奇峰逆断层;仰天坪正断层。 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 四.庐山地貌特征

庐山地区构造复杂,形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层谷地貌、节理构造地貌四种。 断块山:从整体山看,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了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抬升。山体受两侧大断裂的控制。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陡坡。

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 断块山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的断层组成,在其控制下山体呈阶梯状发育的特点。

褶曲构造地貌: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段。褶曲构造地貌主要发育于庐山北段。庐山北段的地貌形态主要受复背斜构造控制,以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为主,形成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即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是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等褶曲构造。受这“三背两向”构造的控制,加之地层间岩性变化造成差异侵蚀发育了多条近于平行展布的次成山岭和次成谷底,从而形成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地貌特征。

背斜山与单斜山:

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单斜山:虎背岭背斜、五老峰背斜与大月山背斜的地质特征基本一致。虎背岭—大马颈一带的山体,主要是受虎背岭背斜控制形成,出露地层也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但是后来受莲花洞边界断裂的影响和剪刀峡谷底的切割,背斜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山体的东北段大华山一带,虎背岭、喇嘛塔一带则被切割、侵蚀发育成单斜山地貌;与此相类似,五老峰背斜受温泉断裂带抬升山体侵蚀后退以及白鹤涧谷底切割的影响,其东南翼被错开断落,从而在五老峰—梭子岗一带发育形成庐山最典型的单斜山地貌,山体呈北东—南西、近东西向展布。

向斜谷

庐山北部发育了两列典型的向斜谷,为东谷-王家坡谷地和青莲寺谷地。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东谷向斜核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的地层较薄;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部的地层。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青莲寺谷地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次成山与次成谷

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

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岩性相对软弱的南沱组中部之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出露的地方,分别形成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而在有相对坚硬的南沱组中部之上段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出露的女儿城和蚱蜢岭则形成次成山脊。在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则发育了与大校场、女儿城位置相对称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这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均具有两侧坡倾斜不对称的特点。

断层谷地貌:庐山沟谷主要有三种形成模式:一是向斜形成的向斜谷,二是岩性软弱易侵蚀形成的沟谷,三是沿断裂、节理密集带侵蚀形成的沟谷。

其中,以剪刀峡发育比较典型。该谷地主要受剪刀峡断裂控制。草地坡与牯牛岭、大马颈与虎背岭走向一致,可推断出它们原本相连,但是由于右旋平移断层的作用,发生错动,从而形成了剪刀峡。 节理构造地貌: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仙人洞。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如我们观察到的虎背岭的核部。在与褶皱构造现象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如汉口峡等。三叠泉也是主要因为受横向节理密集带控制而发育形成的大型嶂谷或峡谷。著名的锦绣谷主要是沿虎背岭背斜核部的斜交节理形成的。

岩石地貌

庐山北部地区特殊的地貌不仅仅是褶曲地貌的作用,软硬相间的岩性地层组合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岭谷相间、近乎平行展布的空间。以下为庐山地区著名的岩石地貌景观:

仙人洞: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初的岩洞,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

天桥: 可清楚看到河流循断裂或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流水强烈下切侵蚀,谷坡近于直立,形成嶂谷。由于这里的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节理发育,下面的岩层受到河流侵蚀、崩塌,上面的岩层则横空伸出,看起来似一天然石桥,称为“天桥”。秀峰: 秀峰位于汉阳峰东南4km左右,由香炉峰等尖削成簇的群峰构成,峡谷深邃、瀑布高悬、山峰陡直而秀丽。秀峰的成因主要有三类:岩性:以变质岩为主,背面为云母片岩,易被风化剥蚀,形成山脊线上的凹缺,而正面的主题则是以混合岩化的片麻岩垂直节理,比较陡直构造:北东—南西的温泉大断裂为阶梯状的断层涯带,不等量抬升,造成山峰参差不齐,略呈阶梯状分布。流水切割侵蚀:源于汉阳峰的河川沟谷汇集于此,强烈下切,造成阶梯状分段的瀑布与成串的壶穴。

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新构造运动切割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的流水作用,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 宽谷与峡谷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宽谷(U形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一直,谷地形态一般谷地宽浅谷坡平缓,代表河谷发育的老年阶段,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峡谷(V形谷)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代表河谷的幼年和青年期;谷中谷表现形态是宽谷中嵌套发育V形谷,代表了河谷从幼年像青年发育的过程。

在望江亭我们具体观察了剪刀峡的发育情况,剪刀峡从北向南依次为宽谷—V形谷—大V形谷—谷中谷,其中在宽谷和V形谷之间存在一个裂点,说明庐山在此发生抬升。

裂点: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大校场谷地裂点。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 河流袭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众多的河流袭夺的现象,主要有汉口峡、如琴湖、芦林湖等地。河流袭夺六大要素:被夺河,袭夺弯,袭夺河,反向河,断头河以及风口。且在风口处常常存在棕红色网纹泥。庐山地区一般是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袭夺流向东北或西南的河流,并使水系发生变化,变平行水系为格网状的水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庐山山体抬升之前,地面发育已处于成熟阶段,河谷循较弱岩层发育,故流向呈东北或西南向;当山体大量抬升,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由于流路短、比降大,再加上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下切、溯源侵蚀强烈而迅速,以致袭夺东北或西南流向的河流。 阶地地貌

峡谷中第一级平台不发育或已破坏,宽谷中第一级平台不明显,在峡谷和宽谷中一般只存在第

二、三级平台,但在峡谷与宽谷的过渡地段发育了第一级平台,如东谷的下段形成V字形谷地,两侧残留有第一级平台。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场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东谷等。

2、冰碛地貌

(1)、终碛垄:如花寺内。

(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的“飞来石”。

鄱阳湖形成过程:鄱阳湖区第三纪时是一巨大盆地。喜马拉雅运动时,西侧断裂上升为庐山,东侧陷落为鄱阳湖入江水道。第四纪时,今鄱阳湖区再度下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全新世冰后期海浸时,沿江平原洼地和鄱阳湖区潴水成湖即古彭蠡泽。古长江在今长江以北鄂、皖两省的龙感湖、大官湖一带穿泽东下。古赣江纳江西诸水,经湖口沿今长江东流,在彭泽以下汇入古长江。此后,长江南移夺赣江古道,彭蠡泽淤积。长江分泽为南、北两水域,北部水域为今湖北、安徽间诸湖泊,南部水域即鄱阳湖。 鄱阳湖的湖泊水位变化很大,在低水位时,湖岬部分出露沿湖蚀崖分布的狭长型湖滩;在高水位时,湖湾部分的换会受到湖浪的侵蚀发育低矮的湖蚀崖。有时湖蚀崖被水冲开,剩余的部分矗立在湖边形成湖蚀长江九江段河流地貌 张家洲的形成:张家洲位于下游分汊河床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使江水减速,泥沙沉积形成。此外,还有部分人为原因。九江98年长江溃口:此岸段位于长江的凹岸,长期以来受到凹岸主泓线的冲刷侵蚀,岸线不断南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柱。这些湖蚀柱主要是由坚硬的基岩或质地坚硬的网纹红土构成。

五.气候、土壤、植被和地下水特征 庐山是一座中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共可以划分出8种气候类型,分别是:

东亚季风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受到东亚大气环流以及东部海域气流影响和控制,冬季低温、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高温、湿润、多雨。 中亚季风气候 水平气候带按照地表热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分为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气候带。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庐山东南山麓与西北山麓的∑t≥10℃分别为5450.6℃和5399.8℃,属于亚热带气候带。此处冬季为气温低、降水少的干冷天气,夏季为高温、降水多的湿润天气,风向随季节转换现象明显,为湿润的东亚季风气候控制区。

山地气候 庐山平均海拔1000m左右,从山麓到山顶,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大,各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形成在东亚季风气候下控制,由600-800m以下中亚热带,,渐变成900-1100m以下山地暖温带气候,900-1100m以上山地温带气候,三个不同气候带组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山地气候,主要表现在辐射、气温、降水、云雾、湿度、风等气候要素,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

谷地气候: 庐山山地中的谷地,受周围山地的阻挡,谷内气流很难与其上自然大气交换,因此谷内气温较同海拔其他地方高,晚上冷空气下滑,气温又较同海拔其他地方低,谷地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大。例如,在黄龙寺一带本应为山地暖温带,却形成了中亚热带气候。

平原气候: 山麓区域的江西(九江、星子)一带平原地区,因广袤的一马平川大地,冷暖气流运移不受任何制约,加之运送水汽的众多河流水系和东部海域水汽的运输,使该平原地区具有春季春雨、初夏梅雨、盛夏酷暑、、秋爽干燥、冬季雨少的特点。 城市气候: 位于庐山西北坡的九江市受到城市格局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气候,比较典型的城市热岛现象,冬夏气温比平原其他地方高。

水域气候: 坐落于鄱阳湖边的星子县受到了水域对其气候的明显调节作用,出现了水域小气候现象。因此,星子夏季(迎风面)气温增高不明显,冬季(背风面)受山地作用,出现明显的焚风效应和水域的双重影响,本因增高的气温不明显。

其他气候(沙山气候): 沙山位于庐山东南麓鄱阳湖岸边的沙山,处于中亚热带气候带。本应郁郁葱葱,却为一片沙山、沙丘、沙滩。沙山处终年以偏北风为主,大风50-80天(4-6级),33-40天(8级以上)。沙山处年均温较星子县高,七月平均气温最高可达55℃,甚至更高绝对气温差异变化大。

庐山地区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另外由于人为的作用,形成了适合耕作的水稻土;在海拔400m-900(8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在海拔900(800)m-1100(1200)m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以上的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地顶部由于气温低、风速大,草类易生长,形成了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山地沼泽土。

红壤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木草丛。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坡积物。土壤淋溶作用明显,大量营养物质(K、Na、Ca等)被淋溶,有机质较少,质地粘重,蓄水功能差,酸度大,植被根系生长困难,其特征课概括为 酸、瘦、单、板。

庐山地区的山地黄壤黄龙寺至芦林大桥一带为典型。由于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本应分布山地黄棕壤的地区却分布着山地黄壤。其母质是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石英砂岩。山地黄壤呈酸性反应,土层湿润,相对与普通黄壤而言,其有机质比较丰富,表层全氮量高。

分布在庐山海拔800m-1200m区域内的各种母质上,母质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和以黄土为主的坡积物。山地黄棕壤粉砂粒含量较高,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全氮含量也比红、黄壤高。

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上,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目前大都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性不高。

庐山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并且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庐山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分异。下面叙述垂直带植被的主要种类组成: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带):600——800m以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代表树种有大叶栲、石栎、青冈栎、小叶青冈栎、樟以及甜槠等常绿乔木树种,灌木层代表植物有杨桐、厚皮香、油茶、马银花、天台乌药等种类。

山地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分布范围是南坡海拔800-1100m,北坡600-900m。乔木层代表有青冈栎、小叶青冈栎、甜槠、天竺桂等常绿乔木种类以及茅栗、化香、四照花、灯台树、枫香等落叶种类。灌木层代表种有柃木、马银花、天台乌药、杨桐、厚皮香、油茶、等常绿种类以及映山红、山胡椒、钓樟、蜡瓣花等落叶种类。

山地温带落叶林:分布在庐山南坡海拔1100m以上,北坡900m以上。乔木层代表有茅栗、四照花、灯台树等等,灌木层代表种有满山红、映山红、胡枝子等等。 植物园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面积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迁地保存的重要基地。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称为“活化石”的我国水杉,繁殖万株。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

六.总结与认识

这次庐山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我却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见识到了庐山的美景,而且还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总结这次庐山的实习,虽然每天走很多路,很累,但在实践中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充实的那种快乐值得我们付出那么多的汗水。在这次实习中,不仅知识得到充实巩固,而且 还学会了团队合作,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岩层研究的选取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最后,在这次实习过程中,要感谢带队的几位老师和辅导员,如果说同学们累,辛苦,老师更辛苦,走一样的路程,还要给同学们讲解,所以,老师你们辛苦了,很感谢你们。

第15篇: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1.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质实习,巩固所学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的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4.学习用用罗盘仪测定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5.培养我们遵守纪律、团结协作、艰苦努力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

实习要求

对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野外鉴别,地质构造的野外认识和构造的分析,岩性和地貌、流水地貌现象的认识和分析,风化作用、滑坡、地形与地貌发育规律等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实际训练地质罗盘的使用。

指导教师:余巍伟

实习路线:含鄱口、牯岭镇、国家地质博物馆、三宝树、锦绣谷 庐山地质及气候概况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是由断层作用形成,本身隆起,四周均陷落为丘陵、平原、湖泊,一高一低,悬崖峭壁大多为断层线经过,表现出高山谷深的地貌景象。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

- 1大马颈倒转背斜、大月山背斜、五老峰背斜。两个向斜分别是:东谷—王家坡向斜、青莲寺向斜。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足。它和秀峰、海会——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成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石灰岩和页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渣泥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里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的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角闪岩等。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等,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参观完庐山地质博物馆后,我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馆内的各种图文资料以及岩石标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大家从博物馆出来继续向前步行,走进了弯曲的山路,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中,耳畔环绕着婉转的鸟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十分舒服。最后我们来到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寺。

- 34山谷中,1934年由中国科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三位教授创建。是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

从植物园出来时间已到7点,为了能及时迟到酒店喝到热腾腾的粥,吃到美味的肉包,鲜美的鸡蛋以及各种开胃的小菜,我们拦下一辆路过的空面包车赶回酒店。早饭过后,我们收拾好行李,在牯岭街上开始了购买庐山特产大行动。我带回了一些美味的石鱼还有茶饼给家人品尝。午饭过后,我们坐上了回南昌的大客,结束了三天愉快的旅程!

实习总结

通过了此次短暂的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不但让我们领略到了庐山的壮美景色,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还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岩层的选取的产状要素的测量,让我们基本上能熟练操作和应用罗盘,培养了时间技能。同时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不少的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到了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不仅局限于书本,还有很多需要自己去发掘,去寻找,去探索。

签名:

- 7 - 指导教师批阅:

成绩:

第16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08 年 7 月 2 日至 2008 年 7 月 11 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生: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115 度 52 分——116 度零 8 分,北纬 29 度 26 分——29 度 41 分,面积 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 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 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 面江临湖, 山高谷深, 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 1917 毫米,年平均雾日 191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 78%,每年 7 月——9 月平均温度 16.9 摄氏度,夏季极端 最高温度 32 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实习情况: 实习时间:2008 年 7 月 2 日至 2008 年 7 月 11 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7 月 3 日、4 日上午:沿山路认识沿途的植物并采集标本;下午:认识植物。 7 月 5 号:自己采集 50 种认得的植物 7 月 6 日: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 7 月 7 号:觅春园->花径->锦秀古->仙人洞->庐山猴谷->龙首崖->乌龙潭->石门 涧。 7 月 8 号:自己采集 100 种认识的植物辨认 7 月 9 号:五老峰。 7 月 10 号:考试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 种,在美丽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 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 1400 多 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 700 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 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 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对于针叶林可见于日照松林和回龙路 1000 米处,而阔叶林又可分为: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 700 米或 800 米以下,而南坡优于北坡。其 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 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 1000 或 1100 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 700 或 800 至 1000 米(西

北坡)或 1100 米(东南坡), 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 的次生林分布。

二、主要植物种类识别

1、紫萁科(薇科)(Osmundaceae) 紫薇—多年生草本,羽状复叶,小叶似菜刀型,分布于长江流域,为酸性士指示植物。

2、松科(Pinaceae) (1)黄山松—又称台湾松,常绿乔木,高达 20 余米,枝平展,干皮深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厚块片, 叶二针一束,稍直硬,暗绿色,球果卵形,长 5-6 厘米。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 700 米以上有分布。 (2)金钱松—落叶乔木,有长短枝之分。叶生于短枝,分布于浙江,安徽大别山,黄山,江西庐山,四川 万县等地,海拔 1300 米以下,喜生于光照充足,温暖多雨,土壤肥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山区。 (3)雪松—常绿乔木,针叶 3cm 余长,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密生成丛生叶,银绿色,枝条平行伸出, 形体似塔形。原产喜马拉雅山海拔 3000 米以上,现各地引种栽培,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树种之一。 (4)华山松—常绿乔木,小枝灰绿色。叶呈细长针状,无毛,五针一束,叶鞘早落,产滇,黔,鄂,川, 甘,陕,晋,豫等地海拔 1100-3300 米的气候温凉湿润,酸性土或钙质土地体中。 (5)马尾松—常绿乔木,叶细长柔软,呈长针形,二针一束生于枝端,形似马尾,针叶较柔细,翠绿色, 它喜生于酸性土,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海拔 1000 米以下。是华南荒山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3、杉科(Taxodiaceae) (1)杉木—常绿乔木,树皮褐色,纵裂成长条片,枝条横展,枝稍端下垂。叶密集螺旋状排列在枝上,基 部常扭转,形成两列状,叶背中脉两边有白色气孔条,是中亚热带各山区重要造林用材树种。生存于土壤 肥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2)柳杉—常绿乔木,针叶长 1 厘米左右,前端稍弯曲,螺旋状排列。分布于江南各省,浙江沿海为最 多。喜生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酸性肥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属观赏和绿化品种之一,尤在 路两侧。

4、柏科(Cupreaceae) (1)侧柏—常绿乔木,小枝直展,扁平,两面均为绿色,鳞叶前端微尖,为我国特产,适生于冷及暖湿气 候,碱性或微碱性土壤。 (2)日本扁柏—常绿乔木,鳞叶前端饨,原产日本,现在庐山海拔 1000 米以上有人工纯林。 另见植物名录

三、植被演替 植被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不论是地带性类型的群落,或是 发展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贯穿整个过程。不过,这种演替现象是渐变的,短时间内不能为人间直接观 察到。 庐山植被

被演替可分为两大形式:一种形式是,在人类的长期经济活动影响下,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导致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 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 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山地植被的演替现 象,是与立地环境密切相关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产生垂直的变化,导致植被类型垂直分异。 因此,它们的演替系列也有差别。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 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 1200 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 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 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 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 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五.实习感受 通过这 10 天左右的实习,让我学到了这一个学期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能够更近的走进自然,真 正看到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了却未亲身感受过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真正做到了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的结 合。 另外,这次庐山实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在学习的同时,我们 也领会到了我们大自然的美丽。正所谓受益匪浅。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 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 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 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第17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07地理教育(2)班余静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

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

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实习时间:2008年5月11日——2008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内容:

1、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

2、地质: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分析庐山的形成。

3、植物: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

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4、土壤:通过挖土壤剖面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

实习路线:2008年5月12日:美庐——庐山会址——庐山大厦——大较场——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电站大坝——大王峰阴坡观察土壤剖面——石门涧峡谷。

2008年5月13日: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采集植物标本——圆佛殿—

—大天池——龙首崖。

2008年5月14日: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008年5月15日: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

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东经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 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2、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 组。

3、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 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

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 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补充:

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四、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锦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 证据: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五、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400米以下:红壤

400米—800米:山地黄壤

800米—1200米:山地黄棕壤

1200米以上:山地棕壤

少数排水不当的地方还有沼泽土分布

大王峰阴坡土壤剖面:枯枝落页层

腐殖质层:41cm

淋溶层:36cm

基岩:55cm

母质层

土壤松紧度:松软

含水量:大

土壤侵入体:碎石块

六、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 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

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

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七、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

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八、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九、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完善!

第18篇: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shixi.xiexiebang.com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

②、草木样方:1米×1米。第一层为野菊花(5%盖度,15厘米高度。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生活型为营养型)。优势种有野古草(覆盖度为60%,高度为30厘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苔草:(覆盖度为10%,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面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鳞毛蕨:(覆盖度为5%,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上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层外植物有:鸡屎藤、苔藓、地衣、野葡萄、牯岭钩儿茶等。建群种为:黄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强,比较稳定,层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③、灌木样方:2米×2米。第一层:细齿叶柃(覆盖度为20%,高度为1.5-2.0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二层:中华腊瓣花:(高度1.5米,2株,覆盖度为2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三层:满山红:(高度0.7~1.0米,1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四层:野蔷薇:(高度0.4米~1.2米,11株,覆盖度为1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五层:中华石楠:(覆盖度为5%,高度为0.4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六层:苎麻:(高度0.3米,7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2、扁柏林——线状植被。

①、样地环境记录: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②、灌木表:样方4米×4米,1个样方内5株,高度2米,实生,年龄5年,生活强度强,分布均匀。

③、扁柏林记录表:

编号 植物名称 层次 高度 米 胸径厘米 枝下高米 树冠幅刀豆文秘助手 实生或萌生 生活型 年龄 物候期 附注

中名 学名

表1 扁柏林 单一扁柏林 30 30 20 2 实生 高位芽 30 营养期

④、层外植物记录表:壳状地衣、补生的,也有藤状植物。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个点。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 shixi.xiexiebang.com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乔木: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

(2)灌木: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

(3)草本:主要有淡竹叶、沿阶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shixi.xiexiebang.com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土壤实习报告

1、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3、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

3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 调查人:张雅芸 shixi.xiexiebang.com

土坑编号:00-3 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 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地下水位:低

母质:冲积物+砂岩 指示动植物:毛竹子、灌丛、草木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枯枝落叶层Ah有机质层 发 生层 剖面深度(厘米) 采样深度(厘米) 颜色 质地 结构 干湿度 松紧度 孔隙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值

AoAhB1B2B3Bc 0-77-4141-7070-9191-140>140 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 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黄橙淡棕红 中粘中重粘中粘轻粘中重粘 团粒块状块状块状棱柱状 润润潮润潮润潮潮 松紧紧紧很紧 很多多少无无 多多少无无 无 无 5.15.45.15.15.

4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4

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 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4 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 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 指示动植物:纯柳杉林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1Ao2AhABB1B2B3 发 生层 剖面深度(厘米) 采样深度(厘米) 颜色 质地 结构 干湿度 松紧度 孔隙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值

Ao1Ao2AhABB1B2B3 0-33-77-2323-3838-5353-71>71 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 暗棕棕淡棕黄棕淡黄棕 较粘较中粘较中粘中粘重粘 团粒小团块小团块小团块团块 湿潮潮潮潮潮湿 松松松松紧 多多多多多 很多多多多多 无 无 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全氮量含量较高。这说明,山地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明显降低,代换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度达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铝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现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为例。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shixi.xiexiebang.com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三、河流袭夺

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第19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8日至2011年10月14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指导老师: 陈保平姚志强江兴亮

实习生:资源环境与旅游系资环专业2班申思奋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

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

②、草木样方:1米×1米。第一层为野菊花(5%盖度,15厘米高度。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生活型为营养型)。优势种有野古草(覆盖度为60%,高度为30厘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苔草:(覆盖度为10%,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面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鳞毛蕨:(覆盖度为5%,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上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层外植物有:鸡屎藤、苔藓、地衣、野葡萄、牯岭钩儿茶等。建群种为:黄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强,比较稳定,层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③、灌木样方:2米×2米。第一层:细齿叶柃(覆盖度为20%,高度为1.5-2.0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二层:中华腊瓣花:(高度1.5米,2株,覆盖度为2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三层:满山红:(高度0.7~1.0米,1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四层:野蔷薇:(高度0.

4米~1.2米,11株,覆盖度为1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五层:中华石楠:(覆盖度为5%,高度为0.4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六层:苎麻:(高度0.3米,7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2、扁柏林——线状植被。

①、样地环境记录: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

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②、灌木表:样方4米×4米,1个样方内5株,高度2米,实生,年龄5年,生活强度强,分布均匀。

③、扁柏林记录表:

编号植物名称层次高刀豆文秘助手胸径厘米枝下高米树冠幅刀豆文秘助手实生或萌生生活型年龄物候期附注

中名学名

表1扁柏林单一扁柏林3030202实生高位芽30营养期

④、层外植物记录表:壳状地衣、补生的,也有藤状植物。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雹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个点。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乔木: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

(2)灌木: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

(3)草本:主要有淡竹叶、沿阶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土壤实习报告

1、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3、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

三: 结束语: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第20篇: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庐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18日

实习内容:庐山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学生:地理科学大类2011级

实习线路:

Day1:匡城宾馆——望江亭

Day2:匡城宾馆——枯岭街——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庐陵湖——毛泽东纪念馆

Day3:月照松林——庐山大厦——三宝树——电站大坝

Day4:王家坡小天池——匡城宾馆——花径、如琴湖、锦绣谷

一、庐山区域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0米。庐山耸立在江湖之滨,山体似肾形,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东北和西南侧平缓,西北和东南侧陡峭。山上较流展,外侧多断裂深谷,周围是丘岭平原。庐山为发展旅游业,在牯岭镇发展起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系,镇中街区有众多的商店和餐厅,电影院、图书馆、戏院、游泳池、灯光球场、学校等建筑点缀谷中,环岭而设的宾馆、饭店、疗养院、医院、旅行社、邮局、银行等服务设施为接待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整洁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美食无不吸引着八方游客,作为游客游览庐山的重要落脚点,牯岭镇良好的发展也展示着庐山旅游业的兴旺发达。

二、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庐山的气候条件特征

庐山地处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控制区,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但由于庐山的海拔缘故,使得其与周边地区的气温有所差异,以牯岭镇为例,其年平均气温11.5℃,与周边平均气温相比约低6℃,冬季(1月)低5℃,夏季(7月)低7℃,是真正意义上的避暑胜地。庐山湿度和周边地区相比要大,云雾也较多,以牯岭来讲,其平均相对湿度78%。3-9月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83%,年平均有雾日数达190天,1961年多达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以5月为最多,平均有21天,7月最少,也有12.4天。就降水而言,庐山的降水也是普遍偏高的,所谓“天无三日晴”,庐山雨季长达3个月以上,4-7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300mm,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2.1%,12-2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1.7%。以牯岭为例,据牯岭气象台的统计资料,牯岭24小时降水量≥0.1mm的雨日数年平均为167.7天,其年平均降水量1833.6mm(1961-1970 年平均),1954年高达3362.6mm,1970年2359.4mm,1978年只1181.7mm。

2.庐山的地质地貌特征

庐山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块山地,西北侧为悬崖,有一正断层叫莲花洞正断层,西北侧为下盘,上升盘为庐山,下降盘掉入长江;东南侧也为悬崖,有正断层叫温泉正断层,上升盘为庐山,下降盘掉入鄱阳湖。庐山山中有山,主要地貌以构造地貌和流水地貌为主。其构造线为东北西南向,褶皱、断裂发育,九奇峰—梨头尖一线为其界线,将其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岭谷相对的现象,南段断裂纵横,岩性多变,地面切割破碎,而北段出露震旦系地层,以褶皱构造较为突出,有背斜山、次成山、向斜谷、次成谷发育,由于山体上升,河流沿断层、节理形成断层谷、节理谷亦比较普遍。而流水地貌也比较突出,庐山在抬升之前,河流已经塑造了较宽的谷地,由于后来山体的强烈抬升,河流下切明显,使得原本的宽谷下端先变为了“V”

形峡谷,而在宽谷和峡谷之间,水流强烈的溯源侵蚀使得谷地纵剖面由缓面变陡,形成裂点,东南和西北向峡谷中的河流,因流路短,比降大又沿断裂或者节理发育,溯源下切强烈,以致其中有些河流,袭夺东北或西南向宽谷中的河水。另外,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在第四纪期间庐山及其周边地区出现过冰川,他指出庐山地区有冰川地貌,并且集中在北山,主要有大月山西北坡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手寨冰斗、五乳冰斗,有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大校场U形谷。此外,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这里湖面狭长,为鄱阳湖南部广大水域通往长江的出口水道,其向东北方向延伸,宽可达6~8公里,在河道两侧,还有水下天然堤、边滩和残留的叉道,这些并非完全由现代湖水动力所塑造,而是湖侵较晚,湖相沉积未及填平这些地形,以及干旱河流仍作用于湖底所致的典型的湖滨地貌。

3.庐山的土壤植被特征

植被:“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物种,1934年在含鄱口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后更名为庐山植物园,为我国唯一历史最长的亚高山植物园。庐山自然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带,海拔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100米以上的灌木草丛和亚热带针叶林带。

土壤: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其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而庐山的海拔高度导致土壤产生了垂直带状结构,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广泛分布着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海拔400~800m,气候湿润暖热,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吕化特征的山地黄壤;海拔800m~1200m,气候温暖湿润,发育着既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黄棕壤;海拔1200m以上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山顶部,形成山地草甸土;而局部洼地,形成山地沼泽土。

三、庐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庐山气候成因分析

气温高低受大区域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因素,气温高低还与海拔高度及局部地形有密切联系。庐山处于我国夏热中心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河谷与鄱阳湖盆地之间,夏季副高脊线西进,使得这一地区的气温持续走高并且异常干燥,但是由于庐山的海拔相较周边地区高出不少,而根据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7℃的公式来计算,庐山平均气温要比周边低6℃;另外,庐山由于海拔影响,空气相较其周边要稀薄的多,这就造成了空气逆辐射的减少,而庐山森林众多,空气湿润,白天日照的升温作用也不是很明显,这就造成了庐山气温与周边的差异,使得庐山赢得了“避暑胜地”的美名。

而究其多雾的原因,与庐山丰富的植物资源有这密切的关系,植物蒸腾作用给庐山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庐山的偏低的气温又给水汽凝结带来了便利条件,造成了庐山多雾的景观;另外,庐山位于平原地带,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时受到庐山山体的阻挡,抬升,而庐山沟壑纵横,便于水汽的停留;第三,庐山周围水系丰富,日蒸发量大,蒸发的水汽宜在庐山停留,使得庐山云雾缭绕。

庐山拥有充足的水汽,而自身山体的沟壑纵横为藏风降水带来了先决条件,较低的温度更适宜水汽凝结和成云致雨,所以,庐山较周边地区而言,降水是偏多的,就算是干燥的夏季,庐山也依旧会迎来降水。

2. 庐山的地质地貌成因分析

构造地貌:庐山地貌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其北部受淮阳“山”字结构前孤的影响,南部受东南向构造的制约,形成东北—西南向的扭应力,使得其北东及北北东向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有牯岭向斜和大月山背斜,北北东有通远向斜和蓝桥背斜。由于所受力的不同,在庐山发育的断层既有如莲花洞正断层的张扭性断层,又有如九奇峰冲断层的压扭性断层,有如通

远正断层的张性断层,又有五里牌隐伏断层。庐山不但有很多正地貌,又有许多次生地貌,如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次成山和次成谷的形成主要与岩石岩性有关,庐山地区有三层沉积岩,下层是大月山粗砂岩,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中层是牯岭砂页岩,易被风化侵蚀;上层是女儿城细砂岩,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由于这三层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庐山就形成了一些次成地貌,一般来讲,但凡有大月山粗砂岩或女儿城细砂岩,出露的地方,会形成山地;而有牯岭砂页岩出露的地区,就易形成谷地。

流水地貌:庐山水资源丰富,流水作用明显,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庐山的向上隆起,使得流水不断下切,形成“V”形谷;另一方面,流水在岩石节理处汇聚,经过流水作用,形成新的山区河流;还有就是由于水流的溯源侵蚀,在庐山山体上形成许多裂点;再有一些水流速度较快,河道狭窄,流路短小,会溯源切穿山体,形成袭夺湾、断头河;而在庐山强烈上升之前,曾今受长期侵蚀夷平过程,形成比较明显的夷平面;庐山外围的河谷一般谷地宽广,谷底平缓,有一定的阶地和台地发育,现代河流出山后,自山麓以下形成了砾石扇或砾石滩,因而河道多分段,变化不定。

冰川地貌:关于庐山有没有冰川,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李四光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过3次大范围的冰川活动,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而庐山所有的冰川地貌都是在这个时期发育形成的,而且庐山的冰川地貌普遍集中在北山。也有学者认为,庐山不存在冰川,哪些所谓的冰川所遗留的“冰碛物”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或有的属与冰缘堆积等。

湖滨地貌:由于庐山东南麓面临鄱阳湖,而此处的湖面狭长,易形成湖滨地貌,全新世以来,鄱阳湖的形成和扩张,出现湖滨一带沉溺现象,是形成湖滨地貌的重要原因,这些湖滨地貌不仅说明成湖时期较晚而且反应湖岸有相对下沉的趋势。

3. 庐山的土壤成因分析

庐山处于中亚热带,基带土壤为红、黄壤;随着高度增加,山区森林增多,有机质增多,使得土壤由红、黄壤变为山地黄壤;再随着高度增加,到了海拔800~1200m的地带,由于风化作用较弱,气候较冷湿,而植被茂盛,使得土壤由山地黄壤转变成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高;随着高度在增加,到了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大多为灌丛草类,使得土壤由山地黄棕壤转变为山地棕壤,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但淋溶作用明显,而土壤中钙离子的含量也大幅增加。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