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庐山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1:12: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庐山

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庐山概况„„„„„„„„„„„„„„„„„„„„„„„„„„„„„3

庐山地貌„„„„„„„„„„„„„„„„„„„„„„„„„„„„„4

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距九江市约13公里,东及东南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距南京464公里(长江航道距离)。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8米,是我国的名山之一。

庐山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虽不居“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称。在我国的众多名山中,庐山的名称最多,先后有匡山、庐岳、匡庐、庐阜、康山等十余名。庐山一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山海经》称庐山为天子障。汉朝时匡续先生隐居于此又称匡山,宋朝因避讳改称康山,辛亥革命后诸名均废,仍称庐山。

庐山的山体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史过程。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庐山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中,出曾两次短暂成陆外,堆积了深厚的海相地层。到燕山运动时褶皱上升成陆地,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断裂而块状隆起,庐山形成为块垒式山地,雄壮伟丽。新生代第四季受到冰川气候影响。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由于高度的差异,生物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因此它在自然地理、山地气候、地质构造、地貌、植被、土壤和动物等方面均有比较丰富的内容。我国早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三十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先在庐山发现冰川遗迹,写成科学巨著《冰期之庐山》,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使风景秀丽的庐山又成为科学研究的名山。

庐山的地貌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坳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一):地层

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酸性变纹岩,燕山运动中大量侵入岩产生,产生混合岩)。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大月山粗砂岩岩性坚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如大月山、五老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牯牛岭层课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沙质页层、千枚层:下层——女儿城砂岩。他们往往交互成层。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均由此岩层组成。上部的泥质砂岩、沙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较软,多倍侵蚀,形成次成谷地,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的各系地层,第四季地层在山上、山下均由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二)构造

南部构造较简单,为一地层倾向西北的单斜构造,虽有许多花岗岩体侵入期间,但其地层倾向西北方向仍显然可见。

北部以着去构造为主,具复背斜性质,复背斜之脊大月山背斜之脊,该背斜为倾伏背斜,向西南倾伏,在芦林盆地附近尖灭。大月山背脊东南侧为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在大月山背斜与三叠泉向斜之间发育了七里冲次成谷和蚱蜢岭单鞋构造;大月山背斜西北侧为中谷向斜和虎背岭背斜,并发育了牯岭、女儿城单斜构造。在庐山断裂抬升过程中,由于虎背岭和五老峰背斜被大断层切开错落,虎背岭背斜西北翼、五老峰背斜东南翼分别陷落到九江凹陷与鄱阳凹陷,目前,两者呈单斜构造出现。

(三)河谷地貌

庐山在抬升之前,互留已经塑造了脚宽展的谷底,后来由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几句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端先变成峡谷,所以就庐山本身的谷地而言,上段位宽谷,下段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侵蚀旋回裂点,构造裂点)。

宽谷多沿软弱岩层发育,适应地质构造,与底层走向一致,大致是北东——西南向,期间发育

一、二平台或谷阶,老谷形态保存较好,庐山典型的宽谷尚有

① 西谷 ② 东谷

③ 大校厂谷地

④ 七里冲——青莲寺宽谷

宽谷之下,急转为峡谷。峡谷是第四纪地壳抬升,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的产物。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呈阶梯状,纵比降较大,沿途发育有多级裂点、瀑布。显示出幼年河谷的特征。许多峡谷沿着南东——西北向德断层发育,横切地层,故与上游宽谷呈垂直相交。另东南或西北向峡谷中的河流因流路短,比降大,又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溯源下切侵蚀强烈,一致其中有些河流袭夺了东北或西南向的宽谷中的河流。

(四)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分歧。根据冰川作用遗迹,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为三次冰期。

庐山在冰蚀地貌分布在山上,集中于山北,例如大校厂U谷及七里冲U型谷;窖洼、东谷、西谷、天花井等春村冰雪的冰窖;另外,还有白石嘴一带的羊背石 等等。

冰碛地貌广泛分布于山下,主要由大姑冰期冰川堆积而成,庐山冰期冰碛地貌限于山上。冰碛地貌主要有前碛和侧碛。如山上莲花谷前、王家坡谷底中的前碛,小天池裁缝岭的侧碛,山下高垅以东的前碛、新桥以东的前碛。除了上述冰碛地貌外,庐山外围还有很多漂砾。

有人认为李四光所指的冰碛物是泥石流堆积和流水堆积或融冻泥石流堆积;山上一些宽谷的形成认为是更新晚期冰斗气候下经过冰雪融冻等做作用改造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构造谷,对于这个问题买进后还需研究。

庐山的土壤

(一):土壤概况

庐山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沿断裂上升为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在气候上庐山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并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庐山水平地带自然植被上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形成丘陵平原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带普。

(二)庐山主要土壤

① 红壤:广泛 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及灌从草木。

② 黄壤及山地黄壤:前者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平的部分,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 ;后者分布在900(800)米以下的地带 ,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的基本性状:前者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5%左右,后者可达3%左右 ;二者的水解性酸和代换性酸量大致相同,且代换量均较低,均呈酸性反应,pH值差异不大,酸度由活性铝所致,硅铁铝率及硅铝率较红壤高。

③ 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阔括 混交林或灌木、草本。它的粉粒含量较高;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下降,代换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可能不含 6 高岭石类物质,但可能含有某些蒙脱类物质。

⑤ 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母质主要是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有机物含量较高,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和下移现象,土壤呈微酸性反应,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和。

⑥山地草甸土: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因有大量的 有机质累积而形成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粒状结构,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代换性酸不高,饱和度较低,而胶体硅铝率、硅铁铝率较大。

⑦ 山地沼泽土: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该土有机质含量很高,而且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较强,尤其是初期。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代换性酸相当高,而饱和度很低,吸收性复合体高度不饱和,胶体硅铁铝率硅铝率较高,三氧化二铁含量较低。

⑧ 浅色草甸土:分布在本区江、河、湖低平地段,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或湖积物,植被 为草甸。表层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以下是新、老冲积物或湖积物。土体有少量铁锰结核或锈斑锈纹,土壤呈中性偏碱或偏酸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

⑨ 水稻土: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它是由自然土壤经人工耕种 而成,本区的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因所处的位置不同,本区可归纳为三种:处于岗丘底部的为鸟泥田、中部的称黄泥田、上部的叫结板(红泥)田。

庐山的植被

(一)庐山植物中国特有成分:

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山拐枣、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

(二)庐山植被形成的自然条件

⑴ 庐山的地质——块垒式山地

① 庐山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上升的块状山,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它经过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第四纪冰期及后来的河流和风化作用之后,形成了今日的深壑幽谷、层峦叠嶂的雄伟面貌。庐山在构造体系上,属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顶部。庐山地区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又上升为陆地,第三季时微弱上升,第四纪时沿断裂线强烈抬升,同时受到冰川的修饰,后经流水侵蚀作用,遂成今日的山体。

② 构成庐山地区的地层较为复杂,火成岩和花岗岩、斑岩和辉长岩等,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沉积岩有含砾砂岩、砂岩、页岩、砂质页岩和黄土等,分布于西南部和北部;变质岩有石英岩、交流纹岩、板岩和云母片岩等,分布于南部和北部。

(2)庐山的地貌——明显地分为三个环带

① 下部堆积阶地带,大致位于海拔200米以下,主要为冲击物或其他沉积物所构成。地表呈微波状起伏,河谷宽广。此带内大部分已经开垦,除80米以上缓岗位旱作或经济林带外,大部分已成为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带。

② 窄岭深谷带,位于海拔200——900或1000米之间,地表组成岩层为南沱组下部的石英岩、云母片岩等。坡陡谷深,是现代流水侵蚀强烈的地带。凡是水流下切经过此类岩层的地方,常有两壁直立的嶂谷出现。天然植被茂密。

③ 上部侵蚀剥蚀狭岭宽谷带,位于海拔900或1000米以上。其地形与中部侵蚀窄岭深谷带明显不同,具有壮年期地貌的特征。北部是狭岭宽谷地区,为现今疗养区,植被受人类影响较大;南部是圆岭宽谷地区,植被受人类影响较小。

以上地貌条件,对庐山其他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直接或间接,而对于气候和土壤的影响最大,从而对植被垂直带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

(3)庐山的气候——山地气候垂直分宜明显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因地势高峻,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带①东短的亚热带,雨热同季有利于常绿阔叶林的发育。②短冬长的暖温带本地带低温时间虽较长,但因降雨丰沛,雨热同季,又经常有云雾弥漫,所以仍适合于落叶阔叶林、耐寒的针叶林等森林植被的发育。③长夏短冬的亚热带与短夏长冬的的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其植物区系和植被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具体表现为:亚热带植物区系自下而上和暖温带植物区系自上而下侵这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个别植被类型或层片都出现在于此。

总之,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庐山的气候不仅存在着垂直差异,而且山南和山北亦有不同,这就深刻影响着庐山的植物和土壤,从而对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异起着重要作用。

8 (4)庐山的土壤——具有垂直分带的现象。

由于庐山的气候和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所以土壤也产生了相应得垂直分异现象。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及其性状,收环境条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湿度加大,日照变强,植被类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微生物的活动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