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习报告

农业经济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1 08:34:31 来源:实习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业经济调研报告

实现六大跨越 力求六大突破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2010年,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围绕促进“服务城市、致富农民”这一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向规模要效益,向生态要安全,向市场打品牌,用科技求创新,力促我区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实现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农产品品质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在去年全市率先完成5.87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基础上,今年再建成7.8万亩市、区级粮食功能区,确保三年19.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以1万亩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农田土壤地力建设,打造粮食生产“双千”工程,即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亩效益达到1000元。

二是扶持主导产业。围绕四个特色农业区域和十大主导农产品,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在已建成的10个市级产业化基地、9个区级产业化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全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在目前30.6万亩土地流转基础上,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规模经营。

二、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实现经营主体跨越发展,力求在壮大农业组织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培育百名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才。在已有79名新型农民基础上,通过三到五年努力,计划培育三百名新型农民和一百名乡土人才,让这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是培育百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搞好典型示范,培育一百家规范性、示范性合作社,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规范合作社章程和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促进合作社运作规范,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三是培育百强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在目前239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基础上,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改造、扩建一百家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农产品深度加工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能力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

三、以做大做强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力求在改进生产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化种子种苗工程。把年生产能力1000万株的森源容器育苗中心打造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林业容器育苗中心;在已建成的区内一家、区外一家的生猪人工授精中心基础上,再建设1家生猪人工授精站,将供应网络拓展到全省;将咸祥的毛蟹土池育苗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供苗基地;扶持鄞江观赏鱼、娃娃鱼繁育基地发展;积极与**大学、省农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章水樱花、龙观桂花等名贵花卉产业纵深发展。

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以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着力建设真正体现“三高一新”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因地制宜引导各镇乡(街道)选准并做优做强1-2

个精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三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组建粮食、生猪、茶叶、蔺草、竹笋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研发机构,并与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协作。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程数字化养猪、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

四、以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为抓手,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力求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采取政府扶持与项目引导的方法,引进先进适用、节能安全的农机装备,提升我区农机装备科技水平,提高农机科技对高效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今年计划新增各类适用农机400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25万千瓦;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11万亩,比上年增长57%;新建2家镇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育秧中心10-15个。二是大力实施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生态农作制度,减轻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实施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推广“猪-沼-草-鱼”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纳入各类规划,培育壮大生态产业,重点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开展“森林**”创建活动,计划今年全区新增绿地6000亩,新增生态公益林2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000亩,切实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生产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五、以完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为抓手,实现为农服务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服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提供信息平台服务。整合信息资源,利用农经网、农民信箱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进一步健全农技短信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动物防疫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畜禽养殖场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生态公益林管理地籍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提升我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二是提供产销对接服务。切实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力度,在密切产销、搞活市场流通、拓展市场空间方面花力气,重点解决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到外地专业市场设摊,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展网络销售,保障产品产销两旺。

三是提供政策担保服务。继续巩固和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加强信贷支农,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继续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13个保险品种逐步扩大到大众农产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农民的保费负担比例。

六、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实现监督管理跨越发展,力求在保障农业安全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实行市场准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在实行蔬菜上市证基础上,推广田间质量管理档案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整顿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秩序,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不断完善农业安全的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机制。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预警和防控体系,确保农业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以规模养殖场免疫为重点,切实提高动物免疫的密度和质量,确保我区畜禽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

三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健全村级财务监管网络,实施农村财务网上记账制度,实现对村级财务的实时监督。扎实做好农业维稳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处,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稳定。

12

推荐第2篇:农业经济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近期县政协副主席袁昌顺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采取查看现场、入户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专题调查了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各乡镇和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 “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工作理念新、增长幅度大、建设步伐快、特色亮点多、发展后劲足”的显著特色。

(一)克难攻坚谋发展,农业经济增效粮油增产。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的总体形势依然是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业加工企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外出务工回升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涉农部门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半年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农业经济增收和夏季粮油持续增产的可喜成绩。在农业经济方面,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0%,比上年同期增长7.7%;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78元,同比增长

8.8%。夏季粮油生产方面,注重调优结构,压缩市场滞销的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市场看好的脱毒马铃薯和油菜籽种植面积。全县夏粮种植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1.1%,预计总产9371万斤,同比增长8.3%;其中:马铃薯 10万亩,预计总产5336万斤,同比增长21%;其它杂粮预计总产690万斤,同比增长5.9%。夏季油料面积13万亩,预计总产3132万斤,同比增长16.1%。

(二)突出重点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定不移。面对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心不变,势头不减,步伐不停,着力在产业做大做深做强上做文章。烟叶产业乘势而上。组建8个突击队投入烟电配套建设,新建烤烟房1270个,烟站4个。全县种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烟叶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提供税收1000万元。茶叶产业化建设各环节全面推进。在过去汇湾乡茶园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兵营、鄂坪、水坪等乡镇的茶园管理工作有大的加强。梅子贡茶业公司在去年成功开发有机乌龙茶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茶食品生产线,有机茶月饼8月初即可上市。龙王垭茶业集团今年已开发7个新品种,产品获得国家商业检验检疫局HACCP(帕斯卡)卫生体系认证,取得了出口权。龙王垭茶业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梅子贡茶业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继“龙峰”牌商标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后,今年4月“梅子贡”牌商标又获得了全省知名商标。全县春茶产量达到800万斤,实现产值

2.8亿元,销售收入2.6亿元,与2008年相比,产量、产值均实现了成倍增长。蔬菜产业强势推进。以城关镇水寨子为主的500亩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关廖家河、中峰青草坪、蒋家堰小坝子、水坪阎家坝等一批蔬菜生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蔬菜品种互补,交替上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益盛园牧业公司、金霞养猪场省级标准化万头规模猪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检查验收。全县“150”养猪模式达到21个,“300”养猪模式达到5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7.4万头,出栏18.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和4.6%,家禽饲养量达到160万只,出笼68.5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和21.2%。

(三)创新思路求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开始建设的水田养殖小龙虾繁育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亩,已投放种虾6万斤,预计年产虾7 0万斤,可实现产值560万元。茶园养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县茶园规模养鸡户达35户,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投放鸡苗近20万只,目前长势良好。其中,龙王垭茶场围网建设300亩基地,发

展土鸡7500只;土城子茶场已出笼土鸡4000只,存园2000只。强力推进薯稻吨粮田建设,蒋家堰、中峰、水坪的万亩薯稻吨粮示范田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市县农业专家实地测产,脱毒马铃薯最高亩产达5805斤,平均亩产达4485斤,平均亩产比本地地膜马铃薯增产1485斤,亩产增幅达49.5%。部分农户提早收挖脱毒马铃薯上市销售,亩平实现收入3000元。为打造竹溪脱毒马铃薯品牌,竹溪县农业局已与信誉度高、资产雄厚的竹溪县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了销售业务,注册了“山地金土豆”商标,脱毒马铃薯正向分级优选、品牌包装、实现外销迈进。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板块经济和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在板块经济方面,“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县特色产业板块基地面积突破46万亩,其中,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3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烟叶面积3.11万亩,今年新增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中药材面积9万亩;新建贡米基地1500亩,农业部门按贡米生产技术规程培训贡米种植大户,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齐抓品牌宣传与“三品”认证,扩大了竹溪贡米的知名度。在劳务经济方面,元至6月,全县组织各类劳动力培训6920人,占年度任务13750人的50.3%,转移就业5501人,占已培训人员的94%。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5元,增幅8.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59%。

(五)上争项目保发展,涉农项目工作力度加大。据县农办统计,今年可争取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国土部门今年争取的土地开发、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等项目资金可望到位1亿元以上;林业部门争取的退耕还林后续配套资金及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当年可望到位资金6000万元;水利部门可争取到位水库整险、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农业部门可争取到位优质板块基地、农村能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2500万元;烟叶新区项目可争取资金3500万元。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元至6月,农林水利完成投资5214万元,比去年同期920万元增长4.7倍。2009年22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已启动,565户、2260人扶贫搬迁对象已确定,正在组织实施,预计11月底前可完工。3949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完成3056户,占年度任务的77%;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扩大内需新增的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另外3.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剩余的2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启动。竹溪河万亩灌区六期工程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完成鹰咀石西干渠衬砌4.8千米,田间U型渠配套16.6千米。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8.34平方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6 5%。林业建设共完成营造林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000亩,新建核桃基地5 000亩,补植20000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1.5万亩低产林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整地1万亩,造林5000亩。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中央和省持续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就我县农业经济而言,很多项目进不了中央和省级笼子,只得靠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而县级财政又是“吃饭型”财政,难以集聚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目前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偏低,农民增产难以实现增收。尤其是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劳务输出受阻,增添了农民增收困难。

(三)科技推广缺乏资金保障。目前多数农民对良种良法、果树修剪、设施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畜禽疾病防治等实用技术非常欢迎,但由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致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如稻田养虾、茶园养鸡、薯稻吨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种苗投入和推广应用经费,难以形成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我县茶叶、魔芋、烟叶、蔬菜、中药材、贡

米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项目资金做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烤烟有比较可靠的资金扶持外,其它产业都是等米下锅。

三、建议意见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上争农业发展项目的力度,尤其是要挖掘、整理、包装、做好一批农业大项目,使我县能有农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项目笼子。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和调剂使用项目资金等办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茶叶产业正处于发展个关键时期,发展的客观态势处于疲软期,应该从扶持茶园管理、支持兴办加工企业、拓展销售市场上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茶叶强县的步伐。魔芋产业建设省里的政策作了调整,不能使这一产业的扶持性投入出现空白,要有对应的政策扶持支持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产业发展的品种引进和改良等示范推广工作,要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贡米生产、茶园养鸡、稻田养虾等新的农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开拓支持和成果奖励。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应在茶叶、魔芋、贡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中,优选出几个有潜力、有前途、有品牌、有市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将其培养成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加大试办和推广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外发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化解县域农业经济诸多矛盾的“金钥匙”。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土地和资金投入问题,信息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问题,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按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农超”对接,发展“超市+基地+农户”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让贡米、蔬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各类超市。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和新成果的运用推广力度。我县茶园养鸡、稻田养虾、薯稻吨粮田、烟叶新区建设、贡米生产、茶食品生产开发等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专家继续加大对这些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抓好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大做亮我县特色产业。在百里长廊沿线,可以按照“大田种贡米,小田养龙虾”的思路,力求把“一盘菜”(脱毒马铃薯)“炒熟”,把“一袋米”(有机贡米)“蒸香”,把“一条虾”(小龙虾)“做大”。在中峰镇邓家坝、青草坪等村建设3000亩贡米核心种植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五个一律”种植模式,将305省道沿线的近6万亩水田逐步改良成贡米生产基地,扩大我县贡米生产规模。力争在2009年建成2万亩薯稻吨粮田的基础上,推动全县再发展6万亩以上薯稻吨粮田,带动全县农业大增产、大增收。

(四)加大对 “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牵头单位,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做到工作有经费,督办有措施,协调有手段。二是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爱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主动抓好工作。三是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培育壮大的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为产业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政策、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推荐第3篇:3 农业经济

3 农业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绩效研究 农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研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农业企业并购重组研究 农业水费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 农业企业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组织机理和运营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 农业产业开发规划研究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农业投资优先序研究 农业科技产业化研究

农业现代进程中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研究——从单个农产品角度分析 农业高科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供需平衡研究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及其使用权转让补偿研究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研究 农业技术商品交易机制创新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演变、模式选择与政策建议 农业家庭经营市场化与中介组织培育研究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农业科研发展的动态评估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理论、模式与评价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物流管理的思考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与生态建设的跃迁——世纪之初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 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设计与评价 农业投融资与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农业投资基金问题及其在新疆的运作研究 农业推广理论与体制改革研究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

农业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农业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性评价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协调发展的研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研究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农业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就业份额变动研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研究 农业投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 农业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创新研究 从有机认证制度看有机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业可持续性研究

特色农业评价与信息技术示范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

复杂农业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分析及应用 农户农业投入行为研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研究 国有农场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杂粮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农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现状及战略思考 利用外资提升农业结构及竞争力

面对WTO论农业产业化是户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持续高效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实例分析 丘陵生态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例研究 区域农业可持续内生发展研究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 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 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中美实证分析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87)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及对策研究 88) 农业用地结构调整研究 89) 农业剩余旁动力转移研究

90)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政策取向研究

91) 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若干问题的研究 92) 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与项目管理研究

93) 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94) 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问题研究

95) 以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及其评价研究 96) 农业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研究

97) 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的研究 98) 农民收入问题的产权解释 99) 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100) 农民税费负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01) 农民择业态度倾向转变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 102) 农民收入多元化态势与农民阶层分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103) 正确处理农业劳动者阶层分化中的矛盾 104) 证券市场与农业投资

105) 制度与稳定——当代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 106) 制约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 107) 改革进程中的农民利益问题研究 108) 论提高农民素质

109) 农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110)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111)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112)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113) 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 114) 农民收入增长及差异分析 115) 突破农民增收滞缓的对策探索

116) 突破增收瓶颈加速脱贫致富——某某县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117) 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118) 论农村致富带头人与农民收入增长

119)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 120) 农民负担问题研究

121) 农民负担问题的经济学研究 122) 农民负担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123)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

124) 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

125)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以某某地区为例 126) 现阶段农民负担中的税费问题研究

127) 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动的关系研究 128)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意识阶段划分的探讨 129) 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130) 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31) 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132)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33)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134) 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35) 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136)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分析及其提高途径 137)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138) 教育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3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 140)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 14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约束研究 142) 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制度研究 14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 1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14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察及思路 14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147)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148) 科技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149) 四元经济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农民负担问题研究 151) 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15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式比较 153) 贫困地区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研究 15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155)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156) 农村缓解贫困的效果监测与评价研究 157) 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分析 158) 农村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 159)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60) 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研究

161) 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比较与创新

162)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与缓解贫困问题研究 163)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164)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165) 尊老文化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166) 中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167) 主客体关系学与农村扶贫 168) 转型期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初探 169) 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 170) 农村扶贫项目资金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 171) 农村扶贫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172) 农村老年人口经济状况对健康和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 17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74) 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机制及结构优化 1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176) 山区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及转移理论与模型分析 177) 农户人力资本研究

178) 试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179)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和移民管理研究 180)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 181)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

182) 试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83) 农地资源开发与上地持续利用研究

184) 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 185) 西方合作社与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186) 当前农村的贫困文化扶贫问题研究 187)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188) 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研究 189) 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研究 190)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191) 农产品竞争力研究

192) 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

193) 农产品市场结构分析与调整方案 194)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195) 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其问题研究 196) 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197) 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研究 198)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199) 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含义 200)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01) 农产品市场风险规避问题研究——兼论流通领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02) 改革开放后农民经济组织变迁及绩效分析 203) 农民中介组织的发育研究

204) 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及对策选择

205) 农户收入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6) 农科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07) 城乡居民水产品需求研究 208) 种子业务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 209) 粮库案例研究

210) 国有粮食企业行为研究

211) 种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12) 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213) 农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14) 坡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的研究

215) 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效益价值评估

216) 不同生态环境背景下近十年耕地动态化分析

217) 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 218)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 219) 耕地资源优化利用

推荐第4篇:水城县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水城县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14年6月29日)

一、农业经济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增。

2014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畜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000万元,同比增长10%,占全年任务的***%。其中:农业增加值23118 万元,同比增长8%,占全年任务的***%;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占全年任务的***%;畜牧业增加值20152万元,同比增长11.85%,占全年任务的***%;渔业增加值10万元同比增长9.4%,占全年任务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0万元,同比增长15%,占全年任务的***%;肉类总产量 19882吨;同比增长11%,占全年任务的***%。禽蛋产量690.36吨,同比增长10%。占全年任务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3.85元(上报数),同比增长21.22%以上,占全年任务56.67%。

(二)粮食生产呈良好势态

根据市下达粮食作物播面计划101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106万亩,为计划的104.95 %,其中,完成玉米种植30万亩占计划的100%,完成马铃薯种植57.06万亩占计划的104%;完成水稻***万亩占计划的***%,完成杂粮***万亩占计划的***%。虽受凝冻、风雹、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马铃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受灾,受灾作物72963亩,造成经济损失4700余万元。但由于及时采取补植补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预计夏粮可收获

6.42万吨,与去年同期吨相比基本持平,对完成全年21万吨粮食产量指标影响不大。

(三)农业特色产业突出

市下达“3155工程”计划28.3万亩,我县“421工程”按31.3万亩安排,全县共流转土地5.39万亩,有企业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大户95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实施,25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421”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目前完成种植24.68万亩为任务数的86.39%,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进展比较顺利。其中种植猕猴桃1.53万亩为任务的51%,茶叶2.55万亩为任务51%,核桃11.41万亩为任务的142.63%,商品蔬菜2.05万亩为任务的102.5%;中药材1.5314万亩为任务的153.14%,红豆杉0.6万亩为任务的60%,油茶1.4万亩为任务的70%,花卉0.3172万亩为任务的105.737%,刺梨及特色经果林1.984万亩为任务的50%,人工种草0.85万亩为占任务的85%,改良草地2264亩为任务的22.64%。

(四)农业园区建设如期推进

猕猴桃产业园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富硒茶产业园区、野钟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园区4个园区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投入

5.59亿元,建成种植基地11.43万亩。其中猕猴桃4.35万亩,茶叶4.5万亩,刺梨基地1.1万亩,水果1.6万亩,蔬菜1.48万亩。入驻企业55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2个,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数量5个,认证面积28.42万亩;农产品产量1.656万吨。建成生产便道142千米,灌溉管网859千米,建成温室大棚10.7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6.88万平方米,贮藏保鲜库房2906立方米。55家企业入驻园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2家。

(五)畜牧业各项指标平稳增长

受猪价下降和小反刍兽疫影响,全县畜牧业生产增幅有所下滑,但仍呈增长趋势,上半年完成肉产量2.74万吨,同比增长

3.32%;禽蛋产量0.17万吨,同比增长2.57%。生猪存栏50.98

万头,同比增长1.98%;牛存栏12.36万头,同比增长2.01%;羊存栏14.96万只,同比增长3.03%;家禽存栏193.82万羽,同比增长2.47%。出栏生猪23.15万头,同比增长3.53%;出栏牛1.14万头,同比增长2.54%;出栏羊5万只,同比增长3.24%;出栏禽129.48万羽,同比增长2.78%。

(六)林业生态发展势头好

上半年完成营造林面积8.6万亩,为任务的61%,完成米箩农业园区绿化;确立“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项目让路、一切为项目思考”的项目建设服务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发展林业产业项目,目前让真正有实力的投资企业落户发展林业,现已引资3.86亿元,野种特色经果园区进入省级园区,必得林业生态园区纳入市级园区打造,正在进行规划前期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势头较好。

(七)扶贫开发效果明显

目前争取到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304.4万元(含县级“减贫摘帽”项目奖励资金900万元),整合投入各类涉农资金3.43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产增收,使项目所覆盖的这部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目前完成减少贫困人口2.86万人,为任务数的52%。制定下发“减贫摘帽”工作方案,并紧紧围绕“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脱贫摘帽”的思路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预计比德镇、野钟乡、果布戛乡、新街乡杨梅乡、花戛乡共6个 “摘帽”乡镇年末贫困发生率可下降4.3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5600元以上,年底能完成“减贫摘帽”目标任务。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全县粮食作物面积虽有所减少,新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21工程”31.3万亩,加上其他产业基地,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在

上年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0万亩, 加上农产品加工、旅游业、观光农业等

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畜牧产业、林业产业均称增长趋势,能够完成全年10%以上农业增加值指标,实现农业增加值18亿元以上;根据县农业局、统计局联合,组成两个工作组,于2014年5月21日至5月25日对全县的70户调查户摸底核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3.85元,同比增长21.22%,比县下达的“双过半”目标任务数3410元多153元,但以上数据只是上报数据,最终要以市调查队反馈的数据为准。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是农村18-45岁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劳动力体力差、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慢,不利于农业生产。此外,劳动力缺乏,后续管理存在种后轻管、种后不管的现象,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二是生猪市场价格走低,二饲料等养殖成本价格较高,养殖户每出栏一头活猪亏损300元以上。预计短期内生猪市场低迷状态难有改观,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下滑,畜牧业增长指标不容乐观。

三是灾害天气频发,对整个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较大,难保农业各项生产指标不受影响。

四是招商引资困难,农业产业投资大,如猕猴桃产业投产期需要1.5万元一亩的投入,一般种植户或实力差的公司企业是无法建设的,造成产业建设推进困难。

五是销售体系不健全,很多种植户担心种植出来的产品市场前景不乐观,产品积压,无销路,影响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六是土地流转困难的问题仍然未得以解决,极大程度影响产业建设进度正常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措施

下半年,继续围绕全年经济指标,重点抓好 “3155工程”产

业发展规划落实,以农业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1.加强项目建设督促力度,确保各个项目建设如期完工,早日出效益;

2.确保“3155工程”顺利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升级;

3.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实现集中使用,达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发展的狼嚎局面。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拓宽农业发展新路子,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

4.完善创业平台,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农民通过自我创业发展,从第

二、三产业收入不断增收创收。创业扶持补贴等相结合的扶持政策;创新担保方式,扩大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融资难问题。

二〇一四年六月三十日

推荐第5篇:浅谈中国农业经济

浅谈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我国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效果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以后出台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果,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词】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大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

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

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能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助名义保护率(NRP)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相关计算,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着: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7(4).

推荐第6篇:农业经济发展观心得体会

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经济要寻求新的提升点,增长点,除应对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应把着力点放在“五化”上。

一、经营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要害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着力发展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关联度高的具有较强

产业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唐河县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乃至经济强县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龙头牵动型。县肉牛产业集团、湖阳登昌黄牛有限公司围绕黄牛系列开发,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黄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型。小辣椒、生猪和兔通过源潭小辣椒、少拜寺生猪、古城皮毛交易三大市场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周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充分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起了以豫南清真肉联厂、凯达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南部几个乡镇为主的面粉生产加工,以经纬纺织集团、丰源公司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以中棉、豫油等为主的科技型良种加工,以“三粉”为主的脱毒红薯加工等近500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近20多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水平,初步培育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骨架。总投资2566万元的与北京中商农产品公司合资兴建的栀子产业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使全县6万亩栀子产业很快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四是中介组织联动型。全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各类专业协会,内联生产,外拓市场,有效地架起了分散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的融合对接,助推各类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二、农民组织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各类民间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必由途径。我们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将农民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组成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采取“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帮扶引导。把专业协会建设纳入全县整体目标,发动、鼓励各业能人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并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规划用地等方面向协会倾斜。并要求县信息中心、价格监测中心无偿为各类专业协会提供网上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吸收农户向协会靠拢。二是规范完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章程制定、利益分配方式、争端解决办法、违约惩罚等措施,用制度规范协会运行。三是培育典型。畜牧业重点培育了湖阳黄牛合作社、古城兔业协会,瓜菜业重点培育了源潭小辣椒协会,农副产品重点培育了城郊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目前,全县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1.1万多人,使千家万户抱成团闯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市场化。传统的旧有的治理方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目前发展各类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治理方式,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业。一是发展股份农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资金、实物、劳力、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折合入股,成功地组建了6家股份制农业公司;二是“四荒”开发推向市场,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多形式改制水利设施。面向社会共拍卖、承包机电井4100眼,占全县机电井总数的67.5,个人投资打配机电井1300眼,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四是实施农业招商。积极吸引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引资1000万美元的金龙浓缩果蔬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瓜菜、林果的种植与加工形成对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产科技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深化全国首家科技示范县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自1997年以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300多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唐工作,引进、示范、推广27大类340多项新技术、新品种组装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7。为应对“入世”挑战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我们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引导农民先后对无籽西瓜、优质梨、肉牛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开展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在去年四家生猪企业获准上海、北京等四城市市场准入资格的基础上,今年又帮助13家畜牧企业进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已有5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市获此资格企业的一半。西瓜获得全省首批优质无公害使用标志,优质梨于去年底荣获省无公害产品的使用标

准。

五、产品品牌化。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2000年,对无籽西瓜和优质梨分别注册了“金唐河”和“唐酥梨”商标,尤其是“金唐河”牌无籽西瓜,在广州等南方五大城市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带动全县无籽西瓜年外销2.4亿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县种子公司以买断制种权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农科院棉油所合作,成立了5个紧密型良种专业化生产企业,“金唐河”种子销往8省25市120多个县区,初步打响了品牌;县肉牛集团公司生产的“群发”牌系列产品2001年获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称号,今年以来对港供货额达260多万元。

推荐第7篇:农业经济初级课件

2013年农业经济初级课件

2013年经济师初级农业专业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现阶段,我国以()作为划分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

A.农业自然再生产的起点 B.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终点 C.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起点 D.农业经济再生产的终点

2.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关系是()。

A.生产时间长于劳动时间 B.劳动时间长于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长于劳动时间 D.二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3.农业的发展阶段,按农业的经济形式可划分为()农业。

A.原始、古代、近代、现代

B.氏族制、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C.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D.原始采集、原料型、加工型

4.不可能成为主体性经济,只能作为一种从属性经济而存在的农业经济形式是()农业。

A.自然经济 B.小商品生产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5.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营制度是()。

A.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B.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6.农业自然资源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在支行上具有严格 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的特性体现了农业自然资源的()。

A.整体性

B.地域性 C.可再生性 D.多用性

7.将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群,配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层次,形成一个 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农业生物群落,这种配置是依据农业自然资源具有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A.在时间上的有序性 B.在空间上的立体性 C.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D.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8.按属性划分农业资源,属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是()。

A.生物资源 B.水资源 C.农业能源 D.土地资源

9.实行农业劳动集约经营,就是要在单位土地面积上()。

A.增加资金投入 B.追加活劳动 C.增加机械投入 D.减少活劳动

10.某企业在一年内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80万元,非定额流动资金占用额为40万 元,产品销售收为200万元,企业本年度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天。

A.0.6 B.1.7 C.146 D.219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还必须根据() 来判断。

A.市场供求情况 B.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C.农产品总量 D.完成计划情况

12.农业总产量结构比率指标用于分析()之间结构的优化程度。A.农业各部门 B.粮食作物 C.林业与畜牧业 D.渔业和畜牧业

13.在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程度中,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为()指标。

A.基础性 B.主要 C.决定性 D.参考性

14.某块土地的价格是12000元,同期银行利息率是年率10%,该块土地的理论月租金是 ()元。

A.100 B.120 C.1000 D.1200

15.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社会分工的逐步加深,农业中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

部门发展成为()的部门。

A.主要 B.重要 C.独立 D.综合

16.农业生产的区域化是指()。

A.每一个农业劳动组织只生产一种或一类家产品 B.农业劳动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不同的作用 C.某一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 D.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同类的农产品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A.保护生态环境 B.保护农业资源 C.人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D.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要求得到满足 18.农村集体土地招标方式承包时,()。

A.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与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平等承包权 B.不应当允许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 C.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D.承包费由发包方与承包方议定

19.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全部承包土地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同集体经济组织另一成 员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即刻终止。这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是()。

A.转包 B.转让 C.互换 D.出租

20.土地承包方之间出于自愿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土地经营权进行串换的土地流转方式是()。

A.转包 B.出租 C.互换 D.转让

21.农业承包合同村的的固定性是指()是固定的。

A.承包双方权益 B.承包当事人 C.承包标的物的价值 D.承包标的物的区域和方位 22.统计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统计指标是统计调查 B.统计资料与统计分析 C.统计指标与统计分组 D.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23.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是指()民主决定。

A.乡村兴办每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要经张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

B.乡村兴办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的集体公益事业要经乡人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 C.村兴办每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要经乡人民代表大会

D.村兴办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的集体公益事业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24.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坚持()原则。

A.非盈利 B.微利 C.自愿有偿 D.定向使用

25.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费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

A.由财政预算安排

B.实行有偿服务,政府适当补助 C.由农业税附加解决 D.由村民大会民主协商解决

26.按政策规定,农村中小学向学生收取的课本费属于()。

A.代收费 B.行政事业性收费 C.自主收费 D.盈利性收费

27.农村合作经济统计中的数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复名数 D.指数

28.农村合作经济统计中的“常年外出劳动力”是指调查年度内到本统计调查单位外和本 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外劳动,劳动时间累计超过()个月者。

A.3 B.6 C.8 D.10

29.下列用作统计分组的数量标志中,其标志值呈非连续性变动的有()。

A.土地面积 B.粮食产量 C.乡村人口 D.公路里程

30.某村合作经济组织1996年度收益分配表显示:当年总收入23万元,年初未分配收入

4.2万元,当年总支出11万元,上交税金1.1万元,外来投资分红1.2万元,各项分配总额7.8万元。该村当年可分配收益总额应是()万元。

A.8.5 B.12 C.13.9 D.16.2

2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兴办的私营企业的营业收 入计入()收入。

A.乡镇企业 B.家庭经营 C.村组集体经营 D.其他经营

32.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投资收益是()。

A.当年所有因投资取得的股金分红和利息之和 B.当年所有因投资取得的股金分红之和 C.当年所有因投资取得的利息之和 D.当年的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之差

33.农村合作经济统计将统计对象进一步划分为乡镇办企业、村组集体经营、农民家庭经 营和其他,这是按()标志分组。

A.数量 B.质量 C.品质 D.层次

34.按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的口径,村合作经济组织当年提取的建设幼儿园资金, 属于()。

A.公积金 B.公益金 C.应付福利费 D.待建专项费

35.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张某意外死亡其所欠村合作经济组织的500元债务既无遗产可供 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按规定程序批准核销后,应当计入()。

A.经营支出 B.管理费用 C.坏账损失 D.其他支出36.某企业联营投入村合作经济组织制砖设备一套。该套设备原价20000元,已提折旧5000

元,双方协议作价12000元。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取得该套设备,另支付运输费1000元。则该套设备在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账价值为()元。

A.12000 B.13000 C.15000 D.16000

37.村合作经济组织2004年5月购入一辆汽车,当月投入使用,预计可使用5年。2005 年10月,该汽车因车祸提前报废。则该汽车提取折旧的时间期限为()。

A.2004年5月到2005年10月 B.2004年6月到2005年10月 C.2004年5月到2009年5月 D.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

38.村合作经济组织当月转让土地使用权一项,取得收入80000元,应当计入()。

A.经营收入 B.发包及上交收入 C.其他收入 D.公积金

39.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付福利费的来源为()。

A.从收益中提取 B.接受公益性捐赠 C.有关部门拨款 D.资产重估增值

40.下列支出项目中,属于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费用的是()。

A.坏账损失 B.利息支出 C.罚款支出 D.无形资产摊销

41.在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中占领先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职能。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控制

79.劳动力利用状况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劳动力()。

A.占用情况 B.利用率水平C.生产率水平D.结构比率 E.素质水平

80.对农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就是对()的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及变化情况的分 析。

A.耕地 B.园地 C.林地 D.荒地 E.牧地

参考答案

61.BCD 62.AB 63.ADE 64.BD 65.BCD 66.ABDE 67.CDE 68.ABC 69.BCDE 70.AC 71.ACE 72.AE 73.AD 74.BDE 75.BDE 76.ABCD 77.CDE

78.BDE

79.BC

80.ABCE

三、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一)某企业注册资金为3500万元,本年年初资产总额4000万元,年末资产总额达到4500万元;年末销售净收入为3000万元,利息支出为50万元,税后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81.该企业资本金利润率为()%。

A.25.8 B.27.1 C.44.4 D.57.1

82.企业利润总额由销售利润、()等部分组成。

A.销售收入 B.投资净收益

C.产品保险费

D.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83.产品销售利润是产品销售净收入扣除产品销售费用和()后的余额。

A.销售成本 B.产品损耗额 C.产品保险费

D.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84.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

A.50 B.47.1 C.44.4 D.57.1

(二)东北某村将甲地400亩和乙地500亩共1000亩租赁给公司耕种。同时约定按照以年租金600元/亩(同期银行利息为7%)为基数,耕种一年后土地肥力等级每升高一级每亩奖50元,降低一级每亩罚100元的条件结算租金。公司根据当地年降雨为700毫米等自然条件,种植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耕种一年后,土地肥力等级甲地由7级变为6级,乙地由6级变为7级。根据上术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甲地400万元、乙地471万元 B.甲地286万元、乙地557万元 C.甲地400万元、乙地557万元 D.甲地286万元、乙地471万元

87.该公司选种适宜自然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为()。

A.水稻 B.小麦 C.棉花 D.大豆

88.该村所处地理位置为()。

A.多雨区 B.湿润区 C.半湿润区 D.半干旱区

89.一年后,甲、乙两块土地的生态系统状况为()。

A.甲乙两地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B.甲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乙地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C.甲乙两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D.甲地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乙地处于维持原状阶段

90.该村结合土地肥力等级的评价,对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状况分析时,还应采用的自然资 源生态效益指标有()。

A.绿色植物覆盖率 B.环境质量等级指标 C.植物光能利用率 D.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

(三)某村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末未弥补亏损为7000元。2004年,该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本年收益60000元。经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讲座同意,按如下方案进行分配:按30%提取公积金,按20%提取公益金,按15%提取福利费,按10%进行投资分红,按10%分配农户。

2005年3月,该村合作经济组织发现2004年有一笔银行存款利息收入800元没有入账。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91.该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亏损,按规定可以用()来弥补。

A.资本 B.公积金 C.公益金 D.以后年度收益

92.该村合作经济组织2004年度可分配收益为()元。

A.53000 B.53800 C.60000 D.6080

93.该村合作经济组织公积金的外,还包括()。

A.接受捐赠的资产

B.农户承包集体耕地上交的款项 C.征用土地补偿费

D.“四荒”使用权拍卖收入

94.该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取的公益金可以用于()。

A.兴建幼儿园 B.兴建福利院

C.该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品牌注册

D.兴建学校

95.2004年底,该村合作经济组织按成员大会批准的分配方案进行收益分配后,“收益分 配――未分配收益”税目的余额为()。

A.借方7950元 B.借方9000元 C.贷方7950元 D.贷方9000

(四)2003年,农民李军家庭人品和收入状况如下:家庭人口52人,其中父亲60岁、母亲58岁,都能顶劳动力经常参加劳动;儿子18岁,在县高中读书;李军夫妇身体健康。当年李军累计外出打工4个月,获打工收入6000元,妻子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其他收入情况为:种植粮食在市场出售收入8000元,购买国库券获利息收入2000元,银行存款利息收入1000元出租房屋收入1800元,养鸡收入5000元。 96.2003年,农户李军家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有()个。

A.5 B.4 C.3 D.2

97.农户李军家的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为()。

A.1.00 B.1.25 C.1.67 D.2.50

98.农户李军家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总收入为()。

A.5950 B.4750 C.5200 D.3250

99.农户李军家的财产性收入包括()。

A.国库券利息收入 B.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C.外出打工收入 D.出租房屋收入

100.农户李军家的家庭经营总收入为()。

A.13000 B.17800 C.20800 D.23800

参考答案

三、案例分析题

81.D 82.BD 83.AD 84.C 85.B 86.A 87.BCD 88.C 89.B 90.AB 91.BD 92,

A 93.ACD 94.ABD 95.C 96.C 97.B 98.A

99.ABD

100.B

推荐第8篇:农业经济局工作总结

农业经济局2016年工作总结

第一篇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示范点和“创先争优”示范点的关键之年。为此,全县农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发展现代精品农业这条主线,按照上级提出的农业“两区”建设和“五个一百”工程的要求,通过实施“点上抓精品、面上抓提升,整体抓平衡、重点求突破,常规重落实、亮点创特色”等工作举措,加快推进了我县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提速、提升、提质和提效,继续保持了全县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良性发展的好势头,为明年“十二五”农业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农业回顾和20xx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全县农业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十一五”农业规划的要求,大胆创新谋思路,真抓实干促发展,紧紧围绕“保稳强基、转型提升、生态安全、科技服务、精品增效、走在前列”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我县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客气地说,过去五年是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和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农业应对风险挑战最多和取得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具体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实力有了新增强。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领下,全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农业发展势头十分看好,全县农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加。全县农业总产值从“十五”末的24.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2.34亿元,年均递增11.7%。农民人均收入从8042元提高到20xx年的14150元,年均递增12.0%。粮食生产实现了稳定恢复性增长,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8.29万吨,比“十五”末增长5.8%。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蔬菜、食用菌、水果、肉类、禽蛋等产量大幅增长,20xx年分别达到52.56万吨、3.3万吨、2.86万吨、5.96万吨和1.99万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7.4%、63.4%、15.8%、17.8%和26.3%。 二是优势产业发展有了新提升。过去五年,我县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扶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现代精品农业三年实施计划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做强我县的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精品化和生态化等方向发展。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水产、畜禽等几大主导产业已经列入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了全县四色产业带向建设五大精品农业区的转变。20xx年全县蔬菜面积27.2万亩(其中冬春茬大棚5.2万亩),比“十五”期末保持了稳定增长,大棚设施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工程的推动下,大棚设施的标准和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xx年全县食用菌4400万平方尺,比“十五”期末的3350万平方尺,年均增长5.6%;花卉面积7500亩,比“十五”期末的2974亩,年均增长20.3%;水果投产面积2.25万亩,比“十五”期末的1.48万亩,年均增长8.7%;出栏生猪75万头、家禽640万羽。比“十五”期末的67.5万头和604万羽略有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控量、减排、转养”的现代畜牧发展思路的全面实施。过去五年,也是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功能不断拓宽,三次产业更加融合,农业发展更具活力。到20xx年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点19个,比“十五”期末的9个增加了10个,总投资达3.02亿元,吸引游客123.5万人次,旅游收入4556万元。

三是主体培育和带动能力有了新成效。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培育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20xx年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7家、4家和7家。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达

14.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9.35亿元,年均递增28.4%。年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家,超3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全县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9个,比“十五”末增加107个,其中省、市级示范标准合作社分别为6家和16家,市规范化建设标准36家。入社农户6560户,带动农民5.7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5960户和3.6万人。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着力打造“银”集体商标,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全县拥有著名商标3只、省名牌(农)产品14个、市级著名商标18个、市级名牌产品19个,分别比“十五”末的2只、4只、7只和13只,增加了1只、8只、11只和6只。

四是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有了新提高。坚持走科技进步和强化服务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农技推广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在全县大力推行了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技推广队伍的网络和配置,健全了技术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切实增强了农技推广的效力和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了“种子种苗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各类农业项目等,加快了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等的应用,全县主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总结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60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机械化插秧从无到有,20xx-20xx年全县共推广统防统治面积5.25万亩次,水稻机插面积4.32万亩。20xx年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8.1%,比“十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的有效运作,增强了为农服务的水平。 五是农业生态安全水平有了新改善。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农业投入品监控、健全质量检测体系、无公害基地和产品的认证等环节入手化,全县农产品安全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7类63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5类26项,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38万亩。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个、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8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55个、61个、10个、18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了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栽培循环、畜禽排泄物再利用、减量化保护型、生态链转换型等五种生态循环模式。近几年,先后开展了沼气利用工程建设和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行动,全县共建设各类沼气池及沼气工程1437个,4.23万立方米。对全县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共完成了1727场(户)的治理工作,新建成畜粪收集中心8个,引进有机肥生产加企业4个,年收集畜禽粪便10.8万吨,年加工生产商品有机肥1.8吨,20xx年顺利通过省级的摘帽验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是农业政策支持有了新加强。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和农民利益保护。妥善处理好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和纠纷调解工作,按照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推广土地流转进程,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了农民合法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加强了涉农收费的监管,建立健全了负担源头防范等创新机制农民负担进一步下降。切实加大惠农扶持力度,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打假保农业和保安全集中执法活动,加强农资企业信用管理和市场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二)20xx年全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来,全县农业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发展现代精品农业为抓手,继续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促转型,认真落实农业“十件实事”助增收,全年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34元,同比增长16.76%;农民人均收入为14150元,同比增长1399元,增幅为1 1%。其中来自于一产人均收入为260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8.40%。

1、粮食生产情况:今年全县粮食生产表现为“一减一增”,即总面积减少,效益增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42.21万亩,比上级下达指标35.9万亩增6.31万亩,增幅为17.6%,但同比去年43.22万亩减1.01万亩,减幅为2.3%。其中春粮面积12.04万亩,同比增加0.47万亩,增幅4.1%,晚稻面积26.4万亩,同比去年27.35万亩减少0.95万亩,减幅3.5%。其他杂粮面积为3.8万亩,同比去年4.3万亩减少0.5万亩,减幅为11.6%。但是种粮效益增幅较大,除春粮生产由于天气因素单产减产外,今年晚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对稳定全年粮食总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加上今年粮食收购价格普遍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总产值51686万元,同比增加12159.2万元,增幅为30.8%。

2、蔬菜生产情况:据统计,全年全县各类蔬菜瓜果总面积27.57万亩,比去年26.7亩增加0.87万亩,增幅3.25%,总产值9.76亿元,比去年的8.11亿元增加1.65亿元,增幅20.3%。其中冬春大棚菜、瓜面积51840万亩,比去年增2878亩,增长5.9%,大棚蔬菜面积位居全省首位。平均亩产量3804公斤,平均亩产值9790元,亩净收入7226元,总产值5.08亿元,总净收入3.75亿元,这四项分别比上年增1099元、768元、0.83亿元、0.59亿元。增收幅度较大的作物有,甜瓜增收2563元/亩,增31.4%,地蒲增收5464元/亩,增49.6%,番茄增收1608元/亩,增18.0%,茄子增收2495元/亩,增22.1%,总体来说效益好于上年。

3、食用菌生产情况:今年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4400万平方尺,总产值可达1.49亿元。其中春菇面积2150万平方尺,与去年持平。单产0.3千克/平方尺,单价6元/千克,即单产值1.8元/平方尺,比去年单价3.6元/千克,单产值0.9元/平方尺,分别增加2.4元/千克与0.9元/平方尺,春菇总产量为6450吨,总产值3870万元,比去年增加50%以上。秋菇生产更趋向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2250万平方尺,从目前销售情况看,秋菇单价平均在7元/千克,单产0.7千克/平方尺,预计秋菇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为1.1亿元。

4、林业生产情况:今年全县新增水果面积3136.6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其中优新水果新品种猕猴桃、油桃(设施)、蓝莓、枇杷占新发展面积的25%。今年投产总面积达2.25万亩,比20xx年增加1100亩,增幅为5.1%。水果总产量3.95万吨,比去年增0.13万吨,增幅为3.4%,总产值1.55亿元,比去年增0.17亿元,增幅为12.3%。今年全县鲜切花产业转型明显,呈现出花卉种植设施高档化的趋势。新发展花卉1074.1亩,其中连栋大棚288亩,以种植百合为主,全县各类花卉预计可实现产值1.1亿元。

5、畜牧生产情况:今年以来,畜牧生产总体表现为由冷转热、扭亏为盈、控量发展的态势。第四季度全县生猪总存栏43.21万头,其中母猪3.28万头、仔猪22.87万头、肉猪17.06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其中生猪总存栏减5.51%、母猪存栏减13.46%、仔猪增0.66%、肉猪减11.24%;家禽总存栏267.82万羽,同比减3.39%。预计全年出栏生猪75.93万头、同比减1.2%;家禽出栏638.21万羽、同比减0.39%。据调查分析,目前出栏一头生猪效益在250元左右,全年平均每头利润在180元左右。家禽、獭兔、实验兔等养殖效益明显。预计全年全县畜牧产值11.37亿元、同比增3.46%,其中生猪产值8.26亿元、同比增1.1%;家禽产值3.05亿元、同比增6.3%。

二、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四大”抓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1、突出粮食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国20xx-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省6个项目县之一,又是我省全面部署粮食功能区建设的第一年,目标到2018年建成粮食功能区1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00万公斤。为此,我局以抓紧做好粮食功能区规划编制为契机,今年着重建设粮食功能区面积2.4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区块7个、面积1.5万亩。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程、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沃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全年共推广应用各类配方肥面积达18.76万亩,落实商品有机肥1万亩,水稻专用配方肥5000亩,实施秸秆还田面积2万亩,落实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等7300多吨。根据全县《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切实抓好20xx年粮食生产的通知》的要求,全面分解落实好粮食任务,以开展晚稻高产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高产示范竞赛活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安全。

2、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速优势主导产业提升转型。我们把推进“两区”建设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主抓手。坚持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组织实施。为此我们从规划入手,认真做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对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坚持从高起点、高标准入手,突出规划优先,邀请省农科院农业区划研究所进行规划的精心编制,大云-惠民和西塘-姚庄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西塘-姚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列入第一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名单,“大云-惠民”现代农业综合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待批中。并重点确定了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实施计划,积极抓好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其中魏塘蔬菜产业示范区和干窑草莓精品园、姚庄食用菌精品园、天凝葡萄精品园被分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目前,正在按照建设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中。

3、突出精品示范点建设,五大精品示范区初见成效。以发展精品农业为重点,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开工建设。今年全县共申报精品农业示范点56个,经过筛选确定了全县建设的32个精品农业示范点,其中花卉2个、蔬菜12个、水果4个、水产6个、食用菌2个、粮食4个、畜牧2个。32个示范点按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进展良好。对去年建成的16个点,按照精品示范点的要求,着重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到目前,在去年16个示范点中申报了3个农产品品牌和1个地方集体商标,今年以来对精品农业示范点的农产品抽检1296个批次,报送省、市定量分析51个批次,所检测指标全部合格。截止到今年12月底,全县48个示范点中从事产品生产的45个点共实现销售收入24187.7万元,其中销往XX市场达12834.6万元,占53.06%,同比全县面上增效3942.78万元,增效率19.48%。

4、突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继续加快推进农业设施装备工程建设力度,着重做好了对20xx年度农业设施装备项目的实施与资金计划安排,计划立项41项,总投资1445万元,财政计划补贴426万元。并督促各地抓紧完成好20xx度下达的36项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示范工程项目,在此基础上,组成验收小组进行现场测量与核实,有35个项目通过验收,完成年度计划总投资1646.4万元的119.74%。经过20xx-20xx三年的建设,全县共建成钢管大棚设施、初级加工点、冷库、喷滴灌设施等项目93个,累计总投资6433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二)立足“四个”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

1、立足“助世博、保安全”,筑牢入沪农产品安全防线。突出服务世博保安全这个中心,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监管责任,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为此,我们专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的通知》、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与各镇(街道)及相关农业主体均签订了“助世博、保安全”责任承诺书,开展了一系列“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质量安全宣传月、专项抽检等活动,着重对全县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排查,对排查认定的全县64家各类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进行全过程、全天候的监控。今年全县共抽检农产品3500多批次,合格率为99.5%。在生猪尿样检测中,共检测盐酸克伦特罗10187份、莱克多巴胺8933份,合格率达到100%。检查“三品”企业13家,已抽检“三品”485批次全部合格。今年已有东泉牌鳙等4只农产品通过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推荐第9篇: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简介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现有在校生8600人。

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系当时牡丹江市唯一本科建制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先后被农业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授予A等一级学校、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05年

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评为中国一流高职院校。享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美誉。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院坐落在蕴涵着镜泊湖神韵的国际旅游名城--牡丹江市。占地面积19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灵山秀水间,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实训区错落有致,一组组设计新颖的现代建筑与清纯自然的园林风光巧妙结合,既有整体的美感,又体现了人文精神的风韵。校园内草坪如茵,松柏成行,湖水荡漾,鸟语花香,被教育专家评价为“最适合学生读书的地方”。

先进的管理模式

学院于xx年通过了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双认证工作,与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接轨。现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单位、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省制药

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省农村信息人才培训基地、数控机电行业人才培训基地、牡丹江传媒集团影视动画制作公司产品研发生产与人才培养基地……05年被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评为黑龙江满意放心名优学校,现已进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完善的教学设施

学院固定资产2亿元,教学设备精良。1000多台计算机,全部并入校园;无线电调频广播系统、络化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电信宽带高速接入系统、多媒体投影语音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雄伟壮观,在建的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年底将竣工使用,其内部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都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建有各级各类实验室86个,体育设施齐备,还可开展冰雪运动和登山越野活动。

强大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教师547人,副教授以上

高级职称教师14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6人,中级职称教师152人,“双师型”教师116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8人。学院经常在社会上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确保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主审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0多部,主持和完成省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培育作物新品种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众多的专业面向

学院下设经济贸易学院、财务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社会人文学院、基础部、培训部等八院二部,设有农、工、文、管各类应用性短缺热门专业53个,针对性强,讲求实用,就业前景广阔,深受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雄厚的实训条件

学院拥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实力雄厚的产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办药厂具有5大系列35个品种的药品生产能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兽医实训中心、数控机电实训中心、信息工程实训中心、财务管理实训中心、经济贸易实训中心、社会人文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实力雄厚,还与周边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50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所有这些都为“零适应期”教学创造了优越条件。

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有英语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十几个学生社团,经常举办公关礼仪、应聘技能等知识讲座,定期开展业余党校、演讲赛、辩论会、技能操作、大学生艺术节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05年7月,我院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优秀组织奖,是我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奖单位,我院舞蹈《东方红》获省级一等

奖、国家三等奖,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汇报演出。

一流的后勤服务

学院建立了餐饮、超市、储蓄等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服务设施,足不出校园即可享受超值的服务;学生公寓内配有电话、衣柜、电脑桌与宽带线;省级标准化的食堂全部采用微机管理,饭菜花样繁多,质优价廉。卫生所与地方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整套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快速应急机制等医防体系,确保全院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完善的生活服务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安全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涯。

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还设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可鉴定颁发各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80多种,毕业生取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者达98以上,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5-6个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求职择业的竞争能力。学院还设有培训部,学生在读专

科的同时,还可通过成人高考或参加自考兼读本科,为提高学历层次,拓宽专业领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还可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实用的育人工程

学院突出“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德育为先、技能立业”的办学理念,通过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扶贫助困”“保护环境”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质朴严谨、明德正行、乐学善思、求新务实”的优良校风。专业教学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操作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06年到蒙牛、伊利乳业从事食品加工的毕业生,实习期间每月收入就达到1300元;在河北华润医业有限公司实习的营销专业的学生,有的已被确定为区域经理,月薪达3000多元。在农经学院,所有的学生只要能严格遵守学院育人规则,都将受到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在迈出校门的时候,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手艺稳拿薪酬。

畅通的就业渠道

学院现已与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深圳潮江春集团、北京凤河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利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申思物流、北京华博旅游中心、上海绿色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博药业、沈阳盛达隆医药公司、统将电子有限公司、则武香港集团等百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的用人协议,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就业络,毕业时可以有三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任其选择,确保毕业生有100的就业机会。多年来,我院学生一直以质朴诚信、技能突出而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必须提前一年来我校预订毕业生。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诚信、勤垦、敬业、创新”为校训,坚持“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五育人方针,现已形成了仿真模拟教学,双元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校企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

教科农工贸全面发展,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成为省内外瞩目的职业学院,为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保障就业并充分发展自我的良好空间。尤其对于江南学子,同时还可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诱人意境,欲在大学期间还能圆上冰雪梦,牡丹江的林海雪原当是最佳选择! 热烈欢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高校代码:12910 所在省市:黑龙江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联系电话:0453-6402306 学校传真:0453-6402306 学校址:http://

推荐第10篇:莱芜农业经济运行分析

莱芜农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按照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积极性抗旱保丰收,使我市上半年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农副产品价格下降明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以及前期干旱严重等不利因素。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

1、种植业生产情况。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为40.1万亩,较上年增加0.85万亩,增长

2.2%。但由于去年秋种以来,我市气温明显偏高,降雨稀少,致使全市2.1万亩小麦绝产,据调查全市小麦单产为375.2公斤,较上年减产18.8公斤,减少4.77%,小麦总产达15.03万吨,减产0.42万吨,减少2.7%。大蒜、大棚蔬菜、蔬菜在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由于光照充足、气温偏高等有利条件,生产形势明显好于上年,单产提高10%以上。同时,&127;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夏收蔬菜面积增长10.3%,大蒜面积增长6.3%,特别是杨庄等乡镇由于采取扩大行距与株距的方法,降低种植密度,使部分地块6公分以上大蒜蒜头比重达60%以上,提高了种植效益;大棚种植逐步向香瓜、油桃等高值作物发展,生姜等春播蔬菜面积同比增长11%。花生、地瓜等作物由于前期干旱严重,部分山区特别是花生未得到及时播种,虽然在5月17号降雨后已全部播种完毕,但播种时间推迟二十天。

2、林、牧、渔业生产情况。今年以来,由于我市持续干旱,部分花椒树死亡,部分果树落花落果,6月20号晚暴风致使我市部分果树落果严重,;给全市林果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自去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山区综合开发力度,整理开发了大量耕地,种植了名、优、特、新林果品种,并广泛引进了冬枣、雪枣等名优品种进行品种改良,使我市林业种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生猪、仔猪生产由于市场价格的严重下跌而下滑,农户与以出售生猪为主的规模养殖户存栏下降较大,而占我市比重较大的以出售仔猪为主的规模养殖户,由于前几年市场形势较好,现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这一部分规模户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基本无老、病母猪,因此无宰杀现象。养殖户主要采取提前出栏,采取粗饲料喂养降低成本、延长存栏时间等措施等待市场的回升。据农村住户调查,上半年农民出售肉猪及猪肉数量增长11.5%,提前出栏是主要原因。同时,根据辛庄镇畜牧兽医站反映,农民及规模养殖户购买配合饲料数量下降60%以上。牛、羊、家禽等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渔业生产也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3、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情况。自去年以来,我市广泛采取出售、破产、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重点产品产量明显增加,企业效益有所回升。今年是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年,各级积极扶持,认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市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5月份,全市个体工商户达19961户,&127;较年初增长23.9%,注册资金达14682.6万元,增长27.3%,从业人员达47310人,增长27%;私营企业为1148个,增长17%,注册资金26857万元,增长11.8%,从业人员达13253人,增长18.6%。个体私营企业上交税金&127;922.4万元,同比增长8.89%。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年我市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4、农民收入情况。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08.76元,较上年增加73.7元,增长5.9%;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1120.2元,较上年减少97.91元,下降8%。从分项来看,农民蔬菜收入由于光照充足等有利条件产量明显增加,但由于价格下降较大,以及农民惜售心理较重,农民人均蔬菜现金收入同比减少34.33元,下降14%;畜牧业收入由于98年下半年,农民饲养量增加,以及今年上半年生猪、仔猪提前出栏,出售量明显增大,但由于价格下降较大,上半年农民畜牧业收入减少107.68元,下降32.55%;由于我市乡镇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去年以来我市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春节

前是劳动者报酬集中发放时期,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劳动者报酬以及

二、三产业现金收入增加200.54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以及前期干旱较重,致使部分农民收入下降,收入差距进一步显现,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加大。今年以来,我市农业生产从总体上来看,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致使部分农民收入下降明显,如:生猪价格自2月以来,一度下跌到每公斤4元以下,近期虽有回升,达到4.5元左右,但比去年同期下降1.1元;仔猪价格为每公斤3.8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元,养猪仍处于亏本状态;蒜苔平均价格为每公斤0.4元,同比下降0.2元;鲜蒜价格为0.6元,同比下降0.1元;干蒜出售是农民出售的主要形式,现在已逐步进入销售旺季,但销售价格明显下降,六公分以上大蒜收购价格仅为每公斤1元,较上年2.2元下降超过50%,并呈下降趋势。&127;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使部分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据辛庄镇畜牧兽医站测算,1─5月份全镇畜牧业收入减少近7000万元,人均1500元以上,全镇农民收入下降明显。蒜农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前期干旱较重,部分山区乡镇农民小麦减产幅度较大,个别乡镇单产减产80公斤以上,影响了农民收入。随着粮食、大蒜价格的下降,下半年生猪、仔猪价格虽将有所回升,但看不出大幅度回升的迹象,特别是去年从4月份以后,我市投资规模明显加大,而今年下半年投资规模将比去年减小,对农民收入拉动作用也将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年农民收入增长8%的目标难度较大。

2、在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过程中,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采取具体措施,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随着农民市场意识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户有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愿望,但由于国家自97年4月以来一直冻结耕地,&127;影响了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而许多乡镇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以及引导农民解决这个矛盾上,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的乡镇力度不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虽然我市各级加大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力度,但在一些乡镇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业户反映,办理过程中涉及部门多、手续复杂、工作烦锁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并且在提供优质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三,今年以来我市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但集中在餐饮、商业等对农民收入拉动不大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占80%左右,&127;并且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虽然这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如果不及时引导,必然会带来重复建设,降低投资效益,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

3、农业结构调整中主导产业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并进行推广,是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随着近几 年农副产品进入买方市场,以及我市山区土地整理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各乡镇积极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广泛引进各种名、优、特、新品种,使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加快,许多乡镇特别是山区乡镇引进名、优、特、新品种的积极性较高,有的乡镇引进新品种达十几个,但在下一步能否形成主导产业的问题上研究不够,特别是在其它地区也在加快调整的同时,如何结合各自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突出重点,选择适宜人们消费、符合自己资源实际、又能易于形成规模的优良品种并加以推广,避免前几年出现的山楂、苹果等卖难现象,最终以优良品质、一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问题研究不够。如果不加快研究及确立,必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新的一轮卖难现象,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4、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自去年秋种至今年5月中旬,我市 气温高,降雨量少,干旱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全市 小麦单产减产18.8公斤,部分山区单产减少80公斤以上,2.1万亩小麦绝产,许多山岭薄地减产幅度较大。地瓜、花生等作

物播种时间推迟,特别 是花生推迟播种面积大,对秋季作物生长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前期持 续干旱以及6月20&127;日暴风也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建议与措施

1、加强秋季作物管理,立足抗灾夺丰收。秋季生产是农业的大头, 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同时秋季又是多灾季节,特别是针对今年降雨 北移,汛期提前,有可能形成洪涝的情况,各级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 思想,因地制宜,加大措施,将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加强管理,确保秋季作物的丰收。生姜生产以加大水肥管理、防止姜瘟和推广延时收获等方面为重点,提高单产;水果生产要以推广套袋等实用技术为主,提高优质果量比重;山区地瓜、花生要结合今年秋季雨水较大的有利机会,加强管理,把前期干旱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2、加大服务措施,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今年我市要完成农民收入增长8%的目标,个体私营经济的增长是关键。各级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各类市场建设以及路边经济建设等,采取退居进商、土地租赁、土地开发整理以及村庄改造等多种形式,以及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等方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占用矛盾;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主动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在办证等过程中存在的不知怎样办、如何办等困难,提供优质服务,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同时,扶持和引导个体私营拓宽第三产业范围,向农副产品购销、贮藏、交通运输、加工、规模养殖种植、建筑建材等

一、二产业方面发展,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个体私营经济真正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3、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市场建设力度。各级要将加大市场开拓、市场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立足“莱芜三辣”、“莱芜生猪”等产品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加大宣传,提高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在充分发挥购销户开拓市场的积极性的同时,加大政府开拓市场能力,以上网、组织购销户在各大市场建立销售点等措施,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运用市场机制,重点抓好三辣、兔毛、仔猪、林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农贸市场,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中心,以众多农产品集散地为补充的市场体系,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4、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表明,发展优质小麦是今后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各级要积极做好优质品种小麦的引进、示范、推广等工作,确保近几年我市小麦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蒜生产要减少苔蒜面积,扩大优良蒜种面积,如杨庄镇引进的杂交白皮蒜,同时,继续推广扩大株距、行距的作法,降低种植密度,提高6&127;公分大蒜比重,提高经济效益。生姜生产要在推广遮阳网、延时收获等实用技术的同时,研究贮存这个制约沙石山区种植生姜的主要因素,加快山区种植生姜步伐。同时,各级要在继续加快名、优、特、新品种引进、全面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注重结合北部、东部、南部山区的各自实际,加快主导产业的研究及形成,避免新的卖难现象的出现,为今后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5、加快研究、推广抗旱措施。我市十年九旱,春旱基本上年年发生,而我市山区、丘陵面积占近80%,每次干旱都对农民收入特别是山区农民收 入带来严重影响。各级要在继续以建设池塘、拦河坝等为主的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广泛引进抗旱作物新品种以及抗旱种植方式,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旱地龙等抗旱增产技术措施,对于无水利条件、靠天吃饭的山区,要以建立生态经济林,推广抗旱新品种、新作物以及推广种植饲草等方式,提高丘陵、山区的经济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第11篇:河南省长葛市农业经济情况

2013年河南省长葛市农业经济情况

2013年,长葛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总体继续呈现平稳运行态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特征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持续增长。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09万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8.71万元,增长4.0%;林业产值3.08万元,增长4.6%;牧业产值19.72万元,增长4.0%;渔业产值0.16万元,增长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1万元,增长6.6%。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达24.25万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10.92万元,增长4.0%;林业增加值2.34万元,增长4.6%;牧业增加值10.65万元,增长4.0%;渔业增加值0.12万元,增长1.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2万元,增长6.6%。

(二)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略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55万亩,同比增加0.51万亩,增0.4%。其中夏粮面积56.06万亩,产量27.80万吨,夏粮总产实现“十一连增”;秋粮播种面积59.49万亩,比上年增加0.38万亩,增0.6%,产量为26.56万吨,同比增长0.3%。全年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定在50万吨以上。

(三)水果面积、产量均有所减少。2013年全市水果面积为240公顷,同比减少5.9%,水果产量达3956吨,同比减少6.0%,其中主要水果产量:苹果230吨,梨180吨,桃1398吨,葡萄1220吨,均比去年减少。

(四)畜牧业生产增长平稳。2013年,全市肉蛋奶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其中肉类产量6.84万吨,同比增长4.0%;蛋产量4.79万吨,同比增长0.8%;奶类1.32万吨,同比增长0.2%。全市生猪出栏78.21万头,同比增长4.4%;存栏42.89万头,同比下降3.1%。家禽出栏648.01万只,同比增长0.1%;存栏507.83万只,同比增长0.1%。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长葛市近些年农业经济与农民收入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快,给农民增收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受市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对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内驱动力。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扶持政策,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巩固提升蔬菜产业;健全农产

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三)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12篇:农业经济与社会卷

《农村经济与社会》试卷

姓名分数

一、填空

1、“三农“指、、

2、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3、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4、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可分为。

5、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有、。

6、常用的市场调查的方法有、。

7、确定型决策方法最常用的有

二、名词解释

1、农民

2、社会组织

3、农村文化

4、经营决策

三、简答题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农民工有特点有哪些?

3、发展农村文化队伍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4、常见的定价方法有哪些?

第13篇:农业经济普查个人总结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我名XXX,**年到XXX农业经济办公室工作。**年有幸被领导抽出干经济普查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区党委的重视下,按时圆满完成我辖区经济普查任务,受到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这次能取得小小的成绩;

(一)、主要是我时刻牢记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口号:

动员起来,认真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如实申报,依法普查,确保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圆满成功

开展农业普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让农业普查家喻户晓,让普查意义深入人心

摸清农村家底,把准农业脉搏,关注农民生计

农业普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认真搞好农业普查,服务建设和谐新农村

农业普查,情系三农

认真搞好农业普查,真实反映农村全貌

搞好农业普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普查三农真实状况,科学决策发展大计

农业普查,盘点农业,服务“三农”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搞好农业普查,摸清三农信息,构建和谐新农村

搞好农业普查,构建和谐农村

普查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

齐心协力普查农业,满怀信心建设新农村

掌握农业实情关心农民生活共建农村小康

农业普查,关注民生,了解民意。

(二)、明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出发,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性决策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基本的“三农”信息;为建立以普查为基础的统计调查平台,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提供支持。核心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填报任务,并按时完成数据处理、资料发布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扎实开展农业普查,增强普查工作的实效性,是各级普查机构面临的现实课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这将会给农业普查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普查经验,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讨农业普查工作很有必要。

(三)、做到农业普查“五个到位”

一是组织到位。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必须以政府的名义,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相关的政府职能,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形成合力。

二是宣传到位。不仅要提高普查的知晓率,宣传普查对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强调普查将对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益的资讯,特别要告知普查机构对个人信息承担的法律赋予的保密义务,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

三是培训到位。普查培训最起码要使每个普查人员熟知普查要求和指标含义,掌握普查技能和问话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普查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四是指导到位。切实负起责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单位,及时发现、了解、解答和解决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审核到位。采取切实措施,从技术和专业的角度加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加强对普查数据的审核与评估,确保各项普查数据真实可信。

总之,我把“明确工作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作为这次农业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完成。农业普查工作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机械地去完成几张普查表,而是对整个农业普查工作流程的一个实践过程,是对农业普查方案的一个检验过程,是一个修改普查方案、充实普查内容、完善普查工作流程的工作过程。普查工作要求我们对农普方案中所初步确定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项普查指标在实践中去认真检验,其目的主要是为今后大规模普查工作摸索经验,为顺利推进全面农业普查工作铺平道路。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14篇:学习农业经济的心得体会

学习农业经济的心得体会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贵州成为了相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比较缓慢,一些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通过对农业经济的学习,我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追赶全省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欠发达地区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发展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营造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在具体操作上,注重资源优势观念,积极开发本地资源;注重规模经营观念,实现连片规模开发;注重特色经营观念,努力开发名、优、新、特、稀产品;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探索“种植规模化,经营分散化”;在土地问题上,要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搞活;在科技兴农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欠发达

地区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以资本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与资本扩张等途径,逐渐做强、做大。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连接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本着“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合理调节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条块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要强调处理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二、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必须对发展乡镇企业有个认识上的再提高和措施上的再落实。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注重两个结合:一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二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完善机制,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乡镇工业向中心集镇集聚,带动小城镇迅速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强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改变乡镇工业的“低、小、散”格局,改变乡镇功能混杂无序的状况。欠发达乡镇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解

放思想,改变“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区域界限,积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从优化资源配置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加快发展农业园区和精品特色农业。要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加工兴农”的路子;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农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当务之急。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引导和教育。要引导农民在经济发展上要树立“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还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

四、履行领导职责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工作,一靠政策,二靠干部。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履行乡镇干部领导职责,是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勤政务实,把造福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经济上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依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村工作。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适应新形势,掌握科学理论,强化党性观念,更新科技知识,学会带领群众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再立新功。

第15篇:治理农业经济的经验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况

美国农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过剩 ,价格猛跌 ,农场和农民收入锐减 ,农场纷纷破产 ,农民失业 ,由此常常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美国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五个时期:1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西部开垦的大片荒地是肥沃的土地 ,不需花费巨大力量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这样使农产品的增长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出现农产品过剩 ,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这次农业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东部的农业。因为东部农场规模较小 ,土地肥力较差 ,同西部相比缺乏竞争力。

2120世纪20年代到 “大萧条” 时期。这一时期工农业危机同时发生 ,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各交战国家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不仅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 ,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竞争 ,使美国农产品出口大大减少 ,农场收入锐减 ,大批小农场破产。

直到二战爆发美国农业才进入新的繁荣期。31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这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战时膨胀起来的生产力同战后缩小的销售市场之间的矛盾激化。这问题持续时间长 ,危害严重。主要表现是: (1)农产品大量积存。除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时期外 ,其他年份几乎年年增加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期间积存最多的是谷物。(2)农产品价格下跌 ,工农业剪刀差扩大。(3)农场收入下降 ,中小农户纷纷破产。1948年美国农场净收入177亿美元 ,1965年降为150亿美元;农场数目由1940年的635万个减少到1959年的377.1万个。41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在农场债务负担沉重 ,收入减少。农场主从银行的借款已由1974年的733亿美元增加到1985 年的 2000 亿美元以上 ,每年为此支付利息就多达 200 多亿美元。美国农场主的现金纯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已从 1979 年的 320 亿美元降至 1985 年的 200 亿美元。中小农场主的处境十分困难 ,1981 — 1985年已有2万个农场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拍卖。此外 ,外国廉价农产品也造成了对美国农业的冲击。由于国际经济衰退 ,再加上美元升值 ,农产品出口日益困难 ,低价的农产品倒流美国。许多海外市场被加拿大、巴西等国夺去。1970 — 1979 年美国进口小麦 2229.94 亿吨 ,进口大米195.72亿吨 ,进口玉米4695亿吨 ,进口大麦22515.95亿吨 ,进口大豆9.68亿吨 ,进口芝麻1662.2亿吨。

自1980 — 1985年 ,美国小麦、大豆、玉米的销售量分别下降20.3 %、20.8 %、23.5 %。5121世纪以来新的农业问题再度出现。主要是依靠生物科技发展高产农业和消费者食物安全偏好之间的矛盾促成了新型问题的出现 ,畜禽疫病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0 年美国玉米种植者协会发表报告 ,由于欧洲和亚洲消费者不欢迎转基因农产品 ,美国玉米和大豆因此失去了国外的大片市场。1998年美国向欧洲出口玉米200万吨 ,1999 年猛降至 13.7 万吨;大豆出口也从 1998 年的 1100 万吨降至1999年的600万吨。出口商推销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粮食导致美国农场主1999年损失 10 亿美元。2000 年美国农场主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面积减少16 %。据 《今日美国》 报道 ,2004年受疯牛病连带影响美国牛肉行业销量出现严重下降 ,牛肉行业面临裁员的压力。肉类加工企业的产量下降了 20 %左右 ,尤其是那些依靠出口为主的企业遭受的打击更是严重 ,大多数濒临倒闭。2006 年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因禽流感影响的损失将达8000亿美元。

二、美国农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治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美国农业出现问题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 (1)农产品 “丰收悖论” 。从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看 ,无论是资源相对优势造成的丰收 ,还是现代科技投入带来的高产 ,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问题的形成 ,并引发了美国农村社会的系列难题。 “丰收悖论”、“谷贱伤农” 是农业出现的深层原因之一。(2)进出口贸易的相对劣势 ,主要是价格劣势和外汇劣势。(3)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 ,如自然灾害、畜禽疫病等。

在这些原因影响下 ,美国农业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1871 — 1920 年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2.65 % ,1921 — 1948年为1.46 % ,1949 — 1981年为1.92 % ,1982 — 1984年为 - 2 %。不仅如此 ,农业问题还和工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 ,严重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政府从 1933 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业问题进行治理 ,70多年来 ,这些政策经过了许多次的修正和补充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中心的农业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对农业问题的治理有以下显著特征:11以农业立法手段约束各利益集团行为 ,使各项农业政策和农产品计划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立法以 “新政” 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新政” 以前政府干预较少 ,农业自主发展。立法主要解决土地分配、推行农业教育和研究的问题; “新政” 以后政府直接干预较多。直到小布什时期 ,美国行政当局每隔几年就要通过一部农业法 , 并标有通过年份的年号以表明其针对性 , 着眼于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共通过了约 40 多项农产品立法(或涉及农产品的综合立法) 。其中著名的 3 项永久农业法律是 1938 年 《农业调整法》、1948 年 《商品信贷公司特许法》 和1949 年 《农业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现代常平仓永久立法体系 ,其政策目标是建立农业常平仓。3 项永久农业立法规定了商品信贷公司和全国农业保险机构进行农业补贴的政策 ,以及水土保持、农业保险等其他价格支持原则与程序。

21以强制性的政府保护作为支持农业的基本思想贯彻始终。在美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 ,农业的战略意义和农业利益集团强大的政治力量使政府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给予保护。19 世纪末 ,贷款压力加大和运输价格上升等原因使美国农场主面临困境 ,农业利益集团要求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农业 ,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以立法的形式控制了与农产品价格相关的运输价格。1916 年 ,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农业信贷法 ,又将农业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 ,为美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美国自 1933 年 “新政” 以来 ,通过40多项农业立法 ,政府成立了商品信贷公司等专门机构 ,对农场主提供无追索权贷款、农业保险、休耕补贴等连续的支持和补贴 ,通过关税、非关税及配额措施控制外国农产品进口 ,通过农产品贸易谈判开拓国际市场 ,为农业发展建立安全网 ,使美国农业形势好转 ,政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正吻合了 Shleifer (2001)等提出的监管型政府崛起的理论。用 Shleifer的理论分析美国农业可以看到 ,即使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不是最优的政策 ,但是因为政府介入的效率损失小于无序导致的效率损失 ,所以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仍然是有效率的。

31把价格收入支持政策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作为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核心内容。从农业政策的历史演进看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 1933 — 1996年传统农业政策阶段。政府主要采取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差额补贴。其目的是对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内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2) 1996年 《联邦农业改善和改革法》 出台以后市场导向的农业政策阶段。其做法是通过 7年过渡期(1996 — 2002年) ,联邦政府将逐步停止对农场主有关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补贴 , 取消农民在播种面积和种植品种上的限制 ,将国内农业保护的大部分财政支出转变为 WTO 农业规则允许的、免于削减的 “绿箱” 政策的范围。其宗旨是减轻财政负担 ,提高补贴效率 ,兑现世贸承诺。农业政策的适时变化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国际农业生产环境。变革后的农业政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贸易趋势的背景下 ,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使之更具竞争力 ,同样实现了保护农业的目的。

三、启示

11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仍然时时存在农业发展问题的困扰。权衡利弊 ,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到20世纪 70 年代 ,美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3 %。但由于农业产业链较长 ,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却提供了20 %的国内就业机会。Stiglitz (1981)等经济学家认为 ,农业是正外部性较显著的产业 ,如果政府对农业从业者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差额予以补贴 ,就会改善社会福利。因为农产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农业生产者应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无论出于经济目的还是社会目的 ,政府都应该支持农业的发展。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农村出现的大面积土“撂荒” 现象 ,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就是潜在农业发展问题的端倪。

21借鉴美国农业立法和农产品常平仓计划 ,实施我国农业立法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常平仓体系 ,防止出现大的农业问题。通过立法使政府直接补贴、信贷、农产品保险、收入保险等政策和各项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府计划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杜绝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 ,强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以稳定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增长 ,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

31在加大我国农业财力支持的同时 ,政府把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增强农业科技投入 ,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打造农业产业化 “龙头” 企业 ,走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缓解国内农产品过剩的矛盾。

41加强 WTO农业贸易条款的研究 ,主动应对国外农产品的倾销和反倾销提案 ,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利用 WTO “绿箱”、“黄箱” 和 “蓝箱” 政策 ,合理合法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扎实做好下一轮 WTO 农业谈判的准备工作 ,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

参 考 文 献

1.李 普.国外农业经济.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2.丁泽霁.国外农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李超民.美国70年来农产品立法与农产品常平仓计划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问题,2004 (4)

4.郝 冰.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演进逻辑.农业经济问题,2005 (9)

5.符金陵,孙东升,吴凌燕.WTO蓝箱政策改革对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5 (5)

第16篇:学习农业经济的心得体会

学习农业经济的心得体会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贵州成为了相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比较缓慢,一些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通过对农业经济的学习,我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追赶全省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欠发达地区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发展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营造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在具体操作上,注重资源优势观念,积极开发本地资源;注重规模经营观念,实现连片规模开发;注重特色经营观念,努力开发名、优、新、特、稀产品;在经营方式上,积极探索“种植规模化,经营分散化”;在土地问题上,要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搞活;在科技兴农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以资本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与资本扩张等途径,逐渐做强、做大。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连接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本着“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合理调节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条块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要强调处理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二、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必须对发展乡镇企业有个认识上的再提高和措施上的再落实。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注重两个结合:一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二是发展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完善机制,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乡镇工业向中心集镇集聚,带动小城镇迅速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加强乡镇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改变乡镇工业的“低、小、散”格局,改变乡镇功能混杂无序的状况。欠发达乡镇在发展乡镇工业上,要解放思想,改变“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区域界限,积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努力从优化资源配置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加快发展农业园区和精品特色农业。要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加工兴农”的路子;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农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当务之急。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引导和教育。要引导农民在经济发展上要树立“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还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

四、履行领导职责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工作,一靠政策,二靠干部。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履行乡镇干部领导职责,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勤政务实,把造福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经济上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依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村工作。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适应新形势,掌握科学理论,强化党性观念,更新科技知识,学会带领群众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再立新功。

第17篇:一季度渭南农业经济亮点突出

一季度渭南农业经济亮点突出

今年以来,渭南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势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一季度,渭南市实现农业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一季度,受气温偏低倒春寒影响,全市露地蔬菜产量减少,但由于近年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的不断增加,设施蔬菜产量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市蔬菜产量达2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2%,实现蔬菜产值4.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614万元,拉动总产值增长1.4个百分点,设施蔬菜成为引领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春季造林绿化步伐加快。今年渭南市以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绿色东大门为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各类绿化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一季度,全市造林面积达12.3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2.2万亩,增长21.6%;育苗面积1.5万亩,较去年增加3900亩,增长34.9%,四旁植树678.1万株,实现林业产值7271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8%,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回升。

三、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渭南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决定》,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全市出栏猪、牛、羊和家禽分别为62.97万头、2.36万头、14.56万只和225.23万只,分别同比增长3.6%、4.8%、5.5%和7.0%;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5.41万吨、2.6万吨、4.8万吨,同比增长5.3%、7.3%、6.8%,实现畜牧业产值13.59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2.3个百分点,拉动总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

四、渔业生产不断发展。近年来,渭南市紧紧围绕渔业发展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地域、科技、资源、人才优势,积极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做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宜渔荒滩开发工作,使渔业发展呈现出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态势。一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达2435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25吨,增长15.4%,实现渔业产值2868万元,同比增长7.3%。

第18篇:16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经济情况

2014年1-6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经济情况 2014年上半年,张家口市各级涉农部门不断加大惠农强农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稳中趋进,整体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持续向好局面。上半年,张家口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农业总产值11.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林业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9%; 牧业总产值75.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渔业总产值0.3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

上半年,张家口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较一季度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7.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林业增加值1.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9%; 牧业增加值37.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渔业增加值0.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

一、农业生产特点

(一)、蔬菜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蔬菜产业规模和质量均有所提升 上半年,张家口市蔬菜总产量达37.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蔬菜市场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行情明显好于去年,呈现产销两旺局面,种植效益可观。特别是大棚草莓发展迅猛,总产量达209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8%。

(二)、畜牧业生产稳中趋进,总体形势好于一季度

上半年,张家口市畜牧业生产呈现稳中趋进的发展态势,畜牧业总产值7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在主要畜产品生产中,一季度生猪价格低迷,养殖利润大幅下降,养殖户亏损严重,甚至难以为继,对全市畜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入二季度后生猪、家禽、禽蛋等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形势出现明显好转,出栏较前期有所加快,牛奶总产量同比增长加快。

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12.2万头,牛出栏11.73万头,羊出栏125.69万只,家禽出栏1508.2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5%、-5.0%、4.5%和5.4%;肉类总产量14.21万吨,同比增长3.4.0%;禽蛋总产量为9.98万吨,同比增长9.9%;牛奶奶

总产量56.90万吨,同比增长6.0%。

全市生猪存栏130.36万头,牛存栏54.81万头,羊存栏259.46万只,家禽存栏1761.4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1%、-1.0%、13.0%和2.1%。

(三)、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渔业大幅回落

由于今年张家口市造林面积减少,林业生产呈快速下滑局面,林业产值较去年下降26.9%。渔业生产小幅回落4.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因林业和渔业生产总量偏小,对全市农林牧渔业总值和增加值增长影响微弱。

(四)、农林牧渔服务业平稳发展

上半年,张家口市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实现稳步增长,农林牧渔服务业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较去年有所提高。

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利弊因素分析

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张家口市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保粮、强牧、稳菜、优果、壮特”的思路,大力培育畜牧、蔬菜、果品、杂粮、马铃薯、特色食品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呈现出种植业、畜牧业并重,种植业内部粮菜并重,大力培育林果业的发展局面,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调整效果逐年显现,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对张家口市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二是近年来,张家口市立足干旱缺水的市情实际,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广泛推广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丰产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普遍推广,大大提高了作物单产。畜禽品种不断改良,既增强了畜禽抗病能力,又增加了畜禽产品产出。三是良好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极为有利。总体来看,今年全市各县区气象条件普遍好于往年,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年丰收在望。

制约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相对于种植业,张家口市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大型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如遭遇市场波动,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差。二是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和畜禽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周期长、

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处于“高投入、高变数、高风险”状态。种养户对农业生产形势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民扩大生产、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三是种养户接受农情信息的来源渠道少,分析市场环境、辨别市场信息能力较差,而农业生产普遍周期长,种养户难以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有效反应,往往因摸不准市场节奏造成损失。

三、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效益。坚持贯彻抓产业必须抓产业化,抓产业化必须抓龙头企业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作强,可以说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多大,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有多大。

3、要努力确保畜牧业平稳发展,提高养殖户生产积极性。一是加大畜牧业生产投入,切实落实生猪、奶牛的扶持和补贴,转变养殖方式,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二是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畜禽良种的覆盖率和良种化水平,不断提升畜牧业比较效益;三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畜禽防疫水平;四是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流通,维护和提高农民获利水平。

4、要强化服务和监管意识,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各级涉农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资市场安全有序。在保障供给、稳定价格的同时,更要确保农资质量,从源头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努力研究市场,建立农产品产销发布和预警分析系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引导农民发展有优势、有潜力、有市场、可持续的种养项目。

第19篇:农业经济方面的核心期刊

农业经济方面的核心期刊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3.中国土地科学4.中国农村观察5.农业技术经济6.农村经济7.农业现代化研究 8.中国土地 9.农业经济 10.世界农业11.调研世界1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3.林业经济问题 14.林业经济 1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16.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第20篇: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秦朝的经济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转型、不断发展。土地国有制的强化,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后世封建王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秦朝,农业,商鞅变法

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建设,都要以相应的经济制度建设来支撑;而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建设成果,最终都要展现在经济建设平台上。

古代中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各有分土实行所谓的井田制,到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实行了授田制(即按方百里进行提封,或提封九万顷,或提封十万顷,扣除山泽道路邑居之后,将耕地按一夫百亩授予农民)。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封建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税由国家统一征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土地有两种基本的占有形态和经营方式:一部分是由国家机构直接占有经营管理;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授田和军功赐田等方式转归私有。从此,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得到了封建法律的保障。与此同时,也使相当多的奴隶制下的国有土地变为封建国家所有,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秦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第一,政府增加农业劳动力和纳税服役的人口,规定一家一户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税,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嫁。第二,政府提高粮价,以增加地主和农民的收入,同时提高酒肉价格,加重酒肉的捐税,使商人由高价所获得的巨额利润通过租税转移到政府手中。第三,政府加强粮食贸易管制。第四,政府推行有利于农业的租税政策。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秦政府很重视耕牛的保护、饲养和繁殖。农蓄是促进秦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对厩苑所蓄养的牛,都要定期进行考课,饲养好的,繁殖率稿的,予以奖励,否则予以处罚,这些都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如张家山汉简《田律》:“诸马牛到所,皆毋敢穿宑,穿宑及及置它机害人、马牛者,虽未有杀伤也,耐为隶臣妾。杀伤马牛,与盗同法。杀人,弃市。伤人,完为城旦舂。”

秦统一后,“决通川防”,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改变了战国时各国“以邻为壑”的状况,有利于农田水利灌溉。原来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仍然继续发挥其作用。秦朝非常重视农业基础条件的维持和改善。农田水利是农业命脉,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改变了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壅堤,就是筑堤堵塞水道。二月是枯水季节,又是农田开耕的季节,所以要保障水道畅通,不允许堵塞,以便于灌溉。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出木牍亦规定:“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彊(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汤+水](梁),鲜草离。非除道之时,而陷败不可行,相为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年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定期组织人员整饬水利工程,完缮陂堤、道路,以避免汛期到来时决堤,使道路交通乃至人员安全受到威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也有相似规定:“九月大除道及阪险。十月为桥,修陂堤,利津梁。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这些都可以看出秦对当时修建水利工程的重视。而且秦始皇历次出巡,所到之处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同时,农业的发展尤其指的一提的是边疆新农业的开发。自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在河套地区开辟了北假、新秦农业区,两次移民开发,到汉时这里已变成了膏埌殖谷之地。汉代把“新富贵者”叫做“新秦”,可见在这个地区由于经济的开发而产生了许多的暴发户。另一个农业先进的地区巴蜀汉中的经济亦因移民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允许农民自由占垦土地,并归个人私有。正式宣告了土地国有制下授田制的结束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土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地主、农民都可以自己处理其所属土地,土地买卖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形成占有土地的地主阶层和刚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后者不得不靠出卖劳力甚至人身自由以受雇于地主家。同时,社会上也大量存在国家直接控制下的自耕农,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与生产工具,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只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不必在人身上依附于他人。然而终秦之世土地不甚集中,大土地占有者较少,农民一般尚能保有一小片份地。这是秦农业获得发展的基础。

秦政权当然是代表和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但是任何一种剥削阶级政权如果仅顾及本阶级利益,而无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它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基本国策便是奖励耕织、重本抑末,对个体小农采取扶植与保护的政策。秦对封建国有土地加以提封并实行授田制,造就了一个广大的个体小农阶层以及个体小农经济,为秦开辟了丰富的兵戍徭役赋税之源。个体小农成为秦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力量,也成为统一后巩固统一的基本力量,这是亲政权的真正万里长城。秦统一之初,农业生产还是有所恢复和发展的。兼并战争结束,大量人口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人民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比较多,可以较主动的安排生产和生活。同时秦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减少行政官吏对农民的侵扰,使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正如三十二年碣石刻辞所说:“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扶。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彼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诚然为歌功颂德之文,但也并非全系浮伪虚饰之词。

秦朝的租税徭役剥削原来也是有一个常规制度的,就其法定长制而言,虽然也很重,但一般说来,直接生产者尚可忍受。秦始皇末年,租税徭役剥削的长制已经被完全破坏。秦二士时,右丞相冯去疾总结为“戌、漕、转、作、事”五大徭役。《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上书说: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与古。此条比较具体,秦朝征收的赋税徭役是以前的20倍,用这段文字来证明秦始皇赋税过重,言之有据,不容置疑。而且秦国随着地盘的扩大,戍卒用量激增,戍政破坏,丁壮男子要多次戍战这就把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了边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不管怎样,秦朝农业经济是取得发展,自此之后,封建农业生产关系开始确立。秦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历史农业的发展进程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1]高士荣 《秦朝及秦朝开发西部的基本模式》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

[2]司马迁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3]黄栋法

《论秦国秦朝的经济制度建设》 2011年

[

学号:0915012029

班级:09级历史学2班

姓名:李改玲

农业经济实习报告
《农业经济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