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11:0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实践论》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推荐第2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诠释了实践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这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我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推荐第3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张振兴Q110100267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 1 -

- 2 -

推荐第4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10级社会工作曹盛钢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性著作,带有很强的哲理思辨性,写于1937年7月。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毛泽东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但同时,《实践论》也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论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巧妙的和当时的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很好的处理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现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定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我想也是想鼓励民大学生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把科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把知识变成财富。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也指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首先,《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其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而真理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这是符合唯物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即“知”,“知”源于“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把生产活动看成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是不全面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实践确实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劳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但同时人的认识还源于政治文化生活,阶级社会中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认为:“认

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这是最基础的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然而认识想要上升为真理就必须经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认识的不断深化”,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也就是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这是不断的总结检验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的把认识放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即“行”,“行”可以检验“知”的正确性。我们最初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只是事物的现象和表面,经过我们的总结归纳他们变成了理论、原理,但是不能称之为真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理论上升为真理,但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只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笼统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认清了帝国主义的实质。而这种正确性的认识就是通过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之前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实践的检验才发展成为了正确的认识。然而真理也是要不断发展的,要随着社会历史具体的实践而不断调整的,没有永恒的真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李德、博古等人照搬苏联的那一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强加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上来,这明显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历史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认识只有不断的得到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顺应历史事实的真理,要不然真理也会过时,这也说明了一点“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是永恒的”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对这部分的论述很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所决定的,当时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危机,很多人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而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唤醒犯错误的党内同志。从毛泽东创作本文的历史形式和具体党内情形来看,毛泽东是对的,他

恰好很好的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写文章也是一样,要看到这篇文章写出来的目的,根据目的把内容适当的进行取舍改变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单单从一片论述性的认识论文章来评价,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不完整的,他过多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性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没有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告诉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实践,避免“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出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推荐第5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原文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正文: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伟人之殇,留给中国的是痛彻心扉的悲伤,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哀痛。回首毛泽东的一生,不难发现,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从山村农家一步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领导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达27年。可是,毛泽东的成就难倒仅在于此吗?不,不是的,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作为中国骄傲,人民骄傲的毛泽东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而《实践论》便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都知道,在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关头之时,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而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而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其次,认识形成后,我们要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一切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实践的认识都会随之而变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此外,《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实践一定要注意进行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个*的时代,那个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妨碍革命发展的时代,《实践论》的问世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并且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还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之后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更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须知“实践出真知”。

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阅读完《实践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实践论》,认真领悟其中的深意,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收获丰收的果实。

推荐第6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一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读了实践论有很多的感想,首先实践论是一部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的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著作。其次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它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它阐明了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而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进行社会实践,人们才能知道认识外界真理性的标准。

这篇文章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哲学论文,它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文章大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精髓的阐述,用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加以引证,而且语言也颇具通俗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国文字来写的“哲普读物”。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

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中作者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

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推荐第7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是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是优秀的作家、诗人,他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哲学论文,它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文章大部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精髓的阐述,用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加以引证,而且语言也颇具通俗化。这篇文章的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毛主席的思想深远、意味深长,我只能浅浅的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实践论是一部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的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著作。其次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它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它阐明了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而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进行社会实践,人们才能知道认识外界真理性的标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批驳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中国革命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艰难探索。在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时,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思潮,他们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一切照搬苏联,一切以共产国际决议为原则,以本本为标准,结果把中国革命引向了失败。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或者说,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有效指导革命实践活动?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革命的实践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取得革命胜利,没有马列主义理论不行;有了马列主义理论,不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也不行。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就是: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背离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革命就遭到挫折和失败。毛泽东《实践论》就是当时在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的哲学概括。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70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一要应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二要结合实际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反对不学习理论不相信理论做事凭经验碰运气。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反对一切只实践不总结完善和提升认知的行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这从一方面局限了我们学习的范围。目前我们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相交的阶段,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是一个大学,里面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社会实践学习是我们有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自身的实践去了解我们即将要融入的社会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效的方式。。在哪里,我们可以打开新的视野,开拓另一个知识面,努力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自强自立。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为我们进去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人才占据有一定比重,而目前的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并不健全,使得

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束手无策。从而在一部分人心中产生了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由于这些过激的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单靠外在的引导是难以奏效的,而社会实践 把我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这样自身的经历所积累的印像则更深刻,因自身的阅历则可以容易的改变偏激不良的想法,积极向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懂得了 我们应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距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在保证校园学习的基础上我还会继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尽力把方向集中两个方面。

(一)争取多在与我专业相关的领域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我的职业技能,让理论知识立体化。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我的专业,并提高专业素质。令一方面,这些经历是难得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以后找工作增加筹码,多一份就业的机会。

(二)多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接触,交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一门必修课。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体会这门课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经历也是人生旅程重要部分,不论是生活的中的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与人的接触。现在有意识的多注意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从容的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各种职场及家庭生活。

推荐第8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对于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推荐第9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有感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国家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优秀的作家、诗人,近日根据科里指示研读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实践论》。这篇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并加以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引证,从而完成了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精髓的阐述,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以及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对于后来的革命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指导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将近80年的历史,尽管期间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实践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工作中,我们要在实践论方法的指导下有效地推动工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所以,我们工作需要实践论的指导。第一,要运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来进行实际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之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第二,要结合实际工作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今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我们绝不能固守在先辈们所探索的经验下,不知探索,一味地依靠、照抄经验。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创新应用前辈们的经验。第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就像我们监查科每天都要写日报表,每个月都要写月工作总结,这正是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的好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小到大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我们现在刚参加工作,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一个大学,里面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日常的工作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

实践的有机结合。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时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现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看、多学、多想、多做,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研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XXXXXX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就算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灿烂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工作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通过工作生活,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更加让我们知道了

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而且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10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一)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二)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三)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11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

- 1

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

- 34 -

第12篇:毛泽东实践论之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这个月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说实话,读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只好多读了几遍,但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一些表面含义,对真正的实质还有很大的欠缺。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例举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的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以此来进一步发展,不断的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反之也说明只依靠理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真正的有长远意义的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的。

认识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先由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而认识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化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毛泽东同志认为仅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只是不十分重要的哪一部风,认识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发展的。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认识是不可能完善的,没

有实践的基础,认识是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的。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我们绝不能固守在先辈们所探索的经验下,不知探索,一位依靠。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同样必须,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这个时代,发展处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并把它们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发展为理论,以此来提高我们,提高这个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第13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辩证 世界观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粗略的阅读了一下,知道《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不由得使我自然的就想起了我们机械专业在本学期进行的金工实习。那次的实习虽然短暂,可是意义重大,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实习开始,我们突然手无足措,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操作,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甚至经常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抛在脑后,在实习过程中不得不翻课本。通过那次实习,我们知道了平时一定要牢牢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

时多参加实践深化了解所学课程内容。我想这就是所谓《实践论》要教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一个具体指导吧。

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这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伟人毛泽东就曾提出《实践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它对中国革命巨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其次,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组成了真理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所总结出来的干点,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并不清楚,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所有的共产主义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这使的国家又一次的与快速崛起失之交臂,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本就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抓住每一个机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70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一要应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二要结合实际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反对不学习理论不相信理论做事凭经验碰运气。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反对一切只实践不总结完善和提升认知的行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这从一方面局限了我们学习的范围。目前我们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相交的阶段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是一个大学里面

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社会实践学习是我们有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自身的实践去了解我们即将要融入的社会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效的方式。。在哪里我们可以打开新的视野开拓另一个知识面努力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自强自立。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为我们进去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人才占据有一定比重而目前的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并不健全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束手无策。从而在一部分人心中产生了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由于这些过激的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单靠外在的引导是难以奏效的而社会实践 把我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这样自身的经历所积累的印像则更深刻因自身的阅历则可以容易的改变偏激不良的想法积极向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懂得了 我们应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第14篇: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作者:炊烟绕梁《矛盾论》读后感第一部分何为矛盾矛盾:

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而又斥互相信赖的关系,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第二部分读后感

一、认识矛盾并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效率+结果)。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可以认为这五个层次就是五个矛盾。而这五个层次的矛盾只为一个矛盾而存在,就是人的生存。而生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的生存,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生存。就我们的事业而言,我所理解的最大的矛盾就是我们的普光精神-真诚、平等、慈悲、传承、感恩、奉献,我们目前及将要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要达到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精神。包括创孝宗、立孝佛;包括建设盛世之园,打造传世之作;包括普光计划、普光行动等等等都是为了追求和达到我们提出的普光精神在服务,所以在这里都成了服从于普光精神的次要矛盾。为了达到和解决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在不同的阶段,各种不同的次要矛盾又会上升为阶段的主要矛盾,就目前公司发展的规划来分析,摆在公司上下所有同仁面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建设盛世之园,打造传世之作,目前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达到这个目标,所有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都必须要服从于这个目标。

二、利用矛盾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毛泽东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里举例说到炸弹发生爆炸。一直到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与此相仿佛的情形。要产生新的思想、创新的工作思维就必须要有矛盾,思想与行动能力之间的矛盾;新环境与过往经验之间的矛盾;结果与过程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当然,所有的矛盾必须服从于主要矛盾。《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给自己的的商品作推销,夸赞自己的矛没有任何盾能抵挡住的锐利,又夸赞自己的盾没有任何矛能刺穿的坚固。有人就问:那么,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此人语塞达不出来。就《自相矛盾》的故事,我们换种思维来考虑,假如卖矛和盾的分别为甲和乙,甲为了能让自己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他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制矛的技术,以便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乙为了能让自己的盾让所有的矛都不能刺穿自己的盾,他也必须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使其无比坚固。在甲乙两个人的行为中当一个人的技术领先时,另一个人就必须想办法再超越,周而复始,你赶我超,这样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是矛和盾的制造技术同时得到提升。马斯诺在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后必将产生一个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一直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不同阶段的目标就会有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矛盾,而矛盾又会带来需求,读后感《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需求既是矛盾,矛盾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随着园区的建设以及我们的事业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矛盾能帮助我们顺利的开展工作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里毛泽东剖析到: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在工作的开展中,不管是与合作单位还是同事之间,甚至是工程进度、事业进展都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些矛盾中一方的存在都是以矛盾的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材料供应就没有工程建设;没有工程建设就没有综合采购,没有工程采购工程也无法开展等等等等。因为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所有的矛盾是必须要服从主要矛盾的,所以,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便尽快回到并服从于主要矛盾中来。因为了沟通和了解,甲方与乙方、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之间都会朝着原来矛盾着的两个方向相反运动,最终达成统

一、同一。《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否定一切,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有否定这样的精神,或者说是批判的接收。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观音平台爆破,景观设计公司给我们原来的设计方案中爆破面是垂直的,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当我们去现场实地考察了后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被支持的,因为岩层结构不能支持、因为爆破技术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因为安全因素不能支持。等等等,这些东西在图纸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办公室里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到工程现场去看去感知。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而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感觉之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在21.9米锻铜观音的签约过程中,从一开始各个合作伙伴的报价以及对方对自己报价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感觉上的认识,而这只是一个现象,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提供真知灼见。为了挤出报价中的水分,我们必须了解从泥塑、制模、锻造、安装整个环节及流程;我们就必须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么哦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仓储、运输等市场行情,有了这些实践的经验才能对我们所感觉上的东西做出合理的判断。而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后期类似工作的理论指导,有了这些理论指导后又会在新一轮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再次检验并得到新的知识与理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任何工作,要想得到客观的真理就必须要亲身实践。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园区的铺张及雕塑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也是建设资金一个大量的流动方向,通过对比与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从工艺上各个区域不同的差别;从价格上由于市场规模、产地、量产等因素而产生的巨大差别。就是源于我们对所需要的物料做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客观对比才得到了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料。我们肯定不能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些实践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化的。再拿我们的准提观音铜材做比喻,铜材最高时曾经达到80000多一吨,而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金属市场行情也随之而变化,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及时调整我们的方案和预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我用《实践论》里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第15篇:毛泽东《实践论》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怀着对毛泽东同志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读罢后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若不把知识运用到实践,那么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同理若没有知识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实践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我们的日常学习或是课堂学习中是可以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的。如果只空谈理论而脱离实践是不可以的,只有把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有所收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端正思想、政治、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因此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地位: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没有看到其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也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变化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原因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如果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在于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是分不开的。由此联想到自身,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是可望而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读罢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让我体悟到实践出真知。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技巧,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通向光明大道赢得机遇获得成功那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我们已经多次强调实践是走向真理的通行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使我们最终有所发展,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16篇: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极大地妨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进一步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文章通篇将人类认识事物的阶段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深入浅出的为我们传输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理论,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性,论证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等重要。

同时,文章也阐明了作者“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见地,我想,这才是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制高点。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文章一开始就从“考察团先生”的事例中,阐明了作者眼里的实践路线:认识——实践——再认识。

认识阶段,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验来判断某一事物的性质;实践阶段即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了解、接触,亲身体会事物的真实;再认识阶段即根据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第一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更为“科学性”的认识。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这三步缺了哪一步都不好。

实践要注意方法

不难得知实践大致具有六性——时间性、地点性、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主观性,在实践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应该不断的以“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它们的不完全”。

当然,一味的经验主义就更加的不应该了,不妨举个例子,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一颗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社会重要的一份子,他们的实践非同小可。作者身为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更是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下面举笔者亲身体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C语言这门学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老师的教学阶段,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然而,我的一些同学在平时只注重理论,没有对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到了期末考试的露了怯,这就很好的从事实上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

指导老师:崔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视。那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直接用在现实中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有实践能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实现毛泽东同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同学总埋怨机会太少,我想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小结

通过上面的粗浅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样的结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软件1002班 汪豪

二○一○年一月七日

第17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

- 1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18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姓名:余辉

系别:10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00201443

班级:五班

关于《实践论》读后感论文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而在上毛概课后老师留了关于写课后目录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19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700800[优秀]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矛盾论》读后感

第一部分 何为矛盾

矛盾:

1、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而又斥互相信赖的关系。

2、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第二部分

读后感

一、认识矛盾并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效率+结果)。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可以认为这五个层次就是五个矛盾。而这五个层次的矛盾只为一个矛盾而存在,就是人的生存。而生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的生存,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生存。

就我们的事业而言,我所理解的最大的矛盾就是我们的“普光精神—真诚、平等、慈悲、传承、感恩、奉献”,我们目前及将要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要达到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精神。包括“创孝宗、立孝佛”;包括“建设盛世之园,打造传世之作”;包括“普光计划、普光行动”等等等都是为了追求和达到我们提出的普光精神在服务,所以在这里都成了服从于“普光精神”的次要矛盾。

为了达到和解决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在不同的阶段,各种不同的次要矛盾又会上升为阶段的主要矛盾,就目前公司发展的规划来分析,摆在公司上下所有同仁面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建设盛世之园,打造传世之作”,目前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达到这个目标,所有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都必须要服从于这个目标。

二、利用矛盾开展工作、创新工作 毛泽东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里举例说到“炸弹发生爆炸。。。”一直到“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与此相仿佛的情形”。要产生新的思想、创新的工作思维就必须要有矛盾,思想与行动能力之间的矛盾;新环境与过往经验之间的矛盾;结果与过程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当然,所有的矛盾必须服从于主要矛盾。

《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给自己的的商品作推销,夸赞自己的矛没有任何盾能抵挡住的锐利,又夸赞自己的盾没有任何矛能刺穿的坚固。有人就问:那么,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此人语塞达不出来。

就《自相矛盾》的故事,我们换种思维来考虑,假如卖矛和盾的分别为甲和乙,甲为了能让自己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他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制矛的技术,以便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乙为了能让自己的盾让所有的矛都不能刺穿自己的盾,他也必须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使其无比坚固。在甲乙两个人的行为中当一个人的技术领先时,另一个人就必须想办法再超越,周而复始,你赶我超,这样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是矛和盾的制造技术同时得到提升。

马斯诺在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后必将产生一个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一直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不同阶段的目标就会有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矛盾,而矛盾又会带来需求。。。。

需求既是矛盾,矛盾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随着园区的建设以及我们的事业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

------“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矛盾能帮助我们顺利的开展工作 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里毛泽东剖析到: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在工作的开展中,不管是与合作单位还是同事之间,甚至是工程进度、事业进展都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些矛盾中一方的存在都是以矛盾的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材料供应就没有工程建设;没有工程建设就没有综合采购,没有工程采购工程也无法开展等等等等。因为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所有的矛盾是必须要服从主要矛盾的,所以,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便尽快回到并服从于主要矛盾中来。因为了沟通和了解,甲方与乙方、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之间都会朝着原来矛盾着的两个方向相反运动,最终达成统

一、同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否定一切,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有“否定”这样的精神,或者说是“批判的接收”。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观音平台爆破,景观设计公司给我们原来的设计方案中爆破面是垂直的,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当我们去现场实地考察了后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被支持的,因为岩层结构不能支持、因为爆破技术不能完全达到标准、因为安全因素不能支持。。。等等等,这些东西在图纸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办公室里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到工程现场去看去感知。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而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感觉之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

在21.9米锻铜观音的签约过程中,从一开始各个合作伙伴的报价以及对方对自己报价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感觉上的认识,而这只是一个现象,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提供真知灼见。为了挤出报价中的水分,我们必须了解从泥塑、制模、锻造、安装整个环节及流程;我们就必须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么哦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仓储、运输等市场行情,有了这些实践的经验才能对我们所感觉上的东西做出合理的判断。而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后期类似工作的理论指导,有了这些理论指导后又会在新一轮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再次检验并得到新的知识与理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任何工作,要想得到客观的真理就必须要亲身实践。

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园区的铺张及雕塑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也是建设资金一个大量的流动方向,通过对比与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从工艺上各个区域不同的差别;从价格上由于市场规模、产地、量产等因素而产生的巨大差别。就是源于我们对所需要的物料做了实地考察,并做了客观对比才得到了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料。我们肯定不能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些实践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化的。再拿我们的准提观音铜材做比喻,铜材最高时曾经达到80000多一吨,而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金属市场行情也随之而变化,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些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及时调整我们的方案和预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我用《实践论》里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第20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关于《实践论》得读后感论文

在马哲原理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

- 1

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