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52:3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 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 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

”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

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

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

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

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推荐第2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摘选自网上素材)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 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作者在开头指出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 还有两种情形地提分析,这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 ”可见,是对 的细化。 作者在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跟矛盾特殊 性的关系。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不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 的矛盾矛盾之主要的和非主要的这两种情形, 也说不这两种矛盾情况 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地懂得矛盾的情况,也就找出解决矛 盾的的方法。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

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互相存在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事物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 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通过对《矛盾论》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更清楚的去看待某个问题,用哲学的方法看待、解决问题,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提高和进步。

2012.5.20

推荐第3篇:矛盾论读后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个小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矛盾的事件。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听说毛主席的《矛盾论》还以为就是讲一些像日常理解的矛盾。可是,经过我最近对《矛盾论》的阅读,才真正的了解到矛盾的意义远远不仅如此。 每种事物中都是有着矛盾存在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比如说中医所说的阴阳,所谓“阴胜则寒,阳盛则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有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竞争才有发展”也正是矛盾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只有相互克制的存在才会使得事物良好的生存下去。

下面我就先简单介绍一下《矛盾论》所含的内容。《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以下是我认为的《矛盾论》的具体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了解了《矛盾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矛盾并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

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效率+结果)。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可以认为这五个层次就是五个矛盾。而这五个层次的矛盾只为一个矛盾而存在,就是人的生存。而生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的生存,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生存。

二、利用矛盾开展工作、创新工作

毛泽东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里举例说到“炸弹发生爆炸。。。”一直到“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与此相仿佛的情形”。要产生新的思想、创新的工作思维就必须要有矛盾,思想与行动能力之间的矛盾;新环境与过往经验之间的矛盾;结果与过程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当然,所有的矛盾必须服从于主要矛盾。

《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给自己的的商品作推销,夸赞自己的矛没有任何盾能抵挡住的锐利,又夸赞自己的盾没有任何矛能刺穿的坚固。有人就问:那么,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此人语塞达不出来。

就《自相矛盾》的故事,我们换种思维来考虑,假如卖矛和盾的分别为甲和乙,甲为了能让自己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他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制矛的技术,以便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乙为了能让自己的盾让所有的矛都不能刺穿自己的盾,他也必须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使其无比坚固。在甲乙两个人的行为中当一个人的技术领先时,另一个人就必须想办法再超越,周而复始,你赶我超,这样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是矛和盾的制造技术同时得到提升。

马斯诺在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后必将产生一个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一直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不同阶段的目标就会有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矛盾,而矛盾又会带来需求„„

需求既是矛盾,矛盾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存在。随着我们的事业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

——“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三、矛盾能帮助我们顺利的开展工作

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里毛泽东剖析到: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在工作的开展中,不管是与客户还是同事之间,甚至是工作进度、事业进展都存在着矛

盾,但是这些矛盾中一方的存在都是以矛盾的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而所有的矛盾是必须要服从主要矛盾的,所以,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便尽快回到并服从于主要矛盾中来。因为了沟通和了解,甲方与乙方、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之间都会朝着原来矛盾着的两个方向相反运动,最终达成统

一、同一。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推荐第4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所写的哲学经典著作,其主要观点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由矛盾构成,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常态,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事物的变化。正像古人所说,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我在学习中,一方面尽量领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充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解释和回答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很受启发,很有收获。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通过学习《矛盾论》,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穷乐趣,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正确和博大精深。主要体会有三点:

一、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

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

二、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三、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

正如《矛盾论》中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对于一个党如此,对于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要活用从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其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推荐第5篇:矛盾论读后感

读《矛盾论》有感

当我在粗浅的阅读毛主席的《矛盾论》后,我矛盾了。为什么呢?在阅读后,我有太多太多想表达出来的观点,但却又发现我似乎连一个观点都无法说清楚,说透彻。下面我来简单的谈谈我对一些话语的理解。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按照矛盾的普遍性,万物都是存在矛盾的,所以这里的天地也是和另一片“天地”存在着矛盾,天地的存在也是有它自己的原因。“天不变,道亦不变”就属于唯心主义论,是不可取的。“世间万物的变化,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比如秦朝末年,胡亥当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随后“天下迎粮而影从”,说明天下的普通百姓和士人都受到了秦的残酷剥削,想改变现状,大泽乡起义只是一个导火索。后来刘邦的起义也是被秦逼得走投无路,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是想改变现状,在乱世中博取功名,带有一定的投机心,当然,他们也有反秦的私心,因为任何事物、思想的发展都存在矛盾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项梁、项羽起义则是为了复兴楚国,他们世代为楚将,他们和秦的矛盾表现得比较明显。秦不仅把六国后人看成是他们的敌人,有时把天下

百姓都放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这注定他们没有民众基础,这和共产党是截然相反的。看后来项羽在戏亭分封时,他已是当时最大的诸侯,掌握最多的军队,而只是要了原来的楚地,当了个西楚霸王就心满意足了,可以看出他实在是太没有野心了,所以败给了“脸厚心黑”的刘邦。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按照道家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们的最高境界“道”生出了一,一则生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第三方,和谐、统一的一方,万物都是在这种第三方中产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和万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在矛盾中达到一种能够接受的和谐状态,都有他们独特的方面,这和“矛盾论”中的“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同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是说万物都存在斗争性,我们解决了现在的矛盾,就会迎接新的矛盾,而这种新的矛盾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还得看事物、思想的持续发展。“有矛盾不一定非要通过斗争的形式变现出来”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

“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存在矛盾性,都可以化为最基础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复杂的事时,可以把它的根本矛盾找出来,然后用我们已知的简单的事物的矛盾和它类比,把方法进行改善,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复杂的事物提供依据,这样就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我们都知道“鲶鱼效应”——在运送沙丁鱼的鱼槽中放入一条鲶鱼,沙丁鱼的存活率就会高得多。就是因为沙丁鱼喜静,而鲶鱼喜动,而他们正是在这种动静中达到一种平衡,所以他们都活了下来。在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一个上位者不会只扶持一种派系,而是要扶持两种,甚至更多的派系,让他们在斗争中达到一种平衡,为发展而努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发展成毒瘤,如国民党时期的军统、中统之争,桂系、湘系之争。

我说清楚了吗?我觉得我没说清楚,但我真的想说清楚,可是却连一个观点也无法说清。一切都在矛盾中……

推荐第6篇:矛盾论读后感

引用评论家的一段话:《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矛盾论》存在的缺陷是:论述的起点不高,以事物这个反映具体存在的概念为基础。从横向上看,理论分析停留在不同事物之间(即不同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没有深入到同一事物内部(同一质内部)的矛盾分析中。从纵向上看,基本上停留在直观的抽象层次上,即初级本质层次上,没有牢固地深入到具有间接性的二级本质高度上。将上述两方面的缺陷综合起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毛泽东阐述的辩证法属于知性辩证法范畴,他没有能够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主要说明了主观主义的危害性,同时期,毛主席还写了一篇名为《实践论》的文章,借以说明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这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部矛盾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主席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

推荐第7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作者论述了矛盾的性。作者写得简略,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作了客观的分析,“矛盾的性被人所承认,关于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的同志,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缘故,当着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的分析,对全局有得心应手的把握。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是物质运动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每大系统的物质运动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每物质运动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注意。”进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去看。”这在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的矛盾→各个运动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

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层层明晰,浑然一体。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作者在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地提分析,这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可见,是对的细化。作者在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跟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不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矛盾之主要的和非主要的这两种情形,也说不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地懂得矛盾的情况,也就找出解决矛盾的的方法。”就将和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文中阐释了当时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比工人阶级还要糟糕,它们会成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剥削阶级,与工人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对抗性,加之官僚资产阶级制定的法律总体上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他们在很多时候会占在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官僚大资本的盘剥和压迫,随时处于破产而沦为无产阶级的境地。因此,他们和官僚资产阶级也是矛盾重重。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无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这对矛盾中,当时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官僚资产阶级。从人数对比上,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占绝对的优势,但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资产阶级却占有决策和舆论的主导权。他们可以利用占据的国家机器,使他们的利益合法化。围绕着《物权法》的争论本质上就是是否允许官僚资产阶级将他们的

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明显处于下风。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官僚资产阶级的主要力量就在共产党内,这种特殊的地位就给了他们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利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共产党在群众的威信谋取他们的私利,他们更可以将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为披上“改革”的外衣,以“改革”的名义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正是由于他们在这对矛盾中占据了主要方面,中国当时的社会才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的现象。“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矛盾论》”。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促进这种转化的过程。当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在这对矛盾中成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谐社会就到来了。 必须指出,和谐社会只是阶级的妥协,而不是阶级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官僚资产阶级产生的土壤将一直存在,彻底消灭官僚资产阶级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公有制占绝对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思想路线,由于世界观和理想的不同,这种思想路线可以表现为向共产主义发展或向资本主义倒退;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所谓阶级,也包括一种执政理念,由于国家机器中当权阶层的信仰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以权谋私或者权为民

用。这种“隐性”的上层建筑的阶级,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向“显性”的经济基础的阶级转化的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有着非常多的困难。它的最大难点就是,无产阶级不能通过疾风暴雨的形式与官僚资产阶级斗争,而只能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法制范围内有序地进行。但是,它斗争的对象,又恰恰就在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内。打一个不太严谨的比方,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好象是共产党用左手和她的右手搏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共产党还能不能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怎样领导?当前的中国社会有哪些制约和谐的矛盾呢?

当今社会里,其实在每一种矛盾下面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例如: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供需矛盾,等等,等等。“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

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找到影响和谐的主要矛盾。不去找这个主要矛盾,不去解决这个主要的矛盾,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许多次要矛盾上,花大气力去制定针对枝节问题的方针政策而对主要矛盾视而不见,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一般地讲,“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决定》”。但是,这个“主要矛盾”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而

不是制约当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不能因为承认这个主要矛盾,就片面地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生产,只要我们的GDP不断增加,和谐就能自然而然地到来。如果这样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那就等于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和谐,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有相对的和谐和相对的不和谐。事实上,这个“主要矛盾”,从广义上理解,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虽然和谐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在当今的中国,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第二位的,最大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社会是人的群体,所以人与人的矛盾也包括人与社会的矛盾。

推荐第8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2010年11月份加入党员骨干培训以来,我对培训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收获颇丰。《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对书中阐述的各方面理论的认识。

一、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书中谈到两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和其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级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金额相互影响着;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遗失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的原因。”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则是“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事物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等。就其对比看来,当今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威武辩证法,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方法论难免会有冲突。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之前,难免会有片面和孤立的看法。《矛盾论》警示我们就是在没有认真分析事物本质,没有辩证的分析事物之前,不要用形而上学的针对事物作出不明智的处理。买椟还珠和刻舟求剑是不可取的。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身边发生的和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两方面,从不同方向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一方面,从横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实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其内部和其周围的环境均存在着矛盾。书中指出存在人们思想中的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党内不同思想的斗争是阶级矛盾,都是新旧事物矛盾的反映。第二方面,从时间纵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事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矛盾时时存在,永无休止。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论中的重点。矛盾的特殊性可归纳为两个意思:(1)、事物矛盾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它的发展形势各有各的特点;(2)、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象形式也不一样。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老的规矩或规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规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每次面对问题,都应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所在,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理智的处理方法。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分析。任何事物矛盾都可以从其普遍性中分析其特有点所在即特殊性。特殊的事物和普遍的事物是互相联结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应善于从特殊性中阐发普遍性,由普遍性研究特殊性。

四、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中还阐述了事物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主要矛盾是指在许多矛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那种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那些被领导的、被决定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在矛盾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在认识到一切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矛盾之后,运用矛盾论处理实际困难时,应该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首要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把整个工作带动起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工作弄成一团糟。同时,最重要的是,事物的主次矛盾是会相互转化的。要时时刻刻认识到事物是在发展的,事物的矛盾也是在变化的。在正确的时刻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出色地完成所做的工作。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同一性的意义在于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则指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质,一切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都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而对抗时矛盾斗争采取的形式,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

在解决矛盾时,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而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斗争性的,也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只有对抗一种解决方式。对抗的矛盾,要用革命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总结以上几点,《矛盾论》中,阐述的对待问题和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我领会很多。成熟地对待事物中存在矛盾的现象,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毫无准备。理性地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就不会片面孤立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和情况。铭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合理巧妙地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中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次阅读《矛盾论》我学到了很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在采取行动处理问题之前多想想事物的矛盾所在,将《矛盾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我也将为之不断努力。

推荐第9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有,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10财2张玮娜100300508

推荐第10篇:矛盾论读后感

读书,使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是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的演讲。《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

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

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矛盾论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

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

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

《矛盾论》读后感想[***被屏蔽词语]指出,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被屏蔽词语]

[***被屏蔽词语]明确指出,

[***被屏蔽词语]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

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

[***被屏蔽词语]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被屏蔽词语]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第11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早就听思修老师介绍过,《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是伟人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近期,利用闲余时间,我特意对《矛盾论》进行了大致品读,而以下4点,是我的一些具体读后感,

A)《矛盾论》不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由于它的论述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有着紧密的结合,因而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矛盾论》让我得以较为深入地了解到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即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其实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针对这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论,《矛盾论》告诉我们应该明晓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C)《矛盾论》让我了解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在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

D)《矛盾论》指出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矛盾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包括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12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实践论文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

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

心。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而且在现今

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题记

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

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

释了《矛盾论》。这其中很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

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

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运动;三是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我

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高中课本中,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

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

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

社会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比如说,原定

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

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及时行乐的闲情也相矛盾。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总以为就像我们的老师说的,跨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后我们的面前就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新世界,前程似锦。然而现在我已经大二了,我现在发现我们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解调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虽已进入理想的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由此证明了《矛盾论》的观点,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我们大学生,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他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予以肯定。

而且矛盾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

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2008年春节的特大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带来的巨大伤害使得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震救灾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抵抗下,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们只有密关注矛盾主次的转变,才能减少生活和工作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毛泽东同志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在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矛盾。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的,人民群众即将爆发。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他们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而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他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面,毛泽东指出“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做事。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和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说。《矛盾论》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会从纷繁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的解决它们。

第13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

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记得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效率+结果)。

最后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读了《矛盾论》,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第14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摘要: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当代大学生需要仔细研读矛盾论,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推断革命的将来,制定自己的战略策略。

关键词:矛盾 毛泽东 客观 主观 马克思主义

今天,读了一下毛泽东的矛盾论,有许多感想,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文章开篇写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研究法则时必须要涉及很多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

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学习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必须认真把握这个精髓懂得共性和个性联结的道理,才能正确地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才能找到正确地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会比较容易解决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工作才有中心,才有重点,才有主攻方向,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分力量打乱仗。同时,我们强调抓主要矛盾,一定不要忽视非主要矛盾的作用。应当看到,在以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正确地解决非主要矛盾,不但不会妨碍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且只会有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全局工作的发展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绝不能离开斗争谈同一,因为没有斗争就没有矛盾,也无所谓同一;也绝不能离开同一谈斗争,因为同一制约着斗争,同一性的情况,性质不同,决定斗争的内容、形式、方法不 同。应当正确处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

一。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反对片面性,特别是要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把握问题。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联系到我们专业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有以下几点看法。在学习中应该看清楚事情的两面性,矛盾的统一与对立。看待事物用唯物辩证法,遇到问题多去思考,去总结,去看清事物的另一面。比如去设计包装盒时,想到很好的结构、创意时,也要考虑到是否环保,是否过于复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然涉及到多种多样的矛盾。只有坚持辩证法,从对立中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才能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一是要正确处理治本与治标的关系。近些年来,行业一些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轻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治本即忽视了对如何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立场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研究。相反,却过分注重对一些枝节、表面、形式化的问题的研究,疲于应付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治本只注意形

式,难免滑向形式主义的邪路上。二是要正确处理贯彻疏导方针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坚持说服教育。搞好疏通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但疏导不是不要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错误的思想和不良倾向,要严肃地开展批评,不能姑息迁就,或去迎合那些落后的东西。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既避免简单粗暴,又具有鲜明地原则性和战斗性。三是要正确处理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的关系。思想工作要打动人,讲的道理要使人乐于接受,就应该有真诚的感情,关心和理解被教育者。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把讲感情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不去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甚至采取哄骗的方法,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格调。实际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深入人心。现在,党中央提倡: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不仅是提高党的工作性、预见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水平的根本措施。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参考文献:

1 邱家政,《矛盾论》学习体会,广西烟草, Guangxi Tobacco,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10期

2)陈世珍.《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J].前线, 2010,(05) .

第15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各种比赛、参加见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第16篇:《矛盾论》读后感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写的,曾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在这两本哲学著作中,毛主席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丰富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矛盾论》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的研究角度就是先看矛盾本身,再看矛盾的各方面。就全文讲,前面大半部分讲矛盾本身,后面讲矛盾的两个方面。 矛盾本身,首先继承了辩证法的内含,也即文章第一节的两种宇宙观,然后讲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方法论。由于写这篇文章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所以这部分着重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包括矛盾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此矛盾与彼矛盾间的特殊;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矛盾此方面与彼方面间的特殊;矛盾运动运动不同过程与阶段的特殊性——矛盾此时与彼时间的特殊。然后作者在第四节讲了矛盾特殊性中的两个特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而矛盾的普遍性则是就矛盾的存在而言的:万事万物存在矛盾;自始至终存在矛盾。 矛盾的诸方面则在文章的第五节重点论述。其中包括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问题。讲同一性,其内涵包括矛盾两方面的相互依存、依赖和矛盾两方面的相互转化。对后者则强调转化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最后,在第六节中,文章又重点提及斗争性中的特殊形式:对抗。《矛盾论》阐明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的各方面,各有其特点,它们因一定的条件共居一体而又互相转化,这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要了解矛盾的发展变化的情形,就要注意研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以及它们互相转化的条件,要解决矛盾,就要注意研究矛盾的不同性质、矛盾性质的转化和解决矛盾的不同的形式。”的道理。

读过《矛盾论》后我的基本认识如下:

一、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形而上学。就形而上学的第一条意思——历史上的意思,或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意思——更接近于该词中文的字面意义:有关形之上的学问。尽管他有本体论的思想本质,即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现象划割开来、对立开来,认为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存在的本身是那种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经验的存在。就这点来看,纯粹的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必然导致机械的认识论,应当被历史扬弃。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它的精神根源是合理的:人类总是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性目标,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所以对本体的追求,能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由此看来,广义的形而上学拥有永恒的价值。

二、对矛盾的理解

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反思性。《矛盾论》一文中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自我解析,即用矛盾的观点看矛盾。比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矛盾两方面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矛盾。矛盾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世间一切的矛盾体,而作者又运用这个办法来分析矛盾本身。矛盾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矛盾体,矛盾论即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绝对性,这和其他的矛盾体不一样。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假设是矛盾是绝对的。而这一论断是由认识而得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推论。

三、对对抗的理解

作者论述了矛盾斗争采取的形式,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

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采取对抗的形式,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最后要用革命来解决。因此,革命和战争的发生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性质的不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矛盾着的事物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究其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在社会生活中,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则是非对抗性的。对抗性的矛盾,必须要用革命方法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则要采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当前生活的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内都存在。被我们打到的阶级敌人是不甘心死亡的,他们总是企图复辟。这种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进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会随之改变。

四、《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动机。这种动机表现在交换领域,交换双方都是以个人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而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兼容,这就诱发了以损害社会利益、他人利益来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欲望和行为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张,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人首先竭力保护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和自己的利益,从而容易排斥竞争对手和忽视整体利益。从经济学上看,人们总是从自己利益出发,引发出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外部不经济就是代价转移或替代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看是有利的,从企业外部或从社会整体利

益看是有害的。如环境污染,企业为节约自己的成本,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于本企业之外,使人的生活空间质量下降,社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外部不经济的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开采和浪费。此外,市场经济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此容易形成一种只重视自己而轻视公益事业和公共责任的倾向。还有市场经济对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使人在类的层次上使个性和社会交往日益全面和丰富,另一方面却将引起人类个体能力的单向度发展,造成个人的片面性。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使人们在竞争中放弃与市场需求无关的能力培养,而对主体进行片面塑造。由于人的发展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在生产中生产者处在由产品交换构成的整个社会关系之中,受这种关系支配,而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财富当作目的,所以往往使人注重对物质的需求,而忽视对自己本身能力的开发、个性的展示和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物质财富相对短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境况,如果不能创造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就不能自由地生存。而个人因自身生活条件和能力的局限性,必须先借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发展自身,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牺牲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阶段,社会财富的积累是生产的首要目的,并且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的手段,所以个人的片面发展在所难免。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因此我们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原样照搬照抄,而是要以《矛盾论》为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活学活用《矛盾论》中的理论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矛盾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17篇:《矛盾论》读后感

09~10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后感

泽东主席的《矛盾论》是一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论

文。这篇论文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对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矛盾论》开头第一句话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是辩证法的核心。接着是第一方面“两种宇宙观”论述。

两种宇宙观,讲的是是哲学上两个对立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而统一又分成两个互相排

斥的对立,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在中国、在欧洲的中世纪以前,是属于唯心的宇宙观。但在中世纪之后,或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主导地位之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形而上学在某些方面包含了唯物论的观点,比如在认识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上,它同唯物论一样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在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进程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物

辩证法发生了冲突。形而上学家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引起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来自事物的外部而非来自内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形而上学家在根本上就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而

《矛盾论》读后感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形而上学的观点则从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方面去说明,尤其是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因素。大树,根本原因是由于种子自身内部矛盾的结果,细胞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细胞自身的生长、分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由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则刚好跟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把任何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且每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导致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而一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性导致的其运动和发展,必然联系着和影响到它周围的事物,这种影响对于它周围的事物来说就是外因,外因通过事物的内因才起作用,它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形而上学家认为的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场所和范围的变更的因素,只是由事物的外因作用而起的,而他们不能解释的事物由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原因,是由于事物的内因起了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才会根本地发生变化。例如,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苍天

化到衰亡的新陈代谢过程(内因),才一点点成长为苍天大树的,而种子外部的水、养分(外因)要靠种子细胞的吸收消化才能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从种子到苍天大树,是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唯物辩证法在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也从它的内部因素去分析,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去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一个时期内,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做出调整,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过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使之发展的水平提升一个高度。这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如在中国战国时代,由于私有土地的大量出现,原先国有农奴制土地所有制已不能再支撑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本质就在于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新兴的地

主土地私有制。然而为什么各国都推行了变法运动,而最成功的是秦国且还完成了统一呢?原因就在于秦国的改革非常地适应于当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适和生产力发展之需,并且变法非常之彻底,是秦国在不到百年间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且挥师四方,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秦王朝。这是由于它施行的一套国家制度(生产关系)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且很好地作用于时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个方面《矛盾论》论述了是矛盾的普遍性。论文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矛盾论》读后感

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首先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说的就是每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运送形式,或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都包含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并且决定着该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人的生和死,社会现象中的善良和邪恶,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守,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的正电和负电等等,假如一种事物没有矛盾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假如矛盾停止,该事物也就消亡了。

其次是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例如,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运动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原始社会,主要矛盾是弱小的人类生产力同强大的自然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

上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随之出现,当奴隶制在中国确立起来后,尤其是在夏、商、周(主要是西周)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努力阶级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土地私有制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战国时秦国的统一战争使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此以后到晚清英军叩关为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晚清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949年新中国得以诞生,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使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预计到2050年新中国将发展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大约一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矛盾。

可见,矛盾是无事不有且无时不有的。

《矛盾论》读后感

第三方面,《矛盾论》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有矛盾的。我们之所以将一事物同其它食物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每一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着特殊的矛盾,使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形式不同。“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思想现象都同样如此,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为依据的:如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阶级未产生,国家未出现,靠平均分配的方式维持社会存在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当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开始分化,国家开始产生,社会生产力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而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是靠强迫奴隶劳动,从而出现

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此时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例如,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这是人的共性(普遍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有性别、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大部分奴隶主开始转化为出租给农民土地耕种收取租税的地主,大部分奴隶也逐渐转变为自耕的小农,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此生产关系上确立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又由于此时的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封建社会;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分也是由于各自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根本矛盾的不同为依据的。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以及,每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得有其特点。它给我们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其次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而且,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连接的,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包含于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换个角度讲,就是

年龄、性格等等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能将人和人区别开来,这就是人的个性(特殊性)。

第四方面,《矛盾论》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就是在一事物中起着引导和决定该事物及此事物中的其它矛盾的发展和决定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在该事物中不能起引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主要矛盾的矛盾。论文举例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这一原理我们的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时,要全力找出要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善

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并加以解决,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争性的论述。

矛盾是同一性有着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矛盾设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事物的支配地位,并规定着事物的性质。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在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性质也随之进行转化。例如人的生死,当一个人从婴儿长到壮年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生长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此时细胞的生长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人的性质就是“生”;而壮年以后,渐渐地,人体内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生长数量和速度,到死亡的时候,细胞衰亡就完全取代细胞生长的主导地位,人的性质,也就意味着“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启示我们,在认识一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找出该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它的本质和性质。

第五方面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的各方不能孤立地存在,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为前提,例如上和下,幸福和灾难,和平与战争,生和死等等,它们依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第

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例如,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说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并使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最后论述的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毛主席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就是说矛盾的斗争会引起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这是绝对的,当一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的力量远远大于其次要矛盾时,此时该事的性质的非常稳定的,可以不用发生对抗也能使该事物由于主要矛盾的力量成功发生质变和飞跃;而当一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力量相差不大时,即主要矛盾的力量仅仅比次要矛盾强一些的时候,此时该事物是性质是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要达到该事物的质变,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激烈的对抗。例如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刚好相反,英国自唱阶级革命史可以看出是一部改良史,革命期间虽有对抗,但不及法国激烈、彻底,原因在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法国搞很多,它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法国强,也比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强,因此英国的资产阶级可以主导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而法国则不同,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此时革命要成功,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主要采取对抗的形式,法国通

《矛盾论》读后感

过启蒙思想广泛动员了下层群众来参加革命,它的革命是激烈的、彻底的,并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就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因此,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矛盾论》这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问题时要擅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时要擅于抓住事物的重点,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18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哲学这种东西,我是很崇拜的。初中时为写作文而背文章,当时读的有《心灵鸡汤》、《最好的大米》、《智慧背囊》1-6辑这些书,这些书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收录了很多具有哲思的故事,故事中都普遍出现大师、智者、高僧、佛这样远离尘世的人物。可是当时我那样的年纪,少不更事,再有哲思的故事也只能当故事看,只觉得大师都很超脱,智者都很聪明,高僧都不食人间烟火。这些人说话都与众不同,而且似乎听完他一番话你只能五体投地地膜拜,因为似乎他们总是极有道理的,当时我想,这就是哲学吧。

可是,到我现在的年纪,早已发现那些故事都是假的,现在看那些所谓哲思就像看童话一样,觉得离我这个世界好远好远。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大师、智者、高僧,为什么都是些远离尘世的角色,是不是他们所谓的哲思,只适合远离俗世的生活?如果他们的哲思都不适用于芸芸众生,那我们还学来做什么?

因为我现在依然少不更事,我需要来自长辈的指导。但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课本传输给我们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在网络上、电影里、小说还有音乐中,每首歌曲,每部电影,每本小说,都告诉我们还有别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观点中有些还甚至互相矛盾。是“大丈夫宁死不屈”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呢,是“绝不轻言放弃”还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呢,是“贫贱不能移”还是“人穷志气短”呢?看过很多质疑,听过很多说教,我不知道哪些是该相信,哪些是纯粹瞎扯,所以我渐渐地产生这

样一种想法,就是别人吐出来的各种道理,相信或不相信都可以,但世事究竟如何,只有自己活过才知道,那些所谓道理,你总有一天自己就会明白。我不知道这样说老师你是否能理解,你也知道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迷茫而没有信仰,说真的,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对,又什么都对,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所以我们选择什么都不相信,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好吧,现在开始谈谈《矛盾论》。

先说说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浮躁的,我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将这篇30页的文章看完。如果这是篇小说,或是几篇韩寒的杂文,我可以一字不漏地看完。哲学在文字上的确是枯燥的,为什么同样是讲道理的,韩寒的杂文就能又幽默又贴近生活呢?还有,《矛盾论》在文字上让我看得很不耐烦,它像官话文,句句都对,但十句九空。而且现在我读文章,总是希望能从文章中看到对我的思想或人生能有指导作用的句子。老师说哲学有大用,我也深信不疑,但是我发现我理解不了课本中的理论,老实说是我根本看不进去那些理论,所以书中的哲学也不能为我所用,既不能为我所用,是不是对我而言就是无用的呢?

比如这句话“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说得很对,但就算我知道了矛盾的这个特性,那又能怎样呢?我可以运用矛盾的这个特性去做些什么吗?我是学数学的,有时学到一些很抽象的东西我会问,学到这些我可以做些什么?同学和老师都说,你别管学来能

做些什么,反正有用就是了。但我还是想问,它到底能用来做些什么,要怎么用呢?假如在沙滩上我看到一颗乳白色的珠子,有人告诉我:这是“珍珠”,它是这样形成的,它有这样的性质„„但如果我不知道它在现实生活中怎么用,我怎么会知道它可以拿去卖钱呢。也许你会说,先不管这些,拿回家再说,学习也是如此,先学了,以后总能用得着。但是学习是不一样的啊,珍珠可以一直放着不会腐烂,但学的知识如果不用就会忘记的啊。高中学的生物化学现在都忘记很多,那我会这样想,是不是现在已经忘记的那些知识当初如果不是为了考试的话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学的呢?那同理,现在学的到将来必然要忘记的知识,是不是就没有学的必要呢?

以上是我粗读了《矛盾论》一些段落之后的疑惑,接下来抛开这些疑惑,继续谈谈《矛盾论》,仔细看了看,发现写的还挺有道理。

第一节,两种宇宙观。这一节里讲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主席先指出前者的错误,“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然后他开始阐述唯物辩证的宇宙观(第一节倒数第三段),不可否认,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毛主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一段我非常赞同,正如同老师所说的,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前进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较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更准确地解释了事物的发展。由事物的发展又引出对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分析。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这一节里,毛主席论证了“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在论证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时,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值得商榷。毛主席在驳斥德波林学派的见解时说,“„„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这个说法欠妥。因为差异和矛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差异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关系”,而矛盾所表达的则是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差异和矛盾的性质和特征均不相同,从差异到矛盾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差异不同于矛盾,差异并不是矛盾。矛盾是差异之极,当差异被激化达到最大时才成为矛盾。

那么,如果差异不等同于矛盾,德波林学派似乎就是对的了,因为他们说“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这样,是不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句话就错了呢?也不是。有人说了,矛盾的出现和矛盾的被发现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矛盾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了,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所以矛盾还是存在于一切过程中的。照这个说法,矛盾一开始就隐藏在差异之中,差异总是要出现的,而差异出现的同时矛盾也就存在了。而所谓差异被激化到最大成为矛盾,也可以解释为,只有在被激化的条件下,差异中隐藏的矛盾才最终被人们所发现(不是出现)。我更倾向于这种折中的说法,既纠正了毛主席说法中的错误,又反驳了德波林学派的观点,也论证了“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

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上本没有相同的两件事,即任何一件事物本身都是独特的,所以矛盾的特殊性我认为是不需要证明的。毛主席提出矛盾的特殊性,目的在于说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主席还说“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样的句子,说要全方位地看问题,当然没错啊。

第四节,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从开头看到这里,我发现毛主席写矛盾论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从唯物辩证的宇宙观较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更好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发展引出对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分析,从而引出对矛盾的研究,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在又开始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一步步走来,循序渐进。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嘛!找出主要矛盾,就能对症下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了主要矛盾,原来的次要矛盾因时空的变迁又将转化成主要矛盾。不断地找出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五节,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什么刚说完特殊性,就冒出了同一性呢?不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吗?怎么会有同一性呢?原来这里的同一性并不是“相同的性质”,而是“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的性质,这是很好理解的,如同太极中的阴阳,

或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么,什么是斗争性呢?即矛盾中对立的双方互相对抗、互相排除的斗争。而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如同太极中阴阳的关系,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第六节,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一节毛主席写的不够明了,他没有对对抗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没有说明什么是对抗,只是浮浅地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到底怎样才构成对抗呢?苦思无果,翻《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发现“对抗性矛盾”这个词,字典中给出的解释是“必须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决的矛盾”。这么看来,或许对抗可以定义为,极端化的、需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才能解除的对立关系。

好了,终于啃完《矛盾论》了,我学会了什么呢?此刻我脑袋一片空白,只感觉眼前浮现矛盾的各种性质,以及无所不能的一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论的大义,现在我还不能参悟,或许会在数年后的某个晌午,当我望着窗外车水马龙,重又想起今日,突然醒悟,啊,原来如此!

参考

陈定学:《差异不是矛盾》

陈定学:《的缺陷不可否认》《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第19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对此,文章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宇宙观,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产生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言,《矛盾论》指出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次,《矛盾论》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学过高中哲学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

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而关于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矛盾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那个年代它指导了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了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现在也亦如此,《矛盾论》 对当今的领导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国内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想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20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209612班 赵午腾

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就接触到了矛盾这个主题的学习,再早一些,小学就学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前一段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初读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高中政治课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其中也包括我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人们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我渐渐意识到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这些高中就谈到过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8年的四川地震一样。一场天灾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悲恸之中。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救灾,重建家园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援助下,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2010-5-2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