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3:23:1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一学期,音乐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讲述了一个修女玛利亚,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但是还是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经历过一些风雨后,俩个人终于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几首经典音乐。乐曲轻松愉快,欢乐有趣,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如:《哆来咪》、《血绒花》、《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等等。这些就是《音乐之声》中的艺术佳作,它们被人们视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细细回味的音乐。

乐起,舞飞,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宁静了。音乐使一切显得高尚、美丽!

正因为这一曲曲优美、好听的艺术佳作,在看这一部影片的过程中,能使观众非常想看下去,想知道最后的结局,令人一直保持着一个轻松的心情把这部影片看完。

这部影片主要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面对恶势力要勇敢的面对、反击。

《音乐之声》不仅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是一部不朽的电影。

--------------------

镜头切入: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读后感《音乐之声读后感》。 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推荐第2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书报告

《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

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

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

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

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

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

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

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

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

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 上

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

奥地利民谣:

Edelweiedelwei.(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 edelwei .雪绒花,雪绒花,

Ble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

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

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

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

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

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

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

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

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

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

念。

4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

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据网上了解,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

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

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

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推荐第3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这些真实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里。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推荐第4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电影里面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major named maria nun in the monastery performance too abnormal by other nuns of some of the double evaluation, said she sometimes funny, but sometimes can often get into trouble.Finally, dean or put her sent to a man named trapp navy captain home as a tutor.Actre maria natural disposition is lively forthright and sincere, out of the monastery in secular life, bold pursuit true love, to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love to take care of seven children, who lost her mother\'s early life all show the true; The most popular movie of some of the music: the Canon of nature of expreion maria love theme song \"the sound of music\"; Relaxing the lonely shepherds \"; Orchis singing of deep feeling unlimited than the famous \"edelwei\"; Joy and easy \"DuoLaiMi\"; And lovely children in the game and singing in the sitting room of \"good night, goodbye!\" And so on, has become the most cherished and a fine paintings.

推荐第5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观后感

好电影、好音乐是精神的胜宴,不同文化的洗礼,开阔眼界。

————题记 学习这个音乐乐艺术鉴赏,学习了很多知识,除了学到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音乐认识之外,也看来了好几部影片,人鬼情未了,使我感到爱的伟大与美妙的一些插曲,出水芙蓉,使我感受到了花式游泳与音乐的配合和精彩的故事,而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它让我感到原来音乐的真正魅力,并且该片把音乐与所要表达的剧情全部很好的展现出来,使人为之共鸣。

一、内容概述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该片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二、奖项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有许多人之外,还有或得奖项也是很好的证明该片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

三、我的感触 (1)对自由的感触

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可能我们现在都觉得很自由。没有感觉自由会这么渴望,但是当时的人有自由是非常开心的。

(2)对生活的感触

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生活是种方向,也是目标。无形中牵引着我们向前迈进。睁开惺忪的睡眼,闻到阵阵香味的早餐;干净街道旁的青青碧草;困惑时朋友的援手,都让我们想到了感谢,感谢父母的关爱,感谢小草为环境增添了优美,能让我们更舒适地生活,感谢朋友之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出现了少数的以物质生活为主的拜金女,以享受物质为第一要素,散失了精神、社会、生活等的追求,只懂得物质上的追求。说句实话,难道为了钱就可以抛弃一切,钱能代替一切吗?生活是由物质、精神、个人、社会、职业、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

(3)对音乐的感触

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4)对爱国的感触

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近些年来,中国也有着各方面的腾飞,进步。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008北京奥运会,神

五、神六载人航天实现了千年飞天梦,奥运会、亚运会上的骄人成绩,人民币连续不断的升值,各行各业都有着令人高兴业绩……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所有中国人,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的骄傲,让我国像巨龙一样腾飞!

推荐第6篇:音乐之声

Let\'s start at the very beginningA very good place to start.When you read you begin with—A B CWhen you sing you begin with do re miDo re mi?Do re mi.The first three notes just happen to beDo re mi.Do re mi!Do re mi fa so la ti—Come, I’ll make it easier.Listen.Doe —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 a drop of golden sun,Me — a name I call myself,Far — a long, long way to run,Sew — a needle pulling thread,La — a note to follow ‘sew’,Tea —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An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oh—oh—oh!So Do La Fa Mi Do ReCan you do that?So Do La Fa Mi Do ReSo Do La Ti Do Re DoSo Do La Ti Do Re Do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You can sing most anything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You can sing most

推荐第7篇:音乐之声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鉴赏

摘要: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运用点线面不同的角度,来鉴赏电影

中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之声雪绒花

“让我们从头开始学习,从这儿开始真有趣,你要念书就先学ABC,你要唱歌就先学哆来咪,哆来咪这三个音符最先遇到你,哆来咪发嗦拉西,do是一只小母鹿,ray是金色阳光, me是称呼我自己, fa是道路远又长, so是穿针引线,la是紧紧跟着嗦,xi是茶片和面包。。。。。”这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由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改写,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于1965年由福克斯公司拍成电影以音乐剧的形式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只要修道院的门开着,她就常在苍翠的群山间象云雀一样歌唱,在洁净的小溪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她教上校家七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学会了许多歌曲,通过歌唱,她还和孩子们结成了好朋友。《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

上校家失去了母爱的七个孩子聪明却顽皮,各有各的性格、爱好和理想,孩子们喜欢唱歌却从未有人教,而且严厉的父亲又不大与他们亲近,使孩子们的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玛丽亚以诚相待的态度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郊游、爬树和划船,从最最基础的“Do-Re-Mi-Fa-So-La-Ti”音符教起,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整个故事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等至今仍被人们传唱着。

《音乐之声》之插曲《雪绒花》赏析

“雪绒花”同是瑞典和奥地利的国花,是自由、纯朴、勇气、光明的象征。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通常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它只生长在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因而极为稀

少。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从前,奥地利许多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只为摘下一朵雪绒花献给自己的心上人,因为只有雪绒花才能代表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

在本首歌曲中,用“Edelwei”做歌名和意象,并通过拟人的手法寄物抒情,配以优美而恬静的旋律不但唱出了它的自然特征“Small and whiteClean and bright”,更唱出了自然赋予它的深刻而美好的寓意“Ble my homeland forever” 。在主人公赞扬雪绒花的美丽、真实时,实际在表达希望自己的祖国也不失这些品性。细细品味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诗行有长有短,

三、四行押韵,

二、五行押韵,

六、七行押韵,

八、十行押韵,

一、九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优美动听。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在复杂的节奏中有抒写着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在安静的室内用钢琴配乐,轻轻的吟唱着这首恬静的小诗,更有一种轻松愉悦、恬美的感觉,像是一种遥远而又靠近的梦境。在黑暗中给悲伤的人一张笑脸,给失败的人一分勇气;给迷航的人点一盏心灯,给流浪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总之听着音乐,你只会感觉到眼前的光明,给你一种朴实无华的、简单却又真实的力量,让你能有美好的憧憬,从而不断的去追求、却感受人生。

然而在不同的心情下来演奏这首曲子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追其根溯其源,它虽然只是《音乐之声》里的一部插曲,并且在剧中也只有两次“上镜”的机会,(一次是特接普上校应Maria与孩子们的邀请,在自己的家中弹奏木吉他为在坐的自己的家人演唱;另外一次是在剧末逃亡前的一次民谣音乐节当天晚上,面对着被纳粹党‘和谐’掉的无数奥地利同胞们深情演唱。)但也能体现出整个音乐剧所表现的现实不只是一部单纯的音乐剧,它更能体现当时生活在自由和愉快象征的音乐之都奥地利城里的人民一种没有暴力、却黯然神伤、并怀有“希望”之情。

经过二战或是读过近代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部放映时长达3小时之久的影片讲的是,发生在30年代二战争时期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的故事。影片中讲述了年轻活泼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到中年丧妻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沟通与磨合后终于成为了上校家中的一员,组成了一个快乐的“音乐之家”。故事结尾: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快乐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向往,

对生活的热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玛利亚所代表的形象就是奥地利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热爱音乐的人民,亦如拟人化了的Edelwei,热情,而自然。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然而当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另一个高度再来看这部影片时,就要把特拉普一家看成是整个奥地利的缩影了。在整个剧中,所有的歌曲都体现着一种自然而轻松的节奏,只有这一首原本和谐、流畅的《雪绒花》在二次不同的场景下唱起时,有着不同程度的哀伤。

特拉普上校是一位热爱祖国,忠于自己职责的奥地利军官,他在唱这首歌时,显然是把自己当做了那圣洁的雪绒花,要永远守护自己的祖国,不能让它的每一寸土地遭受列强的侵犯。然而当他面对自己的祖国即将被纳粹党们占领,即将要沦为亡国奴时,心中怎能不涌起阵阵伤痛,怎能不流露出哀伤之色?看着眼前自己的孩子被玛利亚呵护的开心快乐,心中承受的却是若干天以后亡国之痛,自由快乐又能有多久?上校虽为军官,但是却仍有真情寄于胸怀,于是那一次在流畅的故事情节下弹唱起儿时的民谣,是一种带着忧伤的怀念吧。这是这种忧伤,眼前的孩子不会理解、坐在一边的男爵夫人不会理解、那个叫麦斯的音乐节主持人不会理解,也许只有也像雪绒花一样纯洁、热爱着自己祖国的玛利亚

才能理解。写到这里时,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课文《最后一堂课》,就是写小弗郎士的那篇。

特拉普再次唱起这首歌,是在最后的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晚上了。那时的痛上升到了近于绝望的程度。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花是大家所敬畏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可是过了今晚,就要说再见了。怎能不痛,怎能不伤?欣慰的是台下一片哼唱之声,那是给正监视着他的纳粹党的警告吧,是在告诉他们,终于一天我们的人民会奋起抵抗,夺回自己自由的土地,把你们这些列强都赶出去,像勇敢的雪绒花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唱到最后时,上校的声音嘶哑了。如果说,他的歌声里有一种垂暮的悲凉,那么玛利亚和孩子们接唱的歌声则能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他们一家人和台下的同胞共同唱完了这首歌,作为临行前的告别。泪水没有流下来,却留在了眼里,疼痛刻在了心里。

作曲家用这一首旋律简单流畅、节奏明快的《雪绒花》,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心声。流传于后世,成为经久不息的经典之作。

推荐第8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130428199401010081zhang19940

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大三上学期中,出于对音乐的喜欢与热爱,我很庆幸地选修了音乐鉴赏这门课程,让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受益匪浅。

每当提到“音乐”这两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在剧中,玛利亚修女用歌声改变了孩子们的消极心态,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其实获得帮助的不仅仅是那群孩子,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那欢快的歌声,给予我们信心,教会我们坚强。由此可见,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她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无法衡量的正能量。

一、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美妙的声音,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与大自然中的普通声音不同的是这些声音是作曲家们经反复思考,精心编排出来的。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是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地创作、组合的结果。就如同随手地涂鸦不是美术,任意堆砌的言辞不是文学一样,杂乱无章的声音也不是音乐。它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乐器的演奏,歌唱的表演等等。

在这门课上,我们欣赏了好多歌曲,民族或是军旅歌曲,古典或是流行,都各有魅力。除此外还认识了很多乐器,如笛子,萧,古琴、古筝、琵琶。。。通过PPT演示和现场教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它们的音色特点,增添了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课上观看《我是歌手》的综艺节目,虽然属于娱乐性节目,但通过欣赏歌手们的比赛,我们充分意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不再去单纯地羡慕他们头上的光环,而是更加关注光环背后的汗水。老师对各位歌手一一进行简单地分析,让我们学会,至少是了解到唱歌的一些技巧。

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 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有利于促成 人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音乐则是最富情感 的艺术。正是因为它所借用的特殊的传播媒介、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使得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更胜其他艺术形式一筹。比如人们在悲伤、烦恼时最喜欢一些伤感音乐,在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会喜欢听一些平静的轻音乐,在愉快、有激情的时候,则会喜欢听一些欢快、动感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

或是扩大相对应的情感,或是缓解相应的情感,使人们的心理能在最快时间内达到平衡状态。除此之外,在电影或是电视剧中,总是会配上相应的音乐,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从而达到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作用,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音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音乐可以静心、陶冶人的情操!而一首好的歌词就是词人的诗心,谱曲是作曲者的乐心,和演唱者的艺心一同引起共鸣,交织成一个充满和谐喜悦的音乐世界!而一段美妙的音乐,也往往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因此每当我感觉到身心疲惫,浮躁迷乱时,我都会带上耳机,去聆听音乐的起伏高低,去欣赏情感的高亢低落,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交给歌者,为他们的悲而悲,因他们的乐而乐。当几首歌听完时,自己的心情又回归于宁静,过去的消极情绪也都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三、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凝固在空间,使人一目了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首先看到美术作品的整体,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细节。而音乐则不同,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我们欣赏音乐,首先从细节开始,从局部开始,直到全曲奏(唱)

完,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印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断,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所以,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

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意象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在运动中呈现、发展、结束的。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适、恬静的曲调,表现了在江南月夜泛舟于景色如画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创造了令人神往的音乐意境。每次听音乐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顺着音乐的方向,任思绪飘向远方,用心感知共鸣的旋律,用想像去描述歌里的故事,顺着音符的起伏和音阶的高低,去感觉生命的意义。在聆听和想像中,任故事撞向心底,凭思绪在想像中飞扬,时光在想像中凝固,不想前行,疑问自己,是伤感还是美丽?喜欢这种感觉,任由自己在故事里来来回回,因为现实的无奈有太多太多,音乐如此离奇,又如此美丽,没问自己可不可以就这样陶醉其中。

音乐鉴赏本就是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在吕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潜意识中都被音乐所吸引,感受到了来自心灵的乐趣。在我们欣赏之余,老师还讲授了

乐起,舞飞,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宁静了。音乐使一切显得高尚、美丽!

推荐第9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

我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着迷,一些可爱的音符,就能构成一首精致的歌,是多么神奇。好像一颗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

我们家里曾经就有过一架电子琴,那时只是一味的去触它,碰它,当掠过琴键发出奇妙的声音时,我会慢慢地沉浸在这琴声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音乐家,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全都在这里倾吐出来了。在这种“艺术家”的熏陶下,妈妈如愿以偿地为我找到一位二胡老师。从此以后,我的音乐生涯就开始了。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拉时应该开放一些,野性些,而他恰恰符合了这种传统的奔放的艺术风格。他教给我怎样去领略《战马奔腾》,亲近大音乐家与朋友共度《良宵》,欣赏南方的《江南春色》„„总之,一首首音乐的起伏感,旋律感,万万是要具备的。一首首音乐,就是你一生的享受。认真地去感悟生活吧!你会发现,音乐无处不在„„

河北省邯郸市广安小学5年级(3)班 史增浩五年级:史增浩

推荐第10篇:音乐之声

真实的故事

格奥尔克·冯·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

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娅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娅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娅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娅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娅,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娅。因为玛丽娅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

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玛丽亚和孩子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亚也去世了,她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第11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著,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电影《音乐之声》告诉了我,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会我要用善良与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12篇:音乐之声

从奏鸣曲式角度浅谈《音乐之声》的音乐布局

工科试验0948班

林嘉颖

3090100768

摘要

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而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情节构思——玛利亚到来——离开——重新团聚,及音乐布局与奏鸣曲式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呈示部:双主部呈现——玛利亚的乐观精神及与孩子们之间的爱,副部(严厉而博爱的特拉普船长);展开部:玛利亚离开后的感情纠结,包括与船长及孩子们的感情矛盾激化,直至两人结婚;再现部:德国的侵略,特拉普全家的逃亡,此段主体得到升华,从温馨的家庭中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和平的追求,最后逃亡成功,矛盾得以缓解。本文通过奏鸣曲式角度分析《音乐之声》的构思,尝试着揭示西方音乐中一些一直传承的思维模式,即西方音乐中的共同点,及现代音乐剧中对古典音乐思维的一些继承与发展。 关键字:

奏鸣曲式 音乐剧 构思

论文正文

1)引言

在中外音乐欣赏课上,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交响乐曲中的常用曲式——奏鸣曲式,在观看《音乐之声》时,我发现奏鸣曲式的一些理论在这部音乐剧的构思中也适用,于是冒昧以奏鸣曲式的布局分析该剧的音乐构思,表现作曲家的良苦用心。

2)正文

从奏鸣曲式的角度,姑且将《音乐之声》中所有音乐作品按如下方式划分—— 引子 ——《The Sound Of Music》 ,修女在修道院里对玛利亚的评价 《Maria》呈示部——

主部:

双主调呈现

(1玛利亚的乐观自信精神(《I Have Confidence 》《My Favorite Things 》2 爱的主题《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Do-Re-Mi 》) 连接部:《The Lonely Goatherd》

副部:严厉但善良博爱的船长 《Edelwei 》,阴郁的情绪 展开部:

应用原有的材料进行展开,矛盾冲突达到高潮:《Climb Ev\'ry Mountain 》 再现部

两人互诉衷肠《Edelwei 》再现,《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再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得到解决。

两人结婚 《Maria》再现

离开奥地利时的曲折过程:《Do-Re-Mi 》再现,表现对和平的渴求,

原来是副部主题的《Edelwei 》再现,成为再现部

主题,使爱得到升华,变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下面详细分析每个部分的音乐表现手法:

一 引子

影片的开头便向我们展现了风景如画的奥地利山峦景色,翠绿的草地,碧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不时伴有用短笛模拟的生生鸟叫,映衬出玛利亚的个性:像蓝天般纯洁善良,又如小鸟般活泼快乐,此时《The Sound Of Music》主旋律奏响,渲染了影片真善美的主题。

同时修女的合唱 《Maria》 更全面地喂观众刻画出玛利亚的性格:天真善良却又爱惹麻烦,终于上帝却又有点顽皮,乐观开朗却有点毛躁,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做下铺垫。此段修女们的合唱在较为平缓的具宗教音乐伴奏下显得非常动人,特别是几个修女争论时作者使用了复调音乐曲式,听上去非常据立体感,同时又与剧情内容相符合,显得非常自然精妙。

二 呈示部

个人认为这是整部音乐剧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同时非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为观众编织出一幅精彩纷呈的瑞士风情画及一段段动人快乐的情谊。

首先是玛利亚的内心独白:

《 I Have Confidence 》这首曲子虽然是以通俗手法创作,但旋律上却蕴含了种种对比,(在我看来存在主调与副调)通过玛利亚歌词的阐述,更是将旋律阐述的淋漓尽致。首先是对未来的困惑与彷徨,但与生俱来的乐观与勇敢使之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此时旋律上行,表现了其应对困难的信心,之后又突然下降八度,表现内心的挣扎,紧接着旋律再次上行,信仰与勇气战胜了恐惧,乐曲节奏加快,演唱力度增强,甚至有些竭斯底里,戏剧性地表现了玛利亚的自信。在看到特拉普家威严冷清的大门时,玛利亚心头一紧,但是紧接着又重拾自信。歌曲达到高潮。这首歌曲充满矛盾的冲击与戏剧性,既表现了玛利亚乐观自信的一面,又具有极强的旋律感,歌词与旋律的配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境界,再配上生动有趣的舞蹈,和略显夸张的表情,很好地表现了呈示部主调之一:玛利亚的可爱乐观,自信开朗。

《My Favorite Things 》 也能很好地反映玛利亚内心的纯洁善良,而这首曲子也是玛利亚与孩子们建立深刻友谊的基础,在此可作为连接段看待。曲子采用具有奥地利民族特色的曲调写成,欢快的曲调与窗外恐怖的雷声形成对比。隆隆的雷声虽然毫无旋律,但却有一定的节奏感,体现副部的阴郁消极的精神,象征特拉普家曾经的严肃与阴森,很好地烘托了屋内的欢乐温暖。这个对比也正是主调副调的矛盾冲突所在。但是作者选择了在呈示部中便使矛盾解决“一边倒”,乐观与爱一扫特拉普家曾经的黯淡。

在表现爱的主题时,作者运用了《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及《Do-Re-Mi 》两首经典曲目。前者将年轻人之间爱情纯真,温柔,甜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Do-Re-Mi 》更是凭借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与精妙的歌词传唱至今。在此仅对《Do-Re-Mi 》的复调艺术小作分析。复调,变奏是《音乐之声》作曲中极为常用的

曲式。而平常听到的《Do-Re-Mi 》仅是主旋律,这次完整看完电影才发现原版的《Do-Re-Mi 》是如此丰富。歌曲变奏时出现的“133 244 355 677”具有神奇的旋律感,而“3164312- 3167121-”为全曲烘托出优美的层次感。孩子们与玛丽...

娅的分声部合唱采用了自由的复调风格,高低声部此起彼伏,各有旋律,仿佛奥地利重重的山峦,为歌曲增添了色彩。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博爱情怀。此处不得不提那段优美的奥地利民俗舞蹈《Grand Waltz 》正是这段舞蹈使玛利亚与船长之间渐生爱意。这段华尔兹本就作得很美,在洁白的月光下,两人轻盈地舞蹈着,如两只优雅的天鹅,沉醉在爱情中,这样的画面使音乐顿时成了一副音画,唯美而让人动容。

在呈示部中 《Edelwei 》的作用不可忽视。我认为他便是整个副部的呈现主题。船长演唱的《雪绒花》申请而美妙,也触动了玛利亚的心,而四三拍特有的平稳优美很好地表现了严厉的船长内心的善良与温柔。虽然没有采用小调形式,但与之前欢乐充满热情的氛围也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起到了副部应起的作用。同时在表达对雪绒花的赞美外,雪绒花也象征着玛利亚纯洁的心灵和船长心中隐约的爱恋,这些为之后情节的发展做下很好的铺垫。

同时我认为副部主题中还存在一些阴郁的情绪,以作为对主部主题的衬托,凸显矛盾的对比,其中有开场时修道院中缓和略显沉闷的宗教音乐,寂静(突然的寂静也能很好地衬托肃穆,阴沉的气氛)和雷声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副部主题,主副部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更加突出主部的两个主题。

三 展开部

玛利亚离开特拉普一家后,整个音乐便到了展开部:利用前面的材料进行展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集,更具体地展现出人物之间生动的爱。玛利亚回到修道院后与教母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其对特拉普一家深深地爱,更是呈示部中与船长之间微妙关系的展现,而教母的一首《Climb Ev\'ry Mountain 》既是对两人之间爱情的鼓励,也侧面地反映了玛利亚的坚强勇敢的个性。而孩子们再一次唱起

《My Favorite Things 》时,作者选择了用节奏的变化作对比,在玛利亚回到特拉普家,得知船长要和男爵夫人结婚,此时矛盾冲击达到最高点,但紧接着是一个回落,船长拒绝了男爵夫人,又向玛利亚表明心意,这时《Edelwei 》以变奏形式响起,既是对呈示部的一个照应,又预示着矛盾的解决,接着《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甜美温柔的旋律响起,变换后的歌词很好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最终两人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展开部在庄重的婚礼音乐中结束。在影片中,作者把展开部安排得比较短,但是却是小而精,很好地表现了矛盾的冲突,但又符合通俗电影中的节奏较快的趋势,使整个情节发展非常紧凑,扣人心弦。

四 再现部

在课堂上观看到玛利亚与船长结婚时,我便有了《音乐之声》整体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的想法,再继续观看时,发现之后的音乐均是对之前的一个再现,同时原来是副部主题的《Edelwei 》变为主部主题,矛盾升华,亲情爱情提升到对祖国的热

爱,最后特拉普一家成功离开奥地利,矛盾得以和解。详细分析如下:

在再现部中,奥地利爱国人民和德国纳粹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Edelwei 》成为了主题,分别通过变奏,复调等形式不断出现,象征船长对奥地利的深深地热爱之情,与对德纳粹的憎恨之情,到最后船长再次演唱《Edelwei 》时,声音显得更加坚定,更自信,感情也由原来的深沉的爱变为对祖国沦落的愤恨与对祖国崛起的热切期望。当他百感交集,哽咽之时,玛利亚接着再唱,最终全场奥地利人跟着齐唱,这一刻一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再现部追求和平,反对法西斯的主题得以凸显。

此部分再现的还有《Maria》《Do-Re-Mi 》和《So Long, Farewell 》。

《Maria》在两人结婚时再现,显得诙谐幽默,同时也反衬出玛利亚纯真美好的品质,令人回味,而《Do-Re-Mi 》在演唱会中再现,已不仅是表现家庭温馨和真善美主题了,还隐含着对和平的渴求的主题,《So Long, Farewell 》轻松中又带有一丝凝重,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做下了伏笔,让观众们为特拉普一家的前途感到担忧。这些主题的再现并不是简单的复三部曲式,而是对歌曲的涵义作了升华。

在特拉普一家逃亡阶段,其音乐表现力度也显得非常强。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用低音号和大鼓,木琴,表现了敌人的凶残狡诈,作恶多端,又用无声表现搜查特拉普一家时的紧张窒息气氛,最后用上锣等乐器表现逃走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这一段也堪称经典。

最后在修女的帮助下,特拉普一家成功逃离萨尔茨堡,开场音乐

《The Sound Of Music》再次响起,此次更加浑厚更具立体感,既是对开头的呼应,又是对主题的升华,象所有矛盾的最终解决。

综上所述,《音乐之声》的整个音乐布局大致符合古典乐派所创立的奏鸣曲式结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作曲家及编剧的匠心所在?除了影响古典乐派及之后的作曲结构缝格外,奏鸣曲式结构是否也影响着现代西方音乐剧,甚至现代西方音乐的发展?又是什么魅力使奏鸣曲式能够长盛不衰,至今仍不断发展?是它严谨完美的结构安排,还是它与西方社会由矛盾冲突到矛盾解决这一文化形态的吻合?这都有待我们发掘研究。

虽然有一定器乐基础,但有关奏鸣曲式的调性分析仍不清楚,在此仅能凭借感觉,根据情节的发展对《音乐之声》做了上述分析,如有不到之处,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略论奏鸣曲式的几种特殊

形式》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 陈国志 《人文论坛》杂志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浅析电影

《音乐之声》的艺术魅力

泓蔚 《艺术评论》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潍坊职业学院 刘

电影《音乐之声》 之音乐赏析《电影评价》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临沂师范学院 冯丽娜

论 《音乐之声》 音乐的艺术功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李 丽《电影评价》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音乐作品中常见体裁和形式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贺锡德《爱乐之友》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音乐之声》原声碟 资料来源:谷歌音乐 《音乐之声》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奏鸣曲式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音乐剧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第13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新拨中学 李海燕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一、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二、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三、欣赏作品

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

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1.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2.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3.剧中音乐悠美。

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2)、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3)、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四、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板书设计

第14篇:音乐之声

 音乐之声读后感

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始,玛利亚活泼爽朗的歌声让山美水绿情动。大自然如此的牵系着每根爱美的神经,因为这是音乐的世界,这是快乐的世界,更因为玛利亚那颗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朴实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固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抗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特拉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全剧都有音乐贯串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穷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在这整一部的电影之中,有许许多多的情节都是用歌曲来体现的。如:最先出现的是玛丽亚在草地上奔跑、唱歌,那象征着她自由的向往;再出现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一起坐在草地上,合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玛丽亚一句一句,孩子们一句,体现出玛利亚和孩子们之间的融洽和欢乐,当在家门口时,孩子们将这首歌用一种跳楼梯的方式演奏出来; 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和家人们开了一场演唱会,里面有孩子们独唱的《晚安,再见》,声音很好听,让人感到安静与亲切;最后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这部由音乐为灵魂的电影,动人的场景和美妙的音乐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这是我的论文我交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几幅画打印出来了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第15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观后感

文学院汉语言07级3班:徐明学号:07016110

故事讲述了热爱音乐的修女玛丽娅在退役海军上校范普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音乐帮助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进而改变了冯范普森家中严肃冷酷的气氛,并因此打动了范普森,与他终成眷属。最后,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上校一家又凭借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了纳粹的控制。作为音乐剧的《音乐之声》,音乐自然是这部剧的亮点。

电影开始部分,便是女主人公一首深情的《音乐之声》,身后是秀丽辽阔的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与恢宏壮丽的交响乐效果融为一体,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而修道院里,其它修女正在议论令他们哭笑不得的“玛利亚”。她们的对话亦采取了演唱的方式,使整个场景看上去轻松、活泼而生动。既描绘了剧情也调动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歌曲《哆唻咪》。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等最简单的音符组成,与词的结合几乎是一字一音。乐曲非常简单且容易上口。它与电影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卷。关于这首歌曲,就影片的内容来看,因为玛利亚要教的是从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们,所以音乐必须简单易懂;然而就整部电影音乐的风格来看,这首歌曲则显示出这部电影音乐通俗性的特点。《孤独的牧羊人》,乐曲欢快活泼、热情幽默。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提线木偶戏的配乐,然而结合剧情内容,我们会发现这首歌曲以它热烈欢快的气氛衬托出上校一家精彩愉快而又祥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反衬出玛利亚带给这个家庭的精彩生活,为两人的最后结合埋下伏笔。

貌似儿童歌曲的《雪绒花》,形式简洁凝练,在结构上没有复杂繁缛的变化;然而简单的音乐形式里却饱含着深情,伴随着吉他的伴奏,轻轻唱起非常动听也十分感人。这首作品最初是由舰长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既刻画出上校善良勇敢的内心世界,也衬托出此时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随着剧情发展,当他们的祖国被纳粹占领之后,面对同胞和敌人,上校一家在音乐节上再度唱起了带有奥地利民族风格的《雪绒花》。象征和平美好的《雪绒花》与纳粹的侵略形成巨大反差,从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音乐之声的声音此时虽已消失,可却还仿佛萦绕于耳边。不绝如缕。

第16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爱之声

《音乐之声》虽然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旧片,也许并不适合“永远站在时代前沿的各位体面青年”。但是无可否认它真真正正地影响了几代人,且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和雅俗共赏,创造了一个完美而带有幻想性的家庭模式:没有性和暴力,只有和谐的音乐和欢乐。影片突出了音乐和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主题,甚至连纳粹的阴影也会被爱的力量瓦解。所以这是一部把世界理想化的电影,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被导演刻意美化,却分毫无损她的出类拔萃与超凡脱俗,音乐与爱贯穿整部影片,就像一部美丽的童话。

对于《音乐之声》这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已听过里面欢乐的《DO、RE、MI》、温柔的《雪绒花》、活泼的《牧羊人之歌》。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纳粹德国并合奥地利之际的故事,主要有大自然、童真、爱情、国家这几个分主题。当然,最大的主题是音乐。这是一部从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赏的影片,无论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温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些动人的音乐,影片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萨尔兹堡--这个音乐神童莫扎特、指挥巨人卡拉扬的故乡--一个最容易让人想起音乐的地方。

1 爱大自然,爱生活

歌曲《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镜头展现了奥地利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的美丽自然风光。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声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歌唱者的那种快乐和陶醉。毫无疑问,玛利亚快乐自由的性格与陶冶她性情的大自然是分不开的!她歌唱着自然,热爱着自然。是大自然怀抱中的精灵!

玛利亚遵照院长嬷嬷的吩咐去上校家担任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途中在既担心又期盼的心情中演唱的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以及她乐观向上的性格。听听她的心声“我几乎肯定所走的每一步路,所有事都会顺利美满,我有信心,世界在我掌握之中,他们得同意,我对自己有信心!”观者会不由自主地会心而笑,是啊!有这样的信

心,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挠玛利亚的脚步呢?正是对生活的热爱给予了她那样的勇气和信心!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的第一个夜晚,突然雷雨交加,受惊的孩子们躲到玛利亚的房间,她用歌声《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urite Things告诉孩子们,如果害怕,就想想自己喜爱的东西,听一听里面那些温暖的词汇吧!“雨珠”“玫瑰”“小猫”“铜水壶”“羊毛”“奶油色的小马”“酥脆苹果”“月亮”生活在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是温暖的,美丽的,哪怕不快乐了,也可以这样“When I\'m feeling bad ,I simply remember my favourite things ,And then I don\'t feel so sad ”她用带着爱的眼睛去观察,用充满爱的喉咙去歌唱。

2 当爱情来临时

2.1 少女情怀总是诗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的第一天,晚饭时,邮差送信来了,上校的大女儿莉莎Liesl悄悄出去和邮差罗夫Rolfe在花园约会时高兴得唱起了歌《今年16岁马上17岁》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跳起了舞。倾盆大雨又如何,对于情窦初开的那对年轻人来说,不过是增添唤浪漫甜蜜的回忆而已。二人快乐幸福的歌声总能唤起人们对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回忆。

但是年少时的爱情犹如美丽却脆弱的肥皂泡,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大女儿热恋着的邮差迷信了纳粹思想,变节成了一个投靠纳粹的亲敌分子。不再与丽纱相处。最终还是背叛了特普一家以及过往与丽纱的爱情。第二次玛利亚与莉莎再次唱起这支歌时,莉莎是真的长大了!

2.2 陷入爱情中的玛利亚和上校

影片中玛利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是重头描写刻画的。不是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轰轰烈烈,而是缓慢的,可爱的,甚至有些诙谐的,当玛利亚沉浸在与上校的爱情喜悦之中时在上校家花园里唱起的甜蜜的《一些好事》Something Good。她的脸充满了爱情的气息!

爱情的结果自然就是玛丽亚与男爵的婚礼。辉煌庄重的管风琴响彻了教堂,玛丽亚在修女们的护送下步入教堂,在大女儿丽纱的倍伴下走向了帅气的上校。而此时的背景音乐却是影片开始时修女们论及玛丽亚性格的六重唱。这是一个很有心思的安排,似乎也暗示了影片一个主题的结束。

3 长辈对于晚辈的爱

3.1 宽容的院长嬷嬷与守不住规矩的玛利亚

作为一个修女,玛利亚显然是不合格的,这一点从修女合唱团演唱的《玛利亚》Maria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她意见颇多,但是也都承认,玛利亚给大家带去了欢乐,为笼罩在一片灰色中的修道院增添了耀眼的亮色,这首歌由修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院长嬷嬷道出他们眼中的玛利亚,虽是指责,但是曲调轻快,在见到玛利亚之前我们已经从歌曲中认识了一个形象饱满的女主人公。

但是院长嬷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了她,为她寻找更适合走的道路,这一点从《翻过每一座山》Climb Every Mountain这首歌可以看出。玛丽娅面对上校的爱意 ,一时心慌 ,烦恼无措。嬷嬷劝导玛丽亚,修道院并不是逃避现实、逃避问题的场所,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幸福生活,走上帝安排每人所要走的不同道路。“梦,它将需要你能给予的所有的爱, 只要你活着,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这里嬷嬷的唱段如咏叹调般优美。看影片是我们往往专注与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可是应该注意的是玛利亚的那份爱心也是传承与爱她的人们,正如院长嬷嬷。

3.2 母爱的眼光--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

新家庭教师上岗 ,家长上校点名:莉莎 ,费瑞克 ,露易丝 ,寇特 ,碧姬苔 , 玛尔塔 ,葛莱尔 ,一共七个孩子 , 两男五女 。 最大的十六岁 ,最小一个只有五岁 。上校那五岁的小女娃娃还是奶声稚气的时刻,家庭教师玛丽娅却巳经称她是可爱的淑女了 。

这是母爱的眼光 ,这是妈妈视界中的孩子。

《哆唻咪》Do Re Me这是玛利亚带领孩子们外出郊游时,为他们开启音乐的大门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很轻松很欢快的歌曲。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你简直无法把现在的他们和以前的那种古板得没有任何生气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正是玛利亚的这首歌首先唤起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进而对生活的热爱。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里开始有了音乐的陪伴。她带领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音乐一直与他们相伴,他们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欢快的旋律!她的心灵最美丽之处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爱心与耐心。从她优美的歌喉中,我们就能够听出她对孩子们最真诚的爱!

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他们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风趣。特别是那一首《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俏皮、欢快,充满生活的热情,用音符轻轻拽出观者会心的微笑!眼前仿佛又见那丑丑的小木偶在几个快乐的孩子的小手里笨拙的跳舞。

孩子童心可鉴 ,孩子们跟随母亲一般爱心的玛丽娅 ,唱在高山 ,唱在原野,唱在家园 ,唱在心灵 。 在生动的自谱歌声中 ,家教玛丽娅与新家的孩子们心心相映着 。同时与要将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里的男爵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4 对于祖国最深的爱

《雪绒花》Edelwei,这首歌虽是小小的音乐道具,却对片子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此曲深情、舒婉无比,尤其与故事情节及场景结合起来听。影片将如此柔美的一首歌安排给片中最严肃的上校来演唱,可算是花了心思的,这不仅与后一国家主题以暗示,而且很好地诠释了奥地利人的音乐性格。

第一次受孩子们和玛利亚的请求开始演唱这首歌时,那种对故土和对祖国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平常的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冷漠荡然无存。从他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温情、敏感的上校。而他在音乐会上的那次演唱则更精彩。临别前,上校满怀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爱献上了这首“雪绒花”。他深情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当他还未唱完时便禁不住哽咽了,玛利亚默契的接了上去,让歌的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尤其是唱至“Bloom and grow forever.....Ble my homeland forever\" 时,台下观众的大合唱,让纳粹军官的脸色顿变。这就是影片对对抗纳粹德国的最高情节,大有“国破音符在”的意味,作为音乐之国的奥地利最起码还有音乐是不可被征服的!

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

第17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赏析

第一次看《音乐之声》这部经典影片是在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给我们看的,当时我就被电影里那种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以及那种种诚挚的爱所吸引。之后又多次回味过这部影片,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动,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美好的憧憬。

一、剧情简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 Elsa Schraeder)。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又译:兰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 1

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有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二、《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亚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严

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 玛丽亚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亚的生活和信仰。 玛丽亚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亚,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亚。因为玛丽亚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 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 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三、我对《音乐之声》的赏析:

在电影艺术的长河中,经典的电影如水花般层出不穷。而《音乐之声》则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音乐之声》里面有很多的情节和画面一直感动着我。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奥地利乡间宁静祥和的自然图景:远处的群山巍峨,山顶上白雪皑皑,漫山森林苍翠;近处的山坡上花草丛生,洁白的雪绒花像星星散落在地上。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站在山坡上忘情地歌唱,歌声伴着云雀,

伴着流水,伴着教堂的钟声,在山间回响。

多美妙动人的图景啊!随着剧情的深入,美丽的风景更衬托了剧中人美丽的心灵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情与爱。我认为影片最动人的是它诠释了几种诚挚美好的爱,使整个片子都弥漫着美好的爱的气氛。

首先,是爱心。玛丽亚的心地是那样善良,她对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爱心。玫瑰、雨滴、蜜蜂、羊毛手套„„每一样都是她心爱的事物。她对孩子更是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心,一如她热爱大自然热爱唱歌那样,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然后,是父爱。当特拉普上校和他的七个孩子在客厅里相互拥抱时;当七个孩子在宴会上做出精彩的表演时,特拉普那一脸父亲式的骄傲。多么动人的情感的流露啊!

爱情,也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正如修道院院长所说的那样:“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是神圣的。”尤其是特拉普和玛丽亚之间纯洁的爱情。玛丽亚得到爱情后,动情地唱道:“我一定是做了好事才会有如此好运,没有做就不会有。”多么神圣纯洁的爱啊!多么善良的人儿啊!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以爱相伴永久!

还有友爱„„

最后,这些真诚的爱上升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凝重的感情。一首荡气回肠的《雪绒花》在影片中唱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民谣节合唱会上。面对纳粹分子的恐吓,特拉普没有任何的胆怯,他饱含深情的说:“各位奥国兄弟们,现在我要为你们而唱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这种对祖国的爱又怎会逝去呢?全场的人们都跟着唱起来,唱出心底最深沉的爱情!纳粹分子只能面面相觑,干瞪眼睛。

这是一部爱之歌,能使每个心地善良的人的心灵变得更为纯洁更为美好!我爱看《音乐之声》,每看一次感动一次。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我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予美好的憧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音乐之无穷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

第18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09油画

刘全丽

090504037

《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厚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期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贵人家当家听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普拉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这些真实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中.《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

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特拉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山——现,明净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跃,轻快动听;舞——动,简单绰约,朴实动人;歌为舞起,舞因歌动,灿如云锦,绚烂如春花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式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猜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有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

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

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正式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特色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炼、神韵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又颇具风趣性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音乐之声》不仅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是一部不朽的电影。

第19篇:音乐之声

以前,对《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听说过,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观看,在老师的要求下,我观看了这部美国音乐电影,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

下面将我从这部电影中有关教育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接受你的教育思想,包括接受你的一切。剧中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这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而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非常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这部音乐剧,给我的启示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20篇:音乐之声

电影《音乐之声》

故事发生在1938年,地点是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来到已经退役的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心地善良,玛丽亚和上校及七个孩子成为好朋友,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分子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上校还被纳粹分子命令去执行新的任务,最后,聪明的玛丽亚与上校带着七个孩子在修女的帮助下,逃离奥丽利。真,善,美,追求自由与和平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Sound of Music

The story was happenedin 1938, the place was Austria\'s Saerzibao, young lovely nun Maria arrived at the captain [ˈkæptin] Mr Feng’s family who already retired from the navy [ˈneivi] department.Maria looked after his seven children.although Mr FengTrapp is severe man, but he was good-hearted, Maria and colonel [ˈkɚnəl] Mr FengTrapp, seven children became to the good friend, and she has also composed

[kəmˈpəuz] a joyful family.However, good times don\'t last long, because their happy life was broken by the Nazi member who had seized the Austria , Mr Colonel was also carried out by the Nazi member order the new duty, finally, Maria and Mr colonel led seven children to got away from Austria with the religieuse’s [rəli:ˈʒjə:z] helpping.We can fell,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friendly, the beauty, the pursue freedom and peace are the subjects of this movie.

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